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导游词(实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16 13:38:15
五台山导游词(实用8篇)
时间:2023-10-16 13:38:15     小编:琴心月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五台山导游词篇一

路线:乘火车可以到石家庄,石家庄汽车北站(在火车北站旁)到五台山每天有三班汽车,分别是7点、9点、14点,车程4.5小时。也可以到太原站下,太原汽车东站(距离3.5公里)每小时有一班去五台山的车,14:30以后车少,车程4小时。五台山的汽车站很好找,从塔院寺出去,到台怀镇中心的主干道,乘坐免费环保车,一站路就到了。车站上明码标价,去五个台的价格从40到80不等。非车站的车可能到不了台顶。三天基本上可以把五台山主要寺庙都转完,比如:

d1黛螺顶、圆照寺、菩萨顶、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集福寺d2清凉寺、金阁寺、龙泉寺、南山寺、南台顶、镇海寺d3东台顶、西台、碧山寺。

d1塔院寺、东台、那罗延洞

d2:佛母洞、白云寺、明月池、佑国寺、南山寺、镇海寺、观音洞

d3:黛螺顶、上善财洞、下善财洞、金刚窟、五郎庙、碧山寺、七佛寺

d4:西台、中台、狮子窝、吉祥寺、南台、清凉寺、金阁寺、龙泉寺

d6:北台、圣洗浴池寺、八功德水、西来寺

d7:殊像寺、塔院寺绕塔

d1北台、八功德水、西来寺

d2:东台那罗延洞

d3:西台、中台、狮子窝、吉祥寺、南台、清凉寺

d5:普庵寺、白云寺、明月池、佑国寺、南山寺、镇海寺、观音洞

大白塔:

佛陀的真身舍利,此塔是二千多年前由信仰佛教的古印度国王阿育王始建,自汉迄今,又代有崇建,为五台第一圣境。古印度阿育王用五金七宝铸成了84000座佛舍利塔,分布于大千世界中。中国有19座,五台山独得其一,称之为慈寿塔。1987年法王在五台山传法,主要在塔院寺。法王传讲佛法时就坐在这上边的台阶上。 大白塔数度放光。

大白塔上方南面有一个佛的脚印。佛准备圆寂时留下一个脚印,脚跟上有千幅说法的吉祥图案,帮助将来朝拜的人清净业障往生净土。唐朝时名显(译音)的高僧将印度的脚印图描给皇帝供奉朝拜,明朝大德明启(译音)化缘后刻于石头上供奉于白塔。

文殊发塔

这座文殊发塔是五台山塔院寺(注:五台山的寺院修藏传佛教的非常多,尤其是格鲁派修法传承,塔院寺已圆寂的住持寂度法师,是能海上师的弟子)中的又一圣境。相传在北魏年间,文殊菩萨为宣示众生平等,化作一贫女来到寺庙乞食,并留下一缕头发。僧人们遂于此处建一佛塔供养。至明万历年间,由方广道人重修,并现见菩萨头发,发色若金。到了近年,又由当时住于五台山的汉地高僧寂度大和尚重新整修。

菩萨顶

菩萨顶寺庙依山势而建,因此山形酷似印度的灵鹫山,古亦被称为灵鹫峰。位于寺庙一侧的大殿,此殿中供奉的是藏传佛教前译宁玛派大圆满祖师布玛莫札和藏传佛教中最具神威的智慧护法神格萨尔王。此间佛殿的对面佛殿中,供奉着藏传佛教的祖师莲花生大士师。这些佛像都是法王在87年来五台山时做的。 在菩萨顶前院的西配殿里,还有一尊泥塑文殊菩萨像,过去,这尊文殊菩萨像的右肩上还带着一支箭,据说还是皇帝射的。如今肩上的箭没有了,但乾隆皇帝给它的封号“带箭文殊”依然流传至今。

后院正房内存有四口大铜锅。这些锅是过去菩萨顶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四月、六月、十月和腊月举办佛事活动时煮粥用的。其中最小的一口锅,直径即近二米。据说,有一个冬天,小和尚去刷洗铜锅爬不出来,最后还是搭上木梯才把他拽出来的。菩萨顶山门外的两座石狮中有一头没有舌头。这是少有的石雕作品。据说,在清朝康熙年间重修菩萨顶时,早上的粥总是不够吃,火头僧发现,锅内的粥被石狮偷吃了,于是便在粥锅内放上一把利刀,待石狮偷粥吃时,刀把舌头割下来了。这样,这头石狮就没有了舌头。

