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集锦(汇总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07 14:51:06
最新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集锦(汇总8篇)
时间:2023-10-07 14:51:06 小编:雅蕊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篇一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语文学科既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充分认知自己的情感,感知他人的情感等,这恰好是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培养的情感品质。

一、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

进入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各方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即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对于初中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操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曲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

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位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继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许多的外国作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等等,都走入了语文课堂。但总起来说,都是融铸着真、善、美的篇章,这就要求教师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引领学生一起穿越历史、邀游太空,追溯人类历史的渊源……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其效果自然会事半而功倍。

三、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优化学习效果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不外乎听、说、读、写,在新课程的语文学习中,这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然不可缺,而新课程更高的学习要求却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求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将是一种开放性极大的活动,因为语文本身就遍布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用真诚诱导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篇二

要创设一个和谐的课堂,应该协调好各种方法和手段以及结果。有些不协调造成了笔者在教学中的困惑。对此,语文教学中的一些矛盾是否可以协调?对这些矛盾的协调到底有无实际意义?笔者观察整理一些身边的案例做了一番思考。

一、协调好课内与课外,二者相互促进。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太纲》(试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指出:“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形式”,“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

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要处理好课内和课外的关系。其基本原则是:课内指导课外,课外发展课内;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法,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课外活动的原则和规范;益,指应用和实践,是课内教学的继续和延伸。要得法于课内,必须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得益于课外,必须作到课外活动的广泛性。课堂教学指导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拓展课堂教学。

案例一: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校一老师都信奉:“不管语文怎么改,我就靠作业和书本”。她班学生语文的基础一如既往的扎实,但是近几年,她遇到新问题:学生在阅读写作上翻跟斗,每次期末考试卷面分析,她的班级在阅读和作文上失分最严重,把她辛苦在抓基础中得到的优势丧失殆尽。这让她困惑了。

案例二:我校一位新老师,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阅读特别重视,每周都带学生到阅览室读书,写阅读笔记,学生非常喜欢他这样上课,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也表现的非常积极主动。这位老师也积极准备着每一节课读的环节,读的同时也注重读写的练习。但是,这个班的学生每次在反馈练习中基础知识失分严重,特别低分每次都最多。该老师为此很是困惑,有放弃这种教学方式的念头。

思考:语文是一门基础科学,特别重视读写能力,中考对读写的考察更为重视。几年的中考反馈告诉我们:忽视语文的读写的教学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初三语文课时相对少,内容又非常紧凑,很多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往往前学后忘,繁忙的课务不容他们对学过的知识迸行归纳和总结。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好像成了打好基础的唯一手段。

殊不知,课本上的知识和课外阅读一个有机统一体,扎实的课本基础知识更加促进学生对阅读的理解和领会。而阅读又可以将课本的知识化为实践,行动记忆和理解虽掌握慢,但这种知识的掌握更具稳定性。现在语文教学成功的老师往往将课本知识与课外阅读形成有机整体,使其相互促进相互巩同。

二、协调好深度和广度,有利于语文的整体提高。

案例三:张老师在语文中考复习的时候,喜欢挑战有难度的题目,他对其他学校和过去中考中出现的文学作品阅读题特别感兴趣,他的想法:“难度取胜,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到了最后阶段,语文课就是找难题,解难题和破难题。沈老师在语文中考复习的时候,就死抓基础,到了最后阶段,语文就是背背背和默默默。几年下来,一个奇特的规律出现了:中考语文简单,沈老师的班级强一些;中考语文难点,张老师的班级强一些。

思考:语文复习时,一味挑战阅读难题,虽然满足了优秀的学生,但无形中把中下层次的学生给放弃了。一味的背和默,只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一般一个班级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是呈正态橄榄形分布的,取张老师和沈老师的长处,协调好深度和广度,无疑会兼顾两头,受益中间,赴于临界的学生也会受益良多。

三、协调好方法和结果,有利于统一教师的立足与学生的提高。

思考:还有很多学校把“成绩”当作学校的唯一生命线。积极去尝试和改革在某些学校中很难立足,成绩差就没有机会来完成一个长远的学习,急功近利成了套在教师颈上的枷锁。久而久之,教师也就没有完善自己教学方法的动力了,为了立足,不得不采用自己“最有效”的方法。最后,学生永远在一个模式中成长,教师也一代一代的重复前人。

