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自然辩证法原文篇一
摘要:生态自然观是继天然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之后的一种全新的自然观,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它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本文就是在认识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讨了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首先,生态自然观是可持续发展的指导观念和哲学基础,可持续发展是生态自然观的必然要求和实践形式,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活动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其次,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而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从提出到逐步推行实施,也正在从实践的角度丰富和完善着生态自然观的思想内容。然后,生态自然观孕育了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又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了生态自然观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总之,两者相互依存,互为促进,不可分割。
关键词: 人 自然 生态自然观 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得到创新与应用,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强大。过分的自信与片面的发展观使得人类在物质财富涌入、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付出了生态危机、环境恶化的惨重代价,而这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恶化的生态环境对人类一次次无情的惩罚。如何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实现双赢,人们在不断反思探究,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现代辩证唯物主义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生态自然观应运而生。而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观提供了必要的哲学依据。有了主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便肩负起了这样的伟大使命,那就是不仅要把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付诸实践,还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完善这一主旨。
二、生态自然观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1)生态自然观并非简单回到天然自然观,它既是对人工自然观的某种扬弃,又是向天然自然观的某种复归,是更高层次上两种自然观的辩证综合。只有在生态自然中,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才会和谐共存,才能真正实现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和超越的统一,也才能真正达到马克思预言的那种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即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2)生态自然观并不是对一般生态科学、生态哲学或环境伦理学等的讨论和重复,而是对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等进行哲学概括形成的自然观的一种新理论形态。它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生态自然界。第三,生态自然观是出于对自然观的历史研究的理性思考提出的,是对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长期、充分发展之后的一种理论总结,它产生于生态自然进入实践领域之初,因此,生态自然观对于生态自然的创建实践来说具有超前性,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自然观的理论研究对生态自然的实践活动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价值。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对自然界的巨大冲击带来了事关人类命运的生态危机问题。当代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人口、资源、环境三个方面。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对立冲突的必然结果,生态自然观正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的形成,从理论的角度来看,是来源于我们对人工自然的反思及对天然自然价值的重新认识;从实践角度看,是来源于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两类自然矛盾的凸现;从人文角度看,是来源于“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延伸,生态自然观是继天然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之后的历史必然。
生态自然观的核心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出发点和逻辑起点。
(1)确立生态自然观是把人和自然之间的协调与和谐的发展放在宇宙观、社会观与人生观的基础、前提和出发点的地位,弘扬与发展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天人合一”的精神,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意识基础,生态自然观使人们从思想上摒弃了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方式的“人高于自然界”、“人是自然的主人”、“人要征服自然” 的观点;认识到了以往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在现代化过程中对自然的无节制的索取,对自然资源和环境无节制的开发利用而导致了生态危机是多么的愚蠢;认识到了只有维护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维护人与自然系统的平衡,才能真正使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这种意识是根植于人们内心的,它是人们实践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基础。
