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癌症篇一
;我今年55岁,出生于得克萨斯州休斯敦,是一个大家庭中的第7个孩子。尽管兄弟姐妹很多,但我总是想方设法挤出时间让自己去梦想。
读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时,我给自己做的人生计划就是成为一名模特或演员。后来,因婚姻破裂,我得独自抚养孩子,我就一边从事其他职业谋生,一边为我的人生计划做准备。
后来,我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毁灭性的打击:我患了乳腺癌。几年后,我又患了结肠癌。这两次经历真的是改变了我整个人生观,而且给了我力量和勇气将我的感受写下来,分享给他人。
被诊断出患有乳腺癌时,我的反应跟大多数人一样,脑子里出现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被判了死刑”。但是,我后来发现,这对我来说,其实是一次真正的“觉醒”,特别是在我接下来再次收到坏消息的时候。我被诊出结肠癌,但我却仍然活着,将这两种癌症都检验出来。我首先就问上帝,为什么呢?为什么你要这样对我?我人生中犯了什么十恶不赦的错,要让这种不幸落到我身上呢?但突然之间,我知道我将会没事。
我还意识到,我将要面对一个新的开始、新的希望,并带着一种对人生完全崭新的希望做更多的事情,看更多的事物。当我想到上天给我的“生命礼物”时,就知道我可以从我所有的体验中拓展和汲取力量。即使是我现在要与这些并发症共存亡,而且要与我人生中所有其他困难作斗争,我仍然觉得我得到了真正的祝福。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为术后自己的形象感到很难受,而不是为我每天都要忍受的疼痛感到难受。但有一天,我决定摆脱这点。我想到了那些已经离开了我们的人,我还意识到任何时候都有情况比我更差的人。我只不过失去了一些皮肤,我要抱怨谁呢!我仍然拥有我的生命。
在我多次手术中的一次手术期间,一个真正的奇迹发生了,我知道我必须将其写下来。我将那次体验写成了一首诗,题名为“宁静”。我将这首诗以及我在患乳腺癌期间写的其他多首诗集结起来,组成了一本诗集。我很幸运,这本诗集被出版了,书名是《人生真实简单之诗:信心与生存》。
我真诚地希望,如果你有机会读到我的那些诗,希望你能够从中体验到我写在诗中的含义。我的诗是出自于一位癌症幸存者的内心,是真实到不能再真实了。
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要成为一位作家,但我现在却成为了一位作家。我希望,我每首诗中的文字,都能够给那些病患者或者受伤者带来积极的影响。我希望它们能够给他们力量,让他们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拥抱生活。我真的相信,当你从一场可怕的悲剧或者一种像癌症那样可怕的疾病中幸存下来时,那肯定是有原因的,所以,你就有了活下去的目的,这对我来说,就是要活下去,去找出我能够幸存下来的真正原因。我所经受的那些经历,让我能够写出我诗中的那些文字。
相关热词搜索:;癌症篇二
;预防国际抗癌联盟认为,1/3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1/3的癌症如能早期诊断是可以治愈的,1/3的癌症可以减轻痛苦,延长生命。据此提出了恶性肿瘤的三级预防概念:一级预防是消除或减少可能致癌的因素,防止癌症的发生。约80%的癌症与环境和生活习惯有关,改善生活习惯,如戒烟,注意环境保护较为重要。近年来的免疫预防和化学预防均属于一级预防,如乙型肝炎疫苗的大规模接种,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对结直肠腺瘤进行化学预防等。二级预防是指癌症一旦发生,如何在早期阶段发现并予以及时治疗。对高发区和高危人群定期检查,一方面从中发现癌前病变并及时治疗,另一方面尽可能发现较早期的恶性肿瘤进行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三级预防是治疗后的康复,提高生存质量,减轻痛苦,延长生命。包括各种姑息治疗和对症治疗。对癌痛的治疗,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三级止痛方案,基本原则为由非吗啡类药物过渡到吗啡类药物;由小剂量开始,根据止痛效果逐步增加剂量;以口服为主,无效时直肠给药,最后注射给药;定期给药。饮食预癌俗话说病从口入,应该从饮食方面多加注意,特从膳食和健康方面预防癌症的提出14条建议:猕猴桃(11张)建议一:合理安排饮食。在每天的饮食中植物性食物,如蔬菜、水果、谷类和豆类应占2/3以上。建议二:控制体重,避免过轻或过重。在成年后体重增幅不应超过5千克。用体质数(bmi)公式来衡量。公式:bmi=体重(kg)/(身高(m)x身高(m))。bmi小于20,体重不足;bmi为20~25,理想体重;bmi为25~30,轻微超重;bmi大于30,严重超重。建议三:坚持体育锻炼。如果工作时很少活动或仅有轻度活动,每天应有约1小时的快走或类似的运动量。每星期至少还要进行1小时出汗的剧烈活动。建议四:多吃蔬菜、水果。每天应吃400~800克果蔬,绿叶蔬菜、胡萝卜、土豆和柑橘类水果防癌作用最强。每天要吃五种以上果蔬,且常年坚持,才有持续防癌作用。建议五:每天吃600~800克各种谷物、豆类、植物类根茎,加工越少的食物越好。少吃精制糖。建议六:不提倡饮酒。即使要饮,男性一天也不应超过两杯,女性一天不应超过一杯。建议七:每天吃红肉(即牛、羊、猪肉)不应超过90克。最好是吃鱼和家禽以替代红肉。建议八:少吃高脂食物,特别是动物性脂肪。选择恰当的植物油并节制用量。建议九:少吃盐,少吃腌制食物。盐的每日消耗量应少于6克(约一茶匙)。建议十:不要食用在常温下存放时间过长、可能受真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建议十一:用冷藏或其它适宜的方法保存易腐烂的食物。建议十二:食品中的添加剂、污染物及残留物的水平低于国家规定的限量即是安全的,但乱用或使用不当可能影响健康。建议十三:不吃烧焦的食物、直接在火上烧烤的鱼和肉或腌肉、熏肉只能偶尔食用。建议十四:对于饮食基本遵循以上建议的人来说,一般不必食用营养补充剂,营养补充剂对减少癌症的危险可能没什么帮助。建议十五:常吃海带,海带中药名“昆布”。有报道海带可以预防乳腺癌和甲状腺肿瘤。海带富含碘。海带中的海藻酸钠与具致癌作用的锶、镉有很强的结合能力,并将它们排出体外。海带可选择性杀灭或抑制肠道内能够产生致癌物的细菌,所含的纤维还能促进胆汁酸和胆固醇的排出。海带提取物对各种癌细胞有直接抑制-作用。此外,海带还具有降低胆固醇,预防血管硬化、冠心病、高血压和肥胖症的作用。海带中的昆布素具有清除血脂的作用,而海带氨酸则有降压作用。海带含有丰富的钙、磷、铁及各种维生素,是很好的营养保健品。建议十六:每天喝黑枸杞(汇然优)泡水、泡茶或者直接食用,对人体有多种益处。建议十七:每天补充50-200ug硒,硒是癌症的天敌,多吃富硒大米可有助于癌症的抵抗。癌症预防法康复要点首先,“精神不垮”。一旦被确诊患上了肿瘤以后,就等于上了战场,要有勇气面对。其次,“体重不减”。对于肿瘤患者,脂肪非常重要,脂肪代表了抵抗力。有很多人患了肿瘤之后体重一下就降了下来,一旦体重回升以后,情况就有了好转。再三,“胃口不倒”。中医有句话叫“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就是食欲,是生命力的象征,有食欲是我们享受生活的重要途径。所以癌症的治疗要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主。增加碱性营养从源头上去饿死癌细胞。癌症预防法体育锻炼有实验研究证明:适宜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抵抗力和减少癌症的发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促进新陈代谢,加强消化和吸收,有利于体能增加。而体能的提高正是抗癌的关键。最新一项“癌症的死亡率”的调查资料显示:体能弱的癌症的死亡率高达约一千分之十八;体能中等者约占一千分之八;体能强者约占一千分之四。事实上,每个人无时无刻都可能在形成肿瘤细胞,但体内的免疫系统在它还没来得及在数量上发展之前,就消灭了它。因此,免疫力强者能抵抗癌的发生,而免疫力弱者则容易发生癌症。另据纳维奥斯陆大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人体内脂肪增多是致癌的一个重要因素。脂肪组织可产生10-20种活性物质,其中一些是荷尔蒙类物质,而这些荷尔蒙物质都是伴随癌症而出现的物质。大约10%的癌症与人体内脂肪组织增多有必然关联,这些癌症主要是乳腺癌、前列腺癌、大肠癌和子宫癌。