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600字优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4:34:03
最新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600字优质
时间:2023-06-06 14:34:03 小编:zd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篇一

一、 单元主题解析

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体裁上看:有杂文,有散文,有古代的赠序,有现代诗歌;从内容上看:有珍惜生命历程的独特体验,有对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弘扬,有对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的提倡,有对为人民服务、为人类献身的精神的歌颂。

刘心武的《错过》辨证地叙述了"错过"产生的原因以及意义,强调人要习惯和品味"错过",不要让"错过"酿成"过错"。我们不能错过人生根本的追求,要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到达"人生的终点"。莫怀戚的《散步》通过描写作者一家三代四口人一次平常的散步经历,展现了一家人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作者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的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赞扬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和勉励之情。李瑛《我骄傲,我是一棵树》通过塑造"一棵树"这一艺术形象,抒发了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深厚情感,表现了为人民服务,为人类献身的强烈愿望以及崇高精神。臧克家《有的人》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无情鞭打了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阶级,深刻揭示了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真理。

二、单元学情分析

1、学生基础:通过已经学过几个人文色彩浓郁的单元,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养,对于象征手法也已经有所了解。但是,由于受到了年龄与生活体验的制约,他们在理解本单元含蓄深刻的人生体验时还有一定的难度。

2、教学方法:学习本单元重在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感悟作者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并与自己的人生体验相整合,产生对生命历程的更新的认识,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与人生品位。所以在教学中应注重对文本的阅读,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透过品味语言把握感情。另外还应提倡学生对有自己的个性反应,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积极主动的去发现和生成新的意义。

1、通过收集作者资料,研读作品,了解文学家崇高的人生境界,体会作品中流露出的感情,从而珍惜自己的生命历程。

2、通过品味作品中含蓄隽永、富含哲理的语言,学习辨证分析丰富的人生体验的思维方法。

3、通过诵读和品味语言,理解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深入领会诗的主旨。

4、通过诵读、识记,积累优美的语言。

5、参与社会生活,积极与人交流,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提高作文时的选材能力。

6、关心社会热点问题,通过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四、 单元课时安排(共15课时)

二十一 错过 (2课时)

二十二 散步 (1课时)

二十三 送东阳马生序 (2课时)

二十四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1课时)

二十五 有的人 (2课时)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无题 (1课时)

写作 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 (3课时)

修改专题训练 (2课时)

专题 叶 (1课时)

五、单元教学过程

第1课时 错过(刘心武)(一)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熟悉内容,把握清晰的思路、严谨的结构。

2、品味本文鲜明、生动、含蓄的语言,学会辩证地对待人生中的"错过",获取人生的体验。

3、理解"错过"产生的原因,体会本文所揭示的人生哲理: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

的经历,谈自己的体验。

2、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杂文。教学中,要结合议论文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结构,分析作者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方法,指导学生了解文艺性政论文的特点。

安排学生合作探讨语言的哲理性,并结合自身对"错过"的体验,与作者的体验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对哲理语言的理解。

3、学法设想:

熟读课文,从感情上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对人生中"错过"的认识和态度。 学习方法上,采取整体感知,重点研读、联系生活、自由讨论的模式进行。

1、整体感知课文: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

听,思考,回答。

导入:1、 有一名人说过: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时,那你必然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

联系实际畅谈:你在学习和生活中经过"错过"吗?

(要求:用简洁的语言谈谈)

听,指导学生评价。(解决思路问题。)

2、细读课文: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

小组交流推荐。

巡视,或参与某组。3、全班交流推荐

听,指导学生评价。

课后学习:回忆自己最难忘的"错过",准备讲给同学听。

第2课时 错过(刘心武)(二)

1、语文活动:真情告白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

听,回忆。

导入:人生充满了"错过",没有"万无一失"的人生,面对"错过"你是怎样表现的呢?2、回忆你的人生历程中最难忘的"错过",用简要的语言写下"错过"的前因后果,并找寻课文中的话语来概括它或勉励自己。

巡视;指导。3、全班交流各人的"错过",并评价引用课文中的话语是否恰当。

听,指导学生评价。

2、语文探究活动:过程学生活动

听,适度评价。

3教师总结:

这是一篇教育意义很强的文艺性议论文,即杂文。学习本文,不仅要了解内容,分析篇章结构,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面对人生中接踵而至的"错过",在"错过"中,体会人生的真谛,含笑对待"人生的终点"。

课后学习:

了解亲人的"错过",从你的记忆库里或用你背诵的精彩语句挑选出正确对待"错过",抓住机遇的名言、成语、格言、熟语等评点或鼓励他们。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过程,教师完全抛开了教参,另辟蹊径,教师根据学生需要,根据教学需要而设计的,它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会了如何让语文与我们的生活、人生紧密联系。因为这个班级的学生经过近两年的培养,已基本上形成了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但如何真正学好语文,解读文本的同时,能密切联系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这正是这一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也是展现给我们的最大亮点。

语文课就是语文课,教师应当紧紧抓住语文特点,从字、词、句入手,以小见大,由此及彼。如最后一段的:"但在人生的终点站上,我们最好能含笑地说:我虽然错过了很多很多,却毕竟把握住了最关键最美好的......",其中"最好""含笑""毕竟""最关键"等教师都要引领学生去体味和感悟,这有助于从细微处理解文本的主旨。

