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种对我们所做的事情进行回顾和总结的方式。怎样寻找幸福,享受生活?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几篇经典总结文章,大家一起来欣赏学习吧。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一
《观书有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诗中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譬喻读书的体会的。作者以喻明理,理寓象中,将感想议论化为生动形象,既富理趣,又有诗情。本诗的教学有三大版块组成:一是诵读积累;二是感悟领会;三是拓展延伸。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了读准字音、感知诗意、理解诗句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探讨方塘的清澈和读书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1、学生是宜兴市新建小学六(1)班的同学;
2、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语言感悟能力较强;
4、学生学习过很多哲理诗,对古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有了一定的理解;
5、学生能根据提示、创设的情境来诵读古诗,并有了一定的韵味。
1.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a.学生通过朗读古诗,在其他同学的帮助或教师的提示下理解字词以及诗句的意思;b.通过同桌讨论和教师对重点词句的点拨,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并和全班同学交流(问题解决)。
2.自主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拓展资料讨论,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积累诗句,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ppt课件、打印的拓展资源
六、教学过程预设:
(一)品读名句初识作者
1、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学生读
3、你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
4、简介朱熹
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4、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由学生熟悉的名句引出诗人,既复习了旧知,又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品析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诗
2、自由读,注意读准三个生字(鉴徘徊)
(1)指名读
(2)、边划分节奏边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
谁来读出问的语气呢?(指名读,并指导朗读好这一句)
[从标点入手,启发学生质疑,感知诗景.]
4、作者到底问的是什么呢?(请结合插图,联系诗句想一想)
(1)释渠:指方塘如许:如此,这样
(2)谁再来问一问?指导读好第三句
出示插图,看图想象说话:诗人坐在塘边的大石头上,抬眼望去,方塘的水真清啊:
(同桌讨论)
小结:说的真好,其实你们刚才描述的,正是作者吟出的两句诗,齐读第一二句(读出方塘景色的清新明快)
6、学习一二句
理解:鉴
1、镜子2、照3、仔细看,审察4、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5、旧式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人看信。
(5)学生讨论选择
联系《望洞庭》中的“潭面无风镜未磨”理解。
[巧妙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理解“鉴”,轻松突破难点。]
(6)“徘徊”什么意思?(1、来回地走2、来回移动3、比喻犹豫不决)
(7)学生讨论选择
(8)连起来说说一二两句的诗意。
7、学习三四句
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
(1)、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诗中那个词提示你原因了?(为)
(2)、“活水”什么意思?(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结合插图理解“活水”(远处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3)、连起来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4)、如果没有活水涌来,方塘会怎样?
(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
小结:是呀!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心中的喜欢之情)
(三)、辩论明理享受诗趣
1、老师读题目,学生读诗。
2、教师启发: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你学到这儿,有什么疑问吗?
3、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相机点拨引导.
4、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
(四)、拓展延伸温故知新
2、出示: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
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
是(),()。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时,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
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
3、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将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会默写古诗。
2、把诗中蕴含的道理说给家人听。
3、搜集一些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分享。
板书
如果要说这堂课的教学有什么缺憾的话,我觉得课堂上对诗句本身的诵读少了一些。有人说唐诗是“高山大河”,是“朝阳”,是“青少年时期的意气风发”,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那么宋诗则多了一些沉静与思考。宋诗中的哲理诗比较多,本诗也属说理诗。说理诗的情感味较之其它诗似乎少了一些,意境与韵味的体会比较难,这就为教学中的诵读品味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二
1、知道什么是句子,从语气和作用上了解句子的类型。
2、认识并修改常见的病句。
二、教学流程
教师语——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句子的各种类型和了解小学阶段常见病句的修改。先认识一下什么是句子。
(一)句子及其类型
1、认识什么是句子。
句子就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其组成形式是“谁(什么、哪里)”加“做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谁”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物。
例如:我们在教室里认真地学习。我是学生。北京很美丽。教师语——认识句子对我们后面的修改病句、句式变换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2、分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种句子类型。教师语——句子从语气上和作用上它可以分好几种类型。陈述句:能告诉别人一件事的句子,句末用句号。如:我游览了长城。我是六年级的学生。
祈使句:向别人提出要求的句子,句末一般用句号,有时也用感叹号。(带有命令的,向别人提出强烈要求时用感叹号。)如:油库重地,请勿吸烟!请你离开这儿。禁止随地吐痰!快把书递给我。
感叹句:带有快乐、惊讶、厌恶等浓厚感情的句子,句末用感叹号。常见标志性词语有太。特别。很。非常。多么等。
如:我们的生活多幸福啊!我们是多么高兴啊!
