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我的良师益友作文400字 书是我的良师益友作文700字(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5:43:51
书是我的良师益友作文400字 书是我的良师益友作文700字(8篇)
时间:2023-06-06 15:43:51     小编:文友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书是我的良师益友书是我的良师益友篇一

目前网络用词遍布世界,“花痴”一词常表示一个人花心。而“书痴”二字表示什么意思呢?你知道吗?它的意思其实就是说一个人喜欢看书到了有些“走火入魔”的程度。而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我在读书中成长,书是我的良师益友。

读书,造就了我作文课上的“辉煌”。

记得那是三年级的一节语文课,老师把作文本发下来,我迫不及待地翻开,那五颗鲜艳的五角星令我欣喜若狂。五颗星耶!我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看着老师在“苹果像一个个小孩,争着抢着涂上了粉红色的胭脂”这句话中,又圈又点,并在旁边写上“比喻得很形象”时,我笑了,那句话是从书中看来的,是“美丽的家乡”中的句子,厚积薄发的感觉真好!

不久前,我又读了世界上第一位考上大学的盲人,海伦.凯勒的著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从书中,我了解到海伦.凯勒原本天资聪颖,但后来却感染了“猩红热”,变成了一个又聋又哑又盲的残疾人,不过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通过她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最终变成了一个比常人还要优秀的人。

海伦.凯勒坚强的意志值得我学习,同时,书中还几次讲到有许多热心人、好心人去帮助海伦.凯勒,例如:吐温先生,梅西先生等,让我感慨万千。这些人热衷于帮助身有残疾的海伦.凯勒,愿意用自己的时间去陪她、安慰她、鼓励她。他们是那么的可亲、可敬。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要帮助那些行动不便、需要帮助的人。

书香伴我成长,书,是一位良师益友,它让我痴迷,让我陶醉,让我受益匪浅。

书是我的良师益友书是我的良师益友篇二

关于读书,我一直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老师也教育我们一篇课文至少要读五遍,而我也总是喜欢像读课文一样反复读一本书。

每买回一本新书我都会按照原则:

一、粗读;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大致翻阅一遍。

二、略读;看到特感兴趣的部分就先睹为快。

三、详读;从头自尾详细读。

四、有感情地朗读;遇到对话部分或意义深刻的部分就有感情的朗读,或身临其境、演示地读。

五、动笔做记录地读;遇到好词好句先画出来,有时间再抄写到读书笔记上,没事时看看,写作文也就“下笔如有神”喽!

每逢周末,我总要拉着妈妈到书店逛一逛,看看有没有什么感兴趣的新书,妈妈每回也总说:“咱家的书都快堆成‘山’了!”可我就是不愿放过那些带有墨香的“宝儿”,所以“宝儿”们也都愿意到我家里“驻扎”和“聚会”。

瞧!《马小跳爱科学》、《兰心的秘密》、《洋葱头历险记》、《金瓜汤、银瓜汤》、《十万个为什么》、《森林报》……已经长期“驻扎”我家。还有来“做客”的《奶酪的故事》、《女生日记》、……,这些都将是我记忆中的好朋友!

读完《兰心的秘密》后,让我明白小孩子一定不要顶撞爸妈,爸妈每天都很辛苦,既要为我们拼搏于工作,又要照顾我们的日常生活起居,还要为我们的将来做打算,爸爸妈妈每天不辞辛苦地为我们着想,我们一定要为他们分忧解愁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乖孩子。

“书中自有黄金屋”,“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一个爱书的人,她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让这些“良师益友”与我们永远相伴吧!

书是我的良师益友书是我的良师益友篇三

以前,我的成绩很差。学习起来一点耐心都没有,总想着玩游戏。在班里只能排到30多名。很差劲儿。自从我上了李老师的训练营,接受了全新的教育,我觉得自己每天都有了进步。对于我来说,李老师就是大树,我们就是树苗。李老师一点一滴的教育我们,让我们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

现在我的成绩进步很大。从以前的三十多名,进步到十几名了,这可是我最近值得骄傲的事情!现在每次考试,老师都对我刮目相看,爸爸妈妈脸上也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现在每次我都积极参加李老师的训练营,每一次李老师都会变着花样的要求我们写作,记录一天的学习和锻炼过程。训练营里要求写作的方法和学校里教的方法完全不同。都是以前我没有听说过的。现在我的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不是我吹牛,你可以去看看我的日记本,每次老师的批阅都是“优”!

