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传的读后感(大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17 16:34:06
杜甫传的读后感(大全8篇)
时间:2023-10-17 16:34:06     小编:影墨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甫传的读后感篇一

杜甫少年时代可谓是十分肆意,家族中出过名将也出过能臣富贵,自是不用说的。他追求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历览山河家国,心中满腔抱负。鲜衣怒马的少年郎还曾写过“诗是吾家事”“吾祖诗冠古”这类狂放的诗句。在诗中,杜甫豪情万丈,充满自信,狂放傲气。杜甫恰逢青春年少,意气风发之时,站在高高的泰山顶上,傲视天地,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叹。这也说明,在杜甫的体内曾流着狂放和热血。

二十三岁的杜甫赴洛阳应试,遥想着未来在朝堂上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为国家效力。只不过,世事总是不如人愿。应试不第,失败并没有将他打败,他仍然抱着为国效力的真心。然而,再一次的应试中,仍然落榜。想要在朝堂上一展才华的愿望落空。此时已经三十好几的杜甫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一无是处,是否真的毫无才华。但他仍旧充满热枕,不忍放弃。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尝试了许多他年少时曾不齿的办法,最终当上了一个小官。只不过官职太小,职权太低,他为国家、为人民的抱负无处施展,官场不得志。这个时候的杜甫,又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恰逢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而后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这个时候的杜甫,一定在痛苦着,挣扎着,不甘心就这样郁郁一生。他的世界是苦难深重的。

家国沉沦,他的生活条件也从原本的富贵安逸沦落到穷困潦倒。要名气没名气,要地位没地位,要金钱没金钱。似乎他想要的东西没有得到过,曾经拥有的也已失去。人间所有苦痛,他都尝了一遍,一般人可能就此沉寂无声,自生自灭了,可是,在黑暗中他无数次昂起头,强撑病体,写了1400首诗,3天一更,频率惊人,直到他离开人世,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谈及杜甫,人们永远忘不了他的忧国忧民,忘不了他满头白发依然心怀国家。“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种“艰难苦恨”也许就是人生的艰难和抱负无成的苦恨,“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恐怕是他生平最大的愿望了。

如果说,李白的诗里是狂浪不羁、直冲云霄的奔放。那杜甫的诗里就是在历遍世事的磨难后,依然隐忍着,对家国抱有希望。他是曾年少热血的杜甫,是田园牧歌的杜甫,是以衣换酒的杜甫。虽然朝堂上没有他的位置,但是,唐诗的巅峰一定有他的一席之地。

杜甫传的读后感篇二

在泱泱中华光辉灿烂的文化晴空中,杜甫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光芒四射,你不得发出赞叹;在泱泱中华根深叶茂的文化沃土中,杜甫是一株高大的绿树,高耸入云,你不得不需要仰视;在古往今来异彩纷呈的文化史节中,杜甫是一部精深的诗集,感人至深,你不得不虔诚拜读!

带一份崇敬,怀一丝心酸,品读杜甫,就如品读一部诗集,一部写满悲愤,同时也蓬勃着英雄豪情的诗集。

举世不第,壮志难酬的杜甫,也效仿了李白,云似地飘来飘去,将自己融入高山,融入大川,融入人民。

高山的巍峨,赋予了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斜的豪情;大川的壮阔,赋予了杜甫“白鸥没浩荡,千里谁能训”的气魄;人民的疾苦,赋予了杜甫“朱门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愤!

杜甫虽有“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的远大抱负,但大唐的土地上却没有留给杜甫施展抱负的那一片空间。于是,杜甫就成了那一片漂泊不定的云,一片写满了诗的云。

仰视这片云,它偶尔也能与别的云相遇,使他暂时丢掉了孤独寂寞,但这短暂相遇之后呢?当然几片志同道合的云消散了,永远离他而去之后呢?此时,充斥着杜甫的内心,映入了我的眼帘的却又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孤独和悲凉。

你想做一只鸟,却没有高天任你来飞;你想做一条鱼,却没有阔海凭你来跃。

你只能做一片云,飘在满是忧愁,满是痛苦的天空中,默默地看着战火纷飞的大唐土地,看着浮华衰败的大唐朝廷,看着痛苦不堪的大唐百姓,转头然后默默地掉着眼泪,慢慢地消散。

