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解方程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案例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7 20:53:06
最热解方程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案例17篇)
时间:2023-10-27 20:53:06     小编:MJ笔神

总结是对过去的一个总结和归纳,是我们自我成长的一个必要步骤。在总结中,要突出重点,简洁明了。下面是一些关于如何培养学习兴趣和习惯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解方程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一

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等概念。

2.理解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3.会用加、减、乘、除各部分间关系解一步简易方程并会检验。

4.培养观察、抽象、总结、概括能力、发展思维。

5.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书写格式,并会检验。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方程”的概念,并会应用。

关键:帮助学生建立“方程”的概念,并会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及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学习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会逐渐发现到它的重要作用了。

二、新知学习。

1、解决问题。

出示p57的题目,从图上可以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天平保持平衡说明什么?

杯子与水的质量加起来共重250克。

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这一等量关系吗?得到:100+x=250,x是多少方程左右两边才相等呢?也就是求杯子中水究竟有多重。如何求到x等于多少呢?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并把各种方法记录下来。

全班交流。可能有以下四种思路:

(1)观察,根据数感直接找出一个x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边是否等于250。

(3)把250分成100+50,再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或者利用对应的关系,得到x的值。

(4)直接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

对于这些不同的方法,分别予以肯定。从而得到x的值等于150,将150代入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2、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得出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

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x=150就是方程100+x=250的解。

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刚才,我们用这几种方法来求100+x=250的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这两个概念说起来差不多,但它们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方程的解是解方程的目的。

3、练习。(做一做)

齐读题目要求。

=5×3

=15

=方程右边

所以,x=3是方程的解。

用同样的方法检查x=2是不是方程5x=15的解。

三、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题,强调书写格式。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解方程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67—68页例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规律会解方程。

2、能力目标: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3、情感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迁移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解方程的方法。教学难点;掌握解方程的方法。教学方法:质疑引导。教学资源:课件、投影仪教学流程:

作业设计:

1、必做题:教材第67页做一做第一题

2、选做题:解方程:x+0.3=1.8

解方程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三

教学内容:教材第67—68页例1、2.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规律会解方程。

2、 能力目标: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3、 情感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方法:质疑引导。 教学资源:课件、投影仪 教学流程:

作业设计:

1、 必做题:教材第67页做一做第一题

2、 选做题:解方程:x+0.3=1.8

解方程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四

本文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解方程》教学反思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今天对五年级上册《解方程》进行了教学。本课主要对教学例一和例二进行了教学。

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两个概念;会运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简单的方程。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安排上,尽量为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服务,因此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讲解方程的解时,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的,告诉他们:“解方程就是为了求出“方程的解”而“方程的解”是一个神奇的数,由此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通过练习让学生充分感知“方程的解”的神奇之处。既让学生充分理解“方程的解”是一个数,“解方程”是一个过程,同时又为最后的检验做好充分的准备。每一次的解方程我让孩子们看成是解谜,是寻宝,比一比看谁找的是宝石,谁找的是石头,用你自己的方法就可以验证。孩子们做的是津津有味,寻得异常开心。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本节课的知识。对于概念的理解也很扎实。

当讲授完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方程后,马上进行了“填空练习”,这四个练习题的安排也是经过精心考虑的:第一个方程中的数是整数,与例题相符合,较容易。第二个方程中的数变成小数,难度有所提高。第三和第四个方程,又有所变化,但解方程的方法是没有变的。从课堂的教学和课后的练习看,学生对解方程掌握的还不错。

通过抢夺小红花等游戏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兴趣!

有少量学生还是对本课的内容练习不是很到位。需要教师在课下不断的指导。

总之,“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要紧紧抓住这一点,教学质量的提高指日可待!

解方程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五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57、58页的内容。

(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3)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代数思想。

(4)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1)“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理解比较简单的方程的方法。

多媒体课件、单行纸一张

1.揭示课题,复习铺垫

生:(100+x)克

师:在天平的右边放了多少砝码,天平保持平衡呢?(教师边讲边操作100克、200克、250克)

师:请你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

生:100+x=250(课件显示:100+x=250)

师:这个方程怎么解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程)

2.探究新知,理解归纳

(1)概念教学: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概念

师:(出示课件)那你猜一猜这个方程x的值是多少?并说出理由。

生1:我有办法,可以用250-100=150,所以x=150.

生2:我有办法,因为100+150=250,所以x=150

师:xxx同学的想法太棒了!我们一起探索验证一下。请看屏幕,怎样操作才使天平左边只剩x克水,而天平保持平衡。

生:我在天平的左边拿走一个重100克空杯子,在天平的右边拿走100克的砝码,天平保持平衡。(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

师:你能根据操作过程说出等式吗?

生:100+x-100=250-100(课件显示:100+x-100=250-100)

师:这时天平表示未知数x的值是多少?

生:x=150(课件显示:x=150)

师:是的,xxx同学的想法是正确的',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100,就能得出x=150。我们表扬他。

师:根据刚才的实验,我们来认识两个新的概念———“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师:(课件显示x=150的下画线)指着方程100+x=250说:“x=150是这个方程的解。(课件显示:方程的解)

师:(课件显示:方框)

100+x=250

100+x-100=250-100

指着方框说:“这是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课件显示:方框的左边的箭头与解方程。)

师:在解方程的开头写上“解:”,表示解方程的全过程。(课件显示:解:)

师:同时还要注意“=”对齐。

师:都认识了吗?请打开课本第57页将概念读一次,并标上重点字、词。

师:你们怎么理解这两个概念的?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想法?

生1:“解方程”是指演算过程

生2:“方程的解”是指未知数的值,这个值有一个前提条件必须使这个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解有什么不同?

生:“方程的解”的解,它是一个数值。“解方程”的解,它是一个演变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合作,达到培养学生自主、互助的精神。]

(2)教学例1。

师:要是老师出一个方程,你会求这个方程的解吗?

