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财政部工作报告篇一
(一)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市政务服务中心为正科级财政全额预算事业单位。负责入驻中心各单位窗口的日常工作。
(1)办理境内、外投资者申请开办企业、投资项目等需报经市级行政审批、核准、审核的各项批准文件、证、照,受理相关的登记备案事项。
(2)办理各类社会组织和公民申请的有关证、照。
(3)办理社会保险、就业管理、人才管理等服务事项。
(4)提供供电、通信等社会公共服务,提供会计、公证、律师等社会中介服务。
(5)受理各类投资政策、税收政策、人才劳动力需求、社会保险政策及各类证照申领的咨询、释疑、资料发放、信息发布。
(6)受理影响经济环境建设的投诉。
(8)负责对乡(镇、街道办事处)便民服务中心、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村级便民服务站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考评。
(9)承办市委、市人民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事项。
2.项目用途及涉及的范围
20xx年初,财政批复下达工作经费116.98万元,主要用于以下方面:一是为保障入住政务服务中心各窗口工作正常开展所需的办公用房;二是为保障入住政务服务中心各窗口业务工作正常有序开展;三是市政务服务中心宣传费用,编印办事指南、一次性告知单;四是电信入网及专线直联电路租用费;五是一窗改革工作有序开展工作经费。
(一)项目资金申报及批复情况。
年度工作经费单位申报资金116.98万元,经财政局批复下达116.98万元,用市政务服务中心日常办公开支、办公用房、便民服务和行政审批及电子监察系统租金及办公网络租用费。
(二)资金计划、到位及使用情况。
1、资金计划及到位情况。年度工作经费财政年初批复预算资金116.98万元。截止20xx年10月,计划资金全部到位,共计116.98万元。
2、资金使用。截止20xx年10月底,年度工作经费支出83.83万元,其中:窗口人员工作经费25.5万元;网络运行费10万元;便民服0.5万元;办公室物业管理及维护18万元;一窗式改革专项工作经费29.83万元。
(三)项目财务管理情况。
年度工作项目经费采取财政直接支付与财政授权支付形式,由办公室按签订的合同向财务分管领导进行资金申请,财务室按领导审批意见进行支付,并进行账务处理和会计核算。
中心领导高度重视项目经费的收支管理,明确规定项目资金严格按照预算单独核算实行“专款专用、专人管理”,不得挤占挪用项目资金。项目资金的支付由办公室财务人员按合同规定条款申请资金,财务按合同条款再次核对发票金额,经分管财务领导审批后,通过转账的方式支付。
(一)项目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分析。
1.项目的效率性分析。
(1)项目的实施进度。
该项目是按照工作的需求逐步进行,到20xx年底已完成了全部工作目标。
(2)项目完成质量。
截止20xx年10月31日,支付办公经费25.5万元;办公用房管理及维护费18万元;便民服务及网络租用费10.5万元,一窗式改革专项工作经费29.83万元;预算执行率72%。圆满完成了市政务服务中心各项工作正常开展所需的办公用房、网络租用的保障工作。
3. 项目的效益性分析。
(1)项目预期目标完成程度。
该项目预期目标已完成,20xx年度财政收支未发生重大问题。
(2)项目预算批复的绩效指标完成情况分析
绩效目标全部以各中心工作完成情况为标准。具体情况如下:
(一)“全省通办”让群众更舒心。一是推进“全省通办”事项标准化,在省直部门统一规范事项办事指南和审查要点的基础上,做好省级下放的“全省通办”936项事项办事指南关联。二是设置全省通办综合窗口1个、部门专窗17个,明确专人负责窗口业务处理,实现省内关联事项全省通办,大大提升了群众办事的便捷度,现已办理全省通办业务33896件。
(二)“跨省通办”让异地办事更便捷。一是学习先进找差距。为做好“跨省通办”工作、强化“贵人服务”理念,赴罗甸县、荔波县等地学习。借鉴罗甸、荔波在“跨省通办”工作上的先进做法和经验,查找自身差距,为我市“跨省通办”工作的开展提供方法指导、经验借鉴。二是筛选事项定标准。召开进驻窗口首席代表会议,根据各部门自身职能职责,及时梳理出“跨省通办”高频事项清单127项,按照国家统一的业务规则,细化办事指南、一次性告知单,确保“跨省通办”改革工作落地见效。三是加强沟通落实处。会同市人社局积极与我市外出务工人数较多的广州、浙江等地联系,发挥我市在当地的劳务协作站的作用,积极与当地的政务服务部门沟通对接,商洽“跨省通办”工作开展事宜。20xx年3月,与广州市海珠区政务数据局签订“跨省通办”合作协议,确保工作顺利推进。四是畅通邮递和帮办代办服务。坚持以群众、企业为“贵”的服务理念,持续加强与邮政合作,将合作业务范围延伸至省外。继续实行免费为办事群众和企业寄递资料,用“快递跑”代替“群众跑”。同时,积极推行帮办代办服务,为群众提供延时服务、错时服务、陪同服务等,满足不同办事群体差异化需求。五是加入西南5省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工作,实现132项全国高频“跨省通办”事项就近可办。截止目前,为异地群众办理事项546件。
(三)“一证通办”让群众更便捷。为进一步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通过数据共享,建立容缺办理机制,梳理出67项“一证通办”政务服务事项,并严格落实办事程序,群众只需通过多彩宝、贵州公安等app软件,提供电子证照都予以进行业务办理,不再要求办事群众提供原件或者复印件,确保群众到政务大厅能办成事。
(四)“一网通办”让数据多跑路。依托贵州政务服务网,将全市45个部门20xx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进驻贵州政务服务网,精准编制办事指南,将审批流程、时限、材料、等对外公开,除法律规定不能进行网上办理外,其余事项都已经实现网上可办,网上可办率100%。办事群众可通过政务网实名注册后在网上进行业务咨询、办理等业务,群众提交办事申请后,后台人员进行受理、审批,并将办理结果通过邮政速递免费邮寄至办事群众手中。截止9月,网上办理业务303087件。
(五)“一窗通办”让群众少跑腿。以企业和群众“一窗”办结为目标,将“专项业务办理窗口”合并为“一窗综合受理服务窗口”,将各部门收件受理服务事项纳入一窗综合办理,“一窗”受理事项占比达95.33%。充分运用“前台综合收件、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办事服务理念,减少了群众办事多头跑、满楼跑的现象。同时,针对专业性较强的业务(如:法律援助、婚姻登记),为其设置专窗,由本单位专业人员驻窗口面对面服务,真正实现进一个厅办完全部事,提高了群众办事便利度。截止目前,福泉市政务服务中心大厅“一窗”的收件办理量为414740件。
(六)抓实“四减”工作,让市场主体享受更优服务。一是“减材料”,减轻负担轻松办事。在办件过程中无法律法规依据的申请材料一律取消、同一部门重复收取的申请材料一律取消、能够通过网络查验或共享的申请材料一律取消、上一个政务服务环节已收取的申请材料不再要求重复提交,做到“该取消的取消、能合并的合并、可共享的共享”。通过调用电子证照、电子材料等减少申请人提交纸质材料250843份。二是“减环节”,精简流程轻装上阵。充分应用“一窗通办”,推行“前台综合收件、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全市政务服务事项由原有平均5个审批环节精简为2.1个。三是“减时限”,提高办事速度。将承诺事项中涉及的无需进行现场核实、检验检疫、可行性研究、提交技术性设计文本等申请材料的情况进行颗粒化分解细化,对申请人提供的申请材料能及时办理的做到当场审批、当场出证。依申请六类和公共服务事项政务服务时限压缩率达89%。四是“减跑动”,节约办事成本。不断提高“零材料”办理事项比例,充分利用贵州政务服务网,开展网上审批,做到申请人无需提交和存档纸质材料,足不出户即可办理 ,实现“全程零见面”。截止目前,通过远程审批、免费邮寄办件结果送达服务14587次。
(七)提升基层政务服务能力让群众办事更舒心。一是深化基层政务服务能力。按照“硬件配置五统一,软件配套五规范”要求全面深化镇村政务服务改革,高标准、高规格、高质量打造基层政务服务体系,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着力加强对乡镇(街道)、村居(社区)两级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全力改善我市基层政务服务工作,全面完成全市8个乡镇(街道)、88个村居政务服务大厅的提质改造工作,二是推行“就近办”。结合本市经济社会现状和特点,推进政务服务资源和力量下沉,将个体工商登记、婚姻登记、烟花爆竹零售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157项事项延伸至乡镇办理,将低保对象登记申报、法律援助等52项事项下放至村居(社区)办理,以满足基层群众“家门口”的办事需求。三是推行“多样办”。为推动更多事项从“线下跑”向“网上办”转变,按照“两个标准”将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全部纳入贵州政务服务网,公布权责清单及办事指南,网上办事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目前,全市各乡镇(街道)、村居(社区)均已在贵州政务服务网设服务站点,对外提供网上服务。四是推行“高效办”。提升乡镇政务服务窗口审批工作人员业务素养和服务水平,邀请上级业务骨干、专家等进行业务、礼仪培训,提升便民服务综合服务水平,同时设立帮办代办窗口,针对专业性强、流程复杂的审批事项提供业务指导、网上申报和全程帮办代办服务。截止目前,共开展延时服务2416次,预约服务2175次,上门服务301次,帮办代办654次。
(八)推行“最多跑一次”,降低办事成本。通过职能整合、改变服务模式、信息共享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办事效率、提高服务水平。一是调整部门事项进驻,根据职责职能对相应进驻部门进行调整,按照应进必进的原则,新增进驻6个部门入驻政务大厅,分别是市档案局、市政府办(人防)、市新闻出版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商务局、市国有资产和金融服务中心,全市具有政务服务事项的36个部门已全部入驻窗口办事。二是探索容缺受理,强化数据共享。依托贵州政务服务网电子证照库,清理审批事项的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再造服务流程,组织制定材料互信共享程序,相互认证互联网传输材料,凡是电子证照库已有的电子证照,都要100%应用,不得再要求申请人提交纸质证照。截止目前“最多跑一次”的事项951项(小项),占全部行政服务事项92.4%;其中588项行政服务事项实现“零跑腿”;公司设立登记、教师资格证办理等138项事项承诺办结;二手房交易合同备案、税务登记等291项事项当场办结;不动产注销登记、查封登记、异议登记等事项从5个工作日压缩为当场办结。
