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认识角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熟练的数出8和9、会读、会写这两个数,并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6—9数的顺序,会用“〉”、“”、“=”这些符号比较它们的大小。
3、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会用8、9表示物体的个数,掌握6-9的数序。
教学难点:能工整地书写8、9。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圆片、计数器、点子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出示53页的主体图)当你来到这样一个花园里,你有什么感觉?
二、探究体验
1、8和9的认识
师:在这样美丽的花园中你都发现了什么?
师整理板书:大树(图) 蝴蝶(图)
小花(图) 花盆(图)
汉字(图) 人(图)
数一数、摆一摆:请 大家用小圆片摆出和花一样多的数量?(8个)
再添一个是多少?(9个) 师板书:8和9
2、掌握数的顺序,比较熟的大小。
请大家拿出计数器,在计数器上拨出8和9,和同学们说说你是怎样拨的?
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说清自己的想法:先拨7个珠子,在拨上1个珠子,就是8个,8个珠子,再拨上1个珠子就是9个珠子。
请同学们数一数54页直尺图上的数字,并观察点子图,你能发现什么?
汇报交流,引导学生说出:直尺图上的数字从左向右每次多一,从右向左数,是每次少一;我知道了点子图也是从左向右每次多一,从右向左数,是每次少一;我还知道9比8大,7比8小。
3、完成54页中间的4道填空题。
读算式板书:78 89
87 98
师引导学生观察这4道题,发现每竖行对着的这两道题之间的关系。
4、感受8和9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的区别。
指导学生给54页蝴蝶涂色。
5、写数字:师示范书写,并讲解要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8的第1题,让学生巩固1-9的顺序,学会正数和倒数。
2、完成练习8的第2题,问:你是怎样连的?
四、家庭作业
1、你发现生活中8和9还可以表示什么?说一说。
教学反思:
1.在教授学生能正确的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个数时,我充分利用了挂图,创设情景,使学生在有趣的情景中正确的数数量是8和9的物体个数。并且我在指导学生看图时,有意的培养学生有序的看图,有序的数数的方法。
2.在教授8和9以内的数的顺序时,我使用了直尺。学生通过学习直尺上的0-9的数字很直观的掌握了8和9以内的数的顺序。并且我安排学生看着直尺整着和倒着数直尺的数。
3.在比较9以内的大小时,我使用了挂图、点子图和计数器。使学生在比较了8和9的大小后,非常直观的了解到9大于8,8小于9。
4.在教授8和9的写法时,我采用先在黑板上示范,再让学生书空,最后才在课本上描红。这样安排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掌握的比较好。
5.在教授“几”和“第几”时,我采用了做游戏的方式,让班级中的一个小组起立,听老师口令,“请从前往后的第8个同学站起来!”“请从前往后的8个同学站起来!”这样的安排,学生直观而形象的理解了“几”和“第几”的区别。
认识角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二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直角的认识及角的大小的比较
直角的认识及角的大小的比较
3、让学生用这个方法比一比自己折出的角是不是直角。
4、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比一比自己周围的一些角是不是直角。
5、用三角板画直角。
师:你们能不能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下面自己动手试一试。学生画时,教师巡视并指正画的方法。
1、练习八的4—6题。
2、第7、8题
3、生活中的数学。
4、回家以后找一些角,并用三角板量一量是不是直角。
3、让学生用这个方法比一比自己折出的角是不是直角。
4、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比一比自己周围的一些角是不是直角。
5、用三角板画直角。
师:你们能不能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下面自己动手试一试。学生画时,教师巡视并指正画的方法。
1、练习八的4—6题。2、第7、8题
3、生活中的数学。
4、(布置作业)回家以后找一些角,并用三角板量一量是不是直角。
认识角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三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教材37—38页)
知识目标:通过操作活动,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含义。
能力目标: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教学媒体图片
一、探索新知
1.小实验
出示图片《小实验》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想把一块木板固定在墙上至少需要几个钉子?
