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怎么写才恰当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战斗精神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篇一
1 问题的提出
战斗精神的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课题,说它古老是因为古已有之,说它崭新是因为在新世纪新阶段这一问题又被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内涵。新时期条件下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使高技术战争极大地改变了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但并没有改变人是战争胜负决定因素的定律。正如恩格斯在《德国战争短评》中指出:“··枪自己是不会动的,需要有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来使用它们。”美军在
总结
近几场高技术战争时反复强调:“士兵和指挥人员的本领、勇气、性格、坚持力、创造性及意志力等精神因素总是起决定性作用(唐开敏,2005)。”世界各国也都为赢得未来信息化局部战争的胜利而在纷纷抓紧做好战斗精神的准备工作。当前,我国的安全环境不容乐观,东海、南海岛屿争端、中印领土争端以及国家内政问题不时受西方一些国家的无理干涉。中国军人应当时刻保持高度的忧患意识和高昂的战斗精神,牢记自身使命职责。军事斗争准备是当前我军最大、最现实、最紧迫的任务。军事斗争准备,既有物资准备,又有精神准备,从一定意义上讲,精神准备更重要、更迫切、更根本。新时期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本职仍然是精神力量支撑下的物质力量的较量,要想在未来战场上克敌制胜,一方面,需要重视武器装备建设,另一方面,更需要重视现阶段部队官兵在战斗精神方面的教育,以此来弥补我军物质技术上的差距。要从我军实际出发,着眼军事斗争准备和未来军事斗争需要,进一步增强培育战斗精神的紧迫感,就需要不断探索战斗精神的实质内涵,积极掌握强化战斗精神的有效途径。什么是战斗精神?未来作战需要什么样的战斗精神?等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鉴于此,本研究试图通过科学测量来探寻部队战斗精神的内容,通过全面了解我国陆军野战部队士兵战斗精神现状,比较分析其特点,进而有的放矢的提出发展培育对策,旨在探索新时期条件下强化我军战斗精神的有效途径和科学方法,并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
1.1 文献综述
1.1.1 战斗精神的概念
(1)定义
对战斗精神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综合说;认为战斗精神是由军人的信念、情感、意志、行为等融合并升华的一种内在力量,是战争领域中的各种精神现象和军队在战争中的各种精神品质等要素的综合(彭怀东,2004)。二是传统说;认为战斗精神就是我军在几十年血与火的考验中所体现的不怕艰难困苦、不破流血牺牲、敢打必胜、前赴后继的精神(玉奎,2004)。三是层次说;认为从战略层次来说,战斗精神是对作战准备规律的揭示,为作战准备中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从战术层次来说;它又是部队官兵的实践问题,即作战个体的实践活动(顾伯冲,2004)。四是狭义说;这种观点是相对于综合说和层次说而言的,认为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就是战斗精神最核心的内涵(高一勋,2003)。
目前,无论是理论研究或是部队实践,对战斗精神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但总的看,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存在共识的;一是总体归属上认识一致。普遍认为,战斗精神是战斗领域的精神现象,属于意识领域的范畴,是战争中精神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构成要素上大体统一。普遍认为,战斗精神是军人的信念、情感、意志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军队总的精神面貌和气质特征的集中体现。基本要素包括理想信念。军心士气、战斗作风、心理情感、意志毅力和价值倾向等内容。三是在本职特征上看法趋同。普遍认为,爱国主义是战斗精神不竭的力量源泉;革命英雄主义是战斗精神的更本标志;科学创新是战斗精神的最新体现;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是战斗精神的本质核心。
我国研究者刘振忠(2005)将战斗精神的定义归纳为:军人在军事斗争和执行各项任务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他包括战斗欲望、战斗热情、战斗作风、战斗意志、道德情操、胜利信心、组织纪律性等方面,是一支部队,一名军人政治信仰、思想觉悟、道德素养、生理和心理素质的综合反映。