该项目的实施为工作人员及进入中心办事的群众提供了舒适、安全的办公办事环境,整体发挥的社会效益明显,极大的方便了企业和办事群众,经评价小组综合分析,项目平均分为90分,评价结果为优秀。
绩效自评实施以来,项目支出运行实践经验还欠缺,我中心相关人员配备还显不足,相关制度建设及预算精细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今后的项目管理中,我中心将从项目申报、项目预算编制、项目预算执行等方面加强管理,尽可能地用有限的经费平衡每年工作任务,尽量做到科学、合理的分配。
财政部工作报告篇二
20xx年全国政府采购工作会议以来,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围绕“推动政府采购管理从程序导向型向结果导向型的重大变革”的思路,不断向纵深推进,取得显著成效。采购规模不断增加,20xx年全国采购规模达到1.7万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和gdp的比重分别为11.4%和2.7%;采购结构不断优化,政府购买服务有序推进,20xx年服务采购实现1934亿元,连续四年保持25%以上增长;法规体系不断健全,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颁布实施,政府采购法制建设迈出重要一步,竞争性磋商采购方式、ppp项目采购等适应改革需要的有关管理制度相继出台;政策功能不断显现,强制和优先采购节能环保产品、支持中小企业等政策不断完善,政府采购支持信息安全、监狱企业发展等工作取得新进展;改革创新不断推进,批量集中采购成效明显,公务机票管理改革取得积极进展;监督检查不断加强,在取消代理机构资格认定行政许可的同时,全国联动的专项检查等事后监管有力推进;开放谈判不断深入,向世贸组织提交了加入《政府采购协定》(以下简称“gpa”)第6份出价,出价水平已与参加方大体相当。自贸区、投资协定等多边、双边政府采购谈判稳步推进。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贯彻党的、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十三五”发展规划建议,加快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政府采购工作面临的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一)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新定位对政府采购执行和管理提出新的要求。从党的十四大以来的20多年间,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定位,一直在按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深化。党的xx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采购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市场,必须按照这种定位,认清主攻方向、找准工作的着力点。第一,完善政府采购交易规则的要求更加突出。在政府采购工作中发挥好市场决定性作用,必须按照加快完善市场体系的要求,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原则,着力完善采购活动中的公平交易规则,推动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政府采购市场体系。第二,政府采购的领域范围更加拓展。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即ppp等相关改革,实际上都是将原本由政府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转为向社会力量购买或合作提供。这既形成了政府采购面扩量增的新格局,也要求政府采购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执行机制,进一步提高执行和监管的专业化水平,保障采购过程顺畅高效和公共服务有效提供。第三,强化政府采购市场监管的要求更加紧迫。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求政府在经济活动中,不是要当“运动员”上场比赛,而是要制订和落实好比赛规则,当好“裁判员”,维护好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财政部门作为政府采购监管部门,要适应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要求,在构建规范透明、公平竞争、监督到位、严格问责的工作机制方面下更大功夫,在治理政府采购领域“天价采购”“豪华采购”“黑心采购”等乱象方面拿出更加有效的措施。
(二)深入推进依法行政的新任务对政府采购法治化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党的xx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战略部署,明确了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等重大任务。政府采购作为公共财政管理的重要内容,必须围绕贯彻落实四中全会《决定》,全面推进法治化建设。第一,完善政府采购法规体系的任务更加艰巨。只有完善硬的制度约束,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的颁布实施,衔接了上位法和部门规章,健全了基本法律法规框架,但还有大量的清理修订和细化完善工作需要完成。同时,制度建设的科学化、精细化要求也进一步提升,需要落实公开征求意见、合法性审查等程序要求,增强制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二,加强采购活动中权力制约的要求更加明确。缺少约束的权力更容易被滥用和失控。这就要求我们贯彻落实四中全会加强政府采购内控建设的有关要求,大力推进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将过度集中的权力科学分解到多个岗位、多个层级,定期轮岗,强化内部流程控制,看住采购中乱伸的“权力之手”。同时,要适应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现代预算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政府采购全过程信息公开机制,进一步提高政府采购的透明度和公信力。第三,提高采购行政执法能力的要求更加迫切。在国家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市场主体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的大背景下,政府采购各类信访、举报、投诉、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数量持续上升、情况日益复杂、处理难度越来越大,要求我们进一步强化依法行政意识,不断提高政府采购行政执法水平和能力,切实防范行政执法活动中的法律风险。
(三)“十三五”发展的新理念对政府采购政策功能提出新的要求。“十三五”规划建议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政府采购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调控工具,要主动贯彻、落实这些新的理念,不断提升工作层次。第一,政策支持领域要有新突破。目前,我国的政府采购政策主要针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目标。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既要注重支持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也要更加关注和改善民生,并加强与政府职能转变、推进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改革等政策措施的衔接配套。第二,政策支持手段要有新调整。从国际情况看,西方发达国家在采购政策的设计上,既有优先采购、价格评审优惠等评审手段的运用,也有技术服务安全标准、预留份额、非招标采购方式等非评审手段的运用,且后者的运用更加广泛。但由于我国的采购管理更注重程序的限定,在政策手段上也侧重于评审手段的运用,需要进一步加强采购需求管理和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第三,政策执行要有新机制。我国现行的采购政策主要通过明确的管理规定,对采购活动进行制度约束,但对采购人和采购代理机构落实采购政策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不够,需要在执行好强制性规定的同时,加强宣传引导,把政府采购的政策理念转化为采购人的自觉行动,在具体项目中创造性地抓好落实。
(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对政府采购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在今年发布的《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推动我国加入gpa谈判,加快自由贸易区的政府采购议题谈判。政府采购市场开放可以拓展国际经济合作新空间,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开辟新渠道,也有利于优化我国对外开放区域布局,促进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增强我国在全球经济体系规则和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政府采购已经成为国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大局观,以国际视野和开放性的思维开展政府采购工作。第一,在谈判上要着力于推动。加入gpa和自贸区政府采购议题谈判是政府采购市场开放谈判的主要领域,要统筹把握,稳中求进,重点是加快我国加入gpa谈判进程。我国出价谈判离终点只剩下“最后一公里”,所有的难题均集中在这个区域。我们需攻坚克难,尽快与参加方达成互利共赢的谈判结果,争取早日加入gpa。第二,在改革上要着眼于配套。市场开放是政府采购工作从国内管理向国际贸易领域的延伸,需要按照“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改革”的要求,统筹开展政府采购改革工作。
