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粉笔教学设计语文大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8 01:58:14
专业粉笔教学设计语文大全(14篇)
时间:2023-10-28 01:58:14 小编:ZS文王

总结是对自己所做事情的一个交代,也是对自己的一个检视。在写总结时,可以运用一些技巧和方法,如提问、对比、归纳等等。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

粉笔教学设计语文篇一

1、初步了解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意的特点,辨析组词。

2、积累带“刂”和“隹”的汉字,认识新部首。

3、进一步学习正确的默读方式。

4、表演《特殊的考试》,能完成有关环保的考题。

1、字词积累,会用词语造句。

2、通过表演和做考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初步了解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意的特点,辨析组词。

2、积累带“刂”和“隹”的汉字,认识新部首。

3、能加部首组成新字,会用词语造句。

一、描一描,写一写。

1、教师出示田字格里“特、持、拦”三个字。

2、学生观察讨论: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有多个横。)

3、同桌互相说怎样写好这三个字。

4、教师指导:书写横比较多的字,写时注意横画的长短变化,其中突出主笔的横要长一些,如“特”字右上部第二横;“持”字右上部第二横;“拦”字右上部第三横。

5、学生独立练习书写。

6、小组内评评谁的字最漂亮。

7、选几份全班欣赏,师生共同评价。

二、比一比、看谁写得多。

1、教师出示部首“刂”“隹”,学生说出名称。

2、想一想哪些字还带这两个部首。

3、学生汇报汉字:刂——别、划、剑等。隹——难、准、谁等。

4、指导学生认读这些字。

5、选自己喜欢的写在书上。

三、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半——伴兰——拦代——袋当——挡干——赶人——认

1、前三组字有什么特点?(前三组生字读音完全相同。)

2、后三组字有什么特点?(后三组生字读音相近,字形不同。)

3、从每一组的两个生字中,你又发现了什么?(每一组的第二个字都是形声字,形声字偏旁表示意思,声旁表示他的读音。)

4、能举出声旁表音的形声字吗?(初步了解形声字声旁表音的特点,并利用这一特点自主识字,自用阅读。)

四、加部首,组成新字。

1、教师出示第一组子卡,学生指名读、齐读。根据部首说说新字的意思。

2、学生给后四组字加部首,写出新字。

3、学生小组内交流,根据加的部首说一说每个新字的意思。

4、学生口头组词,练习说话。

五、读一读,选一个词语造句。

1、教师出示卡:准备、亲切、顺利、为难、吃惊、心爱。学生开火车读。

2、说一说每个词语的意思。

3、选自己喜欢的一到两个词语造句。

六、为本单元中的小动物写评语。

2、学生汇报交流。

比如:小马用实际行动验证了河水既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也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

小熊不爱护环境。

3、选自己喜欢的写下来。

七、表演《特殊的考试》。

1、学生再读课文,小组内讨论怎样表演。可以把人物内心的话用语言表达出来。

粉笔教学设计语文篇二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

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1、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2、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3、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跳水》的第一课时,《跳水》这篇小说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生: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发生了危险,船长要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孩子得救了的一个故事。

二、学习4-6自然段

(一)处境的危险

师:思路真清晰。那孩子当时的处境危险吗?

生:危险。

师:文章的哪些描写表现了孩子危险的处境?我请一个声音响亮、吐字清晰的孩子给大家读一下学习导航。(出示学习导航)

师:你们找到了哪些关键词能表现当时的孩子处境的危险呢?

生:

1、桅杆的顶端(批注:高、危险)

2、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的一头有一米多。(批注:远危险)要拿着帽子,手必须放开绳子和桅杆,此外没有别的办法。(批注:危险)

3、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批注:危险)

师:孩子这时候失足没有?

生:没有。

生: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

师:声音很洪亮,如果能读出孩子当时危险的处境就更好了,谁再来试一试?

生:

(二)甲板上的人的表现

师:在孩子追猴子的这个过程中,甲板上的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

生:

1、甲板上的人笑得声音更大了。(批注:看热闹)师:孩子当时的表现是怎样的呢?

生:脸红了。(批注:生气)

师:生气的孩子爬上桅杆,可猴子还在戏弄孩子,这时候孩子心里?

生:气急了。

师:可是猴子还是做怪样,孩子心里已经?

生:气极了。

师:气极了的孩子,丢开桅杆,走上横木。这时甲板上的人们有什么反应?

生:

1、吓呆了。(批注:危险)

2、所有的人都不知所措。(批注:危险)

3、人群里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批注:危险)师:这一声大叫让当时的孩子?

生:醒悟过来了。

生:孩子站在桅杆的顶端,甲板上的人惊呆了的表情。师:可见当时孩子的处境真是十分危险、万分危急!

三、高潮部分

生:读学习导航,小组合作学习。

师:哪个小组准备好了?先来给大家汇报一下学习成果。

生:

1、四个感叹号。(批注:危险、担心)

2、立刻。(批注:果断)师:只要孩子一失足??

生:他就会跌倒甲板上,摔个粉碎。

师:即使他不失足??

生:没有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已经。说明孩子还没跳水的时候,水手已经在海里了。

师:四十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你觉得这句话矛盾吗?

生:不矛盾,因为大家当时心情都十分紧张。(批注:紧张)

师:又过了几分钟,孩子又开始呼吸了。当船长看到这儿时,他的表现是怎样的?

生:呜咽起来。

师:看来船长不仅机智果断,还有着作为父亲对儿子的?

生:爱。

四、内容小结

生:对船长说?对甲板上的人说??

粉笔教学设计语文篇三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枫叶如丹的三层含义。

3、了解借物喻理、借物悟理的写作手法。

理解枫叶如丹的三层含义。

一、阅读全文,回顾课文内容,勾画出文中含有枫叶如丹这个词组的句子。

二、理解枫叶如丹的第一层含义:成长过程。

1、读文中第一个含有枫叶如丹的句子。

2、朗读课文1——4段,了解枫树的生命轨迹。

3、朗读课文1——4段,感知枫树成长过程的不易。

4、引入冰心的语言,学生感知枫叶成长经历的艰难历程。

5、读课文5、6段了解枫树与人成长过程的相同之处。理解枫叶如丹的第一层含义:成长过程。

三、理解丹的第二层含义。

1、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概括第二部分的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枫树美景的描写。

