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文学常识必考题 文学常识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汇总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8 20:02:03
2023年文学常识必考题 文学常识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汇总12篇)
时间:2023-10-28 20:02:03     小编:温柔雨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学常识必考题篇一

随着文化的发展,文学也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有一些关于文学的常识,这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在我看来,“文学常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不断地被更新和研究。在我接下来的文章里,我将分享自己的一些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第一段,文学是时代的见证。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人民思想和精神面貌。例如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它不仅成为了英国文学的代表,也记录了当时欧洲封建制度的矛盾和社会变革的不断发生。正因为如此,文学作为时代的见证者,它代表了历史和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第二段,作品越经典,越需要深入探究。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是经过历史的洗礼后留下来的,这些作品包含了社会和人性的方方面面,它们是对人类文化史的极大贡献。例如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红楼梦》,虽然经历了多次修补和剪裁,但它所描绘的社会风俗和人物形象成为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元素之一,它需要我们以更加全面深入的方式去探究。

第三段,文学中的主题不仅有趣,还有重要性。有些文学作品看似轻松、好玩,但其实它们背后还有启发性和深度的思考,这需要我们去深入体会。例如爱默生的随笔《自力更生》就是让我们反思我们的人生、自我和社会,帮助我们建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和信仰,教育我们不屈服于身边的困境。

第四段,文学的价值是无法衡量的。文学作品所传递的东西远超出了他们单纯的文字和句子,而是内涵了思想,情感,精神等无数其他元素。事实上,文学作品就像是万物的矩阵,它不仅能够唤醒人们的共情和理解,还激励着人们追求美好和人性的升华。例如莎士比亚的经典剧本《罗密欧与朱丽叶》尽管只是个普通的爱情故事,却勾起了人类情感的最高境界,它即简单又深刻,代表了经典文学作品的最高境界。

第五段,透过文学作品,我们能够了解到不同的文化,思想和社会的差异。文学作品的碰撞是文化多样性的溶合,这也是文学常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南美洲作家Allende的作品《霓虹帝国》,透过他所描绘的现实生活与幻想的搭配,让我们更加了解拉丁美洲文化的多样性,以及他们对不平等、自由等话题之间的思考。

总之,文学常识不仅随时代变迁而变,也存在多种可能性。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探究、思考,在与现实互为相承的情况下,打开心智,接受更多的文化熏陶,以更为全面的方式馈赠自己的人生和未来。

文学常识必考题篇二

近代文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道德行为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深感文学常识的重要性。通过对文学的学习与研究,我不仅加深了对文学的理解,也认识到了文学对学生整体素养的培养作用。在谈到文学常识时,我体会到了纯美的力量、批判思维的锻炼和人性的共鸣,皆源于文学世界的魅力。

首先,文学常识让人感受到纯美的力量。文学作品是艺术的延伸,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引起人们深深的共鸣。每当阅读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时,我总会被其叙事技巧、人物形象、语言艺术所打动。例如,罗素《三个命运》中的人物形象性格各异,他们的遭遇和抉择触动着读者内心最鲜活、最真挚的情感。这种纯美的力量能够抚慰心灵的创伤,启发思考,让学生成长于心灵记忆之中。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他们感受到纯美的力量,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

其次,文学常识能够锻炼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文学是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是对人类生活与社会现象的反思与探讨。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学生们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深度思考问题。例如,在阅读鲁迅的小说时,学生们要面对的是批判封建礼教、挑战旧有价值观念的思想。而小说中的描写手法、人物形象等也都是思想表达的工具,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探究和分析,学生们可以思考作者的用意,进而了解更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等。这种批判思维的锻炼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分析能力,对学生在解决问题、理解现实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另外,文学常识还能够引发学生对人性的共鸣。文学作品揭示了人类的内心世界,通过对人性的描绘,让读者思考人性的演变与解构。例如,莫泊桑的《恶之花》中,主人公治安官的内心矛盾和道德挣扎引发了学生们对于正义与邪恶、善与恶的思考。文学中的人性深度挖掘,引发了学生对于人类情感、行为习惯的思考。对于青少年来说,这种思考是对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与塑造,是对自我认知和自身成长的重要推动。

最后,对于班主任来说,谈论文学常识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也是向学生展现亲近与关怀的方式。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引导和解读,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人生观和思维方式。同时,文学常识也是与学生建立同理心和共鸣的桥梁。通过与学生们一起阅读和讨论作品,班主任可以与学生们建立起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为班级的协作和团结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文学常识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传达纯美的力量,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引发学生对人性的共鸣。对于班主任来说,谈论文学常识是与学生建立联系、展现关怀与支持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应该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理解,通过文学常识的学习与交流,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生和社会,塑造积极的人生观念和价值观念,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文学常识必考题篇三

【书法审美】

整体形态美:

中国字的基本形态是方形的,但是通过点画的伸缩、轴线的扭动,也可以形成各种不同的动人形态,从而组合成优美的书法作品。结体形态,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书法意趣的表现需要;二是书法表现的形式因素。就后者而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为书体的影响,如篆体取竖长方形;二为字形的影响,有的字是扁方形、而有的字是长方形的;三为章法影响。因此,只有在上述两类因素的支配下,进行积极的形态创造,才能创作出美的结体形态。

点画结构美:

点画结构美的构建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指各种点画按一定的组合方式,直接组合成各种美的独体字和偏旁部首。二是指通过将各种部首,再按一定的方式组合成各种字形。中国字的部首组合方式无非是左右式、左中右式,上下式、上中下式,包围式、半包围式等几种。这些原则主要是比例原则、均衡原则、韵律原则、节奏原则、简洁原则,等等。这里特别要提的就是比例原则,其中黄金分割比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比例,对点画结构美非常重要。

墨色组合美:

结体墨色组合的艺术性,主要是指其组合的秩序性。作为艺术的书法,它的各种色彩不能再是杂乱无章的,而应是非常有秩序的。这里也有些共同的美学原则,要求书者予以遵守。如重点原则、渐变原则、均衡原则,等等。书法结体的墨色组合,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对背景底色的分割组合。人们常说的“计白当黑”,就是这方面的内容。二是点画结构的墨色组合。从作品的整体效果来看,不但要注意点画墨色的平面结构,还要注意点画墨色的分层效果,从而增强书法的表现深度。

【书法的内涵】

1、书法是指以文房四宝为工具抒发情感的一门艺术。工具的特殊性是书法艺术特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借助文房四宝为工具,充分体现工具的性能,是书法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文房四宝,书法艺术便无从谈起。

2、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汉字的特殊性是书法特殊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书法离不开汉字,汉字点画的形态、偏旁的搭配都是书写者较为关注的内容。与其他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形式意味很强。

古人所谓“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有关汉字造字和用字的方法,它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极具指导意义。

3、书法艺术的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书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传统文化是书法赖以生存、发展的背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汉代以来的书法理论,具有自己的系统性、完整性与条理性。与其他文艺理论一样,书法理论既包括书法本身的技法理论,又包含其美学理论,而在这些理论中又无不闪耀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光芒。比如关于书法中如何表现“神、气、骨、肉、血”等范畴的理论,关于笔法、字法、章法等技法的理论以及创作论、品评论等等,都是有着自身的体系的。

4、书法艺术本体包括笔法、字法、构法、章法、墨法、笔势等内容。书法笔法是其技法的核心内容。笔法也称“用笔”,指运笔用锋的方法。字法,也称“结字”、“结构”,指字内点画的搭配、穿插、呼应、避就等等关系。章法,也称“布白”,指一幅字的整体布局,包括字间关系、行间关系的处理。墨法,是用墨之法,指墨的浓、淡、干、枯、湿的处理。

