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茶馆》读后感1000字篇一
应该是上大学后,有了更多的机会可以看到舞台戏剧演出。学校的两大话剧社团——“梵音”和“黑白”的给力演出也让我对这一艺术形式有了更多的兴趣。细数上大学以来,看过《称心如意》、《太阳城》、《忠孝两全》、《借我一个男高音》、《求是魂》等剧。其中《称》看过两版,觉得最赞的是《忠孝两全》,最近才看的是《求是魂》——还是两家社团的合演,也着实不错。每每看剧,都会让我有一种正能量传递过来,一方面是演员们演出的成功和看剧的缓解压力,更重要的方面我觉得还是演员的热情,这种热情总能打动我。我想我还会继续关注这一领域的吧,渐渐地让这也发展成为一种兴趣,也挺好的。
还是说回《茶馆》吧。要说最大的感受,那无疑是认识到看剧本和看表演是两种迥然不同的经历——这也让我不得不佩服编剧、导演和演员。如果没有很好的舞台感受天赋(例如我),很难把这样的文字转换为舞台的东西。当然了,更难的是把舞台的要表达的东西凝聚在纸上面,这就是编剧的能力所在啊。老舍的《茶馆》让他成为了不仅仅是一名出色的小说家,更成为了一名懂得多种艺术形式的作家——就像他把小说转换成话剧,一种舞台感更强的事物。他自己也说过:自己曾经把舞台剧剧本写得一团糟。当然我们知道所谓的一团糟不是没有生活性、艺术性、深刻性,而是一种舞台感。在老舍刚开始接触这一艺术形式的时候,正是宣传抗日、宣传思想的重要时期。他深深明白“演”的重要性,虽然一开始“小说味”太浓是最大的舞台败笔,后来老舍也成功写出了像《龙须沟》的成功话剧。也正是有了老舍的努力,才有了与《雷雨》齐名的《茶馆》。
其实说句实在话,我还真看不懂《茶馆》经典在哪里,不知道是少了时代体验还是艺术细胞还有待训练。事实上,我在看完纸质版后,更希望有机会到剧场看舞台表演去。就像老舍说过的那样“演员也是艺术家”。就让这些艺术家来给我解惑吧。在此之前,我还是先写作业去了。
《茶馆》读后感1000字篇二
说起老舍,我们除了崇拜其名,更会情不自禁地追寻其经典之作。作为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他,《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等等作品都是让人回味无穷的代表之作。
这次经编辑朋友推荐,久仰这位大师盛名的我终于有幸读到了一本老舍先生创作的剧本读物----《茶馆》。虽然这是一部剧本,但是书中更是用无声的文字倾尽全力地展示着其话剧文字版本下的精彩魅力值。朴素的版面,最为原汁原味的故事内容。确切而言,这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1月1日推出的《茶馆》一书其实是汇总着老舍笔下的《茶馆》和《龙须沟》两个话剧剧本。
很是惭愧的是以往我虽然对这2个经典的剧本耳闻已久,却从来没有读过或者看过。借着这本新书的推出,我总算有幸得以一饱眼福。确切而言这是以话剧对话形式展现的作品。就《茶馆》这部作品分享的是北京城里一个名为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标志性时期的变化。看似不起眼的小小茶馆包罗万象地浓缩了中国一个时期的巨大历史变迁。通过着茶馆中各个人物的语言描述,书外的我看着世像百态的同时,更是有着一个纵向有时间跨度的历史社会变迁过程。由小及大,由点及面,由细节及整体------这样人来人往的小茶馆;这样各色人物的迎来送往;这样三教九流的众生相;这样的一个大茶馆的小社会诠释。经典之作就此用着最为直观的,生动的,原汁原味的文字形式铺陈于我的面前。虽然读着这样的文字剧本缺少了某些的直观感受,但是我却觉得这样的刻画勾勒同样也是一种美。这种美属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静态美。尽管没有演员的肢体表达,但是文字本身那种无形中的“无声胜有声”境界却完美地通过书册让人一览无遗。翻看着这样的文字描述,我觉得自己更加动态地通过这些语言的描述展开联想---去想象其中人物的神态,动作,举止,心理-----更通过着这些人物的巨大信息量感受作者本身借助剧本想要传达的深层内涵。事实上,书中随后的《龙须沟》同样用着这样的生动文字分享着老舍笔下的另一个话剧剧本故事-----
引用曹禺的那句“一句台词一个任务,演绎着可感可叹的悲喜人生-------”而通过阅读这样的经典剧本,我更觉得是灵魂深处再次得到了难能可贵的洗礼。很是喜欢这样类型的老舍代表作读本,我觉得这样的书册值得阅读和收藏。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850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