(2)战斗精神与士气、凝聚力的区别
提到战斗精神必然会与士气、凝聚力等相联系。但战斗精神与二者虽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但也存在一定的区别,不可一概而论。
士气对于组织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个术语涉及面很广,可见于军事、工业、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而战斗精神则特指在军事层面上的精神现象。在同处于军事领域中的士气与战斗精神内涵又存有微妙的差别。战斗精神是战争中精神力量的主体,相对于军事战斗中它的概念要比士气更为丰富细腻,它是一支部队、一名军人政治信仰、思想觉悟、道德素养,生理和心理素质的综合反映(唐开敏,2005).而士气定义主要层面有:它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需求满足或倾向于满足的状态、一种组织认同感和团体效能感(李春苗,2006)。我国台湾学者颜志龙认为士气是一种基于团队关系的潜在精神力量。(psychological forces);另一些研究者将士气定义为个体的感觉、决心、工作热情和动机,如美国陆军(army)(1983)在其《领导者野战手册》中这样定义士气;士气是个体的心理的、情感的和精神上的状态,它指的是一个人对快乐、希望、自信、感激、无价值、悲哀、不被认可或抑郁的感觉;baynes(1967)认为士气是一个群体的成员从事组织规定活动的积极性和持久性;thomas (2004)等人认为士气是动机和能量的反应,而不是一种情绪或情感。战斗精神则包括认知、情感、意志这三个最基本的心理因素。军人对战争有关问题的认识,包括对战争性质的认识、对本次战役和战斗重要性认识、对自身战斗作用的认识,以及共同的理想信念等,是战斗精神形成的基础。同时,军人情感的表现形式是多元的,构成战斗精神的军人情感,最直接和最显著的就是军人的爱和恨,即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和对敌人的仇恨,这就是战斗精神形成的内在动力。
战斗精神和凝聚力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李春苗,2006)。carron(2000)将团队凝聚力定义为“为了团队目标的有效达成,并保证成员情绪需要满足的一种动态过程,这种过程反映为团队成员愿意留在团队中并保持团结的趋势。”战斗精神是官兵在军队团体内的精神支柱,是把部队战斗力诸要素凝聚起来、转化为现实战斗力的“粘合剂”与“倍增器”,是一支部队英勇克敌的力量源泉,它对部队凝聚力能够起到促进、增强作用。同时,一支部队凝聚力的增强也会无形中强化其战斗精神,二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1.1.2 战斗精神的演变
从广义上说,人类原始的征服、掠夺、复仇等精神欲望,就是战斗精神的雏形。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也是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与自身和外界不息斗争的一部战斗精神史。从狭义上说,战斗精神是军事活动实践的产物,是自有军队以来军人的一种精神实践活动。战斗精神作为军队总的精神面貌和气质特征的集中体现,是在敌我对抗中动员起来的一切思想、情感、意志、斗志、决心、信心、作风、气节等精神因素的凝结与升华。昂扬的战斗精神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我国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兵法大国闻名于世,在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兵学典籍中,有许多关于战斗精神的重要论述,其中不少思想直至今日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我国古代非常重视“气”的培养,古代所说的“气”实际上就是英勇顽强、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尉缭子·战威》说“夫将之所以战者,民也;民之所以战者,气也;气实则斗,气夺则走”;《孙子兵法·军争》中就提出“治气”问题,指出:“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随着军事实践活动的发展,对精神力量的重视也进一步深入。明代何良臣撰写的《阵纪》是一部比较集中体现激发战斗精神的兵书。何良臣非常重视精神胆气的发现和培养。到了近代,孙中山在《军人精神教育》中提出“革命精神”,即“其生也为革命而生,其死也为革命而死(林超平,2005),”并在《在桂林对滇赣粤军的演说》中定义为军人之精神。无产阶级军队的战斗精神既有对古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产阶级社会军队战斗精神的继承,更有其产生的独特条件和背景。它来源于无产阶级军事斗争实践的长期积累及思想的长期熏陶,是在长期斗争革命实践中锻造和磨练出来的。高技术战争出现以后,“唯武器论”的观点一度回潮,崇“高”媚“高”的气氛甚嚣尘上,人的因素、勇敢精神受到贬低,但这观点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站不住脚的。美国军队对此的看法值得品味,就海湾战争美国国防部给国会的报告中指出:“尽管技术是美国军事力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海湾战争中,有什么气的因素显示了重要意义?首屈一指的是人。”是“青年男、女士兵在战场上表现的勇敢牺牲精神(刘振忠,2005)。”
