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乌托邦mv模板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3:55:28
2023年乌托邦mv模板
时间:2023-06-06 13:55:28     小编:zd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的乌托邦乌托邦作品篇一

很早就听过乌托邦这个词,它用来被指作不切实际的幻想。当读了《乌托邦》这本书后,书中让人如饮甘露般的语言以及托马斯·莫尔悲天悯人的情怀给我留下了机器深刻的印象,我深深地体会到了“高度”这个词。

托马斯.莫尔出身于伦敦的一个法学家庭,喜好文学却迫于父亲的压力改学法律从事律师行业,后来当了法官大臣, 1535年因反对亨利八世兼任教会首脑而被处死。1886年,在莫尔去世三百多年后,被罗马天主教会的教皇庇护十一世册封为圣人,在1980年与主教费舍尔一起被john paul ii尊为守护上帝的殉道者。他的父亲约翰·莫尔(johnmore)曾担任过皇家高等法院的法官,是一位勤俭持家、正直明达的人,对儿子要求极为严格,这对莫尔一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说,莫尔对社会底层的人们有着很深的了解,并且有着深深的同情之感。所以为他写《乌托邦》奠定了基础。

莫尔在书中虚构了一个航海家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由秘密投票产生。他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必须消灭它。在《乌托邦》中,莫尔首次用“羊吃人”来揭露罪恶的“圈地运动”,并提出了公有制,讨论了以人为本、和谐共处、婚姻自由、安乐死、尊重女权、宗教多元等与现代人生活休戚相关的问题。他创造了“乌托邦”一词,开创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其思想也成为现代社会主义思潮的来源之一。

书中不仅可以看出莫尔的让人如沐春风般的语言,也可以看出他的远见,他远在十六世纪就看出了当时的社会和未来社会的弊病,因此,在他眼中的乌托邦是一个没有等级、阶级的社会,大家按需分配。在当时他就看出,未来的人类盲目追求物质生活,从而忽略了精神世界的补充,也就是现在社会上出现的人们被繁重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而精神世界匮乏的现象。此外他还看出了宗教之间的斗争,这是多么难得的预见,因此他提出宗教自由的主张。书中的这些理念,在现代的社会也是值得提倡和推广的,莫尔的真知灼见真是值得敬佩。

我想,最重要的应该是社会制度问题,像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权力得到有效的制约与平衡,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反观国内,目前的社会体制存在诸多问题,我们优先发展经济,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然而我们应该清楚,如果我们的政治体制不加改变就会造成我们的国家像一个残疾人,经济这条腿已经迈开了步伐,而政治这条腿却无法动弹,呆在原地,其结果就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最终都会围着政治这条腿在转圈,而无法继续良性的发展。

因此我们国家的政治体制必须做出革新,人们的工作、平等、宗教等等社会问题才会迎刃而解。那么我们该如何革新呢?我认为,我们国家不可能像西方国家的制度那样三权分立,相互制约,这就需要我们的国家要不断加强人权的保护,只要我们每个公民的权利增强了,我们国家执政者的权力才会得到削减,我们的整个体制才会不断的健全,整个国家的未来才会更加光明。

的乌托邦乌托邦作品篇二

;

摘要:顾漫作为中国网络言情小说的元老级作家,十几年间一直笔耕不辍进行着自己的言情小说创作,形成了自己所独有的温暖治愈的创作风格,还构建起了一个情感的乌托邦世界,在青年读者群体中掀起了一阵阅读潮流。本文旨在通过对顾漫所构建的情感乌托邦的阐释与分析,一方面从其创作的层面来厘清其情感乌托邦得以成功构建的多重原因;另一方来试图揭露这一情感乌托邦背后所蕴含的审美意蕴与精神内涵,尝试对顾漫的小说创作进行整体把握。