3、下面就请每个同学每种类型说一句话。指名说。
首先要知道病句就是内容和结构上有毛病的句子。常见的病句,归纳起来有以下十种:
一、成份残缺
指句子不完整,缺少“谁”,“怎么样”“做什么”(也就是缺少主语,谓语或宾语等必要成份)。如“前几天,送给小玲五本课外书。”这句话,缺少“谁”(主语),应该在“送给”的前面加上“我”或“老师”等,句子才完整;又如“我最尊敬的人是”,缺少“谁”“什么人”(谓语),可在“是”的后面补充“我的爸爸”或“我的老师等”。
二、重复累赘
指句子中用的词重复啰嗦,应删去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如“王老师多次反复教育小明要遵守纪律。”这句话中“多次”和“反复”重复了,要删去其中一个就对了。
三、前后矛盾
指句子中前面和后面的意思有矛盾,不统一。如“昨天傍晚刮起了一夜大风。”这句话中“傍晚”和“一夜”有矛盾,应改为“昨天傍晚刮起了大风。”
四、词序颠倒
指句子中词语的位置前后颠倒。如“李老师认真修改阅读了张华
同学的作文。”这句话中“修改”“阅读”的词序混乱,颠倒,应该把“修改”和“阅读”调换一下位置,改为“李教师认真阅读修改了张华同学的作文。”
五、搭配不当
指句子中相关的成份不符合语言习惯,在意思上不能配合,搭配不当。如“王丽十分爱护时间。”这句话中“爱护”与“时间”搭配不当,应改为“爱惜”。
六、用词不当
指句子中某个词语运用得不恰当。如“看到这风景如画的田野,我们的心情非常高兴。”这句话中“高兴”一词用得不当,应改为“愉快”。
七、概念不清
指句子中词语的概念不清,属性不当,范围大小归属混乱。如“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和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古迹。”这里的“南京长江大桥”不属于“古迹”,归属概念不清,应改为“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古迹。”
八、指代不明
指句子中出现多个人或状物时,指代不明确,含混不清。如“黄虹和赵燕一起去登仙楼山,她比她爬得快,她先登上仙楼山顶峰。”句子中的“她”有两个,到底是黄虹爬得快,还是赵燕爬得快呢?指代不明。应改为“……她比赵燕爬得快,她先登上仙楼山顶峰。”或“……黄虹比她爬得快,黄虹先登上仙楼山顶峰。”
九、不符合事实
是秋天开的,是春天开的。不符合季节的事实,应该删去。
十、关联词误用
指句子中的关联词误用,或搭配不当。如“不但黄山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而且我很想去游览一下。”这句话构不成递进关系而是因果关系。因此,要把关联词“不但……而且……”改为“因为……所以……”;又如“你只有认真刻苦地学习,就能取得良好成绩。”句子中“只有……就……”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改为“只有……才……”。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字新词。
2、理解园园为什么脸红了,从中体会到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的树叶一般是什么颜色的?(绿色、黄色、红色)怎么会有蓝色的树叶呢?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教师范读,想想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一个自然段的前面标上序号。
3、说说课文讲的是什么事。
三、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看实物识字:铅笔笔盒课桌美术课本
2、读句子识字
(1)她把铅笔削好,放进铅笔盒,准备上美术课。(铅、削、盒、术用红色区别)
(2)她皱起眉头,吞吞吐吐地说:“我怕你不注意把笔尖弄断了。”(皱、吐、注用红色区别)
3、分辨翘舌音:术、惹、桌、注、皱。
4、分辨多音字:吐吞吞吐吐呕吐削铅笔剥削
5、比较形近字:术、木吐、土注、住盒、和削、消由、甲
6、画出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读一读
美术课绿铅笔惹人爱吞吞吐吐桌子盒子注意皱眉头风景
四、指导写字
1、分析字的结构特点
2、描红
3、说说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4、指导(1)左右结构的字要写的左窄右宽。
(2)笔,写竹头时不要把短横写成点。
(3)铅,右上不是一个“几”字
5、学生练习写字,写后共同评议,比比谁写的工整、美观。
五、作业设计
填上合适的词
一()铅笔一()树叶一()同学
一()椅子一()刺猬一()板凳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生字、词(课件出示)
2、“捡绿树叶”游戏。每片绿树叶后藏着若干个生字,全部认对了这片绿树叶就送给她。
二、朗读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一读
(2)用“什么时候、谁、发生了什么”讲讲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
(1)出示课文插图,请学生仔细观察李丽和林园园的表情,想想他们说了些什么。
(2)自由读,边读边用铅笔圈圈画画:李丽和林园园有几次对话?
(3)读第一次对话。李丽的话读出谦和、礼貌的语气;林园园的话读出不愿意的语气。理解“吞吞吐吐”
(4)读第二次对话,看看林园园是怎么说的?她“怕”什么?说明什么?
指导读李丽的话,分别读出请求、商量和诚恳的语气;林园园的话读出不乐意语气。
(5)读第三次对话
a、林园园说话中的几个“不要”说明了什么?
b、林园园为什么要皱着眉?联系她说的话“还要画小草”,想象她心里在想什么?
c、示范读。林园园的话分别读出不放心,出乎意料、不满的语气。李丽的话读出连忙答应的语气。
(6)分角色朗读三次对话。从对话中你认为林园园不想借绿铅笔给李丽的原因是什么?
3、学习第五自然段
(1)出示第二幅插图,说说这副图画的是课文哪部分的内容。
(2)看图说一说,李丽和林园园分别在做什么,他们可能想些什么?
(3)读第五自然段
(4)讨论:林园园看着李丽画的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
(5)假如你当时在李丽和林园园旁边,你会对林园园说什么?从“脸红”这个词中可以看见林园园以后会怎样呢?(也会成为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4、小结: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每个人的一种责任,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啊!
三、指导完成“读读说说”中的练习
1、读句子,读出疑问的语气。注意语气词“吗”
2、说一个问句,用上“吗”
3、读句子三,读出请求的语气。注意语气词“吧”
4、说一句“请求”的话,用上“吧”
板书设计
19蓝色的树叶
李丽林园园
小声借吞吞吐吐
等借怕不要不要不要
只画皱着眉头还要
用心画看(脸红了)
(应该相互帮助)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设计特色:
1、教学建立在对诗的正确的多元解读的基础上,教学设计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表现,呈现出多种动态生成的教学预设。
5、板书的四次变化是诗的解读,也是诗的创造。
预习积累: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教学过程】
一、观塘
1、导入:学唐诗通常要达到正确诵读、解意、悟境,今天我们学的一首宋诗,简介朱熹:南宋,理学,宋人最重讲理。宋诗特点常借景(物)寓理。要做到诵读、解意、悟理,有信心做好这几点吗?先自学,要求做到:读正确、通顺,读出节奏。
2、检读。(相机点拨古诗的韵味“压韵”,再读。)
3、自学尝试理解意思,读出画面。要求:
(2)、一句一句地读,整体地读,想想你看到怎样的池塘?可以画出来。
(在巡视中发现画的好的同学上台板画)
4、同桌交流
5、集体交流、相机朗读:
二、观塘有感
3、读了这首诗,我也感觉在我的心间流淌着一股股清泉了。
三、观书有感
2、导学生产生疑问:为何是《观书有感》?诗的内容写的是池塘有源头活水就清,无源头活水就浊,但这与朱熹看不看书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思考片刻)(如学生不会再启发——难道看书人就清,不看书人就浊吗?)再次简介朱熹:南宋,理学,宋人最重讲理。宋诗特点常借景(物)寓理。(板书“悟理”,大理学家在诗中讲什么道理?)
3、 同桌交流。
4、集体交流:大理学家在诗中讲什么道理?
