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开在心中的花篇一
由于个体的成长环境的不同以及文化水平、理解能力的差异,这也就让不同的个体对相同问题会存在不同的认知。在一般情况下,认知被理解为认识活动与认识过程,主要包括了信念体系、思维以及想象[1]。因此认知与个体的心理活动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医学上,若患者的情绪没有得到稳定的控制,就会对认知带来负面影响,而两者会形成交叉性的影响,从而让患者在心理活动出现一种恶性循环[2]。为了让患者的康复效果得到保证,护理人员不仅仅要对患者进行相应的生理护理,还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在这个过程中,护理人员如果能够掌握患者的认知错误,就能够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引导,让这种恶性心理循环得到根除,这对于患者的治疗有着积极的意义。
若患者能够对自己的病情进行恰当的评价,就可以保持良好的适应性,反之则会出现负面情绪,如果负面情绪没有得到及时的控制,在日积月累以后将会让患者出现心理障碍。因此在对患者进行认知行为治疗的过程中一般都是采取阶段性治疗,通过治疗层次的递进,让患者得到更好的恢复[3]。
1.1对患者的心理障碍进行核实。在治疗之前首先应该对患者的心理障碍进行充分的认识,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这样不仅仅能够更好地掌握患者的基本情况,同时在倾听患者话语的过程中能够让患者得到一种信赖感,让其感受到关怀,以此来让患者的情绪得到稳定[4]。另外护理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采用缓和的言语,让患者得到安慰。在整个过程中,患者应该表现出自己真实的一面,这样病人也才会将自己真实的一面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护理人员将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到患者错误的认知。
1.2协助患者纠正不良认知。该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让患者对自己的错误认知给予充分的认识,同时护理人员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并协助其纠正这些认知错误。在这个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的积极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并给予鼓励,这样就能够让这种积极的情绪和行为得以延续;而对于患者所存在的认知错误要进行相关的引导,让他们能够走出认知误区[5]。当然该阶段的周期会相对较长,甚至部分患者并不会给予积极的配合,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表现出足够的耐心,通过坚持不懈的交流与沟通,让患者的思维转变过来。
1.3巩固治疗成果。在认知行为治疗结束之前应该进行适当的巩固治疗,从而让患者能够更好地适应出院之后的环境。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曾经出现的心理障碍、认知错误进行综合性的回顾性分析,并将其中一些较为主要的、严重的问题向患者进行重点的指出,避免他们再犯同样的错误,让整个治疗的效果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
认知行为治疗技术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即认知技术与行为技术。认知技术可以让患者对自我思维进行更加准确的认识。通过将abc理论应用到治疗中,能够让事件与患者的异常反应之间存在的信念作用得以激发[6]。与此同时将患者的一些错误认知进行列举,这样将能够让患者的认知水平得到深入,以此来对其错误的思维方式进行纠正。另外,协助患者进行检验假设,这样可以让患者对事实进行充分的认识,并意识到自己本身存在的消极态度。而行为技术主要是为患者制定有规律的康复活动[7]。在这些活动中,患者能够更好地发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对问题进行透彻的分析,而护理人员通过积极的引导将可以让患者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认知行为治疗的具体措施主要如下:①让患者进行适宜的放松训练。首先应该对患者的病房环境进行相应的改善,尽量保证病房环境的洁净与安静,这样患者也就能够更好地投入到训练当中。在患者训练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以适当的结合“音乐治疗”,通过播放舒缓的音乐,让患者的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②鼓励患者之间相互学习。该方法应用于儿童患者较多。在患者之间的相互沟通中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从而逐步消除认知上的错误。③让患者进行认知重建。在护理人员的有效引导下,让患者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质疑,让其逐渐地认识到自我意识的错误,并进行自我纠正,同时让其信念系统得以重建[8]。④对患者进行适当的鼓励。通过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让患者改变自身的不良习惯,并让负性行为逐渐消退,一段时间以后患者的正常生活方式将得以恢复。
心理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而认知行为疗法能够让患者的心理护理效果达到更高的层次,并让他们形成正确的观念、意识以及思维方式。在认知行为疗法的实施过程中应该紧密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这样将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开在心中的花篇二
;[摘 要] 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新媒体被更多地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新媒体技术以其数字化、信息化的技术优势,在教育教学事业中表现出极大的作用,现在我国的教育教学工作还需要不断地创新发展,新媒体在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也应该更受重视,不断推广。
[关 键 词] 新媒体;心理学;教学
心理学属于比较特殊的交叉性学科,在现代生活中受到了更多的社会关注,所以对心理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进行改革升级。心理学教育中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科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利用现在的新媒体技术为心理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便利,实现教学模式的升级,从而达到教育教学工作质量提升的教学目的。
一、新媒体的特点研究
新媒体并不是特指某一种媒体形式,而是除传统媒体之外新发展起来的媒体形态,主要依赖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以及移动、数字手段等实现信息交流的媒体。
