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一本好书免费篇一
我喜欢读书,我喜欢读好书,我喜欢读《德伯家的苔丝》这本好书。
悲剧收场
我原以为世界上的每一本书都是以喜剧收场,结局是我笑到最后(我以前看过的书都是以喜剧收场)。现在才发觉我只是只井底之蛙,读完《德伯家的苔丝》才知道世界上也有以悲剧收场的,结局是我哭到最后。我很遗憾,遗憾一个受尽磨难,受尽煎熬的纯洁女人最终结局居然是逃脱不了无情的绞刑台的魔掌,与心爱的人阴阳相隔。但凭我的个人理解,对于苔丝而言,她已经受够了人世间的恩怨情仇,是是非非,她已经累,想休息了。有时候对于一个人来讲,死也是一种解脱,一种幸福。我之所以喜欢读这本书,是因为每次看完后都有一种淡淡的同情,一种深深的伤感。
人面兽心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提到亚雷,谁都会有揍他的冲动。即使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知道他对苔丝所做的一切的一切,也会恨不得把他碎尸万段。亚雷看上了苔丝的美貌,就假惺惺的叫苔丝帮他们家养鸡。谁知道这个禽兽不如的恶魔居然在三个月后奸污了苔丝,夺走了在那个时代对于女人来说比命还要重要的贞操。幸好他的最终命运是去地狱一游,不然谁会知道到会不会有第二个,第三个无辜的“苔丝,我为人类成员中有亚雷这个人面兽心,衣冠禽兽的家伙感到可耻。这本书也告诉我:“宽容是一种美德。”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是因为看完后都有一种淡淡的宽容,一种深深的痛恨。
悲剧从何而来
苔丝虽然聪明美丽,勤劳善良,但是家里一贫如洗,她处于低贱的社会地位,作为一个劳动者、一个农业工人,自然会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压迫凌辱,这些压迫和凌辱有经济的、权势的、肉体的、更有精神的、宗教的、道德的、传统观念的。她的悲剧是时代造成的,同时,亚雷和克雷代表了把苔丝推向深渊的两种不同的客观社会势力,他们直接地共同造成了苔丝的社会悲剧。苔丝悲剧的第二个原因,也是其悲剧的直接原因,即她是暴力、恶势力及维护它们的法律、国家机器的受害者。这种暴力、恶势力的集中代表就是亚雷?德伯。传统伦理道德对苔丝精神上的摧残,是苔丝悲剧的第三个原因。如果说以亚雷为代表的恶势力及其强大的后盾——国家机器、法律对苔丝的迫害是一种无形的更可怕的精神残害。
我为书伤感,我为好书伤感,我更为《德伯家的苔丝》这本好书伤感。我希望有一天,世界上没有资本主义社会,没有经济的、权势的、肉体的、精神的、宗教的、道德的、传统观念的压迫和凌辱,没有第二个第三个苔丝。
一本好书免费篇二
;一本好书,我们往往会先把它买下来,然后抛诸脑后;
一首好诗,我们总是先把它收藏起来,然后再难想起去细细品味它。我们似乎占有了很多东西,但这些东西却从未真正丰富过我们的心灵。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道以现象为基础的观点型材料作文题。审这类作文题时,可以以句子为单位,在理解单句句意之后,再去寻找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从整体上把握材料。这样可以避免因断章取义或眼中只有“关键词”而出现偏题、套题的情况。
该材料一共有两句话。第一句话列举了两个具体的生活现象:购买书籍但不看,收藏诗歌却不细品。第二句话对这两个现象做了一个抽象概括:我們“占有”很多东西,材料没有接着说“却没好好利用它们”,而是直接提没有好好利用的结果“却从未真正丰富过我们的心灵”。这就使得第二句话不再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概括上,而是暗含了一个观点:我们占有事物的目的应该是用它来丰富我们的心灵。因此,这个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不是让我们讨论“占有而不利用”这一客观现象,而是指引我们去思考“占有却从未真正丰富过我们的心灵”这一带有价值判断的问题。
对于这一价值判断,考生可以有不同的回应。第一,完全不认同。这就需要考生找出有力的论据来彻底推翻这个观点,证明“占有”的目的不是丰富心灵,并且给出自己的见解。但这样的立意对考生的思辨力和论证能力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第二,完全认同。这需要考生充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同时结合材料给出的现象去做分析。比如,大家没有利用占有物来丰富我们的心灵,是没能真正懂得这个道理,还是道理都懂但做不到?如果是前者,我们的论证是否可以讲清这个道理?如果是后者,那么做不到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让大家做到?第三,基本认同,但有自己的补充或对观点有存疑之处。这就需要在第二种情况的分析论证基础之上,阐释补充的观点或提出质疑。
