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艺术理论论文大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8 21:26:04
精选艺术理论论文大全(19篇)
时间:2023-10-28 21:26:04     小编:雅蕊

阅读名著可以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写总结时要注意语言简练、措辞准确,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我们整理了一些总结的好例子,希望能给您总结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

艺术理论论文篇一

本文的重点在于研究数字插画艺术性,因而笔者认为可参照传统绘画研究的方式构建数字插画的理论研究框架,内容包括:(1)数字插画史论、人物及作品研究。(2)数字插画文化研究。(3)传统绘画与数字插画比较研究。(4)数字插画批评研究。(5)数字插画创作研究。

5总结

设计艺术史论家王受之先生在其所著《美国插画史》中评价了美国主流艺术界对插画艺术的态度,他指出“插图之所以不被主流艺术承认,无非是它的明确的商业性质,然而仅仅用商业属性作为口实,忽略插图的艺术性,实在是过分”。中国数字插画今天所面临的尴尬局面并不比传统插画有所改善,所以,对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的研究,无论对于中国的新媒体艺术理论研究、创意产业发展还是对于数字插画创作而言,都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本文的目的也在于此。

艺术理论论文篇二

后现代主义发展的文化背景还在不断的发展和繁衍,随着周遭环境的变化,艺术的创造也在不断地发展和繁衍。不断发展的陶瓷艺术以其绚丽多姿,色彩缤纷形式展现着有容乃大的气魄。从陶瓷艺术表达形式上,现在陶瓷艺术的创造和发展曾经一度受到现在主义思潮的影响,一些创造大师曾经使用自己创造艺术的实践为陶瓷文化的纯粹审美做出相应的贡献,由于受到时代发展、文化背景以及个人原因的影响,使得陶瓷艺术留下的一定的空白并且拘泥于一定的界线之内。这给后现代主义思潮冲击下陶瓷艺术的继续发展留下了充足的空间和超越界线的可能。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陶瓷艺术的冲击主要体现在其打破了现在主义思潮下陶瓷艺术发展的限制和壁垒。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对现在主义思潮的批判继承,其在现在主义思潮优良因素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东西,充分地反映了目前文化发展的成果,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能够给予实践广泛的指导。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冲击下的陶瓷艺术的表达形式也取得了新的发展,其在继承原有陶瓷艺术表达形式的基础上,以更加丰富多彩和多远化的形式展示着艺术的价值和魅力,阐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使其成为一种更加具有返璞归真和文化气息的特征,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当代的文化气息和人文特征。从陶瓷艺术的意义上而言,与其说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广泛的文化现象的概括,不如说后现代主义是一种艺术设计的思潮和运动形式。且不谈后现代主义对于艺术设计领域存在着多深以及多广的影响,它最终都是给艺术的设计带来了一定的社会文化气息,使艺术创造过程中更多地融入当今的生活文化。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这些特征,对于陶瓷艺术的设计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冲击,使得陶瓷艺术向着不断调整创造方法,充分展现生活文化和艺术气息的方向发展,使得陶瓷艺术更加富有现实意义。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陶瓷艺术创造特征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使创造的初衷和元素得到回归,陶瓷艺术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下提出了“打造生活陶瓷”的理念,使陶瓷艺术一方面充分地展现出艺术杰作的无限魅力;另一个方面又使陶瓷艺术的创造成果服务于广大人民的生活,促进人们的生活在物质和精神方面获得极大的发展和进步。现在陶瓷艺术的创造不断的回归其创造初衷和元素,开始从生活以及文化艺术审美的角度出发,不断地发现陶瓷艺术应该服务的方向以及服务的形式,而不是从陶瓷艺术的设计出发发现陶瓷艺术的使用价值以扩大生产和需要。简单而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使陶瓷艺术的创造改变了原有的风格,从原来的以陶瓷艺术激发人们的需求,改变成了从人们的切实需求出发,融合生活和文化元素创作新的艺术成果。陶瓷艺术的创造形式的不断改变,正是使创造陶瓷的初衷和元素不断回归的表现。“生活陶瓷”目标的提出,是陶瓷艺术创造的一项重要的指引,其主张在陶瓷艺术的创作方面采用传统的工艺和方法,陶瓷艺术的服务对象不断地指向广大人民群众,陶瓷艺术创造的灵感来源于人们现实生活和当代文化氛围。“生活陶瓷”的创造理念,使得陶瓷艺术的一切创造元素都来源于人们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符合人类个性化的使用功能需求和审美需求,充分地尊重人与自然的客观存在性。

二是陶瓷艺术增强了对自然和未来的关注。后现代主义思潮冲击下的陶瓷艺术打破了以往的“几何化”和“模式化”以及批量生产的模式,其在创作过程中更加重视自然规律和环境的客观存在性以及人的个性选择,对人在造物过程中的运动方式和形式给予了充分的考虑。在创作过程中尽最大的努力从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以及规律中寻找元素,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艺术技能和水平。后现代主义思潮冲击下的陶瓷艺术在深刻呼喊着人类,我们的发展应该建立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在发展过程中不应该以牺牲自然和自身为代价,更不应该不计后果的盲目发展。因此,可以看到后现代主义思潮冲击下的陶瓷艺术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客观实在性以及相互关系,更加关注自然和社会的未来。

2后现代主义思潮冲击下陶瓷创造的多元化模式

后现代主义思潮主张的一个理念就是在现在社会文化的基础上,保持一个多元化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陶瓷艺术作为一个时代物质和精神文明的代表,其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创造过程也不断地进入多元化模式。

(1)历史与现在,共性与个性并存与共生。后现代主义是在现代主义基础上,批判和继承发展来的思潮,它是在继承历史文化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在这种思潮的冲击下,陶瓷艺术的发展也出现了历史与现在并存的模式,在对历史优良陶瓷艺术继承的基础上,不断的审视其存在的不足,充分考虑现在人类活动的需求,不断地创新和发展陶瓷艺术。陶瓷艺术的发展一方面充分的肯定历史的客观存在和现实的客观存在,在充分尊重历史和现实客观存在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陶瓷文化的发展和陶瓷艺术的创造;另一方面,现在陶瓷艺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创造,其与各地积极的思想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得世界各个民族积极地加入到现在陶瓷艺术创造的潮流中。

(2)追求文化共享和人文关怀。陶瓷艺术无论是从内容、形式、风格和特征方面还是表达方式、方法方面,都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深刻冲击。陶瓷艺术创造方面,不仅能吸收后现代主义的广泛性。同时在表达方法和方式方面,也呈现出了以往创作无法比拟的多样性。在创造思想方面,其不仅继承了原有创造思想的客观、朴实和严谨。同时又发扬了现代社会文化的主观性、想象性、自由性和多元化的模式。在表达方式和方法上,现代陶瓷艺术同时考虑材料工艺和技术工艺,同时考虑继承和发展因素。总之,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下,陶瓷艺术不仅体现出人类文化的共享性。同时还考虑不同时期人类活动的个性化,体现出对人文的关怀。

3小结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和发展以及现代陶瓷艺术的不断发展,都是现代社会文化不断发展的产物。后现代主义思潮主张的文化的继承、发扬和广泛生,决定着现代陶瓷艺术的广泛性,历史和现在共存性。后现代主义思潮重视的人与自然的客观存在性和和谐发展的理念,决定着现代陶瓷对自然共性和人类活动个性的充分考虑,体现着陶瓷艺术的个性和共性共生的模式。后现代主义对于文化多样性的包容,决定着现代陶瓷艺术发展的多元化模式。总之,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现代陶瓷艺术正在不断地调整其文化发展方式以及艺术创作模式,使其能够更加符合人与自然的客观存在性,社会文化发展性。

艺术理论论文篇三

理论与实践结合到位如否,直接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之所以强调理论的重要性,就是看重理论知识的指导性作用。社会上未经专业理论培训的个体小工、诸如管道工、水工、电工、土木……其仅凭经验完成的活计做工粗糙误差过大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专业理论知识、贫于理论意识、疏于专业理论参数之概念造成的。我们不否认经验的长处,可经验毕竟不具标准性,一个人一种手法、谈不上规范,量的误差也就在所难免。社会上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等级优秀普通专业劳动者数量毕竟很有限、不具普遍性和代表性。而当代工农业发展需要的是既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等级专业人才。为此,职业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等级专业人才的重任。这就要求广大师生共同努力,教与学相互促进,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打造社会所需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扎实专业技能的优秀高级专业人才,充实民族制造业生力量。

职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密不可分

1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职业教育是把双刃剑,一面是理论(知识),一面是实践(技能),二者缺一不可。否则,所谓的职业教育也只能是一纸空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成职业教育的整体,不可分割。此乃职业教育教学与普通本科类院校教学的最大不同之处。

2先学理论而后实践的原因。所谓理论、是指“实验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就职业院校在校学生来说,不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就不晓得原理,实训教学中查找故障将无从下手。实验室里诞生的理论参数是通过反复实验得出来的、乃实实在在的科学。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其结果经得起考验。单从这个意义上看、理论与实践二者相对来说前者重于后者。这就是为什么实践性教学总是安排在理论课学完以后再实施的原因所在。总而言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构成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既对立又统一不可分割。

理论的指导性作用

专业理论是根据,理论教学旨在弄清专业原理,原理的作用是指导和规范实践性教学的路子。譬如,电子专业教学中对电子元器件性能分析等就是通过理论参数诠释的。如晶体二极管最大整流电流,亦即管子长期工作中二极管能允许通过的最大正向平均电流值。电流过大、管体发热,易造成pn结击穿。因此,选用二极管时,工作电流不可超过它的最大整流电流。如果没有理论参数界定,实际应用中把握不准很容易损坏元器件,由此可见理论的重要性。

1理论教学细节也重要。专业理论教学也要重视细节部分,细节也重要、忽视不得。如若忽视了细节,学生很可能一辈子都不知晓该“细节”的性质、性能。譬如交流放大器电路某处出现“接触不良”,那么,这个“细节”部位就会出现跳火、致使电能空耗,甚至损坏电路元器件。接触不良危害性甚大、尤其强电,电路接触不良、严重的可引发火灾……所以说“,细节”不细,危害甚大。

2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意义。1)可更好地完成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专业理论学的扎实、心中有谱,实训教学具体操作时概念清晰、实训质量就有保证,反之亦然。如实训教学组装收音机、对组装所用电阻、电位器,二极管、三极管、电容器包括无极电容、电解电容、中周变压器等各类元器件的物理参数如若比较熟悉,安装、调整过程中可有效减少差错。再如色环电阻参数识别、理论课堂上任课教师讲解精到细致、学生记得牢,可减少阻值辨别的差错,实训具体操作、安装过程中不至于张冠李戴,造成人为故障。只有理论概念清晰明朗了、才能少犯糊涂,从而提高实训效率和实训质量。2)适合当代社会人才需求标准。当今企业竞争激烈,用人标准不断提高。比较正规的用人单位都希望招聘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熟练专业技能的高级专业人才充当企业的顶梁柱,以确保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专业人才培养有赖于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性教学密切配合,因之,无论专业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性教学都要到位。为此理论教学要切实做到:专业理论知识讲解不留尾巴,力求分析到位、明朗清晰,便于学生理解;更要做到:实训内容只能增加、而不可掐头去尾任意压缩;师者诲人不倦、不厌其烦;学生争气,苦学苦练、学得精……只要师生共同努力、培养一大批理论实践都合格的优秀专业人才的计划是能够实现的。

结语

理论与实践分别作用于学生的技能、技术训练过程中,是职业教育教学的最大特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客观地反映了职业院校培养专业人才之特殊性和必要性。说理论重于实践、主要指理论对实践性教学的指导和规范性作用。理论是尺子、是衡器。我们强调理论的重要性、绝非忽略实践,主要看中理论的指导性作用。而最终、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结果是:呈现在眼前的一副既有理论踪迹又有实践影子的综合形象--这就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初衷、或曰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艺术理论论文篇四

后现代主义艺术颠覆了传统的艺术概念,也对人们的审美意识产生巨大冲击,其反叛性和颠覆性招来众多的口诛笔伐。事实上,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也并非只有“弑父”的可怕面孔,它的反叛行为有其自身的逻辑前提,以及对艺术的概念及其历史的深刻思考。

