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工作计划 少数民族如何过春节(模板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02 02:26:09
少数民族工作计划 少数民族如何过春节(模板9篇)
时间:2023-09-02 02:26:09 小编:曼珠

计划是提高工作与学习效率的一个前提。做好一个完整的工作计划,才能使工作与学习更加有效的快速的完成。计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方向,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和管理时间、资源和任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个人今后的计划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少数民族工作计划 少数民族如何过春节篇一

在我国,春节也是各少数民族人民的风俗节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

藏族 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 彝族同胞根据彝历选定年节。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还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雨水充足。

壮族 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等地区的壮族同胞,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布依族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

满族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侗族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白族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

土家族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傣族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目。谷雨开始那天定为“泼水节”。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黎族 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宰猪杀鸡,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席间全家还要欢唱“贺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这一天的猎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猎物时,先将全部猎物的一半发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妇可分得两分,过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傈僳族 傈僳族称年节为“盍什”,他们大都做籼米粑、糯米粑和酿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许在桃、李等果树上,祝愿来年硕果累累。云南怒江地区的傈僳族人民,先要给耕牛喂食盐,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劳动。青年男女喜欢举行春节打靶比赛。姑娘们把绣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摇动,请小伙子们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美酒作为奖品送到谁的嘴边。

拉祜族 除夕晚上,拉祜族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做好翌日的食物。在食物中,特别重视糯米粑粑,除食用外,总要给牛吃一点,关在犁、锄、砍刀等农具上摆上一点,以酬其一年来与主人合作,祝愿新的一年里创造更多的财富。

达斡尔族 居住在东北嫩江两岸的达斡尔族,农历正月初一早上,男女青年梳妆打扮,先向长辈请安、敬酒、行礼,然后逐户拜年,每家都准备有蒸糕,拜年的人一进门就抢吃蒸糕,据说吃了之后,生产和生活都能“年年高”。

少数民族工作计划 少数民族如何过春节篇二

民委发〔2004〕174号

为使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朝着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健康发展,使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立项工作更加规范,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对2001年颁布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立项暂行规定》进行了修改,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第一条 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促进各民族间的体育文化交流,提高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下简称全国民族运动会)的组织和科学管理水平,使之朝着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全国民族运动会设立的竞赛项目必须是源于民间,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并形成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

第三条 全国民族运动会设立的竞赛项目必须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易于普及推广,便于组织比赛。

第四条 全国民族运动会设立的竞赛项目必须符合体育竞技要求,有完善的竞赛规则、裁判法和规范的比赛器材,便于公平竞赛和客观许判。

第五条 全国民族运动会设立的竞赛项目要有一定的体育文化内涵,内容健康向上,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和观赏性。

第六条 全国民族运动会的竞赛项目分为非常设项目和常设项目两类。

(一)由有关单位提出申请,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经过立项审批程序批准的项目,定为非常设项目。

非常设项目仅限当届全国民族运动会有效。下届全国民族运动会必须重新申报立项。非常设项目申报时可免去“立项申报程序”中的“初审”和“答辩”,但仍需提供规定的全部申报材料。如果超过申报期未申报,该项目是否列入总规程由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决定。

(二)常设项目从非常设项目中产生。技术委员会对上届全国民族运动会的非常设项目进行综合评估和充分论证后,认为符合综合性运动会项目设置标准的,报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批准后定为常设项目。

第七条 常设项目原则上保持相对稳定,常设项目如果在规则、裁判法、场地、器材等方面,不能及时修改和完善以适应比赛的需要,一经技术委员会审定,报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批准后,即改为非常设项目。

第八条 连续两届列为省级民族运动会的`竞赛项目具有全国民族运动会竞赛非常设项目立项资格。

第九条 全国民族运动会竞赛项目立项由各盛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宗)委(厅、局)和体育局联合申报,解放军总政治部可独立申报。

第十条 全国民族运动会竞赛项目立项申报时间为上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闭幕4个月之内。

第十一条 全国民族运动会竞赛项目立项需提供以下申报材料

(一)申请书(必须加盖申报单位公章);

(二)申报项目的竞赛规则、裁判法;

(四)申报项目关于场地、器材的录像资料;

