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心得(案例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8 05:01:19
热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心得(案例13篇)
时间:2023-10-28 05:01:19 小编:XY字客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回顾过去,了解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一个完美的总结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和评价自己的表现。总结范文展示了作者在学习和工作中的成长和进步。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心得篇一

 根据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第三次集中学习和党史学习教育第一次专题学习的统一安排部署,围绕“学史明理”,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关于学习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以及相关学习资料。现就学习情况谈三点体会:

    一、以史为鉴,进一步理清和回答好三个问题。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于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先进性,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最高位置,始终保持自我革命精神,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敢于自己批评自己,并靠批评自己壮大起来。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在于马克思主义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理论,是指导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原理,是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它坚持的是人民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是为某个集团或阶级代言的“私器”,而是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公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历史进步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次提出是在1982年9月1日中共十二大开幕式上由邓小平正式提出的,“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以此为节点,在时间的纵轴往回看,就是一部从照抄照搬马列主义到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摸索史: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马列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历经思想之争、路线之争以及由此带来的血的教训后的摸索转折,包括1927年文家市抉择确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1935年遵义会议确定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实现伟大转折,再到开创出一条由新民主主义革命通向社会主义的革命道路,建立起新中国,开启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艰辛探索,经历文化大革命、真理标准大讨论,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把工作重点回到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来。以此为节点,在时间的纵轴往后看,就是一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完善史:1987年十三大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党的基本路线,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与时俱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间正道,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与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历史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走得对、走得通、走得好。

    二、以学为基,进一步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从历史经验中汲取开拓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是我们党长期以来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先后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其目的就是回归初心、回归宗旨,不断纠偏,确保我党在正确的道路和方向上前行。在建党百之际、在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之时,开展党史教育,就是要给全体党员补钙加油。

    通过学习党的百年历史,从建党的开天辟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中,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进一步感受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进一步认识党在长期奋斗中所形成的独特优势,包括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进一步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通过学习党的百年历史,就是要从讲政治的高度进一步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提高政治能力、做到“两个维护”上下功夫见实效,在感悟思想伟力、强化理论武装上下功夫见实效,在牢记初心使命、办好为民实事上下功夫见实效,在把握历史规律、积极担当作为上下功夫见实效,在强化底线思维、应对风险挑战上下功夫见实效,在发扬革命精神、提升能力作风上下功夫见实效,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夯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三、向史而新,进一步奋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

    向史而新,接续奋斗。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我将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动力,在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中勇开“顶风船”,在实施“三高四新”战略中展现新作为。

    一是进一步加强理论武装。继续深入学习党史国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学精悟透用好马克思主义这一看家本领和“三大规律”,以老一辈共产党人的事迹和精神,激励自己坚定理想信念。与此同时,强化分管各处室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和政治意识,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以高度的政治自觉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指示精神,全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

    二是进一步锻炼过硬本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0月10日在中央党校秋季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讲话提出的“七种能力”和今年3月1日在中央党校春季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讲话中提出的“意志力、坚忍力、自制力”的要求,抓好能力建设,锻炼过硬本领,不断加强政治历练,努力做到政治能力与所担任的职责相匹配,不断对标对表,努力让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精神状态与实施三高四新战略的要求相匹配。

    三是进一步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做好参谋服务。围绕国家战略、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等中心大局,根据国家、省“十四五”发展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带领综合研究室和相关处室,发挥智库作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准确把握最新经济形势和产业动向,加强政策研究储备,为做好顶层设计发挥参谋决策作用。

推动产业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创新为驱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质量品牌建设为抓手,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提供强力支撑。

打造产业“杀手锏”。多渠道向国家工信部汇报,推动功率半导体、智能终端、先进计算、关键材料与装备等重点领域进入国家生产力布局“版图”,争取更多资源,集中攻克材料、工艺、装备等全链条“卡脖子”难题,锻长板补短板,加快功率电子半导体、新型显示、信创工程产业、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服务国之大者打造产业“杀手锏”。强化舆论宣传。精心谋划好党的百年华诞贺礼篇、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三五”回顾篇、“十四五”开局篇等宣传活动,统筹用好电视、报纸、网站等各类平台讲好工信故事、传播工信声音、擦亮湖南品牌,形成强大的正面宣传声势,最大范围地动员企业、园区积极投入到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伟大事业中来。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心得篇二

[摘要]民族政策是推进我国民族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促进民族发展方面能够发挥中介作用、调控作用、促进作用和规范作用。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面临政策实践环境的诸多变化,我国的民族政策应遵循服务于各民族发展、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则,不断实现优化与创新。

[关键词]民族政策;科学发展观;优化;创新

科学发展的实质是创新发展,促进民族发展离不开民族政策的推动,在民族发展问题上践行科学发展观,离不开民族政策的优化与创新。

民族政策是执政党民族治理理念的具体化,是政府为了处理民族问题、改善民族关系而制定和实施的法规、准则以及措施的总和。

民族政策通过具体运行可以发挥出中介作用、调控作用、促进作用和规范作用。

民族政策是民族理论与民族工作实践的中介。民族政策是执政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政治主张向具体民族工作转化的中间环节,民族政策以法律、法规、准则等形式将执政党和国家的民族治理理念制度化,并进一步通过规范和指导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成员的行动,外化为政府作为或公民行为,发挥民族理论指导民族工作实践的作用。通过理论—政策—实践的循环链条,民族理论会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另一方面,民族工作实践过程出现的问题又会通过民族政策的评估反馈给政策的制定者,并进而督促执政者对民族理论进行思考,对民族政策进行修正和优化。