可是你的灵魂却化成了一部诗集,记录了你的所见、所闻、所感。

这部诗集落在了人间,被无数人看到,又被无数人传播;让无数人落泪,又让无数人崇敬。

我也有幸拜读了它。

杜甫传的读后感篇三

《登高》这首古诗好像是为我写的。壮志未酬身已老,且最早有这感触的到是那回醉死在东陵大门前,门前落木萧萧下的霞光,还在那儿等着些过往的像长江滚滚来的殷殷学子。秋高气爽的日子,自以为是的气度不凡的人啊,有几人知自己是萧萧下的落木;而些人,早无尽长江滚滚来的,用利己手法铺垫好了他们令壮志的人去未酬的道路。

而我,在那好像大青门前,看到的仅是落木的萧萧和那些单纯的学子。在那儿,豆蔻年华的情开始蒙动,我喜爱的她傻傻的酒窝儿,把我迷惑。最好的最早的写作动力和源泉,在那里出现;而同时我却有回光反照的感触,那就是落木萧瑟的把霞光递给了我,其实,是在影子般的提示我的人生坎坷。

我的人生坷坷绊绊的在儿时过来。那时最早的落木霞光,该在那次四,五岁的幼儿园我一人过小马路,挨骑车的碰的路边;围观的一邻里小哥,把我伤口包好且用大前门牌香烟纸包的。当时疼到我有种无尽长江滚滚来的感触;妈值晚班,爸却出差了,大一岁的姐却在农村。而我被妈挂在脖子上的大小门药匙,却早甩在我脖后;这样我昏迷在大门外点起了几根火柴,看到了今生确信无疑该走的路就是苦不堪言的道路,就是金光闪闪的学以致用的苦坐舟,也是独臂滑行一路挨整;也看到了学校里朗朗读书声也淹没不了那些拿孩子们前途当儿戏的,可让孩子们落木萧萧的毒鞭的。

读书后萧瑟的人生确实开演了。虽然早已是80年代啦,那饿死鬼的'教员的鞋子,妈在春节时都给送过,爸都被妈欺负的像长江的纤夫,却还督促我和姐读书。而我看到了爸对我们的无尽长江滚滚来的期盼,期盼在目前实现;而目前的事业和家庭的小收获更离不开打小到今的,那些萧瑟的路程!

《登高》这诗在杜甫夔州滨临长江登高而作,那是何等意境!唯独我巧的是头些年,坐那趟翻山越岭的玩命面包车里,驾驶员带我们这些白领出差学习的,神学于黄山风景区萧瑟落木彩云间;那时,更怕挨整下崖下的高干们,带着孩儿落木的哭了!!

而我冷汗流尽后,神般添了些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人生的心!写到此,弯弯腰,看看落木萧瑟的冬首;而这时妻儿开使了晚上该做的事,妻在洗衣服,女儿在写作业。

杜甫传的读后感篇四

世称杜甫为诗圣,誉此诗为“杜甫七言律诗第一”。这是诗人漂泊时的力作,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九月九日。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饮酒、赏菊、登高的习俗。古代的诗人留有许多重阳登临望远、怀乡思亲的佳作,这是其中最优秀的一首。

杜甫在《咏怀古迹五首》之一中写道:“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在《恨别》中写道:“洛阳一别四千里。”他自公元760年到770年的十年间,都是在远离故乡漂泊西南的岁月中度过的。杜甫的晚年一直在四川的成都、梓州、云安、夔州以及湖北、湖南漂泊,写了许多光辉灿烂的诗篇,这首《登高》诗就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是拔山扛鼎之作。

诗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诗人登高时的感受。开头两句十四字,一笔拽出六种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这六种意象分别从形、声、色、态不同角度,描述出了诗人登高望远所见的夔州地区深秋时节的独特风物。风急,是深秋时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历代文人写秋天,大多都写到风,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开头便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汉武帝刘彻在《秋风辞》的开头就写出了“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诗句。宋玉在《九辩》中也描写了秋风的凌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天高,写出了秋天特有的状态。我国南方地区,一交秋令,天空常常是万里无云,雨量和雨日都特别少,白日则日丽风清,夜间则星月交辉,天空显得异常高远。故历代文人都有描写秋日天空高远的名句。如宋代欧阳修写秋天有:“其容清明,天高日晶。”黄庭坚咏秋天有:“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分外明。”当代伟人毛泽东在咏秋天时有:“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猿啸哀”中一个“哀”字,就将长江三峡中的猿猴凄厉之声描述得淋漓尽致。郦道元在《水经注·江水》中引用民谣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白诗更有“两岸猿声啼不住”的千古名句。“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除与前句对仗外,又和前句一样还有句中对。这两句在写景时同中见异。第一句,由上至下,先写风写天,再写猿;第二句,由下至上,先写渚写沙,再写鸟。这样不仅显得对仗工整,而且又有变化。前两句写景写得细致,是俯仰之间的近景,接下两句写的远景,是骋目四望而看到的远景。