相机出示开卷有益的名言警句。(见预习积累)
(备注:当学生不会时导法:
(1)问他那得智(才、慧、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塘有源头活水就——,人观书就——。
(4)、把“半亩方塘”改为“方寸之心”。
(5)、宋诗借物喻理的特点。如苏轼《题西林壁》等。)
四、拓展学习——宋诗借物(景)喻理的特点
学习《观书有感》(其二):
板书设计:(动态生成)
初: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变:半亩方塘开,共徘徊。问渠哪得 如许,为 来。
再变:半亩方塘锅底开,垃圾杂物共徘徊。问渠那得浊如许,为无源头活水来。
还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板画:
源头 活水 —— 方塘 (清)
书、实践 —— 方寸之心、心智(清)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五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泊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名言引入,初识作者
1、同学们,小学六年来,我们一定积累了不少关于读书的名言。谁来向大家汇报一下。(指名说,师相机点评)
2、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名言(出示名言,生自由读)
知道这些名言是谁说的吗?(朱熹)【板书,强调“熹”的写法】
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
二、初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诗都是读出来的,课堂上最美的就是琅琅书声,请人家放开声音,认认真真地把诗多读几遍,看看大屏幕,你能达到哪个台阶?读完后教师检测。
(2)有板有眼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能读出七言绝名的节奏?
(3)富有感情谁能达到第3个台阶?指名读,评价,师:到底什么是有感情?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在于读出诗的味儿。(点击,改成读出韵味)至于到底读出诗的韵味,学完这首你们自然就会了。
(在反复吟诵中体味古诗的韵律美,达到“会读”的地步)
三、抓住“诗眼”,理解诗意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到现在,你知道在这首诗作者描绘的是什么?(板书:方塘)。
(2)一个怎样的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板书:清)
(3)浏览全诗,哪句诗描绘了池塘的“清”呢?(出示课件: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4)“鉴”是个生字,遇到生字,不理解,我们要查字典。
出示字典中的字条:镜子(古代用铜制成)照仔细看。你认为应该哪条意思?为什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字解)
理解“开”: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的帮助,还可以联系句子、观察图画。
“开”字怎么理解?
老师课前查过资料了,古代的铜镜有镜袱盖着,用时打开。现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
师:我们经常用镜子照美丽的小脸蛋,诗人说池塘像一面镜子,那此时谁在照呢?
师:他们一边照一边徘徊呢!什么叫“徘徊”?(强调双人旁)
(5)如果你是朱熹你会怎么赞美小池塘?指导书写。会有谁?请同学们闭上眼晴,听老师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描绘)
(6)同学们,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亮,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要求边写边想象画面会读得更好,再指名---女声齐读---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配乐读)
(7)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8)结合图文,自读感悟后两诗的意思
“渠”是什么意思?(它,指方塘。古诗中的人称代词与现代文不一样,还记得《示儿》中的“家祭无忘告乃翁”,乃,你。)
哪得,怎么会。如此,这样。清如许,这样的清澈。
“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e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板: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民呢?(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9)我们可以想象:远处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10)连起来说说这两名的意思。
(11)师:如果没有活水呢?
(预设: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就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可见,源头活水对小池塘来说多么的重要啊!
(12)小结,同学们,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水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样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
四、辩论明理,享受诗趣
1、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整首诗的意思都理解了,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机出示填空题: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板书:心智:明----读书】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就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
2、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像这样的诗也叫“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五、配乐诵读,学创名言
1、朱熹的诗那么含蓄,这不仅是景,更是一种理,【板书:景理】一景一理,融合的那么巧妙,让我们再来诵读这首诗吧!让这首诗启迪你一辈子,定格在你心里一辈子。【配乐读】(把自己的感受放到诗里去,这就叫读出韵味。)
六、作业布置
1、阅读朱熹的《观书有感(二)》,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这首诗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读书道理。
2、搜集一些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分享。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六
《花边饺子里的爱》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所著的一篇叙事散文。这篇略读课文以朴素的语言和典型的场面、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展示了感人至深的母子之爱。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妈妈的花边饺子给了他难忘的记忆;成年后,给妈妈过生日,他也包了一个带糖馅的花边饺子,讨得年迈母亲的快乐和开心。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孝顺、敬爱母亲之情。在教学中,如何能在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之后能潜进文本理解母亲是如何爱孩子,孩子又是如何回报母爱的,尤其对是通过后者的理解和感悟,认识到爱的真谛,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提升,是我本次备课时重点考虑的问题。
学情分析
1、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会生字词。
2、初读课文采取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读出感情,边读边体会感情。
3、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老师的引导下,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了解课文围绕“花边饺子里的爱”写了两件事,从而彻底地读懂课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积累“拮据、破天荒、威风凛凛、大吉大利”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围绕“花边饺子里的爱”写了两件事:一是作者童年时,妈妈的花边饺子给了他难忘的记忆;二是作者成年后,给妈妈过生日,他也包了一个带糖馅的花边饺子,讨得年迈母亲的快乐和开心。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价值目标: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父母、孝敬父母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围绕“花边饺子里的爱”写的两件事。2。难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七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受诗歌的意境。
1课时
师生双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记录
(一)导入:
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读书有那些所得呢?
今天我们将通过《观书有感》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观书有感》是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全诗在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了出来,很有特色。
如:用:“半亩方塘”比喻书本,用池塘的“水”比喻书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用“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比喻读书的感受。
三、四句诗人在写法上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给我们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为源头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在一问一答中,诗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书本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这两句诗看似说明水清的原因,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三)朗读训练
1、在你们的学习中相信也有这样的体会?请把你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之中。自由大声朗读这首诗。
2、指明学生读,大家评议。
3、齐读。试着背一背。
(四)学生小结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八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含板书)
古诗两首(本课题教时数:2 本教时为第1教时
课型:新授)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山行》,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词,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指背学过的古诗。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
4、解题:“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二、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三、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
2、指名读课文。
3、回答问题: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四、理解诗句
1、读第一行诗。
理解“远上”“石径”“斜”。为什么称“寒山”呢?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出示挂图: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这几户人家在什么地方呢?
