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新增入库工作计划 文化产业人才工作计划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1 04:25:12
文化产业新增入库工作计划 文化产业人才工作计划
时间:2023-09-11 04:25:12     小编:XY字客

计划是人们在面对各种挑战和任务时,为了更好地组织和管理自己的时间、资源和能力而制定的一种指导性工具。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计划很难写?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计划书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文化产业新增入库工作计划 文化产业人才工作计划篇一

近年来,xx 坚决贯彻“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五个振兴”,加快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先后荣获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县等殊荣,连续两年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连续四年获评“脱贫攻坚先进县”,四度荣膺“西部百强县”。xxxx 年获得省级乡村振兴战略省级培育县、x 个省级示范村等成绩,渠南街道办大山村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一是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xxxx 年我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xxxxxx万元,其中乡村振兴本级财政支出xxxxxx万元,占比;xxxx 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xxxxxx 万元,其中乡村振兴本级财政支出 xxxxxx 万元,占比 。

二是优先考虑“三农”干部配备。成立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乡镇(街道)专职人员,行政村乡村振兴指导员、规划员、辅导员全覆盖。开展“人才下基层·智汇促振兴”活动,回引优秀农民工 xxxx名,选拔农民工村干部 xxx 名,纳入后备力量 xxxx 名。

三是优先满足“三农”发展要素配置。安排 xxxx 年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用地 亩,占上级下达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的 ;搭建“政银担”乡村振兴融资平台,促进新型经营主体贷款融资 亿元以上。

四是优先安排农村公共服务。投入资金 亿元,完善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新建乡村大舞台 xx 个、文化综合达标站 xx 个,建成“留守学生之家”xxx 所。

一是上下同欲添干劲。构建“x+x+x”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专班机制,建立“周调度、旬通报、月例会”推进模式,形成齐抓共管乡村振兴的格局。

二是精准谋划指航标 。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xxxx-xxxx 年)》等文件,高质量编制乡村振兴“x+x”规划、农业产业功能区规划、“x+x”特色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等。

三是因地制宜壮产业。坚持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三园齐发”,抓好“花果山、有机谷”,做大黄花首位产业,发展“x+x”特色优势产业 xxx 万亩, 四是强基固本优环境。开展“美丽家园 亲清我家”活动,抓好“三清两改一提升”户居环境整治,建成农村卫生厕所 万户,村(社区)“五美庭院”标准达 xx%以上,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 ,自然村生活垃圾处理实现全覆盖,荣获全省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县。

五是彰显特色育新风。深入开展“写村史、建村标、立家风、讲家训”活动,修订村规民约 xxx 次,xxx 个行政村建立村规民约执行委员会,完成屏西乡杜家四合院、李馥镇杨家院子等 x 处传统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工作。

文化产业新增入库工作计划 文化产业人才工作计划篇二

1. 干年陶品秀,荣昌领风骚!

2. 荣昌陶园,陶醉人间。

3. 陶冶一份心境,收获一世永恒。

4. 陶器技艺很久远,荣昌传承永流传。

5. 到荣昌,赏陶艺,品生活。

6. 繁荣昌盛,陶冶情操。

7. 天下陶粹,荣昌陶韵。

8. 荣昌陶器三千万,冠绝神州艺千年。

9. 千年陶艺,创新文化,低碳生活。

10. 产业铸陶都品牌,底蕴赢荣昌未来!

11. 荣昌万家,陶冶天下。

12. 荣耀古今,昌盛未来。

13. 给文化一片创意的家园!

14. 创艺中华,陶醉天下!

