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声乐作品论文(汇总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8 06:34:06
最优声乐作品论文(汇总18篇)
时间:2023-10-28 06:34:06     小编:书香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关注和探索许多不同的领域。想要写出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首先要明确总结的目标和对象。如果你想了解一些成功人士的总结心得,可以参考以下范文进行学习和借鉴。

声乐作品论文篇一

现代声乐作品逐渐形成了一种京剧与歌曲相结合的新的歌曲风格――京剧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成为民族声乐学习者的必学种类,如何去演唱好这类作品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一、对民族声乐学习者的释义

在许多有关民族声乐的论述中,对民族声乐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前者是指包括我国传统的戏曲、说唱、民歌的演唱以及由民歌改编或新创作的民族化的演唱。而后者是指在继承我国传统民族声乐演唱的方法的同时,吸收和借鉴美声唱法的优点所形成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一种唱法。本文所指民族声乐学习者是在我国的各大院校声乐系学习的学生,一般所接受的是上述狭义的民族声乐训练。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所提的“声”“情”“字”“味”“表”“养”“象”七字标准,也是对这一理解的精准概括。

二、关于京剧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的定义

有的人把京剧与歌曲的演唱特点相结合的声乐作品形式称之为“戏歌”或“京歌儿”。但是本人认为这一说法概念模糊,不能突出表现本文所研究对象。本文所说的京剧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是指在借鉴传统京剧艺术的音乐元素为民族声乐所创作的声乐作品形式。

下面由七字标准出发以京剧唱腔《卜算子・咏梅》为例[下面简称《咏梅》],结合自身演唱的经验,做深入探讨。

三、对《咏梅》的分析

(一)养――“唱曲宜有曲情”

无论演唱什么样的声乐作品,首先要对作品有详细的了解,在诸多的戏曲论著中更是如此要求,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有“欲唱好曲者,必先求名师讲明曲义……得其义而后唱,唱时以精神贯穿其中,务求酷肖…”的言论。对于《咏梅》这首作品来说,它的词曲作者,尤其是词曲特殊的创作背景是特别要了解和理解的;对曲调做分析;了解京剧唱腔的特点等都是不可忽略的案头工作!

(二)字――字有三绝:字清为一绝

无论是民族声乐还是京剧都很重视“字”。就汉语来说,二者都是由声母、韵母、声调组成,在语言上都要求咬字要正、吐字要清、归韵要准。咬字要正是指要咬住字头(也就是声母),找好每个字头在口腔里的着力点,要咬得干脆利落,不要太死,也不要太松,有一个比喻说得好,咬字像猫叼老鼠,“叼”字很形象地体现了咬字力度的大小。吐字要清、归韵要准是指唱清母音,保持口型不变,然后归韵。例如“关”字,g是声母(即字头),u是母音,要保持口型不变,到an上再归韵。

戏曲在唱词方面十分讲究,一般都是采用韵律极强的韵文(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采用韵母相同的字),使得声调上具有统一性、协调性,语言美感突出,音乐性强,更适合演唱。常常一字多音,这些音拖多长,母音就得唱多长,最后归韵。也就是老师常会说的“哼住”。民族声乐中母音的演唱则要短得多,常常咬完字就归韵,母音不是太明显。《咏梅》这首作品,本是由诗配以京剧的西皮腔创作而成。在韵律上很是讲究,每一个字的字音字调都需要仔细研读,找准每一个字头在口腔里的着力点,再将两个字合成一个字读,慢读,快读,反复练习,需要注意的是,每一个字头、字腹(两个字的过渡),字尾都要在一条线上,要让人觉得似乎有字头字尾的音的感觉却又听不到具体的字。

(三)声――乐之筐格在曲,而色泽在唱

民族声乐学习者的演唱由于借鉴了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在气息的具体运用上、真假声混合的程度上、在腔体打开方面与京剧唱腔还是有所不同的。民族声乐像美声唱法一样是声部的划分,运用真假声混合,强调以打开的方式扩充调整共鸣空间,使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低音音色统一连贯且自然优美。京剧是以行当来划分为标准,各个行当在真假声运用方面,打开的方式和程度也各有不同,以情节与角色为主,不拘泥与技巧。《咏梅》本是一首京剧唱腔的作品,曲作者是运用西皮腔调和旦角的唱腔并辅用了一点生角的唱腔而创作的,整个唱段“华丽与豪迈兼而有之”。由于旦角生角都是以假声为主的演唱,在演唱这首作品时尽量将声音调整得假声多一些;腔体开小一些,收一些,高位置的点再集中一些;使音色显得华丽婉转,让每一个字犹如穿在线上的'珠子,在既定的空间里转换,按照字头、字中、字尾均匀地在一个位置上拉出,并收好字尾。

(四)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情感的表达,是歌唱的本意所在,无论是戏曲还是歌曲都需要演唱者深入了解曲情,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情感体验,将自己化身为曲中人物,加上精湛的演唱技巧,才有可能演唱好作品。歌曲在情感的表达方面一般较单一,以抒情或叙事为主,很少有大的戏剧性的冲突。戏曲的情感变换则跌宕起伏,在音乐形式上表现为板式的变化。对于演唱京剧风格的声乐作品来说,它不仅是节拍速度变化的标志,也是对演唱者情感变化的提示。《咏梅》全曲采用西皮腔调风格,基调是坚定乐观的,具体来说也是随板式的变化而变化的。

例如:

第一段上句:(散板)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快板)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下句:(快板拖腔)犹有花枝俏

上句前两句运用的是摇板,是散板的一种,是宽唱紧伴的结合,在情绪上展示了共产党人像梅花一样沉着冷静地面对风雪的考验。后两句运用快板节奏以坚定激动的情绪表现共产党人顶住逆流,屹然挺立的状态,下句运用快板拖腔,自信从容且坚定不移的情绪将全曲推上一个高潮,“俏”字的拖腔虽然比前面慢了一倍,可情绪上的铿锵有力,足以体现共产党人的铮铮傲骨。

(五)味――京腔京“韵”自多情

京剧风格的声乐作品最难唱的就是这个韵味,京味,也是这类作品出彩点睛的重中之重。韵味是一个演唱者透过自身的所见所闻所感,变为心中所念所想,再化作口中所唱的一个由心灵到肉体的消化、再创造、演绎的过程,是每个歌唱者浓郁的个性化所在。它不仅体现在上述美化的语言、优美的声音、真切的感情上,还体现在色彩的变化,多种表现方法和技巧的行腔上的运用,更体现在对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处理,断与连、刚与柔及气口安排等。如戏曲中有“弹性拍值”,是指在乐谱拍值和速度规定下灵活多变地去演唱,像民间的音乐家们在刚学习吹管子的时候先要按死谱去吹,学好了就要即兴加“味儿”,让死谱“活”起来,同一首乐曲,个人所加的“味儿”也不尽相同。歌唱也是一样,在规定的节拍里,“随心所欲”地演唱,可以提升音乐的神韵。

例如,《咏梅》的第一段中第一个字“风”的倚音要唱得短促自然,气息平稳;“雨”字的颤音可运用“弹性拍值”,在感觉上要拉长,气息由弱到强,音的颤动由疏到密的,停在主音上再托出“送”字,之后在情绪不变的基础上不留痕迹换气,强收“春归”两字。

再如快板部分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一句要唱得抑扬顿挫,铿锵有力。需要强调的是“俏”字上的拖腔,节奏上慢了一倍,强弱上要由弱及强,刚柔并济,既不张扬,又展现了自信,使得京剧韵味更加浓郁。

(六)表――手眼声法步

表演是要求视听结合的艺术,只是演唱好作品还远远不够,需要形体表演配合。许多民族声乐学习者在演唱时常有眼睛呆滞、面部表情狰狞、身体乱晃、手臂乱舞的现象。而京剧表演讲究“手眼身法步”,民族声乐学习者也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做到适度、简练、优美,并融入到作品当中,使得神形兼备。

(七)象

好的台风和气质是演唱者经过无数次登台表演的锻炼、摸索、积累才能逐渐形成。

在演唱时,“声”“情”“字”“味”“表”“养”“象”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绝不可能独立存在。

四、唱好京剧风格的声乐作品的意义

(一)京剧风格的声乐作品出现得越来越多,已成为一个新的声乐形式,顺应了中国观众的审美要求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丰富了专业声乐作品的内容,突出了民族声乐的特色,提高了民族声乐的演唱和表现方法。

(二)戏曲唱腔和民族声乐是我国的相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民族艺术。京剧风格的声乐作品的出现是对民族声乐学习者所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寻找其平衡点去唱好京剧风格的声乐作品,对民族声乐学习者在发声方法的灵活应用上、吐字咬字准确上、情感的把握上、表情动作方面、艺术修养方面会有很大的提升。

(三)民族声乐根值在我国传统声乐之中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传统戏曲艺术传承和发展的需要。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演变经历了几百年,已经成为了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是中华民族悠久且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在艺术领域的体现。在当下快速的生活节奏中,传统的戏曲艺术已渐渐有些衰落。民族声乐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风格单一、千人一面的状况,京剧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也是二者相互补充的方式之一,既可以使戏曲艺术得到广泛传播,又可以使民族声乐演唱在保持浓郁的民族特色、民族气质和民族风格的基础上多元化发展。

存在就有其道理,京剧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的出现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的,绝非偶然,无论是对戏曲艺术,还是民族声乐的发展都是有利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让我国的民族艺术能够以更好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艺术之林,永不凋谢。

参考文献:

[1]孙玄龄.声响年华.中华书局.

[2]杜亚雄,秦德祥.中国乐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3]傅惜华编.中国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人民音乐出版社.

[4]白宁.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形成.

声乐作品论文篇二

(一)声乐教师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

声乐课程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如内容广泛、所涉猎的范围大等,对声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声乐教师除了要掌握教学所必需的歌唱技能,还要有丰富的声乐实践经验,不能总是纸上谈兵,要具有扎实的声乐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

[1]现阶段,我国声乐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不乏优秀的专业教师,也有一部分人只是敷衍了事,毫无责任心。

(二)不能因材施教

目前的声乐教学不能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声乐基础不同,对声乐也有着各自独特的见解,所以,在进行声乐教学时不能“一刀切”,不能对每个学生都采用同一套教学方法。

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对学生有全方面的了解,包括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能力、个性特征等,进而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因跟不上课程节奏而丧失学习兴趣。

二、改进高校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的对策

(一)完善高校声乐教学体系

要想更好地实现高校声乐教学的目的,建立和完善一个完整的声乐教学体系非常重要。

有了明确的教育体系,才能明确声乐教学的目标,实现培养优秀声乐人才的计划,达到促进声乐发展的根本目的。

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有可能走弯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认真对待,及早发现错误并及时纠正错误,可以借鉴他国声乐教学的优秀方法和手段,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传统声乐教学一路向前,走出自己的特色。

(二)合理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

任何科目的教学都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息息相关,只有科学的、先进的声乐教学内容才能培养学生的声乐素养。

作为授课教师,首先,应该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声乐常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声音类型和声部的定位。

其次,还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声乐理论知识,并结合声乐歌唱实际,要求学生按时练习,以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

最后,要培养学生对于好的、美的声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主动性。

(三)全面提升教师素质,优化教师队伍

教师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不言而喻,教师具备较好的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是完成声乐教学的重要前提。

从事声乐教学的教师需要提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要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并能将这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实践活动。