生:会。

师:请自学第58页的例1的有关内容。

[学生独立学习例1的有关内容,设计意图: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让学生发现]

师:四人小组讨论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减3?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师:(出示例1)左边有x个,右边有3个,一共用9个。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

生:x+3=9(板书:x+3=9)

师:x+3=9这个方程怎么解?我们可以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帮助理解,请看屏幕。

师:球在天平不好摆,老师在天平上用方块来代替它。怎样操作才使天平的左边只剩x,而天平保持平衡。

生:天平左右两边同时拿走3个方块,使天平左边只剩x,天平保持平衡。(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

师:根据操作过程说出等式?

生:x+3-3=9-3(板书:x+3-3=9-3)

师:这时天平表示x的值是多少?

生:x=6(板书:x=6)

师: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减3?

生1:使方程左右两边只剩x。

生2: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就是解这个方程的方法。

师:这个方程会解。我们怎么知道x=6一定是这个方程的解呢?

生:验算。

师:对了,验算方法是什么?

生:将x=6代入原方程,看方程的左边是否等于方程的右边。

(板书:

验算:方程的左边=6+3=9

方程的右边=9

方程的左边=方程的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师:以后解方程时,要求检验的,要写出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进行口头检验,要养成口头检验的习惯。力求计算准确。

(3)练习

师:现在老师看看同学们对于解方程掌握得怎么样。(出示课件)

判断题

a.x=3是方程5x=15的解。()

b.x=2是方程5x=15的解。()

考考你的眼力,能否帮他找到错误所在呢?

x+1.2=4x+2.4=4.6

x+1.2-1.2=4-1.2=4.6-2.4

x=2.8=2.2

填空题

x+3.2=4.6

x+3.2○()=4.6○()

x=()

将课本59页做一做的第1题的左边一小题写在单行纸上。

(4)小结:解含有加法方程的步骤。(口述过程)

3.拓展延伸。

(1)解方程x一2=15(课件显示)

师:看来,解加法方程同学们掌握得很好,老师得提高一点难度,敢挑战吗?

生:敢。

师:谁愿意读读这个方程?

[学生都争着读这个方程,可激烈了]

师:这是一个含有减法的方程,你能根据解加法方程的步骤,尝试完成。(指名xxx同学到黑板板演,其他同学在单行纸完成)

[学生试着解方程并进行口头验算]

(2)集体交流、评价、明确方法。

师:xxx同学做对了吗?

生:对。

师: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加2?

生: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2,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由板演xxx同学面向大家回答)

4.提炼升华

师:谁能说说解含有加法和减法的方程的步骤?(随着学生,课件显示全过程。)

生:

解方程的步骤:

a)先写“解:”。

b)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或减一个相同的数,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c)求出x的值。

d)验算。

5.全课小结,评价深化

1、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2、以小组为单位自评或互评课堂表现,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3、对老师的表现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解方程

例1:书本图

x+3=9验算:x-2=15

解:x+3-3=9-3方程左边=6+3=9解:x-2+2=15+2

x=6方程右边=9x=17

方程左边=方程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解方程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六

【摘要】兴趣是求职的良师,教师有针对性。创造性的设计导入,能为课堂教学注入神奇的力量,能使“课伊始,趣即生”的效果应运而生,从而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得到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学;新科导入;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好奇心

课堂导入是教师在教学起始环节中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向学生引入新知识,是学生迅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的活动方式,课堂导入设计的好与坏将直接关系到该课堂的唱歌语失败。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说:“课的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活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一个精彩的导入,既是学生兴趣盎然,又可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让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开门见山导入发

开门见山导入发,就是直接介绍新课的作者或主要内容来导入新课。如在教学《李时珍》一课时,我先介绍课文的作者:李时珍是我国明朝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课文讲了几件事?究竟是什么事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李时珍》就知道了。这样引入新课,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二、联系生活导入法

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生这样类似的事情,如果是你你又会怎样对待呢?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一定会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来作出判断或选择。比如我在教学《平分生命》一课时,我就问学生:“当你身边有人流血过多急需输血的时候,你会愿意输血给他吗?”这时,同学们都沉默了,因为他们一时之间无法接受。我接着说:“但有一个人愿意,他就是阮恒。”同学们都睁圆了眼睛,似乎有些不信。顺理成章的,我让他们自己读课文,了解阮恒的伟大。

三、

设置疑问导入发

设置疑问导入发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与课文题目有关的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并让学生正确回答的一种导入发。如教学《海底世界》一颗,学习课文前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如果把全世界各国的国土合起来,这样就变得更大了。而地球还有没有什么地方的面积比陆地面积更大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节是课题《海底世界》。并紧扣课题提出疑点:海地到底有多大呢?海地里面世界又会是怎样的呢?学了这篇课文你们的疑点就会解开了。以此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趣和好奇心,促使他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新课,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四、音乐导入发

在音乐的世界里,人人平等,当音乐声响起,无论是优生还是学困生都能立刻活跃起来。如果能在课堂导入中能适当运用音乐,一定可以缓解学生课间疲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例如,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课前用录音机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让学生欣赏,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喜欢这首曲子吗?作曲家为什么要写着首动听的曲子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利用音乐导入新课,同学们自然而轻松愉快地进入了学习新课的角色。

五、故事导入法

尚,他说:“我有办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谁把他送回来。”说怎能帮助和尚送回铁牛呢?和尚究竟用什么办法捞起铁牛的?我正好借助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自己阅读《捞铁牛》,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立即调动起来了。

六、导游解说导入发

小学语文课文入选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从内容上看,风土人情,山川村舍,花草虫鱼,无所不及,结合教学内容和目的,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进行艺术的渲染,选择与教学内容紧相关的情景境,引导学生以游人的视觉,身临其境,促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思维。

