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初二课外文言文阅读题范文(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7 20:17:15
精选初二课外文言文阅读题范文(17篇)
时间:2023-10-27 20:17:15     小编:灵魂曲

在工作中,总结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手段。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这是每个学生都要探索的课题。最后,希望大家在写总结时能够借鉴这些范文,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初二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篇一

勤训《恒斋文集》

【原文】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圣不若彼者乎?

【译文】

谋生的道理,没有什么比勤劳更为重要的.了。所以邵先生说:一天的计划决定于早晨,一年的计划决定于春天,一生的计划决定于勤劳。这些话虽然说得浅近,可是意义却很深远哪!

【阅读训练】

1.文中表明观点的句子是

2.与且惜寸阴中的且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愚公者,年且九十。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c.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d.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3.作者举大禹、陶侃的事例,其用意是什么?

答:

初二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篇二

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吴中士人家藏其草

(2)旋改为“满”

(3)凡如是十许字

(4)始定为“绿”

小题2:翻译下面句子:(2分)

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小题3:这个故事表现了王安石的什么态度?(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1)他的(2)不久(3)大约,左右(4)才

小题2:(2分)像这样共改动了十来个字,才决定用“绿”字。

小题3:(2分)表现了他严肃认真,追求完美的态度。

小题1: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旋”“始”为古今异义,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小题2: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是”“始”,最后疏通句子。

小题3:

试题分析:疏通短文的文字,了解内容,抓住描写人物的言行的语句如短文最后一句分析人物的态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初二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篇三

在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中,给文言断句是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对文言句子能够正确地断句,可以看出我们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新课标要求能够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而我们应了解文言文断句的一般方法。而在市统考或多年的中考题中都出现,其考查形式一般为“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或给下面的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

那怎样才能让学生对古文学习有兴趣,从而准确断句?

方法一:消除学生对古文学习的恐惧心理,让学生爱上古文,让文言文学习走近他们的生活。

首先,我由古文的断句入手,通过有趣的故事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如《惩财主》中财主写的立约:“无米面亦可无鱼肉亦可无银钱亦可”.由于古书无标点,因而不同的断句就会有不同的意思。站在财主的角度,他认为断句应该是:“无米面亦可,无鱼肉亦可,无银钱亦可”(就是什么都不要,教书是免费的);而教书先生呢则认为这样断句:“无米,面亦可;无鱼,肉亦可;无银,钱亦可”(具有选择性,只取其一就行)。学生边看边读边感悟,觉得有意思极了。于是我看准火候,引出初中学习的第一篇古文----《童趣》。教学时我打破常规,只板书题目,然后用多媒体打出趣事二的原文,并去掉了标点符号:“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我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学生自由读(初步感悟断句)----同桌或四人小组互读(进一步感悟断句)----相互交流意思(较为准确断句)----小组代表朗读并口述意思(比赛,看哪组的分最高)----小结归纳(句式较整齐,且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我们可以作为依据断句)。接着多媒体出示:“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学生齐读,边读边想象)。此时的课堂气氛可以说让你欲罢不能,于是我又用多媒体打出第三件趣事的文段,同样去掉标点符号,学生们都晓有兴趣,津津有味地读着,那种恐惧的心理已荡然无存了。

方法二:以文本为范,掌握断句常用方法。

为减轻学生学习的'难度,我在初中古文教学的整个过

程中都注重让学生通过读懂文意来提升对课文的感悟,达到准确断句、品读和鉴赏文言文的能力。每教一篇课文,我只板书课题,把去掉了标点符号的文章用多媒体打出,文章较长的,如《岳阳楼记》我就按段落的先后顺序出示,然后让学生读,在读中感悟并归纳断句的常用方法。

1、教《陈太丘与友期》、《孙权劝学》,我告诉学生可以通过人物的对话、引文来断句,并总结出相关有标志性的词语,如:“问”“曰”“云”“道”,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可以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

由此延伸出:在阅读中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朝代名等,这些一般是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往往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在他们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4、教《愚公移山》,从“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中(修辞:顶真);从《与朱元思书》“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中(修辞:对偶);从《鱼我所欲也》“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修辞:反复、排比)中,总结归纳出:修辞是文言文常用的手法,尤其是对偶、顶针、排比、反复等,掌握这些特点,我们就能较好地断句。

5、文言文中,依据虚词断句的也有很多,典型的课文有《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的最后一段、《出师表》、《鱼我所欲也》、《口技》等,从中总结归纳出:

(2)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4)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这样学生在细品文章的基础上,再通过寻找有标志性词语的辅助,就能掌握方法轻松断句。

方法三:同步阅读。

乐亭记》;学了《大道之行》就有《礼记。礼运》(第11小题: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断句);学了《三峡》就有选自《水经注。江水》的另两篇短文的比较阅读,其中第10小题就是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这些筛选出来的课外典文,使学生实现了知识的迁移,而更重要的是这种迁移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课外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为学生能准确断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方法四:学以致用,加强练习。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有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他告诉人们:练习一千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一千柄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要学会一种技艺,不是容易的事;做个鉴赏家,也要多观察实物,纸上谈兵是不行的。读书要破万卷,下笔才能如有神助。做任何事情,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就不会有很高的造诣。