(五)申报项目的比赛录像。

第十二条 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受理全国民族运动会竞赛项目立项申报。

第十三条 中国少数民族体育协会技术委员会审核后的全国民族运动会竞赛申报项目,报经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审批后方可立项。

第十四条 全国民族运动会竞赛项目立项审定程序:

(一)初审。技术委员会在申报截止日期后1个月之内完成初审,并将初审结果报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 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在收到初审结果1个月之内通知申报早位。

(二)答辩。初审通过后,申报单位必须在2个月之内,参加由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组织的立项答辩。答辩结束后15个工作日之内,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将答辩结果通知申报单位。

(三)组织技术培训与邀请赛。答辩通过后,申报单位必须在8个月之内,独立(专门)举办一次全国范围的裁判员、教练员培训班和邀请赛,邀请赛应有不少于8个省区组队参加。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以及中国少数民族体育协会技术委员会对培训班的效果和邀请赛进行现场考核。

培训班和邀请赛的相关材料(培训班通知、参加人员名单、教材、考核

成绩

及总结,邀请赛通知、秩序册、成绩册及总结),必须在培训班和邀请赛结束后1个月之内报技术委员会备案。

(四)立项终审。技术委员会在完成上述全部立项程序后1个月之内,将审定报告报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终审,经批准的项目正式列入全国民族运动会的总规程和单项规程。

第十五条 本规定由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解释。

第十六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2001年颁布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立项暂行规定》同时废止。

少数民族工作计划 少数民族如何过春节篇三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郑重地向党组织提出:我们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句话在我们心中久久埋藏,也是我们长久以来的向往和追求。

我们党即将走过90年的光辉历程,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56个民族团结一致,排除万难,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克服艰难险阻,获得光明与进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不会有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发展进步。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各民族人民才能在统一的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共同建设自己的国家,共同求得民族的发展进步。

新疆的历史既是一部新疆境内47个民族共同抵御外侮,共同艰苦奋斗,共同开发建设民族的融合史,也是一部各民族开拓创新,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史。新疆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党的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在新疆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也干不成。维护祖国统一,维护各民族大团结和社会稳定,这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利益所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前提和重要保障。历史和现实斗争经验告诉我们,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新疆稳定,必须坚定不移地反对民族分裂。没有对民族分裂主义的坚决斗争,就没有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就没有新疆的稳定和发展。

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村官,我们要站在民族团结和反分裂斗争的第一线,在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事关国家最高利益和新疆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大事大非问题上,始终做到认识不含混,态度不暖昧,行动不动摇,始终做到旗帜十分鲜明,立场十分坚定。要继承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始终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认真学习和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了解新疆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祖国的大家庭中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不断增强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真情实感,把热爱祖国、振兴中华同热爱新疆、建设新疆统一起来,不断激发自己的爱国之心和爱国之志。要不断强化“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以实际行动维护各民族大团结,营造更加深厚的民族团结氛围,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做出积极贡献。

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武装头脑,统一思想,全面正确地认识新疆发展的历史,全面正确地理解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中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进一步提高维护新疆稳定,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思想政治觉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可以团结的一切力量,凝聚各族人民群众的力量,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是国家的希望。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这不仅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义务。我们一定要努力学好专业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做一个合格的共产主义接班人,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此致

敬礼

申请人

20xx年x月x日

少数民族工作计划 少数民族如何过春节篇四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小编收集了少数民族民风民俗

作文

,欢迎阅读。

每年除夕去田头祭土地神,以求来年丰收。收割新稻,新米饭先祭祖宗、祭灶神。正月十四晚上,村民手执火把、扫帚去田边烧茅草,谓“迎神驱虫”。村中第一家拔秧种田(俗称开秧门)忌“地火日”,以防地火烧死。播种时忌递秧,以为递秧易发手掌风。视妇女跨越农具为不吉利。妇女遇到搁置在道路上的农具须绕道而行。遇久旱不雨,农民即群集向龙神求雨。遇虫灾,迎神驱虫;亦有把破扫帚倒插田中,意为“请扫帚神驱虫”。解放后,以上旧俗基本上被革除,科学种田逐渐普及。