当然这一节课,教师要是能把更大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会到会学,这样就能够更准确地传达新课程的信息。 第3课时 散步(莫怀戚)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揣摩语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浓浓亲情。

2、通过朗读,体会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和晓畅素雅的语言美。

3、通过对亲情的感悟,从而能继承并发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并且要加强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课前准备:

1、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活动反思1、想象思考

导入: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2、有感情朗读课文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事件及表现的主题。

大声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主题。(注意:概括内容要有人物、事物、主旨。)

巡视;指导。3、回答事件及主题。

听,适度评价。

2、细读课文,美点寻踪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阅读批注

听,适度评价。

3、比较阅读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

速读课后短文《三代》,思考问题:

① 这篇短文写了什么事?

小结: 同学们通过比较阅读,能够初步对进行鉴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运用这几种写作方法,一定会给你的增添光彩。

教学设计二:目标: 1、理解课文主旨,体会、珍惜家庭亲情。

1、读作品发现美,逐步提高赏读美文的能力。

2、在感受美的基础上,到生活中去发现美,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教学准备:

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事,试着发现它的美点,并用几句话表述出来。

教学过程: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导入谈生活在具体的小事所体现的美点;

(二)学法指导: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

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发言。

提问:默读全文,说说对全文内容的理解。

1、 人物谱系:

2、 内容简析:

3、 情感脉络:2、听,笔记记录。

听,点拨,讲评。

教师归纳:这种表现手法是--以小见大。

(三)、深层解读:

1 主题阐释: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

找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1)找出文中让你最感动的细节、有感情地细读这些语句,要求读出你感受到的人性之美与人情之美。

听,点拨,讲评

提示:

⑴感情基调:欢愉而深沉。

⑵欢愉时语速快,深沉时语速慢。

⑶人物性格特征:"我"--善良孝顺、关爱母亲(劝母亲散步、决定走大路、背母亲)。

妻子--温柔贤惠(在外面听我的)。

儿子--活泼听话,聪明伶俐。我母亲--老迈、顺从、善解人意、慈爱亲切、爱护小辈。

2、美点寻踪。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

(1)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

对春天景物的生动描写

小家伙的话表现他天真可爱

用生活的细节表现深沉的感情

结尾表现出家庭的幸福、温馨 (2)男、女生分读,再分组评析。

各组推荐代表交流评析。巡视。2、回答 听,点拨,讲评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

(1)分组用圈点批注法画出文中大家认为最精美的语句,并以旁批的形式分析其美在哪里。

(2)各组推荐代表以"我们欣赏的美句是:__________,它有一种__________________之美"的句式展示各小组的寻美成果。

学生展示:

巡视。

听,点拨,讲评。2、回答

教师补充:

(1)情趣昂然之美: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侯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2)含义丰富之美: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3)句式对称整饬之美: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句子语意对举与反衬,于平实中见灵气,在浅易中见哲理,韵味无穷。运用顶真辞格,琅琅上口,富有韵感。 (三)练笔(选择其中的两题)

句式:亲情是___________,从中我感受(悟)到了_____________。

2、"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情节简单,作者采用了尺水兴波、一波三折的写法,在情节的起伏跌宕中,体现了浓浓的亲情。

请依照句子"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坦;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写一句话,要能反映出亲情小事中的一个分歧点或矛盾产生的焦点所在,以使所叙小事的情节更曲折、情蕴更丰富。

(四)教师总结: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一支感人肺腑的歌,读这篇的历程,是人的心灵随着作者优美的文字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美的旅行。

第4 课时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一)

教学设想:

这篇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主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理解。

教学目标:

1、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熟读成诵;

2、能理解常用的一些实词和虚词,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能理解课文对比手法的运用,联系自身,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

听,想象

介绍作者和本文体裁特点3、听,用笔给不会读的字注音,用竖线标出某些长句的朗读节奏。

教师范读。4、自读,读给同桌听,齐读,男女生比赛读等。

听,适度评价。

2、疏通文意: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

参照书下注释,自己疏通文意,用笔标出自己不会翻译的地方。

巡视,指导。2、同桌交流,解决疑难。

巡视,参与。3、全班交流疑难。

听,评价。4、听 思考

点拨重点字词:序 嗜 无从致书 每 益 以 诸 走 汤 再 腰 逾

俟 衾 烨 负箧曳屣

课后学习:重点字词解释,熟读成诵课文。

第5课时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二)

1、复习上节课内容: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

试背课文,听,评价。

由检查重点字词、背诵课文导入。2、分两组比赛:自行出题(关于课文翻译方面的问题),思考,回答。

主持比赛,适度评价。

2、语文活动:宋濂对马生对我(填表)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

细读课文,填写表格。

巡视,指导。2、小组交流。

巡视,参与。3、全班交流,重在评价"比赛结果",谈感受。

听,适度评价。

附表格:(比赛项目自填,越多越好)

