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生态文明论文范文(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8 06:11:05
优质生态文明论文范文(16篇)
时间:2023-10-28 06:11:05 小编:薇儿

总结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也能够让他人对我们有更深刻的印象。切忌敷衍了事,写总结时要认真思考并付出真实的努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健康生活习惯,希望对大家的身体健康有所帮助。

生态文明论文篇一

题目:生态生存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思考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学术研究中,人们普遍关注生态危机并把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前提。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现实前提,但决不可忽视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的重要性。理念是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和认识。理念实际就是一定世界观的观念。理念来源于实践,但理念作为实践的目的、意图或理想,却能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的实践方式。究竟何种世界观的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既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理性人”的理念;也不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人”的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理念是生态生存理念。只有树立生态生存理念,转变当代社会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实践方式,才能建设一个真正的生态文明社会。

生态学(ecology)的“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意思是指家(house)或我们的环境,生态的基本含义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在我国古代,生态还有美好、和谐、健康之意。如《东周列国志》第十七回:“(息妫)目如秋水,脸似桃花,长短适中,举动生态,目中未见其二”.生态实际是指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和谐相处、相互依存、互相依赖的生存状态。人是生物中的高级动物,生态生存就是人的根本存在状态。
在我国学术界,通常把人的存在状态仅仅理解为社会存在。这是值得商榷的。在马克思那里,人的存在状态可以根据共时性和历时性两个视角来区分。根据共时性可以区分为人的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三种状态。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01这能否说马克思并不承认人的自然存在与精神存在?这无疑是一种误读。事实上,所谓一切社会关系,概括起来,无非包括两种关系,即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物质关系是精神关系的基础,而物质关系又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前提。马克思说:“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161在这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指人的自然存在;人的存在就是人的社会生活过程,这是指称人的社会存在;人的精神生活,即人的精神存在。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也认为,人类不仅存在物理世界和一个意识状态的精神世界,还存在一个精神活动产物的客观精神世界。他说:“一开始就声明我是一个实在论者,有点象一个朴素的实在论者,我提出存在物理世界和一个意识形态世界,而且这两个世界是相互作用的。并且在我将要更充分地说明的意义上我相信存在一个第三世界”[2].波普尔虽然是从共时性视角对客观知识世界的区分,但这种客观知识世界实际也是人的存在的世界状态。可见,这种从共时性的视角来区分,并非马克思独到之处。历史唯物主义创新实质,是历史性的理解。马克思在研究了政治经济学以后,对人的存在状态第一次进行历史性的规定。他说:“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3]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类生存必然要经历三种状态:一是最初由原始社会“自然发生的”生态生存状态;二是人受人与物的支配非生态生存状态;三是扬弃了人对人、物对人的支配的生态存在状态。包括资本主义在内以前的阶级社会,无论是人对人的依赖或人对物的依赖,都是一种被异化的非生态存在状态。只有在未来共产主义,人从自然的统治、人对人的统治、物对人的统治中解放出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物和谐相处,人类才进入了一种真正的生态生存状态。可见,马克思对人类的生态生存状态规定具有更广的意义,它不仅包括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物的和谐,也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但他的核心思想是,人的存在不能仅仅就是一种社会存在,人的根本存在状态是一种生态生存状态。为了人的社会需要,而不惜以牺牲自然环境、物与他人(包括当代人与子孙后代)为代价,那就必然出现非生态生存状态。如果说,自然发生的原始社会是对人类生态生存状态的肯定,前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对人类生态生存状态的否定,只有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人类生态生存状态的否定之否定。因此,生态生存既是人的生存状态发展的起点,也是人的生存状态发展的理想目标。
生态生存是人的根本存在状态,这是德国古典哲学在黑格尔那里解体以后,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批判与继承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成果。马克思说:“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有三个要素: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及前两个要素在黑格尔那里的必然充满矛盾的统一,即绝对精神。第一个要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同人分离的自然。第二个要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同自然分离的精神。第三个要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以上两个要素的统一,即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1]341-342黑格尔把人变成绝对精神,这是唯心的。在黑格尔体系解体以后,青年黑格尔派各执一个片面,要么从自我意识出发,如鲍威尔、施蒂纳;要么从实体出发,如施特劳斯,这也是错误的。“费尔巴哈消解了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使之变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费尔巴哈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1]342.费尔巴哈的“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是相对神化的宗教人而言的,把人从天上降到了地上,人变成一个有血有肉可以感觉、经验的自然人。但是,人的存在不只是自然人,人的存在离不开社会关系。这就是说,现实的人既不是脱离自然的“理性人”,也不是脱离理性精神的所谓“自然人”.现实的人,是以自然人的生存状态为基础的存在与思维、物质关系与精神关系的和谐统一。既然自然人是现实的人的基础,那就是说,人的根本生存状态是自然的生态生存状态。
这一点,国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有一定的合理性。他们认为,那种攻击马克思、恩格斯是一个着迷于生产和生产率的持续扩张的人类中心主义是毫无根据的。如奥康纳所说:“马克思在关于社会的观点中包含有人类不再异化于自然界,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不再建立在资本积累逻辑的基础上,而是一方面以个人和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以我们今天所谓的生态学的理性生产为直接基础的思想。”[4]3-4奥康纳对马克思关于社会的观点的理解有其合理性。社会的物质基础首先是自然。在马克思那里,人类存在的根本状态就是“人类不再异化于自然界”的生态生存状态。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不能遵循非理性的资本积累逻辑,而要以“生态学的理性生产为直接基础”.青年卢卡奇认为“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无疑是错误的。因为劳动的第一对象就是自然,如果取消了自然概念,也就等于取消了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正如后来卢卡奇在纠正这一观点时说,如果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那就等于“作为社会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中介的’劳动‘被遗忘了。”“它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最重要的现实支柱不见了”[5].同样,如果取消人的自然生态生存状态,用人的社会存在来替代人的自然生态生存状态,那显然将重蹈青年卢卡奇的覆辙。

生态生存是人类的根本存在状态。人类要存在,就必须确立生态生存理念。生态生存理念是人类生存的根本理念。它是与当代社会非生态生存方式完全相对立的一种生存理念。生态生存理念包括四个基本理念,即生态存在的理念、生态生活的理念、生态生产的理念和生态消费理念。
第一,生态存在的理念。人们的生存方式是由人的存在理念支配的行为实践方式。生态存在是一切生物相互依赖的存在状态。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现代考古学证明,人和社会都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自然存在是人类存在的物质基础。以自然作为参照物,人的存在是社会存在,这不仅不是否定人的自然存在的根据,恰好相反,它只能说明,人的自然存在是人的社会存在无法回避的前提。人与自然是种与属的关系,人的社会存在只是作为属的自然上位概念的一个下位概念。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没有自然,人的社会存在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在《反杜林论》,针对杜林“世界统一于存在”的错误,恩格斯特别强调:“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6]47.自然是物质的生态系统,它是社会存在的前提。人类社会由于历史的发展,就现象而言是一个独立于自然的系统。但不要忘记,社会“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部分,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1]194.因此,人的社会存在的根本前提是人的生态存在,而不是唯意志主义的精神意志的存在,甚至是上帝的存在。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以“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世界的中心,即人在世界中的作用来否定人的自然存在,也是错误的。
第二,生态生活的理念。人们要生存,首先要生活,要吃、喝、穿、住。作为吃、喝、穿、住的物质生活,是维持人的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马克思说:“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1]525这里的“现实生活”,不是说社会生活可以决定自然生活,相反,人的自然生活始终是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和前提。而人的自然生活就是一种生态生活。因为人的所有食物不仅都来自于自然,而且人类处在生态食物链环环相扣的顶端。一种资源的枯竭与植物、动物的灭亡,就斩断了食物链的一个环节。处于生态食物链顶端的人类生活,就可能因为一个环节的中断而不能生存,比如水。除此之外,最为重要的还有呼吸。没有自然提供的氧和空气,没有自然吸收和消化由呼吸排出的废气所形成生态循环,人类哪怕一刻也难以生存和存活。所以马克思说:“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这就是说,人的生活就是一种生态生活。树立生态生活的理念是维持人类生存的基本理念。
第三,生态生产的理念。人与动物不同,动物是消极地适应自然,人是积极地适应自然。正如马克思说的,“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1]519这就是说,人类生存的主要特点就是有目的的生产自己需要的生活资料。这种目的性的生产活动,既是人类之所以维持自己生存的优势,但也是带来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曾经认为,只有为自己需要之用而生产,才是正当的、合理的,而那些为了牟利而进行的生产,是不正当和不合理的。但现代社会的生产,恰好是古代的反面。尤其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和不顾生态维度局限性的资本积累。奥康纳认为,“用加里·斯尼德(garysnyder)的话来说,资本’把它的经济支撑体系拓展到如此广泛的地步,以至于它足以毁坏整个生态系统,可它至今仍在不断地拓展‘.”[4]290无疑,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的,即不惜牺牲自然、资源、环境、甚至人的代价的生产,是导致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马克思的《资本论》对资本的目的逻辑作了深刻批判,认为,因为人类的生产的目的性,人类的生产才不应该是这种动物式的生产。“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但是,这个目的决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7].人类的生产不是对自然的肆意掠夺、蹂躏和践踏。生产是人与自然在一个生态平衡系统中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换。生产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生产。生产的目的必须以服从这一自然规律为前提。如果破坏和违背了这一规律,就必然要受到自然的报复和惩罚。如恩格斯所说:“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6]560
第四,生态消费的理念。消费不仅包括生活资料的消费,也包括生产资料的消费。前一种消费本质决定于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而不是无节制的、永远也不可能得到满足的欲望的满足;后一种消费是获取生活资料支付的合理的生产资料资源代价,而不是不顾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的对资源的破坏。可见,无论是生活资料的消费,还是生产资料的消费,都是为了维持人的生命生存活动的一种消费。人的生命只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存在状态,以牺牲资源为高额代价的奢侈消费,不仅要损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而且必然危害代内他人的生命健康或代际之间子孙后代的正常发育和生活等生命生存状态。生态消费的理念是人类维系自身存在和子孙后代延续的基本理念。令人惊异的是,在古代社会,人们以朴素的天真制造了自然的神话,而现代社会却完全将其颠倒过来,制造出了所谓“消费的神话”.鲍德里亚说:“正如中世纪社会通过上帝和魔鬼来建立平衡一样,我们的社会是通过消费及对其揭示来建立平衡的。”[8]不同的是,中世纪的魔鬼只是一些异端邪说和黑色戏法,而我们的社会却把“消费神话”当作一种所谓的社会时尚。这种与“黑色戏法”手法一致、仅只颜色不同的“白色戏法”,才是极其荒诞的,更可怕的。
生态生存理念虽然区分为四个方面,但它们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确立生态存在理念是生态生存的本体意识,确立生态生活理念是生态生存的须臾不可缺少的自然存在观念,确立生态生产理念是生态生存的现实思想前提,确立生态消费理念是生态生存的可持续性发展合理代价的价值选择意志。

