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一
是值得时时翻阅的书。常读常新。
书中提到,我们无法改变,并不是缺少能力,而是缺少勇气。当一个人具备了被讨厌的勇气时,关系也更简单轻松了。
课题分离很重要。意识到什么是自己的课题,什么是他人的课题,可以避免我们被束缚或束缚别人的局面。而,如何界定课题是谁的呢?那就看这个课题需要谁负责?谁需要承担这个课题的后果。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课题负责。
还有一个反常规的点在于,过去不能决定我们的未来,不能决定我们会是什么样的人。只有自己的心念可以决定我们的人生,我们是什么人。如何看待过去、创伤或什么,这完全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不要再避开自己的人生课题了。面对它们。
自我接纳而不要自我肯定,无需假想自己是多么优秀的人,不要自我欺骗,需要实事求是。这才是诚实地肯定自身的价值,但凡存在,就是价值。
对他人要当成伙伴而不是竞争对手,看成横向关系而不是纵向关系,这样才没有对错好坏之分,也没有输赢之分,真正获得了自由。
以及,要发展、意识到共同体感觉,我们是世界、宇宙的一部分。当我们认可这一点,也会自然而然地贡献,这个贡献不一定要是看得见的,也可以是看不见的。在这种贡献中,我们会更能肯定自我的价值,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点是,不要批评和表扬,无论是对孩子还是谁。很简单,批评和表扬都是一种评价体系,都带着上级对下级的不平等色彩。也会在无形中形成干涉。一个有赏罚心理的人,容易因为害怕被批评而变得胆怯怕事,不敢活出自己,也容易因为想要得到表扬而故意讨好,把自己的力量交到他人的手上。
取而代之的,应该是鼓励。鼓励是这样的,是平等和自由的关系,是真诚地说谢谢,当他人帮助了我们时。鼓励也是对他人的帮助,必要的一种帮助,当他人需要时。
发现这本书是许多年前,真正读这本书是最近,很有缘,对应到我的许多“症状”,可以说解开了我的不少心结。书里还提到活着的意义,那就是不要盯着过去,也不要盯着未来,自己去赋予意义才是自由啊!
并且,请活在当下吧,当下就是一个接一个的刹那,它不是一条线,更像是一个点,这才是我们可以把握住的'。
读完之后,真心感觉到内在更勇敢了,也明白了在很多种情境下该如何做,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人生自助书。
感恩。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二
一看这个书名,我就知道,这本书主要是讲狼。
刚开始,看到毕利格老人在跟狼“打仗”,看出了蒙古牧民对狼的憎恨,以及想把狼全部杀光的'念头,觉得人类真残忍!“五条可怜的小狼崽从半空中飞过,五具血淋淋的躯壳全部落地。”看到这时,我的心不禁地颤了一下,他们是有多么痛恨狼啊?竟然如此残忍,连刚出生的可爱的狼崽也不放过!
