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浅谈文学素养论文(汇总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9 02:00:17
最热浅谈文学素养论文(汇总17篇)
时间:2023-10-29 02:00:17     小编:JQ文豪

总结是我们反思过去经历的一种方式,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在撰写总结时,应注重突出重点和核心内容。想要写一篇好的总结,可以参考一些成功的案例和经典的总结范文。

浅谈文学素养论文篇一

本文作者:王希玲、党长燕单位:上海电机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女子学院外语学院

一、跨文化交际研究概况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码、译码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研究最早是在拥有众多移民人口的美国发展起来的。1959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出版了经典著作《无声的语言》。书中指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时间、空间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为进一步科学系统地研究文化提出了设想。因此这部著作也成为跨文化交际学的基石。在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开始得比较晚,仅始于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中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许国璋发表于《现代外语》的一篇演讲稿开启了中国外语界对跨文化交际的学术讨论。1988年,胡文仲又把国内外有关语言文化对比研究的论文收入在《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一书中,较集中地反映出外语教学中有关文化因素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这之后,有关跨文化交际的专著、会议、论文等研究成果层出不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专著和教材已出版30余部(胡文仲,)。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统计,至以跨文化交际为篇名的论文2313篇,以跨文化交际为主题的论文8515篇,以跨文化交际为关键词的论文为7267篇,摘要中涉及跨文化交际的论文有5550篇。但是对于外国文学素养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影响方面却鲜有研究。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搜索到的惟一一篇关于外国文学和跨文化交际的文章是顾嘉祖和徐劲于发表的《文学文本中跨文化交际原则评析》。其中作者指出文学文本应该是跨文化交际研究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如我们脱离文学文本来搞跨文化交际研究,其结果只能是研究实际问题有余而探讨理论不足,这种研究不可能对现实的跨文化交际带来实际的好处,因为这类研究常囿于表面,不能剖析出藏在文化深层结构中的隐蔽文化,而不了解各民族的隐蔽文化就不能达到心灵上的沟通,也就不能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外国文学素养的概念

外语专业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外语专门人才。从人才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角度来讲,文学素养是一个健全的现代人的必备素养。这里的文学素养当然包括本国文学素养和外国文学素养,在此我们只就外国文学素养进行研究。外国文学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而好的外国文学作品往往是语言精华的荟萃,通过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学习者可以充分领略外语语言千姿百态和奇光异彩。同时,外国文学又是透视人类社会的窗子,通过这扇窗子,人们可以了解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活习性、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变迁等。而了解了他国的社会变迁和精神衍变,反过来又可以启我们反思我们自己的社会生活、思想动态、精神面貌等诸多方面,从而提高独立思辨力。

当今社会经济和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多数人往往急功近利,学习外语时更注重语言的实用性,强调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对外国文学课重视不够,忽略人文素质的培养。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文学对于培养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以及文学的潜移默化、陶冶性情、影响人类思维与行动的作用,而这些对于一名跨文化交际人员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巴金曾说过:外国文艺是帮助我们了解外国人民的最好工具。

三、外国文学研究与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关系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跨文化交际学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尤其是在中国,它的历史不足三十年。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跨文化交际学材料虽然丰富但系统性不足,缺乏完备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对于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对象,胡文仲先生在《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一文中指出:“跨文化交际学除研究文化的定义与特点,交际的定义与特征以及文化与交际的关系之外,着重研究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这些因素包括语言、非语言手段、社交准则、社会组织、价值观念等。”通过胡先生的论述及其他一些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跨文化交际研究似乎有一个通病就是忽略了文学文本的作用,即几乎所有研究均未触及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学层面。

一直以来,我们专注的是表层文化的研究,当然这是研究深层文化不可缺少的一步。然而,如果我们长期从事表层文化中的某些具体问题的研究而不能继续向深层文化挖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是没法深入的。因为一个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往往体现在像其民族的思想观念这样十分隐蔽的领域,这些平时难以捉摸到的东西却经常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反映。例如,每个民族均有民族心理的历史积淀和深层结构,任何人都必带有他本国、本民族、本地域的心理遗传基因,这种遗传基因决定着他的精神气质、思维方式乃至行为走向等,并因此构成不同国别、民族地域的人的特点和差异。而这种民族的文化心理是最能在文学中得到反映的,具备外国文学素养的人对这些民族文化心理是非常熟悉的,至少是有所了解的,那么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就会有的放矢地去处理,去进行涉及到心理方面的深层次交际。如我们脱离外国文学来搞跨文化交际研究,其结果只能是研究实际问题有余而探讨理论不足,这种研究不可能对现实的跨文化交际带来实际的好处,原因不是别的,而是这类研究常囿于表面,比较肤浅,不能剖析出藏在文化深层结构中的隐蔽文化,而不了解各民族的隐蔽文化就不可能达到心灵上的沟通,也就不能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追根溯源,我们不难发现,文化研究早先源于对经典文学的研究,只是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社会对文化研究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文化研究才逐步走出了象牙塔而与大众文化趋同了。在我们尚不能自由地进出不同国家之间时,别国的文学作品为我们研究他们的文化提供了最为丰富、最为全面的资料。因此研究文化问题就决不能将语言、非语言手段、社交准则、社会组织、价值观念等因素与文学割裂开来。我们既要对上述因素进行逐一的、深入的分析,又要注意把握住它们在文学中特定的意义。

由此可见,文学研究与跨文化交际研究必须紧密结合在一起,外国文学素养确实会对跨文化交际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外国文学素养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

经过初步的理论研究,笔者认为外国文学素养在跨文化交际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主要作用初步归纳如下:

1、外国文学作品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了解熟悉文学作品可以扩大知识面,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培养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荷兰著名学者汉肯认为,在信息交流中,只有信息交流的双方或多或少都处于不同的认知情感系统之内,所交流的信息或多或少是不同的,才能够给双方造成一定的刺激,激活创造思维机制,使跨文化交际活动更顺畅。西方文学因其民族生活的区域、发展的历史文明不同,造成与东方文学很大的差异。如果跨文化交际人员具备良好的外国文学素养等于具备了丰富的信息量,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会使交际过程沉闷乏味或者交际中断。

2、好的外国文学作品往往是外国语言精华的荟萃。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反映生活、表情达意、创造形象的手段。外国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不可比拟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生动性。文学的特征决定了外国文学作品的词汇丰富多采,语法结构灵活多样,修辞色彩包罗万象。跨文化交际人员通过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学习者可以充分领悟外国语言的精华所在并为自己所用,特别是文学作品中被人们经常引用的词语或句子等表达。不具备外国文学素养的人在对方提到这些的时候可能感到惘然,如《哈姆雷特》中的句子“tobeornottobe,thatisaquestion”一直被奉为经典。在对外交际过程中,如果对方讲到这句话,不了解这句话在西方文学中地位和意义的人,是不可能体会到对方讲此句话的意图的,由此可能造成一系列的误解也是必然的。

3、跨文化交际人员将外国文学作为与本民族文学相异的参照物,可以跳出本民族的文化圈,以旁观者身份发现、把握本民族生活与文学的精华,更好地领悟和传播本民族文化,亦可以减少妄自尊大或者妄自菲薄的心态,更好地去进行交际活动。钱钟书曾在他的《管锥篇》说过“自省可以忖人,而观人亦资自知”。可见,知己知彼实在是互为条件的两个方面:知晓自己有助于了解别人,而了解别人才能真正认识自己。

4、跨文化交际人员比其他专业的人更有可能接触外国人和事物,而外语本身只是一种工具,一种交流思想的工具,我们不可能去限制和规定别人交流思想的范围,因此,对别人可能交流和涉及的任何知识都要了解,才能更好地完成交流思想的任务,这也对跨文化交际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年的经验教训表明,跨文化交际人员不仅要掌握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因为语言本身仅仅是交流思想和思想成果的工具。外国文学发展数千年,作家星罗棋布,作品浩如烟海。学习外国文学作品,宛如在读者面前打开一扇面向世界的窗户,再现千百年来的历史场面,引导他们驰骋五湖四海,开阔眼界、增长智慧、扩大知识面,提高观察生活的能力,使读者获得有关外国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人情世故风俗习惯的丰富经历。

5、文学作品是涉及到心灵深处的东西,通过文学作品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心理最本质、最根本的东西。如果跨文化交际人员熟悉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文学,他就更容易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更好地进行沟通。这个道理自古就有学者提出,在中国文学中,苏轼用禅学思想体会到因人的感情亲疏造成的对事物认识的差异,写下了《题西林壁》这样的哲理诗。蔡元培在《美术批评的相对性》中也指出:“我们对于素来不轻见的事物,初次接触,觉得格格不入。在味觉上甲地人尝到乙地人食物时,不能下咽;在听觉上东方人初听西方音乐时,觉得不入耳;若能勉强几次,渐渐不觉讨厌,而且引起兴味。”他谈到了文化上的心理距离问题。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出现这种状况,即使一个人对这个国家的语言十分精通,也避免不了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其生活侧面的袭击,即“文化冲击”。因此,我们强调外语语言学习外,也应该注意外国文学这个载体反映的文化和生活,通过研究文学作品去间接地体验生活,这比任何“出国须知”都要形象、自然,可以被称为最好的教材。

本文进行的调查显示:凡是外国文学作品读得多、外国文学素养比较好的人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比较好,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比较好,知识面比较宽,思路也比较开阔,无论是外语能力还是交际能力都比较强。对外国文学素养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进行研究无疑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一大进步。当然,本文只是从归纳演绎的角度进行理论分析,缺乏数据分析的支撑。笔者希望本文能够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同仁参与到该项研究中,给该研究以数据分析支撑。

浅谈文学素养论文篇二

语文教育是国家基础教育和民族素质教育的基石,同时也是每一个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只有通过持续地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理念、人格魅力、科研意识、情感艺术、风格特色等专业素养,才能出色完成所担负的语文教育使命。

关键词:提升;语文教师;专业素养

语文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和延续民族精神文化的桥梁,因而语文教育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它不仅是国家基础教育的基石,也是民族素质教育的基石,同时还是每一个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教育的成效,关键在于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师,其工作成果无疑贯穿于学生的一生,并在家庭、学校、社会各个领域都有所反映。正因如此,语文教师是一个特别需要学习的职业,要通过持续地学习,有意识地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理念、人格魅力、科研意识、情感艺术、风格特色等专业素养,这样才能出色完成肩负的教育使命。

一、通过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来提升专业素养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以及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科学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确立正确、科学、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是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也是提高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起点。语文教师只有用新的教学理念诠释新课程,才不会yan割课程改革的灵魂。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深刻把握语文教育的实质,确立明确的专业理想,并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在终身学习中提升自我。

重要。其三,强调大学阶段的教育不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完成教育,而是旨在为日后的在职进修,提供的基础教育。”[1]当今社会的发展,新知识、新理念、新理论层出不穷,教师几乎天天都面临着一个新的世界,尤其是二十一世纪的教师角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型转向研究探求型,由道德的灌输者变为人格完善者和心理保健者,由对学生的塑造者转向引导者,由教育教学工艺的操作者变为教育科学成果的创作者和开发者。因而,作为新一代教师,肩上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是:民族素质的奠基者,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民主法制建设的促进者,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更新技能,从而完全胜任这样一个全新的角色。

