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经验,形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总结应当客观公正,真实准确,避免夸大和虚构。借助以下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总结的写作特点和技巧。
英汉翻译论文总结篇一
摘要:舞蹈创作过程不仅是人们肢体语言的表达,更是人们内心情感的传递,这也是舞蹈创作的生命所在。
因此,舞蹈创作需要性格,舞蹈你自己。
本文将从性格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探讨性格对舞蹈创作的作用及表现。
关键词:性格;舞蹈创作;情感;创新思维
舞蹈来自于生活,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发现,然后结合人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创作出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我们会发现,同样的舞蹈动作给我传达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和情感认知,这也印证了舞蹈创作过程不仅是人们肢体语言的表达,更是人们内心情感的传递这一说法,可见舞蹈创作是有性格的。
著名舞蹈创作艺术家张继刚老师就要求自己“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这是他的创作原则,其实也是我们每个舞者的艺术准则。
因此,舞蹈创作需要性格,舞出你自己。
一、性格对舞蹈创作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性
作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艺术的创作来源于生活。
不同的舞蹈有不同的感染力,不同的人跳同一种舞蹈所表现的感觉也不一样,因此艺术表现力对于舞蹈十分重要。
不同的人,性格也不同,不同的人跳出的舞蹈可能会相同,但是不同性格的人跳出的舞蹈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比如,所有舞者的性格都一样,当他们跳同一种舞蹈的时候自然没有差异,舞者跳不同舞蹈也是一样,只是换了一个形式,内涵没有什么大的改变。
与此相反,对于不同性格的舞者,即使是同样的舞蹈,他们也会跳出超出舞蹈本身的内容,给人一种心灵不同的震撼。
世界上不需要性格完全相同的人,更不需要性格完全相同的舞者,只有各种不同性格的舞者才能创作出不同艺术表现力的舞蹈。
不过,优秀的舞者有着一个共同的性格特点,就是坚持、积极。
可见性格对舞蹈创作的重要性。
二、关于性格与舞蹈创作艺术表现力
(一)舞蹈创作艺术表现力的概念
舞蹈创作艺术表现力是指在创作舞蹈作品时,舞蹈表演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感染力。
是舞者通过舞蹈展现给观众的一种视觉和心灵的感受,是舞者将内在和外在的完美融合。
舞蹈来源于生活,需要我们从生活中去实践去发现,它教会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点滴。
学习舞蹈最先要从学习舞蹈的基础知识开始,舞蹈是一门既注重形式又注重情感内涵的学科。
由于舞蹈是来自生活,所以舞蹈很容易被人们接受,也容易理解。
如今的舞蹈,有音乐,有场景,有人物,有诗意,有各种不能形容的美,每一部舞蹈作品都融入了舞蹈者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以及人体的美感等,它不仅仅只是对生活的简单模拟,而是将生活的内容高级升华融入到舞蹈中,它来自生活而又脱离生活,它是一种美化了的语言,看似简单却并不简单,需要很强的技能。
只有跳舞能力达到一定程度的舞者,才能更好地体现舞蹈的艺术表现力。
舞蹈分为内在表现力和外部形态,真正的舞者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将舞蹈的魅力发挥到极致,所以二者缺一不可。
这就是舞蹈创作艺术表现力的真正含义。
(二)性格对舞蹈创作的影响
我们一般将性格分为两大类,有外向型和内向型。
外向型的人性格开朗,喜欢与人沟通,生活积极乐观,十分在意别人的看法,期待在朋友中有一个好的印象,希望朋友都喜欢自己,以别人为先。
这样的人太过看重别人的想法,有时候会忽视自己,久而久之就会迷惘,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甚至不了解自己的欲望和心理需要,以至于没有了自己的主见,只会跟着别人的步伐走。
性格内向型的人,感情比较封闭,喜欢将自己的情感压抑着,不会太高兴也不会太悲伤,对于人和事过于拘谨,做事优柔寡断,整个人给人的感觉没有激情,阴沉,但是这类人往往情感比较细腻,做事认真,对于生活善于发现,更容易将生活和舞蹈融会贯通,从而有利于舞蹈创作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三)性格在舞蹈创作艺术中的表现
情感是舞蹈艺术必须有的内容,不同性格不同人拥有不同的情感,因而在舞蹈创作中的表现也不一样。
性格在舞蹈创作艺术中的表现主要是通过情感来表现的,而情感是通过创造具有审美价值和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的。
因此性格在舞蹈创作艺术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舞蹈通过创造一些具有审美价值的舞蹈艺术形象来表现情感和性格。
舞蹈里面的情景以及一些形象和场景都是由编导设计好的,只是一种简单的形式表现,没有生命力和灵魂,要想让这些舞蹈有感染人的力量,不是由编导来设计动作,而是由舞者给予灵魂的,如果他们用心去跳,将自己的情感和性格都通过舞蹈表现出来,观众自然会感受到不一样的舞蹈魅力,那些简单的动作自然会形成吸引人眼球的艺术。
三、性格对舞蹈创作艺术表现力的影响
(一)性格对舞蹈创作艺术表现力中想象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影响
想象是创作的前提,任何一部作品的完成都离不开想象,舞者的舞蹈包含了丰富的想象力,不仅要有音乐的想象,还要有人物以及生活情境的想象。
不同性格的人,想象的内容和方向也不同,一个舞蹈艺术家,要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方向创作属于自己味道和性格的舞蹈,外向型的会给人带来快乐的感觉,内向型的则会让人感觉到生活的.细腻和感动。
任何精彩的舞蹈表演只能用艺术来形容,它的精彩都有非常巧妙的艺术构思,这就需要舞蹈者有很好的思维能力,逻辑性要强。
如果舞者没有良好的思维能力,编制出来的舞蹈即使技巧再好,动作不衔接也只会成为一个舞蹈中的次品。
对于舞者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从性格的培养开始,要加强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情感分析能力,从而深化舞蹈的创作艺术表现力。
(二)舞蹈创作需要创新思维
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离不了创造的过程,如果只是规行矩步,只会让自己停留在一个举步不前的地位,不论是自己还是事物都将是原地踏步。
因此,要前进要变革就必须要创造,必须拥有创新思维,一些简单的事物尚且如此,更何况是舞蹈这门逻辑思维非常强的学科。
在舞蹈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有创新思维,而创新的思维是需要我们敢于冒险,从开始就要培养自己善于创新的性格。
(三)良好的性格能够将舞蹈创作艺术表现力发挥到极致
一部好的舞蹈作品是编者和舞者的自我价值的体现,它是一项艺术创作活动,舞者通过自己的感觉和肢体语言表达出来,它有舞者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相当于舞者的一个自我塑造的过程。
对于舞者来说,一定要认清自己的方向,知道自己的性格是哪一类型的,根据自己的性格创作属于自己的舞蹈,这样就能够将自己的舞蹈创作艺术表现力发挥到极致了。
四、结束语
优秀的艺术创作都来源于生活,经典的舞蹈作品及舞蹈形象同样如此。
要创作出真正打动人心的舞蹈作品,那么创作者就必须要善于仔细观察生活中的细节,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并切身体验生活所带给人们精神的力量。
舞蹈艺术结合了人的思维、情感、性格,不同的性格所展现的舞蹈灵魂也不一样,也就是舞蹈创作的艺术表现力,舞者应该认清自己的性格是属于哪一类的性格,弄清楚自己舞蹈的方向,充分发挥舞蹈创作的艺术表现力。
参考文献:
[1]殷志强.初探舞蹈创作的创新思维方式[j].黄河之声,2011年12期.
[2]蔡霞.试论舞蹈创作过程中的情感表现[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29期.