民族政策可以推动民族发展。我国的民族政策以对少数民族的优待和倾斜为特点,能够以外部助推的方式,促进少数民族加快发展。由于各方面原因,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不少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各民族之间的差距较为明显,发展滞后的民族社会通过自身努力难以实现常态发展,与此同时,原有的民族发展差距还会不断加大,为此,为了实现发展相对滞后的少数民族快速发展,就要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民族政策,“催化”和助推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

我国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在于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利益。新中国成立以前,历代封建王权以强力维护帝王的权威和国家的统一,其主要措施是实现不同民族统治者之间的联合,但在社会内部却存在着较为普遍的民族歧视、剥削与压迫。新中国的成立则以各民族无产者的联合为基础,以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发展为目标,以民族区域为制度安排,结构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很快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民族政策实践环境是指既定民族政策贯彻执行环节所处的环境。我国当前的民族政策实践环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构成。自然环境由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生物环境等要素组成,社会环境由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要素构成。从不同的研究视角还可以将民族政策实践环境分为宏观环境(整个国家的民族教育政策环境)和微观环境(如民族自治地方的政策环境)。

由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生物环境组成的自然环境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区域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一项民族政策的执行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灵活执行,避免一刀切。这也决定了国家政策要么给出宏观指导意见,由民族自治地方配之以具体方案;要么具体针对某一区域的特点,将政策微观化、细致化。同时,由于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民族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生态成本,在进行政策评估时,要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一并考虑。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任务为现阶段的民族政策实践环境增加了关心生态的新内容。

由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要素构成的社会环境具有时代性、综合性、主题性的特点。社会环境的时代性表现在21世纪的民族政策执行既要面对全球化的潮流,又要保持民族性的特点,共性与个性同时关照;社会环境的综合性是指在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期,既要重视民主政治建设,又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还要重视民族文化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现阶段我国民族政策的实践环境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综合性特点;社会环境的主题性是指在现阶段民族政策面临解决一些必要的主题,比如民族地区的生态环保问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问题、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问题、民族扶贫问题、西藏和新疆等边疆地区稳定发展的问题等等。

政策实践环境的变化要求民族政策随之而动。一方面要阶段性的评估、终结一些失效的、与现行环境脱节的政策。有关学者的研究统计表明,从1949年到2004年,财政优惠政策执行的稳定程度为50%、税收优惠政策执行的稳定程度为62.5%、人口生育政策执行的稳定程度为75%、文化教育政策执行的稳定程度为92.31%、就业职业政策执行的稳定程度为100%、农业发展政策执行的稳定程度为70%、工业发展政策执行的稳定程度为57%、民族贸易政策执行的稳定程度为20%、扶贫优惠政策执行的稳定程度为92.31%、扶贫开发计划执行的稳定程度为50%、扶贫专项基金执行的稳定程度为80%、对口联合政策执行的稳定程度为75%、外贸边贸政策执行的稳定程度为71.43%。

[4]另一方面,要根据新的实践环境要求及其衍生的发展任务的需要,制定和实施新的民族政策。新世纪以来,根据新的环境和发展任务,国家先后出台了《兴边富民行动“十一五”规划》、《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等宏观政策规划;在2001年至2010年具体制定实施“西部地区民族自治地方企业可以定期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对西部地区实行为保护生态环境,退耕还生态林、草产出的农业特产品收入,在10年内免征农业特产税”、“对西部地区实施吸引人才和发展科技教育特殊政策”、“国家对西部地区实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政策”等十多项微观政策。把握现阶段我国民族政策实践环境的特点,明晰我国当前民族政策的目标和任务,是深入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民族政策是多民族国家民族治理的指导思想和举措,对其效应的评价可能来自于执政党对预先政策目标设定完成情况的评估,还可能来自于政策受益群体的满意度反馈,还可能来自于综合的社会评价,包括一项政策对于其他民族的连锁影响。但从根本上,有两点会对民族政策效应的评价产生影响,那就是道义和公正。

道义是一种原则,这一原则会影响到民族政策的合法性,即公众对民族政策内容和目的的认可和支持程度。符合道义是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的出发点。只有更多不同民族的民众认为国家的某一民族政策是合理的、符合道义的,这项政策才会得到支持和认可,否则,将因缺乏道义支持而失去效应,甚至产生负面效应。

公正是国家政策和政府行为必须恪守的价值基础。在多民族国家,民族政策不仅要体现公平原则,而且要自始至终地贯彻公平原则。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人们只有在体现了公平的社会规则和社会关系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协作劳动、分工生产,积极创造社会财富,越高程度的社会公平就能够创造越高程度的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5],民族政策应遵循社会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的原则。我国各民族发展不均衡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以“不公平”的倾斜性支持政策形式,朝着公平的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目标努力。但这种“不公平”不能超出公平阈[6]的范围,否则,将导致逆向性歧视。

此外,民族政策的立策基础也是影响民族政策效应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民族问题及其诱因复杂多变,民族政策的立策基础和效果评价之间存在很大差异,甚至是天壤之别,必须进行理性的思考。尤其是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与民族问题之间关系的把握。如果抛开政治、文化等因素,一般来讲,民族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影响到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但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其间的关系并不一定成立,甚至相反。

西班牙的巴斯克人和加拿大魁北克地区的分立主张在实现经济富裕后反而愈演愈烈。在特殊的情况下,贫穷不仅会成为民族分立的理由,富裕也可以成为民族分立的借口,而且这种情况已不是特例,西班牙的巴斯克人、前南斯拉夫的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比利时的佛拉芒人以及意大利北部“帕达尼亚”的独立,都有这方面的原因。[7]此外,西方的后物质主义思潮的兴起也启示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在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或基本满足以后,其注意力很有可能转向对非物质生活以外的诉求,包括信仰、文化甚至是民族主义情结。

