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世说新语咏雪教学设计 世说新语咏雪教学目标汇总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6:32:39
2023年世说新语咏雪教学设计 世说新语咏雪教学目标汇总
时间:2023-06-06 16:32:39 小编:zd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世说新语咏雪教学设计世说新语咏雪教学目标篇一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过程与方法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重点

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

能在不断的补白及小练笔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

1.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对送别诗的一个课外积累,同时是为整堂课渲染一种气氛,使学生初步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2.学生谈感受。

资料补充:辛渐是王昌龄的同乡,这次是要送好友辛渐回他们的故乡去,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

(设计意图:在此处做资料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走进作者内心,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及那种难舍难分。)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打开课本,请同学们自由读诗。

(点拨:注意读诗要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停顿,读出它的节奏来。)

2.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并进行范读。

指导读法:我们读古诗文,光有节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读出自己的体会与感受来。(再次练习朗读)

3.借助注释,结合你自己的感受,谈谈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影响和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加之注释及课前的相关资料的补充,使学生脑海中形成一定的画面,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初步感悟诗歌的空灵之美。)

三、精读古诗,重点品悟(学习前两句)

(借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总结。)

1.学习体会“寒”感悟“孤”。(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

(1)自然的“寒”与楚山的“孤”。

师:“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点寒意,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民送客楚山孤。(齐读)

(2)离别的“寒”内心的“孤”。

(点拨: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还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与孤独的?)学生谈体会。

师:是啊,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中,也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啊,这场雨使作者平添了几份孤独!该怎样读出那种寒意呢?(指导激情诵读前两句。)

总结:除此之外,你知道作者还会为什么感到寒心吗?这里还暗含着同学们所不了解的一些历史背景。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两次贬官,开元二十七年,被贬为江宁丞,开元二十九年,又被贬到非常偏僻的龙标作县尉,但始终不肯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直到最后“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不到六十岁,他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遭贬时所作。)

随机提问:你认为这个寒,我们还能怎么理解?(学生谈体会)(3)对世态心寒,更觉孤立无援。

引导谈话:世态的炎凉,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觉寒心啊,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种复杂的内心。(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找含义深刻的字切入,品读感悟,从最初的含糊的印象到对作者复杂的内心的深入理解,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梯度的引导过程,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可谓水到渠成。)

四、走进作者内心,感悟人物品质(学习后两句)。

1.小练笔,走进作者内心。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通过一个情境的创设,再次拉近学生与当时环境、文本、作者之间的距离,以小练笔的形式,引导学生切身体会作者内心,能与作者对话,同时也为感悟人物品质奠定基础。)

(2)指名发言。

(3)情境创设,引导激情朗诵古诗后两句。

师:于是,在那长亭外,瑟瑟秋风中,我们听到了这样一句话(生):“————”。(师)那是他对家人如冰心玉壶般一览无余的爱啊!

师:在那古道边,萋萋芳草地上,我们听到了同样一句话(生):”————。”(师)那是他对朋友如冰心玉壶般纯真的情啊!

师:在那一叶小舟上,茫茫沧海边,我们也听到了那句话(生):————。”(师)那是他对朝廷如冰心玉壶般清澈见底的忠心啊!

(设计意图:此环节仍然采用教师创设情境激情引导的方式,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想象与朗读的欲望,而且这一个个脑海中不断变换的场景,和朗读后老师及时的补充,也会使学生明白,作者那种对家人,对朋友,对朝廷矢志不渝的爱无论何时何地都未曾改变。与此同时对“冰心”、“玉壶”这两个抽象的词语也已经形象化,学生对此已经有了个性化的理解。因此,此时的朗读,已经化为了学生情到深处的一种自然、真实的流露。)

2.感悟人物品质。

(1)师:没有了对亲人的竹报平安,也没有了封封家书中字斟句酌的牵挂,千言万语化作临别时的一句叮咛:“————。”学生再次激情补白。(古诗后两句。)

(3)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总结:是的,他要让那些恶势力知道,即使遭遇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他都不会屈服,自己依然冰清玉洁,保持着自己的信念。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想要回家但又不能回去的内心,从而体会他刚正不阿,不畏强暴,不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此环节是本课的一个点睛之笔。)

五、课后拓展

如果你是王昌龄的家人或朋友,听到辛渐的一番描述,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可以以书信的形式,也可用诗歌的形式。

六、板书设计

世说新语咏雪教学设计世说新语咏雪教学目标篇二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③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教学设计

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

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导人

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诵读课文

教师教读

(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

①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②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d.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导学]

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一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

《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

a.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c.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d.多媒体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一些错误,如无条件,可让学生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作业

①完成课后练习

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小结

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的运用,是这节课的重要的内容。阅读浅易日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世说新语咏雪教学设计世说新语咏雪教学目标篇三

《世说新语》两则 教学设计由查字典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

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②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难点】

