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力保证事情或工作开展的水平质量,预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方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方案呢?以下是我给大家收集整理的方案策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打造品质生活之城方案篇一
新形势下,以“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组织保证”为已任,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加大对“改善民生”的保障力度。
一、以改善民生为动力,紧扣发展要务,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引领推动作用
“民生是根本目的,发展是根本途径”。推动科学发展、改善民生,必须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依托广大党员干部的“主导作用”,团结带领群众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用发展成果为群众谋利,为改善民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是发挥组织推动作用促发展。按照党建工作“全覆盖”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两新”组织建设、社区党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以全面、协调的党建工作加强党对各个领域、各个阶层、各个行业的领导,切实增强凝聚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二是发挥实践先导作用促发展。英山是一个欠发达的地方,要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敢为人先,带头克服封闭保守、小富即安、求稳怕乱的倾向,坚定抢快发展、后发争先的决心,鼓足敢闯敢试、不怕失败的勇气,发扬老区精神、牺牲精神,多做打基础、管长远、利发展的工作。三是发挥创业先锋作用促发展。制订优惠政策,建立扶持资金,引导和鼓励党员干部建基地、办企业,立足资源优势,发展林业经济、畜牧经济,、庭院经济、旅游经济;建立一批党员“双带”示范基地、党员创业示范基地,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吸纳群众参与基地和企业就业;优化创业环境,实施“回归创业”工程,鼓励外出务工的致富党员带技术、带信息、带资金,带头回乡投资创业。
二、以保障民生为核心,突出以人为本,不断完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改善和保障民生,必须要建设一支“想抓民生、会抓民生、勤抓民生”的领导干部队伍。一是考核干部问民生。把民生问题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根本标准,树立“想抓民生是德、会抓民生是能、多抓民生是勤、抓好民生是绩、净抓民生是廉”的识人观,既考核经济发展指标,又考核群众生产生活质量、家庭主要劳动力就业、子女就学、疾病查治、住房保障、养老保障等民生指标纳。二是选拔干部重民生。统一建立领导干部民生工作档案,选拔任用干部看干部的民生意识强不强、民生投入多不多、民生绩效优不优,群众认可不认可。进一步完善和推行“十二制”,做到“少数人选人”向“多数人选人”转变、“相马”向“赛马”转变、“随机性”向“制度性”转变,真正选用“靠得住、有本事、群众公认”的人。三是锻炼干部抓民生。对新提拔或者年轻的领导干部,派到信访部门、民营企业、贫困村挂职锻炼,让他们在一线亲身感受民生疾苦,领会民生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提升解决民生问题的能力。四是监督干部看民生。把民生问题作为监督领导干部的主要内容,既监督领导干部是否违法乱纪,又监督领导干部是否侵犯民权、与民争利;既监督领导干部是否行政作为,又监督其作为是否符合群众意愿;既监督领导干部是否为群众谋利,又监督领导干部是否为眼前利益而牺牲子孙利益。
三、以普惠民生为目标,优化人才结构,努力提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科学发展、改善民生必须开发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的人才队伍。一是要突出“育”字,培养乡土人才。大力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整合培训资源,采取“课题研究式、案件分析式、专家讲座式、实地讲解式、实践探索式、挂职锻炼式、脱产进修式、外训拓展式、范文写作互动交流式”等立体培训方法,大力开展市场经济、农村实用技术、绿色资源开发、旅游经济、领导艺术、危机处理等知识培训,着力培养一批特色产业发展的“领头雁”和社会公共服务的“志愿者”。二是要突出“优”字,引进紧缺人才。建立紧缺人才电子信息库,制订紧缺人才引进计划,打破地域、身份、职称等方面的限制,简化人才流进程序,把引进人才与旅游产业、绿色产业、庭院产业、畜牧产业、人文产业的开发结合起来,大力引进资源开发型、项目管理型、市场营销型、科技实用型和应急处理型人才。三是要突出“活”字,充分激励人才。建立社会培养人才、单位管理人才、市场配置人才机制,制定人才优惠政策,完善人才年薪工资分配制度,配套人才流动社会保险衔接办法,促进人才在县内单位之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合理有序流动,发挥更大的人才效应和作用。
改善民生,在干部、人才和党员的教育管理上也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一要注重培养,促进能力发展。建立健全干部、人才和党员教育培养机制,加大培训投入,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实效,使各级党员干部、各类人才和广大党员既具备与时俱进、适应形势,成为时代发展先锋的能力,又具备团结带领全社会各领域、各阶层的力量,共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二要注重使用,促进事业发展。积极营造有利于干部、人才、党员充分发挥作用和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围绕人有其权,扩大和加强基层民主建设,落实他们的民主权利;围绕人尽其才,搭建干事创业平台,酷猫写作本站使他们在最合适的位置上充分发挥潜能;围绕人得其所,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鼓励想干事的,表彰多干事的,重用会干事的,奖励干成事的,教育不干事的,惩治干坏事的。三要注重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建立健全困难帮扶机制,使干部、人才、党员对党组织产生“归属感”。要逐步解决全体村干部退职保障问题。尽管村主职干部待遇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多数村干部待遇保障急需解决,需要加大投入、扩大范围,进一步研究在职村干部的养老保险办法。要进一步完善困难党员帮扶机制。要按“财政预算一点、党费列支一点、部门捐助一点”等办法,建立困难党员帮扶资金,因人制宜分别给予直接帮助和“造血”扶持。要发挥好非领导职务干部作用。
