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半截蜡烛教材分析篇一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绿线中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氲戮苄摹?br> 4、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
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3、师质疑: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感知
1、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2、通过读课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
3、本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况。
三、检查生词的掌握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要求读准确,特别强调“烛”、“诺”、“遭”“盯”“琳”等字的读音。
2、提醒字形:你认为哪些字需要我们在书写时特别留心?
3、描红、临写3个你认为易写错的生字。
四、理清课文脉络
1、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提供句式:当__________________,(谁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怎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以上回答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五、学习第一段。
1、轻声读课文,画出不太理解的词语。
2、学生质疑词义。
3、教师质疑: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4、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办法来收藏。伯诺德夫人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里?
5、出示句子。在你认为重要的词语下面画上着重号。
为了情报的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指名朗读,齐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讨论交流:
⑴伯诺德夫人机智沉着。
⑵伯诺德夫人对情报收藏工作十分负责任。
⑶办法巧妙。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词。
二、理清故事情节,引入编排课本剧程序。
1、学生深入读文,弄清故事情节。
2、指导学生用图画和文字表现故事情节。
用向上的斜线表示危机出现,向下的斜线表示危机过去。
学生初画:
再教育适应的位置加上简单的文字,说明危机出现、过去的原因,可以吗?
学生补充文字:燃 吹 燃 端 回 拿
点 熄 重 走 夺 上 楼
图上好像还差点什么,再补上半截蜡烛就显得更清楚了,怎么画呢?(注意画出蜡烛长短、烛焰的变化。)
燃 吹 点燃 端 夺 拿
点 熄 重新 走 回 上楼
3、引入编排课本剧的程序
瞧!课文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很有戏剧性。正好,课文后面安排了编排课本剧的作业。(指名读题目)
“默读课文,圈出描写伯诺德夫人全家人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先读一读,再和小组同学合作,将故事编排成课本剧演一演。
4、指导编排的程序
编排课本剧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编写剧本(现成的语文)、物色演员、准备道具。这里,对演员的要求特别高,不但要演好语言、动作,还要演好表情,以表现内心的活动,而这一切只有在“剧本“(课文)中细细地体会。
现在我们就按题目的要求来编排课本剧,为了编排的方便,我们把戏分为三场,分别对应课文第二、三、四段。
三、第一场戏的编排指导
1、默读课文,思考:这场戏的中心人物是谁?该怎样演好这一角色?
2、找出反映中心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圈出关键词语,反复朗读。
3、其他角色该样演?
4、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入角色。
四、第二场戏的编排指导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场戏的中心人物又是谁?该怎样演好这一角色?找出表示中心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如果让你来演杰克,你打算怎样演?
学生讨论,逐一明确。
3、其他角色怎么演?
4、继续读课文,圈出关键词语,边读边体会伯诺德夫人此时的心情。
5、齐读第三段课文。
五、第三场戏的编排指导。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场戏的中心人物是谁?怎样来演?找出表示中心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交流所画的句子,反复品味。
2、如果你演杰奎琳,怎么演?
3、理解“娇声”:甜美可爱的童声
提问:杰奎琳为什么“娇声地”对司令官说话?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练习杰奎琳的内心独白。
5、分角色朗读第四段。
6、教师小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家庭:一家三口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最终凭着他们勇敢与机智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六、指名表演课本剧,同学评议。
七、作业。
回家给父母讲讲《半截蜡烛》的故事,讲清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注意把人物的心理活动补充进去。
附板书:
燃 吹 点燃 端 夺 拿
点 熄 重新 走 回 上楼
半截蜡烛教材分析篇二
课文《半截蜡烛》(苏教版)描绘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物内心世界的紧张。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先来读读课文中的两个小片断:
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蜡烛越烧越短,秘密即将暴露,伯诺德夫人的心情紧张到了极点。成功的心理描写渲染了可怕、恐怖、紧张的气氛。
那什么是心理描写呢?像课文中这样,直接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活动的方法,就叫做心理描写。
其实,我们也有许多同学在写作文时,能够刻画好人物的心理,敞开他们的心灵。下面请看黎黎同学写的《第一次播音》(片段),看看播音前的“我”:
今天就第一次播音了。屋子里只有我一个,不知怎么搞的,我忽然紧张起来。呀,这里真静啊,静得仿佛能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我心里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我能读好吗?千万要读好啊!”