例如《三峡之秋》一课的导入,首先播放电视风光片《长江》中有关三峡的片段,教师以导游的形式简介了长江三峡的概况。

七、回忆导入法

这种方法一般用在第二课时,通过回忆再现上一节课内容。有意的衔接下一节课,是某一方面的知识更为系统化、承接化。让课文主要内容历历在目,为本届节课做好铺垫。一般适用在回忆录古诗之类的导入。利用回忆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例如《草船借箭》的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你们读懂了什么?请大家回忆一下,还碰到了哪些不明白的?稍后我们一起讨论。

八、直观演示导入法

采用直观教育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度的桥梁。因此,采用直观演示法导入新课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了材料,能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方法的兴趣。如《琥珀》一课,学生对琥珀了解很少,我在导入时给他们播放《美丽的琥珀》让学生欣赏琥珀艺术品,让学生了解琥珀的价值、当学生看完后充满好奇,也就能主动地去阅读课文。

解方程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七

1、结合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

2、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3、进一步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知识重点解方程的规范步骤

教学难点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及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2)学习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呢?(用于解方程)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会逐渐发现到它的重要作用了。

教学过程一、解决问题。

出示p57的题目,从图上可以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天平保持平衡说明什么?杯子与水的质量加起来共重250克。

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这一等量关系吗?得到:100+x=250,x是多少方程左右两边才相等呢?也就是求杯子中水究竟有多重。如何求到x等于多少呢?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并把各种方法记录下来。

全班交流。可能有以下四种思路:

(1)观察,根据数感直接找出一个x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边是否等于250。

(3)把250分成100+50,再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或者利用对应的关系,得到x的值。

(4)直接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

对于这些不同的方法,分别予以肯定。从而得到x的值等于150,将150代入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二、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得出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

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x=150就是方程100+x=250的解。

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刚才,我们用这几种方法来求100+x=250的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这两个概念说起来差不多,但它们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方程的解是解方程的目的。

三、方程的检验

p58例1p59例2。

=6+3

=9

=方程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课堂练习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题,强调书写格式。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解方程和方程的解有什么区别

(2)解方程要按照什么样的格式来写?

(3)如何检验呢?格式又是怎么样的?

课后追记

本课应用方程平衡原理来解方程,要注意的是检验方程的时候,最后一句话,所以××是方程的解(这里的××学生容易写成方程右边的值)

第7课时:解方程(2)

1、结合具体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规律会解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迁移的能力。

知识重点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等式在哪些情况下变换仍然保持不变呢?等式这些规律在方程中同样适用吗?完全可以,因为方程就是等式,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解方程。板书:解方程。

教学过程新知学习

(一)教学例1

抽答。

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板书:x+3-3=9-3

化简,得到x=6

这就是方程的解,谁再来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解方程的?

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因为,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x,这样,右边就刚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说得实际一点就是通过等式的变换,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即可。

追问: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要检验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还需要验算。怎么验算呢?可抽学生回答。

板书:方程左边=x+3

=6+3

=9

=方程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二)教学例2

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我们再来解一个方程。

出示方程:3x=18,怎样才能求到1个x是多少呢?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如有问题,可以出示书上的示意图帮助分析。

解方程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八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55—5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演示操作理解天平平衡的原理。

2、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3、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4、、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会检验方程的解。

教学难点:利用天平平衡的原理来检验方程的解。

关键:天平与方程的联系。

教具: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出课题(出示课件)

1、实物演示:天平平衡的实验。

师:老师在天平的左边放了一杯水,杯重100克,水重x克,一杯水重多少?

生:(100+x)克

师:在天平的右边放了多少砝码,天平保持平衡呢?(教师边讲边操作100克、200克、250克)

师:请你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

生:100+x=250(课件显示:100+x=250)

2、这个方程怎么解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程)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概念

师:(出示课件)那你猜一猜这个方程x的值是多少?并说出理由。

生1:我有办法,可以用250-100=150,所以x=150.

生2:我有办法,因为100+150=250,所以x=150

师:xxx同学的想法太棒了!我们一起探索验证一下。请看屏幕,怎样操作才使天平左边只剩x克水,而天平保持平衡。

生:我在天平的左边拿走一个重100克空杯子,在天平的右边拿走100克的砝码,天平保持平衡。

师:你能根据操作过程说出等式吗?

生:100+x-100=250-100

师:这时天平表示未知数x的值是多少?

生:x=150

师:是的,xxx同学的想法是正确的,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100,就能得出x=150。我们表扬他。

师:根据刚才的实验,我们来认识两个新的概念———“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师:指着方程100+x=250说:“x=150是这个方程的解。(课件显示:方程的解)

师:

100+x=250

100+x-100=250-100

指着方框说:“这是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

师:在解方程的开头写上“解:”,表示解方程的全过程。

师:同时还要注意“=”对齐。

师:都认识了吗?请打开课本第57页将概念读一次,并标上重点字、词。

师:你们怎么理解这两个概念的?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想法?

生1:“解方程”是指演算过程

生2:“方程的解”是指未知数的值,这个值有一个前提条件必须使这个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解有什么不同?

生:“方程的解”的解,它是一个数值。“解方程”的解,它是一个演变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合作,达到培养学生自主、互助的精神。]

2.教学例1。

师:要是老师出一个方程,你会求这个方程的解吗?

生:会。

师:请自学第58页的例1的有关内容。

[学生独立学习例1的有关内容,设计意图: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让学生发现]

师:四人小组讨论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减3?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师:(出示例1)左边有x个,右边有3个,一共用9个。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

生:x+3=9(板书:x+3=9)

师:x+3=9这个方程怎么解?我们可以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帮助理解,请看屏幕。

师:球在天平不好摆,老师在天平上用方块来代替它。怎样操作才使天平的左边只剩x,而天平保持平衡。

生:x+3-3=9-3(板书:x+3-3=9-3)

师:这时天平表示x的值是多少?