标签:

五台山导游词篇二

精妙创法:佛教起源于公元6至5世纪的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创教者乔达摩悉达多大家现在称他释迦牟尼意思是他是释迦族的圣者能仁而利人群能寂而得智慧像英勇无畏的大勇士。佛主的出生颇具传奇色彩在蓝毗尼园的菩提树下降生,七日丧母由其母摩耶夫人的妹妹抚养,太子天资聪慧十二岁就学会了《五明》是《四吠陀》十六岁娶表妹耶输陀罗为妻并得子罗睺罗《他是佛主十大弟子之一修行密宗最高的弟子》,二十九岁出城拜访遇老。死。病。

修行人意识到所有人都不可逃避的痛苦决定奉行婆罗门教的修行方法以摆脱命运枷锁遂出家,出家后的太子过着乞食的生活拜访圣者可难以解除他心中的疑团决定自己寻找答案,经过六年的苦修他没有找到答案无奈他独自到了菩提迦耶修禅总结过去的经验调整了思维方式经过七日苦思在东方破晓时觉悟时年三十五岁,觉悟之后在波罗奈城鹿野苑初转动法轮标志这佛教的成立,在其一生中在七处弘法九次最后在拘尸那罗入灭终年八十岁以上是佛主简单的本生事迹大家可以详细了解;其实在这一时期印度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教《它的基本教义是梵创世界、因果报应、轮回之说,最大的特点是种姓制: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出现了思想界的新思潮,有人否定因果、轮回之说也有人肯定,有人提出了新思想,佛教的产生和其理论与当时的社会整体环境有关,许多的基本理论就是在吸收改造婆罗门教义形成的。如《因果、轮回》说。广泛来讲佛教是当时的沙门思潮中的产物。

佛教之美:那么佛教的基本教义到底是什么,四圣谛《四真理》:苦、集、灭、道,现实世界中充满了痛苦《佛主认为人生有八苦,肉体遭受的四种苦:生、老、病、死,精神遭受的苦:怨憎、求不得、爱别离,对自己永恒追求而得不到产生的苦:五阴盛苦》,造成痛苦的原因是渴爱,有了渴爱就会有种种欲望,可现实是这些欲望不可能全部得到满足因而就有了痛苦。当你知道痛后痛彻心扉之后大家就认识到要消除渴爱所带来的痛苦和烦恼,消灭了渴爱所带来的痛苦后,人就会摆脱轮回生死达到涅盘的状态,每个人和每个人思维方式不同自我调节不同但佛主总结了“八正道”:正见、正语、正命、正行、正业、正念、正思、正精进、正定,以方便众生找到解脱之道。

五台山导游词篇三

黛螺顶,是五台山历史悠久,闻名遐尔,别具一格的一座古刹。黛螺顶,始名青峰,寺宇初名佛顶庵,明万历二十年到清代乾隆十五年,曾名大螺顶,乾隆十五年改名为黛螺顶,一直沿续至今。

黛螺顶是五台山历史悠久,闻名遐尔,别具一格的一座古刹。

历史上依次名为青峰顶、佛顶庵、大螺顶、黛螺顶。

明代释镇澄《清凉山志》卷第七、第九,“异众感通,松说苦空”有记载道:“唐释法念,栖禅青峰,庵南,有大松若舍,可蔽风雨。法念尝坐其间,若昧不昧,见僧作老比丘形,说苦空法。

既寤,乃闻秋声瑟瑟,不胜其悲,因呼为苦空垒。古碑犹存。”青峰即黛螺顶,庵,即小庙。唐代有僧人释法念,在此修行,并有小庙。根据《清凉山志》的记载,黛螺顶的历史从唐代就开始了。黛螺顶山门背后现存明万历二十年仲秋的石碑也有记载:“……乳峰状若旋螺,圆净可爱,俗呼为大螺顶,志曰青峰是也,……传载古有神木,比丘法念,栖托于此。”

黛螺顶的后殿大雄宝殿前,今有一松一柏,松在北,柏在南,围粗一丈,俏拔挺立,直入蓝天,这就是乾隆皇帝诗中的“阶下千年不老松”,即唐朝僧人法念的修行处,寺内的古松见证了黛螺顶的历史。

