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声乐作品论文(模板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8 13:50:09
最优声乐作品论文(模板17篇)
时间:2023-10-28 13:50:09     小编:HT书生

"总结是对个人或团队工作的一种评估和反思,是进步的关键一步。"一个好的总结应该具备客观、准确、简洁的特点。总结是让我们不断优化自己的利器;

声乐作品论文篇一

现代声乐作品逐渐形成了一种京剧与歌曲相结合的新的歌曲风格――京剧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成为民族声乐学习者的必学种类,如何去演唱好这类作品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一、对民族声乐学习者的释义

在许多有关民族声乐的论述中,对民族声乐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前者是指包括我国传统的戏曲、说唱、民歌的演唱以及由民歌改编或新创作的民族化的演唱。而后者是指在继承我国传统民族声乐演唱的方法的同时,吸收和借鉴美声唱法的优点所形成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一种唱法。本文所指民族声乐学习者是在我国的各大院校声乐系学习的学生,一般所接受的是上述狭义的民族声乐训练。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所提的“声”“情”“字”“味”“表”“养”“象”七字标准,也是对这一理解的精准概括。

二、关于京剧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的定义

有的人把京剧与歌曲的演唱特点相结合的声乐作品形式称之为“戏歌”或“京歌儿”。但是本人认为这一说法概念模糊,不能突出表现本文所研究对象。本文所说的京剧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是指在借鉴传统京剧艺术的音乐元素为民族声乐所创作的声乐作品形式。

下面由七字标准出发以京剧唱腔《卜算子・咏梅》为例[下面简称《咏梅》],结合自身演唱的经验,做深入探讨。

三、对《咏梅》的分析

(一)养――“唱曲宜有曲情”

无论演唱什么样的声乐作品,首先要对作品有详细的了解,在诸多的戏曲论著中更是如此要求,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有“欲唱好曲者,必先求名师讲明曲义……得其义而后唱,唱时以精神贯穿其中,务求酷肖…”的言论。对于《咏梅》这首作品来说,它的词曲作者,尤其是词曲特殊的创作背景是特别要了解和理解的;对曲调做分析;了解京剧唱腔的特点等都是不可忽略的案头工作!

(二)字――字有三绝:字清为一绝

无论是民族声乐还是京剧都很重视“字”。就汉语来说,二者都是由声母、韵母、声调组成,在语言上都要求咬字要正、吐字要清、归韵要准。咬字要正是指要咬住字头(也就是声母),找好每个字头在口腔里的着力点,要咬得干脆利落,不要太死,也不要太松,有一个比喻说得好,咬字像猫叼老鼠,“叼”字很形象地体现了咬字力度的大小。吐字要清、归韵要准是指唱清母音,保持口型不变,然后归韵。例如“关”字,g是声母(即字头),u是母音,要保持口型不变,到an上再归韵。

戏曲在唱词方面十分讲究,一般都是采用韵律极强的韵文(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采用韵母相同的字),使得声调上具有统一性、协调性,语言美感突出,音乐性强,更适合演唱。常常一字多音,这些音拖多长,母音就得唱多长,最后归韵。也就是老师常会说的“哼住”。民族声乐中母音的演唱则要短得多,常常咬完字就归韵,母音不是太明显。《咏梅》这首作品,本是由诗配以京剧的西皮腔创作而成。在韵律上很是讲究,每一个字的字音字调都需要仔细研读,找准每一个字头在口腔里的着力点,再将两个字合成一个字读,慢读,快读,反复练习,需要注意的是,每一个字头、字腹(两个字的过渡),字尾都要在一条线上,要让人觉得似乎有字头字尾的音的感觉却又听不到具体的字。

(三)声――乐之筐格在曲,而色泽在唱

民族声乐学习者的演唱由于借鉴了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在气息的具体运用上、真假声混合的程度上、在腔体打开方面与京剧唱腔还是有所不同的。民族声乐像美声唱法一样是声部的划分,运用真假声混合,强调以打开的方式扩充调整共鸣空间,使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低音音色统一连贯且自然优美。京剧是以行当来划分为标准,各个行当在真假声运用方面,打开的方式和程度也各有不同,以情节与角色为主,不拘泥与技巧。《咏梅》本是一首京剧唱腔的作品,曲作者是运用西皮腔调和旦角的唱腔并辅用了一点生角的唱腔而创作的,整个唱段“华丽与豪迈兼而有之”。由于旦角生角都是以假声为主的演唱,在演唱这首作品时尽量将声音调整得假声多一些;腔体开小一些,收一些,高位置的点再集中一些;使音色显得华丽婉转,让每一个字犹如穿在线上的'珠子,在既定的空间里转换,按照字头、字中、字尾均匀地在一个位置上拉出,并收好字尾。

(四)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情感的表达,是歌唱的本意所在,无论是戏曲还是歌曲都需要演唱者深入了解曲情,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情感体验,将自己化身为曲中人物,加上精湛的演唱技巧,才有可能演唱好作品。歌曲在情感的表达方面一般较单一,以抒情或叙事为主,很少有大的戏剧性的冲突。戏曲的情感变换则跌宕起伏,在音乐形式上表现为板式的变化。对于演唱京剧风格的声乐作品来说,它不仅是节拍速度变化的标志,也是对演唱者情感变化的提示。《咏梅》全曲采用西皮腔调风格,基调是坚定乐观的,具体来说也是随板式的变化而变化的。

例如:

第一段上句:(散板)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快板)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下句:(快板拖腔)犹有花枝俏

上句前两句运用的是摇板,是散板的一种,是宽唱紧伴的结合,在情绪上展示了共产党人像梅花一样沉着冷静地面对风雪的考验。后两句运用快板节奏以坚定激动的情绪表现共产党人顶住逆流,屹然挺立的状态,下句运用快板拖腔,自信从容且坚定不移的情绪将全曲推上一个高潮,“俏”字的拖腔虽然比前面慢了一倍,可情绪上的铿锵有力,足以体现共产党人的铮铮傲骨。

(五)味――京腔京“韵”自多情

京剧风格的声乐作品最难唱的就是这个韵味,京味,也是这类作品出彩点睛的重中之重。韵味是一个演唱者透过自身的所见所闻所感,变为心中所念所想,再化作口中所唱的一个由心灵到肉体的消化、再创造、演绎的过程,是每个歌唱者浓郁的个性化所在。它不仅体现在上述美化的语言、优美的声音、真切的感情上,还体现在色彩的变化,多种表现方法和技巧的行腔上的运用,更体现在对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处理,断与连、刚与柔及气口安排等。如戏曲中有“弹性拍值”,是指在乐谱拍值和速度规定下灵活多变地去演唱,像民间的音乐家们在刚学习吹管子的时候先要按死谱去吹,学好了就要即兴加“味儿”,让死谱“活”起来,同一首乐曲,个人所加的“味儿”也不尽相同。歌唱也是一样,在规定的节拍里,“随心所欲”地演唱,可以提升音乐的神韵。

例如,《咏梅》的第一段中第一个字“风”的倚音要唱得短促自然,气息平稳;“雨”字的颤音可运用“弹性拍值”,在感觉上要拉长,气息由弱到强,音的颤动由疏到密的,停在主音上再托出“送”字,之后在情绪不变的基础上不留痕迹换气,强收“春归”两字。

再如快板部分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一句要唱得抑扬顿挫,铿锵有力。需要强调的是“俏”字上的拖腔,节奏上慢了一倍,强弱上要由弱及强,刚柔并济,既不张扬,又展现了自信,使得京剧韵味更加浓郁。

(六)表――手眼声法步

表演是要求视听结合的艺术,只是演唱好作品还远远不够,需要形体表演配合。许多民族声乐学习者在演唱时常有眼睛呆滞、面部表情狰狞、身体乱晃、手臂乱舞的现象。而京剧表演讲究“手眼身法步”,民族声乐学习者也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做到适度、简练、优美,并融入到作品当中,使得神形兼备。

(七)象

好的台风和气质是演唱者经过无数次登台表演的锻炼、摸索、积累才能逐渐形成。

在演唱时,“声”“情”“字”“味”“表”“养”“象”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绝不可能独立存在。

四、唱好京剧风格的声乐作品的意义

(一)京剧风格的声乐作品出现得越来越多,已成为一个新的声乐形式,顺应了中国观众的审美要求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丰富了专业声乐作品的内容,突出了民族声乐的特色,提高了民族声乐的演唱和表现方法。

(二)戏曲唱腔和民族声乐是我国的相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民族艺术。京剧风格的声乐作品的出现是对民族声乐学习者所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寻找其平衡点去唱好京剧风格的声乐作品,对民族声乐学习者在发声方法的灵活应用上、吐字咬字准确上、情感的把握上、表情动作方面、艺术修养方面会有很大的提升。

(三)民族声乐根值在我国传统声乐之中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传统戏曲艺术传承和发展的需要。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演变经历了几百年,已经成为了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是中华民族悠久且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在艺术领域的体现。在当下快速的生活节奏中,传统的戏曲艺术已渐渐有些衰落。民族声乐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风格单一、千人一面的状况,京剧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也是二者相互补充的方式之一,既可以使戏曲艺术得到广泛传播,又可以使民族声乐演唱在保持浓郁的民族特色、民族气质和民族风格的基础上多元化发展。

存在就有其道理,京剧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的出现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的,绝非偶然,无论是对戏曲艺术,还是民族声乐的发展都是有利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让我国的民族艺术能够以更好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艺术之林,永不凋谢。

参考文献:

[1]孙玄龄.声响年华.中华书局.

[2]杜亚雄,秦德祥.中国乐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3]傅惜华编.中国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人民音乐出版社.

[4]白宁.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形成.