可见,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须以准确把握政策环境为基础,还要考虑到政策的综合效果。一个民族区域如果传统社会特征浓厚,在信仰等方面存在显著的民族特殊性,又存在政治精英的狭隘民族主义动员,甚至是民族分裂主义的煽动,经济落后则有可能成为反动精英进行政治动员的借口,但经济发展也可能会成为地区民族主义激升的基础。为此,针对不同的民族问题,民族政策要进行“多处方”的综合,共同致力于民族问题的解决。

(一)更好地体现公平

社会主义民主意味着公平,意味着权利和利益的共享和共有,意味着同等地位的同等待遇。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随着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向横向拓展,民族成员之间跨传统居住区域的多向流动增加,各民族内部结构性变化和民族社会分层流动加快,民族成员内部贫富两极分化明显,民族成员之间之地位与待遇的比较就表现得更为直接。这种局面致使相同社会分层上的不同民族的成员因为享受不同的政策,产生不同的感受,进而会影响到民族关系。因为我们的民族政策可以高度概括为是“族体共享”的政策。民族政策整体运行环境发生了明显的时代变化,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之间的联动性作用加强,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相互交织,渗透到社会各层面、各领域,以人为本要体现人本关怀,要体现对各民族弱势群体的同样关照。

(二)更好地体现照顾

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中更重要的是要强调在政府的决策、政府的行政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哪类人。在我国,由于历史、自然环境等综合原因,形成了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基于发展不平衡而产生的民族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影响到和谐社会构建大局。为此,以人为本应体现出明确的指向性,那就是加大对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支持力度,尤其是要特别关注那些亟待加快发展的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民族之间发展的差异性、差距度决定了以人为本要具有“民族特色”和针对性,要突出强调通过民族政策激活民族发展的内部活力,让受益的民族获得自身永续性的发展能力,而不是一时的“福利”。

(三)民族政策以维护和实现各族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

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以人的利益和人的发展为根本,但它强调的不是某个人的利益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决定了以人为本理念中的“人”,指的是中国人民,利益指的是全体人民的利益,发展指的是中华民族的发展。从另一个角度讲,是以中国56个民族人民的利益为本,是以中国56个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为本。民族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目的是维护、保障和实现各族人民的利益,一项具体的民族政策既要使作为政策客体的民族受益,也不能损害其他民族的利益。

科学发展观反思了过去发展的挫折与教训,汲取了人类关于发展的最新理念,其内涵集发展应体现的人性伦理关怀、发展的理路与范式选择、对发展的本质认识于一体,对民族政策的内容优化、实践过程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将理想目标微观化、具体化,进一步发挥民族政策的规范作用

在多民族国家的构建初期,为了聚合民心,提高各民族成员对未来发展的预期,提出和确立民族关系和民族发展的理想目标是必要的。平等、团结、自治、发展的原则及目标设定和旧社会民族关系恶化的状况相比,无疑激发了各族人民对未来多民族国家的向往,并积极投身于多民族国家建设。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一种价值理想,是一种宏观原则,也是一种发展目标,将其从抽象的信念转化为各民族群众身体力行的自觉需要一个过程,将其从口号、辞令层面切实内化为各民族群众之间的一种包容、尊重、理解、善待同样也需要一个过程。而以人文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并不单单是要求国家和政府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其更为深刻的内涵在于人人以人为本。社会发展的引领力量来自于政府权威,而实现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却在民间。

民族政策的合法性来源于社会公众,民族政策的执行并不只是国家和政府的任务,民族工作也不只是某个或某些部门的工作。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工作因而是整个社会的工作,做好民族工作人人有责。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民族政策实践,要在继续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进行人、财、物支持的基础上,也要注重通过微观化、具体化的政策渗透,进一步发挥民族政策作为规范的作用,规范政府、社团、公民在民族交往中采取正确的态度和得体的言行。民族政策既要通过看得见的一面体现出来,也要通过看不见的一面体现出来。

民族政策是政府行为,也是公众行为。长期以来,人们似乎已经固定化的认为民族政策是政府行为,其结果是社会公众的责任淡了。民族纠纷、冲突的出现后,往往需要政府出面解决,普通民众怕、躲、靠、看,不主动去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这说明,民族政策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在社会基层发挥得比较薄弱。

民族政策贯彻实施需要创新,民族政策要通过微观化、具体化、基层化、社会化来实施。如果各民族群众在日常交往中,都能彼此尊重对方、包容对方、克制自己的行为、矫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真正人人以人为本,那么社会和谐的基础才会建立起来。

(二)从群体受益向地区受益和个体受益转化

目前,我们的民族政策是“族体共享”的政策。[10]这一传统来自于新中国建立初期。从新中国建立初期到计划经济时代,除了满族、回族以外,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集中分布在传统的居住区域内,民族社会环境相对封闭、稳定,同一民族社会内部社会分层情况不突出,因此,在当时的实际情况下,实现民族政策“族体共享”是合理的。

