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使我们更有效率,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工作总结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政策解读工作总结篇一
保守党上台后,政策调整已经开始。首先对学生签证,新政府马上出台了一个高信任度学校的认证,并指明,只有被认可为高信任度的学校才可以开设一些一边读书一边工作的课程。而以前英国移民局只是把学校分为a类和b类学校。实际上移民局的初衷是为了让更少的学校开设那种课程,降低外国人在英国找工作的机会。
另外,学生签证的调整还包括对于打工时间的限制,以前学生签证允许每周最长工作20小时。但现在只有读学位课程的学生(学位课程包括预科、本科、研究生)才可以每周工作20小时,而非学位课程的学生被限制在每周10小时内。同时学生家属陪伴,陪伴签证在一年之内的是不允许工作的,只有签证有效期在一年之内才可以工作。
总之对于学生签证,他们的调整并非大刀阔斧的改革,而是采取了限制留学生权利方式,保障英国人就业。
这些调整只是开始,以后的调整会随时根据英国国情来进行。从学生留学角度,留学专家认为英国不会作重大改变。因为随着英国经济形势恶化,他们需要更多经济来源,留学生显然对英国政府增加收入是有利的,因此不会把大量留学生挡在门外。
总体上,英国留学政策会越来越严格。
经济低迷,英国依然需要留学生
政策解读工作总结篇二
除了留美政策的放宽,留美途径也在不断多样化。以往美国公立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只招收持有j-1签证学生,留学专家还指出,一项针对国内高二在读学生的留学新项目将为中国留学生提供一条全新的留美之路。
今年秋季开始,中国学生可以持f-1签证进入波士顿、西雅图、芝加哥、凤凰城、犹他州等地区的11所美国公立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之中的一所就读,毕业后拿到美国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毕业证的同时,学生还能直接进入美国的大学。
近年来随着美国留学的不断升温,希望前往美国就读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的中国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其中多数只能前往美国私立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就读。
而以往的交流学生项目,学生只能在美国停留一年,持j-1签证,并且即使前往就读高三,学生也较难获得美国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毕业证。
因此这次新推出的持f-1签证就读美国公立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的项目,无疑对广大希望留美的中国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学生来说是个重大利好。
目前共有11所招收持f-1签证中国学生的美国公立学校可供选择,届时学生将安排在当地的接待家庭当中,有利于尽快适应当地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这11所学校在读的亚洲籍学生百分比都在10%左右,仍有一定数量的学位提供,目前这些学校都已经开始今年秋季入学的招生工作。在申请条件方面,学生须拥有40分以上的slep成绩。
费用约为2万美元至2万5千美元每学年,其中包括学费、住宿费、当地协调安排费以及监护人费。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学校所发给学生的i-20表格(即留学生的“资格证书”)有效期仅为一年,因此如果学生选择去就读11年级的话,那一年之后学生将转学去一所私立学校就读12年级;而如果学生选择去就读12年级的话,那一年之后学生则可以进入美国高校就读大一。
政策解读工作总结篇三
近日,太原市教育局公布了2017年太原市小学入学政策,
7月20日到28日小学
入学报名,公办小学就近入学,民办小学摇号入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太原市小学入学政策解读,希望大家认真阅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和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2017年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总体要求,2017年太原市小学入学工作,一是要严格坚持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二是要严格坚持学区覆盖辖区的原则,三是要继续坚持随迁子女入学“两为主”原则。
凡2011年8月31日及以前出生、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等,必须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任何学校不得接收
2017年8月31日
前未满6周岁的儿童入学。本市户籍适龄儿童入学登记报名须提供:《居民户口簿》;《房屋所有(产)权证》;《出生医学证明》;《预防接种证》。适龄儿童户籍变更截止时间为2017年4月30日。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登记报名须提供: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原籍《居民户口簿》;在本市居住满一年的《居住证》(2016年4月30日前办理);有效《劳动合同》及个人依法连续缴纳社会保险满一年的证明(2017年4月30日前连续缴纳12个月以上),或一年以上有效《营业执照》(2016年4月30日前办理);随迁子女《出生医学证明》和《预防接种证》。
此外,按照全市精准扶贫的要求,阳曲、娄烦两县已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在六城区居住并务工的人员,其子女如需在太原市六城区小学入学的,登记报名时需提供:《居民户口簿》;在本市六城区居住满一年的《居住证》(2016年4月30日前办理);有效《劳动合同》及个人依法连续缴纳社会保险满一年的证明(2017年4月30日前连续缴纳12个月以上);子女《出生医学证明》和《预防接种证》;已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扶贫手册(或其他相关证明)。