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体能和免疫力而且能消耗体内多余的脂肪和降低癌症的发生。饮食预防编辑癌症预防法桑黄桑黄富含β-葡聚醣,而β-葡聚醣是抗肿瘤活性最强的多糖,得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认可。β-葡聚醣能提高巨噬细胞吞噬能力达数倍以上,提高人体杀灭癌患细胞的能力,从而有效预防人体细胞的癌变。癌症预防法芒果科学研究发现,女性多食芒果,有预防乳腺癌的作用。研究人员对芒果中的多酚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其中的生物活性成分丹宁(与癌症的预防和抑制有关)。丹宁酸是种多酚,带有苦味,葡萄籽和茶叶中含有这种成分。研究发现,细胞分裂周期因多酚而被打破。这可能是芒果预防或抑制癌细胞的一种机制。癌症预防法柑橘柑橘类水果如橘子、柚子、橙子、柠檬、金橘等,都富含维生素c,可防止亚硝胺生成,适宜胃癌、喉癌、乳腺癌和肺部肿瘤患者食用。柑橘注意(7张)癌症预防法山楂常用于开胃消食、降低血脂。它能活血化淤,化滞消积,抑制癌细胞生长,同时富含维生素c,适宜消化道和女性生殖系统癌症如胃癌、乳腺癌患者食用。癌症预防法大枣补脾胃益气血,富含b-胡萝卜素与维生素c、b族维生素等。它含有的一组三萜类化合物为抗癌有效成分。民间食用大枣粥、黄芪煨大枣,以增强体质,预防乳腺癌。癌症预防法红苹果、葡萄研究人员发现,红苹果等“红皮”水果和蔬菜对乳腺癌有防治作用。科学家经过实验发现,“红皮”瓜果蔬红菜中所含的某些植物成分,可以有效遏制肿瘤细胞中蛋白质的生长,同时还能降低肿瘤细胞对雌激素的反应能力,预防乳腺癌。紫葡萄等也含有该植物成分。癌症预防法猕猴桃猕猴桃是果中珍品,维生素c含量为橘子的4-12倍,苹果的3倍,葡萄的60倍。研究表明,其所含的物质可阻断人体内亚硝胺生成,从而有良好的防癌抗癌作用。
相关热词搜索:;癌症篇三
;癌症疼痛的治疗 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 一般概况 癌症疼痛是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有效的止痛治疗,尤其是对于晚期癌症病人十分重要。
据统计在全世界范围内有300-350万癌症患者遭受疼痛的折磨而得不到及时治疗。癌症患者可能产生对死亡的畏惧,造成情绪的a name=baidusnap0/a忧伤/b,心理和精神上的抑郁和绝望之外,往往还存在着对癌症晚期是否出现剧烈疼痛的担忧。
一般概况 癌症疼痛的治疗已列为世界卫生组织(who)癌症综合规划中四项重点之一,即:预防工作,早期诊断,根治性治疗和止痛治疗。1982年在意大利成立了世界卫生组织癌痛治疗专家委员会,明确提出了到2000年全世界范围实现“使癌症病人不痛”的口号和目标。
一般概况 在我国约有200万癌症病人,每年新发现病例数约160万。据初步调查表明:在综合性医院和肿瘤专科医院中各期癌症病人伴有不同程度疼痛者占51.1[%];在晚期癌症患者中疼痛比例高达70-80[%],而约24[%]癌痛病人未能得到相应的治疗,其中中、重度疼痛占20[%]左右。
一般概况 癌症疼痛会从心理、生理、精神和社会多方面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国内对200例住院肿瘤病人(1996年~1998年)各项生活质量和癌痛关系的调查显示: 一般概况 对日常生活、情绪、行走能力,工作和睡眠五个方面影响,轻,中和重度疼痛有明显差异(p 0.01); 对社交和生活乐趣两方面,中度和重度疼痛之间无显著差异(p 0.05),与轻度疼痛有显著差异(p 0.01); 对患者躯体运动功能,重度疼痛是主要影响因素; 而对患者精神状态,中度和重度疼痛则是主要影响因素。
一般概况 因此,缓解癌痛是临床急需解决的重点之一,而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提高更是肿瘤治疗评价的极为重要的方面。
疼痛的定义 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随着现存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疼痛经常是主观的,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生理应答,同时还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
癌性疼痛大多数属于慢性疼痛性质。(疼痛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者) 癌症疼痛的原因 由癌症直接引起; 与癌症相关的疼痛; 由癌症治疗引起的疼痛; 与癌症无关的疼痛; 二种以上原因引起的疼痛。
(1)由癌症直接引起 约占78.6[%],包括原发肿瘤和继发转移瘤所致。肿瘤不断生长增大,或向四周浸润,可直接或间接压迫或侵及神经组织,淋巴管或血管,使有关组织器官缺血、坏死、或牵拉、推移周围有关组织器官均可产生疼痛。由肿瘤占位压迫引起的回流障碍造成瘀血、肢体肿胀、肝脏胆汁瘀积,颅内高压以及腔道性器官梗阻,积水积液等也产生疼痛。肿瘤本身坏死,破溃,继发感染或肿瘤增大刺激包膜,骨转移造成的骨皮质破坏,病理性骨折等都可产生疼痛; (2)与癌症相关的疼痛 占6.0[%],如癌症引起的带状疱疹后的疼痛,癌症非特异表现的骨关节疼痛。癌症心理伤害引起的疼痛阈值降低和大脑对疼痛刺激的敏感性增强从而对疼痛易感或使轻度疼痛加重等; (3) 由癌症治疗引起 约占8.2[%],如手术或手术后并发症可引起疼痛,化疗药物注射引起的静脉炎,药物外渗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刺激、红肿、破溃甚至坏死,胸、腹腔化疗产生的包裹粘连,增厚或牵拉引起的疼痛,放疗导致的粘膜损伤和软组织增厚,纤维化及疤痕形成等也可引起疼痛。应注意治疗引起的疼痛常是治疗带来的副作用,并不是都能避免的。
(4)与癌症无关的疼痛 占7.2[%]。主要与癌症患者伴发病有关,如患有痛风,椎间盘突出、关节炎、风湿痛、骨质疏松症等所引起。
(5)二种以上原因引起的疼痛 占6.7[%]。要注意癌痛患者多种原因致痛和多部位的疼痛。
对于(1)(2)两种原因致痛,治疗原则应是抗肿瘤治疗加止痛;对于(3)(4)原因所致疼痛需要止痛加其他相关的治疗,如及时处理并发症,治疗伴发疾病等。
痛觉机理 痛觉学说尚未完全阐明。对癌痛发生机理的一般认为是,当组织受到肿瘤细胞侵犯后神经末梢受到过度刺激,局部组织机械性挤压、缺血、缺氧及炎症等因素使损伤组织释放出某些化学致痛物质如p物质,脑啡肽、缓激肽及前列腺素等介质,痛觉感受器被激活,经过兴奋传导过程由外周神经到脊髓传导束传至疼痛的高级中枢产生疼痛。疼痛阈值的高低,情绪和心理因素等对疼痛程度有着明显影响。
癌性疼痛的临床评估 评估步骤分为八步: 相信病人对疼痛的主诉; 估计疼痛程度; 评估病人精神状态; 详细记录疼痛病史; 仔细进行体检; 搜集其他有关资料; 首次镇痛方法因人而异; 治疗疼痛后的再评估。
癌痛的分级 口述法(vrs):根据主诉分四级 0级:无痛 1级(轻度疼痛):虽有疼痛但仍可忍受,并能正常生活,睡眠不受干忧; 2级(中度疼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镇痛药物,睡眠受干忧; 3级(重度疼痛):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要镇痛药物,睡眠受到严重干扰,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或被动体位。
数字分级法(nrs):国际上推行这一分级法 即将疼痛分为0~10,用0―10的数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为无痛,10为极度痛,让病人圈出一个最能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数字。并将记分大致分为三级: 1―3轻度疼痛,4~6级中度疼痛,7~10重度疼痛。
划线法(vas) 即划一条10厘米长的横线,一端代表无痛,另一端代表最剧烈疼痛,让病人在线上的最能代表自己疼痛程度之处划一交叉线。可粗分为轻、中、重三级。
疼痛缓解的评定:分为四级 完全缓解(cr):治疗后完全无痛: 部分缓解(pr):治疗后疼痛明显减轻,睡眠基本上不受干扰,能正常生活; 轻度缓解(mp):治疗后疼痛较前减轻,但仍感明显疼痛,睡眠仍受干扰: 无效(nr):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疼痛无减轻。
癌症疼痛的治疗 治疗癌痛的方法有多种,其中最主要和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利用镇痛药物止痛。药物止痛是疼痛基本治疗方法,应用现有的和为数有限的镇痛药物就可以解除大多数癌症病人的疼痛。