3、理解枫树如凄苦的老人的含义。

(1)知道枫树和老人的相同之处。

(2)通过作者的经历理解作者将枫树比喻为老人的原因。

(3)读课文中丽贝卡出现的部分。

(4)将丽贝卡与植物的成长阶段进行比较,知道秋天仍旧蕴含生命。

(5)出示作者的经历,理解生命的丰富内涵。

(6)理解枫叶如丹的第二层含义。

四、理解枫叶如丹的第三层含义。借用杜牧的《山行》以及枫树成长的四季循环,理解枫叶如丹的第三层含义:长久的生命力。

五、教师介绍作者的写作手法。

六、齐读课题。

教后反思:

拨开景语看情语

“霜叶红于二月花”,待到凉风又起,秋天又到,看那满山红叶,一树的红艳早已超越二月的红花。

这一树的红叶是什么?是经历春、夏、秋的洗礼迎来的硕果,是跳跃、欢乐的生命,是有丰富内涵的生命,是化作春泥护花的长久的生命力。

可见这一树的红叶蕴含了作者多少人生感悟,多少个人情感……

作为教师,如何借助这一树的景让孩子走进作者的情怀呢?我尝试着在课堂上拨开景语看情语。

一、借助冰心的语言,体悟成长过程的艰辛。课文伊始,作者利用了四个自然段,以抒情的形式分述了枫树由春到秋,由绿到红的全过程,作者究竟需要说什么,丢弃纷繁的分析,用冰心的语言“: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让学生体悟到作者原来是要告诉我们丹是来自不易的,他仿是人的成长过程,必须经历必要的挫折与磨难才能成长。

二、借助作者的人生经历,理解作者眼中那一棵凄苦的枫树。

作者在文中的第二部分写道:再望望那株枫树,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垂头无语。

为什么一树的红艳却成为凄苦与孤独的代名词。在课堂上我出示了作者写作此文的照片,让学生走进作者的世界。作者写此文时已进入花甲之年,斑白的双鬓,深锁的皱纹,一下子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已经走入了人生的尽头,他的悲秋情怀赋予了枫树,此时眼前的枫树就是他自己,他就是枫树,枫树就是他。景与人的相通之理即是世间万物都是相通之道。

三、借助人与树的相同之处,理解枫叶如丹就是跳跃、欢乐的生命,就是富有内涵的生命。

课文第二部分出现了丽贝卡,这个富有生命力的孩子的出现,给了作者最多的人生感悟。

我让学生尝试着将丽贝卡喻成植物的发芽阶段,于是在秋天生命的初始之期仿佛又重新降临。

接着我又让学生将作者与植物的成长阶段进行比较,引入作者的生活简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生命虽然到了尽头,但是回顾这一生是精彩的,恰如那如丹的枫叶。这样的富有内涵的生命在今天是没有遗憾,不该凄苦的。

那一树的红叶依旧,但是在一树的红叶上我们分明看见了作者如丹的人生情怀!

粉笔教学设计语文篇四

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今天,学习了李怀源老师和蒋军晶老师关于“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考虑哪些因素”的谈话,触动很大。

回顾自己的教学,翻看自己的教学设计,确实发现了这样的问题:

时间就那么多,只得蜻蜓点水,于是大呼“时间都去哪了”。目标要舍得,有舍才有得。确实,目标太多反而容易打乱教学,教师就会忽略学生,会不由自主的控制学生,因为一旦放手,就会完不成预设的目标。但实际上,课堂貌似很流畅,实际上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和提高。反之,两到三个精心选择的目标很容易达成,也就形成了高效。

教学目标的主语应当是学生,即学生在这节课要达到什么,感受什么,体会到什么等等。反观自己设计的教学目标,很多却不是很清晰。例如这是我设计的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的一个教学目标“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和拟人写法。”在这里,前半句话是学生要达到的目标,后半句话却变成了教师要干什么。如果改成“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比喻和拟人的写作方法。”就好多了。

语文课都会有字词、朗读但年级不同,要求也不同。比如朗读,在低年级会是教学目标,“如学习有感情朗读课文”但是到高年级就是一种手段,而不能还把感情朗读还作为一个目标,不能一直学下去。

有很多老师尤其是一些经典课文,好像如果不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写进目标里,就是缺了什么一样,感情朗读成了通用的教学目标。但是不同的阶段,目标是不能一样的,我们不能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都做为目标去完成。

粉笔教学设计语文篇五

1、认识有关天气的字词,学会7个新生字。

2、巩固汉字书写规则,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3、积累有关春天的四字词语。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 巩固汉字书写规则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今天的天气是怎么样的,谁来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我们经常还会听到“天气预报”,那里边经常都会怎么来形容天气呢?(学生讨论汇报)

2、学生自由拼读书中的词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与天气有关的词语。请大家打开课本11页。

3、指名读,小老师读,齐读。

4、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字。

5、交流识字方法。

6、游戏开火车读,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7、拓展:你还能说出一些与天气有关的词语吗?

写字:白、回、国

1、请学生认一认这三个字,并仔细观察字的收写占位。

2、强调笔顺规则:先外后内再封口。

3、学生做好书写准备,自由尝试书写。

4、展评。

1、谈话导入:孩子们,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你能用一些词语来形容一下美丽的春天吗?(学生汇报)

2、今天我们来学习积累一些关于春天的四字词语。学生打开书本,小组内自由读。

3、检查认读情况。小老师带读,批名读,开火车读。

4、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词,并描述一下词中所描述的美景。

5、全班汇报。

6、再读词语,记住词语,说话训练。

说说自己在语文园地里的收获。

粉笔教学设计语文篇六

初读课文,熟悉内容,了解课文大意,揣摩作者思路,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学习动机。

(二)理解、感悟、欣赏语言

学生理解语言的过程即思维的过程。思维过程是从具体(语言)――概括(内容),再从概括(内容)――具体(语言)两个过程不断反复的辩证统一过程。这两个过程就是从语言形式――思想内容,再由思想内容――语言表达。尤其是后一过程是理解作者写文章的过程,对课文重点和难点的精读过程,经过细读、深读,深入思考、揣摩,感悟语言中蕴涵的情与理,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体味语言运用的精当,领会课文结构的合理性。

(三)积累语言

学习语文必须靠积累,积累就是储存。学生语言的储存不是一次性的,要天天积累,日久天长,就会派上用场。积累语言主要靠熟读、背诵。目前,大家很重视背诵,但是缺乏背诵的方法指导,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当然,要求学生背诵的一定要是名家名篇。

(四)运用语言

要给学生创设听说读写的机会,通过多形式的练习达到会用的目的。在语言运用上基础性练习是必要的,但应着重综合性的语言运用。

总之,语文教学过程的诸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但又是层层深入的。学习一篇课文必须完成全过程,而一节课则可以某一两个因素为主。全过程是通过初读――细读――深读――熟读来实现的。

