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论语有感篇一
我们每天都在学习,却很可能不曾认真思考过什么是学习,又是为什么而学,有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把外界知识内化来提升自我的过程,也有人认为学习就是收集、积累各种信息,并进行思考,可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这些不同的观点,也引起了我对学习的思考。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意思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啊。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是在于死记书本,强搬硬套,而在于学以致用,在于实践。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今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古人学习,是为了提升自我的道德修养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希望可以为了国事,为了天下,施展自己的抱负,希望通过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能对国家安定,天下战乱贡献一份力量;而处于这样一个和平年代的我们,有多少人学习是为了国家做贡献,又有多少人是为了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才去学习,想必现在的人们,普遍都是为了将来谋求一份好工作,每个月拿着差不多的收入,来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罢了。
“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正简洁的显示了学礼和修身的高度同一性,孔子说,那些不追求吃喝、不追求安适、做事勤勉而言语谨慎、“不迁怒,不贰过”,能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过失的君子,才能算得上是好学之士,正如孔子最喜欢的颜回一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体现颜回安贫乐道的品质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孔子对于君子之道的高度肯定和赞扬。可见,完善品德修养是孔子赋予学习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人生意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老夫子一言道出学习之真谛。学与思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反思,总结教训和经验,智慧学习,体味学习中的快乐。古今能成大事者,往往能在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中、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中,以智慧的眼光去选择。凡是智慧学习的人往往能以自己的思维、独特的见解去理解知识、消化知识,而不是只会一味地囫囵吞枣、死搬硬套,使得学习事半功倍。同样,智慧学习的人,其思想高度不再是以自己为中心,而加于整个社会、国家,乃至世界。于学习中,品尝人间百态,并反思自己的言行,悲天悯人,由此,人格魅力,道德修养都得以升华。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提到学习,想必现在很多学生对这个词最深的概念就是这是为了家长而学,为了老师而学,为了成绩而学,为了工作而学,这才不得已而为之,而孔子认为,这都不如乐于学习,主动学习的人,作为万世师表的他,却自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可这正是乐知的最好体现啊,这样的人少之又少,所以他才会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作为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长,不能只求学到一两门或多门手艺,不能只求职业发财致富,而当“志”于“道”,要从万象纷呈的世界里边,去悟到那个众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从而以不变应万变。在孔子看来,只有悟道,特别是修到天道与本心为一,才有信仰,才有驾驭各种复杂事件的能力,才能担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以不变应万变。一旦明道,即朱子说的格物致知,也是王阳明讲的致良知,则可以持经达变,抱一应万,待人接物事事可为,“君子不器”,并不是说可以脱离实际,忽略现实,因为阴阳一体,道器不离,悟道总是在器中,悟道后还是在器中运用。