关于后现代主义理论,科斯洛夫斯基将其总结为三种主要思潮:“(1)晚期现代论或转型前卫派;(2)作为思维取向与思维风格的无政府主义的后现代理论;(3)在建筑学中作为后现代古典主义的后现代理论,以及在哲学中的后现代本质主义,或者说对自然权力理论与自由主义所作出的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合题”。后现代主义理论颠覆了理性主义权威,解构了中心和边缘及所指和能指的对立,主张多元主义和自由主义,它必然容忍并欢迎矛盾性和复杂性的存在,因此它便不可避免地陷入自我矛盾之中。在科氏的三种划分中,我们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内在矛盾,解构主义的无政府主义与后现代的本质主义同时并存,古典的与后现代的杂糅相处。这说明后现代主义并非毫无选择地解构本质性的形而上学的东西,它不过是对形而上学的权威性予以质疑,或者说,它是现代主义的延续,是后现代的现代主义。

汤因比认为,后现代并不等于后现代性。这与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强调是一致的。在哈贝马斯看来,现代性还没有完全成熟,后现代是现代性的继续,是现代的一部分,它所从事的是现代主义未竟的事业。理性自身是无辜的,它只是被人类错误地利用。我们所应反对的是工具理性和人类中心主义,而不是反对所有的形而上学。用德里达的话说,我们反对的是在场的形而上学,它将自己视为事物的第一原因和根据,成为压制、权力、权威的制造者。在他看来,西方的形而上学就是逻各斯中心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根本问题是基础主义,即认为有一种固定的意义秩序,思想、真理、理性、逻辑或词作为基础都是自身存在,或者说始终在场,……对于这种形而上学来说,只有存在、在场才是根本重要的,非存在和缺席是没有意义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是一种固定的结构和秩序,解构就是要打破结构的稳定性和固定性,它要追问秩序和权威从哪里来,即对它们的合法性予以追问。德里达通过吸收尼采、维特根斯坦以及弗洛伊德主义以及结构主义的思想,以釜底抽薪的方式,颠覆形而上学的根基,瓦解了中心与边缘,所指与能指,在场与缺席等传统哲学的区分,于是,一切权威和压制都受到质疑,边缘、能指、无意识等都获得了自己的地位,基础主义、中心主义等彻底崩溃,多元化的,无政府主义的格局便形成。法国另一位哲学家福柯则通过考察知识如何形成压制和偏见的过程来质疑权力。他认为权力总是通过某种话语,譬如禁忌、规定等来掩饰它的霸权,确立说话者的主体地位。譬如在《性史》中,他就揭示出性欲的压抑与一定的权力动机是有关系的。权力通过建立某种机制、话语将威胁其主体地位的东西逐出主流,打入黑暗之中。但是,通过知识考古,他质疑了“人”的主体性。他认为,“人的主体化乃是19世纪初才在西方完成的”,这就意味着人的主体性如果不可能由上帝设立,那它必定是被人自身设立的。“如果‘人’这个概念不是思想的最古老的问题,而事实上是最近的问题,那么由此可以推论出,它也可能是当代思想的一种暂时的偏见”。如果说,德里达是从主流哲学去解构形而上学的权威,福柯则是从边缘文化去予以解构,这样所有对权威的、压制性的话语予以质疑的思想和行为都具有合法性。

科斯洛夫斯基提出后现代本质主义概念,它“以人类学形而上学而不是以自然形而上学作为它自身的基础”。“后现代理论就是这种本质主义,因为它致力于摆脱前现代古典主义的两个危险:矫揉造作的学究气;社会分工与等级划分”。后现代本质主义要保留并继承现代的理性、民主、平等、自由,解构主义便成为一种积极的方法论,就这一点而言,对解构主义的全盘否定就值得反思。即使是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他也并非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是一个极端的否定主义。他说:“没有无记忆的解构,这一点具有普世有效性”。张汝伦解释说:“对于德里达来说,解构始终是一种伦理和政治姿态,它要叛逆霸权并质疑权威,解构一直是对非正当的教条、权威和霸权的对抗”。解构要追问权威、霸权的正当与否,因而要追问它的根源。因此它必须回到传统之中,而非毫无原则地破坏传统。现代主义建立起的民主、公正、自由等原则本身是不可解构的,解构的目的恰恰也要达到这个宏伟的目标,也就是说它要解构现代性中存在的缺陷,使其趋于完善,所以,后现代主义是现代性的延续。

从另一个角度说,后现代主义也存在着缺陷,它声称“人死了”,那么,主体性的人一定如其所愿地死去吗?主体性死去了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很显然,这里存在着一个悖论:理性的主体性死亡,理性对人的规定性失效后,又陷入另一种“主体性”——欲望的主体性,人被欲望规定,陷入欲望的枷锁之中。而人是一个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整体,其需要也是多方面的。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科技越发展,理性思维能力越发达,人就越来越远离自然,丧失自然所赋予人的整体性和丰富性。正是如此,后现代主义才如此迫切地追问事物的本源,寻找其始源性的东西,它带着一种向人自身回归的欲望,这不是一种形而上学是什么?因而人类不仅要保留理性和形而上学,而且要对现代性予以反思,很好地利用、完善他们,对现代性予以重新反思。因此,在后现代时期,既存在现代主义,也存在古典主义。

我们既要把后现代主义看成主要是属于后现代的,它是现代的延续,继续着现代的使命,又要将其看成属于任何时代的,只不过在现代及现代以前,这种精神是不自觉的,它往往以异端的角色出现。其次,在当代社会,后现代主义所带来的反叛性和多元化结局并非无懈可击,而且其合法性也会受到其自身理论的质疑。就如许多学者(如哈贝马斯、吉登斯等)所认为的:理性还没有死亡,也不可能死亡,问题不在于理性本身,而在于它被人误用,或者说它还没有达于完善。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从根本上理解后现代主义,从而才能理解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意义。

后现代主义哲学对传统哲学提出了挑战和质疑,后现代主义艺术也颠覆了传统艺术的概念,它改变了艺术的游戏规则,将现成的、偶然的、正在发生的以及纯感官的东西当作艺术,使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艺术与自然物的界限模糊,艺术的深度模式也被取消;艺术家已不再独享缪斯女神的宠爱,由高贵的创造者蜕变为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制作者”。尽管后现代艺术的“弑父”行为令许多人不安和愤怒,但这促使人们重新严肃地思考、探索艺术是什么,艺术的本源究竟是什么。

在某种程度上说,由于后现代艺术的解构作用,艺术的等级性消失了(它包括艺术门类的等级性、艺术家和非艺术家、高雅艺术和低级艺术的等级制等等),艺术殿堂——这个曾经如水中月、镜中花的玄秘境界,失却了它的神秘,艺术似乎又回到了它古之又古的源头——原始艺术。现代艺术由于反对艺术中的理性专制的需要,从原始艺术中吸取灵感。后现代艺术由于反对等级、权威的需要,也表现出对原始艺术的回归,因此,后现代艺术与原始艺术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在原始社会,艺术不是为了纯粹的游戏,也不是为了闲适中的审美,它就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都是为着一定的生活目的进行的。原始艺术没有艺术家与非艺术家的区分,也没有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界限。一切都是一种原初状态,还没有某种强势观念对其他观念构成压制,对艺术活动的参与,带有原始的民主性、平等性,艺术家与公众之间也不存在什么明显的区别、对立或矛盾。

但是,原始艺术与后现代艺术有一个极大的不同:原始艺术中蕴含着极其严肃神圣的情感,即对神的敬仰和敬畏,以及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原始艺术中神秘的原始宗教情绪使艺术染上了神性的光辉,在看似简单拙劣的图画和舞蹈中,隐藏着对生命的殷殷期盼,对不可把握的“神”的眷恋和依赖。在那里,艺术是人的精神家园。“在如痴如醉的狂舞之中,那些饥饿、恐惧的原始人通过在精神和肉体上都达到极限强度的歇斯底里行为来表现他们对自然的怯懦。在此过程中,他们失去了对外部现实世界的意识;陷入了下意识的、梦幻的内心世界中,这个世界正是他们渴求的那个世界。他们借助极度的意志力,力求把幻想强加于现实。……由此,他们与环境之间在心理上的冲突被消除了,恢复了心理上的平静。所以,当他们回到现实中后,他们比起以前来是更善于与现实作斗争了”。后现代艺术彻底抛弃、毁坏了艺术对生命家园的'渴望。后现代艺术的过程性、仪式性、表演性注重读者的积极参与,以及歇斯底里的情感表达,但作品本身往往缺乏深度,它采取一种甘愿以边缘来争取关注的反叛姿态,即使这种反叛也可能带有哲学或政治的严肃性,由于它着意于赤裸裸的欲望表达,艺术的神性因素消失殆尽,它的思想性也就大打折扣。譬如,女性主义艺术家直接用抛掉胸罩的行为,表达他们要求平等、解放的愿望,严肃的思想却以游戏化的行为来表达,它使人对这种“行为艺术”本身的思想的神圣性产生怀疑,从而这种行为就只剩下游戏的成分,这样,它的实际效果与它的思想意图恰恰相反。

艺术向生活回归,不是将艺术降格为低俗的生活,而是将生活提升到艺术,让其充满诗意。正如荷尔德林所言,“让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依靠诗意的生活,人充满敬意、充满喜悦地居住在大地上。艺术的本质是诗,诗就是思,是思念、思索、感谢和祈祷,是一种与神相通的体验。原始社会如此,现代艺术如此,后现代主义艺术亦应如此。在原始社会,人们依靠仪式、祭祀等日常活动表达他们对祖先的信赖和热爱,对劳动成果的期盼,对生命延续的期盼。这种情感本身是真实的,没有等级差别的,也是人人都可以用行为表达的。艺术就是通过一定的形式将这种情感真实地表达出来,因而祈祷可以是艺术,沉默可以成为艺术,一声长啸,一声叹息也可以是艺术。文明人的艺术(原始艺术后的艺术)继承了原始艺术的形式,并将原始艺术中对天、地、神、人的敬畏、依恋和思念转化为不带功利性的纯粹的审美情感,这种审美情感的获得、表达需要高度的技巧,需要缪斯女神的偏爱才能完成,而且它不再是人人都可以从事的活动。人类的文明、理性精神的发展,情感中真实的生命激情逐渐消逝,它要么沦落为工具,成为虚假的东西;要么被理性压制,被视为欲望、罪恶之源泉。德国古典艺术美学追求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理想,即是理性对情感予以控制的精致论述。尼采对酒神精神的歌颂,现代艺术对无意识和超现实的运用,都意在反对理性向艺术领域的僭越,创造一种无可替代的个人的诗意世界,这种对情感的追随既是对艺术的追随,也是对人及人自身生活的追随。后现代主义艺术继承了原始艺术的民主性、平等性,但它丧失了原始艺术诞生以来的浓浓的诗意。在人类的生活中,诗意和理性一样具有同等的价值和意义,它是人生存、信仰的重要支柱。从这个意义上说,后现代艺术想接近、拯救艺术,但又偏离了艺术。

后现代艺术充满着悖论:一方面它是艺术的逻辑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偏离艺术的轨迹;一方面它被接受为艺术,另一方面它又反艺术。后现代艺术虽然带着解构的特征登堂入室,但它只是后现代社会艺术的一部分,并且是处于边缘的部分,它的解构性意义主要在于以下两点。

(一)对艺术创造性的强调

解构主义不仅是一种思潮,而且是一种创造方法。后现代艺术通过解构的思维方式打破固有的艺术观念,使艺术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艺术的发展离不开解构,离不开对前人所创造的艺术范式和典范的突破,后印象派对印象派的背离,毕加索对自身的超越,都是对他人的解构或自我解构。如果说在后现代艺术以前,这种超越的意识还很不自觉的话,在后现代艺术那里,超越、创造性则成为了艺术的目标,后现代艺术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术家别出心裁的创造性,因此,模仿者往往是毫无意义的。

当然,正如后现代主义对理性的质疑、解构值得质疑,后现代艺术对艺术的解构也并非总是正确的,反叛和解构本身并不一定总蕴含着真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艺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充满着高度自觉的创造意识。后现代艺术时刻扬起它的鞭子,对艺术及艺术家予以质询和警醒。