第一,辨析相近概念,强化观点。通过对相似或相关概念的比较,可以更清楚有力地阐明观点,也可以使我们的表述更为简明。例如一位考生写道:“占有一本好书获取的仅仅是书的外在物质形态,而享有一本好书是读后对书中内涵的领悟,是精神的洗礼,是心灵的共振。如此看来,占有而不享有岂不是舍本逐末的愚蠢之举?”考生通过对“占有”和“享有”的比较,强调了“享有”的重要意义,观点表述简明而清晰。
适用素材
王阳明《传习录》。
运用示例
我们往往占有很多美好的东西:一本书,一首诗歌,或是一朵花,但它们从来没有真正丰富过我们的心灵。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只有当我们真正关注一朵花,它才会向我们呈现出它作为花的意义。可惜,当代社会很多人却不懂这“看花”之理。
———一考生
适用素材
袁枚《黄生借书说》。
运用示例
“书非借不能读也”未尝不是对自己的鞭策和对文字的尊敬。倘若自己占有一本书,然后将它束之高阁,白白让美丽的文字上落满灰尘,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倘若没有占有,自然也不会被“虚假的充实”迷惑。“占有”并非充实的表现,将知识汲取从而丰富身心才能达到“充足”。
———一考生
适用素材
荀子《劝学》。
运用示例
荀子言,蟹六跪而二螯,却只有寄居的结局,归因于其用心之躁;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可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归因于用心一也。人之高贵所在,是其身体虽仍存动物性的一面,却能用理性对其管控。无人能够否认内心深处的贪念与躁动,可古今中外的无数事实都能证明:人,能做到“用心一也”。抛却占有的诱惑与欲望,从现在起,拿起一本好书,或是挑选一首诗词,读懂它,钻研它,与作者的灵魂产生共鸣与交流,吸收其作品的精髓,纳为己有,让其真正属于自己。这样,我们的心灵才能被切实地浇灌、充实,形成一个不被他人同化的独特灵魂,找寻到真正的自我,从而不会在喧嚣浮躁的社会中迷失。
———一考生
占有抑或拥有
一考生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自古以来人类便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本能。这种追求影响了人们价值观的树立和心灵世界的圆融,鞭策着人们世世代代凭借这份深切的渴求,不遗余力地奋斗着、求索着。
在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的当下,我们对事物的获取变得非常容易,小至一本精美的诗集,大至一处安全感十足的居所,我们已具备了充分的财力、物力和心力去“占有”许多东西。之所以称为“占有”,是因为这是对外物简单直接而不经个体加工处理的获取。但如果我们的认知也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那便只能收获转瞬即逝的满足感和喜悦感,内心世界却依旧是无尽的空虚和苍白。古人借书苦读之境十分艰难,仍不免束之高阁,任蠹虫啃食;
今人买下新书,转眼抛诸脑后,收藏好诗却不愿细细品味咀嚼,占有很多,拥有很少。
拥有是什么?与占有相对,它代表着对外物吸收贯通后而取得真正丰盈心灵的存在。苏轼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
孔子读《易》至韦编三绝,乃知微言精义;
王阳明获知“格物致知”的理论后,于实际“格”竹子格了三天三夜不废止,虽对理学的造诣并无裨益,却开拓了他探寻心学的通途。这些伟人获取的事物不尽相同,且方向各异,却因思想的深度在黑暗中熠熠生辉。他们对于我们的启发在于,如何化已知与占有为深知与拥有。
