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实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5:12:40
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实用
时间:2023-06-06 15:12:40 小编:zd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八年级第五单元知识点了解包拯篇一

1、《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2、出处: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1)伐:攻打 (2)间(jin):参与。(3)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4)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凭,靠。

(5)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这里是养的意思。弗,不。专,个人专有。

(6)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7)彳扁:通遍,遍及,普遍。

(8)牺牲玉帛(b):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9) 加:虚报。(10)信:实情。

(11)小信未孚(f):(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为人所信服。

(12)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13)狱:案件。 (14)察:明察 (15)情:实情。

(16)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17)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18)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19)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20)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21)驰:追赶。(22)辙(zh):车轮轧出的痕迹。

(23)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此指车前的横木

(24)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 (25)盈:满,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26)测:估计,预料。 (27)靡(mǐ):倒下。 (28)虽:即使。

(29)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作:振作。

(30)遂:于是,就。 (31)败绩:大败 (32)属:类

(1)用乡人对肉食者和国事的冷淡与曹刚形成鲜明对比,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同时用民不愿与官谋说明当时的统治者不得民心。(2)曹刿的答话是全文的总纲,下文就是围绕鄙来写鲁庄公,围绕远谋为刻画曹刿的(为下文作铺垫)。

2、曹刿在战场上镇定自若、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基础是什么?

(1)战前鲁国政治上取信于民,有广大人民作后盾;(2)在作战中曹刿避敌锋芒,养我军锐气;详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有军事指挥才能,克敌制胜的本领。

3、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战争之前,曹刿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主动请见,使鲁庄公认识到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他在政治上的远谋;在作战的过程中,他不争于进攻和追击,避敌锋芒,养我锐气,详察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大败齐师;战后总结条分缕析,入情入理表现了他在战略上远谋。

一方面通过对话刻画人物,另一方面在对比中刻画人物。把乡人对国事的冷漠,不愿与统治者为谋和曹刿的主动请见对比,突出曹刿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把鲁庄公的鄙和曹刿的远谋进行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5、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鲁庄公浅陋;曹刿有远谋。战时: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战后:鲁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 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6、如何评价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昏庸。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手艺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说明他和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

7、依据文章内容,分析曹刿在这次战役中所起的作用。

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了决定成败的关键性作用。他以夫战,勇气也为依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所以必待齐师三鼓而后鼓,抓住了有利战机。也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所以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以上两次关键的战术决定了鲁国的胜利。

我们应当学习曹刿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国家有难,挺身而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人教版八年级第五单元知识点了解包拯篇二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通分后再加减)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同整数。

(4)结果要是最简分数

2、带分数加减法:

带分数相加减,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再把所得的结果合并起来。

附:具体解释

(一)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2、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

2、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1、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有括号,应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应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2、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进率是100;

4、质量单位:克(g)、千克(kg,也叫公斤)、吨(t)。1000克=1千克,1000千克=1吨。

环绕有限面积的区域边缘的长度积分,叫做周长,也就是图形一周的长度。多边形的周长的长度也相等于图形所有边的和,圆的周长=πd=2πr(d为直径,r为半径,π),扇形的周长=2r+nπr÷180?(n=圆心角角度)=2r+kr(k=弧度)。

推导圆周长最简洁的办法是用积分。在平面直角坐标下圆的方程是这可以写成参数方程:于是圆周长就是结果自然就是(注:三角函数一般的定义是依赖于圆的周长或面积的,为了避免逻辑上的循环论证,可以把三角函数按收敛的幂级数或积分来定义而不依赖于几何,此时圆周率就不是由圆定义的常数,而是由三角函数周期性得到的常数)。如果不需要更多的理论讨论,上面的做法就足够了。

人教版八年级第五单元知识点了解包拯篇三

对于初中生来说,要想学好语文,多做试题是难免的,下面请参考为您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单元测试”,希望您的语文成绩能够突飞猛进的发展。

一、基础知识(20分)

1、默写(8分)

(1)《望岳》中表达站得高望得远这种思想境界,蕴涵着深刻的哲理,给人以启示的两句话是 , 。

(2)杜甫《春望》一诗中因典型地写出了战火迷漫中人们共有的感受而传颂千古的名句是 , 。

(3)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中比喻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的句子是………. . , 。