(一)新媒体包含资源丰富,表现形式多样
新媒体利用先进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了信息更加便利的传播交流,信息传播的门槛降低,有更多的信息能够被快速传播,新媒体包含的信息资源更加丰富,同时与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在于,新媒体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各种门户网站、社交平台等都属于新媒体的表现形式。
(二)新媒体更具传播快捷、信息互动性强的优势
四大传统媒体进行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远远比不上新媒体,同时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实现信息的互动,打破了传统媒体只能进行单一方向的信息传播的困境,能够实现信息的高效互动,进行信息的双向甚至多向传播,更有利于信息传播范围的扩大,也能够实现信息的全面性。
二、在心理学教育教学工作中新媒体的应用探究
新媒体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为我们提供很大的便利,在教育教
学工作中的应用也能够带来很大帮助,心理学学科要求理论与实
践的结合,新媒体的直观性以及海量资源能夠帮助心理学教学
工作的更快升级发展。
(一)有助于教学前期的资料准备工作更好地完成
在传统的心理学教学工作中,教师进行教学准备的精力消耗较大,新媒体有丰富的资源能够帮助教师进行心理学教学资料的搜集,在心理学的教学工作中需要大量的实际案例,通过新媒体的海量信息资源优势,能够实现案例的及时收集,同时能够进行资料的快速更新,通过图像、视频等形式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更好地引导专业学习,所以心理学教学工作改革发展的关键应该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来说,很难激起学习的兴趣,心理学属于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学科,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太过枯燥,新媒体教学技术更加直观,有更加多样的表现形式,所以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心理学的学习兴趣,以兴趣引导学习,实现教学成效最大化。
(三)促进学生知识理解
心理学的知识比较复杂,只进行教师单纯的讲解工作很难实
现学生对于心理学知识的认识掌握,新媒体表现形式多样,教师不仅能够通过黑板板书或者ppt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还能够灵活运用视频、音频等形式进行知识传授,增加了心理学知识输出量,同时新媒体更加直观性的表现形式能够减小学生的理解压力,思维更加清晰。
(四)推动学生个性化学习发展
专业教育工作中应该重视对于学生的个性化教育,而不是使用“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学生要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学习,这在传统的教育工作中很难实现,但是在新媒体的技术优势下,能够通过学习平台的构建满足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自我学习的需求,学生可以自由地进行心理学的学习,能够更好地实现学生个性化教育发展。
(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教育工作中心理学教学过于刻板,造成了学生心理学学习兴趣的丧失,新媒体应用于心理学教学工作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有学习平台的支持,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化学习,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学习上的安排。
三、新媒体带来心理学教学模式改革
新媒体在心理学教学工作中的应用能够帮助教学工作更好地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心理学教学模式上的改革。
(一)新媒体技术以其数字化、信息化的优势促进心理教学的创新
新媒体技术依赖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数字化、信息化的优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优势明显,现在的专业教育教学工作必须进行创新发展,这不仅是教育领域的要求,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新媒体的应用体现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教学技术创新,教育部门应推动新媒体的应用落实,促进心理学教学在新媒体支持下的创新。
(二)新媒体技术为学生构建更加生动的心理学学习情境
新媒体所能够发挥的教学作用,主要是能够依赖相关技术,实现知识的直观化展现,给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学习情境,教学工作中应不断发挥新媒体技术的资源优势,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四、结论
心理学教学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重视教学工作的创新,现代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为我们带来了教学工作上的极大便利,应该进行不断地探索,最大化发挥新媒体在心理学教学工作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开在心中的花篇三
;【摘要】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11月心血管内科中患者15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对两组患者焦虑与抑郁评分进行对比分析,开展问卷调查工作,对患者的满意程度进行计算。结果 在优质护理模式下,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评分为(19.52±3.45)(x±s),抑郁评分为(22.54±3.58)(x±s),明显低于对照组(33.48±5.24)(x±s),(38.19±4.62)(x±s),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对两组患者的满意程度进行比较分析,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总体满意度为95.46%,对照组患者的总体满意度为81.16%,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心血管内科患者进行护理时,采用优质护理模式,可缓解患者紧张的情绪,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有利于医护人员工作的顺利开展,帮助患者早日脱离病痛的折磨,在临床护理中更具有借鉴价值。
