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的情况下,我国也开始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碳经济的发展范文5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碳经济的发展范文 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对策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关注的热点,它影响到人类生存环境并制约经济持续增长。因此,改变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迫切任务。低碳经济是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的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消费等经济形态的总称,是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进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包括低碳生产、低碳流通、低碳分配和低碳消费四个环节,核心是提高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立低碳的能源系统和产业结构,实现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低碳化。
生产的低碳化包括物质资料生产的低碳化和人口生产的低碳化。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生产力水平的体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低碳化就是要在生产过程中避免盲目的扩大再生产和资源浪费,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发展循环经济。马克思指出资源节约包括由科技发明带来的节约和由废弃物的再利用带来的节约,这一点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人口生产的低碳化,就是控制人口发展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使人口的再生产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由人力资源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
商品的流通是连接商品生产和消费的纽带,流通的低碳化就是要使生产要素和生产的产品能够自由流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方面要实现硬件设施的低碳化,建设节能环保高效的立体交通体系,另一方面要实现软件设施的低碳化,为经济转型的生产提供组织和制度上的保障,实现生产要素配置的高效化。
分配的低碳化主要是指政府在对要素收入进行再分配的过程中,对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产业进行倾斜和优惠,对传统的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的产业给予限制,从而实现产业的低碳化。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对风能、核能和水电的投入分别增加了88%、72%、19.2%。同年中央财政安排400多亿资金支持节能工程和环保设施的建设,这一系列措施反映出政府对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低碳经济的关注和敏感的反映。
消费的低碳化就是要在消费的过程中形成文明消费、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反对铺张浪费的消费观念。在消费的结构上更加注重精神消费、文化消费,提高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对精神和文化消费等人力资本的投资,不仅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将大大提高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节约有限的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低碳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许多国家已制定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这是全人类的一个共同愿望与行动,是涉及社会、经济、生产与生活综合性很强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一个社会再生产的经济活动低碳化问题,是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精神,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二、我国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
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与提高,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是付出了较高代价的,即以消费大量能源,生态环境恶化,严重破坏资源为代价取得的,同时,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当前面临许多严重问题。
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与先进发达国家比差距甚大。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大约为35%,比发达国家效率大约低10个百分点。我国煤的产出率只相当于美国的2816%,欧盟的1618%,日本的1015%。因此,我国经济增长代价很大,50年来我国GDP大约增长10倍,而矿产资源消耗增长40多倍,能源利用效率低下。我国是一个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为主体的国家,在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占2/3,也是污染最严重的一种能源,中国在燃料中所排放的CO2总量中,煤炭排放的CO2占70%。单位产品所产生的CO2也相当高,每生产1度电释放1公斤的CO2,每燃烧1升汽油释放2.2公斤CO2。所以,我国是个典型的高碳经济国家。我国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快速增长,对地球气候变化关系重大,已引起世界人们的关注,从1990年到2003年的14年间,中国的能源消耗增长占世界的25%,而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占世界的比重为34%,2003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的比重为14.1%。能源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能源需求始终保持强劲增长,为了保证经济平稳发展,民生得到改善,中国能耗还会增长,甚至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能源消耗还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能源、汽车、钢铁、交通、化工、建材等六大高耗能产业的加速发展,使得中国的高碳经济状态仍然突显。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领域,涉及到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也是急速增长的,一些技术瓶颈严重制约低碳经济发展。进入 21 世纪以来,中国的能源需求增长速度比经济增长快了近一半。
三、科学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实现低碳经济,首先要从高耗能的大企业入手。它们一方面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一方面却又是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我们必须增加高耗能生产的成本,同时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与开发。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低碳经济归根结底是为人,为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类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低碳经济又必须依靠人,依靠人们的聪明才智,依靠人们掌握的科学技术及科学的创新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理念去认识低碳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总体技术水平低是制约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最大因素,涉及到低碳的技术更是开发不足。要想尽快发展低碳技术,就必须加大投入。同时也要发挥企业内在积极性,促进企业主动地研究、开发低碳技术与产品。国家应鼓励科研机构与大专院校及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发挥国家协商与合作机制,增强低碳技术的国际引进、消化和二次创新。
制度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消除制度障碍的根本措施。必须通过创新政策制度,驱动低碳经济发展。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及低碳产品。
首先,研究建立生物质能源,发展农村沼气产业。其次是重点研制开发、建立、扩大风能、水电能源产业,提高风电、水电在电能中的比重。第三,在加强核电发展的基础上,研究和开发另一种核能――聚变能。积极的向发达国家学习,引进他们成熟的技术,同时也应该注重自主创新,靠自己的力量发展高端低碳技术。要为企业生产发展注入低碳发展的理念,更要在国民的日常生活中加入低碳经济的元素。例如,提倡开环保车,家庭节能等等,这些生活中细小的方面也可以为中国的低碳发展做出贡献。我国的低碳经济之路任重而道远,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一定可以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低碳发展之路。实现经济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作者单位:齐鲁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胜:《低碳经济:内涵体系与政策创新》,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10期.