选手

比赛项目宋濂马生我书的

向别人借,还要自己动手抄写

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

师生态度

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题得不到回答、要求得不到满足的

生活情况

学习条件......比赛结果

3、迁移学习: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

讲故事比赛:把你知道(或收集到)的古今中外的勤学故事讲给同学听。

交流,如:①囊萤映雪(晋车胤和孙康的学习故事)②悬梁刺股(战国苏秦的学习故事,也叫"头悬梁,锥刺股")③凿壁偷光(西汉匡衡的学习故事)④韦编三绝(孔子晚年读《易》的故事)⑤画荻教子(欧阳修的学习故事)等2、我喜欢的一句名言:将你收集到的有关勤学的名言推荐给同学们,要求将这则名言的意思给大家讲解清楚,并说明自己推荐的理由。

交流,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3、课堂小作文:读了本文,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写出自己的认识与体会,字数不限。

相互启发、共享成果

在这篇中,作者提出读书要"勤奋"、"专心",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小结: 这篇作者以自己的勤苦求学而功成名就的事实,现身说法勉励马生专心求学,刻苦自励,情真意切。的叙述、描写自然结合,中间穿插议论,道理明显。学习本文,在明白道理的前提下,熟记文言实词、虚词,积累文言词汇,为以后文言文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我们好要从文言文的学习中,把握对比的写作手法,灵活巧妙地将记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融合在一起。 课后学习:以马生的身份给宋濂写封回信。

古文基础概括:

省略句: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伺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一字多义:以 之 于 通假字:被 支

同义复词:假借 扣问 沃灌 慕艳 廪稍 第6课时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李瑛)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一棵树"的艺术形象;

2、理解诗所表达的主题;

3、学习多种修辞方法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1、解题,把握情感。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

听,思考,交流

导入:扎根于土地,有枝有条,抗风御沙,沉积地下而变成煤炭这是树的用途,假如你是一株树,你会怎样去做呢?2、思考:"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能否换成"我是一棵树,我骄傲"?并回答。

指导解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

轻声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巡视2、

有感情朗读全诗,选出自己喜欢的诗节反复诵读,准备读给大家听。

巡视 参与3、朗读,听,评价:看谁能把诗中"骄傲"的情愫表现得淋漓尽致。

听,适度评价。

3、再读课文,把握主旨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

朗读课文,概括诗歌各部分内容巡视2、

合作探讨:诗歌中一棵树的形象

巡视 参与:3、归纳课文主旨:这棵树是炎黄子孙的化身,是一位具有高度献身精神的战士的英雄形象。但他并不一定永远停留在那里,他有高度的适应性和顽强的生命力,他来自人民,所以他有着为人民服务的强烈愿望,他不仅抵挡自然界的雨雪风沙和雷火,而且把自己坚韧而又慈爱的枝条伸向社会,给弱者和不幸者送去幸福和欢乐,他与广大劳动人民有着共同的理想--消灭贫困,建设一个幸福的新世界。

4、三读课文,品味欣赏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

从文中找出你最欣赏的词语,并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巡视2、

从文中找出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语句,并讨论它们的作用。

巡视 参与

课后学习:借鉴本诗的写法,以"我骄傲,我是一滴水(一棵草、一朵云一只蜂、一头牛......)"为题写一首诗。

本设计对阅读诗歌的要求分为三大板块:一、通过反复朗读,初步整体感知"树"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二、注意诵读指导,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涵,同时真正理解"树"的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三、注意品味语言的美,从词语到修辞手法的角度。 第7课时 有的人(臧克家)(一)

学习目标:

1、能理解鲁迅的为人和精神;

2、能体会对比写法的作用;

3、能品味诗中含有深刻哲理的句子。

课前学习:了解鲁迅的事迹,评价他的为人。

一、解题,熟读全诗: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

听 思考 回答导入:1、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同学们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

2、哪一句体现鲁迅先生甘于给人民当牛马的崇高品德?2、听,思考。

学生放声自由读。

指名配乐朗读。

(师生互评)

熟读全诗:

1、 教师范读,学生划节奏,标重音,悟语气

以第二小节为例,指导朗读:

有感情就是要进入角色,这里通过两种人的形象对比,表达了爱憎之情,这种感情朗读时就体同在语气和语调上。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 伟大!"

(狂妄、轻浮)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庄重、崇敬)3、思考并回答: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听,适度评价。

二、研析诗理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思考:1、①有的人分别指的.是谁?

②怎样理解两个"活"和两个"死"?

③两种人的不同表现是什么?

④两种人的下场分别是什么?

2、 全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 诗人写此文有什么深意?提问2、

听,思考。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3、思考问题,小组交流并回答

听,适度评价。(附表格)附表格对比对象

为人民的人结果反动派及剥削者结果对人民

恭恭敬敬,全心全意

人民永远记住他

作威作福,任意欺压

教师活动反思1、

学生展示:被人民憎恶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被人民爱戴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残酷剥削人民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妄想流芳千古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一心默默奉献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处处为别人着想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

检查改写情况

组织点评,(具体,明确,有深度,同时要有指导作用)2、交流

通过改写,小结鲁迅先生的精神

第二块:交流收获,拓展延伸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

独立思考,交流收获。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2、文天祥保尔思考 交流

教学目标:

1、能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哲理;

2、能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

3、能背诵和默写两首古诗。

课前查阅刘禹锡和李商隐的资料

1、诵读: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

听,交流。

刘禹锡介绍2、浏览诗后语段后,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达到背诵的程度。

巡视;指导。3、成果展示,评价:谁读得最好(语气、节奏)。

听,适度评价。4、提问不懂的地方释疑典故:"闻笛赋"

