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通感作文100字实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3:58:47
2023年通感作文100字实用
时间:2023-06-06 13:58:47 小编:zd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通感篇一

;

摘要:以1980—2017年为时间跨度,以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里检索到的篇名含“通感”的期刊文献为研究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进行非接触性研究。统计分析样本数据的发表时间、数量、版面、类别和基金分布情况,对国内通感研究状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对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通感 统计分析 研究文献

自1962年钱钟书先生在《文学评论》上发表“通感”一文以来,研究通感的学术成果日益增多。从研究内容上看,学术界对通感的研究已有一定的积累,但尚未从信息层面对通感研究本身进行全景式的分析和回顾。然而,这种分析和回顾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够帮助我们认识通感研究的现状,找出研究中尚存的问题,总结研究的发展阶段,从而为以后的通感研究提供参考与展望。

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内收录文献作为数据来源,检索条件设定与步骤如下:根据通感研究领域的人文科学特点,将文献分类目录设定为“哲学与人文科学”;为确保本研究的直接相关性,以“篇名”为检索项,输入关键词“通感”进行检索;检索后发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最早收录的一篇通感文献发表于1962年,作者是将通感介绍于国内学界的文学大师钱钟书先生。其后直至1980年,国内的通感研究一直处于空窗期。因此,将检索时间确定为1980年到2017年;文献检索范围设置为“全部期刊”,未使用“逻辑”“词频”和“扩展”功能。按照以上条件,于2018年4月3日进行了文本研究样本的选取,最后共检索到604篇文献。

一、文献的数量特点

1.文献数量的总体趋势

从全局来看,通感文献的发表数量整体是在波动中增加。随着时代的前行,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更多的研究者加入了对通感问题的研究,发表的文献数量也明显增加。经分析后发现,发表于1980年到2017年期间的604篇文献中的588篇为“有效文献”,剩余16篇为“无效文献”。因此,对通感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全部基于“有效文献”数据。“在曲折中前进”的特点较为突出。根据通感研究数量的发展特点将37年来的文献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指1980年到1999年这20年间;第二个阶段是指2000年及以后。这一发展特点从文献数量并结合折线图来分析,1980—1999年研究通感文献数量不到总数量的1/5,而2000—2017年这18年的文献数量超过总量的4/5。这两个时间段可以依次确定为国内通感研究的起步期和摸索期。由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1980—1999年是通感研究的缓慢起步阶段,曲线起伏不明显,每年发文量保持在10篇上下;2000年后,通感研究进入摸索期。纵观此阶段,通感研究文献的数量主要是以波浪形态重复出现。具体来说,经过2001年的低谷期后,自2002年反弹回升,可以看出从2002年到2013年期间,发文数量在波动变化中增长,并分别在2010年与2013年达到最高,这10年间对通感研究文献数量发展较为稳定;2014年再次迎来低谷,此后文献数量反弹回升,但2016年再次下降。总体而言,通过数据的这种螺旋式上升形态可以看出,通感研究总体发展方向是保持前进的,但是发展路程又是迂回曲折的,通感研究尚未迎来自身发展的高潮期。

2.文献的期刊类别和基金分布

依据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cssci来源期刊目录(2017—2018年)以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5年版),将刊登有关通感研究文献的期刊分为“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在有效文献范围内,仅有133篇文献刊登于核心期刊,比例为22.6%;有455篇刊登在非核心期刊,比例为77.4%。因此,从期刊类别来看,一方面,通感方向的研究文献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可以看出这个研究领域还未得到国内高水平学术期刊的关注。属于基金项目的文献有27篇,而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就有16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国内依然有学者一直致力于通感领域的研究,力争为通感研究翻开新篇章。

二、文献的信息特点

1.文献的研究视角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视角选取的主要意义在于认识和解答问题。将通感的“研究视角”定义为从不同目标出发,在不同领域层面进行通感研究,旨在发现通感背后的深层本质和规律性,采用的是宏观意义上的“研究视角”。从通感的本源来看,它是古现代文学创作中广泛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因此,研究通感的第一个视角是修辞学的视角。随着通感研究的深入和学者关注度的提高,通感又被赋予了艺术审美的重任,从美学的角度研究通感的文献越来越多。这主要表现为人类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我们或通过赏析文学作品、或通过鉴赏画作、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获得审美的享受。有学者认为,这两个视角并不是相互排斥的。随后,有学者尝试着从修辞和审美的双重角度来探讨通感。而以於宁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则从语义学角度来研究中外通感词,试图探寻词义引申和扩展的规律。此后,伴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通感研究从单纯的语言层面的研究升华到思维层面,于是又有学者开始将通感视为一种人类普遍的认知方式进行研究。通感作为人们认识世界、抒发生活感悟的一种形式,自进入21世纪以来被广泛应用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包装设计、摄影艺术、新媒体、课堂教学等。因此,通感研究也逐步从八九十年代的基础理论研究迈向新世纪的多领域应用实践研究。除上述研究视觉以外,将非研究文献中的学术会议和书评等视为研究视觉缺失。

2.文献的研究内容

作为描述性研究,以直观反映统计文献研究的主要内容为目标,因此当文献涉及不同方面的研究内容时,未将不同的研究内容进行兼并和选择,而是将其分别计入不同的内容类别。例如,学者王牧群在2012年第一期《东北师大学报》上发表的“跨学科视域下诗学通感隐喻的哲学基础及审美特征”一文中,同时分析了通感隐喻的生成机制、哲学基础和审美特点。将此文献分别在“通感生成机制”“通感哲学基础”和“通感审美”中分别计入一次。通过对588篇有效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大致划分为21个内容类别,在“其他”类别中,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通感与中国传统文化2篇、通感与标点1篇、通感与逻辑2篇、通感与词典编纂1篇。