从2017年秋季学期起,各县(市、区)义务教育小学起始年级全部达到标准班额,义务教育小学标准班额不超过45人。学区划分由各县(市、区)教育局对辖区内所有公办小学(含省、市属学校)划分学区范围,将在7月15日前公布。
“人户一致”适龄儿童入学:户籍所在地(户主为直系亲属或适龄儿童本人)与实际居住地(直系亲属或适龄儿童本人房产证)一致的本市户籍适龄儿童入学:当登记报名人数未超过学区小学招生计划时,全部安排在学区小学入学;当登记报名人数超过学区小学招生计划时,按照适龄儿童户籍落户时间顺序安排入学;超过学区小学招生计划未能在学区小学入学的,由各县(市、区)教育局统筹安排相对就近的公办小学入学。
县域内“人户分离”适龄儿童入学:户籍所在地与实际居住地在同一县级行政区域内,但户籍、住址分离(即“人户分离”)的本市户籍适龄儿童,由各县(市、区)教育局统筹安排相对就近入学,但不得择校。
跨县域“人户分离”适龄儿童入学:户籍所在地与实际居住地不在同一县级行政区域内的本市户籍适龄儿童,原则上应回户籍所在地县(市、区)学校入学;“人户分离”适龄儿童确需在实际居住地入学的',由实际居住地县(市、区)教育局根据本地区小学教育资源情况和本地区适龄儿童入学需求情况统筹安排入学,但不得择校;跨县域“人户分离”适龄儿童的入学具体办法由各县(市、区)教育局结合本县(市、区)实际制定。
本市户籍集体户口适龄儿童入学:无房户凭房产管理部门出具的无房证明,由集体户口户籍所在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入学,但不得择校;有房户凭直系亲属或适龄儿童本人房产证,由实际居住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入学,但不得择校;本市户籍集体户口适龄儿童入学具体办法由各县(市、区)教育局根据本地区小学教育资源情况和本地区适龄儿童入学需求情况,结合本县(市、区)实际制定。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由进城务工人员居住证所在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两为主”(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和要求,统筹安排随迁子女入学,但不得择校;各县(市、区)教育局要根据小学入学信息登记的实际情况,制定随迁子女入学具体实施办法、科学合理确定接收随迁子女就读小学校,并向社会公布;随迁子女入学工作,按照“统一安排、分步实施、确保入学”的原则组织实施。
两县贫困家庭子女入学:阳曲、娄烦两县已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在六城区居住并务工的人员,其子女如需在居住地入学的,参照县域内“人户分离”适龄儿童入学办法执行。阳曲、娄烦两县教育局应结合实际,制定针对本县已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子女入学具体办法。
特殊适龄儿童入学工作: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随迁子女入学,按照中共山西省委《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执行;晋商晋才回乡创业创新工程引进的各类人才随迁子女入学,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晋商晋才回乡创业创新工程的意见》文件执行。其他情况适龄儿童入学,按照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民办小学(含九年一贯制、十二年一贯制民办学校)招生实行自主招生、免试入学。民办小学的招生简章及招生广告经教育部门审核备案后要向社会公布。
全市民办小学应该主要面向太原市行政区域招生。不具备寄宿条件的民办小学,应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主要面向所在县级行政区域招生,也可根据办学实际情况适当扩大至本市行政区域内招生;具备寄宿条件的民办小学,应主要面向本市行政区域招生,需要面向全省招生的,也可适当面向本省其他市招生,但面向本省其他市招生人数(不含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不得超过本校招生计划的10%。
自愿选择到民办小学就读的本市户籍和随迁子女适龄儿童,也须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入学信息网上登记。民办小学不得录取未进行入学信息登记的本市户籍和随迁子女适龄儿童。
全市民办小学招生要规范招生办法。当报名人数未超过学校招生计划时,全部接收;当报名人数超过学校招生计划时,可采取电脑随机派位等方式进行招生。
自愿选择到民办小学就读的适龄儿童,其监护人要与民办小学签订相关协议。凡已被民办小学录取且已签订协议的适龄儿童,教育部门将不再为其安排公办小学学位。
政策解读工作总结篇四
公立医院债务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累积,至2000年总计为112亿元,至2017年达到369亿元,5年增长了229.5%,至2017年则达到980亿元,2017年则是快速增长至2631亿元。以上4个时间节点的长期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3%、6.4%、8.0%和11.7%,呈逐步上升之势。
从按分布来看,也有一定特点。从公立医院分布类型来看,一半以上的长期负债在城市公立医院。但近年来,县级医院的长期负债占比略有上升,这与本轮县级医院建设有关;从平均每家医院的长期负债规模计算来看,城市医院的长期负债规模明显超过县区级医院。从内容来看,基本建设、设备购置形成的负债占总量的70%以上。
