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日出教学设计格罗菲 日出教学设计(大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5 16:16:02
2023年日出教学设计格罗菲 日出教学设计(大全8篇)
时间:2023-10-25 16:16:02 小编:紫薇儿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日出教学设计格罗菲篇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阅读中揣摩课文的描写顺序,领悟作者描写日出景色的方法。

3、从课文中感受沧海日出的美和壮观,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朗读课文感受沧海日出的壮观和美丽。

学习描写日出景色的方法。

搜集海上日出的图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那么你们都去过哪些地方?心情怎样?

去年暑假老师领孩子去北京旅游,来到了北戴河,在那里我们亲眼目睹了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了另人难以忘怀的海上日出,那么浩淼的大海,壮丽的日出,给人以心灵的享受。没看过日出的同学一定很向往吧!今天我们就随同作者一同走近沧海日出感受它的魅力所在。

板书课题:4沧海日出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美”的想象。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用简短的话概括课文内容,并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3、自由读课文引导展开美的想象。

说一说,你在读课文时脑海里呈现出哪些画面?给这些画面取个名字。

(晓星残月图、满天红霞图、壮观日出图、西山仙境图)

4、诵读课文,品味咀嚼“美”的语言。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诵读,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2)听读评价,听同学朗读,一边听一边评价读得怎样?

(3)朗读欣赏。指名朗读。

5、回归全文,交流倾诉“美”的感受。

小组内讨论:读了课文之后说说“沧海日出没在”哪里?壮观在哪里?

交流汇报。

6、揣摩语言,学习体会“美”的表达。

讨论:从课文中我们学到哪些描写日出的方法?

交流汇报。

三、全课总结,寄以希望

今天我们一起来到大海边看了日出,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更体会了作者细腻的描写方法,希望大家有时间多去观察大自然,并将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写在本上,做一个细心的人。

四、语文实践。

1、画一画:根据课文的描写,画一幅《沧海日出图》

2、写一些:用学习到的描写方法,写自己所看到的某处日出的景色。

日出教学设计格罗菲篇二

1.理解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由观看戏剧导人课文,然后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划分层次,最后对出场人物的语言言、动作、表情等进行分析,从而剖析人物性格,探究当时的社会现实。

1重点:认识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2难点:了解旧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以及剧中人物的矛盾冲突。

1.师:同学们一定知道现代文学史上才华出众的现实主义作家曹禺,也一定有很多同学看过根据他的剧本演出的话剧《雷雨》、《日出》、《北京人》,或拍成的电影《原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著名剧作《日出》。1. 曹禺,现代剧作家,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北京人》等。建国后,又创作了《明朗的天》、朋旦剑篇》、《王昭君》和改编巴金的《家》等著名剧本。

2.抽取同学介绍作者,并做补充说明。

3.积极配合教师,回答问题。

4.请一两个学生谈谈自己对戏剧这种体裁的认识,并做戏剧常识介绍。

5.就自己的了解谈谈戏剧的常识,并认真听取老师介绍:

1.师:要了解剧本,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与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必须将自己融入作者所创造的情境中,因此读就非常重要。下面请几个同学分角色朗读一下课文。

注意在朗读时仔细体会角色的情感与心理活动。

1.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角色个性与戏剧语言特色、要注意将自己设想成为所读的角色。

2.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做总结评价。

2.听教师总结,吸取经验教训。

本课时通过对剧本的观看与朗读,初步接触了剧本情节,并对作家及一些重要

戏剧常识有了一定了解。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向学生介绍整个剧本的情节,便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2.听教师讲述情节,了解全剧内容

3.指导细读剧本,请一至二个同学试着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

4.细读剧本,思考分析并积极回答问题。

5.请几个学生就自己的理解概括剧本的中心思想,进行评解并揭示课文主旨。点拨:《日出》以都市生活为背景,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上层社会的腐朽堕落、尔虞我诈,而下层社会却饥寒交迫、痛苦挣扎。