李老师现在逐渐老了。他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我,让我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了可造之材。

我的另外一个进步,就是通过训练营的锻炼,我的自理能力也变强了。以前,妈妈溺爱我娇惯我。我什么都不会做。通过参加夏令营和冬令营活动,我学会了自己洗澡、洗衣服、整理自己的行李物品,还学会了做饭。虽然味道还不太好吃,但是爸爸妈妈吃的还是很香甜。

李老师也带我们玩,游泳、射箭、闯关……和我们一起玩的不亦乐乎。但是我知道李老师还有很多知识在等待着我去学习。

书是我的良师益友书是我的良师益友篇四

;

“千古文章未尽才”。这是郭沫若同志为闻一多全集作序时引用的一句诗。他说:“闻一多先生的大才未尽,实在是一件千古的恨事。”我想这句诗对于吴晗同志来说也是适用的。

许多朋友都知道:当年在昆明民主运动中,闻一多和吴晗都是深受青年敬重的民主战士。闻一多被蒋介石反动集团暗杀于昆明街头,吴晗则被林彪、“四人帮”诬陷死于冤狱之中。一代学人,含冤而逝,“实在是一件千古的恨事”。

吴晗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很久了。他的夫人袁震同志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史学家,多年病残,也遭毒手,女死儿散,真是家破人亡。如今,党中央拨乱反正,吴晗同志的沉冤也得昭雪,学界是非,文坛功过,重得分明,老晗你可以瞑目了。

吴晗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专攻明史,著述甚多,学术上造诣很高,学生时代已露头角。他在解放后为党为人民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而在解放前,更长期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了周围的师生朋友从事民主运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样一位好党员、好战士,竟被诬为“黑帮”“反共文人”,是非倒置,莫此为甚!

吴晗同志抗战以前和我同在清华,相识甚早,但彼此过从渐多而成为知己,则是20世纪40年代在昆明的民主运动中。追忆往事,历历在目。他那光明磊落,爽朗刚直的性格,对敌人英勇无畏的神情,深深地印在许多朋友们的心中。而尤其令我难忘的是他在当年昆明知识分子中所起的作用。

当时昆明知识分子比较集中,除少数先进分子,多数人对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都少了解,大家主要是从爱国主义出发,要求团结抗战,民主进步,希望祖国经过抗战能得繁荣富强,但事与愿违,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反动面目日益暴露。破坏团结,压制民主,特务横行,贪污腐化,广大工农惨遭剥削压榨,知识分子也备受摧残,许多人被都弄得衣食不周,有的甚至濒于饥寒交迫之境。人们都祈求迅速改变这种状况,又提不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就在这国破家危、民不聊生的时刻,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开展民主斗争。但怎样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把党的号召变成我们大家的行动,要有一些理解和熟悉知识分子的人来起个桥梁作用,把党和知识分子紧密联系起来,吴晗同志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他本身是个知识分子,而且是个知名的教授,长期生活在知识分子之中,熟悉周围的人和事,同大家有共同的语言,便于利用师生关系、朋友关系联系各种类型的群众,传达贯彻党的意图和方针政策,也能准确地把知识分子的生活、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及时汇报给党,作为制定战略策略的依据。同时也由于他的学问、文章和行义,在师友学生中有相当影响,组织上充分发挥了他的这些长处,因此他能做别人一时难以做到的事情,起别人一时难起的作用。

在白色恐怖统治下,反动派竭力阻塞党和群众的联系,一般从事教学研究的知识分子是不容易和黨接触的,而大家又是多么希望见到党啊!当时大后方的民主运动,在敬爱的周总理的直接关怀下,不断得到发展,有些久经考验的同志相继来到昆明参加指导工作,通过各种方式让我们直接听到党的声音,一些学习讨论活动我们多是经由吴晗联系。有些同志需要有公开身份便于参加活动,找到有关的人都是勇于承担风险的,如华岗同志到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教书,就是由吴晗同志引荐的,彼此都以能为党做点事情而感到荣幸。

吴晗和进步青年的组织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我看到不少学生都乐于找他“谈天”或出主意,他支持和鼓励了许多青年积极参加学生运动。他是当年昆明青年敬重的一位民主教授。西南联大被誉为“民主堡垒”,其中自然有他的一份辛勤劳动。解放初成立全国青联,他被选为这个组织的领导成员,也正表明他和青年运动的关系。