(2)人类是可持续发展的主动性因素,从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来探讨人的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一条合乎逻辑的思维路线。人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社会这一发展巨系统的主动者、推动者,同时,人本身也是发展的结果。人作为生物、心理、社会的存在物,其生活内容不仅包括经济活动,还包括各种生物需要、社会参与、自由时间的支配等多种方面,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人不仅要生存,还需要发展、享受等等,所有这些方面不仅要有数量上的增长,而且要有质量上的提高。不断满足人的需求,促使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最终目标$可持续发展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发展方式。这种方式从广义上说$是为旨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战略,其根本就是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这种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关系,是指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自身与世界构成的一种相互规定、同构共生、协调发展的关系。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考虑人的发展自然而然地就成为实践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出发点。
生态自然观要求将人与人的伦理关系扩展到人与一切生命之间,把自然也作为人类道德的对象,这是实践可持续发展的道德基础。
传统的伦理观只考虑人与人的关系,只是以人的利益或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和终极目的,只把人作为道德的对象,只承认人的道德地位和权利。正因为如此,这种传统的伦理观也就无视自然界中其他的生命现象和生命体的存在:人只要需要,就可以恣意地砍伐和采挖#疯狂地掠杀和灭绝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其实,既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那么,环境伦理学也就是人类伦理学的基础。生态自然观要求将人与人的伦理关系扩展到人与一切生命之间,它认为一个生物多样性的地球生态系统,对于整个地球生命的存在是必要的、有利的,人类有义务有责任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和自然界,尊重和维护自然的权利和价值,担负起爱护和保护大自然的道德责任,破除自我中心主义,建立人与自然的平等观,从而保持自然生态平衡的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人类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和义不容辞的道德责任。人类与自然界要和谐共存、和谐发展,不能以高消费的方式对自然界进行贪婪的掠夺,破坏了自己和后代赖以生存的基础,那样就是最大的不道德行为。
3.3 生态自然观的价值取向是实践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导向
生态危机日趋严峻,迫使人们开始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生态自然观要求人们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发展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认为,人类不是自然界的绝对中心,人既是自然之子,又是自然之友,人和自然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命运。这种注重了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和互利性的生态自然观的价值取向要求人类必须充分认识自然的价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地开发、利用自、与自然和谐共处,并维护和促进地球这个生命共同体的长久稳定与繁荣,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一切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只有把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度限制在其再生速率的限度内,才能维护地球的生命支撑体系,保持资源利用的持续性。中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但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资源的空间分布很不均衡,致使南水北调、北煤南运、成为不可改变的现实,极大地钳制了经济发展。另外,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在扩大开放,坚持自力更生的情况下展开的,除了引进少量的资金与技术以外,主要的建设资金和近乎全部的资源是靠自己积累、自己生产的,而且所有的工业污染物都必须自己处理,不可能向发达国家那样从殖民地大量掠夺资源,而把污染物质倾倒到发展中国家,或是把高污染的项目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实行资源掠夺和生态侵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和合理地开发利用非常有限的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2 可持续发展充分认识到了环境承受能力的有限性
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工业化,城市化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大气质量、酸雨问题、水系污染、水土流失给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严重地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中国还是一个人口大国,并且人口素质较低,它将给人力资源开发带来许多困难,反过来又将影响人口增长的有效控制,这必将给有限的耕地,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另外,许多先进的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利用自身优势进行不平等的贸易交换或生产转移,变相地掠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资源,污染我们的环境,不难看出中国环境的承受能力正在经受着极大的挑战。根治环境污染,恢复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就成了我们面临的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4.3 可持续发展充分考虑到了经济发展在量上的有限性
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它包括数量的增长与质量的提高,而且数量的增长是有限的,显然经济发展的质量的提高就成了我们的关注对象,随着世界经济国际化、集团化趋势的发展,我们面临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和技术垄断的强大壁垒,在技术引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对外贸易等方面遇到种种阻力。同时,世界环境问题日趋复杂化、严重化、国际绿色产品市场的普及化,竞争的激烈化以及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我们这样一个在经济、科学发展水平上与少数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的人口大国,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承担比发达国家更多,更重的任务。因此,面对世界绿色市场的巨大冲击与压力,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才是高质量的、可持续的。
五、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同点
5.1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相近