(二)建构开放、民主、平等的艺术观念

在现代艺术以前,艺术门类、艺术家与非艺术家、民间艺术与高雅艺术、宫廷艺术与非宫廷艺术等等之间都存在着对立和等级的差别。在古希腊,只有诗歌(先知或巫师所朗诵的)和音乐是艺术,它们由缪斯女神管辖,且带有迷狂的特征,需要灵感才能创造;而绘画和雕塑则没有地位,它们由工匠制作,不属于缪斯管辖的范围。“因此,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美学家的首要任务就表现在通过种种曲折的方式,一方面是诗歌脱离神赐的灵感这种高不可攀的假设,史诗从天上降下来;另一方面则不断使造型艺术摆脱工匠技艺的境地,上升到能与诗并驾齐驱的地位”。虽然造型艺术争得了与诗同等的地位,但它是以牺牲艺术的物质性、民主性、民间性为代价的,它达到了地位上升的目标,却走进纯粹的精神性生产的象牙塔。在哲学领域,理性对庞杂的,不可靠的感性欲望进行了清除;在艺术领域,精神性的艺术(诗、音乐)对物质性的艺术(造型艺术)予以整编。这两者是同步进行的。在这种情形下,民间艺术、实用艺术这些曾经是艺术之本源的艺术却遭到了鄙弃,艺术脱离了它的土壤、疏远了它的母亲,从而它的道路也就越来越狭窄。后现代艺术种种怪异的行为举止既是艺术日暮途穷的表现,也是极力回归艺术本源的反映,只不过它剑走偏锋。

后现代艺术对物质性的强调,对固有艺术观念的颠覆给艺术带来了开放、平等、民主的艺术观念。它将艺术从只有先知或依靠灵感才能创造的神秘观念中解放出来,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什么都可以是艺术品。所以,原先处于边缘地位的艺术如民间艺术、设计艺术等都被广泛接受,并受到重视。这种转变不仅具有艺术上的意义,而且具有文化上的意义,它反映出整个社会的民主、平等和开放意识观念的增强,也反映出人类文化对人自身的更加人性化的关注。造型艺术、实用艺术之所以长期受到压制,并不单纯是艺术概念的狭隘问题,它同社会的意识形态、文化观念息息相关。欧洲在现代社会以前,理性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它规定着人的本性。古希腊的柏拉图以理式世界为楷模,认为感性世界是不真实的。中世纪将神作为人的规定,要人放弃对物质的欲望。近代社会,理性的地位空前提高,一切事物都要置于理性面前予以拷问。在此思想背景下,物质、身体都是没有地位的,并被看成是可鄙的、肮脏的东西,古希腊艺术对于美的艺术的强调,中世纪艺术对节制的强调都是这一思想的体现。这样,人总是被作为一个被给予者存在着,它自身的完整性被剥离了,人的世界的真实性也被歪曲,依照一定的要求被清洗得面目全非。在现代艺术中,我们已经能看到人的这种异化状态的描述。而直接通过身体、物质来表现人的欲望和生存状况是后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无论从艺术史的角度,还是从文化角度说,这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意义不仅仅对西方世界有效,在中国当代同样有效。我们须注意的是,后现代艺术是西方艺术发展的逻辑产物,它有深刻的政治、哲学、文化土壤作为根基,因此,理解西方的后现代艺术在中国可能是一件困难的事。这更说明,对后现代艺术进行生硬移植和模仿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建立在对自身文化予以省察和批判的基础之上,它才可能具有真正的解构性意义。

遗憾的是,中国当代许多艺术家未能很好地区分西方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美学特征,也不能对后现代艺术自身的意义予以区分,更谈不上对西方文化、哲学的理解,迫不及待地引入、模仿西方当代艺术,对中国传统艺术、艺术观念予以颠覆、解构。将一个极其肤浅的逻辑——新的就是好的——视为真理。事实上,西方许多现代、后现代艺术大师都是在对传统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完成自己的艺术转变的。塞尚、马蒂斯、毕加索等都对原始艺术情有独钟,只有深刻地研究了艺术史,对历史予以省察,才可能找到自己创新的动力和方向。杜尚的行为看起来是怪异的、惊世骇俗的,但他绝不将他的行为看成是一种儿戏。从某种意义上说,杜尚是一个出色的艺术史家和艺术哲学家。艺术家的颠覆和创造性的行为离不开它的艺术素养和文化素养,他的创新性是其艺术历程的逻辑性转变。国内许多艺术家在西方后现代艺术的启示下,结合中国本土文化,创作出了一些颇有艺术个性的作品。应该说,从总体上看,后现代主义艺术给中国艺术界带来了开放性的、多元化的艺术思潮,使中国艺术界涌动着一股不断创新的潮流。当然,也有许多艺术家不研究、体会传统艺术的历史和美学精神,也不能找到自己解构、颠覆的逻辑前提,盲目移植西方现代和后现代艺术,可谓是剑走偏锋。譬如,从血淋淋的牛肚里钻出来;在身上涂满蛋清,关在厕所里,让蚊叮虫咬,美其名曰行为艺术;甚至做出“吃死婴”这样违反人性的恶俗之举。我们不可否认这些“艺术品”的制作者可能也有着一定的对人类行为的思考,但是其表达的方式还是应该遵循最起码的人类道德,尊重人的审美感。

海德格尔说:“艺术的本质是诗。”神性是诗意的尺度,是人的尺度,也是艺术的尺度。只有秉承诗意的、神性的精神,充满敬意地理解、阐释我们生存的时代和世界,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任何时代的艺术,它也必须摒弃浮华,承担起对其所处社会进行批判和反思的责任,中国当代艺术也应严肃地肩负起这个责任,形成自己的文化反思能力,创作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作品。

艺术理论论文篇五

摘要:在近年来的社会发展中,我国整体经济得到了更为稳定和迅速的发展。特别是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市场的开放程度更是大大提升,可以说市场的开放给我国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得企业在发展和建设中面临着十分激烈的竞争。所以今后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发展中获取更大的进步,就需要对管理工作进行更充分的关注和重视。企业在实际发展中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所以当前很多学者也加强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激励理论的出现和应用也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向,所以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怎样对这一理念进行有效应用也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为此,下文笔者也将对企业管理中的激励理论进行研究,希望对这项工作的开展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激励理论;企业管理;应用

0引言

随着近年来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和发展,全球化经济体制也得到了更为全面的发展,所以现代化企业人才逐渐成为了企业竞争的形式之一。由于人才是当前企业发展环节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资源,所以只有开展更有效的人才竞争,才能对企业今后的发展奠定更完善的基础。因此,企业管理者更应该充分认识到激励制度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确保对员工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更为有效的科学依据。同时在企业人员的内部管理体系建设环节中,也应该不断加强对员工工作意识的强化,通过这种方式对企业内驱力进行完善,给企业发展带来更为显著的财富价值。所以,在当前企业发展中更应该加强对管理体系的建立,进一步对激励制度进行强化,实现对企业发展的有效帮助。

1激励理论的概念

激励主要就是指对人的动机进行持续激发,帮助其提升内在动力,使其内心保持更为兴奋的状态,激励和鼓励人们在生产或生活中向着更美好的目标前进。组成激励制度的主要因素也更包含动机、需求和外界影响。其中外界影响也是激励的主要动机,更是实现激励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但是管理工作中激励主要指的就是企业管理者借助各种有效的管理方案,对人们的实际需求进行满足,从而对人们的发展规律进行实现,有效调动企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为企业发展和运行奠定更稳定的基础。

2激励理论的种类

在当前的激励制度体系建设环节中,根据针对性和内容的实际研究,我们也可以将激励理论划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类型:

2.1内容型激励理论

这种激励制度,主要是对员工的心理需求或是基本性质进行考察,将人的工作需求作为研究重点的激励体系。最具代表性的激励理论比如马斯洛激励体系和赫兹伯格的激励体制等。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也分为不同等级,当人的低等级得到满足后,较高层的需求也将有了新的需求,也希望获得满足。所以,在这一要求的基础上,赫兹伯格也提出了双因素理论,就是将激励因素划分为两种形态,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1]。保健因素就是基本需求,能对员工工作中的负面情绪进行有效抵消,而激励因素的存在,则可以对员工的工作意识进行提升和激发,通过这种方式对企业工作动力进行有效激发和提升。

2.2过程型激励理论

此种激励理论就是借助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之间作用,进行更有效的动态激励。弗鲁姆在之前的研究中发现,某一个特定的激励体制也需要取决于制度可行性的满足程度,同时也要对其结果进行有效分析,只有这种方式才能更好的实现对激励制度的发挥。所以在当前对过程型激励理论的应用环节中,更应该在实际情况上对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对广大员工的工作兴趣进行更有效的提升,确保激励体质的公平性得到更有效的提升。

3我国企业员工激励制度的发展现状

3.1缺乏对员工的专业性培养

如果在实际工作中的激励理论的应用力度相对缺乏,那么企业员工的素质培养也必然会存在很大的问题。经过笔者对当前企业经营现状的研究来看,由于受到传统经营工作的影响比较深远,所以企业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将大部分精力用在经济建设中,没有对员工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提升进行关注。所以这也使得很多员工的专业技能存在不达标的情况,专业素质也实际工作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也正是因为员工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上存在较大的缺陷,所以企业在实际发展中和也很难得到充分的和基础保障[2]。

3.2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

根据笔者对当前工作的研究,发现我国很多企业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仍然比较严重,一味的追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生产中的平均,对于业绩好和业绩差的员工之间采取相同的评定标准。这种方式的长期影响,必然会对工作业绩好的`员工工作积极性造成影响。此外,当前很多企业的内部竞争机制也存在明显的不健全问题,这对于员工的贡献能力无法进行更有效的激发,所以长期下去,必然会对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提升产生制约作用。

4企业员工激励制度的相关优化对策

4.1建立系统性更强的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理念的科学化建设,可以确保企业文化更有效的走进人们的视野中,这种方式也将对管理体制核心理念进行更充分的体现。但是在对制度进行运行的环节中,不能对企业员工之间的关系进行充分连接,所以在此环节中,加强对企业文化的有效建立,也可以对文化建立的环节中,实现对员工的积极引导,帮助员工向着更为积极和团结的方向进行发展。同时在文化建设环节中,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可以实现对员工工作热情的有效激发,帮助广大员工在实际工作中中收获更大的效益。因此在对企业文化进行建立的环节中,不仅要加强对口号标语和行为规范的完善,还应该加强对价值理念和物质保障的制定与完善。

4.2为员工提供更积极和光明的发展机遇

在当前的企业建设与发展中,员工的自我价值实现也是一项较高层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所以,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更需要为广大员工创造更多的创作机会和发展机遇,确保员工可以在实际工作中获取更大的进步。在此环节中,还应该实现对以下工作内容的关注:首先,企业在实际运行环节中,要帮助企业员工制定阶段性发展方向。在当前我国企业的实际发展中,应该建立更为完善和科学的学习机制。在企业工作中,如果广大员工不能实现对自身能力的提升,也必然会面临着被企业淘汰的风险,所以,在企业建立和发展环节中,也需要为员工制定更为全面的职业发展理念,组织企业员工在工作中实行有效的再教育,表现好的员工更需要给予相应的鼓励,通过这种方式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行更全面的提升[3]。如果在实际工作中的成果已经超越了员工的自我期望值,员工在工作中必然会感觉更为欣喜,但是如果实际工作结果和期望值有所差距,员工也将产生一定的挫败情绪。其次,对工作内容和形式进行优化。在企业发展中员工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不断工作下积累出来的。因此企业在对新员工进行培训环节中更要加强对相关能力的指导和培训,并为广大员工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机会,让其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理解和掌握企业文化。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企业运行工作中,企业相关的管理人员也应该正确认识到人员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从而实现对激励制度的有效制定,全面提升广大企业员工的工作意识,对其核心竞争力进行更显著的提升,为企业的综合发展提供更大的帮助。在今后的实际发展中,企业不仅要加强对自身经济建设工作的关注,还应该对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进行重视,以便对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进行更有效的提升。在企业人员的内部管理体系建设环节中,应该不断加强对员工工作意识的强化,通过这种方式对企业内驱力进行完善,给企业发展带来更为显著的财富价值。

参考文献:

[1]徐蓉蓉.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整合运用[j].中国科技投资,,57(34):258.