学生讨论、汇报。
2.画直线
(1)在本子上画一个点,试试经过一点画直线,看看能画几条?
(2)在本子上画两个点,试试经过两点画直线,看看能画几条?
汇报结果。
二、得出结论
师生共同总结出直线的基本性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三、生活中的应用
出示图片《实际运用》
师:同学们还能找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在生活中应用的其他例子吗?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适当引导:栽树时只要确定两个树坑的位置,就能确定同一行的树坑所在的直线。建筑工人在砌墙时,经常在两个墙角分别立一根标志杆,在两根标志杆之间拉一根绳,沿这根绳就可以砌出直的墙来。
四、小结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五、巩固练习
过一个点可以画出( )条直线;过两点可以画出( )条直线;过三点至少可以画( )条直线,最多可以画( )条直线。
认识角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四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4—66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教材分析:
一、内容设计
这部分教材是初步认识角,共安排了三道例题:第1道例题是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抽象出图形,认识角的形状,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第2道例题是用不同材料和方法做角,并在操作活动中感悟角是有大小的;第3道例题是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所形成的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并通过观察直接判断角的大小,接着教材还介绍了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想想做做”共安排了5道题,大体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2.3题,主要是从图形中辨认出角或数出角的个数,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第二部分为第4.5题,意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的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并提高对角的大小的直观判断能力。
二、编写特点
1、初步认识角时,教材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实物,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抽象出角的图形,指出这就是角。然后,让学生从教材所给的图形中找出更多的角。就这样,把角的认识和生活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教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2、教材设计了做一个角和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的活动。活动编写开放程度大,有一定的弹性,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满足学生不同学习的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能给出想法、做法,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既可加深对角的认识,又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
3、教材加强与其他知识内容的联系,体现综合性。比较角的大小时选择“钟面”作为学习素材,通过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的转动,不仅直观地感受到角的大小变化,而且也深化了对有关钟面的认识。
4、教材结合已经初步认识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其他的多边形,让学生数出这些图形中角的个数,引导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这样既巩固了对角的初步认识,又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对多边形的认识。这些安排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数学内容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很有意义的。
5、例题的编写有层次,有一定的弹性,条理清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如“你知道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吗?”等启发性的语言确立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例题和习题可操作性强,调动了教师的能动性,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真正体现了《标准》提出的教材编写思想。
三、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判断等活动中初步认识角,
2、并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探索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3、在多样学习活动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四、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一套
学生:每人准备一副三角板,一些实物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抽象感知
课件出示教材提供的实物素材(钟、瓷砖、五角形、三角板等)。
1.导学:瞧!同学们,出版社的叔叔阿姨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礼物,喜欢吗?请每个小组拿出这些礼物摸一摸,看一看,他们各是什么样儿的。(学生观察、相互议论、师参与)
2.展交:你们发现了吗?这些礼物里藏着一些新的几何图形,瞧!(课件演示抽象角的过程)我们把这些图形就叫做“角”。
这些角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请仔细观察、找一找,是几部分组成的。(先让学生说,如有困难教师帮助。)
3.组织互学:你还能找出这些礼物的哪些地方还藏着角吗?(自己找一找,然后在小组里指一指、说一说。小组长汇报学习情况。)
4.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呢?找出后指给同学或老师看一看。(相互评价)
二、动手做角,加深认识
5.导学:从叔叔阿姨送来的礼物中我们认识了角,你能说一说角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吗?(相互说说后指名说)你能想办法做一些角吗?请动手试一试。
6.组织展示。(教师评价、鼓励)
7.引导自学:看看蔬菜老师们又是怎样想办法做角的(引导学生读图)?你也拿出自己的学具学一学,做一做。做出后相互看看。
三、观察比较,感悟大小
演示活动:教师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叉开的大小,感知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与角的大小的关系。
1、导学:刚才我们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时看出两针形成了一些大小不同的角。你能说说自己的体会吗?(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展示交流:根据你的想法判断教材74页四个钟面上的角哪个最大,哪个最小。(判断后在小组里说一说,相互评价。)
3、导学:我们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呢?