国内通感研究的研究内容较为宽泛,涉及通感的哲学基础、通感生成机制等方面。其中,以研究通感的文学创作和赏析、通感隐喻、通感修辞格、通感现象、藝术通感及通感与艺术作品赏析为主,这六个研究类别的文献所占比重达到60.5%。但就数量而言,很多研究并不充分,过于单一化,研究内容大多集中于对文学作品中通感手法的解读和鉴赏,局限于传统研究套路:先列举文学作品中的通感,再进行通感功能分析,最后总结使用通感达到的效果。因此,如何走出这样的研究路数,拓宽和深入研究内容是我们今后的主要方向。

责任编辑:杨国栋

相关热词搜索:;

通感篇二

“一花一世界”板块的重点是——感受写景散文的意境美。

《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的写景美文。围绕“荷塘”“月色”创造意境,抒发情感。

此文上过多遍了,在新课程引导下,还用老办法来教?我比较赞同从诗歌鉴赏中学到的“意境美”出发,重点在学生的个体感受与体验上,在朗读的基础上梳理由哪些“意(情)”构成了哪些“境(景)”。在阅读中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由此体会,写景散文的意境美,“一切景语皆情语”。

关于主题。我不主张老教材上对“颇不宁静”的统一解读,把“憎恶黑暗现实”当作唯一答案,作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朱自清有自己内心烦闷与家庭情况,在主题探讨活动中可让学生进行个性解读、多元解读,理解这哀愁背后一个知识分子的迷茫彷徨和爱国良知。

教学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通过美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味。

2.把握情景交融的特点。通过具体的鉴赏活动,领略作品的意境美。

3.通过主题的多元解读,理解作者矛盾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第四专题有哪几篇课文? 归类后明确学习的重点

《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鉴赏写景散文的意境美

《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鉴赏写人散文的细节美

《祝福》《边城》——鉴赏小说的情节美与环境美

《林黛玉进贾府》——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美

2、同学介绍对朱自清的了解,老师总结

4、抽查学生朗读《导、析、练》上的字词与解释。

提示:这篇文章的话语方式是自言自语。因此,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怎么才能读出这种语气呢?关键是把自己当作朱自清,进入他的内心,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二、品味鉴赏:

1、交流能打动自己的文字,尝试着说说读到什么意境?

提示学生注意:意——情境——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风景是人物的内心观照。

估计学生会提到

意(情):孤寂淡淡的愁微凉的心境

境(景):前一段小煤屑路,幽僻、寂寞、阴森森有些怕人 月光淡淡的

l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l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沐的美人。

l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l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的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意(情)——静谧 凉 淡淡的喜悦

叶 : 田田的叶子如亭亭舞女的裙 (比喻)

花: (白色)零星、袅娜、羞涩, 月下荷塘

如明珠,如星星,如美人 (博喻)

香: 如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通感)

水:脉脉的看不见(温婉如女子)

柔美恬静

境(景) 月光:静静的 泻

雾: 薄薄青色 浮起塘上月色

叶子与花: 在牛乳中洗过

笼着青纱的梦

光与影:名曲(通感)

l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哇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意(情)—— 孤寂淡淡的哀愁(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境(景)——阴阴的树色隐约的远山没精打采的灯光热闹的蛙声

l 《采莲赋》一段场景……

意(情)——向往自由、快乐,不满意目前的现状又有些无奈

境(景)——热闹、欢快 风流的季节 (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三、主题探讨:

1、作者的心境到底是怎样的?散文都有文眼,找找这篇文章的文眼!

2、作者为什么不宁静呢?探讨写作背景,引导对主题的多元解读

(1) 文章写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了。作者心里惶惶然。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明白。

--朱自清《一封信》

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方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那一条呢?我既然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故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

--朱自清《那里走》

(2)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

朱自清毕竟是个有着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他虽然选择了暂时的逃避,但至少他是爱国的,关注现实的,正直的!体现了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

(3)选择“荷塘”来作抒情的主体

你能联想到“荷花”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意象特征吗?

作者的名字

中国二三十年代文人的审美倾向

小结:因以上的原因,散文的主题我们可以多元解读,总的说来,它反映的应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迷茫彷徨和爱国良知。

开篇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确是全篇的“文眼’,定下了文章的基调。这“颇不宁静”,正是作者对严酷现实的不满和苦闷心情的写照。因此,他才“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这说明作者夜游荷塘,目的是使“颇不宁静”的心情宁静下来。而置身于“无边的荷香月色”,他也的确感到了某种超脱:“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也正是在这淡淡的喜悦之中,那弥望的荷塘,那田田的叶子,那袅娜的花朵,那缕缕的清香,那凝碧的波痕,那脉脉的流水,那薄薄的青雾,那淡淡的云影,那柔和的月光以及那光与影和谐的旋律……都让他的心得到了暂时的安宁。然而,这安宁的确只是暂时的,因为,作者心灵深处的惆怅是难以排遣的,所以,当耳边传来“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时,他便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一直到“这到底令我惦着江南了”,一直到“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便从梦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闷的现实。

如果说,“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面对黑暗现实对时代苦闷的排遣;那么,“托物言志”则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格和正直人格的主动追求。

“朱自清在写这篇《荷塘月色》时,只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当然不可能想到自己20年后的命运。但是,我们从这篇文章所体现出的高洁品格,却完全可以理解20年后朱自清所作出的选择。作为一直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有过苦闷和彷徨,然而他一旦将祖国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的时候,他就毅然融入了时代的潮流,成了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6年10月,西南联大迁回北平后的两年是中国黎明前最为黑暗的时期,却是朱自清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面对一个行将灭亡的腐朽政权,贫病交加的他便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斗争的洪流,并以大义凛然的骨气,写下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行壮美的诗句!他瑰丽的诗文成了永远流传的文化珍宝,他朴素的名字成了万代敬仰的人格丰碑!