"烂柯人""青鸟"2、欣赏: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反思1

用现代汉语把这两首诗歌通译一下

巡视,指导,评价1、任选你最欣赏的一句话,说说你欣赏的理由。

指导经典名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理解,并且把它们引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2、交流,评价。理由是否恰当。

听,适度评价。

提示:经典诗句理解。

课后练习:

反复诵读,乃至背诵,学以致用。

第10、11、12课时 写作

训练目标:

1、 能留意生活,细致观察,注重积累写作素材。

教师活动反思1、

自读《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一文,勾画要点。

布置学习任务,明确本次写作训练的基本要求。2、思考、交流

头脑风暴:①以"快乐"为话题,可选择哪些写作素材;②以"爱心"为话题,可选择哪些写作素材。......。

思考、确定写作内容、构思、列提纲、写作。

布置题目3小组评议作文,全班交流好作文,修改"病文"

巡视,指导

思考,感悟。

请作者诵读佳作,明确优点。收集问题作文的缺点,并加以总结。

听,思考

读自己的范文,学生评价优点和不足之处。

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并且誊写

第13、14课时 修改专题训练

训练目标:

1、 了解语段修改的几种常用方法。

教师活动反思听,记录,思考,修改,整理

出示修改的语病和例句(见附文)1、自读《语段的修改》一文,了解语段修改的几种常用方法。

布置任务,明确修改重点2、交流学习所得

组织交流3、完成专题训练习题

组织训练,巡视,指导反思附文:

一 词语错用

(一)词性误用

1名词误用:

例:李大夫总是耐心地指导她把病历写得完整、清晰、条理。("条理"本是名词,此使用为形容词。与"完整、清晰"并列。可改为"有条理")

2 动词误用 例:这是一个多么感动的场面啊!("感动"是一个动词,此使用为形容词。可改为"感人")

3 形容词误用

例:他简简单单的两句话。顿时使我心中有一种无可名状的沉重。("沉重"是形容词,此误用为名词,可改为"沉重感"〉。

4 数量词误用 例:上午,他吃了二个馒头和一碗粥。("二"应改为"两")。

5 代词指代不明

例:在三年的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活中,我的进步很大。因为老师对自己都是严格要求的。("自己"究竟指老师,还是指"我"不明。根据语境可将"自己"改为"我")

6 副词误用 例:新的政委和老政委一样,更会体贴战士。〈"更"与语境不符,应删去)

7 介词不当:

例: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呢?("对于"误用,应去掉)

8 助词误用

例:广东农村正在掀起了科学种田的新高潮。("正"和"了"矛盾,应酌情删去一个)

9 连词误用 例:他的话明确和有力。("和"应改为"而")

(二)词义不当

1 词义误解

例:这种鼓吹有钱便是万能的说法简直是不刊之论。("不刊之论"是不更改、磨灭的言论,可改为"极端错误"等)

2词义轻重不当

例:小王经过三年的艰苦拼搏。高考取得了优异的成就。("成就"词义过重。应改为"成绩")

3 词义范围不当

例:社会主义建设时候,需要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时候"范围太小,应改为"时期")

(三)色彩不当

例:我军经过多次的冲锋。终于打退了敌人的顽强进攻。〈"顽强"是褒义词,此使用为贬义词,应改为"顽固")

(四)关联词语误用

1 错用关联词语 例:尽管遇到多大困难,我也要完成任务。("尽管"是转折联词,此分句间是条件关系,使用它不恰当,应改为"不管")

2 滥用关联词语 例:这幅画我一直非常喜欢,可是对它的领悟,却是不久前的事。〈"却"与"可是"重复,应删去"却"或"可是")

3 缺少关联词语:

例:新加坡的竹节虫不仅体色几乎和竹子一样,体形在安静时完全像一根树枝。(分句间是递进关系,前面已用"不仅",而后一分句缺少与之相呼应的"而且"等,应在"体形"前加"而且")

4 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例:鸟的翅膀不管多么完美,如果不凭借空气,鸟就永远不能飞到高空。("不管"应移到句首)

5 关联词语配套使用不当

二 语法错误

常见的语法错误有五种:成分残缺、成分多余、配搭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杂糅。

(一)成分残缺

成份残缺是指必须具备的功法成份残缺不全,影响了语意表达,不指根据语境省略了某一成份或某些成份而语意表达不受影响的现象。

1 缺主语:

例: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使我很快有了进步。(因多用介词或介宾结构使原来的主语变为状语,全句缺主语情况是主语残缺的主要表现。此句应去掉"在"和"下",或去掉"使")

2 缺谓语

例:南堡人民经过一个冬天的苦战,一道四米高、七百米长的拦河大坝魏然屹立在天目旁边。(因句子较长而说或写到后面忘记前边结构而致使缺谓语,是谓语残缺的主要原因。此例中前面主语是"南堡人民",后面没有与之相呼应的谓语,应在"一道"前加上"使"等)

3 缺宾语

例:校党委讨论了发动全校师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句子稍长而说或写到后面忽略了与前面成分呼应,是造成宾语残缺的重要原因。此例末没有与谓语"讨论"相呼应的宾语中心词。应在其末加上"的问题"等)