先判断教材75页两个钟面上角的大小,然后再看看萝卜老师是怎样比较的。(课件演示教材所示的比较方法)
用这种比较方法比较老师给你们画的两个角的大小,并给你的同伴说出比较的结果和比较的方法。
导学:你知道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吗?请想一想,试一试。(学生探索讨
论后组织展示交流)
四、应用拓展,积累经验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同学们表现真棒,从叔叔阿姨们送来的礼物中学会了这么多的数学知识,老师也想考考你们,请完成第1题。
组织交流,评价鼓励。(作出判断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判断的理由。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2.自己测试。
完成“想想做做”2、3题。(老师报结果学生自己评价)
引导思考:“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组织全班交流。
按规律判断。(师说图形生判断,相互评价)
3.玩一玩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纸扇和剪刀按老师的要求玩一玩。(师说要求,生亲自操作。)
多玩几次后组织说说得出的结论。
根据刚才的结论你能很快判断一些角的大小吗?请试试看。(投影出示一些大小有区别的角。)
4、总结评学,拓展延伸
总结评学。
从生活中找出更多的角。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应用:“导学、展交、训练”教学模式,按照“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认识图形、做角并认识角的大小、体会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思路分层次组织教学,巧妙地把导学、展教、训练融合在一起做到了思路清晰,有条有理,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
课堂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而展开教学。课堂活动中把课件演示和学具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对角的认识,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和意图选择合理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突出了‘动手操作’这一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做到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条件,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真正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理念。
20xx年8月
认识角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五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10—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丰富其学习数学的积极体验。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圆柱的侧面与它的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
师:(出示长方体的模型),我们在认识长方体时主要认识了它的哪些方面?
生:长方体的组成,就是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师:正向大家所说,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通常研究它的两个方面:即它的组成和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
。
。
。
师:屏幕上的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课件出示:比萨斜塔、客家围屋、立柱、蜡烛、水杯等)
(课件抽出圆柱的几何模型)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圆柱的认识。(板书课题)
2.。
师:研究圆柱,我们先要研究圆柱的组成,每个人都有一个圆柱形的物体,请大家用手摸一摸,看一看,援助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学生独立观察、操作)
生1:圆柱有三部分组成,两个圆和一个周围的面。
生2:两个圆的面积相等,
生3:圆柱有无数条高。
师:你能给大家指一指圆柱的高在哪里吗?(学生指)
(5.49 kb) 3.。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圆柱是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侧面组成的,是不是任意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侧面就一定能组成圆柱呢?(不是)我这里有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圆和一个侧面,他们能不能组成一个圆柱呢?(不能)
圆柱的底面和侧面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手中的学具进行研究。
汇报1:
生1:圆的大小和侧面的粗细一样。
师:大家的感觉没错。可是老师总感觉底面圆和侧面之间的关还不够具体,谁有办法能让大家很容易的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再次进行小组合作。
汇报2:
组1:我们可以把圆柱的侧面剪开,把它展开后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这样它们就都成了平面图形,就容易进行比较了。
在以前的学习中,还有哪些知识也用到了这一方法?
生2:学习圆的周长时我们也是用到了这一思想。
生3: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也是用到了这一思想,把原转化成了近似的长方形。
师:大家的想法很有创造力,那展开后的长方形和底面圆之间有什么关系?
组2:现在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
师:大家把剪开的圆柱体再围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结果。(学生操作)
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4: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师:现在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展开后的长方形和圆柱的关系?