艺术理论论文篇六

摘要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员队管理和认识,总结出以下几点学员队的管理教育经验,首先介绍的是管理教育艺术的概念,主要研究的是学员队的管理教育艺术,其中涉及到的管理教育艺术有以下几点:以身作则、主持大局;谈心交心、善于沟通;赏识表扬、引导批评。

关键词

管理教育艺术学员队

队长作为一个学员队的直接管理者,是一个学员队的灵魂,学员队工作的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学员队工作既有章可循,又没有固定的模式。如果只有敬业精神,而缺乏学员队的教育管理艺术,那不算是一个优秀的学员队干部。尤其在地方生学员队,面对的是思想品德和认知能力都千差万别的群体。

因此,要建设好一个学员队,除了平时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外,更需要有一定的教育管理艺术。

学员队的管理首先要有规矩,有系统性,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学员队作为一个集体存在并发挥它的作用;其次要保证管理过程中的科学性,有科学的系统才能保证每个程序的安全进行,使管理达到一个优化的效果。而这里我们提到的管理教育艺术则能起到给整个系统的管理程序润色的作用,是科学性延伸的体现,如果运用得当则能达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理解管理教育艺术的含义,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地方生学员队管理教育的具体内容和相关措施及目的。管理教育是依据军队的性质、宗旨和条令条例,结合部队日常战备、训练、工作、学习、生活及勤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和思想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提高学员的军校适应性,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让学员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发挥自身潜力;维护正规秩序,培养优良作风和严明纪律,巩固和提高战斗力,保证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其次我们来了解艺术的概念,艺术的主要形式有才能、才艺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主要是指创造性的方式和方法。其主要内涵包括情感上的感召力以及思维上的预测力和创造力。军队管理教育表明的是管理教育的基本工作属性和工作方式,而把艺术融入其中,则使得军队管理教育在一定原则的基础上,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为的是更快、更好地达到以上目的。它是军队管理者为实现管理教育目标、达到最佳效果,运用自身的知识、智慧、才能和经验等,实施有效管理教育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灵活性、创造性的管理教育技巧和技能,它是一门运用军队管理科学原理服务于军队管理教育实践的创新性科学。军队管理教育艺术纷繁复杂,作为一个刚上任不久的新干部,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的管理、反思,现总结出以下几点管理教育的艺术形式:

一、以身作则,主持大局的艺术

每位新上任的管理者都想尽快打开工作局面,想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干出工作业绩,让领导认可,让部下信赖,这就要求我们烧好头“三把火”。

1、精心准备,熟悉情况

要烧好头“三把火”仅仅靠干劲和积极性是远远不够的,这不但要求我们认真、细心地办好每件事,而且要求我们通过看、听、问等多种方式向老干部学习,摸清本单位的工作特点和人员情况。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想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

2、带头模范,建立权威

尤其是在广大新学员面前,要坚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其中包括训练场上的训练内容和平时的言谈举止。形象的树立不仅仅是一个榜样和模范的问题,同时也是建立一个权威的问题。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正确处理好权利和责任的问题,不仅要正确地行使自己的权利,更要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本着对广大学员负责的精神,给学员留下敢做敢当的形象。平时做到赏罚分明,对待下属一视同仁,从而给学员一个公道正派的形象。

二、谈心交心,善于沟通的.艺术

谈心交心,对于加强军队管理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谈心交心,就是通过相互之间的深入交谈,达到思想和感情上的交流与沟通,是心灵的互相启发和平等对话。它能够改变交谈双方的态度和观点,使得对方依据预定意图去采取行动。要做好谈心交心工作,我们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1、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广大学员的性格、气质、素养、背景和经历千差万别,因此在谈心工作展开之前必须对学员进行深入了解,充分尊重学员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对症下药。

2、言谈慎微,循序渐进

在进行谈心工作时,必须要有耐心,这其中包括耐心地讲完要说明的问题和耐心地听完学员的解释,在听学员解释的过程中一定要理解地听、有感情地听。

3、换位思考,保守秘密

由于队干部和学员的阅历、知识水平以及所处地位等方面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思维定势,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会有一定的认知倾向。因此,换位思考,即相互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问题、想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在与学员进行个别谈话时,常常会遇到涉及学员个人隐私和其他人的隐私问题,也会涉及到学员家庭的隐私问题。对这些隐私和学员不愿公开的问题,作为队干部要为学员保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学员的信任,才能使学员拥有安全感,消除顾虑,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三、赏识表扬,引导批评的艺术

1、弘扬正气,树立新风

批评和表扬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但目的是一致的,都应该是弘扬正气、树立新风,促进学员队的全面建设和发展。批评和表扬能否令人信服、能否达到目的的关键是一个“理”字。只要肯定或者否定的“理”是充分的,大家认同了,批评或者表扬才会有效。

2、坦诚相待,循循善诱

批评是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它既是人际交往中不可避免的一种方式,又是进行人际交流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在对学员进行批评教育时首先应摆正自己的态度,做到对事不对人,从关心学员的角度出发,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意见,表现出批评的善意。能够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学会循循善诱,通过各种方法,含蓄而巧妙地使学员注意自己的错误。

3、实事求是,适时表扬

表扬是用语言、文字公开表示赞美或夸奖的一种基本形式。表扬的对象一定要有使人信服的理由,要符合实际情况,具有说服力。表扬切忌讲空话、套话,不切实际的表扬不但学员不买账,而且会损坏被表扬者的声誉。适时的表扬对激励学员的奋发进取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表扬不仅要讲好在哪里,而且要注重讲为什么好,做到有事有理,事理结合,这样才能使表扬有深度,富有刺激性。

总之,军校地方生的管理教育与军校生有一定的不同,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发展前景采取相对适合的管理方法,现总结出以上几点管理教育技巧,仅供大家参考,有不妥之处还望大家多多指教。

参考文献

[1]刘保成、李文山主编。军队管理教育概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

[2]张爱华、方宁主编。军队基层管理[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8

[3]刘芳编著。批评的艺术[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9

[4]丁茂生主编。管理心理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艺术理论论文篇七

互动式教学是高校长期以来的建设目标,但是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往往收效甚微,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教师对于互动教学中的“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认识不足,既不能够树立学生的主体性以破除教师的“一言堂”,又不利于教师和学生间的视域融合。

一、师生关系与主体间性

胡塞尔提出的“先验的交互主体性”,一直是哲学界和教育学界讨论的焦点话题,对于将教师和学生凝结为“我们”启发很大。在教学艺术中反思现代西方哲学对于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讨论一方面可以提升我们对于师生关系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促成师生间的视域融合。主体性问题并不是一个局限于个体的问题,相反,交往中的人具有“构成主体性普遍网络的交互主体性”。因此教师只有意识到主体间性的普遍性,才能够在哲学的高度尊重学生,树立全程互动的教学艺术。“主体间性”是一种关系的视角,既不偏向自我也不偏向他人,有助于打造教师和学生互为主体的和谐课堂。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孤立而抽象的,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教师和学生同样都是人际网络上的网格,嵌入了各式各样的社会关系网络,需要用教学艺术不断地去引导和整合。与此同时,师生关系也应当回归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关系,这种关系超越个别的现象,具有普遍的交互主体性,是理性存在物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基础。也就是说虽然教师和学生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但在千差万别的经验现象之下存在着普遍的主体间性。教学艺术可以合理地、适时地处理师生关系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既能超越社会决定论,又能避免相对主义。主体间性引导下的教学艺术中既能看到师生关系是不断变化的,又能维持师生关系的和谐稳定。

二、教师与学生共在

人与人之间的经验并不是简单的叠加,我们对于世界的经验有赖于“主体间性”的先在,如果没有他者,我们认识不了世界;没有他者,我们也无从发展,所以教师不能以个体的方式去构建课堂和经验课堂,他必须尊重和依赖学生,必须在对他来说“陌生的、交互主体经验的意义上来经验这个世界”。海德格尔重视他者,认为独在不能脱离共在,指出“他人只能在一种共在中而且只能为一种共在而不在”。由此可见,与学生共在正是教师最为完整的存在方式,它摆脱了那种唯我独尊、抱残守缺的填鸭式教学,对于教师自身的成长也助益颇多。与学生共在有赖于沟通的可能性和有效性。全程互动的教育模式重视对话,重视在对话中开显意义,因为“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意义”。有效的沟通和对话需要两个以上的主体的结合体和某种稳定的语言的框架。也就是波普尔指出的沟通的前提:“至少把两个主体结合在一起的交互行为”;“通过语言而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意义的理解的.主体间的框架”。在课堂的语境之下,教师应当积极融入学生并倡导师生间的角色互换。此外,有效沟通不能够偏重自我或他人,需要沟通理性的指导。哈贝马斯认为沟通以理性为基础,行动者“在相互联系中彼此理解”受此启发,教师也应当用相互联系的眼光去看待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人际交流,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环节。人的发展并不局限于自我的成长,而是源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这对于教师和学生都同样适用。

三、走向审美的教学艺术

美学是现代性的表现之一,也是教学艺术的基本走向。杨春时提倡审美主义的主体间性,应意识到“‘我’与世界同一”。可见,审美主义的“主体间性”并不意图消灭异质性而达成和谐,而是采用异质共存的世界观来统摄我们的经验域。这对教育学的互动理论很有启发,因为单中心的动力源并不能形成互动的机制,而只有多中心的多元课堂才可能超越自我和他人,并达成与世界的共在。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也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因为美学涉及的主要是感性的领域,声情并茂的授课更能打动人心,增进师生间的了解,培育良好的师生关系。全程互动的课堂教学在传道、授业、解惑之外增加了审美的维度,可以增加授课魅力,增进师生情谊,丰富课堂层次,加强授课效果。

艺术理论论文篇八

论文关键字:艺术教育;领悟性;审美

论文摘要:自古以来,艺术与生活就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艺术通过心灵的审美感受,以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艺术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

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社会,同时又对社会产生巨大的作用,这是由无数艺术实践和社会实践所证明的。从历史长河中我们看到,自原始社会开始,艺术就与社会实践相联系,人需要艺术,它使人变得丰富,让人体验愉悦,从中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于是学校里的艺术教育就应运而生。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媒介的施教与受教双方共同参与运作的活动,是实施美育或审美教育最根本主要的形式,因为艺术比其他事物的审美含量更充盈而集中,艺术教育在实现和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决定它是全面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方式。

艺术是一种意象活动,一种情感形式,情感符号,情感表象活动,借助一定的感性物质媒介,意象物态化而构成艺术品,意象是艺术的审美本质。艺术的这种本性决定艺术教育不同于一般生活,也不同于严格意义的知识教育、道德教育。艺术教育始终是审美与非审美的融合统一,超越与功利的融合统一,感性与理性的融合统一。审美是对道德行为走向有序自由的一种催化与推动。艺术教育审美效应落实在个体身体和心理能力与境界方面,与非审美效应落实在个体知识经验,理念价值和实践操作方面共同构成个体全面素质的发展。艺术教育以其自由把握和创造形式的审美观照,呈现为一个多样统一的意象世界。审美把握事物形式的多样性,可以作为科学认知的起点,从多样化的现象中去寻找事物的因果秩序,审美把握形式的统一性,可以有助于科学直接认识真理的实在性,因为真理作为因果实在总与一定形式结构秩序相关联。

艺术教育作为一种以艺术产品为媒介或手段施教与受教双方共同运作的活动,要求施教者创造,选择,运用艺术,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功能,要求受教者自觉自由地接受艺术感染,陶冶,锻炼,实现艺术教育效应。

在艺术教育教学中怎样实施其审美功能7我的理解是:教师应充分运用艺术这个载体,通过多种生动形象的活动形式,首先让学生通过感官对美的对象的`体验和感受,以从中获取精神享受与启迪,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音乐课堂通过听、唱、演、动等各种活动来体验和感受音乐的美,从而努力创造美的艺术形象来反映审美对象,表现审美意识,实现审美价值。