好多好的语文老师在坚守成绩这块阵地的时候,反思总结,循序渐进的完善自我。在尝试各种好的有效的方法和理念的时候实现师生共同成长。他们就是协调好了方法和结果。

四、协调好语文与其他学料的关系,有利于学生综合发展。

案例五:有个问题一直困扰学生和教师:主课和副课如何分配?语文课上涉及到的其他科目上的知识,学生是一副茫茫然的样子。很多学生在上其他副科的时候总是感觉浪费时间,上课也不听而是奔波于语数外的书山题海之中,结果写出的作文思路狭窄,内容没有深度,在这一个小坎上栽跟斗,小小的不统一可真的害苦了学生。往往副科老师强势的班级学的认真,往往副课老师不强势的班级那副科就流于形式,没有实质的教学效果了。

思考:语文和政史是姊妹学科,语文中有政史,政史中也有语文。学科间的割裂使学生产生疑惑和不解。“语政史”是一家,可以互相转化的,很多其他学科的成功经验也适合在语文中推广。包括其他学科的优秀教学经验也是值得我们语文学科学习的。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篇三

1.1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现阶段,不管是何种形式的中学,大多数学校在课程设置上面并不重视语文课程学习,大多数人认为语文课程学生从小都在学习,学生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就能够学好语文课程,一些学生觉得自己每一次都能够取得较好成绩,这样就只需要在考试的时候稍微复习一下就能够取得较好成绩,学生这种语文学习态度导致他们语文成绩越来越差。

1.2家庭因素

一些学生的家庭环境天生就有缺陷,父母离异或者是其它一些变故都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对他们心灵造成伤害,导致部分学生对自身前途失去信心,这样就会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并且一些学生是在父母溺爱中长大,这些子女容易养成骄纵性格,他们容易养成很多不良习惯。一些父母不懂得怎样管教孩子,只顾自己工作,或者是将子女提前拉近赚钱行列中,导致学生出现金钱至上的发展观念,这些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

1.3学校因素

事实上,升学考试对学生的发展仍旧起着一定作用,一些学校、教师较为重视应用应试教育的模式进行,并使用大量习题培养学生解题技巧。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落后,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时候没有兴趣,教师的教育形式太过简单,学生一出现错误就不问缘由进行批评,这样的管教形式不利学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程度不够,这样容易造成学生逆反心理。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为我唯一领域,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二、做好中学语文后进生转换工作的重要性

大多数学生因为自身学习成绩较差,容易对学习产生厌烦,习惯在语文课堂中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这样就会影响正常教学活动进行,促使教师的教学计划不能够顺利进行。一些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对学习毫无兴趣,一些学生甚至喜欢与教师对着干,这样的学习习惯容易造成他们逆反心理,这对一些成绩较好学生并不公平,教师花费过多时间在这方面,就对学生成长发展并没有好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后进生转换工作,这样才能够保障语文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后进生转换策略

3.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要阵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要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首先需要开展一些语文教学活动,有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想尽办法,进行一系列丰富多彩教学活动,这样就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如书法大赛、辩论比赛、故事会、手抄报等等,使其能够配合相应的教学内容,促使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并且这样的教学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实践环节中能够更好地锻炼自身能力。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引导他们更好地获取知识内容,之后形成较强语文学习能力。在实践环节中一定要包含阅读实践与生活实践内容,这其中阅读实践是引导学生积累相应学习经验,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学习,使用自身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现行语文教材需要引导学生亲自领会相应教学内容标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为学生提供多一点学习空间。

3.2让学生能够热爱语文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促使学生能够热爱语文学习,首先教师要热爱学习,就需要对后进生多投入一些爱心,帮助他们有效解决相应问题,这样就能够让他们意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遗忘他们,促使他们能够真切感受到教师的关心,教师只要将关爱的种子播种在学生心中,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发展,并且学生也会给予教师积极情感回报,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促使学生能够对教师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

3.3增强后进生学习责任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增强学习积极性,当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时候,就不能够很好地进行学习,语文学习目标不能够落实到实处,这样教学效果也将大打折扣。比如教学态度较差,并且学生较为调皮,教师一定要经常找他们谈心,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关心他们。一定要经常与在家长进行讨论,需要与家长有效讨教育子女的关系,这样才能够协助教师与他们子女。就单亲家庭孩子来说,教师更加需要用真心感化他们,将学生从情感漩涡中解救出来,促使他们能够走上正确发展道路。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有关中学语文后进生转换工作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积极更新教学观念,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发展,对每一位学生都给予一定关爱,这样才能够做好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促使语文素质教育能够更好地进行,最终获取较好的教学效果。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篇四

