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通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8 21:35:04
最新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通用17篇)
时间:2023-10-28 21:35:04     小编:GZ才子

电影是一种生动形象的艺术表现方式,它可以给观众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如何提高写作能力是许多人关注的问题,可以通过多读书、多写作、多思考来不断提升。这些总结范文将为我们提供一些实用的写作思路和技巧,帮助我们写出更好的总结文稿。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一

作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关键一环,城市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有着突出的地位。而郫县是首批全国智慧城市试点之一,如何构建服务于智慧城市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至关重要。本文结合智慧城市的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提炼面向智慧城市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的内涵,分析了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郫县智能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取得的成绩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等现状,并阐述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面向智慧城市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的内涵

科技公共服务体系是围绕科技公共服务供给的需要,所建立的开放性的科技创新体系与产业转化的条件支持和服务系统,其中涵盖了科技资源服务、科技创新服务、科技管理服务等子系统,涉及到政府、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及社会公众等众多主体,通过对公共科技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为公众满足其生产生活中的科技需求和相关科技利益诉求提供系统、便捷、高效的公共科技产品与服务。

而面向智慧城市的科技公共服务是在智慧城市的环境下,针对智慧城市的科技公共需求特点,对原有科技公共服务的升级和拓展。

通过建设智慧城市科技公共服务体系能够实现城市科技资源的全民共享,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进程,加速实现科教兴市的战略目标,使经济发展转入科学的发展轨道,从而提高城市的科技公共服务水平、服务范围和服务档次,有力推进城市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和发展。

二、智慧郫县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一)建设成绩

一是郫县为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的综合优势,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在郫县转化及其产业化,加速郫县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二是郫县建设了一批独具本地特色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联盟,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县域特色产业的科技进步与创新。三是在“十二五”期间,持续的科技投入加强了科技创新服务能力。财政科技投入和直接用于本级科技项目的专项资金持续增加,组织申报了多项各级科技项目,完成专利申请上千件。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郫县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以下两个主要问题:一方面是科技公共服务体系自身建设有待完善。一是科技管理的政策和制度有待完善和落实。

虽然郫县有关管理部门制定了一些科技管理政策,但是政策的引导作用仍然不够。二是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科技中介机构服务水平的低下,不能有效满足企业全方位服务的需求,科技创新服务供需矛盾突出。三是科技资源整合力度不够。许多优势科技资源存在利用不够或闲置浪费,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利用率低,对科技公共资源的使用和共享程度比较低。另一方面是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融合度不够。一是智慧技术支持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力度较弱。

虽然郫县建立了一些服务平台,但由于智慧技术的使用不足,导致缺乏系统完善、功能齐全的科技创新共性技术和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难以满足创新主体在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等各个环节的资源与信息需要。二是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的服务能力不足。

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包括科技资源服务、科技创新、科技管理等在内的各种各样的手段为建设智慧城市与维持其高效运行的决策、管理和协同创新服务,但目前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在为智慧城市提供这些服务方面是很欠缺的。

三、智慧郫县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为了推进智慧郫县科技强县的建设,需要加快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基于对其现状与问题的梳理,笔者认为智慧郫县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是以智慧郫县建设为契机,抓住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建设的良好环境,从硬件上完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的智慧化建设。同时要反思如何让科技公共服务体系更好地服务于智慧郫县的建设。

二是细化相关政策法规。在认真贯彻现有政策法规的基础上,郫县政府部门应继续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实现法规政策的细则化,可操作性。

持续增加科技公共服务投入,建立体系运行长效支持机制。加大各级政府在公共科技服务上的财政投入和专项资金投入,开拓多渠道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体系,形成全社会积极投入科技公共服务的局面。

三是整合现有科技创新服务资源及各类社会资源。加强对智慧技术的使用,建设系统完善、功能齐全的科技创新共性技术和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统一技术标准,对信息和资源进行汇总和整合,促进资源服务平台之间的交流、共享、互动。继续加大对当地特色优势产业的科技创新联盟和平台的扶持,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资源服务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对社会资源的统筹协调力度。

科技公共服务的建设仅靠政府力量是有限的,必须统筹协调社会力量,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推动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充分利用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推动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寻找政府部门与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

四是加强科技人才培养,提高对智慧郫县建设和体系建设的支撑能力。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政策,研究制定鼓励和促进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激励措施;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的海外高层次科技人员来郫县创新创业,引办、创办研发机构(平台);强化各类科技计划对人才培养的导向,形成体系建设与科技人才培养互动支撑自主创新能力的新格局;另一方面要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在职员工的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健全用人机制,提高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开发人才资源。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二

城市建设施工,应该把握对环境建设的研究与分析,加强对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提升市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时,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更能呈现出我国建设施工的技术水平,从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及时进行改正,加强艺术工艺技术的创新,使技术能够不断提高。

1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1.1满足人的需求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应该按照人的意图来进行设计,因为人才是城市的主导,如果城市的环境建设没有人的光顾,环境艺术设计建成之后,就会被荒废,那时,对于环境的建设全属无稽之谈。现代城市的建设,多是以满足市民的商务要求进行建设的,对于娱乐、购物、运动的场所,市民是比较热衷的。目前城市环境艺术,多以绿色环保的景观为主,对于交通便利和人们的商务需求不太看重。为了更好地为市民服务,环境艺术的建设应该考虑到市民的需求,按照街道、公路、步行街、公园的实际尺寸,进行科学化设置,将人的需求概念渗透进去,进行一定的空间改造,掌握人的认知和思维意识能力,进行公开性的欣赏园区的.建设,设计观赏性的街道、公路边界的绿色植被培育,使更多的实用性的公共场所变得更加具有观赏性,市民在进行休闲购物的同时,能够更好地亲近大自然,帮助市民进行有效的环境改造,使绿化及设施的建设迎合人的需求。

1.2环境艺术与周边建筑的协调发展

进行城市的环境艺术建设,应该与周边的建筑相协调,大环境的协调一致,有助于使城市整体建设更加鲜明,使环境建设在迎合人的需求时,能够更好地被得到长久使用,使社会的发展更加和谐,帮助市民更好地进行生活与工作,把人的和谐理念融入到城市的环境建设中去,使人与环境能够更好地和谐共存。进行环境建设,必须把商务用途的建筑物与单边环境建设项目融入到一体,使周边环境在尽量不破坏环境的整体建设,保证各种污染事项不影响对和谐环境的长久保存。比如,进行城市大型广场的环境设计时,保证周围高层建筑物不阻挡阳光的照射,对于广场上的人流活动状态来说,也应保证不影响对于周边居民生活或商务活动的良好发展,街道车辆行驶能够保证不影响广场人群的休闲活动等等。

1.3人流分布妥善安排

城市人流较错综复杂,对于人流的合理的安排也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项目。进行科学有效的设计,使整个人群的流动能够不集中在一点,使城市不拥堵,将商业设施与环境改造进行有效协调,使环境艺术的设计能够帮助人流进行无形的自动分离。城市人群往往集中在一点,尽管城市的商务街道较多,但是城市人口多、生活范围狭小,导致众多市民都凑到一起进行各种活动,这就影响了城市的交通和人员管理等事项,所以,环境设计应该把人流进行合理分配,比如进行商务与娱乐的结合建设,运动与购物休闲的建设,将人流自动分开,市民往往对商务活动与娱乐活动看得同等重要,这样就会有部分人被商业街所吸引,部分人被娱乐活动所吸引,自动进行分离,运动与购物休闲也是这样的。

2多角度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

2.1多层面的城市环境体系

进行多层面的城市环境设计规划,必须用多角度的观察与灵敏的眼光来发现城市的可用资源,根据地形地貌和能够充分利用的有效资源,进行有效的开采设计。多角度的设计建设,应该把握城市的上下建筑物的协调性,使地下空间与地上设施相协调,进行多层面的交通环节设置,将地表建筑与地下建筑相结合,进行完善的环境艺术的创新实践。将统一层面的环境建设进行有效分解,让多样性的环境艺术形态更好地为市民服务,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活动结合起来发展,加强人员的流动管理,使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城市环境艺术建设中来。进行市区的环境创新改造,融化多层面的艺术观,将绿化、人文、紧急进行结合,呈现三位一体的城市环境新理念。

2.2新环境景点的设施多样性

进行单个环境的艺术设计时,应该融入多样性的设计理念进去,使更多的环境设施能够为大环境所用,帮助市民在休闲、娱乐、购物中能够获得精神的全新享受,也能给城市的环境绿化改造增添更多的亮点。比如广场公园中多增设喷泉或健身器材,使绿地保护与全民建设事宜都能够达到最好。其次,进行有效地环境设施改造,将市民的生活进行有效改善,使市民能够在工作之余,对于进行健身和娱乐,达到劳逸结合的目的。充分利用环境地形,使更多的创新性设施能够被更多人所发现,使环境变得更加赏心悦目,将环境与市民生活进行统一协调,使环保和绿色的理念能够深入人心,帮助市民更好地用行动来回馈环境建设。

2.3交通与环境的协调

城市交通往往是比较复杂的,充分地将环境艺术的改造设计改动交通环境的改善,使更多的车辆与人流能够方便出行,给城市生活带来诸多便利,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利用道路周边的高地势,于公路干线上部建设公园和广场,利用斜地修建台阶广场,给车辆的停放与行驶带来更多的方便,把建筑物的各个空间进行有效的利用,环节交通压力,使更多的人流能够集中到新型的广场及各项环境艺术的景区,将车流与人流分离。铺设高架桥、建设地下广场,将地表交通压力不断进行分解,车辆行驶进行地下交通道路的分配,人流往高架桥分配,使路桥与公路干线能够交叉建设,并且进行全方位的铺设,使其涵盖面更广,帮助路人与车辆分流,使道路运输承载量能够得到缓解,将更多的环境艺术能够为市民的实际存在的状况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3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理念

3.1技术的创新发展

进行环境的改造,必须从技术入手,光有设计;理念也是不行的,要充分把握市场的需求,加大先进技术的学习力度,使更多的先进技术能够为我所用,进行系统化得研究,发现施工当中的困难,进行有效地整改。技术人员的创新理念是最重要的一项,我国地大物博,设计人员和技术人员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进行不断的创新,使更多的好想法、好思路能够不断的呈现出来。

3.2市民的创新构想

设计人员应该积极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尽量在建设时不要影响他们的生活,市民最贴近环境生活改造的前沿,他们对于环境设施的改造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积极听取,积极研究,博采众长。

4结语

进行城市的环境艺术设计,应该把市民的所需所想放在首要位置,真正发现城市建设的问题,帮助市民环节各种压力,使市民更够在新型的环境艺术的园地生活得更加美好。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三

摘要: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为各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但是由于国内石油资源分布不均匀,需要通过石油运输的方式,满足各地区的石油使用需求。在各类石油运输方式中,管道运输具有成本低、占地少、运输量大、安全可靠等诸多优点,尤其适用于石油的长距离运输。石油管道工程建设是开展石油管道运输的一项基本条件。因此,必须要通过严格的工程质量控制和提高建设技术水平,保障石油管道运输的稳定、持续和安全。

关键词:石油管道;建设水平;存在问题;优化策略

石油管道工程与其他一般性的工程项目相比,考虑到石油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污染性,因此对工程建设质量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文章首先对石油管道工程项目建设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随后指出了现阶段工程项目建设中常见的一些质量问题,最后结合工作实际,分别从技术创新、设备优化、强化管理、人员培训四个方面,提出了优化石油管道工程建设的可行性策略。

1石油管道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现阶段,石油运输主要有五种方式,除了管道运输外,还有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路四种。与其他四种运输方式相比,石油的管道运输具有诸多优势,这也进一步凸显了开展石油管道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1.1保证了石油运输安全

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烃类物质,具有易燃、易爆、易挥发等特性。管道运输一方面是密封性好,不容易出现石油泄露,保证了石油运输的安全性;另一方面,石油本身还是一种污染性极强的物质,无论是油气挥发还是直接泄露到自然环境中,都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管道运输的故障率是五种主要运输方式中最低的一种,因此石油管道工程的建设,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也有一定作用。