“什么狼孩不狼孩!狼是吃人的东西,还会收养小孩?整个儿胡说八道。”“掏狼崽是我下的令!从前草原上一年一度的掏狼崽活动,确实是减少狼害的好传统,但是只减少狼害还不行,必须彻底根除狼害!要把全部牧场的狼窝统统掏光!”包顺贵压根不相信狼有一点好处,在他看来,“掏狼崽”是“好传统”,他只信自己的那一套:狼就该杀干净,一个不留。
可惜他看事太过片面,没有想过真正把狼杀光之后的牧场,真的可以像他以为的那样,羊儿马儿都在安详的吃草,牧民们也不用时刻警惕着会有狼突然出现,草原就安全,人们就安居乐业了吗?不是的。他们这样破坏生态平衡,家禽死得更快,更多;草原也会因为草供应不足而荒漠化,后果不堪设想。所幸,他们最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在这种情况下,想把错误在短时间内硬掰回来的可能性不大,他们只能一点一点地弥补自己犯下的错误。
看到最后时,我总算是松了一口气,他们可醒悟过来了。中途我实在有些看不下去他们的“迷信”以及一副“狼不是什么好东西,只要有它们在,我们就没办法正常生活"的态度。想直接跳到最后去看结局,可想想还是忍住了,让结局还是保留了些它的神秘感。
看完后,回想起自己也有看事情片面的时候,往往到事情做到了快无法挽回的时候才发现,真是愚蠢呐!可惜我没有一眼就看穿事情结果的能力,也没有神仙在我旁边告诉我怎样做是对,怎样做是错。所以以后做事还是小心点为好,三思而后行。我慢慢琢磨着。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三
这几天读《被讨厌的勇气》,得以获知阿德勒心理学的三大理论,深以为然。
以下是我当前的理解,它并不是百分之百等同于阿德勒心理学。
对任何人物、事件,除因果论调之外,要以目的的眼光加以看待。
比如你想表白某个异性但却一直没有行动。常规的解释可能是因为你害羞,所以没有勇气表白。
那么如果从目的论来看呢?
你对异性表白是想与对方在一起,成为男女关系。而你还没有行动的原因是因为你害怕表白之后不能达成此目的,即被拒绝。所以为了避免被拒绝,你选择不去表白,而害羞则成为了不去表白的说辞。
当面对事件之时,要学会课题分离,关注并完成自己的课题。不要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于他人,进行干扰。
比如你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背叛了一段感情,既然你已经做出了这样的行为,就要对此负责。这是你的课题。
而你的另一半是否会选择原谅你,则是对方的课题。
你可能一哭二闹三上吊,争财产抢子女,但对方是否仍会选择与你在一起,都是他的课题。
如果他原谅了你,那么这其实是他内心的真实目的。可能由于各种原因。
并非是因为你采取了某种行动。毕竟没有牛不喝水强按头的道理。这部分也正对应了目的论。
每个人都有群体需求,都可以是某个组织中的一员。行为做事的出发点,是为身处的组织做出贡献。
这个时候你的行为不是为了满足某个人的期待或要求。
工作中的团队,是最恰当的例子。
共同体是一种需要慢慢体悟的感觉。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四
“生活给了我们各种束缚,表面上看起来,这些束缚是时间的、金钱的、人际关系的,但实际上,这些束缚是心灵的”。感谢本书,让我获得了解脱和治愈自己的方法。
本书基于阿德勒的理论体系,帮我挣脱的第一个束缚是来自过去。当哲人平静地说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时,我的思绪有瞬间的凝固,然后瞬间豁然开朗。是的,是瞬间原谅了某些人和事,瞬间释怀了那些不想再提及的曾经,瞬间觉得自己离幸福很近,瞬间——放下。
我认为我不是个执念很重的人,虽然“过去”——直白的说是我的原生家庭——在很长一段时间影响了我的选择我的判断,但当我终于有勇气执起他的手,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并感受到他带给我的安全感和幸福时,其实我已经将所谓的过去深埋心底,虽然仍旧不能释怀,但我试着遗忘——既然我不能改变血亲的事实,那我只要做到为人子女的责任就好,一切都只是一种义务。
然而,我遇到了正面管教,继而认识了阿德勒,如果说正面管教让我不再纠结那些所谓的伤害,让我理解那只是他们不懂爱我的方式,那么透过《被讨厌的勇气》所呈现在我面前的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让我更加释然和解脱——过去的好与不好已然成为过去,它已影响了我那么多年,为什么我还要让它继续?放下过往其实是放过自己,当我有勇气走入婚姻并将我的女儿带到这个世界,那些过往早已不能左右我了,曾经的不释怀也不过就是一段不开心的经历——仅此而已。