(4)夜久语声绝, 。

(5) ,恨别鸟惊心。

2、选出“之”用法不同的一项( )。(2分)

a.水陆草木之花 b.何陋之有

c.花之君子 d.莲之爱

3、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句( )。(2分)

a.诎右臂支船 b.长约八分有奇

c.左手倚一衡木 d.舟尾横卧一楫

4、下面句中加点词与“其两膝相比者”中“其”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其一贫,其一富 b.其如土石何

c.吾视共辙乱 d.其真无马邪

5、对句子大意理解不正确的是( )。(2分)

a.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牡丹的钟爱,人该有很多了。

c.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藓长上碧绿的台阶,青草的颜色映入青翠的帘子。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杨子云的亭子。

6、对对子(任选一联作对)。(2分)

(1)上联:赞雕刻者高超技艺

下联:

(2)上联:

下联:奇巧人神技雕刻核舟

7、修改下面画横线的部分,使整句话连贯、顺畅。(2分)

王小明同学的这篇习作立意深刻,①严谨的结构,语言流畅,在全市作文比赛中②把它评为一等奖。

①应改为

②应改为

二、阅读理解(共40分)

(一)(17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入。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在括号中填写省略的内容。(2分)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9、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阡陌交通( ) 便要还家( )

无论魏晋( ) 处处志之( )

10、成语“无人问津”出自本文中的 一句;出自本文的另一个成语是 ,现在的常用义是 。(3分)

11、给桃花源外的图景取个名字。(2分)

12、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说你的理解?(3分)

13、翻译句子。(2分)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4.写出渔人和桃花源中的人在酒桌上的对话,要求写出双方说话的神情态度。(3分)

(二)(12分)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a老有所终,b幼有所长,c矜、寡、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5、本文选自《 》,其作品大多反映了 思想。(2分)

16、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2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其能,讲信修睦。

17、“壮有所闻”这句话是从选文中抽出来的,应把它还原到_______(a、b、c)处,理由是: 。《桃花源记》中与该句话意义相通的句子是:。(3分)

18、指出本文的结构特征: (2分)

19.写出与加点词词义相同的成语。(3分)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货恶其弃于地也:

(三)(11分)

海边荒石

有一年夏天,在青岛崂山附近一处无名的海滩,我第一次被石头的美丽所震慑:它们密密麻麻铺满海滩,浸润在阳光下微微动荡的海水里,一直延伸到大海深处。

水光中轮转着石头们含蓄而神秘的色彩,有的莹绿如玉,有的深红似霞,有的暗黄如金,有的粉白如雪。它们多得数不清,坦坦荡荡气度不凡地占据了海滩,简直像一座散发着灵异之光的宝藏,拦截了我眺望大海的目光。

我深深地被诱惑了,赤足涉入清澈的水中,左一块右一块,贪婪地挑着拣着,手里捧不下了,我就把第一批收获排放在岸边,转身又去掏摸。我决心要带一批石头回去,它们的美勾起了我的占有欲。

那些海水中的石头,几乎每一块都有独特的形状和花纹,点点滴滴,丝丝缕缕。俯身其中,令人沉醉。

不知过了多久,我捧着又一批宝贝回到岸上,眼前的景象令我大吃一惊。我手中的美石劈劈啪啪落下去,险些砸痛自己的脚。

那些“首批选中”的石头呢?它们怎么都消失了,我只迷惑了两秒钟,就发现它们依然不动呆在原处,只是,岸上的石头不再美丽,我看见一些普通的石头别扭地排成整齐的一列,灰头灰脑,怪模怪样,有的带点儿灰乎乎的红或绿,有的'干脆灰不溜秋或色如灰土。我不敢相信它们就是令我一见倾心的宝贝。呆视之间,我的胸中竟跳出那样了个字眼:死亡。

比起海中的美态,这些石头分明全死了。死去的原因,只是来了我----一个倾慕者,对之爱不释手,想把它们带回家去,占为己有。就是这点小小的贪婪,无可厚非的欲望,令它们离开长久熟稔而亲密的海水,孤独地承受夏天的烈日,而奇妙的大自然,早已让它们与大海之间此呼彼应,难舍难分。面对倾心或喜爱的东西,我们多么容易犯傻。

我把石头放回海里,在海滩盘桓良久,我竟想到一个时空远隔的人----“昆虫之父”法布尔。这个一生在清贫中与虫交谈的人,在晚年得到一小片废墟。“一块偏僻的不毛之地,被太阳烤得滚烫。但却是刺菊科植物和膜翅目昆虫的好去处。”法布尔把它称作“钟情宝地”。