当时他还花了不少精力,协同组织和青年学生一道,做了团结老一代教授的工作,像张奚若、潘光旦等老师,都同他有深厚的友谊,还有像邵循正、费青、向达等和我这样一些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他的影响。他同闻一多烈士的亲密交往,共忧患,同战斗,在师生中更留有深刻的印象。

对于一些暂时被认为是所谓不关心政治的知识分子,有的人怕麻烦,不愿做耐心争取的工作,吴晗和闻一多等同志按照党的指示,毅然承担起这样的任务,尽量利用原来的关系,让大家增多联系互相帮助,还特地找了一些朋友,办了《时代评论》周刊,给大家增辟一个说话的论坛,推动更多的人参加民主运动。他们两位生活都很艰苦,仍不辞辛苦奔走筹集经费,开办之初没地方印刷,又是他们联系地下印刷所支持承印。刊物虽然只出了18期就被反动派封禁了,但经过这番努力,的确增加了不少朋友,使敌人更加孤立。吴晗和闻一多同志认真执行党的指示,谦虚诚恳,团结群众,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以后复员回清华,我们曾在一起组织过关于中国社会结构等问题的学术讨论,尽管讨论中有些观点不尽恰当,有的研究水平不高,他从不以高明自居,总是用商量探讨的态度,把多年精湛的研究心得和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体会,毫无保留地摆出来,通过讨论引导大家提高学习革命理论的兴趣。从长期的接触中,可以看出吴晗同志不仅中国历史知识丰富,而且对马列主义也下过刻苦的功夫。他还有一个好的文风,善于用自己的语言明确地表达出所要讨论的观点。文字简洁明快,更是文如其人。

正因为他既讲原则,又有耐心,熟悉情况,又真诚正直,热心助人,所以深受大家欢迎。他既能完成党所交付的任务,也是大家信得过的人。解放后,他担任北京市副市长,工作十分繁重,大家看到他还兼顾着许多社会活动,无论在学术研究上,在文化交流上,或科学普及和通俗读物的组织推动上,吴晗都力所能及地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团结了一些同志,调动了一批写作力量,还培养了一些人才。“四人帮”妄图把吴晗同志搞臭,真是蚍蜉撼树,可笑不自量。

重新回顾这些往事,思绪万千,他为写海瑞而遭千古奇冤,他的性格却也真和海瑞有些相似;他主张学习海瑞刚直不阿的精神,我们也将深切地怀念他的战斗的一生,而他的学术研究和工作经验,也都有不少内容值得珍视,希望能得到整理和印行!

昨晨离北京,午前飞抵南京,今天下午动身,傍晚到无锡。无锡是这次南下农村专题调查的第一站,这两天是在旅途中。

当我一早离家时,我的女儿问我要不要带几本书在路上解解闷?这是我的老习惯。这次出门似乎过于紧张了一些,到临行前一晚才编完天津人民出版社要我早日交卷的选集,由我女婿整理的行装都没有过眼。经女儿一提,连忙伸手向她要书,她顺手把最近为她女儿买的一套巴金的随笔,塞进手提包里。书薄本小,便于插入口袋,有零散时间都能翻阅。

说来也惭愧,我对巴金慕名已久,但自从在中学里读过他的《家》之后,并没有读完过一本他所写的其他小说。我想我一定曾和他在什么公共场合下握过手,但不记得有任何一次曾和他通名请教,更说不上交谈了。我对他一向有很好的印象,可以用得上尊敬二字。那是从师母冰心女士口上得来的。我不只一次听到她说起这位“说真话的人”。在我一生所认识的人里,肯说真话,而且敢于把真话,怕口说无凭,用黑字印在纸上的实在不多。我按着手指计算,两只手已经够用。物以稀为贵,人亦应以稀为尊。至于他说了哪些真话,我却没有问过。

