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读书报告篇一
根据“经济应用文写作”课上读书报告撰写要求,我检索并且精读了三篇经济管理类一级核心期刊上以农民工迁移为主题的学术论文,分别为:王子成,赵 忠的《农民工迁移模式的动态选择:外出、回流还是再迁移》(《管理世界》2013年第1期 p77—88)(下文称为论文一);钱文荣,李宝值的《初衷达成度、公平感知度对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及其代际差异——基于长江三角洲16城市的调研数据》(《管理世界》2013年第9期 p89—101)(下文称为论文二);王西玉,崔传义,赵 阳的《打工与回乡:就业转变和农村发展——关于部分进城民工回乡创业的研究》(《管理世界》2003年第7期 p99—110)(下文称为论文三)接下来我将从论文的选题、论文结构、写作(论述)方法,主要观点和参考文献五个方面详细地为大家分析。
从选题上来看,三篇论文都以农民工的迁移为关注点,但各有不同。论文一关注的是农民工依次经历外出、回流与再迁移3个次序决策的一个动态过程。而论文二着重于不同代际农民工留城影响因素,是不同代际农民工的对比分析。论文三着重于研究回流农民工中的创业群体。三篇文章各有侧重,选题都围绕农民工迁移问题展开,比较全面解释了关于农民工迁移的若干问题。
三篇论文都包括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其中在论文正文部分,论文一和论文二都包括文献研究评述,进行估计、假设,然后有经过证明得出结论的过程这几个主要部分。而论文三包括现状分析,现状产生原因,现状带来的意义分析,目前存在问题及措施几个主要方面。这体现了不同学者的`不同研究思路。前两篇更关注于论述过程,论文三关注于对于问题的全面分析,各有所长。
适应模型,对于初衷达成度、公平感知度对农民工留城意愿的主效应和调节效应及其代际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略有不同。论文三主要基于对大量样本的详细调查,分析问题所在并加以解决,并未用到比较专业的分析模型。
论文一和论文三都认为农民工必然发生流动,会出现回流潮。论文一认为常年在外务工已经成为农民工迁移的主要模式,而回流是暂时性的,大部分回流农民工会选择再迁移,留乡发展的概率并不高;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家庭劳动力察赋等对外出和回流决策均有显著影响。论文三关注农民工回乡创业,认为农民工回乡创业有利于县的经济发展,同时存在资金短缺,经营不善,负担太重等原因,并就农村金融支持和科学合理规划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论文二关注不同代际农民工迁移的研究主要结论有:第一,总体上看初衷的基本实现对留城意愿具有正向作用,且大于其收入提高的正向影响,而初衷的完全落空对留城意愿具有负向作用。第二,初衷的完全实现和部分实现对农民工留城意愿的作用存在代际差异:初衷的完全实现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留城意愿具有正向影响,但对老一代农民工则体现出负向影响;初衷的部分实现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留城意愿具有正向影响,但对老一代农民工则体现出负向影响。第三,进城农民工公平感知度的提高不仅对其留城意愿具有促进效应,而且在其初衷达成度与留城意愿的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第四,与老一代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更能容忍较低的初衷达成度,但对公平有着更高的诉求。
三篇论文都参考了国内和国外的文献,其中论文一参考文献以外文文献为主,论文二和论文三的参考文献以中文文献为主。
所有的参考文献中,取自《社会学研究》(6篇)、《中国社会科学》(5篇)、《管理世界》(6篇)、《人口研究》(4篇),说明这几本期刊在农民工迁移有较大的关注度。
从作者来看,蔡禾,程英,崔传义三位专家在农民工迁移问题上研究比较具有权威性,因为三篇文章都引用了好多篇他们的文章,并且多数发表在a类期刊。
通过对三篇论文的阅读,可以得出撰写一篇论文需要分为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几个主要部分。这是论文的基本格式。其次,论文的论述围绕着what?why?how?这三个问题展开。由前人的研究概述出发,得出本文要研究的问题以及为什么要研究。通过调研以及一些统计刊物得到数据,并且引入对应的数学分析模型验证学者提出的结论,最后提出解决办法。让我明白了论文不仅有格式要求,而且论述的逻辑十分严谨需要数据和模型分析的支持。
[j]。管理世界, 2013 ( 1) : 77—88。
ournal
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读书报告篇二
最近我读了一本外国名著《苦儿流浪记》。这本书的作者是生活在19世纪的法国作家马洛。
这本书里讲述了可怜的弃儿雷米的故事。雷米要四处卖艺挣钱,我很同情他又没有办法帮助他。更让我觉得糟糕的是,和他在一起的老人维塔里斯去世了。这让雷米的处境雪上加霜。好在雷米是一个坚强的少年,他依靠坚强和勇气在世界上生存下去。故事的结局也令人欣慰,雷米在天鹅号上找到了自己的亲生母亲。
《苦儿流浪记》中的苦儿雷米虽然不幸,可是依然有人陪伴着他,比如富有爱心的巴伯兰妈妈,善良的维塔里斯老人,小猴子“心里美”等等,雷米的生命里还是充满爱的。
读完《苦儿流浪记》,我忽然想到我的书柜里还有一本漫画书,叫《三毛流浪记》。可怜的三毛是旧上海的一个流浪儿,他穿得破破烂烂,经常光着脚丫走在大路上,吃了上顿没下顿。这本漫画书后来还被改编成了电视剧。歌中唱道:“三毛哩咯三毛,流浪哩咯流浪,赤脚走过马路哩咯弄堂。三毛哩咯三毛,流浪哩咯流浪,睡在那垃圾箱,饿得我心发慌。流浪!十里洋场霓虹灯光闪闪亮,大饼油条馄饨豆浆喷喷香……哪一天,哪一天,我有吃有穿有住有钱不再流浪,流浪……”每当听着这首歌,看着三毛流浪的画面,我就忍不住想为小三毛大哭一场。
虽然雷米和三毛生活的国家不一样,时代也不一样,可是他们年纪小小,却过着这样悲惨的生活。我甚至觉得无依无靠的三毛比雷米还要可怜。看着这些书里的故事,我真希望在现实生活里不要发生。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上帝派来的天使,是祖国的花朵。
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读书报告篇三
《劝学篇》里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写作能力体现了我们的表达能力,而表达能力直接影响了我们的职业发展,决定了我们能走多远。
《一本小小的红色书》就从结构、风格、可读性三个角度讲解了写作的基本技巧,提出好文章需要遵循的结构5原则、风格11原则、可读性4原则,为我们奠定了写作基础。虽然《一本小小的红色书》是以英文写作为研究对象的,但其中所用的写作原则和技巧,对任何有写作需求的人都有指导性意义。