第二个束缚来自人际关系。在没参加读书会之前我觉得在人际关系这个层面我没什么可纠结的,因为我狭义地定义了“人际关系”。感谢19班的lisa,这个学理科的女生以其思维和逻辑的缜密呈现给了我对“人际关系”更全面的认知,使得我更清晰地理顺了自己的问题。
她总结的人际关系包含三大矛盾:比较、竞争及权力之争。从前,当我烦恼体重直线上升、考试考不好、与父母意见不一时,我不认为这些烦恼来源于人际关系,但现在当我仔细且深入地探想这些烦恼问题的目的时:在意体重源于比较,考试是为了竞争,而执着于对错则是对权力的争夺,根据阿德勒心理学的说法,其根源只有一个——那就是人际关系。简单来说,就是为了要得到別人的认同。即,人的烦恼在于离不开群体,却不知道该如何合适的、把自己放置在群体中并让自己成为有贡献感的人。
接着,“课题分离”这个概念打开了一扇改变我命运的大门。原来——我的人生就只是我自己的人生,如何做、做的如何都是我自己的事;别人的人生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与我无关的人生,别人如何做、做的如何也与我无关。如果每个人都守自己的本分,过自己的人生,人和人之间就没那么多纠结和烦恼。即,在“我”的课题中做好决策者和承担者,在“他人”的课题中做好旁观者或援助者,忘掉别人的标准,感受自己的幸福,就已经足够圆满了。
曾公曾说:“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活好了当下,就活好了一生!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五
昨晚,自去年的'一次深夜读书,又一次凌晨四点入睡。只因为,今天下午的读书会,群主要求我分享还未读完的《被讨厌的勇气》,于是为了这一安排和对读书会的期待和喜悦,我做出了应允的勇气,所以开夜车一气读完。下面是本人对这本书的浅薄认识,和大家共享,也希望感兴趣的朋友也拿起这本书,以便我们更多更顺畅的交流体会和收获。
这本《被讨厌的勇气》是一本基于阿德勒哲学思想的心理丛书,是由两位日本作家及哲学家编著,他们分别叫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俩人以一位年轻人和一位禅师即哲人的五个晚上的对话形式,对阿德勒“世界极其简单,人人都可以获得幸福”加以分析,里面告诉人们:一切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而人际关系的起点是客体分离,终点是共同体感觉。
他用家长怎么对待那些不爱写作业、不爱学习的孩子来阐释客体分离,用“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是不能强迫其喝水”的谚语告诉家长,学习、工作甚至结婚生子都是他自己的事,孩子也是一个个体,不是家长的附属品和全部,所以家长不能强加干涉。他还强调孩子既不应该批评也不应该表扬,是用糖还是用鞭子,产生的结果都是在操纵孩子。
而他还说:共同体感觉是指把他人看成朋友、伙伴,并在其中能够感受到有自己的位置,人只有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人生课题分为:工作课题,交友课题,爱的课题。而这些课题里,强调“我为别人做了什么而不是要求别人为我做了什么”!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计划式的人生不是没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起决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让我们不停的舞动人生,活出精彩。读后感·最后,阿德勒哲学论对人生的意义做了解释,他说: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
就此,我理解的人生意义是:我是个凡人,我活着的意义就是被需要,说白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老娘说,生我那天早晨,生产队分谷子,虽然我刚降生,也给家人分了一份,所以,我觉得,为家人奉献,是我的最大享受,这样挺好!