4 缺少必要的附加成分

例: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必须付出劳动。(缺少必要的附加成分就会造成表意不严密等情况。此例仅"付出劳动"是不能"取得优异成绩"的。应在"劳动"前加"艰苦且有效的"限制语)

(二)成分多余

1 主语多余

例:我这次考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我没有按老师的要求仔细审题。("原因"与后"因为" 重复,应去掉 "的原因"或"因为")

2 谓语多余

例:上次从你院借来的讲义,正在进行打印,上课前可以发到学生手中。("进行"多余,应去掉)

3 宾语多余

例 法国著名小说家巴尔扎克以毕生的精力完成了小说总集《人间悲剧》的编写。( "的编写"多余,应去掉)

4 附加成份多余 例:那里有肥沃的土地,有丰富的各种矿藏。有布满无数珍宝的山村。("的各种"多余。应删掉)

(三)配搭不当

1 主谓搭配不当

例:他的革命精神时刻浮现在我眼前。("精神"与"浮现",不能构成主谓关系。可将"精神"改为"形象")

2 动宾搭配不当

例:《青春之歌》这部小说出色地塑造了共产党员卢嘉川。江华、林红等人的英雄事迹。("塑造"与"事迹"不能构谓宾关系,可将"事迹"改为"形象"。)

3 附加成分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早晨五六点钟,在通往机场的大街两旁便站满了数万名欢送的人群。("人群"是一整体性名词,前面不能再用"数万名"予以限制。可将"人群 "改为"人")

4 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搭配不当

例:规规矩短的两条平行线始终是两条可望而不可及的端点。(判断句中主宾意义不属同一范畴造成了主宾意义上搭配不当。此例中"两条平行线是端点"明显地搭配不当。可将"端点"改为"直线"等)

第15课时 专题 叶

学习目标:

1、积累有关叶子的经典语言,能在生活中感悟"叶"的精神。

2、通过对叶子的观察、体验、感悟,提高科学素养,培育思辩精神。

3、培养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师活动反思1、

欣赏《绿叶对根的情意》

听着美妙的音乐,我们的专题活动将围绕大家熟悉的"叶子"展开,请大家在每个环节上都听清规则,好好发挥,祝大家取得好成绩!2、我们今天的第一轮活动是进行"谁是最美"的美丽叶子评选。请大家把自己收集到的叶子或图片好好展示吧!3、分别交流展示,回答同学之间的提问。个别图片或叶子,可由主持人引导,让持有者简介,相互交流讨论。

叶子大词典:组织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叶"的词语。5对答、背诵相关诗词句。

诗词大荟萃:组织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叶"的古诗词。并引导背诵《诗三首》中的句子。6相互交流各自收集到的其他科学资料,并向对方提问或作答。

百叶箱:组织阅读文中"参考资料"部分,对照收集到的叶子,进行叶子知识交流、比赛。

交流口头作文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以"我来告诉你我心中的一片绿叶"为话题,自由口头作文。

课后练习:

回答课后的思考题。

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篇二

各科成绩的提高是同学们提高总体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大家一定要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积累。接下来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2017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试卷,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给下列加点字的字注音。(10分)

⑴轩邈( ) ⑵容臭( ) ⑶衾( )

⑷兹若人之俦乎( ) ⑸箪瓢屡空( ) ( )

⑹负箧曳屣( ) ( ) ⑺鸢飞戾天( )( )

2.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3、诗显精神(6分)

⑴刘禹锡被贬23年,却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 , 。表达自己的乐观精神。

⑵文天祥身陷囹圄忠贞不屈,发出  ,  的千古绝唱。

的美好祝愿。

4、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对下联进行适当的调整(3分)

下联:红雨树边,小苑西回,看池边绿树,莺唤起一庭佳丽,此间有尧天舜日。

下联:

(一)《与朱元思书》(13分)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鸢飞戾天( ) 窥谷忘反(  )

风烟俱净(   ) 好鸟相鸣()

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7、“ , ”句写出了江水气势磅礴的动态美。 《三峡》中类似写江水的句子是。(3分)

8、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五柳先生传》(12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3分)

(1)因以为号焉(  ) (2)短褐穿结( )

(3)晏如也(   )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完全正确的是( )(2分)

a.每有会意(体会) 因以为号焉(用)

b.亲旧知其如此(亲戚) 造饮辄尽(往,到)

c.曾不吝情去留(吝惜) 环堵萧然(这样)

d.兹若人之俦乎(辈,同类) 衔觞赋诗,(酒杯)

11、翻译下列句子(2分)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12、从文中看,五柳先生的三大爱好是 自己概括回答(3分)

13、全文表现了先生怎样的品质?(2分)

(三)《送东阳马生序》(13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4、划出下面的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2分)

(1)四支僵劲不能动 (2)同舍生皆被绮绣

15、解释下列加点字(3分)

⑴ 援疑质理( )( ) ⑵ 腰白玉之环( )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2)心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7、对比是本文突出的`手法,请举例并说明这种手法的作用?(2分)

18、作者以自己勤苦求学而功成名就的事实,现身说法,勉励后辈专心向学,请列举二个古今中外勤学的事例。(2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其真无马邪()