[2] 鲍健强:《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4期.
关于碳经济的发展范文 篇2
一、低碳技术与低碳经济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所谓低碳技术,也称清洁能源技术,主要是指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来稳定或减少能源需求,同时减少对煤炭等化石燃料依赖程度的主导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人类发展的历史,是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技术上的每一次飞跃,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改变,技术从根本上影响着人类社会。从理论上看,低碳技术源于低碳经济,但从本质上来看,正是低碳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才导致了社会发展模式从传统模式到“低碳经济范式”的根本性转变。而且,由于低碳技术融入新的能源利用方式之中,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低碳技术已成为低碳经济范式下能源利用方式的代名词。
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国内外学者基本取得了一个共识,就是“开发和使用低碳技术是减少排放的一个关键途径”。无论是节约能源、降低消费和排放还是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都必须以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普及为基础。因此,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如果低碳技术不能很好地实现商业化与产业化,那么低碳技术在影响经济发展模式和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就微乎其微。只有大力推进低碳技术创新,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的转变。
二、我国低碳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技投入不足
从科技投入强度看,目前中国的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尚不足1.5%,与“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2%的目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发达国家3%左右,世界500强企业5%到10%的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按人均研发经费计算,日本人均研发经费1000美元,而中国人均研发经费支出只有140美元。从企业投入看,在中国研发投入总量中,企业投入已占据70%以上份额,这接近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总体研发费用和研发强度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目前中国28000多家大中型企业中,拥有自己研发机构的只占25%,75%的企业没有一个专职人员从事研发活动。从企业创新能力来看,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投入的研发资金用于新产品开发的只有24%,用于基础研究的费用不到10%,且对于新产品的研发也更注重短期项目,而对长期性、有市场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则很不够。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偏重于短期经济效益,申请专利的大多是实用型和外观设计方面的技术,而且军民科技研发“通用率”有待提高。可见,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软肋。
(二)缺乏激励机制
鼓励技术创新必须形成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动力不足很难催生技术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一方面,企业的盈利目标可能是短期而不是长期,企业的短期盈利目标很难促使其放弃当前的利益而关注长远的发展。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技术之间达成一种低效率均衡,如果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打破原有的产业利益链,投入充裕的资金进行研发,配套相应的设施,改变原有的营销理念和盈利模式等。一系列的变化必然会给当期带来巨大的额外成本,对于短期盈利目标的企业而言不会花费如此巨大的成本投入技术创新。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存在着极大的风险。未来低碳产业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单个企业进行投资将面临巨大的风险,未来收益能否弥补成本并获取可观收益以及创新项目能否成功都很难预测等不确定性因素将迫使企业放弃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投资风险巨大,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难度大等导致企业缺乏激励低碳技术创新的长效动力机制。
(三)国际转让障碍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亟须发挥技术创新和技术转让的关键性作用,这是国际社会的共识。然而,目前发展中国家缺乏先进的、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其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高排放特征。发展中国家能否利用后发优势在工业化进程中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金和技术能力。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了发达国家有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的义务,但在实施中技术引进仍然面临两个问题:一方面是发达国家对先进低碳技术进行封锁;另一方面是技术转让方要求过高的技术使用费。有关资料表明,中国工业领域关键的62项减排技术,其中43项核心技术需要发达国家转让。然而,很多发达国家担心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会在市场上给自己增加竞争对手,一些公司出于垄断的考虑,阻碍了低碳技术的迅速扩散、转让。从技术接受方来说,人才缺乏、技术转让费高昂、产业结构分散、政策和法律不完善等都是国际技术转让的障碍。
(四)实际应用不足