我军当前的战斗精神教育相比国外有着悠久的优秀历史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尽管提出有关战斗精神的内容较早,但对此尚缺乏系统而清晰的概念、理论研究,新时代的要求和当前严峻形势的考验,部队加大加深了对战斗精神的研究和教育问题。外军与之相近的概念如“军心士气”、“军种核心价值观”等,虽发展历史不长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学术研究延伸至军事心理的各个层面,有关该问题的研究已进行的比较广泛深入。当前我国的“战斗精神”研究从总体上看,主要侧重与战斗精神地位作用的阐述、定义内涵的解释。方法途径的探究和面临问题的分析上,研究基本还处于初始阶段。
1.1.3 国外有关战斗精神的研究
高技术条件下的心理战的理论研究,是当前中外军事理论研究共同关注的问题。新时期条件下,以美国为主要代表的个军事强国正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不断提高本国军队的心理攻防能力。由于在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上存在差异,考察外军战斗精神研究的时候,很难找到一个与我军“战斗精神(fighting spirit)”完全相同的表述形式。通过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对比分析,外军所谓的“军心士气(military morale)”、“战斗准备(combat readine)”、“职业道德(profeional ethics)”、“团队凝聚力(group cohesion)”、“军种核心价值观(service core values)”等都与我军提倡的“战斗精神”存在关联,可惜助这些内容来了解国外对“战斗精神”的研究。如:美国强调“军种核心价值观”(service core values),认为它们是军人的信仰、准则和理想的高度概括,是其职业能力的具体反映,是每个军人必须遵守的职业操守。以色列和美国是最早对军队士气进行研究的,美军在一战和二战时就成立的士气的组织和研究机构,70年代开始对士气进行系统的测量,80年代中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如何在平时培育部队士气,其中最为人知的工作是对“单位人员配备系统(unit manning system)的研究(frederick,1991)。以色列也是最早对士气进行测量的国家,其军事学家编制了著名的战斗准备士气问卷(crmq)(梁宇红 金志成,2007)。俄国虽有“战斗精神”一词,且与我军“战斗精神”的概念基本吻合,但条令文件、文章讲话中并不固定使用该表述,而是常用“军心士气”、“精神道德建设”、“永恒的高尚品质”等表示近似内容。日本军队尊崇“大和魂”、“武士道精神”和“自卫宫精神”。印度军队主张树立“克制、自尊、守纪的集体精神”和胜不骄败不馁的思想,要求军队必须“能为印度的自由、幸福和繁荣死而无怨”等(杨宇杰等,2005)。除在军事上对士气的定义与测量外,外军更注重对士气影响因素的研究。个体和群体因素都会影响军事单位的士气,个体因素如个体健康状况、食物、睡眠及个体心理需求的满足等;群体因素的研究较多,一些研究者认为群体成员间相似的宗教信仰、种族、阶层、出生地域、甚至相似的人格等都有助于发展群体士气(grinker,1945)。然而也有一些研究者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人种、婚否、居住区域等变量与士气相关不显著,对士气有决定性影响的是领导和群体内部的动力(林超平,2005)。传统观点认为,群体成员的熟悉对士气有正向的贡献作用,士兵相处的时间越长,共同经验越多,集体认同感和群体士气就越高(frederick j,1991)。然而uzi ben-shaiom等人对2005年阿以冲突中以军战斗单位的士气研究的结果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还有研究者试图用社会动力学的一些理论解释这种直接群体“迅速信任”的重要机能(吴友明,2004)。对于凝聚力与士气的研究中,paul e(2002)等人通过对挪威海军军官学校的学生强化训练前后进行研究的结果显示,外部压力、成员的熟悉性、个人毅力等都对凝聚力和士气都有正向影响作用,其中外部威胁对提升群体士气的作用最大(张予鲁,2006)。fred 等人(1993)还考察了60个轻型步兵排的领导团队的凝聚力与它们的凝聚力、认同、工作投入、工作动机有显著地相关关系。