癌症疼痛的治疗 who三阶梯癌痛治疗是药物止痛方法的基础。我国卫生部药政管理局1994年6月公布的《癌症病人三阶梯止痛疗法的指导原则》阐述如下:所谓癌痛治疗的三阶梯方法就是在对癌痛的性质和原因作出正确评估后,根据病人的疼痛程度和原因适当地选择相应的镇痛剂。即对于轻度疼痛的患者应主要选用解热镇痛剂类的止痛剂;若为中度疼痛应选用弱阿片类药物;若为重度疼痛应选用强阿片类药物。注意镇痛剂的使用由弱到强逐级增加。
癌痛药物治疗必须遵守的主要原则 口服给药 按时给药 按阶梯给药 个体化给药 注意具体细节 口服给药 尽可能采用口服给药途径,避免创伤性给药途径。若患者不能口服,则选用直肠或经皮的无创伤性给药途径。只有在以上方法不适合或无效时,再考虑肠道外给药途径。口服给药便于病人长期用药,简单,无创,可增加患者的独立性。阿片类止痛剂口服药给药时,因其吸收慢,峰值较低,不易产生药物依赖性。
按时给药 即按照规定的间隔时间给药,而不是按需给药(病人疼痛时才给药),以保证疼痛缓解连续性。
按阶梯给药 指止痛药物选择应根据疼痛程度由弱到强的顺序逐级提高。辅助用药是针对有特殊适应证的患者,如特殊性神经痛或有心理情绪障碍,精神症状者均可加用。
三阶梯止痛给药 阶梯 治疗选择 轻度疼痛 解热镇痛药物(非阿片类止痛药类)±辅助药物 中度疼痛 弱阿片类±非阿片类止痛药类±辅助药物 重度疼痛 强阿片类±非阿片类止痛药类±辅助药物 个体化给药 即应注重具体病人实际疗效。
止痛剂量应根据病人需要由小到大逐步增加直至病人疼痛感觉被解除为止,而不应对药量限制过严,导致用量不足。
注意具体细节 严密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变化,及时处理各类药物的副作用,观察评定药物疗效,及时调整药物剂量,目的使患者获得最佳疗效且不良反应最小。
三阶梯给药的止痛药物 第一阶梯 轻度疼痛 给予非阿片类(解热镇痛类药物,又称非甾体类抗炎药或简称nsaids),以阿司匹林为代表,可选用的药有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布洛芬、吲哚美辛(消炎痛)、百服宁、萘普生和双氯芬酸等。此类药物属于非麻醉性镇痛药物,可以缓解周围性疼痛。
解热镇痛类药物机理 其机理为: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而前列腺素可致敏外周性疼痛受体并引起发热,故对轻度疼痛伴癌热者有效。这类药物还可能直接作用于脊髓水平降低机体对脊髓p物质受体激活所致疼痛的过度敏感性。这类药物一般镇痛剂量较其抗炎所需剂为低,而且镇痛作用存在天花板效应,即超过最大有效剂量,止痛效果也不再增加。
nsaids最常见副作用 胃肠道反应,可损伤胃粘膜,引起化学性胃炎、胃溃疡和上消化道出血,对有消化道溃疡患者应慎用;对胃部副反应患者给予制酸剂、胃粘膜保护剂、或与食物、牛奶同时服可减轻其反应,不影响继续用药。
可能引起肾功能损害。
nsaids副作用的原因 研究发现环氧化酶(cox)有二个亚型: cox-1与胃、肾等器官的生理性前列腺素合成有关;cox-2与炎症性前列腺素合成相关。理想的抗炎药应为选择性抑制cox-2而不影响cox-1,如此将不影响胃内保护性前列腺素的合成,又能发挥有效的抗炎作用,大大减少了nsaids常见的消化道溃疡和出血副作用。故使用高选择性cox-2抑制剂则副作用小,耐受性增加 。
第一阶梯药物 阿司匹林(0.3/片),一般0.3-0.6一次,每天3-4次;一次口服3-4片,止痛效果也不会继续增加; 肠溶阿司匹林片胃刺激较小; 赖氨匹林(赖氨酸阿司匹林)为针剂(0.9/支),肌注或静注成人每日1-2次,每次0.9-1.8。
扑热息痛止痛、退热作用与阿司匹林一样,抗炎作用不明显,胃肠道反应及肾毒性小,但大剂量可出现肝毒性。
扑热息痛控释片(泰诺林控释片)650mg/片,一次服用2片,镇痛效果长达8小时。
第一阶梯药物 消炎痛临床上常用,25mg每6-8小时一次,容易引起胃肠道反应和中枢神经副作用,消炎痛栓剂可直肠给药。
意施丁为消炎痛控释片,25mg早晚各一次,疗效持续12小时。
美舒宁(微粒化4-6硝基-2苯氧基甲磺酰苯胺)是一种有新型抗炎、退热和镇痛活性的化合物,为高度选择性cox-2抑制剂,消化道副作用较其他nsaids小。用法:成人100mg,每日二次,餐后服用:或200mg栓剂,直肠给药―天两次。
新癀片:每次2―4片,每日3次。
第二阶梯 中度疼痛 给予弱阿片类,其中绝大多数属于麻醉性镇痛药物。弱阿片类药物也存在天花板效应。以可待因为代表,常用药物有强痛定、曲马多、丙氧氨酚(达宁)等。
可待因(30mg/片)止痛效果温和并有镇咳作用,其30mg-60mg作用与0.6阿司匹林相似。用法:30-60mg,每天3―4次,严重疼痛时可增加到100mg但每次量不 100mg,每日总量不 250mg。
双氢可待因止痛镇咳作用是可待因的2倍,且副作用不大于可待因。双氢可待因控释片(双克因)可每12小时服用一次。
临床可待因复方剂型有 氨酚待因(扑热息痛500 mg+可待因8.4 mg); 氨酚待因ii号(氨度芬:扑热息痛300 mg+可待因15 mg), 氯芬待因(舒尔芬:双氯芬酸钠25 mg+可待因15 mg); 路盖克(醋氨芬500mg+双氢可待因10 mg)等。
强痛定应用广泛(60mg、90mg/片),60-90mg每6-8小时一次;或50mg、100mg/支,每8小时肌注50-100mg。
第二阶梯药物 二氢埃托菲(dhe)是一种新型阿片受体纯激动剂,其镇痛作用剂量应与吗啡相似。舌下含化20-40ug(1―2片),10~15分钟疼痛可获明显减轻,于3-4小时后重复使用,给药方便,显效快。舌下含化允许剂量为20-60ug,一天量为180ug,最大可用至每次100ug,一日400 ug。国内报导对中、重度疼痛显著有效率分别为91.3[%]和82.2[%],主要不良反应有嗜睡、头晕及轻度消化道反应。由于该药的毒性成瘾作用可被利用己退出临床使用。
第二阶梯药物 丙氧氨酸(达宁:丙氯氨酚50mg+扑热息痛250mg)是弱阿片类药物与非阿片类药物的新型复方制剂。用法:每次2片,一日三次。使用最大剂量每次可4―5片,每4-6小时一次。
奇曼丁为曲马多缓释片,止痛时间维持12小时。
曲马多为合成的吗啡类药物,对中、重度疼痛的缓解率均为82[%]。
克洛曲片为强力无成瘾生物镇痛药,由克痛宁(眼镜蛇神经毒素)0
相关热词搜索:;癌症篇四
;md安德森癌症中心自1951年开始提供神#1美国md安德森肿瘤中心- 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ut mda)位于德克萨斯州休斯顿,始建于1941年,是集肿瘤临床诊断、综合治疗及基础科研于一体的大型专科医院,在全美乃至全球享有盛名,2008年再度被评为全美最佳癌症研究机构(no1),这也是安德森癌症中心在9年内第6次获得该项殊荣。经外科诊疗服务,先后成立神经外科(neurosurgery),神经肿瘤科(neuro-oncology)。1993年,md安德森癌症中心整合神经外科、神经肿瘤科、神经肿瘤病理、神经影像、神经肿瘤放疗、儿童肿瘤、心理学、流行病学及统计的优势,成立神经肿瘤中心,旨在通过多学科的协作,最大限度的提高神经肿瘤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md安德森癌症中心神经肿瘤中心具有雄厚临床科研实力,2006年接诊病人18000例,有31项在研临床试验,另有11项临床试验待启动。神经肿瘤中心拥有1000余平方米的独立实验研究空间,目前共有12个专科71位临床医生及基础研究人员协作,其中42%的临床医生参与基础科学研究,有多位在神经肿瘤专业相关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威望。神经肿瘤中心2006年发表学术论文171篇,获得联邦基金42项,共计1160万美元;与药厂合作开发新药,获得资助730万美元;获得各类基金会资助160万美元。神经外科:如前所述,md安德森癌症中心自1951年提供神经外科诊疗服务。1979年,于头颈外科下设神经外科分区。1990年,md安德森癌症中心正式成立独立的神经外科,由raymond sawaya教授担任科室负责人至今。md安德森癌症中心神经外科具有精良的手术设备,除手术显微镜、立体定向仪、术中电生理及无框立体导航设备及外,还于2006年7月引进术中磁共振单元(brainsuite),这为最大程度切除肿瘤,最大程度保护患者生命安全及神经功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神经外科共有10名神经外科医生,各有所长,处理包括功能区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颅底肿瘤、转移瘤、脊髓肿瘤、癌症疼痛及四周神经肿瘤在内各类患者,2003年手术量为1303台,放射外科治疗患者194例。在全部神经外科手术中,神经导航系统辅助手术约占1/3,为318台。