6.思考回答剧本中心思想。生:该剧本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旧社会的腐朽、黑暗和罪恶,认识到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勇于斗争、追求光明的光荣传统。

1.选取重点段落,抽取同学分角色朗读。

2.按教师要求分角色朗读。

4.在教师指导下对朗读段落进行具体研读,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对剧本的具体研读,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并对人物形象、个

性特色进行了详细分析。

日 出

曹禺

黄省三——李石青

黄省三——潘月亭

黄省三性格特点:卑却懦弱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戏剧各要素分析讲解

2.分析人物语言、动作等特点

3.指导完成练习

4.讨论完成课堂练习

1.师:《日出》中,人物的语言不仅符合人物的身分,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在用词和语气的处理上,也都有相应的变化。剧中人因出身、地位、经历、个性不同,他们的说话口气,措词风格也不同。下边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剧中人物的语言。

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

1.体会剧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

2.补充分析其它要素,动作、表情、人物上下场等。将内容板书。

2.听教师补充讲解,积极思考引申。认识到作者总是在剧情发展的最需要的时候让人物登场,让人物下场又是为剧情下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上下场都是为戏剧的冲突和发展服务的。

1.导人课后思考与练习三、四,组织学生讨论解决。讨论黄省三的命运及文中破折号的作用。

2.指导完成随堂练习。掌握疑难字词。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黄省三控诉潘李二人的台词。体会黄省三的内心世界。

4.组织讨论,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六。

通过对人物语言的.研读,具体分析了语言表达与人物形象、个性特色塑造的关系。

1:正确认读并解释下列词语,体会其韵味。

凄凉 嗫嚅 萧条 世故 凄楚 愤慨 狞笑 安分守己

2:从黄省三的悲惨遭遇看社会现实。

要求:根据课文内容及提示,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字数500左右。

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因而它要受舞台的制约,要适合演出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它的一些特征:

第一,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的冲突和斗争。第二,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往往很集中,登场人物也有一定数量的限制。第三,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主要是通过登场人物的语言来表现。第四,故事情节的发展往往分幕分场。

冲突: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阶级之间和阶级思想的矛盾冲突,有些冲突也表现为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的矛盾冲突。

戏剧冲突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

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它是性格化的,是富有动作性的,即人物的语言是同他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登场人物没说出来的语言,而是用表情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等等。

幕和场:幕,即拉开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场,即拉开舞台二道幕一次,它是戏剧中较小的段落。

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的叙述和栖写的语言。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

剧本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戏剧艺术创作的基础。主要由人物对话(或唱词)和舞台指示组成。经过导演处理,用于演出的剧本,通称脚本或演出本(台本)。

第一,剧本必须适应舞台演出,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过多,场景不能过多地变换。

第二,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发展变化的过程构成剧本的情节结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

第三,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日出教学设计格罗菲篇三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范围”“一刹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4、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1、课前自己有可能观察日出景象,观察要求:

(1)从日出之前到太阳完全升起来,天空和太阳有什么变化;

(2)太阳升起前后周围的景物有什么不同;

2、收集有关巴金的生平、文章等相关资料;

3、收集有关描写日出的诗或文;

两学时。

第一课时有感情地朗读、品评1——3自然段课文;

第二课时诵读4——6自然段,质疑及交流收集的资料。

第一学时

1、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4、诵读、品评二、三自然段,体会出:

(1)作者在晴朗的天气里看到的海上日出。先写出了日出前天空的变化。从天空是一片浅蓝到出现红霞,这一变化非常迅速,只在一“转眼间”;“红霞”给蓝色的天空、大海抹上了一层瑰丽的色彩;“从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既体现了海上日出的特色,又将这幅壮观的画面无限延伸,让人感到视野开阔、心旷神怡。“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这一句可以通过想象画面来感受:红霞慢慢布满了蓝色的天空;渐渐焕发出光彩;天空的霞光映在海水中,海天相接,绚丽壮观。

(2)能熟知日出的整个过程及不同景象,既得益于作者不懈的观察,又与其观察的认真专注分不开,文中体现为“目不转睛”。

(3)可结合两幅插图理解领会重点的句子:

1)“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这句话先将太阳升起的过程形象地比作“负着”“重担”,又用“慢慢”、“一纵一纵”、“使劲儿”具体描述如何上升,具体的动态又和负着重担的感觉极吻合,强调了上升的缓慢和吃力。朗读时可想象太阳升起时吃力的样子,使自己的语速语调和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从“慢慢”开始速度要慢,“慢慢儿”、“一纵一纵”、“使劲儿”三个词语气加重一些。

2)“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可结合上句太阳升起时的艰难来理解:太阳尽管很吃力,可仍然不懈地努力上升,一旦冲出海面便发出夺目的光芒。读这句话时语速稍快,在“刹那”、“夺目”、“突然”三个词上要加重语气。)

5、诵读、背诵1——3自然段。可以先在同座或小组里练读、练背,再和他人赛一赛。

6、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巩固1——3自然段的背诵、体会;收集的资料自己相互交流。

第二学时

1、听老师报词语,会写的写下来:

(1)目不转睛;

(2)转眼间—一会儿—一刹那间;

(3)浅蓝—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小半边脸—跳出海面—发出夺目的光。

2、自由练读第4、5自然段,抓住“透”、“镶”、“染”来体会太阳的光芒是不可阻挡的,光明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

3、品评最后一节,体会出:既赞美了奇妙的自然景观,更惊叹于光明的伟大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光明、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这句话用反问的句式表达了赞美之情,朗读时语调稍平,语气上体现出赞叹的感情。

4、质疑。

5、练习背诵全文,可按“无云——微云——厚云”的顺序背;也可一边背一边想象画面。

6、相互讨论“思考-练习”3。

7、交流收集的资料。

日出教学设计格罗菲篇四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范围”“一刹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4.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二、学习准备

1、课前自己有可能观察日出景象,观察要求:

(1)从日出之前到太阳完全升起来,天空和太阳有什么变化;

(2)太阳升起前后周围的景物有什么不同;

2、收集有关巴金的生平、文章等相关资料;

3、收集有关描写日出的诗或文;

三、学时安排

两学时。

第一课时有感情地朗读、品评1——3自然段课文;

第二课时诵读4——6自然段,质疑及交流收集的资料。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4、诵读、品评二、三自然段,体会出:

(1)作者在晴朗的天气里看到的海上日出。先写出了日出前天空的变化。从天空是一片浅蓝到出现红霞,这一变化非常迅速,只在一“转眼间”;“红霞”给蓝色的天空、大海抹上了一层瑰丽的色彩;“从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既体现了海上日出的特色,又将这幅壮观的画面无限延伸,让人感到视野开阔、心旷神怡。“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这一句可以通过想象画面来感受:红霞慢慢布满了蓝色的天空;渐渐焕发出光彩;天空的霞光映在海水中,海天相接,绚丽壮观。

(2)能熟知日出的整个过程及不同景象,既得益于作者不懈的观察,又与其观察的认真专注分不开,文中体现为“目不转睛”。

(3)可结合两幅插图理解领会重点的句子:

1)“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这句话先将太阳升起的过程形象地比作“负着”“重担”,又用“慢慢”、“一纵一纵”、“使劲儿”具体描述如何上升,具体的动态又和负着重担的感觉极吻合,强调了上升的缓慢和吃力。朗读时可想象太阳升起时吃力的样子,使自己的语速语调和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从“慢慢”开始速度要慢,“慢慢儿”、“一纵一纵”、“使劲儿”三个词语气加重一些。

2)“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可结合上句太阳升起时的艰难来理解:太阳尽管很吃力,可仍然不懈地努力上升,一旦冲出海面便发出夺目的光芒。读这句话时语速稍快,在“刹那”、“夺目”、“突然”三个词上要加重语气。)

5、诵读、背诵1——3自然段。可以先在同座或小组里练读、练背,再和他人赛一赛。

6、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巩固1——3自然段的背诵、体会;收集的资料自己相互交流。