农村大都聚族而居,村落朝阳背阴,住房有泥木结构、砖木结构、石木结构等。大多坐北朝南,坐西朝东,坐北朝南谓之“朝南享福”,但忌朝正南,以为正南与南极星相冲克,要绝后,只有庵堂、庙宇、祠堂才朝正南。平房、楼房多为三间一体或三间两居头,楼房前后有窗称“双开口”,只前面有的称“畚斗楼”。有的堂屋无楼板,以备红白两事。豪富人家深宅大院,有台门天井。沿海沙地多为草房,通常二间一披,俗称“稻桶屋”。旧时造屋颇多禁忌,先请风水先生定向,择日动工。新屋右侧不能高出或突出于邻居的老屋,称为“左青龙,右白虎”,否则左边人家要丧丁破败。上梁时要披红避邪。上梁后梁上挂一只麻袋,内放一只活雄鸡及秤、斗谷麦等避邪物和祭品,梁上贴横联,上书“紫微高照”等。抛上梁馒头,第一双馒头由户主长辈用被单布接住。晚上办上梁酒庆贺。以为“青龙怕灸,白虎怕臭”,故灶间建在右边。80年代以来,建房以混凝土结构为主,且多为二层晒台楼屋,讲究宽敞明亮,美观实用,造屋时求吉利的习俗基本沿用不变。

我的家乡

位于准葛尔盆地边缘的小县城,因为这里是江格尔的故乡,而成吉思汗又在这里停留过较长的时间,所以有很多的蒙古族人居住在这里。为此,我们这个县取名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关于蒙古族的民风民俗。

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1000万人。 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为581万人,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里排名第六。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

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现以农耕为主。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主要乐器是马头琴。喜爱摔跤运动。蒙古包和勒勒车是他们游牧生活的伴侣。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科尔沁四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4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饮膳正要》被列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

一般持续三至七天,第一天用傣语叫做“麦日”于农历除夕相似;第二日叫做“恼日”(空日);第三天叫做“叭网玛”竟为守岁。人们把“叭网玛”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水去佛像前浴佛,然后就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古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四处飞溅,在这一天谁身上的水最多,谁今年就更幸福,更美满!每到泼水节,傣族人民就去山上采集一些鲜花和树叶,到了节日这一天傣族男女老少到佛寺浴佛是,拿着采集的花叶沾水,开始互相泼水,一朵朵水花在天空胜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里明亮晶莹的水珠,还象征着甜蜜的爱情,大家互相泼呀泼。

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赞歌,水的祝福,朵朵水花、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幸福的世界。欢声笑语在耳边回荡,一支支舞蹈在眼前浮现。笑声朗朗、全身湿透、兴致弥高。入夜、村寨鼓乐想闻,人们纵情歌舞、热闹非凡。整个节日期间有赛龙舟、放高升、放孔明灯、泼水丢包……水花象征——吉祥;水花象征——健康;水花象征——幸福!

少数民族工作计划 少数民族如何过春节篇五

中国区域广泛,民族众多,各个民族的婚礼习俗也各不相同。五十六个民族,因此结婚的习俗也就特别繁杂,随之时代的变迁,有很多特色的婚俗已经消失殆尽了。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少数民族的结婚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1、云南拉祜族:已婚女子剃光头

是中国云南双江县的拉祜族妇女一种独特的风俗习惯。她们认为光头更好看。传说,在很早以前,拉祜族人善长打猎,每次男人出去打猎,妻子也要去帮忙。为了防备在打猎中被猴、熊、虎、豹这类动物抓住头发,都把头剃得光光的。现在,拉祜族妇女已经不再和男人一起进山打猎,但她们仍觉得剃光头舒适、卫生、不妨碍劳动,同时觉得这是民族妇女美的标志。因此,姑娘们从结婚之日起就把头剃得光光的。

2、云南普米族:出嫁忌回头

在中国云南普米族的婚俗中,也有许多禁忌。在迎娶新娘时,不能当天进男家,只能在村边的一个僻静的地方留宿一夜﹙如新娘、新郎相隔很近,能在早晨太阳刚升起的时候把新娘子接到男家,可以不留宿野外),男方要先搭好木棚,留宿之夜男方家和村子里的人都可以前去游玩、作伴。入睡前由主人烧香,念上几句祝词,一般不举行什麽仪式。另外,新娘在出嫁途中不能回头张望,是一心向着夫家的象徵。新娘子不能骑骡子和穿白衣服。是出于对生育和忌白的表现。