2、读第二行诗。
/ 4
理解“白云深处”。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指名把一、二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小结:前二行诗写诗人看到的山林远景。
3、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为什么诗人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4、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霜叶比什么还红?说说第四行诗的意思。把第三、四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小结:这两行是写诗人看到的枫林近景。
5、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五、总结课文
六、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练习背诵。
七、指导书写
作业: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2、背诵古诗。
3、抄写《山行》。
板书:
3、古诗两首
山行
近景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远景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本课题教时数:2 本教时为第2教时
课型:新授)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枫桥夜泊》,学会生字,理解生词,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 4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夜美景和作者抒发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诵《山行》。
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二、学习《枫桥夜泊》
1、揭题,解题。
(1)板书课题。指名读题。(2)解题,简介作者。
2、自学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2)默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3)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同桌可以讨论。
3、检查自学情况。
认读生字,指名读课文,质疑。
4、逐句理解诗意。(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
轻声读第一、二两行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这是什么季节?从哪儿看出来的?
出示挂图:诗人看到的是什么景色呢?
在这清冷、幽静的环境里,诗人这时是什么心情呢? 理解“愁”。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行诗的意思?(2)学习第三、四行诗。
5、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这首诗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6、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7、指导书写。
/ 4
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八、综合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径()泊()渔()鸟()经()伯()鱼()乌()
2、解释带点字的意思,并写出诗句的意思。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叶花。坐: 于: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啼: 愁:。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山行》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山里行走时的所见所感,描绘了一幅由寒山、、、、构成的 图,从清新明朗的诗句中流露出。
(2)《枫桥夜泊》这首诗写诗人看到的景物有:,听到的声音是。板书:
3、古诗两首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所见所闻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4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九
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记叙文。全文生动地描绘了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郊游的情景,表达了孩子们沉浸在秋天大自然的欢快心情。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简要叙述了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去郊外秋游。第二、第三自然段分别描写了秋天的天空和田野的美丽景象。作者按照从秋天上到地面的顺序,抓住秋天里天空、白云、稻子、高粱、棉花等形态和色彩上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气的秋景图。第四自然段叙述了同学们秋游时在草地上尽情玩耍的情景,充分展现了同学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享受的愉快心情。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画体会文章内容情感,指名读、范读、自由朗读等达到不同方式读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朗读的方法使孩子会读书。
2、通过读文、组词、用词说话、讨论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里的字只识不写。理解能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句话,在反复练习中巩固认知,做到会认会写会用,在老师的指导下书写生字,达到规范、端正、整洁。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热爱大自然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难点:
学会抓住景物的特征,抒发自己的情感。
四、教法与学法:
1、示范朗读,引导点拨。
2、看图、想象与品读相结合。
五、教具准备:
课件
六、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我们刚学过《秋天到》这首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一听!
秋天这么好,你们都想出去玩玩吗?
二、解题
1、读课题,“秋游”这个课题什么意思?
2、拓展:春天,我们到郊外游玩叫什么?在天朗气清的秋天里能去郊外游玩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呀!带着这种欢乐的心情齐读课题。
3、孩子读了两遍课文的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带着问题读书,肯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三、观察图画,初读课文
2、田野上同学门在干什么?
(用“有的……,有的……,有的……。”回答)
4、课文预习的时候我们标出了小节,画出了生字词。让我们分小节来读读课文吧。
5、指名读,评价。
6、听你们评得这么好,老师也想读读这篇课文了。
7、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指名交流板书。其实,课文的第一小节就告诉了我们课文主要讲的事情。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课件比较:天气凉了和天气渐渐凉了,有什么不同?哪个更准确?“郊外”什么意思?到城市以外的田野游玩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呀,让我们一齐读读第一小节。瞧,孩子认真读书就会有收获。
五、认识生字
1、相信读好了课文,我们能更好地认识课文的生字宝宝。
2、课件出示词语,同桌互读,遇到不会读的字怎么办?
3、指名读。
4、四人小组读字组词,讨论记字办法。
5、交流
6、开火车读字组词。
六、指导书写
1、认真观察田字格,看看哪个字容易写错,给大家提醒。
观察一下生字表中的生字,想一想怎样才能把它们写正确、美观?(生自由说,师作适当补充。)
2、按笔顺表书空。
3、师范写生字,生书空。
4、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5、展出写得好的学生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字词。
2、通读课文,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精读课文
1、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来到郊外同学们都看到什么呢?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你感受到什么?
2美在哪里?请划出写“美”的词语。
3请学生演板:蓝蓝的、一望无边、有时像……有时像……。
4想象一下,白云还像什么?
出示:___天空___,几朵白云有时像______,有时像______。
5这么美的景色,谁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3、第三自然段
秋天的天空很美,那秋天的田野怎样?
1出图,你能用一句话说说农田的景色吗?
2这样的美景,谁愿意读读?
3你们觉得美吗?美在哪儿?
是啊,秋天的农田五彩斑斓,确实很美。
你能说说,稻子黄了,黄得怎么样?高粱红了,红得怎么样?棉花白了,白得怎么样?(可以说一种,也可以说多种。)
4出示:
农田里,稻子黄了,___;高粱红了,___;棉花白了,___。
我们应该怎样朗读?(赞美、高兴)
4、第四自然段
在这样的风景中郊游,同学们玩得怎样呢?现在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1自读,他们是如何玩儿的?