明释镇澄所作《清凉山志》是研究五台山佛教的重要历史史籍,它全面记述了五台山的自然地理、景物特点、寺庙沿革、僧尼传略、圣地特产乃至神话传说和僧俗人等对五台山名胜古迹的诗词歌赋,特别是对五台山的佛教活动、僧俗交往、文化交流的记载,是我们今天研究五台山佛教的重要依据,具有权威性。“松说苦空”,记载了唐比丘法念在青峰顶建庵,大松树下修禅悟道的过程。再根据寺内保存完好的明万历年间的.石碑记载,以及大雄宝殿前的“千年不老松”,均证明黛螺顶的历史应从唐朝算起。

黛螺顶始建寺,是在唐朝,唐朝具体那一年还待进一步考证。

黛螺顶,始名青峰,寺宇初名佛顶庵,明万历二十年( 1592)到清代乾隆十五年( 1750),曾名大螺顶,乾隆十五年改名为黛螺顶,一直沿续至今。寺内山门后立有的两块石碑:一块立于明万历二十年仲秋,上书“五台山重建佛顶庵碑记”;另一块立于清康熙岁次辛未仲秋,上书“青峰顶造像建亭记”,对黛螺顶有较详细的记述,名称的演变以及明成化年间重建,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年间、乾隆五十一年都曾重修皆有一一记载。

黛螺顶,是五台山东台顶延伸下来的一个小小的山峰,垂直高度只有400米。但站在清水河谷仰望,那坐落于高处与该山峰同名的黛螺顶古刹,相当于一幢130多层高的摩天大厦,也是够高危的了,要想登顶,绝非举足之劳。所以攀登之前,有必要按自身条件从三条途径中首选其一。要步行,右有新路,左有古道。新路,系1991年修,全长108米,净宽2.2米,全部用五台山青石铺成,共有1080级台阶,起名叫“大智路”。关于这路名和台阶的级数,都与佛教常识有点关联。

上黛螺顶拜五方文殊被称为“小朝台”是在乾隆年间。清朝的皇帝大多崇佛,从传说顺治帝出家五台山,到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一次次地朝拜文殊圣地五台山,给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带来了一个较长时间的繁荣昌盛。

乾隆十一年( 1746)九月,乾隆皇帝第一次上五台山。他在菩萨顶歇宿时,眺望到对面秀逸的黛螺顶“青翠扑入眉宇”。黛螺顶的美丽,引起了这位帝王的愉悦。

关于乾隆皇帝第一次登上黛螺顶,有传说是乾隆五十一年( 1786)青云和尚建好五方文殊殿后,根据笔者点校《清凉山传志选粹》所辑的附录中乾隆皇帝第三次去五台山,登上黛螺顶所作的诗《跋马至黛螺顶》:

螺顶不为高,积雪路颇滑。

策我云锦锥,遂至金轮刹。

狮王坐堂堂,黛髻足底口。

莫作颠倒会,十六本二八。

乾隆皇帝钟情于黛螺顶的自然风光,想把五方文殊合塑于黛螺顶,这样就省去了朝拜五个台顶的攀登之苦乃至风雨雪的阻挡。在乾隆四十六年( 1781)春,乾隆把演教寺住持青云和尚叫到行宫,让他办这件事,5年后,他来黛螺顶朝拜五方文殊。青云和尚遵照乾隆皇帝的旨意把五方文殊合塑于一殿。乾隆五十一年( 1786)三月,乾隆来黛螺顶参拜了五方文殊,开始了五台山历史上的“小朝台”并留有诗一首,刻在黛螺顶五方文殊殿前的石碑上。关于把五方文殊合塑一殿的想法,也许是乾隆皇帝的旨意,也许是青云和尚与小沙弥略知乾隆皇帝对黛螺顶风光的偏爱,迎合圣意,把五方文殊合塑于黛螺顶。

乾隆五十七年( 1792),乾隆皇帝再次作诗《登黛螺顶》:

黛螺不比叶斗高,东顶峰之降冈也。

北望东可复罢乎,笋舆乘暇言登者。

五步十步率一息,羽林都许乘轻马。

更东望海峰实近,廓然真足小天下。

五台文殊智与号,殿中真察肖非假。

一乎五乎孰是乎,不出金刚六如写。

嘉庆皇帝虽然没有巡礼五台山五个台顶,却在嘉庆十六年( 1811)春五月十八日在黛螺顶领略了五座台顶风光,从而写下了东、西、南、北、中五顶的《五台赞碑文》。

从此以后,朝山僧侣到此寺正殿参拜,即可代替朝谒五座台顶,省去许多路程。但也有区别,登五座台顶朝拜文殊菩萨叫大朝台;登黛螺顶朝拜五方文殊菩萨则叫小朝台。俗有“不登黛螺顶,不算台山客”之说。

