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眼中的动物作文150字优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6:35:57
2023年我眼中的动物作文150字优质
时间:2023-06-06 16:35:57 小编:zd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我眼中的动物篇一

;

鳳凰的古代记载

凤凰亦作凤皇。古代传说中的鸟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通称为凤或凤凰。其形态据《尔雅·释鸟》:“凤其雌皇。”郭璞注:“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孟子·公孙丑上》:“凤凰之飞鸟”《史记·日者列传》:“凤凰不与燕雀为群。”《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
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至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更有:“引《禽经》云:雄凤雌凰,亦曰瑞鸟,鸟者百鸟偃伏也。羽虫三百六十,凤为之长。故从鸟从凡,凡总也。古作朋字,像形,凰者美也,大也。”又曰“天下有道则见,羽备五彩,高四五尺,翱翔四海,其翼若竽,其声若箫,不啄生虫,不折生草。不群居,不侣行,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礼泉不饮”。把它描记成神乎其神。于是古今画家据此更加描绘成可望不可及的神鸟,致使不少人民对它像龙、麟那样进行顶礼膜拜,实际上是一种古代人们信仰的图腾,祈求祥福降临。

凤凰是家鸡吗?

凤凰如果按古书描记那样奇特,就是走遍全世界的深山密林和所有动物园也没有的,凤凰实际上是一种根本不存在的鸟类。也许有人说凤凰可能是一种已经灭绝的古生物;
但至今世界上尚没有发现过凤凰化石。那末凤凰究竟是一种怎样的鸟类,根据古今中外有关图腾的记载,都有一种原动物扩大描记而成的,如大家比较公认的麒麟就是长颈鹿等。而凤凰的原动物是什么呢?根据有的考古学家认为原动物是鸡。

首先从凤凰和鸡的形态方面来考。如①徐整《正律》:“黄帝时,以凤为鸡。”汉代刘向《孝子传》:“舜父夜卧,梦见一凤凰,自名为鸡。”说明黄帝时,鸡和凤是分不开的。②春秋战国《山海经》:“丹穴之山,有鸟如鸡,名曰凤凰。”《乐叶书》:“凤凰之冠类鸡头。”可见凤凰的冠,也与鸡头一样。③《桂海禽志》:“(凤)其颈毛类鸡”就是颈毛也与鸡一样。

其次,再从凤凰与鸡的性能方面来考:①西汉李陵记有“凤凰鸣高岗,其翼不好飞。”说明凤凰也与鸡一样,虽然有翼膀,但不会飞,当然不能如扩大描记那样能“翱翔四海”。②《桂海禽志》又云:“百兽率舞,凤凰司晨鸣。”说明凤凰也和鸡一样,也会司晨鸣啼。③《尔雅·释鸟》:“鸡三尺为军鸟”而《淮南子·览冥训》:“军鸟鸡,凤凰之别名。”可见我国古有鸡高三尺称军鸟鸡,而军鸟鸡又为凤凰别名的记载,说明从古以来就有鸡与凤凰混称的情况。

其三,民间常有母鸡变凤凰的报道;
如山东省牟平县解甲庄乡刘家华村,村民徐开淑前些年饲养的一只母鸡,后来脸色逐渐由黄变红;
头上的一撮浅黄色绒毛,逐步变成紫红色长羽毛,全身毛色也有深褐色变成红绿间杂,非常美丽,尾羽也变长了,远远看去很像一只图画上的凤凰。这正如民谚“鸡窝里飞出金凤凰”来了。由此可见凤凰至少可以说是一种鸡的变态。

其四,再从民间称呼上来考:民间把孵化过的鸡蛋称“凤凰蛋”;
中医把鸡蛋壳内的衣膜称“凤凰衣”;
把乌鸡为主制成的中成药称 “乌鸡白凤丸”,为妇科要药;
在中华传统菜肴中常把鸡翅称“凤翅”,鸡腿称“凤腿”,鸡爪称“凤爪”,更有把由蛇、鸡、猫肉制成的名菜,称“龙凤虎三仙肉”。可见鸡凤分不开。

凤凰是山鸡吗?

首先也从形态上来考证。雉鸡为鸟纲鸡形目雉科鸟类(phaisanus colchicus torquatus ghelin)又名山鸡,雄雉鸡是一种羽毛非常华丽的禽类,头顶黄铜色,两侧有微白眉纹。虹膜栗红色,眼周裸出。嘴淡黄色。颏、喉和后颈均黑色,有金属光泽。颈下有显著的白圈。背前方为金黄色、栗红色转橄榄绿色,均杂有黑、白斑纹。尾羽很长,中央黄褐色,两侧紫栗色,中央有黑色横班。因其华丽,常作戏台上武将的头饰,大有威风凛凛的感觉。雌鸟较小,无长尾羽,很像家鸡。人们把雉鸡扩大描记成凤凰,当然指的是雄雉鸡。

其次,再从雉鸡和凤凰的性能方面来考。雄雉鸡和雄家鸡一样能司晨鸣啼;
而凤凰据《桂海禽志》记载,公雉鸡和公家鸡一样“能司晨鸣”。

其三,山鸡看到母鸡时,也能打鸣起舞。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曾说:“楚人不识凤,重价求山鸡。”可见古代也有把山鸡称凤凰的记载。