因此,在断句方面我除了结合课文寻找一般断句的方法,通过课外延伸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外,我还有针对性的整合了我市近5-6年的中考题、有代表性的课外文言文阅读共十余篇,并以不同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断句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有的在堂上训练,有的用来测试,有的用来做课后作业的巩固。在这几种方式中,我最看重的是堂上训练,这环节把握好了,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真可谓“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初二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篇四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魏武游侠》

魏武(即魏武帝曹操)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与绍还出。失道,坠枳棘中,绍不能得动。复大叫云:偷儿在此!绍遑迫自掷出,遂以俱免。

(选自《世说新语》)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含义。

2.与文中遂以俱免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徐喷以烟b.俱以假山显

c.以其境过清d.投以骨

3.翻译句子。

(1)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与绍还出。

(2)失道,坠枳棘中,绍不能得动。

4.曹操劫新妇用的是什么计策?你觉得在本文中曹操是机智勇敢还是奸诈?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1)曾经(2)于是(3)都(4)终于2.a(解析:遂以俱免是遂以之俱免的省略,以应解释为用。b.凭借;c.因为;d.把)3.(1)(曹操)于是进入(房内),抽出佩刀劫了新娘,和袁绍一起跑出去。(2)(他们)走错了路,跌进了枳刺丛中,袁绍(被困在里面)不能动弹。4.调虎离山计。第二问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初二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篇五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完成16~23题。(15分)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年且九十()(2)方磨铁杵()

(3)始一反焉()(4)媪自言姓武()

17.【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且焉置土石

无陇断焉

b.惧其不已

其如土石何

c.以君之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d.操蛇之神闻之

告之于帝

18.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9.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1分)

20.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2分)

21.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2分)

【人物】【事例】?

【人物】【事例】?

22.【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移山的目的是””(用原文回答,2分)

23.【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

【参考答案】

16.(2分)(1)将近(2)正在(3)同“返”,往返(4)说(各0.5分)

17.(2分)d

18.(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1分)

(2)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1分)

(注意译准“固”“彻””感”"卒”,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19.(1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0.(2分)【示例】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符合题意,语言简明通顺,言之成理,即可视情况给分)

21.(2分)【示例】匡衡凿壁偷光/孙康映雪照读/车胤囊萤读书等。(要求写出真实姓名,事例言简意赅。各1分)

22.(2分)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各1分)

23.(2分)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初二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篇六

1、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

(译文: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2、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译文: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译文:想看到更远更广阔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层楼。想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你就要比原来更努力。)

4、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译文:君子之间的交往,像水一样的平淡、纯净,这样的友谊才会持久;往小人之间的交像甜酒一样的又浓又稠,但不会长久。)

5、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译文:勤奋好学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恶就是勇的一种表现。)

6、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明代谚语

(译文: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

7、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增广贤文》

(译文: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

8、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译文:好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

9、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译文: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译文:努力学习却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厌倦。)

11、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龋——《后汉书》

(译文:人们都认为只有获取别人的东西才是收获,却不知道给予别人也是一种收获。)

12、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汉]司马迁

(译文: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了人民正义的事业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鸿毛还轻。)

13、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译文: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

14、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

(译文:尽管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别人面前骄傲自满,自己夸耀自己。)

1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

16、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译文: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7、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译文: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8、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陈廷焯

(译文: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19、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省世格言》

(译文:飞得慢的鸟儿提早起飞就会比别的鸟儿早飞入树林,不够聪明的人只要勤奋努力,就可以比别人早成材。)

20、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增广贤文》

(译文:勤奋是登上知识高峰的一条捷径,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21、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增广贤文》

(译文:学习要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就像逆水行驶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后退。)

2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译文: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知识是无限的。)

2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译文:尊敬、爱戴别人的长辈,要像尊敬、爱戴自己长辈一样;爱护别人的儿女,也要像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

24、见侮而不斗,辱也。——《公孙龙子》

(译文:当正义遭到侮辱、欺凌却不挺身而出,是一种耻辱的表现。)

25、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

(译文: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26、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序》

(译文: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27、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译文: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28、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译文: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29、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译文: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3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文: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31、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译文: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3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译文: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33、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译文: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34、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译文: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35、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译文: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36、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

(译文: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37、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译文: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38、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译文: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39、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译文: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40、三思而后行。——《论语》

(译文: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4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译文: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4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译文: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4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译文: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44、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译文: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会感到迷茫,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没有收获。)

4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不知道,不弄虚作假,这才是明智的行为。)

4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译文: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龋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47、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译文: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48、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译文: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到老了想读书却为时已晚。)

49、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逋《省心录》

(译文: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就是聪明的人,不好问又骄傲自满的人是可耻的。)

50、学不可以已。——《荀子》

(译文: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5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

(译文:学过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去复习它,使自己对知识又有了新的认识,这不是令人感到快乐的事吗?)