所以我认为,不如以学为友,勤勉于学习,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才能是我们学生目前所能达到的学习的最高境界。(李沛烜)
读论语有感篇二
谈到《论语》思想,首先当属"仁"的思想,中国人的读书人自古以来都以"君子"自居,其中"仁义礼智信"方为君子立身的基本原则。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便成为了华夏民族的主流思想,融入了华人的血液当中并影响至今。要说《论语》就不得不先说说创造他的人---孔子。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到479年,在这个年代前面有夏朝四百多年,商朝六百多年,到周朝的时候,从开国到孔子有五百多年了,而周朝分为两部分,西周跟东周。孔子的时代是在东周,东周分为春秋跟战国两个时代,孔子是春秋时代末期,他生命结束的时候,春秋时代也随之结束了。那是一个乱世,乱世就是天子失德、诸侯争霸、礼坏乐崩、民不聊生。因为天下乱了,每一个人念念书都要问,怎么样从古人的智慧找到一个方法帮助现在的人?人总是要设法活下去,并且活得有尊严,所以才会有百家齐放的现象。
孔子认为周朝的兴盛就是靠礼乐的制作让天下安定。礼跟乐的制作需要两个条件:第一个,你必须有天子的位置,你还必须有圣人的德行。这两个配合起来,天子加上圣人就是周公,他治理卓越以后,上行下效,天下大治。
孔子很向往这样的一种境界,但他并没有这样的机会,所以他了解到自己这一生对人生要如何的看法,应该往哪里发展,但是在鲁国你要从政的话,是非常危险的,因为鲁君跟三家大夫一直在斗争。所以孔子一直拖延到了五十岁才开始有机会,他在五十一岁的时候正式出来做官,鲁定公让他做中都宰,中都宰就是中都县的县长。古代当县长就已经成为大夫,不过是最基层的,你要当到中央级的话,才慢慢进入权力核心。所以孔子开始是当中都县的县长,一年下来,这个县变成模范县,全国都跟他效仿,跟他自己制订的一些典章制度,收税的方式全国效仿,做太好了,立刻升官,担任小司空,司空是负责古代建设方面的,工程方面的部门,他是副长官。结果几个月下来又做得太好了,又升司寇,司寇是负责司法的。所以孔子没有当过教育部长,却当过司法部长,负责管法律如何执行的,维持社会治安的。
他当司寇的时候就发生很多事了,比如说他当司寇的时候,整个鲁国就开始上轨道了,治得非常好。后来鲁君跟齐国的国君相会的时候,孔子跟他去,表现极其卓越。他等于是帮助鲁君跟齐君来谈判,得到许多外交上的成功,把齐国侵占鲁国的几块地全部还给鲁国,这是孔子的贡献。让鲁君在齐君前面完全不受委屈,回国之后就摄行相事,代理总理了。孔子最高的官就做到这个位置,做得太好了之后,鲁国大治,他当代理总理三个月,鲁国大治。司马迁用八个字形容:"路不拾遗,男女分途。"东西掉地上没有人去捡,男生跟女生走在路上分两边。这个社会实在是很安定。但是社会安定繁荣开始往上发展的时候,孔子很有企图心,就任命他的学生子路担任季氏的家臣。想要让鲁国统一,因为鲁国分成四分,他要统一。当时都靠城墙,一个城墙很高,里面有一些武器,别人就对你无可奈何,那三家大夫各有城墙,各有武器,所以孔子开始叫子路把这些城墙都给我拆低一点,不要那么高,太高了打不进来,不行。这兵器不能太多,结果三家大夫里面两家就认了,一家还是起来反抗。到最后还是没有成功。没有成功之后,很多反对的力量就出现了。孔子那时候也是一样,所以孔子在鲁国慢慢就发现,批评他的人越来越多,齐国在鲁国旁边,两国经常在竞争。
所以齐国就派了八十位美女,一百二十匹好马送到鲁国来,那时候鲁国的执政的卿叫季桓子,就跟鲁定公每天观赏美女表演唱歌、跳舞,又看这些马去赛马,真漂亮。就不再理孔子了,孔子每天把政事批好之后送给他们,他们也不看,就拖着,就搁着。孔子发现自己不受重用了,所以孔子在五十五岁结束的时候开始周游列国,从此到六十八岁才回来。而《论语》中的大量典故也是在这段游历期间产生的。
我们常说,看文章不仅要看其词章、手法,更要看到其本后的精神所在。正所谓人如其文,文如其人,孔子在他的言语中透露的不单单是一些做事的道理、做官的道理、做人的道理,更重要的是这些只字片语背后的儒家精神、文人精神。
回想起来,古来圣贤,他们的行为、品德无一不被后人歌颂。但看看那些圣贤们后来的遭遇又有几个能做到我们今天所说的"成功"呢?并没有几个,没有几个能有这样的运气。但为什么他们仍然值得后人不断学习他们呢?这后面的,便是真正的儒家,一个真真正正的文人、知识分子该有的精神。就是不管你的仕途如何,遭遇如何,都要将道德的真精神把握住。它将使得你有一股正气,一股追求真理,刚正不阿的勇气。即使明明知道要得罪上级也要把真理道出来的骨气。这才是一个读书人要有的气节,才是儒家的真精神。