这一段是心理活动的描写,是人物内心的真实独白:“忽然紧张”“七上八下”“我能读好吗”“千万要读好啊”等词句,生动细致地描述了一个刚刚走进播音室的小播音员的紧张心情。
半截蜡烛教材分析篇三
[学习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绿线中的三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 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阅读提示]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文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课文可分四段: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写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第二段(第三自然段),写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第三段(第四、五自然段),写大儿子杰克想借搬柴生火之机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第四段(第六、七自然段),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危急关头,借上楼睡觉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定的动作、神情、语言和紧张激烈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去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同学们阅读学习的重点。
[字词点击]
1.读读本课生字,你注意到了吗:
诺(nuò),声母是“n”不是“l”。
琳(lín),芯(xīn)是前鼻音,而盯(dīng)是后鼻音。
这些是南京方言的同学容易混淆的,读准了,多读几遍。
2.写写本课生字,写前仔细观察:
有6个生字是左右结构,而且多为左窄右宽的结构,写时要注意间架结构的比例安排。“厄“为半包围结构,注意“厂”横画抬高,撇画稍长,留出右下“ ”的位置。
[疑难解析]
在“阅读提示”中我们已强调课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定的动作、神情、语言和紧张激烈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是我们阅读理解的重点。我们不妨试看两例:
1.“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这里的“苍白”不是外貌,是神情。孩子们已经意识到危险即将发生,他们担心秘密暴露,所以面色苍白。“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母亲急中生智,端来油灯,吹灭蜡烛,一场危机暂时过去了。但只要德国兵不走,危险仍随时可能发生,所以说危机只是“似乎”过去了。
2.“杰奎琳镇定地把蜡烛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一个小小的女孩子,在母亲与哥哥的努力相继失败之后,在蜡烛即将熄灭的千钧一发之际,以自己的天真娇小为掩护,成功地骗过几名德国军官,拿走了危险的蜡烛,你看她“镇定地端起”,还“道过晚安”才上楼去,从容、镇静得令人钦佩。
课文中这样的精彩句段还有一些。请你划出描写伯诺德一家人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有关句段,读一读,给重点词语加上着重号,再把自己体会到的眉批在书上空白处。
[品评赏析]
课文的故事情节充满悬念,扣人心弦,循着下面的示意图的线索再读课文,你会领略到故事的一波三折,起伏跌宕。
强烈的戏剧冲突,加上细腻的心理描写,使每一个读者的心被深深地吸引了。
[课文链接]
小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世界战争。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战争。最后以中国、英国、法国、美国、苏联等反法西斯同盟军获胜,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失败而结束。
如果你想了解二战历史,请看:
《第二次世界大战—著名将帅》,潘人杰、李欣主编,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英)利德尔·哈特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中国二战网盟
德国之窗
《巴顿将军》(patton: lust for glory)1970 导演: 富兰克林·j·沙夫纳 (franklin j. schaffner)
《虎!虎!虎!》(tora! tora! tora!)1970 导演:理查德·弗莱舍 (richard fleischer)
《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1998 导演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steven spielberg)
如果你想读读战争中的故事,请看:
苏联小说《战争中没有女性》
美国小说《战地钟声》
如果你对悬念小说产生了兴趣,那么请看:
阿加沙克里斯蒂《蓝色特快上的秘密》
柯南道尔《银色鸟》
森村诚一《太阳黑点》
[自我测评]
l 基础练习
一。 看拼音,写词语:
mì mì è yùn xī miè là zhú
jué miào qiáng dào diǎn rán wēi ruò
二。 选词填空。
镇定 坚定
1.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应有着( )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
2.无论遇到什么事,我们都要保持( ),不能慌张。
微弱 衰弱 虚弱
1.病了这么长的时间,他的身体很( )。
2.他不幸得了不治之症,身体正渐渐( )下去。
3.借着( )的灯光,他看清走在前面的正是王林。
三。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你不用蜡烛不行吗?”这句话在文中是反问句。 ( )
2.“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是比喻句。 ( )
3.最后是小女儿杰奎琳保护了秘密情报。 ( )
4.课文所讲的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德国。 ( )
四。 阅读片断,回答问题。
(猛然、突然),小女孩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
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镇静)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1. 划去括号里使用不当的词。
2. 照样子写词。
瞧了瞧
3.“娇声”的意思是 ,杰奎琳“娇声”对司令员说话是为了
。
4.从杰奎琳的举动中,你体会到什么?