这本书,建议作为案头书阅读,因为里面的道理不是一遍俩遍,一天俩天明白的,专家说,从现在起,要再用你岁数的一半才能参透悟懂,因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
感悟:你的人生意义是什么呢?你有思考过吗?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六
20xx年的第一天,我有幸阅读了《被讨厌的勇气》。这是一本勇气心理学,探讨自我的枷锁和解放。我们常常会迷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怎样才能更加幸福?读完后有种醐醍灌顶的感觉。
读了弗洛伊德和荣格的书,我们会认为一切不幸的源头来自于原生家庭,不幸的童年留下了巨大的心理创伤,使我们失去了追求幸福的能力。但这本书告诉我们,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因为再怎么找原因,也无法改变一个人,而改变的第一步是理解。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你的人生应该取决于当下,而非过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去改变我能改变的。
追求优越性是人的天性,但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越自负的人越自卑。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问题在于我们怎么看待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
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所谓的自由,就是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
人生不是与他人比赛,健全的自卑感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做好人生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和爱的课题。
人生的课题,行为目标:
1、自立:我有能力、有价值,就有勇气。
2、与社会和谐共处: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找到共同体感觉:把他人看着伙伴,并从中感到“自己的位置”。意识上的平等,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把自己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表扬或批评,是有能力者对无能力者的评价。把所有人际关系看着“横向关系”,不是“纵向关系”。获得幸福的勇气是鼓励,不是批评或表扬。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才能不惧背叛的做到“他者信赖”;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做到“他者贡献”。有甘于平凡的勇气,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人生的意义,由你决定。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七
是值得时时翻阅的书。常读常新。
书中提到,我们无法改变,并不是缺少能力,而是缺少勇气。当一个人具备了被讨厌的'勇气时,关系也更简单轻松了。
课题分离很重要。意识到什么是自己的课题,什么是他人的课题,可以避免我们被束缚或束缚别人的局面。而,如何界定课题是谁的呢?那就看这个课题需要谁负责?谁需要承担这个课题的后果。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课题负责。
还有一个反常规的点在于,过去不能决定我们的未来,不能决定我们会是什么样的人。只有自己的心念可以决定我们的人生,我们是什么人。如何看待过去、创伤或什么,这完全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不要再避开自己的人生课题了。面对它们。
自我接纳而不要自我肯定,无需假想自己是多么优秀的人,不要自我欺骗,需要实事求是。这才是诚实地肯定自身的价值,但凡存在,就是价值。
对他人要当成伙伴而不是竞争对手,看成横向关系而不是纵向关系,这样才没有对错好坏之分,也没有输赢之分,真正获得了自由。
以及,要发展、意识到共同体感觉,我们是世界、宇宙的一部分。当我们认可这一点,也会自然而然地贡献,这个贡献不一定要是看得见的,也可以是看不见的。在这种贡献中,我们会更能肯定自我的价值,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点是,不要批评和表扬,无论是对孩子还是谁。很简单,批评和表扬都是一种评价体系,都带着上级对下级的不平等色彩。也会在无形中形成干涉。一个有赏罚心理的人,容易因为害怕被批评而变得胆怯怕事,不敢活出自己,也容易因为想要得到表扬而故意讨好,把自己的力量交到他人的手上。
取而代之的,应该是鼓励。鼓励是这样的,是平等和自由的关系,是真诚地说谢谢,当他人帮助了我们时。鼓励也是对他人的帮助,必要的一种帮助,当他人需要时。
发现这本书是许多年前,真正读这本书是最近,很有缘,对应到我的许多“症状”,可以说解开了我的不少心结。书里还提到活着的意义,那就是不要盯着过去,也不要盯着未来,自己去赋予意义才是自由啊!