五台山导游词篇四

女士们先生们:

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写过一句歌词,称赞:东台顶,盛夏还穿着皮草。日出以夏装迎接,群峰浮海,在

中国

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西台名曰月峰,海拔2773米,西台峰山顶宽阔平坦,月亮落到山顶,看起来像一面镜子。有句诗说:西陵巍峨,远望苍后,回望碧云傍国。孤峰岭翠莲三金,八水分奔四面。晴天野花铺蜀锦,秋风甜甜蜜蜜。

当年,狮子曾留存,岩谷常浮五色光。南台湾叫锦绣峰,海拔2485米。这个高峰如果顶上盖着一个坛子,周长一里,山峰险峻,青烟鲜绿,细草杂花,千山披布,那就出名了。著名诗人元好问,写诗赞美他:沈神龙分储云烟,千花雨露偏。佛土会和人文环境比,谁会用台阶得金莲?叶窦峰,北台湾的名字,海拔3061米,五是最高的与华北屋顶说,其台上平下宽,周四圆,下仰视,上斗,故名。

康熙皇帝写诗赞美:绝对陡峭寒冷,逼得格斗宫。钟鸣在千里之外,人类的语言也在千里之外。天气仍然晴朗,但春天很暖和。徒劳地看着陆地和海洋,这个地方就是彭芳。中泰的崔琰峰海拔2894米,是它的阶地;山顶宽阔平坦,在一个圆形的星期五,山很宽,绿雾漂浮,所以很出名。有句诗说:山峰面对奇观,群山被雨和烟覆盖。政策人员钱山,不知疲倦,六月依旧寒冷。苍白的悬崖离周围很近,古老的黄沙很宽。云渐渐看山,却怀疑自己已经在云中。

好了,游客们,五台山快到了。请带上您的行李,准备下车。

五台山导游词篇五

五台山因有五座顶如平台的山峰而得名。五座台顶巍峨高峻,各有各的特点,但都如诗如画,风光秀丽。境内山环水绕,雨量充沛,植被良好,气候凉爽,从古迄今一直为;理想的游览与避暑圣地。

五台山佛教起源于东汉,为中国佛教发祥地之一。北齐、盛唐、清代为五台山佛教史上的三个鼎盛时期。自改革开放以来,佛国圣地又迎来了它的第四个辉煌时代。

根据最新统计,五台山现有寺院124座,较为完好地保留着唐、宋、元、明、清等八个朝代的寺庙建筑及各种佛像、佛塔、壁画等珍贵文物,酷似一座蕴籍精深、浩瀚博大的自然生态园暨佛教文化艺术博物馆。

五台山融会了印度佛教、藏传佛教、民间宗教、儒教、道教和三晋文化的精华,遂有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中国四大灵境之一,中国佛教的缩影,中国佛教建筑艺术宝库,中国宝塔艺术展览馆,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博物馆,中国佛教艺术奇葩,世界佛教的文殊信仰中心,世界佛教五大圣地之一,国际佛教文化交流中心等荣誉,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可谓此处独有,它山莫比。

五台山目前拥有九项桂冠: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国家级示范森林公园;我国对外推出的35张旅游王牌之一;国家aaaaa级风景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区示范点;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的龙头。目前,正在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景区内秩序井然,交通便利,通讯设施健全,有高、中、低档各类宾馆,曾先后接待过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无数香客游人。

五台山导游词篇六

女士们、先生们:

非常欢迎大家来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旅游观光,现在我们正行进在忻州至五台山的公路上,利用行车时间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五台山概况。

五台山是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山西省忻州地区东北部,风景区绝大部分坐落在以台怀镇为中心的五台县境内,有小部分跨繁峙、代县和河北阜平,周边达500余里。五台山的壮美风景在于它的东西南北中五座高峰和奔流不息的清水河,五台山的名胜精华则是它那众多佛教寺庙。

五台山这一名称是对五座山峰的共同特点的形象概况。东西南北中五座高峰的山巅都是高大的缓坡平台,所以叫五台山。五台的海拔高度多在2700米以上,最高的北台海拔达到3058米,为华北第一高峰,素有“华北屋脊”之称。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绝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而五台山例外。这里山高林深,气候凉爽,降雨较多,植被覆盖率很高,风光秀丽,景色壮观,有清凉山之称,是旅游避暑的胜地。五台山虽然山高谷深,但交通比较方便,有“四关一门”与外部相通。北部有华严岭鸿门岩关,通往繁峙县境,西部有峨岭关通往代县,东部有龙泉关通向河北阜平,东南有牛道岭关可通盂县、阳泉,南部有大关连通定襄、忻州和太原。