二、 准确把握政府采购管理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思路
根据上述形势和要求,今后一段时期政府采购管理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党的、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遵循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要求,进一步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努力构建有利于结果导向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政策体系、执行机制、监管模式,进一步推动政府采购管理从程序导向型向结果导向型的重大变革,进一步推进市场开放谈判,在加入gpa的道路上迈出新的步伐。
(一)更加注重完善采购管理链条,加快完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体系。以政府采购法及其实施条例为核心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体系,是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基础。政府采购制度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围绕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完善操作层面的制度,落实条例强化采购需求管理、加强履约验收等创新举措,尽快形成有利于公平竞争、规范管理和结果导向的制度体系。一是加强采购需求管理。科学合理的采购需求既是采购活动的起点,也是保证采购结果满意度的前提。要研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落实采购人的需求责任,引导采购人加强需求管理,进一步强化“先确定需求后竞争报价”的公平交易规则,推动实现“物有所值”的采购目标。二是加强采购结果管理。建立采购履约验收和结果评价机制,是实现采购闭环管理的重要步骤。要进一步完善采购结果管理的制度建设,规范采购履约验收行为,加强采购评价结果的利用,对采购预算、采购需求及采购评审形成有效反馈,为政府采购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支撑。三是突出问题导向。根据改革实践需要,加快制定电子采购、涉密采购、代理机构管理、监督检查等急需的管理制度,研究完善政府购买服务、ppp采购等相关制度,加强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更好地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二)更加注重政策实施效果,大力完善政府采购政策体系。政府采购对特定对象的扶持,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及更高层次的社会公平正义,为此牺牲局部公平是实现采购物有所值目标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面对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按照“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需要进一步研究政府采购层面的落实政策,增强针对性,精准发力,定向调控。一是进一步明确政策支持重点。统筹经济社会和改革发展目标,完善政策顶层设计。着力健全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绿色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进一步推动政府采购产业扶持政策在“双创”、科技创新、绿色低碳发展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制定政府采购支持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及信息安全等相关政策,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针对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就业、促进残疾人就业、扶持少数民族企业等领域,研究完善政府采购政策措施。完善政府购买服务采购支持政策,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推动事业单位和行业商会协会相关改革。二是进一步丰富政策支持手段。创新调控手段及政策工具,增强政策实效性,使采购政策可执行、可预期、可评价。将采购政策支持措施的着力点从评审环节向采购需求制定、采购方式选择等前端延伸,加大采购需求标准、非招标采购方式等政策手段的应用。三是进一步强化政策管理。明确和落实采购单位主体责任,增强采购单位执行采购政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大政策实施检查与考核力度,注意利用内控机制、信息系统控制、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推动各项采购政策落到实处,促进政策的红包转化为发展的红利。
(三)更加注重采购绩效,持续完善政府采购执行机制。物有所值的本质是质量、价格、效率的平衡统一。建立规范、高效、透明的采购执行机制,是保证采购结果物有所值的必然要求。以内控制度建设和信息公开为抓手,推动采购活动更加规范高效透明。建立健全政府采购内控管理机制,对政府采购活动中的风险事项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推进政府采购优化流程、规范操作、高效执行。加强政府采购信息管理,落实好采购项目预算公开、采购文件公开、合同公开、政府采购预算安排及执行总体情况公开等新的信息公开要求,推动采购活动的全流程公开,以公开促规范,为政府采购工作释疑增信。坚持抓大放小和成本效益原则,加强专业化和信息化,提高采购活动绩效。强化有利于提高效率的制度保障,清理规范政府采购的限额标准和公开招标数额标准,现行标准过低的要适当提高。正确处理集中与分散的关系,统筹考虑采购规模、采购项目特点和采购代理机构发展现状等因素,合理确定集中采购目录。指导采购人加强采购活动的计划性,及时做好采购需求等准备工作,保证采购活动执行顺畅。推动代理机构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强化需求代理、合同拟定等专业能力,以专业化提升采购绩效。在政府采购活动中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增强信息化手段在政府采购活动中的应用,积极推行电子化采购,大力发展政府采购电子卖场。
(四)更加注重放管结合,积极创新政府采购监管模式。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寓监管于服务之中,是实现政府采购结果导向的重要机制保障。放管结合,既要放得开,又要管得往。一是认真落实简政放权要求,进一步简化优化程序性审核流程,为采购单位提供高效服务。各级财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对代理机构执业进行变相行政审批,不再对采购计划进行审批。放宽专家选择来源,通过制度调整将从专家库外选择专家的管理权限下放给主管预算单位。采购方式变更、进口产品等审批审核事项要实行限时办结制度,并尽可能简化申报要求,积极探索采用一揽子审批、“统一论证、集中批复”等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二是着眼监管效果,积极改进监管方式,创新监管手段。要探索建立常态化监督检查机制,把监督检查作为政府采购监管工作的重要一环,制定和落实检查计划。按照“宽进严管”的要求,重点加强对代理机构执业情况的检查,根据工作需要适时开展政府采购信息公开、采购政策执行情况等专项检查。创新检查方法,建立“双随机”抽查机制,科学确定抽查对象,合理确定随机抽查比例和频次,保证抽查覆盖面及均衡性。探索通过向律师事务所等社会组织购买检查服务,解决现有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逐步培养社会化的专业检查力量。三是认真做好政府采购投诉举报处理工作,依法查处采购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与审计部门的协作,明确各自监管和检查的重点,形成监管合力。加强采购活动中供应商、采购代理机构和评审专家的信用信息记录,实现与社会信用体系的信息共享,推动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工作机制。
(五)更加注重谈判应对工作,努力为市场开放创造条件。对外谈判和国内应对是相互关联、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当前谈判工作的重心要放在国内应对上,只有国内准备充分,我们在谈判中才能争取主动。一是深入开展出价研究。加入gpa谈判,出价是核心。要进一步按照知己知彼的要求开展研究,并按照出价和要价并重的原则完善谈判方案,为争取互惠对等的谈判结果提供技术支持。二是积极抓好配套改革。要研究法律调整建议,为下一步的法律一致性谈判做好准备;要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为出价谈判创造条件;要完善政府采购政策,与gpa规则衔接,为谈判营造良好环境。三是统筹推进其他改革。要进一步分析加入gpa对我国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按照兴利除弊的要求,积极推进xx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各项改革,为加入gpa解决后顾之忧。
三、着力抓好重点工作任务的落实