英汉翻译论文总结篇二
隐喻是历史最为悠久且使用范围也相当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人们在日常表达及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语言表达类型。只要我们留心注意就会发现,隐喻在语言表达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才让许多语言学者们对隐喻的研究如此热衷,并对此一直坚持不懈的深入研究。
一、隐喻的含义及其在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作用
在高校英美文学作品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对原著有深层次的理解和鉴赏,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及价值醒他,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及鉴赏能力。而在一些英美文学评论的文章中,隐喻的运用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原著的把握和分析。
隐喻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存在于人们的日常语言交际中,存在于人们的思维行为中。换句而言,用中国的成句来解释就是人们常说的指桑骂槐。他们相似的地方都在于借助于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来比拟那些比较抽象、陌生的事物,利用熟悉的物体过渡到陌生事物达到让人们更为形象了解的效果。
隐喻包含本体和喻体,但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完全不属于同一类型的事或物,但二者之间存在的共性和相似之处则构成了“隐喻空间”。隐喻能够有效的增强文学作品语言的生动性。
二、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社会文化的渗透与隐喻的关系
隐喻不仅自身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体现的语言现象,更是人们的一种思考问题的模式或是范式,虽然我们对于隐喻的具体使用方法并不陌生,但是隐喻的使用来不开社会环境和文化知识的影响。在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隐喻的使用充分体现了原作者对某一个领域的熟知和掌握程度,既能在两个不同的领域之间进行迂回,同时又能让人去理解与明白作者的意思,足以可见作者的个人知识范围之广和写作技巧水平之高。
隐喻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但是同时与文化之间也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隐喻是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文化在隐喻的使用过程中发挥这引导的作用。在以往对历史文化和隐喻的相关研究中,一些专家学者认为隐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反映了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所代表的文化模式。
同r,隐喻在文章中所呈现的方式与作者的思维形式紧密相关。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无疑能够增强文学作品的渲染力和感染力;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来阐述的话,可以解释为对具有相似性事物的联想;隐喻作为一种语言手段来看的话,那么隐喻所表达的就是重复性的并且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隐喻受到了许多学者的高度关注和议论。
三、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关联隐喻分析
在不同的文化形态背景下,有着其特定的话语模式,同时也表征着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交流方式。而所处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则会造成人们对英美文学作品理解的方式和角度也具有明显的差异。因为语言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折射出社会形态下的社会形象。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于话语的方式具有直接的影响。如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那么在英美文学中作者运用隐喻时可能会与大海、航行等内容相关。
隐喻也反映了人类的一种思维模式,借助于隐喻来表达一些抽象陌生的事物。如何正确的理解英语文学作品中的隐喻,关系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与理解。
隐喻中包含了对社会制度的评判、对个人信仰的推崇、作者心理变化、社会文化背景灯各方面的内容。虽然,在理解隐喻时不能完全依赖于对于社会文化的理解,但是文化在理解隐喻的过程中起到一个纽带的作用,促进了各国人们进行更好的交流。因此,在阅读这些作品时,只有掌握了各国的知识背景,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文章中的隐喻,这样才能实现用英语与人进行无障碍的交流,从而达到高校开设英美文学课程的真正教学目标,提高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对语言的掌握能力。
当然,对于作品中的隐喻我们不可能去一一的深入且全面的了解与研究,但是采用有效的文化理论和基础知识去理解或是阐释文中的隐喻结构,对于当今大学生英语学习和其他语言的学习还是显得尤其必要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隐喻反映了原作者的个人经验感受和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隐喻的生存空间已经变得相当广泛,并且不断的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中,为此,隐喻的使用离不开作者对事物的认知及渊博的学识,只有当人们真正的认识到隐喻的作用并且能够深入的理解其含义时,才能充分的体现隐喻使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殷兆武.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隐喻研究及启示[d].新疆大学,.
英汉翻译论文总结篇三
最早对主述位理论做出贡献的是布拉格学派创始人马泰修斯,他把一个小句划分为主位、述位及连位。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浅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主位。
他认为主位是话语的起点,述位是对主位的解释及补充,而连位起到把主位和述位连接起来的作用。此后,韩礼德对其划分加以完善,最后提出主位述位理论。本文将对《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主位及主位推进模式的使用加以研究。
主位的分类
主位是话语的起点,往往表达的是已知信息。根据主位结构本身的复杂程度,韩礼德将主位分为以下几类:单项主位、复项主位及句项主位。然而,胡壮麟、朱永生等人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一书中,只把主位分为单项主位和复项主位,他们认为韩礼德所说的句项主位在本质上也是单项主位,因为句项主位通常只包含概念成分。此外,根据有无标记性,还可分为有标记主位和无标记主位。
(一)单项主位
胡壮麟等人认为,单项主位是指那些只包含概念成分而不包括人际成分和语篇成分的主位。通常,这些主位由传统语法中所说的名词词组、副词词组或者介词短语充当,在数量上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此外,如前所述,句项主位通常指包含概念成分,所以小句也可以是单项主位。
(二)复项主位
与单项主位不同,复项主位通常包含一个以上的语义成分,即概念成分、语篇成分以及人际成分。其中概念成分指的是主题成分,在句子中必不可少。另外,如果三种成分同时出现在主位结构中,那么它们的排序如下,语篇成分在前,人际成分次之,概念成分最后。
(三)有标记主位和无标记主位
判断有标记主位和无标记主位的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看充当小句主位的成分是否与传统语法中所谓的主语一致,如果二者合一,则该主位为无标记主位,反之,则为有标记主位。有标记主位的使用主要是起到强调某个成分的作用。
英汉翻译论文总结篇四
关键词:主位主位结构主位推进主位推进模式语篇翻译
内容提要:主位理论应用于英汉语篇翻译研究集中体现在四大方面,即主位作为语篇翻译单位的研究、主位结构在英汉翻译中的转换研究、主位推进在语篇翻译中的作用研究和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翻译中的转换研究。本文在对不同时期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简要评述的基础上,认为应加强实证性的研究,在描写译学的总体框架下对英汉语篇翻译过程中主位结构和主位推进模式的转换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描写,基于大型语料来探讨和总结这种转换规律。
一、引言
随着篇章语言学的兴起并引入到翻译研究中,语篇逐渐成为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关注点。“主位”作为一个在语篇的大背景下针对小句结构进行描述时的重要概念,被广泛地应用到语篇翻译研究中。对不同时期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简要的评述,可以帮助我们对此有一个概略性的认识,并启发人们对此作出新的深入思考。主位理论应用于英汉语篇翻译研究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二、主位结构与语篇翻译研究