l 发展练习
学完了课文,我们再试着做一次综合性学习,有兴趣吗?
1. 读一读:选择你最喜欢的课文片段,好好体会人物心理,声情并茂地读给爸爸妈妈听。
2. 看一看:通过翻阅书籍、访问网络、观看电影、询问父母等方式了解有关二战的历史、故事、小说等。
3. 讲一讲:把你最喜欢的二战故事打电话讲给好朋友听,读到什么好书也可以介绍给同学们。
4. 改一改:本文故事极富戏剧性,试着把它改写成剧本,等同学相聚时一起表演你的剧本。剧本格式可参考第七册课本《公仪休拒收礼物》。
5. 写一写:学习本文对人物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刻画描写,写一个你熟悉的人或一件印象深刻的事。
你还可以画一画课文中的场景,学着唱一首战争年代的歌,做一些阅读卡片……只要是你能想到的,你感兴趣的,选一、两件做做看。
l 趣味语文
猜成语:
例: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高不可攀
一叶扁舟,重游赤壁——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一手拿针,一手拿线——
夕阳西下,望断天涯路——
车马炮出击,将士相助战——
[参考答案与提示]
基础练习:二。1.坚定 镇定 2.虚弱 衰弱 微弱
三。1. 2. 3. 4.
趣味语文:驾轻就熟 销声匿迹 望眼欲穿 日暮途穷 按兵不动
(本教学案由瑞金路小学 吴宁萍老师供稿)
半截蜡烛教材分析篇四
《半截蜡烛》教学杂谈
【江苏省邳州市教研室 魏 星】
〖“悟读”教学的策略·还原情境〗
当前的阅读教学“读风”很盛,有人用“读”占鳌头来描述。虽然读得充分,但是不少课读得质量不高,是不求甚解的读,多次重复的读,是失去悟性、智慧和人文底蕴的读。细心研读课程标准不难发现,新课程十分强调“感悟”,强调“悟性”的培养,强调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悟读”,是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
以形象感悟内涵,是“悟读”教学的重要策略。文学作品是以生动、活泼、感人的形象说话的。创造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情境,化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可以获得超越时空的心灵对白和审美感悟。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多种手法,如,单独或综合运用语言、音乐、绘画、具体事物、多媒体等等,都能创设出逼真的情境,使学生产生新颖感、惊奇感,从而调动他们多种感官乃至全部心灵,悟出文章的真情和真意。
又如一位教师教学《半截蜡烛》时,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一部电影,你觉得出现最多的镜头是什么?”学生的感悟是个性化的:“是那半截蜡烛。蜡烛是贯穿整个故事的,蜡烛牵动大家的心。”“我觉得是墙上的一面钟,‘嘀嗒嘀嗒’的声音一直在耳边回响,伯诺德夫人和两个孩子越来越紧张。”“我眼前总是闪过德国军官的阴险的眼睛。伯诺德夫人总觉得他们似乎发现了蜡烛的秘密。”……阅读活动强调“寻言以明像”,学生一边读一边在脑中“过电影”,通过还原语境,探寻到了文本的意义。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高良涧镇中心小学 潘爱梅】
〖让儿童感受阅读的乐趣──新理念指导下的阅读教学有感·珍视感受,倾听阅读意见〗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教学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英国著名作家毛姆认为“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阅读优秀的作品能帮助我们克服个人生命的局限,感受人生的博大,触摸人世间的哀乐、悲苦与伤痛,从而使生活变得丰富、充实,由此领悟到人生的美好,形成良好的语言感悟、应用能力。那么如何让儿童感受阅读的乐趣呢?