2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1、下面“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执策而临之.

c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食马者

d骈死于槽枥之.间

22、作者用“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分别喻指现实生活中的哪些人?(3分)

有一首诗写道:有朝一日,我们会在密密的树林里,在黄叶底下,拾起自己的脚印,如同当年捡拾野果;街市华灯明灭,长桥人头攒动,我们在密密的人流中寻觅,只为捡拾曾经留下的脚印,一如当年捡起挤掉的鞋子。

是的,人生处处都会留下脚印。桥上路上,街头巷尾……脚印是不会磨灭的。即使桥已塌了,路已改了,巷已变了……但是只要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展开想象的翅膀,脚印就会一个个浮现出来。

请以“脚印”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篇三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我是一个亡国之君,我对不起大唐!”李煜这样想着,自己罪孽的历史又涌上心头。由于自己的昏庸无道,使有着几百年辉煌历史的唐朝盛世断送在自己手里。由于贪生怕死,自己投降了宋朝,成为世人的笑柄。而今,虽然能够苟活于世,但自己的良心却受到了极大的谴责。此时,李煜心底泛起了一种莫名的哀伤。

远处,一声凄厉的鸦鸣打破了夜晚的宁静。李煜迈着沉重的步伐,踏上每一层台阶,来到了西楼。此时已经是秋天,而李煜仍然穿着一件薄薄的衣衫。他的目光里,充满着向往与悔恨——望向长安。头上的月亮像一把镰刀,又细又长,发出清冷的光,照的人不觉寒气透骨。李煜不由得打了个冷颤,一回头,看到院子中一棵梧桐树,树叶已经泛黄,有的正随风飘落,在空中飞舞,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美丽极了,但是却被锁在这深墙大院之中,忍受着孤独的折磨,对自己的美丽,也只能孤芳自赏,何其悲哉?回头想想,自己的处境不也是这样的吗?被锁在宋朝这个“金笼子”里,欲出不得,是怎样的一种苦,怎样的一种痛啊?!

李煜轻轻地叹了一口气,目光又望向长安,悠悠的乡愁,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但,家在哪里?国在哪里?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一切都是一场梦,一场被自己亲手打破的美梦!李煜靠在栏杆上,呆呆的看着,就这样看着,周围的'一切都很平静,然而,他的心里早已波澜起伏!对自己的痛恨,对国民的愧疚,对故乡的怀念,紧紧地揪住了他的心。他忘不掉,也不想忘掉,即使那一双双充满怨恨的眼睛让他心惊胆战,让他万分痛苦,他仍然选择了记住,因为那一段充满血腥,充满污秽的肮脏往事正是激励他改过自新的最大的动力!由于那触景而生的思国之情,他立志要重新做人,然而,他并不知道,上天并没有给他机会。

那声鸦啼,否定了他的一切。李煜的身影,亦在那声鸦啼中,变得越来越远。

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篇四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样的颜色)。从(顺、随)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左右)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青白色),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急流的水)甚(比)箭,猛浪若奔(飞奔的马)。

夹岸高山,皆生寒(使……寒)树,负(凭借)势竞上,互相轩(往高处)邈(往远处);争高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千百成峰。泉水激(冲击)石,泠泠作响;好(美丽的)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通“啭”,鸟叫声)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至)天者,望峰息(平息)心;经纶(筹划)世务者,窥(看)谷忘反(通“返”,返回)。横柯(树木的枝干)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3.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4.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

5.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6.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7.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

8.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

9.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10.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

1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1、用课文原句填空:

(1)写富春江全貌的句子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总写富春江山水特点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写富春江江水清澈的句子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写富春江水流湍急的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抒发了对世俗功名利禄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请从这两方面入手找出写得好的字词句,并谈谈好在何处。

(1)从视觉来写: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而且将富春江放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来描写,就勾勒出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境界。

②“从流飘荡,任意东四”,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

③“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江的两岸崇山峻岭,高耸人云的雄奇景色;“竞”“争”二字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2)从听觉来写:“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先生不知何许(处所)人也,亦不详(知道)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语气助词)。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体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爱好)酒,家贫不能常得。亲(亲戚)旧(旧友)知其如此,或(有时)置酒而招之;造(往、到)饮辄(就)尽,期(期望)在必醉。既(已经)醉而退,曾(竟)不吝情(舍不得)去留(离开)。环堵萧然(空寂),不蔽风日,短褐(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穿结(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瓢(饮水用具)屡(常常)空,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凭借)此自终。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

2.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因为住宅傍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

3.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4.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连饭都忘了吃。

5.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

6.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亲戚朋友知道他有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7.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

8.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很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

9.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

10.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11.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12.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从这句话看,他应该是五柳先生这类人吧?