1.2成本低,经济效益好

在石油运输中,运输成本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之一。仅从成本上看,水路运输成本最低,管道运输次之。但是水路运输的速度较慢,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油需求。而管道运输则可以实现全天候、不间断的时候输送,只要油田不停的生产,就能够提供源源不断的石油,保证了各个行业正常的发展需要。因此,综合成本投入和经济回报来看,石油管道运输的经济效益最好,这就为开展石油管道工程建设提供了支持。

2现阶段石油管道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石油管道建设水平取得了显著提升,尤其是通过建设一些大型跨国石油管道(中哈石油管道、中缅石油管道等),积累了丰富的石油管道建设经验。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由于各地区地质环境、施工条件、管理制度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石油管道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给工程建设质量带来了负面影响。

2.1地质环境复杂,建设难度较大

石油管道工程的跨地面积往往较大,其中可能会遇到多种不同类型的复杂地质,包括断崖、山地、河流等。在前期工程规划设计时,如果设计人员没有开展详细的实地勘测和资料收集,很有可能给石油管道工程的选线、敷设带来困难,不仅会影响到后期工程建设的正常开展,造成工期延误,而且很难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尤其是在一些地质灾害多发的地段,即便是采取了有效的加固措施,后期在遇到地震灾害、泥石流灾害时,也会给石油管道工程造成一定影响,严重情况下还会导致管道破裂、石油泄露。

2.2管道自身质量和施工技术不达标

首先,石油管道工程建设中会使用到大量的管道材料,建设企业在进行材料采购时,不可能对每个管道都进行一次质量检验,而是采用随机抽检的方式,通过样品检测结果代表该批次管道材料的整体质量。这样一来,同一批次管道中,不可避免会存在少部分质量不达标的管道,一旦投入使用,后期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其次,石油管道工程建设具有流动性,由于现场施工条件复杂,部分管道材料在运输、搬运过程中可能会因为碰撞、挤压出现质量问题。最后,建设企业施工技术不达标或是质量控制意识不足,导致管道安装质量不符合施工标准,或是管道接口处密封性不好等,都会给石油管道工程建设带来影响。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四

资源型城市一般以矿产等自然资源开发而逐步形成的工业城市。由于资源枯竭、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市场需求的变化,使得一些区域化的冲突日益增加。龙岩市作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型城市,基本开发了利用的都是不可再生资源,所以面临此等考验时,产业的转型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使得资源型城市能够更好发展的不二选择。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资源型城市

如今学术界对于“资源型城市”这一定义并没有一个准确且具有统一的说法,然而对于资源型城市来讲,我们却不陌生。一般而言,资源型城市指的是以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依据,以资源产业为中心,其主要是围绕资源的发掘、整合、配置而建立的城市。在资源的学习过程中,可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一般包括一些可以被使用消耗的、不易再生资源,如天然气、煤、石油、稀土等自然资源;同时在理论上也是一些可以恢复的矿物元素、可循环利用的金属矿物。可再生资源通常包括临界带的森林、野草、土壤及非临界带的水、风、太阳能等资源。目前,我国的资源型城市量多面广,都正面临或即将面临产业转型的挑战。

而资源型产业转型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包括了资源产业在结构上、组织上和技术上等多方面的转型。即根据当今经济、科技、环境等发展现状和趋势,通过特定的产业转型措施,对资源产业结构的`各个方面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调整过程。

(二)资源型城市的特征

1、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周期性。资源型城市的周期性成“纺锤状”分布,可分为四个阶段:勘探期,资源开发前的准备阶段;成长期,为全面投产达到设计规模阶段;鼎盛期,是全面投产达到设计规模阶段继续发展阶段;衰退或转型期,即以自然资源开采和初级加工为主体的产业地位下降阶段。

2、“因果关系”的生长机制。“因果关系”的特性表明了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与资源的相互依赖关系。一方面,资源的存在是构建资源型城市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资源型城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资源的多样性。

3、资源型城市的二元结构。双重职能促使城市形成一个以地方经济为主体的城市功能圈,同时也是一个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体的城市功能圈。

4、产业的衰退壁垒较高。主要原因有:一是大部分机器设备的专业性很强,没有通用性;二是固定成本退出壁垒高;三是政策性退出壁垒高;四是市场功能缺陷所造成的高退出壁垒。

(三)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就是将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等运用多种经济手段合理的进行重新组合、配置,以达到所有资源发挥最大、最彻底的功能作用,形成一个完善、高效、科学、系统的思维方式和决策。

二、龙岩市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龙岩市资源情况

龙岩市现辖新罗区、永定区、漳平市和长汀、连城、上杭、武平四县,市政府设在新罗区。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既是河洛人的祖居地之一,又是客家祖地,还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拥有多个旅游区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适宜人类居住和植被生长,因此植物茂盛,林区繁多,资源丰富,尤其林业及矿产资源丰富。是福建三大林区之一,拥有2个国家自然保护区和3个国家森林公园。龙岩市素有“金山银水”的美称,是典型的山区资源型城市。已探明的金属、非金属矿达60多种,其中煤的产量居全省之首,福建八大煤矿有四大煤矿在闽西。由于自然资源丰富,龙岩的工业体系是以能源开发和消耗为主。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21。21亿元,经可比价格计算,比年增长9。7%。其中,第一产业的增加值为187。80亿元,增速4。0%;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为876。25亿元,增速11。7%;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为557。16亿元,增速8。0%;同时,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可达62716元,相对于上年增长9。3%。这三产业的生产比例由上年的12。0:53。8:34。2调整为11。6:54。0:34。4。可见,龙岩市的产业由最初的第一产业为重点向二、三产业方向转型。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二三产业比重上升趋势。产业结构由“二,一,三”演变成“二,三,一”格局。

(三)对工业依赖程度较强

至2014年龙岩市全部工业增加值为702。05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1。7%。其中,有色金属、机械、能源精化、烟草、纺织、建材、不锈钢及特钢产业分别实现总产值增长20。2%、5。9%、10。2%、4。7%、87。2%,可以看出,近年来龙岩市在不锈钢及特钢产业方面的增长势头较猛,整个经济发展对工业产业的依赖程度有增无减,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不容小视,所以未来要实现经济较快发展,必定要依靠资源的有效整合,通过对工业中产生的“废弃物”重新回炉加工,再生产实现其再次利用的价值也就是资源再生,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和循环使用,改善环境,消除转型过程的障碍。

(四)资源破坏与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作为资源型城市,龙岩形成了以资源开发和生产为主的基础工业体系,资源型产业占据很大比重,整个城市经济发展高度依赖于资源,可是有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所以一旦资源枯竭,整个城市的经济将陷于困境。而大规模的资源开采极易造成环境破坏,主要包括“三废”排放,诱发地质灾害且占用和破坏土地。这些环境问题,极大限制了龙岩新兴产业如旅游产业、绿色农业的发展,同时健康良好的环境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因此很多产业面临环境治理压力大。而如今国家一直提倡绿色环保,使得环保标准提高,治理成本也随着增加,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任务更加艰巨。

龙岩市在经济快速发展得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近年来,龙岩市委、市政府也愈发重视这些问题,而产业转型则是最有效的手段。为了调整产业结构,维护龙岩健康可持续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绿色无污染环境,龙岩市产业转型是必然的。

三、龙岩市产业转型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龙岩市产业发展出现的问题我们认为,龙岩市目前同样面临着资源有限、产业结构不合理、无形资产匮乏、生态环境遭破坏等问题,而资源整合是实现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向。

(一)文化资源整合

龙岩的文化资源非常浓厚,包括客家文化、河洛文化、闽越文化、、和红色文化等。但由于没有足够重视保护,没有设立相关保护机制和机构或传承不力而导致某些传统文化的流失。比如长汀的世界客家首府曾是中国两个最美的小镇之一,但如今已毁坏殆尽;还有提线木偶、客家山歌甚至于客家话的传承都面临种种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发掘、选取和价值再造,将龙岩文化进行整合、提升,进行系统化、整体性的收集、归纳、整理、保存,把握龙岩的城市定位,将传统资源和现代资源相融合,从而打造具有代表性的龙岩城市文化品牌。

(二)旅游资源整合

龙岩的旅游资源丰富,已形成了“红色之旅”、“客家之旅”、“生态之旅”等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旅游产品,还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山、水、树木、植被、水果等。而且近几年来,龙岩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把它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的地位。但由于资金、人才和基础设施的制约,导致游客的规模较小,核心吸引力不足且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旅游需求而面临各种挑战。因此,我们要构建龙岩旅游产业集群,推动旅游业与农业、工业、文化产业相结合,培养开发旅游业的人力资源,提高市场营销策略等来整合旅游资源,推动龙岩旅游业的发展。

(三)矿产资源整合

虽然龙岩资源型产业众多,但近几年来煤矿安全总体形势稳定,且龙岩市政府越发重视矿产资源整合工作,使矿山企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矿产资源更充分的利用。2013年,龙岩市出台了《龙岩市2013―年金属非金属矿山整顿关闭实施方案》,对存在重大安全生产、环境安全隐患及安全生产条件差的有证矿山(含独立生产系统和尾矿库)进行整顿和关闭无证非法开采矿山以及整合不符合最小开采规模和服务年限的矿山。使矿山安全有了进一步保障,环境污染和破坏大大的减少了。不过由于龙岩矿山地质形式复杂,且历史悠远,安全问题仍然值得重视。因此需要更深层次的掌握目前辖区矿产资源储量及分布,并深入调查矿山企业是否符合规定。借鉴国内外先进资源型城市的整合模式,研究出适合自身矿产特点的整合方案,利用优势资源向深加工企业转化,发展采选冶精深加工一体化的特色产业。

四、总结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探索,既需要吸取其他城市乃至其他国家转型成功的优秀经验,又需要结合实际存在的情况分析,寻求真正有效的转型措施。而通过对龙岩市调查研究发现资源整合这一方式是符合转型要求的。一方面,对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整合来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对矿产资源的整合实现工业结构的调整,最终实现产业成功转型。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五

摘要:在我国城市发展建设中,城市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园林城市建设能有效改善环境问题,实现城市的绿色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加快城市文明建设步伐。本文通过对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基本模式的探讨,以期促进我国园林城市建设的发展步伐。

关键词:园林城市;建设模式;分析

在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的自然环境和原有的植被遭到破坏,建筑工程的建设使得整个城市绿色面积越来越少,同时工厂的增多和化工业的发展,使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越加严重,城市的快速发展对城市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城市建设中提出了“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口号,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出现了“生态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不同的发展模式。当前,正在推广发展园林城市建设模式,从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让城市发展和环境的保护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1园林城市的发展

园林城市的提出,有点类似于有着园林景观的城市发展模式,它提出的基础是我国在旅游城市建设中的“山水城市”。它们都是通过在城市中构建园林来塑造城市景观,使城市在建筑风格上拥有绿色的美感[1]。建筑设计师和园林工程师对城市实施绿化建设,通过一砖一瓦、一花一草实现对城市的景观塑造。同时,在城市园林规划中融入中国文化,体现出我国建筑的风情。国家积极推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共同进步,同时,在国家相关政策中,参考国内外园林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开展创评国家“园林城市”活动,使得园林城市的建设逐步成为了城市形象和环境绿化建设的标准。根据建设部提出的《园林城市评选标准》中指出,园林城市要依托城市自然的山川地貌,考虑城市在园林建设中的规划问题,做好绿化环境建设,让绿色植物融入到城市的每个角落,同时它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形成独特的城市风貌特色。

2园林城市模式发展相关的因素

2.1服务对象

在园林城市发展模式中,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人,必须围绕人来建设发展。自然环境在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其发展模式必须要能够满足人们自身生存的需要,同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理念。可以按照不同的规划实施绿化建设,满足人们社会活动的需求,愉悦人的身心。2.2完善城市园林绿化的配置因城市功能的需求,可以用城市的绿化建设来进行有效的防护。例如,在城市的防沙、防水土流失和防风等情况下,可以大规模地建设绿色环境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2]。同时,在净化城市空气、缓解城市噪音、美化城市方面也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园林城市的建设模式中,一定要有大量的绿色植物、草地、树木,在视觉上能够让人们仿佛置身在乡村的环境中。