声乐作品论文篇二

高校声乐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融技术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课程。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学习歌唱的兴趣和才能,循序渐进地教学,始终是教学的重点。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在学生声乐训练的不同阶段,布置相应的声乐曲目,达到辅助声乐教学的目的。

在声乐曲目的选择上,教师始终坚持技术性和艺术性统一的歌曲。其中有不少经典声乐作品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被作为学生的必修科目。在长期的声乐教学实践和观摩实践中,我把高校声乐教学分为两个阶段:一、歌唱技巧的训练,二、歌唱修养的训练。在学生声乐学习的不同时期,配合不同的声乐作品,使学生的声乐能力得到不同的锻炼。对于声乐学习初期的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呼吸方法和发声方式至关重要。伊丽莎白舒曼认为,“唱歌就是呼吸”。呼吸是歌唱的原动力,歌唱的支持力,建立有意识、有目的、有技巧的呼吸状态,是掌握科学发声法的先决条件。关于呼吸方法的问题上,现在国际上统一的观点是胸腹式呼吸法。正确的发声方式是建立在说话的基础上的,歌唱只不过是将说话进行了深层次的加工,并赋予一定的旋律和节奏而已。歌唱必须在自然、放松和发音准确的前提下,才能产生悦耳动听的声音。练习要从中声区开始,在中声区反复锻炼呼吸肌与声带的协调配合能力,直到熟练地掌握,再逐渐扩大音域,增加作品的难度;反之,追求宽的音域,强的音量,大的作品,就会破坏声音的自然与平衡,导致声音的挤、卡、夹,严重者将会丧失美好的声音。

在这个阶段,由于学生对于气息和声音的控制并不是很娴熟,因此布置的曲目不宜过大。《月之故乡》、《思乡曲》、《教我如何不想她》、《我亲爱的》、《阿玛丽莉》等经典曲目为广大高校教师选用。《月之故乡》是一首游子怀念故乡的歌曲,语言质朴、真挚、感人,抒发了海外赤子对祖国家乡的无比热爱之情。在演唱方面,要注意气息均匀、线条流畅、音色柔美,还要注意各乐段轻响情绪方面的细微变化,以形成对比。当唱到“看月亮,思故乡”时,声音和感情要有推进,而后的“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可以加大力度,放慢速度,然后恢复原速,最后的结束渐慢、渐轻,把人带入遐想的空间。这首歌曲在演唱技巧上较为简单,没有很大的情感起伏,以训练气息流畅性和正确的发声方式为主。音域不是很广,比较适合声乐初级训练者训练时演唱。《教我如何不想她》是刘半农19在伦敦时写的一首白话诗,1926年赵元任将此诗谱曲。是30年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中,广泛流行的一首中国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潜藏着无限深厚的思情、思乡、思国之爱。说“思情”,则是因为远在异国他乡的刘半农同样思念和自己患难与共的恩爱妻子朱惠,《教我如何不想她》除了思念祖国,还有思念妻子的因素。而赵先生和杨步伟也是一对相敬如宾的恩爱夫妻。沐浴在幸福美满的情爱生活的赵先生当然也推己及人,把这首歌曲谱写成优美动听,传情达爱,为当时青年人最爱的浪漫歌曲。相对于《月之故乡》,此曲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情要求。不但要有扎实的气息作为基础,而且还需要对声音强弱进行处理,从而完成对感情的诠释。对于有一定声乐基础的学生,能够有效训练其对于声音的控制。

《我亲爱的》是一首意大利古典歌曲,是美声教学的启蒙作品之一。意大利古典歌曲对于演唱的要求非常严格。要求演唱者对气息、共鸣腔体等美声唱法技巧、技能运用娴熟。意大利古典歌曲记谱严谨,要求演唱者严格按照记谱方式进行演唱。通过完成对《我亲爱的》的演唱,能够有效提高声乐初学者的声乐技能,和对于意大利古典歌曲的诠释能力。

对于声乐基础比较稳定扎实的学生,应以逐步加强学生的歌唱修养为主要训练目标。在提高学生歌唱技巧的同时,逐步加强学生的歌唱修养。这个阶段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感情处理和技巧处理有所要求的曲目。如《负心人》、《黄河怨》、《我的太阳》等经典曲目。

《负心人》是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吉利在1954年举办的《告别音乐会》中演唱的曲目。描写小伙子对姑娘卡塔丽背信弃义的怨恨、留恋、规劝的复杂心情,歌曲音域宽广,旋律婉转,感情色彩变化多端,是男高音演唱技术全面锻炼的较好教材。特别是对气息的锻炼,对男高音难度较大的高音的发射,结尾降hb上发“我”音时,要求掌握好“关闭”唱法的动作,不要一下把“我”唱出来,要慢慢的把字拉长,找到小腹深深地支持才有威力。对于已经有一定演唱技巧的男高音,能够有效提高其演唱能力。

《黄河怨》是感情基调悲惨的,是含着泪来唱的一首悲歌。这首歌运用大小调和节奏的变化,一悲惨缠绵的音调,唱出沦陷区妇女的哀怨和对敌人残忍兽行的强烈控诉。这首歌曲音域宽达两个八度,情绪变化多,每个间奏之后都有一个情绪转折,演唱时应抓住每段的主要情绪。这首歌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于感情的掌控能力和声音的控制能力,从而加强学生的歌唱技巧。

《我的太阳》流传自拿坡里歌唱节。1956年著名意大利歌唱家吉利在美国卡标基音乐厅举办告别音乐会“啊,我的太阳”是他的音乐会达到空前辉煌,随后帕瓦罗蒂,多明戈等都把它作为必唱曲目。在当代,是许多男高音歌唱家必唱的歌曲目之一。整个歌曲前半不分音域较宽广,以富于歌唱性的中声区赞美阳光和晴空及宜人爽朗的清新空气。后半部分奔放热情,倾诉真挚的爱慕之情。演唱这首歌时,要做到声区统一,对于男高音必须解决高音区才能完成这个作品演唱。这首歌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声乐演唱的整体能力,能够有效训练男高音对于换声区音色的控制能力。

通过对经典声乐曲目的演唱,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和歌唱修养。

不断地研究和实践探索,相信我们不难把握声乐基础教学的脉搏,我们只要不懈地努力学习、加强探索,勤奋耕耘,就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歌唱艺术人才,推动我国的声乐艺术事业的发展,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生活。

声乐作品论文篇三

课程设置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学模式是完成课程设置内容的重要手段。

尽管随着新时期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普及,高校声乐教学模式更新了不少,但是从整体上看,各高校基本上还在沿袭专业音乐院校的精英化教学模式,采用“一对一”的小班形式传授技巧,而用“大合班”的形式讲授理论知识。

从形式上看这种“大”“小”结合的教学模式似乎颇为合理,但是对于扩招以来生源日益增加的我国各高校来说,“一对一”的授课模式很难惠及学生全体,而“大合班”的模式则很难有针对性,教学实效无法保证。

因此,大小课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只是流于形式,客观上是降低了教学成本,却并未取得教学效果的实质性改进,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的削弱。

其最终结果往往是,经过一个或多个学年的声乐教学,学生仅仅学会了演唱几首歌曲,但这一切只是数量的增加而非质量与学习能力的提升。

第四,评价体系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评价体系不仅是对教学活动的引导,而且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保证。

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中,评价体系不太科学。

首先,评价内容不够全面,过于重视对学生声乐技巧的考察,而对技巧之外的情感、态度等因素则轻视甚至忽视,也就无法真正检验学生的整体素质。

其次,评价主体基本都是教师,这种主体单一的评价模式剥夺了学生以及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的机会与权力,不利于对教学的合理引导,而且在单一的教师主体评价下,有时教师很难做到评价的客观公正,其评价往往受情感、经验等因素影响,这些都是评价不合理的表现。

第五,师资建设问题。

师资是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保障。

当前我国高校中,除了专业音乐院校以外,大多数高校音乐教育师资较为薄弱,而在声乐教学方面则更显得捉襟见肘,不仅数量上远远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教学需求,质量上更是无法短期内达到预期要求。

究其原因,一方面,高学历的理论人才欠缺,不能为声乐教学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另一方面,高技能的行业专业人才欠缺,不能为声乐教学的纵深发展提供实践支持。

除了“高精尖”的学科带头人欠缺外,整个行业的人才梯队建设也是不成体系,无法从上至下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

二、当前高校声乐教学发展的对策

通过对近年来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现状的梳理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声乐教学在改革的大潮之下,既取得了一些成绩,更暴露出一些问题。

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一定要从这些问题出发,为高校声乐教学的健康发展寻求对策。

第一,合理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切实发挥人才培养目标的导向作用,其制定必须因地制宜,即各高校要结合本校校情与社会实际,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

音乐专业院校可以强化“精英音乐人才”的培养;而大多数师范院校或普通高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一定侧重“师范性人才”的培养,为国家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输送人才;而高职高专院校则要侧重于实践性人才的培养,从而为基层文化事业的繁荣提供人才支持。

当然,这几个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完全割裂开来,每种院校在突出重点的情况下,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声乐知识。

第二,优化课程设置。

从整体上说,声乐教学课程设置必须要多元化,不能再盲目照搬某一权威院校的课程设置模式,而要把自己学校特点融入到教学当中。

除了开设普通的乐理知识、声乐作品分析、钢琴等课程之外,还可以把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声乐加入课程中。

这样课程既包括了通识课,又融入了地方民族特色,同时也把高校教学与社会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了。

在课程设置中,各个科目不能是拼凑式的,而应当是有机联系的,科目之间应当互相促进,既要重视理论,又要重视实践技能,二者并行发展。

第三,更新教学模式。

虽然高校扩招以来,生源不断增加,教学师生数量的矛盾日益凸显,但是永远不能忽视现代教育的重要本质: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发展学生的个性。

首先,把数量大而且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根据其声乐知识水平、个性、嗓音等特征分成不同的层次,实施分级教学。

其次,在分级教学的基础上,争取在最小范围内实施通识课“大班教学”,以提升教学效率。

对于“一对一”的专业课也要做出相应调整,在做好“一对一”的典型示范后,更多关注全体学生。

另外,在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的前提下,增加实施任务教学的机会,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之下更多地自主探索。

第四,调整评价体系。

在现行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体系下,教师一定要采取客观科学的评价标准,降低教师个体因素对学生评价的影响,而且要真实反映日常教学。

另外,评价形式应该多样化,不能纯粹对学生声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进行考查,还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以及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进行评价,以了解学生综合素质。

此外,评价主体要多元化,除了教师之外,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从学生的视角评价可以带来新奇的效果,还可以引入社会评价,比如让学生通过一次社会实践,让相关专家、部门对其评价等。

第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高校声乐教学的师资来说,当前形势下,首先,要大力引进人才,既要引进高学历的声乐理论人才,也要引进行业内部经验丰富而且水平高的技能人才。

其次,高校声乐教师积极参加培训,可以轮流到国内知名高校或研究所进修,也可以实施惠及范围更广的校本培训,也可以让教师深入行业内部增加社会实践经验,从而全方位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最后,教师要深入进行科学研究,在日常教学和参加培训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研究指导教学,让教学与科学研究相互促进。

三、结语

高校声乐教学是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但是我国音乐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存在着诸多问题。