根据布拉格学派的创始人马泰休斯(mathesius)提出的句子实义切分法,每个句子都可以从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划分为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两个语义组成部分。后来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韩礼德(halliday)接受并发展了这一理论。halliday和thompson均认为任何句子或话语从交际功能的角度都可以分为主位和述位两个部分。“主位是小句信息的出发点,是小句所关心的成分;述位则是对主位的陈述,是围绕主位而展开的内容。”主位和述位构成主位结构,主位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小句。halliday认为主位结构是一个重要的结构性语篇特征和语篇的结构性衔接手段之一。方琰、艾晓霞将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主位结构理论应用于汉语研究并探讨了汉语语篇中的主位结构。研究主位和主位结构的意义在于了解信息在语句中的分布情况及其体现出的交际功能和句子的内部结构。事实上每个语篇都可以看作是一个主位的序列,在结构形式上表现为主位的相互衔接和层层推进。主位的选择决定了语篇的信息起点和发展方向,主位和述位组成适当的推进模式,体现了语篇的结构框架并有效地传递语篇的信息。小句主位还具有衔接上下文的作用,作者通过对主位成分的选择引导读者对语篇进行连贯的解读。由于翻译时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通常发生在小句的层面上,因此主位对于语篇翻译中句子的分析、转换和构建以及语篇的衔接和连贯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翻译过程中将其作为翻译单位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译者首先通过主位、述位所包含的已知信息和新信息来了解源语语篇中句子信息的分布情况,以及它们在语篇中的地位与作用,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转换;而且在译语语篇的构建过程中,选用什么成分充当主位会影响到译文的句子结构以及上下文的衔接与连贯。徐盛桓最早就主、述位和英汉翻译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主位、述位的理论有助于更精确地理解原文,指导翻译实践。杨信彰从主位角度探讨了英汉翻译中的意义等值问题,认为与英语原文相比,汉语译文中出现的主位错位会破坏原文的信息结构,影响原文和译文之间意义传递的效度。刘士聪、余东根据主/述位切分和翻译思维的特点,提出以主/述位作为翻译单位,对原文进行分析和转换。认为以主/述位作为翻译单位,对译文句子的构建有直接帮助,同时也注意到了它本身的形式特点及其在语篇中的衔接功能,特别是它在翻译过程中的可操作性。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以主、述位作为翻译单位还必须考虑到语篇中信息的层层推进和发展,否则就无异于以句子作为翻译单位。由于语篇中小句所承载的信息是不断地向前推进和发展的,进而构成段落和篇章,以语篇为视角研究翻译,就必须考虑到主位推进以及由此形成的语篇宏观组织结构,体现出语篇的连贯性和动态性,而不能仅仅停留在主、述位的层面上。
三、主位结构在英汉翻译中的转换研究
既然主位和主位结构对于理解源语语篇和构建译语语篇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英汉翻译转换时如果能够保留原文的主、述位结构当然很好。然而,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不是总能做到,因为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应该尊重不同语言的表达习惯并进行适当的主位结构转换。根据美国语言学家李讷和汤普森提出的新的语言类型学的观点,英语是主语突出的(subject-prominent)语言,汉语是话题突出的(topic-prominent)语言。作为一种主语突出的语言,英语中的主位在大部分情况下和主语重合。“一般情况下,除标记性主位以外,英语的主位结构和主谓结构具有极高的相关性。同时主位与述位的区别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语法中主语与谓语的区别相同。”而汉语作为一种话题突出的语言,句子大多不具备像英语中那样明确的形式结构特征,常常是以意合组织在一起,以话题为中心辅以评论的句子大量存在。“汉语句子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以‘话题+评论’为铺排格局的语义结构,汉语的主位基本上就是话题。”而且汉语中的主位不局限于小句,有时既有小句主位,又有句子主位。英汉语在主位结构上的这种差异是英汉语篇翻译转换过程中需要慎重考虑的因素,将其应用于英汉语篇翻译研究集中体现在主位结构在英汉翻译中的相互转换规律。baker认为由于不同语言之间在句法结构上的差异,译者无法总能保留原文的主位结构,重要的是译文要有自身的语篇组织发展方式并具有连贯性,并且不损害原文的信息结构。她还特别探讨了英语中的主位与汉语中的话题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英译这种“话题+评论”结构。fawcett认为有些语言之间在翻译转换时可以完好地保留主位结构,而在其它一些语言之间却无法做到,因此译者不能盲目复制原文的主位结构,应该知道在译语中借助何种手段以达到原文主位结构的语篇效果。ghadessy&gao首次通过计量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了英语文本中的主位结构与其在汉语译文中的转换情况,认为英汉语篇在翻译转换时主位之间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王桂珍在比较主语、主题和主位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汉语句子主题的英译,认为汉语的主题主语句多用转移和补加的方式进行英译,应根据英语的句法结构来选定句子的主语及语序。李运兴把“主位”概念应用于英汉翻译研究,描写发生在小句主位上的语际转换现象。并针对英汉两种语言在主位结构上的两大差异,结合语料探讨了英汉互译中英语主语主位与汉语话题主位之间的相互转换,以及汉语空位主位上的隐性成分在英译中的显性化处理,使之成为英语小句中的主语主位。杨明基于“英语是主谓结构的语言、汉语是注重话题的语言”这一理论基础,分别讨论了英译汉和汉译英中的主位与话题。认为主位问题在英译汉中往往具体体现在如何把英语中的主语转换成汉语中的话题,在翻译中需要重新安排主位,确立话题;汉译英往往具体体现在如何把汉语中的话题模式转换成英语中的主谓结构模式,同时相应地转换原文与译文的主位与述位。王俊华认为在英汉翻译中要处理好两种语言之间的主位、述位转换问题,就是要处理好英汉语言中的“主语+谓语”和“话题+评论”的适当转换问题。成丽芳认为汉译英时影响译文质量的重要一步是主语的确定,提出要增强超句意识、以句群或语段为操作单位、分析主位结构、利用主位推进来恰当地选择和确定主语。(说明:此节是在综述他人的研究,而这些研究者区分了英语的主位和汉语的话题,故综述时只能保留这些术语。)上述学者将语篇分析理论中的主位和主位结构应用于语篇翻译研究,描述了英汉翻译转换过程中发生在语篇内小句主位上的转换现象,并结合语料探讨了英汉语篇翻译过程中主位结构转换的规律。当然,这些结论尚需更多的语料来印证、改进和深化,以期对翻译实践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和理论上的指导。
四、主位推进在语篇翻译中的作用研究
当一组有意义的句子构成一个连贯的语篇时,小句的主、述位之间会发生某种联系和变化,并推动着语篇的有序发展,这种联系和变化被称之为主位推进(thematicprogression)。捷克语言学家danes首次提出了“主位推进”这一概念,他认为“主位推进是指语句主位的选择和排列,它们的相互关系和领属层次,以及它们与上一级语篇单位(如段落、章节等)的超主位、整个语篇和情景的关系”[22]。主位推进是语篇的一种重要组织结构,也是语篇衔接与连贯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且构成语篇中信息传递与延伸的重要途径。每个语篇都可以看成是一个主位的序列,在结构形式上表现为主位的衔接与推进,“随着各句主位的向前推进,整个语篇逐步展开,直至形成一个能表达某一完整意义的整体”。hatim指出主位推进是翻译过程中解读语篇、分析语篇组织结构的一个潜在的有用工具,并把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类型(texttype)联系起来。papegaaij&schubert[25]在探讨翻译中的语篇连贯时指出,恰当的主位推进有助于译文连贯的构建。王斌是国内较早通过主位推进来探讨翻译问题的学者,他指出了主位推进在英译汉中的解构功能和在汉译英中的结构功能。赵小品、胡梅红以主位推进和衔接理论为指导,探讨了在以语篇为翻译单位的汉译英中,如何从结构层次上和语法词汇层次上来加强语篇的衔接和连贯。认为主位推进模式构成译文语篇的框架结构,衔接手段则加强语篇语义的联系和实现语篇语义的连贯,在汉译英中应当把两者结合起来。以主位推进为切入点探讨语篇翻译还应该考虑到语篇语义的.连贯。翻译就是两种语言之间以语义为基础的转换活动,主、述位的衔接所形成的主位推进只是语篇表层的衔接,而语篇的内在联系体现在语义的连贯上,因此必须把语篇通过主位推进所构建的形式上的衔接与语篇的内在语义连贯结合起来。
五、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翻译中的转换研究
虽然语篇的体裁、类型多种多样,语篇中的主、述位的衔接千变万化,但语篇中的主位推进又是有规律可循的。国内外许多研究者都在探讨语篇结构的基础上归纳了各自不同的主位推进模式。danes提出了常见的五种主位推进模式,目前常见的分类还有:徐盛桓提出的四种主位推进模式;黄衍总结的七种主位推进模式;黄国文归纳的六种主位推进模式;胡壮麟提出的三种主位推进模式以及朱永生归纳的四种主位推进模式。语篇中各句之间主、述位的联系和发展就是基本按照上述几种基本模式逐步推进的。主位推进模式是语篇中语言材料的排列组合形式,是语篇中小句汇合成篇的信息流动与走向,是实现语篇功能的一种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帮助作者有效地生成语篇,也有助于译者准确地解读语篇。主位推进模式体现了语篇的结构框架和整体走向,反映了作者的谋篇方式和交际意图,是译者解读原文和构建译文时的重要参照,因此是语篇翻译中需要着重考虑的一个因素。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译者都在译语语篇中较好地保留了源语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因为在翻译实践中译者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参照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译文在主位推进模式方面应尽量与原文保持一致,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以牺牲译语语篇的语义连贯为代价来模仿源语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主位推进模式的保留必须以不扭曲译语语篇为基本前提。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在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上各有自己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语篇翻译中原文主位推进模式的保留。鉴于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当语篇翻译中无法直接保留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时,应在符合译语规范的前提下适当调整或重新建构译语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ventola探讨了英语和德语中的科技语篇在翻译过程中主位推进模式的转换情况。