(五)注重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的语文能力。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1〕这段话讲得很清楚,语文教学能达到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才称得上教学的成功。要达到此两点,语文教学必须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就是说,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落到学生身上,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六)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体现语文实践活动原理的要求有下列几点

1.要给学生足够的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给学生一定的自学时间,学生的学习才能有充分的思维活动,学习的主动性才能调动起来。同时学生智慧的激发,更需要广阔的空间。首先,课上要保证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最好有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时间归学生利用。让学生听一听,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做一做;使他们能动耳、动口、动手、动脑,真正体现出是学生学语文。这期间,有的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的是学生自己主动选择。

2.要全面落实语文实践活动。既要有读、听的语文实践,又要有说、写的语文实践;既要有基础训练,更要有语文的综合训练。要给学生布置活动性作业和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在创造性的语文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素质。

3.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大部分要经过教师的设计。凡为学生设计的课内、课外语文实践活动都要有一定的目的。要根据教材、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的进度,设计不同层次的语文实践活动项目。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调动起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只要学生对语文有兴趣,又能独立学习,就会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实践活动之中;同时还会自主地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能自己设计语文活动的,就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去做,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发现、独立积累、独立表达等能力。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就是承认学生存在着生理、心理差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个性的充分发展。

学生是具有生理、心理特点的人。学生不仅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在发展中不断成长的人,而且具有一定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同时,还有着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不同,个人主观能动性的不同,每个人的智能水平及个性必然具有显著差异。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也是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学目的主要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打基础,初等教育是普及性教育,不是英才教育,但是在普通教育中也应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要培养有创造才能的人,就必须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完成教学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应允许学生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使其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就必须因材施教,教师的责任在于千方百计地使每个学生的某种兴趣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七)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体现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原理则要求有以下两方面。

1.教师要全面了解班里学习好、中、差三类学生。学生学习的好、中、差分类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仅能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而且还有余力完成大纲外教师选的或自选的读、写材料;学习中等的学生完成大纲要求不费力气;学习差的学生完成大纲要求有一定困难,或完不成、或经过教师指导、帮助才能完成。三类学生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情况是好、中、差生可以逐级上升,也会逐级下降,也还有差生升入好学生一类或优秀生降到差生类。不论是哪种情况,教师都要及时分析原因,进行鼓励或帮助指导。总之,要使三类学生都能不断提高,逐步减少或消灭差生。

2.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方法及兴趣爱好。如有的学生思维灵活,善于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思维迟缓,易受人暗示;有的学生逻辑思维强,思考问题很有层次;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好联想、想像;有的学生记忆力好,对学习内容过目不忘;有的记忆力差,要反复记忆;有的学生理解力强读书一两遍即明白。

[如何写语文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粉笔教学设计语文篇七

:小学三年级学生

:讲授 情境探究

1、使学生明确文章有层次,句段有节律的重要意义。

2、明确标点符号的书写位置,养成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良好习惯。

3、进一步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正确运用标点符号。

:使学生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自己的表达意图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一、

1、有这样一句话,请同学们理解一下: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2、学生思考,简单交流。

3、师生交流,教师出示:

a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b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c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4、引导学生认识标点符号的重要作用。首先能正确表达语句意思,其次能使句段层次明晰。

5、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

1、出示常见的标点符号,引导学生会认会读,明确简单的使用方法。

, 。 、 ; : ! ?

“ ” 《 》 ( )

—— … …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3、课件出示标点在格子中的正确位置。

4、总结写法。

幻灯片出示,学生观看,理解记忆。讲解每一符号使用方法时响应给出例句。

句号 。 表示句子完成之后的停顿。

逗号 , 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

问号 ? 表示问句之后的停顿。

顿号 、 表示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

分号 ; 表示有并列关系的分句之间的停顿。

冒号 : 1、表示提示语后的停顿。2、常用在对话前面表示后面的`话是引用。

感叹号 ! 表示感情强烈的句子末了的停顿。

引号 “” 1、一般都是成对出现。2、表示引用部分或对话。3、表示反语、讽刺。4、表示特定称谓。

书名号 《 》 表示书籍、报刊、文章、文件等名称。

括号 ( ) 表明行文中注释性的话。

破折号 —— 1、表示解释说明。2表示意思的转折或递进。3、表示声音的中断或延长。

省略号 …… 1、表示文中省略的部分。2、表示沉默、语言中断、断断续续,欲言又止。

四、课堂练习

1、给下面语段加上标点符号

2、交流校对

3、小组讨论:说说你是怎样给一段话加标点的,可以分几步?哪些方法比较好?

4、使用方法小结

五、方法总结

1、在阅读中注意标点符号。会认、会背、会写、会用常见的标点符号。

2、试着变换标点符号,看是否导致句段有歧义。

六、作业布置

1、给出为打标点符号的文段,让学生填写,并说明填写该符号的原因。

粉笔教学设计语文篇八

教学目标:

1、理解图意,能用普通话简单的说说图意,并演一演。

2、通过练习,学会如何借、还东西,培养良好的口语习惯,态度大方、礼貌地说话,能连贯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3、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助人为乐的精神。

教学重点:

仔细看图,在观察的基础上说一段通顺、完整的话以及如何正确使用礼貌用语。

课前准备:

1、小猴、熊猫、小猫、小兔头饰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2、师:这位小朋友,可以借你的笔给老师用一下吗?谢谢!(加完分)好,老师用完了,把笔还给你,再一次谢谢你!

3、师:小朋友,刚刚陈老师没有铅笔时,老师是怎么做的啊?(借)

4、师板书课题:借铅笔(汉字加音节)

二、看动画配音,并演一演。

1、师:小朋友都喜欢看动画片吗?生:喜欢

2、师: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看动画片好吗?生:好!

3、请看《借铅笔》(师播放借铅笔动画)咦?这个动画片怎么没有声音?那怎么办呢?哪个小朋友来想想办法呢?你来想想办法。

生1:我们自己来讲。

师:你的办法真好呀!那么小朋友,动画片你们看懂了吗?

生:看懂了。

师:来说说看呀,讲了什么呀?这个动画片。你来说说。

生2:这个动画片讲了小猴忘了带铅笔了,小猴就问小熊猫借了一支铅笔。

生3:是小猴子没有带文具,没有带铅笔盒,问小熊猫借了一支铅笔。

师:我估计小朋友还看得不够仔细,还好,我们再看一遍,这回你可要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看了啊!

