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故事到中国智慧读后感 中国智慧读后感(大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5 07:43:03
2023年中国故事到中国智慧读后感 中国智慧读后感(大全8篇)
时间:2023-10-25 07:43:03 小编:LZ文人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中国故事到中国智慧读后感篇一

这本《中国智慧》。本书分为六个部分,也是易先生六场讲座整理后的讲稿,分别是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其中这本书中所讲到的《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其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提供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教会我们怎样看问题。接下来我主要谈一下我对《周易》这本书的感受。

《周易》作为群经之首,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本典籍,众所周知《周易》的思想是中国两大学派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的核心——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礼维持秩序,以乐促和谐。它在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非常高的地位。

《周易》是既讲究自然事物发展的科学书,又是蕴含着“以不变应万变”思想的哲理书。而“易”的思想在于它认为事件的阴和阳都是等量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发展阴和阳会此消彼长,进而发展成一个周期,并且循环往复。我想这就是世界的“道”,正如诗中所说的一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也好比是我们物理上学的能量守恒定律,化学中的质量守恒定理。用“变”的方法看世界,用变“的方法找规律,这种智慧一直延续到几千年之后,我们一直用这样的方法探索未知。

但是《周易》的辩证思想最多的是体现在道家学派之中,比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面,但很多时候我们却只看到了其中的一面,却忽略了它的另一面,从而可能导致我们的判断失误,不能够很理性的去对待事情的本身。

除此之外,我也很赞同《周易》中老子提出的“顺应天时,无为而治”的观点,大智若愚的处事,讲求众生平等,注重修养身息,让人们能够多元化发展。我觉得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治理方法,似是无所为更是有所为。这里所见个的无为并不叫我们什么事情都不要去做,什么事情都不理,他更多的强调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灵性。

这给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了无比大的启示,我们都知道有的人一生不停的追求遥不可及的完美,却无法放慢自己的脚步去欣赏身边的风景,蹉跎了岁月,浪费了青春。有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获得了财富却遗失另一种快乐,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辉煌的荣誉,亦或是大量的物质财富,但是在追求的途中我们也可以获得乐趣,享受人生,这也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知足常乐。

读书这种事情更多的是靠自己去领悟,就像易中天先生所说的“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这是易中天先生书中很经典的一句话,而我本人也已早早的把它作为激励自己的一句话。

中国故事到中国智慧读后感篇二

今年是我第二次参加“我读我悦”读书活动了,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这次我读的是易中天先生的《中国智慧》。

说起易中天先生,想必大家对他在百家讲坛中《品三国》这个节目略有耳闻,当年我也是因此而对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产生兴趣的。

今天有幸阅读到《中国智慧》一书,在书中还是能感觉到他一贯的风格,所以读下来并不觉得吃力,你会觉得是一个大师在跟你对话,用最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话语跟你讲述他对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的理解。

本书共分为六个章节: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和禅宗的境界。

正如易中天先生在后记中提及的一样,这六章分别是他对自己在福州、重庆、绵阳、咸宁、南京和黄石做的六场演讲的记录稿进行大幅度修改才公开出版的著作,总标题为《中国智慧》。

然而《周易》、先秦诸子、魏晋玄学和禅宗是中华智慧中的精华,这样走马观花般地浅尝辄止自然难入方家法眼,但他仍旧希望我们这些只是想“观其大略”的读者能够有所收获。

对我来说,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庸的原则一章。

在讲中庸是什么之前,得先讲它不是什么。

中庸不是老好人,不是和稀泥,更不是没有原则。

这也就是说,实际上,中庸的“中”就是不走极端,而“庸”就是不唱高调。

然而,在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被神圣化,中庸被妖魔化,更因为这种对中庸的唱高调走极端的误解,在文化大革命当中,中庸的名声很不好,什么骑墙啊、和稀泥啊、好好先生啊、没有原则啊、各打五十大板等等,成为了当时很多人对中庸之道的理解。

所以今日,我们应该恢复中庸的本来意义!把孔子从神坛上拉下来,中庸才能“去妖魔化”,才能恢复“常人之道”。

其实古人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用意也与中庸有几分相似之处,他来告诫我们为人不要太苛刻、处事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像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儿一样,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之打交道。