通感篇三

;

摘 要:通過对《現代日本語書き言葉均衡コーパス》(bccwj)这一语料库的调查,可以发现心理概念的通感表达中心理词的特点:能用于通感的心理名词从大类上按照使用率由高到低排名为“心+精神”“悲喜”“意志”“爱憎”,其中「気持ち」、「気分」、「心」、「感情」、「悲しみ」、「喜び」这六个词相对频繁地用于通感。这些结果可以应用于中阶的写作教学。

关键词:心理概念 通感 语料库统计 日语教育

一、引言

通感作为一种修辞手法,《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日常生活中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往往可以有彼此交错相通的心理经验,于是,在表现属于甲感觉范围的事物印象时,就超越它的范围而描写领会到乙感觉范围的印象,以造成新奇﹑精警的表达效果”。由此可以发现在通感修辞的使用过程中心理感受不可或缺,它是修辞手法使用成功的关键所在。比如,在“尖锐的声音”这一表达中,用触觉词汇“尖锐”来形容听觉,以表现声音的高亢刺耳。从心理感受上来看,手碰尖锐之物的感觉和声音刺耳有着相似的不适感,所以才形成彼此之间的通感表达。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不乏用通感来表达抽象的心理概念。例如,“甜蜜的喜悦”中使用味觉词汇生动地表达出内心的喜悦如同吃了蜜一样甜。可见通感可以帮助我们相对准确地说明内心抽象的心理感受,提高了沟通效率。诸如此类的心理概念的通感表达不仅存在于汉语中,日语中亦有许多类似用法,比如「熱い感情」「黒い野望」。虽然这种通感用法能表述难以名状的心理感受,可是仍需要遵循一定的表达规则,否则在交流中容易引起对方的误解。尤其是对于日语习得者而言,适当掌握这种心理概念的通感表达的规则才能说出较地道的日语。

围绕心理概念的通感表达,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比较分散。楠见孝(1988)根据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发表的『分類語彙表』筛选出五感形容词,将其分别与「におい」「味」「感触」「色」「音」「気分」「性格」「記憶」「思考」这九个名词组合成“五感形容词+名词”的通感表达,面向60名大学生就这些通感表达的接受度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気分」「性格」「記憶」「思考」这四词的通感表达被广泛接受。味觉方面,田皓(2006)以小说中出现的通感表达为语料,解析了中、日、英三语中味觉形容词在通感修辞使用时的语义扩展情况,发现味觉形容词可以与表示感情(如产生了酸意)、心理(如酸っぱい思いをする)的词汇发生语义转换,它们往往是以个人的味觉体验为起点,先是扩展到味觉以外的感官,随后再向感情、心理的抽象领域范畴发展。听觉方面,周霞(2009)分别考察了听觉词汇与其他感觉词、心理词之间的语义扩展并进行定量统计,发现可用于通感的听觉词为数不少,其中听觉词向心理感觉的语义扩展为最多。触觉方面,张蓓(2010)考察了“温感触觉词+心理名词”这一表达类型,并从隐喻的角度解释其合理性。虽然这些研究涉及到了心理概念的通感表达,但缺少对心理词汇的宏观观察。本文将着眼于日语中心理概念的通感表达中心理词的特点。

二、研究方法及心理名词的确定

本文围绕“五感词汇+心理名词”这一通感表达模式,从『類語辞典』中收集心理名词319个,着重考察哪些心理名词能被哪类感觉词汇来修饰。利用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开发的「現代日本語書き言葉均衡コーパス」语料库(http:///shonagon/),收集了1971年至2008年期间出现在书籍、报纸、杂志、白皮书、教科书、宣传页、网站yahoo、知恵袋、雅虎博客、法律条文、诗歌、日本国会会议记录11种类别里的“五感+心理名词”通感表达,发现可用于通感表达的心理词汇共54个、例句139个。本文将这54个心理名词视为研究对象并按照『使い方のわかる類語例解辞典』的分类标准对它们进行了义项的划分,共分为十组。

三、日语中心理名词的通感语义扩展

由语料库的例句检索结果可知,不同类别的心理名词在通感表达中的修饰成分具有不同特点,可以按照感觉修饰词的相近性将心理名词划分为四类:①被四种感觉修饰的心理词——“心·精神”“悲喜”;②被三种感觉修饰的心理词——“意志”“思考”“希望·愿望·欲望”“操劳”;③被两种感觉修饰的心理词——“爱憎”“担心·后悔”“概念·观念”;④被一种感觉修饰的心理词——“应对·处理”。接下来依此顺序进行详细分析。