浅谈朗读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作者/ 曾彬

英语学习离不开记忆,记忆离不开背诵,这是英语学习者的共识。于是,朗读被渐渐地淡忘了。其实,朗读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一、朗读可以极大地提高学英语的兴趣,增强学英语的热情

朗读就是开口,开口就是说,说就是《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一种能力。相应地,会说就能听懂。能听会说,自然生动活泼,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未知的好奇心理和挑战心理。因此,朗读能给人以一种热情、一种成就感。

二、朗读可以有效地纠正语音和语调,奠定听说的基础

语音是一门语言必不可少的三大要素之一。只有语音正确,才有可能听懂与被听懂;只有语音语调纯正地道,才有可能欣赏与被欣赏。如,反复朗读she sells sea shells on the sea shore,可以很好地辨别这两个极易混淆的发音,同时能品味到英语韵律的美。学生通过朗读训练,可以打好其语音基础,从而敢于听说,勇于听说,乐于听说。

三、朗读可以很好地强化记忆,实现背诵

朗读能调动人体的眼、口、耳、脑等器官,使它们全都积极地投入到语言学习中,并能最大限度地解决默记中思想不集中、容易走神这一难题。这样,背诵自然水到渠成。

有时,要求学生朗读和要求学生背诵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有大相径庭之效。前者减少了学生思想上的负担,增强了他们的心理优势;后者增加了学生思想上的压力,束缚了他们的想象和思维。前者能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厚积薄发;后者则是强行被动,支离破碎,完事大吉。

四、朗读可以直接培养英语语感,增强学习情感

众所周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熹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其实,语言的学习是相通的。英语语感的形成和情感的融入同样需要千诵百读。

语感,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对语言的感觉,是一种自动化了的语言意识的定向反射。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的成功就活生生地证明了这一点,因为疯狂英语全新理念的基石就是朗读。

五、朗读可以充分培养英语思维,促成英语习得

朗读不仅仅是一个出声的过程,而且还伴随着思维的积极参与。朗读过程就是一个张嘴、听音、思索、理解、感知、体验、品味、内化、积淀的过程。所以,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其直觉思维能力,从而最终实现英语的习得。

综上所述,会朗读就会说,就会听;会朗读就会有英语语感,就会有英语思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习英语,就让我们从朗读开始吧。

(作者单位 四川省资中县铁佛中心学校)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篇五

传统的课堂教学用一言堂,满堂灌的讲课形式,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师生缺乏互动,过于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新课改提出新的教育理念,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把以往学生的'被动接受学习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三者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合作者,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引导他们自主的建构知识,学会学习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认知能力,促进他们不断向新的知识领域探究深入。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篇六

本文不完整 ;二是朗读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朗读是课文读解的“催化剂”,有助于“听读”水平的提高;朗读是沟通 口语和书面语的“桥梁”,有利于“说写”水平的提高;朗读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有利于人文素质的提 高;朗读有利于提高语言的规范化程度。

语言能力・语感・朗读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古人云:“授之学生于鱼,莫如授之以渔”。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分水岭就在于:前者 只授之学生以鱼,而后者却授之学生以“渔”。“渔”,意味着一种创造,它能捕获到更多更好的“鱼”。 笔者以为语文教育要授之学生以“渔”,应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放在首要地位。语文教育要通过培养和发 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而达到发展思维和智力的目的。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主要是表现在语感上,而朗读是 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素质的重要途径。

[1] [2] [3] [4]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篇七

指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能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中学语文教师就要苦练基本功,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艺术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使学生热爱并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进行分析讲解,如果教师具备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艺术水平,这种分析讲解就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消化。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优秀中学语文教师的课之所以受学生欢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语言艺术水平也很高,独特的语言魅力使学生愉快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

成功的中学语文教学离不开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修养,这种修养是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重要组成部分。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尤其是高超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千万不能忽视这一点。