在临床科研方面,下属的临床研究分区(section of clinical research),由专职人员负责临床试验方案的制定,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的收集及统计学分析,目前保存有超过7200名神经外科患者的全部临床及影像学信息,为完成高质量的临床试验及撰写学术论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除临床工作外,神经外科还开展了大量的临床及基础科学研究。神经外科在脑肿瘤中心实验部下具有独立实验室,临床医生及基础科研人员广泛参与。1993年至2003年,神经外科平均每年发表论文及参与撰写专著章节52篇,1994年至2003年,累计获得科研基金910万美元。医学教育也是神经外科的工作重点之一,每年有3名住院医师于神经外科轮转。另外,自1993年起,每年有2至4名医师于神经外科进行神经肿瘤外科专科练习,至2005年,已培训专科医师共25名,其中的大多数(60%)于全美各大医学院任职。神经外科主任sawaya教授,目前为神经肿瘤中心负责人,曾任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神经肿瘤分会主席。frederick f. lang教授为神经外科临床研究分区负责人,并担任美国神经肿瘤学会(society of neuro-oncology, sno)副主席。神经肿瘤科:md安德森癌症中心神经肿瘤科于上世纪80年代创立,旨在通过临床及基础研究,寻找治疗脑肿瘤行之有效新方案。神经肿瘤科由神经肿瘤专科医生、神经科医生、神经心理科医生及基础研究学者构成。神经肿瘤专科医生负责为神经肿瘤患者制定化疗方案,并通过临床研究探索新型的治疗方案。神经科医生处理全院肿瘤患者神经系统疾患及由肿瘤或治疗引起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神经心理科医生处理肿瘤相关的行为认知异常,以及对有需要的肿瘤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治疗。基础研究学者则专注于探索神经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机制及对新型药物及治疗方式进行临床前期研究。神经肿瘤科设有专科培训项目,每年招收3至4名医生进行专科培训。在2至3年的培训期结束后,受训医生具备独立处理神经肿瘤病人以及从事临床科研的能力。神经肿瘤科在近30年的历史当中,有多位医生学者在神经肿瘤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前任神经肿瘤科主任victor a. levin教授,创造了“neuor-oncology”一词,曾担任美国神经肿瘤学会(sno)第一届主席,被很多人认为是神经肿瘤科之父。现任神经肿瘤科主任alfred w.k. yung教授(图3),目前为神经肿瘤中心共同负责人,担任美国神经肿瘤学会(society of neuro-oncology, sno)委员,美国放疗协助组(rtog, radiation therapy oncology group, rtog)共同主席以及闻名专业学术期刊《neuro-oncology》的主编。值得一提的是,在yung教授及其历届主编的共同努力下,《neuro-oncology》的影响力日渐提高,sci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 if)已由2002年的2.717迅速上升至2006年的4.939,成为神经肿瘤领域内的最具权威性杂志之一。在临床诊治方面,yung教授致力于胶质瘤的综合治疗,尤其在化疗及分子靶向治疗方面颇有建树,指导并参与了大量较具影响力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在基础科研方面,yung教授专注于探索胶质瘤的发生与进展的分子机制,旨在寻找新型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1997年,alfred wk yung教授的实验室及哥伦比亚大学parsons实验室分别独立克隆出同源性磷酸酶-张力蛋白(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pten)基因。pten是重要的抑癌基因,它的突变及缺失是许多肿瘤(如肺癌,前列腺癌及胶质瘤等)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常见的分子事件,目前仍是肿瘤研究中的热点。神经肿瘤病理科及神经肿瘤放疗组:神经肿瘤分类复杂,组织病理学表现多样。迅速准确的病理诊断,是神经肿瘤正确诊断及合理治疗的基础。安德森癌症中心神经病理科每年病理诊断本院及外院会诊脑肿瘤病例超过1200例,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在基础研究方面,神经病理科具备组织芯片核心实验室,拥有自己的神经肿瘤组织库已近15年,不但为本院的科学研究提供冰冻肿瘤组织,还向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主导的癌症基因组图谱计划(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提供肿瘤组织。神经病理科的kenneth d. aldape及gregory n. fuller参与撰写神经肿瘤病理经典参考书《who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在神经肿瘤病理界具有较高的声望。放疗是治疗脑肿瘤,尤其是胶质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及脑转移瘤等恶性脑肿瘤的重要手段。md安德森癌症中心神经肿瘤放疗组能为脑肿瘤患者提供常规放疗、调强放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及gliasite球囊/导管近距离放疗。另外,安德森癌症中心斥资1.27亿美元购进质子放疗设备,全美仅有3家医疗单位具有此类设备。质子放疗具有高能、定位精确及四周正常脑组织保护好的有点。安德森癌症中心也为脑肿瘤及颅底肿瘤患者提供质子放射治疗。神经肿瘤中心重视多学科协作,在临床方面,每周举办临床病例讨论会,由神经影像、神经外、神经肿瘤、神经病理及神经肿瘤放疗医生参加,为病人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在基础科研方面,神经肿瘤实验研究部定期举行学术研讨会,通报各实验室的科研情况,互通有无。同时,神经肿瘤中心还经常邀请本院及全美相关领域专家进行演讲,开拓研究思路。安德森癌症中心神经肿瘤中心具有雄厚的临床科研实力,拥有多位相关领域内领军人物,旨在通过多学科间的协作,最大限度的提高神经肿瘤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同时,通过基础研究及临床试验,寻找治疗神经肿瘤的新型药物及治疗手段,向着“将神经肿瘤变为历史”的最终目标迈进。
#2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re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 (memorial sloan-ketterling cancer center,下称mskcc)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127年)、规模最大的私立癌症中心,在2010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全美癌症专科医院中排名第二。mskcc的前身是1884年由john j.astor夫妇等共同建立的纽约癌症医院,最初座落于曼哈顿上西区。1936,john d.rockefeller,jr向医院捐赠了约克街(york avenue)的一片土地。1939年,在这片新址建立了纪念医院(memorial hospital)。1940年代,通用汽车公司的两位前负责人,alfred p. sloan和charles f. kettering在纪念医院附近建立了斯隆-凯特琳研究所(sloan-kettering institute,ski)。1948年,ski正式开始研究工作,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生物医学研究机构之一。1960年,ski和纪念医院正式合并成立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2004年,中心建立了louis v. gerstner, jr.生物医学研究生院,提供癌症生物学的phd学位教育。