【五种书体】

篆书: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主要用于占卜。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楷书有楷模的意思,张怀瓘《书断》中已先谈到过。六朝人仍习惯地用着它,例如羊欣《采》文,王僧虔《论书·韦诞传》中云:“诞字仲将,京兆人,善楷书。”那是“八分楷法”的简称。到北宋才以之代替了正书之名,其内容显然和古称是不一样的,名异实同和名同实异之例,大概有以上这些。

隶书:

隶书,亦称汉隶[1],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如《汉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又称《韩明府孔子庙碑入《鲁相韩勑复颜氏繇发碑》、《韩勑碑》等。汉永寿二年(156年)刻,隶书。纵227.2厘米,横102.4厘米。藏山东曲阜孔庙。无额。四面刻,均为隶书。碑阳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后有韩勑等九人题名。碑阴及两侧皆题名。

草书: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乱中觉得优美。《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行书: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书画常识】

什么叫“力透纸背”

书画中的“力”是点画、线条形质、作者内在精神的一种表现,较为抽象。从具体运笔去看,如果能中锋行笔,即行笔时笔毛均匀铺开,笔心在笔画中行走。手臂的力量能通过柔软的笔锋切进到纸中去,这就叫“力透纸背”。如果行笔时笔毛拧得变形了或扭成一团、笔毛没调整好,没有使它均匀铺开,笔毛像抹油漆一样从纸上扫过。这样的笔画是“抹”出来的,像墨猪,就无从谈笔力了。笔画的力度与线条的粗细、长短没关系,关键在于作者调整驾驭毛笔的能力,和运用中锋行笔。

何为挪让

“挪让”是指组成字的各部分点画之间彼此相让,又互相呼应,使笔画多的字不显得秘集,笔画少的字不显得疏空,如“马”旁、“鸟”旁的字,左边都要写的平直,给右边的半个字让出地位;其他有左右偏旁的字也都依次类推。

古人执笔有“龙眼”“凤眼”之说,是怎样执法的?

所谓的“龙眼”和“凤眼”,只是一些故弄玄虚的说法罢了,实际上是最要不得的。“龙眼”执法,是指食物、中指只用指尖作弧形攥住笔管前面。无名指的第一节节骨在笔管里推顶,拇指右边指肉擫在笔管左面,使虎口围成圆形。用这种执法,手腕扭着,既吃力又不切实用。而至于“凤眼”的`执法,可更要不得,食指勾得老高,拇指在中间,中指在下面,三指分布为上、中、下三戴,这样无名指及小指自然而然地捏在掌心,虎口狭长,像凤凰的眼睛,掌心捏实了,笔尖运转就不灵活,这样执笔的人必须注意纠正。此外,有些书上还有“撮管”

等说法,也是不切实用的。

如何将“欧”字写活?

遵循“取法乎上”的原则,许多书法爱好者将欧字作为入门的范本,但练了几年后,收效甚微,虽有形,却无神,观其字,味同嚼蜡。怎样才能避免这种现象呢?殴字法度森严,字存隶意,字形偏长,这些显著的特点与其他基本技法姑且不谈,以下说说几个容易忽视的方面:

1:用笔欧字用笔以方为主,但临习时不可一味的将各个笔画的起收笔都作为刀切处理,过分追求棱角,要注意方圆结合。圆处用“揉笔”处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揉笔”——如同在疼痛处作圈形按摩。以横为例,收笔时轻顿之后,毛笔轻轻提起但不离开纸,朝着回锋的方向作圈形运动,尔后回锋收笔。动作虽小,却能表现出方中带圆的形态。其它如竖画的收笔处、横折的折处、取法于隶书的竖弯钩收笔处等,都带有圆意,都可用“揉笔”。注意细微的粗细变化。初临欧子,便可观察出笔画的轻重变化,诸如横、竖的两头重,中间轻等,但细察之则变化多端。比如垂露竖:一种是两头重,中间轻,在字中多有顶梁柱的作用,如“中”字等,还有一种是起笔轻,行笔较细,收笔重,常用于字中有多个长竖,如“涧”,“国”字的左旁竖,力求多变。“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仔细观察,细处着眼,写出细微变化,才能让笔画活灵活现起来。

2.笔势有着习字者,写完一笔,便停下来看一笔;再写一笔,便将一个个壁画“摆”在纸上,失去了内在联系,这就等于失去了笔试。而所谓“势”,就是指笔画在运动中所形成的相互之间的关系,了解了这个关系,才能和谐统一,气息贯通,不然笔画就会成一个符号,所以古人说“必先识势,乃可加工”。以“其”字的下面两点为例,左边一点向右上方出锋,以便接着写右边的一点,而右边的一点则带有着带笔向左下出锋,以便接着写下一个字;再如“三点水”旁,第一点收笔后奔向第二点,第二点又同样奔向第三点,所以前两点都是向下俯势,收笔出锋也都在下,而第三点写完后的奔赴方向是右边的笔画,所以有着上仰之势,其出锋也是带笔向上。另外,在横画中,斜度很大,收笔较重。反之,则轻等等,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明白这些笔画的俯仰顿笔的轻重,出锋的方向等就不会是盲目的,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而笔试又与节奏,韵律关系紧密,每一笔都有快有慢,如起笔蹲驻蓄势时稍慢,行笔加快收笔护尾略略减慢但较起笔略快,因为它既是一笔的结束又是下一笔的即将开始,就这样快慢、轻重、字字反复着。在用笔正确的前提下,如能做到每笔呼应、连贯,字便有了活力。

3.结束要收得住,但还要放得开。欧字的确中宫紧收,工整严谨,但也须有“疏可走马”之处,临习时要注意比例的安排,敢于伸展,如“九”、“成”二字。

“魏碑”是谁的首创?

魏碑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现存的魏碑书体都是楷书,因此有时也把这些楷书碑刻作品称为“魏楷”。魏碑原本也称为北魏,在北朝相继的各个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国时间最长,后来就用“魏碑”来指称包括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在内的整个北朝的魏刻书法作品。这些碑刻作品主要是以“石碑”、“墓志铭”、“摩崖”和“造像记”的形式存在。

特点:

魏碑是楷书的一种,魏楷和晋朝楷书、唐朝楷书并称三大书字体。魏碑表现出由隶书向典型的楷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过渡因素。魏晋之际已经有了楷书,钟繇的|《宣示表》、王羲之的《黄庭经》等楷书作品已然是比较成熟的楷书,但是大批西晋知识分子随晋室南渡之后,北朝的书风就和南朝太异了。北朝现存的碑刻大多是民间无名氏书法家作品,和南朝士大夫所谓的“风流蕴藉”的书法风格自然不一样。种繇和王羲之完成了部分由隶变楷的过程,由于晋室南渡,北魏的民间书法家们并没有继承多少他们的成果,而是遵循原来民间书法发展轨迹,更多的是直接从汉魏时期的隶书演变而来,和南朝碑刻相比,清朝书论家刘熙载认为“南书温雅,北书雄健”;与唐楷相比,唐楷注重法度,用笔和结构趋于规范统一,魏碑则用笔任意挥洒,结体团势赋形,不受拘束。

什么叫侧锋?