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医保制度不断推进,加之人口老龄化、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等多重背景下,医疗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仅就公立医院服务量,就可见一斑。2003年,公立医院门急诊人次还不足8亿人次,出院人次仅为0.37亿人次;2017年,则分别达到25.2亿人次和1.3亿人次,增加2倍多。相对而言,全社会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的问题愈加凸显,为解决这一“供需”矛盾,作为服务体系主力军的公立医院,必然要动员各种资源扩大规模,应对需求。在现实投资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举债建设成为必然选择。
公立医院在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中居主体地位,扮演着主要角色,发挥着主要作用,占了约80%的医疗资源。的确,从我国国情出发,公立医院在服务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至少在相当长时期内,这种格局有其一定的优势。但是,面对资源严重不足的现状,如果不能充分动员非政府力量参与资源配置,过分依赖于公立医院来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必然力不从心。
2012年,国务院关于《“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公立医院改革的当前工作重点是“合理确定公立医院(含国有企业所办医院)数量和布局,严格控制建设标准、规模和设备配备”。对于医院规模使用了“严格控制”一词,然而目前对公立医院适宜规模缺乏系统研究,也难以形成一套严格的、硬性的约束标准。医院在自身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下,超规划、超规模建设,成为普遍现象。
政府承诺对公立医院的六大投入责任,但是,财力的总体不足,部分地区地方财政十分薄弱,难以承担对公立医院的发展建设责任,公立医院只有依靠举债建设和添置医疗设备。同时,我国公立医院按行政隶属关系划分主要投入责任的筹资机制,与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存在结构性矛盾,也导致政府卫生投入的不足。发展建设责任难以履行。
对于公立医院和政府而言,一次性化解医院债务所需要的资金数额巨大,大大增加财政现实负担。因此,一次性化债和多年化债相结合的方式可以缓解财政现实压力。为了逐步化解公立医院的历史债务,医院主体可以抽取当年的部分资金,政府也安排当年专项支出,共同设立债务化解基金。“化债基金”的建立,使在解决存量债务的同时,公立医院逐步从债务中解脱出,有利于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
供给侧改革:治本之道——在经济领域,所谓供给侧改革,是通过激发供给侧活力来促进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放到医疗卫生这一社会公共领域,同样要强调供给侧改革,有效缓解医疗资源供需矛盾、解决公立医院长期负债不断累积的.问题。既要增加医疗资源总量,又要提升服务体系运行效率,降低公立医院增加资源配置、扩大规模的压力。
也就是说,应着重在以下方面寻找出路。一是切实构建起多元化办医格局,并落实政府购买服务理念,营造良好政策环境,让其他主体愿意参与医疗资源配置。二是规范就医秩序,避免现有资源的低效或浪费。三是系统研究公立医院适宜规模,严格控制超规划、超标准建设。四是落实公立医院规划内建设的财政投入责任。
《供给侧改革政策解读》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供给侧改革”继“新常态”后已成中国经济名词新宠儿,作为我国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个重大创新,被视为应对经济下滑的一剂良方。
当前,中国经济存在一种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产能过剩,尤以钢铁、水泥、煤炭和化工等几个行业最为明显;另一方面,中国民众又在世界范围内疯狂购买,譬如疯抢日本马桶盖、韩国化妆品、澳洲奶粉等等。深究内因,中国的产能过剩、供给过剩只是表面现象,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低、质量不过关导致民众对于中国产品品质的不信任才是问题的实质。
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进行产品创新、服务技术创新、人才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商业模式创新。
从企业和市场角度分析,不能创新提供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具备高品质、高效、绿色、安全、高附加值的产品或服务究其主原因有二:一个是“造不出”,一个是“想不到”,最终导致疲软的产品,疲软的心态,山寨的产品,山寨的心态。所谓疲软和山寨的心态就是别人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跟着别人走,长此只能通过打价格战占领或维持市场。因此要完成有效的供给侧改革,生产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最关键是解决‘想’与‘造’的短板。‘想’,需要颠覆性的创新思维;‘造’,需要坚实的技术支撑,需要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而上述两者都在于企业的创新。
只有通过创新,真正做到满足消费者需求,企业才能不断地拥有市场,才能成就可持续发展。人们宁可花费几千元去买iphone,都不去购买国内手机,决不能用简单的崇洋媚外的心理来下定论,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没有核心技术,不能生产出品质过硬、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再以医药行业为例,辉瑞、礼来等国际知名药企崛起的秘诀就在于坚持以科研开发为基础,不断推出创新药、原研药。国内药企无法真正走出去的根本在于缺乏科研创新能力,缺乏核心药品;而单纯作为原料药出口商和仿制药生产商,永远不可能掌握国际市场的主动权,更遑论品牌的树立和全球化的发展。