生5: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板书:
师:请同位两个用本子作学具互相说一说。
。
。
师:刚才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发现了圆柱的基本特征。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张长方形纸(长62.8厘米、宽31.4厘米),你能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做一个以这张长方形纸为侧面的圆柱吗?请大家先讨论应该怎样去做,有了想法后动手操作。(小组合作)
(交流汇报)
组1:我们组是利用长62.8厘米求出了底面圆的周长也是62.8厘米,62.8÷3.14÷2=10厘米,所以底面圆的半径是10厘米。用圆规画出了两个圆。粘起来就做成了一个圆柱。
组2:我们是把31.4厘米作为圆柱的底面周长,求出底面半径是5厘米,用圆规画出了两个圆做成了圆柱。
师:请大家把做成的圆柱举起来互相欣赏一下。虽然两个小组做成的圆柱形状不同,但他们都用到了今天所学的圆柱的基本特征:圆柱由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侧面围成的,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
1.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圆柱?请标注来。
2.折一折,想一想,能得到什么图形,写到括号中
认识角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六
“厘米的认识”这节课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第一节,对于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课,从儿童的认知心理出发,给学生留出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新知,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设计时,突出以下特点:
1、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操作。
(皮亚杰)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方式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觉动作思维。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2、 建立表象,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本节课,注重学生在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这一表象的过程是让学生不断的感知、思考、测量、判断、验证的活动过程。通过先估计再测量,强化练习、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 注重合作探索,培养创新意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通过在生活中具体观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观察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一厘米有多长。会以厘米为单位测量长度。
3、在学习中,我们要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活动中体会厘米的意义,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测量并汇报测量结果。
师:大家的方法真多啊?为什么你们的说法不一样呢?
测量同一个物体,所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就不同。看来啊,要有一个统一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才好啊(出示各种工具),我们测量物体时一般用米尺,有了统一的工具,还要有统一的测量单位才行,孩子们请看:
妈妈的身高165厘米
文具盒长20厘米
英语课本长23厘米
预设:1、1厘米有多长?2、怎样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那么这节课我就一起这节课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吧?再说一遍,哪两个问题?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仔细观察、还要善于动脑思考哟!(暗中告知孩子的“起点导航”)
(设计意图:结合身边的生活情境,有助于学生感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孩子们,拿出你的尺子,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尺子上都有什么?
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有多长?
活动要求:
1、拿出你的尺子,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尺子上都有什么?
2、 在小组内,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汇报:尺子上有——
(数字、竖线、0 、还有cm )
解释 “0刻度线”
从0到1,从1到2,从2到3、、、(一句话每相邻的两个数间距离就是1厘米)。
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说说身边有哪些长是1厘米的物体呢?
知道了1厘米的长度了,你能在尺子上找到2厘米有多长吗?5厘米呢?
(学会测量物体)
怎样以厘米为单位测量物体呢?这也就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参与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比一比1厘米的大约有多长,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一系列活动,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识过程,有利于学生加深对1厘米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活动要求:
1、先估一估手中的纸条有多长?
2、自己动手测量,在小组内说说测量方法和结果。
反馈点拨:
根据孩子测量的方法及结果,及时进行点拨。
总结:测量物体时,先用物体的一端对准0刻度,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同桌再互说一遍。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估计—验证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在学习测量方法的同时,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1、看看这几位小朋友测量的对吗?
2、小红的尺子折断了,在测量时她遇到了难题,你能用学过的知识帮帮他吗?
铅笔长?厘米
(设计意图: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乐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反思,再次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孩子们问题解决了,你们高兴吗?其实啊都是你们在课堂上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结果,你们不但收获了知识还收获了很多的快乐,厘米只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一员,下节课我们接着认识另外的一员长度单位。回到家,用尺子量一量你喜欢的物品的长度。好吗?孩子们,下课!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并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教育,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制造悬念,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认识角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七
在教研基地活动中,我进行了冀教版二年级上册56~58页《角的认识》一课的教学展示。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1、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直观认识角的过程。
2、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或大小不同的角。
3、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围绕着这样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师:我们先来看一幅图(出示图)这幅图上有许多我们认识的图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把你发现的图形用你手中的小棒摆出来(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摆完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摆了哪些图形?分别用了几根小棒?(全班汇报交流)
生1:我用四根小棒摆成了一个长方形;
生2:我用三根小棒摆成了一个三角形;
生3:我用四根小棒摆成了一个正方形;
生4:我用四根小棒摆成了一个菱形;
生5:我用两根小棒摆成了一个角;
……
随学生的汇报,教师把用两根小棒摆成的图形,放在投影上展示.