侧锋与正锋相对,也属于运笔的一种形式和方法。

侧锋,是指在前人的一些书法论著中屡见提及,但对于它的性质,却有的不同的看法。朱和粪《临池心截》说“正锋取劲,侧锋取妍。王羲之书兰亭取研处十代侧锋,余每见秋鹰搏兔,先于空际盘旋,然后侧翅一惊,翩然下擢,悟作书一味执笔直下,断不能因势取研也。”这段话强调了侧锋用笔的重要性。但冯武在《书法正传》中却指出“今以侧锋取研者,皆异端也。学书断断乎不可使邪魔外道盘踞胸中,始终身陷于妖俗而不自知也。戒之哉!戒之哉!”

冯武对侧锋加以否定,把他说成是邪魔外道。我想,这种异议的产生,追根寻源,在对于“侧锋”这一名的不同理解。简言之,就是将侧锋与偏锋混合一谈。其实,偏锋与侧锋完全是两码事,偏锋绝不是侧锋。

所谓“偏锋”即是运笔时,笔杆倾斜,笔锋在书的一边,而笔身则在书的另一边行走,产生的效果是一边光滑另一边如锯齿,墨不入纸,线条扁平而浮露于纸上。运笔最忌偏锋,故称“败笔”。

侧锋,《永字八法》论中注“侧不得平其笔,当侧笔就右为之。”我想,侧锋就右,便包含了以侧取势的意思。当然,侧锋运笔,往往是笔锋由偏转中过渡它的优势就是用笔卧能起。从运笔来说,并非是笔笔中锋,有时会不知不觉地使用侧锋,能将笔卧而起,这就是侧锋以中锋的作用。若从策锋来说,不仅仅是把“点”变成“侧法”而已,如“天”、“运”、“扣”等字的挑捺,甚至钩撇等,均是“侧笔”。确切的说,“侧笔”方劲犀利,神采外耀,故凡出锋的点画,多用“侧笔”。一句话“侧锋”与“正锋”各有各的优点,又有着相得益彰之妙。

什么叫笔锋?

锋毫的近尖处有一段透明或发青的部分,就称为笔锋。此外,字的锋芒,也叫做笔锋。

运笔时,若将笔之锋尖保持在字的点画之中,叫“中锋”,藏在点画中间而不出圭角,叫“藏锋”,若将笔之锋尖偏在字的点画一面,叫“偏锋”。一般认为,“偏锋”为书法之病。

毛笔本身的弹性是由“锋”而决定的。锋愈长,弹性就愈强;锋愈长,含墨量就愈饱满;书写起来的点画便粗细自如,流动圆润。当然,运笔一提即直,一按即倒,又如点画的顿挫,字与字的纵横交错,相连等,都是“锋”做起的作用。从书法的角度来说,用笔贵在于用锋。用锋或正用,侧用、逆用、顺用、重用、轻用、实用、虚用……全仗笔尖缝芒指使。若用中锋,下笔则沉劲;若用藏锋,下笔则浑厚,以使点画能“藏筋抱骨”;若用逆锋,可以使点画劲健厚重;若用露锋,则以纵其神:若用侧锋,则以侧势取其险奇。从用笔锋来说,所有这些,各有攸当,相成相反,初学者书写时应以力注笔端之锋,才能达到“力透纸背”的效果,若锋毫平拖,就会使点画流于呆板。

什么叫提腕?

肘着案而虚提手腕,叫“提腕”。

前人有云“下笔有千仞之势,此必须提高手腕而后触之。”这就是说,要下笔有力,四面展动,就必须高提手腕,方能得其雄奇的姿态。提腕这种方法适宜写中楷、不宜写较大的字,或行草书。因这种方法,肘部着案,不仅限制了运笔的幅度,而且也很难顾及整篇的气势,勉强为之,写出的作品必然欠缺不周,且难以表作品的身姿。当然,,对于初学者来说,,一开始写字不可能使用悬腕,所以,,这种暂时还是可以使用的。但是,必须要练习高提手腕。也就是说,肘部不要着力地紧贴字抬面上,否则气力不易通过肩、臂贯注下来,影响书写的效果。

什么叫中锋?

使笔直立,锋在正中,左右不偏,叫“中锋”。

中锋运笔,就是让笔锋在点画中运行。这种运行方法,是用笔的主要法度。清代重光在“青筏”中说“能运中锋,虽败笔亦圆;不会中锋,即佳颖亦劣。优劣之根,断在于此。”诚然,中锋是书法运笔中的主要法度,故至今书法在用笔以中锋为尚。

中锋运笔,由于起到提按遣笔用锋之变易,所以,会出现形迹不同的点画、表现出刚柔曲直、纵横转运的意趣。若腕侧管,有碍中毫的重心,使之锋正。根据前人的经验,腕竖侧锋正,正则四面锋住,纵得出,收得紧,拓得开,按得下,提得起,笔势则有往来,笔锋则能自由回互,锋才能保住中锋。

总之,中锋是用笔的一大关键。只有锋正才能骨力血丰,神采飞跃。当然,书法用笔极富变化,不可能笔笔达到中锋,但是,不管如何变化,然至末笔,必收到中锋这一点,必须引起初学者的注意。

什么叫悬腕

自腕至肘皆悬中而不着案,叫“悬腕”。

元代书法家陈曾在《翰林要诀》中说“悬着空中最有力。”清代书法家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也说“悬则骨力兼到,字势无限。”诚然,这种运腕方法是书法中最佳的一种。腕至肘不着案以凌空取势,不仅容易将全身力气送至毫端,而且,无论是直笔横下,还是横下直笔,笔力自能沉劲,纵横如意。尤其是写大楷或写行草书,转动灵活,生气勃发,不会出现拘滞的弊病。

当然,这种方法对初学者来说,开始不容易掌控,时有颤抖的现象,感到很吃力,出现这种现象也是很正常的,千万不要畏缩,只要经常实践,腕力便会渐渐增强。

什么叫枕腕?

左手手掌枕于右腕之下,或将右手手腕置于台面,叫“枕腕”。

枕腕,目的是要运用指头的力量去写字,并不能充分发挥手腕的作用。这种方法与“悬腕”、“提腕”比较,悬腕很大,失去了运腕的流畅性。自古以来这种方法也不时提到,但是,大都认为此法不宜提倡。有人认为可以用这种方法写小字。但依我看,下小楷用这种方法也是不灵变的。因为,这种方法过于呆板,伸缩性不大,光靠手指的力量去书写,很难通过肘、臂的力量而贯注毫端,字自然不会生动,笔力也不会强。所以,这种方法就不必要用了。

什么叫五指齐力?

五指齐力,五指齐力,指执笔时五个指头的力量要是全部送上,,不使偏废一指。

五指齐力,是写字的主要手段之一。将五指的力量通过腕、肘、臂的力量,但是指力不够,其他几个环节也难以掌控。

五指齐力,首先要使无名指得力,以防独弱一指,力量不均。再者,大指横撑,以当四指合力的中点,同时要把各指骨节外顶,以调济各指间力的轻重强弱,这样,五个指头的力量才能相等。五指就如无兄弟,要相互协作,相互制约,才能劲住一处使。否则,五指便不能齐力。

什么叫单钩?

单钩,也叫“单苞”,是执笔的一种方法。

单钩执笔法,是用大指、食指、中指夹持笔管,食指从管外钩向内,中指用甲肉之际往外抵着,其余二指帖贴在指下面。这种执笔方法很少有人用,唐代书法家韩方明会极力反对,并在《授笔要说》中指出“世俗皆以单笔苞之,则力不足而无神气。”此说颇有道理。因双钩直管可高可低,灵便的多;而单钩只能执笔,低执必然容易着纸,将其余三指塞入掌心,掌心也不能空虚,应用时极不方便。故“单钩”执笔法不宜提倡。

什么叫笔位?

