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中小学生读名著读后感作文篇一
读《忏悔录》有感 偶尔读到一本介绍伏尔泰的书,里面当然少不了卢梭,我饶有兴致地读完了其中关于他们二人纠葛的部分,心中始终激荡着一种淡淡的喜悦,倒不是这本书写的有多好,至少其中有若干观点我是不赞成的,更多的还是因为一直徘徊在心中的那个影子-----卢梭。
确实有很多人把卢梭骂得一文不名的,有的还说得极为难听,不堪入耳,罗素在《西方哲学史》里也没放过他,说他欠缺一切平常道德。我不在乎他们在评价时是否带着公正之心,也不太在乎实际上他们的观点有多少接近真实,他们的学术,与我关系不大。不论他们骂得多么凶,我依然那么喜爱卢梭,只觉得他就在我的身体里,成了我的一部分。卢梭只有一个,阐释方法却每人都有一种,他们有他们的自由,我也有我的自由。
究竟我为什么喜爱卢梭呢?我有时也会让这个问题困惑,但至今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也许最大的原因在我身上。我隐约记得在十一二岁时,我已在想一些问题。有一天中午时分,我从中学门前的公路走过时,我就想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最重要的条件是他愿不愿意,而不是做这件事的利弊或是别人的评价。在以后记得清晰的日子里,我都是按照这条并不清晰地原则在做事,以至于我在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上和别人起了矛盾,而且在内心变得很敏感。这时候我几乎没读过什么书,名作家可能只接触过鲁迅,外国名家就别提了。当我第一次读到卢梭时,我在他如涓涓细流般平静的的倾诉里看到了如狂风暴雨般奔泻的情感波澜,我少年时隐约感受到的原则被他用如椽之笔表达出来了,而且内容是如此丰富,简直就是一块新大陆。就像一个人在黑夜中对着远方呼喊,突然听到了回应,但并非来自群山的回声,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生命的温情语言,年轻的心该有年多么欣喜呀。一个伟大的人在我内心被供奉起来了,卢梭成了我心灵的导师和朋友。当我一个人时,总有一个法国老人在我的脑海里徘徊,使我内心平静,而且总带着淡淡的喜悦。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人理解我支持我,让我时时会感到一种幸福的战栗,虽然他是两个世纪前的启蒙巨擘,而我只是一个无名小卒。
那些批判卢梭的人,他们也不得不承认卢梭的伟大。卢梭在政治和教育上贡献很大,不过我那些我暂时还没有兴趣,我相信仅仅只作为一个作家,他也会流芳千古。他那些真诚的文字是我前所未见的,从来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袒露过自己的灵魂,也没有人如他一般真实地抒发过自己的内心情感,他的《忏悔录》和《漫步遐思录》真的是每一次读都能使我感动。读过卢梭,我再也不用遮遮掩掩写日记了,终于可以轻松地和自己说心里话了,也不必为自己在心里十分珍视感情而感到难堪了。在集体主义气氛浓厚思想保守的中国,是两百多年前的这个法国老人帮助我发现了自我,使我能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安然地度过了躁动不安的青春期。
随着年龄增长,我进入了大学校园,对卢梭有了更多的接触,也有了更多的思考,不再是像之前那样盲目的崇拜,因为即使是儿时的那条简单原则也是存在着重大的漏洞,但是我读得越多,就越喜爱卢梭,特别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一切都睡去了,常常是他还在我的心里,用忧郁的目光温柔地看着我。
中小学生读名著读后感作文篇二
反复读完《窗边的小豆豆》后,我才发现童年是原来最值得人们去珍惜的一段时间,每个人都会有一段珍藏在心底的童年趣事,即便是小孩也一样。
小时候爸爸常加班时带我去他上班的办公室,没有一个小孩会喜欢安安静静地待在那寂静的环境中,我耐不住了,就跑出去找别的小朋友玩。我找到了李润杰,他是隔壁班的班长。我们一起捣粉笔头、一起打树上的野果、一起去捅马蜂窝等等。结果被蜜蜂蛰了一下,疼了好久。
小时候的事回忆起来总是让人感到自己当时是多么的愚蠢、幼稚,因此而乐不可支。把小时候的事摊出来,就象小豆豆一样,没有人不会发出自打心底的微笑,并想自己也有一个这样无忧无虑的童年该多好。
小豆豆的童年也好,所有人的童年也好,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882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