关键词:顾漫 爱情世界 乌托邦 网络言情小说

作为中国网络言情小说的元老级作家,从21世纪伊始——在中国网络文学才刚刚开始萌芽的阶段,顾漫就开始自己的言情小说创作,并在这十几年间构建起了一方属于自己的浪漫爱情天地,由于其温暖治愈的创作风格,她的小说很快在青年读者群体中掀起了一阵阅读潮流。近年来随着作品影视化改编的高潮迭起,顾漫作品本身的影响力也逐渐提升。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与传统的网络小说创作不同,顾漫的小说创作并不以刻画激荡的情节或营造一波三折的冲突、逆袭这样传统网络“爽文”的模式取胜,甚至也不像传统的言情类型小说一般以过于浪漫化的爱情故事和戏剧化的矛盾纠葛为书写重心。顾漫在其全部的作品里一直所讲述的都是一些看起来可能“略显平淡”的故事——没有激烈的矛盾也没有过于浪漫的童话,只是单单尽可能还原两个青年男女如何相爱并最终决定共同前行的全部过程,并在其中发现他们爱情的闪光之处,从而加以着重刻画。其所描绘的爱情故事绝对的根植于当下的日常生活,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但在这样的故事构建之中顾漫注重发现生活的细节,从这样的细节之处着手,并在书写中投入温情的目光,讲述一些平凡却温馨治愈、平淡却灵动有趣、不脱离生活却又具有理想化色彩的爱情故事,浅浅淡淡地塑造了诸多突破性的情感题材,勾勒出一片自己的浪漫爱情天地,同时她也以这些温柔的情感为骨架构建起了一个情感的乌托邦世界。

在这样的乌托邦世界之中情感成为最高且唯一的行事准则,情感成为这个世界得以存在的核心骨架,所有的矛盾、误会都能被真心的情感巧妙化解,情感就是战胜一切的动力源泉。顧漫的小说不长于叙事,而注重对于爱情发展中的男女心理状态和情感波动的刻画,通过对人物心理变化的描绘来引领爱情的走向,擅长通过对人物恋爱心理的高度还原来激发读者对文本的代入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其剥开爱情的外衣,抓住爱情的情感性本质完美地建构起了一个超越日常生活的情感乌托邦世界,并使读者沉醉其中。顾漫这样的书写方式在网络言情小说中别具一格,同时他的小说创作与一般的传统网络文学作家相比节奏也是相当缓慢。从2003年开始在晋江原创网上连载自己的第一部作品到今天为止,十几年间她完全创作完成的作品也不过三部半之多,这也可见其对于情感乌托邦构建的精心与审慎。本文旨在通过对顾漫所构建的情感乌托邦的阐释与分析,一方面从其创作的层面来厘清其情感乌托邦得以成功构建的多重原因;另一方来试图揭露这一情感乌托邦背后所蕴含的审美意蕴与精神内涵,尝试对顾漫的小说创作进行整体把握。

一、理想化爱情模式的构建

在顾漫的小说创作中展现的最为直接明显,同时也率先吸引着读者阅读兴趣的是其在作品中对于俗世理想爱情蓝图的描绘与勾勒。在顾漫的每部作品中,她都给予故事的男女主人公纯粹美好的爱情发生、爱情经历以及最终的爱情归属。在作品的行文与布局方面,顾漫对于男女主人公感情的发生、发展基本上不会设置任何难以调和的矛盾和难以逾越的障碍,其对于作品中爱情故事的展开通常都是充满温情的,将爱情的发生建立于我们每个人都生活着的日常之中,描述在平淡琐碎的日常生活之中由感情互动所表现出的情感愉悦,显现出一种真实可感却又无比温馨动人的情感张力,正如明晓溪所评价的那样:“初看或许并不惊人,然而看下去却会柔肠百结,再也无法移开视线了”。这样的爱情刻画对于当下这个日益繁杂的世界和日益功利化的社会而言无疑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其所讲述的这些爱情故事无疑是难以实现的,何以琛与赵默笙会因为父母之间的仇恨终生不得和解、薛杉杉与封腾之间也会因为阶级地位的差异过于悬殊而难以调和等。但在顾漫的精心设计之下这些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跨越的巨大鸿沟在小说中都可以是“微不足道”、只需通过努力与爱就能化解的小问题,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其向我们传达的正是一种爱能跨越一切的情感乌托邦式理念,表达出只要是爱就一定能得到完美的救赎,得到大众所希冀的圆满归宿的情感观念。这样的观念在现实中基本可谓是不切实际的,由此顾漫所刻画的世界对于我们当下的真实生活而言无疑是乌托邦式的,它寄托了我们在俗世生活里难以实现的绝对的爱与美好。