二、通过不断增强科研意识来发展专业素养

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理由很明显,从宏观上说,它可以使教师原有的旧观念、旧方法、旧技术得到更新,进而使教师开阔视野,激发思路,增长见识,提高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首先,对语文教材的研究是语文教师教学科研的基本功。在教学实践中,有些语文教师轻视对教材的研究,认为这方面的文章无异于写一般的教案。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好的教材方面的研究文章,应该是源于对教材准确无误地把握和理解,就其精彩内容、精深思想、高超的写作技巧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这其中不仅表现出作者对教材的感悟能力和知识结构,更渗透了作者处理教材的知识水平和创造能力。其中内容往往涉及文学、史学、哲学、美学、心理学、文艺理论、伦理学甚至自然科学方面的相关知识,可以说,写作教材研究方面的文章是一个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是进行科研的重要基础。没有这个过硬的研究教材的基本功,就不能成为一个研究性的语文教师。

其次,对语文教学思想和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是语文教师进行科研的起点,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提升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只有走向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道路,才能使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到一个新境界。正所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再次,对语文教学进行专题研究是研究性教师取得成绩的关键。语文教师必须始终不渝地投身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对语文教学的研究,包括教育思想、语文教学思想、语文教材建设、语文课程设置、教材教法、作文教学、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的内容。没有对这些方面厚实的基础研究,很难有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这个基础上再作一些专题性研究,是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应该说,基础研究和专题性研究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三、通过不断强化人格力度来提高专业素养

教师在认知方面的能力,主要决定着他能否有效地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而教师的人格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促进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因此,强化语文教师的人格力度就成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国内外对于好教师的个性修养,都做过很多的研究和统计分析。譬如,上海师范大学卢家楣等人通过调查,认为优秀教师的性格特点是:在事业上有强烈的成就欲,希望自己在教育方面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坚信自己工作的收获和价值;非常热爱教育事业;非常喜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对学生满怀一片爱心;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同时又能够虚心求教,精益求精;教育教学工作认真负责,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自觉性;能沉着果断地妥善处理教育教学中的意外情况;能自始自终地认真执行已经指定的教育教学计划;在教学中有独立见解,不会轻易受别人的暗示而改变自己的观点,且具有自我调节、应付挫折的能力,注意从知识、兴趣和个性方面不断提高自己。

完善教师人格修养的主渠道是教育教学实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养成理解别人,与别人和谐相处,且能够了解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良好心理品质。要理解别人,就需要有豁达的心胸。这就要求能够不报任何偏见地容纳同行与自己不同的见解、思想和情绪,以及价值观念;能够关切身体、智力、社交和家庭背景各不相同的学生;能够敏锐地观察、深刻地理解和积极地同情学生的需要、情绪反映、情感冲突和各种困难。要与他人和谐相处,就需要待人以诚,不以个人的权威和职业地位对待学生,同时也不伪饰自己的弱点。了解自己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要了解自己的优点、长处与短处、缺点,要充分注意扬长避短;要不断地增强自信,积极进取,体验成功。应该指出的是,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语文教师的人格修养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和提高修养的更为广阔的天地。因为,语文教师的职业范围内有更多机会和先贤大师对话,语言直接将其引领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去,文学又给其打开了一个具有心理时空的情绪化的艺术世界。在这样一些独特的领域中遨游,语文教师就有可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理解他人,就会有更多机会获得来自古今中外的丰厚的精神营养,用以完善自己的人格。

学习,以及关于他们自己,无论是作为教师和个人,都增长了更多的理解能力。”

四、通过不断培养情感艺术来强化专业素养

“文以载情”,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包含作者浓烈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师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欣赏,与作品相沟通,深刻地理解作家的情感。要达到学生与文本情路的通畅,教师要能投入和驾驭自己的情感,用充满美感和激情的信息流,导引学生情感的迸发。这样的学习就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进行心灵的接触。情感淡漠的语文教师是不完全称职的教师。

对于语文教师情感艺术的培养,一般来说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是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即热爱教育事业,把教书育人看成神圣的职责。有了这种爱,自然就有钻研业务的热情、探索教学方法的热情,就会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去。教师的热情必然感染学生,从而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课堂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情感交流必然顺畅。其次,教师要锻炼自己过硬的“说、读”能力。语文教师必须有好的口才,能说会道。而能够做到“口若悬河”的前提则是知识渊博、思维敏捷,用词准确,幽默风趣。语文教师要擅长朗读和抒情,读的功夫不过关,情感就不能充分释放,学生又怎么能受到感动,情感交流的渠道自然受阻。从一定程度上说,语文教师情感艺术发挥的水平是语文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通过不断打造风格特色来加强专业素养

教师的风格品牌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艰苦打造的过程。打造风格品牌,就是有目标的追求、有步骤的实践、有标准的锤炼、有规范的量度,这些就是风格品牌形成的要素。

要形成自己的风格乃至品牌,教师要对自己既往的教学经历、发展水平、教学方式、认知特点等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有意识地积累和提炼自己的教学特点,注意典型事例的积累,如对教材的新认识、启发学生的新手段、教学环节的新链接。然后,按照自己理想的风格形态对自己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和比对,进而进行有辨别力的调整,这样的教学活动就变成了一种有目标的追求。

形成风格的重要步骤是进行理论概括,要通过经常性的概括使经验的操作逐步上升为理论的阐说,也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把它分类、归纳,总结出自己独特的东西,从而使自己的实践活动变得系统化、理论化。这样,自己的教学活动自然就有了风格的影子,经过长期的、持续不断的努力,就会形成自己的风格乃至品牌。

在形成风格品牌的过程中,对教师创新潜质的挖掘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教师的劳动天然地带有创造性,一个教师完全有可能,也完全应该在这种创造性的劳动中创造出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学方法。事实上,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的研究成果,已经说明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创造新知识的人。树立创新意识,要敢字当头,敢想、敢说、敢试验,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解放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呼吁广大教师,为了教育的今天和明天,语文教师应该向轻车熟路告别,踏上新的征途。这种“告别”就是创新。语文教育改革的今天和明天,需要更多的教师具有接受新观念的敏感性和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努力发现并发展自己的创造力,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这是素质教育赋予语文教师的历史重任。当然,光有敢字还是不行的,还要善于学习、巧于实践。一位哲人说:“空无一物的袋子是难以站得笔直的”。

语文教师没有渊博的知识,不注意补充新知,创新就是一句空话。当今社会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各学科的横向交叉、渗透和融合日益明显,这必然反映到语文教学内容上来。语文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要不停地把时代新信息反馈到语文课堂活动中。因此,教师的充电就不仅为教学提供原材料,而且能够启发教师创造的灵感,使课堂教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当前全球掀起的“学习革命”,给我们打开一个崭新的世界,“用生命学习”、“每时每刻都处于学习状态”、“学习空间无限拓展了”,这些新颖的学习理论对肩负工具学科教学的语文教师具有特别的意义。

当前进行的继续教育,正是让广大教师了解最新教育动态、充实自我的一个好形式。语文教师更应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优化知识结构,做到闻道在先,术业精湛。“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作为语文教师,只有不断进行创造性学习,才能拥有高品质的文化素质,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才能与现代教育接轨,才能真正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教师,才能掌握开启创造之门的钥匙。

总之,语文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复杂而繁重的创造性劳动。学生知识的获得、语文能力的培养、道德品质的形成,以及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建立,都离不开语文教师的辛勤培育。从事这样一种艰巨的工作,若不注重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是难以胜任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2]刘杰.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美)林格伦著、章志光译.课堂教育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浅谈文学素养论文篇三

摘要: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读教材,读参考,更重要的是博览群书。学无止境一个语文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推行课改,不断的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语文教师必须确立超前的教育观念,语文课程改革将提升语文教师职业工作的技术含量,重建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也将重建教师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渊博知识;文学作品;课程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影响着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而教学模式的转变决定着教师的角色转变。这样的转变过程就会给语文教师带来许多困难与问题,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从而适应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系统,随着教育目标和要求的变化调整而不断发展。语文教师要有素养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学工作,我认为应该具备以下几点:

1、渊博的知识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语文教师要想做好本职教学工作,除了有丰厚的专业文化知识外,还要具备更高语文教学基础。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读教材,读参考,更重要的是博览群书。书籍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宝库,是人类最珍贵的财富。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的好奇心强烈,在课堂中却有很多的问题,有的是我们平时想都想不到的。教师只有从各方面充实自己,努力学习,提高文化素质,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得到学生的尊重。推行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崭新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师既要有精深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又要打破学科专业间的间隙,吸收各学门课程的精华,这样才能在新课程背景适应新课标大容量、高难度的教学。学无止境一个语文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推行课改,不断的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2、流畅的语言

在语文课上,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任务。教师的语言不仅词汇丰富、逻辑严密,而且需要语速流畅、语音纯正。紧密联系教材,准确传达出语文课中文学带来的独特美感,让学生不仅在思想情感上受熏陶,更受到美的感染,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的全面发展。既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情感,更需要敏捷的思维、准确的反应。教师是通过口头语言来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我们要多读文学作品、观摩名师讲座,汲取其中的精华,积累语言,丰富自己,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训练。语言需要简练、准确,字逻辑严密,条理性强。语文是情感的语文,一个教师要充满激情的关注孩子,在语文教学中和学生们共享着学习的快乐。点燃激情,需要教师的不断自我完善。不仅注意自己的语言,也要注意学生的语言,抓住时机规范或矫正学生的语言。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定能提高。小学教师还应该自觉地加强教态的修养,以落落大方、优美高雅的体态语言来影响、陶冶和启迪学生,使之产生情感共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们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把最亮丽的自己展现在孩子面前。

3、热爱的激情

语文课不仅教学生学语文知识,更要传承祖国文化。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一篇文笔优美的散文,一首意境悠远古诗,一句蕴含哲理的名言,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所以说,语文是情感的载体。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用自己的爱心去解读文章、用一颗爱心去感染、熏陶学生,训练语言文学的同时,对思想教育也进行渗透。我们要有情感,这种情感不仅来自于对作品的解读,来自于对生活的感悟,更是来自于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热爱。语文教师必须确立超前的教育观念,语文课程改革将提升语文教师职业工作的技术含量,重建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也将重建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始终保持学习的激情和动力,增强学习的毅力。要把学习当作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教书育人‘须能做到以情激情。老师用一颗爱心感染孩子,孩子学会感恩、用优异的成绩、优秀的品质去回报父母,回报社会,那将是教师最高兴的事。激情需要点燃,需要走进文本与读者的内心。有位教育家这样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只有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语文教学,热爱学生才能教好语文。

4、专业的技能

组织与管理好学生进行教学是保证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手段。要使语文教学过程得到最大程度发挥作用,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素质条件,精心设计教学。面对新的挑战,语文教师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教师要有课程意识,能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创设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语文教师的工作更富有创造性和内在魅力,教师要有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地驾驭调节课堂和驾驭调节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必须对学生和教材进行深入了解,随时随地观察和总结,积累教学经验,因势利导地进行教学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真正让学生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启。对学生来说,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学会反思,要从自己亲身教学实践和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这些现象挖掘出这些问题的实质。对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认识。