第二学时

1、听老师报词语,会写的写下来:

(1)目不转睛;

(2)转眼间—一会儿—一刹那间;

(3)浅蓝—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小半边脸—跳出海面—发出夺目的光。

2、自由练读第4、5自然段,抓住“透”、“镶”、“染”来体会太阳的光芒是不可阻挡的,光明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

3、品评最后一节,体会出:既赞美了奇妙的自然景观,更惊叹于光明的伟大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光明、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这句话用反问的句式表达了赞美之情,朗读时语调稍平,语气上体现出赞叹的感情。

4、质疑。

5、练习背诵全文,可按“无云——微云——厚云”的顺序背;也可一边背一边想象画面。

6、相互讨论“思考-练习”3。

7、交流收集的资料。

日出教学设计格罗菲篇五

1、自学生字新词,能根据课题理清课文脉络,找到相应小节,并了解游记的一般写法。

2、感知作者抓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学习运用比喻的修辞正确表达。

3、欣赏描写泰山日出的语句,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怀。

感知作者抓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学习运用比喻的修辞正确表达。

(课前播放泰山影像资料)

师:说到中国的名山大川,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五岳”

(出示齐读)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师:说到五岳,人们必然会想到素有五岳独尊、五岳之长之称的泰山。

(出示齐读)泰山是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

师: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1)闻名中外

a、你还能想到哪些与之意思相同的词语?(出示)

b、泰山如此有名,你能不能用一句话说一说你对它的了解?

泰山的闻名不仅因为它的无限风光,还因为它独特的政治地位和浓郁的文化气息。(泰山的闻名是因为它无限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文化气息。早在1987年12月11日,泰山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游览胜地

美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使得泰山成为旅游者向往的地方。

带着对泰山新的认识,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句话。(齐读句子)

1、师:俗话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知道课文写了两个部分内容(指名说)

请你快速找出相应的小节。

交流:2——6登泰山 7——8观日出

2、师:为了看到泰山之巅云开日出,作者凌晨就开始了登山。(出示)请大家大声地读一读课文第2——6小节,边读边圈出表示时间和地点变化的语句。同时思考,作者按什么顺序描写登山过程的。

3、师:(黑板出示线路图)这是作者登山的部分线路图,我请两位同学根据刚才所圈划的语句完成这幅线路图。(分左右部分,时间、地点)其余同学在书上的空白处试着画一画线路图。

师:从线路图上,你发现登山部分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交流:时间推移地点转换(这就是一种时空转换的写作顺序)

师:这两种写作顺序穿插记叙我们也称之为时空转换顺序,这是游记这种文体写作的一般方法。(板书:游记)

(结合线路图引说登山顺序)

1、师:巍峨含柔媚,清风草木香。(出示)作者在登山的过程中,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仔细默读第2——6小节,用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交流,逐句出示

(1)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山势高)(指名读)

(2)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但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山势多变)

(3)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云雾美)

(4)猛抬头一看,南天门正在头顶上,路面宽一丈,像一张瀑布从峭壁上直落而下。(山路险)这山路真似九天银河,让人举步维艰。(指名读)

2、通过学习,你发现这四句话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角度不同,感受就不同

(2)都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的修辞手法好处就在于能够让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具体。

但是,同样是比喻,这两个句子,你更喜欢哪个?为什么?

出示

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

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有的像无数朵白色的浪花。

小结:不再是简单的比喻,比喻的同时还写出了云雾的动态美。谁能读好它,读出这种云雾扩展飘动升腾的感觉。

指名读,男女生齐读

3、这真是“白雾横天,飞云遍岭,一片虚幻迷朦”啊。这云雾还像些什么呢?你们看——(出示云雾图片)

你能不能仿照课文,也试着来写一句比喻句,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写上两三句或者用上动态描写的手法。

出示

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

交流、点评

小结:山的静与云雾的动相映成趣,这真是巍巍泰山多胜景,青山云雾共长天。

4、过渡:作者从凌晨两点半开始登山,到达日观峰,已是7点10分,这漫长而且艰辛的登山之旅,为的就是看到泰山日出啊。

5、(1)出示“泰山日出”图片

师:用一个词语说一说这日出带给你的感受。(壮美蔚为壮观……)