生:x=6(板书:x=6)

师: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减3?

生1:使方程左右两边只剩x。

生2: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就是解这个方程的方法。

师:这个方程会解。我们怎么知道x=6一定是这个方程的解呢?

生:验算。

师:对了,验算方法是什么?

生:将x=6代入原方程,看方程的左边是否等于方程的右边。

(板书:

验算:方程的左边=6+3=9

方程的右边=9

方程的左边=方程的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师:以后解方程时,要求检验的,要写出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进行口头检验,要养成口头检验的习惯。力求计算准确。

三、巩固练习

师:现在老师看看同学们对于解方程掌握得怎么样。(课件展示)。

四、课堂小结:解含有加法方程的步骤。(出示课件)

师:谁能说说解含有加法和减法的方程的步骤?(随着学生,显示全过程。)

生:解方程的步骤:

a)先写“解:”。

b)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或减一个相同的数,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c)求出x的值。

d)验算。

解方程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57、58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3)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代数思想。

(4)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教学重、难点

(1)“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理解比较简单的方程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单行纸一张

(五)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复习铺垫

生:(100+x)克

师:在天平的右边放了多少砝码,天平保持平衡呢?(教师边讲边操作100克、200克、250克)

师:请你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

生:100+x=250(课件显示:100+x=250)

师:这个方程怎么解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程)

2.探究新知,理解归纳

(1)概念教学: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概念

师:(出示课件)那你猜一猜这个方程x的值是多少?并说出理由。

生1:我有办法,可以用250-100=150,所以x=150.

生2:我有办法,因为100+150=250,所以x=150

师:xxx同学的想法太棒了!我们一起探索验证一下。请看屏幕,怎样操作才使天平左边只剩x克水,而天平保持平衡。

生:我在天平的左边拿走一个重100克空杯子,在天平的右边拿走100克的砝码,天平保持平衡。(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

师:你能根据操作过程说出等式吗?

生:100+x-100=250-100(课件显示:100+x-100=250-100)

师:这时天平表示未知数x的值是多少?

生:x=150(课件显示:x=150)

师:是的,xxx同学的想法是正确的,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100,就能得出x=150。我们表扬他。

师:根据刚才的实验,我们来认识两个新的概念―――“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师:(课件显示x=150的下画线)指着方程100+x=250说:“x=150是这个方程的解。(课件显示:方程的解)

师:(课件显示:方框)

100+x=250

100+x-100=250-100

指着方框说:“这是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课件显示:方框的左边的箭头与解方程。)

师:在解方程的开头写上“解:”,表示解方程的全过程。(课件显示:解:)

师:同时还要注意“=”对齐。

师:都认识了吗?请打开课本第57页将概念读一次,并标上重点字、词。

师:你们怎么理解这两个概念的?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想法?

生1:“解方程”是指演算过程

生2:“方程的解”是指未知数的值,这个值有一个前提条件必须使这个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解有什么不同?

生:“方程的解”的解,它是一个数值。“解方程”的解,它是一个演变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合作,达到培养学生自主、互助的精神。]

(2)教学例1。

师:要是老师出一个方程,你会求这个方程的解吗?

生:会。

师:请自学第58页的例1的有关内容。

[学生独立学习例1的有关内容,设计意图: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让学生发现]

师:四人小组讨论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减3?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师:(出示例1)左边有x个,右边有3个,一共用9个。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

生:x+3=9(板书:x+3=9)

师:x+3=9这个方程怎么解?我们可以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帮助理解,请看屏幕。

师:球在天平不好摆,老师在天平上用方块来代替它。怎样操作才使天平的左边只剩x,而天平保持平衡。

生:天平左右两边同时拿走3个方块,使天平左边只剩x,天平保持平衡。(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

师:根据操作过程说出等式?

生:x+3-3=9-3(板书:x+3-3=9-3)

师:这时天平表示x的值是多少?

生:x=6(板书:x=6)

师: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减3?

生1:使方程左右两边只剩x。

生2: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就是解这个方程的方法。

师:这个方程会解。我们怎么知道x=6一定是这个方程的解呢?

生:验算。

师:对了,验算方法是什么?

生:将x=6代入原方程,看方程的左边是否等于方程的右边。

(板书:

验算:方程的左边=6+3=9

方程的右边=9

方程的左边=方程的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师:以后解方程时,要求检验的,要写出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进行口头检验,要养成口头检验的习惯。力求计算准确。

解方程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十

新课导入设计意图;

1、猜谜的形式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2这里简单引入、提问的目的是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3、猜礼物

这个导入设计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为了调动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课堂教学充满新奇感。

4、短小的历史故事,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联系实际,用贴近生活的事例引入新课。

因为学生只有明确目标,才能学有方向、学有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并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4、明确学习目标,有的放矢。而且把学生想知道的作为尝试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语文课程标准》将兴趣、习惯的培养贯穿始终,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因而,刚开课就用清脆、宛转的夜莺歌声导入,让学生感到美妙的歌声是多么富有感染力,大家产生无限丰富的想象,令人亲切陶醉而心驰神往。学生的阅读兴趣盅然,这样开课,培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等于打下了学习语文的根基。

6、导入部分,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主人公产生敬仰之情,通过交流资料,拉近了学生与文本故事和文本人物的距离,为接下来进行平等有效的阅读对话作好了必要的铺垫。

检查预习:

1、通过检查预习引导学生从字词入手一步熟悉文本,夯实语文学习的基础,同时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实现长文短教,为品读文本作好铺垫。

2、认读词语,读准字音,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故事大概,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3、这一复习环节,既温习了词语的朗读,又让学生凭借词语回忆了课文内容,还进行了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

识字设计意图:

1、小学语文教学是学习语文的启蒙阶段,要为学生打好识字、阅读和作文的基础。初读课文要求不添字、不漏字,做到读正确,然后是读得流利,才为精读教学的“读得有感情”打下基础。只有加强对初读课文的自学情况检查,才能掌握字音、字形、词义,并能正确运用,积累词句,力求循序渐进,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2、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所以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贵有疑。在充分自读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引导和讲解做到有的放矢,还能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创新精神。

运用多媒体课件:

1、从思想上意识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也为氧气物理性质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用可爱的动画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学生不至于走神,调节课堂气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3、运用多媒体课件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凭借音乐感知画面形象,化抽象为具体,既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让他们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轻松地区分出了众多的颜色,体会到了作者语言的精妙。学生在声情并茂朗读的基础上,结合课件,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但可以保持兴趣,而且可以活跃思维,促进感悟,达到积累内化的目的。

4、恰当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能使学生受到更真切的感染,使学生身临其境。

5、从教学实际出发,将课件作为学生与文本交流、师生情感交流、协作的工具,创设学习环境的工具。激发学生的情感,为学习语文奠定情感基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读写结合,力争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提高习作水平。

6、这个教学环节通过多媒体画面,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从而产生新的阅读期待,促使他们感悟文中的情和景。

诵读感悟设计理念:

1、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因为学生只有真正的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读出感情;而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领会作者表达的过程,这种体验是心灵深处的,也是最长久、最深刻的。

2、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即加强了读书的指导,又走进了文本。

3、让学生通过读---找----圈----议----悟,使学生深入文本,同时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4、对于重点句的理解,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回答要求,既让后进生在难度降低的前提下也能尝试说一说,又确保优等生的进一步发展。

5、读写结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方法,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水到渠成。既锻炼学生写作,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因为学生只有真正的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读出感情;而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领会作者表达的过程,这种体验是心灵深处的,也是最长久、最深刻的。

7、重视自读自悟,整体感知,培养学生自能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首先要读懂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学会抓住主线,理清文章思路。同时,用小标题来概括每段内容,这种方法会让学生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他们的思维概括能力和语言综合能力。

8、阅读教学要创设由内化向外化的转换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语文教学走向科学、高效的途径之一。因而,教学时,不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还要抓表达。引导学生发现表达的特点,鼓励他们在口头和书面中迁移、运用。

9、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及时发现自己朗读中的不足,寻找差距。这样一来,学生找到了学习的榜样,同时也不会被这个榜样束缚。学生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朗读的技巧。

10、注重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联系画面及上下文来理解课文的方法,还注重培养学生自读勾划、合作提高的良好学习习惯,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使学生真正成为语言的实践者,从而保证双基训练能落到实处。

11、表演读是学生“喜闻乐动”的好形式,又是潜移默化理解词句意思的好途径。通过两次演读,两次情境再现,学生对各种对象的表现有了真切的感受。

12、朗读不仅仅是理解课文的一种手段,各种不同方式的朗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享受。而唱歌正好与语文朗读有许多共同之处,各种不同唱法可以给朗读作借鉴。

指导写字设计理念:

1、新“课标”强调:“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子。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课始,我不仅范写,而且边写边提醒学生关注“略”这个字的整体布局是左窄右宽,再关注笔画细节,也就是每个笔画的书写要领,这样指导,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积累不少写好字的秘诀。“三个一”写字姿势的提醒及时必要,它培养的是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体现的是最基本的人文关怀。

课堂师生互动设计意图:

1、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交流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则要做个好舵手,围绕目标,指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让学生真正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

作业设计理念:

1、教学,不但要针对不同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活动方式,而且要在同一学习任务中考虑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尝试机会,特别是在统一活动设计中,要给学生一点选择余地。

2、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要求孩子每篇课文都要在课前进行预习,完成5个预习任务。老师已经在课堂进行过一次指导,有家长的关注与帮助,相信孩子们能做得更好!

3、巩固性作业,设计意图:巩固基础知识,加强书写练习,学会审题读题。

4、通过几种不同形式的写话练习,增加练笔次数,提高孩子的写话兴趣和能力。

5、语文学习重在阅读积累,阅读可以巩固识字、增加识字量,可以累积好词佳句提高说话、写话能力,可以培养孩子的耐心静气„„.(好处很多)通过几种不同形式的阅读积累作业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与能力。 板书设计理念:

1、在课堂上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渠道基本有两个 ,一是视觉 ,二是听觉。板书是使学生通过视觉而获得知识信息的。在学生接受信息的两个渠道中 ,通过视觉获得信息的记忆时间 ,比从听觉获得信息的时间要长几倍。板书便于学生巩固知识 ,因而是提高教学效果。

2、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浓缩了的精华,是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3、这样的板书不仅体现了课文的重难点,体现了本课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也使学生能从板书上较直观地看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一看板书就能回忆起本课的内容,便于理解和掌握知识,利于学生记忆。同时也体现了课文内容与思维的同步,达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解方程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十一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会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导入:同学们,经调查,我们班大部分同学的年龄是12岁(虚岁),也可以通过推理推算出来,7岁入学,在学校学了五年,正好是12岁。老师今年是39岁,师在黑板上板书39和12。下面请同学比较一下老师和你的年龄,并用一句话把比较的结果说出来,注意启发引导学生说出:“老师的年龄比我年龄的3倍还多3岁”,“老师的年龄比我年龄的4倍少9岁”。两种说法都可以。接着问,明年呢?“老师的年龄比我年龄的3倍还多l岁”。

解方程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十二

.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初中美术《清晨》教学设计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了基本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但由于学生的素质、学习习惯不可能一致,有的接受能力强,思维敏捷,掌握快一些,有的则相反。

3.教学内容分析:教材选择“清晨”为主题,从美术知识的角度来讲,是试图通过学生利用陶泥这种易于塑造的材料来表现清晨人物的行为活动,提高学生立体造型与表现的能力。教材首先展示的是齐程翔的油画《都市早安》和一组反映清晨人物户外活动的摄影作品。这些作品以清晨特有的情景入画,如晨练、升旗、朝阳、晨曦??引导学生发现经常发生而又容易被人们忽略的生活细节中蕴涵的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洞察力。