好,你再来说说看。

生4:小猴借了小熊猫一支铅笔,小猴借过了,把铅笔还给了小熊猫。

师:还了铅笔,还有哪个小朋友愿意来说说看,把动画片从头到尾说一遍的。

生5:小猴没有带铅笔,他跟小熊猫借铅笔,他说:“谢谢小熊猫。”他用完了就给小熊猫了。

师:他看得真仔细,讲得也非常好!那么小朋友,我们要把声音配上去,老师就建议同桌两个小朋友一个演小猴,另一个演小熊猫。我们先自己在桌子上演一演借铅笔,把声音配上去。好吗?开始吧!

谁愿意上来呀?谁愿意来演一演?

第一组学生上台表演。

师:下面的小朋友啊,认真看,仔细听,看看小猴和小熊猫配得怎么样?说得怎么样?

生表演完毕。

师:他们俩演完了,小朋友老说说小猴演得怎么样呢?

生6:小猴说得很好!

师:好在哪里?

生6:他能说请小熊猫。

师:他用了一个请字,非常的有礼貌。

生7:他讲得非常的好,他用过小熊猫的铅笔说了声谢谢。

师:也是很有礼貌的是吧?还有哪个小朋友想说的?

生8:他借了小熊猫一支铅笔,但是他又还给小熊猫了。

师:能做到及时还也是好的。那么小熊猫演得怎么样呢?

生9:他可以借给小猴一支铅笔。

师:他就是很愿意帮助他的是吧?乐于助人!哪两个小朋友还愿意来演一演的啊?

第二组学生上台表演。

(评价小猴)师:他的声音怎样?

生10:他说话声音很响亮。

师:我们说话就是要把声音说响亮的。

(评价小熊猫)

第三组学生上台表演。

(评价小熊猫)

(评价小猴)

4、换角色演

师:刚才小朋友配音配得那么好,那么我们同桌之间再来演一演。刚才演小猴的现在演小熊猫,刚才演小熊猫的现在演小猴。把声音配一配,再来演一演吧!

生自由地表演。

5、师小结:小猴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很有礼貌地请旁边的同学帮忙,而小熊猫也很乐于帮助别的同学,他们都是文明礼貌,团结友爱的好孩子。祝贺小朋友,你们的配音非常地成功。

三: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师:小朋友,你们看谁来了?

生:小猫。

师:小猫来干什么呀?不知道,那我们来听一听好吧?

2、小猫:小朋友,我是小猫咪咪,下节课我们做手工,可是我忘记带剪刀了,怎么办呢?

师:该怎么办呢?谁来帮帮他。

生:跟他的同伴借。

师:那么小猫在借剪刀时应该怎么说呢?

3、小组讨论。

4、师:小猫怎么说呢?你来说说看。

生1:小猫会说,今天我忘记带剪刀了,请你借给我剪刀。

师:那你来演演小猫。

生上台表演。师演小狗。

5、师:小朋友,你们看谁也来了啊?

生:小兔。

师:是呀,蹦蹦应该怎么对跳跳说呢?

7、小组讨论。

8、师:哪只小兔愿意来表演啊?先说一说吧。

生:跳跳,对不起,我不小心把你的尺子弄断了,请你原谅。

9、请同学做跳跳,上台表演。

一生扮演蹦蹦,一生扮演跳跳上台表演。

10、评价表演。夸一夸蹦蹦跳跳。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师:小朋友,在你们平常的生活中有没有碰到困难要向别人借东西的啊?

生:有!

师:你们都借过什么呀?

生1:我借过剪刀。

生2:我借过橡皮。

生3:我借过笔。

生4:我借过水彩笔。

生5:我借过胶水。

生6:我借过尺子。

……

2、师:小朋友在下雨的时候有没有借过伞呢?那借伞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说呢?

3、生小组说怎样借东西。

4、师展示所有的物品,生上台跟老师借东西。

五、采访总结

1、师:在这一节课里你学到了什么呢?

2、生说

3、师总结:我们向别人借东西,用过以后要及时归还。无论是借东西,还是还东西都要把话说清楚,还要注意有礼貌。借东西时,要说“请”,“行吗?”“好吗”等,还东西时要说“谢谢”。我们要做一名讲文明、懂礼貌的小学生。

3、出示儿歌。

4、生读儿歌。

5、师读儿歌。(拍手读儿歌)

6、齐读儿歌

[口语交际《借铅笔》教学设计]

粉笔教学设计语文篇九

1、学习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简净而又细致的语言。

3、体会文中的父子情深。

这是朱自清写的一篇文章,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朱自清的哪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划下来。

(一)朗读课文,把写背影的文字找出来,联系全文细细品味,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背影是人物形象的描写,也表现了人物的精神)

2、文章第6段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火车站买橘子,穿戴-黑、深青色,心情沉重。走路-步履蹒跚,腿脚不便,“慢慢探身下去”“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父亲年老,体弱,失去亲人后内心悲痛,失业借债又让他内心充满忧愁,儿子心疼父亲)

(二)在这篇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的眼泪又来了。“”······在晶莹的泪光中······“文章中写作者三次流泪,他心疼他的父亲;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儿子关爱父亲”)

(三)第4段写父亲“本已说定不送我”,却“终于决定还是自己去”。细读这一段,注意文中的细节,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父亲这一举动背后的心理活动的。(父亲不放心,还是决定自己去,表现了对儿子的关心和牵挂。)

本文的语言素朴而又典雅,简净而又细致,试以下列语句为例,加以赏析。

1、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家境不好)

2、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送“我”上火车)

3、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车站买橘子)

4、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少年时做了许多大事,老境如此颓唐)

5、看课文第5段,作者两次写到自己“聪明过分”的行为,你怎么理解这里的“过分”?在长辈面前,你也有过类似的表现吗?读完这篇文章,你对自己的“聪明”和长辈的“迂”有什么新的体会?先四人小组交流,然后请4位同学交流。(父亲深爱儿子,用自己的经验叮嘱儿子,儿子认为自己能照顾好自己。)

2、在学习交流过程中,重点对新课程教学情况进行探讨。通过与同行们开展平等、坦诚的专业切磋、交流、探究,互相学习,彼此借鉴,共同分享经验。每次的交流活动都让自己有所收获、有所提高。除此之外,还可经常参加网上的科学教育论坛的讨论,从中倾听专家的教导,学习同行们的经验。

3、加强基本功的训练,争取在钢笔字、粉笔字、普通话、写作的基本功方面都有所的提高。

个人信息技术计划:

1、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更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思考问题,要利用好这种教学手段,就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我打算在三年的时间里,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进一步提高制作教学课件和网页制作的水平,利用网络搜集有关的教育教学信息,帮助自己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2、充分利用好大连教师网校本研训专题的学科相关资源,利用网络学习和交流。从中掌握、理解新精神,变成自身知识。

1、教师生都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安全工作是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是确保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正常有序进行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全体教师必须提高认识,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2、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健康教育课和安全教育课,教师要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身心均能健康发展。

3、各学科教师要结合本学科的课程在教学时适时渗透安全教育。课堂上进行操作时,教师要明确要求,及时关注。

4、认真执行上报制度。发现事故一定要及时上报,不能认为这是小事,我自己能够处理,而不上报。决不能因为不及时上报,而延误了处理的时间。及时与家长沟通,做好善后工作。

总之,只有做学习型的教师,才能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开拓创新;才能紧握成功的钥匙、掌握发展的主动;才能不断努力探索、充实自己、超越自我。想达到这个目标,成为无愧于新时代的教师,就必须自觉地投入到素质教育中去,经受锻炼,经受检验,逐步提高,逐步完善,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使自己的教学、教育质量更上一层楼,争做一名领导省心、家长放心、同事欣赏、学生喜欢的合格人民教师。

语文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来自于对老师的喜欢。所以,老师平时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做朋友,让学生喜欢自己。下课时,学生几乎与我没有什么距离,跟我拉手,跟我撘肩,跟我说知心话;上课时,学生比较尊重我,也比较喜欢听我讲课。我觉得每个学生都是那么可爱,我喜欢每一个孩子,我全身心的教他们,爱他们。因此,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对学习语文就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兴趣有了,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渐渐地学生喜欢上语文,学习的兴趣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后劲力量。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深知落实好一个“读”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而会收到背诵和积累知识的效果。一直以来,我都坚持利用安排的早读课时间。我的早读课,我会早早的来到教室,要求学生做好三件事:第一件事,学习伙伴互相听写昨天所教的生字、生词或是古诗、日积月累,生字、古诗、日积月累要求自己默写,默写生字时,要写拼音、生字、组书中的词,书中的生词要求互相听写,两人听写完后,互相批改。如有错,再把错的抄写三面,然后再把错的默写一面,做到字、词、古诗、日积月累人人过关。第二件事,要求学生读记本单元该背的内容。第三件事,预习今天要上的新课,主要是把新课读熟。陪随学生晨读,师生共同践行古人的教导“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日积月累中会慢慢地感受到语文内涵丰富、外延广阔、魅力无穷,对他们升入中学以后学习语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是否真正提高了教学质量又明显体现于学生素质是否真正提升,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表现于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基础知识包括:拼音、文字、词汇、句子、语法、修辞、逻辑,乃至细小的标点等等。实践中我感悟到:严把关,是提高毕业成绩的关键。处理复习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则在字、词、句、段、篇都进行全面而系统的锤炼和掌握。应依据教材结构分章节对学生进行归类复习,每一个知识有它的特点及规律,老师必须把握,对学生要讲清、讲透每一个知识点,做到讲练结合、举一反三。切记应付了事,完成任务。在同学们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后,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迁移运用的培养,在阅读和写作中巩固、运用。在做一些复习题以后,老师不能一味的在黑板上讲,这样会劳而无功、枯燥无味。历届毕业班,学生做的复习题,我几乎没有对改过,都是让小组合作对改,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举手示意,老师立刻帮助解决。因为争论中解决了的问题,学生记忆深刻,而且学习起来不感到疲乏。

对作文选材的把握是学生下笔时的难点,作文布局的不合理和文笔的低劣是六年级学生作文要想有所突破的关卡。每写一次作文,老师要精心指导,教会学生审题、选材、构思、修改,多读例文。教学一次作文,老师必须要求学生写好一次作文,不能布置学生回家完成,只能在课堂上完成。评改作文小组解决,由组长牵头,大家一起找错别字,找用词不当、词语搭配不当的地方,找语句不通顺的地方,看开头和结尾写得好不好。如何修改,大家说了算。这样的批改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也是学生兴趣培养的功效体现。尤其是在本期,小学和这个衔接时期更应该培养学生一些良好的习惯:

1、课前有主动预习,上课勤作笔记,课后自觉的习惯。

2、阅读过程中有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自己解决生字、新词。

3、阅读时自己提出问题,边读边思考,设疑研读的习惯。

4、有敢于答问,大胆质疑、辨疑的习惯。

5、讨论时有听取同学的意见,判断是非,如对的要坚持自己的观点的习惯。

6、鼓励学生多读作文书,多看课外书,增加知识储备,丰富写作素材。

我班学生有这样一个习惯,还没上的课文,学生自觉地往后读,还没要求背的课文和日积月累,学生会自觉去背。所以,老师在教学新课时,学生对新课已经很熟悉了,上起课来就比较轻松。

粉笔教学设计语文篇十

1、理解作者希望女儿懂得用智慧去善待爱情获得幸福并成长为“真正的人”的写作意图。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感受语言形式与内容情感的统一,把握行文的情感脉络,体会身为教育家的父亲对女儿真挚的爱。

理解作者希望女儿懂得用智慧去善待爱情获得幸福并成长为“真正的人”的写作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感受语言形式与内容情感的统一,把握行文的情感脉络,体会身为教育家的父亲对女儿真挚的爱。

教学用具 多媒体

预习.导学

一、知识链接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1970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等。

二、读 亲爱的同学们,先来读课文吧,读两遍!

三、问题导引

阅读课文至少三遍,自学生字词,并在空白处写上自己读后的感想。

一、 导入

二、 检查预习

三、整体感知

1、听了这封书信,你觉得苏霍姆林斯基是个什么样的人?

2、苏霍姆林斯基在这封信里和女儿谈论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3、我们的教育家在这封信里是采用什么方式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的?

四、点拨研讨

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上帝几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睛里看到了什么?他的态度如何?用笔将相关的句子在书上用横线画出来。

1、 第一次上帝所见的东西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在上帝眼里是“美”的呢?

(1)那么这份“不可理解的美”是指什么?为什么不可理解?

(2)他的态度如何?

(3)为什么会勃然大怒?

2、那么,上帝在五十年之后看见的东西变了吗?

(1)这次他仍然看到了什么?

(3)上帝除了看到老爷爷目光里的那种不可理解的美和力量之外,还看到了什么?

(4)面对这一现象,上帝并没有象上两次一样发怒,那么上帝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五、质疑解难

1、作者安排的三个场景基本相同,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的呢?

2、奶奶眼里的爱情是什么?爸爸眼里的呢?你眼里的呢?