3、满族:结婚抢吃饺子

满族的婚礼很有特色。姑娘出嫁那天,要吃完娘家包的饺子,然后才由新娘的兄弟、叔婶护送上车,这叫押车。到了婆家,便在新房举行结婚仪式。新房的外屋开始煮上了大、中、小个头不等的子孙饺子。不等饺子煮熟,前来参加婚礼的男女老少便一齐去抢饺子,气氛十分热烈。但是不论怎样抢,都会给新娘、新郎留下一碗。

4、独龙族:新人同喝同心酒

独龙族青年男女相爱之后,必须喝过同心酒后,才算正式结婚。在结婚仪式上,双方父母都要介绍自己的孩子情况,并勉励新郎新娘婚后要互相关心,勤俭持家,和睦相处,白头到老,永不分离。然后递给新郎新娘一碗米酒。新郎新娘接过酒后,当着来宾向父母表示﹕一定遵从父母的教诲,互相尊重,互相爱护。然后两人箍紧肩膀,脸腮相贴,捧起酒碗,同饮喝干。喝过这同心酒,就表明两人今后将同心协力,相亲相爱了。

5、彝族:新娘子绝食,新婚泼水

彝族姑娘有在结婚前绝食的习俗。这种绝食风俗来源于一个传说:“有个姑娘出嫁到远方。走到半路,她要解大小便,不幸被藏在林中的一只老虎吃掉了。老虎吃了新娘之后,变成新娘的样子。后来,新郎的妹妹在无意中发现了这个秘密,告诉了哥哥。哥哥从山上砍了许多竹子编成篱笆,把屋子围往,把虎妻关在里面。但等新郎回来后,妹妹也被虎妻吃掉了。后来,新郎用计把虎妻灌醉,绑在木桩上放火烧死了”。在结婚前十天,新娘就开始绝食。如果口干,就就漱一下口。哪位姑娘绝食的时间越长、就显得新娘越坚强、越懂礼节,会受到赞颂。其实,新娘绝食的主要目的是避免结婚去新郎家的路上解大小便。因为这被认为是伤风败俗的事,会受到众人的取笑。

彝族认为,清水能驱恶除邪,带来幸福。因此,彝族新婚时一定要泼水,为能经受住这个考验,在迎亲时,男家要选派未婚小伙子去接亲,既要身体强壮,招架泼水的受寒之苦;又要精明能干,完成“抢走”新娘的艰巨任务。有些地方的迎亲是通过“抢”的方式完成的。在“抢亲”的头一天晚上,姑娘们会向小伙子展开猛烈的水战。于是,聪明的小伙子便在天黑以前找到存水的地方,悄悄地倒掉一部分,以减轻“水灾”的袭击。

6、中国台湾阿美族:婚前实习

中国台湾省的阿美人把婚姻看得特别着重,他们在女子出嫁之前必须先到男方家实习,男方家认为满意后,才能结婚。阿美人认为,女子持家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家庭的兴败。因此,阿美人的家庭事务多由女方负责。女子在婚前到男方家实习,是为了锻炼和检验女子的持家能力。阿美人把这段时间称为婚前难关。男女青年恋爱后,女方要主动去男方家实习。接受男方家的考验。在实习期间,女子除住宿在自己家外,吃饭、干活都在男方家。在男方家实习过程中,要把她当成一家人来看待。男方家对女子的实习感到满意后,就通知女方实习结束,这时男女双方就可喜结良缘了。

7、白族:“转山岭”找情人

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有着自己灿烂的文化,在恋爱、结婚、家庭问题上也是高度的文明和开化。虽然有婚外情的人会受到投江溺死的严厉惩罚,但是如果婚姻存在问题,每年都会有机会“转山岭”去寻找真爱。白族规定,每年在某个时段要给每个家庭成员三天时间,凡是婚姻存在些问题的家庭成员,在这三天中可以找往日的情人去到周围山中某个安静的地方互诉衷肠,可以卿卿我我甚至可以同居,以宣泄这一年的思念之情,别人无权干涉。三天过后则必须回归家庭。