总之,进入二十一世纪,语文教师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现代小学教育课程的整体化、综合化趋势,要求新时期的语文教师不仅是语文学科方面的专业人员,更要力争成为一个具有广博学识和开阔眼界的学者。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推进,只要我们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学习科学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就一定能成为一名高素质的语文教师。

参考文献

浅谈文学素养论文篇四

一变化与挑战:小学科学教育变革

(一)教育目标:从“精英”到“大众”

出于政治和科技竞争的原因,“做个科学家”成为20世纪60年代科学教育的目标,尤其是在美国。为了达成这一科学教育的目标,美国科技界与教育界共同研制了一批反映当时科学发展最新水平、呈现学科知识基本结构的小学科学教材;与教材内容改革同步,引进“发现教学法”和“过程”观念,试图以此两者为核心,为社会发展培养科技精英奠定基础。然而,只适合20%的学生的精英教材,对80%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资源浪费。现代科学技术在人类生存和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更加明晰地认识到,科学课程应体现对所有学生的价值;对一个国家来说,普通民众高水平的科学文化素养,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因此,科学教育的目标逐渐由培养“精英”转移到提高“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上。科学教育目标的转换,对小学科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和能力构成了挑战。在“精英”模式下,教师需要传授体系完整、逻辑严谨的科学知识,教学所需的是充裕的知识储备,教师知识和教学是“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而在“大众”模式下,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同时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理解以及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如果教师缺乏科学素养,缺乏探究的实践和能力,仅靠书面化的知识系统,显然难以胜任教学要求。

(二)教学方法:从“过程”到“探究”

20世纪60年代的科学课程改革,强调科学的“过程”性。与“知识”取向所秉承的静态知识观不同,基于“过程”取向的科学课程反对科学教学中静态、僵化的知识灌输,希望中小学生通过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知识结构。然而,这一时期的科学观仍然以“静态知识”为主流,“探究”的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掌握体系化的“知识”,体验“过程”与“探究”只是学习人类已经取得的科学成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科学课程依然难以跳出唯“知识”的窠臼。伴随着对科学性质的重新认识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探究”将“过程”取而代之。建构主义珍视儿童对自然世界的天生的探索欲望,希望通过儿童与他人共同的学习和研究建构知识,让儿童形成对科学本质的更现实的观念。同时,建构主义强调科学、技术发展史对儿童科学知识建构的价值,把科学史、科学哲学作为中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资源,“认为研究科学知识的创造和协商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知道科学中人性的一面”。建构主义理论和实践为中小学科学教育贯注了极大的活力与创造力,但也因过度强调儿童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否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导致科学教育的形式繁荣和实际教学质量的下降。于是自20世纪90年代始,“科学的探究”成为提高小学科学教育质量的新举措。“科学的探究”与“探究”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强调探究不仅仅是儿童自我建构的过程,这个建构的过程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规范,这个基本的规范即是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小学科学教师如何成为儿童科学探究过程中的“科学界的代表”,如何在学生的自由活动和教师的引导、讲授与活动、动手与动脑之间形成平衡,让儿童通过探究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提高科学素养,是当今世界教师教育中的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二应对与建构:关于小学科学教师素养的思考

没有高素质的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就谈不上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目标的实现,这已被反复证明。在当代科学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应该实现由“静态”到“动态”的转换,这也是小学科学教师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动态的教师素养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科知识。小学科学教师对科学学科内在的概念、原理、原则、方法等系统知识以及知识之间关系的掌握情况,决定了小学科学教师的素养层次。在学科知识方面,小学科学教师需要关注小学科学课程所涵盖的相关学科的结论性知识,更要关注对科学学科性质的理解,以及科学知识和技术与个人发展、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为了实现对科学性质的理解,教师需要通过学习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经历科学探究实践;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增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掌握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质,形成一定的提出问题、观察实验、收集信息、形成猜想、技术设计、交流合作和科学思维的能力”。唯有如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才有可能将系统的学科知识内容贯穿于具体的科学探究任务之中。

第二,引导儿童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探究”作为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强调他们经历过程、体验过程、在思考与探索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思想方法;除此之外,探究式科学教学还旨在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思考和探究,在智慧的积极参与中,理解现象、探究本质、交流观点、建构知识。毫无疑问,把科学探究简化成课程上的.科学教学,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正如美国著名科学教育专家阿瑟a卡琳所说:“虽然探究教学是模仿科学家进行研究所经历的一般过程,但由于儿童受到发展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像职业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究,中小学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比较简单的形式,学生在探究中能够理解自己在做什么,使科学探究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关键是教师,教师制订教学计划、准备材料、设置情境、进行引导、提出问题、提供信息、讲解、解释———教师要为儿童在真实世界里动手做科学探究进行各项准备。这些是教师引导儿童进行科学探究所负的责任。”

另一方面,小学科学教师还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发展规律、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将前科学概念转化成科学概念的机制和特点。一旦具有扎实的学科基本功,同时对学科课程中不同分支学科间关系、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学科内容与学生发展之间关系形成了深度理解和把握,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生成和积累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高水平的小学科学教学素养的形成也就指日可待了。

第三,教育、心理学知识。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是形成教师专业知识的基础。新的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标准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观念,形成一定的科学文化积淀,包括新的科学世界观、科学探索观、科学教育观,同时关注有关儿童发展的最新研究进展,关心自己所处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并把自己的观察、思考和学习融入专业实践之中。小学科学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所需要的,并非仅仅是纯粹的系统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很难直接运用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与学校生活中。因此,如何把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与小学科学教学的特点和性质结合起来,与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并转化成教师对学生、学科教学的态度和能力,对于小学科学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教师职前和职后教育的核心任务,即是培养小学科学教师基于教育理论建构自己对小学科学及其性质的理解,形成恰当地处理知识的确定性与教学现实的情境性之矛盾的能力。

第四,对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的学习与把握。把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纳入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必修课程体系之中,是当今国际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基本趋势。20世纪80年代之后,“如何通过科学教学使学生能够获得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从而不仅学到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一直是国际科学教育界的核心话题。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等课程,是有助于教师形成对科学性质理解的基础学科。正如论者所言,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给我们提供了科学发展的历史、科学研究范式转换的轨迹,以及科学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失误,有助于我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与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科学与技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功过得失,以及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而言所存在的局限性和破坏性”。对科学哲学、科学史的了解和理解,有助于提升小学科学教师对科学性质的洞察力。

20世纪后半期科学性质以及科学教育性质演变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一幅理解科学史、科学哲学对科学性质和小学科学教学产生巨大作用的清晰画面。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也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基本内容。随着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与功能也逐渐明朗化并被各国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所认可和提倡: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儿童的科学素养。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拓展小学科学教育的内容,加大小学科学教育的整合力度,总体来说,小学科学教育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取向,涵盖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思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渗透在科学教学的各个方面。美国的科学课程体系把科学教育的内容分为八类,其中包括“科学的历史与本质”。在我国的小学科学教育中,“加强科学文化的教育,加强科学发展历史的教育”,也成为课程改革的追求目标。

第五,学科教学知识(pck)。它是教师在知识学习与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对学科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系统理论知识,以及教学法知识等的整合和提升。对于个人来说,它涉及个体对学科系统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也包含着对学习者可能出现的偏见和误解、相应的教学策略及其对教学的具体环境的理解。学科教学知识“具有情境性和实践性的特征。从教学实践的角度考察,学科教学知识主要体现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自己对这一学科内容的理解来设计教学情境、表征某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体现专业特征的基础性保障,是他们进行专业性活动的条件和依托。对于小学科学教师来说,关键在于处理专业知识与教学情境之间关系的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师培养过程中,不但要打好理论学习的基本功,更要使之理解和体验教学实践的不确定性,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升小学科学教师在情境性教学事件中依据理论进行问题诊断和恰当处置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小学科学教师的学科教学法知识的增长和教学能力的同步提升,是小学科学教师培养机构的重要任务。使“静”态知识进入“动”态,把“死”的知识变“活”,推动教师实现从“知识型”向“能力型”、“创造型”的转变,是目前小学科学教师教育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教师自身的实践以及基于实践的反思和批判能力建构,高质量的教师职前和职后教育,社会和教师教育机构持续的帮助与支持,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因素。

浅谈文学素养论文篇五

1教师本人的创作素养

1.1要有对儿童的爱心和责任感

儿童是人类的未来和希望,儿童的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因此,热爱儿童是一个儿童文学作者的基本品格。每个有志于儿童文学创作的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有一种崇高的爱心和责任心,当你看到儿童的孤单时,当你看到城市儿童的夜晚只能看到城市的灯火,到当你看到今天的孩子每天洗得干干净净的小手,而不能去郊外玩泥巴时;当你看到城市的孩子拥有很多高档的乐器,而不能到苇塘边去折一节芦苇做苇笛时等等都会有冲动,这就是爱心和责任心的产生,这就会有文学创作的冲动,这样就会激活自己的童心。

1.2要有独特的生活积累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一般地说,儿童文学作者的生活敏感区应该是少年儿童的生活领域。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便是学龄儿童,天天泡在一起,可以相互交流情感,可以了解和熟悉各种各样的少年儿童,可以把握儿童世界方方面面以及他们与整个社会的联系。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许多优秀的儿童文作家一直是或曾经是小学语文教师。

1.3要有儿童的审美意识

在儿童文学的创作心理中普遍存在着两种审美意识:一种是作者自我的成人审美意识,另一种是来自接受者的儿童审美意识。这两种审美意识的协调作用,构成了儿童文学作者独特的双向结构的心理视角和心理层次。小学语文教师在创作儿童文学作品时,也存在着这样的双向结构。对此,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一方面努力提高,深化和引导儿童审美意识往成熟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又以浓厚的兴趣和宽容的态度,保护、调动儿童审美方式的积极性。

1.4要儿童化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是创造的。”这是对所有艺术创造而言的儿童文学创作当然也不例外。儿童文学作者想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儿童的可接受上,即具体性和活跃性,明快感和新奇感。儿童文学作者还应该具有适宜于儿童接受的'艺术表现力,包括情节结构、细节描写、形象刻画、语言运用等方面的表现力。对于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爱、顽童、自然,小学语文教师这类群体接近的机会比较多。所以,我们有优势也有责任把自己打造成一名业余儿童文学作者。

2如何指导儿童进行创作

儿童文学创作,也是学生习作的一部分。加强学生儿童文学创作的指导,可以反过来增强儿童文学的阅读能力,发展创造精神和想象能力,提高儿童对写作的兴趣促进良好人格的养成,有效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这里以儿童文学中常见的儿童诗和童话两类体裁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儿童进行创作。

2.1儿童诗的创作指导

儿童本身就带有诗性,是一种缪斯性存在,是富有灵性与诗意的。每一个孩子,天然的就是一首诗。他们的一举一动,无不洋溢着浓浓的诗意。著童诗创作跟所有的创作一样,需要有丰富的表象贮备。童诗从根本上来说是“生活的折光,是某种比喻”。因此,指导儿童写儿童诗,必须通过各种途径丰富他们头脑中的表象。