蓝图已经描绘,号角已经吹响。期盼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牢记“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就医是民生之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稳定是民生之盾”,把改善民生当作应对当前危机的首务,千方百计确保经济“过冬”、民生不受“冻”。
打造品质生活之城方案篇二
近日,总书记在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考察,特别指出我党成立目标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我们党的宗旨,也时刻提醒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时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作为一名乡镇基层干部,也是需要我们进行认真思考的。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党奋斗目标,源自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党奋斗目标,离不开党员干部的真抓实干
“撸起袖子加油干”。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将之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特别是党史学习教育中重点提到“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就是要求我们党员干部要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我们各级党组织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发展乡村振兴产业,实实在在为民谋福利,实实在在的民生举措才能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而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党员干部提别是基层党员干部真抓实干,造福人民。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党奋斗目标,基于党员干部的人民情怀
总书记曾动情地讲:“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这都展现了党员干部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为人民发声、为人民办实事,把使命扛在肩上,做人民的公仆和勤务员的境界,关心群众生活、心系群众冷暖,全身心地投入到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中的激情和为民担当的博大胸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蕴含着我党为民真挚的情怀。而这种情怀正是广大党员干部一代代相传与不懈努力而来,我们党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始终强调人民是党的工作的评判者。正是有党员干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理念,才是中国人民上下一心,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法宝。
面对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向往,必须时刻坚守初心使命,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党的奋斗目标。
打造品质生活之城方案篇三
新形势下,组织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组织保证”为已任,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加大对“改善民生”的保障力度。
一、以改善民生为动力,紧扣发展要务,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引领推动作用
“民生是根本目的,发展是根本途径”。推动科学发展、改善民生,必须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依托广大党员干部的“主导作用”,团结带领群众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用发展成果为群众谋利,为改善民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是发挥组织推动作用促发展。按照党建工作“全覆盖”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两新”组织建设、社区党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以全面、协调的党建工作加强党对各个领域、各个阶层、各个行业的领导,切实增强凝聚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二是发挥实践先导作用促发展。英山是一个欠发达的地方,要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敢为人先,带头克服封闭保守、小富即安、求稳怕乱的倾向,坚定抢快发展、后发争先的决心,鼓足敢闯敢试、不怕失败的勇气,发扬老区精神、牺牲精神,多做打基础、管长远、利发展的工作。三是发挥创业先锋作用促发展。制订优惠政策,建立扶持资金,引导和鼓励党员干部建基地、办企业,立足资源优势,发展林业经济、畜牧经济,、庭院经济、旅游经济;建立一批党员“双带”示范基地、党员创业示范基地,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吸纳群众参与基地和企业就业;优化创业环境,实施“回归创业”工程,鼓励外出务工的致富党员带技术、带信息、带资金,带头回乡投资创业。
二、以保障民生为核心,突出以人为本,不断完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改善和保障民生,必须要建设一支“想抓民生、会抓民生、勤抓民生”的领导干部队伍。一是考核干部问民生。把民生问题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根本标准,树立“想抓民生是德、会抓民生是能、多抓民生是勤、抓好民生是绩、净抓民生是廉”的识人观,既考核经济发展指标,又考核群众生产生活质量、家庭主要劳动力就业、子女就学、疾病查治、住房保障、养老保障等民生指标纳。二是选拔干部重民生。统一建立领导干部民生工作档案,选拔任用干部看干部的民生意识强不强、民生投入多不多、民生绩效优不优,群众认可不认可。进一步完善和推行“十二制”,做到“少数人选人”向“多数人选人”转变、“相马”向“赛马”转变、“随机性”向“制度性”转变,真正选用“靠得住、有本事、群众公认”的人。三是锻炼干部抓民生。对新提拔或者年轻的领导干部,派到信访部门、民营企业、贫困村挂职锻炼,让他们在一线亲身感受民生疾苦,领会民生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提升解决民生问题的能力。四是监督干部看民生。把民生问题作为监督领导干部的主要内容,既监督领导干部是否违法乱纪,又监督领导干部是否侵犯民权、与民争利;既监督领导干部是否行政作为,又监督其作为是否符合群众意愿;既监督领导干部是否为群众谋利,又监督领导干部是否为眼前利益而牺牲子孙利益。