第三句承第一句而来,继续写山。看到的是“无边落木”,听到的是“萧萧”风声。第四句承第二句而生,继续写长江。看到的是无尽的江水,听到的是波涛滚滚,“高江急峡雷霆斗”。写山写江,写得气势雄浑,境界旷远。

以上写景,都抓住了秋天景物的特点,使人如临其境,如观其形,如见其色,如闻其声。但作诗写景终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只是基础,而真正的目的是要抒发出胸中之情。

抒什么情?作者离家万里,漂泊天涯,客居异乡,孤身一人,抱病登高,又逢霜天,木落之秋,岂不悲从中来?悲秋,是历代诗歌中习见的主旨,而杜甫这首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个人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思。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对“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有过一段极为精僻的分析,称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今人甚至从中释出十二意,可见此联所蕴含的内容是多么丰富。这两句为一篇重心所在,不但自伤身世境遇,且将前四句写景时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也揭示了出来。

最后两句中的“艰难苦恨”四字,写尽国难家愁,双鬓因而凝霜,“艰难苦恨”使之然也。潦倒,衰颓、失意。在此指多病。末句写得更是凄凉无比,暗用“更进一层”的写作方法。曹操诗曰:“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李白有“举杯消愁”之句,宋人有“美酒如刀解断愁”之句,可见诗人都有借酒浇愁的经历。现在杜甫愁有几多?从前面的描写来看,应该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般。不尽长江,滚滚流来的是什么?分明是难以排遣的愁绪;无边落木,落下的是什么?也分明是挥之不去的离愁!这么多的愁,须借酒消除,而诗人却因病新近又停了酒!因为“金尊清酒斗十千”,价格太高,买不起,只能饮浊酒,而现在连浊酒也不能饮,岂不是悲中添悲,愁上加愁!读此诗若与宋代石象之《咏愁》诗中的“柔如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匝地丝”参读,更能体会到杜甫在前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诗对后边四句的作用,真是妙不可言。

此诗通篇运用对偶,可见诗人的艺术造诣之高。

(原载20xx年第三期《枫林秋韵》)

杜甫传的读后感篇五

品读杜甫,就如品读一部诗集,一部写满悲愤,同时也蓬勃着英雄豪情的诗集.

举世不第,壮志难酬的杜甫,也效仿了李白,云似地飘来飘去,将自己融入高山,融入大川,融入人民.

高山的巍峨,赋予了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大川的壮阔,赋予了杜甫“白鸥没浩荡,千里谁能训”的气魄;人民的疾苦,赋予了杜甫“朱门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愤!

杜甫虽有“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的远大抱负,但大唐的土地上却没有留给杜甫施展抱负的那一片空间.于是,杜甫就成了那一片漂泊不定的云,一片写满了诗的云.

仰视这片云,它偶尔也能与别的云相遇,使他暂时丢掉了孤独寂寞,但这短暂相遇之后呢?当然几片志同道合的云消散了,永远离他而去之后呢?此时,充斥着杜甫的内心,映入了我的眼帘的却又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孤独和悲凉.

你想做一只鸟,却没有高天任你来飞;

你想做一条鱼,却没有阔海凭你来跃.

你只能做一片云,飘在满是忧愁,满是痛苦的天空中,默默地看着战火纷飞的大唐土地,看着浮华衰败的大唐朝廷,看着痛苦不堪的大唐百姓.然后默默地掉着眼泪,慢慢地消散.

可是你的灵魂却化成了一部诗集,记录了你的所见、所闻、所感.

这部诗集落在了人间,被无数人看到,又被无数人传播;让无数人落泪,又让无数人崇敬.

