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山水的游记作文字四篇(优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4:42:10
写山水的游记作文字四篇(优质)
时间:2023-06-06 14:42:10 小编:文友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写山水的游记字篇一

今年十一,我和爸爸、妈妈去了青海湖。

路边还有围绕着青海湖做朝拜的藏民,因为藏民认为青海湖是他们的圣湖。风正低吟着经幡上的经文,时不时的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欣赏这美丽的景色。

我们开着车行驶在环湖公路上,仿佛在画中畅游。湖水清澈见底,湖边还有一些圆圆的石头。我用手蘸了一点湖水尝了一下,发现青海湖的水很咸很咸。

天黑了,我和爸爸、妈妈选择了一家景区边藏民开的农家住了下来,那里的夜晚很冷,我们一家三口都穿上了羽绒服,主人也给我们点上了火炉。我发现藏民用来烧火的燃料不是煤炭,也不是木材,却是牛马们在草原上留下来的粪便。牛粪烧起来不但没有一点臭味,而且非常的暖和。夜晚我站在藏民的农家小院中,仰望着天空中那一闪一闪的小星星,很低很低,觉得伸手就可以摸得到,真像古人们说的:“手可摘星辰”。

青海湖的一草一木都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一样,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中。

写山水的游记字篇二

宋·王安石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王安石的这首绝句,是他的《游钟山》四首绝句中的第一首。自古以来的批评家在谈到王安石的诗歌时,说来说去不过是《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之类,其实,王安石的绝句佳作满眼,美不胜收。这首《游钟山》就是一首很少有人谈到,但确实是非常优秀而有特色的作品,拈出来加以赏析,可以达到“奇文共欣赏”的目的。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是在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山”字出现了八次,一个字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出现得如此频繁,在整个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很罕见的。可以说, 王安石正是借助于这个“山”的反复运用,不仅达到了回环反复的效果,在形式上取得了特殊的美感,而且在内涵上形成了特殊的意蕴。

诗的一到四句构成了一个逻辑关系,即因为“终于看山不厌山”,所以才有“买山终待老山间”的想法与举动;又因为“买山终待老山间”,可以更认真细致地看 山,所以又才有“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的结果。尽管无处不写到山,但在这一逻辑关系中,作者始终是作品所要表现的重点。而在对作者思想感情及 人生境界的表现上,“山”字起着特殊的作用。

诗中的山有两座山,第一座就是前二句所写的山,那是一座华丽的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似乎暗用了李白“相看两不厌山,唯有敬亭山”的诗意。既然终日看都 不厌烦,那么由此可见钟山是多么有魅力。第二句是用买山的行为来说明钟山的魅力,而“终待老”三字更加突出了这种魅力。在这种情况下,山还只是一个具有特 殊魅力的审美客体,诗人所看到的山还只是它的表层,吸引诗人的是山上的花这样的表面的.东西。第二座是诗的最后两句所写的山,那是一座进入了悠闲自在境界的 山。山上的花全部凋零,山还依然还是那座山,但是,它已经是一座精神得到了升华的山了,豪华落尽见真醇,皮毛落尽,精神独存。它就像一位得道的高人,去掉 了所有的浮躁与华美,进入了神完气足,闲静自在的境界。这就更使诗人留连忘返了。

这首诗表现上看来是在写山,但实际上却是在写人,甚至可能写的就是诗人自己。早年的诗人,意气风华,投身政治,锐意改革,在别人看来是多么辉煌荣耀。改革 失败后,诗人隐居南京,多与钟山为伴,辉煌不再,荣耀不存,没有了从前的锐气,也就没有了从前的浮躁。这山多像诗人自己!当然,山可能也未必就是诗人自 己,但是,它绝对表现了诗人的某种具有象征性的心路历程。在表面的写山过程中,暗含着极为深刻的寓意。这使这首诗品味起来像寓言,又像偈语。