六、迁移训练

作者在给女儿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的时候”,我们一起来把这句话大声的朗读一遍。

思考讨论:

(1)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什么样的人是一个智慧的人呢?(……)

(2)在我们中学的校园里或者大街上,经常会看到一些14、5岁的男孩女孩,在同学和老师面前毫不顾忌的做出一些亲热的动作,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校园里甚至还有男孩子为了给女孩子过生日不顾校规校级,在晚自习后在操场上燃放烟花炮竹,完全听不进去老师和家长的劝告,宁愿耽误学习影响自己的前途也要去追求他们心目中的所谓的爱情,你们认为他们是有智慧的人吗?(……)那么他们能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呢?(……)

七、作业

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粉笔教学设计语文篇十一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启发马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复述课文,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五单元前面几篇课文里,我们学习了几种古代不同体裁的文章,如吴均的书信体山水小品文——《与朱元思书》、陶渊明的自传体文章——《五柳先生传》、韩愈的议论性文章——《马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体裁为赠序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看看作者是怎样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

二、作者简介

宋濂,明初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现渐江义乌人)。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

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朱无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称赞他为: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集》。

三、题目解说

1.关于东阳:浙江东阳县。与作者算是同乡(同一个省)。

2.关于马生,马君则。“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马君则是作者同乡人,在京城太学里读书。作者到京城后,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过作者,并写了长篇书信作为见面礼,文笔十分畅达。作者和他探讨学问,他语气平和而且神色谦逊。还对作者说他小时候用心学习非常勤奋,这真是个好学的青年。现在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亲人,作者因此讲了自己求学的艰辛来勉励他。

3.关于“序”。这是一种文体,并非“序言”。序分为书序和赠序。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赠序:始于唐朝,唐宋以来,文人在送别时,常常以诗文相赠,有人把这些诗文集中起来,再作一篇序,就称之为赠序。后来,尽管没有什么诗文,只写一篇送别赠言的文章,也叫赠序,内容多是劝勉、誉扬之词。

本文就是一篇赠序。

四、背景介绍

洪武十一年(1378年),作者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义乌)到应天(现江苏南京)去朝见朱元璋时,同乡晚辈马生拜见自己后所写。

五、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课文朗读

六、再读课文,抓住重点字词意思,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七、作业设计。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合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3.媵人持汤沃灌。灌通盥,盥洗,洗手。

(二)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含义。

1.余因得遍观群书。余:古义:我。今义:多出的,剩下的。

2.录毕,走送之。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3.媵人持汤沃灌。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液。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义:借。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

(三)解释下列点字词的意思。

1.无从致书以观。致:得到。

2.弗之怠。怠:放松,松懈。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硕:大。

4.俟其欣悦。俟:等待。

5.缊袍敝衣。缊:旧絮。

6.礼愈至。至:周到。

7.腰白玉之环。腰:名作动,腰佩。

8.媵人持汤沃灌。汤:热水。

9.尝趋百里外。尝:曾经。

10.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卒:最终。

1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借。

12.余因得遍观群书。得:能够。

13.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益:更加。

(四)解释虚词“以”字的不同用法:

1.以衾拥覆(介词,“用”)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把”,“拿”)

3.家贫无以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来”)

4.以中有足乐者(表原因,“因为”)

5.补充:生以乡人子谒余(凭借)

第二课时

一、熟读课文,探究下列问题。

1.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本文讲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读书求学的经历)

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种经历:艰辛、艰难。

2.作者求学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假借和笔录。

3.从作者借书、抄书、还书这些叙述中,你认为我们该学习他哪些品质或者方法?

参考意见:1、勤奋好学,不怕吃苦;2、持之以恒;3、诚实守信;4、抄书的读书方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4.课文第二段主要从哪些方面写拜师求学的艰辛?

衣——食——住——行四个方面。

5.本文在内容上突出使用了什么手法?并举例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意见:对比。如:老师的严厉与自己的谦逊形成对比,用富家子弟的的穿着与自己的贫困形成对比,求学的艰辛与自己的执著形成对比。突出学问、成就必须来自于勤奋刻苦的努力。

6.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极力渲染求学的艰辛。

7.作者远道求师,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一言”,你如何看待这种从师的方式?

参考意见:这是一种尊师的表现,但最好能师生平等互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

二、总结

同学们,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朱熹也说得好:业精于勤荒于嬉。趁青春年少,努力学习吧!

三、作业设计

创设情境对话。

a、“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地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b、“我”是老师——当“我”悉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说:……

c、“我”是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当“我”听说宋濂做官后,“我”后悔地说:……

粉笔教学设计语文篇十二

1、练习使用修饰语,正确搭配形容词与名词;

2、积累表示数量多的词语;

3、学会分辨疑问句和反问句,能用反问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看法;

4、练习使用拟人手法写句子。

(课前准备:学生学唱郊游歌曲。)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郊游吗?今天我们一起到一个神秘的地方去郊游,你们看――(出示课题:语文天地。学生齐读。)

2、“语文天地”是个神奇的世界,那儿藏着数不尽的知识珍宝,等着我们去采撷呢。让我们一起坐上火车出发吧!(伴随《火车开了》乐曲)

二、写一写表示数量多的词语。

1、“采集林”车站到了。这一站我们将采集些什么呢?同学们请看。

2、(出示“许多”、“不计其数”两个词。)谁能读读这两个词?你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吗?(都是表示数量多的词。)

3、对了,这一站我们一起采集表示数量多的词语。(出示题目:写一写表示数量多的词语。)请同学们将自己采集到的表示数量多的词语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小组派一名同学将采集成果记录下来,比一比哪个小组得到的智慧之花最多。(小组合作学习)

4、(“采集成果大比拼”,检查小组学习情况。采用竞赛抢答形式,教师将学生回答通过电脑打字投影出来,全班认读。奖励。)

5、在采集林中,我们采集了许多表示数量多的词语,有些小组还得到了智慧之花,没有得到花儿的小组也别泄气,下一站还有机会。让我们坐上火车继续往前走吧!(伴随《火车开了》乐曲)

三、练习使用修饰语。

1、“心语林”车站到了。这一站我们一起来说说话吧。说什么呢?同学们请看。

2、出示练习题,看谁填得多:

快乐的()鲜艳的()美丽的()简单的()

(1)你能把这些词语填充完整吗?把自己想说的写下来。

(2)(检查练习情况:运用竞赛抢答的形式,以四人小组“开火车”每人把自己所填的答案念出来。)

(3)(注意强调填名词,避免出现“快乐的跳”之类错误。)

3、同学们真了不起,说出了这么多优美的词语。你们能从这些词语中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说一句话吗?(学生选词造句。)

4、同学们说得真精彩,相信下面的站点也会更精彩,让我们出发吧!(伴随《火车开了》乐曲)

四、学习分辨疑问句和反问句。

2、出示练习题:想一想,哪一句话不用回答?