【关键词】优质护理、冠心病内科患者;焦虑评分;满意程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11月心血管内科中患者150例,将其按照每组75人分别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30名,女35名,年龄25~54岁;对照组中男43名,女32名。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检查报告进行分析,患者的病症类型基本相同,且无其它器官性疾病或心理障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信息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
1.2 方法
在进行护理时,将常规护理方式应用于对照组中,护理人员按照医院相关规定,并通过对患者的病例报告进行分析,告知患者生病期间需要注意的基本事项,嘱咐患者按时吃药,定期对患者的身体进行检查,了解患者病情恢复情况。观察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模式。首先,要加强护患交流,了解患者的生理与心理状况,并对其进行思想方面的开导,让其树立自信心;向患者讲解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原因、治疗过程以及需要注意的基本事项,安抚患者紧张的情绪,认真做好健康教育宣教工作。此外,对患者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可减轻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压力,用乐观的心态面对以后的生活,增强患者的自信心,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其次,在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应每日打扫病房,保持病情内干净、卫生,对患者使用的物品进行消毒、杀菌,开窗通风,确保房间内空气流通,让患者呼吸到更多的新鲜空气,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此外,可适当放置一些小型的绿色植物,为患者创造出一个优美的住院环境。最后,在优质护理下,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饮食情况,告知患者需要禁忌的食品类型,多吃水果、蔬菜,杜绝烟酒或辛辣刺激性食品,养成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此外,护理人员还应指导患者适当运动,根据患者的身体恢复情况,具有针对性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如果患者无法进行肢体活动,则要通过家属或护理人员的协助来进行翻身,并严格按照规范对患者进行身体按摩,促进患者血液循环,如果长期保持一个动作,很容易出现压疮,对患者的身体伤害较大,不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
1.3 疗效判断标准
采用两组护理方式对心血管内科患者进行护理,将两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评分进行比较,分数越低表示患者的精神状态较好。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满意评分进行统计并分析,评分越高则表示患者的满意程度越高,说明这种护理方式能够被大多数患者所认可[2]。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来对实验组、观察组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并分析,用(x±s)表示计数资料,在t下进行检验,率(%)表示计数资料,使用x2进行检验,当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焦虑和忧郁评分比较
通过分析两组患者的情绪变化来看,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评分为(19.52±3.45)(x±s),抑郁评分为(22.54±3.58)(x±s),,明显低于对照组(33.48±5.24)(x±s),(38.19±4.62)(x±s),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差異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对两组患者的满意程度进行比较分析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总体满意度为95.46%,对照组患者的总体满意度为81.16%,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本次研究表明,在优质护理模式下,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程度较高。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情绪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评分为(19.52±3.45)(x±s),抑郁评分为(22.54±3.58)(x±s),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这种护理模式应用效果较为明显,在医学护理中更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本文编辑:赵小龙
相关热词搜索:;开在心中的花篇四
;【摘 要】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至我院接受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00名,100名患者采用数字随机法平分为两组,常规护理对照组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心理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实验时间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焦虑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 心理护理观察組的患者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护理对照组,而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论 对心血管疾病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焦虑程度,消除负性情绪,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关键词】 心理护理 心血管疾病 应用效果