中庸一定是适中之道,世界上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而中庸就是最适合,也就是“无过无不及”。

最后,我们再来谈谈怎么来践行今日之中庸之道?书中提到一个办法——权益。

“权益”首先要抓大放小,“大事经,小事权”;其次是得意忘形,“方向经,方式权”;再次是各行其是,“下级经,领导权”;最后是讨价还价,“不能最好,就退而求其次”。

其中经就是不变的,权就是要变的,有经有权,才是中庸。

总之,今日之中庸之道,它是一种道德境界、一种思想方法、一种处事原则、更是一种做人一书。

虽然中庸是中国智慧,但它也并非是唯一的智慧,在先秦诸子中,法家和道家就不主张。

但至少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学会用理性的思维去理解今日之中庸,辩证地思维去容纳中国古今各个派别的智慧。

或许您会觉得易中天先生所谈的《中国智慧》只是他的一家之言,但我仍然坚信,即便是这“一家之言”,也足够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巨大的贡献了,至少你我都从中收获了我们想得到的“中国智慧”。

早先,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中酷品三国,妙语连珠地塑造出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

他的评说幽默风趣,绘声绘色,精练生动,令人印象深刻。

而易中天的新作《中国智慧》,文字轻松活泼,谐趣横生,依然是易中天贯有的风格。

此书分为六章节: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办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

初看标题,中规中矩,古韵十足,让人难以理解其中个味。

继而仔细读来,顿然大笑。

“周易认为任何事物都有阴阳,我国北方人相对阳刚一些,南方人相对阴柔一些,比如苏州人,他们连吵架都很温柔。”像这样平实易懂的句子,书中比比皆是。

《周易》是一本特别神秘深奥的古书,一般的人很难看懂。

然而,易中天所讲的“周易的启示”却非常简单明了。

如何看待中庸之道,易中天说:“不是和稀泥,不是不讲原则,不是各打五十大板。

”中庸的原则,书中提出:做事情要拿捏好分寸,不要“过”,也不要“不及”,一定得恰到好处。

中庸就是中和,外在的形式和内在的修养,质朴和文雅各占一半,即为中庸之道。

六章节中,我甚是喜欢“禅宗的境界”这一章。

禅宗佛道,历经几千年,一直备受追捧。

现如今,似乎人人都知晓禅理,但是关于禅宗的境界,却罕有人知,自身修行起来更寥寥无几。

书中首先讲到“立地成佛”,就得说禅宗的境界在瞬间,靠觉悟,不是修行。

整个中国智慧的体系中,禅宗不同其他,是一个新的阶段、新的层次。

“禅本身的意思是静虑,原本是佛教的一种修行的方法。

具体的方法就是打坐,盘腿坐下,安安静静地想。

不是想,叫非想;不是不想,叫非非想,最后进入一种什么境界呢?想入非非。

用最白的话来表述坐禅,就是发呆。

”开篇这句诙谐的调侃,使我不觉莞尔一笑。

禅宗的境界,易中天用说故事的方式,引人入胜。

一个接一个的小故事,把禅宗的由来、传承及觉悟缓缓道来,像沏一杯清茶,经过放叶、冲醒、翻滚、叶沉、茶静,最后万物皆空。

“该放下就放下,该拿起就拿起,想放下就放下,想拿起就拿起。”此句言简意赅地道出了禅宗的境界。

《中国智慧》,语言幽默生动,哲思处处开花。

可快阅也可慢读,能粗看亦能细品。

睿智博学的易中天在《中国智慧》中,精辟地剖析了中华几千年博大精深的文明智慧;谆谆地警世,为读者洗涤心灵。

比起某些晦涩难懂的古书,《中国智慧》是一本让人看得明白、读得懂的好书。

智慧与知识不同。

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

——易中天

《中国智慧》是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的最新力作。

在这本书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易中天教授向我们讲述了六个方面内容,具体包括: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

《中国智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精妙解析了中国原典的精髓,确实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籍。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易教授对于词语的解读方法。