(一)“心·精神”“悲喜”类别下心理名词的通感

表示“心·精神”“悲喜”的心理名词最常用于通感修辞,且两类词汇可被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四种感觉修饰,比其他心理名词具备较强的搭配能力。其中“心·精神”类别下的心理名词在语料库中的例句数为「気持ち(18例)」「気分(12例)」「心(11例)」「感情(10例)」「良心(4例)」「心持ち(3例)」「心地(3例)」「血潮(2例)」「郷愁(2例)」「自尊心(1例)」「情熱(1例)」「志操(1例)」「神経(1例)」「情念(1例)」「情操(1例)」「本心(1例)」「本音(1例)」「邪念(1例)」「意欲(1例)」「恋心(1例)」;“悲喜”类别下的心理名词例句情况为「悲しみ(6例)」「喜び(4例)」「感傷(4例)」「感慨(3例)」「高鳴り(1例)」「悲哀(1例)」「嬉しさ(1例)」。

(1)すなわち「個々の人」の心にあるくるいや乱れや不安を正すには、自分自身が静かな気持ちにならなければダメなんですね。(タオにつながる 2003年)

(2)中に入りましたが、マンサク·ミツマタ等等咲いていましたが鉛色の空で暗い気分でした。天気予報では昼から雨と言っていましたが午前11時ころから降ってきました。(yahoo!ブログ/芸術と人文/芸術、アート 2008年)

(3)だが、凍りついていた感情が動き出すときというのは、われわれ精神分析医にとっていちばん神経を集中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在日日本人 1993年)

「気持ち」和「気分」作為使用率最高的两个心理名词,可以与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分别构成通感表达,如例(1)「気持ち」被原本属于听觉层面的“安静”(「静か」)所修饰,表达出排除一切杂念、不受任何噪音干扰的安定心情。例(2)中的「気分」是因为仰望铅灰色天空(「鉛色の空」),心情亦受天气影响变得灰暗起来(「暗い」)。像此类天气影响心情的情况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用眼前的景色来描述内心感受易于用通感来表达。「感情」可以被触觉的形容词和动词修饰,例(3)中は「凍りつく」所表示的冻结之意用于修饰「感情」来传达内心的冷淡,如此便能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冰冻之感形象地描绘感情的动态变化。

(4)その後に二度ともmy son, my sonと二度くり返す。が、突然、絶望的に鋭い悲しみに陥った父親の痛みを十分に表現している。(ウィリアム·ティンダル·ある聖書翻訳者の生涯 2001年)

(5)ふっと、淡い感傷に似た感情が、胸の底に湧いたが、入沢は、即座に、その感情を追い払った。(首のない女優 ミステリー傑作選 1989年)

(6)快い恍惚と麻痺のうちに、冷たい花びらの渦の中に眩暈し、やがて底もなく静まりかえる喜びにいつしか置き替えられる不思議さがあろうとは、あの夜まで誰が思いもうけたろうか。(yahoo!ブログ 2008年)

表示“悲喜”的心理名词作为人类常见的情感,在描述时所借助的五感词汇范围较广,并包含动词形式。例(4)中正因为「絶望」所以悲伤(「悲しみ」)犹如针穿心般的尖锐(「鋭い」);例(5)中「感傷」被味觉形容词「淡い」所修饰,将内心中淡淡的感伤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例(6)中「喜び」被听觉动词「静まりかえる」所修饰,原本令人兴奋的喜悦却蒙上了一层万籁寂静的安宁之感。可以看出人类的“悲喜”之情容易受五感修饰词含义的影响,使情感表达具有多样性。

这四种类别的心理名词都可以被三种感觉所修饰。具体来说,表示“意志”和“操劳”的两类心理名词可被触觉、听觉的词汇修饰,另外“意志”类别下的心理词还可以被视觉词汇修饰。按照使用率排序为「意志(3例)」「信念(3例)」「覚悟(2例)」「志向(1例)」「好奇心(1例)」。表示“操劳”的心理词也可以被味觉词修饰,其例句情况为「苦痛(2例)」「煩悩(1例)」。而表示“思考”(「意見(2例)」「アイディア(2例)」「考え(1例)」「着想(1例)」)“希望·愿望·欲望”(「希望(3例)」「欲望(2例)」「野望(1例)」)均可被味觉、触觉、视觉词所修饰。

(7)道を歩んでいきさえすれば西方浄土に到達できる。白道とは浄土への往生を願う清らかな信念のことで、宗安という行者名だったのをお上人が木喰戒を授けたときに改名させたのだ。(木喰 2002年)

(8)日本の青年は親の面倒をみることにきわめて冷たい意見を持っているというよりは、この回答パターンは最も現実的な意識を反映しておる。(日本の論点 1997年)

(9)デザインに驚かされることが増えてきましたけど、こういうガジェット製品でも、光るアイディアがありますね。(yahoo!ブログ 2008年)

(10)けれど柚木のそんな一縷の甘い希望は、次の瞬間にはあっさりと消え去ってしまった。(今宵、天使と杯を 2005年)

(11)命を助けた挙句、マリアローズに拒絶されて、アジアンは甘美な苦痛に一人身悶えた。そうだ。あの野生の山猫は誇り高い。施しを嫌う。(薔薇のマリア·2 2005年)