该中心长于乳腺癌的诊治,该中心收治的乳腺癌患者数量占全美各医院的首位,其保乳手术也居于全美第一位,妇科肿瘤也非常强势。该院在肺癌、结直肠癌、胃癌等领域国际领先。中心目前拥有超过10,000名雇员,其中包括纪念医院的727名主治医生(attending staff)和ski的133名成员。2008年,收治22,000名患者,门诊466,000人。#3约翰.霍普金斯医院johns hopkins hospital(jhh)一个多世纪以来,在世界上,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建立了卓越的声誉和卓越的医疗保健机构。在美国的杂志、新闻与世界报道中约翰.霍普金斯医院一直是在排名中的最好的医院。约翰.霍普金斯医院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附属医院,位于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建立于 1879年。jhh及1883年建立的医学院,在创建之初便采取了严格的入学标准,设置全面的强调科学方法的医学课程,将临床教学与实验室研究相结合,并 确立了医学院和下设附属医院的发展模式,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医院和医学院,连续多年稳居美国医院及医学院排行榜首位。jhh也是神经外科、泌尿外科、 内分泌科和儿科等专业的诞生地。jhh在基础医学研究领域同样居于世界领先水平,1978年度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获得者hamilton smith和dan nathans便来自jhh,他们于1970年代初发现了限制性内切酶,并加以深入研究。jhh现已发展成一个庞大的非盈利性的医疗保健集团,被称作约翰"霍普金斯卫生系统(hhs),包括jhh、约翰"霍普金斯bayview医学中心、霍华 德县总医院、约翰"霍普金斯社区医师、约翰"霍普金斯医学服务公司、约翰"霍普金斯医学管理公司等机构。根据其网站公布的数据,2005年,jhh注册病 床总数995张,出院病人46193人次,门诊病人513011人次,急诊病人 87624人次,住院病人手术20818例,门诊手术26678例。员工总数(total employees)8521名,其中医务人员(medical staff)3058名,注册护士(registered nurses)2544名。
jhh外科的创始人是著名外科学家william stewart halsted(1852-1922),他在甲状腺、乳腺、血管和疝的外科治疗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并将德国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引入美国,极大推进了美国 医学事业的发展。目前,jhh外科包括普通外科、神经外科、整形外科、耳鼻喉-头颈外科和泌尿外科。普通外科下设有心脏外科、整形外科、小儿外科、普通/ 胃肠外科、外科肿瘤学/内分泌外科、血管外科、腹部移植外科和胸外科。
jhh是美国最大的胰腺肿瘤诊疗中心之一,目前每年完成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200例以上。
jhh前外科主任john l. cameron, m.d.是世界上第一位完成100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外科医师。其胃肠、胰腺和肝胆外科(gastrointestinal, pancreas and liver, biliary service)主任是charles j. yeo m.d.(现已转任托马斯"杰斐逊大学kimmel癌症中心首席外科教授),其他知名专家包括dana anderson、frederic e. eckhauser、martin makary等。#4 mayo clinic(梅奥诊所)美国梅奥诊所虽被称为“诊所”,但实际上是一所拥有悠久历史的综合医学中心。梅奥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期。1864年梅奥医生在明尼苏达州罗切斯特市创建了一个以救治美国南北战争伤员为主的诊所。战后梅奥医生的两个儿子秉承父业,与当地一所女修道院合作,扩大诊所规模。从20世纪初开始,梅奥诊所逐渐创建起了一套新的医学管理模式、医学理念和治疗手段,成为一家多专科协作管理医院,创立了住院医生(专管病房的医生)培训系统。如今,梅奥诊所在佛罗里达州和亚利桑那州另设有分所,同时拥有自己的医学院和涵盖周边几个州的数十家医疗诊所,目前其临床专家及科学家已达2700多名。梅奥诊所发展之初,梅奥兄弟建立起了一套“集体行医”模式:所有的医生领取薪水但不分红。这一模式强调每个医生都应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为患者利益着想。在这一模式下,医生可以在自己选择的领域内学有所长,精益求精,没有后顾之忧。这在当时,显然是个大胆的革新。
除此之外,梅奥还规定医生必须不断地进修,强调医学研究的重要性,这又为梅奥临床医学的发展提 供了至关重要的动力。从创办之初,梅奥就提倡学术交流。梅奥兄弟常常身体力行,往返于那些在医疗领域有所创新的医疗机构,并且把这些成果引入梅奥。同样, 梅奥也把自己的新成果、新经验和同行分享。梅奥的百年发展也得益于它坚持学习和创新。临床治疗、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这三者的结合是梅奥成功背后的推动力。梅奥是一家“以患者为中 心”的医疗机构,它的核心理念就是“患者的需要至上”。在梅奥,医学专家们讲究“协作医疗”,不论何时,只要患者需要,来自梅奥各个领域的医生都会组成专 家团队,综合其医疗技术和经验,解决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梅奥医疗卫生系统目前包括19个社区医院,分布在明尼苏达州、威斯康星州和艾奥瓦州。在这些社区医院里共有医生750多名,护理人员1万多名。梅奥卫生系统执行的病患护理标准,赢得了当地居民的信任。
这些社区医院一旦遇到复杂病例需要专家会诊或者遇到大的手术等,都会把患者及时转至更高一级的梅奥罗切斯特诊所。在那里完成主要治疗后,他们又被送回到梅奥社区医院,继续后期护理。
在梅奥这种类似“医疗树”的模式中,分支医院不仅可以和总部医院的医生们保持密切联络,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而且其分支医院也可享用梅奥先进的实验室和医疗检测设备等资源。共享资源,可在全梅奥系统内,尽可能地降低运营成本,减少医疗失误。梅约诊所最由一群美国医学界的精英组成,有专精于各方面的医务工作者和科学家数千人,为各种患者提供全面的诊断、准确的医药学解答和有效的治疗。
作为一家以患者利益为核心价值的非营利医疗机构,梅奥诊所形成了包括2500名医生和科学家在内的42000多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庞大精英团队。为了监控品牌,1997年梅奥成立了专门的品牌管理队伍,该管理团队由主导医师和营销委员会构成,该委员会由市场营销和传播方面的教授团队组成,主要对梅奥品牌商标、品牌延伸和分支机构品牌名称策略进行管理,监管对象包括所有分支机构、产品和服务项目。在此基础上,梅奥诊所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使用梅奥名称、合作品牌规范、广告宣传、品牌识别等方面的管理规范,从而保障梅奥品牌在各个接触点上,与其核心价值、品牌定位相一致。
通过教育、科研及临床服务(实践)三者的结合,使得梅奥经过多年的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医疗中心。而梅奥的三个盾牌的标志就代表了梅奥的核心价值,也是其得以发展的基础,即通过医、教、研的发展,为每个病人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5 dana-farber/brigham and women's cancer center (布列根-丹娜法伯癌症中心)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成立于1947年,是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癌症专科附属医院,美国联邦政府指定的综合性癌症治疗中心。布列根(又译布里根)医院始于1913年,以其先进的诊断和治疗技术和强大的科研实力成为世界著名的权威医院。1996年,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与布列根医院强强联合,成立了丹娜法伯/布列根癌症中心,多年来一直被评为全美最顶尖、最权威的癌症治疗中心。其成人肿瘤的治疗优势全美领先;儿童肿瘤的治疗更是历年全美排名第一。两家医院共产生了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一般来说,癌症患者的门诊治疗在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进行,而住院治疗则在布列根医院进行。两个机构由天桥相连,合为一体。