执笔高低的“笔杆”位置,叫“笔位”。另外,笔头深浅的尺寸,也叫“笔位”。

执笔高低,在书法上比较讲究,也是将字透出力感的关键。唐代书法家卢携《临池歌》有云“把笔深浅,在去纸远近,远则浮泛虚薄,近则温锋体重。”这句话一定有道理。有些人不管写什么书体字,都将笔管执的很高,这会司不妥的。执笔过高,将会影响气脉的均匀,力不易灌注毫端,行笔不稳,也难以掌握笔的重心;执笔过低,运转中就不灵活,拉不开势。执笔高低怎样才算合适?按一般规律是:草三、行二、楷一。当然,这只是一个概述,至于实际运用,还可以自己斟酌确定。

笔头深浅部位,分为三段:笔端处叫“一分笔”;笔腰处叫“二分笔”;笔根处叫“三分笔”。笔头部分的划分,乃根据前人之经验,其目的是读书写者运用时有一准绳可寻,我们知道,笔头虽软,却富于弹性,顿则能起,行则能收。但如果把握不好部位,就无法将字写好。所以,写字时笔头要用什么部位,关系极大,然笔头用在什么部位为宜呢?一般地说,运用时不能超过腰部。尤其是初学者写楷书,或者篆书、隶书,应使用一分半至二分为佳。这样,行笔顿挫,提按便易于笔力贯注,得势自然。书写时千万不要将根部也用上,如果用到根部,便会造成点画泛甚失态。但也不能光用笔尖。否则,便会点画物力、轻飘。

什么叫双钩?

双钩,又叫“双苞”,也是执笔的一种方法。

文学常识必考题篇四

文学,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丰富多样的形式和无穷无尽的内容,让人们在追求艺术的过程中得到愉悦和满足。然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文学世界博大精深,往往让人陷入迷茫。因此,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学常识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文学常识是一幅揭示文学之美的世纪画卷,打开了我与文学之间更广阔的交流空间。

第二段:文学常识丰富视野

文学常识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通过学习和了解文学常识,不仅能够丰富个人的知识储备,还能够拓宽视野。比如,了解文学史上一些重要的作家和作品,可以使我对文学发展的脉络有更清晰的了解,对文学欣赏的方式和角度也会更有针对性,而不再凭空妄想。了解文学常识还能够对历史、哲学等领域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因为文学作为人类思想的表达工具,往往会涉及一些哲学、历史、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第三段:文学常识提升审美素养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既需要作者的高超才华,也需要读者的敏感和理解能力。通过学习文学常识,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比如,熟悉一些文学流派和风格,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点,可以使我在阅读时更容易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获得更多的审美快感。同时,了解文学常识,也有助于培养个人的审美能力和素养,提升自己的艺术眼光和欣赏水平。

第四段:文学常识拓展人文关怀

文学作为思想和感情的表达,往往能够触发读者的情感共鸣。通过学习文学常识,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情感和心理。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可以揭示出作者对人性的思考和关怀。这些思考和关怀,往往能够启发我们心中对人文的思考和关怀,让我们更加关注和体味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懂得更多的情感和故事。

第五段:文学常识打破心灵的边界

文学创作的精彩之处在于它可以打破心灵的边界,让人们穿越时空,感受到不同文化和个体的心声。通过学习文学常识,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文学作品,与作品中的人物展开对话,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这样的交流和对话,不仅可以满足个人内心的情感需求,也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提高与他人的沟通和理解能力,使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总结:文学常识不仅是一门学识,更是一份珍贵的财富。通过学习文学常识,我感受到了文学之美的魅力和力量,也提升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人文关怀。与文学作品和文学家的交流,让我在心灵上体会到与时空不受限的无限乐趣。因此,学习和掌握文学常识,不仅能够拓宽视野、提升审美素养,还能够拓展人文关怀,打破心灵的边界,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文学常识必考题篇五

文学作为一门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常常与学生们分享文学常识,希望通过文学的力量,激发学生们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不断总结自己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今天就来谈一谈我的感受与思考。

第二段:文学开启心灵之门

文学是一扇通往广阔世界的门,它能够开启学生们心灵的大门。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发现通过讲述经典文学作品,学生们对于人生和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他们读懂了《红楼梦》中贾宝玉的遗憾和无奈,明白了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也面临着无法逃避的挫折和苦衷。文学引导学生们去体验、去感受,通过文字构建的世界唤起他们对于现实世界的思考。

第三段:文学培养共情能力

阅读文学作品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共情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绪。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和分析,我发现学生们对于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有了更加敏锐的洞察力。他们能够走进角色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这种共情能力对于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段:文学启发思考力

文学作品中的复杂情节和深刻主题,能够激发学生们的思考力和分析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我尝试引导学生们思考文学作品中的人性问题、道德选择等,让学生们在文学中找到自己的思考方向。通过思考和分析,学生们能够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为他们的人生和学习提供更多的思考路径。

第五段:文学培养审美情趣

文学作品作为艺术的一种表达形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能力。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和表现手法,学生们的审美意识得到了开拓和提高。他们学会欣赏美好的文字、感受美妙的形象,从而在日常生活中也更能够发现和欣赏美的存在。这种审美情趣的培养对于学生的人生品位和艺术修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结尾段:总结

通过讲述文学常识,我发现学生们不仅在知识层面上有了提高和进步,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情感体验得到了培养和锻炼。文学的力量可以改变学生们的内心世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会继续在教学中注重文学的引导,帮助学生们发现更多丰富的文学世界,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文学常识必考题篇六

一、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人称“小李白”。主要作品有《书愤》、《示儿》、《钗头凤》等。中国古代最高产的诗人,有诗9000多首。

二、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别称柳七,柳屯田。主要作品有《雨霖铃》、《八声甘州》等,有《乐章集》传世。大量创制慢词(长调),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

三、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有《醉翁亭记》、《秋声赋》、《六一词》等,结为《欧阳文忠集》。他的`《六一诗话》是我国第一部诗话。

四、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与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主要作品有《嘉右集》。《六国论》出于此。作品以史论、政论为主。

五、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与苏轼并称“苏辛”。人称“词中之龙”。主要作品有《稼轩长短句》,宋词中成就卓越者,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开拓了词的表现范围。

六、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王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游褒禅山记》、《伤仲永》、《元日》、《泊船瓜州》等,集为《王临川集》,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七、司马光,字君实,封温国公,谥文正,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史界“两司马”之一。主要作品《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上自战国下至五代计1362年的史实,史书“双璧”之一。

八、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书法上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主要作品有《赤壁赋》、《水调歌头》、《念奴娇》等,结为《东坡七集》。他是宋代最伟大的文人,开创了豪放词派,与韩愈并誉为“韩潮苏海”。

九、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主要作品有《武陵春》、《如梦令》、《声声慢》等,结为《漱玉词》。古代最重要的女诗人,宋代婉约词派中成就最高者。

十、范仲淹,字希文,谥文正。主要作品有《岳阳楼记》、《渔家傲》等,结为《范文正公集》,属豪放派。

文学常识必考题篇七

一、知识要点复习:

内容涉及面较广泛。一是文体知识:记叙文(要素、人称、顺序、中心、详略),说明文(对象、特征、顺序、方法),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应用文(书信、电报、规则、计划、总结)等常识。二是文学常识:基本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还有小说、