(针对教材呈现的用四根、三根、两根小棒进行再加工,为学生提供一个十字路口的情景图,图中蕴含了很多图形,让学仔细观察图,把你发现的图形用小棒摆出来,这个开放情境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新的挑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现图形,同时拉进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师:刚才经过大家的认真观察、积极动脑,我们摆出了许多图形。其中像这样用两根小棒摆出的图形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图形角。哪个是角呢?角就是这两根小棒相夹的部分。请大家也像这几位同学这样用两根小棒摆成一个角。拼完后,同桌互相指一指哪是角?把你拼得角用手势告诉老师。
(揭示角、摆角、指角、用手势比划角,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了角,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为下面进一步认识角打下了基础。)
师:刚才大家用小棒拼得角都是固定的角,下面大家想不想做一个可以活动的角,请大家用准备好的两条硬纸板和一个图钉做一个活动角(学生操作)
师:把你做的角举起来,同学们做的都不错!请大家像老师这样移动角的一条边,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你同桌说一说。
生汇报:
生1:我发现移动一条硬纸板角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生2:我发现移动一条硬纸板可以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生3:我发现两条纸板的张口越大角越大,张口越小角越小。
……
(移动角的一条边你发现了什么?这一开放性问题的设计符合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通过同桌交流,发现并进一步理解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师:总结,也就是说可以形成这几种类型的角(电脑出示实物图)如果把这几种角画下来是这样的(电脑出示角)这就是角,我们把它叫角1、它叫角2、它叫角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角,你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汇报。
师:我们把这两条直线叫角的两条边(出示)这个点叫角的顶点。
生:交流(找4—5人展示)
(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安排用彩纸折角的游戏,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角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地方有角,谁来说一说你在哪见过角?(指名说)
(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角,把数学知识扩展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学生情绪一下子调动了起来,从教室中找出了许多角,并能笔画出哪是角,虽然找出了许多角,但学生仍有语言未尽的感觉。)
师:大家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画一个角?
教师示范,学生认真观察说一说应怎样画,请大家打开书58页,自己试着画出三个大小不同的角,画完后同桌互相指一指角的边和顶点。
1、出示教材58页2题。同桌互相说一说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
2、问题讨论”栏目,哪些图形里有角,哪些图形里没有角?说明理由。
课上完了,回想《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生活经验不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根据学生实际和新课标精神,创造性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感觉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点:
认识角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八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上)p16~17线的认识
教学目标:1、借助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认识直线、线段、射线及其特性,并了解三类线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用字母正确认读。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意识,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掌握直线、线段与射线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学具准备:一根毛线、尺子、铅笔、自我评价表
知识点:直线、射线、线段的特性、联系、区别。
用字母表示经过一点、两点画直线、数线段(线段有长短)
教学预设:
一、直接引入:
板书“线”。生活中到处都有线,你的眼里看到线了吗?据说后揭题(今天我们研究的是数学中直的线。)
二、认识三种线:
(一)认识直线:
1、师:生活中到处都有线,出示图片,你看到图片中的线了吗?
(1)红线出示学生找到的线,(这条线就这么长吗?)
(4)(像这样的线就叫做直线,直线上有无数个点)
出示名称读法(强调两种读法)
2、您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刚认识的直线是怎样的?
教师根据回答板书: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长
(二)射线
1、从直线中分离抽象出射线
2、边仔细观察电脑演示边思考,关于射线你发现了什么?