与有些昆虫学家不同的是,别人剖开虫的肚子,把它们制成标本,他却是研究活着的它们,“在蓝天之下,听着蝉鸣音乐从事观察”。法布尔把这块“宝地”命名为“荒石园”,听来凄冷,但荒石园的故事却充满了尊重和温暖的感情,每块石头、每只虫子,都有自己的地方,自然自在,荒得其所。

比照我们习惯的一些方式,这才是真正令人起敬的爱。

20、解释词语。(2分)

爱不释手:

不毛之地:

21、结合文章内容填空(每空限6字以内)。(2分)

被美石震撼 美石归海

22、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画线的语句(提示:从修辞方法及其作用方面考虑)。(2分)

23、石头本是没有生命的,作者却说“比起海中的美态,这些石头分明全死了”,这是为什么?(3分)

24、品味本文的结尾声,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谈谈自己的感想。(2分)

三、写作(共40分)

作文一(10分)

25、有人说:人只有一次机会,如果走错了就永远不能回头。对这种说话,你是否赞成,请阐明自己的理由。

作文二(30分)

请“向往”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第五单元【参考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第五单元知识点了解包拯篇四

长喙(huì)玻璃框(kuànɡ)镜匣(xiá)嗜好(shì)榨油(zhà)

半亩(mǔ)茅亭(tínɡ)爱慕(mù)糕饼(bǐnɡ)叶蔓(màn)

眼睑(jiǎn)眸子(móu)

匣:被包部分是“甲”,不要写成“田”。

鹤:左边是“隺”,不要写成“隹”。

浇:右边是“尧”,上面不要多写一点。

慕:下面是“?”,不要写成“小”。

缠:右边不是“厘”,不要少写一点。

宜(适宜)宣(宣传)嫌(嫌弃)谦(谦虚)框(画框)眶(眼眶)浇(浇水)烧(发烧)

吩(吩咐)纷(纷乱)慕(爱慕)幕(银幕)浸(沉浸)侵(侵犯)捡(捡起)检(检查)

杭(杭州)抗(反抗)豪(文豪)毫(丝毫)享(享受)亨(亨通)咂(咂嘴)砸(砸碎)

散sǎn(散文诗)sàn(分散)便pián(便宜)biàn(方便)

挨āi(挨近)ái(挨打)笼lónɡ(鸟笼)lǒnɡ(笼罩)

精巧色素配合身段生硬寻常常见忘却结构青色清晨安稳

悠然黄昏恩惠播种浇水收获食品吩咐天色好处榨油爱慕

成熟体面桂花台风糕饼至少完整茶叶流线型散文诗

木兰花美中不足

精巧——精美寻常——平常

忘却——忘记恩惠——恩泽

爱慕——羡慕完整——完好

忘却——牢记寻常——特别安稳——危急成熟——幼稚

完整——残缺美中不足——十全十美

(精巧)的诗(优美)的歌(细腻)的绒毛(美好)的境界

(使劲)地摇(仔细)地寻找(开辟)空地睡得(好熟)

(摇落)桂花(放开)胆子

1.《白鹭》通过对白鹭的描写,突出了白鹭的平凡而美好、朴素而高洁的特点,赞颂了白鹭的美。

2.《落花生》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赞美了花生不图名利,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3.《桂花雨》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4.《珍珠鸟》一文写出了珍珠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无论是人与鸟,人与人之间,都需要真诚的信赖。信赖,是创造美好境界的基础。

人教版八年级第五单元知识点了解包拯篇五

莲,花之仙子者也。

清晨的西湖是安静的,莲花盛开,西湖边的祠堂与荷花相互衬托,显得格外清新。

莲花穿着素青色的长袍,脸上红白分明,黄色的长发上面带着一顶金色头冠。莲花在池中摇曳,有些花才刚刚张开害羞的脸,慢慢地从池中探出头。

咦,怎么有朵火红的莲花?