带着这样一种感受,自己先大声地读一读日出的过程并试着完成这样的填空。

(2)填空

(3)从所填的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

作者抓住颜色的变化,形象地写出了日出前天空的变化。

(4)引读日出时的句子(这里作者抓住的是日出时形状的变化来写的。)

(5)选择一句你最喜欢的句子,试着读好它

生交流

作者抑制不住的是历经艰辛登上泰山的之后的喜悦,抑制不住的是看到难得一见的泰山日出的激动。带着这样一种心情,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呼喊——(引读)“啊!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

四、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随着作者登临了泰山,仰泰山之——(高),览云雾之(美),察山路之(险),观日出之(壮丽)。同时还感受了作者比喻的精妙,动态描写的逼真。这登泰山观日出真是“幽径通天,云雾飘盈,无尽胸臆,冉冉朝阳里。”让我们再读课题,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第十七课登泰山观日出)

师:杜甫是我们熟知的一位大师人,他写过一首诗叫《望岳》,一起来念一念其中的这两句。(出示)

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生1:我感受到了泰山的高大。

生2:我感受到了泰山的雄伟高峻。

生3:我感受到了泰山的高耸入云,它把旁边的山都给比下去了。

师:是啊,泰山被推为五岳之首,五大名山中最高的一座。今天我们就要跟随着作者的步伐登上这座高山去观看那里的日出。(板书完整课题)一起来读课题。

生:登泰山观日出。

师:课题由两个短语构成,中间略作停顿,再来读一读。

生:登泰山观日出。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出示默读要求)谁来把要求念一念?

生:(1)依据课题,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然后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你读了这两部分内容之后的感受。(2)这篇课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游记,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这篇游记的?用直线划下有关语句。

(生默读课文,思考圈画)

师:先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划分和感受。

生1:1-6小节写了登泰山,读了这个部分,我感到泰山非常的雄伟高大。7-9小节写了观日出,我感受到了日出的变化多端。

生2:我也是这样分的,我感受到泰山的巍峨高大,感受到了日出的壮丽多姿。

生1:我找到的句子有:第二小节,凌晨2时半,我开始登山;第三小节,到了中天门,刚4点半;到达对松亭时,天已微明;7点10分,我终于到达了日观峰。

师:有没有谁要补充的?

生2:到达对松亭之后,作者经过了南天门,最后才达到日观峰的。

师:我们再请个同学来完整地说说,先说时间,再说地点。

生3:凌晨2点半,我开始登山。

师:开始登山,也就是说此时我们在——

生:山脚下。(板书:凌晨2点半 山脚下)

生3:4点半,到了中天门;天微明十分到了对松亭;途经南天门,7点10分,登上了日观峰。(师板书相应时间和地点)

师:发现了吗?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这篇游记的?

生:作者是按照时间和地点的顺序来写的。

师:是啊,作者按照时间、地点的变化顺序写了这篇游记。(板书:时间 地点)

(一)研读“登泰山”

师:课文1—6节,作者写了登泰山的整个过程,一路上,在不同的地方他看到了怎样不同的景色呢?默读这几个小节,把作者看到的景物找出来。

(生默读圈画)

生1:在山脚,他看到了整个泰山;在对松亭看到了山势和云海。

(板书:整个泰山 山势、云海)

师:山势就是什么?

生2:就是山的形状。

师:是的,山的样子、形状。那么中天门、南天门这儿呢?

