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600字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5单元作文题目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5:16:08
2023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600字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5单元作文题目精选
时间:2023-06-06 15:16:08 小编:zd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篇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烟囱cōng 柚yu子树 沉甸diàn甸

霎shà时间 剔tī透 结实累léi累

点拨:“累”是多音字,要结合语境正确渎音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du)堕落 牙yín龈 贪(lán)婪

(chú)雏形 苦(áo)熬

3.解释下列词语。

(1)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2)繁弦急管:各种各样欢快的音乐声。

(3)红灯绿酒:形容繁华热闹的`夜生活。

(4)低回:留恋。

(5)具体而微,整个形体都已经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

(6)不可磨灭: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7)回味无穷:比喻回想某事物越想越觉得有意思。

(8)多姿多彩:本文指生活丰富而充实。

4.行道树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在行道树身上,体现了无私奉献(或以苦为乐)的精神。

二、重点句子

1.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2.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三、文学(文体)常识

1.《行道树》节选自《张晓风自选集》,作者是台湾女作家张晓风。

2.《第一次真好》节选自《无言歌》,作者是台湾女作家周素珊。

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篇二

1、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音形义。

2、 了解课文内容,能知晓关于“克隆”的知识,学习课文中举例子、列数据、作诠释、引用等说明方法和特别的说明顺序。

3、 能从文中找出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学习其精神。

4、 能就“克隆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文内容理解,说明方法。

特别的说明顺序,对“克隆人”的讨论。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由课文前的“导言”自然引入,学生看课文,明确课文各部分之间关系。

由克隆含义到克隆实验,再讲到克隆的重大发展,最后说对克隆问题的思考。

二、老师引导学生完成对课文生字词的学习:

让学生找出在书上的位置,知晓大意,读准字音,抄写识记两遍。

三、学生再读课文,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思考这些题。

教师通过抽问学生完成对课文的讲解,板书如下:

克隆鲫鱼 突出中国在这方面的成果和贡献

两栖类 科学追求无止境(说明顺序迥异)

哺乳类

克隆绵羊:证明动物体细胞具有与受精卵一样发育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

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繁殖高附加值的牲畜

挽救珍稀动物

治疗疾病、延长寿命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关于“克隆”的知识及说说明方法,听写本课应掌握的词语。

二、学生再看课文,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

注意,学生只要认真去找出了的,就给予鼓励,同时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这种精神。

三、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让学生抓住“悲喜交集”及“克隆人”有关的伦理、道德、法律问题谈看法。

学生前左右座可进行讨论,然后抽学生起来说说。

老师最后总结如下:

科学烛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而且科学造福人类和殃及人类的程度在同步增长,如火药的发明与核技术的发现和利用。科学的发展也越来越从自然界逼近到人类自身,越来越深刻在触及到人类的伦理、道德、法律以及人类心灵。这就要求在人类构建新的道德与法律体系,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篇三

1、积累文言词语,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品味语言,感受桃源胜境,理解作者表达的社会理想。

1、自主探究式学习。

2、导练结合,充分体现“练为主线”,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

3、诵读法。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就出自本文。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致内容,对学习中的疑问作出标记。

3、你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桃花源在你心目中的整体印象吗?

(美、乐、奇)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在导语的铺垫和撩拨之下,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文,体现自主精神,教师可利用课件进行检测,如字音、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帮助学生在自读中理解大意,扫除障碍;通过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桃源作出初步评价。)

三、分步品味

(一)想象桃源之“美”

1、找出描写桃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朗读并背诵。

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

4、小结:听了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风景秀丽,美在静谧祥和,更美在民风淳朴。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着眼于想象力、表达力和培养、训练。入情入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进行创造性的描绘,并在课文内容的串联下,点拨字词。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理解桃源之“乐”

1、桃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那么“乐”表现在什么地方?

2、自读2、3段,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那些人为什么乐?