化占有为拥有,得从源头上下功夫。即除去本能地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须知获取外物的主要驱动力何在。在实用主义盛行的当下,我们总是有某种错误的惯性思维:既已得到,便总有其实用价值。于是更为深刻的探寻终止了,正如彻底得到的时刻亦是尋找过程永恒终止的时刻,这亦是追寻宿命的可悲之处。史铁生曾经说过:“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塌陷。”我们看待事物的片面性、表层性和功利性,让我们产生了某种错觉:此岸已经完满———事物的价值在此已经终止,彼岸于是塌陷。因而,在得到之后,我们要拥有。拥有是更为深层次的境界,是透过事物表象获取其本质。正如一本装帧精美、口碑甚佳的书,它的精神内核是什么,我在其中见识了怎样的世界观,这一世界观又怎样影响着我对生活的理解。在这样深思慎取的过程之后,我们才能做到真正拥有与内化。我们追寻外物,不是为了经济适用,而是为更深远的精神境界所服务的,我们不停歇地探索追求,为的就是得到人生意义的圆融和真正丰盈充实的内心世界。这种追求永无止境,这种拥有才真正具有意义。
去拥有而非占有吧,不要沉溺于占有很多的表象之中!我们奋力拥有、奋力内化,来填补和丰富自己的心灵,从而抵达理想的彼岸。
名师点评
这篇作文观点明确,论证层次清晰,灵活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来阐释自己的观点。文章的一个亮点在于通过“占有”和“拥有”两个相似概念的比较,既揭示了占有行为的本质———“对外物简单直接而不经个体加工处理的获取”,也强调了自己的观点———不是占有而是拥有,即“对外物吸收贯通后而取得真正丰盈心灵的所在”,体现了作者具备比较分析的意识及高超的概括能力。(忻微宏)
细品深思而非占有
一考生
如今,人们获取美好事物的方式变得越发便利。看到一本好书便可随手买下,看到一首好诗亦可在网上轻点收藏,却鲜有人会在占有之后去细品深思,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为丰富。这一现象不免令人唏嘘。
对许多人来说,努力想要占有美好的事物,意味着他们对美好事物尚且有判断力,知道其价值,并有心去领略美好以丰富心灵。然而,若是想要发挥美好事物的价值,占有仅仅是第一步。
为什么很多人止步于此呢?有人说,是因为当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在现实困境压迫下,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我认为这终究只是一个借口,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背后实则是人趋易避难的惰性,占有只需要随手就可完成,而细品深思却是对人心智的考验。尤其是在当下这个碎片化的、娱乐至上的时代,人们习惯于浏览轻松的短文、翻看搞笑的图片,已经渐渐失去了阅读长文的专注力、品味诗歌的审美力。如果说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不足的不是时间和精力,而是细品深思的能力。
当然,在占有的过程中,有些人的心态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他们渐渐遗忘了占有的真正目的,反而被占有欲和因占有而骄傲的炫耀心理控制,陷入占有欲和虚荣心的怪圈,只顾占有,无暇品味感悟,更遑论丰富心灵。
故此,真正用心去品味、静心去沉思、化其为己用以充实内心方为良策。我们要对美好的事物进行吸收、内化,甚至根本不必在意是否占有着它。
袁枚在其《黄生借书说》中,直言自己少时贫困无法占有过多书籍,故而每有得书便拼命研读,然在功成名就藏书无数后,反而束之高阁。是书的价值变了吗?显然不是。书还是那些书,变的是人心。虽然书的客观价值仍在,但因占有过多而使其在人心中的价值下降了,人们不会产生珍惜之心,也不会有迫切阅读的愿望,而且当一个人占有太多事物时往往会陷入迷茫,不知该从何处下手,最终一无所获。减少占有,把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也许这才是我们需要做的。
名师点评
本文举出现象后,并没有急于批判,而是先肯定了占有的积极价值,体现考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第三段对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人趋易避难的本性,然后继续分析背后的社会时代因素,提出现代人真正缺乏的是专注力和审美力,层层推进,简洁有力。最后一段再递进一层,现代社会占有已经不如过去重要,呼吁大家把重心放在细品深思上。最后两段充分体现了考生的思辨力。(忻微宏)
相关热词搜索:;
一本好书免费篇三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中国寓言故事》。
这本书里面有很多寓言,其中我最爱看的寓言是《不食盗食》。古时候有个人叫爰旌目。读了不少圣贤书。有一天出发到外地去,路上他用完了钱粮。饿得昏倒在地上。
正好有一个强盗,眼见爰旌目就要饿死了,就回去取来了汤饭,再一口一口地送进了他的嘴里。
强盗看见他苏醒过来,十分高兴地回答:“我是强盗啊!”