4.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感受圆雕艺术作品的美,思考圆雕艺术作品的艺术特点。雕塑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

(2)能力目标:能够模仿优秀雕塑作品,提高立体造型能力与表现技巧。(3)情感目标:学会发现雕塑中特有德望美感和生命力,提高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能力和生活美的感受能力。

5.教学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学生在生活中对各种人、物等形体的把握,要善于扑捉美的形象,树立造型美的观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捕捉“动态”。

(展示一组清晨户外的影视片断剪辑)(开阔学生的眼界,汲取灵感)

二、游戏参与

1、请几位同学模仿人们晨练的不同场景动态,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分析模仿的同学是否将最具特征的动态表现出来了,并将不太典型的动态进行纠正。

2、教师请几位同学表演统一场景动态,看了谁的动作模仿得最具特点。

3、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人物基本比例与肢体运动变化的特点。

4、教师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强化记忆人物特定动态的造型要点。分析“动态”、抓住“特征”

(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把握造型动态的能力。)

三、对比分析

1、展示几件不同材料塑造的人物雕塑,分析不同材料对造型的影响。

2、展示几件不同泥雕作品,对比分析捏制成型的造型特点。

3、对比雕塑家作品与学生作业的造型塑造,提示学生需要把握的基本造型要点。(通过不同风格作品的对比分析,引导学生的思维往返于生活和艺术之间。)

四、学习活动

1、活动要求:将你在清晨捕捉到的印象最深的一个人物动态捏制成一个简单的泥塑。

2、学生尝试探索与制作,按自己的表现方式进行制作。

3、教师在学生普遍尝试完成后,针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普遍问题进行评价分析,深化对泥塑知识与雕塑方法的学习。

4、学生根据教师提示修改作业,完善自己的造型。

5、教师积极评价学生中的优秀作业,指出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再次强调基本知识,深化学生对泥塑人物造型的认识。

6、学生加工,整理造型,完成作业。

(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实践中深化、巩固了新学的理论知识。)

五、展示交流——自主评价

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自己和同学们的作品总结研究课题——讨论圆雕的特点是什么?(学生针对性地评说,进一步巩固新知,同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欣赏——自我升华

(欣赏环节是为了升华学生的审美情感,并发散思维,巩固新知。)

解方程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十三

新课导入设计意图;

1、猜谜的形式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2这里简单引入、提问的目的是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3、猜礼物 这个导入设计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为了调动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课堂教学充满新奇感。

4、短小的历史故事,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联系实际,用贴近生活的事例引入新课。

因为学生只有明确目标,才能学有方向、学有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并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4、明确学习目标,有的放矢。而且把学生想知道的作为尝试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语文课程标准》将兴趣、习惯的培养贯穿始终,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因而,刚开课就用清脆、宛转的夜莺歌声导入,让学生感到美妙的歌声是多么富有感染力,大家产生无限丰富的想象,令人亲切陶醉而心驰神往。学生的阅读兴趣盅然,这样开课,培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等于打下了学习语文的根基。

6、导入部分,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主人公产生敬仰之情,通过交流资料,拉近了学生与文本故事和文本人物的距离,为接下来进行平等有效的阅读对话作好了必要的铺垫。

检查预习:

1、通过检查预习引导学生从字词入手一步熟悉文本,夯实语文学习的基础,同时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实现长文短教,为品读文本作好铺垫。

2、认读词语,读准字音,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故事大概,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3、这一复习环节,既温习了词语的朗读,又让学生凭借词语回忆了课文内容,还进行了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

识字设计意图:

1、小学语文教学是学习语文的启蒙阶段,要为学生打好识字、阅读和作文的基础。初读课文要求不添字、不漏字,做到读正确,然后是读得流利,才为精读教学的“读得有感情”打下基础。只有加强对初读课文的自学情况检查,才能掌握字音、字形、词义,并能正确运用,积累词句,力求循序渐进,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2、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所以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贵有疑。在充分自读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引导和讲解做到有的放矢,还能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创新精神。

运用多媒体课件:

1、从思想上意识到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也为本课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用有趣的诗歌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不至于走神,调节了课堂气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3、运用多媒体课件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凭借音乐感知画面形象,化抽象为具体,既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让他们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轻松地区分出了众多的颜色,体会到了作者语言的精妙。学生在声情并茂朗读的基础上,结合课件,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但可以保持兴趣,而且可以活跃思维,促进感悟,达到积累内化的目的。

4、恰当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能使学生受到更真切的感染,使学生身临其境。

5、从教学实际出发,将课件作为学生与文本交流、师生情感交流、协作的工具,创设学习环境的工具。激发学生的情感,为学习语文奠定情感基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2 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读写结合,力争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提高习作水平。

6、这个教学环节通过多媒体画面,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从而产生新的阅读期待,促使他们感悟文中的情和景。

诵读感悟设计理念:

1、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因为学生只有真正的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读出感情;而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领会作者表达的过程,这种体验是心灵深处的,也是最长久、最深刻的。

2、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即加强了读书的指导,又走进了文本。

3、让学生通过读---找----圈----议----悟,使学生深入文本,同时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4、对于重点句的理解,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回答要求,既让后进生在难度降低的前提下也能尝试说一说,又确保优等生的进一步发展。

5、读写结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方法,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水到渠成。既锻炼学生写作,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因为学生只有真正的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读出感情;而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领会作者表达的过程,这种体验是心灵深处的,也是最长久、最深刻的。

7、重视自读自悟,整体感知,培养学生自能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首先要读懂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学会抓住主线,理清文章思路。同时,用小标题来概括每段内容,这种方法会让学生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他们的思维概括能力和语言综合能力。