另外,很多研究也证明了领导与战士之间的良好关系对士气有正向作用(罗建明 徐安鑫,2005)james grifith(2002)用多层分析法考察了美军驻扎在美国和欧洲的104个连队的凝聚力、士气与战士的健康、压力、认同,战斗准备的关系,发现不论从个体层次上还是群体层次上分析,领导的工作支持和情感支持能够建立战士对组织的认同,减少离开组织的可能。外军的战斗精神培育,即精神教育,主要是从履行军队的根本职能出发,以期达成把军队建设成“事业型”军队的目的(唐开敏,2005)。我国学者方亮(2006)通过对外军战斗精神培养的研究,总结出主要有以下几种手段:①院校与部队相结合,注重用教育来灌注战士精神;②军队与社会相结合,注重用环境来熏陶战斗精神;③物质与精神相结合,注重用利益来激发战斗精神;④平时与战时相结合,注重用实践来锻造战斗精神。学者翟振华(2005)还详细撰文指出了外军培育战斗精神分别采取了渗透方式进行精神灌输、借助宗教力量掌控官兵情绪、运用法规制度规范官兵行为、采取福利待遇激发官兵热情、借助社会辅助功能稳定官兵情绪、通过训练强化心理品质培养、强调长官模范行动带兵等。
1.1.4 国内战斗精神的研究
我军所提出的战斗精神是由国家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军队的宗旨等决定并受制于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等客观因素,具有本国、本民族的鲜明特色(路加模,2005)。在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中,国内军事单位对战斗精神的研究最为广泛,但多从战斗精神的重要性、本质及培育方面进行,宣传教育理论性的文献较多,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战争模式转变对战斗精神培育的研究;普遍认为,新时期战争形态的转变,令战斗精神的形成、保持和作用发挥难度更大,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挑战也更多。我国研究者张予鲁(2005)对一体化联合作战军人战斗精神培育进行了理论构建,分析了军人战斗精神培育存在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就如何适应战争形态转变和新的作战样式特点培育战斗精神的对策与途径进行了研究。朱生岭(2005)认为信息化条件下的未来战争,必须注重官兵个体战斗精神的培育,大力培育科学精神,用科学的态度分析作战的特点和规律,善于充分发挥人脑的作用,讲科学与智谋相结合,提高自身的作战能力,超常发挥智能潜能。
⑵有关战斗精神内涵的研究;以往的研究中总结发现顽强的对抗意志、能动的创新精神、协作的团队精神、求实的科学精神进一步扩展了战斗精神的内涵。如周正舒(2005)认为在战斗精神的动力范畴中,军人主题意识处于核心地位。龚伟(2005)分析了战斗精神的心理机制,提出了战斗精神是一种高级心理现象,再起确立和实现过程中,认知、情感、意志及自我意识等个体心理和民族精神等社会心理发挥的指向、推动和制约等重要作用,张春(2005)开创性的运用心理力场理论来探讨战斗精神的模型及其应用,他认为心理力场是人行为的推动力,是战斗精神的源泉。培育战斗精神应从强化官兵的心理力场,寻求内外力场的最大合力着手,加强激励、教育引导、实践磨练、完善制度等,以满足官兵的需要结构,矫正其心理认知结构与个性心理特征,营造良好的军队组织环境。
⑶战斗精神培育的多角度研究:罗建明(2005)从军队个性与我军个性,历史传统性与时代性,内在精神性与外显物质性,官兵个体性与部队群体性等辩证关系出发,探索强化部队战斗精神的有效途径和科学方法;姚桦(2005)、王献伟(2005)、金俊红等人(2005)分别从士官、各级指挥员、军校学员等方面探讨了战斗精神的培育问题。此外,学者罗健,陈海飞(2004)提出武德与战斗精神在本质上具有相通相融的一致性,高善武德的塑造是培育战斗精神的重要途径。刘正斌、严满伟(2005)研究指出军人信仰是军人精神支柱的。
战斗精神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篇二
如何在新形势下保持战斗精神
题 目: 克服和平麻痹思想,牢固树立战斗队意识
目 的: 通过教育使大家深刻认识到我国所处的国内、国际环境并不安宁,认识战斗精神的重要性。从而克服和平麻痹思想,保持清醒头脑,牢固树立战斗队意识,练好本领,担负起历史使命,当好党和人民忠诚卫士。授课人: 程 坤
方 法: 集中学习分班讨论 时 间: 30分钟 地 点: 学习室
要 求: 认真听讲述 积极思考 大胆发言
同志们,今天我将和大家共同学习理解我军的战斗精神。战斗精神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包括高昂的战斗士气、坚定的革命信念、勇敢的战斗作风、创新的进取精神,等等。培养战斗精神,一靠教育,二靠在艰苦的环境和严格的训练管理中磨砺。要坚持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心往谋打赢上想,劲往真学习上使,把教育中激发出来的精神状态体现在刻苦自觉的学习训练中。要用严格的纪律和日常管理凝聚军心士气,从军人礼节、军人姿态、军人作风等具体问题抓起,把依法从严治军作为维系和提高战斗精神的重要因素。要紧贴部队的作战任务,发动广大学员学习高科技知识,努力提高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能力,形成学科技、强素质、真准备的浓厚氛围,积极谋求强化战斗精神与提高打赢能力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效果。