《一本小小的红色书》的作者布兰登·罗伊尔是加拿大人,毕业于哈佛大学,并曾在考试培训机构kaplan担任主管。他总结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独创了一整套英文写作、语法及逻辑教学体系,出版了一系列经典著作,这些作品先后五次荣获“国际图书奖”、五次荣获“总统图书奖“金奖,2011年荣获”年度教育图书奖”。可以说,《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已经成为写作领域的标杆之作。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写出好的文章呢?
我们可能都听过一句话,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情况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被誉为“世界互联网教父”的凯文·凯利曾指出,在信息丰富的世界里,唯一稀缺的资源已经不是人才,而是——人类的注意力。随着网络的出现,碎片化的信息爆炸式地出现在我们眼前,注意力已然成为稀缺的奢侈品。那么,对于写作者来说,怎样才能更好地吸引注意力呢?答案是,开门见山,自上而下。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文章应将重点放在开头,首先告诉读者中心大意,也就是常说的“观点先行。”其实,这项技巧在经典名著中已经被反复应用,比如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的经典开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以及朱自清在他的名作《背影》中的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多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等等。
开门见山地抛出关键点,并按照重要程度进行布局,使读者高效地获得信息,这就是“自上而下”的行文结构。你可别以为这只是文字工作者会用到的技巧,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种思考要求随处可见。举个例子,麦肯锡有个经典的电梯30秒理论,要求业务人员在与客户同乘电梯的30秒之内,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方案。这就需要业务人员能够开门见山地抛出重点,吸引客户的注意。职场上常说的“汇报工作说结果,请示工作说方案”,就是这个道理。
可能你会疑惑,那些悬疑小说如果在开头就说出了谜底,那不等于剧透,没有吸引了吗?其实,《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中所提出的原则,主要针对说明文的写作,因为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文体,比如简历、研究报告、工作汇报等等。所以,想要我们的文章清晰易读,吸引读者注意,就需要构建自上而下的行文结构,开门见山地抛出重点。
说文章的结构应该自上而下、观点先行,可能你会产生怀疑:文章结构都一样,那不成八股文了?实际上,结构就像骨架,支撑起整个文章;而真正决定个性的,是血肉,也就是细节和案例。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在写作中,丰富的细节意味着足够的说服力和画面感,能帮助读者理解主题,加深阅读印象。举个例子,王维的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因为他抓住了炊烟和落日的细节特征。同样的道理,在说明文中,翔实的案例、具体的描述就像血肉,让文章更加饱满。我们常说的“用事实说话,用数据支撑”就是这个道理,细节和案例让文章更加可信。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丰富细节并不是面面俱到,也不是夸夸其谈,否则就适得其反,成了“灌水”。保持简洁是写作的重要原则,冗余和重复的`叙述容易分散主题,让读者失去耐心。历史上就有个经典例子,说明朝初年有位大臣,他写给朱元璋的奏本有几万字,在奏事的时候,念了一万多个字还没说到重点。朱元璋非常生气,罚了四十大板。可见,精炼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尤其是说明文的写作。
鲁迅先生说过,他在文章写完后至少要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毫不可惜。所以,要使我们的文章血肉饱满,需要丰富案例和细节,但也必须注意保持简洁。
计算机科学领域有个词叫做“视觉关注机制”,说的是在复杂的外界场景中,人类视觉总是能快速定位到重要的目标,并对此目标进行细致的分析。而对其他认为不重要的区域,视觉仅仅进行粗略的扫视,甚至直接忽视。
视觉关注机制告诉我们,我们的视线总是会自发的寻找重点,并对重点格外关注。这项原理应用在写作中,就是《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中最后一部分的内容,好的文章应该可读性强,排版清晰。
布兰登在书里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排版和设计的原则,包括使用摘要、增加空间、改变字体等,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不断对文章进行修改,让它变得更加精致。
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优秀的文章往往离不开精心的打磨。文章的可读性离不开良好的排版,但更重要的是仔细的斟酌。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往往希望更快地达成目标,总在不断的寻找捷径。但正所谓“有多深的根基,筑多高的墙”,卓越的成就离不开坚实的基础,万丈高楼也需从平地建起。最好的捷径,其实是脚踏实地。
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读书报告篇四
◆十五位出席中国共产党“一大”的代表,在离开李公馆那张大餐桌之后,人生的轨迹各不相同,有人成钢,有人成渣,然而,在离开那张大餐桌之后的道路是漫长的。在行进中,有人继续奋进,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人是变化着的。退伍、落荒、颓唐、叛变是后来出现的。大可不必因后来如此,去否定这些人当年曾经有过的贡献。有钢必有渣。炼钢与除渣是同时进行的。前进者与退伍者、落荒者、颓唐者以至叛变者并存。鲁迅说,因为终极目的的不同,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愈到后来,这队伍也就愈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追溯那十五位代表在离开李公馆大餐桌之后的足迹,会给人以一种特殊的启示:自始至终在共产主义之路上前进,并不顺利。对于中国漫长的历史而言,1921年7月23日至31日,确实是不平常的一周。这一周使“中国改换了方向”,是中国现代史上“红色的起点。