一般地说来,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都具有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艺术水平,他们的课就像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在感受语言艺术魅力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逐渐地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样,就使学生无论是在回答课堂提问、进行课堂讨论时,还是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题时,都表现出高超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求知若渴、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有哪一个不喜欢具有高超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艺术水平的中学语文教师呢?这样的教师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听他们的课简直可以说是一种艺术享受!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教师给学生上课,课堂气氛活跃,幽默诙谐、生动有趣的语言使学生开怀大笑,精彩的分析讲解使学生领略到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相反,如果一个中学语文教师的语言枯燥乏味,甚至词不达意,学生感到兴味索然、甚至昏昏欲睡也就不足为奇了。

李渔说:言者,心声也。只有情动于衷,才能形声于外。语言,从本质上说,就是思想和感情的直接现实。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既要能情动于衷,又要能形声于外,它们的辨证统一离不开语文教师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艺术水平。语文教师只有用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教学语言去打动每一个学生,才能使学生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产生热爱之情,才能使学生以主动、积极、热情的态度去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就是要用自己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艺术去感染学生,使中学语文教学过程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情感交流过程。如果语文教师使用的语言缺乏艺术感染力,甚至是苍白无力的,那么,课堂上的情感交流就会大打折扣。学生心灵上的情感之火,需要语文教师去点燃。靠什么去点燃呢?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靠语文教师用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去点燃。无数事实证明:那些具有高超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艺术水平的中学语文教师,他们在课堂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如同高明的导演,用自己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去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学生在情趣盎然的课堂氛围中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

于漪说:语文教师在这片沃土上耕耘,更是情上加情。祖国的语言文字是中华数千年深厚文化的载体。教学生读名篇佳作,感受作者热爱山川的深情,报效祖国的壮志,艰苦创业的气概,是精神上的幸福,是文明的享受。在教学生读名篇佳作的过程中,中学语文教师只有通过自己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去指导学生学习一篇篇课文,才能使学生读名篇佳作的过程真正成为感受、幸福、享受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交流。心灵交流即情感交流,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学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心灵交流的过程,也就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课堂上,语文教师通过自己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艺术水平去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交流,使教学过程成为其乐融融的师生情感交流过程。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中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是实现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

人类社会已经跨入21世纪,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中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如何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水平,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就成为我们中学语文教师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从事教育事业已达25年之久,教过初中语文,后来又长期从事拓展延伸中学语文教学,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师要想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思想上要有高度认识,要充分认识到语言艺术水平的高低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中学语文教学的成败。只有认识正确了,才能自觉、主动、积极地不断加强语言艺术修养。因为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认识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

2.要经常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着,从名篇佳作中汲取语言艺术精华,然后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古今中外一代代语言艺术大师,他们的经典作品中蕴藏着语言艺术的珍宝。那璀璨夺目、魅力无限的语言如珍珠、翡翠和玛瑙,串联成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我们中学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汲取、消化、运用,使中学语文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

3.还要广交文朋诗友,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艺术水平。此外,找学生谈话,进行家访,也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日积月累,就能不断充实自己的语言仓库。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能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左右逢源,如同汩汩泉水喷涌而出,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篇八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说话训练就显得极为重要。那么,对中学生说话能力的教学要求是什么呢?这个要求是:用普通话回答问题,与人交谈,讲述自己的见解,向别人介绍事物,发表自己的意见,做到语言清晰、意思明白、条理清楚、态度自然。

笔者认为:语文课堂应该多“说”,因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吕叔湘大师说得好:“语文既然是听说读写的技能课,教师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学生的说话训练就是活动的主要内容。”

下面笔者就这一训练的操作实践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通过课前演讲的途径进行说话训练

1.在上课前五分钟,设计专栏进行说话训练。

每节语文课开头的“五分钟说话”,按学生学号顺序每次一个男生一个女生上台“说话”,甚至可以两个同学一起上台,从同一个话题的不同方面展开讨论,有时把“说话”都变成小型辩论会了。初中阶段的“五分钟训练”,可以分阶段确定不同的主题,初一时,话题可以是自我介绍、叙事一件事、描绘一个人等;初二时,话题可以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文学形象、新闻小联播、我看某某现象等;初三时,话题则可以完全放开,形式、题材不拘一格。这样讲台就成为了学生尽情展示自己思想和才情的舞台。然后下边的学生进行讲评,讲出道理,评出优缺点。