在当今各高校扩大招生规模、生源差异较大的`形势下,声乐教师只有立足现状,带着问题意识和改革意识,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在教学中注意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声乐人才。

作者:郑健

声乐作品论文篇四

(一)声乐教师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

声乐课程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如内容广泛、所涉猎的范围大等,对声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声乐教师除了要掌握教学所必需的歌唱技能,还要有丰富的声乐实践经验,不能总是纸上谈兵,要具有扎实的声乐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

[1]现阶段,我国声乐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不乏优秀的专业教师,也有一部分人只是敷衍了事,毫无责任心。

(二)不能因材施教

目前的声乐教学不能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声乐基础不同,对声乐也有着各自独特的见解,所以,在进行声乐教学时不能“一刀切”,不能对每个学生都采用同一套教学方法。

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对学生有全方面的了解,包括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能力、个性特征等,进而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因跟不上课程节奏而丧失学习兴趣。

二、改进高校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的对策

(一)完善高校声乐教学体系

要想更好地实现高校声乐教学的目的,建立和完善一个完整的声乐教学体系非常重要。

有了明确的教育体系,才能明确声乐教学的目标,实现培养优秀声乐人才的计划,达到促进声乐发展的根本目的。

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有可能走弯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认真对待,及早发现错误并及时纠正错误,可以借鉴他国声乐教学的优秀方法和手段,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传统声乐教学一路向前,走出自己的特色。

(二)合理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

任何科目的教学都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息息相关,只有科学的、先进的声乐教学内容才能培养学生的声乐素养。

作为授课教师,首先,应该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声乐常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声音类型和声部的定位。

其次,还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声乐理论知识,并结合声乐歌唱实际,要求学生按时练习,以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

最后,要培养学生对于好的、美的声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主动性。

(三)全面提升教师素质,优化教师队伍

教师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不言而喻,教师具备较好的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是完成声乐教学的重要前提。

从事声乐教学的教师需要提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要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并能将这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实践活动。

二是要能够对学生进行声乐技能、技巧的培训,引导学生投入到声乐课程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是要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教师要有创新精神,可以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也能进行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进而推动声乐教育的不断发展。

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所以,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与深造,坚持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掌握前沿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声乐教育的整体水平。

三、结语

教育作为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越来越受到重视。

声乐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也备受重视,在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声乐作品论文篇五

高校声乐教学是高等教育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占据极大的分量。声乐艺术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都非常强劲的学科,它要求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能力。随着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高校声乐为了不与时代脱轨,就必须抛弃传统旧观念的教学方式,对高校声乐进行改革和创新刻不容缓。

一、高校声乐的教学现状

(一)声乐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升。声乐是一门技术性学科,其实用性极强,因此教师的专业水平在平时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专业水平过硬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真实的声乐人才型学生,除此之外,高校声乐教师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先进的教学理念。但是实现生活中,部分高校的.声乐教师缺乏专业水平,根本无法满足声乐教学水准,对学生学习并无实质的作用,难以达成教学目标。

(二)教学模式比较落后。就目前来讲,我国教育事业不断飞速发展,但是部分高校声乐教学依旧存在传统的灌输式老旧教学方式,课堂氛围压抑,学生学习状态低迷,学习效率低下。导致课堂出现教师教教师的、学生玩学生的,仿佛教师是为了教学而教学、学生是为了上课而上课。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维培训,所以搭建活跃热闹积极的课堂气氛尤为重要。

(三)欠缺基本理论教学。目前高校声乐教学中,由于教师忽略了基本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太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讲解,导致学生理论知识薄弱,对专业知识吸收缓慢,学习效率低下。这是极其错误的教学方式,应当引起重视,无论哪门课程基础理论知识都是尤为重要,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更好的对后续的教学知识进行吸收,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就是这个道理。

二、创新视角下的高校声乐应用与实践

(一)创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师专业水准及教学水平。由于我国受传统教学影响深远,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极为强劲的束缚性,不利于学生学习,在创新教育形势下,高校应当创新教育理念,建立不仅同教育发展形式相符而且具有价值的良性理念。并且将这一理念实施到教育中,促进人才培养目标最优化的实现。与此同时,教师作为创新声乐教学的关键性重点,高校理应定期组织声乐教师进行培训,时刻将声乐教师的专业水平维持在国际前端,并且促进声乐教师对新型教育的学习,保证教师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水平,同时也能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提升教学质量,还可以有效的促进创新教学的进程。此外,声乐教师的个人魅力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一大重要因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如果某一门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人格魅力四射时,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往往高的不行,反之就差的不行。故此对于声乐教师的个人魅力提升也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平时课程中多与学生交流,以身作则,得到学生的认可这对教学有积极的帮助作用。

(二)创新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地位,改善课堂氛围。由于传统声乐教学方式的欠缺,极度影响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学习质量差。所以对于教学模式的创新刻不容缓。在实际教学课程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合体差异,由于每个学生的理解吸收能力和身体条件大不相同,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的时候需要将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案,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在能力。相比传统的声乐教学方式,创新的灵活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丰富课程内容,还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不过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课堂尺度,尊重学生的地位,课堂上尽量以学生主体,鼓励学生多交流,提升师生之间的默契度。声乐是一门实用性艺术科学,课堂上可以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导,对声乐作品进行赏析、评价,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建立声乐基础,还可以激发兴趣爱好,从而更好达到课程教学目标。

(三)创新课程体系及内容,培养学生学习声乐能力。声乐作为一项实践性与技术性要求都非常高的艺术学科,这些特性决定了声乐课程必须遵守科学合理、创新性、特色型等原则。在课程体系的设计时,教师可以将声乐设为80%,艺术设为20%,这样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声乐艺术性,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导,传授与课程内容相近的理论知识,作为学生后续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此外教师在平日授课中还需要借助艺术指导来培养自主学习声乐的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声乐教学为了与时俱进就必须改变传统声乐教学,创新教学课程以及内容,循序渐进改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将学生培养成适用性综合型声乐人才,这便是创新视角下高校声乐的应用于实践。

参考文献:

[1]冯志东.创新视角下的高校声乐教学探讨[j].黄河之声,(12):39.

[3]朱燕宁.基于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的声乐教学改革研究[j].大众文艺,2017(6):238.

[4]吴静寅.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改革思考——评《声乐教育学》[j].高教探索,2017(11):后插1-后插2.

声乐作品论文篇六

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要做到与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相结合,首先必须要了解和认识到目前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存在着那些与社会需求不相符合的方面。

笔者认为,存在着几个“不符”。

1、教学对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的需求不符。

普通高校音乐学院的招生对象与专业音乐学院的招生对象有所不同,在招生规模、录取标准、专业教学的师资配备等多方面都有区别,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不能用专业音乐学院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来进行声乐教学,把培养目标确定为“歌唱型、表演型”是不切合实际的,也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声乐教教师们应当理性地看待他们的声乐教学对象,“先天不足”的学生是普通高校音乐学院的多数。

所以,重新确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音乐人才培养目标,成为声乐教学改革创新的`先导。

2、教学课程设置单一与社会多元化的需求特性不符。

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课程设置单一是一种普遍的现状。

声乐技能课,乐理、和声、钢琴和视唱练耳都只是围绕声乐专业主体的基本课程,缺乏与社会实践、社会需求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课程。

即便是声乐课堂上,也没有系统的声乐基础理论的讲解,学生跟随老师简单、盲目的模仿歌唱,这样的教学,肯定是缺乏创新意识的。

3、教学内容脱离实际与社会文化环境的需求不符。

一直以来,普通高校声乐教学从演唱方法到声乐教材的使用上基本沿用了专业音乐学院声乐教学的一整套做法。

“重洋轻民”与中国社会文化环境的需求不符,许多声乐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学唱大量的外国作品,而对歌曲的实际内涵不知所云。

这样的教学与演唱根本谈不上音乐情感的表达,更不用说去很好地表现歌唱的技巧与能力了。

二、确立创新策略,使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做到掷地有声

(一)确立培养目标

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改革创新只有切实把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服务社会,传播音乐文化艺术的思想意识相结合,才能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艺术的繁荣,才能赢得社会的肯定和认可。

1、培养学生的歌唱审美能力和音乐文化的鉴赏能力。

在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是必要的,但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一层面,忽略声乐艺术是美和情感表达艺术的本质。

学生就只能成为“发声机器”。

歌唱的技能技巧是表现音乐美和情感的手段,而进行美育的教学才是声乐教学创新的关键。

因此,在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中,强化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能力是声乐教学中的重点。

同时,在社会音乐文化多元化的环境中,学会鉴赏各种音乐文化类型也是十分重要的,培养这种能力,才能自觉地抵制一些“低俗、媚俗”的音乐文化对自己的干扰和腐蚀,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立足社会、服务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2、培养学生服务大众声乐文化的创新意识。

大众声乐文化的形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群众性声乐文化的普及是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具体表现。

同时,高雅音乐文化对文化艺术市场的辐射作用,也是大众声乐文化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这种社会现实的客观存在,要求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中,要研究其特性,理性地认识这种文化现象对高雅音乐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大众声乐文化具有“市场性与通俗化”的基本特征,但又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性与通俗化”的文化,它依然承载着社会的民俗民情、心理审美意识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容,认清这些,才能主动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服务大众声乐文化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帮助大众提高声乐文化的鉴赏能力和对不同声乐文化的理解和认知能力。

3、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要突出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成为“一专多能”、综合素质高,服务社会意识强,适应社会能力强的实用型、复合型的人才。

一、提升文化素质。

音乐生在人校前,由于要通过专业考试,将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找声乐老师上小课,培训、补习视唱练耳和第二专业的学习上,对文化的学习放松了。

而且,音乐生的文化要求要比其它专业低,客观上造成了音乐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先天不足,主观上也存在着一大批本身文化成绩较差的学生,希望通过艺考的捷径,跨进大学的门槛。

所以说,文化素质差成了培养创新性音乐人才的一大障碍。

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培养音乐人才的文化素质,开设各种与音乐艺术相关的其它课程,优化和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

二、加强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的培养应当注入新的内涵,声乐专业的学生不应当只能唱几首歌,还应具有伴奏的能力、编曲的能力、指挥小型演唱会的能力等等综合性的专业素质,这样才能使声乐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锻炼艺术实践能力。

声乐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在校内、校外进行一些声乐演唱活动,用以检验声乐教学改革创新的成效。

在活动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和能力,又能从另一方面开发学生的其它素质和能力比如:组织协作能力、交往活动能力、抗压能力等等。