气候变化和能源供给安全要求在能源生产、运输和使用方式上做出迅速的转变。然而,目前能够促成这种转变的大多数技术虽然已经可以得到,但它们还没有被适当采用。由于科技体制长期与市场脱钩,导致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以平均水平计算,目前,中国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率不到20%,最终形成产业的只有5%左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也低于印度50%的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率。资金问题、市场不成熟、技术成果质量不高等因素是制约中国应用技术成果转化推广的主要障碍。
三、我国发展低碳技术的对策
(一)发挥政府作用
政府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不仅仅是资金、人力、技术平台等的投入,而且担当着社会资源开发与优化配置、要素与价格机制的完善、技术市场竞争格局的建立等任务。政府是低碳技术创新的推动者,在促进低碳技术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要在国家低碳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上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促进与低碳技术创新有关的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与行为引导。同时,加强创新主体的有机联系,对企业、非政府组织(NGO)、研究机构、大学等机构进行有效的组织与协调,充分调动和发挥创新主体(企业)的积极性。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从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两个方面并结合技术的生命周期搭配政策工具。与此同时,深入研究这些政策工具的传递机制与实际绩效,进而建立起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低碳技术创新政策体系。
(二)加强平台建设
结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我国低碳经济的技术推动政策应该把重点放在建立低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强低碳产业创新能力建设上面。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是保障低碳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能力建设的内容很多,包括:技术标准、技术信息、技术数据、设备仪器、计算软件、技术咨询、产品认证、技术培训等。能力建设要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在内,联合起来,共同对资源进行整合、共享、完善和提高。通过建立共享机制和管理程序逐步做到资源有效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低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扶持建立一批低碳技术风险投资机构,成立部级的低碳产业研发中心等。研究适合我国的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低碳发展技术路线,促进高能效、低碳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逐步建立节能、洁净煤和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健全激励机制
通过建立绿色科技转让与推广中心,充分发挥高新科技创新的扩散效应;通过建立科技资源信息网络,加快信息流通,消除信息的不对称;通过专利制度的有效设计,激励绿色科技发明,推动科技成果的保护;通过建立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激励支持;通过建立科技创新活动的论证与选择机制,扩大科技创新的正面外溢效应;大力开展低碳宣传,积极倡导节能减排、绿色消费、绿色经营,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保障和促进中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四)注重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
国际间的低碳技术转让,是促使先进技术从发达国家流入发展中国家,并使发展中国家得以发展低碳技术并最终向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技术的国际间转让能够很好地解决发展中国家低碳技术的缺乏,促进关键低碳技术的不断突破,从而加快世界低碳经济建设的脚步。因此,必须通过政治层面的协商以及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减少国际技术转让障碍的影响,积极促进国际间的低碳技术转让。中国实现低碳经济的根本出路还在于提升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将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对燃煤高效发电技术、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高性能电力存储、超高效热力泵、氢的生成、运输和存储等技术研发,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向低排放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关于碳经济的发展范文 篇3
【关键词】 发达国家;低碳经济;政策措施
低碳经济是基于能源消耗导致污染环境,又引起气候异化的客观事实,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实施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自二十一世纪初以来,全球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就对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制定了各种政策和措施,从其取得的经验及成效上都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发达国家低碳经济的发展政策与措施
根据《京都议定书》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原则,已完成工业革命的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这条道路上无论是在制定发展战略与政策、严格法制和促进低碳产业发展上都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先行者。
(一)制定规划与政策,引导低碳经济的发展