只有疲软的产品、疲软的心态,没有疲软的市场。尽管中国经济有所放缓,但中国消费市场仍然是个强劲的市场,中国潜在的购买力还是很大的。企业需要做的就是推出原创的、自我的品牌产品,用创新的形态来激发和创造市场需求。备受热议的“互联网+”的思维本质就是推崇极致的“突破性创新”,以极致的“突破性的创新”满足用户全方位的品牌体验需求。企业只有通过前瞻性的思考,去研究客户的痛点、痒点、兴奋点,才能真正掌握客户和市场的需求;只有形成创新和品牌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才能使“made in china”成为真正的中国“智”造,实现供给侧改革的最终效果。
政府作为市场的监督者、企业的引导者、民众的服务者,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承担起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推动市场创新活力、满足消费者创新需求的责任。供给侧改革的根本不仅在于企业要拥有创新的思维、能力和产品及服务;同时也在于它们有没有空间去创新,能不能得到足够的制度供给支持创新。
以医药行业为例,中国的生物药产品尤其是罕见病用药严重依赖进口,主要是目前我国的医药企业发展存在严重的“创新困境”。而事实上,我国生物医药技术近年来始终在不断发展,困境则主要源于我国缺乏创新药物产品的配套政策。与医药企业对科研、管理、质量的巨大投入相比,我国的新药审评审批速度太慢,一个1类新药申请临床需要等7年,加上3-5年的研制时间,新药问世即变旧药。在国外,药品审批的效率则要高的多,一种新药的审批,美国仅需要20个月左右,日本21个月,而欧盟最快,1年左右即可完成上市前的审批手续。这导致国内医药企业在承受巨大技术风险、资金风险之后,所研制的药物要经过数年时间才能应用到临床,如此情况,企业难以确保收回投资,长此以往,企业也就失去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创新积极性严重受挫。政策必须与时俱进,兼顾发展,反之则无异于让企业戴着镣铐跳舞。
要把企业真正当作经济发展的主体,让企业去创造有效供给和开拓消费市场,要注重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政府要做的就是“放水养鱼”,通过创新的、有效率的制度供给和法制保障,充分释放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推动企业以其独特的创新能力,打造让消费者满意、受市场欢迎、获社会认可的产品品牌。
《供给侧改革政策解读》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政府要在“供给侧”提前做好相关顶层设计,寻求经济新增长新动力的新思路。比如,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减轻税费负担,减少行政审批,改革财税、金融体制,等等。只有依托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才可能有效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只有确保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做到整体融合、有机结合、相互配合,才能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好的环境和条件。
供给侧改革要成功,市场和政府都不能缺位,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供给侧改革要成功,市场和政府都不能缺位,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改革需要进一步发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资源配置当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与发展活力,让市场来说话;同时也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为供给侧改革创造一个好的经济环境。这个经济环境同时包括尊重市场规律,让市场充分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供给侧改革不是要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主导,政府护航,才能实现中国经济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1.供给侧改革的前世与今生
1.1“供给侧改革”横空出世
11月以来,“供给侧改革”成为高层讲话中的高频词。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两次强调,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务院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称,“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1.2何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而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1.3 为何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表象:需求不足。2017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年下滑。从需求侧看,外需中,全球出口增速10 年见顶回落,过去三年持续零增长,中国较难独善其身,而低成本优势不再,令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不可避免。内需中,2011年人口结构出现拐点,2012年人口抚养比见底回升,2017年地产销量增速持续下行,工业化步入后期,投资增速持续下行。
实质:供需错配。但需求刺激效果甚微,2017年以来央行5次降息降准、发改委新批基建项目规模超过2万亿,但投资依然萎靡。而在消费领域中,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供需错配:国内消费增速拾级而下,但中国居民在海外疯狂扫货,国内航空客运增速缓慢下行,但跨境出游却持续高增长。这意味着,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并不在短期需求,而在中长期供给。
1.4 供给侧改革是否有先例?