一朵红莲平静的卧在荷叶上,只是还是个花芭。它的花瓣上清楚的勾勒出了一条条细细的纹路。莲花尖上被阳光晕染出了一层粉黄色的光晕,显得更与众不同了。

天上的乌云开始翻滚,雨打在莲花上,一片片花瓣开始掉落;原已开过了的花,露出了一个一个莲蓬。莲蓬上有多小洞,里面是一颗颗莲子,莲子外衣是青绿色的',还没有显出白嫩的果实,也没有阵阵清香,莲蓬这时还是金黄色,与耀眼的雷峰塔很搭配,但这用不了多久就会枯萎。

雨过天睛,天上出现了彩虹,寺庙祠堂的钟声也陆续响起来了。

荷叶上的水珠开始调皮,它们围着淡绿色的叶脉转来转去,又一不留神,蹦到了莲花上,莲花一摇一摆,和莲叶玩起了“多来诺骨牌”,转眼之间,莲花便像被风刮乱了一般,摇摆不定,水珠“叮叮咚咚”落到水里,像在演奏欢乐的音乐。

天气变凉,太阳变得火红。

晚霞把天边染红了,莲花被小舟分开了,从莲花池中开辟了一条小道。鱼儿从碧绿的水中窜出,围着花梗转。一阵阵清凉的风吹来,带着微微的苦味儿,是采莲的人载着满船的清香归来了。这情景在夕阳中飘动,更动人的是叮咚的水声与莲花的舞蹈摇曳成一片。

这美丽的景象把我心中所有的愁情都吹散了。

莲,花之仙子者也。

人教版八年级第五单元知识点了解包拯篇六

猜字谜主要有三种方法:组合法、象形法和意会法。组合法是根据谜面的暗示,把字的笔画或部件作加减,凑成一个字。比如,“一口咬掉牛尾巴”。“口”把“牛”的尾巴咬掉了,就成了“告”。象形法是把汉字的笔画比拟成事物,猜这种字谜需要观察力和想象力。比如,“河边一蜻蜓,天上双雁飞”,猜两个字。蜻蜓是细细长长的,两个翅膀一个头,像个“干”字,加上河的边上三点水,是“汗”。双雁像“从”,天的上面是一横,合起来成了“丛”。意会法要求猜谜的人根据谜面的意思去联想。比如,“客满”猜一个字。客满就是人太多,谜底就是“侈”。猜谜的时候,常常要把这几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

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和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形象而俏皮的口头用语。这两部分之间有间歇,说的时候往往只说前一部分,把后一部分(真意所在)隐去,让听的人去猜测,所以叫歇后语。歇后语可以分为喻意性和谐音性两类。教材中出现的是谐音性歇后语。它们的特点是借助同音或音近的联系,产生俏皮风趣的表达效果。如,“孔夫子搬家”我们会想到他有很多书,而“书”跟“输”同音,所以隐含“净是输”的意思。用这个歇后语来形容比赛或战斗老是失败,幽默诙谐。古诗中有时也运用谐音达到一语双关的表达效果。《“枇杷”与“琵琶”》则告诉我们汉语同音字多,不能随意乱用,否则会闹笑话。

甲骨文是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也叫“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墟文字”。甲骨文最早在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出土,1899年才被学者发现,1928年后多次发掘,先后出土达十余万片。这些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大都是商王朝占卜吉凶时,刻的卜辞和有关的记事文字。是殷代到纣亡273年间的遗物,日前成为研究商周社会的重要历史资料。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有4 500个左右,可认识的约1 700字。文字中有大批的形声字,尽管多数字的笔画和部位还没有定型,但从可识的文字可以看出,甲骨文是相当进步、且十分完备的古文字体系。近年来在陕西等地,也发现一些西周时代的甲骨文。

在几千年使用汉字的过程中,为了记录语言、相互交际的需要,人们在不断地改进着汉字的书写形体。从甲骨文到现在的楷体,字体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甲骨文、金文、篆书(主要指小篆)、隶书和楷书。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只有少数卜人史官使用。它主要是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由于龟甲兽骨坚硬,所以笔画以直折为主,很少圆转。因为用尖刀雕刻,所以线条细而均匀。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具有早期汉字的特点:图画性强,写法上没有定型,大小不一,随意性大。

金文又叫钟鼎文,盛行于西周。它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的形体和结构与甲骨文相似,因为金文是把字刻在模子上再浇铸而成,比较容易写,所以它的笔画特点是:字形圆转,大小均匀。象形性比甲骨文有所降低,字的定型性有所提高,但还有较多的异体字。