1.把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英国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先行者,“低碳经济”概念最早见之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明确提出了2010年到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目标,即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6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建立低碳经济社会。2007年至2009年,英国政府先后颁布了《能源白皮书》和《英国可再生能源战略》,进一步明确了实现低碳经济的能源总体战略,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政府预算框架内特别设立碳排放管理规划的国家。从2006年起,日本政府也出台了多项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引领经济和社会的长期和可持续的发展。如2006年6月日本政府出台的《国家能源新战略》,提出从发展节能技术、降低石油依存度、实施能源消费多样化等六个方面推行新能源战略,到2007年6月,日本内阁会议审议通过《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新经济成长战略》等一系列发展规划与战略,描绘了日本中长期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家环境战略。2007年年底,欧盟委员会也通过了欧盟能源技术战略计划,明确提出鼓励推广“低碳能源”技术,促进欧盟低碳经济发展。
2.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政策。一是制定税收政策。近年来英国为了确保其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实现,推出了两种政策手段:即在其“气候变化计划”中提出了征收气候变化税。计税依据是根据使用的煤炭、天然气和电能的数量,使用热电联产、可再生能源等则可减免税收。二是制定可再生能源配额政策,即对所有电力供应商都制约于一定的可再生能源法定配额,目的在于鼓励企业更多地使用可再生能源。同时,英国积极培育和推动碳排放交易市场及建立了碳基金。美国政府提出的新能源政策,主要是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对新建的节能住宅、高效建筑设备等都实行减免税收,并实施“总量控制和碳排放交易”计划,设立国家建筑物节能目标;与此同时,美国对在2006年到2010年之间购买柴油轿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消费者给予最高3400美元的税收返还;一些州政府如加州政府还对使用清洁环保汽车实行直接补贴。法国也宣布了一系列结合税务和投资的环保措施,从农业、交通、住房建设等方面入手,要让法国成为对抗全球变暖的先锋。
(二)采用法制手段,强制二氧化碳的排放
1.制定法律法规形成有效的法律约束。英国是最早制定低碳经济法律的国家之一,在2007年6月英国就颁布了《气候变化法案》,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而建立具有法律约束性长期框架的国家。美国作为世界上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近年来十分重视节能减碳,从2007年以来,美国颁布了《低碳经济法案》、《美国绿色能源与安全保障法案》和《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这些法律构成了美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法律框架。日本国会则在2008年中,分别通过了《能源合理利用法》修正案、《推进地球温暖化对策法》,经济产业省修改了《石油替代能源促进法》。此外,还颁布实施了《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家用电器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及《绿色采购法》等法律,构建了由能源政策基本法立法为指导,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能源利用合理化、原子能立法等为中心内容的法律制度体系,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德国政府也通过了《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供暖法》,保证可再生能源的地位,使可再生能源得到了快速发展。从2008年1月起,欧盟公布了包括《欧盟碳交易机制修改指令》,《碳捕集与封存(CCS)指令》、《促进可再生能源利用指令》和《关于为实观欧盟2020年减排目标,各成员国减排任务分解的决议》等五个立法建议,强化低碳经济的立法。
2.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减排目标落实及监督管理。为了有效地贯彻实施低碳经济,确保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发达国家纷纷成立了相关的机构,负责减排目标落实及监督管理。如英国政府就成立了“气候变化委员会”,负责研究减排目标落实情况,并向政府提供独立的专家建议和指导等。日本政府主要以细化管理政策完善法律制度及监督。如对企业的节能减排管理人员实行“节能减排管理师制度”,对能源消费总量不同的企业实施分类管理制度,根据能源消耗多少对能源使用单位进行分类,对各类建筑物实施用能管理制度,用能超过限额的建筑物配备能源管理员,并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交节能中长期计划和年度计划等等。
(三)重视低碳产业的发展,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1.重视低碳产业技术开发与创新。低碳产业技术研发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自2008年以来,发达国家就十分重视低碳产业技术开发与创新。如美国政府制定了低碳技术开发计划,成立了专门的部级有关低碳经济研究机构,为从事低碳经济的相关机构和企业提供技术指导、研发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从国家层面上统一组织协调低碳技术研发,以落实节能减排目标。日本持续投资化石能源的减排技术装备,重点开发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技术装备,形成了国际领先的烟气脱硫环保产业。澳大利亚政府持续投资于研究开发、示范推广关键的低排放技术,并将低排放技术的重大突破作为低成本的长期的可持续减排的关键所在。
2.加大低碳产业发展的投资力度。美国是世界上低碳产业投入最多的国家,从2009年10月到2010年底美国就对清洁燃煤技术的研究开发就提供了150亿美元的拨款。近期又计划投入10亿美元集成最先进技术建造世界上第一个零排放的煤基地发电站。日本则投入巨资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光能、地热能等方面的研发,打造低碳产业链。英国则加大对可再生能源以及低碳排放技术的投入,在2002~2008年间,英国政府每年提供5亿英镑用于可再生能源的研发;投资3.7亿英镑成立国内“环境变迁基金”,推动环保技术产业化;投资10亿英镑重点研发可再生能源技术,计划2020年前对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财政支持达到20亿英镑。澳大利亚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直接资助和投资已经超过35亿澳元;政府设立的5亿澳元的低排放技术示范基金吸引了近30亿澳元的投资。
二、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效应
(一)承诺减排目标,减排效应明显