15. 除了美丽,还有魅力。

文化产业新增入库工作计划 文化产业人才工作计划篇三

赵棚镇是全省27个革命老区乡镇之一,辖有16个行政村,30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001户38006人,总面积平方公里,一般农户10156户,系统内帮扶对象841户1991人,其中监测户以外的脱贫户816户1932人、脱贫监测户6户13人、边缘易致贫户18户44人、突发严重困难户1户2人、易地扶贫搬迁119户208人,20xx年年人均纯收入均在6500元以上。

(一)突出衔接重点,持续落实政策。

2、兜底保障政策落实情况。按照“四个不摘的要求”调整优化兜底政策措施,补齐基本民生保障,对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依规纳入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截止20xx年10月全镇脱贫人口中落实低保救助818人,特困供养救助256人。

3、产业帮扶政策落实情况。赵棚镇始终坚持产业发展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之策大力开展产业帮扶政策落实工作。一是大力发展实力产业。以伍欣甸园项目为依托,发展高端水果种植,其中3000余亩的蓝莓基地是华中地区最大的蓝莓种植基地之一,解决了团山村及周边400余劳动力就业,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突破8万元;二是为全镇247户脱贫户、边缘户及3个村扶贫车间、1个养鸡大棚购买产业保,最大程度降低脱贫户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让脱贫户能够放心种、放心养,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三是积极协助农户申报产业奖补,目前正在为248户脱贫户及三类人员申报产业奖补411620元;四是大力开展消费扶贫,鼓励机关干部购买脱贫户农产品,解决农户农产品销难的问题,目前共购买脱贫户农产品22000元。

4、就业帮扶政策落实情况。始终把就业当做巩固脱贫的重要性抓手多途径的开展就业帮扶工作。一是鼓励脱贫人口、边缘户外出务工,20xx年全镇为538名脱贫、边缘户劳动力申报一次性外出务工交通补贴。二是公益岗开发,为了促进脱贫人口就近就地就业,全镇利用光伏、人社等资金,开发公益性岗位132个,其中光伏公岗52个,人社公益性岗位80个。

5、小额信贷政策落实情况。全镇现有存量贷款287万元,其中20xx年新办理小额信贷5户22万元,使用合规,无逾期现象。同时加大对已贷出的扶贫小额贷款的监管和到期预警,确保了资金安全,到期能够及时收回。

(二)有序开展工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1、扎实开展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工作。每月通过部门预警、村级摸排、农户申请在全镇范围内开展摸排,逐一走访调查会商研判,留存走访记录、会商记录,将退出和纳入监测帮扶人员名单报镇乡村振兴办汇总,镇党委每月召开党委会,针对镇振兴办汇总确认名单,逐一会商研判,看每个人是否符合退出和纳入条件,最终形成决议报市乡村振兴局,20xx年镇党委已开展了10次会商研判。做到早发现、早帮扶,形成完整的动态监测帮扶闭环。目前已通过一事一议解决3户脱贫户自费医疗费用过高问题,通过防贫保解决42户一般农户医疗费用过高问题。

2、多措并举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后扶工作。以“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目标,多措并举开展后扶措施。一是鼓励有劳动能力的易迁户外出务工增收,同时为其申报一次性外出务工交通补贴;二是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易迁户落实政策兜底;三是利用易迁后扶资金119万元(易迁户户均一万元)建立油茶深加工车间和蓝莓包装车间,租金(9万元)按照户数比例分配至各村对公账户,用于优先易迁户产业发展、特困户救助和公益性岗位。安置点配套设施按照“十个一”配置齐全。

3、扎实做好扶贫资产管理工作。对已建成的扶贫项目及资产进行全面核查,主要分为经营类资产、基础设施类资产、易地搬迁类资产,逐一逐级登记,建立扶贫资产清单,对已形成的扶贫资产应纳尽纳、分级逐一登记造册,明确各项扶贫资产信息。

4、有序开展衔接资金项目实施工作。完成20xx年项目库建设任务,赵棚镇扶贫产业路建设项目批复公里,总资金规模408万元,涉及扶贫资金153万元。其中赵棚镇和顺村、联星村、中湾村标段产业路建设公里已完成市级验收等待资金拨付,团山村、腊梅村、长龙村标段产业路建设公里已基本完工。