通常情况下,当一个人阐述对一个词语的理解时,他一般会费尽心思从正面角度罗列许多词汇去描绘个人心中的见解。

但易中天却反其道而行之,从反面先说它不是什么,这样一来就让人们对于它是什么有了更清楚清晰的认识,这让我不得不佩服有时语言的巧妙运用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中庸”一词在文中,易中天是这样评价的:第一,中庸是道德境界;第二,中庸是思想方法;第三,中庸是处世哲学;第四,中庸是做人艺术。

我想“中庸”是一种品德,可能不适用于所有人。

当你有了很高艺术成就,物质财富积累,那时“中庸”很值得你去品味。

但年轻人就应该有拼劲,当然不是要去否认“中庸”,而是将其放在较次要的位置,因为“中庸”这个奇妙的东西必须随着岁月积淀,人生阅历的增长才能慢慢显现出其自身的魅力。

语言的畅谈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

无论你对“中庸”一词的见地如何,或推崇或反对,但你都要尊重“中庸”,因为它是中国智慧。

其实“中庸”一词是适中之道,不高调同时不走极端,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想来,倘若每个人都摆出一副傲视他人的架子高调行事,走着极端,谁都不愿承认理亏而退让,这个社会没有了包容,遇到一点小事就针尖对麦芒,产生口角,找这种趋势发展,社会又谈何“大爱”,又谈何“和谐家园”。

那些伟大的历史学家,他们从不愿意别人称自己是历史家,仿佛那是对“历史”这一字眼的大不敬。

在浩大无垠的岁月长河中,他们更愿意成为为别人供给养料的的藻类。

就如主持河南安阳殷墟考古发掘的李济,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使,将中国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

但他却视名利为粪土,坚持着对考古学的固执。

伟大的人通常甘做孺子牛,享受中庸,这也正体现出他们的卓越不凡。

如果身边能有一个中庸的朋友就再好不过了,他不会因为你的地位身份高于自己,就谄媚奉承;他也不会因为你的地位身份低于自己,就轻视不屑。

他总是不偏不倚、不卑不亢的对待身边的朋友,那是正直的表现,那是人文修养的表现,而这就是中庸的价值。

中庸游走于理想与现实之事,永不极端,那才是切实可行的。

好人是什么?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你,也不是所有人都不喜欢你,而是好人都喜欢你,坏人都不喜欢你。

中庸是什么?不是所有人都认可你,也不是所有人都不认可你,而是领悟中庸之人都认可你,不甘于中庸之人都不认可你。

另外,这本书还让我加深了对《周易》的理解。

众所周知《周易》的思想是中国两大学派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的核心——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礼维持秩序,以乐促和谐。

它在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非常高的地位。

《周易》是既讲究自然事物发展的科学书,又是蕴含着“以不变应万变”思想的哲理书。

它告诉我们万物都有阴和阳的属性,而他本身是一个阴阳平衡的个体,正如男人属于阳而女人属于阴,但一个人只有达到阴阳平衡才是健康的。

而“易”的思想还在于它认为事件的阴和阳都是等量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发展阴和阳会此消彼长,进而发展成一个周期,并且循环往复。

我想这就是世界的“道”,正如诗中所说的一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也好比是我们物理上学的能量守恒定律,化学中的质量守恒定理。

用“变”的方法看世界,用变“的方法找规律,这种智慧一直延续到几千年之后,我们一直用这样的方法探索未知。

虽然易中天的这本《中国智慧》对许多学派的思想方面解读得并不算特别全面,但是作为一本国学入门的书是可以让我们在短时间内对中国古代的一些大家思想有所了解的。

中国故事到中国智慧读后感篇三

代表了泱泱华夏的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国学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共有精神财富。古往今来,国学贯穿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在历史的潮流中不断的丰富与发展,在全世界的文化领域之中别树一帜,拥有的独特的地位。可是,在当代的社会中,由于文化的改革,当代的国人对那些历史悠久,言简意赅的国学著作失去了了解的兴趣,使得它们慢慢淡出中国的社会。这也许是因为这些著作所用的是古文,相对于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来说,读起来晦涩难明吧。可是,长此以往,属于我们的独特文化便会流失,中华民族的根基便会动摇。因此,了解国学,刻不容缓。而易中天先生的《中国智慧》一书,就是当代国人了解国学的一便捷途径。这本书是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的最新力作,继承了易中天先生在著作《品三国》中妙语连珠,幽默风趣,精练生动贯有的风格,有时在看这本书时还觉得有他那抑扬顿挫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书中更有易先生结合国学对现今社会问题一些看法和国学在适应新环境新形势的发展,有助于读者在读书的过程中联系生活,活学活用。确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优秀著作。

