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感悟,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心得感悟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感悟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人生的枷锁读书心得人生的枷锁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一
这是我读过的第一本毛姆的小说,之后又读了几部他的其他作品。一个好的作家应该是独树一帜的,无论是在文笔还是思想范畴上,都会有自己明显的风格。正如这个世上的人,会因以与他人的不同而区分开来。毛姆的故事总是这样,情节缓慢,语气温和,却娓娓动人。所以读毛姆的书好像是听一个长者讲故事。
我渐渐地听得入迷了。
菲利普是个残疾人,他的人生算不上成功。他在上学时被同学嘲笑跛足,而后自己孤立起来。第一次恋爱,却发现是自己的虚荣心作祟。学习会计却与事务所的人格格不入并且对会计毫无兴趣。转而去巴黎学习自己喜爱的绘画却发现自己并没有多少天赋,顶多当个二流画家——接触的艺术家是需要大天赋的。在巴黎间,却陷入一位本质庸俗冷薄的女子恋情中,迷恋她的肉体而不能自制,她一次次伤害他却一次次求助他。于是,菲利普便又神魂颠倒,心灵因此而深深自责。去上医学院,渐渐发觉自己喜欢这职业却遇到了磨难——因股票是去了所有的财产,他只能停学。而后费劲艰辛寻找一个低级工作来填饱肚子,得出人生无意义的结论安慰自己。最后报收生活磨难的他,才遇到了完美的情人,因此内心得到安顿与幸福。
其实,冷静下来想一想,菲利普能够做到只是提及他的残疾时才害羞已经相当不错了。这个尘世中有不少残疾人,这类人中的绝大多数都从不努力去生活,而是依靠社会救援或者别人的同情生活,而且还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菲利普却不这样,虽然早期的他不能像圣人一样摆脱身体缺陷所带来的困扰,可是他从来都不让这一问题长期困扰自己,也从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菲利普一直想从生活中追寻人生的真谛。在我看来,他的这种斗志已经足以证明他的不平凡。他在追求生活的道路上有过许多尝试,走过许多弯路:皈依基督,去德国,学习德语,前往巴黎学画,去会记事务所学习等等。在坚持寻找梦想的道路上,谁又没有走过弯路呢?坚持最初的选择并不困难,它不需要太多的勇气,需要的只是盲目的坚持,再加上足够的耐性和余生的幸福就完全可以了。可是,选择改变却没有那么容易,它是一件需要有极大勇气和魄力才能做到的事情,它需要你去_虽然完全不喜欢但可能已经适应了的生活而进行新的尝试,它需要你有面对庸俗世人嘲笑的勇气,需要你有可能会再次失败的觉悟……我绝不认为这是那些“不撞南墙心不死”的人能做出来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这需要太多的勇气,而这正是懦弱到只懂顺从生活的他们所欠缺或者说压根就没有的东西。
我想,菲利普是绽放开来的。菲利普从小便会从所经历的事情中剖析自己当时的心里情感,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于是他认识了自己由虚荣心引起的第一次爱情,意识到自己对会计的毫无兴趣,也撑死的面对自己在绘画上并无天赋这一尴尬,意识到自己肉欲引发的第二次爱情,意识到自己最感兴趣的是人和生活。因为自省,在生活的一连串阴霾中汲取到了阳光,从黑暗中思考着前行。而他前行的动力则是那颗对生活永远充满热情的心灵。
自然菲利普也拥有很多人会有的缺点:虚荣,嫉妒心,心胸狭窄,不够坚强,对待心灵上的弱者的冷薄,自制力薄弱……可是他能不断地自剖自新,意识到这些不好的存在,然后在前进时慢慢地蜕掉这些坏死的部分。
菲利普一直在寻找人生的真谛,渴望去除枷锁得到真正的自由。可是真正的自由又是怎么样的呢?是孑然一身不必为任何人负责担当,做任何想做的吗?毛姆认为不是的,所以他在最后让菲利普放弃了象征着绝对自由的西班牙旅行,选择了婚姻。或许人生的枷锁根本不可能完全地去除,生命不能承受如此之轻——它要有该要承受的重量。
