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蜻蜓(精选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5:06:00
捕蜻蜓(精选3篇)
时间:2023-06-06 15:06:00 小编:文友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捕蜻蜓篇一

太阳高照,直直地打在人脸上,热辣辣地疼,汗水顺着脸颊轻轻地滑下,留下了亮晶晶的一条水机,汗,浸湿了帽子边,汗在帽子边划出了优雅的波浪线,一点一点地像帽顶“进发”。

虽然前两天已经有些小小地习惯,但仍有止不住的酸痛漫向身体:脚底板仿佛踩在硬硬的石板上;脖子仿佛挂了个千斤重物……但在我们备感难受时,却有一只只倩影在我眼前掠过:蜻蜓。在烈日下,它们仍快活飞翔,低低地滑过跑道,两对轻盈的薄翅,浅浅地透着太阳的光,翅上布着一格格的纹路,小巧的脑袋,身上披着黑黄相间的彩衣,显得更加苗条优美。但在这些可爱精灵的比较下,我们又显得那么地无力,疲倦。在蜻蜓的小小身躯里却藏着我人都做不到的坚强。

我望着这些可爱精灵,挺着略微驼的背,迎着烈日,以一个小军人的姿态迎接着酸痛。

捕蜻蜓篇二

本文是一篇记事的文章,通过讲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爱护有益的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课文层次清楚,语言见解,通过人物具体明白的对话,推进故事的发展,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从中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受到教育,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心爱护和谆谆教导。

本课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位语言文字,激起对蜻蜓及其他动物的有关知识的求知欲,并领略老一辈教育家的风范。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了解蜻蜓的有关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重难点:

1、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2、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体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放飞蜻蜓》这一课。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上节课学到了什么? (板:吃虫子、陶行知)

所以孩子们要——读题。

2、你从哪里知道每一个孩子都同意放飞蜻蜓?

(“纷纷”一词可以看出,所有的孩子都同意放飞蜻蜓。)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出示:孩子们纷纷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

这里有两个“放了它”,你从中感觉到什么?

(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放飞蜻蜓的心情。)

读出这种心情来!(指名)

二、教学课文7—10小节:

1、这节课,我们就当自己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认真读一读课文的7—10小节,想一想:你愿意放飞蜻蜓吗?找找自己乐意放飞蜻蜓的理由,划一划有关的词和句子。

2、四人小组讨论:为什么你也同意放飞蜻蜓?

(你从文中什么地方知道蜻蜓是我们的朋友?)

3、课堂讨论。

a、从蜻蜓本身讲:

(1)出示:它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

理解“据说”:表明他也不是很有把握,只是听说而已究竟是怎么回事?谁查了资料?请你为大家做介绍。(蜻蜓繁殖后代时,由于生理的需要,会咬自己的尾巴,看起来像“吃”尾巴,其实并没有吃掉。)真是一种有趣的昆虫啊!(板:尾巴 保持平衡)

“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其实是蜻蜓在河里产卵。成语:蜻蜓点水,比喻做事肤浅,不深入。

(2)出示:阳光下,蜻蜓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

蜻蜓好象会说话,你听到它说什么了吗?

哪个词给你印象比较深?“成千上万”还可以换成什么词?(板:眼睛 四面八方)

(更喜欢蜻蜓了)

(5)是呀,因为了解蜻蜓,才会更喜欢蜻蜓,也才会——读题(放飞蜻蜓)。

让我们一起把描写蜻蜓尾巴和眼睛的语句读一读。

b、从陶行知先生角度讲:和蔼可亲,知识丰富。

“高高举起”——举得高,孩子们才能看得清。关心孩子,处处为孩子着想。

“小心地翻过去”——要求孩子们放飞蜻蜓,自己也十分爱护蜻蜓。

知识丰富:告诉孩子们许多有关蜻蜓的知识,孩子们觉得新鲜有趣,让孩子们心甘情愿地——读题(放飞蜻蜓)

多好的一篇文章啊,读了它,我们了解了蜻蜓是我们的朋友,了解了陶行知先生的和蔼可亲。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读读陶行知和孩子们的对话,可以吗?(配乐朗读课文)

三、归纳总结:

1、课文学到这里,我们真的也很想把这只蜻蜓放飞。一起读一读。

再次出示:孩子们纷纷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

读出大家共同的愿望。

2、小结:大自然中有很多像蜻蜓这样的朋友,它们都为我们人类作出了贡献。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关心爱护这些可爱的朋友,那样我们的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3、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4、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想知道什么?

(蜻蜓的其他知识,其他昆虫的知识,人类保护动物的情况等)

相机拓展,引导课外探究。

捕蜻蜓篇三

;

作者简介

殷健灵,生于上海,法学学士、文学硕士。做过女性杂志主编,现为《新民晚报》主任编辑。18岁在《少年文艺》发表处女作,从此与儿童文学结缘。写作体裁涉及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评论等。主要作品《殷健灵心灵成长小说系列》,长篇幻想小说《风中之樱》,散文集《纯真季节》《记得那年花下》,中短篇小说集《青春密码》《一滴秘密的眼泪》,诗集《盛开的心情》等,共计二百余万字。

1997年,殷健灵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曾获冰心图书奖大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新世纪儿童文学奖、第四届上海市十大文化新人称号等。

推荐理由

《蜻蜓,蜻蜓》是作家殷健灵倾情奉献的令人感动至极的力作。作品关注当下“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父母背井离乡,留下孩子独自生活,那些孩子孤独、敏感、情感饥渴。作品更传递出对人类普遍需要的美好情感——爱的珍视。阅读《蜻蜓,蜻蜓》,犹如经历一趟美丽、温暖的爱之旅程。

相关热词搜索:;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307386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