同时顾漫所构建起的爱情故事都深深地植根于当下青年人的生活,这样的乌托邦世界绝不是凭空而起远离我们的现实生活的,反而它离我们的现实生活非常近,如《何以笙箫默》中二人初始于大学校园的一次偷拍事件、《微微一笑很倾城》中二人在网游中相知相识进而互生情愫、《杉杉来吃》中二人在职场中彼此互相熟悉与了解,等等,这些爱情发生的地点与情境无不都是我们生活之中司空见惯的场景,让人读来有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在此基础之上顾漫深度挖掘这些有可能存在于生活之中却并不平凡的偶然事件,如何以琛与赵默笙经历七年分离与重重误会但却依然深爱彼此,肖奈与贝微微本就是同系的学长学妹同时肖奈本就认识贝微微等,通过这样的偶然事件与真实生活的完美糅合,既让人感受到文本真实性的一面,又凸显出了生活的戏剧化色彩,具有某种乌托邦式的意味,彰显了爱情的梦幻与美好,从而表现出温馨而动人的力量。

由此在这样平淡的生活中却塑造着不平淡的温馨情节形成了顾漫自己所独有的理想化爱情模式——偶然相知相识一共同经历生活琐事,感情加深一终成眷属,这样模式的背景、基调,由于植根于当下青年的现实生活与普通人的爱情模式有着许多共通之处,但又因作者的灵思添加上诸多理想化的巧合与温馨治愈的情节,显得这样的爱情模式清新而不脱俗,梦幻却又植根现实。同时顾漫在这样的基准模式之上也还在不断寻求着更加多元化的书写空间,虽然其完成的创作不多,但本本皆有新意,在遵循惯常爱情模式的基础之上,其的作品横跨校园和职场,既有日常生活,也有网络游戏,既有女追男,也有男追女,在追求圆满爱情的基础之上其也在模式的中间环节不断探索着更多的可能性。而正是这样的不断扩展书写空间的尝试和对于纯粹美好爱情描摹的初心不改,最终构建起了顾漫独有的理想化爱情模式。

相关热词搜索:;

的乌托邦乌托邦作品篇三

;

2004年9月诞生的淮河小学是一所城郊结合部学校。建校伊始,学校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压力,相比城区内的老校、名校,学校发展几乎陷入了难以破解的困境:交通不便,生源不优,师资不够,加之学校对而高耸的集装箱堆场,那一辆辆从学校门前轰然驶过的集装箱货车,这些外部环境所可能引发的安全隐患更是让周边老百姓对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不抱乐观态度。

在这样的境况下,我始终在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学生最需要什么?承担基础教育的学校,功能和目标又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最终指向一个终极问题:学校教育的真正使命。学校教育应该回归教育本身,即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学校教育不应该只顾分数和眼前,更应该关注未来。通向未来的道路不是人找到的,而是人走出来的。走出这条路的过程既改变着走出路的人,又改变着目的地本身。

如果学校不愿意偏安一隅、消极对待,就必须破茧而出。我们利用现有周边社区资源条件,大胆设计亮点课程,在综合实践课程、校本课程以及国家课程校本化中勇敢地改革和实践,化劣势为优势,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艰难中逐步开创了一片教育新天地。

我的教育观:基于儿童的现实生活,走向儿童的可能生活

基础教育的最大弊病在于:教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可能生活脱离。远离儿童的生活世界,将儿童定格在“书本世界”或“科学世界”之中,教育就会丧失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意义,难以培养起儿童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教育若没能作用于学生的生活方式,就会丧失意义。从人的存在、人的生活角度看,教育是儿童通向可能生活的中介,因而,基础教育应成为一种生活的教育。

儿童是基础教育的对象,不仅意味着“现实的儿童”是其对象,而且意味着“可能的儿童”也是其对象。基础教育不仅要关注现实中儿童的生存状态,关心他们的生活方式,关怀他们的生活质量,更要关怀他们未来应该怎样活着,关怀其理想的可能生存状态与生活方式。作用于儿童的可能生活,体现了教育对儿童的发展性目标,体现了教育对儿童人生价值及其实现的建构意义。当然,作用于儿童的可能生活的方式同样着眼于儿童的整个生命和人生,人生观教育要回到儿童的可能生活的方式、生存状态,将儿童作为生活者来加以影响,促进他们自我建构人生观。这才是基础教育的根本性目的,也是教育的本体价值之所在。

我的儿童观:儿童即可能性

儿童观是教育观的核心和基础,教育观应根植于儿童观,而只有真正确立了正确的儿童观,才会有鲜明的儿童立场。我认为,儿童在本质上是一种可能性。可能性是现实事物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当某种事物或现象还没有成为现实之前,只是某种可能。可能性包含在现实之中,是没有展开的、没有实现的现实;现实性则是已经展开、已经实现的可能,同时孕育着新的可能。没有现实性就没有可能性,可能性基于现实性。