散文

、诗歌、戏剧的常识,还有教材中交代的主要文化知识,日常生活经常用到的一些文化常识。

(一)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常识

1、小说:是一种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升活的文学体裁。

2、散文的含义和特征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通常指除诗歌、小说、戏剧、曲艺等以外的其他所有文章。狭义的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相并列的一种文章体裁。近年来,杂文、报告文学、回忆录等已从散文中分离出来,成为新的文学体裁,散文这一概念的外延逐步缩小。这里所说的散文就是狭义范围内的散文。

根据散文的表现内容和表达方式,散文一般可以分为三类: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当然也有将记叙、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的。

散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样式,有以下特征:

(1)取材广泛 散文的题材包罗万象,大千世界中具有认识意义、思想价值、美学意蕴的人、事、物、景,都能成为散文的题材范围。散文的这一特点使它能够迅速地表达作者的生活感受。

(2)形散神聚

形散神聚又叫形散神不散,是大多数散文的基本的特征。形散指取材广泛、形式自由、手法灵活、思路开阔,从内容到形式要散得开。神聚指文章整体结构严谨,材料层次井然,有统一的主题。散文贵“散”,但要散而不乱,思路清晰,首尾一贯,做到撒得开,收得拢。

(3)形式自由

散文无定体,笔法无定格,凡写人、叙事、议论、抒情,兴之所至,挥洒自如,涉笔成趣。这使得散文形式自由灵活,多种多样,随笔、游记、札记、访问记……都是散文家族的成员。只要能很好地表现内容,在形式上是不受任何限制的。

(4)富有文采

好的散文总是和优美凝练的语言联系在一起的,讲究对语言美的追求。一般来说,散文的语言应当简洁、凝练、自然、优美。在遣词

造句

上,讲究朴实而不贫乏,华丽而不做作,丰富而不堆砌。既追求文采斐然,又蔚为天然,使读者看不出雕琢的痕迹。

(5)情真意切

散文和诗歌一样,侧重于抒发情感,表达情志。散文之所以能产生一种迷人的艺术魅力,就在于作者在散文中所精心描绘的诗情画意和自然流露的真情实感。散文中的情贵真、贵深、贵实,忌假、忌浅、忌浮。要为情造文,不要为文造情。只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

3、戏剧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戏剧的种类很多。根据表演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话剧以对话为主,如《雷电领》;歌剧以歌唱为主,如《白毛女》、《图兰朵》;舞剧以舞蹈为主,如《丝路花雨》;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包括昆曲、京剧和各种地方戏,以歌唱、舞蹈为主要表演手段。根据剧情的繁简和结构的不同,戏剧又可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根据题材所反映的时代的不同,戏剧可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另外,根据矛盾冲突性质和表现手法的不同,戏剧还可以分为喜剧、悲剧和正剧。正剧兼有悲剧和喜剧的因素,在古今中外的戏剧作品中占的比重最大。

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剧本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即戏剧冲突。戏剧冲突展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剧情的发展,揭示作品的主题。戏剧冲突的发展变化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剧本的情节结构,一般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有的多幕剧还有序幕和尾声。

(2)主要运用人物语言(对话、唱词、独白、旁白)、动作塑造人物形象。人物语言、动作高度个性化,符合各自身份和性格特点。

(3)适合舞台演出。人物、事件、时间、地点高度集中,人物不能太多,事件不能纷繁,场景不能过多地变换。

(4)有舞台说明。舞台说明写在每一幕(或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内容包括人物、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4、诗歌

诗歌,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开路先锋。是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最凝练、形象地反映生活,富于想象,构思精巧,有一定的节奏、韵律,常根据节奏和音顿分行排列的一种文学体裁。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不仅由于它在内容上是用高度精练的语言来抒发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在于它的表现形式既有别于其他一切文体,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变化:从原始歌谣的不定型,发展到四言、五言、七言诗基本定型,又发展到宋、元的词和曲,以至于今天的新体诗。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种发展变化是相当大的,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加入中考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精华资料等着你!

(1)乐府

乐府原指朝廷所设置的音乐机构。它的任务,一是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歌制成曲谱,制作、演奏新的歌舞新的歌舞;二是采集民间歌谣,陪上音乐演唱;三是训练演奏人员和歌手。以供郊祀、饮宴、游观娱乐的需要。后来,把乐府机构所采集、创作的歌辞,统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为“乐府”。这样一来,“乐府”一词就由专业机关而变成诗歌的名称了。最早的乐府诗是配乐歌唱的,后来文人仿照这种体裁创作的乐府诗,不管配不配乐,都一律称之为“乐府”。

(2)歌行

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汉魏南北朝乐府诗多用歌、行、曲、引、叹、吟、怨、弄、操等,其中以用“歌”、“行”为最多,逐渐合称为一种诗体名。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常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古体,篇幅长短不一。

(3)古体诗

古体诗有两种含义。一指诗体名,也称为古诗、古风。与唐以后兴起的近体诗(格律诗)相对应。其表现形式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及杂言多种,且不讲究对仗、平仄等格律,用韵也较为自由且可换韵。在多种体式中,以五言、七言为多。二是对于古体诗歌的泛称。又,南北朝时称汉魏无名氏的诗为古诗。

(4)近体诗

近体诗也称“今体诗”、“律诗”。是唐代以后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近体诗篇有定句,句有定字,讲究平仄,双句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五言仄起式首句不用韵)。律诗除首联尾联外,中间两联(颔联、颈联)还要求对仗。“今体诗”一名是唐人为区别以前的诗体而采用的说法,为后人沿用,现代则多称为格律诗。

(5)四言诗

四言诗指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为主的诗体。四言诗在殷商时代形成,是我国古代诗歌总最早形成的诗体。四言诗(这里主要就《诗经》而言)在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上有其特殊功绩。除了语言的准确精练而外,赋、比、兴的运用,开创了我国诗歌“形象思维”的先河。东汉以后,“文繁而意少”的四言诗逐渐衰微,为民间新兴的杂言、五言诗所取代。

(6)律诗

律诗是一种每首八句、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的格律非常严谨的诗。它在南北朝时代就已经开始出现,到唐代初期基本发展成熟,盛唐以后是它的黄金时代。律诗分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和排律(或“长律”)三种。此外,还有少量的三韵小律和六言律诗。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每首的字数、句数、压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可以归纳如下:1、每首限定八句。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3、每句的句式、平仄都有规定,而且讲究粘对。4、每首必须用对仗。

(7)绝句

绝句是律诗的一种。每首四句,等于律诗的一半,所以也称“截句”、“断句”。基本格式仅为四句,绝句有五言、六言、七言等几种,“六绝”较为少见。绝句分“古绝”和“律绝”两大类。其中不讲平仄、连对,压韵又可平可仄的,叫古绝;讲究平仄、连对并压平声韵的,叫律绝。

(8)五言诗

五言诗是由五字句构成诗篇的一种诗体。五言诗是在民谣和乐府民歌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从汉代形成一直到近代,在我国古典诗歌创作中,一直是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五言诗既能反映复杂纷繁的社会生活,又能流漓酣畅地抒发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而且节奏鲜明,音韵铿锵。五言诗可分为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等形式。

(9)七言诗

七言诗是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的一种诗体。它同五言诗一样起源于民间。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之作,是东汉张衡的《四愁诗》和魏晋曹丕的《燕歌行》。此后经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唐代初期成熟,终于在诗坛上确立了与五言诗抗衡的地位,成为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主要形式之一。可分为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等。