篆书有大篆与小篆之分。大篆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时的一种文字,又称籀文,形体特点与金文大体一致,具有笔画繁多的特点。小篆是秦代实行书同文政策时颁行的统一字体,由李斯等人整理文字后改定。因为它是正式颁行的统一字体,经过整理、简化,所以异体字大量减少,且字形呈长方,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小篆笔画更加匀称整齐,线条粗细一致,更加圆转,符号性增强了,图画意味大大削弱了。因为小篆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而成,一般说小篆是大篆的简体。

隶书产生于秦代,盛行于汉代。在秦代,隶书与小篆并行,是书隶日常抄录公文的便捷字体。小篆难写,不能适应秦代公文往来的需要,多用在比较正规的场合。为了便于快捷地书写,隶书将小篆圆转均匀的线条变成方折平直、粗细有致的笔画;将小篆纵长内聚的结体风格变为横扁舒展;此时的隶书成为不再象形的汉字符号。隶书对汉字字体的改变是巨大的,因此,“隶变”就成了古今汉字的分界。小篆以前的汉字为古汉字。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象形性强,定型性差,字由线条构成,没有形成构字的元素──笔画。隶书以后的汉字为今汉字。今汉字的特点是符号性强,定型性强,字由种类有限的笔画构成。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正式的书写体,也称为“汉隶”(也称今隶)。汉隶书写风格多样,一种以方笔为主,如,《张迁碑》;一种以圆笔为主,如,《曹全碑》。

草书是秦隶的草化、连笔而成。章草中还保留隶书的波磔,以杜牧《急就章》为代表。今草将隶书的偏旁结构、象形性消失,由于它笔画相连,越发展越潦草难认,不合楷模,所以渐渐由实用转变为书法艺术了,如,晋代王羲之的《十七帖》,唐代张旭的狂草等。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产生于汉末,盛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代,一直沿用到今天。它完全清除了隶书中残存的小篆的影响,形成了完善的笔画系统。楷书的特点是:形体方正,横平竖直,笔画清楚。至今成为汉字通用字体。从书法艺术上看,以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等为主,形成不同风格的楷书大家。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体,介于草、楷之间,既不像草书潦草,也不像楷书工整,笔画连绵呼应,字字独立,写得快,认得清。是人们常用的手写体,它和楷书一样并行使用至今。

从以上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汉字字形的.总体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简,每一种新字的出现,都改变着前一种字形难写、难记的特点;同时,汉字不断趋于定型化、规范化。

书法的赏析不仅是体会作品点画、结体、章法的匠心与功力,以及师承、流派、风格,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去感受书家的气质、情感及其审美追求。书法家靠手和思想来创造,欣赏者靠眼力来挖掘发现作品点画布白中蕴藏的生命与灵魂,是一种再创造。这种再创造的成效取决于欣赏者的知识、修养、阅历、心境诸因素。

赏析书法既要对作品宏观把握,如,气势、神采、布白,又要细微的观察,如,用笔、用墨、结构、线条。欣赏线条质量,从中可以观察出作者创作时的用笔、用墨及其笔法。其次是由线条点画组合的汉字结构,体现的意趣和哲理。第三是布白包括结字、行气、章法。第四是神采,就是指书法的精神气质、格调风韵。神采是作者精神境界的忠实记录,与作者的情感、性格、修养密切相关。优秀的书法作品必须是形美神足,形神兼备,欣赏者就是要领会体势,捕捉神采。

书法艺术风格首先表现在作品独特的整体风貌以及所造成的独特境界,这与书法家的审美取向、艺术气质关系最为密切,是书法家对艺术个性追求的结果。

书法艺术风格就是艺术家在创作中表现出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书法家由于生活经历,艺术修养、个性特征、审美趣味以及性格的不同,在选择书体,表现手法诸方面都会有自己的特色,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风格也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气质、精神风貌;这也是数千年历史积淀在书法家心灵中的反映,体现在线条中的微妙之处,给人以无限的遐思。

王羲之《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等。著名行书字贴。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3月3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浙江绍兴)兰亭“修禊”时所作的诗序。相传的本子共28行,324字。唐代《兰亭序》为太宗所得,推崇王羲之为书家代表。由于《兰亭》出得最早,在它之前的行书没有传下来,《兰亭序》排在历代法书的前列,且书法艺术最高,因此,王羲之《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柳公权《玄秘塔碑》。全称《大达法师玄秘塔碑》。楷书四大书体之一。唐会昌元年(公元841)立碑。碑文28行,每行54字,共计1512字。碑书字体严谨,用笔干净利落,瘦劲俊丽。历代学楷书柳体字的人,多以《玄秘塔碑》为范本,此碑影响很大。