可能性简而言之是“还没有”和“将要是”。“还没有”指儿童还没有成熟,还没有确定,还没有完成;“将要是”指儿童预示着未来,意味着可开发。这种可开发性意味着人永远是生成着的,永远是超越的,永远处在打破种种界限和规定的状态之中。生成、创造、超越正是可能性的本质。对于教育者来说,面对儿童就是面对着可能性。学生的发展不应以现实中的一得一失作为成功与否的标志,教育要从关注儿童的现实性走向开发可能性。

可能性需要先发现后发展。教师要从学生的现实性中寻找与发现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寻找与发现的过程,本身就是教育的过程。教师应指出学生未来发展的最好可能,并和学生一起为实现这种可能共同努力。发现不是目的,发展才是目的。可能性开发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有效结合,需要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发现、等待、捕捉、唤醒……需要敏感和敏锐,更需要尊重儿童,真正地解放儿童。

我的课程观:模块整合自主探究从此岸走向彼岸

课程从本源上来讲,就是要为儿童铺筑一条通向属于儿童自己精神家园的、促使他们自我成长的跑道,也就是要引领者、协同者辅佐着儿童在这条跑道上漫步或者奔跑。课程归根结底是发生在学校情境和课堂情境里的,应该以学校为基地,依靠教师和学生一起开发课程、生成课程、创造课程、构筑课程,应该打通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板块式结构,使三者最大限度地融会贯通,发挥课程的统整效应,让儿童的可能性在游戏活动中,在和风细雨中,在心灵舒展中,自然、自由地实现,促进儿童的自主发展。

“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大社会入驻小学校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一种教学层面的活动方式,而是一种课程层面的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体系。综合实践活动既是一种实践性的综合课程,也是着眼于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性课程和经验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最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将成为重建课程文化和学校文化的过程。

“阳光城”是一个将我校和周围社区整合而成的模拟城市,采用“小市长负责制”,由学生自主管理,并聘请社区及“阳光联盟”和谐共建理事会的各单位领导和优秀人员担当“小市长顾问”、“小市民辅导员”等。学校是“阳光城”的快乐大本营,是开展活动的最高领导机构,学生就是这个城市中的“小市民”。“小市民”就在“顾问”和“辅导员”的培训、指导下,自主策划活动方案,常态化地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尽管学校场地有限,我们仍然因地制宜地开辟出陶艺吧、车模馆、手工坊、机械室、数码港、风筝屋、“阳光城”电视台演播厅、“阳光城”动漫农庄等,还有三个特色基地:“生态基地”(芙蓉社区)、“综艺广场基地”(牡丹社区)、“绿色港湾基地”(北极星社区)。

根据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有关理念,我们构建了以小学生品德素养渗透教育为核心,以主题化的研究性学习为方式,以数码艺术(信息技术教育)为补充与拓展,以劳动与技术教育及公益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为主要活动形式的“阳光城”综合实践课程开发模式,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建立对自然、社会、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塑造良好个性品质。

“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了“综合”的价值。活动内容包括四个板块:德育活动(例如,立足社区、模拟实践,开展了感恩教育、生存教育和养成教育等系列活动);数码艺术教学活动(例如,以“儿童动漫”创作为龙头的信息技术教育类研究);港区文化的研究(例如,本土化特色的研究性小课题);劳动教育活动(例如,劳动基地建设以及陶艺、木艺、纸艺、金工、三模、风筝等),几乎涵盖了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教育,实现了教育目标的全方位渗透。四个活动板块互相融合,互为一体,如在劳技活动中体现德育思想,在数码学习中运用课题研究,以此达到板块结合、整体优化的效果。

建设“阳光城”的初衷是让学生通过自主体验,促

进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成长,因此,学生在活动中的能动性培养尤为重要。“阳光城”对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层”。尽管教师和社区辅导员在活动中发挥积极的指导和监督作用,但以“小市长”、“小助理”领衔的“管理层”充当了活动策划的主体。二是“参与层”。在活动实施过程中,“管理层”会广泛征求“小市民”的意见,充分体现“民心”和“民意”。“参与层”还拥有对“管理层”的选举权和监督权,有效能的“管理层”将受到拥护,无能者将被罢免。学生在整个活动中不仅锻炼了个人的组织、协调能力,还体验到了现代社会的民主、服务和责任意识。