音乐具有审美的超越性,容易使人产生情感上的沟通和联系。例如,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听音乐表现音乐,审美情感和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长此以往,健康和纯洁的审美情趣“就能不知不觉地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卢梭],由此,音乐的审美教育得到了体现,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的积极作用得以实现。而各种各样的音乐会,演唱会犹如一个个充满情感的世界,人们在其中分享着共同的情感体验。在这样的审美过程中,人们获得了一次真挚深切而又无言的集体心理对话,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集体合作的愉快关系,更是一种审美化,艺术化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充满爱的关系,这与不计较直接外在功利的审美态度是内在一致的。

因此,思考艺术和教育深刻的内在联系,把握教育艺术和艺术教育的关系,从而恰当和正确运用艺术教育领悟性的原则来指导艺术教育实践,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艺术教育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成为每个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信息领悟知觉促动的含义

教师在课堂上用游戏,影片,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能力,殊不知,这种教育模式还处在感官刺激的阶段,艺术教育不能限定在纯粹的形式层面,不能仅仅适应感官来进行,它还包括观念性的生活内容教育。美学家阿恩海姆把艺术教育的信息领悟叫做知觉促动。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用鲜艳的色彩,跳动的光影,供接触的材料,供闻嗅的东西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只达到了生理接触的作用目的,仅仅停留在教育形式上,而让感官流连于徒然漂亮的表演和练习之中是没有意义的,重要的是知觉促动,即信息的领悟。

二、信息的领悟的两点关键

1所使用的材料必须具有内在的秩序并且容许这些秩序在学生能够接受的水平上创造出来。

2充分规则的情景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与学生的生活方式可见地联结起来。在艺术教育中所看见的东西应该揭示出与受教者个体体验相关的事实,受教者才能理解并发生兴趣,这种观点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艺术教育。

三、信息领悟的内容

1艺术技巧的掌握和手法的理解

艺术技巧的掌握和手法的理解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艺术教育效果评价可供操作的指标,各种艺术都有技巧,手法,它们的创造,改进,根据所藉以表现的媒介的物理性质和情感性质。因而,使受教者熟悉艺术表现所使用的媒介的特性,使艺术的操作规程中积淀情感的体验,内化为操作感觉,是艺术教育基本内容和目标要求。

2意蕴的领悟

施教者仅仅在感官和操作的层次使用和掌握这些形式,也不意味着艺术教育的成功和有效。不进入意蕴的体验以及意象和意味的深层统一,艺术形式的感觉和操作会停留于艺匠的层次。例如,学生听完一场音乐会,如果感受还只停留在“好听”,“生动”的程度上,那么他还尚未进入艺术领悟的意蕴体验阶段,仅仅在表象上抓住了浅层含义的东西。

意蕴的领悟是理念于意象中的抽象,即它不脱离意象,对意象所蕴含的意味或意义的把握。它是在意象的感受中得到深刻的理性内容,给受教者观念性的信息,受教者只有领悟了这些信息,才意味着艺术教育的成功。目前我国艺术教育现状中出现并存在的一种倾向是,往往过多的注重强调表演技术的掌握,将艺术教育当作传授某种技能的教学,注重艺术教育的技能训练,却忽视了作品意蕴内容理解,培养出的学生只是具备熟练技巧,在艺术操作缺乏真实情感的体验。这种教育手法不是真正的艺术教育。当然,意蕴的领悟离不开受教者的文化背景、个人经历和艺术敏感能力,它和艺术技巧方面的掌握相比,较难给定可供操作的评价指标,但它是艺术教育获得最后成功的标志。

在艺术教育中,意蕴领悟和艺术操作的技巧作为信息领悟的内容,不是各自独立,而是相互促进。意蕴和意义通过艺术技巧和手法来显现,艺术技巧和手法又受到意蕴和意义的生命灌注,使之不复是自在的形式,而成为生命内容和情感模式的显现。艺术教育是一种生命化的教育,其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呼唤生命,这必须通过唤醒人的灵魂才能得以实现。比如我们听到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其普遍意义在于能够产生一种共同感受,即为这种伟大的博爱精神而浮想联翩,热血沸腾:比如听到伟大的捷克民族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响诗《我的祖国》,无不让人感到对伟大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正像我们听到《黄河》,《我爱你,中国》《红旗颂》等音乐一样,由衷的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人间一切美好,善良以及对生命的关切,对他人的理解与爱,都可以通过欣赏者与演奏者在音乐的流淌中实现心灵的交流。艺术教育的信息领悟不同于德育和智育的信息接受,它是以情感的方式来进行的,但能够达到和理性认识同样的深度。教育信息的传递不是脱离表象的形式在概念中游历和思辨,也不是仅仅靠感官的刺激,而是感性中渗透了理性、形式中积淀了内容,以感性和理性相统一、操作和体验相统一的方式来表达和进行。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的本质是艺术性的,而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教训性的,艺术教育的本质更应该是艺术领悟性的,只要我们遵循艺术教育的艺术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要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艺术就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作用。

参考文献:

[1]《艺术教育学》贺志朴姜敏著人民出版社2001。5

[2]《艺术教育与文化可持续性发展》章华赵淑玲艺术教育2008。11

[3]《谈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社会价值》刘浩人文视点2008。9

艺术理论论文篇九

:通过分析艺术类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提出一些相应措施。首先,通过展示计算机在各方面的应用实例体现计算机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其次,实际教学中,采用演示教学法、分层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最后,科学制定考核办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相长。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熟练掌握计算机技能,不但可以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更是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合适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利用有限的课时学到更多更实用的计算机知识,增强就业竞争力,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

1.1艺术类高职学生特点

由于所在学校的师资、对信息技术重视程度不同,再加上学生个人家庭经济、爱好等不同原因,学生刚入学时所具备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艺术类学生平时重视个人在专业方面的学习,而对于公共基础课,尤其是计算机基础课,大多存在无所谓的态度,导致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学习热情不高,重视程度不够。

1.2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结合不够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分为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应用基础几大块,这些内容理论性强、且实际操作多,对于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的艺术类学生来说,无形中增加了压力,导致学生兴趣降低、主动性不强。另外,艺术类学校的学生多是表演类专业,平时学习中较少用到计算机,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学生专业课衔接不够,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学生积极性不高。

教师首先要明确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掌握能力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明确制定教学的三维目标。即为知识与能力(knowledge&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steps);情感态度和价值观(emotionalattitude&values)[1]。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计算机操作的掌握能力,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计算机与各行各业都有紧密的联系,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使现代社会要求各个专业的大学生都应该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能力作为一项基本能力越来越被用人单位重视,所以计算机能力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第一堂课,用多媒体展示并讲解计算机在各个行业的应用,尤其是在学生所学专业的应用,通过刺激学生感观,告诉学生计算机的重要性以及与自身专业的相关性,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2运用多媒体网络系统进行“广播”演示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仅仅通过“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会使计算机教学活动毫无生气,显示不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起不到好的教学效果。计算机基础课程偏重于操作能力的培养,所以,最好的教学法就是演示教学。利用多媒体网络系统教学软件进行“广播”演示,每一步操作都清晰明了,使学生能够快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讲解完毕后,通过网络系统可以将操作任务及相关素材快速地发送到学生电脑供学生练习,极大地节约了传送文件的时间。利用多媒体网络系统教学软件,可以实现教师机对学生机的监督、演示、操控等操作。教师可以对个别有问题的同学进行辅导,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提高了教学效率。另外,教师可以将某个学生机上的内容展示给其他学生,通过让学生来示范讲解,增加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通过展示好的作业,让学生看到自身差距,激励学生做得更好。最后,课程结束前,利用网络系统收取学生作业,可以及时地掌握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2.3实行分层教学

由于新生入学时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基础好的学生在中学时代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而来源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对于高强度的教学内容难以接受。针对学生客观存在差异,采用分层教学。分层教学不但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而且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新生入学时做一次摸底测试,根据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组,同组学生座位靠近,便于集中指导。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重点讲解基础,由教师带领学习,完成每次课的基本操作任务,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对于基础好的学生,除了完成课堂基础操作任务外,提高任务难度,多给他们创造独立学习思考的机会,注重培养他们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4采用项目教学法

只进行单纯的演示教学,学生没有压力和动力,很难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以要运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近年来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上得到广泛应用的方法,采用学生工作和生活有关的项目,利用任务驱动式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完成任务得到清晰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在讲授新的内容时,可以展示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好作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在当前所学专业的应用领域,还可以让学生事先预习,寻找一些优秀作品上交给老师进行展示,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制作并演示,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认真学习,还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2]。要开展任务驱动式教学,要考虑基于什么样的载体,即选具有职业特征的典型工作任务[3]。在选择项目案例时,考虑与学生专业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不同专业布置不同的任务,比如,在布置“powerpoint20xx”项目作业时,要求旅游管理系的学生以“介绍一个旅游胜地”为主题完成ppt制作,而对于舞蹈系的学生,要求学生以“舞蹈”为主题完成ppt制作。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每个人的思路、方法不尽相同,对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在讨论中通过对比不同方法的优劣,取长补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问题解决能力。

考核评价对老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一方面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一方面检验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根据学生特点和课程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有助于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学生计算机课程的考核,以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为主,采用考勤、平时作业、和机试三项计算期末成绩,其中考勤和平时作业占30%,期末成绩占70%。考勤制是避免学生自由散漫,首先从形式上引起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视,平时作业主要是每一部分知识对应的项目案例练习,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针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独有的操作性强的特点,期末考试采用上机形式,重点考查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试时采用计算机考试系统,学生随机抽题,系统自动评分。一方面避免抄袭现象,一方面避免评分过程中出现人为误差,体现公平公正。

艺术类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与艺术类专业融合进行创新教学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究,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教学模式及其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研究——以《c语言程序设计》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20xx(6):1-64.

艺术理论论文篇十

非艺术类学生在中国学习艺术设计专业是一种普遍现象,如何提高这类学生的设计水平,达到行业要求,是大家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教学的实际经验,分析了该类生源的综合能力现状,提出了各高校在开办专业时的观念导向,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思考,以为非艺术类生源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寻找一条切实可行之路。

非艺术类;生源;艺术设计;人才培养

自20世纪后期我国开始引进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经过20多年的发展,有了飞跃性的进步。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引导下,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迅速扩张,在进入21世纪后的今天,我国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大国[1,2]。艺术设计专业已成为高校办学的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以往只有艺术类院校开办的专业,现在很多普通高校也都开设了相关的专业,这使得教育主体和教学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艺术设计的生源也呈现多元化的倾向,很多本科院校都有文理考生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情况,在专科院校这种现象更为普遍。部分院校为保证招生规模,在艺术设计招生计划中加入了文理考生,我们在这里把这部分学生称为“非艺术类生源”[3]。对于非艺术类学生学习艺术设计专业及其相关的课程,既有优势也有劣势,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教育者,都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下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从几个方面剖析对非艺术类学生的艺术设计教学的思考。

非艺术类学生由于没有美术基础的教育经历,在审美层次和动手能力方面与艺术类学生有很大差距,相比较而言,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具有更强的空间想象能力[4]。而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则表现为思维逻辑能力上更缜密,比较周到细致。两者对比优劣势很明显。在构成、色彩和计算机软件操作上,艺术类专业学生比较有优势,他们在造型能力、色彩处理、画面的控制等方面,由于考前受到系统的美术基础训练,对于一个设计方案的处理更显得得心应手一些,对画面的处理具有一定的自我诊断能力,从而较容易对方案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往往缺少这种自我诊断能力。而在文化课、材料加工工艺方面,非艺术类的学生则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此外,2类学生在思维方式及学习方法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非艺术类学生习惯于逻辑思维,而艺术设计要求的是发散性思维,所以给新生上的第1节课就是要谈谈两者不同的学习方法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