丹娜法伯/布列根癌症中心综合 了世界顶级的癌症研究院及一所世界顶级权威的医院,创立了集综合医疗、外科手术、放疗及最新临床试验为一体的12个癌症专科,可治疗各类癌症,包括肺癌、 乳腺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肝癌、胰腺癌、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神经系统肿瘤、前列腺癌、肾癌、宫颈癌、骨肉瘤、头颈癌、皮肤癌、黑色素瘤等 等。
长期以来,中心以世界权威的放射肿瘤专家,肿瘤专家,外科专家,介入放射专家,内窥镜专家以及病理学家,物理学家,专业护理人员,营养师,物理治疗师等组成多学科小组,力争为每个病人提供最有效的治疗。
此外,丹娜法伯/布列根癌症中心还与麻省总医院癌症中心一起,组成了丹娜法伯/哈佛癌症中心,每年治疗超过12000名患者,每个月有超过15项新的癌症临床试验,已经进行的临床试验总数超过700项。#6 cleveland clinic克利夫兰诊所克利夫兰诊所心血管研究所是美国最大的心血管疾病中心,保持了全美最多心脏移植手术(1988年120例)和世界最多心脏瓣膜手术(2003年2,254例)等诸多纪录。消化疾病中心是美国最早将结直肠外科与胃肠病学和肝脏病学全面整合的医学中心之一,也是世界主要收集遗传性结直肠癌病例资料的中心之一。泌尿外科和肾脏研究所是世界上推动透析治疗、肾部分切除、腔镜和机器人肾手术、人造肾脏等技术的先驱之一。克利夫兰诊所还设有整形和风湿研究所、神经研究所、癌症研究所、儿科研究所和儿童医院、护理研究所等机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红十字会克利夫兰分会曾组织当地医护人员组成lakeside部队参与战地救护。1921年,曾在lakeside部队工作过的3位外科医生,george washington crile (1864-1943)、frank e. bunts (1861-1928)、william edgar lower (1867-1948) 邀请同样曾在军队服役的内科医生john phillips (1879-1929) 共同创建了克利夫兰诊所基金会,并借鉴军队医院多专业协作的经验,建立克利夫兰诊所。3年后扩建成医院。诊所虽然在1929年因x线硝化纤维素胶片引发的大火中损失惨重(共同创始人john phillips也不幸罹难),但诊所依旧发展迅速,并逐步发展成世界上第二大合伙开业模式的医疗机构(仅次于梅奥诊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克利夫兰诊所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绩。1948年,生理学家irvine heinly page (1901-1991) 等在血浆中发现了具有强烈血管收缩功能的5-羟色胺(血清素)。1958年,小儿心脏病科主任f. mason sones (1918-1985) 实施了世界上首例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1967年,阿根庭籍心脏外科医生rené favaloro (1923-2000) 又实施了世界上首例冠状动脉搭桥术。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克利夫兰诊所跻身于世界心血管疾病及心脏外科的最前列。此外,克利夫兰诊所在人造器官、器官移植、肾病治疗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绩,1999年曾实行世界首例成功的喉移植术,2007年实行世界首例经脐肾脏手术。1935年,克利夫兰诊所教育基金会成立,致力推动继续医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现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医学研究生训练教育项目之一。1945年,克利夫兰诊所成立lerner研究所,专门从事生物医学研究,现拥有1200名研究和辅助人员。2002年,克利夫兰诊所又与case western reserve大学合作,建立克利夫兰诊所lerner医学院,使临床、科研、教学得到了有机结合。#7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麻省总医院麻省总医院(mgh)建立于1811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三所医院之一,也是新英格兰地区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医院和哈佛医学院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教学医院。在2012-2013年度最新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中,mgh被评为全美第一最好的医院,排名第二的是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现拥有898张病床,46间手术室(其中门诊手术室10间)。年住院病人47000例,门诊量14[1]0万例(含下设的back bay、charlestown、chelsea、revere等4所医学中心门诊量),急诊量76,000例,手术量38,000例。mgh拥有超过21,000名员工,其中包括4,700名注册护士,3,900名医生(含心理医师、牙医、足病医师、住院医师等)。mgh是美国最大的研究型医院,每年投入研究的预算高达4.63亿美元。mgh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在外科学领域,1846年,mgh率先将乙醚麻醉应用于外科手术。1886年,reginald fitz医生首先对急性阑尾炎进行了准确描述,为阑尾炎的治疗指明了方向。1962年,mgh成功进行了世界第一例断肢再植术。在医学影像学领域,1896年,mgh在x光技术诞生不久便将之应用于临床医学。mgh也是应用pet扫描技术(1970年代)和mri技术(1979年)的先驱。在肿瘤学领域,1925年,mgh创建了世界最早的肿瘤门诊。1960年,率先将质子束疗法应用于眼、颈、头部肿瘤的治疗。1974年,开发出光动力疗法。1980年代,mgh医生为aids及hiv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1990年代又率先将“鸡尾酒疗法”应用于aids病人的治疗。1981年,mgh与mit、shriners烧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合作研制出来源于肝细胞的最早的人造皮肤。1987年,mgh研究人员发现了第一个与遗传性早发型alzheimer’s病相关基因。1968年,mgh应用闭路电视系统进行了最早的远程医疗实践。2003年,发现癌症是否具有转移倾向的基因特征; 2003年,最先发现肿瘤的egfr基因突变(治疗肺癌药iressa易瑞沙的作用靶点);2004年,研究非小细胞肺癌的alk突变;2005年,研究黑色素瘤的b-raf基因突变; 2009年,发现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机理,有望揭开癌症和衰老之谜mgh外科现任主任为著名肝胆胰腺外科学家andrew l. warshaw。拥有280名员工,包括教授、资深副教授(senior associates)、副教授、助理教授讲师(assistant professors instructors)、临床和研究人员(clinical and research fellows)。mgh外科下设10个专业(spanisions):烧伤科、心脏外科、普通外科、小儿外科、整形外科(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外科肿瘤学(surgical oncology)、胸外科、移植外科、创伤急救外科和重症监护(trauma, emergency surgery and critical care)、血管外科(vascular and endovascular surgery)。普通外科主任为david w. rattner,现有16名医生,涉及内分泌外科、减肥外科、乳腺外科、结直肠外科、疝外科、胃肠外科、肝胆胰外科、微创外科、肿瘤外科,每年完成胰腺手术超过180例,居美国东北地区之首,其中胰腺中段切除术为1998年世界首先报道。