2.3城市园林的规划模式

在城市园林建设模式中,绿地与景观规划是发展城市园林的一项重要内容,园林规划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一个重要的战略重点。规划城市建设时,充分考虑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把环境保护、发展城市资源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作为建设的'重要任务,将园林规划放在首要位置。同时,也要考虑到人们对景观欣赏性的需求,以此提高城市品质,提升城市品位,吸引更多的人来到这个城市,达到国务院提出的城镇化率到达到60%的要求。在充分履行国家关于城市园林建设的相关规定上,建立科学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园林生态规划管理模式,以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和构建绿色园林城市为重要工作,做好环境绿化工作,实现城市园林持续、良好、快速的发展。

2.4经费

在城市园林规划建设中,其涉及的城市因素较多,如城市可利用规划用地、供水和相关政策等方面。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由于园林建设具有很强的公益性,资金问题常常得不到有效解决,一些地方单位在规划设计时降低建设的费用或与实际的建设费用相差较大。可以根据绿地建设的属地情况按照相关法律进行明确,以保障城市园林建设能够得到经费的支持[3]。具体的措施方面,城市整体性面貌的绿地建设项目,例如,城市建设公园、城市防护道路的绿化建设、城市道路和风景区的绿化建设,这些绿化施工工程应该由政府进行建设管理,建设经费也应由政府拨款。同时,在城市内部单位附属建设用地中的绿地建设,建设的经济费用应该由单位和相关部门共同承担。政府应该鼓励城市绿化建设项目的开展,并且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对相关单位进行补偿。在商业用途上建设的绿地,具备一定的商业性质,应该按照市场的规定进行运作,由商家提供绿地建设的费用,但在绿地建设中应有明确的使用年限。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六

一、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率较低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产品单一,综合开发利用不强。以山西省为例,它是我国煤炭大省,但其煤炭回采率也不超过40%,而那些小矿由于技术落后,设备能力有限,回采率就更低了,每挖1吨煤要耗费5~20吨资源。近几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政策,煤炭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市场竞争力明显下降。可见,煤炭城市要想取得长远发展,就需要煤炭企业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的脚步,尽快调整与优化煤炭产业结构,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煤炭企业技术人员匮乏,装备落后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我国煤炭企业的从业人员中,农民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乡镇煤炭企业,其工作人员中农民所占比例近73%,其中多半都是缺乏技术和经验的人员,这就为煤炭企业的健康的发展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煤炭企业要想快速发展低碳经济,先进的低碳技术和设备是必不可少的,而相应的员工激励机制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满足了这两个条件,发展低碳经济才能如鱼得水。

(三)经营压力和减排压力不断增大煤炭行业的价格受政府控制,价格未“开放”。煤炭企业现在正处于转型期,本来就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再加上我国的市场与政府调控体系还不完善,这就造成煤炭企业的资源成本、经营成本和安全成本持续增加。同时,相关税收的增加、国际煤炭市场的持续低迷都给煤炭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加之我国二氧化碳减排量指标连年提高,这也给高排放、高污染、高耗能的煤炭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减排压力和挑战。

(四)低碳经济融资模式缺失由于低碳项目所带来的节能减排效应、环境贡献无法外化为经济效益,形成低碳经济的社会效益与金融机构的利润追求两个目标的矛盾。因缺乏现实即期的经济效益,金融机构无力分担应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社会成本,以安全性、收益性与流动性为目标的金融监管体制及资本市场对企业利润实现的严格要求,都使得低碳经济的融资环境更加不利。

二、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分析

(一)调整煤炭产业结构,加速低碳化发展引导煤炭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加速煤炭企业低碳发展,可提高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通过延长煤基产业链,增加煤炭的附属产品,与建材、电力等行业形成循环产业链,提高煤炭的利用价值,形成价值倍增效应;另一方面,转化煤炭资源为其他清洁产品,如煤制氢、煤制二甲醚等清洁能源。另外,通过煤炭的绿色生态化开采、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及加强煤炭的转化等方式,实现低碳化煤炭资源,促进经济效益、环保效益的共同发展。

(二)加大技术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要积极顺应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计划。我国已参与了国际上的低碳减排计划,煤炭企业就要抓住这次机遇,积极与国外煤炭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和沟通,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建立专门的技术研发机构,加大低碳技术研发力度。并且要在国家的资金支持下,全面建立低碳技术开发体系,通过洁净煤技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等低碳技术的运用,合理开采矿井资源,提高资源的回收率和原煤的入选加工率,从而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努力实现煤炭的绿色生产。

(三)完善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和管理体系煤炭城市政府要支持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就要充分了解和利用现在的政策法律制度,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积极借鉴国外低碳经济立法方案,做出科学规划,将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同时,政府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建设好低碳经济管理体系,制定绿色环保政策,为低碳发展服务。

(四)建立低碳信贷激励机制银行部门可以发达国家绿色信贷标准为参考,为支持和促进煤炭企业的低碳经济发展,制定相关信贷政策和标准,利用一些新技术和新指标,更准确地识别有前景的低碳企业,引导资金的流动,从根源上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三、结语

在低碳经济时代,煤炭企业要将自身的优势和外界的机会相结合,努力缓解外部带来的压力,克服自身的弱点,把握机会,紧跟低碳经济的发展步伐,为煤炭资源型城市的长远发展做贡献,一起走上经济效益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可持续道路。

作者:王雁琼单位:焦煤西山煤电官地矿生活公司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七

在园林城市的发展建设中,要有一个基本的建设理念,例如,城市中的绿色花园和花园中里的城市是不相同的。在发展建设过程中,总结经验,做好园林城市的建设项目规划,从城市的长远利益发展,让人们感觉到就像是在花园中建设了一座城市。在城市建设的前期,相关建设部门就应该积极发展城市园林建设项目,大力进行推广,让城市的绿化项目能够配合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建设,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

3.1规范化的建设模式

园林城市的发展建设,应从城市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物质种植等方面,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政策进行,使其能够更加规范化的运作,同时完善相关的施工条例和管理制度,施工单位要在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督下进行,确保施工的质量能够符合城市园林建设的要求。明确园林绿化面积的大小,属于商业性质还是公益性质,对服务的内容和要求进行具体的划分,在内容和设施上做到统一的规划管理[4]。对城市周边的绿化建设要围绕整个城市绿化主题来进行,使两者相呼应称。合理利用废弃的荒地,形成以城市中心向周围扩展的绿化环境。对周边荒地绿化设计的形式进行定位,深化绿地建设的风格,增加绿地面积,进一步形成从园林城市向周边延伸的绿化形式,制定好实施的步骤,使每项绿化施工都能够有所依据,真正体现园林城市的核心思想。在园林绿化施工中,施工部门要做好施工的技术和经济管理,有严格的施工操作规程和质量的标准要求。在施工建设完成后,从管理到维护方面能够明确责任,保障园林绿化能够在城市中得到完全体现。环卫部门要做好城市的环境卫生工作,保障城市的环境干净和绿化优美,使园林城市能够成为一个绿色之都,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够体会到城市绿色的优美环境。

3.2专业化的建设模式

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规划管理,确保园林建设施工的每个环节都能够得到保障,从根本上保障园林建设的质量。同时,对城市园林公园的建设,要深刻体现出城市绿化的主题和城市的文化特色。在园林公园的设计中,可以体现出艺术的美学特点,利用立体空间的绿化效果和视觉艺术,加深公园的绿色布局,在园林的层次中分为近景、中景和远景,让绿化的效果具有层次和虚实的美感。在中景中,作为景观最主要的部分,施工单位可以种植立体绿化植物,植物配置中树种、比例和色彩一定要有明显的差异和变化。例如,绿化上层适宜栽植高大的树种,一般以乔木为主;中层植物以选择小乔木、灌木以及爬藤植物等为主;下层作为园林绿化最大的面积,通常会选择草坪或草本花卉,对立体植物起到一定的衬托作用。3个层次之间按照空间的对比和组合,将植物的形状、生长特性、数量进行联系,形成一种相互对比、相互映衬的效果,展现出节奏和韵律的美感。同时,公园的主题绿化思想一定要体现出城市的文化内涵,在公园里摆放观赏石和建设传统的仿古建筑,使公园在设计上获得良好的观赏效果,增加公园的绿化覆盖率。在公园的景点景观中,可以塑造当地代表性历史人物的石像,深刻体现出城市的文化特色,增加市民的民族意识。要从种植、培育、园艺修剪等各项环节做好城市园林公园的绿化建设,加强园林城市的艺术和美感。

3.3社会化的建设模式

在园林城市建设过程中,除了加强城市环境的绿化外,还要以社会化的建设理念服务于城市市民,为人们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和城市环境,充分体现公益性的园林城市建设原则,让人们积极参与和共同发展。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规模和促进城市经济效益的提高,将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的园林绿化融为一体。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八

以来,随着我国买方市场格局的确立,市场需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发展遭遇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表现为不同发展基础的城市纷纷面临不同程度而又必经的艰苦抉择,诸如如何实现从资源供给型经济向市场导向型经济的转变,如何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快速、高效调整,如何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如何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等等,从而实现以提升财政收支能力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但所有这些,随机抽选一项,都是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探寻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之路,逐步形成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区域特色产业格局,时间紧迫,任务艰巨。

设立于1950年的邯郸市峰峰矿区地处冀南,因盛产煤炭、陶瓷、建材而一直享有“煤海、瓷都、建材城”之称,并曾因在冀鲁豫区域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巨大经济贡献而被誉为“冀南大地上的一颗明珠”。与全国众多老工业基地一样,峰峰矿区也自19以来面对内需不足、资源衰竭关井压产、大批职工下岗的综合考验。在此情况下,矿区区委、政府没有退缩,积极探索加速结构调整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初步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特色鲜明的“转型发展”道路。,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60.7亿元,其中区属三次产业增加值完成37.9亿元,比上年增长9.8%;财政收入完成3.3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1亿元,比上年增长9.2%;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8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428.5和5630元。,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将比上年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4.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8%,农民人均纯收入则可望增长3%以上。

总结和研究峰峰矿区的经济转型历程,将对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不少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一、峰峰矿区经济转型的背景、举措与成效

(一)总体背景

峰峰矿区作为河北省最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类型之一,几乎“先天”注定了经济结构的单一化、初级化甚至刚性化,随之而来的必将是一系列经济能否得以持续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在矿区,煤炭、建材、冶金、陶瓷等行业产值比重曾经一度高达80%,占据矿区工业结构主导地位。据统计,仅煤炭、建材两项产值就达4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5%。近来,煤炭及炼焦行业产值大约增加4个百分点、建材为3.5个百分点,而陶瓷、机械、电子、轻工、纺织、食品等产业比重急剧下降,资源型经济色彩越加浓厚,能源重化工产业的结构特性越加坚挺,全区9个镇中有7个镇产业结构基本雷同。从而导致了矿区低效化、高耗型经济发展的刚性模式,社会各界力量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进入掠夺性阶段,最为疯狂的景象是乡镇小煤窑遍地开发,最多时竟达600余家,资源损耗与环境代价“相辅相成、齐头并进”,资本积累和产业转型能力受到严重制约,矿区经济效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每百元实现利税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0%,后续发展能力被大大削弱。

(二)应对策略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峰峰矿区区委、政府适时确定并实施了“围绕一个中心、营造两个环境、实施三个创新、促进四个转变”的经济结构调整战略。一个中心是“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两个环境是“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内外软硬环境”,三个创新是“思维、机制和科技创新”,四个转变是“地下变地上、短线变长线、官办变民办和低档变高档”。战略的支点则选择为城镇化建设、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1.“城建带动”。从年底初开始,峰峰城建艰难起步,依靠最初的5000万元资金,以经营城市理念,通过修建道路——土地增值——中心地段出售的良性循环方式,至今累计投入7亿多元,完成了旧城改造、社区建设、中心广场、煤气暖气扩容、主题公园建设、城区景区绿化等多项重大工程,特别是绿化工程,仅20元宝山植林就完成103万株,城区绿地面积6万平方米,人均7平米,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6%,获得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一方面,带动了全区建筑材料、交通运输、生活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拉动全区经济增长3个百分点,有近7万人从中获得经济收益;另一方面,通过大刀阔斧的城市建设,促进了整体环境硬条件的改善和社会环保意识的全面增强,还为广大居民提供了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