以人为本要体现人本关怀,要体现对各民族弱势群体的同样关照。国家和政府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对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也要做好社会整体的扶贫工作和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扶助工作,这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由此可见,如果再简单地实施“族体共享”的做法,将会在一定程度上违背社会公正的原则。民族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应该微观化、细致化,不能再简单地“一刀切”。比如某些省在招收民族预科班学生时,招生政策原则上规定录取分数线可降低80分,结果吸引了大批城市少数民族学生报考,按照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满计划数的录取方法,实际录取分数线只降低了几分到十几分,结果是:被录取的学生成绩好,但又不愿意多上一年的预科班,而这些省内欠发达地市需要照顾的少数民族学生却没有真正享受到政策优惠,城市内与享受这一政策的少数民族学生同等家庭环境和同等教育条件的汉族学生认为这对他们不公平。[11]这一政策的实施由于没有以照顾差距为基础,简单的以族体受益为标准,因而其结果是“该照顾的没有受到照顾”,“不该照顾的却受到了照顾”。

(三)民族政策过程中体现民族关怀

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是以维护和发展各族人民的利益为目标的,民族政策是益民的社会工程,不只是简单的政府行政工作和任务。贯彻执行好一项民族政策的“催化剂”是民族关怀。所谓民族关怀就是要在具体的政策实践过程中,相关人员带着感情去工作,诚心诚意的带着对受益民族的尊重、爱护和关心去工作。这是政府公共责任感在民族政策执行上对公职人员的要求,是政府人员伦理自主性的体现。

高效应的民族政策实践过程离不开民族关怀因素,民族关怀应充分体现在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和政策监控等各个环节。

民族政策制定是整个政策过程的起始阶段和首要环节。在这个阶段要进行充分地调查研究,汇集各方面民族发展的政策意向和信息,广泛争取各方面的意见,进行科学论证,进行政策实施预测,形成政策提案,经过合法化的过程,成为正式的准备付诸执行的民族政策。在这个阶段,为了确保形成的政策符合民意,应把民族政策的制定置放在整个社会环境中,吸纳广泛的公众参与,通过民意调查、信息公开和新闻媒体介入、举行听证会等途径、方式了解各方反应,了解受益民族群众和利益相关民族群众的真实想法,以确保政策目标真正为民族群众所急、为民族群众所想。

民族政策评估是判断政策效果的重要环节,政策评估将为政策的继续、调整还是终结提供依据,有利于促进民族政策的制定及其运行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民族政策的评估可采用专家评估、民意收集、综合评估等方式,要以政策的效果、效益、效率为评估重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意从经济指标、环境指标、生态指标、民意指标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民族政策监控贯穿于整个政策过程的始末,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通过这个环节来监控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终结,有助于确保政策是否得到贯彻实施,以求达到预期的效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是要挖掘民族政策的监控源,发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政府机关、各级司法机关、各级党委、民主党派、广大人民群众和人民团体的作用,尤其应注意吸收受益群体的代表参与政策监控工作。

总之,随着时代演进,我国民族政策的实践环境和整个社会的大环境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各种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出现,而要有效地解决这些新问题、应对这些新情况,就要以人文本,不断创新。

注释:

[1]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根据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理论于1963年前后提出了公平理论。其中公平差别阈(edtequitydifferencethreshold)理论强调条件不相等的公平感,认为在人们心理承受的范围内,存在分配差别是允许的.根据个人工龄,职位,资历,劳动投入量等因素决定不同的人的收入存在的差别。条件不相同的人之间的收入差别过大(称为悬殊差别)或差别过小(称为无差别)时,都会造成人们的不公平感。只有适宜的差别分配才能产生公平感。所以,公平差别阈的概念是:刚刚能使两个条件不相等的人产生公平感时的适宜差别分配的比值。将这一理论借用到民族政策的影响上来,如果民族政策对某一民族的照顾过于优惠,超过了其他民族的心理承受限度就会对政策的合理性产生质疑。

[3]吴仕民.西部大开发与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94.

[4]温军.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政策稳定性评估[j].开发研究,2004(4):23.

[6]关凯.族群政治[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275.

[7]潘志平.民族自决还是民族分裂[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108.

[8]靳薇.世界各国的民族政策及其影响[j],科学社会主义,2008(2):94.

[9]严庆.浅谈民族发展政策对科学发展观的回应[j].贵州民族研究,2005(3):18.

[10]熊坤,新严庆.科学发展观与民族政策的时代特色[j].满族研究,2007(2):2.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心得篇三

摘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在中国历史、中国革命的经验告诉我们:各民族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国家统一,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求发展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而当今,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创建了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和谐社会,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关键词:国家统一、民族关系、爱国主义、社会主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遥远的古代起,中华各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大地上,共同开拓了祖国广袤的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发展了祖国悠久灿烂的经济和文化。近百年来,中国各民族人民又团结奋斗,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共同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一、民族关系的内涵

民族关系是指各民族之间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各方面的相互联系及其表现。民族关系属于社会关系的范畴,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并接受社会政治制约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本质上是涉及民族共同体的地位和待遇、民族的权利和利益,以及民族及其成员的民族意识和感情的社会关系。

民族关系作为社会现象和社会存在,收到所处环境和发展条件的影响、制约。民族关系既是历史环境和条件的产物和积淀,也是现实条件和条件的一种折射和反映。私有制社会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以压迫统治、剥削掠夺、歧视侮辱、强制同化为基本特征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国家的晴雨表,影响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有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政策、国际民族关系、历史因素等。

二、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精彩纷呈的中华文明,并以这一文化为纽带,是中华民族凝聚在一起。虽然经历过历史上多次的大动荡、大分化,也发生过民族间的相互战争和摩擦,但一种巨大的凝聚力仍然把中华民族紧密的团结在一起。统一始终是一个主要趋势,也是历史的主流。

(一)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内容

在中国辽阔的地域上,古代民族的分布特点是:汉族主要居住在内地,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边疆,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经济地理条件的不同形成了区域经济的自然分工:汉族——农耕;南方和西南民族居住区——原始农业阶段;北方民族——粗放经营畜牧业。各民族间的区域经济的自然分工和发展的不平衡,使其在经济上必然要求互相依赖和补充。