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高等教育必须面向市场,顺应社会需求,以培养适应用人单位要求,具有设计、管理、服务等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非艺术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和传统艺术院校的培养模式几乎一致,根本不具备多学科教育的特点,更不符合非艺术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层次学生的现实情况[5]。如何根据非艺术类学生特点,找出卓有成效的培养模式,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个挑战性的课题。笔者认为,不同的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学科优势,整合教育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办出具有特色的专业来,尤其是具有艺工结合和多学科交叉优越资源的综合性大学,可以依据生源背景的多样性,文、理、艺皆有的特点,培养出厚基础、宽专业、综合素质全面的设计人才。有些多学科综合性大学是在近几年大学合并和学科调整中建立艺术设计专业或设计院系的,这些学校有着雄厚的学科基础和高水平的研究条件以及良好的品牌资源,为培养高层次的理论研究型艺术设计人才提供了优越的环境。为此,多学科性大学应该先有重点地做强1~2个有本专业特色的艺术设计专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后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可以办出具有特色的艺术设计专业品牌。

3.1引导兴趣,强化基础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以绘画造型能力为基础的学科,其设计与制作都必须以一定的造型能力基础为前提,对于非艺术类学生来讲,这一课必须在基础教学阶段就补上,然而在这一教学环节上让从来没有拿过画笔的学生来画画,并非一件易事。首先是学生没有养成从绘画的角度来观察物体的习惯,其次,由于学生已经从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阶段进入大学,学习的心态也产生了很大变化,没有过去升学的压力,如果方法不得当,学生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如何在这个方面找到突破点,笔者认为,首先兴趣的培养是个很重要的环节,兴趣是一个技能掌握的推进器,只有培养对设计的兴趣,水平才会达到一定的高度,其次是对艺术的认识,培养自身的审美能力,以及进行基本的构成训练,最后是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掌握。这3方面对非艺术类学生从事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是很好的突破点。

3.2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

的授课方式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动,以加强基础课之间的联系,注重交叉与融合;在认识方式上注意借鉴与比较;在表现形式上注重再现与现实;在方法手段上注重过去与现代的衔接,不拘一格。把基础教育中理论知识部分和与之有关的事务实际联系起来,通过方法训练将他们设计编排成套,以课题形式展现,对训练中的知识资源,内容、介质、技法进行有效地编排,从而体现课程的实质与表现机能,强调学生对设计过程的体验,加强教学环节的衔接与整合,多方位多角度地讲授课程,以综合多样的教学方法介绍课程内容,加大艺术欣赏的比例。艺术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视觉艺术,仅靠教师的叙述来让学生体会思想不太可能,只有将经典作品与现实意义用立体的手法展现给学生,介绍创作过程及创作环境,才有可能被学生吸收。必要时可聘请有实践经验的设计人员进校讲课或举办讲座,传授给学生一些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3.3提高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创意思维

对于非艺术类学生来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意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创意思维的培养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能千篇一律。设计需要实践,非艺术类学生在进行创意思维训练时,应该符合这类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在基础教学中加入创意训练,让学生在非常放松的环境中,放开手脚大胆尝试新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再使学生在思想意识上完全放开。安徽农业大学在非艺术类学生艺术设计的专业基础课中加入了《设计思维》这门课程,从观念和方法上进行引导,通过几年的实践,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次,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首先分析、综合设计作品使学生对设计作品,有自己的认识,在认识中重新整理、组合成新的作品,在整理、组合中设计意识得到升华;最后再让学生投入到实际的设计创作中,通过收集素材,对素材整理,找到设计的切入点[6]。经过这3步的训练,非艺术类学生在设计意识、创意过程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提高。

3.4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弥补非艺类学生动手能力的不足

非艺术类学生大部分没有美术功底,这对于艺术设计教学是非常不利的,但是这并不能证明非艺术类学生就不能创作出好的设计作品。当今世界是一个科技的世界,对传统的设计教学理念要进行改革,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弥补非艺术类学生动手能力不足的特点。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使学生在大量的练习中,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段,从而可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段弥补手绘能力的不足。

3.5专业教学和企业实现零距离

传统设计教学的实践课程大都是课堂练习或在实验室中训练,忽略了社会实践的环节,学生很难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致使教学与社会实际严重脱节。因此,在实践环节上要选择企业、工厂、设计单位合作,进行模拟或实际的设计—生产—销售训练,大幅度增加实践课时,对一些抽象的理论放在实践中解决,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领会到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转化的过程。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学为研究和实践服务,研究为教学和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实践为教学和研究提供验证,同时也为现代设计教育提供可能的经济支持。通过教学方式和企业实现了零距离接触。

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无疑对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迫使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非艺术类学生的艺术设计教学是一个新生事物,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找到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法,使非艺术类学生更加具有竞争力。

艺术理论论文篇十一

跟岗培训期间,宋老师送给我们的书中有一本是《中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我如获至宝。

读《中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是让人愉快的,其中我最受启发的是钱梦龙老师的导读艺术部分,即全书的第一部分。

在理论与实践上,钱先生都展现出一副"举重若轻,行云流水"的姿态,真让人神往。钱先生是一个在语文教学上有大抱负的人,经过孜孜以求的努力,经过寂寞与痛苦,他终于达到了一种高度——"举重若轻,行云流水"。正如武林高手,轻轻一措手,实已蕴涵深厚内力,能将理论与实践如此出色地结合,确实让人叹服。

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教育,不同的结果,但对学生的影响都是终生的。一件件事例,一遍遍反思自省,也使我对教师的责任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语文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指导学生学好语文,更应该重视对学生心灵上的关怀,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怀,尊重差异,尊重个性,尊重天性,尊重人格,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激起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获得充分发展,让心灵之花充分地绽放。

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更新是如此之快,我们教师就应该及时更新观念,多一些探索,让教学方法、教学情景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满足学生在原有知识能力上有所提高的需求。教学中,少一点权威,多一分民主;少一点统一,多一分个性。少一分歧视,多一分尊重,让学生生命更鲜活。生活中,给孩子创造活动空间,让其拥有奇特的.幻想,多一分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主动去迎接挑战。

作为老师平时要经常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要每个同仁都认同你确实也是比较难的,但不管如何,这些都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不能搞花架子,弄形式,为改革而改革,今天弄出个什么法,明天发明个什么模式,这些其实是非常可笑的,而发生在具有较多知识的语文教师身上更是可笑。可是,我们常常在不自觉中就犯了这样的毛病,以后应引以为戒。钱先生也一直强调不要在一些概念上作过多的争执,他本人就很不在乎别人在概念上对他的"导读艺术"的指责,正如他自己说的,能把学生教的聪明了,这样的教学法就是好方法。这实在是举重若轻的一句话,是高手的"四量拨千斤"。所以,像钱先生这样从教学上升为理论高度固然是好,但假如暂时达不到这种境界,也不要硬要弄个什么名目来表明自己的教学改革的立场。扎扎实实地教书,能带领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这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钱先生说:"我是一个精神上的长途跋涉者,我的脚下永远是起点。"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以此勉励自己。

艺术理论论文篇十二

艺术理论是指对艺术创作和表现的原理、方法和规律进行系统化总结和归纳的学科体系。在学习艺术理论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对世界、对生命的独特认知和体验。通过学习艺术理论,我对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自己的创作和欣赏能力有了提升。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的艺术理论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第二段:艺术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通过感性和理性的结合,艺术家能够创造出无穷的美和意义。感性是艺术的源泉,通过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表达,艺术家能够创作出真实、饱满和动人的作品。然而,单纯的感性是不够的,艺术还需要理性的引导和控制。艺术理论的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艺术创作需要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而这些规律和方法正是理性的体现。只有在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中,艺术才能展现出更加卓越的力量和价值。

第三段:艺术与文化的关系

艺术与文化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文化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的精神遗产,而艺术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艺术通过对文化的表达和传播,能够进一步丰富和延伸文化的深度和广度。学习艺术理论,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艺术与文化的紧密联系。在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时,了解其所处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脉络,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解读和欣赏作品。同时,艺术也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通过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和内涵的作品,艺术家能够为文化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第四段:艺术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艺术是多元的,不同艺术门类在形式和表现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学习艺术理论,我不仅了解到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各种艺术门类的基本原理,还认识到艺术门类之间也存在着交叉和互动。例如,绘画和音乐之间可以进行对应或呼应,舞蹈和戏剧可以相互融合。艺术的多元性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艺术体验,也给了我们更多的创作可能性。同时,艺术是开放的,它不拘泥于固定的定义和标准,艺术的形式和表现方式可以随时发展和改变。艺术理论的学习,让我更加明白在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时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追求创新和突破。

第五段: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艺术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艺术家的创作离不开社会的影响,艺术作品也会反哺社会。艺术不仅仅是审美的追求和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反映社会现实和抒发社会情感的重要方式。学习艺术理论,我不仅学会了如何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还了解到艺术作品与社会议题之间的联系。在创作时,我会思考自己的作品是否能够与社会对话,能够传达出积极的价值观和社会关怀。同时,通过观赏艺术作品,我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知社会,从艺术中汲取力量和启示,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

通过学习艺术理论,我对艺术的认知和理解得到了极大提升。艺术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是文化的表达和传承,是多元和开放的,同时也与社会紧密相连。在今后的创作和欣赏中,我将更加注重对艺术理论的学习和运用,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创作和欣赏水平,为社会的文化繁荣做出贡献。

艺术理论论文篇十三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近年来又在各教学领域实行新课程改革。20xx年,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在教育部的指导下,高校音乐课程改革的步伐逐步加大,改革力度也日渐深化,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在课程改革的同时,各高校在音乐艺术教材中也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针对其中的问题,及时作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对于深化课程改革非常必要。

自改革开放后一些高校开设音乐艺术教育课以来,由于教材建设没跟上时代的步伐,很多学校都在使用音乐专业的专门教材。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才有了一系列针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教材问世,现将80年代至今公开发表的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教材列表如:左面这个表格并不能全面反映大学音乐教材使用的情况,但可看出,无论是出版的数量还是规模,近年来音乐艺术类教材都有“百花齐放”的趋势,这也造成各高校教材使用的鱼龙混杂。综观高校音乐教育,教材的使用往往根据教师自己的意志,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所缺亦无针对性的举措。

(一)高校音乐艺术教材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由于教材建设的不完善,各高校所使用的音乐教材也都相对落后,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教材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对此,《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xx一20xx)》强调:“重视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教材建设,逐步建立高校艺术教育教材的评审制度,积极推荐一批质量高、特色鲜明、深受学生欢迎的艺术教育教材。”音乐并不单纯只是音乐,而是融合了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等诸多因素在内的艺术感官享受,应具有一定的教育性和科学性。另外,高校音乐艺术是针对大学生的,教材的开发也应有针对性地符合和适应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2.教材设置不规范,内容单调陈旧。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音乐教材的编写依然沿袭了过去“正统教育”的模式,教材所选歌曲大都以歌颂、赞扬为主,对民族、民歌、民间生活的关怀不够,且依旧趋向于集中思维,缺乏个性培养。一些音乐入门所须掌握的内容没能在教材中足够体现。[1]但这一内容在大学音乐教育中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普通高校音乐教材谈之甚少,因此,高校音乐教材的编写和使用,还存在着相当程度上的不规范性。

3.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与学生身心发展不符。说话办事要讲究因人而异,教学也应根据对象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式。具体说来,教材的设置和编排应最大限度地符合所针对对象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高校音乐教材的教育对象是20多岁的青年学生,他们已形成了尚不完善的对世界和对人生的看法,教材的内容会使之对社会和世界的看法形成一定影响。综观当今高校音乐教材,其内容有很多不适宜大学生之处,有的过于浅显,激不起兴趣;有些内容过于专业性,超出了理解能力;还有一些内容民族性、社会化过强,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这些问题都不利于高校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

(二)音乐艺术教材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面对高校推行艺术教育改革大潮的步步逼近,音乐艺术教材的改革不单单源于当今教材中的种种弊病,而且也是时代的要求。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上亟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种发展应是与时俱进的,表现在教育层面,音乐艺术教材的改革就显得十分必要。

1.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需求。“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实施手段,而音乐教育则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科目。”[2]由此可知音乐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美育功能实施的要求。新时代的优秀人才,不仅要掌握较高的专业技能,且应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高雅的艺术情操,而音乐艺术教育则是培养学生高雅情趣和人格修养的不可替代的因素。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音乐艺术教材能够从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性、动手能力等方面入手,力争做到与时俱进。