(一)着力贯彻落实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的制定实施,是政府采购法制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我国加快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政府采购制度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认真贯彻落实《条例》有关要求,是当前政府采购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是继续加强学习宣传。《条例》公布以来,各地各部门开展了广泛的学习培训,有关单位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了宣传报道,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实际情况看,《条例》的一些规定和创新举措仍然没有落实到位,各级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条例》学习宣传“全覆盖”,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二是加强相关配套制度建设。《条例》进一步健全了政府采购法规体系,为政府采购制度建设确立了工作目标。财政部正在按照《条例》的要求,对政府采购各项法规制度抓紧进行清理修订、细化补充,填补制度空白。各地财政部门也要积极做好相关制度建设工作,夯实政府采购制度基础。三是进一步明确政府采购管理范围。《条例》进一步明确了财政性资金的概念、政府采购工程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法律适用。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落实《条例》有关规定,对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的采购项目全面纳入政府采购管理,加大服务项目采购、ppp项目采购的实施力度,实现应采尽采。四是抓好信息公开等重点措施落实。《条例》规定了公开采购项目预算、采购文件、采购合同等新的透明度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抓好政府采购信息公开工作,制定配套措施和细化规定,推进阳光采购。此外,要加快制定政府采购招标文件及合同标准文本,不断提高政府采购标准化。
(二)着力加强政府采购内控建设。建立和实施政府采购内部控制机制,是xx届四中全会的明确要求,对政府采购各相关主体落实党风廉政主体责任、提升管理水平、推进依法采购具有重要意义。财政部正在抓紧制定政府采购内控建设指导意见,各地财政部门要按照四中全会精神和财政部的具体要求,高度重视政府采购内控建设,将其作为现阶段政府采购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结合各地实际抓好落实、抓出成效。一是明确防控重点。要督促采购人和代理机构,对政府采购执行的全部流程和环节进行梳理细化,加强风险识别和分析,全面查摆、不留死角。在全面梳理的基础上,重点针对政府采购活动中多发、易发的违法违规问题,紧紧扭住需求和评审规则制定、开标评标及评审、合同订立及履约验收、信息公开等关键环节,严控各类风险。二是强化内控措施。要指导采购人和代理机构,综合运用不相容岗位或职责分离、授权控制、流程控制、信息系统控制等常规内控方法,探索建立单位内部采购归口管理、重大采购事项内部会商、专家咨询和公众参与等行业特色内控机制,提升内控管理水平。三是加强监督问责。要将内控机制建设任务分解细化,并制定任务分工和工作计划,督促采购人和代理机构严格落实。要将内控机制建设及任务落实情况作为政府采购监督检查及工作考核的重点内容,定期进行检查并通报有关情况,确保内控建设工作落实到位。
(三)着力推进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从政府采购改革实践来看,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已明显落后于财政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发展,也是政府采购工作的短板和薄弱环节,严重制约了改革推进、效能提升和监管创新。推进信息化建设、夯实政府采购技术支撑,是新时期推动政府采购管理改革与发展、创新采购监管手段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各级财政部门要将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财政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部署,统一规划、整体安排、协调推进。一是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信息化规划研究、组织实施、人员投入和经费保障,推动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换挡提速、弯道超车。二是加快政府采购管理交易系统实施推广,实现政府采购监督管理与执行交易各环节协调联动、闭环运行,逐步推动所有政府采购项目纳入系统管理,加强政府采购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和大数据分析。三是大力加强中国政府采购网建设,实现采购信息服务“一站式”聚合,开辟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信息服务渠道,进一步提升政府采购的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四是完善政府采购电子交易平台建设标准,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管理交易系统与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资产管理等信息系统的衔接贯通,不断提高财政支出综合监管水平。
(四)着力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工作。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是国务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公共资源阳光交易、防止公共资源交易碎片化的重要举措。为了落实好国务院办公厅《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工作方案》,财政部制发了相关工作通知。各地财政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国办文件和财政部相关通知的精神,落实好相关工作要求。一是加强部门协调,积极参与制定本地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的具体实施方案,以整合共享资源、统一制度规则、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坚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公共服务职能定位及以电子化平台为主的转变方向,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法制化、规范化、透明化。二是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为契机,按照有关职能分工,统一政府采购交易规则体系,完善政府采购管理交易系统技术标准,推进政府采购管理交易系统、场所、评审专家等资源整合,实现与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信息共享,努力做到“网下无交易,网上全公开”。三是依法加强政府采购监督管理,严格履行法定监管职责,对政府采购活动中违法设置审批事项、以备案名义变相实施审批、干预交易主体自主权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予以纠正。
(五)着力做好加入gpa谈判应对工作。各地区要按照国务院gpa谈判工作领导小组的部署和财政部的要求,积极做好加入gpa相关工作。当务之急是立足开放,就本地区改进出价提出意见和建议。
(六)着力加强组织领导和作风建设。当前政府采购管理改革与发展工作任务重、内容新,涉及多层次、多部门的工作协调。为落实相关改革任务,各级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措施保障和作风建设。一要统筹协调,加强组织领导。政府采购工作与国家多项改革部署密切相关,地方财政部门主管领导对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重大问题要常研究、常部署、常过问,各级政府采购监管机构要做好对上请示汇报、对下指导督促、横向协调沟通,确保相关工作有序、有力、有效推进。市场开放谈判也是政府采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财政部门对国内政府采购改革和市场开放谈判要“两手抓”,要树立全局观念,增强责任意识,切实做好本地区的谈判应对工作。二要凝心聚力,认真抓好落实。各级财政部门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多出实招、巧招,通过布置工作计划、组织业务培训、开展监督检查等多种手段,切实推进政府采购各项改革任务。对于确有必要开展的课题研究、系统建设、购买服务等工作,要按照厉行节约的要求,给予合理经费保障,严格执行财经纪律。三要勇于担当,加强作风建设。各级政府采购监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三严三实”要求,着力打造一只讲规矩、守纪律、敢担当、能干事的干部队伍。广大政府采购干部要自觉加强守纪意识,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格依法依规办事;要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履职尽责、主动作为;要大兴学习之风,提高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素养,及时弥补新形势下的本领不足和能力短板。
财政部工作报告篇三
今天,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召开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我谨代表财政部,对本次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关心支持财政会计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协会全体会员,并通过你们向全国会计工作者表示诚挚的问候!