hatim&mason认为主位推进模式总是为特定语篇中的整体修辞意图服务的,它作为语篇结构的一个方面在译者构建译文时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还把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体裁(genre)联系起来,指出特定的语篇体裁总是倾向于选择某种特定的主位推进模式,译者应该对此有所了解并设法在译文中加以再现。张道振认为翻译中对原文主位推进模式的保留或重建不仅仅是保持译文衔接和连贯的问题。文学语篇的特殊性使主位推进模式也往往承载着原作者的诗学意图和审美倾向,小说翻译中保留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不仅有利于建构相似于原文的连贯模式和创造类似原作的艺术效果,更重要的是要传达原作者的诗学意图。刘富丽认为在语篇翻译中,源语语篇句群中各个小句的主位推进模式所体现的语篇目的和整体语篇效果,要求译者必须在译文中再现或重建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以求达到与原文相近的语篇效果。同时她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讲在汉语译文中保留英语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的可能性并不大,”在无法保留源语语篇主位推进模式的情况下,顺应译语的主位推进规范才能构建出衔接得当、语义连贯的译文,再现原文信息结构所产生的交际效果。从目前的研究成果可以总结出英汉语篇翻译过程中主位推进模式的三种转换情况,即在译语语篇中直接保留、适当调整和重新建构源语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应当指出,目前将主位推进模式应用于语篇翻译研究中的探讨多为理论上的思辨,辅以少量例证,这种经验式的研究不利于准确观察和有效描述翻译过程中实际发生的语际转换规律。今后还应在较大规模语料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考察,对语篇翻译中主位推进模式的调整和重建的情况进一步分类,使之细化;在对其进行理论上的解释时还要考虑到译者的主体性等因素。
六、发展趋势
尽管将主位理论应用于语篇翻译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深化了对主位理论和英汉翻译转换过程的认识,但是不难发现目前的研究多为经验式的,即对其进行理论上的思辨并辅以例证,而缺少实证性的研究,这不利于基于大型语料来观察和总结翻译中的普遍规律。因此,应从规定性的研究转向描写性的研究,在描写译学的总体框架下对英汉语篇翻译过程中主位结构和主位推进模式的转换进行深入细致的全面描写。首先要合理地选取语料,并且语料的数量要足够大以确保观察的充分性;然后就实际翻译文本中发生的具体转换现象进行全面的统计和系统的分类并逐一分析,以保证描写的充分性;最后要在认真观察和充分描写的基础上说明转换中的规则现象和不规则现象,总结转换规律,分析转换过程中的各种制约因素,并从理论上作出阐述,尽量做到解释的充分性。在充分观察、描写和解释的基础上深入探讨英汉语篇翻译中主位结构和主位推进模式的转换规律,并在翻译实践中验证这些规律,必将大大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
英汉翻译论文总结篇五
案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讨论式教学法在英语专业泛读课中的应用
莎士比亚四大喜剧的双关语的翻译技巧
怎样提高英语口语
中英习语文化及翻译的研究
论灰姑娘中神力的象征意义
中美商务谈判中通过“面子观”分析恭维语
从对照艺术看羊脂球的人物形象塑造
英语新词的特点与翻译
解析呼啸山庄中希刺克里夫性格形成的原因
从文本类型角度看企业外宣材料的翻译
外交翻译中的语言的准确性探讨
珠三角企业的诚信危机与信誉重建
坏消息商务英语函电中模糊语的语用功能分析 从逍遥骑士看美国反正统文化-嬉皮士
大学校园语码转换的原因分析
xx学院英语专业学生课堂焦虑调查
中国古诗春怨英译对比赏析
解读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玫瑰”的象征意义
无名的裘德中裘德悲剧原因分析
探析西方洋节在中国流行的原因
在跨文化的视野下看英语商业广告的语言特色
英汉颜色词的比较和翻译
影响直译与意译方法选择的因素
影响中学生英语听力的因素
解读飘中斯嘉丽的个性和命运
英汉翻译中的词性转换
交际法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
小说秀拉中的存在主义探析
中英禁忌语比较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理想主义的破灭
埃德加爱伦坡一桶蒙特亚白葡萄酒中的恐怖气氛
论英语教学中交际法应用的困境及解决
浅析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现状与对策
爱默生论自助中的个人主义
简•爱的爱情观
翻译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调查与分析
中学英语教师课堂反馈
礼貌原则在商贸信函中的应用
我校英语专业学生二语限时写作句法特点研究
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黛西物化的原因
从跨文化视角看中美养儿观念差异
认知策略在初中课堂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南京地铁公示语英译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
语用预设和大学英语听力
通过课堂观察探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英语课堂教师提问技巧
肢体语言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委婉语的时代性
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广告双关语
外交辞令中模糊策略的应用
英语权威词典语音标注研究
英语委婉语的交际功能
浅析海明威老人与海象征手法的应用
形成性评价对初中二年级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意义
用情景教学法教语法--xx中学个案研究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人名及其引申意
翻译中的反向思维---以英汉反译为例
论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技巧
论杰克凯鲁亚克达摩流浪者中的极乐至福精神
小妇人中的性别语言差异分析
从禁忌语角度看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紫颜色中莎格?艾弗里的多重角色
初中学生英语课堂焦虑调查—xx中学初三年级为例
五四时期翻译对汉语语言的影响
背诵课文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英语新闻标题的修辞手法及修辞特点研究
沙漠之花的女性主义研究
金色笔记中颜色的象征意义
家族相似性对介词教学的研究
but的用法与翻译
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看英语广告口号的汉译
从语言经济原则视角看报刊标题中的歧义现象 湖南方言在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
红字中玫瑰的象征主义_英语论文
论白鲸中的象征要素
中国菜名的命名及英译
浅谈国际商务谈判礼仪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
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应用及其翻译
分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论英语写作中中式英语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央视公益广告互动意义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浅析白鲸中的象征主义
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之比较
基本颜色词中西文化对比
中美社交礼仪比较分析
英汉数字文化差异
分布式认知理论下的英语移动学习研究
归化与异化翻译
中文旅游文本的翻译
互文性视角下的新闻语篇分析
广告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女性角色分析
探讨汉英动物习语的翻译
英汉谚语互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浅谈英语谚语的翻译
英汉翻译论文总结篇六
摘要:舞蹈创作过程不仅是人们肢体语言的表达,更是人们内心情感的传递,这也是舞蹈创作的生命所在。
因此,舞蹈创作需要性格,舞蹈你自己。
本文将从性格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探讨性格对舞蹈创作的作用及表现。
关键词:性格;舞蹈创作;情感;创新思维
舞蹈来自于生活,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发现,然后结合人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创作出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我们会发现,同样的舞蹈动作给我传达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和情感认知,这也印证了舞蹈创作过程不仅是人们肢体语言的表达,更是人们内心情感的传递这一说法,可见舞蹈创作是有性格的。
著名舞蹈创作艺术家张继刚老师就要求自己“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这是他的创作原则,其实也是我们每个舞者的艺术准则。
因此,舞蹈创作需要性格,舞出你自己。
一、性格对舞蹈创作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性
作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艺术的创作来源于生活。
不同的舞蹈有不同的感染力,不同的人跳同一种舞蹈所表现的感觉也不一样,因此艺术表现力对于舞蹈十分重要。
不同的人,性格也不同,不同的人跳出的舞蹈可能会相同,但是不同性格的人跳出的舞蹈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比如,所有舞者的性格都一样,当他们跳同一种舞蹈的时候自然没有差异,舞者跳不同舞蹈也是一样,只是换了一个形式,内涵没有什么大的改变。
与此相反,对于不同性格的舞者,即使是同样的舞蹈,他们也会跳出超出舞蹈本身的内容,给人一种心灵不同的震撼。
世界上不需要性格完全相同的人,更不需要性格完全相同的舞者,只有各种不同性格的舞者才能创作出不同艺术表现力的舞蹈。
不过,优秀的舞者有着一个共同的性格特点,就是坚持、积极。
可见性格对舞蹈创作的重要性。
二、关于性格与舞蹈创作艺术表现力