“意志”类别下的「信念」在例(7)中被视觉词汇「清らか」所修饰,表达出心中信念的纯粹性)——“清澈”到不含一丝杂质。例(8)中的「意見」原本是说话人大脑思考的一种表达,此处被触觉形容词「冷たい」所修饰,意见抒发者通过言辞传达出冰冷的态度令人感到如同手触坚冰。表示“思考”的心理名词还能被视觉动词修饰,如例(9)中「アイディア」被视觉动词「光る」所修饰,仿佛通过对作品的观赏看到了创作主意的发光发亮。「希望」在例(10)中假借令人心情愉悦的味觉「甘い」来表达未来一片光明、希望清晰可见,二者都具有积极的感情倾向,组合在一起的通感表达更加增强了这份积极的情感色彩。“操劳”类别下的「苦痛」也被味觉形容词「甘美」所修饰,虽然二者有着相反的感情倾向,但例(11)的「苦痛」并不是单纯的负面痛苦之意,而是在这份苦痛仍让人感到丝丝甜意,「苦痛」的含义也在通感表达中变得更丰富。可见心理名词在通感表达中成立机制建立在日常生活中对五感的印象,基于五感和心理感受的相似性使得表达更容易被人理解。

“爱憎”“担心·后悔”“概念·观念”属于被两种感觉修饰的心理词;“应对·处理”则是被一种感觉修饰的心理词。表示“爱憎”和“概念·观念”的心理名词均可被视觉与触觉词所修饰,其中“爱憎”类的心理名词使用情况为「悪意(3例)」「愛着(1例)」「善意(1例)」「恋情(1例)」「愛情(1例)」「恨み(1例)」「嫉妬(1例)」;“概念·观念”类的心理名词例句数为「建前(2例)」「道理(1例)」。另一方面,表示“担心·后悔”的心理名词可被触觉、味觉所修饰,使用情况为「悔い(2例)」「未練(1例)」「心配(1例)」;而表示“应对·处理”的心理名词只有「配慮(2例)」,可被触觉词修饰。

(12)「割り切れてます、ほんとに」と言いながらも、まだ完全には苦い未練を振り切れていないのか、口調が少しばかり投げやりなものになる。(瞬間移動死体 2001年)

(13)美しい建前を立てる。しかし、そういう能力が日本の人にはどうもないらしい。(男性的日本へ 2005年)

(14)確かに,相続人への柔軟な配慮が可能な家庭裁判所での遺産分割手続を経ることに対する相続人の利益を守るべきだ。(民法·4 2004年)

“担心·后悔”类别下的心理名词「未練」在例(12)中被味觉形容词「苦い」所修饰,用味道的苦涩来表现出心中的那份难以割舍。例(13)中“概念·观念”类的心理名词「建前」被视觉形容词「美しい」所修饰,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建前」不过是为了掩饰内心真实想法的一种推辞的性质))——尽说好话自然听起来都是很美的。表示“应对·处理”的心理名词「配慮」只被触觉词汇修饰,这份为别人着想的心意通过不同的触觉词汇来表达程度的变化。如例(14)中「柔軟な配慮」尽可能地为对方考虑,这份善意如同棉花的温柔舒适触感抚慰心灵。

(四)十类别心理名词的通感使用情况

本文围绕“五感词汇+心理名词”的通感表达模式,利用语料库检索的使用情况汇总如下表。

由上表可以發现,从心理名词的分类来看,“心·精神”类的心理名词通感使用率最高,占比超过总数的1/3。其次是“悲喜”类的心理名词,“意志”“爱憎”两类心理名词使用率分列第三、第四。也就是说,这四类心理名词更常用于通感表达。与之相比,“思考”“希望·愿望·欲望”“担心·后悔”“概念·观念”“操劳”“应对·处理”心理名词的使用率都比较低,只有少数例句,说明这些词并不常用于通感修辞。另一方面,从各个心理名词的例句数来看,可以发现使用率排名前六的心理名词为気持ち、気分、心、感情、悲しみ、喜び。其中感情色彩中性的心理名词(気持ち、気分、心、感情)和具有感情倾向的心理名词(积极色彩:喜び、消极色彩:悲しみ)数量相同,所以在心理概念的通感表达中很难找到心理名词的感情倾向规律,但是能根据使用率的高低确定较常用的六个心理名词。

四、心理概念的通感表达对日语教育的启发

通过考察心理概念的通感表达中心理名词的使用情况,其统计结果可以为日语教育的中阶写作教学带来一定的启发。

在中阶的写作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教给学生哪些名词可以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这些词的习得需要参考日常使用频率和习惯,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应“常用先学”,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可以尽快地接触地道的日语表达。如上所述,気持ち、気分、心、感情、悲しみ、喜び这六个心理名词在语料库中的使用率排名靠前,也就意味着这些词应该先教给学生。与课堂教学实践相配合的教材也应该在单词表中将这些词放在心理词汇的前列,课后练习题亦可考虑适当增加这些词的相关训练,而且无论是教材中的配图还是解释都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词本身的感情色彩,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建立对单词的感性认识。

无论是五感词汇还是心理名词其实都是学生早已熟知的内容,教学中重要的应该是引进“心理概念的通感表达”这一修辞方式。可以先引出学生较为熟悉的表示心理感受的形容词,例如「うれしい」「悲しい」,随后教给学生在表达心理感受时除了使用这些形容词外还能使用心理概念的通感表达。而这种表达模式很简单,就是用大家熟悉的词汇套用“五感词汇+心理名词”公式,如此便能让学生看到日语修辞的使用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减轻学习的心理负担。根据本文发现的能用于通感的心理名词从大类上按照使用率由高到低排名为“心·精神”“悲喜”“意志”“爱憎”,教学时可以告诉学生这四类心理名词更常用于通感,鼓励大家多查字典掌握这四大类下的近义词,并努力将之套用于公式中尝试使用通感的修辞。同时还应提醒学生要辨别自己的心理概念的通感句是否通顺,可以将所造词组在雅虎日本上检索,看是否会出现相似的表达;也可以请教日本朋友和日语老师。