“阳光城”的活动没有固定的学习地点和内容,也没有固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因此,选择研究性的学习方法是最为适当的。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逐渐以主题为线索,联结课堂内外教学。所谓主题,是指以某一核心问题为基点而进行的多学科内容及教学方式的整合,并以此形成一种独立、综合的教学形态。每学期,我们确定一个大主题单元活动,按照主题阅读文化指导、主题系列活动文化、主题学科教学和主题环境文化四个板块进行总体设计,充分挖掘活动主题的文化内涵,充分整合課程资源中的“相似块”,利用文本资源、自然资源、社区资源、网络资源等一切教育资源,以期实现学科教学、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活动、信息技术、地方课程以及校本课程等各方面的融合。

儿童动漫创意课程——让异想天开成为可能

儿童动漫课程是一门校本课程,它不以动漫技法传授为课程目标,而是鼓励学生从自己喜欢的动漫元素出发,开展综合性、跨学科的创意活动,是我校为开发学生的设计创作天性,培养创造性、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开发的一种专有的课程形态。创意性和儿童性是该校本课程最本质的特征。它是我们用实际行动对“钱学森之问”的积极应答,是我们对儿童本质特征的高位解读、对动漫教育意义的自觉思考,也是我们对校本课程深度建设的执着追求。

以动漫为载体进行课程的重新组织在近6年的课题实践中,我们独创开发了陶艺动漫、纸艺动漫、水墨动漫、木艺动漫、戏剧动漫等儿童动漫课程内容。在实施课程时,我们以一个完整的动漫作品的创作为一个创意主题单元,从学生的创意出发,综合多个学科,将学生的创作流程与教学流程有机融合,体现了以学定教、学教合一的宗旨。在实践领域,我们还提炼形成了“欣赏为先一表达为始一尝试创作一教师指导贯穿始终”的教学策略,建立了以学生的表达和表现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评价机制。

我们将教学流程统一再造,完成学科的融合。与语文学科整合,开展动漫语文教学研究,并创作出系列动漫剧本,培养学生的写作、阅读、识字能力;与美术学科整合,进行人物角色设计、场景设计;与音乐学科整合,进行京剧、地方戏曲(如越剧、甬剧、黄梅戏)的创编,学习民族乐器,为动漫作品配乐;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利用调查访问等多种方法,了解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还将与创作劳技作品相结合,对创编的剧本进行艺术加工,将无生命的事物拟人化、夸张化,赋予其人类的感情和动作。

以主题为单元进行学科整合式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以学生的一个兴趣点为主题,打破学科界限,联结几个学科,结合多种智能来进行教学,使课程整合,并落实到生活情境之中,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个教学模式将创意性和儿童性释放出来,牢牢吸引学生的眼球,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首先,通过赏析、阅读,激发学生动漫创作的兴趣和欲望,自由组队后进行剧本创作(这是与语文学科整合)。在题材选择和内容编排上,主要根据学生年龄段的特点开展指导,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生成学生喜欢的剧本内容。随后,运用陶艺、木艺、纸艺等,设计场景、角色、动漫风格(这是与美术、劳技的学科整合),引导学生设计幽默、风趣、变形、夸张的角色造型,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设定场景。接着,进行动画设计。教师要从画面、分镜头、故事内容、结构等不同的方面分析介绍,并在中间插入动漫绘制的相关知识,展示基本的动漫工具,同时运用联想与综合、重复与近似、大小与空间等方法指导学生动画制作与开发实践(这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最后,进行动漫作品的配乐、配音(这是与音乐学科整合)。由音乐教师来指导学生编制简单的背景音乐,让学校合唱队、器乐队来演奏,让具有语言表演天赋的学生来配音。学生通过自己配乐和配音养成了良好的音乐素养和语言素养。在整个模式的实践中,教师往往从学生的某一创意点出发,让学生开始创作,学生的创意来源于现实生活、虚拟世界、现实与虚拟的结合,所以可以从上述任意一个环节入手,打通其余相关环节,自由创作、自由组合,使得创作、教学流程亦随之产生无穷的变化。