三、以普惠民生为目标,优化人才结构,努力提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科学发展、改善民生必须开发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的人才队伍。一是要突出“育”字,培养乡土人才。大力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整合培训资源,采取“课题研究式、案件分析式、专家讲座式、实地讲解式、实践探索式、挂职锻炼式、脱产进修式、外训拓展式、范文写作互动交流式”等立体培训方法,大力开展市场经济、农村实用技术、绿色资源开发、旅游经济、领导艺术、危机处理等知识培训,着力培养一批特色产业发展的“领头雁”和社会公共服务的“志愿者”。二是要突出“优”字,引进紧缺人才。建立紧缺人才电子信息库,制订紧缺人才引进计划,打破地域、身份、职称等方面的限制,简化人才流进程序,把引进人才与旅游产业、绿色产业、庭院产业、畜牧产业、人文产业的开发结合起来,大力引进资源开发型、项目管理型、市场营销型、科技实用型和应急处理型人才。三是要突出“活”字,充分激励人才。建立社会培养人才、单位管理人才、市场配置人才机制,制定人才优惠政策,完善人才年薪工资分配制度,配套人才流动社会保险衔接办法,促进人才在县内单位之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合理有序流动,发挥更大的人才效应和作用。
改善民生,在干部、人才和党员的教育管理上也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一要注重培养,促进能力发展。建立健全干部、人才和党员教育培养机制,加大培训投入,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实效,使各级党员干部、各类人才和广大党员既具备与时俱进、适应形势,成为时代发展先锋的能力,又具备团结带领全社会各领域、各阶层的力量,共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二要注重使用,促进事业发展。积极营造有利于干部、人才、党员充分发挥作用和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围绕人有其权,扩大和加强基层民主建设,落实他们的民主权利;围绕人尽其才,搭建干事创业平台,酷猫写作本站使他们在最合适的位置上充分发挥潜能;围绕人得其所,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鼓励想干事的,表彰多干事的,重用会干事的,奖励干成事的,教育不干事的,惩治干坏事的。三要注重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建立健全困难帮扶机制,使干部、人才、党员对党组织产生“归属感”。要逐步解决全体村干部退职保障问题。尽管村主职干部待遇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多数村干部待遇保障急需解决,需要加大投入、扩大范围,进一步研究在职村干部的养老保险办法。要进一步完善困难党员帮扶机制。要按“财政预算一点、党费列支一点、部门捐助一点”等办法,建立困难党员帮扶资金,因人制宜分别给予直接帮助和“造血”扶持。要发挥好非领导职务干部作用。
蓝图已经描绘,号角已经吹响。期盼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牢记“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就医是民生之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稳定是民生之盾”,把改善民生当作应对当前危机的首务,千方百计确保经济“过冬”、民生不受“冻”。
打造品质生活之城方案篇四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一、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还要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激发全社会创造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权益,使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水平,是最终衡量党和政府工作的根本标准,也是评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准。
人民群众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
只有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才能真正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
二、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经济发展方式是否合理,主要看经济发展中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组合是否高效,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重大比例关系是否协调,以及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是否公正公平。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突出矛盾和问题,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失衡,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人力资源总体水平不高等,严重阻碍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源泉。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民生消费和民生投资始终是支撑国内需求的重要力量。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居民消费支出不断增加,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民生需求不断扩大。
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养老和社会救济等,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可以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还可对居民消费需求产生巨大拉动作用,将有力扩大城乡居民的即期消费需求,极大释放潜在需求,不断创造新的需求,提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当前,我国民生需求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实现了从生存需求向发展需求、从物质需求向文化需求、从实物需求向服务需求的重大转变。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能够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而且能够全面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推动科技创新,提高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从而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注入持久活力。