2.“公退民进”。根据矿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区委、政府提出并实行了“做好四个加减法,落实三个一批,帮助民企绕过两个坎儿,促进民气走优走强”的新思路。做好四个加减法,即“在思想认识上民营经济成分增加点尊重、减少点偏见,在营造环境上增加点服务、减少点负担,在发展套路上增加点扶助、减少点放任,在组织领导上增加点实招、减少点虚策”;落实三个一批,即“在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中嫁接改造一批、在全区民营企业中择优扶持壮大一批、通过改善环境积极引进一批”;绕过两个坎儿,即“帮助民营经济解决土地受让、市场准入尤其是低成本融资问题”。在此指导思想和政策措施下,三年多来全区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3.3万户,从业人员5.9万人,资产总额4.3亿元,营业收入7.9亿元,民营企业也由不足200家发展为目前的520余家,从业人员已超过1万名。

3.农业产业化经营。1997年前后,由于驻区大中型企业在改制中大量清退农民工,加之乡镇企业开工不足、小煤矿关井压产,部分农民收入增长开始减缓。针对一情况,区委、政府实施了“332”工程,即抓好围绕市场需求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市场导向型农业,围绕特色农产品开展增值加工,围绕“三农”促乡镇企业搞开发等三项工作;建好项目策划、技术扶助、信息服务三个中心;达到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和促进农民增收两个目标。经过短短几年的实际运作,矿区农民开发出速冻野菜、方便配菜、梨枣、寒羊、瘦肉猪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

(三)运行成效

1.农业实现了由传统种植型向种、养、加效益型的转变。养殖方面,以种猪繁育基地建设及各镇商品猪规模养殖基地建设为切入点,以饲料配套体系和防疫服务体系建设为关联点,以雨润集团峰峰生猪屠宰及增值加工和村镇肉类特色加工项目建设为增长点,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为基本特征、覆盖全区农村广大地域的养殖产业链条;种植方面,以万亩鲜果基地建设为其恶如点,以反季瓜果、中药材、油葵等高效作物的引进、示范、推广为关联点,以果蔬及野生食物资源深加工为增长点,形成了“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增值加工”为基本特征的产业化经营链条。

2.工业实现了由资源型向科技、名优、新特型的转变。陶瓷行业,以邯郸电磁厂技能改造为切入点,以驻区各陶瓷生产烧成技术改造工程和彭城镇陶瓷市场建设为关联点,以艺术瓷、仿古瓷、微波炉专用瓷和高档砂锅等瓷种的开发和扩能为增长点,增强与邯郸陶瓷公司的合作与联合,形成了以电瓷求突破、建筑瓷和白瓷为骨干、艺术瓷创特色的簇型产业链条;建材行业,以粉煤灰利用示范工程为切入点,以推进墙体材料改革、推广煤矸石及粉煤灰烧结砖为关联点,以发展特种水泥、发展新型建材为增长点,增强与太行集团的合作与联合,形成了传统建材与新型建材共存的互补型产业链条。

长期以来,资源依托成为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最具普遍意义的基本特征。从峰峰矿区的发展历程来看,其资源主线在众多的资源型城市经济类型当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意义。

(一)资源型城市经济的生成原因

1.经济体制产生的惯性作用。资源型经济带有计划体制的深刻烙印。峰峰资源型经济主要是缘于全国能源需求和国家投资而建立并演进的,其所有制结构带有明显的公有制偏好,国有企业占据主体,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缓慢,市场化程度明显偏低。资源型地区与加工型地区形成的不合理的分工体系,具有强大的历史惯性。

2.投资领域的相对倾斜。建国以来,国家对于峰峰的投资主要集中于能源原材料工业领域,而轻工业和新兴产业所占比重甚低。峰峰矿区在“六五”、“七五”、“八五”时期,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在全区基本建设总投资中的比重分别达到50%、65%和60%。在资金的强力推动下,资源型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最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高度专业化的生产部门,虽然一直试图调整这种偏重的经济结构,但是由于资源型产品比较利益低,资本积累能力弱,难以及时进行设备、工艺改造,更无力投资于新兴产业领域,只能被迫或无奈地沿袭着现有产品结构的经营方式进行简单再生产。

3.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的侧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发展不够协调,能源、原材料一直属于短线产品,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为此,国家提出了“大、中、小一起上”、“有水快流”等能源开发政策,以期加快能源工业的发展。在峰峰矿区,受财政、投资、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的激励和影响,各类煤炭、铸造、冶炼、炼焦建材等产业得到迅猛发展,特别是乡镇小煤窑、土法炼焦、小高炉等遍地开花。在这种政策的倾斜支持和强力引导下,虽然暂时缓解了能源、原材料的供应紧张局面,资源型区域的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增长,但也带来了经济要素整体配置劣化,出现了资源型产业小型化、低效化、产业结构不合理和资源环境破坏等诸多问题。

4.思想观念保守化与思维方式刚性化。思维观念落后是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主要障碍之一。在传统的产业布局、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作用下,资源型地区形成了依靠矿产资源、依靠传统产业、依靠现有市场的思维惯性。各级地方政府和生产经营者往往把开发项目局限在本地现有资源的眼界内,缺乏对市场需求趋势的研究,“资源优势——优势产业——产品优势”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产业开发躺在资源的怀抱中,经济发展单纯拘泥于资源开发领域,资源型经济被固化、定格。这种发展模式不仅使区域贸易条件趋于恶化,更重要的是使产业发展失去了对市场导向的反应能力,对新的、更具有需求弹性的市场机会反应迟钝、无能为力。在多数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有煤可依”、“无矿不富”的思维观念,整个发展过程往往是围绕着资源开发及初级加工来逐步展开的。

(二)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普遍症结

在以上因素作用下,各资源型城市对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大多数最后都走入过度开发阶段,随之而来的各种区域经济病便开始显现并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反作用。

1.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与多重约束。在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中,现代工业生产与农业经济并存,且在这两个领域之间存在相当大的断层。区域经济由于规模较小,比较封闭,内部市场较为狭窄,受资源、市场、信息、资金、科技、管理水平、软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约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发展比较困难。

2.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在区域内部,由于各地对资源使用能力的不同,致使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产生一定差异,进而使得区域统一经济政策的制定与施行面对不同基础与来自不同基础上的反作用力,政策作用与效果往往难尽人意。

3.经济结构的趋同性较为严重。结构趋同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高档次产业的趋同,这种趋同从一个区域范围观察,属于有竞争力产品规模的不断提升,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是大有发展前景的,如果能够形成“一县一品、一乡一品”,则就可以成为真正的区域特色产业;第二层次是低档产品的趋同,表现为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降低质量、压低价格的恶性竞争。从现实情况看,大多数区域尚未摆脱第二层次的困扰。

3.域内不同利益主体的不良竞争明显存在。当一个较紧密区域内不同利益主体将开拓市场需求作为协作基础时,所遵循的发展机制是,共同开拓市场,一荣俱荣;但当大家将资源开发视为竞争的主要载体和手段之际,往往会导致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恶性竞争,最终可能是两败俱伤。

(三)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由于历史、区位和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各地在发展区域经济时,所采取的方法、手段是不尽相同的,有时甚至是迥然相异的,没有现存的发展理论和模式可以直接套用,而必须根据各地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换句话说,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不创新就没有希望,不趋同才有可能在优胜劣汰的淘汰性竞争中获得成长与壮大的一席之地。随着资源开发型经济成长过程的告一段落,区域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也存在横向不趋同的必然定势,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因素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一种特殊的传导机制,即在市场的作用下,区域内社会资源、人文资源更多地蕴含了区域未来支柱产业的发展必然。受此类资源禀赋的影响,具体为传统、血缘关系、文化、地理因素以及主体素质的近似性,使得市场利益的'显现成为产业发展“相对集中”的关键诱导,高效益、高档次、协作型、链条型的产业群就有了萌芽与成长的可能,而具有市场竞争规模又符合当地“人情”实际的高层次“一乡一品、一县一品”就有了充足的发展条件,区域内纵向比较效益的发挥也就拥有了成熟的基础,区域经济便由此“特色”获得强劲的后发力。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规模思维需要转变,应明确,低层次上的规模不等于特色,更不等于效益;片面追求数量和产值的规模最终只会带来导引不力、丧失威信的恶果。

三、峰峰模式的启示与借鉴

(一)思维冲击波

1.观念转变是第一创新。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峰峰矿区上下纷纷认识到,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资源的可续性并非完全局限于同一行业这一范畴。于是,在矿区目前已发展起利用废弃工业场地兴办的5个万头猪场、30个千头猪场以及300多个养殖大户,20预计可使现存栏瘦肉型猪20万头,年出栏优质商品猪50万头。彭城镇张家楼煤矿被关停后,积极转产投资500万元,利用煤矿闲置场地建起一座占地5000平方米的万头养猪场,实现年创销售收入150万元。峰峰矿区利用废弃煤矿场地开展规模养殖业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观念的转变具有很强的创新力和生产力,要使经济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首先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2.思路决定出路。峰峰矿区的发展历程表明,在思想观念适时转变的前提下,形成并不断完善一以贯之的总体发展思路是激活区域经济的主要环节。由于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水平、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与特征、资源禀赋等方面客观差异的存在,在发展区域经济时,必须时刻把思路研究放在重要位置,注意根据不断变化的内外形势和自身的发展特点,坚持“边实践、边检验、边完善”的原则,提出科学、切实、可行、超前的战略构思。

(二)主导产业选择和培育的基本原

则峰峰矿区的经验说明,在区域经济支柱产业的选择和培育上要尽量做到:

1.研究、把握并不断提升各相关产业的关联度。产业关联是指一个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对其他产业产生和发展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程度。如果产业链前后脱节,主导产业就不能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如农产品加工业就是把种植业、林业、渔业、和畜牧业的产品作为原料进行初步或深度的加工生产,具有较强的后方联系,其发展还能带动农业机械、维修、能源、技术服务、储藏、运输销售等产业的发展,创造较多的附加值。

2.研究、把握并主动扩展市场容量。区域经济发展所选择的主导产业应遵循市场容量原则,要对主导产业的市场进行细分,在此基础上选择目标市场,未来的产品既要有现实的市场空间,也要有不断递增的发展空间。如近年来,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结构趋同,导致互相竞争资源、资金、市场的格局,这种同一市场空间上的竞争,必将使资金、技术先天不足的乡镇企业处于不利地位,因此乡镇企业应运用创新的眼光,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市场空间。

3.学会应用需求弹性原理。在确定主导产业时,应选择具有较高需求收入弹性的产业。需求收入弹性是指人们对某一产业的产品需求量的变动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不同产品具有不同的需求收入弹性,需求收入弹性的大小表明不同产业潜在市场容量的大小。只有需求收入弹性大的产业才能不断扩大它的市场占有率,而这种产业往往代表着产业结构变动的方向和趋势。

(三)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必须把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放在首位。经济结构是各个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相互之间质的联系和比例关系。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两个根本性转变,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新世纪之初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只有把经济结构理顺,才能真正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才能进一步扩大内需,也才能增强发展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

2.必须抓好加快城市化进程这个关键。小城镇处在城乡交汇点,具有功能城市化、规模小型化和与农村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特点,在推进经济市场化、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有着十分特殊的作用。必须把发展小城镇,加快城市化进程放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切实强化措施,抓紧抓好。在具体指导上,一是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要建立以个人投资为主,政府、企业共同参与建设的投资机制,大胆将一些基础建设、公用事业推向市场。树立大开放思想,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确立市外、镇外就是“外”的观念,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极力营造“政府出政策、市场出资金”的引资效应,建立综合开发、滚动发展之路。对城镇土地可通过集体土地的转让、作价入股等方式,积累建设资金。二是加大户籍改革力度,吸引农村人员进入小城镇招商办企业,增加城镇人口。三是加快建制镇建设。建制镇要研究自己的兴镇支柱是什么,产业重点在哪里。根据自己的产业特点和区位优势培育发展一批商贸型、旅游型、工业型小城镇,推进全县城市化及城乡一体化进程。四是坚持高起点、高质量建设城镇。

3.以农产品加工和深加工为重点,建设大规模、高水平的产业化项目,发展专、精、特产业化群,推进农村工业化。新一轮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关系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次全局性、战略性调整。在调整的着眼点上,要由过去简单的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全面优化产业和区域布局,实现农业和城乡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在调整范围上,要由过去单纯的农业调整向整个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在调整的重点上,要由过去的整体推进向重点突破转移,不求其全,但求其特;在调整的方法上,要由过去行政命令向综合服务转变,尊重农民意愿,尊重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通过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自主调整结构。