《中国智慧》是易中天先生在六场演讲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一部新著。这六场演讲的题目分别是《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易中天先生运用其一如既往的生动幽默的语言风格,以他的智慧与博学引领读者游弋恢宏的中国文化圣殿,领悟中国智慧的真谛和内涵,从古人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中获得启迪。

初看这本书的目录时,会感到比较失望。标题都是中规中矩,颇有古韵遗风,仿佛预示其中的内容如一般的国学著作一样严格拘谨,让人难以了解其中的趣味。可是仔细细读十来分钟后,便会不由自主开怀大笑,拍案叫好。

如在周易的启示一节中,易先生解释周朝的天子制度时,妙语连珠。把天下比作一公司,把上天比作董事长,把天子比作总经理,通俗易懂地向读者介绍了当时人们对统治者的观念。周朝伐商在易先生的眼中就是纣王这个”总经理“当得不称职,要撤掉。换上周武王,是因为上天这”董事长“没私心,谁有道德就授权给谁。既然通过道德获得天下,那么保天下也肯定是靠道德。易先生以此风趣近人的语言向读者们娓娓道来了周公的政治智慧之一——以德治国。这样的例子在书中比比皆是,数不胜数,便不再一一列举了……在这种如平时打趣交谈论事的语言环境中,我们不知不觉地在易先生的引领下了解到了《周易》这一群经之首的古籍中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教会我们怎样看问题。其字里行间中的忧患意识、理性态度、变革精神等等的启示,悄然间烙印在我们心田中。

在《中庸的原则》里面《中庸与和谐》一节,易先生谈到了如何做到和谐里面第二条讲到要”唱反调“,看了后,使我颇有感悟。其实在合作中,是否有和你唱反调的很重要,如果大家千篇一律、千口一律,全部是大唱赞歌,全部是歌功颂德,那你就应该反思了,。因为没人敢跟你唱反调,没人敢说你的不对,没人敢于指出你的错误,那你所做的一切究竟是对还是错根本无从得知。其实大家在合作中的关系应该是”济其不及,以泻其过“。具体做法就是:一件事情,你认为可行,别人发现还有问题,就提出问题来,作为补充,使这件事真正能够做成。这叫做”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相反,你认为不行的事情,别人发现还有可行的部分,就提出可行的部分来,以便去掉那些”不行“,这叫”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这叫唱反调。我想这一点在现今以合作为主流的社会中非常重要,我们有太多的人只愿意听、只能听那些好听的、顺耳的,而对于那些不好听的、提出意见的都斥之以鼻,甚至打击报复,真的忘记了”忠言逆耳“了!

在《中国智慧》一书的封底上,易先生写着这样的一句话,”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收受,智慧只能启迪。“易先生传授了很多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这些知识中包含了无数中华历代圣贤的各种智慧。通过了解这些知识,我们就可以有机会去拥有这些智慧。虽说这还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据一个人的人生经历、个人修养、社会环境等因素会受有不同的感受,受到不同的启发,有不同的收获。但是无论怎样,都是会有收获的。

虽然《中国智慧》一书在某些学派的思想方面解释的不是十分的全面,可是相比于那些严谨的国学著作,它通俗易懂,更能引起人们对传统国学的兴趣,能使读者在短时间内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确是一本国学入门的佳作。

中国故事到中国智慧读后感篇四

《中国智慧》主要写了易老师对国学六法 , 具体包括: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 的理解,而且与现代社会结合,写出了许多新意。让我们一起来享受他的世界观。

开篇易老师就告诉我们” 这六大家思想如同江河行地,培育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 “深刻地告诉我们 如何 在21世纪的中国, 结合时代的需要,将这六大家的思想精华化为现代人的精神营养? 他 的体会是二十四个字: 以儒做人,以道养生,以禅清心,以墨尽责,以法为基,以兵入市。