我上面说的这段话,也应当可以说是真话,如果我不因潜意识的干扰,记忆不致有误的话,事实是如此。真话够不上,也可说是实话。真话是心口如一,实话是言而有据。巴金自己谦虚不敢自立于作家之林,不称自己的作品为文艺。这是真话,但不是实话。我对文艺不敢高攀,非不好也,而是走不上这条路子。年轻时也喜看文艺作品。在清华住校时,枕头底下老是放着一册袖珍本的《战争与和平》,睡前不时翻出来读几段。同房的那位读地质学的朋友爱看《红楼梦》,我们还时常相互“对考”,一人读上一句,另一人就得接下一句。我那本翻得烂熟的《石头记》是在英国回来时,在船上送了人的。当时估计,既到后方投身抗日,这类书无须跟我了。

从此,我真的没有看完过一本长篇小说,倒并不是冒烽火上前线顾不得这些,而是在后方当教授,柴米油盐已够把业余时间消耗精光,哪里还有闲情逸致来品赏文艺。解放后,新小说我不爱看,旧小说又看不得,所以和文艺也就疏远了。

这次上路带上了巴金的《随想录》,从北京看起看到南京,从南京看起看到无锡。薄薄一小本看了足足有五个多小时。看书的速度没有平时快,不是因为旅途上有干扰,这样完全属于自己支配的时候近年来是不易多得的;而是因为阅读时常常走思出行,引入了自己的重重往事。惊醒时,又得重找移神的断头。这是老相吧,年龄到了,思想难于控制,不易专一了。这自然是个生物原因。看来更切实的可能是这本书写下的好像不仅是作家自己的随想,还把我的思绪也带着织了进去,我身在空间向前移动,而思想却在时间里倒流。真是“芳草茵茵年年绿,往事重重阵阵烟”。

我当然不敢自比巴金。他长我近十岁,我永远也追不上他。但毕竟共同经历了三个时代,而且还同样莫名其妙地从这至今还没有人能说得明白怎么会在中国历史上发生的这20年反常岁月里活了过来。正因为有这一点相同,我们之间有了共同语言。这些语言埋在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的心里,很少写成文字。有人不会写,有人不敢写。一有人写了出来,这些人必然感到痛快。痛是难免的,谁没有伤疤?痛得愉快,这些话埋在肚里会发霉,伤人心骨。

巴金是个善心人,他想通过他的笔,把他经历过的那些使他痛心的事,暴露在太阳底下晒晒,杀杀菌,让别人可以不致再受同样的祸害。这番心意令人起敬。但愿他那片心能感动“上帝”,真话发生实效。心有余悸的人自然还会害怕事与愿违,但这是今后之事,事虽难说,善心人终必有善报,是人类想要生存下去不能不坚持的信条。让我为巴金老人祝福。

旅途总有尽头,火车按时进站。车停时,我刚刚看完《随想录》的最后一页。把书插入口袋,睁眼四顾,似乎回到了这个现实的世界。像电视机上扭入了另一频道,音响色彩全变了样。

梁漱溟先生是当代中国一位卓越的思想家。我学生时代就读过他的书,虽然没有全都读懂。但梁先生的确是一位一生从事思考人类基本问题的学者,我们称他为思想家是最恰当不过的。

好一个“好用心思”,好一个“误打误撞”!这几句简单的心里话,正道出了一条做学问的正确道路。做学问其实就是对生活中发生的问题,问个为什么,然后抓住问题不放,追根究底,不断用心思,用心思就是思想。做学问的目的不在其他,不单是为生活,不是为名利,只在对自己不明白的事,要找个究竟。宇宙无穷,世海无边,越用心思追根,便越问越深,不断深入,没有止境。梁先生是一生中身體力行地用心思。

我正是从梁先生的做学问和他的为人中,看到了一个思想家之所以成为思想家的缘由。他的思想永远是活的,从不僵化。他可以包容各种学科,各科学说,从前人用心思得到的结果中提出新问题,进行新思考,产生新学问。环顾当今之世,在知识分子中能有几个人不惟上、惟书、惟经、惟典?为此舞文弄笔的人也不少,却常常不敢寻根问底,不敢无拘无束地敞开思想,进行独立思考。可见要真正做一个思想家,是多么不容易。正因为是物以稀为贵吧,我对梁先生的治学、为人,是一直抱着爱慕心情的。

我认识到他是一个我一生中所见到的最认真求知的人,一个无顾虑、无畏惧、坚持说真话的人。我认为,在当今人类遇到这么多前人所没有遇到过的问题的时刻,正需要有更多这样的人,而又实在不可多得。什么是文化,文化不就是思想的积累么?文化有多厚,思考的问题就有多深。梁先生不仅是个论文化的学者,而且是个为今后中国文化进行探索的前锋。