五台山主要是以佛教圣地而名扬天下的。那么五台山是如何成为佛教圣地的呢?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印度两位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在中国传播佛教,当他们来到五台山,见五座台顶拱围台怀腹地,其山形地貌与释迦牟尼佛的修行地灵鹫山几乎相同,返回洛阳后就奏请汉明帝去五台山修建寺院,明帝准奏颁旨,在五台山修建了大孚灵鹫寺,即今天显通寺的前身,成为与洛阳白马寺齐名的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五台山也就成为佛教圣地。从此五台山的佛寺越来越多,香火日盛一日。到南北朝时,五台山已有寺庙200多处,唐代更达到360多处,有僧尼3000余人。但由于唐武宗、周世宗两次大规模灭法,全山佛寺几乎全部被毁。宋、元、明、清,五台山的佛寺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明朝时寺庙已近104处。清朝的康熙、乾隆、嘉庆诸帝均对五台山佛寺极为重视,不断投入巨资予以修建,到清末,五台山共有寺庙122处,其中青庙97处,黄庙15处,僧尼1000多人。

五台山现有寺庙50余座,尽管与历史上不能相比,但在四大佛教名山中仍然是寺庙最为集中,香火最为旺盛的。而且五台山的佛寺,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以及民国均有遗存,建筑宏伟,式样繁多,精细严整,手法典型,连续性强,本身就是一部唐代以来中国建筑史,是研究和欣赏中国古建筑的难得场所。另外,寺内佛教造像手法多样,技艺高超,泥塑、木雕、铜铸、玉雕应有尽有,同样是欣赏我国佛教造像艺术发展演变的最佳场所。

前面这个小城叫东冶,东冶镇西北10余里便是我们这次五台之行的第一个游览点――南禅寺。

南禅寺:南禅寺到了。我们从南路上五台山,首先游览这座古刹,事实上已经登上了五台山文物的最高峰。因为南禅寺内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大佛殿。大家可能知道,山西素有地上文物博物馆的美誉,现存古建筑,其数量之多、价值之高都居全国之首。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有35处,省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有284处。宋金以前的木构建筑有106处,占全国同期建筑物的70%以上。山西的古建筑以五台山地区最为集中,而五台山的古建筑又以南禅寺最为古老。

南禅寺位于五台县阳白乡李家村附近小银河一侧的河岸土崖上,庙宇坐北朝南,迎面和背面各有一道山梁,寺旁渠水环绕,林木繁茂,红墙绿树,溪水青山,极为幽静。南禅寺就是在如此美丽的环境中已经存在了1200多年。寺院并不大,占地约3000多平方米,南北长印米,东西宽51米,分两个院落,共有殿堂六座,即大佛殿、东西配殿及南过门殿等。

大佛殿为寺院主体建筑,面宽和进深都是三间,而内里却是一大间,是单檐歇山顶建筑,共用十二根据柱支撑殿顶,墙身并不负重,只起间隔内外和防御风雨侵袭的作用。四周檐柱柱头微微内倾,四个角柱稍高,使得层层伸出的斗拱翘起。这样,大殿既稳固又俏丽,是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据大殿横梁上题记可知,此殿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已有12,是中国现存所有木构古建筑的老大哥。这也是南禅寺海内外闻名的主要原因。殿内的塑像都是唐代作品,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两旁是文殊、普贤二位菩萨,其余为大弟子阿难和迎叶及护法天王等群像,主次分明,错落有致,营造出佛界肃穆而和谐的良好氛围,不论是结跏趺坐于正中的佛主,或者是骑狮的文殊菩萨和乘象的普贤菩萨,抑或是凝神肃立的阿难和迎叶,还是威猛雄壮的护法天王,个个神态自若,表情逼真,若动若静,栩栩如生,都是艺术精品,其风格与敦煌莫高窟彩塑如出一辙。佛坛四周嵌有砖雕70幅,是唐代砖面浮雕艺术杰作,同样颇具艺术价值。置身大佛殿内,犹如进入一座唐代艺术殿堂,不论建筑,还是塑像、砖雕均是稀世国宝。