语文教学应以学生的阅读为中国,以学生的发展为归宿。教学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个性健康的、充分的发展。然而,学生对统一的文本、统一的问题体悟可能是不同的,学法是各异的,表达也是有差别的,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思考,充分展示个性和生命智慧,能动地谋求自身发展,课堂上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努力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触。”启发学生尽可能多维、多向、多层面地揣摩感受作品的内涵,去发现作品中新的意义,使教材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如:教学《半截蜡烛》一课时,教师出示伯诺德夫人的语言,“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让学生再三读,并说说自己体会到什么?有的学生说,从“先生们”这个词体会到伯诺德夫人对德军很有礼貌;有的同学说,从“瞧”、“亮”这些词体会到伯诺德夫人想转移德军对那半截蜡烛的注意力。其实,不管学生怎么读都表达了一个意思,伯诺德夫人想转移德军的注意力,从学生的回答中,不难看出学生已经读出了自己的感受与理解。教学描写杰克表现的那段话,让学生默读,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揣摩人物的内心,让学生在本子上写一写:你想对杰克说些什么?继而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大家交流时,同学们各抒已见,畅所欲言,走进了杰克的心中。杰克的懂事、镇静、机智、勇敢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出来的?在老师层层深入的指导点拨下,同学们边读边思,边读边体会,已经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通过抑扬顿挫的声音表身临其境之意,抒深切真挚之情。
【江苏省昆山市张浦中心小学校 陈燕萍】
〖让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重情趣,角色扮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
古人曾说过:“鸳鸯绣取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如果在课堂上教师只注重自己的津津乐道,而不给学生有训练尝试的机会,要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一句空话。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育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和发扬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语文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认知、增长智能、提高素质。
在课堂中让学生扮演角色参加表演,活泼生动,富有情趣,它还符合小学生爱动好玩的特点、富于想象的年龄特征,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使个性充分发挥,如学习《半截蜡烛》一课让学生表演,学生为了演得逼真、到位,必须读好课文,揣摩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体会伯诺德一家三口机智、勇敢、沉着、镇定的性格特点。反复练习,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参加、积极活动的状态,入情入景地通过表演将内容表演出来。
学生多动眼看,多动脑想,多动手操作,多动口说与问,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和学习主动权,就会受到熏陶,形成能力。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小学 朱 成】
〖透视阅读教学中的“秀”·阅读教学中的“表演秀”〗
实施课程改革三年来,教师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或质疑,或朗读,或合作,或实验,或表演……然而在这些令人欣喜的语文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课堂学生为活动而动,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效果“平平常常”,实质上纯属“作秀”。
爱活动,爱表演,好胜性强是小学生的天性。为此,我们教师将表演引进了课堂,可是事实上表演效果并尽如人意,在课堂上出现了以下现象:
1、学生成了“专业演员”: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确实能够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世界,在表演中获得真切体验,同时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与创造能力。但有的教师把"表演"看作是一种时髦。于是不看课文内容,不考虑学生的年龄结构,不顾表演难度,把学生当作专业演员,在教室这样的 “舞台”让学生登台献艺,这种表演往往生硬呆板,引来哈哈的笑声。有的课文虽然适合学生去表演,但必须在学生充分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表演,才能入境入情。
2、轻语言训练的表演: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一定数量的课文适合学生表演。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表演来让学生理解课文,本应无可指责,而且也是必要的。但我们身边少量语文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课堂上又是教师示范性表演,又是学生尝试表演,小组合作表演,整整一节语文课就在表演中结束了。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学生可能明白了,但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了吗?答案不言自明。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半截蜡烛》时,就在“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是如何巧妙地和德军周旋的?”的问题中导入了新课,接着便组织学生表演故事。整个表演中师生忙得不可开交,哪有时间顾及文本,更谈不上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外国语实验学校 朱学军】
〖操作上力求简易〗
张庆老师说过:“简简单单地上语文,应当具备这样几个特征:头绪简化,目标单纯;多一些‘语文’,少一些‘关于语文’的东西;课堂情境相对稳定,而不是像走马灯那样频频转换;作业当堂完成,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
然而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为提高教学效果,想方设法地运用多种手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多媒体类:
如录音机,展示台,投影,计算机等。
2、实物类:
主要是为了教学需要,课前准备的一些物件。
3、活动类:
为了教学需要,教师安排的活动。有的课堂上,往往是多种手段一齐上,那场面真是“锣鼓喧天”。课上完了,教师,学生累的够呛,却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笔者以为,一堂课上,教学辅助手段运用太多,首先会占用宝贵的课堂时间,有时甚至会转移学生注意力,影响到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长此下去,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只有简化教学手段,让阅读主宰学生的学习过程,主宰教师的教学过程,加强语言文字的锤炼,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所以,我们在运用教学手段时应尽量做到一个“简”字。
在选用教学手段时,还应注意操作上要力求简易。笔者以为简易就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能力相适应。如有的教师在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文时,不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喜欢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课本剧,但往往却事与愿违。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半截蜡烛》时,找来一位学生扮演军官,想让学生把当时紧张的气氛再现出来。由于学生的表演不到位,没有把紧张的气氛呈现出来,反而逗得下面的同学哄堂大笑,反而破坏了之前好不容易创设的课堂情境。显然这位老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和操作自身的难度,结果注定是失败。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安排学生活动一定要慎之又慎,一定要先问问自已:这些活动有没有必要开展,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是否能达到活动要求前面那位教师完全可以播放一小段相关的影视资料,没有必要安排学生去表演。
【江苏省常州市青龙中心小学 朱一萍】
〖让合作学习焕发出生命活力·合作前指导学生明确目标,规则〗
“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可见在小学生语文中培养其合作能力多么重要与紧迫。走进当今的课堂,合作学习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随处可见。
可是我们经常会看到或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学生缺乏合作意识,而且也不会合作;经常会出现“搭车现象”,即个别同学积极参与,其他同学袖手旁观;教师指导抓不住重点,师生间不能有效地互动;课堂讨论形式过于单一,学生渐渐地对讨论产生厌烦情绪……形式上是合作,而效果并不理想。如何使合作学习落到实处,让合作学习焕发出生命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则的合作学习很容易成为“自由市场”,嘈杂无序,学生难以受益。在合作学习开始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并对操作程序给予说明。我在教《半截蜡烛》这一课时,把全文分成三个片段,以组成导演团研读剧本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一开始便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导演团确定选择研读哪个片段。
2、各个小导演各自先研读课本,找出剧本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句子,想想该怎么演,为什么。如有需要,可适当增加内容。
3、导演团交流各自意见,达成小组意见。
4、导演团派代表“执导”,并交代了合作时的注意事项。这样,学生接下来的合作学习也顺利,有序了。
【江苏省姜堰市梁徐中心小学 蒋 华】
〖浅谈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妙用反问语言,拨正思维方向〗
语言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运用自己的语言艺术,引导学生自发、自主、自觉、自由地走进教材,融入生活,往往会使课堂更加充满活力,充满个性,充满灵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地训练自己的语言,形成富有个性的课堂语言艺术。就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教师的语言,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新课标》指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诚然,在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内涵的时候,学生往往会运用自己富有个性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有些见解极具创造性。但不能否认,由于学生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的限制,有时的想法难免会出现偏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语言稍有不当,就可能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挫伤学生的自尊。这时,教师如果能巧妙地运用自己的语言艺术,把尴尬消于无形,把思维方向拨正,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半截蜡烛》的时候,我问:“伯诺德夫人一家得救,你们认为应该感谢谁呢?”其他的学生都说得有理有据,但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说:“应该感谢那个德国少校。”并且阐述了自己的理由。这样的答案肯定是错的,可应该怎么办呢?我反问了一句:“照这样说,法西斯发动侵略战争是对的了?”那个学生立刻明白了老师的意思,重新埋下头研读起课文来,并且很快形成了正确的认识。
【江苏省昆山市玉山镇第一中心小学 钟美琴】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促学生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尝试·培养想象力,点燃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展开想象,引导求异思维〗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学习语文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获取知识,
形成能力。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必须优化课堂教学。为此,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我开始以下尝试。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可见,想象力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注意因文而异,凭借课文中某一重点,同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的想象训练点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以得到提升的目的。例如《半截蜡烛》一课,文章围绕对母子三人的动作、语言、神情的刻画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教学时,我启发学生想象母子三人的内心活动,启发学生想象:面对中尉重新点燃蜡烛,儿子杰克在慢慢站起来之前是怎么想的?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有了这样的铺垫在结束课文时,再让学生填空。