“阳光七彩卡”课程评价机制——让成功体验尽情释放

让评价伴随孩子快乐成长,让成功与孩子同行。学校的评价改变了“穿新鞋走老路”、“评价理念与评价实践脱节”等现象,突破了原有“终结性评价”的单一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以“激励”为宗旨,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就评价主体而言,采用了自评、他评、家长评和教师评相结合的多元主体评价体系,不同主体在评价中占有不同的权重;就评价标准来看,采用单向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我们独创了“阳光七彩卡”——红色德育卡、绿色学习卡、黄色体育卡、蓝色美育卡、白色体验卡、紫色心理卡和代表最高荣誉的“阳光七彩卡”。每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单类卡各一张后,即可获得“阳光七彩卡”。凡获得的卡都可以兑换成“阳光币”,以其虚拟价值参加“阳光城”内所有相应的活动。比如,去动漫农庄参加劳动、去图书馆借书、在“六一”节换取自己心仪的小礼物等。“小市民”们拥有了培育成功的土壤,自然就在心中树立起了好好学习、认真负责、帮助他人等目标。每到学期末,少先队大队部根据“阳光七彩卡”的累计量评出“阳光好市民”。

这种评价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打破以智育定优劣的思维定势,将德、智、体、美各种教育的地位平等化,对学生表现的评价不局限在学业方面。

我的价值观:追寻三位一体的教育乌托邦

淮河小学还很年轻,我个人的经验还很不足。既往经验告诉我们,年轻的学校可以通过“乘电梯”的方式创造声誉和影响,得到别人的尊重、欣赏和认可。但我认为,淮河小学不仅需要“乘电梯”,也需要“登楼梯”,该慢的时候要慢,要能够遵循教育的规律和学校发展的规律,要通过坚实的努力逐步取得成就和影响,而绝不能一味求快。对办好一所学校而言,“乘电梯”同样需要“登楼梯”的精神、勇气和意志,“登楼梯”也需要“乘电梯”的条件、技术和智慧。

“阳光城”是创造之城,极大地呵护了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儿童在“阳光城”里获得了全面发展。尽管“可能性教育”是从“阳光城”这一特色项目中延伸出来的,但其理念引领着学校教育的所有领域:制度文化、团队文化,活动文化、课程文化、环境文化等,价值深远,为这所开办了不足7年的学校打开了一扇通向无限可能的大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更是建立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了学校特有的教育哲学,并找到了师生的共同愿景和价值追求。

小学是教师的大学,教师是长大的儿童。教师身处小学,怀有强烈的使命感,拥有积极、感恩、与时俱进的社会责任感,德行馨香,志行高洁,志趣典雅,情怀圣洁,有大学气质。教育的圣地亦如生命的天堂。“长大的儿童”是一种教师智慧的别解,实质上是一种大智慧,而大智常常与大爱相伴相生。“长大的儿童”正是用大爱与大智筑高儿童立场,眺望儿童的未来,续写儿童与“长大的儿童”这世界上最动人的故事。

小学是学生的“玩校”,学生是鲜活的课程。教育如诗,在这个诗意栖居的童话般的世界里,以现代文明赋予儿童以梦想和自由,享受生活的田园乐趣,让学生尽情地玩,玩出一个完整鲜活的自我,播洒理想的种子。儿童的世界就应该让儿童去创造,让孩子们的梦想伴着田园牧歌一路延伸。儿童本身就是一种课程,站在儿童立场上才能开发出更好的课程。儿童既是课程资源,又是课程的创造者。最好的课程来自儿童,基于儿童立场才能创造出最好的课程。

小学是家长的休憩地,家长是和谐的纽带。占据一方水土,牵动四面八方;招纳四方学子,关系万户千家。与孩子们在一起,免去世俗杂念、躁动喧哗;与孩子们在一起,享受童年、纯真和诗意。家长与孩子们共成长、与学校同发展,让亲情、友情在世间长存,家校联盟共同寻觅教育的真谛。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市北仑区淮河小学)

相关热词搜索:;

的乌托邦乌托邦作品篇四

我们倾尽一生来寻找属于我们自由的乌托邦,因为我们知道,那里埋葬着无尽的幸福宝藏。但既然称之为“乌托邦”,便总有些虚幻飘渺的味道,就如同陶翁的桃花源一样,似乎是个美丽却虚无的境地。如此一来,我们的幸福究竟在哪里?不少人寻寻觅觅,却只发现冷冷清清,空叹着凄凄惨惨戚戚来了却余生。

乌托邦有多远?幸福究竟在何处?这些问题在我们心里应该要有答案。不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不是无休无止的欲望,精神的充盈,才是真正的幸福。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64581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