1.明确承诺减排目标。为了实现《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与发展低碳经济,各国先后就本国减排目标作出了承诺。英国政府在2003年就提出计划到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建立低碳经济社会。欧盟委员会提出的一揽子能源计划中,承诺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例提高到20%,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消耗量减少20%。此外,欧盟单方面承诺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2O%,如果其他的主要国家采取相似行动则将目标提高至3O%,到2050年希望减排6O%~8O%。2008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了日本新的防止全球变暖对策――“福田蓝图”,表示日本减排的长期目标是到2050年使本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80%。
2.取得了明显的减排效果。2006 年以来,几乎所有的欧盟的单位GDP碳排放增长趋于下降。瑞典和荷兰的碳排放已保持稳定,而在很难控制的运输行业,瑞典和日本已经稳定住了碳排放。英国国内政策实践所积累的经验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如欧盟温室气体排放贸易机制吸取了英国排放贸易制度中很多有益的元素。据英国环境-食品-乡村事务部(DEFRA)的资料显示,2005年英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包括欧盟温室其他排放贸易机制的作用)是629.2Mt二氧化碳当量,比1990年水平减少18.8%。预计到2010年,英国温室气体排放量为592.2Mt二氧化碳当量,比1990年水平减少23.6%,是英国承诺《京都议定书》目标的2倍。
(二)再生能源投入逐年增长,产业发展正在崛起
1.再生能源投入快速增长。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再生能源的开发投入。日本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开发和利用太阳能、风能、光能、氢能、燃料电池、以及潮汐能、水能、地热能等新能源。据日本内阁府2008年9月的科学技术相关预算数据中,仅单独立项的新能源技术的开发费用就达近100亿日元,其中创新型太阳能发电技术的预算为35亿日元。美国也将发展新能源作为重要内容,于2009年2月出台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投资总额达7870亿美元。包括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等在节能方面最主要的是投资汽车节能技术。
2.新能源产业正在崛起。英国风力资源丰富,第一个海上风力发电站于2000 年12月开始建设,经过近 10 年的发展,英国已成为全球拥有海上风力发电站最多、总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而且其陆、海风力发电站的电量足够向280万家庭供应电力。到2009年,英国在全世界低碳技术和绿色产业的产值已经达到3万亿英镑,从业人数达到88万人。德国也是再生能源产业迅速发展的国家,可再生能源占整个德国能源消费的比重在逐年提高,已由2003年时的3.5%提高到2008年的8.7 %。发电行业中使用可再生能源所占的比重在2008 年时已达到17%。瑞典则重视环保型汽车产业的发展,2007年1月至6月,瑞典共销售了23058辆以节能和低废气排放为标志的环保型汽车,同比增长25%,其产值位居欧盟各国之首。
参考文献
[1]蓝庆新.《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借鉴》.《经济导刊》.2005(10)
[2]杨明钦.《美国经济危机的复兴与应用清洁能源、节能技术的关系》 .《中国能源》.2009(4)
[3]胡淙洋.《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1)
[4]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低碳道路》.科学出版社,2000
[5]郭代模.《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思路和财税政策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9(58)
[6]靳志勇.《英国实现低碳经济能源政策》.《全球科技经济望》.2003(10)
关于碳经济的发展范文 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 可持续发展 经济模式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经济的极速发展,是得益于煤炭、石油等能源的大量使用。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当代,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所依赖的资源过度消耗却引发了全球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从而阻碍了人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全球环境问题越发严重的今天,国际社会开始对现有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为了缓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人类需要寻找一种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因而,人类社会经济在获得发展的同时,如何使其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小、对资源的消耗降到最少,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课题。在这种背景之下,低碳经济这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便成为世界各国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一、低碳经济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趋势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是见于英国2003年《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的政策白皮书中。该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内涵是:以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低程度的环境污染,来实现更多的经济产出。此后,气候集团在其所的报告――《赢余:低碳经济的成长》中也界定了“低碳经济”的内涵,认为低碳经济具有更高的投资回报率,是一种明显优于其他经济形态的经济发展模式。自英国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后,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国内外学者纷纷围绕低碳经济展开研究。学者们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其实现的可能性、以及低碳经济的市场价值等方面都给予了自己的理解和探析。