3、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对桃源内社会生活的描写,并调动历史知识,得出桃源之乐的根本原因。

4、学生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在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桃源之乐,并结合古代社会的黑暗现实,理解桃源之乐的社会根由。力求突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特征,加深理解课文,进行思维训练。)

(三)评读桃源之“奇”

2、评说桃源之“奇”,指导朗读。

评:桃林之奇

山洞之奇

人们之奇

结局之奇

读:读出惊奇语气,读出重音。

3、小结:全文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桃源似有而无,似真而幻。作者的描绘令人心驰神往。

(解说: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发现和评论,将思维训练、语言训练和朗读训练繁密结合。由评读桃源之奇到探索诗人引人入胜的写作技巧。)

第二课时

四、理解评价作者的理想

(解说:本环节也是学习目标之一,主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对学生进行理想主义的教育。)

五、课堂练习

(一)字词

1、注音:豁然 俨然 阡陌 垂髫 邑人 诣太守 骥

2、解释下面词的古义和今义:交通 妻子 绝境 无论 鲜美

3、解释多义词:舍 寻 志 为 乃

(二)阅读后做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填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意思是(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都是一个样式,很相象。

b、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气氛,为桃源的美好作烘托、铺垫。

c、“豁然开朗”一词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

d、第二段主要写了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幸福生活。

6、“黄发垂髫”指 ,这里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

(三)阅读后做题:

7、将“渔人”“村人”这两个词语,准确填入文中的括号内。

8、用原文回答下面问题:桃源人“皆叹惋”的原因是什么?

9、翻译“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六、拓展延伸

1、欣赏:影视歌曲《神奇的九寨》。

2、课外阅读:《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桃源图》(韩愈)、《桃源行》(王安石)、《桃花溪》(张旭)、《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总说:本教案力求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结合课件,努力激发学生兴趣,充分体现引导自学,体现了新课标精神。教学中以“美、乐、奇”为切口开始全文的学习,又紧扣“美、乐、奇”收束,课堂练习力求突出基础知识的训练和理解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后延伸,开阔视野,提高理解、鉴赏水平,了解陶渊明的艺术魅力对后世的影响。挺实用。)

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篇四

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皲裂(jūn) 横柯(kē) 骈死(bìng)

b. 吝情(lìn ) 绮绣(qǐ ) 黔娄(qián)

c. 沃灌(wò) 衔觞(shāng) 戾(hù)天

d. 媵人(téng) 缥(piǎo)碧 寥落(liáo)

2. 指出下边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b.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 仿照例句续写一个句子。(2分)

4. 《水浒传》中,有一位侠肝义胆的英雄,为历代读者所喜爱。为了“打开危险路”,“杀尽不平人”他可以全然不顾什么朝廷法度,佛门清规,更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他就是 ,绰号 。无独有偶,《三国演义》中也有一位这样的人物,长坂坡桥头一声大吼,百万大军魂飞魄散,他就是 。(3分)

5.名句积累(10分)

(2)千里马常有,__________________。《马说》

(3)《赤壁》中诗人接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 。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现在用来比喻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客观规律的句子是: , 。

(5)《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主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水调歌头》中表现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词句是:, 。

吴均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一百许里( ) (2)横柯上蔽( )

7.下面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千丈见底 b.有时见日 c.窥谷忘反 d.泠泠作响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9.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之美,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第二段承“异水”二字,抓住“_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第三段承“奇山”二字,多层次多角度展示富春江两岸群山之美。 (4分)

10.作者在欣赏了奇山秀水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2分)

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从此自终。

11.补充课文所缺的语句: , ,晏如也。(2分)

12.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 (2)每有会意 ( )

(3)造饮辄尽 ( ) (4)晏如也 (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14.用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4分)

(1)五柳先生的读书态度与方法是:

(2)五柳先生的居室环境怎样: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4分)

① 无从致书以观 ( ) ②援疑质理 ( )

③ 烨然若神人 ( ) ④色愈恭,礼愈至 ( )

16.翻译句子为现代汉语。(4分)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17.“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2分)

18.宋濂之所以成功,除了他“嗜学”“遍观群书”“执经叩问”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19.作者从哪几方面谈自己刻苦学习经历的?(2分)

20.作者在求学过程中付出了无比的艰辛,其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试结合今天学习环境,谈谈你的体会。(3分)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①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②,自名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注释]①皇甫(shí):当时著名文人。②素构:早就构思好的`。③小奚奴:带着小童仆。④牵合:牵强符合。⑤程课:固定的格式。

2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2分)

(1)始闻未信( ) (2)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 )

22.李贺对于作诗的态度是什么?(2分)

23.李贺的母亲得知李贺写了很多诗的时候为什么发怒?(2分)

24.读完“李贺作诗”这个故事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2分)

读下面的文字,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作文要求:

(1)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结合你最熟悉地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

(2)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3)不少于600字。

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篇五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提供了八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测试卷答案,分享了八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测试卷,一起来看看吧!