4.以区域现代化总揽区域经济发展全局。要把提升区域经济和特色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全面提高区域经济质量、环境质量、人口质量和生活质量,实现区域人民生活现代化,作为实现区域现代化的目标要求。要确立经营区域经济的新理念,经营理念增强与经营思路的不断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各级政府要及时转变职能,增强规划、服务和经营意识。

5.采取适当举措,适时适度地促进产业适度聚集。产业聚集又称产业簇群是某一特定产业的企业大量集聚于某一特定地区,形成一个稳定、持续、有较高创造力和生产率的产业群体。合理的产业聚集是构建区域特色经济的关键所在。从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看,促进产业聚集的措施在于培育“三力”,一是充分发挥自然优势。自然优势的含义相当广泛,不但包括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等各方面的优势,还包括两者的组合优势以及自然形成的社会经济资源优势。二是充分发挥区域的外溢聚集力。外溢聚集即某一厂商的建成将降低其他厂商的成本或提高他们的竞争力的现象。三是人文聚集力。人文环境不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资源,也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聚集的基本动力来自传统人文环境的吸引力,如血缘、亲缘、地缘关系乃至社会信用环境等。对于一个具体的产业聚集而言,上述三类聚集力可以是独立作用,也可以是综合作用。一旦产业群体开始形成,就会出现一个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尤其是当地政府支持态度和地方竞争富有活力时将更是如此。

6.寻求区域经济发展的省级政策突破。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有关上级的支持。在当前各级综合经济实力都不是很充裕的情况下,可行的路径是集中精力重点突破。可以考虑,成立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机构,负责首批重点扶持区域的选择与论证,确定重点发展区域后,再协调各有关部门在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实行“特殊照顾”,发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能量聚积效应,相对加速该类区域的跨越式发展步伐,待其拥有一定实力后,继而选择并扶持下一批重点区域,最终通过全省经济构成的量变,达到全省经济整体质量质变的目标。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九

智慧城市是把物联网和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这些信息网通有机结合在一起,由数据当作城市重点要素,从而达到技术和产业以及服务于管理,还有生活方面的智能化目标。其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注重经济和社会以及环境这三者的共同发展。还包含政务和交通以及医疗和教育,还有环保这些功能,智慧政务指的是政府应用信息通信这项技术,完善组织构造和运行制度,解决各个部门之间信息孤岛这种情况,促使管理和服务都能够网络化,从而不断提升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下面将对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趋势深入分析。

一、智慧城市建设

我们能够发现,智慧城市构建主要包含六种主要的内容,重点包含云计算数据核心和基础通信与终端以及运用系统,还有物联网和业务支持平台。

(一)云计算数据核心

云计算数据核心属于承载和智慧化的运用,组成多个支持功能的中心基本设施,一方面承载多种物联网和三网融合等一系列的数据,最主要的是承载用户行为数据,组成智慧化运用的重点能力。

(二)基础通信网络

基础通信网络包含宽带连接和承载,还有传输这些有限宽带网络。例如,4g蜂窝和通信网络,还有无线wifi全覆盖。

(三)终端

这里所说的终端包含电话和电视以及物联网等终端等。

(四)业务支持平台

支持多种智慧化运用的业务,包含订单和用户以及服务方面的管理,还有多种基础能力支持,例如,数据库和基础管理运用系统等等。

(五)物联网

物联网传送和聚集,还有信息收集和保存以及预处理这些系统。

(六)经典应用系统

经典应用系统重点包含多种应用系统,例如,管理和一卡通以及监控和三网融合这些应用,还有智能物流。对其进行简单的概括,可以将云计算数据核心当做重点,由物联网当作触角,由wifi和4g无线全覆盖和掼蛋通信当做快速信息路径,建设智慧城市区域。智慧城市当中基本设备的继承重点分成基本设备层和感知层以及网络层,还有平台层和实际运用层。将感应器放到电网和铁路以及桥梁和隧道,还有公路与供水等多种物体当中,同时被泛在连接,构成物联网物联网。利用感知层,把不一样环境下感应器汇聚到智慧城市信息处理构成架构,依靠公共通信网络,由数据行当作中心,经过多连接终端,完成泛在接入,面对服务端到端体系架构。

二、智慧城市发展趋势

智慧城市在经营以及服务的过程中当中,存在几个重点要素,分别是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扮演着经营方和服务提供方的角色,云计算个基本设备服务提供方和云计算运用服务提供方,保证智慧城市能够稳定健康的发展,一定要坚持上面这四个重点,云计算基本设备服务提供商家和云计算运用服务提供商家,可以思维一体,一起促进集中化和集约化以及规模化和创新型的智慧城市良好生态环境。

(一)政府

政府属于智慧城市带头机构,一定要拥有智慧城市建设和运用还有服务进程进行暗度管理以及改进和综合多想应用,构成城市整体有序发展的合力。

(二)经营方与服务方

我们可以知道,由于社会信息化运用不断深入发展,信息通信服务想要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必须要对应用方面加以创新,使运营更加稳定,提升平台的开放程度和服务质量,做到资源上的共享,对于智慧城市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一定要拥有有力地智慧城市经营和服务方,实际上也是智慧城市的实施者,主要的工作就是带头实施,总体规划,确保运营的安全程度和服务质量,还有服务延伸和需要采集这些。

(三)云计算基本设备服务提供方

重点注重于投资规模化建设,改进运营和服务的质量,确保按照制度做事,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构建完善的安全信息以及监督管理方式。

(四)云计算运用服务提供者

云计算运用服务提供者必须要提供具有创新性和开放性,还有共享性的云计算运用服务以及行业运用服务。

(五)多方面协同

政府方面一定要提高多种政策之间的衔接与协同,构成政策体系,智慧城市正常进行关系到多个行业,各个主管部门必要制定相应的行标和规定,不断加强其协同性。目前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的程度还不是很高,还要进一步提高信息之间的融合。

(六)技术人才

云计算行业这个行业正在不断快速的增长,这种快速的增长促使云计算工作在进行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缺少相应的人才,人才不足将会限制云计算的发展,因此,未来我国应该培养更多云计算方面的高素质人才。

(七)安全模式与用户惯性

云计算安全方面的问题属于云计是商业发展当中核心的问题,因为云是对外不透明,其服务提供在业务方面并没有进行仔细的说明,怎样在内部it支持中为业务系统提供安全可靠,数据分离这是对于云计算造成影响的核心因素,并且用户习惯还不是十分成熟,必须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三、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趋势的进一步分析与阐述,使我们了解到由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正在持续发展,人们居住环境和资源以及能源,还有城市运转这些问题慢慢暴露出来,以往基本设施以及城市管理方法根本没有办法合理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新问题。由物联网和互联网以及大数据和与计算这些新的信息通讯技术当作核心的智慧城市建设是对应上面问题的解决方式。并且智慧城市拥有智慧政务和交通以及医疗和教育,还有环保这些根本功能。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给智慧城市建设和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顾成城.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及空间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

[2]涂旭明.浙江省智慧城市建设实现路径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4.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十

我国的资源型城市是在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形成,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现有资源型城市118座,土地总面积96万km2,涉及总人口1.54亿人。资源型城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供应能源和原材料的重要角色,全国的煤炭、石油、钢材、金属等许多工业发展基础条件大都由资源型城市供应。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及其产业发展途径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形成城市,即矿产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产生许多资源型产业。例如平顶山、铜川、大庆、克拉玛依、攀枝花等。另一类是城市化带动矿产资源的开发,即随着城市化进程,为了发展城市经济主动大力开发城市周边地区矿产资源,发展许多资源型产业。例如徐州、邯郸、鄂尔多斯等。这些资源型城市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重工业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但发展到现阶段已经出现了许多问题,地方政府常常面临两难选择。尤其从118座资源型城市的分布看,大部分都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只有19座,如表1所示,其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难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因此,研究资源型地区产业发展战略问题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依赖于政府引导性发展战略

计划经济时期,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从发展战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基本都属于政府管辖范围之内。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后,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型产生了积极影响,政府对市场干预行为大量减少。然而,目前许多资源型城市政府不知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面对日益复杂的产业发展环境,政府有时无从下手。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2.1“市场失灵”是产业发展依赖于政府的理论基础

由于受西方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西方普遍认为政府应充当“守夜人”角色,市场无需政府任何干预。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最早提出了“看不见的手”这一比喻,意思就是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人”在市场中活动,不自觉地受经济规律的支配,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了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无需政府的任何干预,完备的市场机制就能够自动调节供求,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但是,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市场机制自动实现最优资源配置,需要具备严格的假定条件,这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是不具备的,因为市场机制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即“市场失灵”的存在,因此,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是必要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能够解决市场经济自身的局限性和缺陷,从而更有效、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更好地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也不例外,政府可以通过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使资源配置达到最高效率。

2.2产业发展的现状决定了政府实施引导性战略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的工业化,资源型城市纷纷兴起了重工业发展的热潮,逐步形成了金属冶炼、煤炭开采、钢材加工等资源型产业。然而发展到目前,由于受资源型产业的自身特点,如资源高度依赖性、产业发展周期性、资本密集性、技术创新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绝大部分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中面临着许多问题。

首先是产业结构单一、层次低下,结构调整难度较大。资源型城市受计划经济的因素较多,加上盲目追求数量上的扩张导致其产业一直停留在矿产资源的粗放式开采及初步简单加工上。在我国118座资源型城市中,煤炭城市占53%;森工城市占18%;有色冶金城市占10%;石油城市占8%;黑色冶金城市占7%;其他城市占4%。大多资源型城市的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过大,第三产业的发展一直偏慢。包头市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58.49%、鞍山市63.3%、大庆市88.15%、鹤岗市62.75%、克拉玛依市87.49%等,都是典型面临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资源型城市。其次是产业发展的高耗能、高污染,生产产品的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所带来的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的压力很大。面对资源型城市的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问题,中央近几年一直提倡发展循环经济,走清洁生产道路。然而由于资源型产业的自身特点和城市基础设施的限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本巨大,导致许多企业利润下降而不愿意进一步投资,地方政府面临着两难选择。最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及过度开发而产生的资源枯竭,严重影响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初期,许多资源型城市为了追求暂时的经济增长,盲目开发矿产资源,资源利用效率较低,面临资源枯竭而带来的许多社会问题。据统计,我国20世纪中期建设的国有矿山,有2/3已进入“老年期”,400座矿山即将闭坑,300万下岗职工、1000万职工家属的生活受到影响。

3制定政府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的建议

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要以产业的及时更替为基础,产业的更替需要战略的长期引导。在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中,市场起着基础性作用,政府起引导性作用才能顺利更新产业。资源型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大,更是需要政府提前从战略高度规划好本地区的产业发展。制定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的目标与以往不同,不是为了简单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大,而是为了协调发展,即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和区域之间的.协调。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应从地区资源情况出发,在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根据国内外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制定。

资源型城市因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实现协调发展,与非资源型城市有很大差别,其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制定资源型城市政府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至少包括现有资源和产业的确定、产业发展环境的分析、国内外市场趋势预测、产业与发展目标的定位、确定政府引导性战略、调整战略等基本环节,如下图所示:

3.1政府应调查分析当地及周边地区拥有的矿产资源和发展中的产业现状

资源型产业的发展要以当地及周边地区资源为加工对象,因此,只有地方政府准确把握好当地和周边地区的资源情况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分析。这里的资源主要是指矿产资源,泛指由地质作用形成于地壳中以气态、液态和固态形式存在,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除了勘查这些矿产资源,政府还应必须知道周边地区产业发展现状,为发展集聚经济,避免重复建设奠定基础。

3.2对产业发展的战略环境进行swot分析,把握本地区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

资源型城市政府应根据国内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及自身的发展情况,对产业发展环境进行swot分析,即政府应知道本地区产业发展环境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这样才能较准确的定位一段时期内的产业发展战略。资源型城市优势一般有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市场优势、原材料优势、土地资源和价格优势、大气环境容量优势等;劣势有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招商引资难度较大、铁路运力紧张、产业发展缺乏内生力量等;面临着的机遇主要有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东北老工业振兴计划机遇、全球金属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的机遇、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等;必须克服的挑战有集聚经济的挑战、现有产业链延伸的挑战、汇集周边资源的挑战、利用好周边产业和市场的挑战、搞好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等。各地方政府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前应认真分析本地区产业发展的战略环境,为制定引导性战略提供依据。