尽管他们研究的角度不同,所提出的概念也有所差异,但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内涵: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由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过渡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因此,普遍认为,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变,能够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低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尽可能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从而最大限度地缓解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所带来的压力,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达国家日益重视发展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施与发展必将促进人类社会的重大进步,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走出一条新路,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为了缓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欧盟、日美等发达国家在近十年非常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纷纷制定本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和计划并进行实践,积累了许多经验。
在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中,英国走在了前头,其他发达国家紧跟随后。英国早在2003年的政府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就将实现低碳经济作为英国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2007年,英国推出全球第一部《气候变化法案》,2008年开始实施,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气候变化法的国家;2009年4月,英国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立法约束“碳预算”的国家。2009年7月15日,英国政府又正式了《英国低碳转换计划》,英国能源、商业和交通等部门还在当天分别公布了一系列配套方案,包括《英国可再生能源战略》、《英国低碳工业战略》和《低碳交通战略》等。在英国的积极主导下,欧盟于2008年公布有关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一揽子目标方案,提出了五个立法建议,包括《欧盟碳交易机制修改指令》,《碳捕集与封存(CCS)指令》,《促进可再生能源利用指令》和《关于为实观欧盟2020年减排目标,各成员国减排任务分解的决议》等,为每个成员国制定排放交易机制未涉及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最高上限的措施,以此实现欧盟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的目标。在美国,近些年来也十分重视节能减碳的相关法案制定与实施,如2005年通过的《能源政策法》,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总体而言,美国政府在努力寻求一个综合、平衡和对环境友好的长期能源安全战略中,把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可能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在日本,日本政府资助的研究小组在2008年了《面向低碳社会的十二大行动》。2009年日本政府公布了改革政策草案――《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其中心内容是通过实行减少温室气体等排放措施,强化日本的低碳经济。
综上所述,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表明,要想在将来的经济竞争中取得优势,其关键就是要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即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所在是发展低碳经济,由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三、低碳经济是浙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一)浙江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能源瓶颈
浙江是我国经济发达的省份,2010年浙江省实现生产总值(GDP)27100亿元,人均GDP 52058.80元(按当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换算,为7690.20美元),是全国第四大经济强省。与其经济的强劲发展和产业结构特点相对应,浙江对能源的需求非常之大。2009年,全省能源消费量为15566.89万吨标准煤,人均消费量为3.30吨标准煤,远大于同年度全国人均消费量(全国人均消费量为2.15吨标准煤)。然而浙江又是典型的一次能源“穷”省,“无油、缺煤、少电”是其能源特征。浙江本省区域内几乎没有石油和天然气,只有少数煤炭资源,且品位低下,经过50余年的开采,浙江本省地域内可供开采的煤炭资源已近枯竭。多年来,浙江省能源消费仍然以煤炭为主,其占全省能源消费初始结构的60%以上;其次是石油,而天然气与电力在全省能源消费初始结构中的比例很低,不到10%。浙江省的煤炭自给率已从1996年的2.7%,下降到2005年的0.5%,即使包括核电和一部分水电,浙江的能源自给率也不足10%,且呈逐年下降趋势。2009年,浙江省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1238.39万吨标准煤(等价值),全省净调入和进口能源14328.5万吨标准煤,全省一次能源自产率为7.96%(当量值)。
可见,浙江省经济发展所需能源的外部依赖性非常突出。随着全球及国内能源供应紧张局面的加剧及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浙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能源瓶颈制约。
(二)浙江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面临严峻考验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比较早的省份,浙江经济立足本省“民营经济”的特点,致力于优先制造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开创了一条被誉为“浙江模式”的特色发展道路。浙江成为我国的制造业大省,其制造业在浙江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据浙江省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浙江省生产总值按产业结构划分,其比例分别为5.1%、51.9%、43%,第二产业份额超过了一半。就业人口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例依次为18.5%、47.9%、33.6%。