少数民族工作计划 少数民族如何过春节篇六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侗族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壮族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目。谷雨开始那天定为“泼水节”。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宰猪杀鸡,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席间全家还要欢唱“贺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这一天的猎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猎物时,先将全部猎物的一半发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妇可分得两分,过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傈僳族称年节为“盍什”,他们大都做籼米粑、糯米粑和酿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许在桃、李等果树上,祝愿来年硕果累累。云南怒江地区的傈僳族人民,先要给耕牛喂食盐,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劳动。青年男女喜欢举行春节打靶比赛。姑娘们把绣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摇动,请小伙子们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美酒作为奖品送到谁的嘴边。

除夕晚上,拉祜族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做好翌日的食物。在食物中,特别重视糯米粑粑,除食用外,总要给牛吃一点,关在犁、锄、砍刀等农具上摆上一点,以酬其一年来与主人合作,祝愿新的一年里创造更多的财富。

居住在东北嫩江两岸的达斡尔族人,农历正月初一早上,男女青年梳妆打扮,先向长辈请安、敬酒、行礼,然后逐户拜年,每家都准备有蒸糕,拜年的人一进门就抢吃蒸糕,据说吃了之后,生产和生活都能“年年高”。

布依族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

云南白族人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

在东北的鄂伦春族人,春节早晨,先在家族中依辈份大小斟酒,幼者给长者叩头,平辈则互相请安,初二、初三进行赛马。正月十五美味佳肴。正月十六的早上,要进行相互抹黑脸的活动。青年人给老年人抹黑时要先叩头。

赫哲族的赫哲语“春节”音译为“佛额什克斯”,即大年除夕之意。人们穿上在帽耳、衣领、袖口、裤腿、围裙、鞋面上绣着美丽的花纹、几何图案和花鸟等花边的兽皮等服装。在年节里,一般人家要做“吐火宴”,或用一种野生果“稠李子”制作成饼子,同时摆满鱼、兽类肉等食品。对待贵客,则用杀活鱼,或把鱼条烤熟,用这种“塔拉哈”招待。

少数民族工作计划 少数民族如何过春节篇七

每年的高考都是有加分政策的,加分政策的对象就包含少数民族。但是随着高考改革,很多少数民族已经取消高考加分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4个省份的高考改革方案出炉。这些省份包括天津、北京、青海、上海、江苏、浙江、海南、西藏、宁夏、广西、广东、甘肃、黑龙江、辽宁、贵州、河北、山东、湖南、四川、江西、吉林、山西、重庆和湖北。

今次出台高考改革方案的湖北,大幅减少、严格控制高考加分项目:取消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调整少数民族考生和农村独生女加分政策。

江苏提出,自2016年起,将少数民族考生照顾政策调整为“少数民族考生报考省属高校加3分投档”。此前,江苏规定,少数民族考生平行院校志愿中a院校报考民族院校的.,录取时可加10分投档;报考其他院校的,录取时可加3分投档。

北京则提出,从2017年高考起,少数民族考生加分范围调整为“从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教育阶段转学到本市的少数民族考生”,加分分值为5分,仅适用于北京市属高校招生录取。

同样,黑龙江也调整了少数民族考生加分范围。根据方案,黑龙江散居在汉族地区的其他少数民族(不含八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作为地方性加分项目过渡3年,2018年取消。

按照2014年底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文件精神,各地高考加分项目迎来“大瘦身”。

目前,绝大多数省份保留的基本是《意见》规定保留的全国性加分项目,包括“烈士子女”“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等。而过去那些地方性的少数民族加分已经大多取消或减少。

如天津提出,“少数民族考生”的地方性加分政策自2015年1月1日起只适用于市属院校在本市招生时使用,加分分值为5分。

少数民族工作计划 少数民族如何过春节篇八

求幸福昌盛的美好愿望。

娘诉苦。祖娘鼓励他们不要怕困难,同时给了他们一面铜鼓和一只猫,要他们再去奋斗。兄妹俩第二次种出的庄稼成熟了,鸟兽又来偷食。兄妹俩敲起铜鼓惊走了鸟兽,放出猫吃尽了地鼠,终于获得了丰收。为了报答祖娘,兄妹俩在五月二十九日祖娘生日这天敲着铜鼓去给祖娘祝寿,并祝瑶家年年丰收,人畜两旺。从而形成了“祖娘节”,又叫“达努节”。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民 族 主要节日