一、什么是战斗精神
从战斗精神的科学内涵来看,它是由军人的信念、情感、意志、行为等融合并升华的一种内在力量,是直接支持军人行为、夺取战争胜利的一种精神状态。为祖国、为人民而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是官兵产生义无返顾、慷慨赴死英雄壮举的思想基础,是部队创造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战争业绩的力量源泉。未来可能发生的高技术战争攸关祖国统一和民族荣辱,尤其要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帮助官兵树立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为维护国家的利益可以牺牲个人的一切;尤其要大力倡导坚韧不拔、顽强不屈、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激励广大官兵誓死捍卫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尤其要大力宣传我军英勇奋战的光辉历史和英雄人物的不朽壮举,用民族的利益、军队的使命、军人的责任,坚定官兵“为祖国统一而战,为民族利益献身”的决心,把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行,把英雄之气化为无畏之举。战斗书籍、战斗影片、战斗歌曲、战斗故事、战斗诗篇、战斗游戏中,蕴涵着丰富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资源,激荡着古今军人的壮志豪情,挖掘蕴涵其中的教育资源,可以不断深化教育内容,拓宽教育渠道,用革命历史、优良传统和英模典型的先进事迹教育部队,熏陶官兵,更好地锤炼和激发我军新一代官兵的战斗精神。
从战斗精神的培育渠道来看,军人战斗精神的形成和产生来自日常学习教育;来自训练实践活动中点滴培养;来自榜样力量感召和机制激励等多种培养锤炼方法。实践证明,一本好书、一部好电影,往往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一支好歌、一首好诗、一个好故事,往往能使人受益匪浅,铭记不忘,成为激励自己不断进取的强劲动力。形象地说,黄继光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用胸膛堵住敌人喷射子弹的枪口;董存瑞在解放战争攻打隆化战斗中,手举炸药包炸毁敌人暗堡,用血肉之躯为我军胜利开辟通道;邱少云在朝鲜战场的炮击中,为了不暴露目标,烈火烧身不动摇„„这些不都是战斗精神的生动写照吗?而这些英雄形象和英勇壮举就体现在那些战斗书籍、战斗电影、战斗故事中。用这些英雄事迹教育部队、激励官兵,就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用战斗精神铸造兵魂和军威,使之逐步成为一个个具有战斗精神的优秀军人。
从青年官兵的特点来看,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他们好学上进,充满激情,富有创新精神,善于学习和模仿。而开展读战斗书籍、看战斗影片、唱战斗歌曲、咏战斗诗篇、讲战斗故事、做战斗游戏等活动,正是适应了青年官兵的这些特点。学员陈屿,在学习中刻苦认真,多次攻克学习难题,在第一学期考试中名列第一,其学习动力就是来源于战斗书籍、战斗影片中英雄事迹的熏陶。入校一年来,他先后读了20多本英模人物的书籍,看了十几部反映我军战斗历程和英雄事迹的影片,在思想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从而把对英雄的崇敬上升为对军人使命的坚守,把想当一名新时期英雄的愿望转化为爱军习武、报效祖国的行动,使之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学员。如果将精兵比作参天大树,那么战斗精神是根,而战斗书籍、战斗影片、战斗故事等,就是培育战斗精神的养料,养料越充足,越适时,根就扎得越深,枝干就越壮,打得赢、不变质就越有保证。
二、培育战斗精神是军人使命的内在要求
随着军队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高技术武器装备在战争中的广泛运用,战斗精神的地位和作用不仅没被轻视,而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战斗精神仍是未来战争取胜的必要因素,重视战斗精神的培育仍是军人履行职责使命的内在要求。