这样的做法,促使了学生群体的说话能力的提高,真可谓:一人说话,大家受益;一人讲评,人人增智。

2.课前演讲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学生在演讲时,参照课文内容,联系个人、家庭、社会生活进行限时演讲。比如,在学到老舍的《骆驼祥子》时,课前五分钟的说话训练中,一位学生讲述了祥子“买车卖车”的三起三落的人生悲剧。另一位学生联想到了自己:父亲的病逝,沉重的债务,姐弟读书的重担都压在了母亲那孱弱的双肩。母亲的含辛茹苦,母亲的艰难持家,母亲的憔悴衰老……说到动情之处,学生们都声泪俱下,听到伤心之处都一样掬泪同情。这些不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为讲授课文内容、理解祥子的悲惨形象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而且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说话的能力、水平大大地得到了提高。

二、通过情感聊天的途径进行说话训练

老师是学生生活中的大朋友,唯一不同的是,这个大朋友有时是他们思想火把的点燃者,让他们再迷糊中顿悟,在山穷水尽中豁然开朗,在轻松的闲聊中明白了生活的真谛,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了聊天,敢于说出自己的心声,说话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这种聊天不是功利的,不是目标明确地找个别学生谈心,而是群体的、机会均等的聊天。利用课堂的一点“边角料”,即兴而起借题发挥,缘情缘景缘物,把经过时间荡涤的亲历故事拿来讲述,学生听起来富有情致饶有趣味;或者顺手把电视电影里的热门话题拿来点评,因为热门,学生备感兴趣,所以“说”的言语鲜活水灵。

信手拈来的东西因为没有刻意的润饰而显得格外真实质朴,常常能收到意料不到的效果。偶尔索性选了一整堂课作为交流课,生活小事、漫画、图片等,任何会引发学生兴趣或激发他们聊天欲望的东西都拿来为笔者所用,这样的课与口是心非的班会教育课相比,使学生少了戒备,少了抵触情绪;多了坦诚,多了参与。做人、感悟、说话、作文几方面都不耽误,学生会说“话”了,不胆怯了。这正如《论语》中所描绘的师生同乐图:“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兮,咏而归。”

三、通过阅读理解的途径进行说话训练

语文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的活动,就是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真正把学生放在课堂主体的地位上,使语文课堂成为充满想象力、充满创造力的地方,并坚持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去参与课堂,去主宰课堂。

首先,组织课堂分组讨论,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连能力。鼓励学生去说,允许学生说错,使学生敢于畅所欲言。就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寻找突破口,给学生创造说得机会,让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绝大部分学生都动了口说了“话”,这就是定点式讨论方式。课堂分组讨论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自由式、竞赛式、随机式等,这些形式都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其次,说话训练要与语文教材相结合。教材是学习语文的根本,也是学习语文的范本。诗歌、散文等教材能训练学生的朗读背诵,利于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感,提高说话和写作能力。这就要求笔者采用一种具体可行的“复背”教学策略。它是指通过反复背诵熟记一些优秀诗文。丰富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策略。语文素养丰富了,说话才有“话”可说。总之,说话要与教材相结合,把教材变成学生的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说话的内容,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最后,新语文教育要向着语言着力。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把自己学懂、会说的说出来,把问题讲出来,把文中的道理、图中的含义、课后的练习理解,受到的感触,自己的感受都讲出来。语文应当有言语的交锋,有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它应当有幽默,机智穿插,在笑声中达情会意。它可以激昂慷慨、抑扬顿挫,它可以把平面的语言文字变成立体的交响。

四、通过“说”作文的途径进行说话训练

说话训练也可以很好地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在每次作文时,笔者总是要求学生先说后写。因为只有说得好,作文才有可能写得好。试想,如果说起来语无伦次,条理紊乱,那么就一定没有佳作的产生。所以说,在这个说得过程中,学生既交流了审题、立意、选材、谋篇等方面的体会,解决了“无米之炊”的困境,也许某个不经意之处就会给大家带来启发,这戏剧性的“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收获就是“说作文”的效应。这就很好地把说话和作文教学结合了起来。

总之,时代需要人才,人才竞争主要靠智慧和口才,有口才就是人才。那么作为语文教师,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担负起培养学生良好口才的重任。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把说话的舞台让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说”这一个关键环节,积极去探索,注重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更高水平的交流能力,使学生都能说得好、说得精彩。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365694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