树立生态生存理念,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关键在于从根本上转变人们的生存方式。这就规定了生态生存理念的实践逻辑的指向与目标。黑格尔认为,实践逻辑的展开,包括目的、手段和结果三个方面。当然,黑格尔的实践是一种精神实践。列宁对其进行唯物主义改造后认为,黑格尔把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纳入逻辑的范畴,“这里有非常深刻的、纯粹唯物主义的内容。”[9]这就是说,生态生存理念的实践逻辑,就是指以生态生存为目的,转变人们的生存方式,通过科学的经济手段,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过程。
首先,必须以生态生存理念规范实践的目的。人们的生存方式是由人的存在理念支配的行为实践方式,人的生活就是一种生态生活,因此,马克思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163美是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实现的主体与客体的互动而感受到的自然(环境)与人、自然与社会、人与社会、人格身心之间的协调与和谐。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把这种理念看作是一种客观精神是错误的。其实,美的理念既来源于人类世世代代的生态生存实践,又是人们生态生存实践的根本理念。美的规律客观必然性说明,人类的实践目的必须以尊重与遵循这一客观规律为前提。但是,现代功利主义把肆掠、追求利润最大化和感性的享受作为了生存的唯一目的。这种生存目的就象澳大利亚土着人的“飞去来器”,在击中目标的同时,又飞了回来击中自己。当代自毁家园的生态危机证明,现代功利主义的目的论就是这种“飞去来器”.因此,人类要生存,就务必不能再使用这种“飞去来器”,就务必要以生态生存理念规范实践的目的。这就要求,一是加强美的哲学研究与教育。哲学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学问。以生态生存的观念来规范实践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讲还依赖于人们美的哲学观的建立。针对我国不重视美的哲学研究与教育的现状,必须把美的哲学研究与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并逐步建构一门马克思主义美的哲学作为国民的基本素质教育。二是以科学发展观来规范实践的目的。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自然与人、人与人、人与社会等的协调与和谐,也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三是批判一切非生态生存的实践理念,以美的实践理念代替功利主义的利润最大化的理念,以美的生活观念代替动物式的感性享受的生活实践观念。
其次,必须以生态生存理念规范经济手段。实践的目的作为主观的东西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外在手段扬弃其有限性,才能在对象化的活动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一点既强调了经济手段的重要性,也说明经济手段不能与目的相分离。为了走出现代社会的生态危机,必须以生态生存理念来规范经济手段。
一是要改变对经济概念的误读,树立生态经济的理念。现代经济学,经济学的经济通常是指物资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经济就是一种典型的工具手段。其实,这是一种误读。经济(economics)在古希腊,本来就具有生态含义,eco就是生态之意,nomics在色诺芬的《经济学》中则是家庭经济的规则。生产是人与自然在一个生态平衡系统中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换。生产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生产。经济手段的目的必须以服从这一自然规律为前提。
二是突出经济手段的目的价值,规范工具价值的合理性。生态生存理念是价值选择的前提。但是,在卢卡奇看来,物化成为了现代资本主义统治的普遍现象,物化的普遍化就是工具理性的普遍化。经济的合理化成为了一个可计算的原则。正如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高兹所言,“经济合理性突破了’够了就行‘的原则,而崇尚’越多越好‘的原则”[10].我国的经济建设决不可重蹈资本主义经济的覆辙,必须坚持“又好又快”的原则。“好”就是将高消耗、高投入的粗放性经济转型为一种低消耗、低投入的低碳经济,以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价值。
三是要批判所谓的消费经济神话,树立生态消费的理念。消费经济既然是神话,那它就是经济的一种自我异化。因为,经济在我国古代本为节俭、节约、节省之意,而消费经济神话却用超前消费、奢侈消费、掠夺型等不计代价的消费来替换它。这是极其错误的。其实,无论是生活资料的消费,还是生产资料的消费,都是为了维持人的生命生存活动的一种消费。这就是说,消费是必要的,因为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没有消费就不能维持生命生态生存。但是,消费的必要性也说明了人类生存的局限性。消费是一种代价。代价是指为实现某种目的所花费的成本与作出的牺牲。当一种事物的发展要以牺牲另一种事物为代价时,一方面说明这种事物本身是有限的,因而需要牺牲另一事物为代价来补充;另一方面,因为它是有限的,因而它的存在只是暂时的。当它用另一事物的代价来补充自身时,其自身也必将付出更高的代价。因此,所谓的生态消费的理念,实际上就是一种合理的正当的代价意识。换言之,如果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的消费都是人与自然的物质、能量的生态变换的低碳消费,这是合理的正当的。如果,消费的代价不是以维持人类的生态生存为目的,甚至破坏了这种自然(环境)与人的平衡,妨碍了人与社会的可持续性,就是不正当的、不合理的。
再次,必须以生态生存理念的实践结果作为检验实践行为的标准。生态生存理念的实践逻辑说明,生态实践的结果是检验实践行为的标准。既然生态生存理念的实践结果是检验实践行为的标准,这就要求对实践结果的检验必须坚持三个标准:第一,是否加强生态存在理念教育。公民是否确立了生态生存的本体意识,是否确立了生态生活、生态生产、生态消费观念,是否“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11].第二,是否转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实践是否以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为前提。第三,是否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生产是否是一种低碳经济型的生态生产,消费是否是一种合理代价的可持续性的低碳型消费。坚持生态生存理念的实践结果作为检验实践行为的标准,是目的、手段与结果的统一,而不是“千锤打锣,一锤定音”的“gdp”崇拜。因此,必须批判功利主义不问目的是否合理、不计手段是否正当、效果好就一切都好的错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m].舒炜光,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1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
[4]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唐正东,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m].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1.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8.
[8]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202.
[9]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0.
[10]陈学明。“西方马克思主义”命题辞典[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43.
[1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生态文明论文篇二

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川秀美,无私地孕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子孙。可是,我们却懂得保护她、爱护她。而是无节制地使用她所提供的资源,破坏她的环境。让她变得满目疮痍,千疮百孔。

就只举黄河为例:

同学们,现在的地球因为人类而变得伤痕累累。如果我们还没有保护环境的意识,那么地球的生态会越来越差。也许有人会想:保护生态那么大的事,一个人能干什么?其实很简单。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使用一次性物品等等。

同学们,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那么我们

的生活环境会越来越好。

生态文明论文篇三

南京是个古老而文明的城市,四季分明,有生机勃勃的春天,夏的炎热,秋的凉爽,还有令人向往的冬天。

南京的春天来了,万物都苏醒过来,看!嫩绿的柳枝长出了绿草般的绿芽,犹如春姑娘轻柔的长发。黄灿灿的迎春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更加显眼。满山遍野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可爱的小燕子好像收到了春姑娘发出的讯息,迫不及待的从南方飞回来了,它们“叽叽喳喳”的唱着歌,仿佛是一首动听的交响乐。春姑娘又来到了果园,看!一颗颗杏树绽开了胭脂般的杏花,一棵棵梨树绽开了雪白的梨花,仿佛是一朵朵白云。勤劳的小蜜蜂,在花丛中忙着,几只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穿梭。仿佛在嬉戏。南京的春天如此的美好,离不开那些每天天还没亮就上街打扫卫生的环卫工人,也离不开每天为这个城市建设辛勤劳作的人们。

南京能够申办青奥会顺利成功也是因为南京的绿化和美丽的风景而打败了其他竞争的对手,我记得在我二年级的时候,参加了由南京金陵晚报组织去珍珠泉种植“青奥林”的活动,从3月头妈妈就开始报名排队,一直排到3月20号,那天我早早的就起床了,约好8:30分在玄武湖门口集合,我们提前了30分钟到达,没想到还有更多的大人带着小朋友早已在次等候了。还有的家庭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全家都出动了。我特地数了下一共有四辆大巴,从那时起我就知道植树绿化对我们这个城市有多么的的重要,也要从小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毕竟城市美好的环境是离不开大家的共同的建设。

为了南京的环境更加美好建设了滨江公园,从奥体大街至梦都大街,占地590亩,该区域为休闲区,“看点”颇多,有湿地公园、观江平台、五星级饭店、电脑激光音乐喷泉等。通过改造原有地形地貌,绿化和美化了水岸环境,将原先的防洪墙外开辟为“湿地公园”;“观江平台”则营造成亲水、自然、生态的休闲气氛,连接奥体中心场馆与滨江风光带的文化体育轴线,又称“世纪轴线”,占地约180亩。该区域的文化气息很浓,有“三山”、“二水”、“白鹭”3个主题公园,以及8个雕塑花园,以营造大诗人李白“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意境。还有艺兰斋美术馆和金陵图书馆等。管理方从人性化方面考虑,这段滨江大道将建成地下隧道,使游人能方便地穿越到达滨江公园内游览和休闲。

在学校,我们的雏鹰假日小队在古林公园种下了陪我们一起长大的小树苗,在寒暑假我们还会走上街头,提醒大家积极参加“地球熄灯一小时”、“绿色出行争做文明人”、和爸爸妈妈出去吃饭会让我想起“光盘行动”。建设美好生态南京需要大家的努力,让我们拒绝浪费、拒绝一次性餐具!

生态文明论文篇四

财政部于2014年11月推出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主要服务于单位(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需要,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顺应会计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中国特色会计体系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的必要举措,是推动中国会计工作转型升级的重点所在。如何将党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进行必要的协调融合,以适应新形势下党校财务工作向现代化、科学化的变革,将是党校是否能建立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新体系的基础。

(一)党校财务管理的特点

1、党校财务管理的概念

2、党校财务管理的特点

党校财务管理与一般企业或者其他高校、其他行政事业单位或民间非营利组织相比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党校不以营利为目的,是为党的培训任务服务的。党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遵循经济规律、党校的建设规律、党校的教育规律,将学校教学资源和服务资源有机结合,为教学与科研的有序开展科学合理配置经费与资产,以保障党校培训任务的正常开展,为参加培训轮训的各级党员干部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2)经费物资的计划性

党校资金来源主要为财政预算资金、财政专户拨款、非税收人等,党校资产属于国有资产,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规和财务制度。日常经费必须根据财政部门核定的预算指标,配合党校年度预算经费、预算外资金的收支计划开展工作,并且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各项事业收人、其他收人全额缴存财政专户纳人预算管理。这种有制度保障的计划性对党校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大为有益,也是党校前进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

(3)成本核算的简化性

党校财务管理贯彻专款专用原则和实际成本原则,会计核算采取收付实现制。现阶段主要核算预算资金及预算外资金收支及其余额,不计算盈亏,一般不计算成本和固定资产折旧,各项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随着改革和发展的深人,党校资金的来源渠道在扩展,特别是各种有偿办学形式和各种有偿劳务服务的增加,无形中扩展了党校资金的使用领域,这也将改变党校财务会计的核算模式,增加新的成本核算内容。

(二)党校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

1.国有资产利用率及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党校在资产管理中还存在如国有资产利用率不高,资产老化及沉淀情况严重等问题,固定资产从购建、使用、报废到处置等各环节的规章制度也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党校内部各管理部门的责任意识还有待强化,相关管理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真实反映党校的固定资产状况,促进固定资产利用率的提高,加强经济核算,加强财务监督,加强固定资产信息资料的整理和分档工作,调动管理者和使用者的内在积极性,开源节流,所有这些工作将提高党校被产管理效率,保障党校教学和科研的顺利进行。

2.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

党校财务部门是面向全校所有部门以及对外开展工作的重要窗口,党校管理工作中所需的绝大部分信息是由财务部门提供。所以财务管理信息化是党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直接影响党校整体管理效率。当前,党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明显滞后,财务管理职能未充分发挥,财务与各部门信息沟通、互动等现代信息交流模式还远没有建立。如何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以财务电算化平台为基础,以财务信息化为前提,实现财务管理模式创新,成为目前党校面临的重大问题。

3.财务管理综合性人才不足

现阶段党校财务人员大多数是核算型会计人员,会计基础知识较扎实、操作能力强且工作细致,但工作内容主要是针对传统财务会计领域,上升到管理的复合性和创造性则明显不足,至于准确预测、及时决策、协调合作、危机应对等体现现代财务管理人员水平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尤其缺乏。在未来改革继续深化的形势下,党校财务管理的内容将会逐步扩展,管理环境变得复杂,对党校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达到专业型、复合型、创造型人才的要求,才能以高水准的财务管理水平,为党校的培训和教研任务提供最规范、最全面、最科学的服务。

(一)管理会计纳人的党校财务管理体系的意义

管理会计做为一门多学科的综合管理类别,可以根据需要跨学科、多方法、多视角地寻找最佳解决之道,还可根据内部管理者的要求进行局部或整体的预测分析,进行有选择、不定期的信息报告与披露,从而为管理部门正确地进行优化决策服务。简而言之,管理会计就是针对管理中遇到的特定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控制现在,预测和规划未来,为改善内部管理提供预测决策和控制考核所需信息资源的“内部会计”。

1、管理会计的加人将会提升党校财务管理预测决策水准

管理会计做为“内部会计”的核心任务就是为单位内部管理服务,它可以随时为党校管理者提供特定问题、特定阶段、特定范围具有针对性地分析研究,从基础数据中发现规律并遵循管理会计的原则,制定一系列管理控制模式,包括制度、预算、评价、激励等控制模式;制定一系列管理控制标准,包括财务标准和非财务标准,前者是资金管理和运用标准,如党校财务预算、经费开支预算、资产管理预算等,后者则是人力资源与培训需求标准,与党校管理者、服务提供者及培训学员等相关。有了以上系统科学的模式,再经使用规划、组织、控制、预测、决策、评价等管理会计方法所得到的信息,将极大提升党校财务管理水平乃至党校整体包括教学行政各处室的行动力。

2、管理会计的加入将会提升党校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准

管理会计的中心内容就是以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与评价、控制与决策,要实现这些就必须依靠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以大数据为基础,通过全面预算管理、资金集中管理、成本控制、绩效评价等手段,以帮助管理会计实现应有的目标。一旦建立起有管理会计组成的财务管理信息平台,首先将有助于会计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工作有机结合,使得会计职能从核算向管理转变、从记账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其次将有助于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减少信息收集成本,党校各职能部门都可以从此平台搜索有效信息,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第三管理会计依赖的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所需要的会计数据和其他数据,可以通过此信息平台得到保证与反馈,并对预测决策规划起到助推作用。