(一)舞蹈创作艺术表现力的概念
舞蹈创作艺术表现力是指在创作舞蹈作品时,舞蹈表演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感染力。
是舞者通过舞蹈展现给观众的一种视觉和心灵的感受,是舞者将内在和外在的完美融合。
舞蹈来源于生活,需要我们从生活中去实践去发现,它教会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点滴。
学习舞蹈最先要从学习舞蹈的基础知识开始,舞蹈是一门既注重形式又注重情感内涵的学科。
由于舞蹈是来自生活,所以舞蹈很容易被人们接受,也容易理解。
如今的舞蹈,有音乐,有场景,有人物,有诗意,有各种不能形容的美,每一部舞蹈作品都融入了舞蹈者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以及人体的美感等,它不仅仅只是对生活的简单模拟,而是将生活的内容高级升华融入到舞蹈中,它来自生活而又脱离生活,它是一种美化了的语言,看似简单却并不简单,需要很强的技能。
只有跳舞能力达到一定程度的舞者,才能更好地体现舞蹈的艺术表现力。
舞蹈分为内在表现力和外部形态,真正的舞者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将舞蹈的魅力发挥到极致,所以二者缺一不可。
这就是舞蹈创作艺术表现力的真正含义。
(二)性格对舞蹈创作的影响
我们一般将性格分为两大类,有外向型和内向型。
外向型的人性格开朗,喜欢与人沟通,生活积极乐观,十分在意别人的看法,期待在朋友中有一个好的印象,希望朋友都喜欢自己,以别人为先。
这样的人太过看重别人的想法,有时候会忽视自己,久而久之就会迷惘,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甚至不了解自己的欲望和心理需要,以至于没有了自己的主见,只会跟着别人的步伐走。
性格内向型的人,感情比较封闭,喜欢将自己的情感压抑着,不会太高兴也不会太悲伤,对于人和事过于拘谨,做事优柔寡断,整个人给人的感觉没有激情,阴沉,但是这类人往往情感比较细腻,做事认真,对于生活善于发现,更容易将生活和舞蹈融会贯通,从而有利于舞蹈创作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三)性格在舞蹈创作艺术中的表现
情感是舞蹈艺术必须有的内容,不同性格不同人拥有不同的情感,因而在舞蹈创作中的表现也不一样。
性格在舞蹈创作艺术中的表现主要是通过情感来表现的,而情感是通过创造具有审美价值和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的。
因此性格在舞蹈创作艺术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舞蹈通过创造一些具有审美价值的舞蹈艺术形象来表现情感和性格。
舞蹈里面的情景以及一些形象和场景都是由编导设计好的,只是一种简单的形式表现,没有生命力和灵魂,要想让这些舞蹈有感染人的力量,不是由编导来设计动作,而是由舞者给予灵魂的,如果他们用心去跳,将自己的情感和性格都通过舞蹈表现出来,观众自然会感受到不一样的舞蹈魅力,那些简单的动作自然会形成吸引人眼球的艺术。
三、性格对舞蹈创作艺术表现力的影响
(一)性格对舞蹈创作艺术表现力中想象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影响
想象是创作的前提,任何一部作品的完成都离不开想象,舞者的舞蹈包含了丰富的想象力,不仅要有音乐的想象,还要有人物以及生活情境的想象。
不同性格的人,想象的内容和方向也不同,一个舞蹈艺术家,要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方向创作属于自己味道和性格的舞蹈,外向型的会给人带来快乐的感觉,内向型的则会让人感觉到生活的.细腻和感动。
任何精彩的舞蹈表演只能用艺术来形容,它的精彩都有非常巧妙的艺术构思,这就需要舞蹈者有很好的思维能力,逻辑性要强。
如果舞者没有良好的思维能力,编制出来的舞蹈即使技巧再好,动作不衔接也只会成为一个舞蹈中的次品。
对于舞者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从性格的培养开始,要加强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情感分析能力,从而深化舞蹈的创作艺术表现力。
(二)舞蹈创作需要创新思维
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离不了创造的过程,如果只是规行矩步,只会让自己停留在一个举步不前的地位,不论是自己还是事物都将是原地踏步。
因此,要前进要变革就必须要创造,必须拥有创新思维,一些简单的事物尚且如此,更何况是舞蹈这门逻辑思维非常强的学科。
在舞蹈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有创新思维,而创新的思维是需要我们敢于冒险,从开始就要培养自己善于创新的性格。
(三)良好的性格能够将舞蹈创作艺术表现力发挥到极致
一部好的舞蹈作品是编者和舞者的自我价值的体现,它是一项艺术创作活动,舞者通过自己的感觉和肢体语言表达出来,它有舞者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相当于舞者的一个自我塑造的过程。
对于舞者来说,一定要认清自己的方向,知道自己的性格是哪一类型的,根据自己的性格创作属于自己的舞蹈,这样就能够将自己的舞蹈创作艺术表现力发挥到极致了。
四、结束语
优秀的艺术创作都来源于生活,经典的舞蹈作品及舞蹈形象同样如此。
要创作出真正打动人心的舞蹈作品,那么创作者就必须要善于仔细观察生活中的细节,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并切身体验生活所带给人们精神的力量。
舞蹈艺术结合了人的思维、情感、性格,不同的性格所展现的舞蹈灵魂也不一样,也就是舞蹈创作的艺术表现力,舞者应该认清自己的性格是属于哪一类的性格,弄清楚自己舞蹈的方向,充分发挥舞蹈创作的艺术表现力。
参考文献:
[1]殷志强.初探舞蹈创作的创新思维方式[j].黄河之声,2011年12期.
[2]蔡霞.试论舞蹈创作过程中的情感表现[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29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英汉翻译论文总结篇七
语文教育学是一门跨世纪的语文教育的理论形态,它的建立遵循着语文教育内外部运动规律。以下是“从语文教育看学科信仰的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当下,语文教育信仰诸多,比如“新语文”“真语文”“本色语文”“生命语文”“人格语文”“深度语文”等等。但我们在仔细研究这些“门派”的不同阐述后发现,他们虽然名称各异,表述有别,其内在“基因”——学科核心理念基本是一致的。这里,我们不妨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韩军的“新语文教育”,是秉承“五四”新文化精神的教育,是建筑在“语言即人、即存在”的哲学观念上的,以说真实的、个性的话为价值论,以“用语言立人的精神”为语文教育终极目的和本体论的语文教育观。
熊芳芳的“生命语文”,让语文进入生命、唤醒生命,并内化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格内涵,是为帮助我们认识生命的美丽和宝贵,探索生命的方向与意义,提升生命的质量与品位,使生命变得更加美好、更有力量、更有意义而进行的语文教育。
黄厚江的“本色语文”,立足母语教育,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体现语文学科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说,本色语文说到底就是学生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
还有“真语文”的大讨论,其倡导者在的《聚龙宣言》中表述道:“语文教学最应真实、真诚、真情、真切”“真语文的`教学风格:教师要真讲、学生要真学、评价者要真评……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真读、真说、真写、真对话。”
从这些不同表述中,我们不难析出其共同因子,那就是以人为本、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和要求、追求语文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如此看来,看似各持己见的“语文场”其实对语文学科的认识与指向基本是一致的,而这种一致性正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理念与共同信仰的体现。从这些语文教育理念的阐述以及当前语文教育现状来看,形成正确语文学科信仰应该抓住三个关键词:人、道、理。语文的“人文性”决定语文学科以人为本的根本特征。“文以载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作为形而上的“信仰”自然须追求度人之“道”,而不能只关注应世之“器”。语文学科信仰的“理”是条理的“理”,是规律,因为我们现在有些语文老师上课“不讲道理”,或者说上的不是语文课,大概也正是因此才有了上文那些对“真语文”“本色语文”的呼唤吧。
语文需要信仰,其他学科也需要信仰,这是教育和教学的特征所决定的,只有在正确的学科信仰引领下践行的学科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目标。
一、树立学科信仰是学科教育的需要
在教育领域,学科建设不只是知识逻辑的建构,学科教育更关注的是学科知识的传承以及在传承过程中的学科文化、学科价值的建构。信仰是什么?是理念,是态度,是价值观。学科信仰就是学科的教育哲学,是指导学科建构与传承的准则。约翰·亨利·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中指出,有两种传授知识的方式:若将知识作为换取世俗功利的手段,他就会变成技艺,成为一个机械过程,只能成为教学;若着意于知识赖以发生或构成的哲理要素及心智本原,它显示知识的价值自足,可谓教育。因此,没有信仰支撑的学科教育很容易沦为应试的、应世的教育,机械的、无生命的教育。
二、树立学科信仰是教师发展的需要
学科信仰是教师教育观、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正确的学科信仰能激发教育者的热情,让他更投入教育事业,更倾心教学研究,获得更好的专业发展和素养提升;正确的学科信仰反映教育者对规律的掌握,能引领他创造更大的教学业绩。如上述语文教育理念的倡导者或创立者,为何能从普通的语文教师中脱颖而出,成名成家?其根本原因就是他们能够深入地反思和探究本学科的学科本质和规律,并在教育实践中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学科教学主张和信仰,进而成为本专业的发展引领者。教师通过正确的学科信仰引领专业发展,学科专业的发展同样也成就了有信仰的教师。
三、树立学科信仰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教育的根本是育人,是让人获得发展。如果没有关照学生成长的教育信仰,学科教学就会变成知识的贩卖。哈佛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说:“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训练学生为了某种单一工作而努力,或者一毕业就找到工作。”这就告诉我们,在进行学科教学时不能以培养学科状元为目标,不能满足于一技之长的传授,要关照学生的成长需要,关照学生的终身发展。