在这样的氛围中,同学们通过回答、交流、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从而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迸发思维的火花。
【上海市闵行区浦江第一小学 乔建军】
〖新基础教育中动态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巧借错误,因势利导〗
“新基础教育”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性的特点。“动态生成”这种课堂教学形式,是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不断生成新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既是由教学活动所固有的全部生动性和丰富性所决定,又是在教师的教学艺术驾驭下而产生的结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是从如下四个方面去实践、研究的:
我们强调教学过程中要有动态生成,强调过程的生成和资源的生成。但由于受知识、经验、思维能力的限制,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必然会遭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障碍,进而产生一些偏差甚至错误的信息,如果直接纠正或否决,也许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也许会给全体学生带来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应该抓住这些错误信息,作巧妙的引导和利用,使学生在无形中感悟到自己的错误所在,真正达到纠误匡谬之目的。现摘引两个教学片段如下:
案例2:五年级新教材《半截蜡烛》教学片段。
师:自由读课文,课文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请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生1:读了课文,课文给我的感觉是:紧张
生2:读了课文,课文给我的感觉是:心惊肉跳
生3:读了课文,课文给我的感觉是:有惊无险
生4:读了课文,课文给我的感觉是:化险为夷
师:随机板书,说:“有惊无险和化险为夷包含着两个不同的观点,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联系课文中的有关语句谈谈感受。”
生:读句谈感受。
师小结:所有这些语句是通过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来体现险、来渲染紧张的感觉,所以,这个故事不是有惊无险,而是──
生5:有惊有险。
师:不仅是有惊有险,也是又惊又险
上面的教学片段中,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出现了信息反馈的偏差:把“妙计”说成“诡计”;把惊心动魄的场面说成“有惊无险”。但是教师没有马上否定这些错误的资源,而是恰如其分地利用错误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议一议,读一读中让学生自己取体验,从而发现更深层次的内涵。所以,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出错,我们要更仔细地去听,去思考,去沉着应对,哪怕是一个可笑的错误。这样的错误资源也许蕴涵着又一个新的知识点,也许又是一个激励学生的兴奋点,也许是一个将学习推向高潮的中国。
让我们好好去把握课堂中出现的每一个的资源吧。让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演教案剧”,不再是守着预定的计划不放,而是随时去捕捉学生的资源,努力把每一个学生的资源发掘出来,变成全班的资源,真正形成“师—生”“生—生”的交互式活动。让生命之花在课堂开放。
半截蜡烛教材分析篇五
学情分析
本班级共有37人,学生聪明好学、活泼,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并且能够很好地配合老师开展学习,动手能力强,大胆,敢想敢说,集体荣辱感强。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一篇短小剧本,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某城市的故事。女主人伯若德夫人的家是反法西斯组织的一个联络点,为安全起见,伯若德夫人把一份秘密文件藏在半截蜡烛里。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伯若德夫人、杰克、杰奎林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剧本的语言特点。
3. 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4、读记本课的“解释”等词语,并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
一、揭题:
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
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围绕“半截蜡烛”定了什么内容?……
3、请同学们围绕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轻易朗读课文。
2、小组朗读检查,读通课文,解疑。
3、课堂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如下(顺便理清脉络)
课文先写……接着写……
然后写……最后……
4、再读课文,检查字词:
音:蜡烛许诺遭到盯住琳琅满目楼梯摇曳强盗秘密厄运
虽然绝妙微弱绝密镇定
义:厄运:厄,困苦,灾难。困苦的遭遇。
厉声:声音严厉
从容:不慌不忙
摇曳:摇荡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乱。
三、指导分段朗读。
四、课堂练习
1、抄写词语
2、朗读、思考课后练习4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读读、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2、通过合作的形式,把故事编成课本剧演一演,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半截蜡烛》这篇课文。谁能根据屏幕提示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当_____时,伯诺德夫人_____(怎么做)_____(结果怎样)
当_____时,大儿子杰克_____(怎么做)_____(结果怎样)
当_____时,小女儿杰奎琳_____(怎么做)_____(结果怎样)
2、那么,伯诺德夫人一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引入新课。
交代: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通过合作、探究把这个一波三折的故事分三场编成课本剧演一演好吗?