凤凰是朱鸟吗?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凤凰为南方朱鸟也”的记载。朱鸟为鸟纲雀形目雀科动物的通称,在我国分布较广的为朱雀(carpodacus crythrinus roseatus)。体长约17厘米。雄鸟头颈及背部羽色主要为鲜红色至暗红色;
两翼深褐色、各羽缘多带红褐色;
尾羽暗褐色,羽缘亦微带红褐色;
胸部羽毛现绯红色。雄鸟体羽主要为橄榄褐色;
胸部和两胁具灰色条纹;
下腹部羽毛近白色。由于雄鸟羽毛有惊人的华丽,于是有人就与华丽的凤凰联系在一起,认为凤凰就是朱雀,并把朱雀神化起来,认为是四方守象之一。即东方青龙,西方为虎,北方玄武(乌龟),南方朱雀,把它描记成玄无其玄。

凤凰可能是孔雀

根据以上记载,不论是家鸡、锦鸡、雉鸡、朱雀也也好,与凤凰究竟差别较大,笔者考证认为最相似的应该指孔雀。其主要根据也有六点:①头顶生一撮冠毛,这与凤凰羽冠很相似。②全身五彩而纹,并有金属光泽。③有长而美丽的尾羽,这凤凰尾羽差不多。④孔雀能自歌自舞,凤凰也能为百兽率舞。⑤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凤凰南方朱鸟也”这与孔雀的产地南方各地一样。⑥孔雀在南方各地有俗称凤凰的,由于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不通,逐有把孔雀和凤凰分开记述的情况,世界上再没有一种鸟比孔雀和凤凰更相似的了,故编者疑定古代所指的凤凰原动物应以雉科动物孔雀(pavo muticus imperator delacour)扩大描记为正。又名南客、越鸟(《本草纲目》),俗称凤凰、百鸟之王(《饲料研究》)。有绿孔雀、蓝孔雀两种,另有白孔雀是蓝孔雀的白化形。由于孔雀端庄、聪敏、机警而又羞怯,它和凤凰一样,也是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一种象征吉祥如意的神鸟。为中外著名的观赏鸟,绿孔雀已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原来是多鸟的合称

根据以上考证,不论是家鸡、雉鸡、朱雀或孔雀,它们都是鸟纲鸡形目禽类,其实凤凰是根据以上几种禽类动物,按照人们的想象扩大综合描记而成的神鸟。这可从我国各个年代对凤凰的描记变化中看出,如商代称凤凰为玄鸟,其身体和羽翼都很短小,只有飞鸟的特点,根本没有较长的尾毛,可称为玄鸟期。后来从周代开始,人们根据锦鸡、雉鸡和孔雀的特点,才给凤凰加上美丽的长尾毛,可说是雉鸡期。从秦汉到隋唐时代,人们又根据朱雀的美丽和传说,把孔雀画成朱雀哪样,凤凰图形进入了孔雀期。自宋代开始才进入凤凰期,到明朝又博采众鸟之美,最后凤凰的形象才真正定形,这种形象一直沿用至今。

相关热词搜索:;

我眼中的动物篇二

;

从上世纪90年代的《狮子王》到21世纪的《疯狂动物城》,相信每个人的童年时光都至少为一部迪士尼动画电影疯狂过,欢乐过。在前两期的动物主题音乐中,相信大家已经领略了西方古典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生动传神的描绘,这一期我们将更亲近地感受有故事有画面的声音——电影音乐中的动物们。孩童们之所以被动画电影的气氛感染,除了滑稽的动物形象以外,其中的配乐可是立了大功呀!

首先登场的是深受儿童喜欢的《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动画讲述了健忘而唠叨的“幽默担当”小鱼多莉决定踏上寻找父母的旅程,尼莫和马林则义不容辞相伴左右,投身全新冒险之中。其中一段音乐十分有特色,在电影17分40开始,奏响《乌贼的追赶(squid chase)》一曲。乐曲的开头是诡秘的“沙沙”声响,像极了深海里能听见的遥远呼唤,随后乌贼的大眼睛在深海里突然瞪着小鱼儿们,低音号角响起来了,伴着急促的鼓镲声引出紧张又阴森的气氛。影片中乌贼体型庞大,小巧的鱼儿们必须奋力疾驰才能逃出烏贼的魔爪,小军鼓的快速挥动和弦乐双音交错,恰好烘托出鱼儿们追赶的形态和惊险氛围。最后以减七和弦的递进推向高潮结束此曲,故事的最终鱼儿们也成功摆脱了乌贼。

另一部可爱至极的巨作要数《帝企鹅日记》了,这是一部2005年的法国生态纪录片,内容描绘了在南极洲的皇帝企鹅每年为了生存和繁衍而进行的艰苦旅程。导演吕克·雅盖用了长达12年的时间筹备,观察帝企鹅的生活状况,最后共拍摄了13个月才诞生这部伟大的作品。繁衍生息是生命延续的过程,是爱和希望的传递。影片第57分钟一曲 《baby penguin》(企鹅宝宝)讲述了小企鹅离开妈妈的怀抱,开始尝试在雪地上行走,探索游玩的有趣情景。配乐的开头十分妙,运用了八音盒般的几种音效短促、交错地演奏着,随后越来越多的声音加入,其中作曲家还插入了企鹅的叫声,音乐变得丰富灵动,就像小企鹅从开始的懵懂一步一步成长为勇敢的姿态,也映射出迎接新生命的圣洁与纯真。