今天的国学热,许多家长都会教自己的小孩学《弟子规》,而《弟子规》表面上看是为了教大家一套乖乖的大道理,诸如做人要孝顺,要团结、友爱等等。我们太容易将这一套东西变成驯化人们的一套工具,却忘了这套东西背后支撑它的是什么。支撑它正是千百年来有志之士追求的那股气。我相信,孔子当初的言论也并非想让看《论语》的人,学习如何做一个顺民,在遇事时如何趋吉避凶,而是教导人们如何做一个刚健的人。当这股刚健之气蔓延到每个家庭,沁入所有的制度典籍,那么整个社会将会被一股浩然正气所充盈。这才是《论语》这类文学经典久盛不衰的原因,才是我们学习它的价值所在。
读论语有感篇三
在一个凉风习习的早晨,我坐在书桌旁,打开了一本叫《论语》的书,并开始我津津有味的国学阅读过程。国学的阅读是个艰辛的过程,没想到几个简单的中国字的组成,竟包含了如此深奥的道理。我通过一字一句的理解,总算读完了这第一篇文章,同时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能只依据利益做事,不然的话就会招来许多怨恨。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大哲学家孔子以前这样告诫一些有贪财欲望的人:“放于利而行,多怨。”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只追求利益,而看不到良好道德品质方面的东西,就会遭到许多人的讨厌和怨恨。
我将这篇文章的注解及故事看完后,不仅想到,只依据利益做事,这却是现代社会上很容易发生的一种现象。由于金钱和地位对事物的侵蚀和冲击,让许多浮躁的人禁不住如此诱惑,便抛弃优良的传统及道德修养,品质上出现瓦解现象,渐渐地开始不停地抱怨,慢慢的唯利是图。今日何不然!所以我们做事不能只讲利益,还要看做这件事是否在道德的准绳上,是否对大多数人是有好处的.。
想到这里,我不禁面红耳赤。记得有一次秋游,我同学让我帮他买一支棒冰,他在搞卫生,我答应了。但是由于天十分热,在买回来的路上,我忍不住将他的棒冰也吃掉了,这种见利忘义的行为,让我吃到了苦头,这位同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再不理我,也不愿意帮我。
《论语》中的这篇文章使我懂得了一个几千年前古人都知道的道理,这也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国学的精华和魅力。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是通过国学世代继承下来的,所以我们要继续将国学深入的理解,将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读论语有感篇四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释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行不通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这句哲理,具体【话的意思】就是讲人的一生要讲信用,如果不讲信用,那么他就等于没有了人最重要的品质。我听了【读到】这句哲理,隐隐约约想到了一件和这一句话相照应的一件事。
那一次,我的兄弟黄子航在和我玩弹橡皮。他拿着一块很大的橡皮拍着桌子,说道:“黄汉阳,你有本事就用橡皮把我的橡皮震飞。要是你能把我的橡皮真的震飞的话,我就给你十块钱!”我听了,灵光一闪,便站起来冷静地【心头一震,“蹭”地站了起来,】对他说:“真的吗?”“真的!”他点了点头,态度还十分坚决。顿时,我心中对黄子航和我开玩笑的戒心降低了。我伸出双手,用眼睛瞄了瞄敌人,便神速般地用手震了过去。“啪!”一声巨响带动着黄子航的橡皮一起飞了出去,这一场面使黄子航变得一脸的不可思议。过后,我将左手伸到黄子航肩膀边,“钱!不许赖账。”黄子航回过神来,便说:“兄弟,但是我们没拉钩啊?”【这里写得非常细致,好,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听了,简直【有一种被戏弄被污辱的感觉,这个人还是我兄弟吗?……要揉进想法,将当时内心的感受写出来。】就是欺骗我,搞得我满脑子都是。
但说到不诚信,我也干过一个近期发生的一件事,不过我也深刻地反省了自己,也觉得不应该这样做。
那天,我在忙着输入作文,妈妈过来说道:“儿子,你输入完之后到二楼来找我,我连忙点点头,便继续输入作文了。过了一个小时,我输入得不耐烦了,况且我的草稿写了四面多,而且还修改得密密麻麻,完全让人眼花缭乱。我想着想,我的脑海里便出现了抄袭作文的念头,这时,我的两个“小心魔”又出现了,有一个说:“哎,想抄就抄呗!这是你的抉择,总而言之,你想轻松点就试一次吧。”另一个争论说:“你这明明是在自投罗网、自寻死路啊,万一老师查了出来,你的面子就被毁了,而且那么少的同学抄袭都被发现了,所以三十二计,走为上计。”我听了,最终选择了“邪恶”的一方,因为我很快就要回家了,没多少时间了,况且才打到第二面,只好尝试一下了……..