2假如我们在草地上会怎么样?用“有的……,有的……,有的……。”说话。
3带着这心情来读一读,看看谁已经融入图景了。
5、齐读全文。
四、拓展
1、描红。
2、朗读,并试着背诵课文。
五、板书设计
天空美
秋游农田美
(郊游)同学们乐
六、教学反思: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十
《登鹳雀楼》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1个字只识不写。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投影片。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鼻音。复习“登字头”,指名拼读“鹳”。复习“三拼音节”。
3、解题。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1、投影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范读。指名读。
(一)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理解意思。
2、出示课文图,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1)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呢?课文中哪个次是"靠着"的意思。(依)
(2)引导学生理解"尽",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
(3)指名说诗句的意思:傍晚,一轮太阳挨着群山缓缓沉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3、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三、四行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2、指名读三四行。
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就是看到了更远的地方。更:再。
4、指名说诗句的意思: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高一层楼。
(三)练说全诗的意思。
1、齐读课文。
2、讨论: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他可能讲些什么?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朗读课文,练习背诵课文。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
1. 能根据注释读懂诗句,了解诗歌的大意。
2. 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背诵《观书有感》。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了解大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赞美书的名言警句。
学生:课前查阅《观书有感》的资料及朱熹和狄金森的简介。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介绍作者,引入课文
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都喜欢读书,他们的作品也体现了他们对书的赞美。今天我们将一同领略古诗和现代诗的'不同魅力。一首是——(生)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一首是——(生)美国女作家狄金森的《神奇的书》。
二、 初读解词义,诗句脉络清
1. 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 抽读正音。注意“亩”“徘徊”“渠”的读音。
3. 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运用工具书、诵读、联系上下诗句、看注释等)。
4. 运用喜欢的方法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先小组再全班汇报。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
5.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一鉴开:像一面打开的镜子。(比喻)
徘徊:来回移动。(动作理解)
渠:它,水塘。
清如许:如此清澈。
6.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7.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哪些景物。(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三、设疑品诗句,寓意跃纸上
2.发挥想象,理解释疑。诗人身处何地?在做什么?(当时诗人在读书,有一个地方看不明白,看到了池塘边的景色后恍然大悟,就写下了《观书有感》这首诗。)看到了什么景色?(看到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天光和云影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闪耀浮动。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所以池塘里的水才这么清。)恍然大悟,悟到了什么?(诗人是想说明一个道理,要想知识渊博,就必须多读书。要像源头活水不断充实。)
四、 想象促朗读,寄情于诗间
1. 师: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一遍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 学生结合对诗的理解复述。
3. 师:让我们边想着这美丽的景象,边吟诵这首诗。
五、 话锋一扭转,现代话神奇一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美的境界和读书融合,让我们再去感受书的神奇。
1. 初读课文,思考问题——为什么说书是神奇的?
2. 自主交流,体会书的神奇,谈一谈你对每一小节诗的理解。
3. 激发对读书的热爱之情。
4. 有感情地朗读。
六、 对比诗中意,悟出真道理
1. 谈谈学了这两首诗的感受。
2. 有感情地朗读。
3. 背诵《观书有感》。
附:板书设计诗两首观书有感神奇的书
宋朱熹美狄金森
共同点:写书
不同点:前者古诗,后者现代诗,各自感受也不尽相同。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十二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积累并学会运用部分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感悟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及写话训练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在感悟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及写话训练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教学准备
有关白鹅的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课时安排 2课时。
一、谈话导入。
口头填空:(高傲、傲慢、从容不迫、一丝不苟、架子十足、有着老爷脾气、需要人侍候„„)(板书:高傲的)
二、品读赏析。
1.白鹅的叫声。(该生读句子)适时评价:再高傲一些。
你觉得哪些词是说鹅的叫声?圈出来。(郑重严肃、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抽二人读,然后齐读)一生读词,教师评价:再高傲一些,不仅仅是把词读准确,关键是要把词的意思读出来!
指导“厉声叫嚣”:这次要发脾气了,咆哮了,怎么读?
鹅;够高傲的;有点高傲的味道了;表情很傲慢„„)高傲的鹅们,咱们一块儿来。(齐读)
2.鹅的高傲还体现在哪儿?白鹅的步态。(读“鹅的步态”一句)(1)读完,教师提问:鹅怎么走路?(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什么是净角?(学生自由交流)看净角出场了!(出示净角的录像)这就是踏着方步,这就是步态从容、大模大样。谁来读读鹅走路的样子?(一生读)
想象着鹅就在你的眼前踏着方步,大模大样的,咱们一块儿来读。3.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最能体现鹅的高傲?(白鹅的吃相)鹅吃什么?怎么吃?能读读吗?(学生读鹅的吃法一段)
现在,我们要把这段话“瘦身”,你认为哪个词最能体现鹅吃饭时的高傲?(三眼一板、丝毫不苟、从容不迫)
“三眼一板”见过吗?那你见过类似的词吗?(学生自由交流)(教师讲解:我们平时都说某个人做事“有板有眼”或“一板一眼”,板和眼都是戏曲音乐中的节拍,教师演示节拍:一板一眼和三眼一板,三眼一板是最稳定最慢的一种,在课文中用来说鹅吃饭非常有条理。)我们看看鹅吃饭是不是这样?谁想读?(一生读)老师给你起个头:“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
评价:这是一群不太有精神的白鹅;这只鹅有点着急了,再从容一些„„ 想象着鹅吃饭时的三眼一板、丝毫不苟和从容不迫,谁还想读?(另一生读)
评价:有点高傲的味道了,真是从容不迫。
三、精读积累。
这位鹅老爷的脾气被周围的邻居知道了,于是,就上演了一场有趣的剧目。请同学看课文61页,听好老师的要求:在读的过程中,用曲线画出写鹅的句子,用直线画出写狗的句子,听明白了吗?开始!
(学生在读、画的过程中,教师指导:有的句子不是直接写鹅的,而是从狗的眼中看到的,要注意区分,不要多画,也不要丢掉。)学生读和画,教师在黑板上画鹅、狗、盆、篱笆。
1.首先我们请出两位演员登场。它们在干什么?“鹅要吃饭了,狗躲在旁边 看。”怎么看?它想干什么?(暗中观察,等待时机)书上用了个什么词?(窥伺)
2.第一幕剧开始上演了,(看屏幕)咱们一块读读。(1)“静候”,画狗流口水。
(2)打着快或者慢的节拍,学生读狗和鹅的句子。学生读到“偶然”时,教师引导理解:鹅知道狗在偷吃吗?(知道)它马上回来把狗赶走了吗?(没有)那鹅是怎么做的?(偶尔回来,有时候回来)书上用了一个词是“偶然”。比如说咱们班有一位同学天天按时到校,只有一天来晚了,这就叫——偶然。
(3)咱们来分分角色,先在下面同桌练练。你打算演什么角色?(抽两个人读鹅和狗,教师适当打着节拍。)
3.第二幕上演:这次还用老师指导吗?自己读读吧!