爰旌目听了,就不吃强盗送的饭,饿死了。
爰旌目只明白照着书本上说的去做:不要吃强盗给的东西。这个人明白自己快饿死了,脑子还不转弯,死得一点价值都没有。
这本寓言故事书有很多寓言,让我们懂得了各种各样做人的道理。
我要把这本书带到学校去,让同学们看了也懂得做人的道理。
一本好书免费篇四
“知识给人以爱,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智慧,应该说知识就是幸福,因为有了知识,就是摸到有史以来人类的脉搏,否则就不懂人类生命的音乐!”这段话是来自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部著作。这段话使我终身受益。我一开始看这本书就爱不释手了,它成为了我的“贴心朋友”。事实的确如此,正如海伦所说的那样,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它甚至神奇到可以创造人间的奇迹。
这本书是爸爸送我的开学礼物,说希望我也能学习海伦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本书写的是海伦自己一生经历的事。海伦在小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那是她人生中最大的灾难。这场灾难使她成为了一个盲聋哑人。当时的她完完全全是处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不能和人正常交谈,看不到生活着的美丽世界,听不到窗外那愉悦的鸟叫声。她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的痛苦!她挣扎过,可是,在心底回应她的却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寂静、最后,她改变了,那是缘于她的老师——沙利文耐心的教导和她自己不懈的努力!她的努力,让人敬佩,让人心疼,她像一块海绵,尽情吮吸着知识的甘霖,那是她成功的秘诀。
三天,那只是三天,对于我们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只有三天,这个三天对于海伦来说是多么珍贵呀!那是海伦从小到大梦寐以求的,她是多么渴望能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啊!回头想想我们生命中有多少个三天呢?也许谁也不曾数过,也觉得没必要数。跟海伦比起来,或许我们太幸运了,那我们是不是要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呢?因为人生难以预测,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会失去现在拥有的一切,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每一时,每一秒!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
我非常喜欢《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现在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让它受到更多人的喜爱,它真的是一本很好的书,会给你带来许多有益的人生思索。
一本好书免费篇五
山川俊美,终有一城值得眷恋。美丽古都,悠悠古韵,六朝繁华,十朝昌盛,千古文枢,最忆是那金陵。
这个城市从不缺少浪漫,月色阑珊,就一池明月和古典园林,听婉转唱曲,寻梦中金陵。我如果推荐一本好书那一定是这本《金陵文化》。
书有五个单元,分别写的是四季,名胜古迹,杰出名人,淳朴人家和都市风采。我最喜欢的莫不是四季和名胜古迹。我真的很佩服江苏教育出版社,因为他们把最难懂的四季写的非常简单。
春天梅花,冬天雪。夏季和秋季也一样:闲暇和忙碌交替上演,便迎来了记忆中的夏天。南京的夏天,偶尔洒脱,惯性自由,永恒浪漫。西汉门的城洞里,有人回忆着年轻时的故事。或许是在玄武湖畔,天边燃起氤氲的晚霞,又或许是在灵谷寺赴了一场仲夏夜之梦。陵园路,梧桐把阳光的邂逅坐凉爽星河。
七月梅雨,八月骄阳。黑夜裁短,白昼拉长。而你要知道,南京,是一场年复一年的梦。一下雪,那北京成了北平,一落叶这南京成了金陵。
用时21年,动用五省的二十万民工修建而成的——明城墙。包含着古人智慧和血汉。是我国保存较完整,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古代砖城墙。
诸葛亮说过,此地“钟阜龙盘,石城虎踞,此帝王之宅。”你如果有空,就去看《金陵文化》吧。因为当你看完的时候,你就会明白:南京是南京,金陵是金陵,南京不是金陵,金陵也不是南京,但南京曾是金陵。
一本好书免费篇六
今天,我要给大家推荐一本好书,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相信看过这内本书的人也会对它赞不绝口。这本书就是《爱的教育》。
这本书介绍了意大利小孩安利柯的生活和学习。写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戒启发性的文章,以及十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每章每节,都把“爱”表现得精髓深入、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爱的教育》里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卖炭人、小石匠、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带病上课的教师……以及他们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读者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爱中受到教育。这本书里充满了爱。充满了让人羡慕的爱。
在我们的教育中,“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是何等的困难!首先,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没有“爱的教育”这个概念。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爱的教育。正因为我们缺乏爱的教育,才使我们的生活里少了一些爱。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这是我们缺少的,这是我们需要寻找的。有了这些爱,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了爱。
在《爱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他们的爱里有宽容,有谦让,有亲情,有友谊。《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
朋友们,听了我这么多的介绍,你一定已经垂涎三尺了吧?心动不如行动哦,赶快去一饱眼福吧!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650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