3.3政府应以市场为导向,分析把握国内外市场发展趋势

政府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与政府主导型战略不同,前提条件必须是尊重市场发展规律。政府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引导下一步产业的发展方向。产业只有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才能进一步发展,否则政府的产业发展战略将会有相反的效果。所以,分析国内外市场发展趋势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国内市场主要以市场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趋势为方向,预测大当地及周边地区市场发展趋势,如原材料价格、产品市场供求情况、能源需求量等。同时,由于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相互竞争日益激烈,生产要素的流动性非常大。因此,政府也该注意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应知道发达国家原材料需求状况、石油价格走势等。

3.4准确定位本地区产业发展及目标

政府应在把握上述资源、环境、市场情况的基础上,定位本地区产业和发展目标。产业的定位可以从战略发展的高度确定,如“中国有色金属冶炼基地”、“国际科技合金城”等;也可以从产业的结构和内容来确定,如三次产业的比重、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确定等。产业发展的目标应从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来确定,其中不仅包括产值目标,还应强调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程度。产业定位和发展目标能为政府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的形成奠定直接基础。

3.5实施引导性战略过程中应注意调整战略

定位好产业及发展目标后紧接着就是要确定并实施相应的引导性战略。为了应对产业发展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政府应该根据战略实施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发展战略,这也正符合引导性战略的本质内涵,即根据变化的环境而引导。如一定时期内实施产业集聚发展战略,随后可能引导企业兼并、联合、重组发展战略等。也可能为了区域内的平衡发展,实施区域内产业协调发展战略。因此,政府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应以根据内外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实施。

4结语

资源型城市政府作为地区矿产资源的管理者,应该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制定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产业发展战略。这与企业制定自己发展战略相似,同样先在战略环境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地区竞争优势,定位产业和发展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较有效的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否则战略起不到引导的作用。现实中有许多资源型城市政府产业发展战略没有达到预期的引导性效果,对城市经济转型产生了负面效应。因此,政府应该认真反思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过程,探索更合理的制定思路。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十一

摘要:高校是社会、城市的思想库,是社会和城市主导精神的发源地。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中,“文化强市”变成了一种本质要求,高校校园文化以更开阔的思维、更广阔的视野,主动对接并融入城市文化建设,既可彰显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价值,又可依托城市成为区域文化的引领力量,从而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高校城市文化建设

一、高校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意蕴

1.高校校园文化内涵。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积累下来的能够体现高校特色的教育理念、办学宗旨和管理思想。这种文化是通过学校师生员工共同的实践活动并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聚发展而成,是高校人文精神和教育理念的体现。文化育人是校园教育的根本,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2.“文化城市”的内涵。城市既积累历史文明,又承载现代文明。城市在长期的发展中,经过积累、沉淀、改造、创新,必然形成特有的城市文化,并成为支撑城市发展的无形力量。城市文化不仅为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还可创造城市经济价值、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和提升城市形象。所以,城市文化是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和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高校校园文化对文化城市建设的衍生价值

1.赋予校园文化的城市文化效能。长期以来,校园文化主要围绕着校园、机关和社会团体开展工作,而忽视了最广大的社会民众的文化需求。事实上,随着人们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高校校园文化融入城市文化建设已是势在必行。大学校园的文化构建不仅承载了整个国家和整个社会的历史概貌,并使其保存有深刻的时代印记,也呈现和构建了不同时期文化形态:它不由自主地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见证,也成为历史文化积累、传播的一个重要平台。

2.满足社会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文化内涵拓展的重点在于学而致用:积累与保存人类精神文化、传播与延续优秀文化、创造新的文化财富、繁荣社会文化事业和培养文化人才等等。文化的衍生价值功能表明文化的发展必须满足社会的某种需求。校园文化和城市文化对一些珍贵艺术的保存、挖掘和再现,使人们在积极向上的新思想的引领下不断提高文化素养。

3.拓展城市文化精神的传播阵地。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城市软实力发挥作用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城市文化的影响力,既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也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高校是城市文化和精神在高校中最容易被接受和传播的地方,不仅使城市文化得以流传,而且在原有的基础上融入新的构思,使城市文化不断得以传承和发扬。

三、探索高校校园文化融入文化城市建设的途径

综上所述,高校校园文化可以为城市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丰富的内容,高校也理应在城市文化的形成和创新中不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1.建设开放式大学校园文化。高校必须走开放性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促进学校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学校应更积极地与城市沟通,主动与社会团体、街道及兄弟院校进行纵、横联合,发挥校园文化高层次的文化辐射与精神重塑功能。要对市民开放的一些相关的讲座、论坛和学术报告等。

2.加强对校园文化的针对性宣传。借助现代媒体,加大对城市文化建设的宣传和塑造的参与力度,通过社会实践、共创共建、社区援助、科技服务、青年志愿者行动等活动的开展,宣传精神文明,传播科学和校园文化,发挥好校园文化的引领潮流的优势。把校园的精神风貌带向社会,加快推进城市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可以让市民走进大学,感受大学氛围,提升市民素养。

3.高校可以依托城市建设中“文化强市”这个重要机遇期,结合区域特点和行业要求,整合社会力量和优质资源,来确立满足城市教育特定需求的品牌发展战略,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特色高校教育发展模式,为自身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创造有利的“外部市场”,并藉由其文化传承、创新与引领之使命的履行来彰显高校独特的学术创造实力与社会服务功能,将自己打造成城市文化的研究中心、传播平台、创新基地和区域文化的引领力量,进而为学校的发展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

4.优化课程设置适应职业文化需求。20xx年8月,文化部并颁布的《全国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中指出:到2020年,文化从业人员总量从现在的195,6万人增加到280万人,增长43%左右。文化人才总量占全社会总人口比例得到较大幅度提升,占全国人才资源总量的比例预计达到2%左右。以上数据客观表明,我国目前文化人才还有较大的缺口,因此,高校要适应形势,加快制定文化产业各类专业及人才的培养计划,特别是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和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要对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等加以优化,加快改变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与文化产业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的矛盾,同时也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适应职业文化需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十二

摘要:城市建设问题与解决对策

关键词:城市建设论文1500字

一、引言

财务管理工作的进行效果直接影响着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效率,良好的财务管理能够为城市建设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在我国财政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政府投资开始转向一些公益性较强的建设项目。现阶段,城市建设在财务管理方面面临的问题主要有投资资金较多、资源浪费情况严重、财务管理混乱等,这些问题阻碍了城市建设工作的发展,由此可见,加强城市建设财务管理迫在眉睫。

二、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决策机制现阶段城市建设财务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科学合理的决策意见,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完善的决策机制。目前各城市采用的决策机制较为传统,主要应用的是主管人员直接决策或管理者通过相关经验进行决策的方式,导致城建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由此可见,城建财务管理缺少相应的决策机制,领导者需要树立新时期的建设思想和财务管理意识,带领建设团队制定完善的决策机制。

(二)财务管理工作的落实效率过低

现阶段城建财务管理局面较为混乱,各部门的职责和义务不够明确,具体表现为承包城建项目的建筑企业,在资金管理、分配、应用方面存在缺陷,各个管理部门和建设部门无法就具体的工作和范围进行定位。长期的混乱局面和低效率的财务管理落实工作,极大程度上会造成建设资金的流失,降低了建设资金的应用效率,影响了资金的安全稳定应用,最终导致城市建设的结果不理想[1]。

(三)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任何涉及到资金的建设项目都会面临一定风险,同样,财务管理活动也会面临一定的财务风险,在实际的城建资金管理中,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足是影响资金管理效率的主要因素。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城市建设的形势也发生了改变,建筑行业面临的市场压力在逐渐增加,导致建筑企业在提高自身竞争力的过程中,会应用一些投机取巧的手段,造成了城建项目承包企业普遍缺乏诚信的局面。因此,财务管理人员应当在城建工程中发挥自身价值,合理调控建设资金,避免出现资金严重流失的现象,减少财务管理面临的风险,而这一切建立在专业财务知识和正规资金管理方式的基础上。

(四)资源浪费问题

城建工程存在的资源浪费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工程的政绩性和标志性较强,城市建设和划分的论据不充足。主要存在于领导者换届选举时期,多数领导者在当选后,都急于展示自身的管理能力,进而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开展技术创新,导致部分城市建筑在建设前缺乏专业的理论依据和前期准备工作,盲目开展改造工程,在增加政府经济压力的同时,给群众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2]。第二,建设思想存在问题。在竞争日渐激烈的形势下,各地政府都力求建设与众不同的城市建筑,各种标志性建筑开始广泛出现在各大城市中。这些建筑物大多数没有过多的实际应用性能,还存在建设资金较多和后续经营管理难度较大等问题。第三,城市建设模式雷同现象严重。部分城市在建设过程中秉承的是同样的建设理念,应用的是同样的建筑造型和模式。在推动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建设部门拆除了大量具有特色发展气息的建筑。因此,在城建工程中,管理部门要注重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体现出不同城市的文化背景。第四,过于重视对国外建筑风格的应用。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建筑企业往往比较相信国外的建筑设计方案,这种崇洋媚外的思想会限制国内优秀设计团队的发展,并且请国外的建筑设计团队设计和进行建筑规划会消耗较多资金。种种迹象表明,城市建造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这些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最终都会造成比较严重的资金和资源浪费,提高城市建设的成本[3]。

三、基于财务角度解决城建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决策机制的完善程度

财务管理工作质量是影响城建决策合理性的主要因素,单单依靠以往的项目经验很难做好决策工作,最终让城建决策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与城建工作相关的部门在项目工程开展之前,需要联合制定完善的决策机制,运用专业的财务管理理论和符合现代化市场发展需求的城建资金应用方式,对决策机制的可实施性和实用性进行分析。与此同时,应当结合实际需求,合理规划财务管理人员的职责和管理范围,为城建财务管理工作奠定制度基础。

(二)合理控制财务风险

在城市建设项目中,一些建筑企业为了减少工程成本,会在招标过程中应用一些低成本策略,此举动影响了城建项目的质量。因此,投标企业需要制定完善的城建方案和财务管理规划,针对城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财务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而降低财务风险。需要注意的是,财务风险涉及到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建筑材料价格上涨给城建项目带来的财务风险,因此,财务管理人员需要结合建筑材料的市场走向,在合同中就价格上涨等问题进行明文规定,并分析出城建工程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提前规划好资金周转计划,弱化财务风险给城建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4]。

(三)加大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

城建部门应当制定财务管理人员的考核机制和培训体系,不断改善人才培训工作,建立重点工作人员档案库,通过绩效考核的方式不断完善档案库数据,实时了解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状况,为专业人才提供沟通和交流的平台,进而全面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为城建工作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另外,城建部门可以定期开展财务管理培训工作,确保管理人员能够掌握最先进的管理知识和合理分配城市建设资金的方式,不断完善教育改革内容,通过多种有效方式完善财务管理团队结构,为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程度奠定基础。

(四)提高对城建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

首先,要加强对成本效益问题的认识,成本管理是城建工作的薄弱环节,缺乏成本意识会导致重复建设、低效率建设、盲目追求绩效等问题。因此,管理部门需要树立成本管理意识,了解并掌握成本管理的方式、技巧、知识、应用效果,认识到降低成本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方式。另外,管理部门需要将成本管理由技术性上升到战略性,将管理范围扩大到变量因素研究中,转变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在满足既定技术条件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成本管理方式减少建设成本,实现对成本发生条件的变革[5]。其次,要建立系统的成本监管体系,基建审计是目前在城建工程中应用最多的成本监管方式,主要侧重于工程质量的审核和监督,进而加大对建筑成本的监管力度。同时,需要建立奖惩制度辅助监管体系的实施,减少城建项目政企不分、政务公开程度不高、暗箱操作等现象,避免承包企业出现偷工减料等影响项目质量的问题。最后,要建立监控机制,通过科学有效的业绩考核方式提高财务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将绩效考核结果与薪资及升迁联系在一起,结合项目工程规模考察成本投入的合理程度,约束财务管理人员的成本管理行为,引导建设部门摒弃形象建设工程,转变传统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观念[6]。