1.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4分)

a、翡翠(fēi) 臆度(duó) 胸襟(jīng) 坦荡如砥(dǐ)

b、玛瑙(lǎo) 匀称(chèn) 连亘(gèn) 势不可当(dāng)

d、迸溅(bèng) 充沛(pèi) 胆怯(qù) 无边无垠(yín)

2、选择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4分)

a.至舍(学舍,书馆) 容臭(气味,臭味) b.铁未销(销蚀) 把酒(端起)

c.期在必醉(期望) 甚箭(胜过) d.戾天(至,到) 何许人(处所)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4分)

a、截至3月31日,浙江共查处酒后驾驶事件1100起,较去年同期下降了一倍多。

b、中国在未来10年中能否继续快速发展,关键在于加速培养大批各行各业的拔尖人才。

c、最近,西方国家以防止不让叙利亚发生人道主义灾难为幌子,开始谋划制裁叙利亚。

d、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插艾蒲、采百草等习俗在温州民间广为流传。

4、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4分)

①任何受过教育的人,都能发表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自己的酸甜苦辣,展示自己的“名言警句”。②正因如此,这一传播手段迅速被社会各界广泛运用。③微博没有任何门槛,无需任何包装,只要想说,就可以通过微博说出来。④微博之所以如此受公众关注和追逐,是因为“沉默的大多数”在微博上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a、③①②④ b、①④③② c、④③①② d、②①③④

5.下面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4分)

a、散文诗,经过文学家们的不断创造和开拓,终于水到渠成,成为常见的一种文学形式。

b、近十年来,我天南地北地跑了不少地方。

c、强化舆论监督力度,使不法分子感到人言可畏。

d、相敬如宾是朋友交往的一条起码原则。

6. 积累与运用。(18分)

(1)策之不以其道, , 。

(2) 《赤壁》中表示议论的语句是 , 。

。”明其心志;“ , 。”是刘禹锡政治上遭受坎坷之后表现出的慷慨、激昂和对新事物的执着追求;文天祥以“ , 。”表达他舍生取义的决心和忠心为国的民族气节。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达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水调歌头》中表达美好祝愿的.语句是 , 。

(6)《与朱元思书》中既表现了富春山的魅力,也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的句子是: , 。 , 。

7、在横线上填上一句总结性的话,要求能概括短文的主要含义。(4分)

从前,有人问三个石匠:“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石匠说:“我在凿石头”第二个石匠说:“我正在赚钱”。第三个石匠说:“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到了后来,前两个人一生都是普普通通的石匠,而第三个石匠却成了有名的建筑师。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 。

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4 分)

春行即兴 [唐]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篇六

春天,小河慢慢从梦中苏醒,碧绿的河水淙淙地流进稻田,滋润着田里的禾苗,让禾苗吸足了甘甜的水。田埂上的迎春花也开了,她第一个向春姑娘报到……傍晚,河边热闹起来:老人来到河边悠闲地散着步;青年人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坐在河边的大石头上谈心,孩子们来到河边玩耍,有的跑不稳,摔了一跤,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小河也用那悦耳的歌声来为这欢快的笑声伴奏。

夏天,有时也天降大雨,河水猛涨,小河就象关在笼中的雄狮在咆哮。雨一停,河水常有大人在捕鱼,我们就提着小水桶,在大人捕得鱼中找小鱼回家养。

秋天,蓝天白云和南飞的大雁都将它们的身影倒映在清澈见底的河水中。岸上的稻田里一片金黄,小河唱着欢快的歌,好像在催农民伯伯快点收割。

冬天,河面上结了一层冰,这也成了我们的乐园。我们有的找一大把小石子,一粒一粒丢在冰上,冰面被我们丢在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洞。岸上,有的在打雪仗,堆雪人,手冻的通红,可我们都玩得可起劲了。

啊!小河,你像一位慈祥的母亲养育着我们,又像一位天真的孩子陪我一起嬉戏!