3、管理会计的加入将会提升党校财务管理报告评价水准

目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统一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对不同事业单位的内部分析与评价则无法面面俱到。做为党校这所特殊的干部培训学校,需要在党员干部培训计划、党员干部调学计划、培训经费收缴及使用计划、特殊经费特殊问题处理计划等等方面做单独分析报告,但由于目前会计人员自身和体制限制,同时也缺乏相应的绩效评价指标和责任考核机制,会出现预算编制及预算指标分解粗放、专项资金管理混乱、财务分析报告存在主观性片面性等情况。管理会计将通过对目标的改进调整和优化管理,从大局出发,进行多层次规划与控制,提供多视角分析评价报告,从而及时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

分析党校财务管理特点与实际问题,如资产利用率、信息化程度、人力资源问题等,可知党校财务管理已经有了变革的理由;揭示管理会计纳人的党校财务管理体系的意义,如提升预测决策水准、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准、提升报告评价水准等,可知党校财务管理已经有了变革的动力;学习中央《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如推进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推进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推进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推进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等,可知党校财务管理已经有了变革的助力。管理会计在强化党校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效益方面的卓越能力,将会为党校事业地蓬勃发展提供最有实力的帮助。

管理会计纳人的党校财务管理体系,是党校财务管理工作发展的突破口,是对党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在满足信息使用者如党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多方面需求的同时,还能够有效防止资源浪费与工作重复状态,也帮助处于相对薄弱地位的管理会计借助财务会计成熟平台快速搭建起自身框架,提升管理会计在党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水平。

(二)管理会计纳人的党校财务管理体系的思路

1.提高思想认识,重视财务管理体系建设工作

提升对管理会计的重视度,从领导层开始支持、引导、鼓励、推动管理会计纳人的党校财务管理体系,同时强化专题学习与培训,从规划、决策、过程控制、绩效评价等方面把握管理会计的知识体系,在加强党校自身建设和开展财务监管工作中积极推进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并最终落实到党校事业的管理和-86-发展之中。中央提出《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正是发展党校新型财务管理体系的大好时机。通过实践探索和有效运用,进行经验总结,加大横向交流,提升党校财务管理水平、提升管理服务质量、提升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速度,最终推动党校全新财务管理体系的建设。

2.强化管理会计教育,提高党校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人才培养从来都是关键。只有对党校会计人员和相关的管理者加强工作指导和业务培训,促使全员了解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才能促进兼具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能力的财务管理队伍的建立,才能促进可提供优化决策信息的管理会计人才的涌现。新型党校财务管理人才必须具备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财务会计核算能力之外,熟悉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备预算绩效管理、决算分析和评价工作能力。

3.建设财务管理信息平台,加快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党校财务管理工作之一就是要提供及时准确、真实全面的会计信息,这就必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财务管理信息平台,高效开展全面预算管理、资金集中管理、成本控制、绩效评价等管理工作。通过财务管理信息平台,有助于党校管理不同环节、不同岗位的相互衔接、流程控制与管理效能。财务管理信息平台应当是用数据支持相关决策的管理平台,也就是使用会计语言,利用管理头脑,控制工作流程,发现分析问题。新型财务管理体系的建立,信息化建设是重中之重,是会计与管理有机融合的重要基础,是会计职能从核算向管理决策转变的重要支撑。

4.改善会计数据采集基础,确保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科学融合

管理必须用数据来说话,管理人员也必须用数据反映和解决问题。党校会计也应顺应发展要求对基础数据进行信息整合,保证财务数据真实合理。要改善会计数据采集基础,提供客观依据,探索有效机制,将不断变化的经济活动用精确的数据反映出来,并通过科学加工整合,揭示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与规律。这是确保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能够科学融合的一项工作,也将会提升党校资源分配的效率和效果。

5.建立财务预算的分析机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预算管理作为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应从一种单纯的费用控制手段向财务资源配置高度转变。应依据科学的指标体系、客观的评价体系、合理的预算制定程序保证财务资源在党校事业中效益最大化。长效有序的财务预算编制分析机制,能够通过正确的分析方法,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第一时间找出差异因素。同时规划、协调、控制与业绩评价多职能齐头并进,预算目标分解清晰明了、责任明确,并与激励制度结合起来,将责任和利益紧密挂勾,使预算管理工作高效率,髙质量进行,保障整个财务管理体系的良好运转。

管理会计纳人财务管理体系,必须有一个系统化、逻辑化的框架,具备可操作性的管理会计,才能真正与财务管理体系相衔接,才能真正全面地发挥出管理会计的作用。笔者针对党校财务管理工作特点,做以下“一体两部三标四核”的大致构架,如下图:

(一)建立党校财务管理“一体两部”格局

“一体两部”格局是指在党校财财务管理大体系下,设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平台,结合资金管理、资产管理、预算管理、绩效管理等多方面协调运作,将党校财务会计的资金核算和管理会计的价值分析、信息管理充分结合,从动态和静态的总体角度把握党校财务管理工作,从线性发展到点面结合反映和控制党校的财务管理活动。整合财务会计信息与其他内部信息,并延伸到党校教学和各职能部门的管理中,使得全面预算管理、资金集中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管理等工作能更全面深人地展开,这是管理会计应用对财务管理的有效支撑,与财务会计共同发挥决定性作用,是提升党校资源分配效率的强力保证。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具有同源性的理论,数据、分析、报告的有机融合将会使党校财务管理的数据归集与分析决策功能更积极全面。

财务会计实务操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运用还在探索阶段。党校财务管理体系正可以利用财务会计成熟的架构,将管理会计支配资源的职能权限与协调范围同财务会计进行组织结构上的配置,并赋予决策权限,让财务会计的归集核算与管理会计的控制、分析、评价都能在新财务体系中体现出来。

以财务会计数据资源为信息基础,以党校教学和管理活动为中心,建立党校财务管理信息平台,将财务数据和管理数据进行整合、统筹,打破部门、系统、时间、内容的限制,达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深度融合,这是建立党校财务管理一体化管控平台的基础,以使会计职能前置服务、管理职能后续监控,从而满足党校管理层及各职能部门多角度、多维度的管理需求。

(二)建立党校财务管理“三标四核”模块

“三标四核”模块是指在党校财务管理一体化管控平台下,树立“费用标准、预算标准、绩效标准”三大标准模块,同时建立预算控制中心、资产管理中心、绩效评价中心、内部控制中心四大管控中心,进行控制调节评价、分析预测决策,以达到预期目的,保证平台管控工作系统、规范、高效。

1.党校财务管理体系费用标准、预算标准、绩效标准模块

(1)党校财务管理体系应当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费用控制和资产配置标准

目前党校收人主要有财政补助收人、上级补助收人、附属单位缴款、非税收入、事业收人、其他收入等来源渠道,支出有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等,应当预算内、外资金实行统一核算、综合平衡。日常应对经费使用状况进行跟踪监管,随时核査,保证监管的有效性与及时性。这不仅有利于国家加强财政的宏观调控,有利于资金合理有效地使用,更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全面合理、真实准确。

成立资产管理领导小组,将资产配置纳入财务管理。党校资产在各归口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之间按照效率优先、服务优先原则进行配置,明确使用者的责任,细化职责分工’明确使用、维护、监管三方责任,形成协调一致的管理分配体系、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财务监管体系,努力确保资产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2)党校财务管理体系应当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指标及定额标准

在制定财务预算标准时,充分考虑历史纵向水平、内部平均水平和系统横向水平,使制定的预算指标科学合理,以一种规划、沟通及协调的形式而非压力与惩罚工具激励党校各部门及全体教职员工。从认识预算的重要性人手,进行客观分析,建立高质高效的预算控制组织体系,实行预算分级分口管理责任制。科学规范地采用预算编制方法,坚持“量人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保证合理的支出结构,保证编制的预算与党校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相吻合,保证预算管理与经费管理的配比度,保证预算编制与资金管理的透明度。

在执行预算过程中,应有明确的定额量化标准,无论相对数指标或绝对数指标,都必须保证分解后的预算数据与总预算目标一致。应重视预算控制和评价分析,选择采用差异分析、对比分析、对标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比对实际执行效果,便于随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达到预算控制的预期效果。同时逐步运用权责发生制结合现金流量现代模式,为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进一步融合提供数据基础和体系保证。

(3)党校财务管理体系应当建立一套适合党校决策和管理评价的财务报告和绩效标准

在建立财务决策和财务管理报告系统时,应充分融合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原则和标准,秉持全面性、真实性、重要性原则,定期进行对资产结构、收支结构的分析评估反馈。在使用常规会计标准进行财务会计报告的同时,根据各方需要形成预算执行报告、资产管理报告、政府采购情况报告、现金流量报告、绩效控制报告等有针对性、有时效性的财务管理报告。

应建立绩效考评与激励机制,更好地激发党校各职能部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应将工作绩效、资产管理、费用控制等评价结果纳人年度考核内容,制定奖惩措施,定期考核评价。针对考核内容,设定相应绩效考评指标,如业务标准化指标、资产管理指标、预算执行指标、岗位责任制指标、职业作风指标、服务满意度指标等等。绩效标准设定应因岗而异,结合预算指标与实际工作最大限度地调动个人积极性,通过绩效标准的设定应努力达到一个高度,即从“事”的绩效目标实现向“人”的绩效潜能提升的质的飞跃,实现绩效管理的积极作用。

2.党校财务管理体系预算控制中心、资产管理中心、绩效评价中心、内部控制中心

(1)预算控制中心:该中心应严格对照制度和预算指标,分层分级控制落实预算管理责任,对预算执行进度跟踪分析、监督考核,杜绝出现问题造成浪费。不允许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随意改变预算用途、变动预算标准。这一中心的目标就是在最基础的工作中加强财务预算执行的约束性、控制性,保证预算完成进度与实际工作的配比。杜绝不顾实际工作进展与质量,一味追求预算进度,造成与总目标的偏差,产生失误导致事与愿违的情况出现。

(2)资产管理中心:国有资产的安全和有效使用是该中心的目标。借助党校财务管理一体化平台,依据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保证财务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保证固定资产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保证资产使用登记与盘点制度的有效执行,确保党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资产闲置和浪费。

(3)绩效评价中心:党校财务管理有其特殊性,它的绩效评价中心可设立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两大类。财务指标指:预算执行部分、经费支出部分和资产使用效益部分;非财务指标包括财务制度执行、财务工作情况、财务人员培训情况、外部评价情况等。应采用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原则,保证综合性和导向性,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两个方面,使党校财务管理绩效评价中心的工作更具客观、公正、完整及有效。

(4)内部控制中心:该中心目标是保证内控制度的执行、内控程序的完善、内控责任的到位。它即是独立中心,又是把握全局的总控中心,应依照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体系设立。它的核心任务应包括:宏观财务目标控制、全面预算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务信息系统控制、政府采购控制、资产管理控制、财务报告控制等。内部控制中心要真正发挥监督内部风险、控制管理体系的职能作用。应依托党校财务管理一体化平台,建立有效保障内控执行的独立机构。岗位设置应权责分明、相互牵制,完善工作程序和步骤,指定参与的部门和人员、确定责任和配套制度,明确内控评价报告反馈对象,最终达到控制与改进的目的。

如上所述,建立“一体两部三标四核”新型财务管理一体化整合模式,对推进党校财务管理工作结构和内部控制的提升将会起到重要作用,也将推动党校事业更加蓬勃地发展。

生态文明论文篇五

地球是我们的母亲,她养育了我们,用香甜的乳汁哺育我们,可是我们是怎样对待她的呢?是爱护她吗?不是的,我们无休止的乱砍滥伐,开采资源,地球变得千疮百孔,昔日强健的她,如今已伤痕累累。

水、空气、土地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又是人们生活的环境要素。假若有一天我们发现水不再纯净,空气不再清新,土壤变得贫瘠。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一团糟。其实,为了们的母亲,我们能做的很多,例如:一水多用,用洗米水洗菜,洗菜水用来洗拖把,洗拖把的水还可以用来浇花。每月能节约不少水。还有节约用电,随手关灯,不使用塑料饭盒,随手关水龙头,节约每一滴水等。都是我们可以做的小事,但作用很大,只要每一个人都这样做,我们的社会将会是另一种景象。鸟语花香,绿树成荫,单是想想,就觉得无比美好。所以,请让我们一起来努力吧!

地球需要我们的保护,我们的未来怎样,取决于我们今天的做法,请和我一起保护地球母亲吧!