可我连一个穷人都不认识,你认识吗?

这是不是一件好事?

为什么穷人就该老是穿旧的东西呢?

(1)自己读一读这三句话,看看哪一句不用回答?为什么?(第三句不用回答,它的意思是强调穷人不该老是穿旧的东西。)

(2)用不同的语气读这三句话。(一、二句用疑问的语气,第三句用强调的语气。)

3、出示三个句子,学生抢答,说说哪个句子不用回答:

这单元的知识你都掌握了吗?

难道我们不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吗?

小明为什么能当上“三好学生”?

4、每个同学自己创作两个问句,一个需要回答,一个不需要回答,然后上台考考大家。

5、同学们的创作真棒,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顺利通过下一站。(伴随《火车开了》乐曲)

五、练习拟人的说法。

1、“创作林”车站到了,语文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发挥想像力,就能创作出优美、生动的语言。

2、(课件出示小鸟的动画)你们看,谁来了?(小鸟)小鸟在做什么呢?(小鸟在跳舞、小鸟在歌唱、小鸟在前面带路……)

3、(出示课文中的例句:小鸟在前面带路。)小鸟在做什么呢?(小鸟在前面飞的样子像人在带路,作者用了拟人手法,把小鸟当成人来写。)

4、同学们的想像力真丰富,瞧,连花儿也――(出示课文例句:花儿向我们点头。)

5、花儿为什么点头呢?(花儿被风吹动,样子像人在点头,这也是用了拟人手法,使句子更生动。)

6、(教师用“―”和“~~~~”分别画出“小鸟”、“花儿”和“带路、点头”,提问:)运用拟人手法时要注意什么呢?(事物的动作要和人的动作有相同之处。)

7、出示句子:小树_____。太阳_____。

让学生说说“小树”、“太阳”在什么情况下和人很相像?

8、学生独立思考后可与小组同学交流。

9、现在,就请同学们也来当当小诗人,展开想像的翅膀,用拟人手法创作出生动的句子。

10、(学生上台交流自己的创作,集体评价,颁发智慧花。)

11、写作文时用上拟人手法将使文章更能吸引读者。

六、总结:

这堂课,我们一起畅游了“语文天地”,同学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还采摘了智慧花,收获真不少。这次郊游你们快乐吗?学习语文是快乐的事,让我们一起快快乐乐学语文。(伴随《火车开了》的乐曲离开教室。)

这是第十三单元“快乐的生活”中的单元综合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教学目标,通过创造性地重组教材,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掌握语言规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仅就教学“如何使用拟人手法”这一知识点谈一点体会。

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学写拟人句,关于拟人手法的使用,在本单元的主体课文《快乐的节日》中早已接触过,学生并不陌生,语文天地中安排这一练习旨在进一步指导学生写好拟人句。我先让学生读课文中的例句“小鸟在前面带路”、“花儿向我们点头”,然后提问学生:“小鸟会带路、花儿会点头吗?”从而引出作者采用了拟人的写法,接着让学生模仿例句进行创作“小树”、“太阳”。可是在反馈的过程中,我发现多数同学对拟人句的概念较为模糊,有的同学写道“太阳把热尽情地洒向大地”,立即有学生反驳:“这不是拟人句,太阳本来就会把热洒向大地。”类似的情况层出不穷,本应闪现创新火花的环节却一下子成了辩论会,拟人句的创作自然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了。课后,我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反思,究其根源就在于没有让学生从例句中找出事物和人之间的共同点,如:小鸟在天上飞和人带路、花儿被风吹和人点头之间都存在相似的地方,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缺乏、思维方式单一、思维定式束缚,就出现思维滞涩的现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按照知识――能力――创造这样一个顺序进行,还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阶段和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应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纵向探究,就是启发他们在学习中或追根溯源,探究事物的起因,或沿着原先的思维方向进一步探求,深入事物的发展变化。这样做,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让他们的思维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向纵深发展。结合本环节的练习,可设计为先让学生说说小树、太阳在什么情况下和人的哪些方面相似,教师将学生的回答一一列出作为创作参照,学生有了具体的感知,思维流畅性增加,在此基础上组织语言,将句子写生动,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粉笔教学设计语文篇十三

把握课文内容,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把握石榴的特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深刻的立意。

:1课时

多媒体

一、情境导入:

古往今来,“垂杨”“腊梅”之类的植物历来是文人墨客的笔下宠物,但现代作家郭沫若却对石榴情有独钟,而且还赋予了石榴“夏天的心脏”的美誉。石榴的魅力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本节课我们来一睹石榴的风采。

二、检查预习:(见“预学篇”)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动词+石榴”的形式理清文章的结构。

引出石榴——描写石榴——喜爱石榴

2、作者是以怎样的顺序描画石榴的?

枝叶——花朵——果实

石榴的叶片和枝干——与梅柳比较刻画其独特风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石榴的花——色彩:深红色的;单瓣的:陆离;双瓣的:华贵;习性: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并根据它的色彩和外形特征把它比作“夏季的心脏”。

石榴由骨朵到花的演变——是“一种奇迹”,“逐渐翻红”,“顶端整裂为四瓣”,形态艳丽而匀称,像红玛瑙琢成的花瓶。

石榴由花到果实的变化——石榴结实引起颜色和形体的变化。红——金黄,上面还留有青铜器锁特有的各种锈形;形体则由安普刺式变为金罍式的。

石榴的果实——描绘了石榴的果实成熟时的样子(似“破口大笑”)和石榴的形状、色泽(如“透明光嫩的皓齿”)

3、作者对夏天、对石榴怀有怎样的感情?

喜欢夏天,(衬托)更喜欢夏天的心脏。

4、夏天、夏天的心脏有什么特点?

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坚贞刚勇。

(紧张、热烈、急促,象征旺盛的斗志,奔放的热情和勃发的生命。) 第一次:在第三段:“单瓣的??心脏吗?”——主要从色彩和外形了打比方。

第二次:在第七段:“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从石榴“热烈”“充满活力”这一“内在”特征的角度打比方。“心脏”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能给火热的夏天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二者在这一点时相似的。

第二个比喻是核心,它是在第一个比喻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个比喻准确地表现了石榴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内在特征”。

四、研读文本,合作探究:

本文是单纯的状物吗?作者通过石榴寄寓了怎样的深意?