2.2童话的创作指导

童话是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童话中具有超人的神奇能力、能造就自然奇迹的理解。著名童话作家洪汛涛就曾说过:“要开发少年儿童的幻想智力,就要提倡孩子们写童话。”如何指导儿童写童话呢?应该抓住儿童对童话浓厚兴趣的契机,通过儿童听童话、读童话、看童话、写童话,从而把他们引上爱写之路,引人爱写之门。

浅谈文学素养论文篇六

微风奏响春日的序曲,生命在变幻中被无情的消磨,有进步的人生才有意义,而人若想有进步,有引路的航标则会相对容易,参加社团干部培训,本身就是一种指导,它促进我们更好的成长。

今天,在小礼堂,文传系的冒建华博士给我们进行了一次关于“文学素养”的培训,听后颇有收获。

我比较喜欢文学,平时也比较喜欢阅读一些有关文学方面的书籍,不能说在文学里穿行过吧,不过,的确很受陶冶。再说,听文学家讲课,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冒博士引用鲁迅的一句话很形象的表达了文学的内涵:文学是以想象的行式表达人生,接着,他以鲁迅的《故事新编》为例讲起,论述了这一点,也就是让我们思考人在成名后干什么。

《奔月》:讲了后羿的故事,后羿射日、杀野兽为人类造福,可是成名之后,又不得不过常人的生活;《补天裂》:讲述了夏娃造人的故事,可在她逝后,亲手造出的.人类去贪得无厌的肯是自己的躯体;《理水》讲述夏禹治水的故事,可在他成名之后,只是成为人们口中的故事;《非攻》讲述墨子的故事,墨子是一代名人,解救过宋国,可是当他在雨天来到宋国时,人们竟不让他避雨…一则则故事给我们留下无限的思考,也就是这样的思考,出现了我们的文学,我们在思考中获得思想上的提高,获得人文素养。

接着是对人生的探讨,唐僧取经时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其实人生也是一种的取经,一种经受考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东西的出现,也是在于我们的思想的变换,在于我们对世界的思考。/xdth/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文学比较能体现人的思想,冒博士讲了金庸的小说,金庸以其独特的风格细描人生,影响了数亿人。其超凡的功力在于他通过浪漫叙事构造的侠谱其人物创造主要来自作者想象和写作传统,他的想象不直接来源于现实,而作为一种经典就恰恰在于它通过传统中的程序化形式把象征性、耐人咀嚼的韵外之致等本属于中国古典文化要求的东西表现了出来,于是,我们才无法忘记令狐冲、杨过、郭靖、小龙女、乔峰、韦小宝甚至是李莫愁、岳不群、欧阳峰、灭绝等等栩栩如生的人物。也因此,金庸塑造的“侠谱”才会比那首“笑傲江湖曲”更令人荡气回肠、不知肉味,才会比那些在地下深藏百年甚至千年的佳酿更醇香无比。而他的这种历史处理也使得武侠世界中的人物和事件全出虚构,“真实”的历史不过是江湖武林的背景衬托,而人物的性格却呼之欲出了,通过冒博士的讲解,我们的文学意识得到了更大提高。我们也从小说中认识了人生。

大学生应成为人格健全、素质高雅、能说会写的合格人才,所以需要增强文学素养,提高文学素质。今后我们要认真思考人生,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增进文学素养,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教师培训心得范文

计算机培训心得

挂职培训日记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班主任培训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相关专题:[文化][培训]

浅谈文学素养论文篇七

摘要:科学课实际教学中,小组活动有时只是流于一种形式,作为科学教师应该从科学合理地分组开始加强小组合作这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让学生真正做到乐中学,学中乐,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组合作探究科学素养

《科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最能体现这一理念的学习方式便是小组合作探究。在科学课中实施小组合作探究能够让学生人人参与研究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快乐中学科学,在学习中体验快乐,这样做既发掘了学生个人的内在潜能,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创新探究的精神,提高了学习效率。然而在实际科学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有时仅仅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许多任务布置给学生后,不但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匆匆过场,而且任务的提出也缺乏科学性与探究性,小组活动只是流于一种形式,并没有收到真正的实效,学生的个性没有得以展示,更谈不上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谈一下在小组合作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分组要科学合理。

1、常见的分组形式的利弊。

常见的小组组合有这样两种形式:一是前后就近组合。大部分的小组合作,往往是前后2桌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这样由教师统一规定组内成员,违背了小组合作的自愿原则,不利于合作的和谐进行。二是自由结伴组合。在组织学生合作时,让学生自由结伴,虽然尊重了学生,但出现了一些不利因素,如小组成员水平不均,人数相差大,个别同学可能找不到合作伙伴。显然,小组间竞争不平等。但是,我们常常看到,由于小组划分的随意性、组织的散乱、学生的参与不平衡等,造成小组探究活动流于形式、效率低下或失败现象的发生。

2、分组必须要做到科学、合理。

科学地进行分组是小组合作探究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教师一般可以先对全班学生进行了解,按照他们学业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综合考虑,进行合理分组。组建好的学习小组应力求平衡,便于公平竞争。科学课一般可以从领导组织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物品管理能力等4个方面把全班学生先分成相对均衡的4类,然后在此基础上,从每组抽取一位组成一个4人小组,分别承担小组的组长、记录员等职务。

3、努力培养合作探究意识

在小组合作探究中,为了避免小组合作给人“拼凑”的感觉,教师首先要增强学生合作探究意识的培养。教师要注意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他们思考和表现的机会,要突出学生个体的作用,使每个人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明确每个人都有帮助他人进步的义务。形成人人教我,我教人人,集体完成学习任务,真正起到“合作”作用。我们要加强小组长的培养。教给他们怎样组织小组发言,如何在小组内分工,如何处理小组内意见不统一时的矛盾。其次要培养小组成员间的配合默契。教会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尊重他人,学会做人。另外要定期调整小组结构和座位,可以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提供共同学习的机会,去除自我中心,整合不同观点等。

二、小组合作探究勿忘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小组合作中,成员如果不具备良好的习惯,有时会影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达不到合作探究的目的。如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

(1)汇报时,小组内组员们抢着发言,显得有点乱。

(2)本组组员发表完自己的意见后,其他小组的意见便不再倾听。

(3)研究中出现意见不一致也不讨论、不质疑,等老师判断。

(4)探究时参与性不够,有些同学只做了一回观众。

……

第一要做到认真思考,积极发言。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一个成员都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学的生动活泼、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大胆发言,把自己的探索、发现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交流。这样,既能发现不同的思考方法、解题思路,又能对组内学有困难的同学提供帮助,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小组中敢想、敢做、敢说。

第二要做到尊重别人、学会倾听。

小学生往往不习惯听别人的发言,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根本不去听,自己做自己的事,教师应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去,提出合理的要求,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使学生意识到倾听别人发言,既是一种文明礼貌的行为,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从别人的发言中会得到很多启发,从小组其他成员身上收获更多的知识、方法,养成一人发言,组内其他成员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第三要做到主动探究、学会质疑。

“以疑促学、以疑促思”。在探究中,教师应努力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首先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可以用名人故事引导学生,如:瓦特对一壶烧开的水产生疑问而发明了蒸汽机;牛顿对“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的质疑而发明了万有引力定理。从而让学生明白“质疑是学习的关键,是求解的前提,是进步的阶梯”。其次,在学习中可以让学生经常自问:“这个实验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哪些问题我们可以自己解决”“怎么解决?”……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长期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掌握质疑的方法,形成质疑的能力,才能最终深化学生的思维过程。

三、教师如何定位也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

在科学教学中,有时教师的角色定位也会出现问题,这就降低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实效性。常见的现象有:

(1)教师置身事外,完全放手。

(2)不敢轻易否定学生。

(3)探究活动方向完全由老师决定。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不仅是小组合作探究的组织者、引导者,还担当合作者、参与者和亲密伙伴的身份。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小组,参与其中,掌握情况及时调控,通过启发诱导、鼓励肯定、指出不足,保证合作探究的有序、有效展开。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的发挥,使全体学生“活”起来、“动”起来,使人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引导探究不断向纵深发展。

另外,教师还要掌控合作探究的进程,控制好活动时间,做到充分与限时相结合,以造成学生的紧迫感,引起学生亢奋,提高科学探究的效率。教师还要适时给出合理评价,经常性地对各小组取得的成绩和进步进行鼓励,从而激发各小组奋勇前进的积极性,形成小组之间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局面。

浅谈文学素养论文篇八

一、巧设情景,为体验科学探究提供动力

小学生好动、爱玩、好奇心强,根据他们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我们设计的探究活动应以学生兴趣的激发为前提,才能保证学生持久的探究欲望。现实生活是知识产生和应用的不竭源泉,一旦教师把生活中和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者融合贯通,学生就能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就可以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习就是一种有趣的探究活动了。如教《水的浮力》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用不同的物体先试试,感觉水的浮力并提出问题。上课时,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

二、合理猜想,为体验科学探究插上翅膀

真正的科学探究应是建立在思维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基础上的有效探究。而有效探究的实施前提是必须建立在提出符合逻辑性和科学性的合理猜想的基础之上。《科学课程标准》中对猜想的具体描述是:"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并为我们提供了"在动手实验之前,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假设和预测"的活动建议。猜想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是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的表现,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好时机,我们必须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的过程。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鼓励他们大胆去想,让学生懂得假设应有理有据,培养了学生思维力求与客观实际相符合这一科学思维素养。

如在做铁丝燃烧实验时,未出现火星四射等剧烈燃烧的现象,我让学生试分析该同学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看到题目时,同学们很活跃,列举了多种可能性,但各种情况呈无序状态,难懂难记。本人引导学生联系燃烧的三个条件进行猜想,同学们很快归纳出三类可能:

(1)可燃物的问题:铁丝生锈或有保护层、铁丝太粗。

(2)助燃物的问题:氧气纯度不高、伸入氧气瓶太早使氧气被火柴梗消耗了。

(3)未达到着火点:未用火柴梗引燃或火柴梗太短、铁丝未绕成螺旋状、伸入瓶中太迟。

当学生明白了哪些因素影响实验的成败后,再让他们将实验的注意点归纳出来,比老师将注意点多次重复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动手探究,为体验科学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日本修三博士认为:"儿童的智慧集中在指尖上。"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新课标》中强调: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因为学生常常依靠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而他们所能认识和理解的也往往局限于他们自己可以动手操作的具体事物。

如在教学《测量摆的快慢》时,为了要使学生认识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无关,与摆的幅度无关,与摆线长短有关,必须由学生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从而进行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应用知识。为了验证摆的快慢和摆锤轻重,摆线长短,摆幅大小的关系是三个平行的实验,显得枯燥。我用三个实验让学生动手探究,在培养学生过程能力的同时,创造了别开生面的教学。

实验一、摆锤轻重,开放材料,结论开放。学生很快通过自己小组的实验横向发现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没有关系。

实验二、摆线长短,数据资源的再次利用。在第二个实验前,教师再引导一个问题"谁能把这个实验做得最快,比比谁最聪明?有学生能够发现上个实验数据中(摆锤是一个球的数据)可以再利用,既节约了实验时间,又鼓励学生善于利用已有资源。