二是要能够对学生进行声乐技能、技巧的培训,引导学生投入到声乐课程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是要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教师要有创新精神,可以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也能进行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进而推动声乐教育的不断发展。

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所以,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与深造,坚持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掌握前沿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声乐教育的整体水平。

三、结语

教育作为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越来越受到重视。

声乐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也备受重视,在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声乐作品论文篇三

一、高校声乐教学改进的作用

(一)满足不同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

高校的学生一般都来自不同的地域,基于学生生活的地域、成长经历有着极大的区别,声部、嗓音条件也是不同的,所以音乐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配置不同风格、不同音域的作品。良好的声乐教学可以满足学生学习声乐的不同需要,从而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使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可以极大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二)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声乐教学在没有改进之前,音乐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是一个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学生只是呆板地接受知识的灌输,师生之间的交流是比较少的,师生关系是比较紧张的。声乐教学在改进后,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和蔼可亲的,教师用和蔼的态度、温柔的语言,给学生耐心地指导。此时的音乐教师就如朋友一样和学生一起在音乐的世界里尽情地遨游,探索音乐的奥秘。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可以向音乐教师敞开心扉,遇到不懂的问题向音乐教师请教。可以看出,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后,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平等的。

(三)提高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

传统的声乐教学只是关注学生掌握的音乐理论知识以及歌唱技巧,而声乐教学在进行改革后,学生的分析、欣赏、表演、创作能力是音乐教师高度关注的。例如音乐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声乐的时会给学生模拟一些舞台演出的环境,这样学生可以在逼真的舞台环境中投入到表演中。学生通过一次一次的舞台表演可以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以及舞台表演方面的不足,慢慢提高自己的舞台表演能力。音乐教师使用这样的方式可以为学生在真实的舞台表演中展现自己的表演技能积累大量表演经验。

二、高校声乐教学改进对策

(一)在教学中注重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声乐教学不应该只是指导学生简单地分析音乐作品,做好声乐教学的核心工作是指导学生对作品的内涵进行深入地理解。音乐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作品时,应该使学生对曲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个人遭遇等有系统地了解,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在学生对曲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个人遭遇有了系统地理解后,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曲作者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学生做好了这些工作可以对作品的内涵有深入地理解。这样学生在演唱作品时才能使自己的`情感与作品融为一体,才能用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作品的唯美。

(二)使用互动远程课堂教学方式

在当前的高校声乐教学中,多媒体设备是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条件,除常规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外,还有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是互动远程教学方式。音乐教师可以邀请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有表演经验和艺术影响力的歌唱表演者通过远程教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声乐指导。学生通过使用这样的方式可以学习到最先进的声乐理论知识,学习一些舞台表演技能。研究发现,在声乐教学中使用远程课堂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舞台表演技能,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

(三)开展和声乐有关的实践活动

声乐教学是一门艺术学科,所以它的教学应该是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性的。音乐教师可以定期结合声乐教学内容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消化学习的声乐理论知识,提高舞台表演技能。高校可以组织一个声乐表演大赛,在表演大赛中的前三名学生可以获得奖励;高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去校外参加一些社会上的艺术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可以选出表演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参加选秀节目,让学生能够在电视台展现自己的音乐技能,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高校组织学生参加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会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也可以帮助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

(四)优化声乐测评指标

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不仅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还需要对测评指标进行改革。传统的测评指标是比较单一的,是难以客观地对学生学习声乐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的。音乐教师可以在测评指标中加入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绪、情感价值观的培养、音乐审美能力、舞台表演技能等内容。这样一来测评才是比较全面的、系统的。如果教师在测评中学生的某一方面的指标没有达标,可以给学生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帮助学生弥补在声乐学习中的不足。例如,学生在接受了测评后,发现自己的舞台表演技能是比较差的,这时音乐教师可以给学生全面地分析在舞台表演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学生在认识到自己在舞台表演方面的不足后,可以通过学习他人表演技能、勤奋练习的方式改进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舞台表演技能。

三、结语

高校声乐的教学改革之路没有平坦可言,在改革中是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的。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需要在声乐教学改革中深入反思教学中的不足,探究新型的教学方式,使高校声乐这朵艺术之花美丽绽放。

参考文献

[1]王黎.民办院校音乐专业声乐课程创新教法及评判机制问题的研究[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02).

[2]郭博理.“院团结合”的声乐教学改革初探——以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02).

[3]高剑霞.普通高校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声乐教学为例[j].大众文艺,(23).

声乐作品论文篇四

(一)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音乐内涵

声乐作品的不同也会使得艺术作品呈现出的情感、风格、内涵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钢琴伴奏者必须以较强音乐涵养正确的表达出音乐中的情感,因此教师必须对音乐有较强的艺术洞察力。

对于声乐作品的把握除了旋律外,还应注重风格、音色等方面的控制,同时还应该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创作理念,从而在对作品进行分析时有更多的参考依据。

(二)教师必须具备娴熟的弹奏技巧

钢琴伴奏不同于一般的独奏形式,钢琴的触键、踏板以及整体的艺术处理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其与独奏的共通点仅仅是一些钢琴的基本技巧。

(三)钢琴伴奏必须与演唱者高度契合

在不同的演唱阶段,音乐的表达也会不断的变化,在衔接的空档时可以利用钢琴伴奏进行填充,当然这对演奏者和伴奏着的默契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演出者和钢琴伴奏者不断的配合演练以提高默契程度,才能够呈现流畅的艺术作品。

二、强化伴奏教师教学质量的途径

(一)重视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

具有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是完成艺术作品创作的基本前提,理论知识设计音乐史学、音乐美学、音乐作曲等众多内容,如果教师对这些理论知识的理解较为表浅,那么就难以对音乐作品进行艺术化处理,同时也不能够完全理解艺术逻辑的发展关系和音乐艺术的潜在的音乐框架,在进行演奏时候也显得缺少情感,无法体现音乐蕴含的艺术价值。

所以必须让教师加强音乐理论的学习,在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后才能够在伴奏中融于更多的艺术情感,也有助于教师正确的理解音乐作品的审美价值以及风格特征。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除了有完备的音乐理论知识外,教师还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主要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只有不断优化教学模式才能够体现钢琴伴奏教学的特殊性,因此教师必须有正确的教学理念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最终增强钢琴伴奏教学的教学效果。

(三)以创新意识提高教学效果

在钢琴伴奏教学中需要呈现出的伴奏内容和风格种类较多,所以教师必须能够了解各种风格的伴奏特点,并且在教学中灵活的改变教学方法,以创新意识寻求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并经过实践验证后得出一套完善的教学理论,最终应用在教学当中,对教学做出正确的指导。

这是一个总结教学经验经过创新得出理论,然后再将理论应用在实际教学中的过程,而创新意识是整个过程的关键所在,利用创新意识能够让教师更加主动的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孙专 单位: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

声乐作品论文篇五

(一)高校声乐教师水平有限

也限制了很多有音乐天赋的人才挖掘自身的潜能,造成了声乐人才的大量流失,同时在声乐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也会出现因为错误教学而破坏了学生嗓音的问题,总之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限,就会严重的影响了声乐教学效果。

(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再比如有些学生的心理素质比较差,因此在上台表演时很容易因为紧张而变得忘词、跑调,因此在教师进行声乐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声乐发声、气息等方面的指导,另一方面也需要重视对学生的声乐理论和综合技能培养指导。

二、提高高校声乐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

(一)创新教学方式

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生域特点和演唱水平等展开独特的教学过程,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和优势扬长避短的开展声乐教学课程,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才能。

小组课是学生演唱水平提高,知识量积累的一个发展过程,按照学生的某一个特征进行划分,作为一个小组成员,这样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就可以形成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过程,实现取长补短的教学方式,共同取得进步。

在开展集体课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将学生组织起来,然后进行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教学方式的学习和进步,能够加强对演唱方式、中外声乐作品等方面的研讨和欣赏指导,使得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概念和发育技巧,不断提高自身对于声乐技巧和技能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掌握有效的声乐技巧和技能。

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为学生分配教师时需要根据学生的进步和变化不断进行教师调整,让每一位教师可以充分的发挥所长,扬长避短。

通过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让教师可以选择擅长教授的内容给予同步需要的学生开展指导工作,而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进行指导,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二)高校声乐教师自身能力的不断培养和提升

树立正确的歌唱艺术价值观念,能够具备不同声乐风格的鉴赏能力,这样在完成教授课程时,才能够针对学生的表现做出正确的指导和评价,在示范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不断提升舞台及其演唱的能力,做到言传和身教有效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三)理论联系实践,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高校声乐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一方面需要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提升,另一方面也需要鼓励学生拥有大气优雅的演唱气质和演唱风度。

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能够给予学生心理、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健康指导,使得学生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也不断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

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能够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得学生获得成就感,加倍努力,不断取得进步,增强自信心,使得学生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能够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加强认识和改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三、结束语

让学生能够立足于当前社会需要,勇敢突破传统束缚,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掌握良好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自己的`音乐才能和音乐优势,有效的提升了我国声乐表演水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声乐作品论文篇六

(一)高校声乐教师水平有限

也限制了很多有音乐天赋的人才挖掘自身的潜能,造成了声乐人才的大量流失,同时在声乐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也会出现因为错误教学而破坏了学生嗓音的问题,总之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限,就会严重的影响了声乐教学效果。

(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再比如有些学生的心理素质比较差,因此在上台表演时很容易因为紧张而变得忘词、跑调,因此在教师进行声乐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声乐发声、气息等方面的指导,另一方面也需要重视对学生的声乐理论和综合技能培养指导。

二、提高高校声乐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

(一)创新教学方式

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生域特点和演唱水平等展开独特的教学过程,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和优势扬长避短的开展声乐教学课程,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才能。

小组课是学生演唱水平提高,知识量积累的一个发展过程,按照学生的某一个特征进行划分,作为一个小组成员,这样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就可以形成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过程,实现取长补短的教学方式,共同取得进步。

在开展集体课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将学生组织起来,然后进行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教学方式的学习和进步,能够加强对演唱方式、中外声乐作品等方面的研讨和欣赏指导,使得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概念和发育技巧,不断提高自身对于声乐技巧和技能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掌握有效的声乐技巧和技能。

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为学生分配教师时需要根据学生的进步和变化不断进行教师调整,让每一位教师可以充分的发挥所长,扬长避短。

通过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让教师可以选择擅长教授的内容给予同步需要的学生开展指导工作,而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进行指导,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二)高校声乐教师自身能力的不断培养和提升

树立正确的歌唱艺术价值观念,能够具备不同声乐风格的鉴赏能力,这样在完成教授课程时,才能够针对学生的表现做出正确的指导和评价,在示范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不断提升舞台及其演唱的能力,做到言传和身教有效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三)理论联系实践,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高校声乐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一方面需要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提升,另一方面也需要鼓励学生拥有大气优雅的演唱气质和演唱风度。

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能够给予学生心理、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健康指导,使得学生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也不断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

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能够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得学生获得成就感,加倍努力,不断取得进步,增强自信心,使得学生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能够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加强认识和改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三、结束语

让学生能够立足于当前社会需要,勇敢突破传统束缚,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掌握良好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自己的`音乐才能和音乐优势,有效的提升了我国声乐表演水平。

声乐作品论文篇七

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要做到与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相结合,首先必须要了解和认识到目前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存在着那些与社会需求不相符合的方面。