相关热词搜索:;

书是我的良师益友书是我的良师益友篇五

书,自古以来就为文人所称赞,诗人所歌颂,名人所陶醉。一个人,如果腹中书,脑里无诗,就会是空虚的,就像天上无云、林中无树、海中无鱼,在人生的列车里,不仅茫然,更会怅然。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字也经历了将近五千年的演变,才最终形成了现代汉字,像我们这辈人,对以前的文言文、古诗文可以说,算是一窍不通了。

《西游记》是一部被我从小看到大的电视剧,对里面的情节、人物再熟悉不过。但是,妈妈说,这是一部名著,一定要看原版,我那时正也仰慕,便同意买了回来。

这个双休日,在对知识的渴望及能力的提升的诱惑下,我第一次翻看了这本书。坐在窗外,望着暂时没下的雨,我的心有点激动,望向了第一行字。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我砰、砰直跳的心冰冷了下来,也像被大雨冲刷的柴草,再也燃不起来,我继续看下去,却只觉得眼皮在上下打架,窗外倾盆大雨,把我打得昏昏入睡,实在撑不住了,便趴着睡着了。

也不知睡了多久,醒来时看窗外依旧朦朦胧胧地盖一层细雨,脑袋里倍感空虚,我百无聊赖地又拿起《西游记》漫无目的地翻看着,忽然,一个章节吸吲了我,三太子与悟空各骋神威,斗了个三十回合。那太子六般兵,变做千千万万;孙悟空金箍棒,变作万万千千。半空中似雨点流星,不分胜负。真是电视剧中所不能看到的景象,我开始领略到名著的趣味,开始从头看起,发现了被电视剧改但依旧精彩的章节,天空中虽然依旧阴沉,但也没有了丝丝细雨,我那颗被雨水冲湿的热爱名著的心,也重新燃了起来。

书是我的良师益友书是我的良师益友篇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温习学过的知识,十分地快乐。但是这知识从哪里来呢?大家不约而同地都说道:“当然是从书里来啦!”是的,书,是我的伙伴,更是我的良师益友。

在四年级以前,我看书的那股韧劲儿,可谓是“老牛拖不动,大象拉不走”。我尤其喜欢科幻类的书,《哈利。波特》是我最喜欢的书,在这本书中的哈利。波特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他聪明,勇敢,敢于与伏地魔斗争。当时我花费了一年的压岁钱,欢欢喜喜地去书城买了一整套的《哈利。波特》,当我独身一人,独自拿着一大袋书走上公交车时,司机惊奇地看着我,眼睛瞪得溜圆,那双眼睛好像在说:“妈呀!我生平第一次见到这么好学的小孩!”我心里高兴极了,但我没有表现出我的心情。这是仅次于我拿到冠军的成就感。

但在我五年级时,一股从美国来的风暴侵入了我们家,这股风暴过后,爸爸妈妈手上都拿着一台苹果手机,至此,我们家的手机时代的格局彻底改变了,诺基亚的皇朝不再,苹果手机占领了我们家。

再过一段时间,我想要一台智能手机的愿望越来越强。家人经不住我的“侵扰”,给我也配备了一台智能手机,一拿到手机,我就开始下载qq啊,微信啊等等的应用,这时我已经近一周没有看过书了。

一个月后,期中考的大关近在眼前,而我就是每天做作业,还不复习,那时间都去哪儿啦?原来我去“爱抚”手机了,这精神怎么有点似曾相识?原来“老牛拖不动,大象拉不走”的精神居然转移到手机上来了,就连考试前夜都在玩手机。

“完了,完了”在考场上,一个个字就像笑面虎,一步步向我逼近着……

成绩出来了,三科都掉到了七十大关,回家遭到一顿大骂和没收手机处理后,我也只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了。书,又成为了我的伙伴。

书是我的良师益友书是我的良师益友篇七

我有一个时而温柔,时而严厉的妈妈。她是一位美术老师,略方的脸上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带着一点儿金黄色的头发披着,画画顶呱呱。我非常爱她。

妈妈是我的“良师”。妈妈不仅要上班,还要完成许多许多的家务,还要监督我的学习,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忙人”。

“妈妈,这道题怎么做?”说着,我把作业本拿给她看。“嗯,应该是……”她回答。几乎每隔三两天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场景。你觉得我问了些什么?都是些错别字、难题什么的。

“良师”不仅表现在作业上,还在我人生中体现。妈妈是我一生的良师,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让我从不懂走向成熟。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啊,妈妈就是我身边的例子。

上几个礼拜,一次语文考试,我只考了92分。这是四年来最差的一次成绩。或许在一些人看来,这还不错,但它没有达到我的标准——95分。

妈妈——我的“良师益友”,时而“变身”成我最大的老师,时而“化身”成我最大的老师,时而又“化身”为我最忠实的伙伴。不信?那就跟我走吧!