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它以生态危机作为确立的现实根源,用生态科学积淀理论基础,主张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可持续发展:随着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一种新的思想、新的模式在现代人类意识形态领域萌发,“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成为学术界共同的心声。具体的讲,就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采取保护环境和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的方针,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人类提供包括适宜的环境质量在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还要考虑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从生态学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可以归结为“生态危机”。这种生态危机又集中表现在了以下几个方面: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问题;人口问题。这些“生态危机”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使得当代人类不断的对其进行反思。与此同时,随着生态科学的进步与完善,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生态自然观的确立。
5.2.2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大致可以将其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史前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代文明。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人类社会活动对大自然干预的程度不同,因而产生的环境问题亦不同。但总的趋势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程度亦愈深,而受到污染破坏的环境又成为社会发展新的制约。尤其是近现代,这个矛盾日益突出,为此各国、各级政府纷纷加大了环境保护投资,制定一系列环境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管理,同时大力开展环境科学研究,进行环境污染治理和发展低污染、无污染的工艺技术,改变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使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人类正是经过不断反思、探究与实践才终于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目前已经被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普遍接受。
5.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与实施途径贯穿了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5.3.1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发展的必要性,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为了保护环境而停止发展的观点是不可取的。第二,发展并不是单纯的指经济发展,它包含着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诸多要素。第三,发展是全人类共同的权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着平等的发展权。
(2)公平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代际公平———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必须考虑后代人的利益。当代人对后代人生存发展的可进行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即使不给予子孙更多的财富也要留下一片蓝天碧水,我们不能片面追求经济、过度开发资源、滥用环境权利剥夺后代人理应享有的发展和消费的机会,为了满足自己的幸福,而牺牲今后几代人的利益。二是代内公平———即所有的当代人应该享受平等的发展权利的待遇。要求区域内部和不同区域间从成本效益的角度实现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两者的公平分配和负担。
(3)持续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是指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口、经济和社会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受能力。也正是基于这个层面的理解,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在《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的报告中,把可持续发展界定为:“在不超出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生活质量”。
(4)共同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是指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应该是世界各国的联合行动。地球是人类共同的也是唯一的家园,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使得实施可持续发展需要不同国家超越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来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以上四条基本原则的内容正是生态自然观所持的基本思想。
5.3.2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是实现生态文明,因为在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中,生态文明就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再生产。而生态文明包含的物质生产、社会制度、思想观念等层面恰恰是可持续发展构成的要素。
生态系统是一个有生命的、有一定时空范围、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并且整体、开放、动态平衡的系统。正是基于生态系统以上的特点,生态自然观理论主张把人的角色从自然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一员,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个部分组成的统一体,人类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因子,人类与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更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他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5.4.2 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要用实际行动来打破发达国家曾经经历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略环境效益,为了实现社会经济发展而付出惨重的环境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概念中提出,不是不追求经济增长,而是要以何种形式、何种程度实现经济增长,按照什么样的原则去实行,才能协调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者之间的关系,保证社会的发展是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按照这样的目标,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正确规范两个基本关系:一是“人与人”的关系,要求人类应以高度民主的科学认识与道德责任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指人类与自然之间应相互适应和协同进化。在此基础上,可以把发展、公平、合作、协作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自然辩证法原文篇二