在中国历史上,各民族间在经济上的依存和互补,一方面通过各种形式的和平交往、贸易往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又由于各民族在地域、语言、文化等方面的隔阂,使得以战争和掠夺的方式来满足经济上的需求。因此,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主要可以概括为战争和和平两种形态。

解决民族关系的战争种类有:民族掠夺战争;民族征服战争;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历史上各民族间和平交往的方式有和亲、贡赐、互市、会盟等。

(二)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在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中,各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始终处核心地位。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纷繁复杂,但无论是战争掠夺还是和平交往,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经济上的互相需要和满足。这种民族间经济上的紧密联系和依赖,又使得各民族间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从而使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供求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中国是以汉族人口为多数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由于地域、人口、经济、文化等原因,汉族在我国多民族的国家中处于主体地位。但是,不能因此忽视或否认少数民族对于祖国历史发展所做的贡献。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我国历史上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国家和平是主流,战乱时期却又往往是民族大融合比较好的时期,战乱期间整个国家出现了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迁徙的局面,有利地促进了民族融合。如:春秋时期,通过战争的接触促进民族融合;东晋时五胡内迁;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三、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确立和发展

中国民族关系源远流长,但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都有阶级压迫和民族歧视的一面,都不能真正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只有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才赋予民族关系以崭新的内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内容和本质特征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平等是基石,团结是主线,互助是保障,和谐是本质”。民族关系是以民族因素为内涵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上的交往联系状态。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完全孤立于这种社会关系之外,所有的民族都在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民族发生各种关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新纪元。少数民族地区经过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彻底废除了各民族内部原有的私有制度与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制度,从根本上消灭了产生民族压迫的社会根源,为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存在着各民族劳动人民在社会生活方面的一些不信任、不尊重、不理解,但其性质不再是对抗性的,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现在我国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内容有:

1.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互助、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是民族关系的基石;

3.民族互助:是民族平等、团结、和谐实现的途径、保障和推动力;

4.民族和谐:是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最终目标和必然趋势,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在民族关系上体现。

(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趋势

民族关系的发展总体上受历史时代、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传统、民族自身因素、社会因素和国际因素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新中国成立后,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完善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在交流中,各民族共性的东西增多,民族关系更加密切。民族特点、民族发展差距将长期存在。

为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要高度重视和注意民族关系中的新情况和不利因素,妥善应对,不断巩固与完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三)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要实行民主法治,必然要求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基本政治制度,从而把我国民族问题的解决纳入法制化轨道;要实现公平正义,必然要求各民族一律平等,特别是达到事实上的平等;要提倡诚信友爱,必然要求各民族和睦相处,不断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要坚持充满活力,必然要求改革开放,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要保持安定有序,必然要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保障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要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然要求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维护祖国统一

爱国主义历来是动员和鼓舞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我们要坚定的捍卫国家的主权,反对一切外部势力,保护我国的统一、安定、团结。

(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是指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面临着不同的历史任务。弘扬爱国主义必须做到:

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

2.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统一

3.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实现国富民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为维护国家安全,我们应严守国家秘密,当祖国的领土和主权受到外来侵略时,自觉担负起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当国家的利益受到损害时,坚决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现象进行斗争。维护国家荣誉,我们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使国家的尊严不受侵犯,国家的荣誉不受玷污,国家的名誉不受侮辱,自觉维护国格、人格的尊严。维护国家利益,我们必须努力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是,个人利益应当服从国家利益。

(二)国家统一是各民族人民的最高利益

因为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共同生存的基础;国家统一是维护各族人民尊严和利益的前提;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的保障。所以,国家统一是各民族人民的最高利益。

几千年来,伴随着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的多元起源与发展,以及统一、分裂、再统一的反复交替,促成了中国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进步,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从一定意义上来看,只有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建立起来。我国各民族发展了休戚与共、相互依存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而国家统一,为少数民族更好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各族人民稳定的走上了富裕安康的道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彰显出宽广而美好的前景。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丁兆龙李晶著《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马丽娟著《中国民族理论新编》

[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心得篇四

1、中国民族理论: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1分)是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历史实际,(2分)并吸收历史上优良民族观营养而创立和发展起来的(1分)。

2、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的问题的总认识,(1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的基本看法(1分),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的问题的政策和方法上(2分)。

3、民族: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1分)。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2分)。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1分)。

4、共同历史源渊: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地缘)(2分)、族体渊源(族源)(2分)等。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族体渊源就成为无本之水,如果没有地域渊源就成为空中楼阁。

5、地域渊源:是形成民族的物质条件之一(1分)。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居住生活的地区(2分)。它是民族的生产、生活、繁衍的空间场所(1分)。

6、族体渊源:就是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具有氏族、部落等起源的族共同体(2分)。是民族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内聚力、凝聚力的关键因素之一(2分)。

7、共同生产方式: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经济活动方面的社会联系(1分)、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消费过程中的组织形式(2分)、联系形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1分)。

8、共同语言: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使用的语言(2分),它是稳定的、表露于外的最明显的特征(1分),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重要的反映之一(1分)。

9、共同文化: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2分)的具有自己形式和特点的文化(1分),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分)。

10、共同风俗习惯: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习俗、惯例(2分),是在普遍流行的价值观念支配下,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实践活动中长期传承的行为心理和行为方式(2分)。

11、共同心理认同: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相同的.心理特质(2分)。包括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2分)。

12、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2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2分)。