笔者认为,存在着几个“不符”。

1、教学对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的需求不符。

普通高校音乐学院的招生对象与专业音乐学院的招生对象有所不同,在招生规模、录取标准、专业教学的师资配备等多方面都有区别,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不能用专业音乐学院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来进行声乐教学,把培养目标确定为“歌唱型、表演型”是不切合实际的,也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声乐教教师们应当理性地看待他们的声乐教学对象,“先天不足”的学生是普通高校音乐学院的多数。

所以,重新确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音乐人才培养目标,成为声乐教学改革创新的`先导。

2、教学课程设置单一与社会多元化的需求特性不符。

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课程设置单一是一种普遍的现状。

声乐技能课,乐理、和声、钢琴和视唱练耳都只是围绕声乐专业主体的基本课程,缺乏与社会实践、社会需求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课程。

即便是声乐课堂上,也没有系统的声乐基础理论的讲解,学生跟随老师简单、盲目的模仿歌唱,这样的教学,肯定是缺乏创新意识的。

3、教学内容脱离实际与社会文化环境的需求不符。

一直以来,普通高校声乐教学从演唱方法到声乐教材的使用上基本沿用了专业音乐学院声乐教学的一整套做法。

“重洋轻民”与中国社会文化环境的需求不符,许多声乐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学唱大量的外国作品,而对歌曲的实际内涵不知所云。

这样的教学与演唱根本谈不上音乐情感的表达,更不用说去很好地表现歌唱的技巧与能力了。

二、确立创新策略,使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做到掷地有声

(一)确立培养目标

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改革创新只有切实把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服务社会,传播音乐文化艺术的思想意识相结合,才能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艺术的繁荣,才能赢得社会的肯定和认可。

1、培养学生的歌唱审美能力和音乐文化的鉴赏能力。

在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是必要的,但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一层面,忽略声乐艺术是美和情感表达艺术的本质。

学生就只能成为“发声机器”。

歌唱的技能技巧是表现音乐美和情感的手段,而进行美育的教学才是声乐教学创新的关键。

因此,在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中,强化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能力是声乐教学中的重点。

同时,在社会音乐文化多元化的环境中,学会鉴赏各种音乐文化类型也是十分重要的,培养这种能力,才能自觉地抵制一些“低俗、媚俗”的音乐文化对自己的干扰和腐蚀,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立足社会、服务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2、培养学生服务大众声乐文化的创新意识。

大众声乐文化的形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群众性声乐文化的普及是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具体表现。

同时,高雅音乐文化对文化艺术市场的辐射作用,也是大众声乐文化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这种社会现实的客观存在,要求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中,要研究其特性,理性地认识这种文化现象对高雅音乐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大众声乐文化具有“市场性与通俗化”的基本特征,但又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性与通俗化”的文化,它依然承载着社会的民俗民情、心理审美意识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容,认清这些,才能主动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服务大众声乐文化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帮助大众提高声乐文化的鉴赏能力和对不同声乐文化的理解和认知能力。

3、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要突出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成为“一专多能”、综合素质高,服务社会意识强,适应社会能力强的实用型、复合型的人才。

一、提升文化素质。

音乐生在人校前,由于要通过专业考试,将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找声乐老师上小课,培训、补习视唱练耳和第二专业的学习上,对文化的学习放松了。

而且,音乐生的文化要求要比其它专业低,客观上造成了音乐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先天不足,主观上也存在着一大批本身文化成绩较差的学生,希望通过艺考的捷径,跨进大学的门槛。

所以说,文化素质差成了培养创新性音乐人才的一大障碍。

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培养音乐人才的文化素质,开设各种与音乐艺术相关的其它课程,优化和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

二、加强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的培养应当注入新的内涵,声乐专业的学生不应当只能唱几首歌,还应具有伴奏的能力、编曲的能力、指挥小型演唱会的能力等等综合性的专业素质,这样才能使声乐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锻炼艺术实践能力。

声乐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在校内、校外进行一些声乐演唱活动,用以检验声乐教学改革创新的成效。

在活动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和能力,又能从另一方面开发学生的其它素质和能力比如:组织协作能力、交往活动能力、抗压能力等等。

(二)、创新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模式是声乐教学改革的实质性主体,一切新的观念、方法、措施都将从教学模式的创新上体现出来。

新的教学模式应当是旧模式的扬弃,而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全盘否定。

确立相对全面、综合的评价机制,声乐考试不能只用一、二首歌曲的演唱作为考评的标准,这样会使得多数演唱能|力较弱的学生逐渐丧失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创设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创造条件。

作者:汤飞宇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院

声乐作品论文篇八

[2]陆忠波.咏叹之中见“声”“情”[d].福建师范大学2010

[3]姜忠玉.探析声乐的艺术表现[d].福建师范大学2009

[4]邹微.声乐表演艺术中的虚与实[d].杭州师范大学

[5]姚丹.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体现[d].东北师范大学2005

[6]靳相林.声乐表演艺术中观众审美心理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7]柏艳.声乐表演艺术心理路程的调查分析与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

[8]闫如玉.歌唱语言在声乐演唱中的训练与运用[d].天津音乐学院

[9]刘青青.俄罗斯音乐文化对中国合唱艺术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4

[12]杨沁文.贝利尼艺术歌曲在声乐训练中的价值[d].云南艺术学院2012

声乐作品论文篇九

课程设置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学模式是完成课程设置内容的重要手段。

尽管随着新时期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普及,高校声乐教学模式更新了不少,但是从整体上看,各高校基本上还在沿袭专业音乐院校的精英化教学模式,采用“一对一”的小班形式传授技巧,而用“大合班”的形式讲授理论知识。

从形式上看这种“大”“小”结合的教学模式似乎颇为合理,但是对于扩招以来生源日益增加的我国各高校来说,“一对一”的授课模式很难惠及学生全体,而“大合班”的模式则很难有针对性,教学实效无法保证。

因此,大小课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只是流于形式,客观上是降低了教学成本,却并未取得教学效果的实质性改进,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的削弱。

其最终结果往往是,经过一个或多个学年的声乐教学,学生仅仅学会了演唱几首歌曲,但这一切只是数量的增加而非质量与学习能力的提升。

第四,评价体系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评价体系不仅是对教学活动的引导,而且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保证。

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中,评价体系不太科学。

首先,评价内容不够全面,过于重视对学生声乐技巧的考察,而对技巧之外的情感、态度等因素则轻视甚至忽视,也就无法真正检验学生的整体素质。

其次,评价主体基本都是教师,这种主体单一的评价模式剥夺了学生以及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的机会与权力,不利于对教学的合理引导,而且在单一的教师主体评价下,有时教师很难做到评价的客观公正,其评价往往受情感、经验等因素影响,这些都是评价不合理的表现。

第五,师资建设问题。

师资是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保障。

当前我国高校中,除了专业音乐院校以外,大多数高校音乐教育师资较为薄弱,而在声乐教学方面则更显得捉襟见肘,不仅数量上远远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教学需求,质量上更是无法短期内达到预期要求。

究其原因,一方面,高学历的理论人才欠缺,不能为声乐教学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另一方面,高技能的行业专业人才欠缺,不能为声乐教学的纵深发展提供实践支持。

除了“高精尖”的学科带头人欠缺外,整个行业的人才梯队建设也是不成体系,无法从上至下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

二、当前高校声乐教学发展的对策

通过对近年来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现状的梳理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声乐教学在改革的大潮之下,既取得了一些成绩,更暴露出一些问题。

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一定要从这些问题出发,为高校声乐教学的健康发展寻求对策。

第一,合理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切实发挥人才培养目标的导向作用,其制定必须因地制宜,即各高校要结合本校校情与社会实际,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

音乐专业院校可以强化“精英音乐人才”的培养;而大多数师范院校或普通高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一定侧重“师范性人才”的培养,为国家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输送人才;而高职高专院校则要侧重于实践性人才的培养,从而为基层文化事业的繁荣提供人才支持。

当然,这几个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完全割裂开来,每种院校在突出重点的情况下,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声乐知识。

第二,优化课程设置。

从整体上说,声乐教学课程设置必须要多元化,不能再盲目照搬某一权威院校的课程设置模式,而要把自己学校特点融入到教学当中。

除了开设普通的乐理知识、声乐作品分析、钢琴等课程之外,还可以把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声乐加入课程中。

这样课程既包括了通识课,又融入了地方民族特色,同时也把高校教学与社会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了。

在课程设置中,各个科目不能是拼凑式的,而应当是有机联系的,科目之间应当互相促进,既要重视理论,又要重视实践技能,二者并行发展。

第三,更新教学模式。

虽然高校扩招以来,生源不断增加,教学师生数量的矛盾日益凸显,但是永远不能忽视现代教育的重要本质: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发展学生的个性。

首先,把数量大而且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根据其声乐知识水平、个性、嗓音等特征分成不同的层次,实施分级教学。

其次,在分级教学的基础上,争取在最小范围内实施通识课“大班教学”,以提升教学效率。

对于“一对一”的专业课也要做出相应调整,在做好“一对一”的典型示范后,更多关注全体学生。

另外,在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的前提下,增加实施任务教学的机会,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之下更多地自主探索。

第四,调整评价体系。

在现行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体系下,教师一定要采取客观科学的评价标准,降低教师个体因素对学生评价的影响,而且要真实反映日常教学。

另外,评价形式应该多样化,不能纯粹对学生声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进行考查,还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以及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进行评价,以了解学生综合素质。

此外,评价主体要多元化,除了教师之外,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从学生的视角评价可以带来新奇的效果,还可以引入社会评价,比如让学生通过一次社会实践,让相关专家、部门对其评价等。

第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高校声乐教学的师资来说,当前形势下,首先,要大力引进人才,既要引进高学历的声乐理论人才,也要引进行业内部经验丰富而且水平高的技能人才。

其次,高校声乐教师积极参加培训,可以轮流到国内知名高校或研究所进修,也可以实施惠及范围更广的校本培训,也可以让教师深入行业内部增加社会实践经验,从而全方位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最后,教师要深入进行科学研究,在日常教学和参加培训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研究指导教学,让教学与科学研究相互促进。

三、结语

高校声乐教学是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但是我国音乐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存在着诸多问题。

在当今各高校扩大招生规模、生源差异较大的`形势下,声乐教师只有立足现状,带着问题意识和改革意识,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在教学中注意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声乐人才。

作者:郑健

声乐作品论文篇十

高校声乐教学是高等教育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占据极大的分量。声乐艺术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都非常强劲的学科,它要求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能力。随着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高校声乐为了不与时代脱轨,就必须抛弃传统旧观念的教学方式,对高校声乐进行改革和创新刻不容缓。

一、高校声乐的教学现状

(一)声乐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升。声乐是一门技术性学科,其实用性极强,因此教师的专业水平在平时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专业水平过硬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真实的声乐人才型学生,除此之外,高校声乐教师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先进的教学理念。但是实现生活中,部分高校的.声乐教师缺乏专业水平,根本无法满足声乐教学水准,对学生学习并无实质的作用,难以达成教学目标。

(二)教学模式比较落后。就目前来讲,我国教育事业不断飞速发展,但是部分高校声乐教学依旧存在传统的灌输式老旧教学方式,课堂氛围压抑,学生学习状态低迷,学习效率低下。导致课堂出现教师教教师的、学生玩学生的,仿佛教师是为了教学而教学、学生是为了上课而上课。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维培训,所以搭建活跃热闹积极的课堂气氛尤为重要。

