“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世界上最爱我的那个人去了读后感 世界上最爱我的人去了原文篇一
其实这些书很早之前就知,却一直没买回来细读,也许那时候觉得这样的书本,对于自己,是遥远的事情,先把青春颓废感伤喧哗浮躁的文字全部收入囊中吧,再来细细消化这些情感。
小说我刚看过,我就知道自己肯定会流泪,我是那样一个容易被触动的人,我的心里始终回旋的仍是亲情,面对亲情我从不吝啬自己的泪水,毕竟,对一个女人来讲,流泪是件奢侈的事情。关上门,房间里静静的没有任何嘈杂的声音,躺在床上,隆重地思乡。
老人常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老人常有不合时宜的言语和举动,老人的时代属于过去,不管它曾经多么繁华似锦。
不知何故竟在一股脑全部装入心里时,原来,对于感情的眷念,已经是另外一种方式,我们,是什么时候开始把时刻关注自己的眼神,转向我们身边的人的?
一个年轻的母亲写了一篇文章,讲述自己万千呵爱新生女儿的时候,猛然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对于母爱的理解是需要时间才能完成的,因为母爱之琐碎、之寻常、之平淡常常遥看有却近看无。就象影片,作家的母亲直到患了脑萎缩、白内障和脑瘤需要推上手术台的时候,忙碌的作家才反思自己曾经一直忽略的亲情。失去的迫近、迟来的珍惜加上急功近利的补偿,两个生命在一个生命即将结束之前碰撞摩擦。妈说“我不能死,我死了你怎么办?”女儿说“你不会死、永远不会!”母女连心,才真正的最疼。而世界上所有的妈都曾说过类似的话吧?我妈就说过。尽管我已经有很多很多年,没有叫过“妈”。 我没机会叫,我在外边,学习或工作,忙碌或清闲,我写信,也打电话,信越写越少,电话越打越疏,叫“妈”的时候,竟有些迟疑和羞涩了。电影里妈说“我也没有什么遗产。”电影里的孩子说“妈,你把我们拉扯大,不就是最大的遗产吗?”而事实上,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将会是妈的遗产。对于更多的有妈在身边的人来说,妈是什么?是一个枯萎渺小的老太太,是一个拖带
着孩子的工具,是一个唠唠叨叨的烦着你围着你的人。她甚至很难伺候,或者什么事都插一杠子。如果她得了老年痴呆症,或者瘫痪或者大小便失禁了,那么生活中又多了一份索然的负担。这个时候,还记得挂在身上的负担曾经是放在心头的最疼么?世界上最伟大的是妈,世界上最好的老师是失去。
作家的女儿远在美国,影片结尾的时候采取戏剧化的处理,女儿站在门口,作家昏花的眼睛无法辨认出变化巨大的女儿,竟然问:“你找谁?”这与作家和作家妈妈之间的情形巧合着,象一个带着反讽意味的轮回。记得斯琴高娃在某一个电视节目里谈过她主演的这部影片,说它反映着城市和时代里的亲情关系。忽略,一概的忽略,没什么忘不了的。小的时候记得跟妈撒娇和索要东西却不记得妈也是女人也会有女人的贪小和敏感。大了以后忙着生存和生活了,自然还有自己若干次又若干次的爱情,心里那个钟情的女性绝不会是妈。再大了以后膝下有子女,身旁有忙不完的操心事,妈不过是个生命符号罢了。这很正常,多少人就是这样变成符号的,包括自己。而我,却突然想妈,想起我们老北方的老话,七十岁有个家,八十岁有个妈。
我的床单是自己洗的,散发着洗衣粉残留的香味儿。
妈曾帮我洗过的床单只能枕在遥远的记忆里,我很想让她再帮我洗一次。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除了哭,我没有任何办法。作家捧着妈的骨灰在山冈上喊:“妈——”喊得我心撕裂了。我从来没这么喊过,是的,我含蓄,我害羞,我没机会。没有人不害怕失去最亲的人,也没有人不会失去,生命是个客观冷静的流程。
只是,不要等失去了再去哭,妈是不可再生的财富。
世界上最爱我的那个人去了读后感 世界上最爱我的人去了原文篇二
上次在课上观看了斯琴高娃主演的影片《世界上最爱我的那个人去了》。整部电影内容很贴近现实生活,是一部能很好启发子女如何照顾老人养老的电影。
电影讲述了一个女儿,是再婚女作家,从前家庭可能也很困难,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了小资。她有一个八十多岁高龄的母亲,是白内障患者,还检查出患有严重的老年脑萎缩症状。女儿想尽办法要让母亲在晚年能过上好日子,但是因为种种的事情,母女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女儿辛辛苦苦地为母亲操劳,老人家却没能过上安乐的晚年生活,最终离开了女儿。
孝敬自己的父母,想尽一却办法给他们提供一个健康的、安乐的养老生活是大部分子女所希望的。电影中的女作家为其母亲所做操劳也正是我们在现实生活子女们会为养老的父母们所做的,但是,为何女儿努力最终没能换来母亲晚年的幸福呢?
当作家的女儿因为工作繁忙,夫妻关系紧张,对自己的母亲,除了为她请保姆,定期付生活费外,其他的事没时间也没那份心情去过问,甚至与母亲说说话的工夫都没有,只能偶尔通过电话和母亲聊聊天。而恰恰当老人年纪大的时候,除了身体上会出现诸多的疾病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老人心理方面的变化。主要涉及智力和记忆力下降和人格、情绪、情感的变化几方面。往往子女却以为只要让自己的父母在家中,为他们提供生活所需一切物质,保证他们衣食无忧就可以让老人家颐养天年了,却忽视了和老人的交流互动,这就很大程度地影响到老人养老生活的质量。
这时候,如果有社工的介入,情况可能就不同了。现代的生活却让子女与父母离多聚少,子女们往往不能及时察觉到父母这些心理上的变化。老年人由于健康状况、退休等的影响,生活环境和角色地位有了比较大的变化,难免会在情绪方面有些变化,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例如自卑感、无力感、失落感、焦虑感、空虚感、孤独感等等。对于老年社会工作者来说,协助老年人调适心理方面的变化就是其重要的职责。此时,老年社会工作者就需要帮助老年人自己和老年人的家庭成员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和接受这些变化,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例如在社区内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经常性的探访老人等方式,以使老年人享受健康的、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相反,如果不能以积极地心态面对老化、接受老化,完全忽视老化带来的问题,不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顺其老化就会导致老年人问题逐渐恶化。
老人年纪大了以后,可能出于身体上的疾病或心理上的变化,可能处处需要子女的呵护和照顾,而子女有时却不能理解老人,渐渐会对老人的百种行为反感,厌倦,甚至逃避责任,抱怨、指责父母,这就使得老人的养老问题更严重了。
电影里就多次演到,老人到老身体不行了,满身是病。因此,老人家就会有一些比较反常的行为,经常要打扰到她的女儿,这样时间久了,女儿慢慢反感母亲的一些要求,甚至认为母亲是在故意想折磨她,却不能体会到母亲的痛苦,最终母亲离开她以后才突然明白,后悔不已。如果社工在此过程中能及时地介入去帮助女儿转变自己的观念,积极地面对母亲老化的问题,并且采取了治疗的措施,相信母女两就都能看到彼此幸福地生活了。
有了电影的启发后,回到生活中,我们就要更珍惜、更亲近我们身边的老年人,用我们共同的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和良好养老生活。
在此,也愿上苍将平安和喜乐赐给天下所有的父母与子女!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621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