一、快速反映市场对会计行业的需求,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市场化、国际化继续深入发展,世界经济进入增速减缓、结构转型、竞争加剧的时期。国际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等因素,使我国进入只有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阶段。在此背景下,党的xx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必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社会活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会计工作是财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部历来高度重视会计工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我国会计工作围绕服务经济和财政工作大局,不断完善会计管理体制和机制,健全会计法规制度,加强会计人才培养,推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建设,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有力支持了经济和社会蓬勃发展。但是,我国在会计标准的建设,会计学术研究和会计实务方面,考虑外部投资者、社会公众和外部审计较多,而对服务单位内部管理考虑不够。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在低产出、低效率、低效益、低科技含量、高能耗层面徘徊,除了体制、机制、结构、增长方式等方面的问题外,会计工作管理滞后也是问题之一。粗放式管理,粗放式核算,一些企业和单位的会计工作多年来停留在记账、报账层面原地踏步,仅一个“不做假账”就需要很多年努力,会计工作在及时按照市场经济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改革和升级,在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情况和支出效益进行深入分析,在制定企业和单位战略规划、经营决策、过程控制和业绩评价中,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从目前看,我国会计工作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精神相比,与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总部署相比,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预算单位绩效管理和加强事业单位治理的新期待相比,仍有广阔的提升空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也迫切要求尽快改革和加强会计工作。
党的xx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总会计师协会作为全国会计人员自愿结成的社会组织,是现代市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全国1400万会计人员,总会计师起着高端引领作用。总会计师协会作为行业自律性社会组织,要做好协会的工作,必须目光紧盯市场,快速反应市场对会计行业的需求;在目标确定前提下,强调问题导向,调动广大会计人员的积极性,面对企业和单位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找准关键,有效解决,让会计工作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支撑和有力的促进作用。
二、加快培育我国管理会计人才,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服务
加快推进管理会计改革,是财政部门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决算评价和加强事业单位治理具有重要作用,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会计改革,推动会计人才上水平、工作上层次、事业上台阶的重要方向。
管理会计是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与财务会计并列的、着重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一个会计分支。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为其定义为:管理会计是一门专门学科,在制定和执行组织战略中发挥综合作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美国会计学会年会上就正式通过了“管理会计”这个名词,标志着管理会计正式形成,传统会计被称为“财务会计”。
按照目前管理会计学理论,与财务会计相比,管理会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服务对象方面,管理会计主要是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提供有效经营和最优化决策的各种财务与管理信息,为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属于“对内报告会计”;而财务会计虽然对内、对外都能提供有关企业基本的会计信息,但主要侧重于对企业外部相关单位和人员提供财务信息,属于“对外报告会计”。二是在工作重点方面,管理会计的工作重点是面向未来,能动地利用有关信息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控制和评价经济活动,属于“经营管理型会计”;而财务会计工作重点是面向过去,提供并解释历史信息,属于“报账型会计”。三是在程序与方法方面,管理会计对企业自身服务,采用的程序与方法灵活多样,具有较大的可选择性;而财务会计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有较固定的程序与方法,并受会计规范的约束。总之,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从财务会计单纯的核算扩展到解析过去、控制现在与筹划未来的有机结合。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要在预算管理制度、税收管理制度和财税体制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会计改革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全国有 828.7万个各类企业法人单位,有96.5万个行政事业单位,还有一大批小微企业和民间非营利组织,这些企业和单位的基础核算、管理升级、效益提高都离不开会计工作。会计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支撑、支持和促进作用,必须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及时进行改革和升级。如果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关键在于推动经济转型,那么,打造中国会计工作“升级版”的重点就在于大力培育和发展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主要服务于内部管理需要,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包括成本管理、预算管理、风险控制、绩效评价等多个方面。通过强化管理会计应用,有助于提振企业管理,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进而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有助于更加科学、全面地衡量企业和单位的绩效,加强市场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进而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完善、规范、透明、高效的现代政府预算管理制度,进而促进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在国际上,美、英等西方国家,管理会计应用广泛,成效明显,积累了一些经验。民间组织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通过发布管理会计公告等方式,建立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引导各单位开展管理会计工作;二是通过推行管理会计师资格认证制度等方式,建立管理会计人才评价体系,引导各单位加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三是通过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总结提炼管理会计案例示范等方式,促进管理会计人才素质提升。据了解,在这些国家,具备管理会计师资格的人员往往更受到企业青睐,越来越成为聘任ceo(首席执行官)、cfo(首席财务官)的重要参考。
在我国,管理会计也有不少成功探索和有益尝试。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发展管理会计的呼声很迫切。但是,我国管理会计现存在理论体系缺乏、工具方法应用不广、专业人才匮乏、信息化支撑不足等问题,影响了管理会计的发展,尤其是管理会计人才匮乏,成为制约管理会计发展的瓶颈。
立足国情、借鉴国际,我国管理会计改革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全力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研究;构建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加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和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争取在3-5年内,在全国培养出一批管理会计师,为全面提升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效益和资金使用效益服务。力争通过5—20xx年的努力,使我国管理会计跻身于世界先进水平行列。
三、主动作为,实现行业发展新跨越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总会计师条例》对总会计师的设置、职责和权限都做出了明确规定。《总会计师条例》规定,“总会计师组织领导本单位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方面的工作,参与本单位重要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决策”,“负责对本单位财会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配备、会计专业职务的设置和聘任提出方案”等。从目前的情况看,总会计师在履行职责和发挥作用方面,到位、缺位、没位三种情况并存,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总会计师协会要加大协会工作力度,鼓励到位的,督促缺位的,依法支持没位的,促使总会计师履行其法定职责,维护其合法权益。