但是,随着改革的继续深化,浙江经济发展模式遇到了严峻的考验。由其经济模式内部先天性不足以及制度性瓶颈二带来的问题接踵而来。这在浙江制造业的发展中尤为明显。这是由于浙江制造业在过去的几十年发展中,呈现非常明显的粗放型增长的特征,其经济增长成本十分高昂,环境污染和治理成本不堪重负。在浙江制造业中,纺织业、皮革业、化学原料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产值较大。随着经济的发展,浙江总能耗逐年攀升。受此影响,近三年以来,浙江经济发展速度显著减缓。2007年以前,浙江省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远远高于全国平均增速。但从2008开始,浙江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由此可见,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浙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了。
(三)浙江经济将受“低碳壁垒”的潜在威胁
浙江是我国的外贸大省。2009年,浙江省出口总额达到1877.3488亿美元,位于全国各省市的前列。浙江出口市场相对集中,商品主要出口到欧盟、美国以及日本市场。此三大出口市场占了浙江2009年出口总额的51.1%。其出口商品主要集中于机电产品、纺织服装、汽车零件、塑料制品等。2009年此四大类商品的出口额高达999.7127亿美元,占全省当年出口总额的53%。这四大类商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大多是高耗能、高二氧化碳强度而低附加值的产品。随着欧美日国家越来越重视低碳经济,将环境与贸易挂钩的趋势越发明显。在此环境下,浙江对外贸易将会面临严重的挑战。例如,按美国《限量及交易法案》和《清洁能源安全法案》,美国政府经授权可以对来自碳减排不合格国家的产品征收“碳关税”。这将是一种新的贸易壁垒,即“低碳壁垒”。如果浙江未能尽快完成产业结构优化,实现低碳经济转型,浙江出口的高碳密集型产品必将遭遇发达国家的“低碳壁垒”。届时浙江的对外贸易无疑将会受到是严重打击,进而将会严重影响到浙江经济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浙江经济要持续发展,必须走低消耗、高产出的发展模式,而经济转型为低碳经济就是其发展的根本途径。
四、浙江具有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可能
(一)我国低碳经济的战略性布置是浙江发展低碳经济的大环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的情况下,我国也开始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尝试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胡锦涛主席在2007年9月APEC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提到四个“碳”: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2009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强调要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长期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这些都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领域的里程碑事件,表明我国正在积极为发展低碳经济进行战略性部署。
在国家鼓励发展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浙江作为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有必要、有能力、也有责任尽快采取行动,把经济发展转轨到“低碳经济”这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上来,率先创建低碳大省,给全国其他地区发挥示范作用,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积累实践经验。
(二)浙江具有实现低碳技术替代的潜在优势
根据低碳经济的理论,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是低碳技术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来构建低碳经济的产业链条。这产业链条主要包括低碳技术研发、低碳金融产品的提供、低碳产品的制造、以及碳捕捉和固化等环节。其中,低碳技术研发、低碳金融产品在该产业链条中是上游环节,是低碳产业利润主要领域。因此,从长期发展来看,浙江发展低碳经济的终极目标是成为站在低碳产业链中上游领域的竞争者。就中期发展而言,浙江省应该凭借其经济和科研优势,成为国内在该领域的领跑者。也就是说,虽然浙江受其经济现状的限制,其低碳技术的研发还无法与国外发达地区相竞争。但在国内,浙江仍具有实现低碳技术替代的潜在优势。即目前浙江虽然还不具备完全自主研发低碳技术,但是浙江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替代成为我国低碳技术供给者。
参考文献:
[1] UK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2003
[2]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8(3): 79-87
[3]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4-19
[4]胡淙洋.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1) :11-18
[5]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01):84-87
[6] 冯之浚,周荣,张倩.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9(12):18-23
[7]孙佑海,丁敏.依法促进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环境,2008(2):29-30
关于碳经济的发展范文 篇5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低碳经济;解决对策
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主要依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化肥和农药不仅对环境造成破坏,而且化肥和农药的生产制造需要消耗化石能源。众所周知,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的能源,如果一旦使用完毕,对子孙后代的生存造成严重威胁。为摆脱这一困窘,低碳经济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低碳经济的概念是指实行能耗低、污染低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以科技创造为支撑,极大的提高了经济发展效率。[1]在低碳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得以重新容光焕发。农业经济的低碳观念主要是指采用生态农业技术,摆脱对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依赖,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被称为脱石油农业经济,后现代农业经济。环境污染和资源的严重枯竭是世界各国所要面临的一大难题。如果人们对此问题不加重视,扔按照以前的方式肆无忌惮的开采和掠夺,无疑将会雪上加霜,人类的发展道路也许会穷途末路。在此背景下,人类只有走低碳经济的方式,进而创造低碳文明,才能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社会才有美好的明天。