1.一点一横长,一撇向西方,并排两棵树,栽在石头上。(磨)

2.二十四小时,莫当日字猜。(旧)

3.一个字,两张口,下面还有一条狗。(哭)

4.左看马靠它,右看它靠马,两边一起看,脚踩万里沙。(驼)

5.一阴一阳,一短一长,一昼一夜,一热一凉。(明)

6.高爷爷的头,李爷爷的脚,郑爷爷的耳朵。(郭)

7.有水可养鱼虾,有土可种庄稼,有人不是你我,有马走遍天下。(也)

8.一点不出头。(术)

9.十字尾巴弯弯,算算数目少三。(七)

10.十个哥哥力量大,一切困难都不怕。(克)

11.多出一半。(岁)

12.一只小帆船,载着一粒米,向东又向西,不知到哪里。(迷)

13.三面有墙一面空,一个小孩坐当中。(匹)

14.一人住在山旁边,从来没有见过面。(仙)

15.再会。(观)

人教版八年级第五单元知识点了解包拯篇七

1、《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骈体文,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对友人的规劝。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1)通假字:

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窥谷忘返:“反”通“返”,返回。

(2)古今异义:

①许:古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一百许里;今常用义为应允,或者,可能。

②戾:至,到达,鸢飞戾天者;今表罪过,乖张。

③经纶:筹画,治理,经纶世务者;今指政治规律,如“满腹经纶”。

(3)一词多义:

①绝:独一无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停,断,猿则白叫无绝。

②上:向上,负势竞上;上面,横柯上蔽。 直:一直,直视无碍;笔直,争高直指。

③百:数词,十的十倍,一百许里;数词,极言其多,猿则百叫无绝。

(4)词语活用:

①负势竞上:动词“竞”作“上”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争着。

②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分别指高处和远处,充当省略主语的谓语。

③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充当省略主语的谓语。

④凤烟俱净:净,受副词“俱”修饰,胸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⑤猛浪若奔:奔,动词作名词,充当“若”的宾语。

(5)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省略句: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省略主语“我的小船”,译为(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②翻译: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那些追求名利,极力攀爬的人,看到这些凶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了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备注:本课出现较多骈句,即四字一分,一句两分;后来出现的六字一分,也属于骈句的范畴。

2、《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本文实为他的自传。《五柳先生传》文中言“不”,其实正突出了作者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使得显得与众不同,读来生动活泼,很好的表达了陶渊明平淡自然的境界。

(1)词语释义:

会意: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会,体会,领会。

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辄,就。

其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不求甚解: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现在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2)古今异义:

①造:往、到,造饮辄尽;今常用于“创造”“制造”等义。

②赞:传记结尾处评论性文字。今常用于“赞美”、“夸赞”等义。

(3)一词多义:

①以:把,因以为号焉;凭借,以此自终。

②之:代词,他,或置酒而招之;助词,译为“的”,无怀氏之民欤?

③言:说话,说,闲静少言;言语,话,黔娄之妻有言。

⑤如:…的样子,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像,亲旧知其如此。

(4)词语活用:

①亦不详其姓字:详,形容词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②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亲旧,形容词作动词,亲戚朋友。

③以乐其志: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乐。

(5)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a:省略句:

①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应为“先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家中贫穷不能经常有酒喝。)

②因以为号焉。(应为“因以为号焉。”译:于是就把(五柳)作为号了。)

倒装句: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应为“不知先生何许人也”,译: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于贫贱”“于富贵”介词结构后置,译: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b:翻译: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译:已经醉了便回家,没有留恋之情。“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留;表现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

3、《马说》

《马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1)词语释义: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句意:才能和特长不能表现出来。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句意:喂马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喂养它。

(2)一词多义:

①之:助词,译为的,虽有千里之能;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代词,它,代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不译,补充音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食:吃,食不饱;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顿: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策:名词,鞭子,执策而临之;动词,鞭打,策之不以其道。

④以:用,不以千里称也;按照,策之不以其道。

⑤能:能够,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力,虽有千里之能。

⑥其:它的,代词,策之不以其道;表反问语气,难得,其真无马耶;其实,其真不知马也!