中国总会计师协会是全国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总会计师自愿结成的全国性组织,是行业自律组织。协会是总会计师与政府、社会联系沟通的桥梁;总会计师是单位领导班子重要成员,是加强企业和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领导者,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中起着高端引领作用;管理会计师和会计师是总会计师的左膀右臂;1400万会计人员是总会计师完成工作任务的坚实基础。全国梯次配备的会计人员,形成了一个牢固的金字塔,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性服务和强有力的专业支持。
党的xx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中央关于社会组织发展的新要求和各界对于管理会计改革的新期盼,为协会发展带来了明媚春天,协会工作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协会要紧紧抓住当前有利时机,主动作为。
我对协会工作提几点希望:
一是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加强行业建设。要创新工作思路,将总会计师行业建设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紧密结合,着眼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等,进一步推动现代总会计师制度建设。要加强行业自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着力构建行业诚信体系,不断加强会员职业道德建设,推动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准整体提升,推动各单位贯彻落实财经法规、执行财经纪律,维护财经秩序。要加强会员服务,增强协会的凝聚力、会员归属感和行业公信力。
二是紧紧围绕管理会计发展,创新行业服务。要主动融入管理会计改革,积极发挥智库、宣传和推动作用。要研究加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探索继续教育的新途径、新方式;研究构建中国自己的管理会计标准体系,研究管理会计资格认证制度等。通过发展和培养管理会计人才,推动会计工作由核算向理财、管理和决策转变,推动会计人员从单纯的记账者向理财者、管理者、决策参与者提升,促进会计人员社会公信力、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地位的提高。
三是紧紧围绕增强国际影响力,深化对外交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需要中国。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强与国际同业组织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拓宽交流领域,深化交流层次,吸收借鉴其在会员管理、行业发展等方面的经验做法,提高我国总会计师队伍的国际视野和水平,促进我国管理会计事业的加速发展。要更加积极地参与会计国际事务和国际规则的制定,提升我国会计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通过以上工作,使协会成为国际国内的“金字招牌”。
同志们!财政部历来高度重视总会计师事业。20xx年部党组理顺了协会管理体制,体现了对协会工作的认可和期待。希望各级财政部门也要重视支持协会工作,健全体制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府服务,为总会计师事业发展、为管理会计事业发展、为财政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组织保障。希望大家抓住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机遇,坚定信心,齐心协力,融入改革大潮,积极探索,勇于实践,进一步提高会计行业发展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财政部工作报告篇四
2016年5月4日三届市委第108次常委会议提出市委党校“争创全省州市最好党校”的目标,要求2016年年底前完成新校址改造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2017年初完成招标并开工建设,2017年7月1日前搬入新校址办学。市委党校搬迁建设工作正式启动。保山市委党校搬迁项目占地131.6亩(87668.1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5735.55平方米,其新建筑面积19352.05平方米,修缮改造面积26383.5平方米,项目建设主体为中国共产党保山市委员会党校,实施主体为市永昌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24534.58万元。建设规模为能容纳1200人同时在校教学培训、500人同时在校食宿。2016年12月28日项目正式开工建设。2017年9月下旬,利用原有建筑物改造建设部分基本完工,具备办学基本条件,市委党校正式搬迁到新校址办学。同时继续推进迁建项目新建部分建设工作。实施保山市委党校整体异地搬迁建设项目,是市委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党校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项目建成后,将使保山市委党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办学条件落后的状况得到彻底改变,一举成为全省基础设施一流州市党校。
搬迁建设项目工程内容:搬迁建设项目工程量清单图纸所包含内容,工程承包范围:新建工程(其中:新建1#学员公寓3534.33㎡,新建2#学员公寓5923.19㎡,新建3#学员公寓5621.72㎡,新建拓展训练馆2490.27㎡,新建报告厅494.18㎡,新建厕所20.61㎡,新建公厕178.58㎡,新建公厕基础(后已拆除)176㎡,新建消防水泵房149.53㎡,新建配电室98.5㎡,新建休息室235.22㎡。)、弱电智能化工程及室外道路,修缮、拆除、装修、室外景观等。建设资金2.45亿元,2019年支付5000万元。
根据《保山市财政局关于2020年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有关事项的通知》(保财预〔2020〕95号)要求,精心组织,保证质量。一是制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计划,明确评价组织实施及要求;二是由分管领导召集相关业务科室安排部署,确保自评结果真实、准确、客观,禁止弄虚作假;三是明确任务分工,加强督促指导。按照项目资金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由市委党校财务科负责绩效评价的组织实施和监督,以各项目主管科室为主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参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认真准备相关资料,深入客观进行分析评价,高质量地完成项目绩效评价工作。成立了绩效自评工作组,明确任务分工,压实工作责任,认真准备相关资料,围绕项目目标,深入客观进行分析评价,高质量地完成项目绩效自评工作。
(一)项目资金情况
1.项目资金到位情况。
预算安排资金500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5000万元。
2.项目资金执行情况。
根据2019年度预算安排,2019年党校迁建项目建设资金项目经5000万元,全部用于支付搬迁建设工程款2019年已执行完毕。
3.项目资金管理情况。
一是按项目方案、项目资金使用时间表完成了财政下达的项目预算;二是严格执行内控制度、会计核算制度等相关管理制度,确保项目预算资金按用途做到专款专用,杜绝违规使用资金;三是加强跟踪问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项目绩效指标完成情况
1.产出指标完成情况
数量指标:搬迁建设项目工程已基本完成,建筑面积131.6亩。
时效指标:2019年完工,按时完工;项目预算进度执行率100%。均已完成。
成本指标:每项工作开展的各种经费支出不超预算安排,已完成。
2.效益指标完成情况
社会效益指标:该项目的建设使党校基础设施实现历史性跨越,进一步丰富培训形式,切实推动党校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党的建设和发展,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有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其社会效益十分重大。
可持续影响指标:改善办学环境和条件,扩大了办学空间,改善了校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3.满意度指标完成情况
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让学员和人民群众对我校建设满意。
2019年党校迁建项目建设资金项目经费,立项依据充分,绩效目标合理且清晰明确;项目管理机制健全、措施保障有力,全面、按时完成各项绩效指标,有效促进部门履职绩效目标的实现;相关政策落实到位;项目资金及时、全额拨付到位;资金使用合规,会计核算规范,财务控制有效;项目完成及时;项目质量及节支增效措施明显,符合年度预算目标,项目社会效益显著,服务对象满意度较高,有效推进了部门绩效目标的实施。项目绩效自评等级为:优秀。
按要求及时公开本单位部门预算、决算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在以后的工作中增强单位的绩效评价主体责任意识。切实加强项目整改落实,推动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相结合,加大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的力度。