阅读了《自然辩证法》序论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导言,我大体明白了自然辩证法所研究和揭示的资料: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人类经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辨证法;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辨证法。
从这个定义中能够看出自然辩证法能够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供给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以帮忙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同时自然辩证法不可能也不应当以自我的哲学研究来代替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
并开阔这一专业的领域,在这一领域内有所创新,我们必须对这一专业又更广更深的理解。而这种理解,是离不开正确的科学方法,和广阔的科学视野的。我觉得这种更一般性的科学方法训练、本事培养以及视野的开阔是由研究自然科学的自然辩证法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知识所能供给的。
也就是说,除了专业课的学期,我觉得能够为我们供给科学方法训练、提高本事和开阔视野的知识很多,哲学,历史,文学都有我们能够汲取的营养。关键是看我们能不能从这些专门知识中提取出对我们认识自然,进行科学研究有益的观点。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首先回顾了几个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批判了以往形而上学的自然观,然后阐述了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辨证唯物的.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原文篇三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恩格斯对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揭示把人对自然的认识从僵化的神学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把自然界发展的辩证图景展示在人们的面前,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一系列正确观点,揭示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种范畴在自然科学中的体现"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思想被揭示出来的价值不仅仅在于针对以往的向度,使人们在纷繁复杂的自然面前由无所适从的茫然变得豁然开朗,它的价值更在于从此往后的向度"。
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19世纪中叶由恩格斯在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自然哲学理论。这个语词的原意是指自然界的辩证法。早期的中国学术界一般认为自然辩证法由自然观、自然科学观和自然科学方法论三部分组成。随着20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迸的发展,个性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自然科学的高度分化与综合的发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汇流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化与社会的科学技术化,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带给了新鲜的经验材料和理论思想,使它拓展成为一门包括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在内的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科学技术哲学。这意味着当代自然辩证法的模式发生了一次新的转变。科学技术史与自然辩证法这两大学科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自然辩证法的许多研究思想与成果也影响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并为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带给理论及方法论方面的支持。
传统的科学技术史研究方法大体有三类,第一类是发掘、考证和记录历史史实;第二类是根据经过必须考证或核实的史料进行比较性研究,归纳分析出一些能够阐明“法则”或“规律”的资料;第三类是挖掘史实及其逻辑关系,以必须的历史背景,透过“虚构”“想像”等手法,编纂出类“故事”情节,进行历史的、艺术的再创造,以完成科学技术史的撰写。无论哪一类,研究者务必有必须理论思维或观念作为指导,并掌握必须的研究方法论,而这恰是自然辩证法所能带给的。许多从事科学技术史研究的人,努力总结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经验教训,在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方面作出贡献,丰富了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资料。
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前苏联有些人根据他们的所谓意识形态需要排除被谴责为“资产阶级的”和“反动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及微耳和的病理学,关且在肉体上消灭了这些学说的苏联支持者,导致了李森科式的伪科学家及其伪科学。中国“___”中“___”指使一些人从所谓的哲学思想出发,扣帽子、大棍子、贴标签,对自然科学横加干涉,甚至支持不懂科学的人研制永动机,使中国的科学事业大受摧残。把哲学当作“科学的科学”凌架于科学之上,用意识形态评判科学理论,只能阻碍科学的发展。
恩格斯对自然辩证法的揭示,开启了人类认识史上的新篇章,历时百年其深邃的思想依然散放出科学的光芒"对于伟大思想家的纪念,并不在于把他的作品透过精美的印刷珍藏在博物馆中"对恩格斯最好的纪念,莫过于用他为我们打磨的辩证思维的武器去指导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指导我们的人才培养"恩格斯同马克思一道共同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已经在远离他们故乡的东方结出了硕果,用恩格斯所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思想来武装社会主义公民的头脑,繁荣社会主义的科学文化事业,更快的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自然辩证法原文篇四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思想揭示出了主观辩证法与自然界发展的辩证法之间的不可分割性:主观认识的辩证法可是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事物间的辩证运动关系的反应而已,从而揭去了长期掩盖在主观辩证法之上的神秘外衣,使辩证法真正建立在了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它既为我们建构了科学时代的科学世界观,同时也为我们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供给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我深刻地认识到:事物的现象,从来都是纷繁多样的,认识事物的本质和掌握它的规律,是十分复杂和渐进的过程。成功与失败,有时候仅仅只是一步之差。有些人之所以能够顿生灵感,突破两者之间的隔膜,完全是依靠长时间的知识积累和实践,并不断提高认识的科学性的结果。