实验三、教师演示,师生互动。第三个实验"摆动快慢与摆动幅度是否有关系"。在学生能够说清楚实验要求后,教师改变了实验的方式,教师来做实验,所有的计时员一起计时,记录员记录,其他同学一起大声数摆动的次数,在轻松的实验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保护了。而三个实验不再是枯燥的"平行性"而呈"螺旋上升"。

这样,在课堂上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的操作能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

四、引导反思,为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保障

反思,又译"反省"、"反映"。西方近代哲学的一个概念。意指不同于直接认识的间接认识。在不同哲学家那里,有不同的具体含义。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认为,反思是认识真理的比较高级的方式。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反思是一个把握绝对精神发展的辩证概念,认为反思是从联系中把握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本质的概念。现在,人们通常把反思或反省视为对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心理感受等的思考。反思已之短,人之长,把思维进一步聚到的最佳的解题策略上来。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反思:通过刚才的讨论、交流,你从其他同学和发言中学到了哪些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学习这个内容要注意什么?给大家提个醒。如我教我校校本课程《新型漏斗》时,我们让学生分组研讨,提出新型漏斗的构想,而后让其畅所欲言,,说一说想法,最后让其说一说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利用学生对原有知识交流的过程,这是进行反思的过程,也是产生新问题的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体现以学生为主,以人为主的主体教学方式。这样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总之,我们只有在课堂主渠道中让青少年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实现《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出的:中小学生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缪建山《猜想与探究》

2、《科学课程标准》

3、《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浅谈文学素养论文篇九

一、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及其原因探析

1.知识体系构成呈现实用化

受就业压力的影响,多数大学生倾向性的选择实用化的专业,比如: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多数学生会选择计算机、英语、机械、土木等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而忽视文史等学科;即使选择文史等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时也仅仅是停留在知识层面,并未达到“修养”的要求。

2.价值观呈现功利化

大学生的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容易应困惑而被误导甚至扭曲,比如:部分学生认为大学就是为了得到一纸文凭,找个好工作;在择业的时候,部分学生也是选择大城市,或是体面职业;在人际交往时,也存在实用主义心理,甚至将实用主义运用到师生交往之间。在处理个人、集体或是国家的利益时,只考虑自身利益。同时,部分大学生缺乏应对挫折的心理素质,缺乏独立思考,心态浮躁。

3.心理问题呈现多样化

由于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的心理问题呈现多样化。比如: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恋爱易引起情绪波动等,同时在他们身上还表现出意志力不坚定、容易冲动、心态失衡、个性扭曲。目前高校中,学生应学业、恋爱、就业等问题而酿成悲剧的事件时有发生,关键还是没有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

二、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对策及路径探究

1.厘清对人文素养学科的定位,实现课程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方式,也是学生汲取知识的重要渠道。高校在培养人才时,首先要培养成一个心灵美、道德高尚、综合素质高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利用教材中的人文资料,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文精神的魅力。文学即是人学。在文史类教学中,可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素有“上下五千年”之称,博大精深。比如:孔子的“仁”,墨子的“非攻”“兼爱”等,这些传统文化体现了人文素有的精髓,影响着我国世世代代的人。在文科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在理科课堂教学中,在教授理科知识的同时,也应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比如:教师在讲授基因知识的同时,可介绍袁隆平等科学家的事迹和巨大贡献,让学生明白要想取得成功,离不开坚定的信念和艰辛的付出,使学生受到启发,感受到人性的价值,追求心灵的最高境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灵活多变,将人文素养的培养变得不再枯燥。

2.完善人文素养教育评价机制,体现传统教育至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

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社会和学校对于学生的评价只关注分数的高低,成绩的优劣,过分重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实用化和功利性,忽视了评估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因此高校在教育中,削弱了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无法培养起社会责任感,最终教育出来的人才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却不是一个完整、和谐的人,表现出高分低能、有知识没文化。所以在新时期的环境下,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不仅仅是有一技之长的人,更应该是一个具备人文素养的人。因此,社会和高校应转变“人才”的传统观念,推广施行以人文素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塑造人文环境,加强人文舆论导向,建立健全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评价机制,完善机制考核指标,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3.优化人文素养培育外部环境,搭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良好平台

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因此应不断优化人文素养培育的外部环境,从社会、校园、家庭等层面搭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良好平台,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周围环境。首先,加强对社会环境的营造。以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等科学理念引领社会发展潮流,避免大学生过度的物质崇拜和个人意识膨胀,尤其在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更应加强社会文化建设,以社会公德和价值体系建设,填补学生价值判断的空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应加强高校校园人文环境的熏陶。对于学生朝夕相处的校园环境而言,大到院校管理人员,小到宿舍集体生活,都应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搭建好平台,比如教职工深厚的文化内涵,学生代表优秀的人文精神等,都能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以人性化的校园管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最后,家庭的人文素养培育至关重要。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不只是社会和学校的责任,很大程度上家庭才是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主战地,因此父母应做好对子女的思想教育,以自身的谦虚、无私、勤奋等优秀品质引导学生,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4.强化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以教师素养助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

大学生身处的教育环境对于其人文素养的培养情况息息相关,尤其教师自身的表现能起到上行下效的作用,对于学生素质的高低联系相当密切。这就表明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以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带动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首先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文化品位,以良好的个人品格、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指导学生直面生活的困难,同时教导学生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困惑,对于好的思想文化多些理解和传播,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和广泛的爱好,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对于学生生活状态及时了解并关注,关心学生所想,了解学生困难,除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还要多些精神上的鼓舞,才能使学生走出思想困境,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再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推进实践教学,因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在参与的社会实践中能较好的得以体现,教师改变学习方式,更多的发动学生参与实践,是创造更多的条件对学生人文素养加以培育。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探究心理,养成服务理念,学会与人相处之道,做到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等传统精神。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是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任务,更是使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人生理想的必备素质,因此人文素养的培育对于大学生自身建设有着不可或缺性。其次,我国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需要一批批“德才兼备”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才能更好的担当起建设祖国发展经济的大任。因此,社会各个层面,尤其是高等院校,应认识到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探寻出适合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有效路径,并保证措施的及时高效完成,最终才能为不断满足社会化的人才需求做出应有贡献。

浅谈文学素养论文篇十

要高起点地把学生领进门,我们教师必须有真功夫,下大力气备课,对教材做到融会贯通,抓得住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考试说明),然后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地把学生教好。培养学生应体现于“五”教学环节:读、做、议、问、评。即“读”———学生能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做”———独立完成作业;“议”与“问”———学生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相互解答问题;“评”———我们教师要高屋建瓴地讲、少而精地讲、有针对性地讲。

为了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对书上推导的定理、公式,要求他们尽量自己推导,书上例题,要求学生先不看,而是自己先做,哪怕是三思不得其解也比先看会了强得许多。对于学生“难懂”的知识点,不是我们教师给学生讲通的,而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自己想通的。因此,对领悟性较强的学生,要求他们先自学新课,自己做习题,记下学习后的重点和难点,待教师讲新课时,就在学懂融会贯通上用力气。这样先学一步的做法,学习效果好、效率高,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他们的考试也很轻松,而且能腾出时间去广泛涉猎课外知识,参加各项课外活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风气。对于“差生”,要指导他们看书,提问题答不上来,再接着去看书,好好地去想,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强调自学、自学、再自学,思考、思考、再思考。

2.2培养学生归纳共性问题的能力

学习应该是“勤奋+方法”,而勤奋主要指自学深思,方法则主要指“归绎法”,它包括归纳法、演绎法。归纳法,是指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方法;演绎法,则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方法。其内涵为:从“厚”提炼出“薄”,从“多”提炼出“少”,摸索出规律性的东西,再以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达到揭示事物本质的目的。这就找到学习的“点金术”。要研究在学习物理概念、原理和实验中怎样处理知识中存在的表里关系、彼此关系、主次关系、异同关系,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去体现,这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极其重要的。而困惑之处———怎样正确对待上述4项辨证关系,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问题,往往很少在教材、教参中体现,完全依教师自己实践和钻研才能体会到,这需要我们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获得这样的教育、教学的体会,这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标准之一。

2.3让问题充满课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存在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维和精神。科学探究过程是紧紧围绕着所探究的.问题展开,正是由于有了明确、具体的探究问题,才能使探究过程具有明确的方向,使探究能沿着合理的假设一步一步走下去,因而问题是各个探究环节的核心。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探究之本、思维之源,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就没有创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两环节是科学探究的前提,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是极具有创造性的过程,因而要从人们平常的、习惯的事件中发现不平常的因素,需要慧眼识真的眼力。在传统的教育中,绝大部分教师采用“去问题化”的教学,它给学生形成一个极强的心理定势场,形成了永不变的主题: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学生普遍养成不想问题、不会提问题的习惯,从而缺乏创新意识,阻碍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有意识地不断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疑问、困惑、障碍、矛盾得到披露,引导学生去发现不经意的问题,提出令人拍案叫好的问题,从中培养他们具有创造性的独立个性。

2.4走出课堂,让学生会用物理学的眼光看待世界

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带领学生走向社会。例如,在高二学生学完“交变电流”后,组织他们参观新余大唐发电有限公司的发电全过程,请总工程师给我们师生做火力发电的专题报告;参观大众汽车修配公司,请工程师实地讲解汽车机电部分的工作原理等。通过实地考察、学习,学生们长了不少见识,有意识地在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寻找生活、生产中蕴含着的物理学知识、方法,或用物理学的知识、原理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现象,进一步养成了科学思维的习惯,加强了对物理知识、规律的应用。

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经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注重过程体验,进而实现有效的物理教学。

参考文献:

1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物理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刘克文,刘敬华,董素静.科学素养.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浅谈文学素养论文篇十一

护士是人类身心健康的维护者,这一崇高的事业和光荣的使命,要求护士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娴熟的技术,护士健康稳定的心理对病人的心理健康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强烈的感染力。因此,临床护理中护士的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护理模式不断转变,人们对于健康的定义也开始变化。护士的职业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还要协助已经恢复健康的人和健康人保持健康,护士群体承受着较大的职业压力。护士所承受的压力已成为一种职业性危险,过高的职业压力可使护士疲溃,产生工作倦怠。因此必须重视护士的心理健康,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减轻压力,提高护士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护理质量。现今,护理工作的多变性、护理工作与家庭生活的协调性、人们迅速增长的健康需求等因素已经让护士这个群体和职业经理人、教师并称为当今职业压力最大的三个群体。

护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护理工作的质量。一个心理健康的护士才能热情又不失温和地微笑面对形形色色的患者及患者不断变化的病情,并给予适当的护理和建议。在工作中积极肯干认真负责,能避免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紧张焦虑,能无微不至地关爱患者、团结同事,能在护理专业方面锐意进取并有所建树。总之,只有心理健康的护士才有足够充沛的精力、细心、精心、耐心热心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整体的护理工作。

1.1 超负荷的工作 护士工作任务重,护理工作需要消耗大量的脑力和体力。生活缺乏规律,产生长期性的生理性疲劳,产生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问题。