(三)欠缺基本理论教学。目前高校声乐教学中,由于教师忽略了基本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太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讲解,导致学生理论知识薄弱,对专业知识吸收缓慢,学习效率低下。这是极其错误的教学方式,应当引起重视,无论哪门课程基础理论知识都是尤为重要,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更好的对后续的教学知识进行吸收,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就是这个道理。

二、创新视角下的高校声乐应用与实践

(一)创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师专业水准及教学水平。由于我国受传统教学影响深远,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极为强劲的束缚性,不利于学生学习,在创新教育形势下,高校应当创新教育理念,建立不仅同教育发展形式相符而且具有价值的良性理念。并且将这一理念实施到教育中,促进人才培养目标最优化的实现。与此同时,教师作为创新声乐教学的关键性重点,高校理应定期组织声乐教师进行培训,时刻将声乐教师的专业水平维持在国际前端,并且促进声乐教师对新型教育的学习,保证教师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水平,同时也能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提升教学质量,还可以有效的促进创新教学的进程。此外,声乐教师的个人魅力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一大重要因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如果某一门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人格魅力四射时,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往往高的不行,反之就差的不行。故此对于声乐教师的个人魅力提升也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平时课程中多与学生交流,以身作则,得到学生的认可这对教学有积极的帮助作用。

(二)创新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地位,改善课堂氛围。由于传统声乐教学方式的欠缺,极度影响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学习质量差。所以对于教学模式的创新刻不容缓。在实际教学课程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合体差异,由于每个学生的理解吸收能力和身体条件大不相同,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的时候需要将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案,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在能力。相比传统的声乐教学方式,创新的灵活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丰富课程内容,还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不过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课堂尺度,尊重学生的地位,课堂上尽量以学生主体,鼓励学生多交流,提升师生之间的默契度。声乐是一门实用性艺术科学,课堂上可以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导,对声乐作品进行赏析、评价,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建立声乐基础,还可以激发兴趣爱好,从而更好达到课程教学目标。

(三)创新课程体系及内容,培养学生学习声乐能力。声乐作为一项实践性与技术性要求都非常高的艺术学科,这些特性决定了声乐课程必须遵守科学合理、创新性、特色型等原则。在课程体系的设计时,教师可以将声乐设为80%,艺术设为20%,这样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声乐艺术性,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导,传授与课程内容相近的理论知识,作为学生后续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此外教师在平日授课中还需要借助艺术指导来培养自主学习声乐的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声乐教学为了与时俱进就必须改变传统声乐教学,创新教学课程以及内容,循序渐进改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将学生培养成适用性综合型声乐人才,这便是创新视角下高校声乐的应用于实践。

参考文献:

[1]冯志东.创新视角下的高校声乐教学探讨[j].黄河之声,(12):39.

[3]朱燕宁.基于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的声乐教学改革研究[j].大众文艺,2017(6):238.

[4]吴静寅.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改革思考——评《声乐教育学》[j].高教探索,2017(11):后插1-后插2.

声乐作品论文篇十一

随着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推进,世界各国在多个方面进行更深入交流与融合,在艺术领域音乐演唱方法也是其中之一。我国在保留传统演唱风格的基础上,也积极吸收了世界音乐领域的优秀成果,推动了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演唱技艺的不断前进。把美声这一较为科学演唱方法融合到少数民族音乐演唱中来,使民族音乐演唱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一)美声唱法简介

美声唱法最早来源于意大利,含义是美好的演唱,完美的歌声,人们也将这种唱法叫做美声唱法。意大利是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发起国家,对后世文艺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意大利地理条件、气候条件适宜于歌唱,三面被大海环绕,气候条件优越,十分有利于人们保护滋润嗓音。就是于十六至十七世纪的这种人文和自然环境下应运而生的,并经过后世的不断演变与发展,成为现在所说的“美声唱法”。

(二)美声唱法的当前发展状况

美声唱法到目前为止,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开来,纷纷被各国音乐艺术界所引入,深受各大歌唱家的推崇和喜爱。最近几十年来,我国音乐界也不断学习引入这种唱法,利用其更加科学的发声方法与演唱方法,服务本国的音乐演唱,让民族音乐发音更加圆润优美,吐字更加清晰,在我国也已经得到普遍的应用与借鉴。

歌唱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是艺术领域中重要的一项分支。对于演唱者而言,先天条件固然很重要,但是对科学演唱方法与技巧的应用也是必不可少。对于一名优秀的演唱者来说,必须进行科学的训练,掌握科学的发声技巧,呼吸方法,学会利用共鸣提高演唱能力等等。对此,美声唱法与少数民族唱法中都有涉及,但各有特点。

(一)呼吸方法

呼吸是发声的前提,只有掌握正确且科学的呼吸方法,才能够发出更优美的声音。在美声唱法当中,十分注重对于呼吸方法的使用,将呼吸方法当作发声的关键因素。对于一名歌唱家而言,必须要进行科学的训练,掌握更好的呼吸方法,以使其在歌唱时,可以自由地转换声音,提高其发声能力,保持其发声的连贯性。在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中也非常注重这一点,我国古来就有“发声需要气沉丹田”之说,这也恰恰说明了,要想发美妙的声音,必须注意对气息的调节,气就是平常所说的呼吸,只有通过正常的呼吸方法,才能调节气息,进而发出连贯且优美的声音。

(二)发声方法

美声非常注重假音的使用技巧和应用混合发声法进行歌唱,也就是把真音与假音融合在一起唱歌。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演唱中则是真音应用得比较多,这种真音发声法,对于人们的发声器官尤其是喉咙会增加负担,会降低真、假声转换效果,不利于歌唱者的'演唱。因此,需要借鉴与参考美声的发声技巧与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演唱效果。

(三)运用共鸣

美声在演唱时注重头腔的共鸣,应用混合共鸣,将真假声混合在一起,根据音高的分布特点进行共鸣,进而发出更优美的声音,音质更加纯正与悠扬。在我国少数民族演唱中强调声音的浑厚、响亮以及真实,在表演时注意声情并茂,还会使用部分头腔以及胸腔共鸣,在高音区间一般都应用真声,中间往往都会进行换气。对声带与喉部肌肉造成一定的紧张感,并容易产生疲劳,甚至损害。

(一)少数民族唱法在生理结构上的不足

在中国的少数民族相关声音原理的表达阐述中,对于歌唱发声器官的生理结构研究与分析相对较少,在歌唱表演时如何更科学的去调动与调节发声器官等有关的理论与原理相对来说,比较欠缺,更多是放在了咬字以及吐字等方面。在美声当中有十分详细的研究与描述,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少数民族唱法在演唱技巧方面的不足

在歌唱表演进程中,如果不能正确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与训练呼吸与发声技巧,就可能发不出婉转动听的声音。相对而言,美声唱法在怎样进行发声方面的训练更加科学,具有更加完善的训练方法与规范的学习体系,这是我国传统演唱方法中薄弱之处,需要参考与借鉴。

(一)美声气息控制方法

我国少数民族唱法中虽说也非常注重对于呼吸的应用,但相对于美声唱法的“共鸣腔”来说,民族唱法对于呼吸的研究与分析,还存在很多不足。不能进行清晰的定位,掌控气息时火候欠缺,演唱效果大打折扣。美声所使用的”共鸣腔“方法,可以有效掌握声音的音高以及音色,让所发出的声音更加圆润、响亮,更赋弹性,更强穿透力。

(二)美声发声方法与技巧

美声中注重对“混合声“的应用,尤其是假声的应用,这要优于我国传统少数民族演唱。这种发声方法更加科学,对歌唱者来说,更加适合,并且发出的声音更加饱满,不但亮丽,而且更加圆润,可能收到更良好的演唱效果。例如被誉为我中少数民族美声唱法第一人的吴碧霞,又有“中西合璧的夜莺”的美称,她将两种唱法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体,其演唱的著名作品,无论是中国古典歌曲《枉凝眉》《春江花月夜》,还是西方著名歌曲《木偶之歌》,虽然这些歌曲分别属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风格,不同的类型,但通过她的演唱,每个音节每个音符都那么婉转、细腻、动听,又那么富有我国民族特色以及西方色彩,因此,深受世界音乐界的喜爱与赞誉。运用“以情带声”的歌唱技巧,突破了中国与西方文化的差异,歌声既充满感情色彩,又极具感染力与穿透力。在歌唱中,使用了美声唱法当中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方法,让人体头、胸、腹三个共鸣腔之间相互配合起来,这种演唱方法,在表演时其吸气量会非常充足,把握起来也比较简单,在高音区域维持头腔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真假声的混合程度,她所演唱的歌曲,声音十分亮丽且圆润,集中性强,具有较大的穿透力,极大提升了演唱效果。

(三)美声共鸣方法

共鸣是美声技巧的关键,在美声当中,最科学且最主要的演唱方法就是应用共鸣腔。在美声表演当中,非常注重如何利用喉咙等一系列发声器官进行共鸣,这样所发出的声音,暴发力强,穿透力强,高亢且更具感染能力。我国少数民族歌唱表演时,使用较多的是真声,这就造成声音浅且低,没有足够的穿透力。

综上所述,在少数民族歌唱中引入与吸收美声唱法的优点,融入到民族歌唱中,能够补充与完善少数民族唱法。让演唱声音圆润,优美,婉转,动听,使歌唱艺术更加具有生命力与感染力。再加上对情感融入的优势,将两者融为一体,不但可以演出更好的表现少数民族音乐独特魅力,还能借助美声技巧提升民族歌唱的艺术色彩以及表现能力。

声乐作品论文篇十二

一、个体的气质把握

气质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和动作方面的动力特征,反映了人格的自然属性,即心理过程和动作发生的强度、速度、灵活性、持久性和心理指向性等方面特点的总和。气质的基本特性表现为先天性、稳定性和天性三个方面,一般可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相比较下,胆汁质和抑郁质的神经过程是强而不平衡和弱型。困难的任务、不顺的环境和过多的挫折则可能使神经过程本来脆弱的抑郁质个体感到无所适从,引起焦虑、抑郁、恐惧、绝望等心理问题,应注意自我调节。

二、了解自己的性格

性格是人的稳定的个性特征。一方面,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教育条件的影响以及自我实践的锻炼下,长期塑造而成的。另一方面,这种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又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之中。一般对人的性格分析着眼于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方面四个方面。

依据心理活动倾向来划分,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与周围世界发生联系时有两种指向,一种指向于外部世界,称外向;一种指向于内部世界,称内向。外向型的人活泼开朗、善交际、热情大方,情绪外露,反应迅速,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内向型的人处世谨慎,自制力较强,善于忍耐克制,但不善交际,应变能力差,很注意别人的'评价。在教育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需要通过具体的教育情境帮助他们对自身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促使他们自觉的发展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位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在自我意识提高的过程中增强自觉塑造是自己良好性格品质的能力。

三、搞清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有些学生由于适应不了考场那种严肃紧张的气氛,头冒虚汗,面色苍白,心跳过速,手足发抖甚至冰凉,严重的会丧失意识,晕过去的,这就是考试怯场反应。歌唱者在演唱歌曲时,由于紧张,会导致中心的丢失,气息上浮,引起“失重”现象,使声音挤压,造成声嘶力竭,不能很好地完成作品的发挥,给自己带来心理阴影。这时你可以从调整你的呼吸开始,让调气息达到调心的效果。先深深的吸一口气,从口中缓缓地呼出来,反复几次,给大脑一个强制刺激,让它逐渐“冷却”下来,是自信心大大恢复。