(一)经验:一是组织领导到位。成立了以单位主要领导为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绩效管理组织。二是制定适合本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制度。制定了本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工作计划,按规定编制中长期规划绩效目标、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目标和项目支出绩效目标。对项目预算资金进行绩效跟踪,扎实开展预算绩效自评工作。三是规范项目管理。严格按照财政局有关规定与我校财务规定执行,专项经费实行项目管理、专项核算、专款专用。四是健全项目管理责任制。不断增强项目执行的严肃性和约束力,加大对项目的跟踪管理力度,努力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二)问题和建议
1.存在问题:绩效评价工作水平有待提升。
2.建议:市财政局继续加强对各部门申报项目的指导,使项目编制更加符合绩效评价相关要求,适时开展培训,提高各部门、实施单位对专项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牢固树立绩效管理理念,同时进一步提高绩效评价工作方式、方法,将已完成的所有工作绩效成果充分体现出来。
无。
财政部工作报告篇五
1、成立了由校长负责的卫生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张祖悬校长担任,副组长若干人,分别由副校长和总务处主任担任,组员若干人,他们分别是学校各年级组组长、学校负责卫生工作的老师、学校医务室工作员、学校分管卫生安全监督员的老师以及学生食堂负责人。具体负责落实学校的卫生工作和突发事件的防治工作。做到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2、认真织广大教职工和学生认真学习,将开展卫生建设年活动的目的和活动内容向全体师生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并按精神贯彻落实。
3、为了确保把学校卫生工作做得更好,学校通过以下工作进行开展:
第一:学校共制订了《学校卫生工作制度》、《学校食堂卫生若干制度》、《学校环境卫生制度》、《内宿生管理条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等各项管理制度。同时也做到了由各领导小组负责抓好制度的落实和检查工作。我校未发生过任何不安全的事故。
第二:加强学校食堂卫生的管理,确保学生健康。
我们学校认真贯彻执行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加强对食堂卫生的管理,除制订了一系列有关制度外,还指派一位监督人员经常对食堂进行检查卫生情况,验收采购回来的食品,禁止向学生出售变质的食品和“三无”产品。让学生吃上放心的饭菜。防止因食品不卫生而引起的食品中毒事件发生,确保学生的安全、健康。
第三:加强学校环境卫生管理,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我们学校在经费上不是很充裕的情况下还投入了大量资金整治校园环境,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条件,使我们学校的美化、绿化、净化的校园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好评。常年不懈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点搞好食堂卫生、教室卫生、宿舍卫生和环境卫生,保证学校食堂、教室、宿舍、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第四:建立健全各项卫生防疫制度,制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我们学校成立了由校长负责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学校突发事件的防治工作。广泛深入地开展突发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师生的科学防病能力。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学校各部门各项突发事件防治措施的落实情况。
建立学生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晨检制度,及时掌握学生的身体状况,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及时向当地疾病防控部门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汇报学校的突发事件发生情况。
以上是我们学校在抓好学校卫生工作的几点工作,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提出指导意见,以便使我们学校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得到更完善。
财政部工作报告篇六
20xx年底,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开展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按照财政部统一部署,组织开展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正式拉开了全国大规模财政基层培训工作的序幕。20xx年4月,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开展乡镇财政干部培训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拓展了财政基层培训工作内容和范围,使得财政基层培训既面向政策受益方,又面向政策具体执行方案。 截至20xx年底,以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和乡镇财政干部培训为主体的财政基层培训工作已经在区域上实现了全覆盖。从培训规模上看,三年来,全国累计约有183万人次的村会计、村报账员、村干部、村民理财小组成员等参加了财政支农政策培训,27万人次的乡镇财政干部参加了业务技能或综合素质培训,培训总人数达到210万人次。经过全国各级财政部门的共同努力,目前财政基层培训的年培训规模从逐步扩大到趋于稳定,可以基本实现每2—3年,将基层财政、财会及相关人员轮训一遍。
三年来,财政基层培训工作准确把握工作的切入点,始终站在财政政策宣传贯彻的基层交汇点,紧紧抓住财政支农政策的受益人——广大的农民群众,以及财政支农政策的一线执行者——乡镇财政干部、农村干部和财会人员,开展财政政策宣传解读和贯彻落实的双向培训,使得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对财政支农惠农的各项政策“心知肚明”,同时使执行者的政策执行能力、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进一步拉近了财政部门与农村基层干部的距离,密切了各级政府部门与农民群众的关系,树立了财政部门良好形象,从而促进了财政“两基”建设,有效增强了财政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
一、认清形势、把握方向,财政基层培训工作任重道远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财政政策作为党和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改革中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上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公共财政、民生财政的深入发展,许多与老百姓,特别是与农村、农业、农民息息相关的财政政策陆续出台,对基层财政干部的政策理解力、执行力和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财政基层培训工作带来了新的、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一)中央的战略部署把基层培训工作提到了一个新高度
20xx年11月中央办公厅转发的《中央组织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必须进一步增强做好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来抓,做到思想上更加重视、措施上更加务实、保障上更加有力,不断提高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水平。
彻落实中央加强和改进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是一项长期的应时、应势、应需之举,绝不是权宜之计。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我们必须看到财政基层培训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薄弱环节。要以中央战略决策提出的新高度为标杆,用心谋划、勇于进取,切实推动财政基层培训工作持续、健康、深入开展下去。
(二)财政“两基”建设给财政基层培训工作提出了新任务 “”时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这一时期,财政深化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财政宏观调控手段、推动经济转型的任务很重,这就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升财政管理水平。20xx—20xx年,财政部陆续印发了十余个加强涉农资金管理的通知,这些政策和管理要求的落实关键环节在县乡财政干部。县乡财政是财政管理的重要责任主体和载体,加强财政“两基”建设,提高财政政策效率与预算管理水平,切实加强财政监督管理,确保财政强农惠农富农资金安全规范有效使用,这一系列财政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都要通过基层一件件具体的管理工作去体现、去落实。正如谢旭人部长指出的“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水平,重点在基础,关键在基层。”而“全面加强各项管理基础工作,大力推进基层建设”的根本因素在人,要有一支具备较高政策水平、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基层财政干部队伍作保证。这是财政“两基”建设给财政基层培训工作提出的新任务。