1.2特殊的工作氛围 护士经常频繁面对饱受病痛折磨、病情变化莫测的人群以及生死弥留、骨肉分离的悲惨场面,让护士感到悲哀、无助、压抑、内疚等悲观消极心理,在短时间内难以摆脱。

1.3 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 长期以来社会上对护理工作不理解,认为护理工作只是一般性的服务工作,护士的社会地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医疗卫生系统中,护士的工作相对比较辛苦,而报酬却相对较低,其劳动的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其价值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当前的医患问题较为突出,患者和家属遇到医疗问题时容易将矛盾转移到与之接触最为频繁的护士身上。

如不分青红皂白的责备护士,甚至辱骂、打击报复护士。这就造成了护士的安全感极低,影响了护理工作的质量,工作中容易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

1.4 护理学科的快速发展 护理学科的快速发展对护士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护士所承受的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护士既要在每天繁忙的护理工作中保持高度清醒认真的头脑,又要在业余时间投入精力去学习新业务和技术。学习与工作不断磨合容易产生各种不良情绪,影响心理健康。

2.1 一是医院方面要建立合理的排班制度。管理者应该科学的分配人力,力求避免人力资源浪费和过度疲劳。另外尽量为护士创造舒适的工作及休息环境。二是护士自身要学会休闲及自我减压。合理安排自己的业余时间,培养多种兴趣。

让自己的业余生活过得丰富多彩、轻松愉快,成为恢复体力、调剂脑力、获得健康的美好时光。

2.2 应当密切关注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利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给予有消极心理的护士以心理指导。积极开展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多开展心理学知识讲座,发放心理学知识健康手册等等。增强护士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应对各种问题的信心与能力,保持良好的心境,用积极的心态去影响患者。

2.3 有关部门应该通过各种形势,宣传护理工作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让人们认识到护理工作是区别于一般服务性工作的。护士的辛勤劳动,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促进了康复。在处理护患纠纷问题上,管理者应该深入基层,倾听护士的心声。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应当多一些关心少一些斥责,设身处地的解决护患问题。

2.4 积极满足护士继续教育需求。尽可能创造机会让护士外出学习交流,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从资金上、政策上鼓励护士外出进修。护理管理者应当带头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业务。带领护士不断更新护理知识以适应现代医学护理学科的发展。

护理是一种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专业,护理工作不仅限于打针、服药、执行各种护理操作,而且还担负着心理、社会治疗任务.护理的目标除帮助病人解除痛苦外,还要致力于病人心理社会状态的完满与平衡。卫生保健中的绝大部分内容是由护士来承担的,因此护士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护理质量和病员的康复,现代护士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才能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浅谈文学素养论文篇十二

摘要:科学素养包含科学知识、科学技能与方法、科学精神三个方面,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既有利于学生科学教育能力的提高,又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通过拓展课外阅读、进行教材研析、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等途径,可实现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科学素养;科学知识;科学精神

最早使用科学素养一词的是美国教育家柯南特,随着人们对科学及科学素养涵义的深入探究,美国学者米勒后又提出了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科学知识、科学规范与方法、科学对社会的影响[1]。现阶段对公民科学水平方面的描述多用“科学素质”一词,其含义与科学素养略不同,但是从国家对科学教育日趋重视的程度来看,科学素质的提升最终以提高科学素养为归宿。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教育能力,又能帮助其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实现教育内容的整合。

一、拓展课外阅读

科学素养的提升需要整体规划,从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进程来设计,从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入手,逐步培养提升科学素养的自主意识。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有文理科之分,对于大多数理科学生来说,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比较扎实,而对于多数文科学生来说,科学领域是一个薄弱环节。对于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学生往往会生畏惧之心,甚至有排斥和逆反心理,这就需要教师采用有技巧的引导方式,同时为学生推荐适合其知识水平的'学习方式。例如,大一新生在经历了高强度的备考之后,出于自我保护机制,会有一段时间的“放松”状态,这段时间恰好是大学入学的第一学年或第一学期,此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推荐一些既可以放松心情,又可以增加科学知识、调动学习兴趣的学习方式,如动画片、纪录片、影视作品等,其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又可以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科学知识。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减少学生的能量消耗,减少疲惫感的产生,提高学习效果,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已适应大学学习方式的二年级学生来说,可以逐步增加科学类书目的阅读,并将学习范围扩展到科学史、科学精神的学习,在了解了感性的科学现象之后,学生在这一阶段能逐渐意识到科学素养对自身的要求,有意识地探索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在兴趣基础上融入一定的意志努力和学业要求。当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至一定水平后,可以通过参与教师科研、参加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等更多的途径,实现更高层次的提升。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学习科学,每个人的学习过程都会遵循自身的需求,教师应看到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只停留在某一阶段”。

二、强化教材研析

多数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将来要承担小学各学科课程的教学工作,由于小学科学师资的短缺,很多学校没有专职的科学教师,而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从这个角度讲,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应了解小学阶段科学课程的内容体系,这是进行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从另一个角度讲,小学各科教学的整合趋势,要求小学教师具有更加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科学无处不在,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也不只在于科学一门课程,所以,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对于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的整体把握,既有利于自身科学素养的提升,又有助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在了解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学生会进行科学知识的查漏补缺,同时借助已有的科学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实现更深层次的学习,逐步达到“一缸水”的要求,在学习方法上,可以采用“点―线―面”,即以某个科学知识点为核心的相关知识的拓展方法,由点成面的过程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中学的科学知识相连,实现知识领域的融会贯通。同时,大学生在学习小学科学知识的同时,需要坚定意志,努力弥补自身学习过程中“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的缺失,有意识地挖掘和探索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史背后蕴藏的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并在此过程中克服原有的思维定势,建立新的、更为合理的思维方式,以提升自身科学素养。

三、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

学生视野的宽窄往往与教师的水平成正比,因此,在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过程中,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是前提也是关键。由于教育背景和学习经历相似,“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是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共同的缺陷,这对于需要提升自身科学素养的大学教师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但是与大学生相比,教师能够更有意识地学习,并且教师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文献的搜集整理与阅读,深入小学听课学习,参与小学科学教育与教学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教师从各方面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逐步完成科学教师的“华丽转身”。总之,“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是一个整体过程,没有任何一门学科可以脱离其他学科单独存在”,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在体现其双重价值的同时,更需要课程与教学的连贯性与延展性,以此实现素养而非单纯的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伟刚.科学素养与培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

浅谈文学素养论文篇十三

摘要:良好的科学素养不管对幼儿、社会还是对教师本人,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幼儿教师必备的科学素养包括: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能够有效地组织科学教育活动以及具有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关键词:幼儿教师;科学素养;幼儿科学探究

一、科学素养及其重要性

美国学者赫德在《科学素养:它对美国学校的意义》的文章中最早提出科学素养这一概念:科学素养代表个人所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国际上普遍认同公众科学素养的三个标准:对科学技术术语和概念达到基本了解;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了解;对科学的社会影响达到基本了解。

科学素养是现代公民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科学素养一经形成,就代表一个人已经形成了他所特有的看问题的视角、处理问题的方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而这些方面都预示了其最后所能达到的人生高度。从大的方面讲,一个国家整体的国民科学素养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

二、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重要意义

(一)对幼儿及社会的重要意义

曾经有人调查世界上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您认为是在哪所大学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一生中最重要的本领?”答案几乎是一致的:幼儿园。可见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关乎幼儿科学习惯的养成,是幼儿将来成为科学工作者的前提。《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关于科学教育的定义是这样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幼儿园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幼儿进行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教学活动。其宗旨就是对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对于幼儿教师而言,他们面对的教育对象具有极大的.特殊性——他们具有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但他们却是最缺少经验的群体,他们最善于模仿,幼儿教师是他们最好的榜样。这决定了幼儿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作为幼儿科学教育的直接引领者和启发者,他们更应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他们自身的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幼儿未来的科学生活态度和探究能力,影响着国家潜在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进而影响国家的未来。

(二)对其自身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

在传统的观念中,科学教育仅仅限定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层面上,人们把教师等同于“教书匠”,社会在发展,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如今,新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化,各种教育科研活动正在热烈地进行,幼儿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其中,掌握基本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通过教科研引领教学工作,只有富于探索精神的创新型教师才能紧跟时代的潮流,脱掉“教书匠”的帽子,成为有思想的教育家。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必须发展和完善教师研究能力,其核心和关键因素就是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三、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科学素养

(一)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科学知识是基础,具有奠基性作用,科学能力、情感、态度是在知识的掌握、建构、内化、运用的活动中铸就的。幼儿教师的科学知识包括以下丰富的内容。

首先,教育教学的知识,如: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史、幼儿卫生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些是教育活动科学化的基础。

其次,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常识性的知识,如:人体的知识,生态与环境的知识、自然现象的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等等,这些是科学教育活动得以有效进行的保证,只有这些常识性知识的储备作为前提,才会避免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常常出现的教师带着孩子们去探究的问题,教师自己却不懂的现象。例如,教师对眼前的植物除了名称之外几乎一无所知,却有声有色地引导着孩子们进行观察和探索,有时还会出现基本概念的错误。

最后,幼儿教师还应该了解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方面的知识,如:观察的方法,分类的方法,实验操作的方法,测量的方法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幼儿才能自主地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自己首先要对这些方法的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

过去常说,“老师要有一桶水,孩子才可能有一碗水”,这种深入人心的观念受到了来自信息化时代的巨大挑战,报纸、电视、网络……都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知识信息,“一桶水”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应该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要有好学爱问不断学习的精神,应该敏锐地向生活提问,向生活学习,老师应和幼儿一起成长,时刻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查阅搜索等手段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让自己不再是一桶死水,而是源源不断的河流。同时,教师也应把这种获取知识的方法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教给幼儿,如,在回答幼儿的问题:“我从哪里来?我是怎样长大的?”这样的问题时,教师遇到了困难,教师就通过让幼儿观看中央电视台的科教纪录片《婴儿日记》的方式进行巧妙地、直观地回答。

(二)能够有效地组织科学教育活动

过去在科学教育方面我们注重的是教育的即时效应,组织一个活动就希望实现一个预定的外显的目标,如孩子学会做多少计算题,认识多少动植物,这里我们强调的科学活动的有效性是着眼于幼儿的长远发展的。

1.观念的准备

幼儿教师首先应该具备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才能设计出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教学活动,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去组织活动,在教育中培养幼儿终身受益的品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的幼儿为本,注重教育教学、课程对儿童多样性发展的适宜性、选择性,强调儿童的主动实践、探索探究学习等一些基本理念应该成为幼儿教师进行科学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

2.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

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直觉行动性的特点,不通过操作材料就完成科学教育是不可能的,所以操作材料的投放在幼儿园中显得尤为重要。所选择的活动材料与环境要丰富多样、要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使他们亲身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体验发现的乐趣,同时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不断变化。如,在自然角,不仅饲养着孩子们带来的乌龟、蚕宝宝等小动物,而且还根据季节的变化随时丰富内容。春天到了,就种上各类小植物,养蝌蚪,抓蚂蚁,挖蚯蚓;到了秋天,就收集种子、捕捉秋虫等。在区域活动中,则提供了大量的便于孩子们操作的科学材料。如:平面镜、放大镜、望远镜等有关光的材料;各种形状的磁铁、木块、橡皮泥、纸、塑料等有关沉浮的材料……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与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孩子们在实验的操作中了解各种有趣的科学道理,孩子们百玩不厌,兴趣盎然。