#8华盛顿大学医学中心(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medical center)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创建于1946年,坐落在美国华盛顿西雅图市,同哈佛大学医学院齐名,是世界大学的领导者。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现任院教授中拥有4位诺贝 尔医学奖得主,32位美国科学学院院士,33位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华盛顿大学在临床医学、家庭医学、生物医学研究、医学治疗、临床治疗和医药学各个领域 均占据全球领导地位。华盛顿大学医学院是世界最顶尖的医学院,2009年获得美国联邦政府高达7.1亿美元的研究资金,其研究经费只有哈佛大学医学院能够比肩。华盛顿大学医学院是美国华盛顿州、阿拉斯加州、蒙大拿州、爱达荷州和怀俄明州五大州设立的唯一 的医学院,肩负着五个州医学专业学生的重要教学任务。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装备精良,教学设施遍布五个州的100多个郡和市。在进入华盛顿大学医学院之前,作 为合作院校,医学院新生先在各州立的大学,如阿拉斯加大学、爱达荷大学、蒙大拿大学、怀俄明州大学和华盛顿州立大学学习大学一年级基础课程,然后进入华盛 顿大学继续深造。华盛顿大学医学院拥有美国海波威医学中心,华盛顿大学医学中心,美国西北医院,七座医疗中心,华盛顿大学还拥有西雅图癌症医学联盟,儿童 大学医学集团。1946年,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建立医学院,是美国太平洋-西北地区(华盛顿州、怀俄明州、阿拉斯加州、蒙大纳州、爱达荷州)唯一的医学院。随着医学院的不断发展,西雅图当地的医院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医学生的临床教学需要。1951年,华盛顿州议会批准建立医学院的附属医院。此后,在医学院院长george aagaard (1914-1997) 的大力推动下,医院建设得以顺利进行。1959年5月4日,华盛顿大学医院正式开业,即华盛顿大学医学中心(uwmc)的前身。1960年,世界上最早的长期肾透析技术在uwmc诞生。1961年,uwmc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多学科疼痛门诊,现已成为诊断、研究、治疗急慢性疼痛的标准模式。1963年,心脏科医生robert arthur bruce (1916-2004) 建立评价心脏功能的“bruce运动方案”(bruce protocol),现已成为心功能评价的金标准。1994年,uwmc成为美国第一家获得美国护理认证中心(ancc)magnet认证的医院。此外,uwmc也是美国西北地区最早开展肾移植(1968年)、全肠外营养(1970年)、门诊心脏导管置入(1980年)、心脏移植(1985年)、成人肝移植(1990年)的医院。uwmc除了位于montlake cut的主院区,还包括roosevelt院区(主要提供初级保健和专科门诊)、运动医学门诊和eastside专科门诊等院区。此外,华盛顿大学医学地方心脏中心位于uwmc的alderwood院区。华盛顿大学医学卫生保健系统目前包括uwmc、harborview医学中心、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华盛顿大学neighborhood诊所,以及专门提供急救运输服务的“西北空运”(airlift northwest)。华盛顿大学neighborhood诊所项目成立于1996年,主要为社区提供卫生保健服务。1998年,uwmc与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所、西雅图儿童医院共同组成“西雅图癌症护理联盟”(scca),以便更好为肿瘤患者提供优质服务。2001年,scca在uwmc内建立“院中院”,承担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所血液病和骨髓移植的临床和科研服务。#9 ronald reagan ucla medical center洛杉矶加州大学罗纳德里根医学中心1945年,加州大学董事会决定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建立医学院。1947年,任命放射生物学家stafford leak warren (1896-1981) 担任首任院长,并 邀请放射学家andrew hunter dowdy (1904-1976)、内科学家john s. lawrence (1896-1983) 、感染病学家charles carpenter (1895-1966) 以及外科医生william polk longmire jr. (1913–2003) 等4人共同创建医学院(被称为“founding five”)。1949年,开始建设医学中心与医学院。1955年7月,ucla医学中心正式开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ucla医学中心在诸多专业领域取得骄人的成绩,迅速成为全美国乃至世界级的医学中心。1964年,paul ichiro terasaki (1929-) 首先将细胞毒性试验应用于器官移植的组织配型,这项技术已成为组织配型的国际标准。1976年,pet技术创始人之一michael e. phelps (1939-)来到ucla,建立了世界一流的pet临床应用和研究中心。同年,ucla实施了首例全肩置换术。1981年,ucla首先报道可用于急性心肌缺血的治疗的心脏冠状动脉逆行灌注技术。1998年,ucla研制开发的herceptin获得fda批准用于乳腺癌治疗。2001年,ucla整形外科医生marc hedrick从抽吸的脂肪细胞中分离出干细胞,并可分化成骨、肌肉、软骨、脂肪等组织。1994年,洛杉矶发生强烈地震。随后,加州通过法案,要求所有医院在2008年前将急性病和重症监护病房搬迁到具有抗震功能的建筑。据此,ucla医学中心新址于1999年动工兴建,2004年完工。由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ieoh ming pei, 1917-)主持设计的新址,耗资超过8亿美元(其中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募资1.5亿美元),可抵抗里氏8级地震,被称为“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的医院”。2008年6月,新址正式开业,并被命名为罗纳德?里根医学中心。同时,儿童医院和神经精神疾病医院也在新院址开业。目前,加州大学董事会管理下的ucsf健康系统包括罗纳德?里根医学中心、santa monica医学中心和整形外科医院(始建于1926年)、stewart和lynda resnick神经精神疾病医院(始建于1960年)、mattel儿童医院(始建于1995年)等4所医院,以及提供专门门诊服务的ucla广场(ucla medical plaza,包括80个专科诊所)和ucla医学集团(1987年成立,主要针对hmo、medicare、ppo等医疗保险的患者)。2005年,罗纳德?里根医学中心被美国护理认证中心认证为具有最佳护理品质的“magnet医院”。#10 巴恩斯-犹太医院(barnes-jewish hospital)
1996年,位于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的两所久负盛誉的华盛顿大学附属医院——巴恩斯医院和犹太医院正式合并,组成巴恩斯-犹太医院。