(二)、创新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模式是声乐教学改革的实质性主体,一切新的观念、方法、措施都将从教学模式的创新上体现出来。

新的教学模式应当是旧模式的扬弃,而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全盘否定。

确立相对全面、综合的评价机制,声乐考试不能只用一、二首歌曲的演唱作为考评的标准,这样会使得多数演唱能|力较弱的学生逐渐丧失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创设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创造条件。

作者:汤飞宇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院

声乐作品论文篇七

(一)高校声乐教师水平有限

也限制了很多有音乐天赋的人才挖掘自身的潜能,造成了声乐人才的大量流失,同时在声乐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也会出现因为错误教学而破坏了学生嗓音的问题,总之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限,就会严重的影响了声乐教学效果。

(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再比如有些学生的心理素质比较差,因此在上台表演时很容易因为紧张而变得忘词、跑调,因此在教师进行声乐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声乐发声、气息等方面的指导,另一方面也需要重视对学生的声乐理论和综合技能培养指导。

二、提高高校声乐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

(一)创新教学方式

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生域特点和演唱水平等展开独特的教学过程,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和优势扬长避短的开展声乐教学课程,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才能。

小组课是学生演唱水平提高,知识量积累的一个发展过程,按照学生的某一个特征进行划分,作为一个小组成员,这样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就可以形成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过程,实现取长补短的教学方式,共同取得进步。

在开展集体课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将学生组织起来,然后进行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教学方式的学习和进步,能够加强对演唱方式、中外声乐作品等方面的研讨和欣赏指导,使得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概念和发育技巧,不断提高自身对于声乐技巧和技能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掌握有效的声乐技巧和技能。

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为学生分配教师时需要根据学生的进步和变化不断进行教师调整,让每一位教师可以充分的发挥所长,扬长避短。

通过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让教师可以选择擅长教授的内容给予同步需要的学生开展指导工作,而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进行指导,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二)高校声乐教师自身能力的不断培养和提升

树立正确的歌唱艺术价值观念,能够具备不同声乐风格的鉴赏能力,这样在完成教授课程时,才能够针对学生的表现做出正确的指导和评价,在示范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不断提升舞台及其演唱的能力,做到言传和身教有效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三)理论联系实践,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高校声乐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一方面需要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提升,另一方面也需要鼓励学生拥有大气优雅的演唱气质和演唱风度。

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能够给予学生心理、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健康指导,使得学生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也不断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

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能够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得学生获得成就感,加倍努力,不断取得进步,增强自信心,使得学生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能够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加强认识和改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三、结束语

让学生能够立足于当前社会需要,勇敢突破传统束缚,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掌握良好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自己的`音乐才能和音乐优势,有效的提升了我国声乐表演水平。

声乐作品论文篇八

声乐作品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通过声音的变化来传达作者的心情和感受。在学习和欣赏声乐作品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和感动。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音乐的美,还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声乐作品的体验和心得。

首先,声乐作品让我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当我第一次听到一首激动人心的歌曲时,我被歌手那高亢激昂的音乐所震撼。那种声音让我感受到了无限的能量和力量,仿佛可以穿越时空,触摸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而当我自己开始学习唱歌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声音的神奇和表达的难度。唱一首动情的歌曲时,我需要找到自己情感的共鸣点,并通过声音的起伏和变化来表达出来。这样的表演过程轰动人心,无论是演唱者还是观众都能被音乐的力量所感染。

其次,声乐作品给我带来了心灵的宁静和平静。有时,当我心烦意乱或焦虑不安时,我会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听一些动听的歌曲。这些歌曲的欢快旋律和温柔的声线能够安抚我的情绪,使我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通过这种方式,我能够暂时抛开一切的烦忧和纷扰,与自己内心的世界进行沟通。声乐作品的音调和节奏使我能够找到内心的安宁,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平静与喜悦。

此外,在学习和欣赏声乐作品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艺术的意义和价值。每一首声乐作品都是作者倾注心血的结晶,是他们对生活和世界的一种表达。通过声音的变化、歌词的表达和曲调的演绎,歌手将自己的情感通过音乐传达给观众。而观众们则可以从中品味和领悟到作者对于人生和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因此,声乐作品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心灵交流的方式。当我在聆听声乐作品时,我不仅欣赏到了音乐的美,也感受到了作者在其中所蕴含的深意和情感。

最后,声乐作品使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歌手的演唱和歌词的诠释,我能够从中感受到作者对生活和人生的独特见解。有时,那些打动人心的歌词能够给我力量,让我在困难的时候坚持不懈;有时,那些忧伤的旋律能够抚慰我的心灵,让我感受到生活中的温情和美好。无论是欢乐还是悲伤,声乐作品都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上展示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通过这些作品,我学会了欣赏和感受生活中的无限可能,也给予了我对于未来的勇气和动力。

总之,声乐作品是一种激动人心和意义深远的艺术形式。通过聆听和学习声乐作品,我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和美妙,收获了内心的宁静和平静,体验了艺术的意义和价值,也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声乐作品带给了我无尽的快乐和启发,使我从中受益匪浅。将来,我将继续沉浸于这个美妙的艺术世界中,探索更多的声乐作品,用音乐的语言去感受和传达生活的柔软和美好。

声乐作品论文篇九

众所周知,民族声乐在理论与技术方面都对美声唱法有所借鉴,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美声唱法的引入,对我国声乐教学理念、演唱技艺、教学科研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民族声乐教学中在演唱技术、理论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民族声乐教学中在科研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两大方面浅析了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

在民族声乐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首先进行深呼吸,然后借助横膈膜保持气息,利用肌肉群之间的对抗给气息以支撑,进而在确保气息持续、匀速、连贯流动。就传统声乐技术而言,其大都采用小气口来断句,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以气唱情”。这种气息技术,有助于表达、诉说情感。近年来,花腔技术在流行歌曲中有所体现。花腔技术归属于美声唱法,是一种很好的演唱技术。气息在演唱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开展民族声乐教学时,教师应加大对学生气息的训练,使其更好地演唱。气息的使用并非一成不变,不同歌曲,情感、基调不同,使用的气息技术自然也不同,这就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气息的运用。

空腔共鸣技术在我国民间唱法中较为常见,其注重局部共鸣。在实际民族教学中,美声唱法中的混合共鸣技艺被广泛运用。混合共鸣技术,即通过调动、调节各种共鸣腔体(口腔、胸腔、口咽腔、头腔),对声音圆润度、音色进行加工,从而实现真假声的转换、运用。例如:在演唱《沁园春雪》、《中国大舞台》等种类歌曲时,混合共鸣经常被应用,其能够把宏大的气势表现出来。

基于意大利民族语言的西洋美声唱法被应用于民族声乐教学时,经常出现字音不清、声音不畅现象。自从将美声唱法引入到民族声乐教学,咬字技术得到了明显提高,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也逐渐被完善。谈及咬字技术,金铁霖教授表示:在演唱过程中,字的种类主要包括宽、窄、团、尖。其中,发音通道对宽、窄音没有影响,保持在后通道即可,在咬字时做到动作小、巧,就能顺利、完美演唱歌曲。将此通道与我国以往的咬字技巧、风格有机结合,就能促使咬字准确、自然,进而将民族声乐的亲切感表现出来。

提及美声唱法,首先映入大家脑海的必定是真假声混合唱法。真假声混合唱法作为美声唱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对演唱者综合素养具有很高的要求:结实有力、通畅自如的气息;圆润明亮、宽松丰满的声音等;音质、音量、音域等。较其他唱法而言,美声唱法最大的特点是混声区唱法,也就是说,根据音高比例将真假音混合应用。从共鸣角度来看,真假音混合唱法可将所有共鸣腔调动起来。西洋混声唱法的有机结合主要体现为头声区、中声区、胸声区,将人体机能的科学唱法展现的淋漓尽致。美声唱法真假声混合唱法存在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其将真声、假声完美融合,在声带轻重技能调动的时候不会出现破裂音现象,进而达到演唱声区的高度统一。美声唱法真假声混合唱法对三个声区进行有机结合,产生整体共鸣,促使演唱者声音变得圆润、更富色彩。与此同时,演唱者声音柔和又没,具有强烈的穿透力。这些事民族声乐所欠缺的。在借鉴、融合过程中,不能盲目,须充分考虑作品的风格、难易程度等。此外,须搞清楚真假声音高比例,对其进行科学、合理改编。例如:在演唱过程中,若以假声为主,高音演唱就相对简单,低音演唱有难度,这种唱法往往导致声音、声带缺乏可观的张力,适于演唱较为柔和的歌曲,不适合演唱曲风较为强劲有力的歌曲。在演唱过程中,若以真声为主,且掺入少量假声,这个类型的声音,可将呼吸、气息、共鸣等有机结合,促使演唱者声更加圆润、明亮、富有表现力等。

经调查研究发现,美声唱法对声部进行了详细划分,其认为每个演唱者的声带在长短、厚度、宽度三各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此外,其共鸣腔体、整体演唱素养等亦区别很大。因此,不同演唱者形成的音色、音域等也不同。由此可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教学主体,为其提供适宜的教学内容,进而提高民族声乐教学成效。对于民族声乐而言,其在声部划分层面存在着不足之处。美国唱法对声部的划分,对改善、提升演唱者歌唱综合水平、能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其存在着共性、个性。其中,共性指的是演唱者不论唱哪种声部,其都得参与一般声乐技术的学习,比如:气息、发声等。个性指的是,继划分声部之后,教师可以学生的歌唱器官为参考依据,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内容、方式,有对性的对其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遵循因材施教、深入挖掘、开发学生潜力等原则。声部划分是美声唱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唱法在这个方面较为欠缺。因此,民族声乐教学应加大对其的重视力度。民族声乐教学可以借鉴、融合美声唱法,并不意味着必须进行男女高、中、低音划分,而是汲取其的优点。

一直以来,民族声乐教学都忽略了对各种歌唱器官生理构造的`研究。翻阅民族声乐理论,笔者发现其内容涉及气息、咬字技术等,但唯独欠缺了对歌唱器官生理构造的研究。不可否认,这种现象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文化背景等存在着密切联系。在美声唱法中,其对各个发声器官生理构造、功能、特征等进行了详细论述。除了介绍器官名字,还对其功能、如何协调发声作了充分的解释说明。例如:歌唱发声涉及到的器官有哪些?每个歌唱发声器官是怎样产生作用的?换句话说,歌唱者应明确自身的歌唱器官,并对其科学、合理应用该,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民族声乐在这方面严重匮乏,几乎是空白的。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主要依托思考、想象去进行领会、揣摩以提升歌唱水平、技巧。