四、提高建设资金应用效率的方式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经常会因为城市建设规划不合理导致的`建设成本不断增加的状况,为了减少各级部门在城建过程中的资金投入数额,提高城建资金的应用效率,现提出了以下几种方式。

(一)对城市建设进行详细规划

详细的规划能够确保城市建设内容的合理程度,因此,建设部门可以请专业人士对城建工作的整体规划提供意见,充分发挥先进设计方式和以往规划经验的作用,在确保城建规划合理性的同时,还能为城市群众提供温馨和谐的生活氛围,最重要的是能够制定出同时具有现代化气息和地方发展特色的城建设计方案。

(二)确保城建规划的连续性

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前提是结合城市的基本结构框架,制定城市规划内容的难度较低,但是制定规划方案的难度较高,因此,建设部门要确保规划内容的连续性,在保证城建工程质量的同时,还要保证承包企业的经济收益。另外,如果经常变更城建规划内容,会产生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因此,要避免承包企业出于个人利益不断修改城建内容的现象,减少规划变更对城建结果的影响,也就是说城建规划一旦确认后,就要避免更改,争取实现全方位执行[7]。

(三)适当展开与其他地区的合作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大多数城市和周边城市的发展有密切联系,建设部门可以应用这一特征,实现相邻城市的联合建设和共同发展,为城建工作集合更多建设力量,运用两个城市的发展力量和建设资源,营造互帮互助的双赢局面,扩展城市建设的思维和方式,为其他城市的联合发展树立榜样,加强了各个城市之间的联系,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五、结语

在新的城市建设形势下,城市建设中的各种工程开始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为此,建设部门需要立足于财务管理,提高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确保城建项目的稳定开展和进行。当下的城建工作在财务管理方面仍然存在问题,为了提高城建项目的质量和建设效率,建设部门要及时解决其中的财务管理问题,通过有效的解决措施,规避财务风险,为城建工作的高效进行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贾继玲.基于财务角度探讨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1):184.

[2]卜玉江.扬州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

[3]刘畅.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

[5]王鹏飞,李磊.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数字通信世界,,(03):133+135.

[6]高鹏,邢美兰,袁亚杰.城市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视界,2013,(36):324+414.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十三

我国的城市正在随着中国的经济腾飞而发展,无论是首都、首府大都市,还是中小城市、小城镇,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建设成为一个重大课题。用新的城市理念来指导城市建设就尤为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建设的理念也在变化。特色性、宜居性、文化性、多中心、生态性、和谐性应当成为新世纪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

特色性

城市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现代城市应当是现代化的产物和标志,但城市建设不能盲目追求现代性而忽视特色性。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城市越来越多,城市之间也越来越趋同,丧失了各自的特色,这是城市发展的悲哀。从本质上来看,特色性与现代性并不矛盾,特色性应当成为新世纪现代性的重要内容。城市的特色包括传统特色、地域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特色、环境特色、建筑特色等。不同的特色可以形成多姿多彩的城市类型和风格。特色性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新理念,特色性就是城市的生命之所在,强调个性就应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原则。在城市建设中特别要突出地域和文化特色,这是我国城市原创性的动力和体现。城市建设应当根据自己的地域和文化特点进行设计和规划。如草原型城市、海洋型城市、平原型城市、山城等,它们在城市所依托的自然基础、文化特色、建筑风格上都是不同的。把城市建设与地域特色和文化等特色融为一体,就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了。

现代化与特色性是统一的。越是走向城市的现代化,就越要强调城市的特色性。现代化是有特色的现代化,也不存在脱离特定时代的特色性。城市的特色性、个性丰富了现代性城市的内容。脱离了特色性的城市建设,只能会使城市失去生命。脱离特色性而盲目追求城市的现代性,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一大弊端,需要克服。

宜居性

从历史来看,城市的形成是与产业和人口联系在一起的,产业和人口的聚集形成了城市。过去比较重视发展城市的产业性,而城市的宜居性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人的生存、工作和生活及其人与环境等问题就成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一方面,随着交通的发展使城市的产业区与生活区的分离成为可能,城市的产业功能和生活居住功能正在分化,人们可以在某个产业区工作,但在另外的生活区居住。另一方面,从整体上看城市日益呈现出产业、人口、社会、生活、娱乐和休闲的一体化。城市不仅是产业的中心,更是生活、消费、休闲的中心,宜居性就成为城市建设中需要考虑的突出问题,宜居性也应当成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理念。

宜居性体现了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思想。宜居性并不是简单指环境因素,空气质量等,应当包括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社会、经济和人文生态环境条件,如城市的交通、文化、教育、就业等各种与人的生存和发展有关的因素。城市的存在是为了人,城市的发展也是为了人。现代城市发展的目标应当以宜居性为中心,宜居性应当成为城市的本质特征。把城市仅仅看成是产业和人口的集中地,而忽略了宜居性,就偏离了现代城市的本质。

文化性

现代城市是物质和文化的统一体。我们不仅要重视城市物质层面的建设,如医疗卫生设施、交通设施、高楼大厦等,这些城市硬件的建设是重要的,但软件的建设即文化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核心。城市的文化包括城市的理念、价值观、符号、特色、人文生态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城市和文化是不可分的。可以说城市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和存在形式。透过一个城市可以看到一种文化。城市的文化传统与城市也密切相关。这些年来,城市物质方面的建设很快,但城市文化的培育、形成就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特别是城市文化传统的保存是我国城市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应当成为评价这个城市的重要标尺。

多中心与功能互补

现代城市的建设应当是多中心的。传统的城市是以聚合为主的。这种城市模式是以产业的单一性为基础的,这种城市观认为城市的主要特点就是集中。城市需要有一定范围、规模和程度的集中,但也并不仅仅是集中。随着城市越来越大,城市的过分集中就暴露出它的弊端,交通、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建设需要把聚合和分解结合起来,分解城市过分集中的功能就成为解决现代城市病的重要方法。这样一来,城市就从单中心到多中心、副中心、亚中心转变。一个城市不是只有一个中心,而是多个中心,有主要中心,还有副中心和亚中心,城市的中心和边缘之间的关系也是可变的。

生态性

建设生态型城市是现代城市追求的目标之一,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的重要理念。过去在城市建设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涉及到许多方面。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复杂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和谐与不和谐就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又一重要问题。因此,追求城市的和谐性就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又一目标。和谐性也就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新理念。过去在实际的城市建设中,比较重视某一方面、某一要素的建设,对城市建设的整体的和谐问题考虑较少。城市建设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问题,如城市建设与公共服务体系不够配套,城市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失衡,产业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失衡等问题。和谐性包括城市社会、政治、文化、经济、人口、环境等要素的和谐,城市建设与公共服务体系的和谐,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和谐,城市本身与环境保护的和谐,产业建设与宜居性建设的和谐,不同城区之间的和谐。

城市生态群的和谐也是城市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城市的发展,我国出现了新的城市群落,城市生态群的和谐就成为重要的问题。城市生态群包括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之间的和谐;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的和谐。城市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需要和谐的发展。和谐性还包括大城市转型与农村城市化之间的和谐协调。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城市本身的发展,如巨型城市的转型,城市群落的形成;另一方面也包括农村走向城市化,这两个方面实际上是同一个过程。

一方面大城市的发展在向周边地区辐射,形成新的城市区域;另一方面有的农村由于产业的发展,也具有了一定的城市规模,形成了新型城市的雏形,成为我国新型城市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方面应当是和谐发展的。和谐性也包括城市与农村的和谐发展。城乡之间的和谐协调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新型城市化的道路就是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道路。和谐性也包括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和谐协调。城市化与新农村的建设之间是统一的。既要重视城市化的建设,也要重视新农村的建设;不要把它们之间对立起来。它们之间也是和谐的过程。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十四

城市规划测绘目前被作为数字城市建设当中比较重要的任务来完成,同时伴有一定的预期行和福利性。其主要任务在于对城市的基础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分析,之后以辐射的形式扩散到四周,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数字化城市网,同时也满足了数字化城市建设和创新的原则。数字城市的最初的定义形成的灵感来自于将城市的职能部门的功能和信息进行不同的分割,同时将城市的发展和数字建设进行了相互的结合,目的在于能够符合城市治理规划以及应用系统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的需求,而且这也是当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催生的事物,从某种角度而言也是对城市建设的一种创新驱动。但对于数字城市的角度分析,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广义上的数字城市建设就是对城市进行全面的信息化,具体就是依靠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的搭建以及gis系统的使用,来对城市中比较重要的信息进行资源整合,已达到信息化城市的目标。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对远程教育、网上医疗和信息家电等项目信息化,也可以搭建信息化政府和社区,以便为国家和社区的人民带来大的收益。从狭义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将数字城市的建设比喻为一项工程,然后依靠gps、rs以及gis等技术,同时能够很好的结合数字城市的相关理论,再在空间信息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来建设一个信息系统比较完善的基础建设,最终做到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以及经济、环境等做贡献。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十五

1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城市把目光都放在了数字城市的建设之上,一些城市已经完成了城市数字平台的建设,并认为这个平台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然而一般性的数据库的日常管理和及时更新的投资比较大,而且使用周期也很长。城市规划测绘与数字城市建设的投资一般比较巨大,所以一般由政府部门介入,在其城市所属的地域之内应用3s技术、摄影测量和卫星影像等测绘出城市的地形形貌数据,经过整理分析形成相关的数据。然而,在很早之前部分城市就建立过相关的数据模型,但应后期的种种因素导致数据库不能进行有效的维护而失去作用。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十六

随着各个行业用油需求的不断上升和石油管道建设规模的增加,建设企业所使用的建设技术也必须要与时俱进的进行优化,以适应现阶段人们对石油管道建设质量的要求。一方面,我们可以结合国内石油管道工程建设的具体需求,有选择性的借鉴国外部分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在短时间内提高石油管道建设水平;另一方面,仍然要坚持自主创新的工作方法,通过技术钻研探究石油管道建设新技术。近年来,依托于gis、gps等信息技术的现代化建设理论逐渐应用于实践,并且取得了良好效果,在下一步可以进行推广应用。对于石油管道建设企业来说,应当将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工作开展的第一动力,密切关注市场发展形式和行业前沿动态,确保企业建设技术始终满足现阶段石油管道工程建设需要。

3.2与时俱进,大力提升国产化设备水平及工艺技术

为有效节约石油管道工程投资,解决当前工程建设技术难题,降低设备采购风险,应与时俱进,自主创新,大力提升关键设备国产化水平,积极自主研发各种先进技术施工机具和设备,如自动化坡口机对口器、电焊机等等,与此同时引进和生产了大口径高压快开盲板、高钢级热煨弯管、高压绝缘接头、三通管件以及旋风分离器等技术产品,在确保产品供应需求的同时,大大地降低成本费用,进而为各项重点工程如期完成投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基础。除此之外,在提升技术设备水平的同时,还积极加大了对石油管道攻击技术的创新研发,例如:全自动化补口工作基站,管道外防腐层涂装新工艺,保障了管道施工技术水平以及防腐补口质量的提升。与此同时,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穿越管光固化防腐层保护工艺技术,有效地保障了石油管道穿越外江流时的外层防腐能力。

3.3创新管理模式,明确管理责任

石油管道工程建设不仅具有较强的复杂性,而且对建设工期、建设质量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为了加快工程建设效率和石油管道使用质量,需要采取专业分工管理模式,实现整个建设项目的专业化管理。目前,“ppe模式”是国内通用的'管理模式,该模式下的石油管道工程由三个部门进行协调管理,分别是pmt(工程项目组)、pmc(项目承包商)、epc(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这样一来,每个部门都有明确的施工管理责任,一来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加快石油管道工程建设效率;二来即便是出现质量问题,也可以及时追究相关部门的责任,避免了各个部门之间相互推诿责任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工程建设的管理效率。

3.4重视人员技能培训,提高管道施工质量

施工队伍的整体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石油管道工程建设质量。因此,做好施工队伍的技术培训工作成为建设单位提高工程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首先,在工程建设开始之前,通过开展一次集中性的培训工作,使各施工人员对石油管道施工中的常见问题、技术控制方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保持高度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控制意识,避免后期石油管道建设中存在偷工减料等行为。其次,在施工过程中也要注重做好质量控制和监督检查工作。例如,在每完成一个阶段性的建设任务之后,可以进行一次阶段性的检查,及时发现石油管道建设中存在的质量隐患,并采取有效的整治措施。最后,建设企业也要定期开展施工技术培训,尤其是对一线施工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要通过专业化的培训提高施工技术水平,从而为石油管道工程建设质量的提升提供必要的人力保障。

4结语

石油管道工程的建设为加快石油运输、满足各个行业用油需求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必要的支持作用。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地质环境、施工技术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仍然会对石油管道工程的建设质量带来负面影响。这就要求建设企业要不断进行技术优化,采取严格的质量管理措施,定期开展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通过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实现石油管道工程建设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温存,郭明凡.石油管道类工程建设水土保持方案设计――以南宁―百色成品油管道工程为例[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52~154.