来自供给学派的典型实践。纵观世界经济历史,美国曾在20世纪70 年代陷入滞胀,英国也在20世纪70-80年代面临滞胀叠加结构性问题的窘境。作为供给学派的典型实践,“里根经济学”(reaganomics)和“撒切尔主义”(thatcherism)分别采用减税和国企改革等措施帮助经济走出衰退的泥淖。
里根学派的核心是减税。以“里根经济学”为例,1981 年里根就任美国总统后,提出“经济复兴计划”,主要措施包括:降低税率,减少政府干预,缩减政府开支,紧缩货币供给。其中,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从70%降至28%,提高了可支配收入,增加了劳动供给意愿 ,也推动消费上行;而企业所得税率从46%降至33%,直接提高了企业盈利,也提高了企业投资意愿。里根经济学大获成功,令美国经济迎来“大稳健”时代,也为美国长期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们认为,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非简单复制供给学派的“供给管理”,而是希望通过改革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从而避免潜在增速的大幅下行,其实质是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在要素领域的延续和聚焦。
2.供给侧改革的逻辑与路径
2.1 供给侧改革如何落实?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中明确指出,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要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功能健全的股票市场。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称之为推动经济结构改革的四个“歼灭战”。
如何打赢这四个“歼灭战”?我们认为供给侧改革将分别在劳动力、资本、创新、政府4条主线上推进。
2.2 供给侧改革如何优化劳动力配置?
放开生育政策,补充人口红利。中国过去的主要增长动力来自于充足的劳动力。但2011 年中国人口结构出现拐点,2012年开始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总数和占比都出现了下降。同时,人口老龄化现象愈发明显,截至2017 年底,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12亿,占总人口的15.5%。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这将成为未来劳动力要素改革的基础,在进一步释放生育潜力的同时,减缓人口老龄化压力,增加劳动力供给,补充人口红利。
户籍制度改革,化解地产库存。户籍制度改革将是劳动力要素改革的重中之重,其目的在于促进劳动力要素的跨地区流动。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中国城镇化率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不高。城镇现在约有7.5亿常住人口,其中2.5亿左右的人没能在城镇落户,2.7亿农民工,买房比例仅1%。早在2017年7月,国务院就已出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但进展缓慢。当前二三线城市地产库存居高不下,户籍制度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双管齐下,不仅有助于提供有效供给、加快城镇化进程,也将创造需求、消化地产库存。
服务业大发展,缓解就业压力。服务业是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双重稳定器,淘汰落后产能意味着制造业部门就业承压,而服务业则可吸纳就业,因而创造条件、促成劳动力的跨部门流动,也将是未来劳动力要素改革的重要方向。根据统计局数据测算,第三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创造约100万个就业岗位,比工业多50万左右。而考察企业就业状况,2017年以来,服务业pmi就业在绝大多数时期高于制造业pmi就业指标,这意味着服务业就业状况好于制造业,将成为未来主要的就业容纳器。
一是贫困人口脱贫。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在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我国现行脱贫标准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按2017年不变价计算为2300元,2017年现价脱贫标准为2800元。按照这个标准,2017年末全国还有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而通过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政策解读工作总结篇五
2016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展望今后五年的重点发展方向——“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
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5年翻一番,“十三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保持在6.5%以上。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一批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工程。到2020年,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大幅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从人均8.7万元提高到12万元以上。届时,我国经济总量超过90万亿元,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这将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用。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到2020年,力争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既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也是释放发展潜力的关键。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完成约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实施一批水利、农机、现代种业等工程,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到2020年,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得到更好保障,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三大战略”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培育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城市群和增长极。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高铁营业里程达到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新建改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约3万公里,实现城乡宽带网络全覆盖。