据统计,目前,全国财政干部约49万人,其中,县级财政干部约有20万,乡镇财政干部近19万,也就是说全国财政干部职工中有近80%是县及以下的基层财政干部;具体到乡镇一级,这一比重也占到将近40%。因此,基层财政干部是整个财政干部队伍的基石。目前,基层财政干部在年龄结构、文化程度、专业水平以及队伍稳定性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和不足,这样的状况与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加强财政“两基”建设的总体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各级财政部门必须下定决心、花大力气,对基层财政干部进行大规模、一竿子插到底的业务和综合素质培训,并逐步实现财政基层培训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和日常化。
量的基础信息数据需要他们采集、汇总、核实;乡镇财政干部还担负着工作环节最末端最直接的财政资金监管任务。客观上讲,当前大量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资金蜂拥而下,资金渠道的多样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丰富性、原则性、复杂性和灵活性,都使农村基层干部和乡镇财政干部普遍感到自己所肩负的工作任务重、责任重,工作难度大、压力大,甚至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他们深感自身的政策水平、综合素质与实际工作要求差距甚远,特别是对政策的理解力、执行力迫切需要提高,财政、财会业务知识急需补充、更新和完善,他们迫切希望得到有针对性的、权威的业务培训和素质培训,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工作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
基层工作的复杂性、敏感性,加上基层财政干部的培训需求和呼声,就是对财政基层培训工作的新要求。财政基层培训工作必须认真总结经验,从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入手,做好培训需求调查,狠抓培训质量,丰富培训内容和形式,使基层培训工作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能更好地满足基层财政干部的和广大农村干部的学习和工作需求,切实达到“让基层干部受教育,让基层发展增动力,让基层群众得实惠”的培训目标。
二、立足长远、务求实效,推动财政基层培训工作持续深入开展
(一)立足长远,构建财政基层培训工作长效机制
加强和改进财政基层培训工作是一项事关推进财政“两基”建设和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程,事关农村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大局,着眼长远的系统工程,是一项艰巨、繁重、长期的任务,需要我们以宏观的、长远发展的眼光,把它当作一项伟大的事业来对待,而不是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仅仅满足于采取临时措施,解决眼前问题,取得一时的成绩。要充分认识到,目前财政基层培训工作所取得的成绩,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改革大局对基层财政干部队伍的整体需要。财政改革的逐步深化、财政政策的不断出台,随时都在对基层财政干部提出新的要求;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在为财政事业发展带来新活力的同时,也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挑战。财政基层培训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需要一点一点地积累,一步一步地推进。这都需要我们着眼长远、立足大局,持之以恒,谋求财政基层培训事业的长久发展;需要我们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培训管理的重点环节上摸索规律、提出办法,并逐步固化成制度,形成完整的管理链条,实现财政基层培训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第一,切实加强财政基层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财政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责任;要充分发挥基层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在宏观指导、组织协调和检查督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统筹规划培训工作,进一步理顺关系、协调分工,明确职责、强化职能,并积极争取其他相关部门的支持合作,确保财政基层培训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第二,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统筹规划,科学有序推进财政基层培训工作的开展。要在培训对象、培训范围、培训规模、培训内容、培训计划执行、培训组织管理以及培训资源共享等方面加强对全国财政基层培训工作的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财政部的统一部署,结合本地区基层财政干部和农村干部的实际状况和培训需求,合理设定培训目标,并依此制定科学的中长期培训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保证培训工作科学有序、持续稳定、规范高效。第三,加强经费管理,满足财政基层培训工作需要。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专项培训经费的管理,完善制度建设,规范支出范围,严格审批程序,加强监督检查,确保专项培训经费使用安全、节约、高效。
(二)力求实效,狠抓培训质量控制不放松
培训质量的好坏,始终是评价培训成效大小的“金”标准。第一,好的培训质量要靠好的质量控制体系来保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基层培训考核评价制度,对培训工作的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全程质量和效果的评估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使培训质量可控、可靠。第二,培训工作是以人为中心的,培训组织者、受训者和培训师资构成了培训工作的三个核心要素,也成为了培训质量的三大控制源。一方面,要建立培训对象和培训组织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培训对象的主观能动性,要把培训同岗位设臵、干部选拔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培训职能;另一方面,要注重师资的选拔和培养,要有完善的师资培训方案,建立实用、高效的师资库,要处理好专职师资与兼职师资的关系。基层培训给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师资不仅要会讲政策理论,还要熟悉政策执行的方法、措施,因此要把专业院校的教师同兼职上课的财政部门业务骨干结合起来,给他们创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机会和条件。第三,培训质量的提高需要进一步加强培训教材建设。加快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和乡镇财政干部培训的教材体系建设,注重培训课题研究,促进培训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工作的可操作方法和现实成效。各地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做好补充教材资料的开发编写工作,避免重复浪费。
(三)按需培训,更好地服务基层干部群众
“按需培训、因材施教”是财政基层培训工作的重要原则。要按照“推进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创新,要在搞好分类培训和按需培训上下功夫”的要求,让财政基层培训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基层干部群众学习培训需求贴得更紧。过去三年,财政基层培训工作在按需施教、分类培训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比如,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按岗位对村会计、代理机构会计、报账员、村干部等分别设臵培训内容进行培训;各地乡镇财政干部培训针对本地实际、业务重点和薄弱环节开展培训等。总之,贴近基层培训需求,增强培训针对性、实效性的思路、方法、举措有很多,这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基层实际,做足培训需求调查,真正想基层干部所想、急基层干部所急,真心实意为他们服务。
教育培训工作是育人的工作,必须把提高能力和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财政基层培训工作必须始终坚持把德育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党风廉政教育放在突出位臵,贯穿培训工作始终。要促使农村基层干部和乡镇财政干部在各种风浪和诱惑面前经得住考验,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要让他们懂得在基层工作中,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的重要性,让他们在道德情操方面成为群众的表率,成为农民群众的领路人、贴心人。在工作中,我们不仅要致力于提高受训学员的道德品行和精神境界,还要致力于打造一支德才兼备、尽职尽责、甘于奉献的培训工作者队伍。财政基层培训工作能否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把握住难得的发展机遇,保持持续、深入、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三农”、服务基层,关键在于能否造就一支品德高尚、思想过硬、业务一流的财政基层培训工作者队伍。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3294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