13、次生形态民族: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1分),通过民族的分化(1分)、同化、组合(1分)而形成新的民族(1分)。

14、民族结构:是民族的物质产品生产(1分)、精神产品生产(1分)和自身生产(1分)及其有关方面的有机的排列和组合(1分)。

15、民族素质:就是民族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1分),在长期的物质资料(1分)和精神产品的生产(1分)及人类自身生产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在的和显观的能力(1分)。

16、民族同化:就是指民族在交往过程中(1分),丧失自己民族的特征(1分),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1分),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1分)。

17、民族强迫同化:就是指丧失本民族的特征(1分),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的变化过程(1分),是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的社会现象(2分)。

18、民族自然同化: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相处中(1分),在生产、生活、文化等各方面相互影响下(1分),一方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方民族的特征(1分),改变自己民族的特征而变成另一方民族的现象(1分)。

19、民族分化:是指一民族的某些部分(2分)从这一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2分)。

20、民族组合:是指某些民族,或某些民族的部分(1分),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3分)。

21、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总称,(1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56个民族已经结合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大家庭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经具有了一个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休戚与共、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2分)中华民族作为中国各个民族的总称,体现了中国各民族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不可分割的实体,涵盖了中国各民族整体上的民族认同。(1分)

2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国近代以来各民族一百多年梦寐以求的神圣目标,也是凝聚了深厚民族感情的庄严口号,更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极大地激励着全国各个民族。(2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简单地回复到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古代的辉煌,而是一方面要“回复”到那时曾经有过的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辉煌地位,另一方面要“回复”出崭新的时代内容。它代表着各民族的共同意志,关系到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各民族的发展和未来。(2分)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心得篇五

近年来,中国注重加强民族团结和民族政策保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民族政策的法规和政策文件。这些法规和政策对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民族融合与和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深入学习和解读这些法规和政策,我深刻认识到实施好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对如何更好地推动实施民族政策有了一些体会和思考。

首先,我认识到实施好民族政策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和谐发展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民族政策要注重保护各民族平等的发展权利,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加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意识。只有保障各民族的和谐相处和共同发展,才能够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其次,我认识到实施好民族政策需要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是我国多元文化的重要体现,但也可能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因此,民族政策要注重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进步。只有通过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共同繁荣、加强民族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才能够实现民族团结与和谐。

第三,我认识到实施好民族政策需要顾及民族保护与社会整体发展的平衡。保护各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是实施好民族政策的重要任务,但也要考虑到社会现实和国家整体发展的需要。因此,民族政策要注重权衡各方利益,采取合理的政策措施。既要保护各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又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共享。

第四,我认识到实施好民族政策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民族政策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只有通过广泛地宣传和推广民族政策,唤起全社会的关注与参与,才能够形成民族政策的强大合力。各级政府部门、各行各业的人民群众都应该树立起民族团结的意识,共同努力推动实施好民族政策。

最后,我认识到实施好民族政策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创新。民族政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和民族关系的演变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和改进,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保持民族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实施好民族政策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的重要保障。实施好民族政策需要平衡各方利益,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不断完善和创新民族政策。深入学习和解读民族政策的过程中,我不仅对民族政策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如何更好地推动实施民族政策有了一些体会和思考。希望通过共同的努力,能够建设一个更加团结、和谐的社会,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与发展。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心得篇六

段一:引言(200字)

民族政策法规是指国家对于少数民族群体的权益保障和发展的法律法规,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保障其民族团结、民族自主权利和各项权益。因此,对民族政策法规的解读和理解至关重要。在这一过程中,我结合学习和实践,对民族政策法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从中得到了一些宝贵的体会和思考。

段二:民族政策法规的重要性(200字)

民族政策法规是确保我国少数民族的权益保障和发展的基石。这些法规对于少数民族的民族团结、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民族政策法规的保护,我们能够维护和促进多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的目标。同时,民族政策法规也为广大少数民族提供了公平的就业、教育和医疗条件,保障了他们的基本权益,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公平性和稳定性。

段三:深入解读民族政策法规的重要性(300字)

民族政策法规的解读是保障其贯彻执行的关键。通过对民族政策法规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政策法规的内涵和精神,避免片面理解和执行。深入解读有助于我们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历史、传统和习俗,使我们更好地促进各民族的交流和交融。同时,深入解读也有助于我们发现和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政策法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段四:解读民族政策法规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300字)

通过解读民族政策法规,我深入了解了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求,认识到他们的平等地位和多元文化的价值。同时,我也意识到解读民族政策法规是一项极为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熟悉相关法律法规,也需要了解各个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因此,我们要加强学习和研究,提高解读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同时,解读民族政策法规要结合实际情况,注重全过程的参与和沟通,使政策法规的实施更加贴近实际、贴近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

段五:总结和展望(200字)

通过对民族政策法规的解读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民族政策法规对于实现我国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也感到自己在解读民族政策法规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因此,我将继续加强学习和研究,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水平,为少数民族的权益保障和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我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民族团结将得到更加深化和巩固。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心得篇七

近年来,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政策的实施有了大量的投入和重视,通过系列的政策措施,为少数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方便与支持。我作为一名普通的社会人士,在参与其中的过程中,对于少数民族政策的实施和运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因而,本文将对对少数民族政策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进行一些说明和总结。

第二段:政策理念

众所周知,少数民族人口较为广泛,分布较为广泛,在政策实施和治理上,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式和方法。中国政府一直秉持着民族团结、平等和尊重等理念,为少数民族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通过自治、发展、教育等多维度的措施,大力推动着民族共同发展的进程。政府的这种民族政策理念,得到了广大群众的高度认同和支持,使得少数民族群体得以在各个领域中更加优秀的展示其实力和地位。