1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1.1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低,且不注意节约
众所周知,我国的耕地资源、淡水资源和草原占有量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总量多。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就低很多了。伴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及工业规模的扩大,造成我国的耕地资源逐年减少。并且,由于过度放牧和无节制的森林砍伐,导致我国的水土流失严重。根据相关的数据调查,我国的农业灌溉用水效率仅为40%。[2]传统的灌溉方式造成水的利用率低下,所有这些粗犷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高效发展,更无从谈起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且科技含量低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更加的落后。一些地区的农业种植还延续传统的农业模式,农业机械使用力度低。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在农业增长的效果中贡献值最低。此外,虽然我国每年的农业成果众多,但都是华而不实,根本不能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1.3国家相关政策不完善,政策支持力度不到位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但是,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相关的农业政策更加完善,而不是蜻蜓点水。[3]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刚开始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是却无法形成规模化的效应。此外,与工业相比,政府在农业方面投入的资金相对较少。
2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策
2.1选择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路径
农业经济的发展进程中,摆脱对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依赖,多使用有机肥,少使用农药和化肥,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4]要大力推行秸秆还田制度,提高突然中有机质的含量,恢复土壤的生产力。此外,就耕作方式来讲,要主要采用中耕和深耕作物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才能使根系得到充足的营养。
2.2农业经济发展进程中注意引进使用新技术
邓小平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诚然,科技推动社会和时代的变革。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汇总,要注意引进和吸收先进的农业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率。引进和吸收先进的农业技术,要重点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对农民进行专业培训,培养农民的科学种植意识,提升农民的素质。农民是农业经济的主导者,只有农民的科技意识提升,才能引导农民选择科学种田。第二,政府要对农民引进和吸收先进农业技术进行补贴。现阶段国家对农民农机购买补贴和粮作物种植补贴就是很好的现象。第三,借助网络现代化,传播农业信息,如可利用手机APP将各种最新的农业信息推送给农民,这也在无形中对农民进行了培训。此外,要引导农民紧跟市场的需求种植农作物,才能避免农民白忙活一场的悲剧发生。好的农业结构,市场供需平衡,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
2.3选择循环农业经济模式
循环农业,顾名思义,就是使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物循环利用,达到零污染零排放的目的。[5]我国的土地资源利用率低,循环农业成为必然的选择。在发展循环农业的时候,要注意农业用地、农业灌溉和农业循环的可持续性。只有各种农业资源的有机协调,才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循环农业遵循“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农业废物再利用”的循环机制。在循环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着眼于农业产出和农业环境两个方面,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切不可顾此失彼。要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在循环农业的进程中大力引进新的技术,提高农业的产出,对环境更加的友好。目前,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循环农业的发展。我们要紧跟政策的步伐,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实现低碳时代农业经济的可持续,造福子孙后代。[6]
3结束语
在低碳经济大时代的背景下,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已无法适应低碳经济时代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走一条环境友好、科技含量高的循环农业经济之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作者简介:谢仪,1995年生,女,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
作者:谢仪 单位:武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关于碳经济的发展范文5篇】相关推荐文章:
中国交通的发展作文【范文3篇】
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作文【范文7篇】
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作文【范文5篇】
祖国在我心中之传承与发展
祖国在我心中:勿忘发展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3098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