你这篇文章写得不错,从读《论语》中领悟到道理,再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事情。在写事情中,写得非常详细,将人物的动作及语言、神态都写了出来,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文章的结尾又进行总结,使文章的层次上升了一个台阶。要是在事例与《论语》的内容在语言上多加联系,就会更好了。
读论语有感篇五
学了《论语十则》,我有很多感受。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是:学习了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害。我记起小学学诗《枫桥夜泊》时,有一句“江枫渔火对愁眠”,老师的解释是:江边的枫树伴着渔家的灯火,带着思乡之愁的.我难以入眠。但是很让人生疑的一点是,其实枫树不喜欢潮湿。带着这个疑问,我又查阅了资料,发现这里的“江枫”还有另外一种解释,指的是“江村桥”和“枫桥”,且当时就有这样一座桥。(如此一来,疑惑尽消。)因此,我认为江枫应取第二种释义。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说的是:碰到寒冷的冬季,这以后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其引申之意也至为分明。)我们正应像松柏一样坚韧不拔。无论何种境地都应坚贞不屈,高风亮节。文天祥面对敌人提出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诱惑,宁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国。
阅读《论语》影响了我和我的生活,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事。
读论语有感篇六
也经常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使自己徘徊不前;有许多困惑的`问题,一时无法悟明。
学习《论语》之后,我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重新的梳理和思索,虽然没有彻底悟透,但是,已经找到了思想的根源,解决问题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对待事物的态度。
《论语》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阐述着国人内心根本的问题:为什么活着?怎么活着?做什么样的人?《论语》思想的核心:做人。建设精神家园首先要读《论语》。读《论语》,学做人。追求为人大道。不局限于职业、事业;不局限于成才成名;也不局限于物质生活享受。先做人,后做事;先做好人,后做贵人、名人。
读论语有感篇七
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己经被孔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是请想一想:纵观世界历史,有哪一位思想家像孔子这样两千名年还被后人这样敬仰和传诵?孔子一生其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孔子站在河边说:“流逝的日子呀,像水一样,昼夜不停。”孔子在河边,必须是先抬头看天,看到斗转星移,昼夜交替,一天一天过去了,想到花开花落,四季交替,一年一年过去了。再低头看看河里的'流水,昼夜不停地流,一经流去,便不会流回来。这时孔子眼中滚滚奔流的江水,它不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其中流淌的还有挽不回留不住的光阴。所以李白有一首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感叹时间像水转瞬即逝。我们有时是这种感觉:时间过得真快啊!像水一样快。当我们和朋友相处愉快,天南地北地谈论事情的时侯;当我们很开心的时侯;当我们很认真地听课的时侯;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这天就变成了昨日。有时是另一种感觉:当我们玩电脑的时侯;当我们只做一些无聊的事情的时侯;当我们在课堂不认真听讲的时侯;时间过得真快。就在我们后悔自己老是浪费时间,厌恶自己的时侯;时间又过去了。就像水一样,在我们不知不觉时刚流来的水就又流走了。我们的时间每一天一秒地流逝,世上没有一件事不用时问啊!从我们出世以来就天天与时间赛跑啊!所以我们要懂得好好利用自己的时间,也好好珍惜别人的时问。不要再让时间像流水一样无声无息地流走了!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读论语有感篇八
《论语》故事------《范式守信》讲的是:东汉时的一对朋友张劭和范式毕业后要分别,张劭很伤心,范式就安慰他说两年后去看他。两年后,范式真的从千里之外去看张劭了。
读着这个故事,我仿佛看到范式风尘仆仆、满身疲倦的样子,我也仿佛看到张劭见到好朋友满脸喜悦的样子……我觉得范式真是一个守信用的人!对自己的承诺记得那么清楚,而且他还克服困难去实现它。
这个故事也让我想到了宋庆龄诚实守信的故事:宋庆龄小时候的一天,她的爸爸妈妈要带她去伯伯家,宋庆龄突然想起她的同学小珍要到她家学叠花篮,于是她说不能失信,要留在家里等小珍。还有一次,宋庆龄奶奶与一所学校约定去看望小学生,可是到了约定的日子,天下起来大雨,同学们以为宋庆龄奶奶不会来了,但宋庆龄奶奶依然冒雨赶到了学校。这些诚实守信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与他人交往,说话一定要讲信用。讲信用,别人才会相信自己,自己也会交到更多的朋友。讲信用,会让朋友快乐,自己也会很快乐。