◆在近百年间,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初创时期,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经历了抗日战争,经历了全国解放战争,然后又经历了七年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经历了“文革”十年,又经历了粉碎“四人帮”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样历史的转折,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其中最为严峻的考验是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的白色恐怖、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而不得不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转战到陕北以及十年“文革”、1989年春夏之间的政治风波。越过激流,越过险滩,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多年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九十多年。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间,从最初的五十多个党员发展到今日拥有八千多万党员。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第一大党,也是世界第一大党。
◆1917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孙中山也提倡“以俄为师”,主张“联俄联共”。总之是从此以后,中国改换了方向。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和我国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在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帮助下诞生的。
◆在陈独秀之后,短短几年间,中国共产党中央频繁地撤换领袖,从瞿秋白到向忠发到李立三到王明到博古,一连换了五人。这表明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找到自己成熟的领袖。历史无情地把那些不成熟者从中国共产党领导岗位上淘汰下去。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诞生之后,没有成熟的领袖,因此早年“左”右摇摆不定,像走马灯似的更换领袖:从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到瞿秋白的“左”倾盲动主义到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到王明、博古的“左”倾教条主义,走过了一右三“左”的曲折道路。
◆上海—北京—哈尔滨—满洲里—赤塔,然后沿西伯利亚大铁道,经伊尔库茨克、鄂木斯克、秋明,抵达莫斯科。这条陆路,不知多少俄共(布)和中国共产党党员来来往往,人称“红色丝绸之路”。
◆李大钊与孙中山携手并进,为国共合作打开了良好的局面。他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的鼻祖。李大钊从容就义前说:“不能因为你们绞死了我,就绞死了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
◆关于陈独秀:毛泽东说,“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他与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钊同志等,是起了大作用的。”在五四运动中,起领导作用的是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大学教授虽然不上街,但是他们在其中奔走呼号,做了许多事情。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马林对于中国共产党,有两大贡献
第一,帮助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制定了国共合作、建立统一战线的战略,使中国共产党得以迅速发展。马林来华是列宁向共产国际推荐的。列宁在推荐书上写道;斯内夫利特(即马林)作为共产国际代表去中国,他的任务是查明是否需要在那里建立共产国际的办事机构。马林是国共合作的首创者,也是中国共产党统战策略的提出者和制定者。所以,马林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统战鼻祖”。
◆关于维经斯基:维经斯基先后六次来华,沟通了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之间的联系。他比马林在华的工作时间更长,是共产国际内的“中国通”。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壮大,维经斯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维经斯基是“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运动之间的最初桥梁”。
邓小平说了一句非常生动的话:“毛泽东同志的错误在于违反了他自己正确的东西。”关于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作出了对他的一生的评价:毛泽东是一位深邃的思想家,一位勤于笔耕的著作巨匠。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毛泽东思想”,被视为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他的思想影响而言,远远超出了中国共产党,而且超出了20世纪。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644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