⑦乎:介词,于,出乎其性;语气词,勉乎哉。

(3)词语活用: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③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⑤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4)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a:倒装句:

①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译:千里的马。)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译:只好屈辱在低贱的人的手里。)

b:翻译: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鞭策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哪里,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4、《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宋濂送给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勉励马生勤苦学习。

(1)词语:

言和而色夷:“夷”通“怡”,和善,愉快。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句意:到了校舍,四肢坚硬不能动弹。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句意: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的衣服。

(2)古今异义:

①走:跑,录毕,走送了;今表行走。

②汤:热水,媵人持汤沃灌;今表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③假: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今表虚伪的,不真实的。

④趋:奔,快走,尝趋白里外从乡之迭达;表趋向,执经叩问。

(3)一词多义:

①以:用,以衾拥覆;连词,因为,以中有足乐者;相当于“而”,俯身倾耳以请;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家贫,无致书以观。

②书:书籍,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信,与朱元思书。

③从:向,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跟从,当余之从师也。

④其:他,俟其欣悦;他的,门人弟子填其室。

⑤至:周到。礼愈至;到,到底,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⑥若:好像,烨然若神人;如,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⑦患:动词,担忧,忧虑,又患无硕师名人;名词,忧患,无冻馁之患矣。

⑧故:连词,所以,故余虽愚;副词,特意,故意,余故道为学之难以若之。

⑨道:名词,学说,益慕圣贤之道;动词,说,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⑩质:动词,询问,援疑质理;名词,本资,资质,非天质之卑。

(4)词语活用:

①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②余则

緼袍敝衣处其间:緼袍敝衣,名词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③手自笔录:手,名词作动词,动手;

④手自笔录: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⑤县官日癝稍之供:名词作状语,每天。

⑥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⑦余立侍左右:立,名词作状语,站着。

⑧是可谓善学者矣: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⑨录毕,走送之:走,动词作状语,跑着→赶快。

(5)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a:判断句: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他们的学业要是不精通,德行要是不成器的,不是天资低下的,而是用心不及我的专一罢了。

b:省略句:

先达德隆望尊,(先达)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余)援疑质理,(余)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余)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余)则又请焉。

译: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求学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候遇到他地训斥、呵责,(我的)表情态度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回答;等到他高兴了,我旧又请教。

(余)又患无硕师名人与(之)游。(省略主语)

(我)又担心没有大师,名人同(我)交游,(向他们请教)。

寓(于)逆旅主人。(省略介词)

我寄居在旅店主人那里。

c:倒装句:

①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宾语前置,“之”是“怠”的宾语,“弗”表示否定,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往往前置。译: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书。)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于藏书之家”,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译: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其劳。

自己说少年时学习用心很劳苦。

d:翻译: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因为(我)心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④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一样。例句:斗折蛇行。

⑤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例句:斗折蛇行。

⑥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例句:其岸势犬牙差互。

⑦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例句:凄神寒骨。

⑧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例句:凄神寒骨。

⑨空:名词“空”用作“游”的状语,“在空中”。例句:皆若空游无所依。

⑩近:形容词“近”带宾语“岸”,作动词表示靠近,接近。

a、环:名词作状语,像环一样,四面竹树环合。

b、彻:形容词充当“阳光”的谓语,深深透过;日光下彻:译为:太阳光直射水底。

(4)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倒装句:

全石以为底。(应为“以全石为底”。译:以整块石头为底。)

②省略句:

(余)以其境过清。(译:我因为它的环境过于清凉。)

日光下澈(潭水)。太阳光直射到潭底。

(溪泉)斗折蛇行。溪水像北斗星座那样曲折,又像蛇那样爬行。

坐(于)潭上。坐在潭边。

③翻译: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树枝藤条)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译: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互相嬉戏。

6、体会诗的表现手法,把握作者的意志和情趣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欲扬先抑)

畸形( ) 匿名( ) 禁锢( ) 繁衍( ) 彷徨( )

执拗( ) 哂笑( ) 牟取( ) 镶嵌( ) 众目睽睽( )

6.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 )

7.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高深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suì、高超的智慧。--摘自《敬畏自然》(严春友)

(1)结合语境,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和给加点的字注音。

相形见绌( ) 深suì( )

(2)解释"精巧绝伦"在句子的意思。

精巧绝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把它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8.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是( )

9.下列四组词语中各有一个错别字,找出并将改正后的字填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1)长途跋涉 重峦叠幛 销声匿迹 穷愁潦倒( ) (2)抑扬顿挫 正襟危坐 诚惶诚恐 瞑思遐想( )