境质量总体改善。特别是治理大气雾霾取得明显进展,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超过80%。我们要持之以恒,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深化改革开放,构建发展新体制。发展根本上要靠改革开放。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基本建成法治政府,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2016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展望十三五重点发展举措内容“一带一路”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际产能合作实现新的突破。对外贸易向优进优出转变,服务贸易比重显著提升,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逐步构建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新格局。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中华文化传承等工程。我们既要让人民的物质生活更殷实,又要让人民的精神生活更丰富。
一是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今后五年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阶段,各种矛盾和风险明显增多。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科学发展,妥善应对挑战,使中国经济这艘巨轮破浪远航。
二是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当前发展中总量问题与结构性问题并存,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做减法,又做加法,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使供给和需求协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动力强劲的新引擎。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使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从根本上说,发展的不竭力量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9亿多劳动力、1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是我们最大的资源和优势。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发展转向更多依靠人力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既是一个伴随阵痛的调整过程,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升级过程。只要闯过这个关口,中国经济就一定能够浴火重生、再创辉煌。
展望今后五年,我们充满必胜信心。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人民生活将会更加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景一定会更加光明!
政策解读工作总结篇六
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从疯狂的计划生育到现在全面放开二胎的转变,我们这一代人可以说是出生于最严格的计划生育执行时期,而在结婚的年龄碰到了这个目前看来感觉利好的二胎政策。小时候自己出身的时候,听老人们说是计划生育最严的时候,那时候的计划生育大队的权限好比当年的红卫兵。上房揭瓦,鸡飞狗跳,是老人们眼中对他们的印象,短短二十五年的时间,这个社会发生了什么导致了这个政策的变化呢?这是值得深思的。
一般看来,大家都认为是人口老龄化这个原因导致的,然而我认为这仅仅是很小的一个方面。首先,我们得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计划生育这个政策。据我的调查,大部分国家之所以实施类似的计划生育政策,大部分是因为经历战争的后遗症,比如韩国,中国,日本,印度。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上述几个国家带来了不可磨灭的灾难,其中人口的死亡数字是数以万计的。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口基数的支撑,因此,战后修养生息,发展经济,各个国家都对人口采取了一种放养的政策,这才导致了人口的激增,这个时间一般是20年左右,也就是现在年龄是70岁左右的老人,他们那时候兄弟姐妹十几个是平常事。而这种不计后果模式的发展就好像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在二十年后显现出来,如果按照那样的增速发展下去,中国将“统治”全世界。为此,在1983年的时候我国上层领导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继而开始执行计划生育。
其次,我们再来考虑为什么计划生育在我国成为了一种罪恶的象征。在其他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一般都是非强制性的、奖励性的。而在我国演变成了强制性的,惩罚性的。从本质上来说是我们国家为了快速发展而采取的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我们国家急需培养人才,发展经济,但当时的国库不是很充足,不能够满足所有人一下子进入小康社会,所以只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其实这也就意味让一部分人“牺牲”一下,计划生育在1990年左右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力度,这也就意味着我们九零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为此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自私的品行等等。那时候人们是几乎没有生育权的,一切都得遵守计划生育。