纵观声乐理论发展史,我国拥有大量关于声乐研究的著作。其中,元代的《唱论》记述了关于演唱技巧、方法的内容;明代的《曲律》论述了学唱方法、学习声乐步骤、学习内容等。清代的《乐府传声》浅析了演唱过程中的气息、声音运用技巧。这些理论著作,从不同角度对歌唱技术、发声原理等进行了探究。与此同时,我国民族声乐特点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民族声乐他正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在演绎歌曲时,要注意咬字技术、掌握音准、控制情感等。然而,很多著作都是依据经验创作的,不具备科学原理性。

17世纪,巴西雷总归纳总结了声乐教学的技巧与方法,其关于声乐理论、教学的概述为以后的声乐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世纪,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美声唱法相关研究理论与自然科学有机结合,加强了对教学理论、演唱方法研究的力度。此外,其亦对物理、生物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德国医生曼德尔在生物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提出了隔膜呼吸法。其的研究,在巩固美声唱法发声基础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研究,古典美声发声方法应运而生,进而催生出古典声乐派。此外,由于科技的发展,很多人投入到对共鸣腔体的研究中。很多知名教育者对演唱者的面部表情、口腔位置等进行了探究、分析。这些有创意的研究,对推动声乐教学颇有益处。

时代不断变迁、发展,声乐教学平稳有序的开展着,我国在声乐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就某种意义而言,声乐理论研究及其他领域理论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共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仪器、科学手段得到了丰富,在声乐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目前,我国各所高校关于声乐理论研究的论文著作数量不断攀升,研究范畴也极大地得到了拓展。与此同时,某些研究室亦开始加大对声乐理论研究总结的力度,在研究、选择课题时也更加趋于精细、广泛。此外,我国声乐理论研究对国外声乐理论研究著作进行了传承,并以其为基础,促使民族声乐教学与国外声乐研究更好的融合。如今,世界的文化已近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在迅速的发展,在不断地文化融合和文化借鉴当中,形成多元化的文化。纵观当前的歌唱方法,尽管每一种唱法都有其重点和特点,但却没有一种完全相同的歌唱方法,这些不同的歌唱方法也为当前的文化融合提供了参考的依据。长期以来,美声唱法以及民族唱法已经被很多的歌唱家所融合,且在表演的过程中,也受到了观众和歌唱艺术家的一致好评,将演唱者的歌唱水平迅速的提高。当下,我们不仅要将这一优秀的唱法始终坚持下去,还需要将目光放的更加长远,将世界上所有秀秀的歌唱方法都进行融合和借鉴,融合成为独具特色的新唱法。本文对民族唱法借鉴美声唱法的唱歌技巧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引起更多的人对歌唱方法进行思考和融合,促进歌唱的多元化发展。

声乐作品论文篇十

越来越多的古代音乐研究的学者对古代音乐中的“清”开展研究,更有的学者将其作为古代音乐的核心概念。“清”能够成为古代音乐的重要范畴之一和其在古代音乐中的广泛使用是密不可分的,郭平先生对“清”是琴的最高境界这句话已经对“清”的重要性做出了判定,但是这一观点并没有被众多的音乐研究学者所关注。但是实际上,“清”不仅是在“清浊”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也对中国古代音乐审美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到了明清时期,“清”在古代音乐上的地位才最终被确定,同时“清”同“和”成为了古代音乐的审美理想。

一古代音乐的基本“清”、“和”

人们认识到“清”在古代音乐美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从“清浊”对举的现象开始的。“声”、“音”、“乐”分别是古代音乐形成中不可缺少的阶段。“清”在以上三个阶段中的审美特征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声乐之间的互通理论在早期的音乐论述中就已经存在了,在我国古代的文献记载中就有“声即音乐”的定义,以及新生即为新兴民间音乐的论述。但是在《左传》、《荀子》中已经对声和音做了明确的划分。在《荀子?乐论》中已经有所记载,文章中讲到声音是音乐组成的物质载体,在随后的古代文献中也承认了这一说法。到后来的《礼记》中关于音乐记载了当时的音乐已经具备声、音、乐的完整体系,音乐皆处于人性,寓情于其中,终形于声,声成为文,谓之音。上面这句话显示了凡是音乐都生成于人心,懂得乐理的人基本上是通晓伦理的。知声而不知音者,如同禽兽;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音乐的本源来自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和变化,“声”是音乐最基本的物质元素,它产生的主要途径是人的情感冲动和变化,“音”是具有节奏的、有节制的“声”。“乐”是具有一定的长短,富有节奏变化并且能够传达社会伦理和人类情感的一种艺术。所以古代的人将“音”作为区别人和兽的重要标准,动物也是可以发出声音的但是动物的声音没有节奏,自身不懂的节制因而无法成为被理解的`言说,更无法当做是“音”。“乐”的形成不仅在于其能够有节奏、节制地表达内心的情感以及传达信息和宣泄内心的情绪,而且可以对人们的社会道德水平和个人修养产生巨大而又重要的作用。

按照“清”的本义主要是指澄清的水的现象,“浊”同清是相互对立的,“清”和“浊”在意思上是相反的,这两个字最基本的意思就是来形容水的两种不同状态,在引申的用法中主要是形容社会的状况比较清明或是昏暗,在乐理上的引申还可以指高音和低音。这两个字在音乐上最早出现在东周时期,在《左传?昭公二十年》中晏子论乐中有:“声亦如味,一气……九歌相成也,清浊……周疏以相济也。”在两两相对的几组概念中构成了音乐最基本的元素,此时的“清浊”和“高下”一样成为了音乐中的高音和低音的代名词。音乐中的所有音质都通过相反的两个词进行代替,这样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清浊”在早期的声乐论述中的例子经常会出现,由上可知,“清浊”在早期的声乐论述中是没有价值属性的,这两个字只是用来区分高音和低音而已。清音便是音乐中的高音,浊音就是音乐中的低音,是形容声音自然属性的一个名称而已。此后“清浊”逐渐开始成为中国古代声乐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对后来的古代声乐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清浊”的逐渐分离和对“清”的审美认识

从以上文中可以知道,“清浊”最初只是作为最基本的区分高音和低音的标志,但是在情感和节奏在五音中的融入之后,“清浊”之间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清”逐渐从“清浊”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个体,自身也慢慢开始有了自己的审美属性。在古代音乐的发展中,清音浊阳的观念逐渐地在音乐的情感特征和道德教化中被赋予了不同于以前的价值属性。

当然,情感属性的增加是音乐中“清”的审美属性增加的重要部分。《管子?地员》篇中曾经分析过不同的音带给人的不同感受:“凡听商,如离群羊……音疾以清”。音疾以清是角音的审美特征,更加揭示了不同音调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清”的情感色彩在此时有所加强。在五音的物理属性方面“清浊”之间有着相同的价值和地位,但是在五音的递进中,“清”的情感特征和增强度使得“清”开始逐渐脱离两个字相互对立的使用习惯,这更加鲜明地现实了凡音之起借由心生的道理。苏轼就曾经在自己的《听贤师琴》中描述了自己对清的感受,“平生未识宫与角,但闻牛鸣盎中稚登木”。

其实,古人对“清”的情感理解更加倾向于悲伤,在《韩非子?十过》中就曾经记载了仅凭共和师旷关于音乐的对话,其中涉及到了清商、清角等等。这些早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乐曲调的名称,而是音乐中情感的象征,从清商到清角悲伤的感情是层层递进的,审美的体验力度也在不断的增加,调越高悲伤的情绪就越浓厚,其社会影响作用也更加强烈。在周王朝的纣王所喜好音乐中可以反映出清商的悲切,最终被称为王国之音。后人对于这种以悲为美的的情感特征也给予充分的发挥,蔡文姬的诗中曾经有“乐人兴兮弹琴筝,音相和兮悲且清”的描述,历史上许多文人对清表达的悲伤之情都有所描述,这都说明了古人对于“清”所代表的悲伤之音已经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同时“清”在道德和价值取向上也开始和浊不断的进行了分离,最终到达了对立的状态,琴音的清浊是通过琴弦的紧缓来实现的,但是五音一旦形成,清和浊的价值很快就体现出来了,并且在演奏中被赋予了强烈的现实伦理、政治含义。尊卑的价值倾向是在五音的阶段上被附加到浊清之上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理论的根基下,音乐一旦和政治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联系,其自身的艺术价值就会逐渐的退化,它的伦理功能会逐渐的显现。所以古人在讨论音乐的时候往往将音乐的政治背景作为讨论的音乐的根本。在这样浓厚的道德风气之下,“清”开始和传统的道德、哲学伦理、美学以及政治之间产生相应的联系,“清”在这些观念和思想的影响下逐渐被赋予正面的价值和意义。著名的儒学思想家董仲舒认为“气之清者为精,人之清者为贤”。魏晋时期的袁准认为人的气质美在了清上,而浊代表的是恶。此时的清浊已经成为了社会上形容善恶对立面。在音乐中,“清”逐渐在音乐中代表美妙的声音,其所代表的伦理志向也都开始偏向于阳刚和正确的一面。人们对于“清”在音乐中的审美逐渐变为阳刚、自然、美好等。这样“清”在审美上的独立性已经形成,“清”在古代音乐美学中的地位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三音乐的审美最高点清和

我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自古以来最为讲究的便是和,“和”是我国各类艺术审美中的最高点。“清和”、“和”在我国的音乐审美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声音上“清浊”被当做音乐本质和的基础,但是“清”又不同于“和”。二者之间既强调对立又强调统一,他们之间相互依赖和转化,在汉代音乐家的声乐分析中将“清浊相和”当做了音乐的本质,到了清代,音乐家也相继提出要将清浊二音进行相互配合。简单的说,就是清浊作为声音地位物质基础出现在音乐领域中,但是到了和声的阶段“清浊之音”的相互融合变成为了音乐之“和”的基础了。

“清”在后代的音乐美学汇总不断被赋予肯定性的审美价值,使得清更加脱离了“清浊”的基础而存在,在清浊讨论的各个阶段中,各类音乐文人也在寻求音乐审美的最高点,有的说是“中和”有的说是“淡和”,但是无论怎样的观点都没有离开“和”这一观点。以上的观点本质上也没有特别大的差别,本文提出的音乐审美最高境界是“清和”。“清和”很早就被拿来形容音乐,比起“中和”、“淡和”来讲历史更加悠久一些,在古代音乐所占据的位置也更加重要。“清和”作为一个独立的名字在汉代贾谊的作品中曾经这样描述到:大数既得则天下顺治,海内之气清和咸理,则万生遂茂。