5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译文:学了新的`知识又常常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不断地学习,温习,学问和修养一定会很快得到提高,这样的人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5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译文:读书读得多,写起文章来就会笔下生花,像有神助一样。)

5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译文: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老了只能后悔、叹息。)

5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译文: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译文: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5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文: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5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文: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59、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译文: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60、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译文: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61、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译文: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6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译文: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63、差之毫厘,缪以千里。——陆九渊

(译文:做任何事情,开始一定要认真地做好,如果做差了一丝一毫,结果会发现相差很远。)

6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

(译文:美好的青春年华过去了就不会再来,一天不可能有两个早晨,要珍惜时光啊!)

65、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译文:文章讲的内容或题材都很好,可表达不适当,那么欣赏的人就不会很多,难以传播千古。)

66、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顾炎武

(译文:学习时不要在渊博浩翰的知识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为学到一点点知识而骄傲自满。)

6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译文:国家的兴旺、衰败,每一个人都负有很大的责任)。

6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译文:逆境能使人的意志得到磨炼,使人更坚强。相反,时常满足于享受,会使人不求上进而逐渐落后)。

69、位卑未敢忘国。——陆游《病起书怀》

(译文: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7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译文:自古以来,谁都难免会死的,那就把一片爱国的赤胆忠心留在史册上吧!)

7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为国家分忧时,比别人先,比别人急;享受幸福,快乐时,却让别人先,自己居后。)

7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译文:活着的时候要做英雄,死后也要当英雄。)

73、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子春秋》

(译文:对于国家有利的事就要热心地去做,对国家有害的事就要憎恶它,远离它。)

74、读书本意在元元。——[宋]陆游)

(译文:读书的目的应该是掌握了知识后为社会和大众服务,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升官发财。)

75、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译文: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学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学一千次,也肯定会掌握的。)

76、知耻近乎勇。——《中庸》

(译文:知道什么是可耻的行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现。)

77、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译文:以为自己的错误比别人的小,缺点比别人少而沾沾自喜。)

78、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译文: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79、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译文: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80、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译文:不把半步、一步积累起来,就不能走到千里远的地方,不把细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8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译文:读书必须反复多次地读,这样才能明白书中所讲的意思。)

82、学而不化,非学也。——杨万里

(译文:学习知识但不能灵活运用,不能称为学习。)

83、好学而不罚——《左传》

(译文:爱好学习但不三心二意。)

84、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学习知识时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85、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尚书》

(译文: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86、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译文:聪明的人还一定得勤学好问才能成才。)

87、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葛洪

(译文:学问的渊博在于学习时不知道厌倦,而学习不知厌倦在于有坚定的目标。)

88、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黄睎

(译文: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

89、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宋]文天祥

(译文:历史上许多忠臣义士,在国家有难时,他们的节操就显现出来,一个个名垂史册。)

90、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译文:想起父母,做子女的是多么为他们感到心痛啊!他们生我育我,花费了多少辛勤的劳动啊!)

91、报国之心,死而后已。——[宋]苏轼

(译文:报效祖国的志向到死都不会变。)

92、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三国]曹植《求自诚表》

(译文:忧虑国家大事忘记小家庭,为拯救国家危难而捐躯献身,这都是忠臣的志向。)

93、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汉]陈蕃语

(译文:有志气的人活在世上,应当敢于跟各种不利于国家的行为作斗争,哪能只满足于处理好自己小家的小事呢?)

94、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唐]岑参《关人赴安西》

(译文:从小就想着报效祖国,而不是想着要封侯当官。)

95、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明]吕坤《呻吟语·卷上》

(译文: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要勇敢地去做,就算有死亡的危险也不躲避。)

96、一寸山河一寸金。——[金]左企弓语

(译文:祖国的每一寸山河比一寸黄金还要宝贵,是绝不能让给外人的。)

97、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武则天

(译文:如果想建立个人幸福的小家,必须先让国定安定,繁荣起来。)

98、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白马篇》

(译文:在国家有危难的时候要敢于挺身而出,把死当作回家一样。)

(译文:风声、雨声、琅琅读书声,都进入我们的耳朵,所以,作为一个读书人,家事、国事,天下的事情,各种事情都应该关心,不能只是死读书。)

100、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译文:广泛阅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记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到需要用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选择运用。)

初二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篇七

蜀之鄙(边远的地方)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依仗、凭借)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本文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2.“以告富者”是一个省略句,括号中省略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下面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贫者语于富者曰(告诉)(b)吾欲之南海(往)

(c)西蜀之去南海(距离)(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看来)