生态文明论文篇六

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每一个徐州人共同的责任,为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爱绿,植绿,护绿意识,加快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步伐,将徐州市建成“美丽徐州”,我们要从我做起,从小处做起。

徐州现在的高楼越来越多了,马路也越来越宽了,城市也越来越大了,但是徐州的绿色却越来越少了。就拿我们小区来说吧:我们小区本来有两处大花园,春天的时候鸟语花香,一副春意盎然的景象;夏天的时候树木枝繁叶茂,一片蝉鸣声。秋天的时候秋风吹红了枫叶,吹黄了各种花儿的叶子,花园会告诉你秋天来了。冬天下雪的时候花园又别有一番风味。如今花园越来越小了,都被一个个停车位占用了,树木少了,鸟儿自然也少了,蝉鸣声也似有似无了,再也回不到以前的样子了。

希望大家都来爱护环境,朋友们从现在开始大家一起努力,要以身作则,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厉行节约,防止浪费,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找回蓝天找回我们从前的美好家园,让我们的徐州更加美丽吧。

最后,我郑重呼吁:“生态文明从我做起。”

生态文明论文篇七

[摘要]刘先平的《走进帕米尔高原——穿越柴达木盆地》记录了他2005年8月穿越柴达木盆地的生态考察之旅。整部作品以纪实笔触为主,但也偶尔夹杂小说笔法,无论是叙事、写景还是抒情,都生动明晰、简洁洗练,尤其能够把对柴达木盆地、可可西里等地科普性的介绍融入文學性的铺展中,既给人带来知识的充实,也给人带来审美的怡悦。该作品生态视角的自觉性和意味深长的生态忧思尤其值得关注,其描绘自然之美的生动笔触和对自然生命的主体性呈现也令人印象深刻。至于刘先平对自然生命伦理选择的凝思和对生态道德的资源追问,也值得我们牢牢记取。因此,该作无疑有助于现代人生态道德的觉醒和建立,是一块弥足珍贵的生态文明的指路石。

[关键词]刘先平;《走进帕米尔高原——穿越柴达木盆地》;生态道德;生态批评

在当代中国生态文学的版图中,刘先平是一个气势恢宏、气象万千、意蕴深厚的存在。他从1970年代中期就开始参加野生动物考察,1980年代曾经相继推出《云海探奇》《呦呦鹿鸣》《千鸟谷追踪》《大熊猫传奇》四部长篇动物探险小说,融科学性、文学性、趣味性于一体,深受青少年的喜爱。1990年代以后,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重要的生态区域,例如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怒江大峡谷、横断山脉、西沙群岛等,创作了如《从天鹅故乡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走进帕米尔高原——穿越柴达木盆地》《美丽的西沙群岛》等作品。此外,他也常常以重点的物种为考察对象,漫游华夏大地,创作了如《红树林飞韵》《黑叶猴王国探险记》《寻找大树杜鹃王》《追梦珊瑚》等作品。刘先平的大自然探险系列作品选材重大,艺术成就较高,社会影响较大,曾多次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2019年他的小说《孤独麋鹿王》还荣获由接力出版社和俄罗斯莫斯科州立综合图书馆共同组织承办的“比安基国际文学奖”。

刘先平能够终生坚持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以诗意的笔触描摹大自然,书写人与自然的故事,的确令人敬佩。他对自己的生态文学创作也有明确的使命意识,曾屡次在出版的书籍扉页上郑重写道:“我在大自然中跋涉四十年,写了几十部作品,其实只是在做一件事:呼唤生态道德——在这个面临生态危机的世界,充分展现大自然和生命的壮美——因为只有生态道德才是维系人与自然血脉相连的纽带。我坚信,只有人们以生态道德修身济国,人与自然的和谐之花才会遍地开放。”呼唤生态道德,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是刘先平任重道远的创作使命,也是当代中国生态文学的使命。这样的使命意识令人崇敬。本文拟评析刘先平的纪实文学作品《走进帕米尔高原——穿越柴达木盆地》,关注其意味深长的生态忧思,赏析其描绘自然之美的生动笔触,感受作者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生命伦理选择的凝思,这都将有助于现代人生态道德的觉醒和建立。

一、生态视角的自觉性和生态忧思

2005年8月,刘先平和刘君早在向导的陪同下进入青海湟水谷地,再到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湖、可可西里、雅丹地貌,最后到达茫崖花土沟油田进行野外生态考察,考察经历最后形成《走进帕米尔高原——穿越柴达木盆地》一书。全书共43节,近20万字。该书以考察时间为序,行程安排大致如下:西宁——湟水谷地的柳湾,考察柳湾文化一青海湖,考察鸟岛,守望普氏原羚——从天峻县到德令哈,可鲁克湖考察,托素湖考察黑颈鹤——从德令哈到格尔木,取道青藏铁路线,途经小柴旦盐湖、大柴旦温泉、硼矿、五彩戈壁、察尔汗盐湖——抵达格尔木,观赏市郊胡杨、红柳,发现麝——穿越昆仑山,考察纳赤台“昆仑神泉”,玉珠峰,地裂,过昆仑山口,抵达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考察藏羚羊——返回格尔木,取道大柴旦、察尔汗盐湖,考察雅丹地貌群、花土沟油田区、茫崖、泥塑艺术长廊、尕斯库勒草原,追寻白唇鹿,考察油沙山。整部作品以纪实笔触为主,但也偶尔夹杂小说笔法,无论是叙事、写景还是抒情,都生动明晰、简洁洗练,尤其是能够把对柴达木盆地、可可西里等地的科普性介绍融入于文学性的铺展中,既给人带来知识的充实,也带来审美的怡悦。

该书首先值得关注的,是其鲜明自觉的生态视角和发人深省的生态忧思。刘先平穿越柴达木盆地,不像那些年轻的旅行者一样,被消费主义文化浸润过深,转而到青藏高原去寻找刺激体验:也不像那些白领中产阶级,看惯了小桥流水的江南美景,想到青藏高原去换种体验,感受高原的雄奇壮丽。他是带着明确的生态情怀,穿越柴达木盆地,走进帕米尔高原的。他渴望了解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的生态状况,渴望体验高原的壮美,渴望寻觅各种野生生命的生态踪迹,并以纪实文学的形式呈现给国人,告诉我们高原需要仰望,高原生态需要呵护。

当今全球性生态危机处处呈现,中国的生态退化更是触处皆是,刘先平在几十年的自然考察中对此洞若观火。因此,他在穿越柴达木盆地时更偏重于关注受到破坏的高原生态,表现出沉重的生态忧思。例如《惊世彩陶》一节中,他考察青海湟水谷地的村寨柳湾,了解到柳湾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曾盛行彩陶,出现过极高的文明,但是后来柳湾人突然消失了,柳湾文明就像玛雅文明一样消失了。后来考古学家发现该地曾出现过洪水、地震,正是这场地震、洪水掩埋了柳湾的文明。他因此发问:“洪水、地震是天灾,但天灾常常是由人祸引起的,如那样发达的彩陶文化、青铜文化,当然要砍伐森林,开荒种地。对自然无情地攫取,招致大自然的惩罚,至今不都还在警示着我们吗?”这就是刘先平的生态忧思!也许别人都只为柳湾文明的辉煌喝彩,他却一针见血地指出,若是处理不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所有的辉煌文明终究是水月镜花,不堪一击。柳湾文明如此,远古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和热带丛林中的玛雅文明不都是如此吗?因为肆意破坏了大自然,一切文明成果最终丧失立身之基而付之东流。这就是生态道德之所以重要的根本原因。

青藏高原的生态状况也不容乐观。随着近几十年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柴达木盆地、可可西里地区各种矿藏相继被开发,藏羚羊、麝、普氏原羚等高原动物相继惨遭杀戮,面临生存危机。在《红牌警示》一节中,刘先平从在青海从事自然保护工作的小任那里得知青海湖面临的生态困境。青海湖的鸟岛周围建了栅栏,但是狗却从底部掏洞,钻进去残害雏鸟。青海湖水位下降,过度放牧加速了沙化。为了谋利,人们还在草场上开荒种地,而且在很多流入青海湖的河流上游都建起了水库,层层截水往往导致鳇鱼无法溯水去产卵,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守望普氏原羚》一节中,刘先平在青海湖边寻访普氏原羚,从小任那里了解到:“说到普氏原羚,数量已不多了,现存只有三四百只,可怕的是这仅有的三四百只,又被分割在几块岛状地区。近几年,牧民们又在牧场圈起围栏,隔绝了普氏原羚的生殖流,还常有被铁丝网挂住死亡的!其实,在甘肃和新疆,也有普氏原羚,但已多年没有见到相关的报道。人和野生动物原本就是朋友,都生活在大自然中。人类是靠野生生物世界的精华而成长、发展的,只是人类无情的残杀,才导致了目前的状态。”而在《奇特路标》一节中,向导大杨向作者讲述了格尔木的麝:“30多年前,格尔木的香獐多,那时的麝香放在大街上摆摊卖。后来,麝香少了,价值逐渐高到与黄金同价,大批的人拥向林子,枪打、下套,真是无所不用,斩尽杀绝。任何一种动物也经不住这样的摧残!这不,你现在要想看到它,都要经过千难万险……那些贪得无厌的家伙,又专门去偷猎藏羚羊了!”至于藏羚羊,就更惨了。在《守望美丽少女》一节,刘先平早就从动物学家刘五林那里得知,藏羚羊一度被偷猎者猎杀到濒危。面对这些高原野生动物的厄运,刘先平虽扼腕叹息却无力阻止,只能悄悄地寻访尚存的普氏原羚、麝、藏羚羊,用文字描绘它们的生命之美,激发人们的呵护之心。正是因为了解到这些高原野生动物的厄运,刘先平才会对那些到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做志愿者的人们心存敬意。例如在《生态道德的实践》一节,刘先平对那位利用两周年假到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做志愿者的广东女白领就颇为赏识,甚至由此想到人和自然血脉接通的问题:

原来的城市生活,割断了人和自然的天然的联系。到达了可可西里,与大自然的相处。又接通了她和大自然的血脉相连。这无论是对她的人生,还是对社会都具有特别的意义。自然保护区的志愿者行动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们过去所忽略的生态道德启蒙和培养。现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有数百处,省级、市级自然保护区总有数千处。在一定的意义上,保护区是我们所剩不多的最美好的家园。其实建立保护区,本身就包含了人类的忏悔。如果我们能将志愿参加保护区的巡护作为一种社会风气加以提倡、推广。那么保护区就成了生态道德的学校、最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利用自然保护区吸引志愿者、把自然保护区变成生态道德的学校,这是一个多么美好又富有创意的大胆设想啊!

刘先平对那些善待野生动物、为野生动物考虑的行为尤其感兴趣。例如《生态道德的课堂》一节中,经过楚玛尔河大桥后,他看到藏羚羊能够找到青藏铁路建設者留下的动物迁徙通道而安全通过铁路,就非常高兴,在心里默默感谢铁路建设者的生态关怀;在救护中心看到被救助的藏羚羊,他更是莫名兴奋。但对于柴达木盆地周围的矿藏开发,刘先平也表达了他的生态忧思。他在《跟踪白唇鹿》中写道:“一路走来,石油开发带来的财富令我满心喜悦,可是野生动物生存的状态又令我担忧。是的,人类占据了野生动物的家园,使它们失去了生存的空间。现实的矛盾时时拷问着我的心灵。尕斯库勒草原是它们的避难所,或是仅存的最后的家园?”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两难困境暂时还是难以超越,对其反思也体现出刘先平的生态自觉性。

在《沙漠情人》一节中,刘先平还专门叙述了向导大杨讲述的格尔木旁边的生态退化故事:

这个生态故事无疑具有相当浓厚的历史典型性。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完全不把自然规律、生态规律放在眼里,结果造成华夏大地处处出现可怕的生态灾难。无独有偶,刘先平在此讲述的生态退化故事在其他作家那里也曾被提及。例如杨志军的中篇小说《环湖崩溃》曾讲述主人公年轻时为响应当时国家屯垦戍边、增加粮食的号召,跟随父亲领导的垦荒队在青海湖边大肆垦荒,结果大块草原被毁,导致生态退化,终遭藏族牧人的驱逐。老鬼的长篇纪实小说《血色黄昏》也叙述了一批到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插队的知青和复员军人不顾生态规律,到草原上大肆开垦,结果导致草原沙化严重,最终那些严重浪费人力物力的农垦工程不得不废弃。此外,还有王泽恂的知青纪实小说《逃亡》讲述了当年的兵团知青由于滥砍滥伐、滥打井、滥垦耕地、滥修水库,并且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引发了塔里木河及其两岸原始森林的荒漠化。这些故事都是那个特殊时代留下的惨痛的生态教训,值得后代反复记取。

刘先平的生态眼光是敏锐的,生态情怀是炽热的,生态忧思是感人的。他走过柴达木盆地,为高原上历史的和现实的生态退化忧心如焚,为种种野生动物的危险处境愁思百结,这都体现出他高洁的生态人格底色。当然,除了敏锐的生态眼光和感人的生态忧思之外,《走进帕米尔高原——穿越柴达木盆地》的另一个鲜明特色,是对自然之美的精心描绘和对自然生命之高贵的张扬。

