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设计篇一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在实施分层教学时,首先应将学生进行分层。分层时,在一定的学习阶段,应对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表现、学习成绩、品质、习惯、态度等进行全面考查,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对学生实行动态分层。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必定会有些变化,这时进行考查,再划分层次,以便因材施教。
2、分层备课,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无论哪节课,首先都要有一个恰当的教学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它确立了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和主要方面。因为“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是以同时兼顾各类学生为出发点的,所以“分层备课”首先是要给不同类型的学生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三个层次。在教学过程中,对后进生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与考查,要多加帮助,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中等生,要求他们在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独立进行自主探究,解决中等难度题。对优等生应进行专门培养,让他们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上获得更大的发展。
3、对教学过程进行分层。
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鼓励和引导学生制定自己“跳一跳,够得着”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取“兵教兵”的教学方法,高一层的学生可以教比自己低一层的学生,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这样,教师不必再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启发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对教学练习和教学评价进行分层。
数学是一门需要学生自己去练习,自己去探究,自己去举一反三,掌握消化的学科。无论是课堂练习还是课后练习,教师都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在教学评价时,教师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多元评价。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每一个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因此。教学练习和教学评价环节要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设计篇二
预习内容的层次化。
从三年级上学期开始,我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在教学新内容的前一天,我会布置学生预习,并完成例题中的填空部分和练习中的“做一做”。但经过大半个学期的实践,我发现预习的整体效果不显著,尤其对于学困生和一部分的中等生来说,他们根本没有把预习当成是一份家庭作业来完成,或者干脆不做了事。总结了上半学期的得失后,在下半学期中,我对课前的预习内容进行了“层次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完成不同的预习任务。
例如在第一单元的“位置与方向”中,例1是学习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在布置预习时,我要求优等生通过预习,会用东南西北描述书本中和生活中各建筑物的方位情况,并完成“做一做”;中等生通过预习,会用“东南西北”描述例1中各建筑物的方位情况;后进生则只要求他们观察主题图,说说图中有些什么就行了。这样子,班级中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了各自不同的任务,避免了“一刀切”,培养了优等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减轻了后进生的学习负担,调动了中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很不错的效果。
课堂上教学内容的层次化。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在课堂教学中,要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就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层次化”处理,特别要注意发掘知识的内部联系,让学生通过迁移规律来学习新的内容。例如,在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时,我结合主题图首先向学生呈现了“60÷3”这道算式,让学生小组讨论出这道题的口算方法。通过讨论,同学们会想出“想乘算除”、摆小棒、去“0”法等各种方法来得出60÷3=20。
这时老师再呈现600÷3、240÷3,通过知识的迁移,中上等学生很快就能算出答案来。在这时,老师的主要精力是放在一小撮的学困生身上,对于还没掌握好的要及时辅导,对于已经掌握了的,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以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其实,小组讨论学习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一个很好的手段。老师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等因素把全班分成了若干个小组,在进行小组学习时,优等生就发挥了“小老师”的作用,把小组内的中下等生都调动起来参与到讨论中去,在沟通交流时,包括各个层次在内的思想火花都碰在了一起,课堂气氛显得非常积极和活跃。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769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