4.文中有两处“子何恃而往”,为什么第一处用的是问号,而第二处用的是感叹号?请作简要分析。

5.对比鲜明是本文写法上的一大特点,请以蜀鄙二僧欲往南海部分为例,说说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6.下列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希望子侄立定志向,刻苦学习?()

a、天下事有难易乎?b、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c、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d、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7.文中可以看出“之南海”是非常困难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1、主观努力或立志

2、到过南海这件事或“之”

3、d(难道)

4、第一次表探询的语气,第二次轻蔑的语气或第一句表疑问,第二句表不屑一顾)

5、贫和尚认为去南海一瓶一钵就够了,富和尚认为应雇船去南海(或贫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富和尚还没有成行)

6、d

7、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初二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篇八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加粗的词。

(1)猛浪若奔奔_____________

(2)负势竞上上_____________

(3)猿则百叫无绝绝_____________

(4)沉鳞竞跃鳞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甲、乙两文在描写山和水时都抓了其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山的_________和水的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飞奔的`马(2)向上(3)停止(4)鱼

2.(1)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2)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3.奇异

初二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篇九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初二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篇十

(一)曹彬仁爱(9分)

曹武惠王,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尝曰:“吾为将,杀人多矣,然未尝以私.喜怒辄戮一人。”其所居堂屋敝,子弟请加修葺,公曰:“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其仁心爱物盖如此。(张光祖《言行龟鉴》)

[注释] 蛰:动物在冬眠时潜伏在土中或洞穴中不食不动的状态。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2分)

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3.文章开头介绍曹武惠王是“国朝名将”,其作用是什么?(2分)

4.文章通过、这两件事刻画了曹武惠王“ ”的德行。(3分)

(二)巨商蓄鹦鹉(8分)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半年方得释()(2)就笼与语曰()..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2分)

遂许之曰:“吾当亲送汝归。” 3.文章说“鹦鹉甚慧”,它的“慧”表现在:(1)能诵读诗文;(2)向客人问安;(3);(4)。(4分)4.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2分)

(1)其所居堂屋敝()(2)吾为将()..

初二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篇十一

一、试题回放(上海市中考)

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当著《音学五书》时,《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再为誊录,略无愠色。有劝其翻瓦倒壁一尽其类者,顾曰:“鼠啮我稿,实勉我也。不然,好好搁置,焉能五易其稿耶?”

【注】顾亭林: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居家恒服布衣(居住)(2)实勉我也。(其实,实际)

13、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b、(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c、(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

d、(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

14、有人劝说顾亭林彻底消灭家中的老鼠,原因是:《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5、“鼠啮我稿,实勉我也”表现了顾亭林积极进取(豁达、乐观)的心态:“五易其稿”则表现了他治学严谨(勤勉好学)的态度。(3分)

二、命题解析

面对课外文言文考题,同学们首先从心理上不要惧怕。畏惧、慌张只会自乱阵脚,这样还没开始答题就已经开始失分了。我们走上中考考场前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复习,再加上平时的积累,我们已经拥有了解答课外文言文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另外,中考课外文言文内容上一般比较浅显,并不深奥难懂,在命题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选文。中考课外文言文的选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且选文大多为叙事类小故事,这类故事通常能给人以启示或表达某个道理。

第二,题型。近几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都安排了四道题,12分。四题分别涉及字词解释、句子翻译、篇章理解、主旨把握。具体的题目是,第一题是“解释加点词语”,有两小题,主要是实词解释,另外还有“之”、“而”、“其”、“以”、“于”、“何”六个虚词也会出现在课外文言文的考察中。第二题是“翻译文中的句子”,一小题,既有要求将文中的某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也有给4个选项,选择正确的义项。第三题和第四题是主观简答题。通常第三题的提问重点在语段内容的理解上,这一题一般能从语段中找到解答的语句。第四题多是对短文中的人物进行性格特点的概括,或提问语段给人的启示或阅读后能从语段中得出什么道理。

第三,考点。虽然课外文言文的选文来自课外,但遵循的却是“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课外文言文考题主要考查的是同学们阅读文言篇章的能力,这能力从何而来?当然是从课内来。所以,实则考查的是同学们将课内学到的知识迁移至课外的能力。

三、解题技巧

在答题之前我们要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读懂语段。不能仅初读一遍就匆忙答题,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当你能简单复述故事情节后才能开始做题目。

第一题词语解释题

1、重平时积累,从课内到课外。

本着“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课内的文言实词和几个常用的虚词解释要牢记在心。观察近五年的考题,试题涉及到的词语解释有这样几个:徙、去、使、居、故、归、诣、为、具等,课外语段中的解释与课内的解释相同。

另外,我们应该知道许多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以前五年的.考题为例,上面考到的词语中,“徙”和“诣”初中阶段我们只学过他们的一种解释,“徙”解释为“迁移”,“诣”解释为“往,到……去”,其余都有两种以上解释。所以我们要把学过的各种解释都回忆起来,从中选择最为恰当的,还要把你认为最为恰当的词义代入句子中,结合句子以及语段内容进行整体理解。