四、认识自己的能力

能力是与顺利的完成某项活动有关的心理特征,通常指个体从事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本领。只有在音乐活动中,才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曲调感、节奏感、听觉表象能力。能力是保证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靠多种能力的结合,才能完成某种活动。

能力与知识,技能相互依赖,相互制约。首先,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是前提,随着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得以提高或新能力得以产生,其次,能力表现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最后,能力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健康、丰富的科技和课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发展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能力的发展水平逐个依赖于个人在实践活动中勤奋努力的程度。

五、和谐师生关系的创建

师生关系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交往来相互沟通,进而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教学相长是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师生以尊重、平等、和谐为理念,通过积极的交流互动,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师生的良好人际关系,可缩短个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对学生错误给于理解和宽容,有利于师生的沟通和互动。

总之,作为一名歌唱者,在面对自己的“失重”状态时,应从多方面去把握它,理顺这种关系,在认清自我的基础上加强与导师的沟通,建立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消除心理距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自己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

声乐作品论文篇十三

越来越多的古代音乐研究的学者对古代音乐中的“清”开展研究,更有的学者将其作为古代音乐的核心概念。“清”能够成为古代音乐的重要范畴之一和其在古代音乐中的广泛使用是密不可分的,郭平先生对“清”是琴的最高境界这句话已经对“清”的重要性做出了判定,但是这一观点并没有被众多的音乐研究学者所关注。但是实际上,“清”不仅是在“清浊”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也对中国古代音乐审美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到了明清时期,“清”在古代音乐上的地位才最终被确定,同时“清”同“和”成为了古代音乐的审美理想。

一古代音乐的基本“清”、“和”

人们认识到“清”在古代音乐美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从“清浊”对举的现象开始的。“声”、“音”、“乐”分别是古代音乐形成中不可缺少的阶段。“清”在以上三个阶段中的审美特征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声乐之间的互通理论在早期的音乐论述中就已经存在了,在我国古代的文献记载中就有“声即音乐”的定义,以及新生即为新兴民间音乐的论述。但是在《左传》、《荀子》中已经对声和音做了明确的划分。在《荀子?乐论》中已经有所记载,文章中讲到声音是音乐组成的物质载体,在随后的古代文献中也承认了这一说法。到后来的《礼记》中关于音乐记载了当时的音乐已经具备声、音、乐的完整体系,音乐皆处于人性,寓情于其中,终形于声,声成为文,谓之音。上面这句话显示了凡是音乐都生成于人心,懂得乐理的人基本上是通晓伦理的。知声而不知音者,如同禽兽;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音乐的本源来自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和变化,“声”是音乐最基本的物质元素,它产生的主要途径是人的情感冲动和变化,“音”是具有节奏的、有节制的“声”。“乐”是具有一定的长短,富有节奏变化并且能够传达社会伦理和人类情感的一种艺术。所以古代的人将“音”作为区别人和兽的重要标准,动物也是可以发出声音的但是动物的声音没有节奏,自身不懂的节制因而无法成为被理解的`言说,更无法当做是“音”。“乐”的形成不仅在于其能够有节奏、节制地表达内心的情感以及传达信息和宣泄内心的情绪,而且可以对人们的社会道德水平和个人修养产生巨大而又重要的作用。

按照“清”的本义主要是指澄清的水的现象,“浊”同清是相互对立的,“清”和“浊”在意思上是相反的,这两个字最基本的意思就是来形容水的两种不同状态,在引申的用法中主要是形容社会的状况比较清明或是昏暗,在乐理上的引申还可以指高音和低音。这两个字在音乐上最早出现在东周时期,在《左传?昭公二十年》中晏子论乐中有:“声亦如味,一气……九歌相成也,清浊……周疏以相济也。”在两两相对的几组概念中构成了音乐最基本的元素,此时的“清浊”和“高下”一样成为了音乐中的高音和低音的代名词。音乐中的所有音质都通过相反的两个词进行代替,这样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清浊”在早期的声乐论述中的例子经常会出现,由上可知,“清浊”在早期的声乐论述中是没有价值属性的,这两个字只是用来区分高音和低音而已。清音便是音乐中的高音,浊音就是音乐中的低音,是形容声音自然属性的一个名称而已。此后“清浊”逐渐开始成为中国古代声乐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对后来的古代声乐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清浊”的逐渐分离和对“清”的审美认识

从以上文中可以知道,“清浊”最初只是作为最基本的区分高音和低音的标志,但是在情感和节奏在五音中的融入之后,“清浊”之间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清”逐渐从“清浊”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个体,自身也慢慢开始有了自己的审美属性。在古代音乐的发展中,清音浊阳的观念逐渐地在音乐的情感特征和道德教化中被赋予了不同于以前的价值属性。

当然,情感属性的增加是音乐中“清”的审美属性增加的重要部分。《管子?地员》篇中曾经分析过不同的音带给人的不同感受:“凡听商,如离群羊……音疾以清”。音疾以清是角音的审美特征,更加揭示了不同音调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清”的情感色彩在此时有所加强。在五音的物理属性方面“清浊”之间有着相同的价值和地位,但是在五音的递进中,“清”的情感特征和增强度使得“清”开始逐渐脱离两个字相互对立的使用习惯,这更加鲜明地现实了凡音之起借由心生的道理。苏轼就曾经在自己的《听贤师琴》中描述了自己对清的感受,“平生未识宫与角,但闻牛鸣盎中稚登木”。

其实,古人对“清”的情感理解更加倾向于悲伤,在《韩非子?十过》中就曾经记载了仅凭共和师旷关于音乐的对话,其中涉及到了清商、清角等等。这些早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乐曲调的名称,而是音乐中情感的象征,从清商到清角悲伤的感情是层层递进的,审美的体验力度也在不断的增加,调越高悲伤的情绪就越浓厚,其社会影响作用也更加强烈。在周王朝的纣王所喜好音乐中可以反映出清商的悲切,最终被称为王国之音。后人对于这种以悲为美的的情感特征也给予充分的发挥,蔡文姬的诗中曾经有“乐人兴兮弹琴筝,音相和兮悲且清”的描述,历史上许多文人对清表达的悲伤之情都有所描述,这都说明了古人对于“清”所代表的悲伤之音已经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同时“清”在道德和价值取向上也开始和浊不断的进行了分离,最终到达了对立的状态,琴音的清浊是通过琴弦的紧缓来实现的,但是五音一旦形成,清和浊的价值很快就体现出来了,并且在演奏中被赋予了强烈的现实伦理、政治含义。尊卑的价值倾向是在五音的阶段上被附加到浊清之上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理论的根基下,音乐一旦和政治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联系,其自身的艺术价值就会逐渐的退化,它的伦理功能会逐渐的显现。所以古人在讨论音乐的时候往往将音乐的政治背景作为讨论的音乐的根本。在这样浓厚的道德风气之下,“清”开始和传统的道德、哲学伦理、美学以及政治之间产生相应的联系,“清”在这些观念和思想的影响下逐渐被赋予正面的价值和意义。著名的儒学思想家董仲舒认为“气之清者为精,人之清者为贤”。魏晋时期的袁准认为人的气质美在了清上,而浊代表的是恶。此时的清浊已经成为了社会上形容善恶对立面。在音乐中,“清”逐渐在音乐中代表美妙的声音,其所代表的伦理志向也都开始偏向于阳刚和正确的一面。人们对于“清”在音乐中的审美逐渐变为阳刚、自然、美好等。这样“清”在审美上的独立性已经形成,“清”在古代音乐美学中的地位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三音乐的审美最高点清和

我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自古以来最为讲究的便是和,“和”是我国各类艺术审美中的最高点。“清和”、“和”在我国的音乐审美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声音上“清浊”被当做音乐本质和的基础,但是“清”又不同于“和”。二者之间既强调对立又强调统一,他们之间相互依赖和转化,在汉代音乐家的声乐分析中将“清浊相和”当做了音乐的本质,到了清代,音乐家也相继提出要将清浊二音进行相互配合。简单的说,就是清浊作为声音地位物质基础出现在音乐领域中,但是到了和声的阶段“清浊之音”的相互融合变成为了音乐之“和”的基础了。

“清”在后代的音乐美学汇总不断被赋予肯定性的审美价值,使得清更加脱离了“清浊”的基础而存在,在清浊讨论的各个阶段中,各类音乐文人也在寻求音乐审美的最高点,有的说是“中和”有的说是“淡和”,但是无论怎样的观点都没有离开“和”这一观点。以上的观点本质上也没有特别大的差别,本文提出的音乐审美最高境界是“清和”。“清和”很早就被拿来形容音乐,比起“中和”、“淡和”来讲历史更加悠久一些,在古代音乐所占据的位置也更加重要。“清和”作为一个独立的名字在汉代贾谊的作品中曾经这样描述到:大数既得则天下顺治,海内之气清和咸理,则万生遂茂。

清和的意思是清净平和,作者表达的是对理想中社会的向往。清和有时也可以表达人的内心比较清净平和;又或是指一种心理状态;有时清和也会指天气的情况比较舒适,例如曹丕曾经有过:天清和而湿润,气淡恬以安智。清和在音乐上的首次使用是在西汉杨雄的《剧秦美新》中出现的,随后在李周翰的注解中也有出现,而到了魏晋时期,嵇康已经将清和当做了音乐至高的的审美理想了。嵇康曾经提到过“琴瑟之体……则不尽清和之极”。很明显,嵇康这样的描写已经将“清和”当成音乐的最高境界,“清和”所表达的清净、淡定、平和的音乐境界在宋代变得更加重要,北宋琴学家崔遵度曾经提出过“清厉而静,和润而远”的审美理想。此后在许多的音乐作品中都将“清和”作为审美的最高标准,如此延续一直到明清时期它的地位被确立。

“清和”的范畴更能够体现古代音乐的审美功能,清和淡在汉语上字面的意思几乎一样。但是两者在美学上的含义具有十分大的差异,“清”显然要比“淡”的含义更重一些,在我国古代众多学者的文章中都有所体现并且成为文中的重要主旨,并为“清”奠定了哲学地位,“清”在我国古代中范畴体系中是一个生成性极强的概念,成为了中国审美理想中的重要部分。因此“清和”的结合比“淡和”的外延和内涵更深入更广泛。不仅如此,清还包含了淡与和的双重观念,“清和”在明清时期逐渐成熟,同“中和”、“淡和”相比较更加凝聚了中国古代音乐的伦理、政治、审美的各种功能。中和中的中更加强调的是社会伦理,淡则更加侧重于修身和阳性,因而“清”和“和”的结合最为合适。

四小结

综合本文的内容我们了解到,从“清浊”对举到“清和”的审美的理想,从声音的物理性质到声音的追求,“清”在古代音乐美学中的地位经历了不断的变化,这个变化也是中国音乐的发展,“清”自身包含的生成性功能以及它的理想化功能、政治化、伦理化功能使得音乐美学中的“清”成为比较重要的审美。古代音乐审美中的“清”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声乐作品论文篇十四

众所周知,民族声乐在理论与技术方面都对美声唱法有所借鉴,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美声唱法的引入,对我国声乐教学理念、演唱技艺、教学科研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民族声乐教学中在演唱技术、理论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民族声乐教学中在科研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两大方面浅析了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