诗中连用了八个“山”字,显然不是随意的行为,而是有意的安排。八个“山”字在诗中形成了回环反复之美,而且对称中有错落,更有特殊的韵味。八个“山”字 平均分配在四句中,每一句中都是两个“山”字。但是,前二句中的“山”字分别出现在句子中的不同位置上,没有一个的位置相同,这就说明这两句是以错落为 主,主要想造成一种形式上的变化。而后二句中的“山”字却被安排在不同句子的同一位置上,使其构成了非常明显的对称,表现出了一种形式上的对称之美。这 样,前后的句子在句法上就的所区别,有所变化。所以,这首诗不论是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来看,都可以说是极为出色的。

2、钟山即事

写山水的游记字篇三

三年级暑假,妈妈带我到闻名全国的云台山地质公园游玩,它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境内,属于太行山脉。它既有南方山脉的清秀俊美,又有北方山脉的雄伟壮丽,是一个奇特壮美,如诗如画的山水景观。

第一天,我们来到潭瀑峡,又名小寨沟。谷内风景怡人,宛若江南。“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令人流连忘返。

我们首先看到“丫”字瀑,一块三角形的大石头将水流隔开后又汇成一股,形成“丫”字形的瀑布。我穿着凉鞋踏进水中,那里的水清澈见底,冰凉清爽,将夏日的炎热一扫而光。又走了一小段路程,就来到了“不老泉”。据说不老泉的水喝一口年轻十岁,喝两口长生不老,喝三口返老还童。我接了一瓶子泉水,带回去给爷爷奶奶喝,希望他们健康长寿。继续往前走,一阵哗哗的水声吸引了我,我们来到了水帘洞。那水帘像一串串珍珠似的,让我不禁想起了《西游记》中花果山上的水帘洞。最后,我们来到了蝴蝶石边,两块岩石像巨大的展翅欲飞的蝴蝶翅膀,人站在中间,变成了美丽的蝴蝶仙子。

第二天,我们游览红石峡景区。当地人称它为“温盘峪”,有些外地人说它是“浓缩的大自然”、“盆景峡谷”。那里的水碧绿清澈,两岸红色的石壁上点缀着星星点点的绿色树木,仿佛是一个鬼斧神工雕凿而成的巨大盆景。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将山道挤得水泄不通,有时每走一步都很艰难。

经过这两天的跋山涉水,我虽然累得筋疲力尽,但是大饱眼福,还知道了一些关于地质方面的知识。这次旅行让我受益匪浅。

山脚下,就是中国均人之父——朱德总司令的故乡马鞍镇。

从马鞍镇向西一公里多,有一座突起的高山,一峰屹立,青松翠柏,林密草茂,四季葱茏,这就是国家aaaa级琳琅山风景名胜区。走进她,就像走进了一个大花园。迈着轻盈的步履,走上琳琅山头,极目远眺,花团锦簇;菜花黄了,桃花红了,梨花白了,春天更美了。宽阔的柏油路像一条玉带环绕琳琅山水。附近的村庄,果林绕宅,粉墙碧瓦,好一派田园风光。

海拔600米的琳琅山,高出周围群山,从山顶分出五个整齐的小山梁,从各方缓缓向下延伸,成了琳琅山的楞角,这使琳琅山成了一个自然生成的五角星。

在山顶上有一小平坝。稍事小憩,见坝中竖着一块《琳琅寨记》的石碑,碑文说:“琳琅,古寨也。……山高而秀,林参蓝天……”顺着小道向前走就是寨门,名曰“琳琅寨”。寨门石柱上镌刻着一副对联,上联是:“天外云峰新壁垒”;下联是“山巅武曲化干戈。”据同行者讲:过去山顶南面有一花园是清代秀才丁绍鸿所建,故名“丁家花园”。花园内草木繁多,并修有亭台、水榭,石桥,假山,显得十分别致,堪称寨之胜景。但那时只有富人才能进园观赏,而穷人只得望园兴叹。欣赏了山寨风光,站在遮天蔽日的.树木中,远望周围众多的小山,无限风光,尽收眼底。下山来就到了朱德总司令旧居纪念馆和朱德纪念园区。