清和的意思是清净平和,作者表达的是对理想中社会的向往。清和有时也可以表达人的内心比较清净平和;又或是指一种心理状态;有时清和也会指天气的情况比较舒适,例如曹丕曾经有过:天清和而湿润,气淡恬以安智。清和在音乐上的首次使用是在西汉杨雄的《剧秦美新》中出现的,随后在李周翰的注解中也有出现,而到了魏晋时期,嵇康已经将清和当做了音乐至高的的审美理想了。嵇康曾经提到过“琴瑟之体……则不尽清和之极”。很明显,嵇康这样的描写已经将“清和”当成音乐的最高境界,“清和”所表达的清净、淡定、平和的音乐境界在宋代变得更加重要,北宋琴学家崔遵度曾经提出过“清厉而静,和润而远”的审美理想。此后在许多的音乐作品中都将“清和”作为审美的最高标准,如此延续一直到明清时期它的地位被确立。

“清和”的范畴更能够体现古代音乐的审美功能,清和淡在汉语上字面的意思几乎一样。但是两者在美学上的含义具有十分大的差异,“清”显然要比“淡”的含义更重一些,在我国古代众多学者的文章中都有所体现并且成为文中的重要主旨,并为“清”奠定了哲学地位,“清”在我国古代中范畴体系中是一个生成性极强的概念,成为了中国审美理想中的重要部分。因此“清和”的结合比“淡和”的外延和内涵更深入更广泛。不仅如此,清还包含了淡与和的双重观念,“清和”在明清时期逐渐成熟,同“中和”、“淡和”相比较更加凝聚了中国古代音乐的伦理、政治、审美的各种功能。中和中的中更加强调的是社会伦理,淡则更加侧重于修身和阳性,因而“清”和“和”的结合最为合适。

四小结

综合本文的内容我们了解到,从“清浊”对举到“清和”的审美的理想,从声音的物理性质到声音的追求,“清”在古代音乐美学中的地位经历了不断的变化,这个变化也是中国音乐的发展,“清”自身包含的生成性功能以及它的理想化功能、政治化、伦理化功能使得音乐美学中的“清”成为比较重要的审美。古代音乐审美中的“清”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声乐作品论文篇十一

声乐艺术属于一种特殊的艺术,其中的两个关键性因素便是声乐作品和声乐演唱,两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给人们展示出声乐艺术不同于一般艺术的特性。声乐演唱更加偏重于一种文化的形式,其往往建立在声乐作品的基础上而形成。而声乐作品更加倾向于一种文字载体,如果没有演唱对其予以烘托和展现,其内容就失去了意义。因此,两者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相关人员需要认真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便于在进行声乐艺术创作的时候能够对两者进行更好地利用,让声乐艺术发扬光大。

声乐作品和声乐演唱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但是又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声乐作品多属于文字形式或符号形式,其借助文字和符号进行书面创造,最终使音乐艺术得到进一步传播。声乐演唱是声乐作品以及其他作品的展现形式,主要通过人的声音进行演绎,通过声音与舞蹈的结合进行诠释。声乐演唱非常具有生命力,能够把文字艺术带到歌曲舞蹈中,能够使观众充分感受到声乐演唱的内涵。声乐演唱注重的是演唱的技巧和情感表达的能力,声乐演唱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表演者的表演能力,并通过演唱的表达形式让声乐作品更具有特性。由此可见,声乐作品和声乐演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 一) 声乐作品与声乐演唱之间互为创作基础。在过去,声乐作品与声乐演唱本是一体的。随着声乐的不断发展,声乐作品与声乐演唱实现分离,但二者仍保持良好的联系,并且还互相作为基础的方式存在。声乐演唱的.存在是依托声乐作品的,有声乐作品才会有声乐演唱。而且声乐演唱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声乐作品的高度,也可以说声乐演唱是声乐作品展示自己的舞台,是实现声乐作品的最好途径。声乐作品与声乐演唱的相互关系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声乐作品的内在风格决定着声乐演唱的演绎情怀,音乐作品的感情基调决定着声乐演唱的表演姿态;第二,声乐演唱的表现形式由声乐作品的内容决定;第三,声乐演唱为声乐作品注入活力,是声乐作品展现生命力的最有效途径。

( 二) 声乐作品与声乐演唱之间互为知识基础。音乐的创作者和表演者通过音乐的表现使知识得到传播,因此,在声乐艺术实践过程中,声乐作品与声乐演唱就成为了相互传递知识的基础。声乐作品与声乐演唱同时作为传递知识的文化载体,将各种文化汇集成优美的声乐展现给观众,而且通过这种传播介质可以使听众更能体会到知识的力量。在声乐作品演唱过程中,声乐演唱是声乐作品二次创作的过程,优秀的演唱者可以升华声乐作品文化内涵,所以声乐作品与声乐演唱共同决定着文化内涵是否能够表达清晰。从根源上研究声乐作品与声乐演唱,它们属于同一基因,因此,声乐作品的发展和丰富也会带动声乐演唱的进步,声乐演唱的进步也会推进声乐作品水平的提升,任何一者发生变化都会对另一方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 三) 声乐演唱与声乐作品互为表现力的基础。声乐演唱通过人物的演绎将声乐作品进行诠释,演唱者的声音、动作、表情都会让听众对声乐作品产生不同的认识,也会让听众产生不同的思想共鸣。只有演唱者对演唱作品进行深入探究,才能够真正了解作品的内涵,在进行演唱的时候才能将其中的深情真正表达出来,才能够让作品得到听众的认可。作品是声乐演唱的依托,而声乐演唱将声乐作品的境界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让其更加立体,让其更加具有生命力。声乐演唱和声乐作品的表现力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两者互为表现力的基础,只有两者处于同一高度,所表现出来的声乐艺术才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才能够带给人们更加震撼的效果。

声乐作品与声乐演唱两者之间互为技术创造的基础,两者辩证关系决定了两者必须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只有真正挖掘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够真正地促进声乐艺术的进一步提升。因此,相关人员要积极探索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在实践中进行经验的积累,让声乐作品能够获得进一步的提升,让声乐作品的发展越来越好。

声乐作品论文篇十二

一、个体的气质把握

气质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和动作方面的动力特征,反映了人格的自然属性,即心理过程和动作发生的强度、速度、灵活性、持久性和心理指向性等方面特点的总和。气质的基本特性表现为先天性、稳定性和天性三个方面,一般可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相比较下,胆汁质和抑郁质的神经过程是强而不平衡和弱型。困难的任务、不顺的环境和过多的挫折则可能使神经过程本来脆弱的抑郁质个体感到无所适从,引起焦虑、抑郁、恐惧、绝望等心理问题,应注意自我调节。

二、了解自己的性格

性格是人的稳定的个性特征。一方面,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教育条件的影响以及自我实践的锻炼下,长期塑造而成的。另一方面,这种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又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之中。一般对人的性格分析着眼于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方面四个方面。

依据心理活动倾向来划分,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与周围世界发生联系时有两种指向,一种指向于外部世界,称外向;一种指向于内部世界,称内向。外向型的人活泼开朗、善交际、热情大方,情绪外露,反应迅速,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内向型的人处世谨慎,自制力较强,善于忍耐克制,但不善交际,应变能力差,很注意别人的'评价。在教育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需要通过具体的教育情境帮助他们对自身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促使他们自觉的发展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位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在自我意识提高的过程中增强自觉塑造是自己良好性格品质的能力。

三、搞清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有些学生由于适应不了考场那种严肃紧张的气氛,头冒虚汗,面色苍白,心跳过速,手足发抖甚至冰凉,严重的会丧失意识,晕过去的,这就是考试怯场反应。歌唱者在演唱歌曲时,由于紧张,会导致中心的丢失,气息上浮,引起“失重”现象,使声音挤压,造成声嘶力竭,不能很好地完成作品的发挥,给自己带来心理阴影。这时你可以从调整你的呼吸开始,让调气息达到调心的效果。先深深的吸一口气,从口中缓缓地呼出来,反复几次,给大脑一个强制刺激,让它逐渐“冷却”下来,是自信心大大恢复。

四、认识自己的能力

能力是与顺利的完成某项活动有关的心理特征,通常指个体从事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本领。只有在音乐活动中,才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曲调感、节奏感、听觉表象能力。能力是保证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靠多种能力的结合,才能完成某种活动。

能力与知识,技能相互依赖,相互制约。首先,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是前提,随着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得以提高或新能力得以产生,其次,能力表现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最后,能力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健康、丰富的科技和课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发展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能力的发展水平逐个依赖于个人在实践活动中勤奋努力的程度。

五、和谐师生关系的创建

师生关系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交往来相互沟通,进而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教学相长是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师生以尊重、平等、和谐为理念,通过积极的交流互动,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师生的良好人际关系,可缩短个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对学生错误给于理解和宽容,有利于师生的沟通和互动。

总之,作为一名歌唱者,在面对自己的“失重”状态时,应从多方面去把握它,理顺这种关系,在认清自我的基础上加强与导师的沟通,建立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消除心理距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自己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声乐作品论文篇十三

音乐的发展史上,声和情两者是缺一不可的。没有声就没有情,反之,没有情就更没有声。声乐是人声的艺术,是歌唱的艺术,是最贴近人类自然的表达,也是促进学生建立良好情感的最佳手段。声乐艺术是通过歌唱来传达思想感情的,就是带着音乐的语言,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技艺来激发人的情感,通过歌声来传达人间的“喜、怒、哀、乐”。它必须在人们自身声音的生理基础上.并以音乐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正规、系统的训练(即通过有内涵的发声练习,以情带声的歌唱训练,甚至达到一定高难度的训练水平,才能完整地抒发其情感),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与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歌唱中声音与情感并重。在演唱歌曲时必须以情感人,有情才有感染力,有情的歌,唱出来才会打动人心,只有巧妙地把“声”与“情”融合在一起,才能唱出美丽的曲子。情感是对客观世界的内心感受,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映,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声乐是善于表现情感的艺术,声乐教学的本质是情感教育。“情”是声乐表演艺术的灵魂,是歌唱能够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根源所在。声乐课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专业课,也是重点课,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声乐表演将内心体验呈现并供观众感受欣赏,将这种内心体验转化为听得到看得见的艺术形式,是以自身为基本前提的。在声乐教学中,实施良好的情感培养,对于优化声乐课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歌唱情绪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声乐教师要注意技术训练、艺术处理与情感表达能力三者的有机结合。还应该认识到心理活动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适时地应用各种调整情绪的手段,激发学生对声乐艺术的兴趣,使学生自觉地保持高涨的情绪来学习声乐知识,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声乐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就是要抒发情感、激发情感、交流情感,通过情感的纽带把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声乐艺术产生“潜移默化”的审美效应。因此声乐教学是美育的一部分,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根据声乐教学的规律,把审美教育贯穿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学习声乐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审美个性和能力,获得高尚的审美情操;使美育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对于声乐的初学者来说,我们教师比较注重的是学生技能方面的培养,如呼吸、吐字、共鸣等,但以技术为重的同时还要兼顾情感。而对于以歌唱为专业的演唱者来说,情感和技术是缺一不可的。没有一定的声乐基础就不可能很好的把握和处理歌曲,没有情感就不可能真正表达出歌曲的真正内涵。音乐感觉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东西,歌唱者和教师都要善于利用其他的感觉能力为音乐服务。