汇报结果,教师板书: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它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3、你来观察一下,为什么把它叫做射线?(生猜测。)
生试读,并说理由。(教师归纳
总结
:射线只有一种读法,应该从端点开始读。)4、你能找出生活中的射线吗?
(三)线段
1、抽象出线段、读法、(板书:端点)。
2、线段有几个端点?
3、比较发现线段有长有短,它是有长度的。
4、揭示特征
5、找一找生活中的线段。
三、
分析比较1、看书明晰概念。(刚才小朋友已经初步地了解了这三种线的一些特性,书本中已经比较完整地把他们的特性分别进行了整理,请大家认真阅读书本,边读边想:哪些特性是你已经了解并能表述的,哪些特性是你原来还不知道的。你还想补充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3、反馈交流
4、框架图(如果我们把线的世界用这样一个大圆表示,那么你认为这三种现应该处于里面的什么位置呢,他们之间的关系又应该怎样表示呢?)
四、尝试练习(猜、认、辩、画、(刚刚不是说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吗?)比、)
五、趣味观察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认识角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九
.一、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四点:
1、正确地理解教材
能够分析教材所涉及到的基本事实,划出概念图或思维导图。能够整体把握学段教材。首先,让我们分析教材所涉及到的基本事实。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
2、实证性地分析学生情况
3、清晰地确定与表述课时目标
(1)教学目标符合课标要求。
(2)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表述具体,具有可观察或可检测性。
(3)过程与方法目标与知识内容有机结合,表述有可操作性。
(4)三维目标表现为一个过程的多个方面,能进行有机整合。
4.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
二、教学实施主要包括以下七点内容:
1.教学语言精练、生动
(1)运用表情、手势等体态语和副语言加强信息传达的效果。
(2)根据学情灵活地进行讲解、阐释、举例。
;..2.熟练运用板书
板书设计巧妙,突出重难点和知识间的联系,有一定结构性。板书的呈现随着课堂进程有生成性。板书字体端正,大小合宜,有一定书写速度。板书包括正板书和副板书。
3.恰当运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
4.恰当地提问与有效追问
(1)根据教学设计时构想的主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对象、以恰当的方式提问。必要时对主问题进行变通处理。
(2)根据课堂上变化的学情,临时提出一些散问题,或引起学生注意,或促进知识掌握,或启发思考。
(3)问题本身及其表述能让学生理解。提问精当并有一定顺序,避免杂乱、肤浅等弊端。
(4)掌握重复问题、重新表述问题、停顿、搁置、分配等提问技术对学生进行灵活有效的追问。
(5)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5、对重难点内容和学生的反应做出强化
6、合理调控课堂节奏与内容的走向
;..7、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学生
(1)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尽量关注每一个学生,不满足于少数积极学生烘托的课堂气氛,对沉默和边缘的学生予以特别关注,利用提问、目光交流、走动接近、个别指点等形式,对沉默和边缘的学生进行感情和智力的支持。
(2)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面谈、笔谈等形式,进行有效的个别化指导。
三、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标准:
1.学生的学业评价
(1)能够利用提问、活动观察、态度表现等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价,并及时利用评价结果促进学生学习。
(2)能够选择题目或命题,以考察学生当谈学习的效果。
2.具有教学反思能力
(1)能够评课。
(2)根据学生的表现,分析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的成败,养成反思的习惯并能够根据反思结果提出自己近期改进教学的想法。
;.
认识角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
1、在具体情境中发现角、知道角、初步认识角
3、 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一、谈话导入
生:角
导入:对,是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
二、新授
(一)感知角
1、出示插图:剪刀、钟表、红领巾
告诉学生:剪刀上有角。学生模仿说除钟表、红领巾上的角
2、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1)请各小组同学拿出用纸做的角,摸摸这里,有什么感觉?(刺人、很尖)对了,也就是说,尖尖的,这里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作顶点。
(2)再摸摸这里,又有什么感觉?(很光滑,很平)对,也就是直直的,我们也给它们取个名字,叫边。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3651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