一是加快和美乡村示范点的.施工进度,目前全镇3个和美乡村示范点项目建设均已完成80%以上,确保在12月底前完成项目建设的全部内容;二是积极宣传动员,提升群众对和美乡村建设的认识度,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鼓励广大群众参与到和美乡村的、人居环境整治建设中来,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三是组织人员开展冬季夜间治安巡逻,确保冬季夜间治安稳定。

一是坚持“红色沃土,蓝莓小镇”的发展理念,把蓝莓种植作为镇级一大主导产业,目前赵棚镇蓝莓种植面积达3600亩,下一步将着力打造蓝莓种植示范基地建设,扩大蓝莓种植规模、提升蓝莓品质;二发挥赵棚镇种植大蒜的悠久历史及“吉阳大蒜”的品牌知名度,在全镇范围内连片大规模种植吉阳大蒜,现已在陶庙、东升、赵棚等村种植大蒜1060亩,目前正在进行“吉阳大蒜”地理商标注册事宜,进一步扩大吉阳大蒜产品知名度。

文化产业新增入库工作计划 文化产业人才工作计划篇四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我市乡村振兴战略的安排部署,按照某镇党委、政府关于乡村振兴工作的总体要求,促使各项工作扎实推进,特结合某村实际,制定 2022 年度工作计划。

抓基层组织建设

将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作为重点,结合 20 年巡察反馈问题整改情况“回头看”工作,持续进行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进一步提升组织力,实现党建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

抓精准脱贫攻坚

进一步完善知识武装,配合扶贫中队长组织中队部成员学习^v^^v^“”及“”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重要讲话精神以及扶贫应知应会知识及相关政策,统筹帮扶责任人等多方力量,详细规范分类记录“8+1 类人员”以及档外重点人群数据信息,逐村逐户进行梳理改进,确保我村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

抓“百镇千村”建设

完善村庄规划,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积极推进百镇千村建设。配合镇委、镇政府以及市旅游部门开展辖区内田野公园旅游创建发展工作,实现农旅产业持续发展。

抓“三清两改一建”

注重保护乡村自然风貌和乡村传统建设文化,督促指导开展历史存量垃圾整治工作。每周六发动群众开展人居环境卫生集中大整治行动,严格落实农村“村规民约”、“门前三包”制度,清理庭院、房前屋后卫生,严禁在道路上堆物设碍,严禁放养猪、牛、羊、狗、鸡、鸭、鹅等禽畜上路。同时积极向群众宣传改厕好处与政府补贴措施,打消群众思想顾虑,变“要我改”为“我要改”。从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出发,把“厕所革命”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工程来抓。

抓乡村特色项目

在时间、经济、人员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两委干部、村小组长开展广泛调研,协助村委会、村党支部结合某公园旅游发展业态,研究策划适合我村发展的特色产业,引导农户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增加就业渠道,扩大收入来源。

抓精神文明创建

进一步宣传解读“两会”精神以及^v^^v^“”重要讲话、中央 12 号文件精神、海南自贸港建设相关方略,让农民更加了解党的政策。开展脱贫攻坚、致富兴业、农村改革、生态环保等主题宣讲活动,引导农民群众诚实劳动、不懈奋斗。

抓党建引领治理

文化产业新增入库工作计划 文化产业人才工作计划篇五

(一)创意设计赋能。引导创意设计企业、平台、工作室及设计师向乡村拓展业务、落地经营,为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各类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等提供创意设计服务。鼓励创意设计、规划建筑、园林景观等单位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美丽庭院,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鼓励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结合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为乡村建设提供创意设计支持。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加强农产品包装、设计和营销,提升农业品牌知名度和农产品文化附加值。鼓励发展特色农业,挖掘特色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等文化内涵。