在民族声乐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首先进行深呼吸,然后借助横膈膜保持气息,利用肌肉群之间的对抗给气息以支撑,进而在确保气息持续、匀速、连贯流动。就传统声乐技术而言,其大都采用小气口来断句,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以气唱情”。这种气息技术,有助于表达、诉说情感。近年来,花腔技术在流行歌曲中有所体现。花腔技术归属于美声唱法,是一种很好的演唱技术。气息在演唱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开展民族声乐教学时,教师应加大对学生气息的训练,使其更好地演唱。气息的使用并非一成不变,不同歌曲,情感、基调不同,使用的气息技术自然也不同,这就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气息的运用。

空腔共鸣技术在我国民间唱法中较为常见,其注重局部共鸣。在实际民族教学中,美声唱法中的混合共鸣技艺被广泛运用。混合共鸣技术,即通过调动、调节各种共鸣腔体(口腔、胸腔、口咽腔、头腔),对声音圆润度、音色进行加工,从而实现真假声的转换、运用。例如:在演唱《沁园春雪》、《中国大舞台》等种类歌曲时,混合共鸣经常被应用,其能够把宏大的气势表现出来。

基于意大利民族语言的西洋美声唱法被应用于民族声乐教学时,经常出现字音不清、声音不畅现象。自从将美声唱法引入到民族声乐教学,咬字技术得到了明显提高,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也逐渐被完善。谈及咬字技术,金铁霖教授表示:在演唱过程中,字的种类主要包括宽、窄、团、尖。其中,发音通道对宽、窄音没有影响,保持在后通道即可,在咬字时做到动作小、巧,就能顺利、完美演唱歌曲。将此通道与我国以往的咬字技巧、风格有机结合,就能促使咬字准确、自然,进而将民族声乐的亲切感表现出来。

提及美声唱法,首先映入大家脑海的必定是真假声混合唱法。真假声混合唱法作为美声唱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对演唱者综合素养具有很高的要求:结实有力、通畅自如的气息;圆润明亮、宽松丰满的声音等;音质、音量、音域等。较其他唱法而言,美声唱法最大的特点是混声区唱法,也就是说,根据音高比例将真假音混合应用。从共鸣角度来看,真假音混合唱法可将所有共鸣腔调动起来。西洋混声唱法的有机结合主要体现为头声区、中声区、胸声区,将人体机能的科学唱法展现的淋漓尽致。美声唱法真假声混合唱法存在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其将真声、假声完美融合,在声带轻重技能调动的时候不会出现破裂音现象,进而达到演唱声区的高度统一。美声唱法真假声混合唱法对三个声区进行有机结合,产生整体共鸣,促使演唱者声音变得圆润、更富色彩。与此同时,演唱者声音柔和又没,具有强烈的穿透力。这些事民族声乐所欠缺的。在借鉴、融合过程中,不能盲目,须充分考虑作品的风格、难易程度等。此外,须搞清楚真假声音高比例,对其进行科学、合理改编。例如:在演唱过程中,若以假声为主,高音演唱就相对简单,低音演唱有难度,这种唱法往往导致声音、声带缺乏可观的张力,适于演唱较为柔和的歌曲,不适合演唱曲风较为强劲有力的歌曲。在演唱过程中,若以真声为主,且掺入少量假声,这个类型的声音,可将呼吸、气息、共鸣等有机结合,促使演唱者声更加圆润、明亮、富有表现力等。

经调查研究发现,美声唱法对声部进行了详细划分,其认为每个演唱者的声带在长短、厚度、宽度三各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此外,其共鸣腔体、整体演唱素养等亦区别很大。因此,不同演唱者形成的音色、音域等也不同。由此可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教学主体,为其提供适宜的教学内容,进而提高民族声乐教学成效。对于民族声乐而言,其在声部划分层面存在着不足之处。美国唱法对声部的划分,对改善、提升演唱者歌唱综合水平、能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其存在着共性、个性。其中,共性指的是演唱者不论唱哪种声部,其都得参与一般声乐技术的学习,比如:气息、发声等。个性指的是,继划分声部之后,教师可以学生的歌唱器官为参考依据,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内容、方式,有对性的对其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遵循因材施教、深入挖掘、开发学生潜力等原则。声部划分是美声唱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唱法在这个方面较为欠缺。因此,民族声乐教学应加大对其的重视力度。民族声乐教学可以借鉴、融合美声唱法,并不意味着必须进行男女高、中、低音划分,而是汲取其的优点。

一直以来,民族声乐教学都忽略了对各种歌唱器官生理构造的`研究。翻阅民族声乐理论,笔者发现其内容涉及气息、咬字技术等,但唯独欠缺了对歌唱器官生理构造的研究。不可否认,这种现象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文化背景等存在着密切联系。在美声唱法中,其对各个发声器官生理构造、功能、特征等进行了详细论述。除了介绍器官名字,还对其功能、如何协调发声作了充分的解释说明。例如:歌唱发声涉及到的器官有哪些?每个歌唱发声器官是怎样产生作用的?换句话说,歌唱者应明确自身的歌唱器官,并对其科学、合理应用该,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民族声乐在这方面严重匮乏,几乎是空白的。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主要依托思考、想象去进行领会、揣摩以提升歌唱水平、技巧。

纵观声乐理论发展史,我国拥有大量关于声乐研究的著作。其中,元代的《唱论》记述了关于演唱技巧、方法的内容;明代的《曲律》论述了学唱方法、学习声乐步骤、学习内容等。清代的《乐府传声》浅析了演唱过程中的气息、声音运用技巧。这些理论著作,从不同角度对歌唱技术、发声原理等进行了探究。与此同时,我国民族声乐特点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民族声乐他正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在演绎歌曲时,要注意咬字技术、掌握音准、控制情感等。然而,很多著作都是依据经验创作的,不具备科学原理性。

17世纪,巴西雷总归纳总结了声乐教学的技巧与方法,其关于声乐理论、教学的概述为以后的声乐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世纪,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美声唱法相关研究理论与自然科学有机结合,加强了对教学理论、演唱方法研究的力度。此外,其亦对物理、生物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德国医生曼德尔在生物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提出了隔膜呼吸法。其的研究,在巩固美声唱法发声基础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研究,古典美声发声方法应运而生,进而催生出古典声乐派。此外,由于科技的发展,很多人投入到对共鸣腔体的研究中。很多知名教育者对演唱者的面部表情、口腔位置等进行了探究、分析。这些有创意的研究,对推动声乐教学颇有益处。

时代不断变迁、发展,声乐教学平稳有序的开展着,我国在声乐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就某种意义而言,声乐理论研究及其他领域理论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共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仪器、科学手段得到了丰富,在声乐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目前,我国各所高校关于声乐理论研究的论文著作数量不断攀升,研究范畴也极大地得到了拓展。与此同时,某些研究室亦开始加大对声乐理论研究总结的力度,在研究、选择课题时也更加趋于精细、广泛。此外,我国声乐理论研究对国外声乐理论研究著作进行了传承,并以其为基础,促使民族声乐教学与国外声乐研究更好的融合。如今,世界的文化已近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在迅速的发展,在不断地文化融合和文化借鉴当中,形成多元化的文化。纵观当前的歌唱方法,尽管每一种唱法都有其重点和特点,但却没有一种完全相同的歌唱方法,这些不同的歌唱方法也为当前的文化融合提供了参考的依据。长期以来,美声唱法以及民族唱法已经被很多的歌唱家所融合,且在表演的过程中,也受到了观众和歌唱艺术家的一致好评,将演唱者的歌唱水平迅速的提高。当下,我们不仅要将这一优秀的唱法始终坚持下去,还需要将目光放的更加长远,将世界上所有秀秀的歌唱方法都进行融合和借鉴,融合成为独具特色的新唱法。本文对民族唱法借鉴美声唱法的唱歌技巧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引起更多的人对歌唱方法进行思考和融合,促进歌唱的多元化发展。

声乐作品论文篇十五

摘要:声乐演唱是一种以声音为物质材料来塑造形象、表达思想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是人类心灵对世界感应的产物,体现着人类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和追求。那么演唱者如何才能将声音与情感融为一体,去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并将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倾注在表演之中,这就需要演唱者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以此为基础来增强对声音、作品、内容和表演形式等的综合理解能力,从而使演唱富有生命力,表现出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声乐演唱;人文素养;情感表现

声乐是音乐艺术中一种将语言与音乐结合起来,用人声的歌唱形式来表达思想情感的音乐形式,它是人类在意识的支配下,通过艺术化的嗓音来发挥音乐性能、表现音乐形象的审美创造活动。声乐艺术建立在演唱者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与音乐素养的基础之上,又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演唱技能的训练,使嗓音达到一定的艺术表演标准,并通过力求完美的技能技巧与艺术审美规范,达到表现作品思想与情感内涵的实践过程。

由此可见,声乐演唱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技巧的表现,它的生命还在于传达音乐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情感。所谓人文素养是指由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内在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在这里,“人文”是指包括哲学、政治、文学、历史、经济学、法学等科目的“人文科学”;“素养”是人长期实践和训练所形成的“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组合。

因此,人文素养是人所应当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外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学识、气质、修养等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精神品质,它对人的思维方式、心理机制、情感世界、意志能力、价值取向、审美体验、意识形态和理想模式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声乐演唱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绝非只是简单地将音符和文字符号演变成声音的过程,而一定是歌唱者自身思想情感与人生体验的外化,更是其艺术观、审美观等人文素养的综合。演唱者只有从歌唱声音、音乐感觉、情感表现、艺术形象等多方面去领悟和体会歌唱艺术的独特魅力,去挖掘作品表达的思想内容、艺术意境、音乐主题、语言韵律、风格特点,并将自身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倾注于演唱中,才能将美的声音与情感融为一体去呈现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从而赋予音乐真正的生命力,表达出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一、人文素养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人文素养是声乐艺术的灵魂。众所周知,声乐演唱是歌声、音乐和文学语言三者的结合体,这其中,演唱者的知识水平和人文素养往往决定着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感悟和表达,如若演唱者的人文素养低下,文化底蕴欠缺,那么在演唱中他对歌词及创作背景的理解、对作品音乐风格的把握以及在对作品演绎中的情感处理等方面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一)理解作品

声乐作品的内在表现是词曲作者的写作宗旨,而最终所要实现的是欣赏者从演唱中体会到歌曲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内涵,从而获得美的享受。这就要求演唱者首先理解作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与歌词内涵,以及创作者意图通过作品向欣赏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这就必然要求演唱者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理解能力。优秀的声乐作品大都体现着极强的文学性特征。要演唱好声乐作品,演唱者首先应该了解的是作者的创作初衷、作品产生的背景以及作品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声音正确表现出作品的思想境界,表达出作品想要表达的意境与内涵。

而在此方面,演唱者的人文素养越高,对作品的理解就会越完整和准确,在演唱时也会更加细腻。反之,如果演唱者的人文素养低下,仅凭自我感觉来表现作品的情感内涵,只会使作品的处理变得随意和虚浮,演唱出来的音乐也只是缺乏理性把握的情感宣泄,更有甚者,则会完全违背作品的内在逻辑,与作品真正想要表现的思想内涵背道而驰。