如所周知,越来越多的现代人远离大自然,居住于城市,对大自然之美日益缺乏感知能力,自然冷漠症弥漫于现代人的心灵天空,像雾霾一样令人窒息。与此相关的是,中国当代作家也日益丧失描绘自然之美的意愿和能力,人事的纠缠和人伦的破碎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他们少有融入自然的机会,因而也很难以自然之美震撼读者麻木的神经。比较而言,刘先平在中国当代作家中对自然之美的描绘是出类拔萃的。从早期的《熊猫传奇》《呦呦鹿鸣》等长篇小说开始,他就专注于对自然之美的描绘。随着他大自然探险足迹的扩大,他对各色自然之美的感受和领悟更为深入,因而在描绘大自然时往往如有神助,令自然之美跃然纸上。

在《走进帕米尔高原—一穿越柴达木盆地》中,刘先平为高原湖泊之美所震撼,曾屡次精心描绘这种美。例如在《蓝色交响曲》一节,他这样描写青海湖:

突然满目青青。顷刻间蓝色溢满天地,寰宇只有色彩涌动——她总是以绝世的容颜矗立在人面前,令人迷乱,屏声息气,这就是青海湖!大自然赋予她惊人的美貌!天也有情,从洞开的云天中将灿烂的阳光投下。我们立在高冈俯瞰,青海湖蓝得如天空、如宝石,蓝得晶莹,蓝得透明,蓝得舒展,蓝得壮阔。我们急切、快速地奔向湖边。青海湖却如少女般羞涩地隐去了蓝色的披纱,只有清亮、明澈。湖底红色的卵石、黄色的砂粒历历可数。几条鳇鱼轻盈地游来,鳍在摇曳,嘴在翕动。泼刺一声,一只鱼鸥挺着长喙,闪电般地追来,鳇鱼惊炸四散。晚了,鱼鸥的长喙已钳住了猎物,蹿出水面,扬扬得意地拍着翅。这样的精彩,只有在青海湖才能看到。美是有距离的。我们又登上湖边的台地。正是日上中天,又是满湖青色。微风乍起,那蓝、那青、那靛,斑斓起伏,紫气浮荡,粼粼波光如音符跳动,天籁之声骤起。蓝色交响曲波澜壮阔,在天宇回荡。她用色彩的变幻,鸣奏出惊世骇俗的最为神圣的乐章!

作者先是远景鸟瞰青海湖,展示其碧蓝的绝色;再以近景细察,展示其鸢飞鱼跃的勃勃生机;复以远景统观,以音乐为喻,展示其超凡脱俗之美。流贯字里行间的是作者被自然之美震撼的狂喜和极乐之情。能够写出如此自然之美的心灵,无疑是高洁的,令人尊敬的。与青海湖震撼心魂的壮美不同,德令哈的可鲁克湖在刘先平的笔下更显出秀美的容颜。在《鸊虒鸟的绝技》一节中,刘先平这样描绘可鲁克湖:“草原的深处,渐显一条绿带,银光闪亮,那应是可鲁克湖了。绿带是挺立的芦苇,它足有几十千米长,如—条翡翠项链,圈起一泓蓝色的水晶。这种蓝没有青海湖那般醇厚,但蓝得轻盈而透明……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水,都是那样蓝,蓝得晶莹,蓝得纯净;分不清是云在天上飘,还是静静地躺在水中。你也猜不透雪山是矗立的还是倒立的,更不明白自己是站在湖边,还是已融入湖中……”能够把高原湖泊描绘得如此具有诗意,想必刘先平的内心也早已被这湖泊之水荡涤得纯净透明。

至于察尔汗盐湖的奇诡之美,在刘先平笔下更是令人赞不绝口。《发现藏宝》一节中,刘先平这样描绘察尔汗盐湖:“再向前,满目的盐花惊得我屏声息气,那一粒粒结晶体,如柱,如珠,如茸,实在找不到更险当的词。真正的美,是无法说出的,只能借用珊瑚、珍珠、钟乳石描绘,只靠心灵去体会。盐花一会儿塑出楼台亭阁,一会儿塑成金枝玉叶,一会儿又塑成珍禽异兽,一会儿又塑成宝塔;那层层叠叠,那镂空穿凿,那错综复杂,是任何人间工匠都难达到的境界。大自然将盐的结晶幻化得如此气象万千!”在大自然的神奇面前,人真的只能甘拜下风,只能谨言慎行,而不要像公牛闖进瓷器店一样,把大自然之美损毁了。

刘先平还在《守望美丽少女》一节描绘格拉丹东冰川的壮丽:“格拉丹东高高矗立。一轮红日从巍峨的雪山升起,霞霓变幻成满天的红云,金红、水红、胭脂红、大红、绛红……红的光影外,更是一个色彩无比丰富的世界。浩荡的姜根迪如冰川,也是彩色的,如红霞般闪耀;冰川上林立突兀的冰塔,色彩迷离,不可名状,连对色彩最为敏感、分得最细的刺绣大师也会望其兴叹……”这就是自然之大美!面对这种大美,自然冷漠症将不药而癔,都市人的心灵将再次鼓荡起直面人生的猎猎雄风。

相对而言,在《走进帕米尔高原——穿越柴达木盆地》中,刘先平对藏羚羊、麝、白唇鹿、鸊虒鸟、黑颈鹤等高原野生动物之美,不像对高原湖泊、冰川之美那样精雕细琢,多采用简笔勾勒,重在传神。但是他曾在作品中反复写到,野生动物的美只有在野外才能看到。例如《窥视生育大迁徙的神秘》一节就有这样一段话描写藏羚羊:“动物的美在哪里?在野性的爆发,这是生命力最强烈、最活跃、最精彩的展示。只有在山野,才能看到活蹦乱跳的野生动物,才能欣赏到它们生命的壮美,才能看到它们的野性与自然是那样的和谐。这是野外考察的魅力!”正是为了欣赏到野生动物的这种野性之美、原始之美,刘先平才抛弃都市生活的安适,忍受着野外考察的种种不利,深入荒野,深入自然。

除了对自然之美的精心描绘之外,刘先平还在作品中为我们展示了高原上自然生命的高贵和尊严。例如《沙漠情人》一节写到格尔木郊外的胡杨、红柳。在如此残酷的高原环境中,它们依然顽强生存,尤其是胡杨:“多在十多米高。树身粗壮,树冠不大,叶呈灰绿。黄褐色的皮起鳞,遒劲敦厚,透出的沧桑、顽倔的气势有一股震撼力!看其胸径多在**十厘米,甚至有一米多。其岁应是数百年,是饱经世故的长者。有两棵胡杨已经伏地,但仍如虬龙般游动,稀疏的枝叶依然一片绿意。生存的艰难,总是造就坚强的生命。”人类中心主义向来只承认人的主体性和内在价值,只注重大自然的工具价值,因此很容易形成价值盲点,对自然生命的主体性和内在价值视而不见。但是在刘先平看来,所有自然生命无疑都是具有主体性和内在价值的,像胡杨、红柳这样高贵华美的生命,若仅仅把它们看作木材的提供者,那是对它们的绝大亵渎。

在刘先平笔下,高原的野生动物更具有难能可贵的生命魅力,值得敬仰。例如在《麝怀绝技》一节中,他好不容易看到格尔木附近的麝:“眼睛渐渐适应,我甚至看到了它露出的向后弯曲的獠牙,漆黑明亮、充满警惕的眼睛,高耸的肥硕的臀部。是只雄麝。麝的四个亚种中,马麝体形最大。在逆光中,它的每根毫毛都熠熠发光。是的,它如一尊沐浴着夕阳的金色的精灵,大自然的骄子!它抚慰了我的心灵,在遭到浩劫之后,它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它使它的种族依然占据着大漠,是火炬,是种子!”在猎人的眼中,麝只是麝香的提供者,只是金钱的换算器;但是在刘先平的眼中,这只格尔木麝是大自然的精灵,是生命的火种。这就是刘先平的生态眼光,正是有了这样的眼光,他才能够发现野生动物的高贵和尊严。

在《走进帕米尔高原——穿越柴达木盆地》整部作品中,最震撼人心的动物故事无疑是《麝啸》中那只被猎人追赶得无处可逃时自毁香囊、跳崖自尽的雄麝:

雄麝深情地瞥了一眼雌麝,又狠狠地瞪了我一眼,慢慢地转过身子,向着高天,骤然昂首长啸,尖厉、高亢,震荡山谷,在大漠中回荡……它提起后蹄,用蹄尖闪电般地轮番在肚子上掏挖。天哪。那正是香囊的部位!鲜红的血花在阳光下飞溅,红得耀眼的血肉掉了下来。它没有痛苦地尖叫,只是无比愤怒、疯狂地用蹄子践踏、碾搓掉下的香囊、血肉,又回头狠狠地剜了我一眼。那眼神怒火熊熊,充满仇恨,无比犀利,直戳我的心窝。还未等我回过神来,它已向前纵身一跳,在天空中留下一抹激愤的弧线……英雄毁香投崖了!

面对这样的自然生命,所有人类中心主义式的骄傲和盲视都显得毫无意义。雄麝敢于毁香投崖、殊死抗争,这是自然生命的高贵和尊严,它远远超越了绝大部分人的行为举止,达到了令人仰视的崇高境界。

人总是倾向于以自己的审美标准来衡量大自然,于是就有了那些扭曲畸形的盆景、被裁剪得呆头呆脑的园林树木、鳍翅婆娑的金鱼、步履笨拙的叭儿狗等等。殊不知大自然创造万物,一个最大的原则就是让其自由生长,保存天性。人若要欣赏自然之美,就应该超越狭隘的人类审美标准,转而接受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和万千气象。审美应该如此,对大自然的伦理判断也应该如此,不能用狭隘的人之伦理标准来判断自然生命,而应该充分地肯定大自然的伦理选择。这应该是生态道德成熟的标志之一。

在《走进帕米尔高原——穿越柴达木盆地》整部作品中,如果说最震撼人心的动物故事是《麝啸》中雄麝毁香投崖的决绝之举,那么最令人五味杂陈、最促人反思的则是《大漠寻鹤》中黑颈鹤对于小鹤骨肉相残却无动于衷的表现。在德令哈托素湖,作者看到一对黑颈鹤父母带着两只小鹤自由游弋,当水獭或麝鼠要抓小鹤时,黑颈鹤父母及时赶走了掠食者,保护了小鹤。但是随后,一只身体强健的小鹤当着父母的面啄死了同胞小鹤,黑颈鹤父母居然一点都不干涉,随后就把获胜的小鹤带走,连那只死去小鹤的尸体都没有回头去看一眼。刘君早看到这个场景后极为愤慨:“黑颈鹤是同胞相残,当爹当娘的居然眼睁睁地看着子女们相互残杀!”但是刘先平对此却别有理解。有着广博动物学知识的刘先平知道,在人类世界中发生此等事情,那就是人性灭绝的显证,但燕子、大熊猫、猴子等动物的杀婴行为都有自己的理由,远非人类所能理解。因此,他说:“大自然有大自然的‘人格’,有自己的法规,所有的生物都有着自己的道德标准。正是在这种悲壮而残酷的生存竞争中,焕发出了生命的灿烂,生命的壮美!但大自然的道德标准、法则千奇百怪,是我们视角中的盲区,或者说是我们的立足点在误区中,因而视角、思维方式等等只不过是‘人’的,而不是动物的,更不是大自然!但是它又映照着同属于动物的人类。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了神秘,正是这种神秘诱惑了科学家们投身于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最少已有两位动物行为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能够意识到人的视角盲区,肯定大自然选择的伦理正当性,这就是真正的生态道德。

刘先平还写道:“两年后的9月中旬,我在若尔盖、红原的高原沼泽草地,最少观察到了黑颈鹤的三个家庭。全都是三口之家——对父母带着一个孩子。惊奇之余是沉思:难道这种高贵美丽的鸟,同胞相残是保护种群的法则?抑或是对高原苦寒生存环境的选择?或是苦寒高原的环境对它们的选择?冥冥之中,大自然竟以这样的方式,来提示它的玄机?”廷大自然总是以出人意料的方式促进自然生命的发展,对于人而言,重要的是不急于给大自然下属于人的伦理判词,而是谦逊地、虚怀若谷地接受大自然的启示。