8、阅读教学要创设由内化向外化的转换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语文教学走向科学、高效的途径之一。因而,教学时,不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还要抓表达。引导学生发现表达的特点,鼓励他们在口头和书面中迁移、运用。

9、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及时发现自己朗读中的不足,寻找差距。这样一来,学生找到了学习的榜样,同时也不会被这个榜样束缚。学生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朗读的技巧。

10、注重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联系画面及上下文来理解课文的方法,还注重培养学生自读勾划、合作提高的良好学习习惯,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使学生真正成为语言的实践者,从而保证双基训练能落到实处。

11、表演读是学生“喜闻乐动”的好形式,又是潜移默化理解词句意思的好途径。通过两次演读,两次情境再现,学生对各种对象的表现有了真切的感受。

12、朗读不仅仅是理解课文的一种手段,各种不同方式的朗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享受。而唱歌正好与语文朗读有许多共同之处,各种不同唱法可以给朗读作借鉴。

指导写字设计理念:

1、新“课标”强调:“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子。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课始,我不仅范写,而且边写边提醒学生关注“略”这个字的整体布局是左窄右宽,再关注笔画细节,也就是每个笔画的书写要领,这样指导,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积累不少写好字的秘诀。“三个一”写字姿势的提醒及时必要,它培养的是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体现的是最基本的人文关怀。

课堂师生互动设计意图:

1、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交流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则要做个好

4 舵手,围绕目标,指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让学生真正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

作业设计理念:

1、教学,不但要针对不同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活动方式,而且要在同一学习任务中考虑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尝试机会,特别是在统一活动设计中,要给学生一点选择余地。

2、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要求孩子每篇课文都要在课前进行预习,完成5个预习任务。老师已经在课堂进行过一次指导,有家长的关注与帮助,相信孩子们能做得更好!

3、巩固性作业,设计意图:巩固基础知识,加强书写练习,学会审题读题。

4、通过几种不同形式的写话练习,增加练笔次数,提高孩子的写话兴趣和能力。

5、语文学习重在阅读积累,阅读可以巩固识字、增加识字量,可以累积好词佳句提高说话、写话能力,可以培养孩子的耐心静气„„.(好处很多)通过几种不同形式的阅读积累作业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与能力。

板书设计理念:

1、在课堂上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渠道基本有两个 ,一是视觉 ,二是听觉。板书是使学生通过视觉而获得知识信息的。在学生接受信息的两个渠道中 ,通过视觉获得信息的记忆时间 ,比从听觉获得信息的时间要长几倍。板书便于学生巩固知识 ,因而是提高教学效果。

2、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浓缩了的精华,是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3、这样的板书不仅体现了课文的重难点,体现了本课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也使学生能从板书上较直观地看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一看板书就能回忆起本课的内容,便于理解和掌握知识,利于学生记忆。同时也体现了课文内容与思维的同步,达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设计理念

设计意图:游戏引入,形象感知春天色彩明丽的美景,不仅让学生进入优美的教学情境,获得身心的愉悦,而且巧妙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后面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游戏引入,形象感知春天色彩明丽的美景,不仅让学生进入优美的教学情境,获得身心的愉悦,而且巧妙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后面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

6 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解方程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十四

关于方程和解方程的知识,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小学生在学习代数的整个过程中,几乎都要接触这方面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前一节学习用字母表示数为本节课学习方程和以后的解方程打下了接触。教材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首先通过天平演示,说明天平平衡的条件是左右两边所放物体质量相等。同时得出一只空杯正好100克。然后在杯中倒入水,并设水重x克,通过逐步尝试,得出杯子和水共重250克。从而由不等到相等,引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为提供更为丰富的感知材料,教材一方面由小精灵要求: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另一方面通过三位小朋友在黑板上写方程的插图,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的多样性。

述生活中的等量情景。学生对于利用天平解决实际问题较感兴趣,而对于从各种具体情境中寻找发现等量关系并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则需要老师引导和同伴互助,需要将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1、知识与技能:结合情景,理解、掌握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感受方程思想。

3、情感与态度:在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景中的等量关系。

用方程的思想刻画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多媒体课件。

(一)感受等式,理解等式。

利用天平的直观性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情景用等式或不等式表达出来。

(二)对式子进行分类。

在引导学生想法的前提下,让学生自主对式子进行分类。

(三)引入方程概念。

(四)理解方程意义。

借助天平呈现出简单的相等的情景,让学生经历将生活情境转变成数学语言的过程。

(五)感受方程的价值。

(六)课堂小结。

(一)感受等式,理解等式。

1、出示天平的图片,让同学们了解天平的基本功能,知道只有当两边放的物体重量相等时天平才会平衡。

师:我们一起用天平做个试验。

课件演示,天平左边放两个鸡蛋,右边放一本数学书,书和鸡蛋都放在天平的上方,不接触天平。

师:你觉得如果将书和鸡蛋放在天平上后,天平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预设】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一部分同学会认为无法判断,理由是不知道数学书和两个苹果谁重。

生:平衡。

生:40+40=80

2、出示两支篮球队比赛的图片,其中红队得分17分,蓝队得分24分。

师:你能用数学式子描述出红蓝两队比分之间的关系吗? 生:1724

【预设】经过前面对数学书和鸡蛋重量的比较,学生已经能够想到,18+x和24之间的大小关系是不确定的,会有三种情况。

师:你是否能用式子表示出这三种关系呢?