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法国著名的`文学家巴尔扎克说:“遵守诺言就像保卫你的荣誉一样”我们从小就要向这些诚实守信的人学习,像爱护自己的荣誉一样遵守诺言,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
读论语有感篇九
这几天,我跟爸爸一起认真地学习了挂历上的《论语》经典。
第一篇是“有容乃大”,讲了我们要对别人宽容,别人才有可能对我们宽容。第二篇是“厚德载物”,讲了君子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品质。第三篇是“上善若水”,讲了水能为百谷王的'原因是因为水谦虚,而且团结,把最坚固的东西也能冲破。第四篇是“宁静致远”,讲了我们不要被杂念所左右,只有心平静下来才能学习,要不然学习就不会上进,反而会像野马奔跑一样飞快的下降。第五篇是“得失不惊”,讲了你要是丢了东西或是得到东西都不要惊慌,更不要介意。第六篇是“从善如流”,讲了我们要善良,乐于助人。
爸爸将每一篇的意思讲给我听,还让我口头说一说大意,又让我联系实际,说一说感想。我学习了《论语》里的知识,觉得非常非常开心。
读论语有感篇十
不得不承认,我对孔子的认识总是被历史强烈地影响着。只因为孔子先生真的应了那句话: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从秦到汉,他的主张被改造,被消灭,到最后成为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正统思想。期间儒学变化了多少,适应了多少;再到后来在新文化运动中“被打到”,历史不断强调着儒学对于政治的适应,一谈到儒学,也无非是两三句话带过:他的主张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孔子当年的“克己复礼”是多么的不符合时代潮流……历史会告诉我们时代,却从来不会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儒学。种种原因,孔子的形象在我心中,是那么地模糊,是个恪守旧礼的老人?还是真正的圣人?直到读了谢然的书,我对孔子的看法才有了很大的改变。
是时候换个角度看问题了。谢然提醒着我。
谢然并非在一个有多么高远的角度来对待孔子,她很真诚,真诚地就像把孔子把圣坛上请了下来,坐在你的旁边,但这样的孔子又不是浅薄的,他哪怕说一句话,也是一句有利的话,让你思索良久。又因为他坐在你的身边,所以他的话可以很贴近生活,又可以是“治国平天下”用的。在生活中,孔子可以是“天下第一情圣”,可以是“帅哥”,是个好学者,是个会火大骂人的老头,是那个不想见别人而耍小心思的人,但这小心思耍的,又是那么的有意思。而孔子关于社会、关于人际的大道理呢,谢然放在我们现在的生活里,如孔子的“敬鬼神”,谢然不那么简单地看,她把孔子的“敬”和现代人的“敬”分开,孔子的“敬”是心中敬畏,不是历史讲的逃避、恐惧,相比起现代人的“敬”,那不是真正的“敬”,而是一种临时抱佛脚的心态。书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暗示着我们,孔子的话到今天依旧是格言,依旧有着它无穷大的作用。
也正是这种真诚,谢然在整本书中也并没有对一些正处于变化中的事物做很肯定的.判断,她不强求你知道,她做的只是引起你的思考,而这不也恰恰切合着孔子“中庸”的道理?正如谢然说的:“这一个‘中庸’之道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我的行事和处世”。
孔子在论语中并没有告诉我们他的思想核心“仁”到底是什么,谢然也没有告诉我们,而只是用她的笔,让我们渐渐地接近答案,但与此同时,我们却更产生无穷尽的思考,就像一次次回到原点,却又是新的原点,每一个结束都像是开始。我对孔子的误解,对《论语》的不了解,像一条冰封的河,因为谢然的书而开始解冻,重新认识。这并不是结束,而是我对孔子理解的入门级,推着我去成为一个真正的少年,只因为《不读论语枉少年》。
读论语有感篇十一
俗话说: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个高尚的人交谈。这次的课上,我们赏读了《论语》这本书,我从中获得许多感悟。
以前,我总是认为古人的经典文章很深奥,读不懂。而读这本书时,我就像坐在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身旁,和他面对面交谈,不断地汲取知识的营养。
是啊,“反省”是一件多么重要而且必要的事呀!只有不断地通过反省,我们才会及时发现错误,并且加以改正。正如上个星期日,表姐到我家玩,我不小心打碎她心爱的水晶星星瓶,却撒谎说是小猫弄翻的。现在想来,我感觉自己是个多么不诚实的人!交而不信是多么要不得!后来,我把这件事告诉了表姐,并向她道个歉。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一定会不断地反省自己,端正自己的言行。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不断向有长处的人学习,拜他们为师。当然,看到有缺点的人,也要想想自己身上有没有这样的缺点,如果有就需及时改正。比如我们班的陈雨萌同学有很多长处,如唱歌,舞蹈,钢琴,书法等,我应该多多向她学习,让自己的品性更高;而我们班的梅子珊同学有害羞的缺点,我恰好也有这个缺点,所以我要改正,让自己变得胆大、自信,做一个勇敢自信的孩子。
《论语》这本书,一直放在我的床头,里面的经典句段,给我带来了真理无数,时时读来,获益匪浅!