然而这种自主扩展训练并不意味着所有心理名词均可用于通感修辞,教师需要提醒学生避开使用率较低的心理名词,即本文中发现的“思考”“希望·愿望·欲望”“担心·后悔”“概念·观念”“操劳”“应对·处理”这六种类别。每个类别下的心理名词在庞大的语料库中不过只有一两句,足以证明其不常用,若学生选择了这六类心理名词用于通感,就会无法收到较好的修辞表达效果,也容易造成误解。由于心理概念的通感表达主要基于五感和心理之间的相似性,可以教给学生在使用通感时如果感觉到五感词和心理词之间相似性较小、难以将二者联想在一起的话,最好选择放弃这种模棱两可的表达。这样便可以培养学生对通感修辞的感性认识,减少词汇类别记忆的枯燥单调,做到教之以理。

学生到了中阶会迎来日语专业四级考试,需要进行写作训练,而心理概念的通感表达对大家的写作也是锦上添花,教学时让大家了解并掌握这一修辞的用法就显得比较重要。为此,从初阶学习单词时就可以做好相应的铺垫,到了中阶的通感修辞学习便水到渠成。

本文利用「現代日本語書き言葉均衡コーパス」这一语料库,考察了心理概念的通感表达中心理词的特点,发现能用于通感的心理名词从大类上按照使用率由高到低排名为:“心·精神”“悲喜”“意志”“爱憎”,其中気持ち、気分、心、感情、悲しみ、喜び这六个词相对频繁地用于通感。这些结果可以应用于中阶的写作教学,具体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教师参考学生的实际情况。

本文只是考察了日语的心理概念通感表达,中文的情况如何还需进一步考证,从中日对比中找到这一修辞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哪里会存在母语的负迁移,这又能为教学设计提供新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盛书琪.日本留学生汉日同形词学习的偏误分析[j].现代语文.2018(4)

[2]刘犇.钟勇.李莹.非熟练中日双语者语义通达方式的影响因素——基于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范式实验[j].现代语文.2018(5)

[3]张蓓.关于“温觉形容词+名词”类隐喻的考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0(5)

[4]李秀明.生命度等级的提升和降低——修辞新创结构的构成规则之一[j].修辞学习.2009(5)

[6]使い方のわかる類語例解辞典(電子辞典).小学館.2003.

[7]国立国語研究所.分類語彙表[m].東京:秀英出版.1964.

[12]瀬戸賢一.味言葉の世界[m].東京:海鳴社.2005.

相关热词搜索:;

通感篇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所谓通感,是由一种感觉引发,并超越了这种感觉的局限,从而让人领会到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这种感觉的相互挪移,感官的交相为用,是人类拥有的一种高级的感受事物的能力。心理学认为,某一客观刺激物作用于某一分析器从而触动某一兴奋点,由于兴奋强度和兴奋区域的关系,也可以引起其他相关联的兴奋点的兴奋,形成一种感觉引起其他感觉的联觉现象,即所谓的通感。

产生通感的生理机制和主客观条件,对一切正常人来说都是存在的,但这种普遍出现在人的生活经验中的通感,大都是自发的,还不能成为艺术审美创造的手段。被应用于诗歌审美创造中的通感,应是一种超越自发而成为高度自觉的心理活动,体现着艺术的心理思维规律。例如在严遂成的“风随柳转声皆绿”一句中,诗人必须自觉地运用创造性思维,先把属于听觉的无形的风声想象成为有形体,才能获得被柳染“绿”的视觉感受,从而组合成绿色的“声”这一新奇的审美意象。由此可见,如果不是以诗人自觉发挥的创造性想象为中介,就不能产生不同感官之间的相互转换与融合,当然也就难以形成具有通感特征的审美意象。

诗人心理上的移情作用,也是产生通感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李瑛在《诵托马斯·蔓墓》中写下的诗句:“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 ”“钟声”被“打湿”,对此如以理智去审视显然是不通的,但却符合诗人情感逻辑的发展。诗句中听觉与触觉的联通,是因诗人哀情的渗透而产生的一种想象性的串连,站在托马斯·曼的墓前,诗人胸中弥漫着沉痛的悲哀之情,所以感到那连绵的雨水就如心中的河水,那低鸣的钟声也像浸湿在泪水之中诉说着哀情,“打湿了”的“钟声”这一触觉与听觉相互交融的意象的创造,实是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感情投射到外物上的结果。

在诗的.通感反应中,当一种感觉转化为另一种感觉时,二者总是在美感或情绪色彩上具有相通之处。所以诗人在运用通感艺术时,总要考虑几种不同感觉中的某种相似,使一种感觉转化为美学上与之相通的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另一种感觉。覃子豪在《追求》中曾写下这样的通感诗句:“大海中的落日/悲壮得像英雄的感叹。”在这里,视中之物的“落日”发出了“感叹”这种听中之音。视觉与听觉在此能够进行挪移的基础,是“落日”’与“感叹”都具有“感伤”这一共同性的因素,使视听的转换具备了有情可循的合理性。如果忽略了几种不同感觉中的相似之处,便会使通感走向随意主观的形式主义,这显然是不足取的。