书中的人物都被葛竞姐姐描述得栩栩如生:聪明的主人公米楠、他的好朋友丁立立、汪小旺;他们的死对头:骄傲自大的段小克、诡计多端的金同同;还有班里其他的一些同学:胆小的杜小拉,老实的叶建建,贪吃的孙喵喵,天真的李小唯,学习认真的冯小军;幽默滑稽的小罗教师和那和蔼可亲的张校长。《魔法学校》主要讲了在魔法学校里发生的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情。比如同学们坐着潜水艇参观学校;教师在水里给同学们上生物课,各种鱼儿都游到他们身边;校长能用喷雾剂检查出学生们考试时是否作弊;种在教室门口的向日葵能看到同学们在教室内外的一举一动;同学们在校长变出的“奥兹国”里表演童话故事《绿野仙踪》……
尽力寻找情绪体验的机会。一是多想想你所从事的事业,时时不忘创新,做出新的成绩,跃上新的台阶;再者要关心他人,与钦佩、同事同甘共苦,无论悲欢、离合,都是对心理的撼动,它会使人头脑清醒,心胸开阔;三是多参加公益活动,乐善好施,为子孙造福。最好是学会一门艺术,无论唱歌弹琴,还是写作绘画、集邮藏币,都会人进入一种的新的境界,产生新的追求,在你的爱好之中寻找乐趣。
为了有效地开展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并到达预期的目的,要求我们必须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尊重实际,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加强对哲学的学习。因为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因而总是需要不断深化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好哲学十分必要,这有助于我们思想的不断成熟和加深思维的深度,以使我们的认识更贴合客观实际。
下头结合我的经历,谈一下自我的体会。我们都明白获取与学习知识、加快成长,对于一个以后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学期,我主要是进行了有限元分析软件的学习。有限元分析的主要步骤有:(1)结构的离散化,即单元的划分。(2)单元分析,包括选择位移模式、根据几何方程建立应变与位移的关系、根据虚功原理建立节点力与节点位移的关系,最终得到单元刚度方程。(3)等效节点载荷计算。(4)整体分析,建立整体刚度方程(5)引入约束,求解整体平衡方程。划分单元时一般选用三角形或四边形单元,其基本原则有:(1)拓朴正确性原则,即单元间是靠单元顶点、或单元边、或单元面连接。(2)几何保形原则,即网格划分后,单元的集合为原结构近似。(3)特性一致原则,即材料相同,厚度相同。(4)单元形状优良原则,单元边、角相差尽可能小。(5)密度可控原则,即在保证必须精度的前提下,网格尽可能稀疏一些;应力集中区单元划分要密,其他区能够划分的稀一些。
知识重要,不用多说,但知识仅有在实践和思考中运用,才能转化为才能。知识并不是才能,需要一个融会贯通的过程,这就是实践和思考的过程。良好的思考习惯,有助于脑力的增强。我认为脑力同体力一样,是需要锻炼的,而长时间的思考本事也是练就出来的,在于平时下意识地培养。一旦建立了良好的思考习惯,长时间的思考本事慢慢也会建起,这样解决问题的本事必然会提高,因为很多深度灵感产生于长时间思考中。
钻柱螺纹连接强度的研究己成为国内外不少学者关注的热点。螺纹接触应力的研究包括试验测定法、解析法和数值计算法。实验研究虽能够较真实地模拟井下受力情景,但不能准确真实地模拟在不一样工况下所关心螺纹部位的应力应变场和密封本事。,,ara用实验测试了不一样结构形式螺纹在轴力、内压下的密封本事和强度;石油管材研究所对各种接头螺纹也做了不少试验,得到了很多有价值的结论。sopwith在1948年首先提出螺纹连接载荷分布的解析方法,研究了螺母径向膨胀的影响,得到了普遍理解。stoeehy和macke修正了sopwith理论以便处理锥形螺纹。阎铁、范森和石德勤建立了基于挠性件摩擦理论的理论模型。张炎、陈平、施太和建立了螺纹轴向载荷分布规律的弹簧模型。有限元方法是螺纹力学有效的数值研究方法。这方面的研究报道很多,采用轴对称有限元方法分析了钻杆接头连接的内外管端的疲劳破坏问题;ri对20种不一样的miu和r配置情景进行了有限元分析;o等用接触有限元方法分析了钻柱螺纹连接中靠近台肩部位的疲劳破坏问题;李润方等用弹塑性接触力学对石油钻杆连接螺纹进行精确的分析。
此外,养成思考的习惯,并与实践、知识结合好至关重要。据我了解,不少技术人员是很勤奋的,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为了提高技术本事,喜欢挨着地把技术专业书籍全看一遍,可效果并不好。我也有过把技术专业书全看一遍的经历,可收获并不大。经过反思,使我明白了,为什么相同资质的人,又有同样的学习机会,可最终本事上却大不相同的原因:这是由于实践和思考的结合方面,他们之间有较大差异所致。仅仅满足解出正确结果并单纯追求题量,想“以量取胜”,而不注意进一步的思考、分析、综合、归纳,是要事倍功半的。不认真思考,势必极大地影响经验的积累。所以,养成思考的习惯是至关重要的。
我认为学好哲学,能够极大地拓宽我们的思路,使我们更好地懂得事物的复杂性和辩证关系。使我们顺利时不盲目乐观,困苦时不消极悲观。一个哲学学得好的技术人员,其主观分析与客观实际间的差距必然较小,这无疑是有助于他(她)的成功的。思路的拓宽,提高了我们对事物的理解,而在较高的理解水平之上,我们才能培养起自我的见解与质疑的本事,最重要的是我们才能获得客观分析的本事。这些是我在实际经验中的切身体会。
既然列宁说矛盾对立面的斗争是无条件的,那么列宁自然的成了这种斗争哲学的发明人,因为斗争哲学家们除了引用列宁的话外,并没有做更多的考察以证明同一性的相对性有条件性和斗争性的绝对性无条件性。如果列宁能重生的话,必须也会说这即给了他过多的荣誉也给了他过多的毁誉。如果哲学家们稍微仔细一点的话,不难看出列宁的这两句话中的有无条件性指得是两种情景:
综上所述,我们仅有不断提高我们认识的科学性,才能使我们在动手实践、获取知识、善于思考上处于有利位置,并把三者结合好,更好地完成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使我们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让自我感到既有信心又有准则,并为社会作出自我的最大贡献。
自然辩证法原文篇五
通过半个多学期的学习,我开始对曾经一提起来就觉得特别深奥的自然辩证法有了一些小小的了解,这点了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能说明我不再像以前一样对自然辩证法这门学科毫无认识。
尤其是通过这阵子对《自然辩证法导言》的用心阅读,我至少改变了从前对这门学科的一些不科学的看法。《导言》部分是自然辩证法最精华的部分,恩格斯从文学、天文学、力学、哲学等各个方面探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一个人如果没有广泛的涉猎是不可能全面而系统的认识问题的,恩格斯通过这篇《导言》似乎让我看到了自然科学一步步发展起来的画面,那些自然科学上的历史性事件就像电影片段浮现在我脑海中,我似乎亲眼见证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恩格斯作为一个无产阶级哲学家,在自然辩证法导言部分,对自然科学发展史作了总结,精辟地阐述了自然科学发展的规律;并通过自然科学发展中两种根本对立的自然观的斗争,论证了建立科学自然观这一场理论自然科学的革命是历史的必然,说明自然科学“由于它本身的发展,形而上学的观点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
从导言部分,我们可以看出,恩格斯阅读了大量的前人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着作,并对每一个自然科学的重大发展,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很好的纵观了整个科学的全局,从不武断独立的看待每一个科学发现。每一个科学发现,在他看来都是人类通向真理的一大步。
恩格斯在《导言》中指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需要巨人和产生巨人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不仅需要政治上产生伟大的人物,而且更需要产生科学巨匠,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历史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比起资本主义革命初期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要大多得,深刻得多。