由于以上两个阶段,导致了我国的老年化现象日渐严重。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没有遵循人口发展的规律。人口的发展是有其自身规律的,如果按照正常发展是不会出现那么多问题的,然而,人性的弱点和逐利的本质导致了我们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和若干局部战争。致使人口规律被破坏,我们进行弥补的同时必须承担因此而带来的代价。
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发达的国家人们不用强制计划生育,反而得玩命的鼓励生育,美国在这一点上特别明智,他遵循着人口发展的规律,既不鼓励,也不强制计划,只是在社会发展快要出现问题的时候,通过温和的手段进行调节。比如说为了缓解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他积极实施移民接纳政策,吸收优秀的中青年来到美国发展定居,当然给与了他们良好的生活保障。这样一举多得的事情实在是高明的人口调控手段。
当前我国全面放开二胎的政策本质上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而做出的调整。是不得不为的一个手段,从时间点上来说也恰为合适,在晚个7、8年又要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从这样一个侧面也反映除了我国社会管理水平的提升。既然计划生育政策实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产生的,那么我们必然也要在发展经济其解决。之所以出现过为期二十年左右的疯狂计划生育有着一系列的缘由,其中的利害得失谁也说不尽。但是全面放开二胎的政策还是不错的,至少是顺应人口发展规律的。
这个政策从侧面上也反映出了一个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人地关系的矛盾。 人地关系,即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当今社会发展必须直面和探讨的问题,还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永恒命题。从公元前几百年亚里士多德就提出的环境决定论,到工业革命以后风行一时的人类意志决定论,再到20世纪初由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提出的可能论,人类对于人地关系的探索始终没有停止。经历漫长的上下求索,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当代人越来越趋向一个观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很快,为了少数民族的繁荣昌盛和民族素质的提高,近几年来,在少数民族中也实行计划生育。具体规定由民族自治地方和有关省、自治区根据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地的生育政策。2011年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王玉庆透露计生部门正在考虑放开二胎政策,之后关于是否放开二胎便一直成为热点问题,很多专家对此做了研究。智库报告建议2017年我国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二胎政策已经不是新话题。2012年11月又有专家建议放开二胎政策再次引发热议。
《全面二胎政策解读》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政策解读工作总结篇七
国家规定的探亲假福利,然而在不少机关事业单位变成“僵尸”政策;外企私企员工则因不在适用人员范围内而无法享受同等福利。
当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争取每周2.5天休假时,却忽略了一项几十年前已经写入法规的超级大假——探亲假。
依照规定,探亲假可以长达30天每年,45天每两年。羊城晚报记者调查发现,就是这样一项古老而充满人文关怀的假期规定,如今已经沦为一项“僵尸”政策。
据了解,早在1981年,我国就颁布并实施了《国务院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依据该规定,两地分居的职工和父母在外地的职工,都可以享受探亲假的福利。两地分居的职工,每年可请一次30天探亲假;未婚职工探望父母原则上每年可请一次20天探亲假,或者每两年请一次45天探亲假;已婚职工探望父母每四年可请一次20天探亲假。
该规定第五条还明确职工在探亲假期间工资照发。也就是说,探亲假属于带薪休假范畴。该规定的人性化还体现在,强调未婚职工探亲往返路费由单位负担,已婚人员探亲路费在本人月工资30%以内的,由本人处理,超过部分也由所在单位负担。
不过,由于当时环境所限,在规定探亲假的适用人员范围时,只包括了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全民所有制企业和事业单位,没有把私企、外企以及所有制企业的职工包含其中。
如今,规定中提到的两地分居的职工和父母在外地的职工这两类人群,人数日益增多,特别是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
记者实地走访广州各大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私企以及外企,听取不同员工对探亲假的观点。综合来看,公务员对探亲假执行相对良好,事业单位和国企则相对较差。有意思的是,领导和员工对探亲假的立场截然不同。领导关注点在于,“一个萝卜一个坑”,员工休假了那工作谁来做?员工则表示,如休探亲假可很大程度上规避春运期间回家带来的身心压力。
去年6月份搜狐网做的一项有关探亲假的调查,揭示了探亲假名存实亡的原因。在参与调查的1.6万人中,有33.77%的人表示,没有休探亲假是因为如果休假大部分绩效工资会被扣除,影响收入;有28.20%的人反馈“单位事情太多,即使报了领导也不会批”;有22.48%的人则表示探亲假只适用于公务人员,自己不在范围之内;还有15.55%的人认为“制度制定太早,又长期缺少宣传,根本不知道”。
走访中,不少私企和外企员工表示,建议扩大探亲假适用人员范围。“应该进行修改,把私企和外企员工都纳入进去,这样才能体现公平原则。”一名私企员工说。
我国《劳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袁小姐说,休假或补钱,这个方式或许可缓解探亲假休与不休的困局。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3306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