采访刚才读狗的同学:“你把人家鹅老爷的饭偷吃完了,怎样走了?”大模大样地离开了,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是什么?扬长而去。请问鹅老爷:“看到那只捣蛋狗把你的饭偷吃了,你的心情怎么样?”鹅老爷不会说话,于是就冲着主人昂首大叫,责备人们供养不周。
4.演读。(1)下面咱们把这两幕剧一块上演,你准备扮演什么角色?(一生读狗,一生读鹅。)
(2)下面,咱们男女生比比赛,男生读写狗的句子,女生读写鹅的句子,一会咱们再交换过来。
5.老师看得出,你们已经自己读懂了,小演员们请看,现在,你还能记住刚才的台词吗?谁来读这只爱捣蛋的狗?鹅老爷在哪儿?你们准备演第几幕?(对照屏幕积累词句)
评价:再从容一些,再大模大样一些。
在读的过程中,找出写鹅老爷叫声、步态和吃相的词语。
有狗来偷吃、捣乱的时候,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可以用个什么词来说?(昂 首大叫、踏着方步、责备不周)
讨论叫声该写哪个词:厉声叫骂是鹅老爷对谁的?(对狗)昂首大叫呢?(对 人)那你觉得哪个词更能体现鹅的高傲?昂首大叫,冲着人发脾气,连人都敢责备。
四、总结全文。
1.就是这样一只高傲的鹅,主人却不胜其烦,给这位鹅老爷当起了堂倌——服务员,天天去侍候它吃饭。你觉得作者喜欢这只鹅吗?(喜欢)
2.喜欢它,为什么还说它高傲,昂首大叫、厉声叫骂、三眼一板„„(学生自由交流)(对照板书)平时,你的爸爸妈妈有没有特别喜欢你,却用一些反话来说,比如说:你特别调皮,爸爸说你是个“小调皮蛋”;你早晨起床不爱叠被子,妈妈说你真是个“懒家伙”。
3.你一定也有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它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你有没有对它说过这样的话?以后有机会,你也可以学习丰老先生的这种语言和写作方法,写一写你观察的小动物。
4.俗话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老师相信,只要你用心,你的文章一定也会和丰老先生的一样精彩!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十三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含板书)
古诗两首(本课题教时数:2 本教时为第1教时
课型:新授)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山行》,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词,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指背学过的古诗。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
4、解题:“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二、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三、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
2、指名读课文。
3、回答问题: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四、理解诗句
1、读第一行诗。
理解“远上”“石径”“斜”。为什么称“寒山”呢?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出示挂图: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这几户人家在什么地方呢?
2、读第二行诗。
/ 4
理解“白云深处”。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指名把一、二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小结:前二行诗写诗人看到的山林远景。
3、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为什么诗人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4、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霜叶比什么还红?说说第四行诗的意思。把第三、四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小结:这两行是写诗人看到的枫林近景。
5、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五、总结课文
六、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练习背诵。
七、指导书写
作业: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2、背诵古诗。
3、抄写《山行》。
板书:
3、古诗两首
山行
近景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远景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本课题教时数:2 本教时为第2教时
课型:新授)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枫桥夜泊》,学会生字,理解生词,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 4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夜美景和作者抒发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诵《山行》。
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二、学习《枫桥夜泊》
1、揭题,解题。
(1)板书课题。指名读题。(2)解题,简介作者。
2、自学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2)默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3)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同桌可以讨论。
3、检查自学情况。
认读生字,指名读课文,质疑。
4、逐句理解诗意。(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
轻声读第一、二两行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这是什么季节?从哪儿看出来的?
出示挂图:诗人看到的是什么景色呢?
在这清冷、幽静的环境里,诗人这时是什么心情呢? 理解“愁”。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行诗的意思?(2)学习第三、四行诗。
5、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这首诗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6、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7、指导书写。
/ 4
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八、综合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径()泊()渔()鸟()经()伯()鱼()乌()
2、解释带点字的意思,并写出诗句的意思。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叶花。坐: 于: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啼: 愁:。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山行》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山里行走时的所见所感,描绘了一幅由寒山、、、、构成的 图,从清新明朗的诗句中流露出。
(2)《枫桥夜泊》这首诗写诗人看到的景物有:,听到的声音是。板书:
3、古诗两首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所见所闻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4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十四
教学设计模版仅供河北省全员项目参训教师提交实践作业时参考使用,教学设计内容应包括以下三部分: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以引导学生通过应用巩固学习的成果。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让学生从范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在习作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学语文,用语文,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颐和园》是一篇典型的游记文,它开头点明文章的中心:“北京的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接着围绕这一中心,运用了移步换景向我们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丽景色,最后再以开展“小导游有名园”的活动进行总结。所以,我教学这篇文章时,启发学生从文章的构思、写作方法等多方面地向《颐和园》学习。
(二)教材分析
《颐和园》这篇文章是这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
(三)学生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长城》之后,对本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学习方法也掌握了一些,容易产生新鲜感降低,兴趣减小的现象。因此,设计本课,一是在学法上坚持以新颖促进学生注意,激起兴趣,融入情境;二是在教法上注重适当放手,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我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建筑、宫殿、葱郁、掩映、金碧辉煌、神清气爽”等词语。
2、我能理清课文写作顺序。
3、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我要积累描写颐和园景美的优美句子。2.教学重点与难点
写好“长廊、柱子、建筑、宫殿、葱郁、掩映、金碧辉煌、神清气爽”等词语;积累课文好词佳句;理清课文描写顺序。
(五)教学策略
以读为本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本节课我想用最简单的朗读、感悟的方法来教学本课,抓住关键的词语咀嚼、品味、赏析升华,让学生在课堂有滋有味地读,无拘无束的表达感受。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的简单应用,优化课堂教学。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提出要求,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前置学习,注意帮助学困生。提出预习要求,按照预习步骤完成预习:
1、颐和园是清代的皇家园林、景色优美。我要搜集有关颐和园资料,与同学们共同交流分享。,我还能搜集一些颐和园的图片展示个大家看。
2、查阅资料,搜集颐和园的风光图片和资料,了解颐和园的历史。
2、作者都去了哪些地方?
(二)新课导入部分
温馨提示:你还可以把自己当成小导游带领大家游览你感兴趣的景点。
(三)师生互动部分
1、小展:每个同学汇报自己对颐和园最感兴趣的方面。
2、研讨:小组商量选取最好的展示方式进行备展。
3、大展:分小组展示,评价交流
4、反思: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还有哪些疑问,我学到了哪些学习课文的好方法?