13.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14.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

1、用课文原句填空:

(1)表现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的句子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爱好是:①好读书②性嗜酒③常著文章自娱

(3)描写五柳先生家境及其态度的句子是:环堵萧然……晏如也。

(4)“赞”语中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5)传文中与“不戚戚于贫贱”相照应的句子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2、简要概括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爱好及其生活状况,并分析其分别写出了一个怎样的五柳先生。

(1)读书,刻画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2)喝酒,刻画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3)写文章,刻画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4)生活状况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刻画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3、简要说说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表转折,但是)伯乐不常有。故虽(即使)有名马,祇(只是)辱(受屈辱)于(在)奴隶人之(结构助词,的)手,骈(两马并驾)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因为)千里称(著称)也。

策(用鞭子打)之(代词,它,指千里马)不以(按照)其(代词,它的)道(正确的方法),食(通“饲”,喂)之不能尽(竭尽)其材(通“才”,才能),鸣之(无意义)而不能通(通晓)其意,执(拿)策(马鞭)而(表顺接)临(面对)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难道)真无马邪(通“耶”,相当于“吗”)?其(恐怕)真不知马也。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3.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喂养它。

8.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1、用课文原句填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遭遇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主观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本文的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2、简要说说本文中“千里马”“食马者”“伯乐”的寓意(象征意义)。

千里马:寓人才;食马者:寓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4、请从语言、内容方面分析第三段第一句话的表达效果。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列举食马者“不知马”的种种表现,表现了作者对食马者的浅薄昏庸、愚妄无知的批判、讥讽与强烈的愤慨之情。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如果统治者不能发现并任用人才,人才就会被埋没。(第二问略)

余幼时即(就)嗜学。家贫,无从致(得到)书以(来)观,每假(借)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不)之(指代抄书)怠(懈怠)。录毕(完毕),走(跑)送之,不敢稍(稍微)逾(超过)约。以(因为)是(这)人多以(把)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成年),益(更加)慕(仰慕)圣贤之道(学说)。又患(担心)无硕(大)师名人与游(请教学问),尝(曾经)趋(跑向)百里外,从(随)乡之先达执经叩(请教)问。先达德隆(高)望尊,门人弟子填(挤满)其室,未尝稍降辞(言辞)色(脸色)。余立侍左右,援(引,提出)疑(疑难)质(询问)理(道理),俯身倾耳以请;或(有时)遇其叱咄(训斥,呵责),色愈(更加)恭,礼愈至(周到),不敢出一言以复(顶撞);俟(等待)其欣悦,则又请焉(向他)。故(所以)余虽愚,卒(终于)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背着)箧(书箱)曳(拖着)屣(鞋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隆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而不知。至舍(学舍),四支(通“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热水)沃灌(浇洗),以(用)衾(被子)拥覆,久而乃(才)和。寓(住)逆旅(旅店),主人日(每天)再(两次)食(通“饲”,给饭吃),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通“披”,穿)绮绣,戴朱缨(帽带)宝饰之帽,腰(挂在腰间)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香气),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若神人;余则緼(旧絮)袍敝(破)衣处其间,略无(毫无)慕艳(羡慕)意,以(因为)中(内心)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比)人也。盖(大概)余之勤且艰若(像)此。

1.余幼时即嗜学。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

2.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3.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

4.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

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6.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7.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8.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表情放温和些。

9.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

10.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

11.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1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13.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

14.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

15.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

16.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18.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19.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1、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又是怎样克服的?找出原文。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

从以下三个方面表现自己求学的勤且艰:

⑴家贫无书,借书以观,录毕送之,得以遍观群书。

⑵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卒获有所闻。

⑶从师学习衣食住行的艰难。

3、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

(1)是为了鼓励马生勤奋学习。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马生充满殷切期望。

(2)文章由自己的经历写起,读来也更亲切平易。

4、本文第二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将富家子弟的豪华和作者自己的贫寒对比,突出了作者求学生活的艰苦和勤奋学习的精神。

5、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通过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

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篇五

1、图文结合,理解词句的意思,懂得大自然的语言情况指的是什么。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4、培养学生初步收集材料的能力。

5、初步培养学生利用教师小结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的能力。

理解词句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能初步懂得大自然的语言情况指的是什么。

自制课件;准备鱼鳞、弹珠;

一、释题

1、借助课件(人类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人类的语言引导进入理解大自然的“语言”。

播放课件(人类的语言)

提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要使用语言呢?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2、揭示课题,理解:大自然的语言。

强化课题。出示课件(大自然的语言),继续理解什么叫“大自然的语言”。

提问:大自然会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呢?

表扬那些找到大自然语言的学生,并小结第一节内容。

小结:

大自然也有自己表达意思的方式,这些让我们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二、新授课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用具体符号标出小节(互评互议,难读的字音上黑板)。

2、指名读,指名评,师生互读。

学生自由朗读2、3、4节,读懂每一节的意思。

提问:各小节分别讲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你是怎么知道的?

3、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习2、3、4各小节。

1)教学第二节,出示课件(蝌蚪在水中游动),帮助了解所选小节的知识。

①齐读第二节,抽个别学生读第二节。

③抽个别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④集体朗读第二节(教师指导朗读)。

2)教学第三节。

①学生自由朗读第三节。

③让学生自己来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和识别鱼的年龄的,教师再拿出准备的大小鱼鳞两片,告诉同学们,鱼的年龄是由鱼鳞片上的圆圈的多少来决定的`,圆圈越多鱼的年龄就越大。

④小结学法:什么样的“语言”告诉人们什么样的知识。

3)根据学法,分组自由学所剩下的小节。

①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②分组自学。

③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教师同学生学习不理解的地方。

理解“三叶虫化石”(播放课件:三叶虫化石)。

理解词语:镶嵌

三叶虫是海洋里的动物,现在却镶嵌在喜马拉雅山上,那么你理解镶嵌的意思吗?谁愿意给大家演示、演示“镶嵌”的动作。(请学生用橡皮泥及弹珠表示词语“镶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理解句子:“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播放课件:造山运动

④教师小结,强化学法

4)小结2-4节内容。

①通过这节课文的学习,你了解了什么大自然的语言?它是怎么告诉我们的。

②齐读2-4节,请学生说说通过这三节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什么?