对我们最熟悉莫过于儒道两家。在这本书中,易老师告诉我们儒家就是” 为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也就是做人,提供了最高的榜样,确立了基本的原则 “ 。 儒家重视”仁“与”爱“。特别是孝顺父母。有一段讲得很好。孔子的学生子游问孔子怎样才算是孝, 孔子回答说:”今之谓孝,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是啊,真正的孝便是那份尊重,那份最高敬意的尊重。我们 人的孝,和动物有个最大的区别,那就是动物只有出于本能的”孝养“,人却有出于亲情的”孝敬“。 而现如今社会 伴随着经济繁荣,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孝养的问题越来越容易解决,而孝敬的问题却仍然突出 。很多人把辛辛苦苦养育自己的父母送进了养老院,好吃好住地供着,却一年难得来看他们几次,我以前去过养老院,很冷清,老人一个人住一个房间,彼此之间没有交流,整天都呆在房间里,讲话已经不利索,整个人陷入自己的世界里。而且新闻也有报道,一些养老院的保姆对待老人家的方式十分粗鲁,每次看到,眼泪都忍不住流下。父母为我们操心这么多年,劳累又劳心,他们怎么能如此对待父母呢?我们要给我们的父母世上最高的敬意,抽多点时间来陪陪他们,聊聊天,一起看看电视、一起散步等等,让他们享受天伦之乐,这才是”孝“。当然孝也是要有正确的方法,不能愚孝,盲目地听从父母的安排。

孟子的智慧 ” 政治设计与民主精神 “。很敬佩他, 作为思想家的孟子,他对民主最大的贡献不仅是提出了”民贵君轻“的命题,他同时还制定了民主的政治原则来保证老百姓的权力和利益。 他是一心一意地为老百姓着想,明确知道了对民众最重要的是经济,他就提出” 平均地权,鼓励工商 “ 。 统治者讲”义“,对老百姓讲”利“ ,这就是孟子。

对于道家,而不是道教。 道家 是 教我们养生,要求我们养成一种自然态度,潇洒地对待生活 。 道家精神是月亮的精神,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知足常乐、韬光养晦、柔弱胜刚强、不为天下先、无为无不为……多少人生智慧蕴藏在道家不露声色的谦卑中,这种谦卑就像无声呵护大地的月光。这些智慧我们要学习,要保持。而道家 不折腾的政治智慧:治大国若烹小鲜 。这就 这有点像今天我们说的政府职能转换,多服务少命令,行政权力的干预越少越好,需要行政审批的项目越少越好。

儒道两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我们中国做好的精神指导。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对待,这些精神也要与时俱进。

中国故事到中国智慧读后感篇五

早先,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中酷品三国,妙语连珠地塑造出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他的评说幽默风趣,绘声绘色,精练生动,令人印象深刻。而易中天的新作《中国智慧》,文字轻松活泼,谐趣横生,依然是易中天贯有的风格。

此书分为六章节: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办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初看标题,中规中矩,古韵十足,让人难以理解其中个味。继而仔细读来,顿然大笑。

“周易认为任何事物都有阴阳,我国北方人相对阳刚一些,南方人相对阴柔一些,比如苏州人,他们连吵架都很温柔。”像这样平实易懂的句子,书中比比皆是。《周易》是一本特别神秘深奥的古书,一般的人很难看懂。然而,易中天所讲的“周易的启示”却非常简单明了。

如何看待中庸之道,易中天说:“不是和稀泥,不是不讲原则,不是各打五十大板。”中庸的原则,书中提出:做事情要拿捏好分寸,不要“过”,也不要“不及”,一定得恰到好处。中庸就是中和,外在的形式和内在的修养,质朴和文雅各占一半,即为中庸之道。

六章节中,我甚是喜欢“禅宗的境界”这一章。禅宗佛道,历经几千年,一直备受追捧。现如今,似乎人人都知晓禅理,但是关于禅宗的`境界,却罕有人知,自身修行起来更寥寥无几。书中首先讲到“立地成佛”,就得说禅宗的境界在瞬间,靠觉悟,不是修行。整个中国智慧的体系中,禅宗不同其他,是一个新的阶段、新的层次。