生:如果红队进的球很少,那么比分还是没有蓝队高,18+x24;如果红队进的球很多,比分就会超过蓝队,18+x24;如果红队正好追上蓝队,那就是18+x=24。

生:等于小于和大于。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的天平平衡,很容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质量之间自然产生的相等关系,等式是方程的生长点。而利用连续进球个数的数量不确定,则将未知数引入到式子中。

解方程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十五

教学目标:

1、能理解诗歌内容,并初步学会朗诵诗歌。

2、认识动物名词:老鹰、小鸡、青蛙、小鱼、马儿、花儿、小鸟。

教学准备:

老鹰、小鸡、青蛙、小鱼、马儿、花儿、小鸟的头饰、操作卡、相应的字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已学过的字宝宝,引入课题。

t:今天,有很多小动物来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它们听说你们很会认字,于是就带来了很多字宝宝来考考你们。(教师抽出字卡,幼儿认读)

二、出示动物卡片,幼儿认读。

t:哗!你们都能读出这些字宝宝,我们一起看看有哪些小动物来。(逐一出示动物卡片,幼儿认读)

t:你们看!这是谁呀?(老鹰)老鹰会怎样呢?(飞飞)

咦,它们也有名字。(出示字卡,幼儿认读)

三、出示范例,学会儿歌。

1、t:今天陈老师教你们念一首儿歌,里面也有这些小动物的。(教师出示动物卡片,让幼儿跟读)

如:我学飞飞,我学刨刨……

2、把小动物的名字放进儿歌里,让幼儿学念。

四、表演游戏

1)、请小部分幼儿表演小动物,其他幼儿念儿歌;表演者跟随念儿歌的幼儿念的内容做出相应动物的动作。(游戏换人重复几次)

2)、全体幼儿边念儿歌,边做相应的动物动作。

五、结束活动

t:小朋友,现在我们就像一只快乐的小鸟一起飞回家吧!

解方程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十六

关于《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的意图与思考 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关键在于我们面对一篇教材能做到深刻、准确、全面地解析。在此基础上,从学生实际需求来考虑选取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确定后,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出有效的教学问题。简单概括之,就是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下面从三个方面来陈述我们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认识。

作者陈忠实是土生土长的西北人,他血管里流淌着西北汉子刚毅的血液。也只有这种不轻易屈服命运的顽强人格,才表达出这般刚性的文字——《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散文以凝练、厚重的文字,大胆的猜测与想象,将一株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粗壮的柳树呈现在人们眼前。也许在有些人眼里它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当我们走进它、读懂它,你就会对它身处逆境所表现出的顽强精神产生敬畏。这棵神奇的柳树,傲然挺立在青海高原上,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特的风景,它似乎在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逆境,我们不可或缺的是生活的毅力与韧劲。从本文表达上看,文章既有词句华丽流畅、气势磅礴的工笔细描式的实写,又有天马行空、大刀阔斧式的想象,还有厚重蓬勃的直抒胸臆。这样的文章,在我们成人读来激情澎湃,思绪万千,但在教学中实施起来,却往往觉得那是一份不能承受之重。

二、目标的设定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文章对柳树的工笔式描画,用苍凉、恶劣的高原环境衬托,以及用家乡灞河的柳树进行对比,意在突显柳树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认为,教学中应通过引导学生对相关语言文字的理解、赏析,感悟出文章的主旨,同时在感悟的基础上朗读,以促进学生语言的内化,这是高年段语文教学的年段目标,也是这课时教学的主要目标。其次,基于文章表达特点,我们在这课时中,引导学生理解青海高原的苍凉,然后用对比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青海高原的环境描写对柳树所起的衬托作用。

三、教学设计的意图与思考

1、整体设计构思

2、青海高原的环境描写部分;

3、作者天马行空的猜想与想象部分。这个三个部分也就是散文的“形”。根据散文神聚的特征,我们设计了用“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一株令我望而敬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一灵魂的句子把三个组块串联起来,设计了由“柳树的外形——青海高原的环境——作者的猜想与想象”这样一条教学主线。

2、细节的处理

这篇散文语言凝练、厚重。部分看似很普通的词语却极显张力。例如作者对柳树树干、树枝、树叶的颜色描写中用了“生铁铁锭的色泽、锻铸”这样的词语。之所以用这样词语来描写柳树的颜色,实际上是作者对柳树的刚毅、生命力强大的肯定与赞颂。因此,我们设计了用替换词语进行比较的方式让学生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在此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朗读文章对柳叶颜色的描写,以求得学生的意会。当然设计中,我们对环节的过渡,句子的理解,朗读等细节方面也做了精心的设计。

3、教学方式的选择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和启发性原则。基于这样的原则,我们采取了把学生引领到学习内容的组块上去,然后用富有驱动力的话题,激发学生去自读、理解、感悟,再通过朗读外化自己的理解。在第一、第二两个组块中,我们主要引导学生自读——想象——感悟——朗读;然后通过一二两个组块的对比朗读,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第三组块中,我们除了上述要求外,还设计学生提炼、归纳语言文字的训练。例如:要求学生默读六七自然段,说说这株柳树在生长过程经历哪些艰难困苦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另外在多媒体运用方面力求简单实用,主要把呈现一些青海高原的图片,让学生对青海高原苍凉、恶劣的环境有更为直观的感受。

解方程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十七

学习目标:

1. 使学生初步理解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2. 能根据一次函数的图像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值

3. 能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学习重点:

1. 用作图像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值

2. 用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学习难点:

1. 做图像时要标准、精确,近似值才接近

2.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计算准确,方法适宜

学习方法:

先自学课本,用心思考自主学习部分,努力独立完成,再与其他同学讨论未明白的内容。课上展示,针对自己不明白问题多听多问。

自主学习部分:

问题1.(1)方程x+y=5的解有多少组?写出其中的几组解。

(3)在一次函数y=5-x的图像上任取一点,它们的坐标适合方程x+y=5吗?

(5)由以上的探究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3)由以上探究过程,我们发现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除了加减消元法和代入消元法,还可以用 法解方程组;我们还发现可以利用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求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

合作探究:

(1) 用做图像的方法解方程组

(2)用解方程的方法求直线y=4-2x与直线y=2x-12交点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398344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