(二)演出产业赋能。依托演出企业、演出团体、艺术院校等机构,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帮助和指导乡村开发演出项目,培养乡村文艺演出队伍,发展提升乡村舞蹈、戏剧、曲艺、游艺、杂技等业态。鼓励依托乡村传统演出团体及其骨干人员,积极开发武术、舞龙、舞狮、锣鼓等特色民俗表演项目。因地制宜发展中小型、主题性、特色类旅游演出项目。

(三)音乐产业赋能。鼓励音乐工作者、音乐企业、音乐院校、音乐类行业组织等深入乡村采风、展演和对接帮扶,加强对乡村传统音乐的创编、提升,创作一批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音乐作品。加强民族民间传统音乐的收集整理和活化利用。提升乐器制造业专业化、品牌化水平,推动乐器生产向乐器文化拓展,鼓励发展音乐培训、互动体验等复合型业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音乐节、音乐会、音乐园区(基地)等特色项目,打造音乐主题特色文化乡村。

(四)美术产业赋能。发挥美术工作者引领带动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依托乡土文化传统,突出地方特色,发展壮大、巩固提升美术产业。鼓励各级美术院校、画院、美术馆在具备条件的乡村设立写生创作和展示基地,支持打造乡村摄影基地,提升乡村地区美术产业专业化水平。加大人才培训和扶持力度,把引进外来人才和培养本地人才结合起来,提升农民画师、雕塑师等人才的创作水平。加强乡村美学普及和教育,提升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让欣赏美、追求美、塑造美成为乡村文明新风尚。推动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乡村规划建设,鼓励兴办特色书店、剧场、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创馆。

(五)手工艺赋能。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推动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设计师、艺术家等参与乡村手工艺创作生产,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促进合理利用,带动农民结合实际开展手工艺创作生产,推动纺染织绣、金属锻造、传统建筑营造等传统工艺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手工艺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培育形成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和品牌,鼓励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品牌合作,提升经济附加值。充分运用现代创意设计、科技手段和时尚元素提升手工艺发展水平,推动手工艺创意产品开发。

(六)数字文化赋能。鼓励数字文化企业发挥平台和技术优势,创作传播展现乡村特色文化、民间技艺、乡土风貌、田园风光、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数字文化产品,规划开发线下沉浸式体验项目,带动乡村文化传播、展示和消费。充分运用动漫、游戏、数字艺术、知识服务、网络文学、网络表演、网络视频等产业形态,挖掘活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打造独具当地特色的主题形象,带动地域宣传推广、文创产品开发、农产品品牌形象塑造。推广社交电商、直播卖货等销售模式,促进特色农产品销售。

(七)其他文化产业赋能。鼓励各地结合文化资源禀赋和文化产业发展特点,培育打造地方特色鲜明、文化内涵突出、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的文化业态。支持特色产业发展,传承弘扬茶、中医药、美食等特色文化,开发适合大众康养、休闲、体验的文化和旅游产品。推进特色文化制造业发展,积极开发传统文化节日用品、特色文化产品。鼓励各地发掘乡村传统节庆、赛事和农事节气,结合中国农民丰收节、“村晚”、“乡村文化周”、“非遗购物节”等活动,因地制宜培育地方特色节庆会展活动。研究推动优秀农业文化展示区建设,鼓励和支持文化工作者深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挖掘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断深化优秀农耕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利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引入艺术机构,以市场化方式运营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艺术节展。

(八)文旅融合赋能。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创意设计、演出、节庆会展等业态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促进文化消费与旅游消费有机结合,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实施乡村旅游艺术提升计划行动,设计开发具有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提升乡村旅游体验性和互动性。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乡村旅游各环节,支持利用非遗工坊、传承体验中心等场所,培育一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基地。支持有条件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建设农耕文化体验场所,弘扬优秀农耕文化。鼓励各地加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塑造“一乡一品”“一乡一艺”“一乡一景”特色品牌,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乡村文化名片,提升乡村文化建设品质,充分开发民间文化艺术研学游、体验游等产品和线路。全面推进“创意下乡”,有效提升旅游商品开发水平和市场价值。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341770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