书是我的良师益友书是我的良师益友篇八

;

“千古文章未尽才”。这是郭沫若同志为闻一多全集作序时引用的一句诗。他说:“闻一多先生的大才未尽,实在是一件千古的恨事。”我想这句诗对于吴晗同志来说也是适用的。

许多朋友都知道:当年在昆明民主运动中,闻一多和吴晗都是深受青年敬重的民主战士。闻一多被蒋介石反动集团暗杀于昆明街头,吴晗则被林彪、“四人帮”诬陷死于冤狱之中。一代学人,含冤而逝,“实在是一件千古的恨事”。

吴晗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很久了。他的夫人袁震同志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史学家,多年病残,也遭毒手,女死儿散,真是家破人亡。如今,党中央拨乱反正,吴晗同志的沉冤也得昭雪,学界是非,文坛功过,重得分明,老晗你可以瞑目了。

吴晗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专攻明史,著述甚多,学术上造诣很高,学生时代已露头角。他在解放后为党为人民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而在解放前,更长期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了周围的师生朋友从事民主运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样一位好党员、好战士,竟被诬为“黑帮”“反共文人”,是非倒置,莫此为甚!

吴晗同志抗战以前和我同在清华,相识甚早,但彼此过从渐多而成为知己,则是20世纪40年代在昆明的民主运动中。追忆往事,历历在目。他那光明磊落,爽朗刚直的性格,对敌人英勇无畏的神情,深深地印在许多朋友们的心中。而尤其令我难忘的是他在当年昆明知识分子中所起的作用。

当时昆明知识分子比较集中,除少数先进分子,多数人对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都少了解,大家主要是从爱国主义出发,要求团结抗战,民主进步,希望祖国经过抗战能得繁荣富强,但事与愿违,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反动面目日益暴露。破坏团结,压制民主,特务横行,贪污腐化,广大工农惨遭剥削压榨,知识分子也备受摧残,许多人被都弄得衣食不周,有的甚至濒于饥寒交迫之境。人们都祈求迅速改变这种状况,又提不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就在这国破家危、民不聊生的时刻,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开展民主斗争。但怎样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把党的号召变成我们大家的行动,要有一些理解和熟悉知识分子的人来起个桥梁作用,把党和知识分子紧密联系起来,吴晗同志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他本身是个知识分子,而且是个知名的教授,长期生活在知识分子之中,熟悉周围的人和事,同大家有共同的语言,便于利用师生关系、朋友关系联系各种类型的群众,传达贯彻党的意图和方针政策,也能准确地把知识分子的生活、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及时汇报给党,作为制定战略策略的依据。同时也由于他的学问、文章和行义,在师友学生中有相当影响,组织上充分发挥了他的这些长处,因此他能做别人一时难以做到的事情,起别人一时难起的作用。

在白色恐怖统治下,反动派竭力阻塞党和群众的联系,一般从事教学研究的知识分子是不容易和黨接触的,而大家又是多么希望见到党啊!当时大后方的民主运动,在敬爱的周总理的直接关怀下,不断得到发展,有些久经考验的同志相继来到昆明参加指导工作,通过各种方式让我们直接听到党的声音,一些学习讨论活动我们多是经由吴晗联系。有些同志需要有公开身份便于参加活动,找到有关的人都是勇于承担风险的,如华岗同志到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教书,就是由吴晗同志引荐的,彼此都以能为党做点事情而感到荣幸。

吴晗和进步青年的组织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我看到不少学生都乐于找他“谈天”或出主意,他支持和鼓励了许多青年积极参加学生运动。他是当年昆明青年敬重的一位民主教授。西南联大被誉为“民主堡垒”,其中自然有他的一份辛勤劳动。解放初成立全国青联,他被选为这个组织的领导成员,也正表明他和青年运动的关系。