圣路易斯犹太医院于1902年成立,虽然是犹太人社区投资,但医院服务对象是所有居民。随着医院医院规模不断扩大,1927年,距离巴恩斯医院和圣路易斯 儿童医院仅2个街区的新址正式开业,并荣获美国医院协会(aha)年度现代医院奖。新址包括有护士站对各个病房的音响呼叫系统,为结核病患者设计的开放式 阳台,以及先进的手术室等诸多创新之处。1955年,犹太医院的内科和外科与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建立合作关系。1963年,正式成为华盛顿大学附属医院。1892年,圣路易斯的酿酒商人robert a. barnes去世,以其遗产创建巴恩斯医院,委托南卫理公会教堂(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south)管理。1914年,巴恩斯医院正式开业,并成为华盛顿大学附属医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恩斯医院、圣路易斯儿童医院和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组织战地医院在法国服务。头颈外科医生vilray papin blair (1871-1955) 为整形外科的创建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颌面伤员的治疗中建立起颅面重建的标准。1919年,胸外科先驱之一的evarts ambrose graham (1883-1957) 成为巴恩斯医院外科主任,曾成功实施了世界最早的全肺切除术,并于1925年发明了胆囊造影技术。1933年,巴恩斯医院和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库蚊为脑炎病毒的媒介,为有效控制脑炎疫情起到了重要作用。1950年代后,巴恩斯医院整形外科和烧伤中心在james barrett brown (1899-1971) 和william winthrop monafo jr.(1931-2003) 的领导下,在赢得了全国的声誉。1993年,巴恩斯医院、犹太医院与christian卫生服务共同组成bjc健康系统,成为全美最早整合附属医院和社区医院,全面覆盖城乡的卫生保健系统。1996年,巴恩斯医院与犹太医院正式合并。目前,巴恩斯-犹太医院是acs认证的一级创伤中心,并于2006年被美国全国创伤护理基金会确定为全国5所“高度准备创伤中心”之一。2003年,巴恩 斯-犹太医院被“美国护理认证中心”(ancc)授予“magnet医院”称号。2006年,巴恩斯-犹太医院下设siteman 癌症中心被增选为美国全国癌症综合治疗网络(nccn)的20个成员单位之一。巴恩斯-犹太医院拥有先进的胸外科技术,是世界最大的肺移植中心之一,曾实施世界首例双肺移植。2003年曾完成美国首例人造喉手术,使患者恢复了发声功能。巴恩斯-犹太医院下属的华盛顿大学心脏研究所,是最早开展血管成形术、 冠状动脉搭桥术、瓣膜成形术和心脏移植术的中心之一。
相关热词搜索:;癌症篇五
;近年来,随着我国环境的持续恶化,癌症的發病率呈现出了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并已经成为了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病症。由于癌症种类众多、患病群体大,故针对癌症的防护技术、治疗技术等均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投入到了癌症的研究事业当中。对于癌症患者而言,化疗是癌症中晚期的主要治疗方式,而化疗阶段的营养控制问题也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康复效果及治疗效果。临床实践发现,很多癌症患者家属对于患者的饮食控制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无法基于科学角度给予患者正确的饮食,甚至会出现因为饮食不正确原因而引发的过激反应和并发症状。从癌症的治疗角度来看,多数抗癌药物及治疗方式缺乏选择性,抗癌药物虽然能够抑制癌细胞的发展和扩散,但同时也会对机体的正常细胞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多数癌症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肠胃道反应,如恶心、呕吐、不思饮食等。由此可见,癌症患者的饮食护理是日常护理的一大关键所在,科学的饮食方式、饮食搭配可以保证患者用最佳的身体状态去迎接后续的各项治疗。
1 化疗阶段的饮食护理
在抗癌药物的毒性作用影响之下,患者肠胃道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异常反应,而呕吐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症状。为了帮助患者缓解呕吐的症状,医生一般会建议患者服用一定量的止吐药,但患者自身对于止吐药也可能会产生异常的反应,且患者及其家属普遍认为止吐药会对患者的病情恢复产生一定的副作用,故高度重视进食调补的方式,给予患者过多的高热量、高蛋白食物,如鱼类、虾类、甲鱼等。但是,多数患者由于病情因素影响,往往对于此类饮食不会抱有较高的兴趣,若家属强烈要求患者食用,反而会取得反作用,甚至会加剧患者的肠胃道病症或引发条件反射情况,即对特定的食物产生厌恶。因此,在化疗阶段和服用抗癌药阶段中,患者的饮食应当以清淡类食物为主,避免过度油腻,且要坚持少食多餐的原则,加强新鲜水果蔬菜的占比,增加饮水量,确保每日可以饮用1000ml至1500ml左右,从而达到促进肾脏排泄,减轻药物毒性的效果。
临床当中,很多患者会因为担心呕吐现象而采取减少饮食或者不饮食的方式,这种做法显然是错误的。从恶心呕吐现象的原理角度来看,其是由脑部控制的一种反射活动,可能是由于呕吐中枢或催吐化学感受区受到刺激而引发的,化疗过程中的呕吐现象是由于患者的呕吐中枢受到了刺激,故即便是在不进食的情况下也会存在呕吐反应。由此可见,癌症患者不进食不仅无法减少呕吐现象,反而患者会因为胃中没有食物,而加剧出现肠胃炎的可能性。临床当中,医护人员需要鼓励患者保证三大营养物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摄入,且优先考虑易消化的食物,如汤类食物、粥等,患者家属需要保证食物种类的丰富性,为患者预留一定的选择余地,而一些生津滋阴、清凉解热的食物也是优先考虑的对象。
癌症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对于护理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护理人员需要能够根据癌症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给予相应的饮食建议,既要合情合理,又要能够满足患者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饮食指导能够帮助患者顺利完成化疗,并预防各种并发症状的出现。在某一案例当中,某癌症患者接受了df+cf的化疗方案,其在治疗前三天的日常饮食由医院方面提供,而第四天时患者擅自食用了一些辛、辣、烫的食物,从而出现了口腔黏膜溃疡、疼痛的症状,并出现了感染的情况,尽管后续采取了相应的抗炎治疗、输血治疗和口腔治疗,但由于患者感染严重,最终死于败血症。从这一案例可以发现,癌症患者的日常饮食管理是重中之重,患者不仅要引起自己的高度重视,更要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细节。
2 便秘阶段的饮食护理
由于癌症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休息,且频繁存在呕吐的症状,故患者会因为肠道蠕动减少而存在便秘腹胀的症状。在面对便秘患者时,护理人员需要鼓励患者多食用高纤维食物,如韭菜、芹菜等,促进肠道蠕动。若患者属于肠道肿瘤时,其肠道处可能因为手术而存在疤痕组织,若鼓励患者食用高纤维食物则可能会加重患者病情或者优化肠梗塞的现象出现。因此,在面对这一类患者时,需要鼓励其多食用膨胀性、充盈性的食物,如蜂蜜、香蕉等促进排便。
3 化疗间隙期的饮食护理
化疗间隙期指的是两次疗程之间的间隙时间。一般情况下,患者在接受完化疗一周左右的时间内会出现消化道反应减轻的情况,患者的食欲也会逐渐恢复,故这一阶段是通过饮食调补的最佳时期。但是,护理人员依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不良反应给予不同的饮食建议。例如:当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减少,存在乏力、疲倦等症状时,患者可以使用一些鳝鱼汤、黄芪、党参等食物;若患者存在严重贫血症状,血色素下降等情况时,可以多食用一些红枣、猪肝、红糯米等补血类的食物。需要注意的是,患者的日常饮食选择需要充分尊重患者的个人意愿,避免出现强迫患者就餐的情况,并及时根据患者的就餐表现而加减饮食量。其次,癌症患者需要注重对于维生素、胡萝卜素的补充,如干贝、木耳、香菇、蘑菇、胡萝卜等均是很好的选择,此类食物不仅可以达到拨充维生素的效果,同时也能够抑制癌细胞的发展和扩散,提高患者自身的机体免疫能力。
相关热词搜索:;【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675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