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咏雪》

一、预习课文:

2.质疑问难。

3.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课文:

1.导入设计:

说说你知道的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

——曹冲称象、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

同学们,其实像他们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2.作者、作品简介:

(1)刘义庆刘义庆(403—约443),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2)《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刘义庆编撰。《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的一部记述后汉至南朝刘宋王朝人物的遗闻轶事的杂史。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从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

三、学习新课:

1.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2.二读课文,理解词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与儿女(子侄辈,指年轻一代)讲论文义。

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公欣然(高兴)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差不多)可拟(相比)”。

兄女曰:“未若(比不上)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三读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4.四读课文,研讨问题:

(融洽欢快轻松。)

②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③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5.五读课文能背诵。

四、拓展延伸:

1.讨论: 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有不同解释,你如何看法:

(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

2.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请欣赏: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李白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

五、课堂总结:

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不俗之才。

六、布置作业:

1.当咏出喻雪佳句后,谢太傅全家人的心情会有什么反应?

2.请你体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境。

第二课时 《陈太丘与友期》

一、复习检查

背诵、翻译课文。

二、导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谢道蕴这个才女,这节课我们将认识陈元方这个神童。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强调不----通“否”。)

2. 学生小声跟着读,注意节奏的把握。

3.齐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理清字句

1.快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及翻译资料理解文意,碰到疑难处做上记号。

指名2个学生质疑字句,师生共同答疑 。

①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去:古今意思不一样,离开乃:才)

②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期行:相约同行 委:丢下,舍去)

③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引:拉 顾:回头看)

④区分尊君(尊称) 君(礼貌的称呼,意为你) 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在理解字句之后,应该学会翻译重要句子,可以一个字一个字的翻译出来,同时把文中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比如: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句话, “日中”是哪一天的日中, “不至”是谁不至,明显是省略了一些成分, 相同的还有文中的“过中不至”,指名翻译, 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翻译其他的句子。)

五、研读课文、讨论探究

1.用原文回答以下问题:

①客人发怒的原因是——“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客人不守信的表现是——“过中不至”。

(可见我们做人要讲“信”讲“礼” 。)

2.文中另一个重要人物元方,他又有什么性格特点?

(聪明 机智)

( 同桌或者4人小组之间交流看法。)

六、拓展延伸

古人是很重视仁义礼智信的,那么,“诚信”“礼貌”对今天的我们还 有用吗?请联系实际谈一谈你自己的认识。

(提示:可以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角度思考, 如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师长朋友应该怎样?在考试的时候堂而皇之拿着参考资料是否就是“诚信”的体现呢? )

(补充中外名人讲诚信的名言: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 ——高尔基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话才有信用。——波斯 昂苏尔·玛阿里)

七、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元方确实是聪明机智的孩子,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信与礼的重要性, 诚信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并发扬这一光荣传统,让我们以信做人,以礼待人。

八、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二”的字词练习。

2.完成基础训练作业。

3.补充阅读:

(1)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九、教学反思

附:板书设计

咏雪

交代背景: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咏雪: 白雪纷纷何所似

(考题)

兄子;撒盐空中 (笑) 欣赏赞扬

兄女:柳絮因风起 (乐) 道蕴才气

补充评价:无弈之女,王凝之之妻 身份之贵(侧面衬托)

陈太丘与友期

交代 期行——不至——舍去——乃至

开端 父友:问

元方:答 针锋相对

高潮 父友:怒——非人哉 据理驳斥

元方:曰——无信无礼 正直不阿

尾声 父友:下车引之 聪慧明理

客人: 无信 无礼 知错能改

元方: 聪明 机智 讲 信礼

世说新语咏雪教学设计世说新语咏雪教学目标篇四

1、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诵读课文,多角度的'拓展学生的思维。

(播放刀朗的《20xx年的第一场雪》作为背景音乐。)

多媒体展示雪花纷飞的图片,学生赏析。

然后过渡到问题设计:你觉得雪花像什么呢?用什么比喻好呢?

进而问他们,既然这样,你们想知道古人用什么来比喻雪花的呢?从而导入所学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作以点拔。

2、学生示范朗读并做以点评。

3、扫除字词上的障碍,请同学们借助注解,读准字音,理解字词的含义。

4、用学过的“加字法”和“换字法”翻译课文,并试背诵课文。

学生按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互问互答”。

教师适时点评,自然过渡。

让学生再举几例古人吟咏白雪时用的比喻的诗句。把事先找好的诗句和学生做交流。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高群《对雪》

古人咏雪的诗句写得如此精妙——(问题设计)怎样的比喻才是好比喻呢?

归纳:由“形似”到“神似”!

让学生尝试比喻句的写作:

英语中有26个字母,从这些大写字母中任选几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例句: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

b是两个联结的心,是友谊。

c是未满的月牙儿,是缺憾

学生展示自己的比喻……同时适时师生共点评!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64458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