其实,大自然只有在审美上或在伦理上超越了狭隘的人类视野时,对人类的审美判断、伦理判断提出挑战时,其对于人类而言的重要意义才更能得到凸显。无独有偶,蒙古族作家郭雪波在短篇小说《苍鹰》中也写到自然生命的选择超出人类理解范围之外的奇特之事。在沙漠里,母鹰在风暴到来之前把自身的血肉献给了三只雏鹰,“够日子的雏鹰必须吃掉母鹰的血肉才能飞上天,才能具备闪电般俯冲、进击、扶摇万里的本事!而母鹰在通过这种献身,通过这种肉体转换,才能永远留在它酷爱的高空,这是一种伟大的牺牲”,在伊琳看来,母鹰的这种行为太过惨烈。她一度还想阻止,但是老郑头却告诉她,这就是自然法则,残酷而又伟大,人类不能根据自己的伦理判断去违背它,否则只会添乱。老郑头就是像刘先平一样深谙自然法则、尊重自然和具有成熟的生态道德的人。

还值得关注的是,刘先平总是尽可能地寻找生态道德的精神资源。例如在《大漠寻鹤》一节中,刘先平就写到蒙古族人的生态道德。在托素湖边,蒙古族牧人巴图告诉刘先平:很久以前,黑颈鹤曾飞来托素湖边生儿育女,它们还会从雪山衔来一块宝石放在巢里,这块宝石还具有一种神奇的接骨功效。要是有人跌折了腿,用这块宝石摩擦伤腿,骨头就重新接上,因此牧民称之为接骨石。但是有个贪心的人得知接骨石的作用后,就每年都在黑颈鹤孵蛋时毁坏窝巢,抢去接骨石,最终黑颈鹤只好迁移到其他地方了。这个神奇的故事无疑告诉我们,蒙古族人对那些贪心的人是没有好感的,他们更亲近黑颈鹤。巴图还说,五岁时跟他爷爷去放羊,看到黑颈鹤的窝就想去掏蛋,爷爷阻止了他,并狠狠教育他说,蒙古人从来不打大雁,不打天鹅,不打仙鹤。这就是蒙古族人的生态道德。游牧民族普遍具有较高的生态道德,他们尊重自然万物、尊重天地,懂得节制欲望,懂得天人合一的重要性。因此郭雪波、满都麦、鲍尔吉·原野等蒙古族作家都倾向于从蒙古族文化中去寻找生态道德的资源,乌热尔图、迟子建等作家喜欢从鄂温克族文化去寻找生态道德的精神资源,阿来、古岳、次仁罗布等作家喜欢从藏族文化中寻找生态道德的精神资源,等等。

除了关注蒙古族民间的生态道德之外,刘先平也很关注华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昆仑山是华夏神话的发源地,它在神话传说中曾是绿意盎然、动物成群的生态胜地,其中透显出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在《昆仑,创世传说的根基》一节中刘先平就说:“无论是后羿还是大禹,都是为了生态的平衡,人和自然的和谐。人类原本属于自然,自然孕育了人类,为人类提供了生活的舞台,为一切生命的故乡。这种朴素的生态观、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浪漫的关于人和自然的篇章,在世界文明史中犹如璀璨的明星。”的确,在华夏神话传说中就蕴藏着朴素的生态观,值得现代人重新发掘、镀亮。针对盘古的传说,刘先平还说:“这个美丽的故事,将人与自然、天地万物统统融于盘古一身;或者说,人与自然、天地万物都来源于盘古一身,宣示着人与自然原本是血肉相连的整体,所有的生命也都来源于一个整体。人也只不过是这个神圣整体中飞出的‘小虫’,没有任何理由妄自尊大,随心所欲。换一种说法,如果人缺少了四肢或是一根发丝,那就伤残了盘古的整体!”盘古传说和当代生态理论的生态整体观不约而同,堪称神奇。二者告诉我们,大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只是整体的一部分,人也只有在整体中才能找到归宿。

因此,刘先平对前现代的朴素生态观寄予厚望:“古人的宇宙观,天、地、人浑然一体,天人合一的和谐,动态的生态平衡,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光辉灿烂,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是人类发展的指路明灯。这在后工业化所引发的环境危机的世界,更有其重大的意义。世界上愈来愈多的学者,希冀从其中找到拯救环境危机四伏的当今世界的济世良方。我坚定地认为:只有建立生态道德,人们有了生态道德的修养,以其自律,才有可能达到生态文明。”也许有人会对前现代的生態观嗤之以鼻,认为它们太过低级、粗陋,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的核心观念的确具有超越时间、超越文明模式的永恒而普遍的意义。对于中国人而言,从传统生态智慧中开出新的生态文明之道,是值得考虑的根本之事,由此也可见出刘先平的高瞻远瞩。

整体看来,刘先平的《走进帕米尔高原——穿越柴达木盆地》是一部立意高远、兴寄遥深的纪实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刘先平是带着自觉的生态眼光漫游柴达木盆地,克服种种艰险寻访昆仑山的。他传达给读者的生态忧思令人感动,他描绘的高原的自然之美和自然生命的高贵与尊严令人深受震撼,他对自然生命的伦理选择的独特呈现和思考促使我们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他对生态道德的资源追问也激发起我们同样的探索热情。在消费主义文化甚嚣尘上、现代人和大自然的距离日益遥远的时代,刘先平以他充沛的激情再次呼唤所有人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号召所有人尽快确立生态道德,为生态文明的转型做好准备。因此,刘先平的每一部书都是一块引向生态文明的指路石,其意义会越来越鲜明,如宁馨儿之胎动,如东方之朝霞,如最先浮出地平线之船桅。

生态文明论文篇八

摘要:生态式教学充分贯彻了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观念,符合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的学科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能力、弘扬人文科学精神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对构建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生态式课堂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生态式课堂构建策略

一、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课堂教学生态失衡问题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也就是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对稳定。生态失衡是指外来干扰超越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能恢复到原有状态。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生态课堂是由课堂环境、教师、学生和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社会舆论、高考制度等)构成的。当前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课堂教学的生态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行的考核机制的偏向高考,导致学校系统的能量流、信息流失衡,导致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教师生态群自我效能感偏低;二是由于当前社会中或多或少存在“重理工而轻文”的思想,地理学科夹在文理科之间,无法成为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学科中的主角,地位在无形中降低,外部环境的变化势必引起地理课堂这个微观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三是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课堂的内部生态失衡,这主要表现在课堂上教师过多以教材为中心,教法不适当,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差异。由于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即将面临高考,有的教师会片面追求教学效率,这样就压缩了学生成长的空间,由此带来的还有师生关系的异化。

二、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生态课堂构建的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地理课堂成为促进师生生态主体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生态系统,一要协调师生生态主体和课堂生态环境的关系,营造舒适的精神氛围;二要协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对话交流,学生之间合作探究;三是提高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倡导多样性的教学风格。

(二)整体性原则

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是坚持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性的统一,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整体发展。首先,地理课程的目标要坚持整体性原则,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制定统一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地理课堂中的诸生态因子协调、调动起来,使之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三)生成性原则

地理知识不是刻板呆滞的,而是动态的,地理课堂中教师要贯彻生成性原则,及时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与学生的周围事物相联系,动态地生成新的教学方案,还要加强教育学之间的交往、互动。比如在学习天气系统和地貌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当地的气候、地貌相结合,启发学生多发言,不断生成新的知识。

三、构建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生态课堂的策略

(一)注重地理教学的有机整体性

地理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地理书本中个章节的内容也不是独立的,而是息息相关的。教师在地理教学中不仅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制定教学目标,还要注重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和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构建开放的知识和开放的课堂,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竞相迸发。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摒弃单一的讲授法,将小组讨论、社会调查等新型的教学方法和讲授法相结合。比如在教学“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不良影响,并让学生就自己的看法进行调查、收集资料,最后相互讨论。

(二)创造积极的课堂生态环境

积极的课堂生态环境包括精神环境和学习环境,构建良好的精神环境就需要教师在地理课堂中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地理资源信息流,让学生感受地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开辟积极向上的课堂生态心理空间。良好的学习环境要求教师关注地理课堂情境的动态生成,避免僵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迁移情境,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交流,构建生态式课堂。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生态课堂的'关键一环,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是维持生态课堂的基础。教师要明确自己主导者的地位,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对话,充分利用教育机智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动态交流。比如在学生“城市化问题”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将这块内容分成“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就业困难”等几块内容,然后让学生自发组成探究小组,就本组选择的内容收集资料、分析数据等,然后各小组之间相互讨论交流、相互评价,这样就能充分发挥生态群体的动力效应,促进生态课堂的构建。

三、结语

地理生态式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协调课堂上的诸多生态因素,不可顾此失彼,营造和谐舒适的课堂氛围,创造民主、平等的心理环境,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师生身心的共同、持续进步,营造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学习气氛。

参考文献:

[1]谭成权.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课堂有效教学新探[j].新课程学习(下),(3).

[2]刘猛.对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新课改教学的几点思考[j].读与写(教师教育),(01).

[3]吴作诚.谈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课的预习――高效地理课堂的基石[j].中学教学参考,2011(15).

[4]秦风洲.浅析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课堂“学案”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师,(s2).

[5]崔桂兰.新课标下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课堂教学要“四注重”[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10).

[6]吴庆峰.浅谈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课堂教学设疑[j].华章,(9).

生态文明论文篇九

一、国际社会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启示

(一)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因为,资源总量有限、环境容量有限,所以,我们在使用环境资源时,应该充分借助市场作用,争取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发展。

(二)要加快环保法律法规建设

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及时代发展的需要,现阶段应在完善现有环境法律体系,加快环境法制建设上面下功夫。

(三)要完善政府的激励和监管制度

在国际上,各国政府对企业及经济组织的监管和激励机制,主要有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等。各级政府需要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情况,纳入到党委、政府及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通过建立和实施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责任追究制度,强化生态行政能力,打造生态型政府。

二、大庆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律法规的缺失

长期以来,大庆油田由于受“地上服从地下”政策的影响,重地下、轻地上,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和污染。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来看,所依据的法律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大多是以部门立法为主,像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水法、森林法、矿产资源法等,主要由本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导致大庆市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上缺乏上位法应有的规范和指导。这就出现了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大庆是以资源开发为主还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这与基本立法相关制度的缺失有着必然的联系。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生态管理上大庆还主要是依赖于政府行政手段,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更重视的是经济效益,对环保工作不重视,随着政府对企业管理的弱化,政府通过行政命令对企业的生态环境政策措施可能会起不到预期的效果。环保工作涉及的部门很多,环保、土地、林业等部门在管理职能及业务管理上有重复交叉,在工作中审批、收费、发证、解释、处罚等权限对本部门有利益,成为各单位争夺的部分。但是也有一些影响部门利益的'工作没有部门愿意负责,这样出现问题就很难找到解决的途径,使大庆市环境保护工作难以有效的开展。环保队伍薄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环保监管力量与日益繁重的环保任务不适应。

(三)机制不健全

环保工作中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责任追究机制以及政策保障机制。对于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企业及个人都要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政府也不能例外。但从我国现有的法律规范来看,都缺乏对管理者不履行职责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的规定。其结果造成许多法律法规形同虚设。管理部门、职能部门在违反生态保护的规定时,不承担什么法律后果,这样很难去约束企业和个人。

三、大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路径

(一)抓紧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

《中共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但是全国性的法规对地方的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的操作性、针对性不强,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大庆市亟待制定有关适应油田方面的地方法规。同时,要注意地方生态环境的立法要突出地方特点,弥补国家在环境立法方面地方特点不突出的问题。并且,要克服生态治理中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以地方法规或条例的形式制定详细的绿色gdp标准,尽快落实绿色gdp标准。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纳入法治轨道,使我们在环保生态制度建设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是当前的迫切需要。要加快建立健全符合大庆特点的生态法律制度体系,从而实现大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从改变生态环境到实现生态文明,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在制度上加强创新,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社会方方面面,为了使大庆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有效地开展,必须合各方之力。制定地方性和区域性的国土空间开发规划,由一个专门的部门对大庆区域内自然生态资源进行统一的确权登记,在源头上明确产权关系,建立产权制度并对用途进行管理,以禁止无节制地开发利用。建立资源环境监管机构统一且独立开展行政执法。调动企业积极性,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严守资源环境保护红线,建立制约企业生产行为的约束制度。研究制定符合国家标准的地方环境控制质量标准作为生态治理的依据。对功能不同的产业项目,要实行不同的市场准入标准,对达不到环保标准的企业严格控制,对企业的违法和不达标排放行为零容忍。要按照“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建立生态环境补偿制度。

(三)完善环境损害赔偿责任制度

完善环境损害赔偿责任制度,是生态文明制度的重要保障。建立严格的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对违法者明确相应的法律责任。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对于管理部门的不作为行为,由其负责人承担相应的责任。对领导更应该加强约束,如果任职期内,生态文明建设活动中出现重大失误,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要记入档案,在任用提拔时作为重要参考。