2.音乐艺术教育功能转变的必然要求。新时代的知识分子已越来越不满足于“死读书”“读死书”,无论是时代的需求,还是自身发展的必然,不得不承认传统的读书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追求新知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的发展完善逐渐成为大众追求的人生理想,完善自我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读书娱乐,可以是运动锻炼,在人类追求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艺术教育成为大众的首选。蔡元培认为:艺术教育不仅仅有助于美育的发展,还能够帮助德育的培养,能够通过艺术美发展真知、启迪人的善良品质。也正是源于此,艺术教育的功能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传统观念里,音乐艺术是正统教育的附属品,具有陶冶情操、培养情趣、休闲娱乐等种种作用,如今,音乐艺术已不仅仅依附于正规教育,而是同正规教育趋于平等,且成为人们追求完美人生的必需,是一个人人生发展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正是音乐艺术教育这一功能的转变,要求相关教材也能跟上人类思想的脚步,朝着面向人的完善发展的方向迈进。

(一)转变教育观念,重视普通高校音乐教材的编写。我国艺术教育之所以起步晚,就是源于在人们的观念里并未形成真正的艺术教育思想,多数家长依旧认为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等同于“玩儿”,与学习无关,更与教育无关。虽然有些人已意识到了艺术教育对于培养全面人才的必要性,但由于力量不足,没能推动整个思想观念的转变。因此,国家把艺术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是必要的,通过政策导向指引各地、各校切实推行更是必不可少的举措。只有这样,高校教育才会真正把音乐教育纳入其教育系统中去。另外,国家应通过奖励、经费资助、政策激励等措施加强音乐艺术教材的编写力度,并从中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书籍作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指定教材,改变高校教材使用混杂不堪的现象。

(二)新教材的编写要适合大学生的身心状况。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只有适合学生的教材才是好教材,且教材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到课堂效果。目前高校开展音乐教育所使用的教材中存在着的诸如内容、结构方面的一些问题,并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也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变革或重新组合音乐教材中的内容、结构是必要的。新教材应考虑到教育对象是基础薄弱非音乐专业学生,内容应以简单欣赏艺术作品、介绍作品创作背景以及讲述基本乐理和中外音乐发展史为主,不应涉猎过多的音乐流派、音乐风格等内容,这也是超出学生能力和知识范围的。总的来说,应以学生的现实需求来编写合适的音乐教材。

(三)教材内容要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音乐教育同样不例外。因此,为教育服务的教材的编写也应以“育人”为原则。显然,作为艺术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分支,音乐教材无疑应当以艺术型为主。

总之,要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的成果,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改变当今高校音乐艺术教育薄弱、落后的现状,以政策为引导,以经费为补充,以教育改革为理念导向,以科学性、艺术性为指导的新教材改革势在必行。只有在认真研究大学生思想现状和素质教育改革方向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变革旧教育体系的不合理内容,添加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教学理念,才能体现音乐教育的“美育”的功能,实现素质教育新发展。

艺术理论论文篇十四

论文摘要:自我效能感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比较重视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本文从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出发,提出一些关于培养自我效能感的方法。

论文关键词:艺术类;高职学生;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1977年提出来的,它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理论是把个体的需要、认知、情感结合起来研究人的动机。多项研究表明,高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处于较低水平,而且自我效能感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动机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密切联系。

(一)影响高职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期望与制定

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学生,会把自己的精力集中于当前的学习任务上,为自己制定更高的学习目标,他们想通过独立学习达到学习目标,从而证明自己的实力。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通常不会对学习任务全身心地付出,他们所制订的学习目标较低,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总觉得很难完成学习任务。这些学生对目标的期望值较低,目光短浅、模糊,没有长远规划,没有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

(二)影响高职学生对学习目标、方法和策略的选择

假设学习情境可以自由选择,那么高职学生会乐意选择那些在他们看来可以完成并且对之有浓厚兴趣的学习任务,在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任务的选择中,学生会选择那些有把握且容易完成的学习目标或学习任务,避免或放弃那些看起来很难而且不能很好地完成的学习目标或学习任务。如高职学生对英语的兴趣索然,上英语课情绪低落,对于专业课特别是实践课程则充满激情。

(三)影响高职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努力与坚持程度

高职生对某项学习任务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在遇到困难时所能坚持的时间,都会受到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会付出更多的努力,遇到困难会迎难而上,不断坚持,直到达到学习目标。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会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学习目标产生怀疑,思前想后,畏首畏尾,总是在想自己的不足,把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困难要重,从而停在原地,不肯向前,最终导致半途而废。

(四)影响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些心理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与恐惧、沮丧、多种情景压力等临床现象有关。其中,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焦虑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与抑郁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内心心灵本身非常脆弱,比较自卑,难以经受失败的打击。失败对他们来说已是平常事,如果再加上生活中突发事件、应激性事件的增加,会使他们的免疫功能不断下降,从而更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的心理,甚至引发各种身心疾病。

班杜拉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由于依靠自身经验所得到的知识最为可靠,因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说,在每个人的经验中,成功的次数越多,那么人的自我效能感就会提高,反之,失败的次数越多,那么自我效能感会大大降低。因此,要想提高自我效能感水平,需要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让学生能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艺术类高职学生都具有一技之长,或有多种特长,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演出活动,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发挥潜能,认识到自己有一定的能力,并将其展现出来,获得成就感。此外,艺术类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在文化基础课的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英语课,这就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布置较为容易的学习任务,让他们能够较好地完成,从而体验到成功带来的愉悦感受,更相信自己的能力。

(二)为学生提供榜样示范

除了个体的直接经验会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外,间接经验也会对其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人们从观察别人所得到的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也很大。提供榜样示范指的是让高职学生在替代性经验中获得自我效能感,即通过观察能力相近者的进步行为来培养自信心和提升自我效能感。当个体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取得成功时,则会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实现同样目标的信心;但是如果看到与自己能力相似的人失败,特别是在经过努力后失败时,会使个体的自我效能感降低,他们觉得自己也很难取得成功。教师可以在专业学习、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理想信念等方面树立典型,为学生提供可供模仿的榜样,学生会在观察和激励中,增强自我推动力,提高自我效能。但是在选取榜样的时候,要注意选择与学生相似的同学,不能选择比学生各方面能力高出很多的,否则会让学生觉得可望而不可及,难以起到提高和培养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三)对学生给予积极评价和鼓励

言语劝说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之一,具体来说是指他人对个体的积极评价和鼓励能够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言语劝说是一种力图借用一些具有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和自我引导来改变人们自我效能感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容易操作,所以经常被使用。但是由于缺少经验基础,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自我效能感很容易消失,不容易保持,而且其有效性,还会受到劝说者的声望、地位、专长及劝说内容的可信性等因素的影响。艺术类高职学生大多较敏锐,感情丰富,情绪易波动,易受感染。因此教师应当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积极关注学生,让学生体验到关爱的情绪,在课堂、活动、竞赛等很多场合对他们做出表扬和鼓励,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自己的进步,从而获得自信。

(四)指导高职学生对结果正确归因

因方式直接影响到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如果个体认为成功的经验源于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如运气、难度等),那么就无法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为内部的可控因素(如努力)也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不仅可以解释以往学习结果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对以后的学习产生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学习结果,找到成功与失败的正确原因。例如定期让学生写学习日志,记录对所学内容的感受,内容上主要是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学习目标等方面进行总结,比如?我学到了哪些知识?对哪些知识感兴趣?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哪些方面还不明白?需要哪些帮助?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找到问题的关键,从而解决问题。

五)指导学生设定目标

不同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在目标的选择上存在差距。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愿意选择那些与其能力水平相近,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并能全身心投入其中,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指导学生设定合理的目标。学生个性化的目标既不能过低,导致实现起来非常容易,这样不容易形成自我效能感;也不能过高,如果达不到目标,则会产生失败的情绪体验,对会较低自我效能感。指导学生学会在学习过程中修正难以实现的目标,设立富有挑战性的目标。

自我效能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逐步习得的,其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或生活中,教育者要积极地重视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艺术理论论文篇十五

艺术类职业院校相比于普通职业学院,学生文化基础更加薄弱。也对英语教育普遍提不起兴趣。如何提高艺术生对英语教育的兴趣,不仅仅应当从学生方面入手,更应当思考当今艺术类职业院校的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改善的途径。本质主要阐述了当前艺术类职业院校英语教育的现状,对艺术类职业院校英语教育方式的进行了思考探究。

英语教育;职业院校;探索

当今,职业院校的培养学生方式主要在于专业技术人才。而与非艺术类职业院校不同的是,艺术类职业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为薄弱,大部分学生甚至对文化课程提不起兴趣。一到文化课堂,就出现倒头大睡或交头接耳,无心上課的现象。但英语教育在国家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上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加强艺术类职业院校的英语教育,培养新时期的综合发展的艺术专业人才,正是每个艺术类职业院校应当思考的问题。

当前,艺术类职业院校的英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英语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

艺术类职业院校主要是培养艺术类专业技术型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艺术类专业课程的安排相对比较完善,而文化基础课则较为薄弱。目前,虽然艺术类职业院校的英语课程每周都有安排,也有针对性的教材。但英语课程的教学应当达到何种程度,培养怎样的实用性人才尚不明确。

(二)英语教育课堂的不重视

艺术类职业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为薄弱,学生课堂上兴致不高。再加上职业院校对英语教育达到的培养目标未做硬性要求,没有具体考核的指标。导致教师对课堂教学也越来越不重视,大多数草草了事,只是简单完成课时量。课后也鲜少有布置作业,进一步导致了学生对课后学习的不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也更少关注新的教学手段、教育方式。

(三)英语教育配套设施跟不上

英语教育是融合听说读写、应用于实践中的综合教育。目前,大多数艺术类职业院校在教室安装了多媒体设备,但也仍然不是每间文化教室都配备。每学期都会有部分班级的英语课堂安排在没有多媒体设备的教室,而没有多媒体设备,英语课堂的教育只能局限在说、读、写三方面。英语教育中至关重要的听的环节,则在日常的英语教育中被忽略了。

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主要是知识方面、能力方面以及素质方面的要求。艺术类职业院校对学生英语教育的目的也应当围绕这三方面开展。

(一)知识方面,明确英语教育的培养目标

艺术类职业院校不仅要培养专业型的艺术人才,更要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艺术人才。更长远来看,要让艺术人才在国际演出中也能正常的无沟通障碍地与相关人员进行交流。首先,艺术类职业院校应当对学生的英语教育的知识培养,系统地形成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应当包括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及长期目标。并用一些硬性指标来衡量。比如,英语交流应当达到何种流利程度,英语三级及四级的通过率,能够翻译多少词汇量的文章等等。其次,加强艺术生英语的课外知识培养。要提高艺术生对英语的兴趣,不仅仅要从教材入手,更应当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从他们的兴趣切入,将英语教育融入进去。组织一些英语教育的课外活动。比如,阅读学生感兴趣的英文名著,课下组织学生一起观看英文节目。

(二)能力方面,重视课堂及课外实践对英语教育的作用

职业院校的英语教育,课堂是第一教育环境。英语教育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指学生走出课堂之后的听说的能力。要培养艺术生的听说能力,首先,应当加强课堂的教学,教师应当紧跟时代步伐,努力寻求英语教学的新手段、新方法,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英文表达能力。在课堂上,塑造用英文沟通的氛围,从而提高艺术生对英语课堂的兴趣。其次,重视课后的英文实践活动。教师应当积极主动,组织学生课后开展各项英文实践活动。努力让学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践,投入到日常学习生活中。

(三)素质方面,加强教学设施的建设

英语的素质教育,应当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态度、学生能够树立起对英语学习的信心的各方面综合发展的教育。艺术类职业院校,若想培养综合素质强的学生,在教学设施上就必须努力跟上教学发展。对英文教育来说,多媒体及语音室是必备的基础设施。当前,大多数艺术类职业院校都没有专门的语音室,学院应当多努力争取财政拨款、优秀校友捐赠等各种投资,为英语教育创造良好的设施条件,使英语教学多样、全面发展。

艺术类职业院校的英语教育是一条道阻且长的道路,这不仅仅关乎教师的英语教育方式的改善和发展,更在于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培养文化与专业双向发展的优质艺术生,也能为学院发展争取到更高质量的生源。