1886年12月1日,朱德总司令就诞生在琳琅山下李家大湾。在这里他度过了14年之久的少年时代。20世纪60年代,郭沫若同志亲笔题写的“朱德总司令旧居”匾额,悬挂在旧居大门上方。旧居左侧是丁家花园私塾,右侧是药铺垭私塾,都是朱德少年读书的地方。听老人们讲,小时的朱德喜欢同小朋友一道去琳琅山树林中玩耍,他喜欢这山的几个楞角。有时一天他们要把几个小山梁都跑完,在山上听鸟声,学鸟唱,采山花……他浇灌过的土地,游泳过的小河,亲手栽植的树木,都在琳琅山的环抱里。朱德从军后,他也特别喜爱五星。抗日战争时期,朱总司令在山西武功县栽植的一棵杨树,树干、树枝横截面都是一颗五星,当地人称它为“红星杨”。在朱德故居纪念园区,你处处感到此地的奇异和灵气,可以尽情领略到大自然赋予的美景。

马鞍,地灵人杰,山水形胜。在故居纪念园区参观,总司令那“仗剑山河动,挥毫日月明”的气概;那运筹帷幄,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帅风豪气,令人浮想联翩,让人流连忘返。总司令一生是一首诗,琳琅山孕育了他特有一些气质,在朱总故里让人倍加怀念他那高大光辉的形象。他永远是人民心中的一座巍巍丰碑。

在暑假里孩子们都要去旅游,我也不例外,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桂林游玩。

我们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来到了桂林。我们先游玩了象鼻山。象鼻山的山形酷似一头巨象伸长鼻子临江汲水,在象腿之间造就一轮临水皓月,构成"象山水月的奇景"。

第二天,我们乘船游览了漓江。漓江的水无比清澈,漓江的山千姿百态:有一些像孙悟空过五指山,有一些像九马画山,还有得像骆驼奔跑……漓江两岸的凤尾竹笑弯了腰,仿佛在招手欢迎我们的到来。

我们下船乘车,来到"世外桃源",这里景色秀丽,空气清新,宛如来到仙境。我们乘着竹筏来到燕子湖的心愿桥下,大家纷纷许了一些愿望。我们又来到了原始部落的一个小村庄,酋长夫人"黑珍珠"向我们招手示意。我们和苗族姑娘跳踩踏舞,和壮族姑娘抛绣球。"世外桃源"让我赞叹不已!

晚上我们在漓江边观看了"印象刘三姐"的大型演出。演出以十二座山峰为背景,有六百多个演员表演……演出气势浩大,非凡,深深地震撼着每个观众的心灵。

后面几天的游程,我们游览了伏波山,七星公园,芦笛岩。我们参观了不同风格的岩洞,岩洞里有形状各异,姿态不同的钟乳石等。

我们乘飞机返回上海,坐在飞机上,俯视着桂林的城市风貌,让我依依不舍。桂林之行让我大开眼界。我爱桂林的山!我爱桂林的水!

写山水的游记字篇四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的审美情趣的结晶。身世遭遇和环境的压迫,造成心理的变异,长歌当哭,强颜为欢,聊为优游,乐而复悲。郁愤填膺时,憎山恶水,以山水为“狴牢”(《囚人赋》);一人独游时,又与之同病相怜,并借山水之“幽幽”“窅窅”以“处休”、“观妙”(《永州龙兴寺东丘记》)。由意在渲泻悲情到艺术地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记游文字,其中不独写景状物绘声绘色,生动传神,而且可以见出作者观察之细,用笔之妙。开篇未见小潭,先闻水声,因闻水声,转觅小潭,即表现出行文的曲折变化;篇中写水之清却于水着墨不多,而是借石之底、鱼之游、日光之影来表现,可谓匠心独具;至于篇末对清冷寂寥之境的描摹和气氛的渲染,更隐然展示出被贬者凄楚悲苦的心态,令人读后为之怦然心动。

“如奇峰异嶂,层见叠出”,“柳州记山水……无不形容尽致,其自命为‘牢笼百态’,固宜。”(《艺概·文概》)

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深邃幽寂的环境,适足以安放作者凄苦的心地,使他在自然美中获得暂时的忘却,以虚静的心神,达到与自然的合一,展现出一种如雪天琼枝般的清冷晶莹之美。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307020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