如果说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需要和产生巨人的时代,那么,我们今天,更是需要产生更多更伟大的巨人及能够产生这样的巨人的时代。
自然辩证法原文篇六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的论述,有许多新的观点、新的思想和新的阐述,令人耳目一新。比如报告提出的“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等等。总之,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论述,表明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进一步深化,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创新,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再一次升华5.、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从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虽然只有这一字之改,但却是一个质的飞跃,它把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图景更具体更生动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也把我们党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决心和信心展现出来。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要求,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报告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100年翻一番”的“两个翻番”,使小康社会目标更加明确、更加切近,同时标准也更严、要求也更高。报告提出了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明确了各个领域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报告关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要求,是对什么是小康社会、如何建设小康社会认识的新飞跃,必将极大激发全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美好前景的奋斗热情。
3自然辩证法简答.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a.开放性是系统有序演
3观察方法可以直接导致
.归纳方法与演绎方法的关系是什么?
1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2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经济结构变化。主要是产业结构的变化;3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自然辩证法论述36.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什么?
科学技术的社会变革功能是什么?
社会意识对科学技术的影响是什么?
1哲学对社会技术的影响。主要通过科技工作者的理论思维
来实现。2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影响。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性社会实践部门,其基本职能是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因此,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取决于其两大职能的发挥程度;3文化对科学技术的作用。它体现在人们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之中,经过历时的积淀形成了强大的文化传统,构成了科学技术生长的环境;4道德对科学技术的作用。道德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个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和传统而对社会发生作用的。40.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的思想是什么?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根据世界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概括了人类实践所提供的新经验和新成果,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当代马克思主意的重大理论命题,成为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核心。
(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邓小平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提出“把尽快地培养出一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作为我们科学、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
(四)、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发展高科技的指导方针,形成了高科技发展的战略思想。
(五)、进行科技体制改革。邓小平为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的原则,内容及任务指明了方向。
.胡锦泰关于科学技术的思想是什么?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局;胡锦涛多次强调,“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必须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2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要求;胡锦涛指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培养造就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事业的未来,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明天”。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4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胡锦涛指出了明确的指导方针,指出“要始终把科学管理作为推动可劲进步和创新的重要环节,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5重视科学技术和环境的和谐发展。胡锦涛指出:“大力发展能源资源卡发利用科学技术。”6选择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7大力发展民生科学技术。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紧密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不断强化公共服务,改善民生环境,保障民生安全。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3096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