学科信仰让我们不只是关注“教什么”“怎么教”,更是引导我们思考“为什么而教”“为什么这样教”。基于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条路径建立正确的学科信仰:
1.从人的发展角度出发构建以人为本的学科信仰。
,北京一零一中高三生物组在高考前曾一起讨论最后一节生物课讲什么内容,经过大家的反复研讨,确定最后一节生物课的主要内容为两条建议:一是健康生活,防治艾滋病;二是尽量不要选择“丁克”家庭。笔者相信,全国大多数的高三最后一节课一定是考前指导。笔者也相信,一零一中的这节生物课一定让学生终生难忘,而我们这些走过高考的人应该没几个人还能记得高三最后一节课上老师介绍了哪些解题技巧。这就是是否有学科信仰的学科教学的区别,前者关注的不仅仅是生物知识和考试,更关注生命的成长和人的发展。文本与教师的权威性让我们常常忽视了教育对象成长的需要,“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往往流于口号或形式。因此,只有确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学科信仰,才能打造终生难忘的教育,才能实现教育完善人、发展人的终极目标。
2.从学科特征角度出发构建科学严谨的学科信仰。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开展了一项寻找“学科宣言”的活动,该校语文组最初的学科宣言是“儒雅博学,方正多思”,该校唐江澎校长指出,这样的学科宣言毫无学科特色:“儒雅博学”,放到历史组也可以,放到政治组也未尝不可;“方正多思”放到数学组也可以,放到地理组也可以。后来语文组的学科宣言确定为“培养终身阅读者,培养负责任表达者”,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色。其实该校学科宣言正是学科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高度体现了学科的功能定位、专业价值观、教学方式、育人目标以及教师专业发展追求、发展方向和策略等。因此,要从学科特点出发,遵循本学科的教育教学规律,才能建构科学严谨、符合学科特征、推进学科发展的学科信仰。
3.从课程建构角度出发构建全面系统的学科信仰。
课程(course)的英文项有“跑道”一说,这一义项形象地告诉我们“课程”就是对我们“跑什么道”“道怎么跑”“跑向什么道”的全面规划,也就是我们的学科教学教什么、怎么教(学)、为什么而教(学)。如锡山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化学组的学科宣言,最初是“聚合、聚智、聚变”,显然只关注了学科特征,也就是“跑什么道”。后来改为“竞赛学测,第一方阵;高考等级,绝对匹配”,好像回答了“跑向什么道”的问题,但直白的应试痕迹抹杀了学科信仰以人为本的本色。最后确定为“探寻物质世界,建构科学理论,体验实验魅力,形成化学观念”,应该说这一学科宣言比较完整地体现了化学课程的特征。因此,构建科学的、系统的学科信仰要有全面的课程意识。
总之,基于信仰的教学,才能焕发学科的魅力,才能唤起学生的共鸣。可以说,信仰是教育的本真,没有信仰就没有灵魂,教育也就失去其生命的活力。教师应有遵循教育规律的教育信仰。
英汉翻译论文总结篇八
12月份起,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将对四、六级考试的试卷结构和测试题型作局部调整,调整后的试题变化之一就是对原来的翻译测试部分进行调整,即将原来的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这一调整明显增加了翻译部分在整个试卷中的比重,在测试上增大了对学生翻译能力的考核,也向承担大学英语授课的教师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在以后的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翻译训练,特别是段落的汉译英训练,是摆在每一位大学英语授课教师眼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1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目前,大学英语基本是融听、说、读、写、译为一体的一门综合性课程。由于受到课时和师资的限制,各学校并没有条件为学习大学英语的学生单独地开设一门翻译课程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辅导与训练。
1.1教材跟不上要求
作为非英语专业学生,他们接触翻译最多的是英语课文的汉译、课后练习中的单句汉译英和单句英译汉。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为例,课文的翻译也是英译汉的练习。课后的翻译练习有三种:一种是完成句子,这部分已给出半句翻译,要求把剩余的半句译成英语,这和之前的四六级翻译题型是一致的,也往往作为练习的重点;第二种是整句汉译英,也能满足cet翻译的训练要求;第三种是整句英译汉,由于cet不涉及,重视程度不及前两种。如今翻译测试以段落出现,现有课本的更新需要一个过程,暂时不能满足训练要求。
1.2翻译练习相对单一
之前学生对翻译练习的做法是自己先翻译,随后根据参考译文做对比,即使老师对这部分进行讲解,也只是触及表面,没有足够的时间给予学生系统的翻译理论,翻译技巧和方法的讲解,更没有时间做各种题材的翻译训练。这就要求必须利用现有条件,适当调整授课各部分比重,把翻译提高到应有的高度上来。
1.3教师翻译水平相对不高
新的变化也对教师自身的翻译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长期教授大学英语的老师来说,由于没有一直从事翻译教学,自身还需要做好翻译课的补课工作。翻译理论、技巧、各种不同文体的翻译都需要在老师掌握之后再传授给学生。
2探索有效的解决办法
四六级考试就是英语教学的'指挥棒,教材的编排要随之做出适当的变化,比如在每个单元的练习中增加段落的翻译,并且在每个单元开设相关翻译技巧的讲解,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翻译讲解和练习,方便老师和学生。在现有条件下,老师可以从课外选择一些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段落供学生做汉译英的练习,通过这种具体的材料翻译讲述相关翻译技巧,如直译、意译、增词、减词等等,并教给学生在段落翻译中还要注重句子衔接、不同文体不同翻译风格的问题。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汉英翻译选修课,选派专业的翻译老师为学生系统讲解翻译理论、方法与技巧以及好的译文赏析,进行有针对性的翻译实践练习。这样做可以满足大批非英语专业学生对于提高自身翻译的要求。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多媒体手段进项自觉的汉英翻译对比赏析,评析译文质量,让学生在赏析的愉悦中体会译文的美好,增加他们对翻译的认识,促使他们自觉的翻译活动。
大量开展与翻译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增加学生对翻译的认识,培养翻译学习的兴趣。在日常学习中,各大高校英语课外活动多体现在英语演讲赛、英语辩论赛、英语歌曲比赛等等,而没有面向全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翻译比赛。开展翻译比赛可以很好提高学生对于翻译学习的热情,促使他们积极投入到翻译学习中来,以点带面,制造浓厚的翻译氛围,从而促进学生翻译学习。
各大院校可以组织专业翻译教师为大学英语授课教师开展系统的翻译培训,从翻译理论到翻译技巧再到翻译实践全方位提高教师自身的翻译水平,这样才能迎合四级考试新题型向各位大学英语授课教师提出的挑战。
总之,翻译作为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在教学活动切实得到重视与加强。翻译能力的提高不只是针对专业翻译人员,对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也是他们提高英语综合能力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既要坚持以往的单句汉译英练习,也要开展段落翻译的训练,这样才能切实提高他们的翻译能力,满足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需要。
英汉翻译论文总结篇九
摘要:翻译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翻译人才的必要途径。因此,对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应加以重视,适当讲授翻译理论,改进翻译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翻译能力。文章首先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意义进行了分析,进而针对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能对教学实践有所助益。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后续教育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推进以及我国成功进入wto,世界各国的交往活动与日俱增,对外交流的范围也逐渐宽广。在这样的形势下,翻译人才的缺乏也渐渐凸显出来,并且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无疑也给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翻译教学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应引起大学英语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然而在目前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情况并非如此,而且翻译教学实践以及学生在翻译实践中所呈现出的不足证实了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尚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加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不仅是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强化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意义
1是全面落实贯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精神的要求体现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要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更高要求。而且强调了翻译教学每一阶段的标准都是可量化的,并论述了翻译与其他教学环节的内在联系。因此,强化大学生英语翻译教学不仅是对贯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精神的要求体现,同时也是强化学生实用翻译能力的最好途径和必然要求。