走出大佛殿,大家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样一座唐代建筑为何能够完好地保存下来?答案应从三方面去找。从地势和气候上说,这里高而背风,较为干燥,有利于木构建筑物的完好保存;从所处地理位置上讲,南禅寺远离寺庙最集中的台怀闹区,藏于偏僻山乡之中,不太引人注意,所以能够躲过唐代以后历次大规模灭法和刀兵之劫;最后还要归功于当地人民群众的精心保护,免去了可能发生的其他人为破坏。正是这几方面的原因,从而使南禅寺这座千年古刹得到完善的保存。解放后,国家对古刹极为珍视,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拨专款进行维修,进而使南禅寺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我们的南禅寺之行暂且到此,今天大家早点回去休息,回去的时候注意安全,我们明天继续我们的旅行!

五台山导游词篇七

五台山寺院前,精刻汉白玉石牌坊有两处,一处是龙泉寺,一处是古佛寺。龙泉寺的石牌坊建于1920年,古佛寺的石牌坊建于1922年8月。两者比较起来,龙泉寺的石牌坊,精细华丽,古佛寺的石牌坊,粗犷豪迈,各有千秋。古佛寺牌坊三门四柱,中间高两旁低,连成一体。中门宽约五米,两个旁门各宽约三米,高约十二米,柱为方柱,柱之里外有石墩,上置雕狮,不仅稳固了牌坊,而且给人一种美感。中门坊头一层,旁门坊头两层,形成三层坊头,这种新颖的`设计,显得格外紧凑雄健。坊头雕刻二龙戏珠,各具姿态;松枝葡萄,变化多姿;佛像及其他人物均宛然如生。整个石牌坊形体优美,粗犷豪迈,可谓是巧夺天工的石雕艺术珍品。柱的里外和门楣,均刻有醒目的对联和横批,观其书法,字体流畅,挥洒自如,论其刻艺,虽经千凿百斧,却不露一丝琢痕,真可谓书法与雕刻技艺双绝。

古佛寺位于金岗库南蛤蟆石村,地处偏僻,香火冷落。由于年久失修,到了清末只剩下一尊泥塑佛像,经风吹日晒,雪打雨淋,面貌已看不清,大有“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的命运,谁也认不清这是一尊什么佛,故把它叫作古佛。相传有一天,南山寺的普济和尚,路经此地,见殿倒屋塌,触景生情,跪在古佛面前,说:“古佛,古佛,你叫我成佛,我来修你古佛。”语毕,听见有人答话:“普济、普济,你快来修我,我叫你成佛。”普济和尚向四下里一望,除残墙断垣外,连个人影也没有。心说:这一定是古佛显灵说话顾。于是他讨封:“真佛在此,何必远求!”又听见有人答话:“是啊,是啊!”从此,普济和尚到处化缘,仅两年工夫,化下七万两银子,重修此寺,故名古佛寺。此寺在“”中遭到严重破坏,现已基本恢复原貌。

由于石牌坊顶檐的伸出像牌楼,故把它称作古佛牌楼。“古佛牌楼”是旧时五台山十景之一。

五台山导游词篇八

五台山因有五座顶如平台的山峰而得名。五座台顶巍峨高峻,各有各的特点,但都如诗如画,风光秀丽。境内山环水绕,雨量充沛,植被良好,气候凉爽,从古迄今一直为;理想的游览与避暑圣地。

五台山佛教起源于东汉,为中国佛教发祥地之一。北齐、盛唐、清代为五台山佛教史上的三个鼎盛时期。自改革开放以来,佛国圣地又迎来了它的第四个辉煌时代。

根据最新统计,五台山现有寺院124座,较为完好地保留着唐、宋、元、明、清等八个朝代的寺庙建筑及各种佛像、佛塔、壁画等珍贵文物,酷似一座蕴籍精深、浩瀚博大的自然生态园暨佛教文化艺术博物馆。

五台山融会了印度佛教、藏传佛教、民间宗教、儒教、道教和三晋文化的精华,遂有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中国四大灵境之一,中国佛教的缩影,中国佛教建筑艺术宝库,中国宝塔艺术展览馆,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博物馆,中国佛教艺术奇葩,世界佛教的文殊信仰中心,世界佛教五大圣地之一,国际佛教文化交流中心等荣誉,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可谓此处独有,它山莫比。

五台山目前拥有九项桂冠: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国家级示范森林公园;我国对外推出的35张旅游王牌之一;国家aaaaa级风景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区示范点;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的龙头。目前,正在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374805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