3.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和发现。

没有幼儿自身的探索活动就没有幼儿的学习,只有在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才能产生独特的体验,同时应给予幼儿尽可能多的自由表达自己认知情感的机会,这样孩子们学习的潜能才能被发掘。

教师应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如在进行有关“风”的教育活动时,教师提出“风是怎样产生的”这一问题后就让幼儿自己尝试“造风”,有的幼儿通过扇硬纸板产生风,有的幼儿发现教室里的风扇能产生风,甚至有的幼儿说跑得快了就感觉有风在耳朵旁边吹等等。幼儿在这样的过程中参与积极性高,思维活跃,他们仔细的观察,认真地思考,大胆地表达,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奥的科学概念被他们理解和掌握,他们也从中不断养成了科学探究的习惯。

4.为儿童制造鼓励科学探究的良好心理氛围

首先,教师应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幼儿所处的心理阶段决定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他们会问“为什么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太阳能不能晚上出来”、“为什么小草不会说话”诸如此类的怪诞不经的问题,教师如果对他们的问题避而不答甚至嘲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会慢慢消退甚至对自己产生怀疑。一切科学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好奇心都没有了,科学的发展便也就成了一纸空谈。

其次,教师应该培养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的自信心,要给予幼儿出错的权利,要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幼儿的观点,不能因为幼儿的探究行为与其他幼儿的行为或教师期望不一致,就命令他放弃。如教师讲有关“对称”的概念时,一位幼儿说“屁股是对称的”,教师很生气地说“就你会想,坐下”。教师的行为不仅使得学生原本正确的关于概念的理解变得模糊不清,更挫败了幼儿探索和表达的信心。

最后,教师在评价时应考虑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应看到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进步,让每一个幼儿在每一次探究活动中都有所发现、都有成功地体验,避免由于教师不恰当的评价造成幼儿的紧张。

5.教师应具有反思的能力

幼儿教师自己要有一定的思考、反思能力,“科学活动进行的是否顺利”、“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得是否积极和快乐”、“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在反思中教师才会不断提高其组织活动的能力。同时幼儿教师还要引导培养幼儿思考、总结和评价。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目的不只是让幼儿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科学经验,重要的是教幼儿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发展其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应具有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幼儿期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尤为重要。幼儿总是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言行举止的影响。所以,教师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是幼儿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建立的关键所在。

同时,不断学习培养自己创造的能力和品格。在工作中不断解放思想,勇于突破现状,在内容上、形式上和手段上创新,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使其成为创新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实事求是、不主观臆断、不弄虚作假;严谨踏实、勤奋努力、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谦虚谨慎、乐于并善于合作:高度责任感;果断坚持性等方面。也能够使幼儿教师很好地对待工作、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王素菊.我国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现状分析综述[j].当代学前教育.

[2]王月莲.现代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科学素养[j].文教资料.

[3]张红霞.论现代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j].早期教育:教师版.

[4]石长年,程为文.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思考与实践[j].甘肃教育.

浅谈文学素养论文篇十四

《幼儿园工作规程》强调要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养成教育、情感教育、感官教育和社会性发展、智力发 展、动手能力的发展,所以,我选择能够促进人的身体健康的音乐教育作为研究课题。

我主要对幼儿进行音乐书奏感方面的培养。音乐是听觉艺术,我首先开展各种听觉训练,让幼儿用耳朵去 听、去感知。幼儿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节奏无处不有,让幼儿通过听音乐亲自去感受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节奏 ,如钟表:嘀哒嘀哒;上楼时:嗵嗵嗵嗵;下楼时:踏踏踏踏。以及小朋友、老人、中青年人各种走路不同的 节奏。

感知完节奏,我就让幼儿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现,如拍手,跺脚,身体晃动等,并随之教给幼儿认识二 拍子,四拍子,三拍子,在听音乐中告诉幼儿这是几拍的,让幼儿一边拍手一边听或者一边拍手一边唱,这些 都是幼儿在有音乐伴奏或无音乐伴奏的情况下,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这种表现 自如、灵活、不用老师教,老师只不过加以引导。小马跑、乌龟爬、刮风、下雨、开火车、飞机飞、骑自行车 、划船等都让幼儿用手拍,用脚跺,用身体表现。让幼儿认识二拍子时,可以让他听《进行曲》,威武雄壮, 整齐有力;认知四拍子时,就让他们听一些较舒缓的曲子,如《雪花飘》、《小燕子》等,认知三拍子时,就 放一些圆舞曲让幼儿来表现。

除了用身体表现,我还让幼儿充分地利用打击乐器,先让他们了解各种乐器的声音,是清脆、是浑厚、是 长音、是短音,这样敲就特别好听,然后让幼儿自己给小乐曲配上伴奏,练习合奏。

浅谈文学素养论文篇十五

积极努力的培养大学生的语文人文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知识基础,具备丰富的知识的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另外,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还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在职场中不断进步,适应社会环境。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下的语文人文素养影响

一、语文人文素养的概念与认知

人文素养是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宝库人文学科知识、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等内容,更是指人们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与态度,包括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等的关系。

如今,人们开始意识到人文素养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而其对大学生的意义更是重要。

人文素养的重要表现便是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的对人类生存意义的关怀,它追求理想境界,着重对氧化的生活,将一切追求归结为人本身的关怀。

对大学生来说,应在学习掌握更多科学知识的同时,关注人文素养的培养,让自己协调发展。

语文人文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语文各方面的知识的同时,将语文能力与个性品格、道德修养等各方面能力相结合的一种综合素质能力。

语文人文素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根据大学生就业的需求,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

语文人文素养的培养可有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就业能力不是单纯的指某种技术或技能,而是大学生在初入职场及以后的发展中应对各种情况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相关联的。

据了解,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将就业能力分为阅读、写作、计算、沟通、适应五种能力,因而大学生语文认为素养不但包括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还包括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语言运用、对社会的适应力等各方面,是大学生学好自身专业的基础,综合就业素质的重要方面。

二、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首先是人文知识的贫乏,目前,不少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不高,对文史哲学各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一些理工科学生的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更是鲜有涉猎,对民族优秀文化及我国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了缺乏足够的了解,更不具备在我国民族文明熏陶下的文化气质与素养。

其中不乏一些学生的品位低下,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方面严重欠缺。

其次是人格修养较差,我国一向被成为“礼仪之邦”,但是在如今的大学校园中,传统的善恶、雅俗等观念和划分标准,已然发生错位。

一些大学生的行为缺乏文明,生活懒散而不能自理,缺少社会公德。

还有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顾纪律,公然违背社会公德。

我们时常可见一些学生在公共场合不能遵守基本的礼仪规范,行为粗鲁,随地吐痰等现象时有发生。

甚至一些学生抱着混文凭的态度来度日,这样的情况下显然已将经济组委引导个人行为的唯一标准。

三、语文人文素养及其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影响

(一)语文人文素养的基本能力为其奠定扎实基础

语文人文素养中最基本的便是相关知识,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是大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

如果大学生不具备这样最基本的就业能力,那么便很难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便不能具备良好的就业能力。

因而,对基本的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掌握及对语文知识的熟练使用,包括语文阅读能力与技巧,熟悉各种文章的写作能力等,对大学生的就业都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对语言丰富的积累也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方面,当学生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与积累,使得语文各方面知识都有了一定积淀后,便会自觉形成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如学生在学习中多读一些古代知识方面的书籍并悉心理解,便慢慢会对历史知识得以系统掌握,就业时便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竞争力。

(二)可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及语言运用技巧

对语言的良好运用可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良好的表达能力与沟通技巧是学生成功获得自己心仪工作的基本能力。

求职时的一份完整、标准、有吸引力的简历;面对招聘面试人员的发问,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多方面的展示个人的素质和魅力,这些都与语文人文素养息息相关。

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在制作简历的时候全面细致,重点突出,在参加面试时沉着冷静,不卑不亢。

另外,语文是思维的工具,语文人文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现实社会,并作出合理判断。

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第一步,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人文素养并恰到好处的运用,对大学生的求职非常有利。

(三)良好的语言人文素养可促成良好习惯的形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大学生的就业至关重要,习惯本身不属于就业能力范畴,但却是大学生将所学知识转换为能力的重要方法,可令学生终生受益并获得稳定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后一直从事第一职业的几率显著下降,变换工作与行业的现象越来越多。

这种情况要求人们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否则很可能失去就业机会。

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如积极主动的学习新知识,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办法等,都可帮助大学生培养主动去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提高其学习能力,经过长期积累,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非常有利。

因而,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可说是学生就业能力的持续发展,对学生稳定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四)引导学生塑造高尚的品格

良好人格的塑造是人类教育的目标之一,加强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是人文教育的重要方面。

大学语文文化教材中所选择的作品,通常是经过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具有丰富的蕴意、脍炙人口的文学精品,是我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处处体现出我民族文化中对高尚人格及操守的尊重。

如孔子宣扬的“仁”,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无不体现着我国伟大的精神境界,有利于引导学生培养起高尚的人格,培养学生直面人生,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在工作中才可获得更多机会。

四、如何提高大学生语文人文素养

(一)高校要提高对大学生语文人文素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应当加强高校方面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应结合本校现实情况,从高校课程建设、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出发,构建起一套完整的语文人文素养教育评估体系,对大学生语文人文素养制定评估指标,包括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等。

根据此评估指标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定期评估,督促相关活动的开展和课程实施。

(二)语文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应被同等视之

在课程建设方面,两者应占据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课程门类、学习要求等方面,高校应在注重专业课程的教学同时,关注人文素养的教育,可多开设一些相关方面的课程,改变传统的说教式的语文教学模式。

可以为大学生开设一些有关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规定学生必须要阅读的数目,要求其做好笔记,作为学生考评的指标之一。

或可充分利用学校的公共选修课资源,将其与语文人文素养教育相结合。

另外,高校应当时常开展人文素养方面的讲座,邀请国内外有名的专家学者进行主讲,并向每位学生开放,增加学生们与这些高层次学者间的接触,引导学生培养人文素养。

(三)良好的语文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大学的语文教育应提倡实践、参与、合作交流等方式,致力于开发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精神,借此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对高校语文教师来说,应把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树立发展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教学理念。

时刻以学生为本,令学生在学习语文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人文素养。

为此,教室门可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在教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努力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积淀文化知识,为人文素养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浅谈文学素养论文篇十六

科学精神和态度是培养幼凡科学素养的关键所在。基于幼儿特有的精神生活和精神文化特征,即幼儿表现出来的对大自然的好奇、对万物的探究热情及爱思考、爱发问的天性,培养儿对科学的情感和态度将对幼儿一生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要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敢于挑战困难,追求事业执着不渝,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来影响幼儿。这是职业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3.2对科学知识的重新认识