三、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战略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取得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城乡结构、就业结构、人口结构、分配结构等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利益格局出现深刻调整,社会发展进入矛盾凸显期。
公众利益诉求不断增多,诉求方式更加多样,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加剧,这些都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特别是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矛盾更加突出,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幸福和社会和谐稳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只有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公平正义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民生政策,让人民的意愿得到反映、权力得到实现、利益得到保护,才能使我国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要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要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在做大蛋糕的基础上分好蛋糕;要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通过努力,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打造品质生活之城方案篇五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些都是党和政府要努力去实现的关键小事,也是民生大事。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因此,我们在主题教育“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这十二字要求上,更主要的是要“守为民服务的初心,担惠民利民的使命,找民生保障的差距,抓发展为民的落实”。
一、要进一步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这是我们抓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这其中包括了外来人口的民生问题。外来人口尽管占用了我们不少的公共资源,但在整个的发展历程中,外来人口确确实实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在建筑工程、环卫保洁等方面,外来人口干的多是最脏、最类、最苦的活,他们也为我们这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因此,我们应该以更包容的姿态、更开放的胸怀、更友善的眼光来考虑外来人口的民生问题。
二、要站在全局的角度做好公共服务的谋划。谋划包括了规划和计划,要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民生保障,首先要提前做好宏观上的调研,根据调研的数据进行一个系统的规划,提前做公共产品,包括医疗、教育、就业、养老机构的布点规划等等。像我们这样一个1200多平方公里的大区,公共服务的顶层规划更多的应该按照区块着手,而不要机械地以镇街的行政区划着手。比如在美丽乡村和山水文旅融合的规划上,还是应该从全区的大方位来考虑。同时,我们说的均衡不是平均,不是“一刀切”,比如教育、医疗、养老服务的规划和保障方面,比如社保资金的统筹方面,要考虑地域差异性和群众的实际需求,做好更科学、更系统、更前瞻的规划。
三、要坚持走群众路线。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我们在提供公共服务产品时,要坚持问需于民、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把人民需不需要、满不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这一点上讲,我们要通过“周三夜访”、“三服务”、民主协商等等多种渠道加强调查研究,健全完善群众实际需求和公共服务供给的互动和反馈机制,尽量不要做那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二是我们要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尽管我们区的财政资金比较雄厚,但政府花钱的地方很多,还是应该量力而行,不要做过多过高的承诺,不要包打天下,要积极鼓励民众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善生活品质。比如在垃圾分类工作上,政府不能越俎代庖,一味地花钱买服务,还是应该要最广泛地发动群众,全民参与,做好源头分类。
四、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要做好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政府不要大包大揽,发挥社会力量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协同作用,市场能做的交给市场做,市场不能做或者不愿意做的可以交给社会组织,社会组织也不愿意做的由政府来做。比如要积极鼓励民资办医疗机构、办学校、办养老院等等,政府要牵头建立统一规范、公开透明的公共服务大市场,通过市场进行资源配置,政府更多发挥规则制定人和监管人的作用。
五、进一步优化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这个服务意识是广义的概念,不仅仅是转变服务态度的问题,而是要更高层次上提高服务效率的问题。一是要创新服务模式,要按照“最多跑一次”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打通部门与部门之间信息壁垒,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简化程序,方面群众办事。二是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在做优服务大厅的基础上,更多地开发线上服务,现在就要谋划即将到来的5g时代的线上服务,这一点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尝试,需要的是更深入的宣传和更广泛的参与。三是要高度重视镇街、村社在促进公共服务优质均衡中的重要作用,因为镇街、村社是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这个作用不可替代。
各位领导,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工作,开拓创新,向人民交出更加优异的答卷。谢谢大家!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3287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