艺术理论论文篇十六

如果你心中存有关于思考、学习、组织创新、组织变革等疑惑的话,那么在《u型理论:用心灵的力量改变学习的本质》一书中,会找到相应的答案。作者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奥托夏莫,和彼得圣吉一起研究学习型组织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彼得圣吉是《第五项修炼》的作者。

本书一千多页,读起来令人生畏。前前后后看了三周,中间有搁置几天未读。出现不符合我阅读习惯的词语阅读中就跳过,如下载、暂悬、晶透化、未来之涌现等。为了尽量去理解作者的观点,决定写篇读书笔记。试图从作者的观点、核心思想、如何联系实际加以应用等方面去着手写笔记。看完恒大的球赛,一直写到12点。中间不断的回头去看读书时的书摘,不明白的重看了重要章节,然后放下睡觉。清晨醒来,昨夜的内容又重新涌现出来,突然一下子觉悟了。u型理论不正是描述了放下然后安静然后深度关注然后领悟的状态吗?当我在晚上写笔记的时候因为未有感知所以处于下载状态,睡觉就是将问题放下处于暂悬的状态,当清晨去除一切杂念后出现领悟,不就是处于晶透化的状态吗?当获得了领悟后知道我该如何去改善自己的思考方式不就是未来之涌现吗?u型理论不是玄而又玄的学说,而是对思维过程客观规律的总结。相比观察客观世界,认识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创意是如何产生的`更加困难。通常我们无法说清一个想法如何产生的,那么有效的思考和不断的进行创新是非常困难的。我们无法理解一些杰出的人物,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奇思妙想,为什么一些企业或组织可以不断变革创新,走在时代的前列,那么阅读本书会让你有所收获。

u型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开放的思维、开放的心灵和开放的意志。当人们放弃固有的想法、实践甚至身份,通过倾听观察看见不可见。进行更深层次的关注、感知和领悟。激发自我内在状态,释放出巨大的力量,接受高度模糊、不确定,面对不可想象的问题,尝试不可能。

u型过程实现的七个步骤:

1、意识

2、观察

3、感知

4、在当下

5、晶透化

6、建立原型

7、执行。译文来自美语语境,有点艰涩难懂。不过孔子《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有助于我们理解七个步骤。知道应该达到的境界可以使自己更加坚定,志向坚定才能镇定不燥,静而不燥才能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有所收获。

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境界?需深刻理解观察、倾听、交谈的含义。造物主赐予人类眼睛、耳朵、嘴巴这些器官是感知世界的,而当人类成长进化获得知识和经验后,这些器官的功能不再被很好利用。观察三境界:看不到变化,看到不可见,看到未来。倾听的四境界:浅层的习惯性倾听,批判性倾听,换位思考的倾听,接近内在、根源的倾听。交谈的四层次:下载、争论、对话和当下。当我们的思维系统禁锢在下载的模式当中,没有认识到你所看到的(减少了感知和思考);没有说出你所想的(减少了思考和谈话);没有按你所说的去做(减少了谈话和"行动");没有看到你所做的(减少了感知和行动)。我们需要抛弃陈旧的工具,用崭新的眼光看待问题。必须放弃传统的反应和运行模式,深化对世界的注意力和好奇。我们必须将关注的焦点从习惯性地看世界重新定向到关注世界的根源——我们的盲点。唯有和这个根源相连,我们方能接近涌现中的未来。

艺术理论论文篇十七

[1]赵雅妮,刘海.青年文化的变奏:从“青年的反叛”到“青春审美”的文化消费[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xx(01)

[2]卫华.波希米亚运动与历史先锋派的艺术行为理路[j].求索.20xx(05)

[3]刘海.艺术自律与先锋派--以彼得·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为契机[j].文艺争鸣.20xx(17)

[4]刘海.城市广场:城市制约中的空间政治[j].人文地理.20xx(03)

[5]徐岱.艺术的自律与他律[j].东疆学刊.20xx(03)

[6]陈剑澜.从感性学到审美乌托邦--现代美学早期的一段问题史[j].江苏社会科学.20xx(06)[7]刘海.倒塌的围墙与崛起的读者[j].长江学术.20xx(04)

[8]杜吉刚.文学艺术自律--西方前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批评的一个诗学主题[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哲学成果8(01)

[9]阿格妮丝·赫勒,傅其林.艺术自律或者艺术品的尊严[j].东方丛刊.20xx(04)

[10]杜吉刚.唯美主义批评在英国的兴起与消歇[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3)

[11]乔国强.文学史:一种没有走出虚构的叙事文本[j].江西社会科学.20xx(08)

[12]胡亚敏.审美·资本·日常生活--评周小仪《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j].文艺研究.20xx(11)

[13]刘思聪.回到生活的艺术--简述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j].文艺评论.20xx(05)[14]刘嵘.20世纪结构主义思潮对自律论音乐美学的影响[j].艺术百家.20xx(05)

[15]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前言[j].当代作家评论.20xx(05)

[16]周朔.审美形式、艺术自律、革命--马尔库塞艺术理论的三个关键词[j].东岳论丛.20xx(04)[17]王泽庆.艺术自律的辩证法[j].文艺理论研究.20xx(04)

[18]刘海.审美内视与空间弥合--从文艺心理学角度解剖意境的本质[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xx(04)

[19]李彤.艺术的自律和研究的自蔽--关于书法史研究的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xx(02)

[20]刘海.流行文化:作为“情感场”中后现代“情感消费”场域论[j].兰州学刊.20xx(03)[21]刘海.日常生活审美化抑或审美符号化--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的质疑[j].电影评介.20xx(01)

[22]冯黎明.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一场现代性焦虑[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04)

艺术理论论文篇十八

艺术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独特形式,是人类的灵魂与思想的结晶。在艺术中蕴藏着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和意义,艺术的价值和意义也是不断被探索和理解的。通过学习和研究艺术理论,我对艺术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体会到了艺术的独特魅力。

第二段:审美体验的多样性

艺术的实质就是审美,而人们对审美的理解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和形式。通过学习艺术理论,我认识到艺术的审美体验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都可能不尽相同。艺术作品可以通过形式、内容、情感等多个层面来触动观众的内心,给每个人带来独特的美的感受。这种多样性使得艺术变得丰富多彩,也为观众提供了更自由的选择与欣赏。

第三段: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艺术不仅仅是个体审美的表达,也是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与社会的关系紧密相连,相互作用。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个体创造的结果,也反映了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通过学习艺术理论,我明白了艺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艺术作品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和影响社会观念和价值观,扮演着记录历史、反映社会真实与呈现美好的角色。

第四段:艺术创作的探索与创新

通过艺术理论的学习,我理解到艺术创作是一个探索和创新的过程。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新的表现方式和形式,挑战传统的艺术观念和形式。艺术创作的价值也在于其对于当代社会的思考和反思。艺术家通过创新和表达,传达出自己的思想与感受,同时也为观众带来新的视角和体验。

第五段:艺术的永恒之处

艺术的真正魅力在于其永恒性。尽管时代变迁,社会价值观不断改变,但艺术始终存在并绽放着光彩。艺术作品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跨越文化和语言的界限,给人们带来共鸣和情感的共鸣。艺术通过审美的力量,触动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和思考,成为人们心灵的寄托和永恒的源泉。

总结:

通过学习和研究艺术理论,我对艺术的认识得到了深化与拓展。艺术的多样性、与社会的关系、创作的探索与创新以及其永恒性,让我对艺术产生了更加全面的理解和感悟。艺术无处不在,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精神追求的重要推动力量。我相信,通过对艺术的深入了解和感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品味生活,感悟人生的意义。

艺术理论论文篇十九

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区域都有自身的特色,水景观在设计时,不仅要秉承绿色设计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建设,避免对自然造成破坏,还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设计中要加入有区域特色的元素。在进行水景观设计之前,对水景观建设的区域进行背景调查,根据当地的建筑特点进行设计,可以使水景观设计更符合当地人们的喜爱。切记不能盲目地对其他国家的水景观设计进行模仿,应多结合环境自身的条件,发掘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积极探索发现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并将这些特有的文化元素融入水景观的设计当中去。

2科技美学视域下现代水景观设计的科技元素

科技美学是指导物质文明生产建设的交叉学科,将美学应用与科学技术,属于应用性学科,它包含了自然、人文、美学、心理等多门学科的内容,在考虑设计功能的同时也兼容了审美观念的体现。综合了景观、景观审美与观赏者等要素,以砖、瓦、钢筋、混凝土作为工业材料进行水景观的建筑。

2.1使用新型材料

新型材料可以达到特殊的光影效果,在水景观建设中使用新型材料可以创造出非凡的艺术表现体,拥有不一样的质感和视觉享受。使水景观的设计更具艺术感,满足人们对水景观建筑的美的需求。

2.2采用先进技术

3建筑美学视域下现代水景观设计的空间布局

建筑美学是研究建筑领域内审美的新兴学科,是建筑学与美学的分支。建筑美学以美的规律为基础,以建筑实用性为出发点,平衡建筑审美与科学性的联系。以建筑艺术发展与鉴赏、建筑艺术审美及其功能为主。当前比较侧重城乡环境关系、建筑审美效应与水上园林的关系等。景观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水工程建筑,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迅速得到提高,使用功能的侧重使原有的水景观建筑开始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建筑美学注重环境气氛的营造和序列设计的使用,设计时比较注重环境自身的设计意境。主体建筑与其设施要确保牢固,结构造型要和谐稳定,各个建筑结构之间的比例要协调,具有统一性,不能过分突出。我们要把建筑美学的法则在水工程建筑中进行使用,丰富水景观的造型,增强艺术美感,形成美的视觉感受,充分利用水的流动性、可塑性、倒影等特点,进行设计,增强水景观的趣味性,避免呆板和千篇一律的水景观建筑出现。

4生态美学视域下现代水景观设计

生态美学在后现代经济与文化背景下产生,是美学与生态学的融合,从生态学的哲学、科学、伦理等层面出发,在自然美学的基础上解析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生态美学是一种动态美,可以促进生态物质的循环,有利于传播弘扬中国生态美学文化。对现代水景观设计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铺垫和指导的重要作用。

4.1循环使用水资源

我国目前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困境,大部分城市都存在着缺水情况,少数地区缺水情况十分严重。随着工农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缺水问题越发严峻。生态美学不提倡以人类为中心,在此思想的影响下,应利用水景观设计区域周边的雨水资源,使用处理过的废水为水源,减少用水量。生态美学思想在现代水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引导人们意识到水资源危机,增强水忧患形成文明的节约用水意识。

4.2避免破坏水域自然形态

自然水体是大自然作用的结果,包括地表径流、降雨、水流、波浪、生物等对水岸线的作用促使水体变化,从而引起水域生态的改变。在进行水景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自然水域的整体状态,避免破坏水域自然条件。尽量不要改变水域的原有流向,减少人工化学材料的使用。如果必须进行人工建设,则要在人工模拟的环境下进行自然生态系统的创造。

4.3保护水环境

由于我国部分地区在追求经济发展时,过于注重经济的增长,忽略了生态文明的建设,在开发扩建的时候占用河道,随便开采水资源,对水环境造成了破坏。个别工厂偷偷将污水直接排放到水道、河道之中,造成水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在进行水景观设计时,要反对污染环境,实施景观建设不能破坏生态、环境,要把水景观建设与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一体化进行发展。保护周边生态环境,保护水环境,注意保留湖泊、河流等水景观的地下水补充功能。在进行水流设计、布设水生植物时要注意保留水体自净能力的处理,要进行利用污水净化的水景观建设。

5结束语

水景观设计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基于人们对景观设计要求的提高和审美的变化,设计时在进行设计时要充分的利用新型建筑材料、新型建筑技术,在保护环境、节约水资源的前提下,进行符合区域特色的水景观建筑的设计。生态美学是把态学整体论方法作为基础的,通过人的体验、感受、领悟,就能让人发现大自然对人的唯美意义。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是需要传统园林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的,它是自然和人文相互结合的产物。本文针对美学视域下的现代水景观设计艺术进行了分析,讲述了水景观设计的主要原则和需要注意的问题。我们应该通过水景观的设计展现出独特的水文化,在显现自然风光的美的前提下实现景观效益与经济效益,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娱乐休闲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使我国水景观建设得到可持续发展。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447815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