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家族祭祖发言稿字 清明祭祖发言稿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20 08:19:28
清明节家族祭祖发言稿字 清明祭祖发言稿精选
时间:2023-05-20 08:19:28     小编:cyyllee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清明节家族祭祖发言稿字 清明祭祖发言稿篇一

清风习习催秧绿,明月悠悠映麦黄。在这个花红柳绿、风清雨润的时节,我们吴氏家族吴岗支系汇聚在xx县xx镇,隆重祭奠我们的吴氏祖先,追思先人的丰功伟业,联谊今人的亲情友情,共谋吴氏家族的发展大业。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和荣幸。

这天,我们怀着一颗虔敬至诚的心,来祭奠我们的先祖,就就是要缅怀先祖的英德,就就是要感激先祖的教诲。古人有云,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祭祀大地,报天地覆载之德;祭祀祖先,报先辈养育庇佑之恩。我想,这就是我们这天祭祖的好处之一。

吴姓在百家姓中摆第六位。吴氏就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以吴姓为国号,又以国号为吴姓。千百年来,吴氏宗族至贤让德,励志修行,齐家治国,名扬四海。这天,我们站在先人吴复的墓前,又看到了吴复当年横刀立马、驰骋疆场的英姿,感受到吴复位列公侯,神采威毅的气度。悠悠六七百年,吴氏子孙,家兴族旺,遍及华夏。在政界、商界、科学界、艺术界……所有行业的功德榜上,无不有我们吴姓的名字。这就是先祖功德的庇佑,这就是后世子孙自强不息、拼搏奋进的见证。

斯人已乘黄鹤去,辉煌前程待后人。这天站在那里的我们吴氏后人,当弘扬先祖美德,用心促进和加深宗族联谊,念血脉相通之情,思同宗共祖之谊。我辈当以全族利益为重,不分南北,不分支系,明礼诚信,精诚团结,互通有无,族亲融合,互帮互助,共谋发展。我想,这就是我们这天站在先祖前,祭奠先祖的又一更重要的好处。

孔子说,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矣。不忘先人,追念先人,就是为了后人更加腾达,就是为了宗族更加辉煌。

尊敬的宗亲们,吴氏宗族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把握命运,只有与时俱进才能紧跟时代,只有勤劳勇敢才能成就伟业,只有艰苦奋斗才能兴旺家族!“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

让我们携起手来,热烈欢呼吴氏家族发展史上又一个春天的到来,为我们华夏吴氏族人活得更幸福、活得更有尊严而不懈努力!

清明节家族祭祖发言稿字 清明祭祖发言稿篇二

值此xxxx年清明节来临之际,我们相聚美丽裴介,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隆重举行xx省xx忠孝文化节暨xx首届xx公祭大典。在此,我谨代表xx四大班子和36万人民,向参加今天公祭大典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以及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xx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

xx,古称安邑,地处黄河金三角中心区域,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建都于此而得名,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堪称“中国源头,华夏摇篮”。xx历史悠久,生态良好,文化灿烂,贤才辈出,xx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众所周知,xx裴介村是xx的故里,这是公认的史实。春秋时期,xx从这里出发走向历史的舞台,忠随晋文公流亡19载,辅佐其成就江山社稷,留下“割股奉君、功不言禄、辞官奉母”的感人佳话。从《左传》里“不言禄,禄亦弗及”、“与母偕隐”的淡泊之士,到《庄子》篇里“割股奉君、抱木燔死”的悲情形象,再到后来由凡入圣,成为护佑一方的神灵,并最终在宋代被封为“洁惠侯”纳入国家公祭大典,为历代皇帝旌表、名人歌咏、百姓朝拜。他是中华以人定节、墓地称林、忠孝两全、以庙祭祀的第一人。“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xx是xx人民的骄傲,xx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被誉为“中华忠孝文化的伟大先驱”。xx身上体现的爱国、敬业、诚信、忠孝、奉献五种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观高度吻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激励我们民族走向复兴的动力源泉。

追慕先贤,崇德向上。在xx故里举办公祭大典,这是裴介父老乡亲和xx36万人民期待已久的心愿,也是众多专家学者运筹已久的夙愿,更是xx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美好祝愿。今天,这个愿望经过大家的艰苦努力终于如愿以偿,开启了xx文化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门!这是可喜可贺的一件好事,是铭记xx史册的一件大事,是有益当代、功德千秋的一件盛事!

“拂面春风好借力,正是扬帆远航时。”我们要把举办xx文化节的接力棒一任接一任传下去,大力传承介子忠孝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历史告诉未来,告诉子孙后代,我们要守住自己文化的根!

最后衷心祝愿xx省xx忠孝文化节暨xx首届xx公祭大典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294389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