人生的枷锁读书心得人生的枷锁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二
毛姆的《人生的枷锁》(of human bondage)读完了。沉重的书名恰如阴郁的开篇:书的大致情节如下:主人公philip先后挣脱了宗教、金钱、情爱、生老病死,乐苦悲欢的人生枷锁,完成身心救赎与升华。
本书的主旨接近佛教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思想,似乎还能看到道家的影迹。书中多次提到人生无意义,无意义为什么还要活?用philip的话来说,不管有没有意义,人生就像拼图,不管好与不好,幸福与痛楚,成功还是失败,都要完成这幅拼图。
下次读读《刀锋》,据说毛姆的小说也就这三部质量上乘,可读性较强。
人生的枷锁读书心得人生的枷锁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三
我一直渴望读到结局,想知道主人公菲利普的人生故事怎样结束,想从菲利普那里有所启迪,得到人生的答案,找到人生的意义。
菲利普的人生结束了吗?没有,但是故事已经没有继续下去的必要了。菲利普的人生进入了这样的模式:一个男人来到世上,干活,结婚,生儿育女,最后悄然去世。在他看来,这是一种最简单的然而却是最完美的人生格局。菲利普对人生信条是:他想要从纷繁复杂、毫无意义的生活琐事中,编织一种精巧、美丽的图案。可最后,他依旧身处人生的枷锁之中。
1人的自我意识
什么是自我意识?我想,是意识到精神和肉体的分离与统一。人具有精神性的存在,不止有肉体性的存在,因此具有分离性。但是精神独立于肉体,却不能脱离肉体,两者又是紧密的统一在一起。精神会受到肉体的制约和影响,肉体是精神与外界世界相接触的媒介,对精神的形成和塑造至关重要。因此,精神和肉体又是统一的。
2关于宗教
菲利普开始时虔诚的相信上帝,但他无法理解这种现象:一个人可以作为教士虔诚地讲上一大通道理,却从不愿以普通人的身份躬身力行。这种言行不一的欺骗行为使他义愤填膺。
我想到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他讲到在过去的中国一直以来是以道德来维系社会和国家,皇室统治者一直大力推行儒家的道德礼教,人们受着道德礼教的约束,但这里面存在着阴和阳的关系。文人官员集团都善于道德说教,并严格执行着各种细致繁碎的礼仪规范,这是阳;但他们在实际的行事时,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争权夺利,而把道德作为表面文章,这为阴。
中国的儒家和西方的宗教是多么相似,它们都是以道德说教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而它们自身有着另一套行为标准,它们都成为了统治者奴役民众思想的工具。此时,信仰成为了一种枷锁。
宗教本身没有错,它是人们精神的寄托。道德本身也没有错,它可以让人们更好的生活。但是人们常常没有意识到信仰自身,信仰是什么?自己为什么要信仰?我们所生活的文化环境会潜移默化的塑造我们的思维模式,信仰常常是环境强加给自己的。比如,一个人出生在西方的某个国家里,他从小就被教育要信仰上帝,周围的人们也同样信仰上帝,他所处的环境都是这样的文化氛围,那么他就会被灌输这种宗教信仰,并感觉这一切自然而然。
当菲利普到德国海德堡学习时,处在不同的文化环境,遇到了不同思想的人,他有了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他了解到,有些人之所以死抱住信仰不放,若不是由于冥顽不化,就是出于私利的考虑:他们心里明白那些信仰纯属虚妄,但仍有意装模作样来蒙骗他人。
“凡是世人所相信的事物,他差不多一概极其真诚地不予相信,而对凡是自己不甚了然的事物,都深信不疑。”菲利普的一位朋友维克斯这样说道。
怀疑主义也许是一种很好的思想。怀疑一切可以让我们更能看清楚事实、理性客观的看待事物,而不陷于思维定势的偏见。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638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