很多人形容一个人唱歌都用“用心在唱”来形容,一个对音乐没有心理感受的人,是无法表达出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音乐的内在美的,这样又如何能唤起观众的审美感受,所以艺术修养的培养是一个歌唱者成功的关键。声乐教学内容是歌唱基础知识、呼吸、发声与基本技能训练和不同的歌唱演唱方法及技巧,而歌唱的技巧训练过程又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要对音色、音质、音准等音乐基础和音乐思维进行训练。但其核心的本质内容和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无疑是通过声乐作品的'演唱来表达作品的情感。因为歌唱者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受到外界文化、环境的熏陶,所以在艺术的实践中才能逐渐形成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和艺术修养,才能使歌唱者能够用自己的歌声把歌曲的情感内容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从而逐步掌握声乐的演唱技能。声乐的整体教学针对的不仅仅是音乐的发声技巧,还包括歌唱的整体结构、艺术形象、情感表达等方面的把握,通过运用整体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歌唱者对气息的控制、共鸣的控制、音色的锤炼、字正腔圆的把握以及艺术的表现能力等。同时通过课堂教学的艺术实践、训练和强化歌唱者对歌唱艺术的感知、想象和理解等心理能力,这也使得歌唱者以自己的艺术审美观为尺度,对声音的表现进行选择,通过与作品所提供的情绪交融,才能以最好的状态表现作品。声乐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发展、更新其内容,现代的声乐艺术范围比较广泛,包括了语言、旋律、声腔、器乐、动作等与之相联系的概念,当然与之相呼应的声乐教学也是一个对歌唱者声乐技巧、艺术修养、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

声乐是一门综合的、抒发感情的艺术,是无止境的艺术,是通过人的思想感情,利用声乐上的技能、技巧而获得的,因此声乐教学和演唱中必须要重视情感的表达,做到以情带声、以声表情、声与情互相依存,互相作用,要做到“声情并茂”,这也是演唱的灵魂,只有饱含情感的演唱,才能够真正打动观众、打动人心。情感教学的实施是音乐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要善于利用教学的情感和音乐作品的情感做诱导,唤起歌唱者的情感经历和体验,从而让欣赏者都能因为音乐而打开心灵的大门,用情感与情感的沟通做纽带,正确引导,合理施教,让大多数人们都能听懂音乐、爱上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声乐作品论文篇十四

声乐作品是一种充满感染力和艺术性的音乐形式,能够通过独特的声音和表达方式,打动人心。我最近参加了一场声乐演出,并有幸欣赏到了一些著名的声乐作品。这些作品让我深受感动,同时也让我对声乐的艺术性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这些声乐作品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探讨其艺术魅力,以及对我个人的影响。

首先,我要谈的是那些古典音乐的声乐作品。这些作品通常采用了复杂的旋律和技巧性的演唱。例如,莫扎特的《魔笛》就是一部令人叹为观止的声乐作品。这部歌剧中充满了高难度的音程跳跃和快速的音符切换,演唱者需要具备出色的技巧才能完美演绎。我在演出中听到的版本让我印象深刻,演唱者们用他们悦耳的嗓音和精确的技巧,把这部作品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部作品让我意识到声乐可以达到的高度和复杂性。

除了古典音乐,流行音乐也有其独特的声乐作品。相比于古典音乐的技巧性,流行音乐更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与听众的共鸣。例如,阿黛尔的《Someone Like You》是一首情感激荡的流行歌曲。她以她独特的嗓音和情感饱满的演唱方式,赢得了许多听众的心。我在演出中听到了一个年轻的歌手演唱这首歌,尽管他的技巧可能不如专业歌手,但他却用真诚和情感充分地传达了这首歌曲的内涵。这让我意识到在声乐表演中,情感的传递远比技巧更加重要。

另外,我还发现声乐作品可以通过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来展现不同的魅力。在一场国际音乐节中,我听到了一位来自非洲的歌手演唱了一首当地的民歌。尽管我无法理解他所唱的文字,但他的嗓音和演唱魅力却让我完全沉浸在这首民歌的氛围中。这表明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并不局限于特定的文化或语言,它可以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与人们沟通和交流。

在我个人而言,声乐作品给了我一个表达自己情感和个性的渠道。每当我感到开心、伤心或愤怒时,我会选择唱一首我喜欢的歌来宣泄心中的情感。声乐作品不仅可以帮助我释放情感,还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这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我与他人交流的一种方式,帮助我更好地与周围的人建立情感联系。

总之,声乐作品是一种令人陶醉的艺术形式,能够通过其独特的声音和表达方式打动人心。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魅力,还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情感和个性的途径。通过欣赏和理解声乐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感受音乐的美妙之处,并与他人建立情感连接。我相信声乐作品的力量将会继续影响和激励更多的人们。

声乐作品论文篇十五

随着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推进,世界各国在多个方面进行更深入交流与融合,在艺术领域音乐演唱方法也是其中之一。我国在保留传统演唱风格的基础上,也积极吸收了世界音乐领域的优秀成果,推动了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演唱技艺的不断前进。把美声这一较为科学演唱方法融合到少数民族音乐演唱中来,使民族音乐演唱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一)美声唱法简介

美声唱法最早来源于意大利,含义是美好的演唱,完美的歌声,人们也将这种唱法叫做美声唱法。意大利是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发起国家,对后世文艺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意大利地理条件、气候条件适宜于歌唱,三面被大海环绕,气候条件优越,十分有利于人们保护滋润嗓音。就是于十六至十七世纪的这种人文和自然环境下应运而生的,并经过后世的不断演变与发展,成为现在所说的“美声唱法”。

(二)美声唱法的当前发展状况

美声唱法到目前为止,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开来,纷纷被各国音乐艺术界所引入,深受各大歌唱家的推崇和喜爱。最近几十年来,我国音乐界也不断学习引入这种唱法,利用其更加科学的发声方法与演唱方法,服务本国的音乐演唱,让民族音乐发音更加圆润优美,吐字更加清晰,在我国也已经得到普遍的应用与借鉴。

歌唱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是艺术领域中重要的一项分支。对于演唱者而言,先天条件固然很重要,但是对科学演唱方法与技巧的应用也是必不可少。对于一名优秀的演唱者来说,必须进行科学的训练,掌握科学的发声技巧,呼吸方法,学会利用共鸣提高演唱能力等等。对此,美声唱法与少数民族唱法中都有涉及,但各有特点。

(一)呼吸方法

呼吸是发声的前提,只有掌握正确且科学的呼吸方法,才能够发出更优美的声音。在美声唱法当中,十分注重对于呼吸方法的使用,将呼吸方法当作发声的关键因素。对于一名歌唱家而言,必须要进行科学的训练,掌握更好的呼吸方法,以使其在歌唱时,可以自由地转换声音,提高其发声能力,保持其发声的连贯性。在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中也非常注重这一点,我国古来就有“发声需要气沉丹田”之说,这也恰恰说明了,要想发美妙的声音,必须注意对气息的调节,气就是平常所说的呼吸,只有通过正常的呼吸方法,才能调节气息,进而发出连贯且优美的声音。

(二)发声方法

美声非常注重假音的使用技巧和应用混合发声法进行歌唱,也就是把真音与假音融合在一起唱歌。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演唱中则是真音应用得比较多,这种真音发声法,对于人们的发声器官尤其是喉咙会增加负担,会降低真、假声转换效果,不利于歌唱者的'演唱。因此,需要借鉴与参考美声的发声技巧与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演唱效果。

(三)运用共鸣

美声在演唱时注重头腔的共鸣,应用混合共鸣,将真假声混合在一起,根据音高的分布特点进行共鸣,进而发出更优美的声音,音质更加纯正与悠扬。在我国少数民族演唱中强调声音的浑厚、响亮以及真实,在表演时注意声情并茂,还会使用部分头腔以及胸腔共鸣,在高音区间一般都应用真声,中间往往都会进行换气。对声带与喉部肌肉造成一定的紧张感,并容易产生疲劳,甚至损害。

(一)少数民族唱法在生理结构上的不足

在中国的少数民族相关声音原理的表达阐述中,对于歌唱发声器官的生理结构研究与分析相对较少,在歌唱表演时如何更科学的去调动与调节发声器官等有关的理论与原理相对来说,比较欠缺,更多是放在了咬字以及吐字等方面。在美声当中有十分详细的研究与描述,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少数民族唱法在演唱技巧方面的不足

在歌唱表演进程中,如果不能正确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与训练呼吸与发声技巧,就可能发不出婉转动听的声音。相对而言,美声唱法在怎样进行发声方面的训练更加科学,具有更加完善的训练方法与规范的学习体系,这是我国传统演唱方法中薄弱之处,需要参考与借鉴。

(一)美声气息控制方法

我国少数民族唱法中虽说也非常注重对于呼吸的应用,但相对于美声唱法的“共鸣腔”来说,民族唱法对于呼吸的研究与分析,还存在很多不足。不能进行清晰的定位,掌控气息时火候欠缺,演唱效果大打折扣。美声所使用的”共鸣腔“方法,可以有效掌握声音的音高以及音色,让所发出的声音更加圆润、响亮,更赋弹性,更强穿透力。