三、学习第一场戏。
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第一场戏(第三自然段),思考:你准备通过伯诺德夫人的哪些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来演出她的勇敢、机智。把重点词句用相应的符号圈画出来。
动作:(急忙)取、(轻轻)吹。
请一位同学做一个吹的动作。再做轻轻吹的动作。
重点提示:为什么要轻轻吹?大家一起读句。
语言:关键读好哪个词?(亮)为什么?
要读得不引起德军的怀疑?指导朗读。
心理活动:个别读,从中体会到什么?
圈画重点词。引读。
假如你就是伯诺德夫人,你能把这段心理活动以你自己的口吻表达出来吗?。
指导这是你的心理独白,你这么大声说出来,不引起敌人的怀疑才怪呢。谁再来做一回伯诺德夫人。
3、小结。
尽管情况危急,伯诺德夫人内心十分焦虑,但她还能表现得这么从容、机智,真是了不起。如果让你演伯诺德夫人,你能通过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把伯诺德夫人机智、勇敢的形象表演出来吗?
4、除了伯诺德夫人,这场戏中还需要哪些角色?(三个德国军官。)演出他们怎样的特点?文中提示我们演好哪个动作?(闯)除了动作,你还能联系第一二节的内容想象一下他们进来会说些什么吗?
5、杰克、杰奎琳什么特点?
旁白。给老师一个机会好吗?
6、布置任务。为了确保演员发挥最好水平,给一点合作的时间,下面的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商量一下如何把文中提示我们的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表演出来。
7、演员表演,观众注意看他们的动作,仔细听他们的语言,还要观察什么呢,自己动脑看吧。
简评:主角演得怎样?(激趣:假如我是当时的总统戴高乐,我一定会为你有这样的好公民而骄傲, 奖你一枚荣誉勋章。)
其它同学演得好吗?(激励:甘当绿叶,演好配角从而反衬出主角的机智、勇敢这种精神值得敬佩。)
怎么没人表扬我呀?说明(老师读得旁白和分角色朗读时的旁白一样吗?