我也有幸拜读了它.

杜甫传的读后感篇六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这首律诗很特别,其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就写景而言,有工笔细描(首联),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炼传神;有大笔写意(颔联),传达出秋的神韵。抒情则有纵的时间的着笔,写“常做客”的追忆;也有横的空间的落墨,写“万里”行程后的“独登台”。从一生飘泊,写到余魂残骨的飘零,最后将时世艰难归结为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错综复杂手法的运用,把诗人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难怪明代胡应麟《诗薮》说,全诗“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杜甫传的读后感篇七

我读《杜甫传》之前,也有一点担心,作者会不会对一位伟大诗人投注过多的赞美,而忽略了对他平生经历包括性格弱点的翔实叙述?杜甫作为诗人的伟大是人所共知的,我想了解作为普通人的杜甫的平凡实在的一面。

读罢全书,我觉得这是一本朴素诚恳可信的书,我读到了一个伟大诗人的平凡之处,也从这平凡之处更感到了他的不容易,他的`伟大,在那遍地烽火、国破家亡的苦难岁月,一个人能活下去已属不易,而他一边受苦、逃亡,一边忧患天下,还要苦苦锻造诗歌,像收养孤儿一样收养和安顿每一个文字,一个强盛的王朝终于无可挽回地衰落了,而他,骨瘦如柴的他,无家可归的他,却以一行行凝着血泪的文字,打造了一个不朽的诗的王朝。这是一颗诗心对另一颗诗心的深挚观照,这是一个诗人对另一个诗人的遥思和凭吊。

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是写杜甫在生活艰辛、衣食无着的逃难日子里,他曾沿途采药、替人治病,收点微薄的钱以接济贫苦的生活。看来杜甫是懂医的。采药、制药、看病,他一个人为患者提供的是“一条龙”服务。伟大诗人曾经做过小小的郎中。我又想到,在古代,文、史、哲、医并不截然分家,文人们大多数也许都是懂医道的,中医从哲学得到直接启发,阴阳、虚实、表里等既是古典哲学的范畴,也是中医的基本概念,医书大都写得文采华赡,诗味浓郁,医书,简直是用文学语言写成的哲学。所以在古代,文人懂医道也许是基本素养,不足为奇,而确确实实亲自上山采药,亲自制药卖药,亲自行医的,并不多见。当我读到杜甫在成都、在甘肃同谷等地卖药行医的叙述,我的确有点感动。

诗或许也是一种药,尤其是古诗,似乎都像古老的中草药。不仅指诗的功能,其对人生创痛的抚摸,对生命孤独的体贴,对受难灵魂的安妥,这大约都是诗的“药效”吧。而且,你打开诗经一直读到唐宋元明清,你不仅嗅到了几千年诗的苦香,也会同时嗅到几千年药的苦香,诗里面所写的那些数不清的植物,有多少本来就是药草啊。诗经里的车前子、木瓜、艾,以及后来诗中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的菊、芍药、莲子、灵芝等等,都是清凉平和,消火解毒的良药。有时读到一首咏物抒怀的古诗,其中所写的植物大都是药。这首诗就可以当做药方了。我发现诗人在情怀比较平和、冲淡、宁静时写的诗里,其所写的植物也就是平和、冲淡、苦中带甘的那类,近似于“温补”的那种药。而在孤寂、荒寒的心境下写的诗,其中就多了些古藤、老树、古柏、落叶、残枝,透出一派寒凉、孤弱的苦况,令人感到诗人病得不轻,需要好好“温补”一下。而那些激愤、悲烈的诗,让人感到无论是诗人或者是当时的众生与社会,均已被病苦折磨得太久,寒火已深入血脉,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表里俱实,阴阳不调,急需去寒解火,综合调理,这就需要良医良药,当然也要病人自己善于自我调养。

诗或许也是一种药,在多数情况下,诗人和他的诗并不能改变社会的命运,甚至诗也并不能改变诗人的命运,或许是诗不如药的地方,但诗是另一种药。至少,诗人在写诗的时候,诗抚慰了他孤寂的灵魂,他笼罩在诗的情绪里,如同病人笼罩在药的气息和烟雾里,在这一刻他得到了天地之灵和万物之气的灌注和补充,随诗降临的精神支持了一个为某种精神活着的人。诗不像药那么及时和有效,但伟大的诗可以穿越时空,进入很多人的灵魂,使之感动并获得滋养。