当时他还花了不少精力,协同组织和青年学生一道,做了团结老一代教授的工作,像张奚若、潘光旦等老师,都同他有深厚的友谊,还有像邵循正、费青、向达等和我这样一些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他的影响。他同闻一多烈士的亲密交往,共忧患,同战斗,在师生中更留有深刻的印象。

对于一些暂时被认为是所谓不关心政治的知识分子,有的人怕麻烦,不愿做耐心争取的工作,吴晗和闻一多等同志按照党的指示,毅然承担起这样的任务,尽量利用原来的关系,让大家增多联系互相帮助,还特地找了一些朋友,办了《时代评论》周刊,给大家增辟一个说话的论坛,推动更多的人参加民主运动。他们两位生活都很艰苦,仍不辞辛苦奔走筹集经费,开办之初没地方印刷,又是他们联系地下印刷所支持承印。刊物虽然只出了18期就被反动派封禁了,但经过这番努力,的确增加了不少朋友,使敌人更加孤立。吴晗和闻一多同志认真执行党的指示,谦虚诚恳,团结群众,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以后复员回清华,我们曾在一起组织过关于中国社会结构等问题的学术讨论,尽管讨论中有些观点不尽恰当,有的研究水平不高,他从不以高明自居,总是用商量探讨的态度,把多年精湛的研究心得和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体会,毫无保留地摆出来,通过讨论引导大家提高学习革命理论的兴趣。从长期的接触中,可以看出吴晗同志不仅中国历史知识丰富,而且对马列主义也下过刻苦的功夫。他还有一个好的文风,善于用自己的语言明确地表达出所要讨论的观点。文字简洁明快,更是文如其人。

正因为他既讲原则,又有耐心,熟悉情况,又真诚正直,热心助人,所以深受大家欢迎。他既能完成党所交付的任务,也是大家信得过的人。解放后,他担任北京市副市长,工作十分繁重,大家看到他还兼顾着许多社会活动,无论在学术研究上,在文化交流上,或科学普及和通俗读物的组织推动上,吴晗都力所能及地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团结了一些同志,调动了一批写作力量,还培养了一些人才。“四人帮”妄图把吴晗同志搞臭,真是蚍蜉撼树,可笑不自量。

重新回顾这些往事,思绪万千,他为写海瑞而遭千古奇冤,他的性格却也真和海瑞有些相似;他主张学习海瑞刚直不阿的精神,我们也将深切地怀念他的战斗的一生,而他的学术研究和工作经验,也都有不少内容值得珍视,希望能得到整理和印行!

昨晨离北京,午前飞抵南京,今天下午动身,傍晚到无锡。无锡是这次南下农村专题调查的第一站,这两天是在旅途中。

当我一早离家时,我的女儿问我要不要带几本书在路上解解闷?这是我的老习惯。这次出门似乎过于紧张了一些,到临行前一晚才编完天津人民出版社要我早日交卷的选集,由我女婿整理的行装都没有过眼。经女儿一提,连忙伸手向她要书,她顺手把最近为她女儿买的一套巴金的随笔,塞进手提包里。书薄本小,便于插入口袋,有零散时间都能翻阅。

说来也惭愧,我对巴金慕名已久,但自从在中学里读过他的《家》之后,并没有读完过一本他所写的其他小说。我想我一定曾和他在什么公共场合下握过手,但不记得有任何一次曾和他通名请教,更说不上交谈了。我对他一向有很好的印象,可以用得上尊敬二字。那是从师母冰心女士口上得来的。我不只一次听到她说起这位“说真话的人”。在我一生所认识的人里,肯说真话,而且敢于把真话,怕口说无凭,用黑字印在纸上的实在不多。我按着手指计算,两只手已经够用。物以稀为贵,人亦应以稀为尊。至于他说了哪些真话,我却没有问过。

我上面说的这段话,也应当可以说是真话,如果我不因潜意识的干扰,记忆不致有误的话,事实是如此。真话够不上,也可说是实话。真话是心口如一,实话是言而有据。巴金自己谦虚不敢自立于作家之林,不称自己的作品为文艺。这是真话,但不是实话。我对文艺不敢高攀,非不好也,而是走不上这条路子。年轻时也喜看文艺作品。在清华住校时,枕头底下老是放着一册袖珍本的《战争与和平》,睡前不时翻出来读几段。同房的那位读地质学的朋友爱看《红楼梦》,我们还时常相互“对考”,一人读上一句,另一人就得接下一句。我那本翻得烂熟的《石头记》是在英国回来时,在船上送了人的。当时估计,既到后方投身抗日,这类书无须跟我了。