是的,在课本剧中,有些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的内容完全可以由演员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演出来。旁白不必把所有的提示语都念出来。)
四、学习第二、第三场戏。
1、小结布置:刚才,我们通过共同合作、探究,非常成功地完成了第一场戏的演出。能采用刚才的方法自己合作完成后二场戏的演出吗?第二场戏的主角是——?第三场戏的主角是——?组长起立,代表小组选择其中一场戏。
2、同法默读一出戏,思考:你准备从人物的哪些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来演好机智、勇敢的杰克或杰奎琳?圈画关键词句。
3、交流杰克。
◆动作:(慢慢站、端、从容搬回、生火、坐待)重点提示:在什么情况下表现得这么从容的?读句。
◆语言:关键读好哪个地方?(真冷)指导朗读。
◆其它角色又要演好哪些表现呢?分角色朗读,边读边想该抓住哪些方面演出其它角色的特点。
4、交流杰奎琳。杰奎琳的机智、勇敢你认为关键是演好哪个地方。
◆重点提示:娇声。理解。(博得敌人的好感,这样一来,当她提出要求时才不会糟拒绝)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在长期的对敌斗争中,小小年纪便懂事了,和妈妈哥哥一样机智、勇敢)
◆谁能当回杰奎琳,用娇声对德军说这句话。
◆联系当时情况的危急,联系她说的话,谁能猜出杰奎琳此时一定在想些什么?再读她说的话。
◆还有哪个地方表演时也该注意的?(镇定、道晚安)给你个机会,找一个你最信得过的朋友跟你合作读军官的话,其它同学一起读旁白。同学们继续想象一下怎样把杰奎琳的机智、勇敢给表演出来。
5、小结。
通过刚才的探讨,大家有信心把这二场戏演好吗?注意演员关键要演出文中提示的人物动作、语言、神情,有本领的还可增加一些你认为更能突出主角机智、勇敢的表现或心理活动。
旁白注意不要喧兵夺主。小组合作开始排练。
6、挑选两组表演。下面同学作评委,评出最佳主角奖和最佳配角奖。
7、简评。
◆结合评最佳主角奖。抓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再次感受主角的机智、勇敢。
◆结合简评配角奖。感谢你们的演出,让我们看到了一群凶残的但又尚有些人性的德国鬼子。也更加让我们感受到了伯诺德一家的机智、勇敢。
◆结合品品文末句子。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你想说什么?引读两次描写情况危急的句子。(出示)
五、总结。
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以国家利益为重。靠自己的机智、勇敢终于成功地保住了蜡烛中的机密,多么爱国的一家人啊!
六、总结延伸。
今天,我们通过合作、探究学会了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把课文编成简单的课本剧读读演演。其实,在第二次世界期间,发生过无数像这样感人的故事。同学们可回去拿些资料,并把今天的方法试着把他们编成课本剧来读读演演,好吗?
七、课堂练习、
一、读课文,联生活费上下文完成以下习题。
1、以下列词语选择正确的是涂音,打“√”。
反而( r ěr) 暴露(l lu) 厉声喝(hē h)道 即(j j)时
2、文中“代不用蜡烛就不行吗?”是( )句,将它改成陈述句:
3、“蜡烛的秘密”假如暴露,会有什么后果?( )[多选]
a、情报站会遭破坏 b、屋里漆黑一片 c、伯诺德一家五口将被杀害
4、母子三人保护秘密情报的行为表现出他们 、 、 的品质。
a、镇定 b、勇敢 c、沉着 d、机智 e、机警 f、顽强
二、基础知识。
1、按照汉语拼音字母表顺序,先将下列字母重新排列,再写出相应的大写字母。
e q i d r j l n
大写字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写字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动词,不能重复。
(1)( )一趟 (2)( )一遍 (3)( )一把
(4)( )一眼 (5)( )一句 (6)( )一遭
3、先补充成语,再按要求分类。(10分)
神机( )算 自私自( ) 斗志( )扬
阴( )诡计 滔滔不( ) ( )头丧气
舍( )为人 口若( )河
①褒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贬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填字成词并按要求分类
喜上( )( )飞色舞 横( )怒目 双( )紧锁
愁( )苦脸 ( )开眼笑 扬( )吐气 双( )倒竖
表喜悦之情: 、 表得意之态: 、
喻忧愁之神: 、 发怒的样子: 、
八、布置作业、
1. 小组合作进行课本剧的表演。
2. 阅读其他剧本,感悟人物语言。
3.仿照剧本的文学特点,尝试写一个短小的剧本。内容自拟。
九、相关资料:《半截蜡烛》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语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第十二册自读课文第三篇课文。课文生动地记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文可分为四段。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地相当细腻。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玄。
十、自问自答:关于半截蜡烛的问题中的“它”是什么意思?
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1.加双引号的"它"指的是,所在句子的描写说明了。1.烛光 , 伯诺德夫人内心的恐惧
2.请在这段话中画出一处描写人物的动作或神态或语文或心理活动的语句,写出你从中得到的体会。
3.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环境险恶,内心恐惧,无助。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636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