第三段:政策效果

实践证明,中国政府的民族政策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例如,在过去十年里,各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或自治州取得了很高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少民族群体成为战斗力强大的现代化群体。中国政府的这种政策,让各种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防止了民族文化的消失和衰败。而且,在宗教、语言、教育等多个方面,也为少数民族的保护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加强了各族群众之间的感情与友谊。

第四段:存在的问题

尽管少数民族政策在中国实行得非常成功,但是在推行过程中还是暴露出了一些实际问题,例如政策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民族教育的落后,文化交流方面的不善等。特别是社会教育以汉文化为主线,大部分的少数民族没有得到他们自己的教育体系,影响了民族的特色和传承,这也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加以解决。

第五段:结语

总体来说,少数民族政策实施和运作的情况非常良好,这一切得益于中国政府长期以来的努力和贡献。然而,在未来对少数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我们也需要进一步保持积极的思维态度,同时加强沟通与实际行动,以更好地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相互理解、互相尊重和共同发展。我们相信,在这样的理念和指导下,未来的中国民族发展一定能够走向更加美好和繁荣的明天。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心得篇八

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我有义务保障少数民族的权益,并且要了解和学习关于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因此,在我的生活中,我一直关注着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措施,并在其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事情。在这篇论文中,我将分享一下我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的感受和想法。

第一段:我对少数民族的认识

在我看来,少数民族指的是中华民族以外的各种民族的总称,包括藏族、满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与汉族相比,少数民族具有独特的文化、习俗和信仰。我非常喜欢他们的服装、舞蹈、音乐以及建筑风格,每一个都独具特色。同时,他们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成就也是深深地吸引我。

第二段:我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的看法

政府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非常好,他们不仅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正常生活,也严格保护了他们的文化、物产和习俗。在国家的长期支持下,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们的文化传承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播。另外,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以改善他们的教育、就业、医疗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良好保障。

第三段:我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欣赏

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如舞蹈、音乐和绘画等,在现代社会中备受欢迎。我非常喜欢听到藏族的山歌、感受满族的舞蹈、呼吸蒙古族的马背风情。另外,我也很喜欢他们的手工艺,如蒙古族的刺绣、满族的剪纸和藏族的唐卡画等。少数民族的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不仅体现了他们的独特传统文化,也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不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民众关注。

第四段:我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热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受到了很多的伤害和侵害。因此,我认为唯有在教育方面下大力气,积极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才能实现。在听说中央电视台每年都会推出《走进新疆》、《舌尖上的中国》等多个节目,大力宣传少数民族文化,吸引了更多的人走进少数民族的世界。

第五段:我对少数民族的期望

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我希望国家可以继续加强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保障他们的权益,提高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同时,我也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尊重、欣赏和传承少数民族的文化,让所有人更加了解和理解彼此,在共同的努力下,推动中国共和国的各民族文化繁荣和发展。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心得篇九

青少年民族政策是国家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实现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彰显各民族文化特色是青少年民族政策的主要目标。在我国的特殊历史和文化背景下,青少年民族政策具有实际意义和重要价值。本文主要介绍笔者从学习青少年民族政策中得到的收获和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第二段:政策初探,介绍青少年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

青少年民族政策关注青少年成长、发展和维护民族的文化传承。政策主要内容包括:强化各民族青少年教育、文化和语言保护,提高各族群众素质和文化自信心,增强各族群众参与社会建设的主动性。政策的实施涉及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娱乐、科技等多个领域,政府在各个领域通过计划、财政、法律、宣传等方式推进政策的落地。

第三段: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一,提升文化自信心

学习青少年民族政策让我深刻认识到各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使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認同。在日常生活中,我会多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节日庆祝方式,聆听不同民族的音乐、阅读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同时,我也更加自信地继承和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

第四段: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二,促进多元发展

青少年民族政策强调各民族儿童和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但要进行普通教育,还要注重针对不同少数民族特点和文化传承的教育和维护。通过政策实施,可以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各族青少年提供了更广阔的成长空间。而且一个国家文化传承的强大程度与国家整体发展的强大程度直接相关。国家各项领域的发展呼唤青少年民族政策作为文化的基础。

第五段:结语,总结心得

通过学习青少年民族政策,我感受到,在世界发展的今天,文化交流、传承和融合是建立和谐世界的必要条件。作为青年人,我们要更多地接触、借鉴和学习其他民族文化,增强交流与融合的意识,共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未来,我们要更好地关注青少年民族政策与实施,积极参与青少年文化传承,促进全民族的繁荣昌盛。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心得篇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全民族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的战略目标。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的资源和机会分配不均会导致民族问题的出现,尤其是在青少年中更为突出。为了推进全民族的和谐发展,中国政府制定了青少年民族政策,推动青少年健康成长和民族团结和谐发展。本文将介绍本人在学习、实践和工作中对青少年民族政策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第二段:了解青少年民族政策

青少年民族政策是指中国政府关于青少年民族事务的政策,旨在加强少数民族青少年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共同繁荣发展。青少年民族政策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提高少数民族青少年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归属感、推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育、加强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改善青少年教育条件等。

第三段:体验青少年民族政策

2019年寒假,本人作为志愿者去内蒙古自治区的锡林郭勒盟支教,深入了解了当地青少年民族政策的实施情况。在锡林郭勒盟,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如提供各类教育补贴、加强汉字和蒙古文的教学、建设中小学等方式,实现了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均等化分配。通过观察我们支教的学校和教师,我们发现当地孩子们虽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好学态度。这说明了青少年民族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推动了当地青少年的教育,增强了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民族归属感。