战斗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军队的职业精神和本能,是军人素质和觉悟的全面体现。一支军队只有以昂扬的战斗精神为支撑,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支柱,才可能具有强大持久的战斗力,也才可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中国人民解放军自建军以来,之所以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在内忧外患中,始终以压倒一切困难、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前仆后继、一往无前的忠实履行战斗队的职责和使命,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做出令世人瞩目的卓越贡献,靠的就是人的因素,靠的就是战斗精神的强大动力。
随着军事技术的变革及在战场的广泛运用,一些人受“技术决定论”及“和平麻痹”思想的影响,对战斗精神在未来高技术战争中的作用发挥产生质疑。有的认为现代高技术战争是非接触式战争,军人不一定直面血淋淋的厮杀场面,战斗精神的强弱与否已不是决定因素;还有的人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本质特征认识不足,忧患意识和战争观念淡漠,对战斗精神的培育重视不够。显然,这些对战斗精神的错误认识,必然会脱离军人履行职责使命的内在要求,对国防和军队建设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美军在总结近期发动的战争时反复强调:“士兵和指挥人员的本领、勇气、性格、坚持力、创造性及意志力等精神因素仍起着决定的作用。”事实上,不管现代战争的态势如何变幻,战斗精神作为军队振奋的军心士气、勇敢的战斗作风、顽强的对抗意志、强烈的备战观念、自主的武装意识和能动的创造精神的集中体现,其地位作用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更加日益凸显出来。其一,虽然高技术武器装备物化了许多传统战争中人的作用,但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功能各异的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应用,对人的作用发挥依赖性更强,要求更高,而人的作用发挥又往往受制于战斗精神的高低;其二,由于心理战、舆论战等作战手段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愈来愈突出,战争双方更加注重摧毁和打击对方军队的作战意志及战斗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战斗精神已经成为交战双方相互争夺的“制高点”;其三,在世界军事变革中,由于各国技术等因素发展的不平衡,不对称战争将是未来战争的重要形态。在不对称战争,特别是在以弱胜强的战争中,对军人的意志品质要求更高。对此,我们必须从军人履行职责使命的内在要求出发,对培育战斗精神的重要性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战斗精神的培育固然离不开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严格的军事训练和平时的管理养成等途径。但必须抓住重点,突出关键环节。
培育战斗精神必须以铸造军魂为核心。军队作为一个政治性的武装集团,它由谁指挥、为谁作战?不仅是关系军队前途和国家命运的根本问题,而且是影响军队基本政治觉悟和作战精神风貌的关键问题,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永远是我军不变的军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果我们不能坚决地抵制“军队国家化”的侵蚀和渗透,就会迷失方向,从根本上削弱乃至丧失我军的战斗精神。培育战斗精神必须以爱国主义为支柱。爱国主义作为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历来是激励一支军队最有力的精神支柱。它不仅有神奇的历史穿透力,而且更有强烈的时代感召力,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起着团结、鼓舞和激励人们为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而英勇奋斗的重要作用。这种最自然、最朴素、最真挚和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作为军队战斗精神赖以生成的基础,在一定意义上,它不但很容易被官兵所接受或认同,而且能够迅速转化为强大精神动力。
培育战斗精神必须以敢打必胜为标准。敢打必胜是我军战斗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我军的光荣传统和特有的政治优势。我军之所以能够在条件十分艰苦、恶劣的战争年代,以劣胜优,取得中国革命的彻底胜利,靠的就是这种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在未来战争中,我们仍要以劣胜优,能不能继续保持和发扬这种战斗精神,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军人职责的履行和使命的完成。当然,保持和发扬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同样离不开高超的斗争艺术、灵活的战略战术和先进熟练的军事技术。