(10)杂言诗

杂言诗也是古风的一种,具有古风的一切特点,跟“五古”、“七古”惟一不同之处就是一个“杂”字。说它“杂”,主要表现在句式上,其次表现在用韵上。杂言诗的最大优点是可以随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奔放而无所拘束地纵情放歌。它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随意换韵;它的句式可以毫无限制,可以时而三言、四言、时而五言、六言、七言;句子长的可达十字以上,全篇短的可以只有四句,长的可以长到数十句乃至百句以上。正因其“杂”,所以有时还允许夹用少数散文式的句子。杂言诗不论表现形式多杂(但多数还是以七言句为主),在古代诗歌分类上都把它归入“七言古风”这一大类,即使全篇只有一个七言句。

(11)词

词,诗歌的一种。是伴随新兴音乐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起源于隋唐,盛行于两宋。从词的句式来说,称为“长短句”。词之所以采用长短不一的句式,是出于音乐上的要求。词有词牌,就是填词时所依据的词牌,词牌对声与韵以及句式与结构有明确规定与严格要求,故有“填词”之说。依照每首词的字数多少,通常把词分为三类,即小令、中调和长调。由于词调不同,它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四种不同形式。

(12)小令

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中产生最早的一种体式。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小令是单支的曲子,很像一首句式参差的小诗,更近似于词。小令主要是从民间的词调和小曲变化而来的,其中也有少数脱胎于

诗词

。它以句式长短不齐而与诗(尤其是近体)迥然不同。与词相比较,则有同有异。主要特点有:用韵比词更密、平仄比诗词更严、通首只有一段、可以另加衬字,这是小令与诗词不同的更显著之点。以字数多少来划分,58字以内为小令,其体式短小精悍,便于使用,所以在元代散曲中,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看,它都占据只要地位。

(13)中调

中调:自《草堂诗余》按词的字数多少为词分类以后,词家通常把59至90字的词调称为中调。因为中调的字数介于小令和长调之间,所以得名。如《蝶恋花》、《渔家傲》等词调。

(14)长调

长调即长词。自《草堂诗余》以91字以上的词调为长调后,一直为后人所沿用。如两段的《满江红》、《水调歌头》和三段的《兰陵王》、四段的《莺啼序》等词调,都称为“长调”。

加入中考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精华资料等着你!

二、文学常识的学习(复习)方法主要有:

(一)分类法。即把众多的作家、作品分成古代、现代、外国三方面进行归纳整理。

(二)网络法。即对一个作家来说,将其名字--篇名--名句,形成一个知识网,对作品多的作家(课文中出现的)可将其作品罗列,涉及到文学常识方面的知识点加以归纳。

(三)表格法。即对一大类作家、作品列表对照。如中国古代作家、作品,可按年代先后列表简记其姓名(字号)、朝代、集名、篇名、佳句……这三各种方法要相互配合使用。

三、命题思路导航

近几年的中考题,考查范围较广泛,要求按时代了解我国古代、现代文学中的作家、作品,按国籍了解外国的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熟悉基本篇目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作品出处及评价,掌握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基本特点和要求,掌握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一般体裁常识的阅读要求,掌握应用文的特点和写作格式,以及常见常用的文化知识。而此部分内容主要靠识记,题型以选择、判断为主。

要掌握好文学常识,要做到能抓住主要内容,识记完整准确,经常复习,同遗忘做斗争。

四、典型例题解析:

例1 (安徽省,20xx)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捕蛇者说》选自唐代柳宗元的《柳河东集》。

b.《醉翁亭记》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

c.《苏州园林》的作者是我国现代文学家朱自清。

d.《我的叔叔于勒》选自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羊脂球》。

【分析】此题意在考查考生对古今外的著名作家、作品的了解情况。这种题型是语文常识类考查最常见的形式。本题涉及到如下内容:题目、作家、出自何处以及体裁等,因出题往往将文体、文学知识揉在一起,因此,需要逐项分析。经分析可以看出a、b、d三项都是正确的,而c 项中“《苏州园林》”的作者应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叶圣陶”。

【说明】做这类文学常识的中考试题,不仅要牢记初中六册中重点课文、出处、作者及作家的基本情况,还要扩大知识面并提高分析判断能力。

例2 (淮阴市,1999)

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两表酬三顾,一对定千秋”,说的是诸葛亮和周瑜的事。

b.袭人是《红楼梦》中的人物,严监生是《儒林外史》中的人物。

c.《复活》是莎士比亚的著名剧作,西施是春秋时吴国的美女。

d.科举考试中,在县里或府里参加乡试,考取的人叫“举人”。

【分析】本题属于拓宽加深题,a项中“两表”指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拜见孔明之事, “一对”指刘备和诸葛亮的隆中对策或指《隆中对》一文。总之,这幅

对联

中的典故没有一件与周瑜有关。故a项错误;c项中《复活》是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长篇小说,西施则是春秋时越国的美女,故c项错;d项中考“举人”的乡试应在省里举行,在县或府里举行的是院试,考取的人叫“秀才”,故d项也是错的。只有b项说法正确。

文学常识必考题篇八

文学是人类智慧之光,是人类情感的表达载体。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深知文学对学生的成长和教育的重要性。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积累了一些关于文学常识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

第二段:文学的基础常识

了解文学的基础常识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至关重要。首先,学生需要理解文学的定义与分类,包括散文、诗歌、小说等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其次,学生还需要学会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掌握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基本要素。另外,了解文学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作品和作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第三段:文学的审美价值

文学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读文学作品可以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情趣。通过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作家对于人生、社会、人性等问题的独特见解。文学作品中所揭示的道理和智慧,常常会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对于生活的思考和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以提升他们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

第四段:文学的个人体验

文学不仅是帮助学生对世界进行观察和把握的窗口,也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自我认知的方式。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并逐渐塑造自己的人格。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与思想碰撞,可以激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多写读后感、作品赏析等,以培养他们的个性特长和独立思考能力。

第五段:文学的社会意义

文学既是一种艺术形式,又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通过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关注社会热点,培养社会责任感。文学作品中涉及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冲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现实,提高思辨能力。我课堂上会经常引导学生阅读当代社会问题的作品,进行讨论和思考,以激发他们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总结:

文学常识是学生培养综合素质、提高人文关怀的重要一环。了解文学的基础常识、体验文学的审美价值、领悟文学的个人体验和认识文学的社会意义,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班主任,我将会继续在教学实践中重视文学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艺术修养,帮助他们成为有情感、有深度、有思考能力的人。

文学常识必考题篇九

章草是由隶书快写而产生的,其名称的由来有如下说法:一种认为,当时给皇帝的奏章采用的就是隶书快写的这种字体,因而称之为章草;另一种说法是,这种字体产生在汉章帝时期,故称章草。

二、颠张醉素,各指的是谁?

颠张醉素

“张”指张旭,“素”指怀素,都是唐朝的草书大家。他们共同特点是喜欢饮酒后作书,颠狂酩醉,笔走龙蛇,尽情挥洒,往往达到一种变化多端、令人难以捉摸的笔墨效果。所以人们称这两位书法家为“颠张醉素”。

三、什么是永字八法?

永字怎么写?