2、组词法。

组词法就是尝试着给你不懂的文言实词用现代汉语组词,看看能否通顺地放在句子中。如果上下文意贯通,那组词后的词语就是这个文言实词的解释。当组词后大概意思是对的,但放到句子中有些别扭时,那么就回到原文看这个词在句中是什么词性,根据词性再进行适当调整,变换成合适的近义词,一般就可以使句子前后顺畅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运用组词法时首先要注意原词的词性,组成词语后的词要保持词性不变。

第二题句子翻译题

要求翻译的句子中往往有一些关键的词,这些词往往是一些实词。老师阅卷时这些关键的词就成了评分的“分点”。比如中考课外文言文的句子翻译题,考的是“白者频来顾视之”,我们很容易就能知道要翻译这句句子关键要将“频”“顾”“视”这几个词翻译出来。“频”并不在20考察的150个实词内,但是我们可以将它解释为“频繁”,或者用其他同义的词替代,如“多次”等。而“顾”、“视”都能解释为“看”。年的考题中“之”字加了点,结合2009年的考情,因为考前将常用虚词“之”也列入了考查范围,因此,将“之”所指代的“黄小鸡”一并翻译出来也是关键所在。以上就是所谓的“拆分”,然后把这些翻译出来的词再“整合”成一句话。

整合不是作简单的加法,整合后的句子还要通顺流畅。为了做到通顺流畅,我们可以将省略的部分补足,甚至可以添一些辅助性的词语让语句更合理通畅;有时候还遇到一些特殊的句式,这些文言句子的语序与现代汉语的不同,翻译的时候要将他们调整成现代汉语的语序。

20中考的翻译题改为选择题型。不少同学错选为a项,是把文中的“再”理解为“多次”,尽管在本句中也能讲得通,但我们在课内学习《曹刿论战》一文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明确掌握的是“第二次”,所以选择b。

初二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篇十二

杨天一言:见二鼠出,其一为蛇所吞;其一瞪目如椒,意似甚恨怒,然遥望不敢前。蛇果腹蜿蜒入穴,方将过半,鼠奔来,力嚼其尾,蛇怒,退身出。鼠故便捷,欻然遁去,蛇追不及而返。及入穴,鼠又来,嚼如前状。蛇入则来,蛇出则往,如是者久。蛇出,吐死鼠于地上。鼠来嗅之,啾啾如悼息,衔之而去。友人张历友为作《义鼠行》。

(选自《聊斋志异》)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含义。

(1)蛇果腹蜿蜒入穴

果腹:___________________

(2)嚼如前状

前状: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其一为蛇所吞友人张历友为作《义鼠行》

b.蛇追不及而返及入穴

c.方将过半方欲行

d.衔之而去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3.翻译下面句子。

鼠故便捷,欻然遁去,蛇追不及而返。

4.我国有许多与鼠有关的成语或歇后语。试把下面的歇后语补充完整,并写出四个带鼠的成语。

(1)老鼠掉进米缸里()

(2)老鼠咬象鼻()

(3)老鼠钻书箱()

(4)出洞的老鼠()

5.鼠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不受欢迎的,本文作者是持什么态度来写的?

参考答案:

1.(1)吃饱肚子(2)原来的'样子2.c3.鼠本来就敏捷,很快就逃离,蛇追不到而回。4.第一问:(1)因祸得福(2)不识大体(3)咬文嚼字(4)东张西望第二问:梧鼠技穷抱头鼠窜贼眉鼠眼胆小如鼠5.礼赞弱者(老鼠)战胜强者(蛇)的机智、勇敢和正义。

译文:

杨天一说:看见两只老鼠出来,其中一只被蛇吞吃;其中(另)一只眼睛瞪得像花椒的果实般大,好像十分愤怒,但远远望着不敢上前。蛇吃饱肚子,蜿蜒曲折地进洞;(蛇)刚刚将蛇身经过了一半,另一只老鼠跑来,用力咬嚼蛇的尾巴。蛇发了怒,退回身子出了洞。老鼠本来就敏捷,很快就逃离,蛇追不到而回。等蛇想进洞时,老鼠又来了,如以前那样去咬嚼。蛇想进洞鼠就来,蛇岀洞鼠就跑开,如此反复好长一段时间。蛇只好出来,在地上吐岀死鼠。另一只鼠马上过来嗅嗅死鼠,啾啾地悲鸣着好像在哀悼叹息,(然后)用口衔着死鼠离去了。朋友张历友为这事作了一篇《义鼠行》的文章。

初二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篇十三

中考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办?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我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解题四个步骤,仅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步

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

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

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

“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初二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篇十四

初中语文总复习基础百题(文学常识题)