(四)课堂总结部分
指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五)课后作业部分
阅读《千纸鹤》同步课文及从课外搜集到的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十五
活动目标:
1、理解作品的艺术形象,感受鸟和树之间忠诚的友谊,并懂得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
2、根据对作品的理解学习续编故事。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1、导入:
教师充满感情地讲述故事,设置问题让幼儿思考。
"为什么鸟儿和树会是好朋友?""寒冷的冬天来了,鸟儿离开树时,答应了树什么要求?""春天,小鸟回来时,发现树已经发生了什么变化?"2、复述故事:
引导幼儿说说小鸟寻找树的心境和自我听完故事的心境,启发幼儿懂得任意砍伐森林是连小鸟也不一样意的事,懂得人人都要保护大自然。
3活动结束:
引导幼儿根据自我对故事主题思想的理解,续编故事。
教学设计的板书设计怎么写案例
教学设计的板书设计怎么写好
本文来源: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十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品读文中的好词好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中分析总结,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抓景物特点写具体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馆陶有好多小镇,谁去过?好不好玩?我没去过,谁能对我说说那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把自己在旅游中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下来,就是游记。到底如何写游记呢?相信学习了本课之后会给你带来启发和帮助!
二、解释课题,导入新课 北京有一座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那就是——颐和园。只要一进颐和园,你准会着迷、陶醉、惊叹。
板书:颐和园。解释“颐”是保养、休养身体健康。它是皇家园林,过去颐和园保养的是皇亲国戚的身体健康的。
三、初读,整体感知
1、这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公园?(美丽、大)
2、这是一篇游记。游记是有一定的浏览参观顺序,再读读书,把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这些句子划出来。
3、小结游记的写作规律。再读游览线路,体会文章的游览顺序。
4、提问:就这样跟着作者走了一遍,就这样结束文章,可以吗?(不可以。具体而生动地描绘景点是游记最重要的规律)
四、品读课文,学习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一)长廊(长、美)
1、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到关键词(有名)
2、抓住关键词、数字指导学生朗读,体会长廊的特点。
3、小结:长廊看似平常,但却用它的长、它的画表现了世界独一无二的美,它是世界之最,也组成了颐和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万寿山上的“佛香阁”(高、美)
1、指名读课文。
2、对比读,感受倒装句的魅力。
(1)佛香阁是一座八角宝塔型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2)一座八角宝塔形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
3、这两句读起来感觉有什么不同?
4、小结:倒装句写出了惊喜,写出了激动,写出了兴奋!更好地表达作者的心情。
5、再读课文,感受佛香阁的特点。
(三)昆明湖(静、绿)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划出印象最深的句子。
3、品析: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4、假如此时你就坐在画舫上、游船里,你又有什么特别感觉?
5、小结:如果说佛香阁仿佛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天宫,那么昆明湖就是无与伦比、令人惊叹、让人陶醉的天河(湖)。
6、思考:作者用什么办法把昆明湖写得这么美,让我们产生美好的幻想?(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
五、分析三个景点特色,引出点面结合的写法
1、描写长廊时还写到了长廊两侧的风景以及昆明湖。
2、描写佛香阁时还写到了排云殿。
3、描写昆明湖时还写到了城楼、宫墙等。
4、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犹如绿叶衬托红花,云彩托起明月,犹如美丽的花边点缀。会把主景打造、衬托得更美,更精彩。)
六、小结游记的特点。
学习了《颐和园》这篇游记,你觉得对你今后写游记有什么帮助和启发?
1、游记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
2、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
3、要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使我们的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七、布置作业
从下列几项作业中选择其中一项你最喜爱的作业: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结合课文描写,展开想象,画一幅游览图;
3、为颐和园或颐和园其中的一处景观设计导游词;
4、仿照课文的描写方法,写一篇游记。
八、板书设计
颐和园 美丽 大 游记
长廊 长 美 列举数字 游览顺序
佛香阁 高 美 变换顺序 抓住景物特点
昆明湖 静 绿 比喻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十七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3个生字“鉴”“徘”“徊。
3、能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理解诗意,明白诗人借方塘表达的感受。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读书的感受。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首古诗,谁来读课题?(2人)一起读。
2、知道作者吗?你知道他的哪些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3、能用“熹”组词吗?还记得“熹”的意思吗?
今天我们所读的朱熹的这首诗是否也如早晨的一缕阳光,把我们的心里照得亮亮的呢?打开课本,我们来读诗。
1、放声朗读,将诗多读几遍,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多位学生读诗。
3、检查预习情况:
(1)这首诗中有3个生字,都认识了吗?指名认读。
1、读了这首诗,知道诗中是围绕哪一个事物来写的吗?(板书:池塘)什么样的池塘?
2、你说得错。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尤其是前两行,你能把作者笔下的池塘说具体点吗?
(1)生读诗,说给同桌听。
(2)指名说。(知道为什么说镜子是打开的吗?)
3、是的,这打开的“镜子”可漂亮了。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提起笔来写一写。
4、指名交流。指导朗读前两行。
生说原因(板书:池塘————————清澈),师生引读后两行。
6、同学们,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
师:对呀,是不是搞错了?小组长赶快带领组员讨论一下,这池塘和读书有什么关系?