楷书有点、横、竖、撇、捺、挑、钩、折八种笔画,学习楷书,要求要先掌握写好这八种笔画的要领。楷书永”字正好具备这八种不同的笔画,因此讲授楷法者多以“永”字为例进行点画的说解,遂有‘永字八法”之说。此说约始于唐代,宋人又有详细讲解后世多沿此说。

四、颜筋柳骨

此为世人对颜真卿、柳公权楷书特点的比较和概括。颜真卿的楷书对后世影响深远,被尊为“颜体”。其字结体宽博,笔力雄强,气势开张;点画横细竖粗,圆浑道劲,筋骨内含。柳公权的楷书对后世影响也很大,被称为“柳体”。。他的字结构紧劲,笔锋锐利,骨力道健;用笔方圆兼备,以骨力取胜,横画与竖画同重。二人书法风格一个雄强浑厚,一个瘦劲挺拔,一肥一瘦,各领风骚。

五、馆阁体。

清代

“馆阁体”脱胎于明初的“台阁

体”本为宫廷起草诏诰奇公文所用楷书书体,后应用于科考之中,广为所重,形成风气。清科举考试时,生员写在考卷上的字要求写得乌黑、方正、光洁、大小均匀。这类小楷有的写得拘谨刻板,有的则写得生动飘逸,洁净秀雅。馆阁体代表人物有沈荃、查士标、姜宸英、张照等。

六、初唐四杰。

指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位初唐时期著名书法家,他们皆擅楷书,崇尚中庸合度、刚健有力的审美取向。同时四人楷书又各具风采:欧书险劲锐利,虞书温润清逸,褚书婉媚,薛书秀劲刚健。他们共同为楷书的成熟及其风格的多样做出了贡献。

文学常识必考题篇十

内容涉及面较广泛。一是文体知识:记叙文(要素、人称、顺序、中心、详略),说明文(对象、特征、顺序、方法),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应用文(书信、电报、规则、计划、总结)等常识。二是文学常识:基本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还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常识,还有教材中交代的主要文化知识,日常生活经常用到的一些文化常识。

(一)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常识

1、小说:是一种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升活的文学体裁。

2、散文的含义和特征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通常指除诗歌、小说、戏剧、曲艺等以外的其他所有文章。狭义的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相并列的一种文章体裁。近年来,杂文、报告文学、回忆录等已从散文中分离出来,成为新的文学体裁,散文这一概念的外延逐步缩小。这里所说的散文就是狭义范围内的散文。

根据散文的表现内容和表达方式,散文一般可以分为三类: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当然也有将记叙、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的。

散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样式,有以下特征:

(1)取材广泛 散文的题材包罗万象,大千世界中具有认识意义、思想价值、美学意蕴的人、事、物、景,都能成为散文的题材范围。散文的这一特点使它能够迅速地表达作者的生活感受。

(2)形散神聚

形散神聚又叫形散神不散,是大多数散文的基本的特征。形散指取材广泛、形式自由、手法灵活、思路开阔,从内容到形式要散得开。神聚指文章整体结构严谨,材料层次井然,有统一的主题。散文贵散,但要散而不乱,思路清晰,首尾一贯,做到撒得开,收得拢。

(3)形式自由

散文无定体,笔法无定格,凡写人、叙事、议论、抒情,兴之所至,挥洒自如,涉笔成趣。这使得散文形式自由灵活,多种多样,随笔、游记、札记、访问记都是散文家族的成员。只要能很好地表现内容,在形式上是不受任何限制的。

(4)富有文采

好的散文总是和优美凝练的语言联系在一起的,讲究对语言美的追求。一般来说,散文的语言应当简洁、凝练、自然、优美。在遣词造句上,讲究朴实而不贫乏,华丽而不做作,丰富而不堆砌。既追求文采斐然,又蔚为天然,使读者看不出雕琢的痕迹。

(5)情真意切

散文和诗歌一样,侧重于抒发情感,表达情志。散文之所以能产生一种迷人的艺术魅力,就在于作者在散文中所精心描绘的诗情画意和自然流露的真情实感。散文中的情贵真、贵深、贵实,忌假、忌浅、忌浮。要为情造文,不要为文造情。只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

3、戏剧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戏剧的种类很多。根据表演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话剧以对话为主,如《雷电领》;歌剧以歌唱为主,如《白毛女》、《图兰朵》;舞剧以舞蹈为主,如《丝路花雨》;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包括昆曲、京剧和各种地方戏,以歌唱、舞蹈为主要表演手段。根据剧情的繁简和结构的不同,戏剧又可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根据题材所反映的时代的不同,戏剧可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另外,根据矛盾冲突性质和表现手法的不同,戏剧还可以分为喜剧、悲剧和正剧。正剧兼有悲剧和喜剧的因素,在古今中外的戏剧作品中占的比重最大。

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剧本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即戏剧冲突。戏剧冲突展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剧情的发展,揭示作品的主题。戏剧冲突的发展变化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剧本的`情节结构,一般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有的多幕剧还有序幕和尾声。

(2)主要运用人物语言(对话、唱词、独白、旁白)、动作塑造人物形象。人物语言、动作高度个性化,符合各自身份和性格特点。

(3)适合舞台演出。人物、事件、时间、地点高度集中,人物不能太多,事件不能纷繁,场景不能过多地变换。

(4)有舞台说明。舞台说明写在每一幕(或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内容包括人物、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4、诗歌

诗歌,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开路先锋。是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最凝练、形象地反映生活,富于想象,构思精巧,有一定的节奏、韵律,常根据节奏和音顿分行排列的一种文学体裁。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不仅由于它在内容上是用高度精练的语言来抒发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在于它的表现形式既有别于其他一切文体,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变化:从原始歌谣的不定型,发展到四言、五言、七言诗基本定型,又发展到宋、元的词和曲,以至于今天的新体诗。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种发展变化是相当大的,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加入中考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精华资料等着你!

(1)乐府

乐府原指朝廷所设置的音乐机构。它的任务,一是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歌制成曲谱,制作、演奏新的歌舞新的歌舞;二是采集民间歌谣,陪上音乐演唱;三是训练演奏人员和歌手。以供郊祀、饮宴、游观娱乐的需要。后来,把乐府机构所采集、创作的歌辞,统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为乐府。这样一来,乐府一词就由专业机关而变成诗歌的名称了。最早的乐府诗是配乐歌唱的,后来文人仿照这种体裁创作的乐府诗,不管配不配乐,都一律称之为乐府。

(2)歌行

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汉魏南北朝乐府诗多用歌、行、曲、引、叹、吟、怨、弄、操等,其中以用歌、行为最多,逐渐合称为一种诗体名。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常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古体,篇幅长短不一。

(3)古体诗

古体诗有两种含义。一指诗体名,也称为古诗、古风。与唐以后兴起的近体诗(格律诗)相对应。其表现形式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及杂言多种,且不讲究对仗、平仄等格律,用韵也较为自由且可换韵。在多种体式中,以五言、七言为多。二是对于古体诗歌的泛称。又,南北朝时称汉魏无名氏的诗为古诗。

(4)近体诗

近体诗也称今体诗、律诗。是唐代以后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近体诗篇有定句,句有定字,讲究平仄,双句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五言仄起式首句不用韵)。律诗除首联尾联外,中间两联(颔联、颈联)还要求对仗。今体诗一名是唐人为区别以前的诗体而采用的说法,为后人沿用,现代则多称为格律诗。

(5)四言诗

四言诗指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为主的诗体。四言诗在殷商时代形成,是我国古代诗歌总最早形成的诗体。四言诗(这里主要就《诗经》而言)在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上有其特殊功绩。除了语言的准确精练而外,赋、比、兴的运用,开创了我国诗歌形象思维的先河。东汉以后,文繁而意少的四言诗逐渐衰微,为民间新兴的杂言、五言诗所取代。