生态文明论文篇十

天然林区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能向人类社会提供木材资源、薪材资源和林副产品,同时也能向人类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包括涵养水源、改良土壤、保护水土、改善小气候等多种生态环境效益。

指数评价方法是自身及其指数评价系统,选择评价指标和标准时,既要体现天然林自身的结构和发展规律,还要体现生态、经济、社会环境的保护、增益和调节功能。

同时还要考验评价指标的社会服务功能,因此,评价指标必须有典型性、代表性和系统性。

2森林生态综合效益监测评析

天然林生态效益的主要计量类型可分为涵养水源效益、水土保持效益、改良土壤效益、改善气候效益、改善大气质量效益、生物多样性效益、森林资源与生物产量。

计量方法有直接经济收益计量评价和生态效益计量评价,主要涉及到如下森林生态效益作用。

2.1生态环境的保健作用

牡丹江地区有多处旅游胜地,如镜泊湖、海林影视城、位于柴河局内的东北小九塞和莲花湖水电站、雪乡、兴凯湖湿地等。

当二氧化碳含量由原来的0.04%增加到0.05%—0.07%时,就会使人感到很不舒服,甚至呼吸困难,当浓度超过0.4%时,人就会呕吐,达到1%时人类就无法生存。

据研究,1hm2森林每年能吸收氯气43kg、二氧化碳1000kg、二氧化硫730kg,并释放氧气731kg、一昼夜可分泌出30—60kg的杀菌素,完全能清除一个中等城市空气中的各种细菌。

所以森林被称为天然大氧吧。

森林产生的负氧离子,及分泌的树脂能保持人体生物电场的平衡,改善植物神经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机能。

由于负氧离子具有预防治疗疾病和强身健体的奇效,被称为空气中的多维素,对患有气喘、慢性支气管炎、偏头痛、高血压、冠心病等病人有神奇的治疗保健作用。

另外森林中还生长着许多的山珍野味,这些无农药、化肥污染的天然绿色食品是膳食养生的佳品。

2.2改良土壤和涵养水源作用

森林植被形成的立体空间是多层的,层层阻止和减轻自然降水对土壤的冲击,植物庞大的根系具有很强的固土能力。

结构,调节小气候、减轻水旱灾害、调解温湿度、增加降水量、减少蒸发量、蓄水保墒等作用,能有效避免和减少旱灾和山洪,降水可增加7.6%,蒸发量可减少9%。

森林调解气候效益最低使农业增收幅度提高10%。

2.3提高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对巩固社会稳定发挥作用

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结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4森林生态旅游效益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量,也调整了产业结构,改善农、林、牧业生产经营,增加周边无业人员就业问题,增加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

根据有关资料分析,森林旅游业直接就业1人,将给社会提供5人就业机会,世界上每9个就业机会中就有1个是由旅游创造的,森林生态旅游每收入1元,将给国家经济相关产业带来5-7元的增值效益。

生态旅游是朝阳产业,其旅游人数和收入以较大幅度逐年上升,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

生态文明论文篇十一

滨海新区位于京津冀三地交汇处,西临北京,东临渤海湾,北有唐山首钢,属于重工业、冶金业、化工业等重度污染处。由于改革开放长期以来的无序开发,生态环境恶化态势很难在短时期内得到有效改善和扭转。生态环境的恶化具体表现在:重度空气污染企业和日益增多的机动车尾气污染,致使城市空气污染问题较为突出;渤海湾海域水质持续恶化,很大程度上污染了海洋生态环境;施工期土渣车运输过程中洒落的土方和工程车辆在城市快速路上掉落的木方产生的路面扬尘问题较为突出;大片土地失去种植农作物和有经济价值的植物的条件,土壤盐渍化严重;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改善明显落后于城市,特别是环境卫生建设;地表水质较差,呈现直线下降的趋势,而且用水自给率很低;森林覆盖率比较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间功能相对独立,关联性较差,未能形成良好的产业链;经济发展方式仍属粗放式发展,存在高耗能、高污染现象,给新区环境和生态造成了很大压力。

1.2研究解决问题的方向

解决滨海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难题,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改革,是首要任务。从社会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滨海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十分迫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在水污染方面,查明地表水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找到污染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地表水质量;在空气污染方面,查明空气质量下降的原因,遏制下滑趋势;在社会发展方面,应继续保持优势,着力于优化产业结构,注重提高服务业产值gdp比例;在协调管理方面,继续保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污水达标排放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单位gdp水耗4个指标的优势,同时进一步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降低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

生态文明论文篇十二

发展只有保护好生态,产业才会兴盛;若杀鸡取卵,最终竭泽而渔,文明会衰败倒退。

赤水生态、气候、空气、瀑布、丹霞资源无比丰富,是观光、旅游、休闲、度假、露营的康养休闲圣地。

生态环境保护是赤水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基础,抓实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应持续精准发力、久久为功。

赤水发展最大的.价值在生态产业发展、最大的责任在抓好生态保护、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资源利用,今后发展应更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始终秉承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尽可能保存修复区域内山体、水系、民居、古迹、瀑布、丹霞,教育引导群众摒弃农药瓶乱扔、垃圾乱倒、柴物乱堆、竹林乱砍等陋习,持续打好“山水牌”、念好“生态经”、守护“丹霞红”、唱足“景观戏”,传承好优秀文化,学习、吸收、消化和创新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成果,切实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让赤水山川林木葱郁,让大地遍染绿色,让丹霞绿中缀红,让天空湛蓝清新,让溪水鱼翔浅底,让林间虫鸟欢唱,这是美丽赤水建设的方向,也是绿色发展延续的基础,更是实现大发展、大跨越的希望所在。

“全域旅游.全景赤水”建设不应局限“满山是竹、放眼是绿,千村一面、万户一貌”,要结合实际,继续走一村一公园、一村一品多品、一家一花园(庭院)发展路子,坚持以保护、培植、利用和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为重,不吃祖宗饭,不断儿孙路。以可持续为首,高标准、高起点发展,宁暂缺,切莫乱,让这方希望热土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季花香,万壑鸟鸣。

坚持“有进有退、有重有轻”策略,重点结合实际发展生态经济、庭园经济、休闲经济、避暑经济、服务经济和旅游经济,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农业观赏农业,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培育主导产业,做到美、富双促双进双赢。

注重选用好会发展、能发展的人才,着力促进乡村联动、产业互动、干群齐动、示范带动,积极拓展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自然地理、乡村文化、社会保障、旅游活动和生态文明空间,促进“村寨、馆园、产建、种养、农旅、资金、产业、技能”不断融合,实现“山水、灵魂、骨架、血肉、景观、功能”的个性化彰显,让赤水生态更好、环境更幽、瀑布更美、丹霞更红、山水更靓、游客更爱、人民更富。

生态文明论文篇十三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一重要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十分突出的战略位置,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发展模式。环境与经济之间相互影响,反映出事物普遍联系之中的共同性和统一性。恩格斯说过,“劳动与自然界一起才是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国家和地区,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证,自然环境是衡量一个地区“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在区域竞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谁的环境好,谁就能让更多的生产要素汇聚本地,因此,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同时,经济发展也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物质条件。

联合国发布的《只有一个地球》报告中指出:“贫穷是一切污染中最坏的污染”,因为环境不可能在贫困的条件下得到改善。保护需要资金,资金需要通过发展才能得到;只有合理开发资源才能有效保护生态,尤其是可以通过使用新工艺、新技术尽量减少甚至避免工业化阶段的污染。由此可见,发展方式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总量增长取决于对资源的开发以及有效配置,有赖于人类智慧不断地认识、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与经济二者统一于发展,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绿色发展是经济转型的趋势,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的标志。时势所趋,经济欠发达地区迫切需要从“非此即彼”的“对抗性”思维中解脱出来,寻求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

科技和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强大支撑。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资源丰裕的经济体更愿意通过传统的要素投入获得增长,对技术创新意愿不如资源缺乏的经济体强烈。

总体来看,当前欠发达地区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驱动发展的模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应当看到,造成欠发达地区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制度约束,制度安排与推动绿色发展不相匹配,出现了一面是不断加强生态保护设施建设,一面是不断破坏生态环境,且破坏的速度比建设的速度还快。一些欠发达地区为摆脱贫穷,盲目追求增长,许多生态资源被滥采滥伐直至耗竭,资源浪费极其严重。这种任由稀缺资源继续免费使用、廉价使用、粗放使用的局面决不能持续下去。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江西省通过实施战略性新型产业和“六个一工程”战略,大力发展风电能源、高效农业等生态、清洁、循环经济,形成了以矿产资源深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现代农业以及生态绿色产业为主导的环保型产业体系,并通过生态市场制度的建立,提供生态市场运行的制度保障。

江西省还积极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考评机制,加快推进水、电、矿产等资源型产品及要素价格改革,开展排污费改环境税试点,探索建立水权交易制度,推进生态合作、产业共建等多种方式的生态补偿等。20xx年以来开展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林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还对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江西省的经验表明,科技和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强大支撑。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就要根据资源禀赋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生态经济规划和相关政策,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建设区域性优质农产品生产等传统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将生态经济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相衔接,利用循环经济的理念使生态经济的“涓滴效应”扩散开来,把发展生态经济与发挥传统要素优势相互结合。这样既可以赋予传统要素以新的内涵,也可以让生态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限度地发挥作用。

在制度建设上,要建立健全产权制度和价格机制,因为产权制度有效地促使人们保护稀缺资源,价格机制灵活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以及稀缺性的变化。

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鼓励人们寻找替代资源、节约使用最稀缺的资源,通过推动技术创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推进绿色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的“路线图”。欠发达地区往往蕴藏着较丰富的原生态资源,同时也存在一定比例的贫困人口,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一方面,我们不能用停止发展的方式来保护环境;另一方面,发展又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重蹈“先污染、再治理、难治理”的覆辙。

新世纪以来,江西依靠区位优势和要素优势,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之一。但承接的主要是沿海地区产业的低端环节,赚一些微薄的辛苦钱。江西要实现科学发展、人民富裕、社会和谐,必须要有新的发展模式。为此,江西省委、省政府把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作为引领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龙头工程和重大引擎,努力探索经济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做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部署,目的就是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两年多来,全面启动了“十二项重大生态经济工程”建设,包括以生态保护、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的6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和以保护“一湖清水”为重点、优化能源结构的6大基础设施工程。

再以峡江水利枢纽工程为例,这是江西有史以来投资的水利建设项目,被誉为江西的“三峡工程”,具有防洪、灌溉、发电和航运等重大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该水利工程建成后,将对江西经济核心区域防洪安全起到保障作用,年均防洪效益达7.5亿元。在防洪的同时,每年还可增加电量11.4亿千瓦时清洁电能,有效缓解江西电力供需紧张状况。另外,萍乡、德兴等资源枯竭型城市,也相继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地下”转向“地上”、从“黑色”转向“绿色”。

江西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在巩固提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保持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3.1%,设区城建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均列全国第一位,林业产值突破千亿,上升为全国第六。

当前,世界范围内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兴起,与我国的转型发展形成了历史性交汇,为欠发达地区推进绿色发展提供了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探索“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路径,形成面向未来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和经济增长模式,才能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在扩总量、上水平与转方式、调结构的有机统一中赢得主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生态文明论文篇十四

摘要:生态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互利共生,人们积极开展生态建设、充分享受生态成果的高度文明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是生态社会的最基本标志,具体表现为生态原则成为资源配置基本依据,生态生产成为社会生产基本内容,绿色消费成为社会主体消费方式,生态法制成为社会基本行为准则,生态意识成为社会主流观念。

论文关键词:生态社会;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社会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互利共生,人们积极开展生态建设、充分享受生态成果的高度文明的社会形态。作为人类文明进化的最高台阶,生态文明社会(可简称生态社会)是我们人类尚未达到的一种理想的社会境界。积极开展生态社会研究,弄清其特征标志,有助于推进生态社会建设。

总体上说,生态文明社会的基本标志就是生态文明。具体而言,生态社会的基本标志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

在工业社会,市场原则被证明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的手段,但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市场失效的现象日益严重。作为由工业社会进化升华而来的生态文明社会,一方面还须借助等价交换、利润最大化、优胜劣汰等市场资源配置原则,另一方面必须增加生态原则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依据,化解市场配置原则下市场失效的问题。

生态文明社会资源配置生态原则的主要内容大致有五项:

1、生态平衡原则。资源配置的生态平衡原则是指社会资源配置不破坏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运行的稳定状态,至少不剥夺生态系统应对外来干扰进行自我调节恢复原初稳定状态的能力。依据生态平衡原则进行资源配置有利于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巩固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自然生态平衡条件下能够达到生态产出的最优化,但常常不是经济产出的最大化,而最大限度地保持自然生态平衡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2、环境安全原则。资源配置的环境安全原则是指社会资源配置不破坏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系统的相对稳定与协调,至少不剥夺自然环境系统应对外来干扰冲击的自我调节和恢复能力。这里的自然环境系统主要是指人工生态系统,也包括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部分自然生态系统,如农地、森林、牧场、工厂、村落、城镇等次生环境,涉及土壤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以及全球气候等,实施环境安全原则有利于经济有效增长、促进经济效率提升、消除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生态恶化与环境退化问题、维护良好的生活环境。

3、资源节约原则。这一原则是指社会资源配置符合节约使用、高效利用、循环利用要求,做到不可再生资源的节俭节制使用,可再生资源的充分开发、合理使用。实行资源节约原则能够最大限度降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干扰冲击,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意义的资源节约立足于生态平衡环境安全,经济意义的资源节约追求效率提高效益增加,两者既相契合又有矛盾,生态文明社会强调前者的前提地位。

4、协调进化原则。这一原则是指社会资源配置能够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共同进化、互惠共赢。落实协调进化原则,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社会发展进化的本质要求。

5、永续发展原则。永续发展原则是指社会资源配置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平衡的现实需要,又能符合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长远协调和谐、发展进化的要求。贯彻永续发展原则,有利于解决传统发展模式下日益严重的代际不公平问题,推动生态文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生态生产是指为维护生态平衡和环境安全、消除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负面冲击所进行的生产,其成果即生态产品一般以生态平衡的恢复与维持、自然环境的改善与保护、生态资源的维护与增加、环境污染的治理与消除等形式呈现。在社会生产方面,生态文明社会与工业社会的显著不同,在于除了依然存在规模庞大的物质产品、服务产品生产以外,生态产品生产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基本内容。这是因为人类社会的高度发展构成对生态平衡的巨大冲击、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严重威胁,必须通过调整社会生产结构、增加生态产品生产加以补偿。

生态文明社会生态生产的发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生态产品在社会产品中占据重要地位。社会产品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物质产品,它通过对物质资料的加工制作形成使用价值,满足人们的物质消费需要;一类是服务产品,它借助物质资料手段提供各类服务,满足人们生产生活服务需要;再一类就是生态产品,它通过对生态环境的维护保养形成生态价值,促进生态平衡和环境安全。前两类产品生产都建立在人类对大自然索取的基础上,随着索取强度的提高必须要有适当的方式途径进行回馈补偿,生态产品生产正是人类回报补偿大自然的最佳途径,正因此,在生态文明社会,生态产品成为社会产品中具有特殊功能作用、无法替代、不可缺少的基本产品,其规模、种类也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更高要求而相应扩张。

2、生态产业成为社会最基础的前提产业。社会产品结构的调整必然要求社会产业结构的相应调整,在生态文明社会除了传统的或经过生态化改造的一、二、三次产业以外,生态产业将成为社会的基础性、前提性和标志性产业。生态产业是以生态平衡和环境安全为产业目标的专门产业,内部又包含污染治理业和生态资源培育维护业两大产业,前者专司污染减排和受污染环境治理之职,后者专指修复、维护和培育生态资源,促进地球村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基础性产业。

所谓绿色消费,是指人们在环境友好理念指导下所进行的有利于资源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或者不至于恶化资源供求关系和生态环境的最终消费。绿色消费有以下显著特点:

和极端做法,转而采用适度消费以谋求足够程度的满足和多方面的满足。另一方面,绿色消费强调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通过减少浪费、减少资源消耗、循环式消费及废弃物的再消费以及消费排泄物向社会排泄物处理业集中,减少消费过程的废弃物排放量,不让消费排泄物进入自然生态系统。

2、绿色消费是一种综合效用型消费。绿色消费效用由直接效用、间接效用、宏观效用、长期效用等多种效用构成。其中,直接效用包括人们消费产品和服务获得的特定需求满足,因采用循环消费、再消费、减量消费方式节约消费成本获得的收益需求满足,因采用绿色消费方式对生态环境保护有所贡献而获得的心理满足;生态环境因绿色消费方式而直接得到的维护、改善(如人们化废为宝,对废弃物的消费直接减轻了环境压力;人们参与植树种草治沙等体验性休闲、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改善),等等。直接效用是人们采用绿色消费方式的主要动力。间接效用主要指绿色消费方式因节约资源、减少排放而最终对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平衡所产生的有利影响,它与某一项具体的绿色消费行为并不直接挂钩、对应,具有一定的曲折性、隐蔽性。宏观效用是指绿色消费的积极效用是由众多的绿色消费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某个人、某一次、某一项、某一局部的绿色消费仅产生有限的积极效用,但要取得积极的宏观效用必须从自己、从局部、从现在做起。长期效用是指绿色消费的效用除直接效用以外,其他效用的取得往往要经过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而绿色消费的效用也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绿色消费的综合效用,是人们从理性高度选择绿色消费方式的'原因。

3、绿色消费是一种可持续型消费。一方面,绿色消费为当代人的后续消费预留资源,也为后代的消费预留资源,有利于保持资源利用的持续性;绿色消费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人类生存环境、生活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另一方面,绿色消费对绿色产品的追求,促进了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的营造和生态文化建设,从而促进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们的可持续消费提供生态环境基础。这些特点说明,绿色消费符合生态文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要求,能够兼顾人类福利水平提升和生态环境改善的双重要求。也正因此,在生态社会绿色消费能够取代传统消费方式,成为社会的主体消费方式。

工业社会,人们按照市场法则和经济法制行事,经济利益是决定人们言行的内在动力,在经济规律这根看不见的指挥棒的指挥下,人们在经济法制划定的界线内从事生产经营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以及其他社会活动。而在生态文明社会,人们不仅从事物质产品、服务产品的生产消费,还要从事生态产品的生产消费;不仅追求经济利益和经济价值,还要追求生态利益和生态价值。因此,人们的社会活动不仅要遵循经济规律、经济法制,也必须同时遵循生态规律、生态法制,而且应该更加强调遵循生态规律、生态法制。目前人们制订的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都是立足工业社会,从传统经济社会的视野出发,依托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所规定的行为规范,这些法律规范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严格意义上说,这些环境保护法律规范还无法充分体现生态文明社会生态理念的精神,无法完全适应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更高要求。尤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我国),为加快追赶步伐,环境保护往往要向经济发展让步,导致生态法制常常形同虚设。

作为生态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生态法制至少具有如下四方面特征:

1、以巩固、发展生态文明社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生态法制建设跳出传统工业社会窠臼,立足生态文明社会来进行,从而遵循全新的指导思想,设定全新的建设目标,确立全新的法制原则,建立相应的内容框架。

2、很好体现生态规律的基本要求。体现生态规律要求是生态法制建设的核心,只有充分体现生态规律要求,生态法制才能很好反映其价值取向和行为导向,发挥促进生态平衡、推动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

3、努力借助经济规律的运行机制。生态文明社会经济规律仍然是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律之一,指导和左右着人们的行为。生态法制建设不仅不排斥经济规律的作用,还必须努力注意与经济规律的协同契合,借助经济利益的推动促进生态法制的落实。在经济目标与生态目标出现矛盾的情况下,从有利于生态社会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出发,寻求合理的立法司法平衡点。

4、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同进化原则。生态文明社会的发展目标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同进化,既要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努力提升社会福利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要贯彻生态和谐原则,确保生态平衡和环境安全,人与自然两者不能偏废。因此在生态法制建设中要防止出现两个偏向,一个是片面的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倾向,另一个是极端生态主义倾向,做到以人为本,兼顾双方。

生态意识是指人们了解生态规律、尊重生态价值、努力追求生态平衡、积极参与生态建设的认识状态和思想倾向,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它是人们自觉开展环境友好活动、采取维护生态平衡行动的内在动力。工业社会经济意识是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观念,人们围绕经济利益这个核心从事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经济效益成为衡量经济活动乃至其他社会活动成败得失的主要标准,最终导致工业社会的畸形发展。生态文明社会作为在对工业社会扬弃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全新社会发展阶段,也必然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全新社会观念,用以指导人们的言行。作为社会主流观念,生态意识不仅受到社会舆论大力推崇,也受到政府、公民、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各方的充分认可肯定,还是各类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成员的行动指针,落实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成为体现生态社会文化特征的核心理念之一。

生态意识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认识层面,具有对自然生态、生态平衡、环境安全、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对自然生态及其价值的尊重,对生态规律、生态机制的认识和掌握。

二是行动层面,对生态价值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内化为推动人们采取环境友好行为的动力,人们将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看作是一种崇高的行为,不惜付出某种代价去付诸实施。高水平的生态意识应该是这两个层面的有机统一,仅有认识没有行动,说明认识难免肤浅;仅有行动没有认识,很难保证行动的自觉和持久。

根据上述五方面标志的全面、显著程度,可以将生态文明社会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如生态社会初级阶段、生态社会中级阶段、生态社会成熟阶段或高级阶段等。

生态文明论文篇十五

一、本册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教材为一学年内容,本学期学习前三单元内容分别为:珍惜土地、保护海洋、节约能源。其中第一单元包括四课,第二单元由五课组成,第三单元分为四课。每一单元都有自己独立的内容,围绕自己的内容展开。

二、总体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珍惜土地、保护海洋”的情感。

2、了解海南的物产、能源等,初步形成关心社会、关心家乡的品质。

3、培养学生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态公德意识。

三、教材总体设计思路

1、教材以陆地、海洋的物产能源等知识为主线,吸纳先进的课改理念,力求完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的教育教学要求。

2.抽取保护环境,建设绿色家园的主要内容,针对小学生的认知、心理、思维等特征,从学生乐学入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贴近学生的身心特点,体现教材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基本不涉及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原因和规律的探析。教材以贵阳的人文、地理、气候、景观、产业等为典型范例,来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教材的素质教育功能力争做到“四要”:一要让学生喜欢,二要对学生的人生产生影响,三要学生读出海南生态的比较优势,四要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读一读”:课本知识的拓展性内容,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并使教材有一定的弹性,以适合不同学生的要求。

“想一想”:侧重思维活动的设计。

“做一做”:侧重行为活动的设计。

每课还设计了小引言,用以开篇引导或承上启下,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或提示本课学习内容。

4、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的图片,传递各种信息,发挥多种功能。如:用卡通人物陈述故事和提出思考的问题,用彩色照片表现我们生活的城市真实的'现象,用图示分析生产过程及其原理等。图文并茂,以图代文,使陈述更为简洁。由于改变了文字叙述过分强调系统严密的观点,较好地解决了由于信息量增加而带来的书本太厚的矛盾,同时,也使学生更爱看书。

四、教学:

1、每一课的“引言”概括了该课主要内容,教学中要充分重视。

2、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地图、插图、文字材料进行教学。

3、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当地实际,观察周围事物,收集相关资料信息进行学习。

4、“想一想”、“议一议”中的问题,多为开放式答案,教师应注意引导、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回答,给学生多一些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

5、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各种有利条件,收集教学可能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如影片、动画、图片等,并整合到课件中,进行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生态文明论文篇十六

生态环境与人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共同关切和迫切需要解决的全球性重大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在有效地利用环境的同时,深入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制止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促进人类与环境的河流统一协调发展,己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和人类行为准则。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手段。为提高我班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在创建绿色学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生态环保教育,大力推进本班的素质教育。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经一学期时间的学习,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从事观察、分析、判断、归纳、总结、畅谈、设想、讨论、汇报等活动,帮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活动经验,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合作和交流,充分展示学生主性、合作性,知识的积累性及学生们“观察、操作——猜想、探索——说理(有条理地表达)”的过程,分析、讨论、畅想的基础上发表自身观点,学会说理。体现学生情感、情操及良性价值观的发展,促进学生形成科学地、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良好品质和价值观。

学生通过自身对本地区的发展及生态情况的了解,积累了一定的地方性知识的活动经验。对和谐的深刻理解为探讨“生态文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借此时机,将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灌输给孩子,让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人和事做起,做个具有环境保护素养的人。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河流的学习,了解世界的水资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学生通过对水的理解达到对环境爱护的意识。

2、通过绿色世界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从资源消耗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生活方式的改变等角度,感受身边的环境问题,教育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教育孩子关注环境,积极参与社区环境教育宣传活动,从小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使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从小事做起。

3、学生通过认识人类生活中污染环境的方面如吸烟、废旧电池等,做到生活无污染。

4、教育学生做个文明好少年。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2、从实践中发掘学生的感触点。

3、教导学生自主学习,做到环境保护自主性。

4、生活中学习中,师生互相学习。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416931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