培育战斗精神必须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为根本目的。战斗精神作为敌我对抗中被动员起来的一切情感、意志、斗志、决心、作风等精神因素的凝结与升华,在培育过程中必须把“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思想贯穿其中,不能把战斗精神的培育与战争的根本目的脱节,仅仅为“精神因素”的培养而培养,不从深层次上与严明的纪律、周密的计划、灵活的战术、科学的谋略和客观的条件相结合。否则,战时的勇敢就会成为逞一时的匹夫之勇,部队的行动就会因这种“盲动或冒进”而受挫,不但起不到弥补军事技术和装备条件不足的作用,往往还会削弱官兵打赢的意识和求胜的士气。
三、
战斗精神是军人综合素质的体现战斗精神是构成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军人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培育战斗精神,一定要从提高军人的综合素质入手。
战斗精神作为一种直接影响和支配军人行为和战斗意志的心理状态,蕴含着听从指挥、英勇善战、技智双全、勇于牺牲等丰富的精神内涵,是军人政治、军事、文化、心理、作风等多种素质的集中反映。随着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的不断变化,特别是随着信息化战争的形成和发展,对军人的素质和战斗精神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坚决服从命令、听党指挥,是我军战斗精神的根本要求。在这个问题上,最根本的是要把党的意志和主张付诸实践,坚定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政治信仰,一切行动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的指挥。要牢固树立“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的意识,进一步增强祖国利益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的观念,强化“为维护祖国统
一、捍卫民族尊严而战”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做到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 锤炼官兵英勇善战的顽强作风和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是战斗精神的本质要求。战争年代,我军之所以能创造以劣胜优、以弱胜强的奇迹,很重要的就是靠英勇顽强的战斗意志、战斗作风和英雄气概。战争年代是在打仗中培育战斗精神的,和平时期就要把训练演习当战场,坚持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官兵英勇善战、顽强不屈的战斗作风。在途径上,要靠思想教育引导,靠急难险重任务磨练,靠优良传统熏陶,靠先进典型引领,靠激励机制催化,靠提高伤亡补偿标准驱动。在对象上,要把干部队伍特别是把军校学员作为重点突出出来,进一步强化学员带兵打仗的意识。
培育军人的战斗精神,必须以过硬的军事技术和丰富的科技知识作基础。军人顽强的战斗作风和过硬的作战本领,来自于平时严格的教育训练。只有平时过得硬,战时才能打得赢。要把战斗精神培育融入军事训练内容体系,渗入各项军事实践活动,紧紧围绕担负的作战任务,练胆量、练意志、练作风、练技术战术,切实达到人与武器的最佳结合,使官兵的战斗精神和军事素质同步提升。现代战争是信息化条件下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科技含量高,要完成党和人民赋予我军的神圣使命,就必须不断学习现代科技知识特别是信息化知识,了解和掌握我军和外军的新装备,熟悉现代军事理论特别是信息化作战理论,积极探索克敌制胜的新招数。
培育战斗精神既要抓战斗员,更要抓指挥员。指挥员的战斗精神对部队战斗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影响,有什么样的指挥员,就会带出什么样的部队。指挥员的战斗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善于指挥,能打仗;另一方面要身先士卒,给部属做榜样。特别是我们在校学员要增强带兵打仗的责任意识,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到做好日常学习训练的各项工作中来,把想图安逸的心思转移到谋打赢、真准备、带精兵上来。要增强真抓实备的自觉意识,破除危害战斗力提高的形式主义、表面文章,确保各项工作的落实。要增强“本领恐慌”的危机意识,抓紧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钻研新战法、提高新本领,以自身过硬的军事素质和精湛的指挥才能赢得士兵的信任。要增强身先士卒的表率意识,不论战时还是平时,指挥员都要做到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激励部队的战斗精神。