“禅本身的意思是静虑,原本是佛教的一种修行的方法。具体的方法就是打坐,盘腿坐下,安安静静地想。不是想,叫非想;不是不想,叫非非想,最后进入一种什么境界呢?想入非非。用最白的话来表述坐禅,就是发呆。”开篇这句诙谐的调侃,使我不觉莞尔一笑。禅宗的境界,易中天用说故事的方式,引人入胜。一个接一个的小故事,把禅宗的由来、传承及觉悟缓缓道来,像沏一杯清茶,经过放叶、冲醒、翻滚、叶沉、茶静,最后万物皆空。“该放下就放下,该拿起就拿起,想放下就放下,想拿起就拿起。”此句言简意赅地道出了禅宗的境界。

《中国智慧》,语言幽默生动,哲思处处开花。可快阅也可慢读,能粗看亦能细品。睿智博学的易中天在《中国智慧》中,精辟地剖析了中华几千年博大精深的文明智慧;谆谆地警世,为读者洗涤心灵。比起某些晦涩难懂的古书,《中国智慧》是一本让人看得明白、读得懂的好书。

中国故事到中国智慧读后感篇六

《中国人的教育智慧》是为全面挖掘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并正确地汲取和借鉴我们祖先的家教财富所编写的。

作为老师,我们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与赏识学生。是呀,学生是一个活泼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与追求,他们比大人更希望得到他人的信任与赏识。没有爱就没有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可以改变甚至影响人的一生。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看了这么多的家训,让我真的感受到这些长辈对他们晚辈的爱,而且言传身教,感情真挚,让我深深感到了他们对晚辈那份深深的期待。 读了这么多家训,其中颜之推的家训让我感受最为深刻。颜之推说,人们看到邻居或亲戚当中有出人头地的人才,都要子弟钦慕崇尚而学习他,却不知道学习古人的人生智慧,多么短视啊!世人只看见骑马披甲,长枪强弓,就说我能成为将军;不知道当将军也要有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判断形势,明鉴兴亡的智慧才能。

只知道上传下达,收税敛财,就说我能成为宰相;不知道当宰相也要有敬重奉事鬼神,移风易俗,调节天地阴阳,推荐举用贤才等学识气度。只知道不贪腐,办事讲求效率,就说我能治理百姓;不知道诚心待人,为人楷模,御民有术,止风灭火,消灾兔难,化鸱为凤,变恶为善的种种道理与办法。只知道捧着法典,早晨判的刑罚到晚上就赦免了,就说我能够执法;不知道“同辕观罪”,“分剑追财”,“假言而奸露”,不必追问而案情能够明朗这样的聪明才智。推广到农民、商人、工人、小贩,杂役、奴隶,钓鱼的.、杀猪卖肉的,喂牛、养羊的,他们中都有杰出明达之人,可以作为老师和榜样,广泛地向他们学习,没有不利于事业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我们应该学习前人的经验,旁人的经验。处事虽然需要个体经验,但更需要知识;这知识就是前人的人生经验与生活智慧。现代人过分重视机变技巧,乐于重复建设式的亲自“发现”与个体的体验,忽略了前人的经验与智慧的学习,因此常常是孤陋寡闻。作为我们应该看到身边的榜样,更应该踏下心来多读读经典,他们的思想一点也不落伍,反而比我们看的更透彻一些。所以读经典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从他们那里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智慧。

中国故事到中国智慧读后感篇七

这本《中国智慧》。本书分为六个部分,也是易先生六场讲座整理后的讲稿,分别是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其中这本书中所讲到的《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其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提供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教会我们怎样看问题。接下来我主要谈一下我对《周易》这本书的感受。

《周易》作为群经之首,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本典籍,众所周知《周易》的思想是中国两大学派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的核心——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礼维持秩序,以乐促和谐。它在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非常高的地位。

《周易》是既讲究自然事物发展的科学书,又是蕴含着“以不变应万变”思想的哲理书。而“易”的思想在于它认为事件的阴和阳都是等量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发展阴和阳会此消彼长,进而发展成一个周期,并且循环往复。我想这就是世界的“道”,正如诗中所说的一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也好比是我们物理上学的能量守恒定律,化学中的质量守恒定理。用“变”的方法看世界,用变“的方法找规律,这种智慧一直延续到几千年之后,我们一直用这样的方法探索未知。