(3)千山万壑 相形见绌 莫衷一事 引经据典( ) (4)囊荧映雪 慷慨大方 众目睽睽 花团锦簇( )

10.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鹤立鸡群 不可名壮 粗制滥造 任劳任怨

b.千山万壑 众目睽睽 莫衷一是 油嘴滑舌

c.相形见拙 沧海桑田 深恶痛疾 美味佳肴

d.慷慨大方 繁花似锦 随机应变 长嘘短叹

11.根据下面句子括号里的拼音,按序号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汉字。

(1)旅鼠是一种(niè)_______齿类动物,主要以草根、草茎和苔藓之类的植物为食。

(2)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zī)_______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3)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à)_______无垠的宇宙。

(4)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qǐ)_______首。

12.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

①充_______(sè) ②阔_______(chu) ③_______(bìng)弃 ④匀______(chèn)

13.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然后改正。

14.在下面的括号中填字组成词语

油光可( ) 深恶痛( ) 翻来( )去 藏污纳( )

( )然失色 花团锦( ) 盛气( )人 相形见( )

15.解释下面加红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

(1)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

16.下列加点词语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器宇轩昂(器宇:气概,风度) 颔首低眉(颔:下巴。这里指低头的意思)

b.油光可鉴(鉴:鉴别。文中指当镜子照的意思) 斥责他的不逊(逊:逊色)

c.末尾是匿名(匿:隐藏) 眼翳(翳:眼睛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d.灰白的鬈发(鬈:弯曲的头发) 浓密的胡髭(髭:嘴上边的胡子)

5

人教版八年级第五单元知识点了解包拯篇八

我,端起酒杯,慢慢地在房门外踱着脚步,一种“举酒消愁愁更愁”的心思不邀而至。

我抬头看看天上那轮明月,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一夜飞渡镜湖月”的情景。于是,放下手上的酒杯,沿着洛阳城去听笛声。我走在路上,听着笛声,我不禁起疑思“着笛声从何而至”?我看着城边那些房屋,城里的那些铺子大都关了门,石街上,很少有人行走,偶尔有一两声鸟叫。这感觉真是冷淡。渐渐地走了一圈,总有笛子的声音。

吟着这首诗,我想到了自己生活的孤独,回忆起在家中生活的温暖;想起了仕途生活的艰难,回忆起在家中的那份快感;想起了自己在异地举目无亲的惨境;回忆起家乡人民的热心。我看到了家乡人民的笑容,听到了家乡人民热切的话语,更感受到了家乡人民那一份爱。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太白题

人教版八年级第五单元知识点了解包拯篇九

看看那云飘过的天空,花开过的枝桠,鸟栖过的屋檐,你就会知道:古诗是开启心灵深处封闭大门的钥匙。

那一首首诗,谱出的是景秀山川、离情别绪、风花雪月……但最打动那天真无邪的心的便是那古诗中的春夏秋冬,那是我心灵的寄托,生活的写照。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最初打开人们寂寥冬季下的心的便是春风吹拂下的一棵棵柳树,春风袅袅吹拂着湖边的柳丝,这便是在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时节,几场春雨便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大雨纷飞,春雨染绿了世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就连那南归的燕子,也竞相争着沐浴在早春温暖的阳光下,它们在光彩照人的阳光下筑着巢,它们是多么的快乐,多么的幸福,多么的勤劳!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在夏日的星空下,一起共赏着月亮独特的艺术美景,在星空下,鸣蝉的歌声悠扬而动听,真是令人神往!“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在夏日湖畔边,那顶着圆盘露出水面的荷花,清新而典雅,在蜻蜓的装点下,更是美不胜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天是五彩缤纷的,是单调的,但单调中又显出其特色。枫叶是红色的,让人一看就会想到“火热”,这便激起了活力,枫叶的红便是秋的写照。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冬天往往是充满雪、冻结心灵的季节,一眼望去,除了雪,还能有什么呢?然而,冬天的雪却造就了梅的秉性。“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在大雪纷飞之时,梅花却不畏寒冷,不屈服于雪和寒风的吹打,一个劲的往上昂起胸,抬起头,终于开出了芳香的梅花。

古诗,无处不在,它便浅藏于我们的生活里,只有善于发现、领悟它,并学会在学习生活中利用它,才能开启我们心灵深处封闭的大门。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67688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