(6)律诗

律诗是一种每首八句、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的格律非常严谨的诗。它在南北朝时代就已经开始出现,到唐代初期基本发展成熟,盛唐以后是它的黄金时代。律诗分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和排律(或长律)三种。此外,还有少量的三韵小律和六言律诗。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每首的字数、句数、压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可以归纳如下:1、每首限定八句。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3、每句的句式、平仄都有规定,而且讲究粘对。4、每首必须用对仗。

(7)绝句

绝句是律诗的一种。每首四句,等于律诗的一半,所以也称截句、断句。基本格式仅为四句,绝句有五言、六言、七言等几种,六绝较为少见。绝句分古绝和律绝两大类。其中不讲平仄、连对,压韵又可平可仄的,叫古绝;讲究平仄、连对并压平声韵的,叫律绝。

(8)五言诗

五言诗是由五字句构成诗篇的一种诗体。五言诗是在民谣和乐府民歌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从汉代形成一直到近代,在我国古典诗歌创作中,一直是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五言诗既能反映复杂纷繁的社会生活,又能流漓酣畅地抒发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而且节奏鲜明,音韵铿锵。五言诗可分为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等形式。

(9)七言诗

七言诗是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的一种诗体。它同五言诗一样起源于民间。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之作,是东汉张衡的《四愁诗》和魏晋曹丕的《燕歌行》。此后经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唐代初期成熟,终于在诗坛上确立了与五言诗抗衡的地位,成为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主要形式之一。可分为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等。

(10)杂言诗

杂言诗也是古风的一种,具有古风的一切特点,跟五古、七古惟一不同之处就是一个杂字。说它杂,主要表现在句式上,其次表现在用韵上。杂言诗的最大优点是可以随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奔放而无所拘束地纵情放歌。它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随意换韵;它的句式可以毫无限制,可以时而三言、四言、时而五言、六言、七言;句子长的可达十字以上,全篇短的可以只有四句,长的可以长到数十句乃至百句以上。正因其杂,所以有时还允许夹用少数散文式的句子。杂言诗不论表现形式多杂(但多数还是以七言句为主),在古代诗歌分类上都把它归入七言古风这一大类,即使全篇只有一个七言句。

(11)词

词,诗歌的一种。是伴随新兴音乐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起源于隋唐,盛行于两宋。从词的句式来说,称为长短句。词之所以采用长短不一的句式,是出于音乐上的要求。词有词牌,就是填词时所依据的词牌,词牌对声与韵以及句式与结构有明确规定与严格要求,故有填词之说。依照每首词的字数多少,通常把词分为三类,即小令、中调和长调。由于词调不同,它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四种不同形式。

(12)小令

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中产生最早的一种体式。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小令是单支的曲子,很像一首句式参差的小诗,更近似于词。小令主要是从民间的词调和小曲变化而来的,其中也有少数脱胎于诗词。它以句式长短不齐而与诗(尤其是近体)迥然不同。与词相比较,则有同有异。主要特点有:用韵比词更密、平仄比诗词更严、通首只有一段、可以另加衬字,这是小令与诗词不同的更显著之点。以字数多少来划分,58字以内为小令,其体式短小精悍,便于使用,所以在元代散曲中,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看,它都占据只要地位。

(13)中调

中调:自《草堂诗余》按词的字数多少为词分类以后,词家通常把59至90字的词调称为中调。因为中调的字数介于小令和长调之间,所以得名。如《蝶恋花》、《渔家傲》等词调。

(14)长调

长调即长词。自《草堂诗余》以91字以上的词调为长调后,一直为后人所沿用。如两段的《满江红》、《水调歌头》和三段的《兰陵王》、四段的《莺啼序》等词调,都称为长调。

加入中考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精华资料等着你!

(一)分类法。即把众多的作家、作品分成古代、现代、外国三方面进行归纳整理。

(二)网络法。即对一个作家来说,将其名字--篇名--名句,形成一个知识网,对作品多的作家(课文中出现的)可将其作品罗列,涉及到文学常识方面的知识点加以归纳。

(三)表格法。即对一大类作家、作品列表对照。如中国古代作家、作品,可按年代先后列表简记其姓名(字号)、朝代、集名、篇名、佳句这三各种方法要相互配合使用。

近几年的中考题,考查范围较广泛,要求按时代了解我国古代、现代文学中的作家、作品,按国籍了解外国的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熟悉基本篇目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作品出处及评价,掌握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基本特点和要求,掌握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一般体裁常识的阅读要求,掌握应用文的特点和写作格式,以及常见常用的文化知识。而此部分内容主要靠识记,题型以选择、判断为主。

要掌握好文学常识,要做到能抓住主要内容,识记完整准确,经常复习,同遗忘做斗争。

文学常识必考题篇十一

在学到某作家的又一作品时,一定要联及以前学过的他的作品,并尽最大可能把他的生平、作品内容搞得清楚明白、了然于心。比如学到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首先要把柳宗元的生平、作品弄懂吃透,然后联及唐宋八大家另外七人的具体所指,再联及已学过的《马说》、《爱莲说》的'情况(作者、作品主旨),最后联及文体知识“说”。知道“说”是一种文体,属寓言性杂文…… 这样,学一而联二、联三…… 文学常识便越联越多,也越联越熟。

不论人教版还是各省版教材,所选名家名作的数量都比较多。我们可把某一名家的作品作为“点”,再由这一“点”扩展到这个名家入选初中课本所有作品这个“面”。比如古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苏轼等;现代的如鲁迅、郭沫若、矛盾等;外国的如高尔基、莫泊桑、布封等。分别将这些作家的作品逐一归纳,弄清文体,了解写作时间、背景,掌握作品中的人物、写作技法等等。例如鲁迅的作品,入选初中课本的有《风筝》《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雪》《故乡》《孔乙己》等,我们首先要掌握鲁迅生平这个“点”,然后知晓其作品集、各作品集的命名方式、这篇作品出自哪个集子、是什么体裁、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使用什么样的技法刻画人物、表现主题。这样,由点扩展到面,记忆起来就比较方便,效率也比零散记忆高得多。

就是从纵向的角度去梳理和记忆文学常识。比如以文学史为线,就从先秦、两汉开始,到魏晋、唐宋、元明清、近代、现代、当代,一步步梳理;若以文体发展史为线,就从《诗经》开始,到先秦诸子及历史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进行梳理。然后,再把这条“线”中每一时期内的重要作家、作品或文体、技法分门别类地归纳出来。整理后的文学常识,就像一串凹凸有致、色彩诱人的冰糖葫芦,“条”分明,“块”清楚。记忆时,纵向有线可循,扩展的横向内容也一目了然。

就是把同一属性的文学常识搜集在一起,找出它们的异同,并据其异同进行组合,做到“文”以类聚。比如古代一些作家诗文集的命名方式就可使用此法。大家可以这样排列组合:

用官职命名的作品集有:《杜工部集》……

用自号命名的有:《苏东坡全集》……

用书斋名命名的有:《七录斋集》……

用帝王年号命名的有:《嘉祐集》……

文学常识必考题篇十二

1. 茅盾“蚀”三部曲:幻灭 动摇 追求

农村三部曲:春蚕 秋收 残冬

2. 巴金“爱情”三部曲:雾 雨 电

“激流”三部曲:家 春 秋

3. 第一部国别史:国语

4. 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 战国策

5. 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6. 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7.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8. 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

9. 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444791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