并且,请活在当下吧,当下就是一个接一个的刹那,它不是一条线,更像是一个点,这才是我们可以把握住的。
读完之后,真心感觉到内在更勇敢了,也明白了在很多种情境下该如何做,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人生自助书。
感恩。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八
昨天看了《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还没看完就匆匆写了一些心得。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有些小激动——阿德勒的观点太颠覆我们传统认识,有点脑洞大开的感觉。今天心情平静下来,回复常态再去想这本书,我的几个软肋被戳中了。
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的心理学”,说的再准确不过。“改变”这个词应该可以说是让人又爱又恨的一个词。
我们想变得“多才多艺”,这样我就不用担心找不到我想要的工作。
我们想变得更“能说会道”,不管是谈客户、人际交往还是找对象,都是用得上吧。
翻一下我们想“改变”的清单还真不少。然而,第二天还是跟往常一样,照吃照玩,依然的失落、焦虑、无奈、受挫……所以,我们必须得承认“改变”需要勇气。
改变意味着否定,虽不是全盘自我否定,也要进行部分否定。
况且改变不等同于成功,这应该是我们不愿改变的一个最重要原因或借口。
当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的时候,当要做出重大抉择的时候,我们都会听从内心,由心而定。
对于未知的恐惧,是人的本能。当我们习惯了目前的生活,要改变目前的生活方式,进入一种未知的生活,多多少少都会有些恐惧或抵触。
如果改变后的生活能够预知,畏惧、抵触就会减少很多。所以,很多人想要改变,但迟迟没踏出第一步,或者半途而废。
首先你得明白你是因为“别人的想法”而想改变,还是自己真想改变。
阿德勒说:“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人是作为一种无力的状态存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
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简单将其理解为“希望进步”或者“追求理想状态”)。人是群居动物,是社会这个大群体中的一员就很难不被社会风气所影响。
比如对比、攀比。在聚会的时候,当某个同学混得红红火火的时候,而你还在为房为车奋斗的时候,此刻你的内心难道不会略过一丝自卑?当这位同学在高谈阔论的时候,或许你只能默默夹菜。
如果是因为对比,就没必要“改变”。即使你做出些成绩,还是会对自己不满意,因为还有人比你更好。因为别人的想法而改变,即使你成功了,你也感觉不到快乐。因为你只是别人想法的一个工具,那不是你自己的想法。
如果是自己想改变,你要做好改变后带来“风险”的心理准备。阿德勒说,我们现在的生活状态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10岁以下另当别论),不管是好的坏的,幸运的不幸的,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如果是180度大转弯的改变,比如由内向变外向,由严重自卑变成非常自信……这种转变像伤筋动骨的手术,必定是痛苦而漫长的过程。
张萌萌姐曾说过,跟随她的人都是一群想要改变的人。想改变的初衷都是美好的,都是想让自己变得更好。
只是愿望很美好,现实很骨感。不管敢不敢改变,都无可厚非。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自己活得快乐就好。想要活得自由,有时“需要被别人讨厌”。
世界可以极其简单,只要你愿意。对于未来的困惑,人生不都是在兜兜转转,起起落落中前行。有句歌词是这么唱“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宁可轰轰烈烈,也不做一个悲观者;宁可跌倒一千次一万次,也要向着我的目标而去。
这就是我,一个想要改变的人。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九
所以,这本书里没有太专业晦涩的词汇,每一句话都能看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阿德勒的思想就那么容易被人接受。书中"青年"的困惑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困惑,而"哲人"的解释完全是反常识的,可能是大多数人都没有触及过的思维,或者即使被告知了也不会接受的。
有时候我们被惯性束缚了,觉得无路可走了,不如换一个思维试试(反正都无路可走了,换个方向又不会怎样)。比如我们惯于把现在的困境归结于过去的原因,而甘愿让自己困在原地不去改变,其实这只不过是缺乏改变的勇气,是给自己的一个借口;比如我们人生的很多烦恼都自于人际关系,我们怕被别人讨厌、我们私自对别人进行干涉、我们时常和别人争斗,其实进行题分离、把他人当作伙伴能让我们的人生变得简单、轻松;比如我们不断询问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就是在他者贡献中获得价值感,而他者贡献又与他人无关,不需要别人付出对等的回报、不需要别人的评价;比如我们总是给自己设立许多目标、目光总是聚焦于未,其实我们应该关注于当下,认真地过好现在的每时每刻,到某一个节点该的自然会,所谓"你若盛开,清风自"(体会一下与之不同的心境:在未设立一个目标,焦躁迫切得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忽视了当下的美好,甚至当下的事情都没做好)。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多次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心中的许多困惑和烦恼也随之解开,读罢,感觉神清气爽了许多。当然,还要付诸实践,人生才算真正意义的解锁。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3430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