讨论后明确: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外在特点和内在品格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学习本文后我们要学会从事物现象中感悟社会、人生,把对自然的爱与人生的处世态度紧密联系起来,所谓生活处处有老师,也是此理。

五、赏读文本,品味语言:

1、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这风度”是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梅柳之长”是指奇崛、清新,“梅柳之短”指枯瘠、柔媚。

2、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天的心脏吗?

“陆离”“华贵”“夏天的心脏”是就石榴的颜色和形态而言的。

3、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

奇迹指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

4、单瓣的花虽然没有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

“妙幻的演艺”和第6段中的一词相照应,具体指戏法。

5、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六、课堂小结:

(1)抓住特征,仔细描摹

本文既抓住了石榴的外在特征来写,如形状、大小、颜色、质地等,使读者能对所写事物有一个鲜明的印象,同时还赋予了石榴“内在”特征,如质朴隽逸的风度,不畏炎阳直射的品格,充满活力、蓬勃向上的精神等。

(2)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开头部分概写,总领全文。中间部分围绕中心,分层展开,写得细腻传神。结尾部分简略生动,照应开头,点明文意。

(3)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作者之所以喜爱石榴,是因为石榴的“内在”特征正好与作者的性格特征相契合;作者赞美石榴,实质上是要赞美那种英勇无畏的品格和敢于斗争、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七、作业设计:

1、完成《伴你学》同步练习;

2、预习《马说》。

粉笔教学设计语文篇十四

一、教材简说

本次语文园地共有五项内容。包括我会认、我会读、比比写写、读读说说和我会读。

二、学习目标

1、我会认:运用偏旁归类的方法巩固识字,积累词语。

2、我会读:巩固、积累本单元重点词语。

3、比比写写:辨认六组形近字,并正确书写。

4、读读说说:了解“吗”“呢”“吧”的用法,会用它们说疑问句。

5、我会读: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体会儿歌中所描写的大自然的美丽风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巩固生字、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了解“吗”“呢”“吧”的用法。

四、课前准备

板书和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我会认

1、谈话导入

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们去语文园地五里玩一玩,老师先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这个园地可好玩了,可以做游戏,可以去旅游观光,还可以学变魔术…怎么样,只要小朋友认真玩,还可以得到好多奖品呢,愿意去吗?小朋友准备好了吗?好,我们现在就出发。

2、与字宝宝捉迷藏

a、激趣:大家看,这是什么地方?(出示多媒体画面)这花园多美啊,小朋友喜欢在这里玩吗?字宝宝也喜欢在这里玩,我们就和它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吧,嘘!字宝宝已经藏好了,大家快把它们找出来吧!只要大家叫出字宝宝的名字,它就会乖乖地出来了。藏起来的字宝宝就在“语文园地五”的“我会认”中,快去读一读,记一记,等一会儿比比哪一组找到的最多。

b、学生自由练读、识记。

c、小组互读。

d、玩捉迷藏游戏。(出示多媒体)游戏规则:小组派代表读出“我会认”中的字,读对了,字宝宝就会跳出来,另一组又派代表读字宝宝就会重新藏好,然后开火车把字宝宝找出来。(教师引导学生互相正音)

仔细看看字宝宝的家,发现了什么?(言字旁、口字旁、单人旁各有一个家)

送字宝宝回家。(如果送错了,字宝宝就不会动,教师引导学生纠正)

小组齐读,全班齐读。

扩展训练:字宝宝的家还很宽敞,你还想让哪些字宝宝进来呢?

二、我会读

1、勇过小河

b、学生同桌练读词语,小组练读。

c、每一组选一种方式读,教师适时正音。

d、(出示课件)呀,小朋友读得真棒,你看,河面上已经搭起了一块浮板了,我们可以过河啦!大家靠自己战胜了困难,真了不起!

三、比比写写

1、看老虎大王变魔术

a、(出示课件)猴哥走了,谁又来了?(虎王),同学们,这林中大王告诉我它会变魔术,你相信吗?不信,你看看。

b、虎王变魔术。它一手变出个”日“字,另一手变出”白“字。

c、小朋友,你们谁最聪明,发现虎王变出的两个字有什么秘密吗?

d、课件演示两字的不同笔划(ノ变红)。

e、师引导学生用这样的形式交流:”日“,生日,日子;”白“,白云,白色,白天;白比日多一撇。

2、争当魔术师。

a、出示屏幕:目木开马西

(小朋友,现在让虎王看看咱们同学当当魔术师好吗?

b、你还能变出这样的字兄弟吗?

3、书写指导。

a、师范写。孩子们,看到你们这么能干,老师也忍不住想和你们比试比试,我们就比比写字好吗?请你们挑几个难写的字兄弟让老师试试。

b、生练写。师巡视指导。要求书写正确,把字写匀称。

c、部分学生书写展示,学生相互评讲。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玩了三个有趣的游戏,把这些”字朋友“、”词语朋友“记得更牢了。来,跟他们再打打招呼。

这节课,我们一起到语文园地参加两项比赛吧!

二、读读说说

指导读句子。

出示三句话,教师范读。

指名读。

找找这三句话的共同点。

读了这三句话,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同桌互相读读、问问。

说句子比赛。

小组合作,用”吗、呢、吧“分别说句子。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比赛方法:各组选择三个句子参赛,每个组员都要有说的机会。由小组长自组安排,可以一人说一句,也可以两人一起说一句。

评议,选出本项比赛的冠军小组。评议从两个方面进行:”吗、呢、吧“是否用的准确;说话时是否体现出问句的语气。说的不理想的学生再试一次。

三、我会读

教师范读《天上的小白羊》,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

交流感受:听着老师朗读,你好象看见了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圈出不会读、读不好的字和没学过的字。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各自遇到的困难,互帮互学。

指导朗读。

朗读比赛。

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旨在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趣,巧设”与字宝宝捉迷藏,送字宝宝回家,和猴哥旅游,看虎王变魔术,“四个生动有趣的动画情境,变枯燥的练习为玩中学,学中玩。引导学生在各种游戏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认、读、比、写、说、等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努力使课堂成为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充满激情和挑战的生命历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感悟都依赖于一个语言学习的环境。《语文园地》是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因此,就以旅游为线索贯穿整个第二课时。其中设置了几个环节,如”过险峻的高山“”读懂写在天上的儿歌“等环节,让学生对知识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了兴趣,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在宽松的、快乐的氛围中激发出美丽的灵感、放飞他们诗意的童心!

msn(中国大学网)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408569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