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篇七

1、品读描写落日的相关语句,体会语言的优美

2、默读课文相关段落,能根据需要筛选相关信息,概括说明内容的要点,把握说明的中心。

3、研读重点语段,通过语句排序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说明文语言逻辑的严密性。

4、认识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的不同。

把握说明的中心,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

第一板块:关于落日描写语句的品读

1、导入:

观察提供的一幅有关落日的图片,请学生略作思考,说一句话。

用抒情的方法讲一下自己看了这幅画后的感受

用描写的方法讲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用说明的方法讲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引出关于《落日的幻觉》中描写落日语段的学习

2、品读课文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

(2)正音,全班齐读

(3)请学生讲讲这样的描写落日,美在何处?

(4)根据理解,再次有感情的朗读第二段

由“幻觉”一词过渡到课文内容的学习

第二板块:关于说明文主体语段的阅读

1、概括4~7各段说明的主体,提炼各段的中心句

快速默读课文第4~7段。思考:

示例:第7段作者从利用科学仪器观测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并没有真正变大的原因。

第4段作者从 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 的原因。

第5段作者从 这些角度,说明了太阳 的原因。

第6段作者从 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 的原因。

2、根据4~7段中心的提炼,概括全文说明的中心

用以下句式概括:《落日的幻觉》一文,作者分别从四个方面,说明了 这一事理。

3、研读课文第5段,打乱顺序排序,体会说明文语言和结构的严谨性

排序(5241637) 为什么这么排序?你采用的是什么方法?

可否互换顺序?为什么?能不能根据全文来找出必须这样排序的理由

第三板块:关于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

学习本文,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引导学生认识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的不同

举例说明(笑、月亮)

课后推荐阅读书目:

审美世界:古清生《黄河落日》、莫怀戚《家园落日》

科学世界:李海沧《长河落日扁》

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篇八

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课时。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搜集生物人侵的相关资料,要求写出生物入侵者的名称、原产地、人侵地及

危害。(至少搜集一种生物入侵者的资料)

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记在卡片上。

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一则生物入侵的消息(也可用多媒体播放生物入侵的相关资料)。

教师讲完后,请学生用一两句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师板书课题)

题解

要求学生合上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入侵”和“生物人侵者”的含义。

要求学生从文中勾画出揭示“生物入侵者”含义的语句。

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教师用多媒体(或幻灯)展示以下问题,学生阅读思考。

a.本文除了告诉我们什么叫生物入侵者,它还讲了哪些内容?

b.你觉得学习本文应从哪些方面人手?试拟出本文的学习目标。

质疑问难、交流互动。

a.小组内交流:

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弄清文章内容,并共同拟定学习目标。

b.班上交流:明确本文学习目标及主要内容。

明确学习目标(见前面的教学目标)

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采取的相应措施。

编写提纲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结构图示,要求学生在空缺处填上相关内容。

引出话题: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1段)

摆出现象:——(段)

《生物人侵者》探究原因:——(段)

揭示态度:——(段)

采取措施:——(段)

写法探究

探究学习本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

a.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b.探究本文这样安排说明顺序的好处。

学生讨论后明确:运用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且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探究学习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a.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学生讨论后教师板书: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b.找出文中运用上述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

(将学生分成三大组,每一组找一种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看哪一组找得又快又好)

c.说说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作用,并从文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可安排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班上交流。

小结

要求学生从主要内容与写作方法两方面对全文作一个小结。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全文。

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这篇课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为我们写作说明文提供了借鉴。

延伸拓展

教师出示一只彩色粉笔,要求学生从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这三种说明方法中至少选两种方法对其作简要说明。(每一小组推荐一个同学,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生物入侵的资料,然后各小组推荐1~2份到班上展览。(展览安排在课后)

要求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班上交流。

布置作业

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并从中任选五个词语写一段话。(不超过150字)

查阅资料,了解达尔文的“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的理论。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67545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