让我们把目光转到神秘的印度。印度热情的歌舞总是让人印象深刻,但除此之外,印度的民间音乐和乐器更是为电影音乐注入了新鲜血液。励志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讲述了少年派与一只孟加拉虎在救生小船上漂流了227天,最终与老虎建立起一种奇特的关系,并共同战胜困境,获得重生。配乐师麦切尔·丹纳巧妙运用了不同乐器,比如与少年派有关的音乐是由印度竹笛吹奏,老虎的情节则是波斯奈伊笛,具有独特神秘的木管音色。电影原声《tiger vision》(老虎的视角)中,印度笛子奏出了老虎面对大海始终孤傲却也无助的内心,在印度曲调的降二级音中仿佛看见了老虎犀利凶狠的眼神。此曲还加入了遥远传来的人声合唱,神秘又神圣,也是一种精神信仰的传承。

物竞天择,弱肉强食,这是来自草原的呐喊。电影《狼图腾》中的一幕“狼马大战”想必是动物电影史诗中最震撼、最悲壮的片段之一了。这部电影的配乐师詹姆斯·霍纳曾为世人留下了无数经典,如《泰坦尼克号》《阿凡达》《勇敢的心》等等。在狼马大战的原声配乐《wolves attack the horses》中,作曲家运用了低音铜管乐器和大鼓奏出了坚定有力的号角般的旋律,弦乐伴奏着持续紧张的音响,烘托马群羊群飞速疾驰、互相攻击的场面。曲中不协和音的展现把斗争中的狼牙的撕咬、马蹄的践踏表现得淋漓尽致。小说原文写道:“被杀的马群和自杀的狼群,都在凄惨绝望中颤抖。这让我们感慨于大自然的力量,草原生命无比的坚韧和勇敢。

最后,让我们回归到平静。2001年,法国最高电影奖凯撒奖给与了纪录片 《迁徙的鸟》 最佳音乐、最佳编辑等奖项。曾谱写过《放牛班的春天》的作曲家布鲁诺库莱也为这部《迁徙的鸟》留下了最美的乐章,作品中弦乐的编排精致细腻,带有一份宁静悠远的气质。在影片56分50秒的时刻,是最有归属感的片段之一,配乐有个美丽的名字《the swans flight》(天鹅的飞翔)。这一段记录了鸟儿们经历了种种困难,终于迎来了一个安静夜晚。双簧管主奏出小调哀婉的曲调,低沉的弦乐伴奏像电影里慢慢暗去的天空和大海。在这个多彩丰富的大千世界里,我们既热爱动物,也敬畏自然。

在这3期的动物主题音乐里,我们体会到了具象音乐对孩子们想象力的激发,惟妙惟肖的趣味模仿;也更深地了解了中国民族音乐的质朴与热烈;最后更是把动物世界带到现代影视中,加强了视觉的冲击、气氛的渲染。希望动物主题音乐给大家带来欢乐的同时,其中的精神和力量也能伴随琴童朋友们在音乐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相关热词搜索:;

我眼中的动物篇三

;

摘 要:动物这一绘画题材被很多画家所青睐,从古至今,很多画种的绘画作品中都能发现动物题材的身影。漆画中材料与肌理的应用是漆画别具一格的艺术语言所在,而以动物这一题材为载体,去表现漆画中的独特的艺术语言,可谓是材料肌理运用的巧妙体现。文章从漆画中动物题材的创作出发,以材料肌理的技法为主要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绘画;漆画;动物;材料;肌理

一、动物题材绘画概述

动物是我们人类再熟悉不过的了,无论是喧嚣的大城市还是偏远的乡村都能看到動物的身影,可以说动物已经融入到我们人类的日常生活当中。关于动物的绘画最早出现在欧洲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最出名的是法国的拉斯科壁画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壁画,大多数都是刻画一些人与动物。欧洲在动物绘画题材上比较出名的有比利时画家卡尔·伯伦德斯、德国的弗朗兹·马克。其实欧洲著名的画家众多,像伦勃朗、丢勒、达·芬奇等,都绘画过动物,或是练习的素描稿,或是风景写生,等等。欧洲绘画中,刻画动物题材所用的手法基本以具象为主,运用熟练扎实的基本功底和对色彩的完美掌握将动物刻画得极其逼真。在中国,绘画动物题材的画家我们也熟知一二,比如徐悲鸿画马,齐白石画花鸟鱼虫,等等。中国画的手法与欧洲的具象手法不太相同,主要是利用中国画水与墨的独特性,通过工笔、写意等方式来刻画出画面,往往不仅表达艺术的思想,还涉及中国传统美学文化的哲学范畴。