生3:中天门天还黑,作者忙着赶路,所以没有写到景物。在南天门,作者看到山路,也就是有高又窄的石阶。

师:真是好孩子!读书真仔细!中天门一笔带过,是略写;南天门写到的景是石阶,但这一节更多的是在写人。

师:(指板书)作者写景的时候用上了许多优美的句子描绘了“整个泰山、山势、云海还有石阶”,那么让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个地方的美景呢?这里的景物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下面就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曲线划出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批注。

(生朗读课文,并作圈画、批注)

师:和大家来交流分享一下吧。

生1: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一句: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这个句子用上了比喻,把泰山比作成了一堵墙,形象地写出了泰山雄伟高大的特点。(板书:高)

生2:还有“顶天立地、天有多高、山有多高”这些词语也写出了泰山雄伟高大的特点。

师:(出示夜色中的泰山的画面)看,这就是顶天立地、高耸入云的夜色中的泰山!让我们一起来朗读好这个句子。

生:(齐读)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

师:继续交流。

生1:我最喜欢的是对松亭的云海: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这句话用上了比喻的手法,把云比做成了棉絮、绸带、浪花,让人感受到了云海壮观美丽的特点。(板书:美)

师:也注意到了修辞手法的运用,那么,这里只用到了比喻吗?

生2:还用上了排比。

生:(齐读)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

日出教学设计格罗菲篇六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挂图、投影片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操。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今天,我们将随着作家巴金一起去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

1、分别观察图1和图2,说说图上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读音。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我”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看日出,是看了一次?

2、学习二三自然段。

(1)说一说图1景象。

(2)指名读文二三段,边听边想象。

(3)用投影片帮助理解。

(4)理解重点词语。

天水相接、范围、目不转睛、一刹那

(5)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概括大意。

3、讲读第四五段。

(1)有云时,太阳出来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出示挂图2,指导观察。

由于阳光的作用,云有什么变化?

(2)指名读第四五段。

想象太阳躲进云层里和太阳透出重围时,云和海水的变化。

(3)理解第四五段,读读想想。

(4)读第五段,体会“镶”“透”“染”等词的好处。

(5)读第四五段,概括大意。

4、讲读第六段。

(1)读文,“奇观”?

(2)这伟大的奇观指什么?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用“这不是……么”的句式表达有什么好处?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词。

第二课时

1、理解本课生字新词;并听写。

2、背诵课文。

出示生字词卡片,读记。

练写生字词。

读背第一段。

读背第二三自然段,做有关练习。

1、朗读第二三段。

2、完成思考练习。

3、自读第二三段,想象,背诵。

4、练习背诵第二三段。

读背第四五自然段。

1、朗读第四五段。

2、完成练习3。

3、想象、记忆文章。

4、练习背诵第四五段。

、看图,全班试背全文。

指导造句。

1、“灿烂”“目不转睛”在课文中说什么?

2、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3、这两个词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4、口头造句。

巩固生字词。

1、自己识记。

2、听写词语。

作业。

1、背诵课文。

2、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书面造句。

3、预习《燕子》。

日出教学设计格罗菲篇七

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造句。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借助图片、投影、电脑等辅助教学。

两课时。

新课,板书课题。

在大自然的景象中,既有清新明丽的又有十分壮观的。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海上日出》,随着作家巴金的描写,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板书课题)

分别观察图画1和图画2,说说图上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从课文中把描写太阳升起景象的部分找出来。

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后全班评议,正音。

小黑板出示生字,检查读音。注意“范”、“辨”、“扩”。

三、讲读课文。

讲读第二、三自然段。

这天“我”早上起来看日出,看到了这样一番景象,出示图1,指导观察:按从天空到太阳再到海面的顺序观察,然后说说。

再看图,结合图来自由读课文,并理解词语“水天相接”“范围”“目不转睛”“一刹那”。

日出前天空的景色有什么变化?默读第三自然段。

太阳是怎样出来的?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请具体描述太阳升起的全过程,说说你读懂了哪句话。

出示练习:按课文填空,想象一下句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并说说用上所填词语的好处。

a太阳像()似的,漫漫儿,()地,()向上升。

b到了最后,它终于()云霄,完全(),颜色()。

朗读二、三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这两段描写的景色。这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升起的全过程。

朗读课文。

抄写课后生字词。

快速阅读课文,说说二、三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在有云的情况下,太阳出来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出示图,指导观察:注意观察天上的云,太阳在什么地方,由于阳光的作用,云有什么变化。观察后说说。