1、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节选自《水浒传》,作者施耐庵。

b、《关睢》和《蒹葭》两首诗都选自《诗经》。

c、《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江城子”为词牌名。

d、《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苏轼。

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是()

a、《春》和《背影》的作者是朱自清。

b、《马说》和《捕蛇者说》的作者分别是柳宗元、韩愈。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

d、《最后一课》的作者都德和《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莫泊桑都是法国作家。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完全正确的是()

a、《关睢》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作品,《天净沙。秋思》是元朝马致远所作的散曲。

b、《枣核》和《背影》是叙事散文,《白杨礼赞》和《春》是抒情散文。

c、按写作年代的先后排列下面的文章正确的顺序是《出师表》《捕蛇者说》《醉翁亭记》《陋室铭》。

d、鲁迅的《孔乙己》、契诃夫的《变色龙》和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都是小说。

4、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莎士比亚是英国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的著名喜剧。

b、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唐宋八大家”中,有苏氏三父子,他们是父亲苏洵,儿子苏轼和苏辙。

c、《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它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建功立业、辞官还乡的故事。

d、我们学过的鲁迅的《故乡》、《藤野先生》都出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5、选出下列文学常识判断错误的一项()

a、《桃花源记》的作者是陶渊明,宋代人,他的作品还有《岳阳楼记》。

b、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c、《雪》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他的代表作品有小说《孔乙己》。

d、《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

6、下面对文学名著的点评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作者用虚构的情节和纪想的手法,揭露批判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与罪恶。

b、《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这部小说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c、《鲁滨逊漂流记》的主人公鲁滨逊热衷于航海,性格坚毅。他在小人国、大人国历险多年,吃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了可观的财富。

d、《水浒》中的英雄性格各不相同,但在“义”这一点上却是共同的。晁盖劫取生辰纲是“义”,宋江私放晁盖是“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也是“义”.7、下面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漱玉词》《稼轩长短句》的作者分别是李清照、辛弃疾。

b、封建王朝的官吏降职或者远调叫做“谪”.c、《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代表作。

d、《小橘灯》的作者是冰心,她还著有诗集《繁星》《春水》。

8、选出下面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

a、《威尼斯商人》的作者莎士比亚是英国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

b、鲁迅在《故乡》、《藤野先生》、《孔乙己》等小说里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c、《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都是山水游记。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作者是唐代诗仙李白。

9、下列各项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鲁迅先生在《社戏》一文中,以细腻的笔触写了“我”在少年时代的一段生活经历,表达了“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其中“月夜行船”部分童趣盎然,景物描写充满诗情画意,具有永恒的魅力,突出了“我”对江南水乡生活的热爱和留恋。

b、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描述了大家认真而凝重地上最后一节法语课的情景,表达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精神。这篇文章也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热爱自己国家的语言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每个人都应该把学好自己祖国的语言作为热爱祖国的神圣职责。

c、《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共分上下两片,上片问“月”,创造了一幅神话般的美丽境界;下片问“天”,表达了作者苏轼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d、“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的“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其中“风”原指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骚”原指《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是出自这部作品。

10、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是()

a、宋江、鲁智深、李逵、时迁都是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人物。

b、鲁迅、茅盾、老舍、朱自清、冰心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

c、《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文学家莫泊桑的作品。

d、按写作年代的先后排列下面的课文,正确的顺序是《刻舟求剑》《三峡》《范进中举》《活板》。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大类。《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朱自清的《背影》和魏巍的《我的老师》都是脍炙人口的回忆性散文。

c、鲁迅先生的叙事散文《藤野先生》,精选若干材料我方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伟大人格,颂扬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d、“我知道齐先生是学者,是专家,只可就见,不可屈致,所以我才亲顾茅庐,如一顾不成,我愿三顾。”这句台词表现了陈毅市长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性格特点。

12、下列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藤野先生》——《朝花夕拾》b、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英国c、斯威夫特——《鲁滨逊漂流记》——“智救星期五” d、鲁智深——《水浒传》——“倒拔垂杨柳”

13、你对下列作家的情况熟悉吗?哪一项说法正确?

a、《孟子》一书,相传是孟子的弟子所作。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b、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和散文成就都很高,在《马说》一文中他慨叹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c、《天上的街市》,作者郭沫若,诗人、学者。他的诗充满奇妙的想像和丰富的联想,代表诗集有《女神》《繁星》。

d、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的四大悲剧是《李尔王》《哈姆莱特》《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

1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初唐“四杰”是指杜牧、王勃、骆宾王、王维。

b、普希金,俄国诗人,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

c、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

d、蒲松龄,清代小说家。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1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鲁迅,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都出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b、《松树金龟子》的作者法布尔是法国昆虫学家、作家。达尔文赞扬他是“难以效法的观察家”,他以毕生精力写出的《昆虫记》十卷被认为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c、在古代,“江”指长江,“河”指黄河,今天的“江”“河”则泛指河流。

d、“而立”代称三十岁,“而立之年”指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年龄;“不惑”代称四十岁,“不惑之年”指有所成就的年龄。