二、漆画艺术的特征

中国漆文化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漆画生于漆文化,又在近些年从漆文化里独立出来,作为独立画种出现,可以说是一个既年轻又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殷商时期,宗教祭祀的时候把漆器作为礼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漆文化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考古遗址出土若干漆器和漆的残片中可以看出,漆器不仅应用于宗教祭祀还涉及到日常生活领域。漆画与其他的画种不同,在制作方式和艺术风格上可以展现出自己独特的魅力。漆画不但有与其他画种相同的绘画性,还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材料肌理等技法来体现漆画的工艺性与偶然性,展现出漆画的个性,加之与生俱来的传统文化底蕴,形成自我独特的艺术语言,凸显出与其他画种的不同。动物题材在漆画创作中相对较少,尤其是以主体表现的少之又少,用漆画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动物题材,不但是创新的尝试,也能反映当代人类日常生活和精神情感。在创作技法上尝试运用材料肌理的方法,帮助漆画家们在创作过程中融会贯通,使漆画不但有绘画应有的绘画性与艺术语言,还可以运用材料和肌理使画面更加丰富。这样一来不但可以提高画家的创作水平和艺术修养,满足国人的审美需求,还能促进漆画的发展,顺应当代艺术创新的发展潮流。

三、动物题材在漆画中的呈现

动物题材在漆画中最早出现,要追溯到曾侯乙墓内棺漆画。曾侯乙墓内棺漆画虽然绘画的手法简单幼稚,但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力图真实再现现实生活的特定场景,随风飘动的柳条、空中的雁行、奔突的犬豕都生动有趣,特别是两只受惊的猪和狗的形象令人叫绝。这个题材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民对现实生活的热情与憧憬。动物题材的漆画相对较少,不像风景或人物的题材广泛,相关资料、素材和技法较多,创作起来十分方便。动物的题材创作会有很大难度,这是因为可参考的资料较少,此题材漆画的技法研究资源也比较匮乏。

早期的漆画中也有体现动物题材的,比如乔十光《牦牛与藏族少女》中的牦牛与《大漠情》中的骆驼、郑益坤《有鱼图》中的锦鲤、陈作力创作的《虎》、张泽国《梦·游动的鱼》和《大寒·北极海》里的鱼等等。那个时期的漆画艺术们主要注重绘画性,使用的材料也是以蛋壳为主,在制作的工艺上,老一辈的漆画艺术家们按照传统的工艺技法来制作,无论是绘画的语言还是工艺的质感看起来都十分传统,具有很强的工艺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艺术的发展、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绘画语言的多样化,材料应用的潮流逐渐形成,漆画的创作无论是画还是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的漆画入选作品《网里网外》中刻画的基本都是动物,大部分动物是利用材料制作出来的。画家利用材料与肌理的技法来制作牢笼里的动物,丰富的材料与传统的工艺相结合,并且加入现代语言的创作元素,动物的形象被制作得十分精巧,形象非常生动。

余潮松的漆画作品《温暖前行》,延续了余潮松近年来创作的主题——选择人和动物作为创作内容,在画面的创作中也是别出心裁,与众不同。余潮松坚持不特意设定具体的场景,不表现眼前所见,不运用漆画常见的深色背景,不使用单一的材料,采用多用材料技法相融合,不打造传统漆画意义上的平光亮,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在第十二届全国美术展中获得了优秀奖。对于一位年轻的漆画艺术家来说,这是很重要的肯定。许多艺术评论家们认为余潮松的艺术创作源自其“80后”的身份,年轻的艺术家所带来的卡通、平面化的视觉经验是对当代漆画艺术形式的创新,将年轻的元素注入到艺术创作当中,这似乎已经成为近年来艺术批评的一个固定套路。

首届中国青年漆画展中,黄金凤的入选作品《狗生百态之一》可谓是大胆的尝试。画面以一个可爱的犬头形象为主要表现内容,作者摆脱了以往的传统绘画的方式刻画犬的毛发,运用漆艺中传统工艺的蛋壳镶嵌技法来进行创作,毛发的层次被镶嵌得十分飘逸,将犬的头像刻画得栩栩如生。

第二届中国青年漆画展中王海玲老师的入选作品《忠诚的卫士》可谓是此类题材中的又一创新。王海玲老师的“桃花乡”系列作品在国家级各种展览中屡次获奖,其创作特点在于王海玲老师利用铝箔粉和大漆为主要材料,结合自身熟练的素描造型能力在铺满铝箔粉的漆板上进行刻画,表现出超写实的画面效果,无论整体还是局部都被刻画得极其细致,让人叹为观止。王海玲老师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运用到狗的题材当中,在《忠诚的卫士》这幅漆画作品中延续表现了其高超的素描造型能力,把形式感的创新与写实的狗的刻画完美结合,每一根毛发都栩栩如生,狗的体型结构与表情神态被塑造得完美灵动。

同样是第二届中国青年漆画展中的漆画作品,《伙伴系列-期待》也是以狗为主要题材来创作的。作者运用大量的材料和肌理,再融入绘画手法来表现犬的毛发,从制作技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创新,使画面不但有材料与肌理的工艺性,绘画性的语言也十分突出。通过《伙伴系列-期待》这幅作品可以看到,狗的毛发可以运用多种材料技法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表现。