第四段:体会青少年民族政策的重要性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将直接影响国家的未来发展与竞争力。青少年民族政策的实施,能够推进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增强其自信和归属感,促进青少年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了解,从而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青少年民族政策的实施不仅是为了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发展,也是为了更好地构建和谐的多元文化社会。

第五段:总结

总之,青少年民族政策的实施给少数民族青少年提供了更多的教育和发展机会,促进了民族文化和谐发展,增强了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对于推动全民族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该进一步了解青少年民族政策,关注当地少数民族青少年教育的发展,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促进少数民族和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心得篇十一

第一段:导言(200字)

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通过真实记录的方式向观众展现了社会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而在纪录片中,民族政策作为一个重要的主题,不仅展现了我国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更表达了国家对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历久弥新的追求。在观看纪录片《民族政策》的过程中,我深感我国的民族政策有力地保护了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也在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合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使我受益良多,产生了许多思考。

第二段:多元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200字)

纪录片展现了我国政府对于多元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关怀。通过宣传片中展示的各民族的语言、服饰、节日等特色文化,我深刻体会到我们国家对于各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保护。而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投入,让民族文化得以在现代社会依然流传,保护了民族多样性,为我们的民族融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必须继续注重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使之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文化符号。

第三段:少数民族教育的扶持与发展(200字)

纪录片还详细介绍了我国政府对于少数民族教育扶持和发展的政策。政府投入大量资源改善了少数民族学校的教育条件,加大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投入力度,提升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素养和生活品质。与此同时,政府还积极支持少数民族青年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推动少数民族的发展和进步。通过纪录片,我看到了政府对于教育投资的重视,也认识到了少数民族教育扶持的重要性,这让我深受触动。

第四段:民族融合与社会和谐(200字)

纪录片还强调了我国政府积极推动民族融合,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合作,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通过政策的支援和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和紧密,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和认同也得到了提高。在纪录片中看到各族群众亲情般的友好交往,我深感这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各民族团结互助,和谐发展,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繁荣稳定。

第五段:个人感悟与展望(300字)

从纪录片中所了解到的我国民族政策,让我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的国家充分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坚持实施多元民族政策,将多样性与统一性有机结合,为民族团结构建了坚实的桥梁。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全球化进程中,民族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应该进一步探索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政府在继续加大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支持力度,引导少数民族融入现代社会等方面都可以做更多努力。

通过观看纪录片《民族政策》,我加深了对我国民族政策的理解和认识,对我国政府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和谐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表示由衷的敬佩。希望我们的纪录片在向外界展示我国民族政策的同时,也能够调动国内相关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共同推进民族政策的践行,实现强大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心得篇十二

少数民族政策是中国特有的政策之一。各族人民在祖国大家庭中和睦相处,求同存异,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面临的种种生存和发展问题需要不断解决。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落实和维护少数民族政策。

第二段:少数民族政策的关键措施

少数民族政策以保护少数民族特别是那些生活在偏远山区和边疆的民族为核心。这些政策在保护他们的文化、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方式、语言和传统活动方面给予了特别优待。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措施是财政投入的倾斜。政府用大量的经费投入到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水利、电力和基础设施建设中,从而逐步缩小“两区”“三州”等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这些措施的实施为少数民族的发展和繁荣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第三段:少数民族政策的成果

通过多年努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卫生、经济、文化和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已经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各族人民获得了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同时,少数民族的文化和历史遗产也得到了充分保护,许多传统文化得以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第四段:少数民族政策的前进道路

尽管如此,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仍然面临很多挑战。一些民族地区发展滞后,生态环境问题严重,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政府和社会应该积极帮助民族地区解决各种问题,更好地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五段:结论

总体来说,中国的少数民族政策是积极的、具有前瞻性的。它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特别是需要那些生活在民族地区和从事民族工作的干部投入更多的热情和精力。我们需要逐步完善和优化少数民族政策,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搭建更好的平台和桥梁,创造更加多元、开放和包容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各族人民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心得篇十三

第一段:引入民族政策的背景和重要性(200字)

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发展多元文化和促进少数民族的繁荣。民族政策是指国家为了保护少数民族的权益和推动民族团结发展而采取的政策措施。民族政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关乎国家的统一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近些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援助和文化保护力度,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民族政策措施,使得少数民族的发展得以加快,文化传统得到传承,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不断改善。

第二段:探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建设(200字)

民族政策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的限制,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然而,我国政府通过增加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资金投入和产业扶持,采取差异化的政策措施,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例如,在西部地区,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特色农产品,通过资源优势和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此外,在民族团结建设方面,政府也加大了对民族地区的文化保护和教育支持力度,通过加强文化交流和资源整合,增强了民族团结的力量。

第三段:强调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保护和传承(200字)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我国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而民族政策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政府通过设立少数民族文化活动中心、编纂民族文化教材、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等举措,推动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在教育方面,政府也加强了对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确保少数民族学生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得以延续,也有助于增强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第四段:分析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变化和民众生活改善(200字)

随着民族政策的不断实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政府通过开展扶贫工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就业机会和创业支持,减少了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数量。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也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增加了民族地区的经济收入。与此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提升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这些变化不仅改善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众生活,也有助于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协调发展。

第五段:总结民族政策带来的积极影响和展望未来(200字)

通过实施民族政策,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果。民族政策不仅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建设,也保护和传承了民族文化,改善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民众生活水平。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加强,民族文化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少数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之间的交流还不够密切等。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完善民族政策,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国家的统一稳定和社会的和谐繁荣。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414757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