(二)美声发声方法与技巧

美声中注重对“混合声“的应用,尤其是假声的应用,这要优于我国传统少数民族演唱。这种发声方法更加科学,对歌唱者来说,更加适合,并且发出的声音更加饱满,不但亮丽,而且更加圆润,可能收到更良好的演唱效果。例如被誉为我中少数民族美声唱法第一人的吴碧霞,又有“中西合璧的夜莺”的美称,她将两种唱法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体,其演唱的著名作品,无论是中国古典歌曲《枉凝眉》《春江花月夜》,还是西方著名歌曲《木偶之歌》,虽然这些歌曲分别属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风格,不同的类型,但通过她的演唱,每个音节每个音符都那么婉转、细腻、动听,又那么富有我国民族特色以及西方色彩,因此,深受世界音乐界的喜爱与赞誉。运用“以情带声”的歌唱技巧,突破了中国与西方文化的差异,歌声既充满感情色彩,又极具感染力与穿透力。在歌唱中,使用了美声唱法当中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方法,让人体头、胸、腹三个共鸣腔之间相互配合起来,这种演唱方法,在表演时其吸气量会非常充足,把握起来也比较简单,在高音区域维持头腔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真假声的混合程度,她所演唱的歌曲,声音十分亮丽且圆润,集中性强,具有较大的穿透力,极大提升了演唱效果。

(三)美声共鸣方法

共鸣是美声技巧的关键,在美声当中,最科学且最主要的演唱方法就是应用共鸣腔。在美声表演当中,非常注重如何利用喉咙等一系列发声器官进行共鸣,这样所发出的声音,暴发力强,穿透力强,高亢且更具感染能力。我国少数民族歌唱表演时,使用较多的是真声,这就造成声音浅且低,没有足够的穿透力。

综上所述,在少数民族歌唱中引入与吸收美声唱法的优点,融入到民族歌唱中,能够补充与完善少数民族唱法。让演唱声音圆润,优美,婉转,动听,使歌唱艺术更加具有生命力与感染力。再加上对情感融入的优势,将两者融为一体,不但可以演出更好的表现少数民族音乐独特魅力,还能借助美声技巧提升民族歌唱的艺术色彩以及表现能力。

声乐作品论文篇十六

一、个体的气质把握

气质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和动作方面的动力特征,反映了人格的自然属性,即心理过程和动作发生的强度、速度、灵活性、持久性和心理指向性等方面特点的总和。气质的基本特性表现为先天性、稳定性和天性三个方面,一般可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相比较下,胆汁质和抑郁质的神经过程是强而不平衡和弱型。困难的任务、不顺的环境和过多的挫折则可能使神经过程本来脆弱的抑郁质个体感到无所适从,引起焦虑、抑郁、恐惧、绝望等心理问题,应注意自我调节。

二、了解自己的性格

性格是人的稳定的个性特征。一方面,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教育条件的影响以及自我实践的锻炼下,长期塑造而成的。另一方面,这种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又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之中。一般对人的性格分析着眼于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方面四个方面。

依据心理活动倾向来划分,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与周围世界发生联系时有两种指向,一种指向于外部世界,称外向;一种指向于内部世界,称内向。外向型的人活泼开朗、善交际、热情大方,情绪外露,反应迅速,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内向型的人处世谨慎,自制力较强,善于忍耐克制,但不善交际,应变能力差,很注意别人的'评价。在教育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需要通过具体的教育情境帮助他们对自身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促使他们自觉的发展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位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在自我意识提高的过程中增强自觉塑造是自己良好性格品质的能力。

三、搞清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有些学生由于适应不了考场那种严肃紧张的气氛,头冒虚汗,面色苍白,心跳过速,手足发抖甚至冰凉,严重的会丧失意识,晕过去的,这就是考试怯场反应。歌唱者在演唱歌曲时,由于紧张,会导致中心的丢失,气息上浮,引起“失重”现象,使声音挤压,造成声嘶力竭,不能很好地完成作品的发挥,给自己带来心理阴影。这时你可以从调整你的呼吸开始,让调气息达到调心的效果。先深深的吸一口气,从口中缓缓地呼出来,反复几次,给大脑一个强制刺激,让它逐渐“冷却”下来,是自信心大大恢复。

四、认识自己的能力

能力是与顺利的完成某项活动有关的心理特征,通常指个体从事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本领。只有在音乐活动中,才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曲调感、节奏感、听觉表象能力。能力是保证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靠多种能力的结合,才能完成某种活动。

能力与知识,技能相互依赖,相互制约。首先,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是前提,随着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得以提高或新能力得以产生,其次,能力表现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最后,能力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健康、丰富的科技和课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发展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能力的发展水平逐个依赖于个人在实践活动中勤奋努力的程度。

五、和谐师生关系的创建

师生关系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交往来相互沟通,进而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教学相长是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师生以尊重、平等、和谐为理念,通过积极的交流互动,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师生的良好人际关系,可缩短个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对学生错误给于理解和宽容,有利于师生的沟通和互动。

总之,作为一名歌唱者,在面对自己的“失重”状态时,应从多方面去把握它,理顺这种关系,在认清自我的基础上加强与导师的沟通,建立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消除心理距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自己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

声乐作品论文篇十七

摘要:声乐艺术在表达的过程中,往往受到演唱者个人的情感以及演唱风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声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在声乐作品的表演过程中情感的表现对于声乐艺术的演绎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

因此应当重视对情感在声乐艺术中的表现的研究,不断地增强情感表达的效果,提高声乐艺术的表现力。

关键词:情感;声乐艺术;表现

在声乐艺术的表现方面,虽然表演技巧和动作对于音乐作品的演绎具有比较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声乐艺术表达的过程中,不能忽略了情感因素。

情感是声乐艺术的灵魂,声乐艺术也是情感艺术,它的目的就是为了表达和传递情感,引起观众的共鸣。

在声乐艺术表演的过程中缺少了情感,就会使演唱的过程做作,缺少人情味。

这就要求演唱者在表演的过程中重视情感在声乐艺术中的表现,赋予声乐艺术应有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一、情感在歌唱艺术中的重要性

在声乐艺术表达的过程中,情感具有重要的作用,情感对于歌唱者的水平具有比较大的影响。

声乐艺术通过声音的表达来感动观众,打动人心,如果在歌唱的过程中没有情感上的张力,那么也就难以真正地展现出歌唱艺术的魅力。

情感贯穿到了歌唱的全过程,它对歌唱具有发动、引导以及维持的作用。

情感的存在要求歌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全身心的投入到其中,要求表达出歌曲本身的情感。

情感对于歌唱的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它要求歌唱者能够主动地控制和把握自己的情感,满足歌曲情感表达的需要。

声乐艺术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艺术,它需要通过声音来表达,因此声音中的情感成为了声乐艺术中比较独特的特点。

试想当歌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没有投入丝毫的情感,在表演的过程中如同行尸走路一样,那么给观众的感觉是味同嚼蜡,没有艺术上的美感,也体现不出声乐艺术的魅力和价值。

在声乐艺术中,声音、情感和语言是其中重要的要素,在现实中经常发现,同样的歌曲不同的演唱者表达的效果不同,这主要是由于歌曲演唱者表达的情感不同,一些情感表达丰富的演唱者能够很好地打动观众,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最终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当歌曲中少了情感的因素之后,声音就变得苍白无力,歌唱艺术也就失去了灵魂。

情感对于歌唱艺术的表达效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演唱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情感的表达。

二、增强情感表达的途径分析

(一)恰当地应用联想

联想对于声乐艺术的情感表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声乐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往往包含了丰富的联想。

对于表演者来说,通过联想可以体会到歌曲的内在涵义,能够了解到歌曲的形象和意境。

通过引入联想,能够使演唱者从情感出发展开丰富多彩的想象,使演唱者在情感的`准备上能够不断地贴近创作者的创作意图。

音乐作品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对生活的浓缩,音乐作品往往蕴含了丰富甚至复杂的情感。

通过联想能够帮助歌唱者了解到音乐作品的背景,能够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意义。

在联想的帮助下,能够使演唱者不由自主地沉浸到歌曲的意境和氛围中,从而表达出歌曲本身的情感。

例如在演唱民歌《茉莉花》的过程中,往往能够使歌唱者进入到茉莉花的氛围中,似乎真的花朵就在眼前晃动。

通过这样的联想活动,能够使演唱者和观众都受到感染和感动,这就要求演唱者具有一定的情感准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呈现出音乐作品本身的面貌。

(二)合理地调节演唱中的情感

几乎所有的声乐作品都包含了情感,都需要进行情感的调节和控制。

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带入自己的情感,但是当这种情感不符合歌曲作品本身情感表达的需要时,就需要及时地进行调节,使演唱者的情感和歌曲的情感能够相互匹配,最终融合在一起。

歌曲中的情感能够给观众带来喜悦,也可能会让观众感受到痛苦。

声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诠释常常会受到演唱者个人因素的影响,导致声乐作品难以得到比较好的表达效果。

在情感融入到声乐艺术的过程中,过多、过分的情感都无益于歌曲的表达,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演唱者按照作品本身的情感需要来调节个人的情感。

同时在听一首音乐作品中情感变化可能比较快而且比较复杂,这就需要演唱者具有比较高超的情感调节能力,能够适应不同音乐作品的需要。

(三)正确地控制演唱的力度

演唱的力度对于情感的表达也具有比较大的影响,在演唱的过程中不同的力度所表达的情感不同。

一些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没有重视力度的控制,或者在力度控制方面能力不足,导致演唱的过程中情感表达混乱,失去了声乐艺术本身应当具有的魅力和乐趣。

力度表现出了音响强弱的程度,力度也是声乐艺术表现的重要方式,它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

在声乐艺术表达的过程中,当力度越强时,往往情感也显得越急迫、雄壮;但是当力度比较弱时,往往情感的表达时比较委婉。

力度常常与速度等结合在声乐艺术中使用,往往能够表达出歌曲的情绪,能够给听众带来不同的艺术感受。

通过恰当地应用力度,能够表达出声乐艺术独特的韵味,表达出独特的情感效果。

三、结语

在声乐艺术表演的过程中,情感占据了重要的分量,情感对于声乐艺术的表达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声乐表演的过程中,需要将声音和情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声乐艺术的感染力,才能使声乐艺术充满了动感,使声乐艺术有了灵魂。

在情感表达的过程中,应当从力度等方面着手,掌握情感表达的规律,最终表达出歌曲本身的味道,引起观众的共鸣,增强声乐艺术的表达效果。

【参考文献】

[1]孟宪旭.浅谈情感在声乐艺术中的作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20.

[2]郑霞.论情感抒发在声乐技巧中的表现[j].黄河之声,2013,22.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432312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