2是提高学生英语全面技能的要求
在大学生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译等几方面的技能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这就需要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各教学环节之间关系的研究,根据学生情况把握其教学重点。当然,翻译教学在同上述几方面教学花费的精力和时间相比不及,但是这并非说明翻译教学可有可无或不重要。毫无疑问,它对听说、阅读、写作等各方面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假如对一个听说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翻译绝对是件难事,一个翻译水平一般的学生也不会做好写作。因此教育者应重视翻译教学,特别是要在其过程中加强像翻译对学生其他方面能力培养有重要影响的方面的建设,从而使得我们的教学能够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是后续教育的内在要求
实践证明,学生翻译水平的高低不仅对他们的基础阶段产生影响,而且还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后续教育。比如在考硕士研究生时,翻译项目占有一定比例,而让考生最担心、最头疼的也正是这个类型的.考题。据相关研究生英语考试结果资料统计显示,翻译是大多数考生的弱项之一,英语分数较低也正是因为翻译水平的薄弱致使失分较多。由此看来,基础阶段翻译能力的缺乏对后期的继续学习将会造成不可低估的影响,为此强化大学生翻译教学不仅是提高学生全面技能的要求,也是后续教育的要求。
4是适应市场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对外交流活动的增加,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多,同时对其能力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过去受欢迎的那种单一技能型人才已不再适合社会的要求,社会需要的则是复合型人才,也就是既具有较强的英语理论知识,又要有较高的实际运用技能。翻译人才,特别是那些科技翻译人才,深奥的专业知识、偏僻的专业术语,如果没有较高的翻译技能,是难以胜任科技翻译的要求,更谈不上曲尽原文之妙了。因此在大学阶段,奠定坚实的翻译基础,培养实际翻译运用能力,在工作中就能如鱼得水。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当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来看,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教材建设忽视及测试方法不到位
目前,各高校针对专用的翻译教材为数极少。而现使用的英语教材中,没有相关的翻译基础理论知识和翻译技巧、方法等内容。教材中每个单元设置的关于汉译英的课后练习,其实质上是对学生所学的句型、短语、词汇、语法结构等知识的巩固复习。从翻译能力要求角度来讲,这种练习还算不上翻译,只是针对词汇语法所进行的一种综合练习。从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题设置情况来看,在前,根本就没有设置翻译题型,缺乏对翻译能力的检测指标,这无形中更助长了教育者、学生对翻译能力的漠视。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英语教学改革也逐步进行了加强,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这个指挥棒的作用下,为改变过去客观题较多而导致的“高分低能”现象,从19开始,便增加了“英译汉”这种题型,此后在不断的改革完善中增加了“汉译英”。近几年来,虽然四、六级考试题型在翻译能力测试上有所突破,但相对来说显得较为简单,而且在评分标准方面操作性也显得较差。从这些现状可见,翻译教学并没有引起教育界以及广大师生的真正重视,因此不能对英语翻译教学起到实际的指导作用。
2师资不足及教学方法欠缺
翻译教学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必须要有较扎实的翻译知识、技能和课堂教学能力才能很好的实施。然而,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英语教育者在传统英语教学的影响下,英语翻译基础较为薄弱,而且在教学中也极少进行过翻译实践。此外,因为教学任务多,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及素质,因此在讲授时,感到无从下手、力不从心。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关键,如果自身就不够重视翻译技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再好的教材也无法实现其教学价值。从教学方法上看,大多数英语教师只是在阅读教学中简单融合翻译讲解,或者是对课后练习的短语、难句进行简要分析,即使针对翻译进行专门的讲授,但教学方法单一呆滞,不得要领,多数教师侧重于讲解技巧,让学生做些有关翻译练习,基本上把翻译课看成了是一种技能课,而忽略了相关理论知识、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背景、语言互相转换意识的培养和不同语言、不同思维特征的揭示及把握,致使学生不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甚至因其大量的练习导致对翻译教学产生厌倦情绪。
3科学的教学模式尚未形成
人才培养最基本的途径是通过教学来实现,但不同的学科有其符合自身规律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各高校教学在传统封闭性、独立性的影响下,致使翻译教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而且因其教材建设问题,在教学中理论以及实践所占比例的大小没有标准,这也使得教师往往在教学时跟着自己的感觉进行选取,没有也不可能形成科学的教学模式。此外对于我国历来的翻译教学,因其翻译课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从而在教学模式上基本都采用“翻译技巧+翻译练习”。这显然是与翻译教学的内在教学要求以及教学特点相矛盾。
三、提高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水平的主要策略
1切实转变翻译教学在师生中的地位
目前翻译在师生中的地位不高是制约翻译教学的关键问题。因此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必须改变观念。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的,翻译是一门艺术,是这五方面的综合技能。教学时,除了真正认识到听、说、读、写的重要性外,还要深刻认识到翻译能力的培养对日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性,把翻译教学当成一项重要内容。此外在教学时,还要引导、强化翻译在学生中的地位,激发学生对翻译的兴趣,让他们在翻译的乐趣中寻找动力,只有这样翻译教学改革才有章可循。
2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大学翻译教学中,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较为明显。当然重实践并不错,因为翻译的根本问题是实践。但排斥翻译理论是不应该的。人类对一种事物的认识从实践到理论是一个普遍规律,理论源于实践,但也可以反作用于实践,甚至影响实践的成败,翻译并非例外。可以说,理论和实践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能不讲理论,但也不能一味地讲理论,纸上谈兵。最可行的办法是在宏观上对翻译理论作一个简单的概括,再分门别类地带领学生去做大量的翻译实践,从感性到理性,这样学生也容易接受。此外,要对大量的翻译实践进行不断地概括和总结,找出翻译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翻译技巧吧。要想做一个好的笔译翻译,必须有中外文深厚的语言功底。逐步解决在学习外语时母语所起的干扰作用,需要从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深刻全面地了解译语国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翻译水准。因此在教学中还需要注重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讲授,切实让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得以更好的发挥。
3构建定位清晰、导向明确的培养目标
翻译学在我国作为一门新型学科正在起步发展之中,我们应当在翻译教学领域进行大胆改革,使之紧跟社会需求。目前由于翻译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模式比较单一,长期遵循学术导向的单轨制教学模式已不能与社会需求接轨。而另一方面,翻译教学的学科专业特色并不突出,许多中国大学的翻译课程极少与翻译紧密相关,即使开设了一两门翻译课程,也未必覆盖翻译方向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不能适应市场或学术研究对高级翻译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因此,各高校开设新的翻译专业方向的课程,并随之针对培养目标具体安排教学内容,如“法律翻译”、“商务翻译”、“科技翻译”、“视听翻译”、“翻译与写作”或“专业性笔译”、“交替传译”、“同声传译”和“对话传译”等。同时要做到教学重点突出,实用性强并紧跟市场需求。
4创新翻译教学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加,我国的翻译教学也应开始与之前的那种翻译式、纯文学翻译的外语教学分离,转为基于现实需要的文本翻译的教学模式。这种翻译教学模式并不是要培养专业的翻译者或口译者,而是为了使所有专业语言研究人员能够具有处理日常的或非正式的翻译的能力,并能够监督公共的或正式的文本翻译的质量。对于在训练时翻译文本的选择,也要是那些在真实生活中可以或应该被翻译的文本,比方说某个特殊的客户所需要的,某个特殊目的所需要的,或是要对某个特殊观众所说的文本,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处理真实的翻译任务了。在翻译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比如数字、数据的处理,特定时间,人名、地名,文章修改,文化内容等等都可以加到翻译教学课中。德国的杜伊斯堡大学也采用了这种基于现实生活的文本翻译的翻译教学模式。这里的学生只有外语专业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才可以开始翻译工作。
四、结束语