四、培育战斗精神应注意四个结合学习激发与文化熏陶相结合学习是培育战斗精神的根本。所以,应当坚持不懈地进行我军性质、宗旨、职能以及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学习,并及时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官兵的政治信仰、精神支柱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化为官兵高昂的士气和顽强的斗志,转化为与责任使命要求相适应的打仗意识、与牺牲奉献要求相适应的价值追求、与未来战争要求相适应的战斗意志,从而激发打赢意识和求胜欲望。同时,应重视发挥文化环境的熏陶作用。良好的军营文化环境,对保持官兵高昂的士气、锤炼顽强的作风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文化环境建设是多方面的,应注重从培育战斗精神出发,营造“想打赢、谋打赢、练打赢”的文化氛围,从而克服和平麻痹思想,不断强化战斗意识,为“打得赢”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训练铸就与意志磨砺相结合军事训练是培育战斗精神的主渠道,而心理素质又是战斗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必须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培育官兵过硬的战斗精神。首先,应严格按纲施训。深入学习《军事训练条例》和《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树立按纲施训观念,建立正规训练秩序,做到手中有法规、眼中有标准、胸中有目标,坚决克服随意降低训练标准、变通训练计划的做法,杜绝“土规定”、“土章法”,在严扣细训中提高自身战斗力水平。其次,应加强心理素质训练。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很早就提出了“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现代战争的高强度、快节奏、残酷激烈的特点,对官兵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挑战。必须加大心理训练的力度,在训练中把战场设真、对手设强、情况设险、困难设够,在复杂环境、困难情况下接受训练,提高处变不惊、坦然自若、从容应对的能力。
条令规范与作风养成相结合军人的战斗精神表现在战时,培养在平时,重点在磨炼,关键在养成。古往今来的军队,都极为重视战斗精神的培育。古罗马时代的“马其顿方阵”,让人闻之变色;我国宋朝的“岳家军”,平时治军严明,威如雷霆,才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美谈。而曾是精锐之师的满清“八旗军”,入关后养尊处优,文恬武嬉,军纪日废,筋力日懈,最终成为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所以,应进一步制定、完善法规,形成结构完善、门类齐全、内容协调、规范严密、层次分明的军队建设、管理、训练、政治、后勤等工作的条令法规体系。在现有条令的基础上,保证那些新科目、新工作也有法可依。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要强调尊干爱兵,团结协作,形成坚强的战斗集体。在学习训练中,要强调一切按“打仗”的标准,严抠细训,精益求精,提高部队的战斗力。通过一日生活制度与军事训练的落实,养成求真务实、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养成时时、事事、处处培育和展现战斗精神的良好习惯。长此以往,军营将充满火热的战斗气息,学员具有高涨的战斗热情,把部队真正培养成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雄师劲旅。弘扬传统与创新发展相结合民族文化,传承一个民族的基因,是军队战斗精神的直接来源。中华民族是具有优良传统和独创精神的伟大民族,历经磨难而信念弥坚,饱尝艰辛而斗志不减,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这些传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民族精神和光荣传统的弘扬,催化战斗精神。在世界军事变革大潮的冲击下,传统的作战观念和作战样式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战斗精神培育形式和手段也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培育战斗精神,必须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渗透力强、辐射面广、负载力大的特点,广泛开展创新教育,在局域网上演示、网上答辩等宣传教育活动,努力增强培育战斗精神的实效。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933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