云薄时的日出是怎样的?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这一段讲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云厚时的`日出又是怎样的?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出示课件,理解天边有黑云,云还很厚,太阳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的景象,还有太阳从云里出来后,太阳、云和海水呈现的景象。学生看看、读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自然段的意思。

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填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换词比较“镶”“透”“染”,说说哪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朗读四、五自然段,说说这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自由读,理解“奇观”的意思。

这伟大的奇观指的是什么?(作者在前边讲到的海上日出雄奇、壮丽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用“这不是……么”的句式表达有什么好处?(使这种思想感情更加强烈。)

练习朗读全文,试着背诵课文。

指导用“灿烂”、“目不转睛”造句。

学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背诵课文。

听写生字词,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书面造句。

做一课一练。

预习《燕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日出教学设计格罗菲篇八

你是否完全理解日出这篇课文?以下小编为你整理了《日出》教学反思,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欣赏乐曲《日出》

1.通过学习歌曲和欣赏曲,领悟“保护环境、关爱地球、热爱大自然”这一人类共同主题,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热爱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

2.通过欣赏《日出》,感受、体验单簧管、英国管、长笛所代表的音乐形象以及单个乐器和乐队和奏所带来不同效果。在聆听音乐时想象音乐所表现的意境美。

3.了解有关组曲的知识,了解音乐能够表现自然界的美景。

聆听音乐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

标题性作品的特点。

欣赏法、联想法等

教学光碟

师生互相问好,开始上课。

听一段音乐片段(日出的主题音乐),谈谈你对这段音乐的感受。音乐在描写什么?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刚才我们听到的是美国作曲家格罗非创作于1931年《大峡谷组曲》第一乐章《日出》的主题音乐。

1.背景资料。 大峡谷是美国西南部亚利桑那州科罗拉多河中游的游览胜地,峡谷长350公里,深600至1800米,宽8至25公里,河谷的谷底宽度不足1公里,两侧谷壁呈阶梯状。1919年被辟为国家公园。大峡谷的景观宏伟雄壮,气势磅礴。 《大峡谷组曲》全曲分五个乐章:第一乐章《日出》、第二乐章《赤色的沙漠》、第三乐章《羊肠小道》、第四乐章《日落》、第五乐章《暴风雨》。

2.唱主旋律。

师:下面我们把日出的主旋律再来熟练一下。 学生来一句句的跟唱。边唱边划拍。再完整一遍结束。

师:下面来分段欣赏。首先欣赏的是引子部分。要注意听出现的每一种突出的乐器是什么? 1。引子(先将引子部分完整听一遍)。 师:思考:这部分音乐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或者听到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或想法? 师:音乐在表现大峡谷的什么景象?(宁静、空旷)用什么乐器?——长笛。

师:请同学们来听这段音乐。边听边思考:这部分音乐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主题音乐总共演奏了几遍?有什么不同?(旋律:流畅、抒情、优美)

师:主题音乐由英国管,长笛奏出,后面变化的'主题音乐重复还由英国管和长笛相继奏出。这里又出现重复的问题,而且还有变化。它在表现什么?——渐渐升起的不断变化日出。

师:接下来听这部分音乐是独奏还是合奏?独奏与合奏有什么不同?

3.下面我们来听一下这部分音乐。 思考:这部分音乐是什么变了?——(是力度、速度、旋律、音乐情绪都变了) 师:最后音乐在辉煌的音响中结束。

4.下面请一位同学上来画大峡谷日出变化过程给他画出来。

这是一部游记音乐同时它也是一首描写性音乐,通过这节课的欣赏我们知道音乐不仅能传递感情而且还能表现大自然的景象。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音乐有自己的不同感悟,教师做好引导即可。教师一定要少讲,多让学生聆听音乐,让学生自己感悟,体会音乐,表述听到的音乐意境,每个人对音乐的感悟不一样,音乐是视听觉得艺术,让学生多听,大胆想象,发挥想象力。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383903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