但是《周易》的辩证思想最多的是体现在道家学派之中,比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面,但很多时候我们却只看到了其中的一面,却忽略了它的另一面,从而可能导致我们的判断失误,不能够很理性的去对待事情的本身。

除此之外,我也很赞同《周易》中老子提出的“顺应天时,无为而治”的观点,大智若愚的处事,讲求众生平等,注重修养身息,让人们能够多元化发展。我觉得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治理方法,似是无所为更是有所为。这里所见个的无为并不叫我们什么事情都不要去做,什么事情都不理,他更多的强调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灵性。

这给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了无比大的启示,我们都知道有的人一生不停的追求遥不可及的完美,却无法放慢自己的脚步去欣赏身边的风景,蹉跎了岁月,浪费了青春。有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获得了财富却遗失另一种快乐,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辉煌的荣誉,亦或是大量的物质财富,但是在追求的途中我们也可以获得乐趣,享受人生,这也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知足常乐。

读书这种事情更多的是靠自己去领悟,就像易中天先生所说的“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这是易中天先生书中很经典的一句话,而我本人也已早早的把它作为激励自己的一句话。

中国故事到中国智慧读后感篇八

早先,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中酷品三国,妙语连珠地塑造出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他的评说幽默风趣,绘声绘色,精练生动,令人印象深刻。而易中天的新作《中国智慧》,文字轻松活泼,谐趣横生,依然是易中天贯有的风格。

此书分为六章节: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办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初看标题,中规中矩,古韵十足,让人难以理解其中个味。继而仔细读来,顿然大笑。

“周易认为任何事物都有阴阳,我国北方人相对阳刚一些,南方人相对阴柔一些,比如苏州人,他们连吵架都很温柔。”像这样平实易懂的句子,书中比比皆是。《周易》是一本特别神秘深奥的古书,一般的人很难看懂。然而,易中天所讲的“周易的启示”却非常简单明了。

如何看待中庸之道,易中天说:“不是和稀泥,不是不讲原则,不是各打五十大板。”中庸的原则,书中提出:做事情要拿捏好分寸,不要“过”,也不要“不及”,一定得恰到好处。中庸就是中和,外在的形式和内在的修养,质朴和文雅各占一半,即为中庸之道。

六章节中,我甚是喜欢“禅宗的境界”这一章。禅宗佛道,历经几千年,一直备受追捧。现如今,似乎人人都知晓禅理,但是关于禅宗的境界,却罕有人知,自身修行起来更寥寥无几。书中首先讲到“立地成佛”,就得说禅宗的境界在瞬间,靠觉悟,不是修行。整个中国智慧的体系中,禅宗不同其他,是一个新的阶段、新的层次。

“禅本身的意思是静虑,原本是佛教的一种修行的方法。具体的方法就是打坐,盘腿坐下,安安静静地想。不是想,叫非想;不是不想,叫非非想,最后进入一种什么境界呢?想入非非。用最白的话来表述坐禅,就是发呆。”开篇这句诙谐的调侃,使我不觉莞尔一笑。禅宗的境界,易中天用说故事的方式,引人入胜。一个接一个的小故事,把禅宗的由来、传承及觉悟缓缓道来,像沏一杯清茶,经过放叶、冲醒、翻滚、叶沉、茶静,最后万物皆空。“该放下就放下,该拿起就拿起,想放下就放下,想拿起就拿起。”此句言简意赅地道出了禅宗的境界。

《中国智慧》,语言幽默生动,哲思处处开花。可快阅也可慢读,能粗看亦能细品。睿智博学的易中天在《中国智慧》中,精辟地剖析了中华几千年博大精深的文明智慧;谆谆地警世,为读者洗涤心灵。比起某些晦涩难懂的古书,《中国智慧》是一本让人看得明白、读得懂的好书。