四、实践与创新

漆艺中材料的发展要求漆画艺术家具备开放创新的精神,创作的语言上要求多样性、丰富性和兼收并蓄。创作出来的作品不能仅是停留在表面,不要被程序化或者概念化。除了题材扩展外,创作的观念也要更新,漆画的材料、颜色还有制作工艺要打破传统的观念,创作出许多新的视觉形式,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追求空间。斑驳的肌理、多样化的材料、粗糙的画面都可以引申出一种新的漆画语言,了解漆画材料的特征与基本属性,让我们的创作更加灵活,创作出更有特色的漆画作品。

如果采用肌理与材料来表现动物的话,首先需要了解动物的情况,不同品种的动物,它们的体貌特征也不相同。其次材料与肌理的运用一定要源于生活,善于实验总结。各种材料的自然属性都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肌理效果。材料的肌理形态变化万千,丰富多彩,有的精巧细致,有的表面润滑,有的粗糙斑驳,还有的杂乱无章。以狗的毛发为例,上文提到过的漆画作品《伙伴系列-期待》,作者利用肌理和材料来表现狗的毛发。我们看到的这幅作品里狗的毛发呈现出卷曲的态势,要想呈现出卷曲的毛发感,需要找到相对应的材料。材料作为漆画的物质表达基础,其灵活性与自由性得以完美的展现。随着人们对材料的认识和掌握,漆画家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艺术思维来自由搭配组合,大胆地尝试与创新,充实漆画的材料语言,突破前人的艺术方式,给人不同的审美与心理感受。

五、结语

在当代的漆画艺术中,多元化的创作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近年来,漆画中材料的运用逐渐突破了传统的支配地位,成为其艺术表现的中心。同时画家在漆画创作中也在不断尝试吸收或借鉴其他画种的长处,对外来的艺术思维和形式观念采取接纳学习的态度。这使得当代的漆画进入一个风格多样、种类题材繁多的新时代,创作的空间更加灵活多变。本文通过研究漆画材料的应用总结经验,在借鉴精华的同时与当代艺术家的思想相融合,更好地处理材料创新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在新时代的环境下,新的艺术语言层出不穷,漆画中的材料应用的拓展随之变得至关重要。尽管漆画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不能否认的是,与其他成熟的画种相比,漆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面对当代漆画艺术的发展,材料的拓展创新有着积极的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漆画艺术的发展势必拥有更为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2]汪晓曙.绘画创作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

[3]王丽君.中国当代漆画的创新与发展[d].南昌大学,2010.

作者简介:

宋健龙,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漆画方向。

通讯作者:

杨国林,硕士,中国计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黑龙江省装饰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黑龙江省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水彩画协会会员。

相关热词搜索:;

我眼中的动物篇四

;

摘 要: 英汉习语中的动物词汇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从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分析英汉习语中的动物用语,从而在英语学习中正确理解和运用动物习语,了解中西文化在习语运用上的差异。

关键词: 英汉习语 动物词汇运用 中西文化差异

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中,并且反映民族的风情习俗。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1]。作为文化主体和创造者的人都属于一定的民族,无不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生活和创造文化。各民族在地域、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文学、历史、宗教、发展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从而形成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使得一个民族的文化在许多方面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这种独特在不同的民族语言中都有鲜明的体现,导致不同语言各自独特的习语,即承载了大量“民族文化积淀”的习语。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研究习语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途径。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与动物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动物习语的使用率极高,动物词语的使用反映了各民族的审美情趣。通过比较英汉习语中的动物词汇的差异,我们可以具体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了解习语蕴含的文化信息。根据习语在表现文化特征对应方面,可分为三种对应关系:对应关系、半对应关系、不对应关系[2],我们根据影响习语形成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不同,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析。

一、宗教信仰

宗教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宗教信仰都对文化产生着重要影响,从习语中能折射出宗教对语言所产生的影响。《圣经》对西方文明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其中的许多英语习语就来自《圣经》中的典故。而中国的宗教信仰更为复杂,从早期的图腾崇拜到道教,再到汉朝时期,佛教又从古印度传入中国,经过长时期的发展成为了我国最大的一个宗教。汉语文化受佛教影响颇深,许多习语中都含有佛教的影子,而英语文化受天主教、基督教影响较深,有关的习语有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像教堂里的老鼠一样穷)。汉语中,羊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温顺、文雅、吉祥、平和的特征,是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国泰民安的象征。西方文化中,sheep与goat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内涵。《圣经》中常用羊来象征或比喻。耶稣自称牧羊人,把教化的民众称为sheep,《马太福音》中说,就像牧羊人分绵羊和山羊一样,将绵羊安置在右边,山羊在左边,耶稣把善人安置在右边,让他们进天堂;把恶人安置在左边,让他们入地狱。据此,西方将好人比作绵羊,恶人比作山羊。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分开绵羊和山羊)与喻为坏人或恶行的山羊(goat)区别开来,象征着上帝对世界和人类的判决。用sheep形容人性迷失后,要依靠信仰的力量感化,使迷途的羔羊“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所以a lost sheep常指误入歧途的人;sheep without a shepherd意为乌合之众;follow like sheep指盲从的人。类似于汉语的“对牛弹琴”也出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第7章第6节的《the sermoun on the mount》。can the leopard change his spots?(豹岂能改变斑点呢?)比喻本性难移的人,类似于汉语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此说出自《旧约》中上帝所说;“古实人怎能改变皮肤颜色呢?豹怎能改变身上的斑点呢?如果能的话,你们这习惯行恶人的便能行善了。”意思类似汉语中的“狗改不了吃屎”。这些成语都源自《圣经》中耶稣训谕门徒时的原话,含有丰富的寓意和鲜明的宗教特色。随着《圣经》的代代相传,它们在人们的语言中固定下来,成为脍炙人口的习语。