当前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课往往只是作为语言学习的辅助课程,这种定位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与社会需求接轨。因此,加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变传统英语翻译教学中学术导向的单轨制教学方式,切实提高学生实际翻译运用能力,适应市场或学术研究对高级翻译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
英汉翻译论文总结篇十
所谓对比,是指文章的层次之间,在内容上是对照比较关系。对比有纵比和横比两种。纵比是现在和过去,或现在和未来相对比,通过对比显示事物的发展变化;横比是此事物同彼事物对比,或同一事物在此方面和彼方面的对比,通过对比来揭示事物的本质或说明某种特征。
《凡卡》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小说,写于1886年俄国最黑暗的年代,当时的俄国人民在沙皇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下,过着苦难的生活。文章通过鞋铺当学徒的凡卡的苦难遭遇,反映沙俄时代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作家为了突现文章的主题,多处运用了对比方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下文就此作一些浅探。
一、诉说与回忆的对比
《凡卡》一文的主体部分,是以凡卡写信的内容和穿插其间的两个回忆构成,信的内容与两次回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老板与爷爷的对比:
凡卡给爷爷的信,主要向爷爷诉说了学徒生活的悲惨遭遇。凡卡再三恳求爷爷接他回去,是因为他不但挨饿,“吃的简直没有”,而且挨冻,“晚间睡在过道里”,还无缘无故地挨打,有一次老板用楦头打他的脑袋以致打昏。凡卡觉得自己“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不如”。一个九岁的孩子,老板竟这样虐待他。
写信过程中,凡卡回忆爷爷守夜的情景和跟爷爷一起砍圣诞树的事。爷爷是老爷家的守夜人,他是个“非常有趣的瘦小的65岁的老头儿”。爷爷是凡卡唯一的亲人,尽管生活艰难,他们祖孙相依为命,爷爷是多么慈爱。
文章通过老板与爷爷的对比,突出了凡卡悲惨的遭遇,显露出资本家凶残、狰狞的面目。
2、伙计与旧识的对比:
凡卡在鞋铺常常受到老板无缘无故的毒打,有几次是因受了伙计们的捉弄。伙计们利用凡卡的年幼,打发他上酒店去打酒,还叫他偷老板的黄瓜,“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伙计的捉弄,致使凡卡身心备受摧残。
在凡卡的信中,几次提到他在乡下时的旧相识:求管家让他擦皮鞋,求菲吉卡答应让他帮放羊,还让爷爷问候阿辽娜,独眼的艾果尔和马车夫。他们中大多也是像凡卡一样的穷苦人,凡卡忘不了他们。
在这里,伙计与旧识的对比,并不那么直接,但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伙计们的势利和冷漠。
3、城市与乡村的对比:
凡卡在信中还向爷爷谈到了莫斯科。“莫斯科是个大城市,房子全是老爷们的”。“教室里的唱诗台不准人随便上去唱诗”。凡卡还因好奇而偶尔问问店铺里的事,“伙计们不肯说”。莫斯科实在不是穷人呆的地方!
凡卡记忆中的乡村,“白房顶”,“烟里冒出来的缕缕轻烟”,“披着浓霜一身银白的树林,雪堆”,“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的星星,天空显得很清楚。”乡村景物是多么美啊!
这样,城市与乡村形成对比,表现出莫斯科是富人的天堂,对穷人而言却是一个“地狱”,孤寂的凡卡对自由生活是多么向往。
二、现实与虚幻的对比
《凡卡》一文的开头和结尾,是以写信前后凡卡的心理活动为主要表现内容的,这两部分也有着鲜明的对比。
1、神像与楦头的对比:
在这里,神像和楦头形成对比,突现出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富人可以为所欲为,穷人却是走投无路。
2、无望与希望的对比:
显然,这是一封无法投寄的信,爷爷根本不可能收到他的信。然而,即使爷爷收到他的信,也无法来接他回去,因为,在沙皇的黑暗统治下,像爷爷这样孤苦伶仃的穷老头儿,不可能改变可怜的凡卡的命运。这似喜实悲的结尾,以冷酷的无望与甜蜜的希望形成对比,更能引起读者对凡卡命运的同情和怜悯。
3、担心与满意的对比:
文章以“担心”开头,“满意”结束,前后的心理变化形成的鲜明的对比,让读者预感到,不等梦醒,更大的噩运将会再次落在这九岁孩童的头上。命运为什么对这穷苦孩子如此不公?首尾反照,引起读者心灵的震撼,发人深思。
契诃夫不是一个革命者,但他关心人民生活,深切同情劳动人民。他的作品反映了旧社会的种种丑恶,有助于人们了解并憎恨那个罪恶的制度。他的小说的艺术技巧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凡卡》中对比的运用,可算是一个突出的范例。
英汉翻译论文总结篇十一
(一)缺乏市场意识随着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市场需要的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具型外语人才,而是专业性强的复合型人才。一般情况下,本科英语专业的学生只有在高年级才会接触翻译课程,因此课时有限,但学习任务包含了翻译史、翻译技能训练、翻译理论等多个重点内容,所以教学时走马观花现象严重,学生无法得到应有的训练,在学习时无法找到重点且盲目性较大[2]。学生无法深入了解文化、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翻译实务,因此学习难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二)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笔者对多个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进行了细致性研究,发现大多数英语翻译教学模式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位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于被动;翻译时以教师的答案为标准,影响了学生自主翻译观念的形成;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的材料均以句子为主,没有培养学生语篇翻译的意识;注重翻译技巧的锻炼,缺乏理论指导。这种教学理念只会使学生在学生中过于循规蹈矩,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降低教学质量。
(三)缺乏应用能力的培养翻译能力是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主要体现,也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部分。目前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可总结为以下4点:教材不编、教师不讲、学生不练、考试不考。由此可见,英语翻译教学在英语教学不受重视,在这一教学地位的影响下,就难以谈得上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了[3]。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学生是否能通过英语专业四级、专业八级,平常的训练也多以考试标准为主,不注重英语翻译应用能力的培养,即使大部分学生通过了考试,却连基本的实用性篇章都翻译不出来,由此可见,英语翻译能力培养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英语的实用性功能,因此必须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
(四)师资队伍存在问题英语翻译教学与英语口语教学和英语听力教学不同,英语翻译要求译者必须了解语言、社会、科学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同时还需要掌握英语的语法、语言的运用能力。但目前我国大学英语专业翻译教师大多达不到这一要求,严重缺乏学术训练和职业训练[4]。大多教师都满足精读课程、语法教学的要求,但翻译实践经验和理论素养难以满足教学需求。
英汉翻译论文总结篇十二
摘要:对于大学英语专业教学工作来说,翻译课程教学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内容。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不仅能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提升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本文首先概述了以学生为中心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内涵,其次分析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现状,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望对有关教学工作者带来帮助。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创新对策;以学生为中心
翻译课程是训练英语专业学生双语应用能力、跨文化能力的主要课程。优秀的英语翻译不只是将翻译内容的“躯干”完整、正确的表达出来,而是在此基础上赋予译文鲜活的“灵魂”。然而传统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过于机械化,并且过于注重翻译结果,缺乏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因此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以学生为中心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内涵
《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必须搭载在一个先进的、个性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上。这一要求具体是指大学英语教学需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注重教学过程,同时应将学生置于教学主体地位,并以培养出英语综合能力强的学生为主要目的。所谓英语综合能力强就是指口语能力、应用能力、翻译能力俱佳的人才[1]。因此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也应以此为教学指导方针,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兴趣指引下融入教师课堂教学,并且积极主动的探索问题,从而提升其翻译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4571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