1 .下列对于通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通感是一种心理现象,它由某种感觉引发而超越这种感觉的局限,让人领会到另一种感觉,如由视觉引发而让人产生听觉感受。

b .人类的感觉可以相互挪移,感官也可以交相为用,这种高级的感受事物的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让人们产生通感。

c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通感是兴奋强度和兴奋区域的关系引起了其他相关联的兴奋点的兴奋而形成的联觉现象。

d.诗歌审美创造中的通感,是一种高度自觉的心理活动,体现了艺术的心理思维规律,与生活经验中的通感有所不同。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所有正常人都具有产生通感的生理机制和主客观条件,在人的生活经验中,自发地产生通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b .严遂成以自觉发挥的创造性想象为中介,把属于听觉的无形的风声想象成为有形体,进而获得了风被柳染“绿”的视觉感受。

c .诗人感情的渗透会产生一种想象性的串连,形成诗句中不同感觉的联通。这符合诗人的情感逻辑发展,也禁得起理智的审视。

d .诗人运用通感手法时,不同感觉在美学角度上具有某种共同的特征,是使感觉的转化具备了有情可循的合理性的基础。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诗人来说,必须自觉地运用创造性思维才有可能形成具有通感特征的审美意象,否则通感难以成为艺术审美创造的手段。

b .诗人李瑛把自己的主观感情“悲哀”直接投射到外物“钟声”就产生“打湿了”的“钟声”这一触觉与听觉交融的意象。

c .如果诗人覃子豪没有意识到“落日”与“感叹”具有“感伤”这一共同性的因素,那么他笔下的“落日”就无法发出“感叹”之音。

d .在运用通感艺术时,诗人能够关注到不同感觉的某种相似之处,就有可能避免通感走向随意主观的形式主义。

参考答案:

通感篇五

1. 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

2. 冬天像一个冬姑娘,在雪上飘来飘去,是多们的美丽,是多么的美丽!

3.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仿佛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4. 香气似乎是浅紫色的

5.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6. 在你的缓缓描述中,我在心中写意着徜徉在海边的场景。

7. 描写通感的句子

8. 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9. 种子发芽时是不声不响的,勇士奋力攀登时是不会大叫大嚷的。

10. 秋风瑟瑟,梦断繁华赴桃红。

11. 春雨如丝丝,晨练总推迟。

12. 存在就是机会,思考才能提高。

13. 岁月勾挂出鬓发颜色浓转淡,眉角描绘的菊花不再如您初妆。

14.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15.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16. (五十七)每到春天,红得如火的木棉花,粉得如霞的芍药花,白得如玉的月季花竞相开放。

17.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19. 走不开您的关怀,叙不完的是亲情。

20. 既应该在工作中挽起袖口,懂得自我奋斗的价值,又能够在某一时段,懂得适当的转换身份,轻盈的走入家庭。

21. 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22. 她们身着统一的服装,深蓝色的衣襟,白色的衣袖,腰间系几根布条子,下身围着浅蓝色的裙子,白边,裙子过膝长,露出半截黑裤,头戴深蓝或者浅蓝的鸭舌帽。

23.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24.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25. 一个个全神贯注、脚步敏捷、身轻如燕,轻轻地跳了过去。

26. 三个供之以学月色,双关都一直听着家人的话。

27. 在她周围,许多调皮的小星星向我眨眼。

28. 天空广阔,比不上母亲的博爱广阔。

29. 她的声音犹如棉花糖一样甘甜,犹如婴儿的棉肚兜一样柔软.。

30. 其次是事缘,就是你们总会在冥冥之中,因为各种事情,再次或多次不期而遇,并且有深度合作的必要。

31. 虽不是温情下的缠绵悱恻,却依然能超脱出怦动的激情,人因五月的传奇故事而风情浅淡恬静。

32. ①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野是金色的。

33. 父亲节,一声祝福送父亲,只愿收到展笑颜!颠沛流离,会有父爱伴随左右;世道坎坷,会有父爱激励鼓舞。

34. 不因忙碌而疏远,更不因时间的冲刷而淡忘你,秋花冬雪,夏去又立秋,季节虽变,我的关心未曾改变,祝福你拥有一个硕果累累的秋天。

35. 拥有一颗阳光般的心态,得失了无忧,来去都随缘。

36. 月夜,清冷的月光铺满一地,淡淡的光辉似乎带有一种清冷的香味,而且可以感觉到那质地还是相当的光滑。

37. 含羞的春阳只轻轻的,从薄云里探出一些柔和的光线,地上的人影,树影都显得很微淡的。

38. 天上的星星越聚越多,闪闪亮亮的,特别闹。

39. 远处隐约飘来阵阵香味,似有似无,如有悠扬的乐声,时断时续。

40. 双关心脏跳得极快举例,修辞享受那份独有的甜蜜。

41. 修辞晚听暮蝉声又叫,荷塘餐桌上的我虽然嘻嘻哈哈。

42. 立志扬起才思帆,畅游书海长才干。

43. 我的忧郁也明亮起来、辉煌起来,萌生出希望的青枝绿叶,和不再枯黄凋谢的*的花朵。

44. 春天是美丽的,是五颜六色的,又是五彩斑斓的,你们也喜欢春天吗?田里开满了黄澄澄的油菜花,微风吹过,像一片黄色的海洋。

45. 你总是问:还会记得我吗?没有把我忘记吧?我只能说:对不起,给不了你要的答案,就这样吧。

46. 当你把他人的聪慧加上你自己的理解,恰如其分地轻轻说出的时候,你的红唇就比任何美丽色彩的涂抹,都更加光艳夺目。

47. 他说的话听起来象蜜糖一样甜!