火把节

会街节

阿昌族 泼水节

撒神

尝新节

三月街

白族 火把节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

二日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

十日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

十日

傣历十二月十五日

六月六

布依族 三月三

四月八

元日

上元节

朝鲜族

寒食节

端午

十月节

哈尼族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

二日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

十日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

十日

农历正月初一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

十日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

十日

农历一月

农历六月

农历六月初十

农历四月十五日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

二日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

十日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

十日

农历六月至九月

农历十一月十九日

独龙族

俄罗斯

鄂伦春

鄂温克

灯杆节 农历十二月 农历正月初一

农历三月初三

农历六、七月

傣历三月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傣历十二月

农历三月初三

农历九月

刀杆节

旭独龙节

珞巴族

隆德节

颁金节

满族

庙会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

二日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

十日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

十日

农历正月初一 圣纪节 柯尔克开斋节 孜族 古尔邦节 诺劳孜

达斡尔

族 春节(阿涅)农历正月初一

泼水节

傣族

开门节 傣历六月六日 傣历十二月十五日

少数民族工作计划 少数民族如何过春节篇九

__县位于__省西部__区,湘西中部偏东,是国家贫困县之一,也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库的少数民族地区,全县总面积1297 平方公里,共辖12个乡镇,总人口13.82万人,妇女占6.9万人,农村人口11.8万人,其中农村妇女5.34万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45.2%,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和打工经济蓬勃发展,农村出现“留守妇女”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据统计,目前我县农村“留守妇女”占农村家庭的70%以上。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状况,9月下旬,县妇联对全县农村“留守妇女”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对默戎镇、古阳镇共5个村的45名“留守妇女”进行抽样调查。

因为丈夫长期(通常在半年以上)外出打工,由妇女承担着家庭中的生产劳动、教育孩子、照料老人等责任,成为家庭生产中的绝对主力,据调查,85%的男劳力主要集中在广东、深圳、浙江等沿海地区打工,“留守妇女”平均年龄为42.7岁,留守妇女种地获得的经济收入平均占家庭收入的33.6%,平均有1.7个老人需要赡养,每年用于子女的教育和培养费3000多元,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劳动强度大,身体健康受损;夫妻情感缺失,家庭功能失衡;安全感降低,人身及家庭财产受威胁。

一是劳动强度明显加大,部分农妇力不从心。留守妇女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庭事务,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劳动强度很大,严重损害身体健康。默戎镇、古阳镇大多数的留守妇女都需要承担家里的农业生产,45份调查问卷表明,靠留守妇女种地获得的经济收入平均占家庭经济收入的42.5%,其中又有半数以上的妇女表示“一个人难以单独承担农活”,而那些身体不好的“留守妇女”,遇到的困难会更大。

二是文化程度低,现代农业进程受到影响。调查中,80%的农村留守妇女只有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对现在家庭购置的农业机械不能充分利用。男劳力外出后,留守妇女节由于文化水平低,很少懂得机械操作技术,致使家庭农业机械闲置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同时,文化水平的低下也造成她们难以接受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上,增加了她们的劳动量和劳动时间。

三是精神压力大,身心易受伤害。由于丈夫外出务工,长年不在身边,留守妇女们忍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负担。守着家中的一亩三分地,赡养老人,照顾孩子,一肩挑起全家的重担,白天要下地干活,晚上独守空房,久而久之造成精神空虚。由于农村留守妇女长期承受精神上的压力,容易产生失眠、焦虑,严重影响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

三是养老、子女养育方面出现新问题。因为丈夫长期外出务工,家庭的养老、子女的养育的重担全部落在留守妇女的身上。由于在生产方面的劳累,加之对丈夫的思念,妇女们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耐心地对待子女和老人们。,在子女的教育方面,全依赖学校和老师,致使家庭教育空白,孩子们也容易产生性格及行为上的不良现象,而在养老方面,情况也不佳,冷漠、老人现象呈现上升趋势。

四是安全感降低,家庭财产受威胁。男性劳动力外出后,农村只剩下了老人、儿童和妇女,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带来农村治安防范力量的减弱,使农村社会治安隐患增加,农村中针对留守家庭的小偷小摸现象增多。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331746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