16、下列文学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唐朝诗人杜甫写的诗。

b、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

c、成语“一鼓作气”“扑朔迷离”“黔驴技穷”分别出自于《曹刿论战》《口技》《黔之驴》。

d、福楼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包法利夫人》等。

17、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蒹葭》选自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b、魏学 伊《核舟记》、林嗣环的《口技》均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c、《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故乡》选自《呐喊》,两篇文章中的“我”都是指鲁迅。

d、《春》《背影》的作者都是朱自清,《谁是最可爱的人》《我的老师》的作者都是魏巍。

18、选出说法有错的一项()

a、《史记》的作者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

b、《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竹”指奏乐的声音。

c、《故乡》《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d、茅盾的《白杨礼赞》和高尔基的《海燕》都运用了象征手法。

19、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

b、《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克拉丽丝,《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都和契诃夫笔下的奥楚蔑洛夫一样具有“变色龙”的特点。

c、《紫藤萝瀑布》和《海燕》都是状物抒情的散文,都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怀。

d、《汤姆索亚历险记》《竞选州长》的作者都是美国的马克。吐温,《松鼠》《最后一课》的作者分别是法国的布丰、都德。

20、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醉翁亭记》以“醉”“乐”二字提挈全篇,表达了作者与民间同乐的思想。

b、《紫藤萝瀑布》是一篇构思精巧、情景交融又富有哲理的散文,题目中“瀑布”一词,用比喻手法既描写出紫藤盛开的壮观,又暗示生命长河的伟大。

c、奥楚蔑洛夫是苏联作家契诃夫所著《变色龙》中的主人公,这篇小说紧扣“变”字,刻画了沙皇忠实走狗的丑恶嘴脸,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腐朽。

d、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

答案:文学常识题

1、d2、b3、c4、d5、a6、c7、c8、a9、a10、d

11、b12、c13、b14、a15、d16、c17、c18、c19、c20、c

初二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篇十五

魏武游侠是曹操和袁绍年少时抢新娘的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文言文魏武游侠及翻译,我们来看看。

原文

魏武(即魏武帝曹操)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与绍还出。失道,坠枳棘中,绍不能得动。复大叫云:“偷儿在此!”绍遑迫自掷出,遂以俱免。

译文

曹操年少的时候,曾经与袁绍喜欢做游手好闲的`人。看别人的新婚典礼,于是潜入主人的家中,晚上大叫:“有小偷来了。”家中的人都跑了出来。曹操于是拔出刀劫走了新娘,和袁绍从原路返回了。两人迷路了,从马上摔到了荆棘丛中。袁绍不能走了,曹操又大叫:“小偷现在在这里。”袁绍惊恐得拼命从荆棘跳出逃跑,两人才都免于追杀。

字词意思

【因】于是

【庐】家

【还出】按原路返回

【失道】迷路

【惶】惊恐的

【迫】被迫

【掷出】跳出

(尝)曾经

(皆)都

初二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篇十六

作为一种古老而庄重的文学形式,文言文一直是中国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汉语成为主流,年轻一代以及许多人对文言文失去了兴趣。然而,在我最近的文言文阅读经历中,我重新发现了它的魅力。通过阅读课外文言文,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底蕴,对于文字的理解和表达也得到了提高。本文将从文言文的乐趣、文化价值、思维锻炼等方面展开阐述。

首先,通过课外文言文的阅读,我体验到了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更加朴实、内敛,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古韵悠长的文化氛围。与此同时,文言文的结构更加严谨,词语的用法更加精准。阅读文言文,不仅能够感受到文字的美感,还能够培养专注力和耐心。例如,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我被其中的细腻描写和深刻思考所吸引,仿佛置身于红楼世界之中,感受到了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这样的体验不仅让我在阅读中获得了乐趣,也使我对古代文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其次,课外文言文的阅读让我更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情感体验。通过阅读《论语》、《孟子》等经典作品,我领悟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这些价值观不仅是古代社会的道德准则,也是我们当下依然可以借鉴和实践的。例如,通过阅读《孟子》中的故事和寓言,我明白了“天命”与“人事”的关系,学会了如何正确看待命运,积极面对挑战。这种文化内涵的理解和体验,对于我的成长和人生智慧的积累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可以锻炼思维能力。文言文的逻辑结构复杂精妙,要理解其中的含义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然而,正是这样的挑战使我在阅读中动脑思考,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能力。例如,在阅读《史记》中的考据和叙事过程中,我需要结合史实、人物特点以及时代背景进行综合分析,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手法。通过频繁的思辨和推理,我不断锻炼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们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都具有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课外文言文的阅读是一种丰富多彩的体验,它让我重新发现了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锻炼了思维能力。通过阅读课外文言文,我体验到了文字的力量和智慧,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努力阅读文言文,保持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文字的敬畏之心。