(二)把握风格

声乐作品的风格是指作品本身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等方面所体现出的某种特点,包括作品的历史风格、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民族风格、音乐创作风格等。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态,声乐作品的风格是从作品本身的个性特点出发的,在对风格的表现上要求演唱者的`声音既要符合作品的风格,又要适应欣赏者的听觉需求,既要与歌唱者的主观表现相吻合,又要联系到声乐作品本身的内容和形式。如果没有对作品风格的正确把握,即使有再高的演唱技巧也很难完整地表现出作品的真正内涵。然而,演唱者对于声乐作品风格的把握往往受到其文化层次、知识水平、思想领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必然要求演唱者应当具有相应的人文素养,能够清晰地了解音乐风格的差异和特性,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领悟以准确地把握住作品风格,从而演泽出作品的独特风貌和神韵。

(三)创造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体验是人类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以及相应的行为反映,它能积极地影响和推动人的认知,激发想象和联想,提高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音乐的本质就是人类情感的表达和抒发,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一首好的声乐作品往往会浓缩着作者的一些精神生活记录,是创作者基于自身对现实世界和内心深处有感而发地通过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为演唱者,对所演唱的作品一定要有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并使自身情感受到触动,从而产生强烈的身心感受,产生出表达情感的强烈欲望,进而唤起表演时再创造的热情,才能更好地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一情感创造的过程可归纳为三个阶段,即理解情境,获得感受,表达情感。而深厚的人文素养有助于演唱者准确把握歌曲的情感和情绪,帮助演唱者更好地完成对于作品的情感创造。

二、提高声乐演唱者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对于声乐艺术的发展和促进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一名声乐演唱者来说,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声乐演唱技术技巧之外,其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同等重要的。因此,声乐演唱者应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提高自身文化道德素养,加深人文修养,才能更好地诠释和理解音乐作品,激发出内心歌唱的热情,从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完整以至完美的音乐形象。

(一)在知识的熏陶中丰富人文素养

众所周知,音乐艺术所要表现的最本质的属性即是文化,音乐艺术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与内容表现着人类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声乐演唱是综合性的音乐艺术形式,同样肩负着表现人类文化特性的任务。声乐作品对于文化意蕴的表现范围涉及文学、历史、民族、地域、风俗习惯、自然环境等多个传统和现代的文化领域,这就要求声乐演唱者首先应当找准文化的契合点,努力创设音乐知识的文化氛围,建立起文化意蕴演绎的环境,在知识的熏陶中自觉地丰富自身的人文素养。

如演唱者可以通过阅读多了解一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以及音乐家传记与音乐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多去听听中外音乐作品赏析,在音乐知识的渗透中学习文化知识,扩大文化视野,提高文化修养,以此来提高自身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增强对演唱作品在历史背景、创作背景、音乐风格及内涵方面的正确认知和了解,以帮助其在演唱中更好地去诠释和演绎作品的思想和情感。

(二)在生活和演唱的实践中提升人文素养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对于声乐演唱者来说,生活的实践和阅历可以增强演唱者对于作品的理解,在情感表达上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差异。同样的歌曲,不同生活经历的人去演唱,其韵味会是完全不同的。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有着丰富生活经历的人才会对音乐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并在演唱中将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反映到作品当中,其唱出的歌曲才更加富有灵魂,才能更加打动人心。生活的体验丰富多样,包括生活阅历、文化活动、学习经历、社会交往等等,丰富的生活实践可以将人的思维带入到更加广阔的时空之中,开阔人的视野,提升人的素养。作为一名声乐演唱者,演唱的实践更是提高演唱者人文素养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声乐演唱中,演唱者在对音乐形象的演绎中用心去感悟,穿透音乐的表象去领会其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进而去领略音乐的文化意蕴,在对音乐情感与音乐美感的体验中,在音乐意蕴的表达中,自然而然地领悟到音乐文化的内涵,并从中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三)在情感的体验中培养人文素养

情感活动是人类非常重要的一种心理活动。任何情感都是由客观事物引发的,都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对其所产生的一种态度和体验。声乐表演一方面是声音与语言的艺术,另一方面又是情感的艺术。声乐演唱的情感来自于声乐作品的内容,产生于演唱者对于作品的“认知”“态度”和“体验”的基础之上,情感产生的浓厚与淡薄,反映着演唱者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即演唱者的人文素养。

随着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声乐演唱的专业技巧在不断得以突破,通过科学的学习方法,要达到一定的演唱技术水平似乎变得比较简单。然而,越来越多的声乐演唱者们却更加关注歌唱艺术的情感表达。在声乐演唱中,优美的旋律通过歌词的引导和表现,能激发演唱者心中对于生活的热爱和真情,增强对于音乐的表达兴趣,从而提高演唱者的审美素养,促进其人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一首好的声乐作品,只有通过声情并茂的歌唱表演才能具有真正的生命活力,而这能够传递情感的声音只有在歌唱者自身动情的前提之下,才能情牵动着声,传递出情,最终达到声情交融的动人效果。当演唱者具有了广博的人文素养基础,才能将丰富的情感灌注到每一个音符之中,才能赋予作品更多的生命力和想象空间,才能真正把作品唱活、唱好。

人文素养是声乐艺术的灵魂,无论是从声乐艺术的产生根源还是从声乐演唱的实践来看,都需要人文素养的积淀。人文素养越广博、越深厚,声乐艺术的境界就越高,声乐表演的世界就越宽广。因此,一位优秀的声乐表演者必须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并从中汲取营养,获得情感,丰富想象,这样才能真正地触摸到声乐艺术最深邃、最本质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杨忠.《歌唱的灵魂——情感体验》.赤峰学院学报,(06).

[2]邹文丽.《声乐艺术与文学修养的关系》.影剧月报,(05).

声乐作品论文篇十六

摘要:声乐艺术在表达的过程中,往往受到演唱者个人的情感以及演唱风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声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在声乐作品的表演过程中情感的表现对于声乐艺术的演绎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

因此应当重视对情感在声乐艺术中的表现的研究,不断地增强情感表达的效果,提高声乐艺术的表现力。

关键词:情感;声乐艺术;表现

在声乐艺术的表现方面,虽然表演技巧和动作对于音乐作品的演绎具有比较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声乐艺术表达的过程中,不能忽略了情感因素。

情感是声乐艺术的灵魂,声乐艺术也是情感艺术,它的目的就是为了表达和传递情感,引起观众的共鸣。

在声乐艺术表演的过程中缺少了情感,就会使演唱的过程做作,缺少人情味。

这就要求演唱者在表演的过程中重视情感在声乐艺术中的表现,赋予声乐艺术应有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一、情感在歌唱艺术中的重要性

在声乐艺术表达的过程中,情感具有重要的作用,情感对于歌唱者的水平具有比较大的影响。

声乐艺术通过声音的表达来感动观众,打动人心,如果在歌唱的过程中没有情感上的张力,那么也就难以真正地展现出歌唱艺术的魅力。

情感贯穿到了歌唱的全过程,它对歌唱具有发动、引导以及维持的作用。

情感的存在要求歌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全身心的投入到其中,要求表达出歌曲本身的情感。

情感对于歌唱的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它要求歌唱者能够主动地控制和把握自己的情感,满足歌曲情感表达的需要。

声乐艺术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艺术,它需要通过声音来表达,因此声音中的情感成为了声乐艺术中比较独特的特点。

试想当歌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没有投入丝毫的情感,在表演的过程中如同行尸走路一样,那么给观众的感觉是味同嚼蜡,没有艺术上的美感,也体现不出声乐艺术的魅力和价值。

在声乐艺术中,声音、情感和语言是其中重要的要素,在现实中经常发现,同样的歌曲不同的演唱者表达的效果不同,这主要是由于歌曲演唱者表达的情感不同,一些情感表达丰富的演唱者能够很好地打动观众,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最终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当歌曲中少了情感的因素之后,声音就变得苍白无力,歌唱艺术也就失去了灵魂。

情感对于歌唱艺术的表达效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演唱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情感的表达。

二、增强情感表达的途径分析

(一)恰当地应用联想

联想对于声乐艺术的情感表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声乐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往往包含了丰富的联想。

对于表演者来说,通过联想可以体会到歌曲的内在涵义,能够了解到歌曲的形象和意境。

通过引入联想,能够使演唱者从情感出发展开丰富多彩的想象,使演唱者在情感的`准备上能够不断地贴近创作者的创作意图。

音乐作品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对生活的浓缩,音乐作品往往蕴含了丰富甚至复杂的情感。

通过联想能够帮助歌唱者了解到音乐作品的背景,能够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意义。

在联想的帮助下,能够使演唱者不由自主地沉浸到歌曲的意境和氛围中,从而表达出歌曲本身的情感。

例如在演唱民歌《茉莉花》的过程中,往往能够使歌唱者进入到茉莉花的氛围中,似乎真的花朵就在眼前晃动。

通过这样的联想活动,能够使演唱者和观众都受到感染和感动,这就要求演唱者具有一定的情感准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呈现出音乐作品本身的面貌。

(二)合理地调节演唱中的情感

几乎所有的声乐作品都包含了情感,都需要进行情感的调节和控制。

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带入自己的情感,但是当这种情感不符合歌曲作品本身情感表达的需要时,就需要及时地进行调节,使演唱者的情感和歌曲的情感能够相互匹配,最终融合在一起。

歌曲中的情感能够给观众带来喜悦,也可能会让观众感受到痛苦。

声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诠释常常会受到演唱者个人因素的影响,导致声乐作品难以得到比较好的表达效果。

在情感融入到声乐艺术的过程中,过多、过分的情感都无益于歌曲的表达,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演唱者按照作品本身的情感需要来调节个人的情感。

同时在听一首音乐作品中情感变化可能比较快而且比较复杂,这就需要演唱者具有比较高超的情感调节能力,能够适应不同音乐作品的需要。

(三)正确地控制演唱的力度

演唱的力度对于情感的表达也具有比较大的影响,在演唱的过程中不同的力度所表达的情感不同。

一些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没有重视力度的控制,或者在力度控制方面能力不足,导致演唱的过程中情感表达混乱,失去了声乐艺术本身应当具有的魅力和乐趣。

力度表现出了音响强弱的程度,力度也是声乐艺术表现的重要方式,它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

在声乐艺术表达的过程中,当力度越强时,往往情感也显得越急迫、雄壮;但是当力度比较弱时,往往情感的表达时比较委婉。

力度常常与速度等结合在声乐艺术中使用,往往能够表达出歌曲的情绪,能够给听众带来不同的艺术感受。

通过恰当地应用力度,能够表达出声乐艺术独特的韵味,表达出独特的情感效果。

三、结语

在声乐艺术表演的过程中,情感占据了重要的分量,情感对于声乐艺术的表达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声乐表演的过程中,需要将声音和情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声乐艺术的感染力,才能使声乐艺术充满了动感,使声乐艺术有了灵魂。

在情感表达的过程中,应当从力度等方面着手,掌握情感表达的规律,最终表达出歌曲本身的味道,引起观众的共鸣,增强声乐艺术的表达效果。

【参考文献】

[1]孟宪旭.浅谈情感在声乐艺术中的作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20.

[2]郑霞.论情感抒发在声乐技巧中的表现[j].黄河之声,2013,22.