③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比较第二节与第四节的相同点,引导学生用书上一问一答的形式练习说话。

三、扩展练习

1、请学生自由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查阅到的、询问到的有关的大自然语言,及这个语言所告诉的知识。

通过三段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自然的语言也是用来表达自已的意思,它是可以让人类看到的、听到的或感觉到的。

前几天,老师请小朋友们回家请教家长或自己阅读图书查找了一些这方面的有关资料,你们找到了吗?愿意把你知道的其它的大自然的语言告诉我们吗?(查找到相同的大自然语言的小朋友可自由组合,互相讲一讲,请他们尽量用书上的形式告诉大家)。

2、教师展示自己所收集的语言及其所告诉我们的知识,出示课件(教师收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师用书上的述叙形式进行解说。强化观察和提高学生的说话兴趣。

四、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到些什么,能告诉大家吗?(教师作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1、语言

2、知识

简笔画:

三叶虫化石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简笔画:

蝌蚪春天到了

简笔画:

鱼鳞两圈就是一岁

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篇六

我的家乡在长安县,那里有一条清澈的小河,顺着马路边那条又窄又弯的下坡路走,尽头就是小河。

春天,那条小路上长满了绿草,像一条长长的绿毯子,路旁开满了迎春花、桃花……时不时有几棵绿树出现在你眼前。踩着绿毯,看着风景,尽管路很长,但不知不觉就到了小河边。河边更是美,柳树在对着河水照镜子,梳理着她那长长的绿辫子,还有那五颜六色的野花芬芳迷人,瞧,它们正和蜜蜂蝴蝶谈心呢!呆上一会儿就能看见燕子在河面上掠过,尾尖偶尔点一下水面,波纹便一圈一圈地荡开,许多人在放风筝,还有人在野餐,可真快乐呀!

夏天,那条小路上的草更密更绿了,绿树成了浓荫,走在下面可真凉快!再看看河边,骄阳似火,有些人太热了,竟跳下河去游泳了,还有许多人带着草帽在岸边钓鱼,一会儿这边一群欢呼:“上钩了!”一会儿那边一阵大叫:“钓到了!”。这里的夏天真热闹!

秋天,秋风一吹,河边的水果成熟了,苹果、桔子……这下子人们可高兴了,都挎着自家编的竹篮,一边唱歌一边摘果子,河边充满了笑声和歌声。落叶飘进小河里,成了小虫子们的游船。它们一定很想远航吧?我来到河边,看着这一切,常常这么想。

冬天,小路上积满了白雪,把我的脚都埋住了,河边的柳树披上了银装,小花小草也都在雪被子下面睡觉呢,可别吵醒他们哟!河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在上面玩儿也不用担心。

我爱家乡的小河,它虽然只是一条普通的小河,但在我心中,它却胜似西湖!

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篇七

1、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意义,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2、学习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和写法。

3、体会各篇文章所流露的对花草树木以及鸟兽鱼虫的真情,学习在记叙和说明中结合抒情和议论的写法。

4、开展有意义的视听活动,提高视听效果。

共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苏州园林》2课时

《都市精灵》2课时

《幽径悲剧》2课时

《明天不封阳台》1课时

《治水必躬亲》1课时

写作2课时

标点符号的修改1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视听活动1课时

本单元五篇文章都表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的'热爱,倡导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

《苏州园林》介绍的是人造的风景,叶圣陶先生娓娓道来,让人觉得身处优美的大自然中,不能不为建筑师巧夺天工的技艺而赞叹;《都市精灵》则从小处落笔,往大处拓展,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让人叹服之余,深深赞同作者的观点:要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在写美的过程中多了一些愤慨,更加能引起人们对于自身愚昧的反省,可谓振聋发聩;《明天不封阳台》记叙的事情虽小,但作者却拥有一颗慈悲之心,文中处处透出智者的思索;《治水必躬亲》 则为我们勾勒了一幅三百年前的治水图,相信读完这篇短文,我们更应知道顺应自然,才能真正造福民众,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学习本单元,除要领略作者表达观点的技巧,还要学会欣赏雅致的语言,并将课文与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导入:让学生了解本单元的主题,浏览单元提示、目录、课文等明确任务

2巡视、指导浏览单元提示、目录、课文等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布置学生确定单元活动主题及计划讨论、交流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你能说出本单元主要的学习内容吗?

2、你有自己的专题吗?你找到自己的合作伙伴了吗?

3、本节课你有多少收获?自我反馈

2小结、评价自我小结

第2、3课时《苏州园林》

1、 领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激发爱美爱国的情感。

2、 了解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层次。

3、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课前学习:通读课文,查阅、收集有关苏州园林的资料。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足以说明苏州之美。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说明。

3组织交流、评价交流,相互评价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2组织交流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67449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