初二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篇十七

文言文,一直是学生感到害怕的一部分考试内容,关于课内文言文,只要学生肯下功夫,多读多记,一般都能解决问题。那么,课外文言文阅读该怎么复习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关于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的重要性,对于课外文言文更是离不了“读”,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由易到难,由整体到局部,由现象到本质地把握文本,领悟主旨,并从中获得启示。

1.速读全文,整体感知

许多同学在阅读中急急忙忙,囫囵吞枣,抓到题目,再回头看文本,找答案。事实上这样做只能是事倍功半,既浪费时间,又抓不到要点。所以,拿到一篇课外文言文,可以先进行整体的速读,感知全文内容。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都是一些短小精悍的小故事,可采用默读或散读的方式,快速了解短文的几个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故事的基本情节和结局等,从而达到初步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的目的。

2.精读语句,正确停顿

面对一篇陌生的文言文,许多同学缺乏耐心来疏通文本内容。尤其是一些语句内的停顿往往被忽略了,从而造成阅读的障碍或歧义。如何正确处理停顿?当然首推朗读。采用一定的朗读方法反复朗读,感受恰当而必要的句读,理清句子内部的层次和关系,从而深入了解文意。

3.品读细节,把握人物

课外文言文以故事取胜,了解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后,要想进一步体会文章主旨,自然离不了人物,而把握人物形象则要关注人物描写,尤其是一些细节的描写往往能传达出人物的本质和用心。同学们要注意品读这些细节,如揣摩人物语言的语气、关注神态的变化、注意动作的指向等,从而明白人物的真正意图。

前面提到阅读中要整体把握,这是针对短文的大致意思。要准确理解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局部和细节也是不容忽视的,甚至一些看似平淡的叙述性语句也不能马虎,否则会出现理解的偏差。基于此,同学们在短文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圈画工作,可使阅读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关注注释,圈画适当

课外文言文一般会给同学们以下几类注释:人名注释,地名介绍,时间提示,疑难字、词、句解释,等等,通过这些来帮助同学们疏通文意,理解主旨。但同学们往往在阅读中迅速浏览,一晃而过,等到语意理解不清,再返回重新参照注释。这样一来,时间也浪费了。与其这样,不如及早圈画,为疏通文意、理清人物关系早作准备。

2.关注人物,圈画言行

课外文言文中人物不多,关系也较简单,但由于是文言,所以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而且文虽短,意却深,主旨的揭示往往比较含蓄。因此,在默读、朗读等的基础上,要注意理清人物关系,分清主次人物。然后,针对主要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适当的圈画;并且针对圈画内容思考人物发出言行的理由、目的以及所产生的影响或后果,从而把握人物的性格、为人。

3.关注议论,圈画中心

有些短文在故事情节结束后会出现一些议论性的语句,有反问语气的,有感叹语气的,有评论语气的,等等。圈画这样的语句,可以更好地帮助同学们感悟文章中心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思想内容,对于短文中出现(注释中未出现)的关键字词句的理解,也要学会用适当的方法,从而更好地疏通文意,为把握人物、感悟中心服务。

1.掌握关键字、词的含义

文言文中需要初中同学们掌握的字、词并不特别疑难,只是有些同学会由于缺乏正确的方法而缺少自信,还未尝试,首先就畏难而退了。实际上掌握一定的方法,理解并非难事。

首先,平时要注意进行课内到课外的迁移,也就是将课内所学的`关键实词的含义充分掌握,然后熟练地运用到课外文言文中。如常见的“使”、“为”、“去”、“易”等的几种常用意义要熟记于心,碰到具体语句选择适合的意义。还比如常见的一些通假字,也要了然于胸。

其次,要学会采用双音节词来解释单音节词。这种方法可能会出现一个单音节词可用多个不同意义的双音节词来解释,并结合具体语境或前后文关系,选择一个合适的词。

再次,注意文中词性的转换。虽然初中阶段并不强调同学们掌握文言文的词性,但同学们对此要有意识。如名词转换为动词,形容词转换为动词,名词转换为状语等。了解词性的转换,对于更好地疏通文意还是很有必要的。

2.积累特殊的文言句式

字、词的含义理解了,并不代表同学们就能顺畅地疏通文意了,还要进行句子解释的指导。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子有固定的句式或句型,只要同学们熟练掌握,句意的疏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首先,同学们要熟悉一些常见的固定句式,了解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标志。如

判断句:用于表示判断的词常有“……者,……也”、“……者”、“……也”等。

疑问句:疑问代词(谁、何、安、焉)等,疑问语气词(乎、耶、邪)等。

被动句:被动词(于、为、为……所)等。

否定句:否定词(不、未、非、无、否)等。

其他还有“乃”、 “为”、“非”、“悉”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其次,学会调整倒装的成分。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数量词后置等,让同学们学会调整语序,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再次,养成主动补充省略成分的习惯。如有些语句主语省略、宾语省略、量词省略等,教师要指导同学们联系上下文,作出恰当的补充,使句子意思完整。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397352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