从此,我真的没有看完过一本长篇小说,倒并不是冒烽火上前线顾不得这些,而是在后方当教授,柴米油盐已够把业余时间消耗精光,哪里还有闲情逸致来品赏文艺。解放后,新小说我不爱看,旧小说又看不得,所以和文艺也就疏远了。

这次上路带上了巴金的《随想录》,从北京看起看到南京,从南京看起看到无锡。薄薄一小本看了足足有五个多小时。看书的速度没有平时快,不是因为旅途上有干扰,这样完全属于自己支配的时候近年来是不易多得的;而是因为阅读时常常走思出行,引入了自己的重重往事。惊醒时,又得重找移神的断头。这是老相吧,年龄到了,思想难于控制,不易专一了。这自然是个生物原因。看来更切实的可能是这本书写下的好像不仅是作家自己的随想,还把我的思绪也带着织了进去,我身在空间向前移动,而思想却在时间里倒流。真是“芳草茵茵年年绿,往事重重阵阵烟”。

我当然不敢自比巴金。他长我近十岁,我永远也追不上他。但毕竟共同经历了三个时代,而且还同样莫名其妙地从这至今还没有人能说得明白怎么会在中国历史上发生的这20年反常岁月里活了过来。正因为有这一点相同,我们之间有了共同语言。这些语言埋在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的心里,很少写成文字。有人不会写,有人不敢写。一有人写了出来,这些人必然感到痛快。痛是难免的,谁没有伤疤?痛得愉快,这些话埋在肚里会发霉,伤人心骨。

巴金是个善心人,他想通过他的笔,把他经历过的那些使他痛心的事,暴露在太阳底下晒晒,杀杀菌,让别人可以不致再受同样的祸害。这番心意令人起敬。但愿他那片心能感动“上帝”,真话发生实效。心有余悸的人自然还会害怕事与愿违,但这是今后之事,事虽难说,善心人终必有善报,是人类想要生存下去不能不坚持的信条。让我为巴金老人祝福。

旅途总有尽头,火车按时进站。车停时,我刚刚看完《随想录》的最后一页。把书插入口袋,睁眼四顾,似乎回到了这个现实的世界。像电视机上扭入了另一频道,音响色彩全变了样。

梁漱溟先生是当代中国一位卓越的思想家。我学生时代就读过他的书,虽然没有全都读懂。但梁先生的确是一位一生从事思考人类基本问题的学者,我们称他为思想家是最恰当不过的。

好一个“好用心思”,好一个“误打误撞”!这几句简单的心里话,正道出了一条做学问的正确道路。做学问其实就是对生活中发生的问题,问个为什么,然后抓住问题不放,追根究底,不断用心思,用心思就是思想。做学问的目的不在其他,不单是为生活,不是为名利,只在对自己不明白的事,要找个究竟。宇宙无穷,世海无边,越用心思追根,便越问越深,不断深入,没有止境。梁先生是一生中身體力行地用心思。

我正是从梁先生的做学问和他的为人中,看到了一个思想家之所以成为思想家的缘由。他的思想永远是活的,从不僵化。他可以包容各种学科,各科学说,从前人用心思得到的结果中提出新问题,进行新思考,产生新学问。环顾当今之世,在知识分子中能有几个人不惟上、惟书、惟经、惟典?为此舞文弄笔的人也不少,却常常不敢寻根问底,不敢无拘无束地敞开思想,进行独立思考。可见要真正做一个思想家,是多么不容易。正因为是物以稀为贵吧,我对梁先生的治学、为人,是一直抱着爱慕心情的。

我认识到他是一个我一生中所见到的最认真求知的人,一个无顾虑、无畏惧、坚持说真话的人。我认为,在当今人类遇到这么多前人所没有遇到过的问题的时刻,正需要有更多这样的人,而又实在不可多得。什么是文化,文化不就是思想的积累么?文化有多厚,思考的问题就有多深。梁先生不仅是个论文化的学者,而且是个为今后中国文化进行探索的前锋。

相关热词搜索:;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88072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