48. 心理学微语录年龄就像是验金石。

49. 一旦下大雪,雪花纷飞,人们好象来到了一个幽雅恬静的境界,来到了一个晶莹透剔的童话般的世界。

50. 叽叽喳喳的小鸟穿梭于树枝之间,唤呼同伴一齐亮响它们的嗓子在高歌。

51. 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远方。

52. 清明节,不过是向先回去的人说说思念,给没回去的自己存点积蓄,让自己神清目明好好走下去哦。

53.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54. 夜晚的彩灯亮,这边红、那边绿,这边明、那边暗,整个城市奏响了一曲欢腾的乐曲。

55.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56. 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57. 我听见了她那闪闪烁烁的笑声

58. ——乐婉《卜算子·答施》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59. 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远处隐约飘通感优美句子来阵阵香味,似有似无,如有悠扬的乐声,时断时续。

60. 紫藤萝的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61.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时飞球满路旁。

62. 月色冬天来了手法,举例与谁斟?朗夜风吹沙。

63. 例子什么情况荷塘,三个永远不要让眼泪倒在脸颊上。

64. 这虽是一种巧合,但算得上奇迹,而你对这种奇迹的发生可能百思不得其解。

65. 她的声音犹如棉花糖一样甘甜,犹如婴儿的棉肚兜一样柔软.

66. 微风吹拂,桃花羞红了小脸蛋儿,在空中一躲一闪地,好像一只只蝴蝶在飞舞,小雨点落在“粉蝶”的“翅膀”上,粉蝶又成了一只只小船,装满了晶莹剔透的珍珠。

67. 那些芦苇高高低低地晃动着,如同鼓点有节奏的击打。

68. 别人怠慢了我,你来安慰我。

69. 正能量句子朋友圈励志所谓成功,就是要使自己的人生充满快乐而减少痛苦,要尽可能使自己周围的人是快乐而非痛苦的人。

70. 父亲节到了,愿天下父亲节日快乐。

71. 雪花飘到同学们的头上,变成了闪闪发亮的小银帽。

72. 真诚成了虚伪,聪明成了狡猾,认真成了刻板。

73. 发乎两轫而存乎一心。

74. 那声音里有着蜜甜的温柔——沙扬娜拉。

75. 人生也是一条看不到尽头的长路,我们每个人则是人生道路的远足者。

76. 工作要像红色那样热烈,邻里需要蓝色那样温馨,爱情要像粉色那样迷人,做人要像白色那样纯洁,环境要像绿色那样环保,生活要像彩云那样多姿,生命要像花朵那样绚烂。

77. 她的脸唰地白了。

78. 雨洗涓涓静,风吹细细香。

79. 又叫玩了一会儿春天,比喻而当梦与想结合在一起的时候。

80.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81. 歌声像极了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听觉写视觉)

82. 那妖艳欲滴的牡丹,在春雨的滋润下,越发显出国色天香,倾国倾城的美貌。

83. (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84. 她的声音犹如棉花糖一样甘甜,犹如婴儿的棉肚兜一样柔软.

85. 选择一个人,选择独自承担,就怕你们一句有我在,打破我所有的努力,哭过,累过,依旧笑着说,我很好。

86. 秋天是冲刺的运动员,跨过无尽的障碍物,领着我们向前进。

87. 关于通感的句子有哪些

88. 自己一个人漫步在校园里,一阵凉风拂过脸颊,夹带着花草的香气,是甜的?抬起头,树上的叶子也有些许枯黄,风卷着几片叶儿在空中飞舞,仿佛与秋风跳着回旋舞.秋姑娘快乐地跳着优美的华尔兹来了。

89. 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看得起你。

90. 它们很是驯良,主人往往只用几个简单的口令,就让明白自己该干什么。

91. (史记.淮阴侯列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92. 用“落花飘零在水上”来比喻海浪声渐闻渐远,直至杳然无声的情态。

93. 这哪里是一口井?它是一口清泉,因为她让人们感受到如蜜般的幸福。

94. 明月挂在天上,思乡人泪涟涟,因为它浸透着漂泊的苦难。

95. 突然有钟声缓缓飘上来,很重,很古老,很悠久,很轻柔。

96. 荷塘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97. 歌声,象煞黑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

98. 在细雨纷飞的清明节,让我们驻足在墓碑前,共同聆听历史的声音,我们感受着烈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让我们坚定信念为明天打拼,让祖国更加繁荣。

99. 自恋有点像生命里的甜品。

100. 在此之前我们还不知道是它的头受伤了,只是觉得没比别的鸟精神饱满,总是一动也不动。

101. 向上开着,向下开着,向左开着,向右开着,它们开成了一柱,它们开成了一树。

102.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已成了抒发感情的依托,后世更有数不清的咏柳诗篇灿若明珠,脍炙人口。

103. 春风仿佛是一种生命的动力,它可以唤醒万物,也可以成为人的力量。

104. 更不要排斥与任何人合作,要懂得珍惜机会。

105. 紫藤萝瀑布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106. 四月的黄昏里,流曳着一组绿色的旋律。

107. 住在这里的征人,大约正是沿着万里黄河直上白云间,来此戍守边疆的。

108. 山巅上,密匝匝的树林好像扣在绝壁上的一顶巨大的黑毯帽,黑绿从中,岩壁里蹦蹿出一簇簇不知名的野花。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64783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