[2]刘长龙.中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以南堡-宁河天然气管道工程为例[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3]赵玉建.坚持科技创新服务重点工程努力提升中国石油管道建设整体水平[j].石油科技论坛,2011,30(3):17~19.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十七

论文摘要:加强内涵建设是新时期以质量为本建设高职院校的必由之路,是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性工程。从精品课程、精品专业、精锐队伍、精细管理、精英人才等五个方面做了探讨,并提出了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策略。

论文关键词:高职;内涵建设;路径

加强内涵建设是新时期以质量为本建设高职院校的必由之路,是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性工程。笔者认为内涵建设要做到“五精”,即精品课程、精品专业、精锐队伍、精细管理、精英人才。内涵建设要在“五精”上下功夫,方能取得成效。

一、抓精品课程建设

课程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教学质量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核心工作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加快课程建设的步伐[1]。

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是: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基准,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重点,以整合各类教学改革成果和优质教学资源为手段,从全校的公共课和主干专业课入手,实现加大教学过程中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促进学生主动和自主地学习,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应放在教学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建设、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建立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等六个方面。

二、抓精品专业建设

(一)提高对精品专业的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重视精品专业建设,它的意义既是创学校品牌,又是带动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通过精品专业建设不仅能凸显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还能增强办学活力,给学校注入新的工作动力。精品课题选择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员,要有坚实的群众基础,精品不要多而要精,根据本行业(区域)本校的特点来选择,有意识地培养精品专业,有的精品要与当地传统文化相结合。要有一套目标明确,内容充实,措施有力的工作方案。

(二)要有好的专业老师。创精品专业必须要有好教师,没有名师是不可行的。不但学识渊博,而且师德好,事业心强,关心高职教育,教学方法高,在相对稳定的队伍中又有专业带头人。

(三)选用精编专业教材。选编教材应该是最精炼的,有先进性、科学性、时代性的,为师生所喜爱的教材。

(四)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要充实教学硬件,提倡教学的理论与技能的有机统一。提倡师生互动,学员互动,要发扬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教学活跃起来。尽量采取先进的教学工具,尽可能做到形象直观。学校应当尽量满足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需要,及精品专业经费上的需要。让学生的精品作业能上台、上网交流,共同提高,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

(五)突出实践,实行开放性教学,开展内外交流。实践出真知,实践能够加深学生对学习成果的巩固与提高。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学校尽量创造条件,开展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活动。学校在经费上给予必要的支持,精品课程要达到显著的教学成果。

三、抓精锐队伍建设

学校的内涵建设与发展,积累与提升关键在教干的管、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好的教干能带出好的学校,品牌教师能教育出品牌学生,品牌学生能提升学校品牌,因此学校的内涵建设应该着重抓好教干队伍建设、品牌教师建设和品牌学生培养。

(一)着力优化教干队伍

1.制度促进。首先要建设和完善领导干部学习日制度。每周定期、定时学习,学习法律法规,上级会议精神,通过学习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强化职责。二要学习先进理念,从灵魂深处去认真反思自身的亮点和不足。三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其次要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每学期对全体干部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分管工作进行一次量化考核,以实绩论英雄。最后要遵守廉洁自律制度。要用好学校的钱和物,坚决做到不拿学校一张纸,不带走学校一支笔。

2.总结引领。每周召开一次教干会议,所有教干要汇报上周所做的工作和下一周工作设想,每月实行一次交流,以校长为领班,逐级对分管人的工作进行过目,并提出交流意见。实行工作情况通报。定期对工作开展情况好的个人及时予以通报表扬、差的通报批评。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3.民主监督。每半学期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每学期或每学年要召开一次教代会,完善对学校教干监督机制,校长要多听听教干的意见,教干要多听听教师的意见,加强干群情感沟通。

只要通过多种措施把学校教干队伍建设成有“五气”(立身正气、处事大气、说话和气、工作朝气、管理文气),能做好“四个表率”(争做学习的表率、守法纪的表率、团结的表率、业务的表率),有“三力”(执行力、协作力、创造力)的廉洁、务实、高效、团结的教干团队,就能更好地促进学校内涵建设。

(二)着力打造品牌教师

1.加强师德建设,提升师表形象。师德修养是教师队伍的首要任务。弘扬教书育人精神,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构建一支具有一定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的教师队伍。

修师德、练师能。以每个星期的政治学习为契机,以教研室为平台,以“内修素质,外树形象”为主线,促进教师“德、教、学”的有机统一。

分层推进,优化群体。首先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整体提升辅导员师德修养及专业能力;其次加强教研室主任队伍建设,通过教研室主任队伍建设和辅导员队伍建设带动全体教师队伍建设。

2.提高专业素质,促进整体发展。开展专题学习研讨活动:每周利用星期二的学习活动进行集中学习。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每周更新近期学习,每月开设教师论坛,每学期组织全员读书活动。

开展展示自身特长活动:鼓励教师一专多能,在具备专业教学能力的同时,培养特长,发扬特长,并加以总结,进行展示或交流。通过自愿报名、组织推荐相结合,进行集中展示,以期达成“精彩一点,闪亮一片”的目的。

开展专项技能评比:组织各种形式的教学开放。每学年组织“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老年教师风采展示”,开展板书设计、独立备课、课件制作、教学片段设计大赛等分项比赛,使教师都有机会有成功的快乐体会,激发更多的教师积极进取,开拓创新。

强化评选,表彰先进。通过“学习标兵”、“优秀辅导员”、“教科研先进”和“教坛新秀”、“教学能手”的评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传播教师中生动事迹,形成年度表彰制度。

3.搭建发展平台,促进骨干成长。进一步完善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的管理机制和考核办法,明确骨干教师和岗位职责,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实施骨干教师的培训、培养工作。

全方位:包括师德敬业素养、知识能力素养、专业教学素养、创新研究素养。

多层次:培养国家级名师、省级专业带头人、校级骨干教师。

多渠道:专家带教、外出培训、论文发表、课题资助、教学展示、教育论坛等。通过多种渠道的培训要在近二年培养出五名写有水平、研有能力、教有特色的骨干教师、省级专业带头人。

(三)着力培育品牌学生

1.以大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整体发展。定期定届举行活动,以整体和局部活动相结合,校内和校外活动相结合,以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举办趣味运动会、校内综合实践活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体验、感悟”,进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以兴趣小组为主阵地,发展学生特长。学校开设跆拳道、棋类、绘画、音乐等特长兴趣小组,选聘有专长的老师任辅导员。通过兴趣小组的开设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为学生的特长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以各级竞赛为平台,充分展示学生创新才能。积极开展校内专业技能竞赛活动、特长展示赛,积极争取组织学生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树立自信。

强化宣传,提高学生、学校的知名度。利用学校的橱窗、校园网、广播站等进行大力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总之,学校的内涵建设要靠优秀教干的管,品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创新。学校要在办学过程中以务实、创新的精神不断发展、壮大、锻造三支队伍就一定能建设好学校的内涵,发展好学校的内涵。

四、抓精细化管理

(一)要让精细化管理思想成为教职员工的共识。通过各种学习、研讨,鼓励教师把精细化管理思想转变为自己的认识。学校鼓励教师用自己所学到的和领悟到的思想大胆实践,不断积淀,并逐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几乎所有的教师都经历了一个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各种思想不再是文本或书面上的东西,而是已经落实了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具体行动,并能够加以例证和说明。

(二)把“小事做细,细事做精”。要把“小事做细,细事做精”,就要从大事着眼小处入手。一是从目标抓起,细化目标,层层签定目标管理责任书,形成一个“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团队。二是从组织上抓起,组织是学校管理的基础,通过健全组织,实行岗位责任制,做到分工明确,使各项工作和活动之间和谐同步,让学校目标变为行动。三是从制度上抓起,学校规章制度是精细化管理的前提,便于把事情做到公平、合理。四是从问题抓起,那儿有问题就研究到那儿,就解决到哪儿。五是从质量上抓起,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一种质量观念,而且把质量观贯穿于整个工作的始终。

(三)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实行“谁分管的谁负责”、“谁的岗位谁负责”、“谁的班级谁负责”、“谁的课堂谁负责”、“谁的宿舍谁负责”的岗位责任制,一方面可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提高教师自我成就感,增强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与可信度,增强认同感,使学校与教职工形成一个整体,人人明确自己的成长、发展与学校事业发展的密切关系,提高了教职工的自豪感、责任心和使命感。

(四)教学工作日日清。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重视教学的“五环节”,杜绝课堂“显性”和“隐性”浪费。为使教学管理工作进一步精细化,就课前、课内、课后的教学和管理细节提出了具体的规定:要求全校教师要牢固树立质量形成于过程的思想,使每一堂课、每堂课的每个步骤以及各个教学环节都科学、规范、高效,力争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把教学质量管理从传统的质量检查、“事后把关”、“秋后算账”转移到质量形成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上。

(五)变“结果管理”为“过程管理”。学校管理不同于足球比赛,不能只看输赢,只有把结果与过程有机统一,才能提高管理效能,如在教学质量评价上,不能只用考证通过率及分数的高低来衡量教师工作成绩,而应侧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的评价与考核,应改变那种单纯总结过去的评定方式,给教师贴上“优,合格,不合格”的标签,把教师分等分级。而要慎重选择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方式,立足于教师的发展,帮助教师分析过去,探讨如何使教师明天更好地发展。

(六)管理的关键在落实。校办直接对校长负责,担负起全面检查、监督权,发挥了对过程管理的监控作用,随时检查各部门工作,定期通报,及时反馈,奖罚分明。在探索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重点抓领导干部联系系部制度的落实,所有中层以上干部全部按照专业相近的原则,划分到相应的教研室参与教研活动;系部主任全面承包本年级的管理,明确责、权、利,要求人人会管理,时时在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奖惩每月兑现,期末总评表彰。通过落实管理责任,变校长一人操心为大家操心,权力层层有,任务个个担,责任人人负。这样一来,学校干部辛苦了,但管理效能提高了,大家心里高兴了。

五、抓精英人才培养

如何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知识技能,又满足社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精英人才?学院面向社会对外向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走校企合作培养外向技能型人才的路子,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大胆的实践与探索。我院学生与一般本科生相比体现出动手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等特点,具备了“实用型”精英人才的素质,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有效消除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用人要求之间的脱节是目前的当务之急,更是发展的长远之计,而要培养出符合社会所需的合格外向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是一条必由之路。

努力创设有利于精英人才成长的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学生主体和精英人才培养意识,积极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氛围。在保证学生专业技能素质的同时,充分重视对学生职业素质特别是团队协作能力、适应能力等社会智力的培养。从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个体和谐发展的角度出发,针对目前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等社会智力素质不容乐观的现状,初步构建起课堂教学主渠道与课外活动和实践有机整合、全员覆盖、全程实施、多方协同的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大学生社会智力促进体系。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团队协作与人际沟通》必修课程。聘请企业家为学生讲授企业文化和员工职业素质,这样的讲座和论坛分阶段、有重点,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业生涯,缩短大学毕业生从学生向企业人转变的时间,从而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有更清晰的规划和更准确的定位。此外,还可通过社会调研、朋辈辅导、团体辅导等途径,有效提升学生自我管理和激励的能力、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以及环境适应能力,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现培育精英人才的目标。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448142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