二、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反映了该民族人们所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准则。人们常常把某些品质或特征与某些动物或物体联系起来。这些品质或特性又往往促使人产生某种反应或情绪,尽管这种联想很少或根本没有科学根据。联想到的特征和引起的情感也往往因民族不同而各异。英汉民族的审美角度不同,故同一动物常常在他们的心目中产生不同的联想。生活在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人们对于同一种动物也会产生不同的思想感情,在汉民族传统理念中狗是一种下贱的动物,常用来比喻卑鄙丑恶,溜须拍马的人,引起卑贱恶劣、狡诈圆滑等联想。如“狗头军师”专指在背后给主子出坏主意的人;“狗眼看人低”指为人势利瞧不起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比喻品质低劣的人嘴里说不出好话。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剧增,狗的形象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已经深深地植根于汉语言文化中。狗在英语言文化里被视为人们的伴侣和爱物,与此有关的词语多含褒义,并常用来比喻人的日常生活。例如:be dressed like a dog’s dinner(穿着时髦);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帮助某人渡过难关);a lucky dog(幸运儿);top dog(身居要职的人)。love me?熏,love my dog(爱屋及乌);as faithful as a dog(忠诚的人)。虽说讲英语的人也并非总说狗的好话:barking dogs do not(或seldom)bite(吠狗不咬人。)go to the dogs(堕落);a sad dog (粗野的人);you dog!(你这狗东西!);son of a bitch!(狗娘养的!)但这些并不影响狗的man’s best friend (人之良友)的地位。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magpie(喜鹊)在西方文化中,有“爱嚼舌、传播小道消息”的意思, 即“碎嘴”。英文中的magpie不但不报喜,反而要报凶, 一般认为此鸟是不吉利的征兆而讨厌它。“magpies that chatted, no omen so black.(鹊噪是最坏的兆头。)”而喜鹊在中国文化中是“喜庆”的象征。如“喜鹊叫, 好事到”。一提喜鹊,人们往往想到“鹊桥相会”, 所以把为他人当红娘称为“搭鹊桥”。英国人看到的peacock(孔雀)是它高傲的一面, 如as proud as a peacock (孔雀般骄傲) ;play the peacock (沾沾自喜);the young peacock(年轻狂妄的人)。而中国人则注重她开屏时的美丽, 孔雀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美丽的象征,人们认为孔雀开屏是上天降福。bat(蝙蝠)在英美人看来凶恶、丑陋,是吸血鬼的象征,对它并无好感。由bat 构成的习语: as blind as a bat (有眼无珠),as crazy as a bat(疯得像蝙蝠),have bats in the belfry(异想天开)。与此相反,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由于蝙蝠的蝠同“福”谐音,便有了“福”的象征意义。蝙蝠和桃组成的图案意为“福寿双全”,蝙蝠和鹿组成“福禄双全”。蝙蝠和鱼构成的图案有“富裕”之意,表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任何文化都离不开它所处的地理环境。每种文化都由于地域、气候、环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征[3]。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水产丰富,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孕育的捕鱼业和畜牧业对习语的形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比如说汉语成语中“守口如瓶”相对应的英语习语却是“as dumb as an oyster”。因为英国肯特郡产的oyster(牡蛎)品质最好,而最好的牡蛎总是口闭得紧紧的;英语中与鱼有关的习语也随处可见,英国人常用 fish 来表示形色各异的人):big fish(大佬);cold fish(冷漠的人);dull fish(枯燥沉闷的人);poor fish(可怜的人);shy fish(腼腆的人);like a fish out of water(比喻身处绝境的人);drink like a fish(豪饮);have other fish to fry(有另外的事要处理);to teach fish to swim(教鱼游泳)与汉语中的“班门弄斧”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汉语中“鱼”的比喻意义就相对贫乏,如“鲤鱼跳龙门”,“鱼龙混杂”等都比喻地位低下的人。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注重精耕细作。牛在中国被视为农民的命根子, 因此牛多带褒义。“老黄牛”是勤劳实干,任劳任怨的象征,而 bull“公牛”,在英语中却是野蛮、暴力、凶猛、鲁莽的代言人。如bull worker(蛮干的工人),把行动或说话鲁莽,动不动就闯祸的人叫a bull in a china shop(肆意捣乱)。形容力气大,英语用as p as a horse(力大如马),而汉语是“力大如牛”;汉语的吹牛,在英语却是吹马talk horse。英语中除了as p as a horse 之外,还有众多和马有关的比喻用法,例如horse laugh (开怀大笑),horse sense (一般常识)。这是因为古代英国主要靠马耕,自古中国以牛耕为主,他们没有汉语那么多对牛充满文化内涵的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喻用。