读论语有感篇十二
《论语》是我国的“天纵之圣”――孔丘,及其弟子的言行而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给华夏等地区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地位。在《论语》中,我最喜欢孔夫子的一句话:“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作为我国具有重大贡献的教育家,他之所以认为“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是因为他觉得只有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在教育界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意思是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我记得老师常常教导我们:温故而知新,那是为了让我们了解复习旧知识的重要性。在能力范围以内,只要广泛阅读书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了解的知识,也要定期地进行巩固复习,就能有与第一次阅读时不同的心得、领悟。并且也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学习旧知识中隐藏的新知识。从而,开拓自己的视野,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让生活中充满知识的存在。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才可以称为真正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从中,我懂得了,只有不断地温习旧知识,才能从中领悟到新知识。只有把旧知识弄懂了,才能理解就只是中隐藏的新知识。只要能做到以上两点,那么,成为老师也不难了。
只有多学习《论语》才能从中学习孔子交给世人的学习、道德、礼仪、做人之道。《论语》给予了我一种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让我明白了学习新知识固然重要,可巩固旧知识也不能忘记,只要多多巩固旧知识,才能从中得到新知识。
读论语有感篇十三
《论语》,是一本由我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一起着作的文学著作。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其对当时的社会和人类以及当今的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文学价值之高,实用性之强,影响之久远,无可比拟。《论语》的原文是古文,本来我们小学生是不容易看懂的,而现在,于丹老师把它用白话文的形式进行了寓意解释,使我们对《论语》里面蕴藏的深奥的哲理有了通俗的理解。于丹老师的《于丹论语心得》一书,开卷第一页便是一句于丹心语:“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她把“半部《论语》治天下”转意为“半部《论语》修自身”,给我们娓娓讲述了《论语》里面包含的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比如在“天地人之道”中,让我懂得了我们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要尽自己能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的道理;在“君子之道”中让我懂得了:一个人的内心如果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职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在“处世之道”中让我懂得了:“言寡尤,行寡悔”这六个字的含义,让我知道了一个人在说话时要少一些指责和抱怨,行为中少一些让自己后悔的经验,那么我们做人做事就离成功不远了。里面于丹老师举例了一个坏脾气的小男孩犯了错误往篱笆上钉钉子的事例,用不犯错误一天拔掉一个钉子的方法改掉了坏脾气。然而钉子留在上面的洞洞好象我们向亲人、朋友心里打了一个洞一样,不容易消除,她告诉了我们这个六字做人道理:做人做事一定要多想后果;在“交友之道”中,让我懂得了人要谨慎交友。不能交《论语》中的三种损友:谄媚拍马的朋友,两面派的朋友,夸夸其谈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只会让我们迷失,甚至带来惨重的代价;在“人生之道”中,让我懂得了:当所有好的规矩都已经成为你生命里的习惯时,你就能够做到从心所欲,这是我们每个人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让我有一种被清洗心灵的感觉,也改变了我在学习生活中的许多习惯:读书的习惯、与老师同学相处的习惯、言行的习惯。使我怀抱理想,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说话做事三思而后行,不做不说伤害他人的事和话。读了此书,我的心态平和了许多,我还推荐给妈妈一起和我读,《于丹论语心得》一书,使我和我的家人都受益匪浅。感谢于丹老师!让我们多读好书!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3850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