(1)小组讨论
(2)指名交流
(3)看来这池塘在这里是有所指的,那活水同样也有着深意。谁再来说一说?(板书:头脑—————————灵活)
(4)是啊,每天的读书学习就是那池塘上流大源头活水,只有日日读书,你的头脑才会明澈如镜,才会云影徘徊。所以题目是(生读)
(5)题目的意思是朱熹在看书时产生了一个感想,这个感想就是——————(齐读诗)
2、(出示挂图)我们来看图。一天早上,朱熹披衣走出院门,他看书沉思,不时抬头望望远处的翠山,低头瞧瞧脚边的野草,他大目光停留在池塘里那跳动的波光云影上。突然,哗哗的流水声催生了他的灵感,他知道怎么去表达心里的意思了。(生齐背)
3、你记住这首诗了吗?自由背,指名背。
2、全班交流,师补充。(另一首朱熹的《观书有感》)
3、小结:有人说,不断认识自己的无知,你才更有智慧。有人说,能够摄取书中营养的人要比吃得更多的人更健康。同学们,读书吧,因为每一本书就是一级级阶梯,你每爬一级,就意味着向智慧。向成功迈进一步!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十八
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冲突。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颗长年造福于人类的大树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学习本文,既要把它当作语文材料来学习,又要把它当作认识自然,透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教科书来学习。因此,引导学生多角度揣摩、探究,进而理解课文主旨,从中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为本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另外,课文语言简洁而生动,内敛而深沉,且蕴藏着含蓄、丰富的感情,所以应当让学生在细细品读语言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方法要求:利用多媒体教具展示由于文明发展而生态环境遭破坏的画面,然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由熟悉的环境遭破坏的场景,或者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象入手,让学生有话可说,这样既能切中课文主旨,也能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主动性,自然导入对新课的学习。
方法要求:学生听课文朗读磁带,然后以“那是一棵的树”说一段话,学生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做适当点拨,让学生从树的形态、品格、思想等方面入手,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对见解梳理、筛选,然后明确。
明确:那是一棵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树。它给人类带来浓荫,驱走烦躁,把生命之绿铺满大地。即使在高楼大厦,交通拥挤的今天也默默地奉献着。
那是一棵坚固顽强的树。“有一次台风吹了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树屹立不动。”
那是一棵能预知未来,富有爱心的树。预知自己将被砍伐时,先告诉体内的蚂蚁,让它们尽快搬走。
那是一棵可怜的树,为人类默默奉献那么多,到头却惨遭杀戮。
方法要求:让学生找出那树被砍伐的句子,进行朗读,体会语句中蕴藏的深刻感情。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这篇散文深沉、悲愤的朗读基调,让学生把握好感情,朗读要深沉、有力度、有余味,并读准重点字词。
明确:“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丛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作者采用拟人化的.笔触,赋予树人格形象。通过“咬”“嚼碎”“呻吟”“割”“大头颅”“动脉静脉”这些词,能够看出作者对那树悲惨命运的同情,对砍伐者的愤恨和悲哀。
方法要求:学生可做深入阅读,并思考这篇散文作者的立意是什么?文中有对人类文明快速发展作形象地描述,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者是否持否定的态度?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教师做适时启发。
明确:“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的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语句中“一里一里”“一千码一千码”“一排一排”形象地写出了人类文明发展速度之快。这和那树“一里米一厘米地向外”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人类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就难以协调,那树的悲剧命运就难以避免。但作者并不是否定人类文明的发展,只不过是对文明发展的负面影响引发深沉的思考和感慨。“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这正如作者所说的。
方法要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那树的悲惨结局,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交通专家的做法是否值得肯定?如果不值得肯定,那么是否有既保存那树又不妨碍交通畅通的办法。值得肯定!不值得肯定!教师通过为学生搭建一个对话的平台,让学生在思辨中激发心灵的火花,启迪思维、更新认识,完善观念。对学生反思的结果,教师都可作积极的肯定,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方法要求:发放阅读材料《巨木之死》,让学生比较两篇文章在内容、写法上的异同?教师可做提示:这篇抒情意味很浓的纪实散文,表达了热爱环境和生命的人们带泪的沉重的呐喊,从主题的表达上,两篇散文有相近之处。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十九
听课时间:2008年12月25日听课地点:俞范学校执教者:顾可雅(实验小学)
一、考眼力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救生圈;碟片;球;车轮
师:不同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是不一样的。
2、看杨桃
师:它是怎样的?
生:它是绿色的,像一片叶子。
师:杨桃一般生长在广东,没有成熟之前是绿色的,成熟后是黄色的,市场价格是5元一斤,今天我们来学习“画杨桃”。
3、引入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1、齐读课文,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谁能把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吗?
生读
师:知道“叮嘱”为什么都是“口”字旁吗?
生:是用嘴巴说的。
生读句子:含严肃的句子
师:提醒严肃的肃写法,并书写。
生读含“半晌”的句子
师:真不错!知道班上什么意思嘛?待会讲课的时候理解。
生读含“和颜悦色”的句子
师:和颜悦色是形容神态的,老师的神情就可以说是:“和颜悦色”
2、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师:那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我在上课的时候画杨桃。
师:补充课题的办法,把主要内容说出来了!
三、精读画杨桃
师:那我和同学、老师看到的杨桃一样吗?我看到的杨桃是怎样的?找到句子读!
师:这个时候我的心理会怎么想呢?
生:我应该怎么画呢?
生:是画成我平时看到哦啊的,还是现在看到的?
师:作者看到的杨桃和平时知道的杨桃是不一样的,他矛盾了很久,这是课文的原文部分,让我们听一听!
生:引读,于是,他就认认真真的,老老实实地画!
师:此时,你有体会到了什么?
生:很喜欢画画
师:他在画画时,父亲会对他说什么?
生:孩子,你应该认认真真地画!
师:那让我们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的读!齐读
师:那我认认真真的画,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不认可他!
生:画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
出示语段: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像什么?”
“像……五角星!”
指导读出省略号!
展示杨桃
师:到侧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刚才哈哈大笑,你的心理怎么样?
生:我看到的杨桃像五角星,我觉得刚才不该嘲笑他!
师:这一看,让我们看到哦阿勒不同角度的杨桃。
生:老师严肃了半晌。
师:半晌的意思是半天,老师严肃的时间有那么长吗?
师:同学们嘲笑我时,是那么严肃,老师的心里想什么呢?
生:用什么办法嘲笑同学的同学
师:那么老师又有什么变化?
生:和颜悦色
读老师的话!
生:因为这个老师实事求是!
生:有办法让同学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事物!
师:现在,谁原意来读一读,要让大家听了非常舒服
指名读,齐读
师:那课文中谁的话和老师的话一样呢?
师:你知道应该怎么看事物吗?
生:看到了什么样的,就是什么样的。
生:要知道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生:相信自己的眼睛。
师:正式因为有这样的老师和父亲,才使我成为了著名的作家,让我们看一看这位作家。
介绍作者:岑桑
师:但是,当他面对自己的成绩时,又是怎么说的吗?
读:多年来,……
师:读了文字后,你有什么想说?
生:向他学习,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做人。
生:时时刻刻记住了父亲和老师的教诲!
女生读老师的话,男生读父亲的话。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4433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