四、文化背景

语言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它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征。习语的产生和形成也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下积淀而成的。中国是一个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而欧洲文明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是整个西方文明的源泉。由于英汉两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自然会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进而赋予动物词更丰富的文化内涵。龙(dragon)是中西方文化神话传说中共有的动物。中文里的“龙”吉祥尊贵,而英文中的dragon则邪恶凶残。在封建社会,龙是帝王的象征,历代皇帝都视自己为“真龙天子”。直到今天,龙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至高无上的,我们把自己的国家称作“东方巨龙”,把我们自己叫做龙的传人。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腾虎跃”、“龙颜大怒”、龙凤呈祥”等成语妇孺皆知,但它在英语中却是凶猛邪恶的代表,a dragon of woman的意思是“悍妇”。中英文化的差异赋予同一动物词不同的内涵,给人带来截然不同的联想。我们要想用英语表达汉语中的“龙”这一概念,应该译成the chinese dragon。如“亚洲四小龙”要译成“four tigers”,而不是“four dragons”,这样就不容易引起误解。英语中用动物词语作比的习语还有很多是来自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其中最多的来自于寓言故事。goat(山羊)在英国人心目中是邪恶的代表,也指“好色之徒”。在对英国文化影响深远的希腊神话中,好色淫乱的“森林之神”satyr就是长着山羊腿的怪物。don’t trust a goat with the kitchen-garden,or a wolf with sheep.意思是“不能让山羊管菜园,狼管羊圈。”就连害群之马也叫“black sheep”,英民族对goat有与生俱来的厌恶感。而汉语中“挂羊头卖狗肉”,“羊毛出在羊身上”则赋予羊一种受害者的形象。汉文化中象征不吉祥的owl(猫头鹰)在西方文化中却是智慧的象征。在希腊和罗马神话中,owl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情人,和她如影随形,因而就有了有as wise as an owl。owlish,owlishly则用来形容聪明、机敏、严肃。在儿童读物和漫画中,owl通常很严肃,很有头脑,常充当法官。然而,在汉语中猫头鹰的形象就迥然不同了。因为猫头鹰习惯夜间出没,人们看到它或听到它的叫声,就会心惊肉跳,认为碰上它是倒霉的预兆。汉语的“杀鸡取卵”在英语中却是杀鹅取卵“to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这源于希腊寓言,说的是曾有一个农村人,因为发财心切杀死了自己饲养的那只能下金蛋的鹅,以为如此就可一次获得全部想象中的金块,但结果却一无所获。现在用来比喻只贪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的人。英语用cats and dogs来比喻倾盆大雨的情景,to rain cats and dogs就是下瓢泼大雨。这种意思的其中一种说法来自北欧神话,猫和狗都是暴风雨神欧丁(odin)的随从,猫象征大雨,狗象征狂风,它们一旦出现就意味着狂风暴雨的来临。英语的the dog in the manger(占槽之狗,比喻有些狗就像某些人,没有伤人也没有干坏事,却令人讨厌)出自《伊索寓言·槽中之狗》;an ass in a lion’s skin(披着狮皮的驴子,比喻色厉内荏),出自《伍德寓言》;nurse a viper in one’s bosom(姑息养奸),出自《伊索寓言》;the lion’s share(最大的一份,比喻能从遭遇不幸者那里吸取教训)也出自《伊索寓言》。英语中的“cricket”和汉语中的“蟋蟀”指同一种昆虫。在英语文化中,特别是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蟋蟀大都给人带来宁静、舒适的感觉。如莎士比亚的歌剧《亨利四世》中就有“as merry as a cricket”(像蟋蟀一样快活),而在汉语文化里,蟋蟀所表达的是一种忧伤凄凉、孤独寂寞的感觉。蟋蟀叫声所引发的忧伤是汉文化中世代流传的一致形象,在封建社会,蟋蟀还一度沦为了纨绔子弟的玩物,成了玩物丧志的代名词。

五、结语

习语是人类各民族文化中最古老、最具魅力的语言表达形式之一,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了解和辨析英汉习语的产生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异同,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分析和探讨英汉习语中蕴含着的丰富文化内涵。学习英语习语中的动物词汇,也是学习西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在母语环境中学英语的中国人来说,更应该了解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英汉习语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此外,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交流中如果忽视了中西文化差异,就很有可能出现“言不由衷”的现象。因此,在英语学习中,应注重中西文化在自然地理环境、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异同,提高利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和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切实了解每一种表达方式,每一种说法的确切含义及适合的情景,从而真正正确地把握英语的本质和内涵,更好地运用英语这一世界语言为中华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2]jia,q.y.英语习语中的动物名称及其翻译.2000.

[3]chen,y.论含有动物形象的英语习语.2004.