《中国智慧》虽是易中天对于中国智慧的缩略讲述,但与我而言也是发现了许多,懂得了许多。改变了我对佛教看法的便是这本书的第六部分,禅宗的境界。

佛教是懂得与实际相结合的。在佛教刚传入中国的时候,“正宗”的佛教跟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冲突是很大的,比如,儒家讲君臣父子,佛家讲众生平等。出家人见了皇帝不磕头,仅仅是双手合十,道声“阿弥陀佛”。出家后父亲的姓都不能要了,都姓释。这在儒家看来简直就是“无君无父”,更何况出家人不结婚生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统社会的中国人,有两条最受不了,一是不准他生儿子,二是见了皇帝不磕头。仅凭这两点,佛教就无法在中国立足。因此,佛教人间化了。

佛教人间化、简易化,禅宗的做法就是先把一些糊涂观念给“拆迁”了,具体地说就是向信众讲清:净土无理,佛也是人,读经无用,坐禅无功。净土无理即否定了“天国”,天国被否定,人世就被肯定了。佛也是人,这也是改变了我对佛的看法的一点,中国人的宗教世界有四个角色:鬼、神、仙、佛。普通人死了以后就是鬼,活着的时候有巨大贡献的人死后就会是神,自然界也是有神的。仙和佛则不同,仙是肉体的飞升,佛是思想的觉悟,成仙成佛都不必死,佛和仙都是人,佛祖到了一定的年纪也会死。这一点打破了佛教的神秘感,使之回到人世间。读经无用,坐禅无功则是将佛教简易,讲究顿悟,佛教要中国化就必须简易化才能符合中国人不耐烦的特点。

这就是禅宗的革命。宣布净土无理,佛也是人,创立“人间佛法”。主张读经无用,坐禅无功,创立“简易佛法”。前者去神秘化,后者去繁琐化,人间佛法解决了理论问题,简易佛法解决了操作问题,因此,佛教解决了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的问题,在中国得以立足。因此在我看来,佛教也是懂得与实际相结合的。

佛教是智慧的。佛教的`根本是觉悟,佛,就是觉悟者,佛教,就是觉悟的宗教。觉悟是成佛的关键,因此佛性也可认为是觉悟的可能性。佛教认为,佛性是众生皆有的,因此可以做到普渡众生。而众生之所以还未能成佛是因为众生迷。迷,就是众生,悟,就是佛。我们之所以迷是因为我们执,执,就是一根经,认死理,因此就要“破执”。

迷与悟也就一念之差,因此何人何地何时都是可以成佛的。所以处处可以悟道,事事可以修行,时时可以成佛。这就是禅宗为众生开辟的成佛之路,是一条自由之路。

觉悟是关键的,是重要的,但是想要做到也是很难的,它需要悟性,需要慧根,否则鸡同鸭讲。在禅宗看来,成佛正是为了每个人自己。所谓“普渡众生”,无非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脱离苦海,但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人生,每个人的人生也只属于他自己。因此,成佛,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你不开窍,佛也没办法。由此可见,禅宗所谓的“开悟”其实是“找回自己”。然而,“找回自我”又必须“破除自我”。因为一个人最容易执著、最难破除的就是“我”。因此,破我执,才能知真佛。

由上可以看出,禅宗不仅是人间的佛法,简易的佛法,自我的佛法,也是智慧的佛法。禅宗否定的是执著,肯定的是自由;否定的是教条,肯定的是自我。因此,只要不执著,什么都可以说,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能有。但智慧的获得却只能是靠每个人自己。于是,禅宗就从佛法变成了一种境界。因此,反佛的人有些也会去参禅。比如韩愈是反佛的,因为反对皇帝迎佛骨,被贬到潮州。但是韩愈到了潮州却跟禅师来往。也就是说,他反佛不反禅。事实上,知识界不但不反禅,还以参禅为时尚。

因此,通过读易中天的《中国智慧》,我发现了佛学是个懂得与实际相结合的属于中国多年以来的一种智慧的结晶,并不是像很多人所想的那样那么的迷信,单纯的只讲讲神魔鬼怪、因果报应,相反佛学有些思想还是很讲道理,很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的。就像事物有两面性一样,佛学也是具有它的两面性的,它曾经改变了自己去适应中国,如今的我们也不能过于片面的去看待佛学,再怎么说它也是中国传承积淀下来的文化,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佛学。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383482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