心血管疾病是中老年患者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是老年慢性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一旦发病,患者就需要接受住院治疗,即使患者抢救及时,也会对身体留下极为严重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患者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心血管疾病易打破患者的机体平衡,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的生命。中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各器官逐渐退化,加之儿女不在身边陪伴,在患病的同时常常易产生各种负性情绪,患者疾病的预后与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密切。因此,临床除了对患者进行治疗外,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尤为必要。本次研究通过加强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至我院接受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00名,100名患者采用数字随机法平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被临床诊断为心血管疾病,且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护理对照组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采取常规心理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巡视,注意患者情绪变化等。心理护理观察组的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入院宣教: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时,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对患者的心理健康进行评估。大多数有焦虑、恐惧及担忧的患者主要是对于心血管疾病缺乏一定的认知,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告知其临床治疗的过程,多讲解临床成功的案例,增强患者面对疾病的信心[1]。护理人员在科室开展心血管疾病相关的知识讲座,鼓励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参与,并在病区走廊张贴相关知识的图片及宣传册,让患者对心血管疾病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消除负性情绪[2]。(2)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为每一位患者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为患者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案,密切的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了解患者的所思所想。护理人员应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于过度焦虑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与家属进行交流,指导并协助家属与患者进行沟通,使其感受到被尊重、被关怀、被关爱,消除焦虑的情绪,让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感受到人文关怀,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3)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并对不良生活习惯进行指导并纠正,告知患者正确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并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相关的运动锻炼计划,根据患者的疾病恢复状况,告知患者应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以增强体质。对于不良饮食习惯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戒烟戒酒,让患者明白自身状况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加强机体的营养,增强免疫力及抵抗力,让患者调整至最佳状态,面对疾病。(4)出院指导:在患者治愈出院时,由于心血管疾病易反复发作,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进行相关疾病的指导,评估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告知家属要充分理解患者的负性情绪,让患者家属共同参与,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鼓励患者对内心的负性情绪进行释放。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出院后的运动锻炼不可放弃,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计划。
1.3 观察指标
在实验时间结束后,护理人员将自制的焦虑评分表与护理满意度评分表发放至心血管疾病患者,焦虑评分越低,患者的焦虑程度越低;
护理满意度评分越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越高。在患者即将出院时,将评分表收回并对100名患者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所得出来的数据用spss 17.0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通过统一的分析,用t检验进行计算,得到的数据(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实验时间结束后,50名观察组的患者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护理对照组,而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见表1)
3 讨论
据统计数据表明,随着全球经济水平的发展,人口老龄化趋势日渐上升,我国乃至全球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是危害中老年患者的慢性疾病之一。中老年患者由于机体日趋衰老,机体的各个器官逐渐退化,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一旦患有心血管疾病,会产生焦虑、恐惧及担忧的负性情绪,会直接影响患者在临床上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状况。负性情绪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出现拒绝治疗,这些都极大的不利于患者的身体健康。因此,在临床上除了加强对患者的治疗外,也需要对患者的心理健康进行心理护理,本次研究选取了100名患者进行对比研究,观察组的患者在加强心理护理后,焦虑程度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得到了提升,增加了护理人员对工作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加强心理护理,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焦虑程度,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680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