相关热词搜索:;

我眼中的动物篇五

1.动物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剿灭麻雀”会使一些农作物害虫的数量增加,从而使农作物受到伤害。

2.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叫做消费者,消费者自身的代谢活动促进了物质循环的进行。

3.动物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如蜜蜂采蜜、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挂在动物的皮毛上。

生物圈的定义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组成部分:生物圈主要由生命物质、生物生成性物质和生物惰性物质三部分组成。生命物质又称活质,是生物有机体的总和;生物生成性物质是由生命物质所组成的有机矿物质相互作用的生成物,如煤、石油、泥炭和土壤腐殖质等;生物惰性物质是指大气低层的气体、沉积岩、粘土矿物和水。

我眼中的动物篇六

;

摘 要:《庄子》中出现不少关于动物的描写。这些动物形象和人之间有着密切联系。首先,猿猴的形象说明了人对生命中幻变的事物朝三暮四的心理状态。其次,蝴蝶的形象表达了一种对生命在幻变的事物中流逝的悲哀,最后,鱼的形象阐释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庄子》中的动物形象背后具有深刻的意义。它们的生长背景不仅具有深刻的含义,而且这些动物形象蕴含着庄子本人的情感色彩。因此,从《庄子》中的动物形象来考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庄子》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对于思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庄子》;动物形象;生命精神;和谐

作者简介:刘佩君(1995.3-),女,广东东莞人,暨南大学201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庄子》中共出现126种动物,其中包括猿猴、鱼、马、蝴蝶等动物形象。动物形象的描写在《庄子》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本文以《庄子》中的动物为入口,探讨《庄子》中的动物形象,发现这些动物和人之间的关联,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些动物形象背后的深层涵义。

一、猿猴形象:朝三暮四的心理状态

首先,《庄子》中刻画的猿猴的形象说明了人对生命中幻变的事物朝三暮四的心理狀态。《庄子·齐物论》: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谓之两行。[1]猿猴贪图橘子的数量,无法在橘子数量的变化中分辨最终的恒一。因这份贪念而在幻变的表象中迷失。佛道有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外在的表象是虚化而幻变的,而只有“道”才是恒定的。从动物对幻变的事物迷恋的心理状态推及到人对尘世间虚化的事物的迷恋状态。不管是西楚霸王项羽对虞姬美色的迷恋,还是葛朗台对金钱的眷恋,又或者是儒林外史对功名的追求,这些都是人类对尘世间虚化的事物一种迷恋,正如猿猴朝三暮四的状态一样。很多人沉醉在虚幻的事物之,并为此忙碌一生。

二、蝴蝶形象:时光流逝的悲哀

我必须得到她,哪怕那纤细的翅膀被折伤!”[6]蝴蝶夫人巧巧桑拥有美丽的容颜,但是却成为军人的猎物,一生在爱情的伤痛中迷失自己。《庄子》中的蝴蝶代表了迷幻的万象,也隐喻着迷离的梦,更假托着人的一生。从蝴蝶的生命感知人类的生命,这是《庄子》带给我们的感悟。

三、鱼形象:豁达的人生态度

最后,《庄子》中描写的鱼的形象表现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庄子从鱼的生存状态推移到人的生存状态,从而找到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7]在《秋水》中,“鱼”成为庄子和惠子互相争辩的中介。“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这个命题始终贯穿全文。庄子认为人可以感知鱼的快乐。也就是说,他认为人可以感知鱼的情绪。进一步说,他认为人是可以感知动物的情绪。其实从人可以感知鱼的快乐的命题中,已经包含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互相融合的。然而魚在《大宗师》中有着不同的意义。“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8]泉水干涸了,鱼在陆地上无法呼吸,只好相呴以湿。从句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两条鱼在困境中患难与共的宝贵情感。但是,庄子笔锋一转,立刻在下文写道:“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鱼在干旱的陆地中仅靠微小的水分是难以维持生命的,倒不如放下执着,赶紧分离,在江湖中忘记对方以得到更广阔的天地。这是庄子所提倡的豁达的情感状态。爱情只是人生的一部分,生命中还有更广阔的天地值得我们去追求。与其执着一生,倒不如放下彼此,相忘于江湖,在人生的天际中自由地遨游。所以,庄子从鱼的生存状态中感知人的生存状态,从而找到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结语:

《庄子》中描写了大量的动物形象。无论是《齐物论》的猿猴和蝴蝶,还是《大宗师》中的鱼背后都阐释了庄子对于生命的独特感悟。透过动物的生命规律来感知人的生命意义。从猿猴朝三暮四的心理状态中推断出人类对生命中幻变的事物迷离的状态,从庄周梦蝶中感知人生就是一场像蝴蝶一样迷离而又美丽的梦,从鱼的生存状态中找到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从《庄子》中的动物形象,我们参透了许多人生的规律与意义。然而,我们在感知这些动物的同时在动物身上找到属于人类原始生存状态的本真。总的来说,这种本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始生存状态。人与自然之间也不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和谐相处的关系。人从自然中来,最后回归自然。这是人返璞归真的原始生存状态。自然界像教师一样对人类有着启蒙的作用。自然规律教会人类如何更好地处理社会中的现实关系、人类向自然学习以达到更好地生存。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人类开始了解自然,感知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因此获得更好的发展。

注释: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67页。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97页。

[3]西格蒙德·弗洛蒙德:《梦的解析》,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页。

[4]王光荣:《牡丹亭·游园》,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60页。

[5]杨振中:《文言文启蒙读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年,第93页。

[6]普契尼:《蝴蝶夫人》,北京:音乐出版社,1958年,第36页。

[7]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454页。

[8]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86页。

参考文献: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郭象.南华真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8.

[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

相关热词搜索:;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68168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