声乐作品论文篇十七

1.1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形成

我国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唐代“茶圣”陆羽在其所着的《茶经》中就有记载:从神农尝百草时,我国就已经将茶叶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了。先秦时代,四川地区就已经开始茶叶种植。只是在茶叶生产初期,茶叶主要用于祭祀活动和入药,并且价格昂贵,主要是富贵人家的饮品。大多数文人雅士等也开始推崇饮茶、品茶,社会上的饮茶风气在逐步形成。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经济越来越繁荣,茶叶的生产加工技术也越来成熟,茶叶也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了市场中常见的饮品。饮茶也逐渐变为社会大众化的习俗。特别是到了唐宋时期,饮茶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社会上饮茶热潮的出现,文人雅士们创造了一系列的茶诗、茶词、与饮茶相关的茶画,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茶歌、茶舞等,极大地丰富了茶这一生活化元素的文化内涵,随着时间的积淀,茶逐渐融合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形成了自成一家的茶文化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随着国家出口贸易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茶文化逐渐走出国门,进入西方国家,融入各国市场,形成了各色各样的茶文化体系,如日本茶文化体系等。由于行成的社会背景和时代氛围不同,两种茶文化虽然都是自身文化与饮茶的结合,但相互之间的差别越来越明显。通过分析比较不同茶文化的内容,我们可以更直观地体会到我国传统茶文化体系的内涵和特点。

1.2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分析

想要有效认知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内涵,就必须充分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正因为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我国茶文化的具体内涵进行准确地了解和把握十分必要。通过系统分析我国茶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我们可以不难看出我国茶文化体系是内涵丰富优美、涵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多层次的文化。

茶叶采摘和生产的物质文化是我国传统茶文化体系的基础。我国是茶树的发源地之一,在我国,茶叶这种植物有数千年的种植历史。在长期的种植过程中,茶叶形成了其独特的植物品种。现在,随着我们对茶叶的研究日益增多,我国已经形成了以茶叶为主体的独立的茶学学科,深入开展茶科学知识的研究。茶学学科的开设将对深入研究茶文化体系中的物质要素有重要帮助,尤其是现代化学与营养知识内容的整合,其价值和作用会更加巨大。

以采茶、泡茶、饮茶为主的茶文化艺术体系是我国茶文化体系的重要元素。茶文化艺术体系不仅包括以茶叶为创作主题的诗歌文学,还包含了音乐、绘画、舞蹈、陶瓷等艺术形式。通过分析这些茶文化和艺术体系的内涵,可以看出茶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有多种文化汇聚而成的文明。它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饮茶等形成的茶道、茶礼等规范化内容是我国茶文化体系的精神核心。可以说,这也是茶文化体系比其他文化体系更具魅力的主要原因。想喝好茶不仅需要娴熟的茶艺,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一定的道德修养。例如,在敬茶的过程中,要明白相应的待客之道等。这就是我国茶文化中所蕴含的“礼”。快节奏的生活使社会上的很多人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平心静气地看待挫折,茶文化追求的“静、善、和、乐”可以帮助人们修身养性,提高情操,解决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类似问题[1]。

2.1我国声乐艺术的演唱特点

我国声乐具有多种演唱风格,灵活的演唱技巧,具有非常深刻的艺术感染力。因此,我们说声乐艺术是一种歌唱和表演相结合的音乐和艺术形式。我们要把握好自己的歌唱特点,才能真正唱出美妙的中国声乐。总体来说,我国声乐艺术有以下演唱特点:

第一,演唱者声情并茂。演唱者在进行声乐表演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声乐作品演唱出来,还会仔细体会歌词中所隐藏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然后通过自己的声音和表演将其传达给听众,这是我国声乐艺术的一大特点。情感是大多数声乐艺术的灵魂,对一个歌唱家来说,其对作品内在情感的表达程度是衡量其歌唱技艺的主要标准。在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十分重视歌唱情感,这也是我国声乐艺术体系不断朝着更好地方向发展的原因。从本质上讲,歌手的歌唱情感实际上是对声乐作品的第二次创作,它只能由歌手来表达,才能够打动人心,使声乐艺术达到越来越高的艺术境界。

第二,字正腔圆的唱字特点。唱好字是我国声乐艺术的另一个特点。艺术家在进行声乐艺术表演时,其歌词的发音要符合我国语言的发音规律,形成一定的曲调,词意必须通畅,不可以出现倒唱或词不达意的情况。表演者在表演时会努力做到最好,注意歌词的正确发音、词义的流畅以及节奏、曲调的合理性,在遇到连唱的情况时,要使每个词的发音都清晰而流畅,才能让歌曲具有不同的情感表现[2]。

2.2我国声乐艺术表达情感的方式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的声乐艺术中最重要的就是情感表达,它是表演者与观众进行心灵沟通的桥梁。实际上,情感是民族声乐表演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是人们对生活的感悟,是人们对某些体验的情绪的发泄。在声乐艺术演唱过程中,只有高超的歌唱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同时具备丰富的情感才能为声乐作品注入活力,演绎出最美丽、最动听的声乐艺术。我国声乐艺术体系具有“词情、曲情、声情”三重情感美学特征,表演者通过歌声来讲述故事,将情感传递给观众。

传统茶文化体系和声乐艺术体系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构成元素。两者都担负着陶冶人类情操、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构建完整的社会价值体系的功能,都是对美好事物的推崇与追求。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种文化体系内涵的一致性。声乐艺术体系在茶文化体系中的运用,可以延续整个茶文化系统的发展,为传统茶文化艺术体系增添一个完美元素。将声乐艺术体系融入我国传统茶文化体系中,可以大大丰富茶文化的表现形式,促进其多元化发展趋势的形成,也可以提高当代青年们对传统茶文化的兴趣,是中国茶文化能得到更好地传承[3]。

传统茶文化体系和声乐艺术体系都是我国艺术体系的重要构成因素。同时,他们的发展过程都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可以说,传统的茶文化体系和声乐的发展都是特定社会因素的体现。因此,在继承和发展中国茶文化和声乐艺术时,要充分理解生活元素对两者发展的作用,以促进两者更好地融合。

从狭义来说,茶文化是研究茶的过程中产生的“精神层次”的内容,其对发扬传统道德、展现文化艺术、促进民族团结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声乐艺术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艺术境界、陶冶情操、促进社会和平发展。通过以上对茶文化体系及我国声乐艺术体系的分析,可以看到整个茶文化体系中有许多要素,如茶文化的物质理念和艺术理念都与我国声乐艺术体系的发展特点相符合。茶文化体系中蕴含的思想精深和价值内涵都能与我国声乐艺术体系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在未来的发展中,充分利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合两者的优势来发展我国传统茶文化及声乐艺术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声乐作品论文篇十八

(一)深刻理解音乐和语言的内在关系

声乐是指由人发出的含有语言的音乐,在歌曲演奏中语言占据重要地位,它是声乐的基础,而音乐是声乐演奏里不可或缺的情感元素,是声乐语言的关键部分。有关语言和音乐的关系,在我国古典论著里就有介绍,历朝历代也都有着自己的理解。有些着重于语言,有的偏向于音乐。沈括在自己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明确介绍了语言和音乐的辨证关系,阐述了演唱者在表演时必须寻求到语言和音乐的平衡,并将它们紧密的结合。在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中我们了解到,学生在演奏时会经常出现两种情况:其一是,只注重语言表达而过分咬字,忽略了对音乐旋律的体现,这种情况会让人们感觉是在说歌,缺乏优美的旋律情感。其二,过分强调音乐旋律,忽略了对语言的表达,这样会形成吐字不清的情况,让听众听不懂歌词。这两种情况充分说明了语言和音乐结合的重要性,若一味的强调语言咬字,忽视音乐旋律的运用,就成了有词无声的笑柄,失去了唱歌的目的和意义。相反的,若忽视语言咬字,只追求对音乐旋律的完美应用,将会使欣赏者听不懂辞意,产生抵触情绪。例如,在淮海学院音乐专业的表演课上就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在欣赏学生的歌唱表演时,只听到了音乐的旋律声,不知道在表达什么,听不出任何涵义。另外一些学生在表演时,让我们觉得,他们是来背课文的,没有任何情感的表达。这些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勾起了欣赏者的反感情绪。由此我们得出结论,音乐是本质,语言是基础。歌唱者必须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歌唱时合理应用声乐语言,努力做到音乐和语言的紧密结合,在音乐中体现着语言、在语言中夹杂着音乐。

(二)合理应用声乐语言来达到字正腔圆

“字正腔圆”是演唱的高级境界,它既是听众对演奏的审美要求,又是理论界对声乐发展的总结和表述。但是,演唱者即使知道了“字正腔圆”的整体意义,也不可能都能达到理想的标准,想要完美的达到这一要求,必须进行更多的训练。字正和腔圆拥有着两种不同的涵义,他们的完美结合才是声乐语言的追求目标。演奏者在演唱中必须产生歌唱的发声、呼吸、共鸣,具体是指腔体在呼吸的支持下进行调整,再产生进胸腔、头腔和口腔的共鸣,以此发出立体化声音,达到腔圆的效果。而字正就是指把语言咬字做到位,在歌唱中把歌词唱清、唱准。声乐就是指声音、音乐和语言的综合体现,所以,在歌唱中把语言唱到位,首先就要掌握好汉字的发音和结构。

二、声乐教学中声乐语言的运用

声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而对于声乐教学来说,它是具体和实践的'结合。声乐老师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应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练习、按照科学的规律训练,最终达到字正腔圆的高级境界。一些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对于声乐语言的正确掌握,在教学中有一定的指导规律。当音乐专业的学生遇到全新的、不熟悉的声乐作品时,老师应该用以下方法来引导他们去训练。

(一)朗诵歌词,理解词意

朗诵歌词,一是为了让学生全面理解歌词的深刻含义,让他们在唱歌表演时能更好的表现歌曲内涵和自身情感。其二是让学生的气息自控力得到加强,气息的合理调节、正确运用是声乐表演的关键,对学生气息的强化训练还可以让气与声得到完美的统一;其三是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通过全面的朗诵歌词,来提高学生对歌词中咬字和发音的准确度。来达到字正腔圆的境界。

(二)指引着学生带着韵进行高音朗诵

带着韵高音朗诵是指,学生在朗诵过程中要把握住词的正确韵脚,让韵脚的发声得到加强。在歌唱表演中,语言的运用能力主要表现在对歌词的咬字、吐字方面,而对于歌词的归韵和收音确是语言表现中至关重要的技巧,这样可以使演奏中的语势得到强化。不管是欣赏者还是演奏者,字正腔圆都是他们的追求目标,作品中的每个词都有它特别的韵脚。对于声乐作品而言,体现词中长音的最精彩部分就是母音,因此,学生应熟练掌握歌词中的字韵,牢记归韵的特点。从而演奏出更好的声乐作品。

(三)引导学生跟着旋律朗诵歌词

构成汉语语言的三要素是专用调、声母和韵母,而构成旋律的要素则是节奏和音高。旋律来源于语言音调。所以,唱歌音调和语言音调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吟诵音调受语言音调感染着,而歌唱音调又受吟诵音调感染着。语言的出现早于旋律,是含有节奏的语音,是最早的自然歌唱。它的旋律和歌唱音调较为接近,因此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上述我们不难看出,掌握好语言音调和旋律之间的相似点,有韵律对歌词进行大声朗诵,可以解决演奏中的发音不清问题。这是因为影响着旋律的是吟诵音调,在声乐的练习中越是大声朗诵,越能发出标准的发音,因此学生练习的越认真越能得到理想的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声乐语言在声乐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中,声乐老师应引导学生正确掌握音乐和语言的本质关系,使其全面了解声乐语言并能科学的运用声乐演奏中它。

作者:胡俊贤单位:集宁师范学院音乐系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417750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