作为幼儿教师一定要从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中摆脱出来,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地获取最新的科学信息,引导幼儿了解最新的科学发展,掌握关于科学的初步概念,逐渐形成对科学的正确认识。比如,幼儿常常对地球的常识、动物、植物等方面的知识很感兴趣,她们经常会提出一些令人惊疑的问题。作为幼儿教师,不仅仅是利用已有知识回答幼儿的问题,重要的是保护他们爱发问的天性,激励幼儿的求知欲望,帮助幼儿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取信息,不断地积累知识。

3.3设计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必须

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的能力,设计组织良好的科学教育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科学兴趣。保持幼儿好奇、善于探究的天性;而且对于教师本人也是科学教育能力的增长,同时也是推动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笔者曾经观摩过刘占兰老师的教学活动,刘占兰老师通过介绍法国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活动,展现了法国幼儿教师较好的科学教育设计与组织能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也我们国内幼儿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方面还很欠缺,这一点值得国内幼儿教师学习。需要幼儿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能力,以更好地胜任幼儿科学教育。

浅谈文学素养论文篇十七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医患关系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矛盾常发,纠纷不断,有的甚至大打出手,伤害医务人员的事件时有发生,严重的破坏了医院的秩序。不仅干扰了医务人员的工作,也影响了其他患者的治疗。虽然近年政府出台了关于维护医院医疗秩序的一些文件,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彻底遏制病人到医院打闹,近期又发生了杀害医生的'事件。寻求协调医患关系,为医院营造一个和谐的诊疗环境,是医院、社会、政府和患者的共同愿望。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结合的一门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人的精神疾病心理问题和躯体疾病的心理问题,研究的任务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个性性格特点、生理基本规律和用心理知识解答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与护理工作中的作用[1],除了运用于疾病的诊疗和康复领域外,也有效地运用于医患关系的协调,有利于建立起双方的信任关系[2]。本文旨在从医学心理学角度,分析医患关系,提出解决的有效方法。

客观地讲,只要有了医患关系,医患之间就会有矛盾,发生医疗纠纷并不奇怪。此外,医患纠纷是古来有之,也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近年来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的思想观念和对服务质量的内容都有了新的认识[3],病人对医疗服务的质量也有了新的需求[4]。这种需求的增加在促使医院改进服务同时,也提高了患者对医疗服务的心理期望值,由此带来了医患关系紧张、矛盾加大,尤其是纠纷不断、居高不下,并出现了以下新的特点。

1.1发生频次越来越多在医疗纠纷发生的数量上,虽然由于各家医院统计的标准不同,具体增多的比例也不尽然相同,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数量,但总的态势是呈明显上升。我们统计了某院近5年的医疗纠纷发生情况,不计算科室自己协调处理好的,仅提交到机关处理的纠纷基本上是以20%的速度增加,且还潜在着有上升的趋势。此外,还有一个特点是集中在过春节前,除了新发生的纠纷,以往的老纠纷也会卷土重来,包括已经处理过的甚至经过司法部门判决过的。

1.2冲突程度越来越重在医患冲突的强度上,越来越“白热化”,甚至有点“离谱”。有相互争执的,也有恶语相伤的;有相互拉扯的,也有拳脚相加的;有追打医务人员的,也有杀伤医务人员的;有把灵堂设在医院的,也有强迫医生披麻戴孝下跪的。不仅是破坏了医疗秩序,影响了其他病人的诊疗,还污辱了医务人员人格,使医务人员受到身心伤害。有报道南方某医院为防自己医务人员受到伤害,规定上班可以戴安全帽,既滑稽又无奈。其结果是医患间信任感丧失,矛盾也越来越深。据统计,北京市早在2001年的前4年就有502起患方殴打医务人员事件,1567件扰乱医院工作秩序事件[2]。卫生部近期通过新闻报道了医疗纠纷的数据,其中2011年全国发生医闹事件17000多起,比5年前增加了5倍。

1.3患方要求越来越高在医疗纠纷的处理中,患方对于医院的要求很多,有些很苛刻也非常离奇。有要求赔礼道歉的,也有要求行政处理医务人员的;有要求上法院的,也有要求赔钱的,甚至还有要求医务人披麻戴孝为死者守灵的。陕西榆林就发生了患方借助黑势力强迫医院院长带领全院人员为一年老死亡患者念忏悔书、下跪之事,令人发指。

1.4赔款数目越来越大调查医疗纠纷的所有案例,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患方都提出要医院给予经济上的补偿。就是开始所言要说法不谈钱的患方,最后的落脚点还是在钱上。赔偿的数目也越来越大,从几万到十几万,甚至百万、几百万,最少的也想要几千元。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我们还处理过一起要医院赔二十万,结果给了百余元就走了的患者。

1.5社会舆论越来越偏客观地讲只要存在有医患关系,就会有医患双方对问题认识的差异,从这点讲,发生医疗纠纷应该是正常的。但由于诸多原因,面对一场医患纠纷,不同阶层就有不同的评价,尤其是对政策、制度、费用、服务等有怨气的人,本来对医院心存不信任和偏见,对于医院可以说是“苦大仇深”、“口诛笔伐”,尤其网上一发帖,马上引来跟帖者无数,说什么的都有。一下子搞得医院有口难辨、无处伸冤,医务人员灰头土脸、欲哭无泪。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我们认为从反射弧原理来讲,心理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其活动应该是两个方面,一是接受外界环境的剌激,出现心理反应;二是经过心理分析,作出一定的反应(行为)。故有“有其内必行于外”。因此,要协调处理好医疗纠纷,必须用心理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引起医疗纠纷各方面的心理因素,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2.1患方报怨-看病难所谓看病难、看病贵是社会目前对医疗系统最关注的问题,也是最流行的语言。站在患者角度,总希望医院能提供优质、廉价、便捷的医疗服务,对于医院目前的现状极为不满。如:排队时间长、服务态度差、收费价格贵等等。尽管患者愿望是要求用高档仪器、特效好药,但结账时总觉得医院为了赚钱胡乱检查、胡乱用药、胡乱收费。

2.2医方诉苦-病难看所谓病难看,就是站在医生的角度,认为现在的病太难看了,甚至根本没法看。现在有些病人,一到医院来就直接指名要做什么检查、用什么药,医生如不按其意思办就大发脾气。这就造成了医生根本没有诊疗的主导权,完全成了听从于病人的开单子机器。有些病人对医务人员的服务稍不如意,动不动就要投诉或找媒体曝光,这就造成医务人员的两种心理:要么认为我是按制度办,爱去哪告到哪里告去;要么反正病了的不是我,你愿意怎样就怎样。结果都会造成医疗纠纷。

2.3媒体报道-大炒作现时有些媒体有一个很不好的心理,就是为了追求新闻报道的轰动效应到处猎奇,把小的说大、把大的说玄,把正面的说成反面的。这种报道就像一种催化剂,把本来可能是一件正常的争执搞成非正常矛盾,把一件普通的纠纷搞成了突发事件,一时间闹得个满城风雨、乌烟彰气。搞得医院非常难堪,在处理纠纷过程中也非常被动。现实中因媒体的失实报道给医院带来的影响和损失不乏其例,搞得医院有苦难言。

2.4医闹赚钱-新途径医闹是近年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其心理是为了发财,能搞一点是一点,据说有些地方还出现了医闹“专业户”。医闹情况多种多样,形形色色,有以暴力在前面冲锋陷阵的,也有以智力在幕后出谋划策的;有出来唱“黑脸”的,也有唱“红脸”的。医闹的介入,就使原本复杂的医患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处理起来耗费的精力更大。

2.5群众从众-一边倒由于人们的“从众”心理,在发生医疗纠纷后,群众心里的这杆“称”就会偏移。一人呼、百人应,借别人的事情诉自己的“冤屈”,同情患者、声讨医院之声“一边倒”。于是间,医院成了害人的罪魁,白衣天使成了杀人的祸首。医院在这种环境中发展,医务人员在这种氛围中执业,困难可想而知。

了解了医疗纠纷时矛盾各方面的心理状况,有利于医患冲突的防范、医患关系的协调和医疗纠纷时的处理。根据我们的经验,认为必须做好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

3.1诊疗不预许愿医学是科学,医生就要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就是在诊疗活动中一切按科学态度办事,除了在对疾病的诊断治疗中实事求是外,在对病人及其亲属交待病情时也要实事求是,既不能夸大病情说得很玄乎,也不能低估病情说得很平淡。尤其绝不能当“算命先生”草率地预卜疾病未来。从我们处理的医疗纠纷来看,有些就是由于医生在诊疗上给病人或家属许愿,使患者在心理上对治疗效果的期望值过高,由于结果未达到患方的期望,患方就认为是医方没有尽职尽责的原因。

3.2言行多作思考医疗服务是医务人员用言行作为形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实践活动,医务人员的言行对患者的影响作用很大。可能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个眼神,或一个用词、一个口气、一个声调,都会直接影响到患者对医疗服务的心理感受和信任程度。因此,作为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该说的一定要说、该做的一定要做,不该说的坚决不说、不该做的也坚决不做。千万不能情绪化,高兴了什么都说、什么都做,不高兴了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临床上发生的医患矛盾,不论其主要是什么原因,但都基本上能找到言行不慎的影子。

3.3过错正面应对医疗服务工作是人用技术和设备为人服务的一个过程,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千变万化,同样的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不同,病人的状况不同,医务人员的经验水平不同,在医疗服务过程中会发生一些差错或失误是不可回避的。因此,作为医院管理者,当医院出现了问题,应该客观的正面应对,该纠正的要纠正,该补救的要补救、该善后的要善后、该认错的要认错,该赔的要赔,绝不可躲躲闪闪、遮遮掩掩,更不能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否则将会弄巧成拙、自找麻烦。

3.4媒体主动通报媒体介入医疗纠纷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也是医院左右不了的。但媒体也是“双刃剑”,只要医院能主动寻求媒体的帮助,就完全能为医院所用。因此,发生了难以处理的医疗纠纷,医院完全可以主动召开事件情况通报发布会,请媒体前来报道真相,以求得社会和群众的支持。当然,医院必须实事求是,没问题就讲明依据,不要贬低患方。有问题就主动曝光,不能遮掩。

3.5维权绝不动摇大部分医疗纠纷通过医院积极主动的沟通、协调,能得到妥善处理。但是,总还是有一些特殊患者再怎么协调也达不成共识。因此,对于那些要赔款数目太大的、有暴力倾向的,或有黑势力背景的、医闹参与的此类情况,医院应该果断借助法律途径进行维权,绝不能为了息事宁人而一退再退,也不能顺从于各方压力答应有损于医院利益的条件,更不能屈从于恶势力而做出有污辱于医务人员人格的事。在这点上必须相信国家、相信政府、相信法律、相信群众。医院领导面对无理取闹、恶意滋事的人,腰杆要硬,口气要正,做到既不惹事,但也绝不怕事。

【参考文献】

[1]胡佩诚.医学心理学[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博士医院课程班讲义(第三册),2012:5-159.

[3]赵升阳.现代医院院长管理之道[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457.

[4]赵升阳,韩宇平,杨人懿.用循证的方法看医疗质量概念的延伸[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6,13.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457177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