1998年夏天,我到甘肃成县(即古代同谷县),拜谒了城郊的杜甫祠堂,祠堂依山临河,山仍是当年的山,是杜甫采过药的那座山,只是山上树木已显得稀疏,望着山上的小径,我想象着杜甫当年拖着老迈之躯冒雨上山挖药的情景,他一定是憔悴瘦弱、脸上泛着菜色的,据说当时的同谷县令对杜甫一家逃难流落此地,非但没有给予同情和帮助,相反,这个庸俗浅薄的芝麻小官以地方土皇帝的傲慢,居高临下地冷落和羞辱杜甫,连间小房子也不愿提供,杜甫一家只好栖身于临时搭起的草棚里。杜甫在同谷居住三四个月,就靠每日采药、为当地百姓治病,艰难地维持一家老小清苦的生活。一个食不裹腹、骨瘦如柴的诗人在近于乞讨的艰难日子里,依然孜孜不倦、一字一句地推敲锻打着诗歌的不朽王朝,他在同谷逗留了不长的时间,却写了一百多首咏同谷的诗。我和同行的友人向杜甫雕像深深地鞠躬,并将一杯杯酒祭洒于诗人面前。然后,我在祠堂外的山上,沿着一条小径走到柏树林中,小径上长满了车前草、灯心草、野薄荷、柴胡、前胡等草药,我想,这些药或许都被杜甫当年采过,它们的种子一代代延续下来,我闻到了苦涩芳香的气息,正是杜甫当年闻到过的那种气息。

杜甫传的读后感篇八

这首古诗好象为我写的。壮志未酬身已老,且最早有这感触的到是那回醉死在东陵大门前,门前落木萧萧下的霞光,还在那儿等着些过往的象长江滚滚来的殷殷学子。秋高气爽的日子,自以为是的气度不凡的人啊,有几人知自己是萧萧下的落木;而些人,早无尽长江滚滚来的,用利己手法铺垫好了他们令壮志的人去未酬的道路。

而我,在那好象大青门前,看到的仅是落木的萧萧和那些单纯的学子。在那儿,豆蔻年华的情开始蒙动,我喜爱的她傻傻的酒窝儿,把我迷惑。最好的最早的写作动力和源泉,在那里出现;而同时我却有回光反照的感触,那就是落木萧瑟的把霞光递给了我,其实,是在影子般的提示我的人生坎坷。

我的`人生坷坷绊绊的在儿时过来。那时最早的落木霞光,该在那次四,五岁的幼儿园我一人过小马路,挨骑车的碰的路边;围观的一邻里小哥,把我伤口包好且用大前门牌香烟纸包的。当时疼到我有种无尽长江滚滚来的感触;妈值晚班,爸却出差了,大一岁的姐却在农村。而我被妈挂在脖子上的大小门药匙,却早甩在我脖后;这样我昏迷在大门外点起了几根火柴,看到了今生确信无疑该走的路就是苦不堪言的道路,就是金光闪闪的学以致用的苦坐舟,也是独臂滑行一路挨整;也看到了学校里朗朗读书声也淹没不了那些拿孩子们前途当儿戏的,可让孩子们落木萧萧的毒鞭的。

读书后萧瑟的人生确实开演了。虽然早已是80年代啦,那饿死鬼的教员的鞋子,妈在春节时都给送过,爸都被妈欺负的象长江的纤夫,却还督促我和姐读书。而我看到了爸对我们的无尽长江滚滚来的期盼,期盼在目前实现;而目前的事业和家庭的小收获更离不开打小到今的,那些萧瑟的路程!

《登高》这诗在杜甫夔州滨临长江登高而作,那是何等意境!唯独我巧的是头些年,坐那趟翻山越岭的玩命面包车里,驾驶员带我们这些“白领”出差学习的,神学于黄山风景区萧瑟落木彩云间;那时,更怕挨整下崖下的高干们,带着孩儿落木的哭了!!

而我冷汗流尽后,神般添了些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人生的心!写到此,弯弯腰,看看落木萧瑟的冬首;而这时妻儿开使了晚上该做的事,妻在洗衣服,女儿在写作业。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375928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